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后来510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前言]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主题] 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生的就业压力,因此,高丹娜在《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本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5];同时还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从而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一、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于勇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表明体育运动由于本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应。“1、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2、 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下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3、体育锻炼能强化“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4、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到愈来愈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5、体育活动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做出的反应。锻炼会引起人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一一内啡肽,发挥作用时,内啡肽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减少疲劳的产生。6、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焦虑和抑郁是人学生遇到的几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1990年诺瑟等人的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练习(高强度、短时间)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更能有效的降低抑郁”。[6] 教学过程是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它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中挖掘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从而有目的来“改善和调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适应繁重的学习生活及来自各方而的压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健康人格,为成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其次,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在活动中要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内心冲突,这对培养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起着积极的影响” 。[7]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体育活动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缓解心理矛盾、消除忧郁和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调节心理状况、维持心理平衡。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1、不同的教学内容是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教育作用。 “田径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忍不拔、奋发进取、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8] ;“而在球类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可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9] ;“太极拳特别强调‘知己’功夫的练习,‘看熟’、‘懂劲’的阶段也就是‘知己’的阶段,通过‘知己’功夫的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太极拳锻炼者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的提升都极有利于练习者健全人格的培养。”[10] ;“游泳、滑冰、跳马及双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这要求学生不断克服怕摔跤和去怕担风险等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11] ;“体育舞蹈具有增进人际交往和友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高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12] ;“健美操、艺术体操课是人们交流思想、打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人们自我封闭的意识在这里得到彻底解脱,活动中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13]刘卫民,李 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也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可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因材施教。如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交际、不合群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性活动项目,并多采用激励的方法,提供发言和练习的机会,以改变孤僻的个性,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形成合群的心理定势;对那些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跑、击剑等反应灵敏性活动项目,并在练习中提出严厉的硬性要求,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果断和百折不挠的品质;对那些胆子较小、做事怕风险、难为情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游泳、滑冰、滑雪、拳击、摔跤、平衡木等冒险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勇敢无畏跨越障碍的精神品质;对那些易于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下棋、太极拳、慢跑、远足、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持久耐力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自我控制能力,改变易急躁、冲动的特点;对那些做事信心不足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简单性活动项目,使他们易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提高其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对那些自负、爱标新立异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难度较大的活动项目,或让他们与比自己水平高的对手比赛等,以改变他们的骄傲之气;对那些遇事易紧张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紧张激烈的比赛活动项目,从而使他们在激烈的练习和竞争中锻炼自己冷静、沉着思考的心理品质”。[14] 2、有研究就专门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心理健康所产生不同影响。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 》认为:“1)、小群体互助学习法,它加强了对责任感、创造力、协同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2)、模拟训练及意念训练法,它可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了心理适应及调节能力;3)、创设情境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获得积极的感受和认识,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并最终内化为认知结构,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质;4)、过程启发式教学法,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5)、调整法,它可平静学生的心情,缓解紧张的情绪,是舒缓学生心理的一种极好方法。另外,经常采用的方法还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15]。3、研究显示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 》提出:“1)、强调改变练习的背景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2)、加强角色和地位的互动性,以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品质;3)、利用异性效应组织练习,使学生在异性面前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弘扬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并发展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4)、引入体育竞赛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动机。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和能力”。[16]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评价 侯世勋等在《高校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中提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纳入考试体系,能促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心理健康的评价可分为两个方而:一是理论知识.应列入体育课程理论试卷中,以便考查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状况;一是心理健康评价表测评.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较全面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及如何完善自我。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为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弥补了目前考试体系中存在片而性的问题”。[17] 刘卫民、李 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认为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依据各级在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而制定。因此,应区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不同情况,但平要指标体系应包括对待学习的态度,成就动机,适应能力,交际能力,行为能力,创造能力,预见能力,情绪反应能力,健康人格等,其具体的方法是和体育实践课中测量评价学生的心理负荷方法相同,即先运用教育观察法对各主要指标的细化标准进行测量,然后再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18][总结] 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过程可以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功能,挖掘各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借助科学可行教学评价从而更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从而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发体育多元功能的需要。”[19]参考文献[1]曾四清.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88-90[2]任长顺.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02):36-37[3]曾四清.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88-90[4]刘卫民,李 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1):18-21[5]高丹娜.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S1) :168-169[6]于 勇.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 湖北体育科技,2005,(3):343-345[7]李安民,等.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运动员自信心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04)[8]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06-107[9]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06-107[10] 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63-66[11]张小田.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81-83[12]李晓新.体育舞蹈对大学生身心影响的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3):99-101[13]赵小静.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课对大学女生身心健康功效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5):110-112[14]刘卫民,李 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1):18-21[15]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 [16]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17]侯世勋,等.高校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110-102[18]刘卫民,李 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1):18-21[19]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
Elaine暖阳
如果是倒立做的话,手臂受到的力量是全身的重量,即1:1.如果是平趴着做俯卧撑的话,则手臂受到的力是全身3/5的重量。即1:3/5。注意,前提条件是,动作一定要标准粗测胸肌的受力很容易,把脚垫高,双手按在称上,使垫脚的台子和称等高以减少由于称本身高度产生的斜面效应。然后身体下去即可,秤盘上指针就是粗测的胸肌发力。但你会发现,发力过程是不均匀的,身体下降和发力推称表面时指针有波动,一般比身体静止时数值大。我本人建构了两种测算方法:1静态测算(即俯卧撑位双手静止在称上身体不动时的刻度,此时胸肌为等长收缩,是发力的);2动态测算(取发力时称盘指针的最大值,这个可以粗略推算胸肌的对外动态力量输出,这个跟发力速度有关,从而可以粗略推算胸肌的输出功率)。但都是粗算,因为,俯卧撑时胸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前束均参与发力,协调性好者还可以腰部发力辅助。而且俯卧撑的两手间距将影响以上三大肌肉的参与比例,比如两手距离窄,肱三头肌发力比例增加,胸肌发力比例减少。所以,要研究这个问题,能写一篇专业的跨运动解剖和运动生物力学的论文。做俯卧撑运动的同学可视为杠杆.一同学重500N,P点可视为重心,O为支点.求将身体匀速撑起时,双手对地面的压力已知:OB=0.9m,AB=0.6m,G=500N,h=0.4m,n=30,t=1min求:OA=?OB=?F,W,P(1)动力臂OA=OB+AB=1.5m、阻力臂OB=0.9m.(2)F1L1=F2L2F1×1.5m=500N×0.9mF1=300N(3)W=FS=300N×0.4m=120J(4)P=W t =120J×30 60s =60W答:动力臂是1.5m,阻力臂是0.9m,双手对地面的压力是300N,身体撑起一次做的功是120J,1min内的功率是60W.
踏雪1230
论如何在职业学校中开展职业体育教育 论文关键词: 体育教育 职业学校论文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开展职业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实施原则以及办法等,并通过客观分析,对进行职业体育教育所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议。 如今,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宏观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体育又是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考虑到不同职业学校体育意识、体育习惯、物质基础和师资数量以及质量等,作为职业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全面研究,根据教学过程的经验,提出改革建议,以便于更好的开展体育教育,推动职业体育教育的发展。 1.开展职业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管理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的高速发展,社会对职业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劳动正向着复杂化、高强度、快节奏、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同时要也要求从业者具备能够在高噪音、高温、高寒等特殊的环境中进行单调而枯燥的工作。而只有通过体育锻炼,才能培养从业者在工作中心态平和、态度从容、方寸不乱的职业素质。同时在职业劳动中,从业者的活动部位、运动轨迹多是重复性、局部性的,如过不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必然会影响从业者劳动技能的提高。因此开展职业体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开展职业体育教育所以该遵循的原则 2.1与未来职业相适应原则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采用普通高校的体育模式必然是行不通的。在不同的职业劳动中,从业者所承受的'心理、生理负担、工作条件以及具体的工作形式都是不同的(例如:动作速度、动作幅度、注意力集中程度、劳动强度等)。因此在开展职业体育教育中。要考虑到同学所以后从事的职业特点,与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想适应,帮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2.2具有预防性功能 劳动从业者在长时间从事生产劳动后,会产生职业病。如何预防职业并是所有从业劳动者所关心的问题。因此,在职业体育教育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将“提高、预防、补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引导学成学会自我锻炼、自我预防,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习惯。 2.3针对性和实用性相互结合 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作为未来生产一线主力军的学生们,会在不同的岗位上,从事专门性的、针对性的工作;因此,作为职业体育教育者,必须研究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并且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但是学生的锻炼形式应该是多样性的,要使同学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的机能,以适应不同的劳动需要。 2.4实用性原则 在现代社会的劳动中,劳动者在工作中进行身体锻炼,必然会受到时间、空间以及劳动环境的限制。因此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在有限的环境中,利用现有条件进行锻炼;例如在狭小的生产车间中,可以练习俯卧撑、简易健美操等;长期伏案工作者可以练习保健气功、太极拳等。主要目的是,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掌握几种实用的健身方法,为创造更多的劳动价值服务。 3.如何实施职业体育教育 3.1改革职业体育教育体系 3.1.1根据学生的职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职业对体能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比如司机需要很强的反应和判断能力,就应该进行散打、跆拳道、乒乓球等运动;建筑的需要高空作业,可以安排平衡木、攀岩等练习;电工、钳工等需要较强的上肢力量,应该进行举重、俯卧撑、倒立等上肢力量练习。总之,要有的放矢的进行安排教学内容,这样同学们目标明确,积极性就会高。 3.1.2根据不同的年龄安排教学内容 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身心的发育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建议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年龄的因素。例如在一年级以基础课为主,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二年级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体育教育,让学生初步掌握本职业体育锻炼的特点;三年级在巩固职业体育的同时,可以适当的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1.3把“终身体育”思想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只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才能自觉地去进行体育锻炼。作为职业体育教育的老师,除了帮助同学确立适合自己职业特点的体育项目外,还应该在课堂中身体力行的去引导大家,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同学们真正的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同时学会如何去预防职业中的各种疾病,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2教师充分发挥在职业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3.2.1教师的思想观念应该与时俱进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作为体育老师,在社会地位、收入等与其他业务老师相差很多。因此有一些体育老师认为,体育教学可有可无。体育老师同其他专业老师一样,目的都是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因此体育老师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体育技术和教学理论,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体育教育的要求,富有成效的做好职业体育教育。 3.2.2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体育老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增加和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进修和自学,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真正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够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张喜禄、李其琪.工科院校体育中的职业体育教育.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6(3). [2]钱平.谈职业技术学校中如何开展职业体育教育.辽宁体育科技,2004(4).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金融与贸易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间经济关联的重要 渠道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国贸本科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高
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我们来对前段时期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 经验 教训,以便于更好的做好下一步工作。下面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前言]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
脑梗死患者恢复状况的整体护理体会及分析脑梗死患者恢复状况的整体护理体会及分析》论文范文由一世教育毕业论文网收集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只可观摩不可抄袭,因抄袭脑
培养企业适用的高级管理人才南方现代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一靠科技,二靠管理,科学的管理对生产效益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工商管理是一种现实的运作系统,但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