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爱KIKI
体验人:Rebecca 体验时间:2013年 9月 1 日 -- 2017年 6月 22 日 体验产品:滴滴 IOS 版本 软件版本:V5.0.22 设备型号:iPhone 6 plus 操作系统:iOS 10.3.2 自2006年中国互联网出行开始至今,互联网出行经历了从大众用户到行业用户的全面覆盖以及细分领域的不断探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深化,网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在企业信息化和智慧城市的推动下,互联网出行迎来了发展高峰期。 滴滴目前F轮融资,估值300亿美元,融资总金额估算为1110.87亿人民币。投资情况如图,主要投资机构有金沙江,腾讯,新浪微博,阿里巴巴,苹果,软银中国,招商银行等。 出行方式主要有几个方面的指标:①时间,②价格,③舒适度,④安全性。 如出行方式对比图所示,打车在时间、舒适度上都比较出色,但是安全性较弱,并且价格较高。 因此什么样的人会选择打车?赶时间或者对舒适度要求高,同时能够接受较高价格的人群。 打车难这个问题困扰中国人很长时间。在滴滴出现之前,打车难可以拆解成如下问题: 1. 线下打车难:1)出租车经过乘客地点的时间随机,导致乘客等待时间不确定;2)出租车司机拒载现象; 2. 电话预约出租车,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并且找对方困难; 对于想要打车的乘客来说,他们的需求是1)快速地打到车或者预约到车;2)上车后快速且舒适地到达目的地。 不管是出租车司机,还是专车、快车司机,最核心的需求是赚钱。细化后如下: 1. 接到好单子,这里的“好”根据司机当前的需求可能指远里程单,顺路单等等。 2. 减小空载的时间。 产品功能上,主要分成出行方式,我的信息和其他服务三大类。主界面为出行方式和地图,我的信息与其他服务使用抽屉式展示。在设置中,有一个提高行程安全性的功能非常贴心,填写紧急联系人后,可以选择开启通过短信形式自动分享行程给紧急联系人,同时如果遇到危险点击紧急求助,发送信息给紧急联系人。 产品使用流程图与每个阶段的优化点如图,接下来针对快车流程中的优化点展开介绍。 需求:女生希望能绝对安全地乘车 问题:频频爆出女性乘坐网约车出事新闻,e.g.女教师乘假牌专车惨遭司机劫杀等,导致许多女性对单独打快车、专车有一定的担忧。 建议:1)打快车或专车时可选择司机评级;2)推出专门的安全型车辆,严格筛选加入滴滴时间长,资料全,评价好的司机。 需求:1)赶时间的用户最关心时间;2)拼车选择参考因素:价格&时间。 问题:在打车之前未显示完整的时间。地图上的图钉上会显示等车时间,但确认打车页面不显示总时间的信息。 建议:增加显示预估总时间,预估总时间=等车时间+起点到终点时间。 需求:快速并且低价打到车 问题:1)等待接单时间很长;2)不加价难叫车;3)接单的司机距离很远。 建议: 1)进一步优化订单系统的分配策略,综合考虑用户地点,司机地点与方向,目的地,价格等因素。 2)整合全平台各类型车辆资源,例如快车打不到时,可以提示使用其他类型如出租或专车等。 需求:双方高效沟通对接点。 问题:对接点明确时,打电话存在无效沟通。 建议: 1)对接点明确时,强化采用地图+IM信息方式沟通。 2)对接点不明确时,采用地图+电话方式。 需求:1)上车后,乘客想要了解到达时间;2)乘客不知道路线,有些司机还询问乘客怎么走。 问题:没有在乘客端显示路线和到达时间。 建议:在地图上显示规划的路线与到达时间。 需求:1)对乘客来说,获取打车优惠券。2)对平台来说,提高日活和订单量。 分析: 1)对乘客来说,领取的优惠券有效期太短,优惠力度极小,用户体验不好; 2)对滴滴平台来说,优惠券的有效期和力度主要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角度考虑设置的。 建议:在乘客用户体验与平台商业利益之间做好权衡。 1)在优惠力度极小的情况下,尽量延长优惠券的有效期; 或者 2)每次支付前给出领取(优惠力度较小的)随机优惠券的入口,领完优惠券后支付。 滴滴出行的发展便利了我们的出行,同时也由于低价抢占市场引入了一些问题。例如2013年-2015年滴滴快的大量补贴乘客和司机,原本公交地铁出行的人由于超低价格选择了网约车,同时外地车大量进京,外地人进京开车,提高了道路汽车负担率,加剧城市拥堵。 而中央政府和北京地方政府一直坚持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适度发展出租汽车、鼓励绿色出行,滴滴造成的负面影响与政府的倡导相悖。 2017年初以来,滴滴出行出现打车难打车贵的现象,打车贵主要是对乘客和司机的疯狂补贴时代落幕,而打车难一方面是运力下降同时用车需求高,另一方面也有网约车新政的影响。 从战略角度来看,滴滴下一步的方向可以从以下三点切入: 一是配合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把快车拼车,顺风车和巴士这些共享业务线做大做强,进一步优化乘客共享体验。 二是调整剩余网约车业务的战略布局,主要是快车、专车等,从低价服务转向高端服务。 三是从前两点针对性地增加运力。 最后,作为一个长期使用滴滴的用户,希望滴滴能越来越好,如slogan所说,让出行更美好!
细毛1015
[汽车之家 行业]? 伴随着技术发展和交通工具的进步,出行模式正在被重新塑造。除了传统的公共交通、出租车、私家车,还出现了网约车、分时租赁、共享单车等新出行业态。在众多出行新业态中,网约车发展的规模、速度最快,对我国交通环境的影响也最大。
10月29日-30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在第四届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发布了两份有关交出行行业的报告:《未来城市出行蓝皮书(2020)》及《重塑出行:共享出行与自动驾驶的融合进化》。报告重点解读了当前我国网约车现状,以及未来出行发展趋势。
网约车发展迅速 渗透率仍较低
我国出行人数保持增长,小汽车成为重要出行方式。我国机动车用户在2019年达到5.58亿人,根据测算2020年将超过6.23亿人。
新型出行方式对原有出行方式产生冲击,网约车和共享单车比例上升,2009年以来,出租车和公交车客运占比持续下降。网约车出行比例不断上升,但渗透率不高。国内网约车出行量近五年增速达97%,当共享出行在这个交通占比仍然较低,以规模最大的共享出行平台滴滴为例,其市场渗透率仅为1%。
网约车用户规模持续增长,2015年-2018年,网约车客运量占比出租车客运量的比例从9.5%上升到36.3%。截至到2019年6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达到3.4亿,同比增长13.5%。
网约车针对不同用户需求提供标准化服务,网约车分为快车和专车,两者的差异在于车辆、服务和定价。专车服务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具有实现21%的年复增长潜力,3年内总单量预计翻倍,增速远超快车市场。
滴滴在网约车市场形成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但区域性网约车平台也有较强竞争力,各城市多平台并存。经过一些列的收购合并,网约车市场进一步集中,滴滴用户规模超过1亿人,日均订单超过200万,滴滴在全国网约车市场份额超过80%。
主机厂布局网约车多采取地方性策略,目前全球主流车企均提出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如大众、奥迪、奔驰、宝马等国际巨头,以及吉利、北汽、长城、长安等国内品牌。
多地都在鼓励和要求存量网约车转变为新能源汽车,2019年已经有30%新售新能源汽车注册为网约车,约50万辆。
未来五年,网约车市场将整体增速放缓,但仍将呈两位数增长。2018年,网约车市场规模为2678亿元,过去四年CAGR为82%。目前,部分网约车企业开始由市场化扩张转化为存量优化运营,一些小型企业退出市场。
多模式并存 下沉市场潜力大
一二线城市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出行需求,使得网约车市场仍能保持两位数增长。二线城市的人口增速有赶超一线的趋势,主要网约车企业已经开始对二线城市进行持续的渗透和布局,以形成新的客户群体壁垒优势,如哈啰出行在郑州布局,美团打车在南京布局。预计2022年,二线城市的网约车订单将从2018年的990万增长为1670万,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
相比一二线城市,下沉城市已经成为了最旺盛的消费增长点。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基数大,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0%,且用户通勤时间短,给网约车市场留下潜在空间。从市场渗透率看,二线城市不足20%,三线城市则不足10%,未来将有更多的平台进入下沉市场。
顺风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多家企业上线顺风车业务。中国顺风车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较小,渗透率较低。经过2018年安全事件后,顺风车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嘀嗒出行占据最高市场份额,达到66.5%。
2019年,私人载客汽车行驶距离达到22781亿公里,顺风车行驶距离仅有43亿公里,渗透率为0.19%,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汽车驾驶员与汽车保有量存在较大缺口,租车仍有一定需求。我国租车规模逐年扩张,但相比国际市场,市场渗透率依然较低。传统长短租业务已经比较成熟,旅游自驾拉动发展。主要玩家包括首汽集团、上海大众等国有企业,以及神州租车、一嗨租车、携程租车等民营企业。其中,神州租车入局较早,用户规模稳居第一,2020上半年,用户规模达到300万以上,市场占比约为23%。
分时租赁进入到精细化运营阶段,头部企业进入新模式。快速扩张及经营不善的平台逐渐退出赛道,而以Gofun为首的头部平台开始扩张新业务板块,横向挖掘长租、物流市场,纵向打通产业链,发展二手车和汽车后市场服务。
出行行业难盈利 经营压力显著
我国网约车行业虽然规模不断扩大,但始终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最重要原因在于高昂补贴投入。2018年滴滴在司机补贴方面共计投入113亿元,美团网约车司机相关成本支出高达44.63亿元。
长远来看,自动驾驶技术将颠覆整个出行服务。Robotaxi是使用自动驾驶技术代替人工驾驶员进行驾驶行为的出租车服务,预计到2030年可实现Robotaxi商业化落地,2035年左右其渗透率预计可达20%-30%。
如何使自动驾驶技术与网约车商业模式相结合是整个出行产业链的重要课题。
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可能改变网约车的运营模式。根据通用汽车的研究,到2025年,通过自动驾驶可将当前3美元/英里的共享出行成本大幅削减至1美元/英里,由此通过规模化运营摊薄成本,在2030年之后的远期,将助推Robotaxi的出行里程在汽车总体出行里程中占比达到75%。
目前,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商联手出行服务商,未来商业模式逐渐清晰。目前针对Robotaxi共有自动驾驶公司自主运营、与出行服务公司合作以及成立合资公司负责运营三种运营模式。出行服务商拥有真实场景和平台用户,有望借助Robotaxi在道路运输端的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如AutoX接入高德打车业务后具备场景化优势,采用混合派单的模式,根据网约车运营数据将路况简单的订单优先派发给自动驾驶出租车,使业务在可控的范围內逐步推进,逐步形成新的网约车运营模式。
受各地政策与技术成熟度约束,目前Robotaxi需配备安全员,成本高昂。但Robotaxi每公里成本不断下降,与传统出租车成本相比将在2025-2027年之间达到拐点。预计Robotaxi取消安全员并规模化部署后,其成本优势凸显,将带来出行服务的颠覆。(文/汽车之家 肖莹)
糖小婉爱吃肉
网约车平台用户保持较高水平
从用户规模来看,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大体呈稳定增长态势。2020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网约车用户使用率有所下滑,降至36.9%。但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步减弱,截至2021年6月底,网约车用户规模回升至39700万人,使用率回升至39.2%。
网约车平台加快布局
面对网约车用户规模的小幅回升,网约车平台也相应加快了融资及布局速度。从网约车赛道融资情况来看,2021年网约车赛道频繁融资,各大网约车平台都在加速扩张。2017年我国网约车行业融资金额达到顶峰,发生融资事件15起,共实现融资金额627.5亿元。2018年后我国网约车行业遇冷,融资金额下降明显。2020年受疫情原因等复合因素影响,网约车行业投融资事件与金额进一步降低。
2021年网约车行业投融资事件频发,迎来新的增长周期。截至2021年10月底,网约车行业共完成9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突破120亿元。
除此之外,由于滴滴在2021年频繁被约谈,在美国上市的舆论发酵开来,出行第二梯队的企业加快布局情况。时隔4年,美团打车卷土重来,快狗打车、曹操出行等企业高调入局,相继完成融资。2021年11月,大众出行引入投资人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将分两期向大众出行投资4000万元,持股10%。具体布局情况如下:
网约车平台现存问题多 政策进一步加强监管
在滴滴整改期间,整个网约车行业的合规治理也在不断深入与细化。由于我国网约车如今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不成熟、不稳定的特征。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网约车平台抽成高、随意调价,司机拒绝派单权利被架空;二是监管不严,导致网约车行业事故频发;三是存在无序竞争,仍然存在恶性比价的竞争情况;四是存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
面对以上问题,2021年11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从完善平台和从业人员利益分配机制、支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进行明确要求,并提出保障措施。《意见》中还明确要求,及时预警垄断风险,加大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力度。防范资本在交通运输新业态领域无序扩张,依法严厉查处低价倾销、“大数据杀熟”、诱导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网约车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
表哥很内涵
截止2021年8月,滴滴违规,但是没有倒闭。
2021年6月11日,滴滴出行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IPO招股书,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三个月,实现营收为422亿元。 6月30日,滴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 "DIDI"。
安全隐患:
2021年7月2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公告称,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报称: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
你可以在知网上和正方数据库和维普网上输入“数学建模”关键词来搜索
体验人:Rebecca 体验时间:2013年 9月 1 日 -- 2017年 6月 22 日 体验产品:滴滴 IOS 版本 软件版本:V5.0.22
文章首发-公众号: 钻石研报 。 一、“滴滴”事件的背后是大国数据的博弈 1、滴滴赴美低调上市,旋即被网信办启动网络安全调查。 6月30日,滴滴低调完成赴纽交所
2012年6月6日,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经过3个月的准备与司机端的推广,9月9日在北京上线。2012年10月28日,版本1.1,跟随IOS推出新版本,更完
共享经济模式的劳资关系本质探讨——以网约车为例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