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电台666
这个是书的英文介绍这个网站上的资料应该就是你的那个论题,不过需要注册,可以通过在线充值后下载这个是其他人写好的论文,可以在线阅读的好像网上关于这个论点的文章只有这一篇这个是一个人在她博客里对书的评价
hanzhe2013
“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从《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看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作者] 陈秀敏(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鞍山 114005) [摘要]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每每带有悲剧色彩。在西方文学作品关于神职人员的爱情的描写中,便有了“人性”与“神性”的抗争。本文试从三部作品诠释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 爱情;人性;神性;抗争;悲剧 爱情,永远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与“谈爱色变”的禁欲主义一直在作着努力的抗争,即“人性”与“神性”的抗争。尽管这种碰撞都带有悲剧色彩。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中笼罩在宗教统治下的爱情悲剧。 一、扭曲、变态的爱情———人性悲剧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副主教克洛德一直被看作邪恶势力的代表,也是人们极力鞭挞的对象,但如果认真考察他的内心世界及同周围环境的联系,就不难发现,他身上不仅有牧师的虚伪,也有着人性遭到压抑之后的悲哀。纵观14世纪后期的欧洲,资产阶级掀起人文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直接抨击了中世纪的教会的精神独裁和禁欲主义,追求个人的现世幸福已成为普遍现象,而克洛德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有了人性的要求。但他一直过着远离女人的清修生活,节制自己的各种欲望,并且自以为是快乐的。直到见到了在巴黎街头跳舞的艾斯美拉达,人的意识才觉醒了。他被这种强烈的爱折磨着,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在忍受着一种比死亡力量还要强大的苦刑。作为一个神职人员,这可谓是大逆不道。但是副主教也是一个人,宗教的知识不能满足他对生活的要求,作为一个人,他也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人的爱。基于这种爱,他才念念不平,发出人性的呼喊:“究竟,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这并不是他的错。” 然而,正因为他所要求的这种爱是他所代表的那种势力和环境所不能允许的,因此,它的表现出来的方式便是扭曲的,变形的。人要想得到解放,就必须消灭集中表现在他本身处境中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但是带着十字架的副主教既没有这样的勇气,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和觉悟。他一方面憎恨宗教的非人性,一方面又在心里激起了对自己人性要求的憎恨。他极力把这双重的憎恨搅合在一起,便自己成为一个无法解脱的疯狂的人。于是在他爱而不得中,他设置了一系列阴谋,劫持爱斯美拉达,诬陷她,直到把她送上绞刑架,处在“人性”与“神性”双重压迫下的克洛德,最终也在自己布下的宗教网中毁灭了。雨果曾宣称:“人是生来善良、纯洁、公正和诚实的,如果他的心变得冰冷,那是因为有人熄灭了他的火焰……”正是教会势力的“非人性”,才决定了克洛德的畸形可怕爱情观,才有了他为人性而丧失人性的追求。 二、内疚、自责的爱情———处境悲剧 与克洛德的悲剧不同的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红字》中则描写了海丝特·白兰与神职人员亚瑟·丁梅斯代尔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可谓处境艰难,举步维艰。作品以严酷的清教政权统治下的北美洲殖民地时期为背景,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由于犯了通奸罪,坚决不交待同犯,被清教徒政权关进监狱,终生戴上耻辱的红A字示众(A字是英语通奸Adultely一词的第一个字母),作为劝诫世人的活标本,受到人们的鄙视和摒弃。海丝特是年青、美貌的女郎,却嫁了一个年纪衰老、体态畸形的丈夫,她感受不到爱情,在她丈夫失踪以后,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闯进她孤独的生活,她爱上了牧师。追求纯真的爱情,渴望幸福的生活,这是一个活的女人的生活权利和合理要求,可是,她却遭到清教政权的惩罚,终生戴着红字示众。丁梅斯代尔是一个博学多识,前途无量的教师,很早地就立下了献身宗教的志向。但是,清苦的教会生活,呆板的教条,虽然一时禁锢了丁梅斯代尔这样虔诚教徒的内心,但一看见“身体修长,容姿完整优美到堂皇程度,乌黑丰茂的头发那么光泽,闪耀出阳光的颜色,她的面孔,除去润泽的肤色与端正美丽的五官之外,还有清秀的眉宇和深黑的眼睛”的海丝特时,他的“人性”就复活了,并且最终战胜了“神性”,与海丝特发生了关系,但是,宗教精神象雅片一样毒害着他的心灵,他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早已扼杀了他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他把自己与海丝特的爱情关系看成是“冒犯了一条神圣的法律”。他把自看成一个罪人,应该受到惩罚,但又不敢公开承担自己的罪责。他既害怕和海丝特一起戴红字示众,又怕上帝不饶恕他。为了悔罪,他在密室中用血淋淋的鞭子抽打自己,不断折磨自己,他的良心丝毫得不到安宁,“可怜的牧师一面受着肉体疾病的痛苦,一面受着灵魂极度烦恼的折磨,同时又听凭他的死对头任意摆布”。“而在这时,他在他的神圣职务上,却获得了灿烂的声誉”,更使他陷入无边痛苦深渊之中,他几乎丧失了理智,他的精神一直处在罪恶的痛苦和徒然的悔恨之中,心灵备受折磨,终于心力交瘁,成了宗教毒害的牺牲品。 透过这两个人物的处境,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破碎的心灵怎样在痛苦中呻吟,在绝望中挣扎,丁梅斯代尔在自己的头顶的一片天空上,又掀起了他自己无法平息的风暴,海丝特内心的迷惘、猜疑和疯狂则也搅暗了她自己头顶的天空,内心世界处境和外部环境的处境的艰难,注定了他们悲剧的结局。 三、执着、偷猎的爱情———结局悲剧 正如黑格尔说:“情欲是人的自然本性,具有原始本能的特性,情欲是能动的,躁动不安的,本质上讲是不安于现状的。”1977年,澳大利亚女作家科林·麦考洛在美国出版了她的长篇小说《荆棘鸟》,这篇小说一经出世即引起轰动,被誉为一部“澳大利亚的《飘》”。男主人公拉尔夫同样无法摆脱禁欲主义的束缚,但作为一个情感丰富的男人,他不能灭绝情欲,不能不爱梅吉,他的灵魂长期处于“神性”与“人性”的尖锐对立之中,他曾想“既不作一个男人,也不作一个教士,只作一个兼存二者的人。”同丁梅斯代尔一样,他也无法摆脱强烈的权利欲望和爱情需求,当富翁玛丽·卡森死后,把财产留给了罗马天主教会,其条件是“教会必须赏识拉尔夫神父的价值和才干”时,在他身上展开了上帝与情欲、权力与爱情的激烈搏斗,占有他整个身心的是“神性”与“人性”的厮杀,对他来说,两方面都是无法割舍的,放弃任何一方都是痛苦或毁灭……最终,“神性”战胜了“人性”,他摒弃了梅吉,虽然他爱她。在小说中,梅吉的形象最富魅力最激动人心之处,是她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与海丝特·白兰一样,爱情给她带来太多的痛苦,但她仍然爱得执着,她说过:“我生来就是为他的,只为他”,她苦苦思念,久久等待。从青春妙龄到白发苍苍,痴情不改,无怨无悔。为此,她无畏地闯入宗教禁区,与上帝争夺拉尔夫。值得一提的是,与前面两例爱情不同的是,拉尔夫与梅吉毕竟有过刻铭心的两天。深秋的麦特带克岛是旅游的淡季,在友人的帮助下,拉尔夫来看望在这里独自休养身心的梅吉,这时候的拉尔夫为了保持灵魂完美而进行的令人苦恼的斗争、意志对愿望的长期压抑,全都不要了,一辈子的努力在倾刻间冰消瓦解,于是在这20世纪的伊甸园中,亚当偷吃了禁果,结果则是他否定了上帝,他认为“上帝不过是一个,一个幽灵,一个小丑。”两天的欢愉也使梅吉“从上帝那里偷到了拉尔夫”,尽管天主教会是那么的不可一世,上帝是那么的威严神圣,她却以傲然的力量与之抗争,并从心底喊出“我能战胜上帝!” 《荆棘岛》之所以引起轰动,还在于其“人性”与“神性”冲突的最终结局上,尽管梅吉从上帝那里偷到了拉尔夫———有了他的孩子,但作家最后还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坏了给读者看,那就是戴恩的死。梅吉一直瞒着拉尔夫有了两个人的结晶———戴恩,戴恩长大后,无比优秀,出于对拉尔失的崇拜,也要献身于上帝,作一个教士,梅吉答应了儿子,并给拉尔夫写信要他照顾他,“我偷来什么,就归还什么”。戴恩在神学院毕业后,在希腊由于救两个溺水的女孩而丧身。梅吉来到罗马要拉尔夫想办法运回戴恩的尸体,并告诉了拉尔夫:戴恩是他的儿子,拉尔夫失声痛哭,“从椅子上向前跌落在地上。”失掉了情人,又失掉了儿子,他感到出卖了自己,他为上帝付出了高昂的精神代价,到头来一无所有,埋葬儿子后,极度的痛苦使他麻木了,他倒在梅吉的怀里,喊着:“梅吉,梅吉……”合上双眼而死去。宗教以禁欲主义为工具,残害了法国中世纪的克洛德,又钳制了19世纪美国殖民地上的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在20世纪同样践踏了澳大利亚土地上的梅吉与拉尔夫。 《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三篇小说都写到了神职人员的爱情,写出了“人性”与“神性”的冲突,其中一个重在写追求“人性”的过程中对“人性”的扭曲,一个写内心处境与外在处境的抗争中的毁灭,另一个则写险些抗争胜利后结局的失败,但在充满悲剧的追求中所表现的无所顾忌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必然令人振奋,使人的形象变得崇高伟大起来,从而赋予了宗教下的爱情悲剧美的内涵。这正是我要写作这篇文章的主旨所在。
橄榄色的水
论文关键词:《荆棘鸟》;拉尔夫神父;宗教;神性;人性论文摘要:文章以《荆棘鸟》中拉尔夫神父为例,揭示宗教的复杂影响,以及人们对宗教的复杂情感,旨在探讨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从人性和神性的角度来分析拉尔夫的性格,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作为一个人,虽然真心希望做上帝忠诚的仆人,但由于人本性的弱点,往往做不到。 宗教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神秘而巨大的力量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规范化、程式化的宗教教义和仪式对人类社会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的精神生活当中。宗教作为一种寄托和信仰,已深深地扎根于人的灵魂深处,对人的思想和行动产生着影响。人类社会中依托宗教信条而建立起来的道德礼仪规范和处事原则都在印证着宗教对人类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基于宗教的重大影响,人们对宗教的思考和研究也由来已久,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更为理智和全面。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其作用是多重的。“从宗教的正面价值来说,它以非理性的方式表达出符合人们理想和希冀安全生存的希望,提供了劝善惩恶的伦理规范,引导人们追求理想的境界,等等。这些也许是宗教经久未衰的一个原因。但对宗教的负面价值,人们也看得越来越清楚,认识越来越深刻。”宗教严格的教义、教规,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人性。宗教双重价值的存在,使人们越来越关注怎样去建立宗教与人之间的和谐互补关系。文学,作为一种对社会的反映方式,也在自己的领域中探索、思考着宗教和人的关系。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作品《荆棘鸟》便是这样一部探讨宗教对人类生活的复杂影响的力作。在这部作品中,她通过宗教神职人员拉尔夫的生活经历,试图诠释宗教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并力求深刻系统地理解宗教和人的关系一、对神的向往上帝作为西方至高无上的神,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占据了神圣的地位,他象征着最高的善和完美。正是由于上帝的这种神圣的光环,人们对上帝的向往和追寻也是源远流长的。从一开始的基督教,到后来基督教的分支: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都始终如一地把上帝作为神圣的天主。澳大利亚是个信仰天主教的国家,作为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虽然教义与原始的基督教有所差异,但是对摩西的律令、圣经教义的尊重和秉承却是一如既往的。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的宗教背景是l9世纪早期的澳大利亚,尽管当时澳大利亚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宗教信仰的变迁,文化启蒙运动也使神性开始失落,固有的神与人的关系也出现了消解,但关于神的意识仍然是根深蒂固的,人对神仍然还保持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和尊崇。作为一个普通人,拉尔夫从出生开始,就向往着一种神的存在方式,希望像复活的耶稣一样,生活在圣灵的王国之中,实现生命的自由和永恒。拉尔夫是一个向往上帝的神父,他是爱尔兰贵族的后裔,接受过正规的神学教育,他才华横溢,聪慧过人,并且还拥有一副无与伦比的英俊外貌。“高高的身材和匀称的体魄,英俊的富于贵族气派的容貌,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搭配得极其和谐。他是上帝的得意之作,在上帝创造的万物中,如此慷慨的赐予是寥若晨星的。从他头上那蓬松乌黑的鬓发和那令人惊讶的湛蓝的眼睛。从他那小而纤细的手脚,都是完美无缺的。”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心中充满了对上帝和教廷的无限忠诚,并且他的善良、仁慈深受教区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小说中,作者这样描述他,“他的耐心和仁慈博得了全体教民的喜欢以及部分教民的由衷热爱。”拉尔夫本身所具有的出类拔萃的智慧和犹如完人的外表,也使他在教会中受到尊重,成为教会的中坚力量,他深深地陶醉于教会给予他的这一圣洁的生活氛围中。为了神圣的上帝,拉尔夫甘愿完完全全地把自己奉献出去,做上帝的忠实仆人。多年的神学教育和漫长的神职生涯,使拉尔夫侵染了对神和宗教的无限忠诚,特别是天主教教义中的禁欲主义更是在他的血液里扎下了根。他认为不仅自己的灵魂属于上帝,连自己的肉体也属于上帝,以证明自己对上帝的绝对忠诚和服从。他曾立下誓言:“不受红尘俗物的干扰——没有对女人的爱欲,没有对金钱的迷恋,也没有因为要听命他人而与心不甘。”处在一个连接上帝和凡人的特殊位置上,拉尔夫自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传声筒”,并且认为“如果必要的话,我愿意毕生在基兰博受苦受难”。从拉尔夫的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上帝的忠诚,在他的内心,确实对上帝忠心耿耿,他试图通过抛弃自我的方式达到与上帝的无限靠近。不可否认,在拉尔夫未遇到梅吉以前,他确实是一个上帝的忠实仆人,他立志有所作为,并一直严谨地与漂亮姑娘保持距离,躲避红尘的干扰。虽然他的身边不乏追求者和爱慕者,但他却尽可能地与漂亮姑娘保持距离,他忠于教士的职守和誓言,自觉地保持着灵魂和身体的圣洁,书中就写到他对漂亮、充满魅力的迈克尔小姐的不屑和嘲笑。拉尔夫以自己的严谨行为忠实地履行着一名教士的职责,“因为我对主的爱,我想终生作为他的教士侍奉他。”他“那双充满了极端忧伤的眼睛却不像教皇的眼睛,显露出这样的表情说明他一定是饱经忧患,而他一定是豁达地把这些忧患升华成为高尚的完美教士”。拉尔夫的这些发自内心的希冀都反映了他对上帝的忠诚和向往。拉尔夫作为一个典型形象,通过他的语言和行为,我们体会到了他对宗教的忠诚和牺牲,而在这个人物形象的背后,也蕴藏着一个广大的人类社会精神存在。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像拉尔夫一样将自己贡献给上帝,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不同程度地根植了对神的深深崇拜和向往,这种向往推动了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从人类诞生开始,就从未间断过对高尚的神灵世界的追寻,上帝的世界一直就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梦想和希望。作者通过拉尔夫,表达了人对神的执著追求和精神层面的向往,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二对神的背叛人类对神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追求,这是深扎于人的内心深处的。但是,向神的无限靠近,完全遵守并献身于宗教,完全抛弃自己的本性向神性靠近,这种希冀在人类生活中往往充满了艰难和坎坷。拉尔夫神父的身上就存在着这样的激烈斗争,作为一名神职人员,在内心或者在理智上他真心希望自己可以遵守天主教教义,忠诚于上帝,使自己的心灵在一片圣洁的光芒中找到安宁和幸福,然而,他毕竟是一个人,和我们所有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着丰富的感情和属于人类本能的欲望,有着对权力和地位的野心,有着对爱情最原始的冲动和渴望。而这些属于人自身的需求和愿望与献身上帝、抛弃自我的理想是格格不入的,与他的教士身份是完全不符合的,于是拉尔夫陷入一种灵魂的困境当中。拉尔夫既不能做一名完美无瑕的教士,也无法过一种属于普通人的生活,他内心遭受的折磨是可以想象的。拉尔夫作为一名教士,对上帝是忠诚的,可以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神职人员。然而,作为一个人,他对权力有着强烈的向往,即使处于教会机构中,也无法泯灭这种欲望。在教士的内部机构中,拉尔夫对自己职位的升迁充满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虽然可以用一个比较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理解:追求更高的地位,是为了更近地接近上帝,从而在更高程度上满足自己服务上帝的愿望。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拉尔夫对升迁的浓厚兴趣背后,也深深地隐藏着拉尔夫的权利欲和野心。为了自己能在教会的仕途上不断发展,拉尔夫费尽心思周旋于富婆玛丽·卡森的身边,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只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借助这个富婆的雄厚财力得到一个更高的职位。阅尽世间百态的卡森夫人极为清楚拉尔夫的内心世界,她写给拉尔夫最后的信中露骨地评论拉尔夫:“当我第一次认识你的时候,你就想得到德罗海达和我的钱财,对吗?拉尔夫?你想用它作为你的晋身之阶。”当拉尔夫借助卡森夫人的财产得到红衣主教的尊贵教冠时,他的权利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陈慧君在《烙在胸口的红字和刺进胸膛的荆棘》中这样评论拉尔夫和《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他们对上帝的爱中也掺杂了尘世的功利主义;他们如此心甘情愿地受不合理的束缚,固然出于宗教热忱,同时也出于对自身名誉地位的考虑。”拉尔夫在服务上帝的誓言下,不知不觉地满足了自己的权力欲,他的举动中隐藏了属于人类本身的野心和欲望。他对金钱的强烈的向往,他崇拜权力,这些举动都是对上帝和宗教的背叛。如果说拉尔夫对权力的野心是在宗教这个神圣的外衣遮盖下完成的,在这一方面他对神的背叛是属于隐性的,那么,对爱情和梅吉的强烈向往,则是在心灵和行为上对上帝最公开和直接的背叛。拉尔夫对梅吉可谓一见钟情,虽然他比梅吉年长十九岁,但是从第一面起,他就深深地迷恋梅吉,梅吉“头发的颜色使他心旷神怡,她眼睛的色彩和样子像她的母亲,非常美丽,但更加可爱,更加传神。至于她的性格,他认为那是完美无瑕的女性性格,温良内向而又极其坚强……在她的生活中存在着能让他插足并能把握她、赢得她的爱的空间”。在这个美丽天真的小姑娘面前,他完全无法遏制自己的爱,梅吉童年的外貌、儿童似的性格对他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当梅吉成长为少女时,拉尔夫对梅吉的喜爱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男女之间的情爱,而拉尔夫却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一份感情。他总是把自己对梅吉的爱归结为一种对小女孩的喜爱,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清楚地知道这份感情的内涵,他“最不愿意承认的是:她填补了他生活的空缺,这是他的上帝所无能为力的,因为她是一个有情有爱的血肉之躯”。对梅吉的爱情如此强烈,但是教士身份是不允许他这样做的。对拉尔夫而言,宗教是他的信仰,更是他命中注定的职业,是他的前途和希望。为了成为一名完美无瑕的教士,他甘愿抛弃自己爱的权利,于是,他放弃了爱情和梅吉,选择了逃避。然而不管他身处何方,梅吉和德罗海达永远是他魂牵梦系的地方,“很多时候,只有当我跪下来,一连祈祷好几个小时,才能阻止我离开自己的岗位到她那里去。”在拉尔夫的内心,“一方面紧紧地抱住上帝,不断祈祷、忏悔;另一方面,人性又显示出不可抵挡的力量启动着他生命的渴求。”然而,真实的感情是压抑不住的,在一次次心灵煎熬和挣扎后,在麦特劳克岛,对爱情的向往终于彻底地征服了拉尔夫,真实的幸福使他清楚地意识到:“我是一个人,永远成不了神,生活在人世间去追求神性,这不过是一种幻觉。”拉尔夫刻骨铭心的爱情使他意识到教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虚假,多么的自以为是,“我像金星那样渴望升到只有上帝才能存在的地方去,也像金星一样落下来了。”对梅吉刻骨铭心的爱情,使拉尔夫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男人,而且永远是一个男人,拥有着男人的身体,也拥有着男人的感情,他永远不可能在上帝面前抛弃自己的人性。作为一名神职人员,拉尔夫的人生遭遇是惨痛的,他作为人类追随上帝的最忠诚阶级的代表,他的背叛也在向人们告诫一个问题,对神的向往虽是真实的,但事实证明,这条追随之路充满了坎坷。上帝,作为一种抽象的精神存在,他终究无法完全填补人的内心世界。由于人本性中存在的种种欲望和弱点,人想完全抛弃自我,忠诚于上帝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宗教纯粹的精神指引与人本身存在的精神和肉体双重需求的现实是相矛盾的,两者存在着偏差,而这种偏差的存在,必然导致人对上帝的背叛,这也是宗教和上帝的悲哀。三、神性的悲哀《荆棘鸟》中的拉尔夫希望把自己毫不保留地献给上帝,献给罗马梵蒂冈教廷,而他的灵魂深处却是对权力的向往和对爱情的痴迷,德罗海达才是他最真实的渴望和人生归宿。他对上帝终身追寻的过程中,内心深处充满了激烈的斗争和煎熬,这一切都在印证作为一个人始终无法逃脱的属于人的宿命:人,永远也成不了神。当他得知自己的儿子戴恩的死讯时,他悲痛欲绝,心如死灰,从内心深处完全抛弃了上帝。“纵观拉尔夫一生的灵与肉的挣扎,可以看出他用生命的代价印证了一个永恒的法则——教士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抽象的上帝之爱永远无法排挤掉具体的人类之爱。”由于宗教本身所固有的两面性,对人向善的指引和规劝及对出于人的本性的欲望和低俗生活方式的束缚和克制,必然使人类陷入尴尬的处境,特别是随着基督教教义的发展,当基督教教义走向禁欲主义时,它对人们的影响就越来越复杂了。它越来越倾向于控制人的本能,神性的圣洁与人性的追求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我们不能否认神的光辉和伟大,但通过人为的方式来履行神的职责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扭曲和残酷,在这些扭曲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人性的软弱,另一方面,也真实地感触到一种美好向上的精神寄托。神永远是精神上的,并且永远是抽象的,无论人对他有多么的向往和渴望,神都永远是一个梦想,这是神的悲哀,更是宗教的悲哀,无论宗教多么的圣洁和完善,他终将无法完全控制人的本性!
一般要求都是英文的,没有办法。要努力了。主要是和导师沟通。
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页脚,开
在阅读速度20几万字/天的时候,《荆棘鸟》我读了一个月。不是她艰涩,而是舍不得,舍不得那么快就翻到最后一页,是害怕--害怕读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失落。读中文系
这个是书的英文介绍这个网站上的资料应该就是你的那个论题,不过需要注册,可以通过在线充值后下载这个是其他人写好的论文,可以在线阅读的好像网上关于这个论点的文章只有
论文关键词:《荆棘鸟》;拉尔夫神父;宗教;神性;人性论文摘要:文章以《荆棘鸟》中拉尔夫神父为例,揭示宗教的复杂影响,以及人们对宗教的复杂情感,旨在探讨宗教在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