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88

熙熙ToKi
首页 > 期刊论文 >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本科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奇文文1314

已采纳

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从一个生物人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摘 要: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从一个生物人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幼儿集体以及同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本文就幼儿的社会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对幼儿的社会性教育提出了系列措施:1“由里向外”的教育原则;2培养幼儿的社会技能;3利用家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4幼儿园集体教育。

关键词:社会性 个性 社会性行为 亲社会行为 攻击性行为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奠定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社会性发展是幼儿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识发展共同构成幼儿发展的三大方面。从现代教育观念看,让幼儿“学会做人”的教育远比知识和智慧教育重要,重视社会性教育这一主题,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1 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表现形式

社会性行为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根据动机和目的的不同,社会性行为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通过观察发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表现为:幼儿在1岁左右看到别人处于困境或伤心时,他们会做出积极的抚慰动作;2岁时,幼儿能较明显的表现出同情、帮助他人行为;2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能够根据一些不太明显的细微变化来识别他人的情绪判断他人的处境做出相应的抚慰与帮助行为。但是这些行为并非一定随幼儿年龄增长而增多,所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需要教育的参与,幼儿不可能离开教育而自发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品德高尚的社会成员。

反社会行为即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及表现形式表现为:1岁左右幼儿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2岁左右幼儿之间出现明显的冲突,如打、推、咬等;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攻击逐渐增多,到4岁最多,之后数量逐渐减少。从具体表现上看,幼儿多采用推、拉、踢等。随着言语的发展,幼儿从4岁以后开始了言语攻击。从攻击性质看,以工具性行为为主,但慢慢出现敌意性的攻击行为。

2 幼儿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只有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家庭是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榜样的作用,父母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成为幼儿模仿学习的物件;二是父母的教养方式,这是关键因素,民主型家庭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同时家庭气氛、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攻击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双亲家庭成员之间冲突频高,孩子的攻击行为就较多。家庭的凝聚力弱,表达性越差,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越多。

2社会生活环境:社会是一个大染缸,特别是电视媒介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里的模范榜样会增加幼儿以后的亲社会行为,相反,传媒里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幼儿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幼儿会从这些电视、电影暴力节目中观察学习到各种具体的攻击性行为,电视、电影人物的经历会使许多幼儿将武力视为解决人际冲突的有效手段,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依靠攻击性行为来解决与他人的矛盾。

3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措施

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是建立在成人与儿童交往的基础上的,而成人与儿童的交往又是建立在成人对儿童的理解基础上的。儿童社会性教育离开了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离开了儿童自然发展的基础,设计得再好的社会性教育课程也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由里向外”的教育原则。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社会性教育应该从儿童的“自然性”出发,人的自然性包含了人最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包含了人类生存最原始的本性;二是指社会性教育也要“超越自然”,让儿童在智力、道德、审美等方面和谐、完整的发展,这是儿童构建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

2培养幼儿的社会技能。进行社会行为技能训练,这类训练着眼于目标行为的塑造,直接训练各项具体的交往技能。例如,对个别幼儿进行语言交流技巧训练,训练幼儿用合适的语言把自己的需要传达给别人,正确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想法,提高交往能力;加强幼儿自我控制技能训练,引导幼儿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人际认识问题解决”训练,提高人际认识问题解决技能。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等,通过指导和约束,培养儿童形成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方式。批评孩子不符合道德准则的情感、思想,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通过例项示范和耐心解释,不断引导幼儿认识亲社会策略的积极后果和攻击策略的消极后果。从而提高其社交策略的适当性。

3利用家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应特别重视以下方面:一是鼓励支援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给孩子发展的空间,培养其独立性。二让孩子懂得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使孩子知道行为限度,养成规范意识。三是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四是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适宜的情绪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4幼儿园集体教育。幼儿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家庭做好社会性教育工作。幼儿园也应从发展幼儿的社会认识及社会行为规范,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及注重个性教育入手进行教育,家园结合,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

我们必须重视对幼儿社会性的教育,让他们从小掌握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方法,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养成健康的心理,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 李生兰.幼儿社会化的内容、特点与途径[J].幼儿教育,1997,9.

[2] 侯莉敏.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基本条件[J].学前教育研究,200710:30-33.

[3] 庞宇媚.幼儿社会性教育[EB/OL].中国幼教网.

[4] 张军.教育理论基础[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

318 评论

沐沐沐牧

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1.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2.榜样的示范作用旁观者在场会使想提供帮助的个体犹豫、彷徨,榜样行为却会引发他人的亲社会行为。3.情景的模糊性情景的模糊性会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个体在不能确认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否需要自己提供助人行为时,往往会退缩。内部影响因素1.认知因素的影响韦纳指出,面对失去能力需要帮助的人,人们往往是通过认知归因做出决定。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不仅涉及知觉、推理、问题解决和行为决策等一系列基本认知过程,而且与个体认知能力尤其是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直接关系。2.个体的情绪状态人们在积极的心境下,会减少对自己的关注,更多的去了解他人的需要,把亲社会认知转化为亲社会行为。3.个体的人格特征助人者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强烈的社会动机;②相信事情对自己有影响力;③有适合于情境需要的特殊能力;④同情、理解他人、有责任感。

240 评论

那谁家小二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它受到人类社会的肯定和鼓励。独生子女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他们的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相一致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成为独生子女的心理品质的过程,就是儿童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日益丰富,在活动中有效地掌握帮助别人的知识、技能及锻炼意志的过程。这些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生育政策下产生的独生子在社会交往中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这些亲社会行为受生物因素、认知因素、自我概念、性格因素等主题因素及家庭、社会、学校等主体外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学校、家庭等途径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进行培养,具体来讲,可以用角色扮演法、榜样示范法、移情训练、组织游戏等方法进行。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生命早期即已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然而,随着家庭生活环境的日益优裕,幼儿倍受家人的厚爱与照顾,其亲社会行为却明显减少。因此,从幼儿1~2岁开始,家长就应注意其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这不仅能够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也是幼儿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探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1.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2.榜样的示范作用旁观者在场会使想提供帮助的个体犹豫、彷徨,榜样行为却会引发他人的亲社会行为。3.情景的模糊性情景的模糊性会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个体在不能确认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否需要自己提供助人行为时,往往会退缩。内部影响因素1.认知因素的影响韦纳指出,面对失去能力需要帮助的人,人们往往是通过认知归因做出决定。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不仅涉及知觉、推理、问题解决和行为决策等一系列基本认知过程,而且与个体认知能力尤其是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直接关系。2.个体的情绪状态人们在积极的心境下,会减少对自己的关注,更多的去了解他人的需要,把亲社会认知转化为亲社会行为。3.个体的人格特征助人者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强烈的社会动机;②相信事情对自己有影响力;③有适合于情境需要的特殊能力;④同情、理解他人、有责任感。国内外关于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理论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任何行为都会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是个体特征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斯陶布(E.Staub,1978,1980,1984)曾提出了一个社会行为理论(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来解释社会行为是怎样产生的。该理论把价值取向和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试图形成道德行为的综合理论。社会行为理论认为:人在发展中形成了各种动机,而人的行为多数是以目的性为特征的,所以应侧重于探讨追求期望的目的的动机,它把动机概括化为目的取向(goal)或个人目的(Personal goal)或目的取向(Goalorientations),目的是个人追求的最终状态,是由相互联系的认知网络组成的,其中包括对结果的评价相关的信念、思想和意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激活,环境(包括内在的环境)条件可以同时激活一个、二个或多个目的,且激活程度不同。我们可以把价值取向看作是道德领域中的个人目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则是利他和不伤害别人的个人目的。斯陶布的研究发现,亲社会价值取向越强,人们对激活条件(身体或心理的困扰)做出的帮助行为就越多。换言之,人的亲社会价值取向越强,在特定情境中被激活的可能性就越大。亲社会价值取向体现为两种动机源:一是作为利他的无私行为的动机源,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人,是以他人为中心的。二是以规则为中心的道德取向为特征的动机源,目的在于坚持行为规则或原则。所以,两种道德取向的目的的不同,并且对行为产生不同影响。

132 评论

小南子zzz

1、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有助于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

2、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它受到人类社会的肯定和鼓励。独生子女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与其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是一致的。

3、亲社会行为发展成为独生子女的心理品质的过程,是提高儿童道德意识水平、丰富其道德情感、有效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其在活动中帮助他人意志的过程。这些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谦虚、帮助、合作、分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扩展资料:

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原因:

1、本能论:亲社会行为是由遗传决定的,牺牲个体的内在机制来保证物种的生存。为集体利益冒生命危险是利他主义的最高境界。

2、习得论: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习得环境中不断学习形成的,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社会交换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试图在尽可能少的付出的同时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4、社会规范论:人类道德规范最常见的组成部分是互动规范。互动规范是规范社会交往、维护社会关系得失平衡的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人们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社会期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亲社会行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利社会行为

116 评论

静夜玄霜

一、社会认知能力宝宝的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不仅设计知觉、推理、问题解决和行为决策等一系列基本的认知过程,而且与宝宝的个体认知能力,尤其是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会安慰同伴的宝宝,对特定情境中他人的思想、情感、动机和需要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宝宝已经理解了笑代表高兴、哭代表痛苦、语言、亲亲、抱抱等可以给人带来安慰。另外,宝宝对社会责任和规范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告诉过宝宝,遇到朋友伤心的时候应该抱一抱,安慰同伴等。或者安慰同伴可以获得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这些认知经验都会帮助宝宝认识到这种规范的重要性,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二、移情能力1岁半的宝宝看到另一个孩子跌倒哭了,他自己也会跟着哭起来,脸上还会表现出很难过的样子。这种反应是一种原始地移情。一些专家认为移情是人类的一种先天性的特征或倾向。看到他人悲伤大哭的时候,宝宝过去的情绪经验开始产生作用——每个宝宝都有过成千上百次大哭的经验:痛了、烫着了、冷了、饿了等等,这些不愉快的经验让对他人的悲伤情绪有了直观的认识。霍夫曼提出,移情会逐渐变成幼儿安慰他人的重要动机,一旦幼儿认识到他人的苦恼和痛苦,并且知道如果自己采取行动来安抚他人能减轻或消除这种情绪,幼儿就会表现出安慰他人的行为。就想本期成长故事书中的布奇,他通过移情能力感受到了雪娃娃找不到妈妈时的难过与焦急,自告奋勇采取行动,去安慰雪娃娃,帮助雪娃娃找妈妈,表现出了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行为。三、社会学习因素社会学习因素是指幼儿有学习亲社会行为的良好环境与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研究显示,如果家长在面对他人悲伤情绪时表现出更多地理解、安慰行为,幼儿在面对相似情境时通常也更多地表现出安慰、安抚他人的行为。除了家长榜样作用,故事书、动画片中的情节和主人公的表现也是宝宝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245 评论

julielovecat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我觉得他有一些嗯社会经验缺乏。

251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父亲对幼儿社会影响的研究

    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投入问题及对策论文 一、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的主要优势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母系社会逐渐远去。在父亲这一角色

    琳子Yulander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短视频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论文

    不太擅长这些 不过既然要说利与弊 那就实际分析几个例子出来 抖音带火了很多商家 也在上面学到了不少小知识 平时还可以娱乐一下 全民参与全民互动 弊端就是也有很多

    黄金哇塞赛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亲社会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我们通过对幼儿分享现状以及现象的分析,发现现在的幼儿存在对分享一时有着薄弱认识的问题。认为缺少分享意识会影响幼儿的合作行为、同伴关系,以及心理健康,人格的健全等

    政哥哥哥哥哥哥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本科论文

    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从一个生物人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浅谈幼

    熙熙ToKi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发展网络对社会的影响研究论文

    我是一条小鱼。每天在广名为幸福的海洋里,游啊游啊,永远不知道忧愁与疲惫的存在。[点评]开篇意境不错,有创意。 随着时间的移动[替换]推移,我的心渐渐空虚。周围的

    金花201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