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04

美丽苗条龙龙
首页 > 期刊论文 > 悼亡诗研究的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elodyhanhan

已采纳

悼亡诗二首 悼亡诗二首(选一) 潘 岳(晋〕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重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鹧 鸪 天(选一) 贺 铸 〔宋〕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 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266 评论

阿迪思念

先秦到唐代根本没有悼亡词啊,宋代才会有吧,问的是不是悼亡诗啊?是的话,建议可以作不同时代悼亡诗的比较,不同身份诗人悼亡诗的比较,悼亡诗意象的发展与变迁等。当然词的话也类似,不过要和宋代以后的比较了。另外也可以作悼亡词和悼亡诗的比较。

129 评论

阿尔卑斯1013

蒲松龄的悼亡诗|1|2|曹立波“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死亡是最大的不幸,是最可怕的事情, 也因此是最能够吸引他们的想象力的事情。”“中国古代涛坛上, 诗人们对死亡之感伤的描写也曾佳句迭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 鸡鸣”饱含战乱之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充满黎元之叹。曹 操、杜甫的诗由百姓及子女,读来固然令人感时伤世,但世间挚亲 是夫妻,别妻丧偶,往往使迁客骚人平添孤愤。所以悼念亡妻的诗 篇,历来受人瞩目,从晋代潘岳以来,“悼亡”之题也屡作不衰。清代蒲松龄虽然以小说《聊斋志异》著称于世,但他的诗歌成 就也很大。妻子刘氏去世(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写下了许多缅 怀的文字,除《述刘氏行实》文外,《聊斋诗集》中现存五首悼亡诗, 分别题为《悼内》、《(悼内)又》、《绝句》、《二十六日,孙立德不忘祖 妣初度,归拜灵帏,因与恸哭》,还有一年后(康熙五十三年,1714) 所写的《过墓作》。品味蒲松龄的悼亡涛,我们会思索这样一个问 题:曾以“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亦作‘时’)”被王士祯 推崇的聊斋先生,一旦直面“人间”惨事,当挚爱的亲人成了新鬼的 时候,他是如何抒发真情的呢?下文将对这一蒲松龄研究领域尚无 人问津的问题展开论述。一、师承前人悼亡诗之余韵中国古代诗史上,悼亡诗的开山鼻祖是晋代的潘岳,他开创了 以悼亡诗专门悼念亡妻的先例。继之,唐代元稹也以写悼亡诗著 称。蒲松龄的悼亡诗继承了潘岳以来悼亡诗的传统,在内容和形式 上力采潘岳、元稹悼亡诗之所长,使其悼亡诗呈现出情真、凄婉和 浑朴、平易的风貌。蒲松龄的悼亡诗首先得益于潘岳的影响。潘岳,字安仁,是西 晋著名文学家。在西晋太康时期的文坛上活跃着三张(张载、张协、 张华)、二陆(陆机和陆云)、两潘(潘岳和潘尼)、一左(左思)等作 家,潘岳和陆机齐名,并有“潘江陆海”的美誉。潘岳不仅是一个 英俊”的才子,而且是一位多情的丈夫。潘岳一生写过很多哀诔之 文,其最多的哀思是写给妻子的悼亡之作。西晋元康元年(298年) 秋天,爱妻杨氏在洛阳去世,潘岳悲痛欲绝。他20岁与杨氏结婚,共 同生活了近24个年头,夫妻意笃情深。长歌当哭,潘岳写下了《哀永 逝文》、《悼亡赋》、《杨氏七哀诗》,堪称悼亡佳作的是三首《悼亡 涛》,其中第一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由于潘岳的影响,“悼亡诗” 变成悼念亡妻的专用题材,而不再是悼念其他死者的诗篇。蒲松龄承继了潘岳悼亡诗的凄婉真切,并在艺术上有所完善。 他熟知潘岳的悼亡诗,而且能化用自如。如他在康熙十四(“75)年 所作的《读张视旋悼亡诗并传》一诗,在这篇六组匕言绝句构成 的长诗中,有一组写道:潘郎人说太情深,事到关情自不禁。邻笛听来犹下泪,况堪短烛照遗簪。文中的“潘郎”即指悼亡诗人潘岳。蒲松龄通过评价友人的悼亡诗, 表达了对“事到关情自不禁”的作者深深的理解。这里的作者既有 张视旋,也有潘郎。蒲松龄则作为悼亡诗的知音,共诉“桃李不知人 事变,清明犹傍短墙开”的凄婉之情。在悼念自己亡妻的诗篇中,蒲松龄深受潘岳《悼亡诗》第一首 写法的影响,如他的《过墓作》,诗体同潘岳一样为五言古诗,其中 几个排比句生动感人:老屋汝所处,今日空无人;衾裯汝所寝,设置不复陈;华服汝所惜,散弃无复存;菽粟汝所蓄,抛掷等灰尘。这几句近似潘岳的诗句: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从潘岳的“望庐思其人”到蒲松龄的“老屋汝所处,今日空无人”,读 者感受到的都是物是人非的凄婉哀痛。这是蒲松龄在悼亡诗的情 调上受潘郎的影响所致。潘岳悼亡诗的成功缘于他对亡妻的情真 意切,正如明代陈祚明所言:“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 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 佳者。”与潘岳的诗相比,蒲松龄虽然也在写睹“屋”思人、物是人非的 凄凉哀怨,虽然也用了五言排比句,但与潘岳也有貌合神离之处。 在诗歌意象上,衾裯华服不同于帏帐屏风,表明了各自的妻子所 处的时代、身分各异。菽粟更不同于翰墨,分别刻画了人物的个性、 嗜好,潘岳的妻子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喜爱笔墨字 画;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自出嫁后五十余年一向忙于田间灶前, 珍惜菽粟豆麦。对诗歌意象的选择,体现了两位诗人对妻子的真切 相知。从排比的效果上看,蒲松龄的诗句较潘岳的《悼亡诗》,语气 更加强烈,句式更为精炼。唐代大诗人元稹也曾以悼亡闻名。“元稹的妻子韦丛于元和四 年(809)七月初九去世,三个月后的十月十三日葬于咸阳。”*元稹 的悼亡诗《遣悲怀》七律三首历来为人称道。除了潘岳诗所具备的 哀婉动人之外,还“由于感情真挚,并能将律诗口语化,较之潘岳悼 亡诗尤为人所爱读。””如《遣悲怀》之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韦氏一门为长安望族,其妻韦丛秀外惠中,但没有贵族小姐的 娇矜,去世时才27岁,元稹30岁,七载伉俪,感情甚笃,难怪元稹“悼 亡诗满旧屏风”。这首《遣悲怀》通过对妻子一系列动作的描绘,“无 衣搜荩箧”(荩草编的衣箱)、“沽酒拔金钗”(用金钗首饰去换酒)、 “野蔬充膳”、“落叶添薪”,一位贤德女子为丈夫、为家计含辛茹苦 的形象跃然纸上。贵族出身的妻子随自己安贫乐道,她的英年早 逝,使元稹不禁发出“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感慨。蒲松龄受元稹悼亡诗的影响较潘岳更为直接。他的悼亡长诗 《悼内》,由六组七言律诗构成,其中第二组写道:自嫁黔娄艰备遭,家贫儿女任啼号。浣衣更惜来生福,丰岁时将野菜挑,怜我衰髦留脆饵,哀君多病苦勤劳。幸逢诸妇能相继,井臼无须手自操。蒲诗开头一句“自嫁黔娄”四个字直接由元稹的《遣悲怀》而来,寓 意也相同。“黔娄”是战国时齐国的隐士,家贫,不求仕进,齐鲁之君 聘赐,俱不受,死时衾不蔽体,后来人们以喻贫士。元稹的“自嫁黔 娄百事乖”言韦氏嫁给自己是由贵人贱,蒲松龄电以”自嫁黔娄艰 备遭”自比贫士,表达了对妻子下嫁于自己的感激与愧疚。他的妻 子刘氏的父亲,是“文战有声”的人,出身也算书香门第,未嫁时 刘公自知蒲家贫寒,但敬重蒲松龄父亲的为人,曾说“闻其为忍辱 仙人,又教儿读,不以贫辍业,贻谋必无蹉跌,虽贫何病?”毅然为 女儿定亲。出嫁后,“刘氏食贫衣俭””操劳了56年,临终前“尚卧理 家政”,因而“自嫁黔娄艰备遭”的诗句既是借古喻今,也是肺腑 之言。从诗歌创作风格上看,蒲松龄的悼亡诗自然浑朴,更接近元稹 通俗浅切的风格。同是以悼念亡妻为题材,潘诗与元诗有较大差 别,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坛风气有直接的关系。潘 岳身处西晋太康年间,当时形式主义浮靡文风盛行,陆机在《文赋》 中明确要求”诗缘情而绮靡”、“诔缠绵而凄怆”。潘岳的悼亡诗恰好 是涛歌体裁的诔文,所以兼容了当时对诗与诔的写作要求,除了感 情缠绵凄怆之外,文字也绮靡“繁冗”,这是时代所致。与潘岳的六朝习气所不同的是,元稹和白居易都是中唐新乐 府运动的代表作家。他们强调诗歌的现实性和社会功能,所以他们 “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而力求做到通俗平易,元稹的悼亡 诗体现了新乐府诗的特点。蒲松龄的诗(不仅仅是几首悼亡诗)从 整体风格上看,现实性、通俗性都较强,与唐代新乐府诗意脉相连。 仅就悼亡涛而言,蒲松龄借鉴了潘岳的情真意切、凄凉哀婉,同时 摒弃了潘岳的绮靡繁冗,而吸取了元稹的通俗平易,因此在内容和 形式上都增强了可读性。

213 评论

Greta:)杨婷

提供的的题量有些多,但可以供你更多选择。希望对你有用,谢谢!毕 业 论 文 参 考 题 目论生活教育和教育生活 浅谈语文课堂的改革 语文创新教育和活动课程 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识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结合 “生本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利与弊 社会转型中看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 网络对传统大学的冲击 网上语文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与多媒体应用的思考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化运用策略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创新精神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浅探 从思维方式(或文化)角度看汉英语言差异 广州话三字、四字格叠字词研究 成语的文化内涵 论关联词的感情色彩 元曲《西厢记》中的口语与粤方言之对比研究 兼语词的界定和辨析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广告语言 《聊斋志异》中的某种语言现象 《醒世恒言》中的四字模式词语研究 论〈三国演义〉中“望”“就”的介词用法 从《水浒传》中关西人物人称特色看人物刻画 充满行业语色彩的粤方言词汇 客家话的方言研究 初探方位词“上”之历史演变 疑问句探究 文学批评的当代性 新现实小说的美学研究 关于新人类小说的难于沉重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万形象分析 “悟”的解读——试论审美经验对禅宗美学契入 中国文士的孤独意识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奥塞罗》之比较 生命与爱情的错失——解读陀斯妥耶夫斯基《温柔的女性》 安娜•卡列尼娜与郝斯佳 孤独的谜底:爱的缺失——论《百年孤独》杜拉斯《厚颜无耻的人》中的三角关系——母亲、儿子、女儿 卡夫卡《城堡》中的一些隐秘比较 浅谈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爱情诗创造特色 《简•爱》的自我意识 “炼狱与人生”—浅析《活着》与《老人与海》中的生命意识 说不尽的于连 深沉的美学巨卷——由《平凡的世界》看路遥创作的美学追求 论司汤达的《红与黑》 昆德拉或“跨掉一代”的作品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对立和融合 韩愈诗歌的“以丑为美” 苏轼与李白之比较 浅论佛教与唐诗 论《诗经》中的婚姻文化观 李清照诗词 《古诗十九首》研究 比较《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特征 论《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论禅诗(古代文学) 岭南旅游景点文化 杜牧的诗(古代文学) 孟浩然(古代文学) 屈原(古代文学) 魏晋文学—从“人的自觉”到“文学的自觉” 《世说新语》语言中的魏晋风度 吴文英词的意识流手法 李清照与朱淑真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宋诗中的茶文化 唐代饮食文化 唐宪宗与中唐元和文坛 王维山水诗的空白艺术 老子思想的积极生活观探讨 柳宗元的诗 试论《战国策》的寓言 探讨《聊斋志异》 《三国演义》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 晴雯与袭人 论《聊斋志异》中的死亡意象 论九十年代以来的汉乐府研究 李清照词 唐代女冠诗人研究 传统文人观和陶潜的反叛 李商隐诗中梦的意象 唐诗中的释家思想 试论晏殊词中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哲理 论秦观词 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 试论《聊斋》中狐女形象 《西游记》的某一方面 试论王安石诗 李渔《十二楼》 陆游诗词中“梅花”意象探讨 试论《漱玉词》之愁怀 王维与孟浩然比较 浅析李商隐诗中感情的流露 孟浩然的思想及其山水田园诗风初探 “太白风度”与“魏晋风度”的关系 论佛教信仰对李煜人生及其词作的影响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由“笑”看《红楼梦》人物求真向善----王国维论“花间” 民间立场与哲学审视—池莉小说与方方小说的文学审视角度比较 贾平凹笔下的乡土人情张承志《北方的河》中的人物形象 解读《穆斯林的葬礼》 论铁凝小说 论白先勇 《白鹿原》的文化蕴涵 漫谈女性写作热 冯骥才的文革观 爱的诠释和女性意识的苏醒—对张洁、池莉爱情女性题材一些比较 .评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从理想中塑造人性美----探究池子建小说中的人性立场寂寞的萧红和寂寞的文字 张爱玲/女性文学评论 陈染小说的审美 张爱玲 谈论张爱玲散文的精神世界 论金庸小说中的爱情观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色 巴金创作论 从《家》看巴金的创作特色沈从文小说研究 老舍知识分子人格的嬗变沈从文湘西作品的“水”性 沈从文的小说情景模式毕叔华的戏剧性艺术周星驰喜剧中的后现代意识徐志摩的“康桥情结”—读〈再别康桥〉 现代文学:苏青《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 萧红作品的生命、死亡、无家意识 深远宁静的心灵牧歌——论萧红的文字 比较张爱玲、萧红、冰心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探讨《生死场》的归属问题——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不屈不挠,各领风骚——池莉、方方比较论从《呼啸山庄》看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金庸小说中个人意识的解放 试论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 论《红与黑》的心理描写 余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 中外神话比较 试谈《阿Q正传》与《唐吉诃德》中的象征艺术 王小波的小说艺术 探讨王朔----痞子?心声? 高中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完善考试方案 推动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或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249 评论

飞花叶叶雪

悼亡诗 诗人:王士祯 朝代:清陌上莺啼细草薰,鱼鳞风皱水成纹。江南红豆相思苦,岁岁花开一忆君。古代哀祭文、悼亡诗词综述 “哀祭”和“悼亡”,就名目看,都是生者祭奠、悼念死者的文字,但从文体分类的角度看,“哀祭”属于文的范围,而“悼亡”则归于诗词。悼亡诗是一面镜子,能反射出诗人的多面情感,有政治的,也有生活的,同时,悼亡诗还是一块挡箭牌、遮羞布,用来掩盖一些诗人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死者的愧疚。分析悼亡诗中透漏出来的诗人的情感,从而揭示出隐藏于这些情感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根源、揭示出藏于"表"中的"实",对深入研究悼亡折射出的文人形态、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您看怎样?

263 评论

小英子0113

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 liǎn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译文葛藤生长覆荆树,蔹草蔓延在野土。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共处?葛藤生长覆丛棘,蔹草蔓延在坟地。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共息?牛角枕头光灿烂,锦绣被子色斑斓。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作伴?夏季白日烈炎炎,冬季黑夜长漫漫。百年以后归宿同,与你相会在黄泉。冬季黑夜长漫漫,夏季白日烈炎炎。百年以后归宿同,与你相会在阴间。【赏析】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云:“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郑笺解释说:“夫从征役,弃亡不反,则其妻居家而怨思。”孔疏又解释说:“其国人或死行陈(阵),或见囚虏,……其妻独处于室,故陈妻怨之辞以刺君也。”后世治诗者承其绪而各有所取,宋朱熹《诗集传》云:“妇人以其夫久从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依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征妇思夫久役于外,或存或亡,均不可知,其归与否,更不能必,于是日夜悲思,冬夏难已。暇则展其衾枕,物犹粲烂,人是孤栖,不禁伤心,发为浩叹。以为此生无复见理,惟有百岁后返其遗骸,或与吾同归一穴而已,他何望耶?”他们都取“征妇怨”说,不言刺义,持论较《毛诗序》圆通,但认为所怀之征夫未亡,似非。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同时,笔者又以为直接从文本出发,将诗作的历史年代、社会背景乃至男词女词等不能根据文本得出结论的问题撇开,在较宽泛的意义上解说此诗,视之为一首普通的悼亡之作,更具有本质性的兴发感动力。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从结构上看,可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有“予美亡此”句的三章,后一部分为有“百岁之后”句的两章。对后一部分是用赋法,诸家无异议,但对前一部分,除第三章皆认为是赋外,第一、二两章却有“兴”、“比而赋”、“赋”等三种说法。细细玩味文辞,“葛生蒙楚(棘),蔹蔓于野(域)”两句,互文见义,都既有兴起整章的作用,也有以藤草之生各有托附比喻情侣相亲相爱关系的意思,也有对眼前所见景物的真实描绘,不妨说是“兴而比而赋”吧。这一开篇即出现的兴、比、赋兼而有之的意象,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荒凉凄清、冷落萧条,使之马上进入规定情境,作好对一种悲剧美作审美观照的心理准备。接着,在读到“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两句,知道诗是表达对去世的配偶表示哀悼怀念之情后,对《诗经》艺术手法有所了解的读者马上就会感受到其比兴意义:野外蔓生的葛藤蔹茎缠绕覆盖着荆树丛,就像爱人那样相依相偎,而诗中主人公却是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好不悲凉。第三章写“至墓则思衾枕鲜华”(郝懿行《诗问》),“角枕、锦衾,殉葬之物也。极惨苦事,忽插极鲜艳语,更难堪”(牛运震《诗志》)。而“谁与独旦”如释“旦”为旦夕之旦,其意义又较“独处”、“独息”有所发展,通宵达旦,辗转难眠,其思念之深,悲哀之重,令人有无以复加之叹。后两章,语句重复尤甚于前三章,仅“居”、“室”两字不同,而这两字意义几乎无别。可它又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不能解释为作歌词连番咏唱所自然形成,而显然是作者刻意为之。两章所述,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而“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室)”的感慨叹息,也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与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这样的现代观念似乎也非常合拍。应当说,《葛生》取得如此出色的艺术效果,与诗的特殊结构很有关系。陈仅评曰:“此诗五章,前二章为一调,后二章为一调,中一章承上章而变之,以作转纽。‘独旦’二字,为下‘日’、‘夜’、‘百岁’之引端。篇法于诸诗中别出一格。”(陈继揆《读诗臆补》引)分析得很透辟。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显然都是言之成理的。唐风。无衣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 yù兮?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此诗与下面《秦风》中的《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厘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厘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从诗意来看,本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对于诗中的句读,笔者的理解与旧说不同。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我觉得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子,天子也”。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他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这首诗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厘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释为“天子”。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厘王的天子地位相称。其说固然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诗的本意可能相去甚远。从对此诗主题的理解出发,我们认为“七”和“六”俱为数词,也可以看作虚数,极言衣裳之多。而“子”则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即缝制衣裳的妻子。这样的理解,应该是符合诗的本意的。全诗分为两章,字句大体相同,唯两起变动一个字:“七”易为“六”;两结也变动一字:“吉”易为“燠”。这主要为的是适应押韵的需要。从全篇来说,相同的句式重复一遍,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妙,我们在吟诵中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情韵。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bǐ无訧yóu兮!絺chī兮绤xì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注释:1.衣、里、裳:上曰衣,下曰裳;外曰衣,内曰里。已:止。2.曷:何。维:助词。已:止。3.亡:一说通忘,一说停止。4.古人:故人,指已亡故之人。5.俾:使。訧:同尤,过失,罪过。6.絺:细葛布。绤:粗葛布。7.凄:凉而有寒意。凄其,同"凄凄"。以,因。8.获:得。诗人睹物伤心,感情缠绵地悼念亡妻。【赏析】这是一首怀念亡故妻子的诗。睹物思人,是悼亡怀旧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一个人刚刚从深深的悲痛中摆脱,看到死者的衣物用具或死者所制作的东西,便又唤起刚刚处于抑制状态的兴奋点,而重新陷入悲痛之中。所以,自古以来从这方面来表现的悼亡诗很多,但第一首应是《诗经•绿衣》。(旧说谓诗的主旨是卫庄姜伤己,《毛诗序》云:“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今不取其说。)这首诗有四章,也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鉴赏之时,要四章结合起来看,才能体味到包含在诗中的深厚感情,及诗人创作此诗时的情况。第一章说:“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表明诗人把故妻所作的衣服拿起来翻里翻面地看,诗人的心情是十分忧伤的。第二章“绿衣黄裳”与“绿衣黄里”相对为文,是说诗人把衣和裳都翻里翻面细心看。妻子活着时的一些情景是他所永远不能忘记的,所以他的忧愁也是永远摆不脱的。第三章写诗人细心看着衣服上的一针一线(丝线与衣料同色)。他感到,每一针都反映着妻子对他的深切的关心和爱。由此,他想到妻子平时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这当中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啊!第四章说到天气寒冷之时,还穿着夏天的衣服。妻子活着的时候,四季换衣都是妻子为他操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妻子去世后,自己还没有养成自己关心自己的习惯。到实在忍受不住萧瑟秋风的侵袭,才自己寻找衣服,便勾起他失去贤妻的无限悲恸。“绿衣黄里”是说的夹衣,为秋天所穿;“絺兮绤兮”则是指夏衣而言。这首诗应作于秋季。诗中写诗人反覆看的,是才取出的秋天的夹衣。人已逝而为他缝制的衣服尚在。衣服的合身,针线的细密,使他深深觉得妻子事事合于自己的心意,这是其他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所以,他对妻子的思念,他失去妻子的悲伤,都将是无穷尽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自居易《长恨歌》),诗是写得十分感人的。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晋潘岳《悼亡诗》很出名,其实在表现手法上是受《绿衣》影响的。如其第一首“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寝兴何时忘,沉忧日盈积”等,实《绿衣》第一、二章意;第二首“凛凛凉风起,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等,实《绿衣》第三、四章意。再如元稹《遣悲怀》,也是悼亡名作,其第三首云:“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全由《绿衣》化出。可见此诗在表现手法上实为后代开无限法门。

232 评论

相关问答

  • 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和意义论文

    提高新陈代谢能力、促进全球物质循环、保持循环系统的稳定。

    有名无姓123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诗品诗学研究论文

    一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篇如林,向来拥有广大的读者和爱好者。读诗、赏诗,也一直被看作是"雅事",因为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精神素养,而更

    沉默的玫瑰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论文关于诗经的情诗研究

    论文诗经中的爱情的现代观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啊!

    Rachelchel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研究诗经的论文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

    我家的笨笨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议论文悼念先烈的素材

    Yi 给我的giao giao

    崽崽龙08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