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6

散步的猫撒
首页 > 期刊论文 > 生活实际问题数学建模论文题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胖怡情

已采纳

二、数学应用题如何建模 建立数学模型是解数学应用题的关键,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直接建模。 根据题设条件,套用现成的数学公式、定理等数学模型,注解图为: 将题材设条件翻译 成数学表示形式 应用题 审题 题设条件代入数学模型 求解 选定可直接运用的 数学模型 第二层次:直接建模。可利用现成的数学模型,但必须概括这个数学模型,对应用题进行分析,然后确定解题所需要的具体数学模型或数学模型中所需数学量需进一步求出,然后才能使用现有数学模型。 第三层次:多重建模。对复杂的关系进行提炼加工,忽略次要因素,建立若干个数学模型方能解决问题。 第四层次:假设建模。要进行分析、加工和作出假设,然后才能建立数学模型。如研究十字路口车流量问题,假设车流平稳,没有突发事件等才能建模。 三、建立数学模型应具备的能力 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数学全过程的教学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质量,同时也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 3.1提高分析、理解、阅读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数学建模的前提,数学应用题一般都创设一个新的背景,也针对问题本身使用一些专门术语,并给出即时定义。如1999年高考题第22题给出冷轧钢带的过程叙述,给出了“减薄率”这一专门术语,并给出了即时定义,能否深刻理解,反映了自身综合素质,这种理解能力直接影响数学建模质量。 3.2强化将文字语言叙述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 将数学应用题中所有表示数量关系的文字、图象语言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即数、式子、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这种译释能力是数学建成模的基础性工作。 例如:一种产品原来的成本为a元,在今后几年内,计划使成本平均每一年比上一年降低p%,经过五年后的成本为多少? 将题中给出的文字翻译成符号语言,成本y=a(1-p%)5 3.3增强选择数学模型的能力。 选择数学模型是数学能力的反映。数学模型的建立有多种方法,怎样选择一个最佳的模型,体现数学能力的强弱。建立数学模型主要涉及到方程、函数、不等式、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曲线方程等类型。结合教学内容,以函数建模为例,以下实际问题所选择的数学模型列表: 函数建模类型 实际问题 一次函数 成本、利润、销售收入等 二次函数 优化问题、用料最省问题、造价最低、利润最大等 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细胞分裂、生物繁殖等 三角函数 测量、交流量、力学问题等 3.4加强数学运算能力。 数学应用题一般运算量较大、较复杂,且有近似计算。有的尽管思路正确、建模合理,但计算能力欠缺,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加强数学运算推理能力是使数学建模正确求解的关键所在,忽视运算能力,特别是计算能力的培养,只重视推理过程,不重视计算过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利用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对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很有益的,是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数学建模的应用也是科学实践,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须的,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200 评论

民辉窗帘布艺

正规战争模型的后继讨论题目:在正规战模型中,设乙方与甲方战斗有效系数之比为a/b=4,初始兵力x0与y0相同。(1) 问乙方取胜时的剩余兵力是多少,乙方取胜的时间如何确定。(2) 若甲方在战斗开始后有后备部队以不变的速率r增援,重新建立模型,讨论如何判别双方的胜负。解: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为正规战争建立模型,按题目要求,以5.3节的模型为基础,现我们建立模型如下:用x (t)和y(t)表示甲、乙交战双方时刻t的兵力,可以视为双方的士兵人数。(1) 每一方的战斗减员率取决于双方的兵力和战斗力,甲乙方的战斗减员率分别用f(x, y)和g (x , y)表示。(2) 每一方的非战斗减员率(由疾病、逃跑等因素引起)只于本方的兵力成正比。(3) 甲乙双方的增援率是给定的函数,分别用u(t)和v(t)表示由此可以写出关于x(t),y(t)的微分方程为方程(1)当甲乙双方都用正规部队作战,我们只须分析甲方的战斗减员率f(x ,y).j甲方士兵公开活动,处于乙方每一个士兵的监视和杀伤范围之内,一旦甲方某个士兵被杀伤,乙方的火力立即集中在其余士兵身上,所以甲方的战斗减员率只与乙方兵力有关,可以简单地设f与y成正比,即f=ay。 a表示乙方平均每个士兵对甲方士兵的杀伤率(单位时间的杀伤数),称乙方的战斗有效系数。a可以进一步分解为a=rypy ,其中ry是乙方的射杀率(每个士兵单位时间的射击次数),py是每次射击的命中率。类似地有g=bx,且甲方的战斗有效系数b=rxpx ,rx和px是甲方的射击率和命中率。而且在分析战争结局时忽略非战斗减员一项(与战斗减员相比,这项很小),并且假设双方都没有增援,记双方的初始兵力分别是x0和y0,方程(1)可化简为:方程(2)又由假设2,甲乙双方的战斗减员率分别为, 。于是得正规作战的数学模型:方程(3)由方程(3)可知,双方的兵力x(t),y(t)都是单调减函数,不妨认为兵力先减至零的一方为负方,为了得到双方胜负的条件,不必直接求解方程(3),而在相平面上讨论相轨线的变化规律,由方程(3)可得(4)其解为Ay2—bx2=k (5)注意到方程(3)的初始条件。有K=ay02—bx02 (6)由(5)式确定的相轨线是双曲线,如图,箭头表示随时间t的增加,x(t),y(t)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如果k>0,轨线将于y轴相交,这就是说存在t1使得x(t1)=0,y(t1)= >0,即当甲方兵力为零时乙方兵力为正值,表明乙方获胜,同理可知,看k<0时甲方获胜,而当k=0时双方战平进一步分析某一方比如乙方取胜的条件,由 (6)式并注意到a,b的含义,乙方获胜的条件可表为(7)(7)式说明双方初始兵力之比y0/x0以平方关系影响着战争的结局,例如若乙方兵力增加到原来的2倍(甲方不变),则影响到原来的4倍(px ,ry , py 均不变 ),那么为了与此相抗衡,乙方只需将初始兵力y0增加到原来的2倍,由于这个原因正规战争模型称为平方率模型。(1)针对第一问。即在正规战模型中,设乙方与甲方战斗有效系数之比为a/b=4,初始兵力x0与y0相同。问乙方取胜时的剩余兵力是多少,乙方取胜的时间如何确定。解如下:根据上面的相轨线可得:乙方取胜时的剩余兵力为:y(t)=要确定乙方取胜的时间t1,需要解方程(3),可得令x(t1)=0.,且有a/b=4可算出t1= ,t1与甲方战斗有效导数b成正比。以上是第一问的解答,下面进行第二问的解答:(2)在正规战模型中,设乙方与甲方战斗有效系数之比为a/b=4,初始兵力x0与y0相同。若甲方在战斗开始后有后备部队以不变的速率r增援,重新建立模型,讨论如何判别双方的胜负。解:当甲方后备部队以不变的速率r增加时,方程(3)的第一个方程应给为即方程(3)改为:相轨线为:ay2—ry—bx2=kk=ay02-ry-bx02即在上图的相轨线图中的轨线向上移动r/2a ,由图可得乙方取得胜利的方程条件为k>0,即为:思考与讨论:在战争模型里,我们应用了微分方程建模的思想。我们知道,一个战争总是要持续一段时间的,随着战争态势的发展,交战双方的人力随时间不断变化。这类模型反映了我们描述的对象随时间的变化,我们通过将变量对时间求导来反映其变化规律,预测其未来的形态。譬如在战争模型中,我们首先要描述的就是单位时间双方兵力的变化。我们通过分析这一变化和哪些因素有关以及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列出微分方程。然后通过对方程组化简得出双方的关系。这也就是我们微分方程建模的步骤。

201 评论

beetleleon

这篇看看行不行:其他答案数学建模论文范文--利用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 数学建模随着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数字化,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人们身边的数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强调数学应用及培养应用数学意识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意义十分巨大。数学建模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被提到了新的高度,通过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结合数学应用题的特点,把怎样利用数学建模解好数学应用问题进行剖析,希望得到同仁的帮助和指正。 一、数学应用题的特点 我们常把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具有实际意义或实际背景,要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表示,从而获得解决的一类数学问题叫做数学应用题。数学应用题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数学应用题的本身具有实际意义或实际背景。这里的实际是指生产实际、社会实际、生活实际等现实世界的各个方面的实际。如与课本知识密切联系的源于实际生活的应用题;与模向学科知识网络交汇点有联系的应用题;与现代科技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保护、实事政治等有关的应用题等。 第二、数学应用题的求解需要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使所求问题数学化,即将问题转化成数学形式来表示后再求解。 第三、数学应用题涉及的知识点多。是对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涉及的知识点一般在三个以上,如果某一知识点掌握的不过关,很难将问题正确解答。 第四、数学应用题的命题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类别。往往是一种新颖的实际背景,难于进行题型模式训练,用“题海战术”无法解决变化多端的实际问题。必须依靠真实的能力来解题,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更具真实、有效性。因此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数学应用题如何建模 建立数学模型是解数学应用题的关键,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直接建模。 根据题设条件,套用现成的数学公式、定理等数学模型,注解图为: 将题材设条件翻译 成数学表示形式 应用题 审题 题设条件代入数学模型 求解 选定可直接运用的 数学模型 第二层次:直接建模。可利用现成的数学模型,但必须概括这个数学模型,对应用题进行分析,然后确定解题所需要的具体数学模型或数学模型中所需数学量需进一步求出,然后才能使用现有数学模型。 第三层次:多重建模。对复杂的关系进行提炼加工,忽略次要因素,建立若干个数学模型方能解决问题。 第四层次:假设建模。要进行分析、加工和作出假设,然后才能建立数学模型。如研究十字路口车流量问题,假设车流平稳,没有突发事件等才能建模。 三、建立数学模型应具备的能力 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数学全过程的教学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质量,同时也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 3.1提高分析、理解、阅读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数学建模的前提,数学应用题一般都创设一个新的背景,也针对问题本身使用一些专门术语,并给出即时定义。如1999年高考题第22题给出冷轧钢带的过程叙述,给出了“减薄率”这一专门术语,并给出了即时定义,能否深刻理解,反映了自身综合素质,这种理解能力直接影响数学建模质量。 3.2强化将文字语言叙述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 将数学应用题中所有表示数量关系的文字、图象语言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即数、式子、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这种译释能力是数学建成模的基础性工作。 例如:一种产品原来的成本为a元,在今后几年内,计划使成本平均每一年比上一年降低p%,经过五年后的成本为多少? 将题中给出的文字翻译成符号语言,成本y=a(1-p%)5 3.3增强选择数学模型的能力。 选择数学模型是数学能力的反映。数学模型的建立有多种方法,怎样选择一个最佳的模型,体现数学能力的强弱。建立数学模型主要涉及到方程、函数、不等式、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曲线方程等类型。结合教学内容,以函数建模为例,以下实际问题所选择的数学模型列表: 函数建模类型 实际问题 一次函数 成本、利润、销售收入等 二次函数 优化问题、用料最省问题、造价最低、利润最大等 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细胞分裂、生物繁殖等 三角函数 测量、交流量、力学问题等 3.4加强数学运算能力。 数学应用题一般运算量较大、较复杂,且有近似计算。有的尽管思路正确、建模合理,但计算能力欠缺,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加强数学运算推理能力是使数学建模正确求解的关键所在,忽视运算能力,特别是计算能力的培养,只重视推理过程,不重视计算过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利用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对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很有益的,是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数学建模的应用也是科学实践,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须的,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通过对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结合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和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如何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创新能力;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学生提出新的教学要求,要求学生: (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 (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 (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其中,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新大纲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数学学习不仅要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而且在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同样需要得到训练和提高,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要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明确探究方向,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交流,并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就必须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 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研究和学习数学模型,能帮助学生探索数学的应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数学建模教学与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现就如何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要重视各章前问题的教学,使学生明白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际意义。 教材的每一章都由一个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入,可直接告诉学生,学了本章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后,这个实际问题就能用数学模型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创新意识,对新数学模型的渴求,实践意识,学完要在实践中试一试。 如新教材“三角函数”章前提出:有一块以O点为圆心的半圆形空地,要在这块空地上划出一个内接矩形ABCD辟为绿册,使其册边AD落在半圆的直径上,另两点BC落在半圆的圆周上,已知半圆的半径长为a,如何选择关于点O对称的点A、D的位置,可以使矩形面积最大? 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好时机要注意引导,对所考察的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新旧两种思路方法,提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知欲,如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失去“亮点”。 这样通过章前问题教学,学生明白了数学就是学习,研究和应用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追求新方法的意识及参与实践的意识。因此,要重视章前问题的教学,还可据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补充一些实例,强化这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重视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

93 评论

相关问答

  • 数学和生活论文题目

    新颖的数学论文题目有: 1、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中学数学中不等式的证明。 3、组合数学与中学数学。 4、构造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5、高中

    zhzhohohzh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数学建模论文问题重述

    你如果自己写了摘要,“问题的重述与提出”就可以直接复制问题;如果你没有摘要,还是自己写个引子,以免突兀

    舞动的骷髅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数据数学与生活论文题目

    ①: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若想要学好它,说简单也简单,但说难的话可不是一般的难了。学习数学,首先要心无杂念,静下心来,慢慢的去揣摩。数学其实是很简单的

    张伟妮妮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高中生物理结合生活实际论文题目

    望采纳,谢谢~~~生活中的物理摘要;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

    肥猫啃鱼头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高中数学生活问题论文题目

    可以通过线性关系,计算生活中手机充话费,什么样的人群使用什么样的套餐比较划算。希望能帮到你

    无人边框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