•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14

墨迹墨迹小蜗牛
首页 > 期刊论文 > 《收获》杂志主编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uteorange290

已采纳

陈子善是被公认为最热心的张爱玲研究专家.文学研究者、美籍华裔教授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内地,使得张爱玲的名字和她的作品(包括钱钟书、沈从文、林语堂、路翎等一批作家),像“出土文物”一样浮出历史地表。

由此,才便有了《收获》刊出的《倾城之恋》以及文学界的相关评论。

其后,张爱玲迅速走红,形成内地的第一次 “张爱玲热”。

一批被尘封已久的作家,如钱钟书、沈从文等人,也因为夏志清的推崇而同期走红。

夏志清用42页论张爱玲“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倾城之恋》如此写道,而沦陷的上海,是张爱玲的成名地。

张爱玲,原名张瑛,笔名梁京,祖父张佩纶是清朝御吏,祖母是李鸿章之女。

23岁时,张爱玲以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炮走红,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一颗耀眼明星。

对张爱玲研究产生推动的,是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1961年,曾与张爱玲当面交谈过的文学史家夏志清出版英文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张爱玲首次进入中国文学史。

1979年,这部书的中文版在香港出版,并于 80年代初引起了内地学者的注意。

此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内地与香港的交流逐渐增多,许多学者从香港带回了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由此,张爱玲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作家止庵说,自己从一篇文章中看到,《中国现代小说史》用了26页论鲁迅,却花了42页论张爱玲,就很关注张爱玲, 1991年到香港,自己专门去买了夏志清的这本书。

“夏志清在这本书里面推出了四个人,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和师陀,前三个人因此名声鹊起并在海外引发研究热潮,台港一些著名作家如李昂、白先勇等人都对张爱玲推崇备至,这股风潮回过头来影响内地。”写过《张爱玲传》的于青回忆,自己1978年在北大上研究生之前,从未听说过张爱玲的名字。

“七十年代末正是门户洞开,思想解放之时,我们这批‘老学生’如饥似渴地找书读,越是开禁的,或未曾闻识过的,就越是有兴致。

我们从图书馆尘封的‘库本’中找到张爱玲的《传奇》,当然还有钱钟书、沈从文、废名、路翎等一批作家作品,这骤然改变了我们的‘文学史观’。

初接触张爱玲非常个性化描写所产生的那种艺术感受称得上是一种‘冲击’。

不久,大概是1979年,我们磕磕巴巴读了夏志清英文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越发相信我们自己的艺术判定:张爱玲是不应被文学史遗忘的一位杰出小说家。”《收获》让张爱玲浮出水面真正促成张爱玲进入内地文学评论界和作家关注的还是《读书》和《收获》。

1984年,《读书》和《收获》杂志同时发表了作家柯灵的《遥寄张爱玲》,又同时刊登了张爱玲的成名作《倾城之恋》。

自此,张爱玲作品进入大众视野。

《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回忆说,柯灵《遥寄张爱玲》在写完以后,被当时《收获》杂志的负责人肖岱看到了,当时,这篇文章已经被《读书》约走了,肖岱认为柯灵的文章写得很好,考虑到《读书》和《收获》的读者对象不同,加上当时《收获》有一个介绍作家的作品专栏,每期推出一个,在刊登一篇作品的同时,也刊登一篇有关作家创作的评论。

就这样,柯灵的《遥寄张爱玲》和《倾城之恋》一起刊登在《收获》杂志上。

程永新记得,“我们发表张爱玲作品,还是有一点点顾虑的。

但是,她的小说确实很好,估计发出来即使有一些争议,问题也不大。”《遥寄张爱玲》发表后,看过文章的张爱玲的姑妈和姑夫一起找到柯灵,感谢他为张爱玲说了公道话。

而作家阿城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一九八四年底,我在《收获》杂志见到《倾城之恋》,读完纳闷了好几天,心想这张爱玲不知是躲在哪个里弄工厂的高手,偶然投的一篇如此惊人。”作家苏童将张爱玲的一部作品选入“影响我的十部短篇小说”,称张的作品是“标准中国造的东西,比诗歌随意,比白话严谨,在靠近小说的过程中成为了小说”。

苏童说,“我读张爱玲的作品,就像听我喜欢的音乐一样,张爱玲的作品不是古典音乐,也不是交响乐,而是民谣流派,可以不断流传下去的。”作家叶兆言甚至认为,张爱玲的作品让寝室的夜晚不再孤独。

“大多数读者恐怕都和我们一样,或是觉得张爱玲应该一心一意写小说。”贾平凹把张爱玲称作“会说是非的女狐子”,看了她的散文,叫好不迭,又去找她的小说,在香港访问期间单挑张爱玲的书买。

“当看到《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那一系列,中她的毒已深。

明明知道读她只乱我心,但偏要读。”贾平凹坦诚自己对张爱玲作品的迷恋。

在研究领域,根据学者艾晓明的回忆,新时期最早重新评价张爱玲的学者是北大王瑶先生的研究生赵园,她写了《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读张爱玲小说集》,这篇文章比《遥寄张爱玲》还要早两年,后来收入她的论文集《论小说十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地文学评论界内部对于张爱玲的评价也开始发生变化。

1985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等人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是首次将张爱玲写入内地的文学史。

在这本影响极大,被全国许多高校作为教材使用的文学史著作中,吴福辉负责撰写了张爱玲的部分。

在论及“孤岛”与沦陷区文学时,本书用了大约800多字来写张爱玲,指出张有“古典小说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说色彩”,展现了“洋化”环境中仍存留的“封建心灵”和人们百孔千疮的“精神创伤”。

尽管有人后来认为本书评论张爱玲“笔墨相当经济” ,但是无数的大学生从这本书中知道了张爱玲,按照陈子善的说法,在高校中文系学生的论文中,研究张爱玲的一直名列前茅。

“涉张”图书达到近百种80年代学术界的研究带动了张爱玲著作的出版。

出版者一开始比较小心,出版其作品大都打着“研究和教学”的名义,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1986年2月,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排印,前面还附了作者像。

1987年3月,《流年》的影印本出版;《十八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重印;《半生缘》由花城出版社重印。

此外,张爱玲翻译的《爱默森文选》由北京三联书店重印出版。”1992年,出版界摸准了大众阅读取向,出版张爱玲著作。

当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张爱玲文集》。

花城出版社、浙江文艺社、台海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四川文艺、三联等都出版过张爱玲图书,总数超过50种。

1995年9月,张爱玲在美国逝世,张爱玲再次引起瞩目。

一些国内报纸均做了重点报道。

由文学研究界开始的“张爱玲热”,此时扩散到公众领域。

据陈子善教授统计,内地众多出版社,总共推出了近百种有关张爱玲的图书。

另外,一些研究张爱玲及其作品的书籍,也顺势走红。

在“张爱玲热”中,张爱玲研究者金宏达、于青主编的《张爱玲文集》影响最大,这套正版发行量达五六十万套的书,更引来了遍地开花的盗版。

时任安徽文艺出版社编辑的江奇勇说,盗版远远超出正版,数量无法估计。

《张爱玲文集》是1992年出版的。

起初,安徽文艺出版社认为这书很可能卖不出去,把它当作赔本项目,在出版进度上略有延迟。

当时安徽文艺出版社社长粱长森到中央党校学习,于青特地找到他,说明这套书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粱长森拍板推出。

这套书首印5000套。

不久,他们发现,必须加印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1995年和1996年,这套书迎来销售高峰。

各地发行商和书店先把款打入出版社账户,排队等着发书。

由于印刷厂忙不过来,拿不到货的客户非常着急,一再催促,有些书直接就被发行商从印刷厂领走。

因此,《张爱玲文集》盗版书“应运而生”。

江奇勇说,不仅外面的人盗版,就他知道的情况,出版社内部有人和外面勾结起来盗版。

因为排队等着发货的客户迟迟没有拿到书,而有些书直接就从印刷厂发走了。

“张爱玲、李泽厚、傅雷作品,当时是安徽文艺出版社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三块项目。”江奇勇说。

1995年,张爱玲逝世。

此后一两年时间里,读者对张爱玲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张爱玲著作被改编成电影和话剧。

而在上世纪80年代被批判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2005年7月终于与内地读者见面。

爱死了张爱玲陈子善表示,张爱玲热兴起和持续的原因,有很多因素。

比如,张爱玲人生经历奇特,富有传奇性,她罕见的文学才华,与胡兰成的爱情和婚姻,以及她独特的个性都很有传奇色彩。

在内地学者和“张迷”中间,广泛流传着台湾的张爱玲研究专家唐文标先生“爱死了张爱玲”的故事。

从1973年决定研究张爱玲后,唐文标10年之间“足迹几乎遍及诸大洲自由世界各大学图书馆”,1984年,他将收集到了所有上海沦陷时期有关张爱玲的出版资料,包括张爱玲的照片,张爱玲画的插图、扉页、漫画、书籍封面,第一次发表文章的刊头及发表过张爱玲作品的各杂志的封面及目录页等等,汇总原样影印,印成一册16开,383页厚的《张爱玲资料大全集》,在时报出版公司出版。

张爱玲知道以后,认为此事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便让拥有自己作品版权的皇冠出版公司跟时报出版公司交涉,于是,时报公司就停止了这本书的发行。

1985年6月初,时报出版总经理柯元馨打电话给当时住在台中的唐文标,说仓库还有四百本书,你如果要,我就雇一辆车给你送去;如果不要,就准备销毁。

因为编这个书很费劲,他说要,于是,出版公司把几百本书拉到楼下,卸在那儿就走了。

因为夫人不在家,患鼻咽癌多年的唐文标就自己把书往上搬,鼻咽癌伤口因承受不住重力压挤而出血不止,第二天凌晨三点在台中病发身亡,时年58岁。

一位台北文艺界朋友听闻消息后痛哭失声,频频叹息,最后骂道:唉,唐文标,爱死了张爱玲!止庵说,“真正因为喜爱一个作家而死,这样的事情在别的现代作家身上没有发生过。

另外,陈子善先生特别可爱,这么多年来不断发掘张爱玲作品,他在别的作家身上没有用过这么大的劲。

像《郁金香》被发现,在全国的媒体上就引起了很大反响。

一个作家到这个份儿上,真的是她莫大的光荣。”陈子善认为,80年代,中国出现了琼瑶热,但是,人们读多了之后,发现琼瑶的作品只是空中楼阁。

90年代之后,文学被边缘化,市民社会开始逐渐形成。

而张爱玲的作品耐读,有一种历史的价值,她写的人和事,好像就发生在人们身边,她讨论的感情、婚姻、家庭等问题,依然是人们所关心的。

当然,张爱玲热兴起后,对其人其作一直存在争议。

《收获》副主编程永新认为,“张爱玲的作品确实不错,但是现在对她捧得太高。

她的作品在题材上还是有一些局限,像《色戒》,实际上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但是,因为李安执导的电影的走红,有人也评论说这部小说很好。”

355 评论

听雨蘑菇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祖籍浙江嘉兴。1920年秋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1927年赴法国巴黎求学。1929年发表第一部小说《灭亡》。其后创作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影响了一代青年。1935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写 下了大量的散文特写。“文革”后,写下记录他的“真实思想和真挚感情”的五卷本随笔《随想录》。晚年出版《巴金全集》(2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奖”,1983年获法国的荣誉勋章,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他名誉外籍院士称号。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上海文联主席,《上海文学》、《收获》等杂志主编。

319 评论

依我以希

生平简介:巴金(1904一2OO5),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芇甘。甘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文学成就:中国作家,翻译家,组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当代文坛巨匠。巴金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充满作者的千悔和自省,巴金 因此,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也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激流三部曲(《春》《家》《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死去的太阳》,随想录等…

253 评论

Angelia8412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主要有《家》《春》《秋》。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巴金晚年患有多种疾病,曾经要求安乐死。身份: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作家定位、评价:思想家 巴金(1904 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古老的封建官僚大家庭。 1914年巴金的母亲病逝,1917年父亲又病故,这两件事是巴金人生道路上的激变。巴金说,父亲的死“使这个富裕的大家庭变成了一个专制的大王国。在和平的、友爱的表面下我看见了仇恨的倾轧和斗争;同时在我的渴望自由发展的青年的精神上,‘压迫’象沉重的石块重重地压着”。这些压迫主要来自陈旧的封建家庭观念以及长辈的威权。在这虚伪的礼教的囚牢中,巴金看到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在挣扎、受苦以至死亡。于是,他心中燃起了“憎恨”的火苗。“接着‘爱’来的就是这个‘恨’字。 从封建的大家庭出走:五四运动爆发,唤醒了巴金。各种广泛传播的“主义”与思潮,在巴金眼前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而最先打开少年巴金心扉的是无政府主义。 1923年,巴金从家中出走,离开闭塞的四川去到上海、南京求学。 “五四”运动时,巴金就读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巴金随兄离开四川,赴上海、南京、北京等地求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中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巴金”这个笔名,就是“安那其主义”(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两人名字中之一字合成的。 1931年的《家》是巴金前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巴金因此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于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 (又名《火》) 。一九四四年,四十岁的巴金与萧珊在贵阳郊外的“花溪小憩”结婚。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1966年“文革”开始,巴金受到上海市文联“造反派”批判。 1978年,在香港《大公报》开始连载散文《随想录》。1985年出版《随想录》(5集),并首倡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随想录》使巴金被认为是敢于讲真话,并具有忏悔意识的作家。 巴金还是获得国际性荣誉最多的一位中国作家。1981年获得意大利但丁学会颁给的国际荣誉奖。1983年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奖章。1999年国际编号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2003年11月25日,国务院授予了他“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

271 评论

嘉怡别墅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261 评论

Zzzz将将将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妻子萧珊。

303 评论

相关问答

  • 收获杂志电话

    纯文学杂志杂志及发表小说的杂志主要邮箱: 《十月》 杂志简介:大型综合性文学双月刊,以不断推出文学新人的佳作为特色,既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又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快乐的陆小晶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收获杂志双月刊

    《收获》文学价值不言而喻,独领风骚,实不为过。 《收获》是1957年7月创办于的一份大型文学双月刊,创办人为巴金和靳以。该杂志以刊登中长篇小说为主,2007年的

    乱世you佳人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收获》杂志2020目录

    《收获》是中国著名文学杂志,以坚持纯文学立场,摒弃广告手段而为文人和世人瞩目。风格质朴清雅,以刊载中、长、短篇小说为主,同时选登部分话剧、电影文学剧本、报告文学

    beckywei1226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收获杂志中国网

    《收获》文学价值不言而喻,独领风骚,实不为过。 《收获》是1957年7月创办于的一份大型文学双月刊,创办人为巴金和靳以。该杂志以刊登中长篇小说为主,2007年的

    掬黛小公主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

    程永新,笔名里程,1983年复旦大学毕业分配至《收获》杂志社任编辑、副主编,中国当代著名编辑家和作家。

    咖啡不加糖的娟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