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大晟
2002 年 1. 稼轩词与屈骚:辛词探源之一/李松扬//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55-58 2. 英雄失路的悲歌:论稼轩的英雄主义和稼轩词的个人主体意识/杨新民//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2.1.1-7 3. 试论苏辛的“以词还词”/叶帮义//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81-84 4. “摧刚为柔”与“健笔柔情” :稼轩词、白石词异同论/李冬红//江淮论坛,2002.2.104-109 5. 忍把豪气化归思:辛弃疾归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张廷杰(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大学学 报:人文社科版,2002.24(2).15-19 6. 刚柔相济诉衷情:稼轩词《水龙吟》、《摸鱼儿》之比较/张书萍//淮南师范学院学 报,2002,3.79-80 7. 词人本色是将军:读辛弃疾《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李俊//集宁师专学 报 ,2002.2.27-29 8. 浅论辛词之“豪”/李颖//继续教育研究,2002.1.104-106 9.辛派词人词学思想初探/陈鑫;刘尊明//阴山学刊:社科版,2002.3.5-9 10.辛弃疾赋词说财富/向洋//党风通讯,2002.2 11.壮士报国恨无门,徒留泪痕满襟裳--辛弃疾悲剧人生轨迹探幽/刘畅//焦作工学院学报: 社 科版,2002.3 12.辛词接受史导论/程继红//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5.47-51 13.辛弃疾诗词创作的不同心态及表现/曾子炳//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5.52-55 14.辛弃疾师承序考/程继红//南昌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2.4.96-100 15.论清代三大词派对辛词的接受与评价/程继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2.4.78-82 16.论晚清陈廷焯的辛词批评/程继红//江西社会科学,2002.9.88-90 17.辛弃疾《摸鱼儿》词“君莫舞”新解/邓新跃//中国韵文学刊,2002.1.86-88 18.试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贡献/覃问秋//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4.22-24 19.辛词以文为词的语篇分析:[辛弃疾]/易匠翘//社会科学战线,2002.5. 年 1. 稼轩归隐心迹新论/李青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2.83-86 2. 辛弃疾与博山寺/苏家琪//贵州文史丛刊(贵州),2001.1.80 3. 辛弃疾词的艺术技巧/张景艳,鞠振永//语文学刊(呼和浩特),2001.2.20-21 4. 稼轩词暗示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效应/熊黎明//楚雄师专学报,2001.2.24-27 5. 稼轩词中“见底道”的结构和意义献疑/袁毓林//语文研究(太原),2001.2.1-4 6. 稼轩词用典艺术赏析/朱玉//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2.115-117 7. 稼轩词俗语语词辨析/辛更儒//中国典籍与文化(京),2001.2.62-71 8. 美的“替代物”和乐的“消愁物”:试析辛弃疾农村词的局限性/叶志衡//湖州师范学院学 报,2001.2.6-10 9.辛弃疾、姜夔咏花词比较/滕春红//唐都学刊(西安),2001.3.90-93 10.夏夜的图景,丰收的欢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郭杰//古典文学知识(南京), 2001.3.34-36 11.情绪 外物 幻境:辛弃疾《祝英台近 晚春》赏析/梅子满//名作欣赏(太 原),2001.3.105-106 12.深广的内涵与炽烈的情感--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区别/杨小青//重庆工学院学 报.2001.15 (1).99-101 13.“莫望中州叹黍离” :辛弃疾词的“故土情结”/朱丽霞//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3-6 14.略论稼轩谐谑词/范学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4.66-69 15.“别夜”新释:[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刘德禄;俞继红//高等函授学报: 哲社版,2001.6.13-14 够了吗?不够看这个—— 绝对够了。
hereparadox
首先,读辛词,即使你不懂得其中典故也可以仅仅从文字和音律中领会其无可比肩的气势,其遣词造句已入万古之境。其次,在描述庞大的历史感的作品上,任何以景入诗都比不得以典入诗来的更直接和具冲击感,即使你不懂得其中的意思,也基本不影响你感受其诗词的气势。用典只是表象,其实用什么典都表达不了辛所驾驭驰骋的状态。在那一刻,世上已经没有一个具象的事物能够完全传递辛的气势了。所以,用不用典,是三万里外的事。....贺新郎 赋琵琶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辽阳驿使音尘绝。锁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你还有力去思考典故吗。每次我读到这,都颤抖地无力思考,哪怕读一千次一万次,也是如此。
企业工作号
1、《作品简介》《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 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 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2、《白话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4、《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5、有关辛弃疾的小故事 宋人笔记有一则他的隐居故事。一个名叫陈亮的汉子策马数百里来看他。这人脾气暴躁,暴到什么程度?他的马过不了桥,他气得把马头斩了下来。辛弃疾呢,在楼上观望他,十分欣赏他斩落马头的劲头,感觉对胃口,“遂订交”。当晚两人喝酒聊天闲话朝廷,但到后半夜,酒醒的陈亮,开始怀疑辛弃疾:“陈亮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我本将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砍马又盗马,还是骏马,太不仁义。逃走后,居然“逾月,致稼轩书,假十万缗以纾困,稼轩如数与之”。这样也好意思开口。辛弃疾却觉得这人有意思,挥剑斫马头,伸手要钱不红脸。豪杰与豪杰,心有灵犀一点通。于是,要什么,给他什么。有钱就是任性。 原来事出有因。这陈亮,看起来是无赖,其实不是一般人,宋代思想史、文学史,有他的一个坑位。南宋向金国称臣,万里山河拱手割让。这陈亮虽身在民间,几十年如一日奔走呼告。当年他落榜后,发誓不当官,却一封连着一封给宋孝宗写信,老长老长的信。什么内容?力请迁都,励志复仇。他的长信很走心,但和辛弃疾当年的那些军事论文的命运一样,递上去后无声无息。他就发牢骚,奇耻大辱你们能吞得下去,我可犯恶心。他指名道姓痛斥小人,然后就坐了牢,差点死掉。出狱不久,他便骑马拜访辛弃疾。他刚坐过牢,所以疑神疑鬼。辛弃疾引为知己,没有一丝犹豫。豪气可见一斑。6、《青玉案•元夕》鉴赏 《青玉案•元夕》作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2),辛弃疾时年三十二,这是一首节序词,描写的是元宵佳节灯会的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上元节夜晚的天空中,灯火璀璨,火树银花,烟火消散后,又纷纷垂落,恰似雨点般的星火。而在地上看夜景的人如何呢?“宝马雕车香满路”,装饰华丽的马匹和车辆拥塞在街道上,热闹非凡。“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箫声迭起,天上的月亮与地上的花灯交相辉映,整个夜晚都是华丽的彩灯在街上流动。上阕从时空纵横的角度描写了灯会的盛况,绚烂非凡,热闹不已。到了下阕,则开始写众人之集,“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各阶层的妇女纷纷佩戴着元宵节的首饰,在大街上观赏花灯,音容欣愉,好不热闹。但是,在最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笔锋一转,从刚刚的热闹喧哗的氛围突然转到一种凄清与冷静。喧哗与热闹不属于我,我不断寻找着我心中的伊人,突然回首,才发现,你在淡泊宁静、人烟稀少的地方默默站立着,可谓神来之笔,有深刻的意蕴在其中。此诗也于此戛然即止,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令人遐想连篇。[参考文献] 1.GB/T 7714 黄三刀. 风一样的男子辛弃疾[J]. 福建文学, 2017, (4):116-118. 2.GB/T 7714黄灿松.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哲理赏析——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和儒家思想为切入点[J]. 大众文艺, 2017, (15):20. 最近晚上总是睡不着,白天又起不来,复习计划和写作计划全部搁浅。于是想,不如读诗吧!反正睡不着。已经是2018年1月11号了,大家过的怎么样。 还是莫负好时光吧!不要蓦然回首时,你想要的,不在那灯火阑珊处。
立志做渔婆
一、简述:
辛弃疾词作中大量用典是其作品一大特色。用典可以增加作品的含蓄性,拓展作品的表现力,增加作品的深度,使作品更加凝练丰厚。但是有时候辛词也不免用典过多、不够自然之弊。
二、拓展:
1、用典的原因:
大量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他钟爱用典有很多历史原因。作为“归正人”他始终得不到南宋朝廷的完全信任和重用,一代将才无用武之地,牢骚必然是有的,但是直接抒发似乎太不明智。用典就为他提供了书愤的策略,所以辛词用典是为了使自己的苦闷显得含蓄一些。
2、取得的成就:
前人用典多化用诗句,譬如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通篇化用前人多篇诗句。而辛弃疾不仅武略突出,文才也堪称盖世,写词时经史诗赋信手拈来,让人拍案叫绝。譬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难怪刘辰翁评价他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
3、存在的不足:
不过,稼轩词有时也有用典过多,晦涩难解或不够自然之憾。但稼轩的尝试,开辟了词的新境界,成就是主要的。
第一进院落:战袍飘飘宝刀不老6月5日下午,记者乘车来到辛弃疾的故居——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公元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辛弃疾就出生在这里。在四风闸村的东
诸葛忆兵,男,汉族,1959年6月25日生。浙江省温州市人。 1980年7月毕业于温州市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1987年7月于黑龙江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仰观西江月,低抚青玉案
苏轼是豪放派发家人,而豪放派大成者是辛弃疾。两个人都豪放,但细细观二人的诗词,有不同,苏轼是说笑骂刺,都是诗词都是文章。苏轼的豪放主要是生活中随口都是文章。辛弃
豪放,典故较多,理解他的诗词要历史学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