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16

cuteorange290
首页 > 期刊论文 > 知网论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艺术边上观望

已采纳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实施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了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兴旺被列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首位,由此以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成了学术界高度关注和聚焦的重大时代课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经济社会单元,具有比较特殊的民族元素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备受国家的重视和支持。2009 年以来,国家民委和财政部就开始部署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201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培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指导意见》,将特色产业纳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五位一体”保护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其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共有97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①,“十三五”期间广西拟重点培育105 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何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做大做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构建产业发展共生体,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但是增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内生动力、韧劲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振兴、与全区经济发展联动、共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导向。一、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模式和特点2009 年以来,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突出民族特色,以文化旅游业、特色种植业、民族传统手工业等为重点,创新产业选择、产业形态、产业模式、产业生态等相互兼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民族和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激发了地方发展的内生潜力,切实提高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治贫、防贫能力,使其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打破产业单一发展模式,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普遍做法,其主要体现在文化与旅游业、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两个方面。通过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催生出了诸如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新型产业形态。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实践中探索出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产业合作模式,有效地增强了产业发展的活力、提高了产业经济效益。一是“政府(村)+企业”模式。如来宾市金秀县与广西天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世界瑶都康养特色小镇,打造以瑶医、瑶药起源为产业核心,集中草药种植和深加工、休闲旅游、民族文化、商业开发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体项目。二是“农户+公司”模式。如崇左市大新县桃城镇万礼村浓沙屯以大新县盛都工贸有限公司为主体,成立了崇左市首家乡村旅游发展公司,免息垫付300多万元用于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引导浓沙屯群众以资金、土地入股,包括贫困户7户26人均是公司股东,盈利后按股份分得红利收益。部分贫困户还积极参与“农家乐”经营,真正与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三是“党建+产业”模式。如南宁市隆安县那桐镇定江村定典屯依托广西金穗农业集团的优势资源,通过党组织发动、能人带动、企业推动等方式,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采取“党支部+协会(香蕉协会)+农户”的模式,着力发展特色香蕉产业,成为全区著名的香蕉生产基地,被誉为“广西香蕉第一村”。四是“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凭祥市夏石镇板小屯从 2014 年年始,通过引进资金、技术,成立生态农业合作社,加大开发力度,拓展旅游业深度,以旅游为主线,结合生态养生、休闲度假等主题,建成集亲水乐园、户外体验、农家食宿、休闲体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度假区。二、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主要困境(一) 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不足2016 年国家民委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纳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后,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中不再设立专项资金,而且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只能分配到县区,由县区人民政府统筹安排项目,因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专项资金被迫取消。根据《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广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中央和自治区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执行,主要用于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中央和自治区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分别从2013年、2016年开始,根据因素法测算,将资金切块分配到县,将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实行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具体项目实施由当地人民政府决定。由于广西脱贫攻坚任务重,目前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绝大部分投入脱贫攻坚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用于扶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特别是不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因为不是贫困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无法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落地,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更加突出。(二) 民族特色支柱产业不强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产业扶贫同质化现象突出、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化发展乏力是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也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一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对于产业发展缺乏科学定位,处于被动和“从众”的状态,发展思路不清晰,特别是没有结合民族特色、立足民族优势资源进行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导致产业发展缺乏特色和长远规划,难以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和产业规模效应。(三) 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够,发展后劲乏力一些地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地方居民或者其他投资者投资为主,属于自发性产业发展模式。地方政府虽然也在政策和技术上给予一定支持,但由于资金、精力、资源有限,支持力度受限。同时,由于自发性的产业发展没有建立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发展路子不宽、市场空间不大、转型升级难度大。(四) 产业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够整体上看,广西大部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产业发展特别是产业宣传、产品销售、产品品牌塑造等仍然是沿用原有传统的线下模式,没有充分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构建电商平台,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力度不够,没有进行线上宣传、开发、推广和销售,限制了市场发展的空间。(五) 产业发展的互动性和协作性不强由于资金不足、长期行政区域化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间、同一村寨的不同农户之间并没有形成联动协作共享机制,形成了较强的地方保护主义,各自为政的色彩比较重,分割式管理问题突出,产业发展涉及的交通、物流、信息、人才、资本、技术等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流动、整合和共享,不管是同区域的不同村寨之间,还是不同区域的村寨之间都缺乏充分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没有形成协同联动与合作共赢理念,弱化了资源的效用,不利于培育和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影响规模经济的形成。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一) 创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1.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引导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资金聚集一是制定和完善金融机构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引导和鼓励不同类型的银行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公共服务、文化挖掘与保护、企业投资特色村寨项目等提供针对性强的和种类丰富的金融服务。二是探索公共基金、保险资金等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项目的运营机制和管理办法。通过鼓励和吸引公共基金、保险资金参与具有稳定收益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和运营,突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资金瓶颈。三是创新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完善第三方支付、P2P 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互联网金融模式,拓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资金渠道。四是建立企业、居民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项目的利益分享机制。2.探索以奖代补的投资模式由政府设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或者统筹分配政府募集、整合的各部门、各行业的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予以支持。由各级政府根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规划和项目安排,确定重点培育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和重点产业项目,由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所在的地方政府垫资承包相关项目建设,或者是以招标的方式引导相关单位或企业、社会组织竞争承包相关项目建设工作,项目完成并经过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后,根据项目的进度或者效果由政府予以一定奖励,赋予项目建设效果显著的承包方后续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或者其他项目竞标的优惠政策权利,引导地方政府和投资企业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资金的内生供给力不管是自治区层面,还是乡镇村层面,仅仅依靠政府来筹资扶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必须寻求其他资金的支持,而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所获得的收益是解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资金困难问题的有效方式。建议各级政府部门鼓励和大力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并将集体经济所获得的收入按照一定比例用于培育和扶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重点产业发展,以优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结构、促进居民就业并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二) 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中国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还成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释放出巨大的潜能,是乡村振兴支农惠农强农的重要力量。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就是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和相关平台、机制不健全,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产业选择、产业发展、产业营销、产品推广等与市场需求难以实现无缝衔接,降低了产业选择与市场需求匹配的精准度,限制了产品营销渠道和发展的空间,增加了产业发展的总体成本。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应以“数字乡村”战略为抓手,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融入广西“数字乡村”总体发展规划,以互联网为依托,培育和发展“互联网+”产业形态,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强包括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内的广大农村互联网基础建设,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云平台,加强信息资源大数据建设,完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电子商务平台布局,培育“互联网+物流”“互联网+资金”“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产业”等多种产业形态,发挥互联网优势构建新型的农村与城市、城镇融合发展模式,逐步缩小原来农村与城市、城镇之间由于地理因素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和数字鸿沟。二是完善引导市场主体投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电子商务平台的激励机制。电子商务平台是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条件。要通过税收、工商、土地等多方面政策,引导和激励更多的社会主体投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电子商务平台,由此形成覆盖范围广、形态多样、运行高效的电子商务网络体系。三是积极探索“互联网+”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产业特色、基础条件等差异决定了农业发展模式各有不同,要瞄准市场需求、结合品牌特色和资源优势,运用互联网技术、平台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不同产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融合,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空间和优势,培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增强市场发展新潜能,扩大产业发展增量增值空间。(三) 整合资源,跨界融合,培育新动能,构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模式1.打破地域限制,增强不同区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融合性、联动性各市、县、乡镇、村寨要逐级整合自然资源、民族资源、文化资源、生产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等,建立要素资源的整合、反馈、流通机制和各要素资源自由流通、效用发挥机制,做到各取所长、相互补充,实现资源整合和利用最大化,在以“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为基点,打造个性精品品牌,克服村寨建设“千村一面”和同质化、低质化现象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村寨、相邻市县资源互补性、产业发展互补性等优势,构建和完善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链、产业链和生态链,打造区域性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圈、产业发展圈和生态保护圈,通过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整合和资源聚集与互补,创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管理模式、发展模式,培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新动能,扩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新空间。2.突破行业局限,推进多产业跨界融合立足少数民族村寨产业特征、山水资源、地形地貌、历史文化、民族特色、产业优势、生态资源等要素,树立多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探索“旅游+”“文化+”“互联网+”“生态+”等新发展模式,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促进文化、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特色手工业、服务业等一体化发展,通过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四) 建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帮扶机制和专业化指导机制1.建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帮扶机制这里的帮扶主要是指由产业发展模式完善、产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发展机制健全、产业化发展程度高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他区域,或者在某方面具有相关优势的部门、单位等为基础薄弱、资金缺乏、技术不足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提供相关支持和帮助。这种帮扶包括强制和自愿两个方面。强制性帮扶主要是指由自治区、市级通过统筹安排,责成有关地方政府或者部门、单位为有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并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成效纳入责任部门、单位的具体考核指标。自愿性帮扶主要是指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支持和帮助。通过实行帮扶机制,可以减轻地方政府部门的压力,促进资源共享,实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与区内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2.建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专业化指导机制这里的专业化指导主要是指通过强化产业扶贫的政府责任担当,由政府部门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派驻产业发展专业指导员或者是由政府提供资金(或部分提供)聘请专业人员指导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设立专项基金定期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专业人员培训,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提供充足且高质量的人才。

240 评论

maggie800315

1)分类原则(固体)按照景观生态学原则,依温度、水分条件将全省划分为两个气候带、6个气候型。依照绝对标高和地貌形态将全省划分为山地(亚高山、中山、低中山、低山)、丘陵(高丘陵、低丘陵)、台地(高台地、低台地、台周坡地、山麓坡地)、平原(岗地与倾斜平原、平缓平原、洪涝平原)、黄土覆盖低山丘陵、黄土台塬等Ⅰ、Ⅱ、Ⅲ级地貌类型(表12.5.1)。依照成土母岩性质将全省划分为25个岩土类型。依照成因类型划分为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景观,依照人类干扰强度划分为半自然与人文景观,综合参照以上因素,并依地表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或土地利用类型将全省划分为53种景观生态型、69种景观生态亚型(表12.5.3)。(2)命名原则景观生态类型的名称,依照气候加地貌及优势植被类型或土地利用类型命名。如“暖温带温暖亚温润中低山落叶阔叶林景观型”、“凉亚热带温热湿润低山丘陵暖性常绿针叶林景观型”等。具体景观的名称,可依代表地名加具影像特征的岩土类型及地貌类型加模地模被主要建群种命名,如“灵宝黄土台塬混农苹果林景观”(属温暖亚湿润黄土台塬混农果林景观型)、“桐柏北部变火山岩低山丘陵马尾松林景观”(属温热湿润低山丘陵暖性常绿针叶林景观型)。在“河南省景观生态类型图”中,各图斑实际给出了地貌类型、坡度、岩土类型、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程度5种信息,以便生态保护区划与其他专业规划应用。2.河南省景观生态区划景观生态区划的目的(表12.5.2,表12.5.4),是对所划分区域进行针对性生态保护与建设,使该区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因此,除建景观序列外,还必须考虑人类技术—经济—文化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改造、重建,考虑在自然一人文因素影响下景观的演化与衰落方式。表12.5.3列出我省景观分区方案,全省共划分为两个自然区,三个自然亚区,15个景观域,67个景观组。各景观组附注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曾凡忠摘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中国乡村版图的部分,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关系着战略的实现与可持续发展,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文化建设的基础,其保护与开发需要放在整个乡村衰落与振兴的大背景下寻求出路。关键词:乡村振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一、乡村振兴为村寨保护与开发提供机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少数民族村是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时空聚落,是民族文化的原生地,具有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精髓,是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阵地。来自国家民委的最新统计表明,截至目前,全国共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2000多个,国家民委命名挂牌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057个,直接受益人口近百万人,在地域分布上覆盖了大多数民族地区。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统筹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建设面临的困难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村寨多位于边远落后地区,贫困问题突出;受自身条件限制,传统经济转型困难;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遭受巨大冲击;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传统民居被造价低廉的简易建筑所取代,村寨的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急速消失,许多被水泥板、空心砖搭建表面贴上瓷砖的单调建筑所取代,结果大江南北一个模式,失去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一些地方不顾条件、不管市场,都去发展乡村旅游,却游客无几。一些地方盲目跟风打造所谓“新民居”,破坏了少数民族村镇的原有风貌。一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只挂了一块牌,无资金投入、无项目实施、无优势产业。(一)生态环境在消失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长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忽视,加上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农村出现空心化,加速了传统村落的凋敝和损毁,一些传统村落由于历史性老化导致建筑破败不堪无法修复,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诸多乡土文化也因缺乏年轻人传承而陷于逐渐消失的境地。目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措施主要集中于建筑、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民间传统手工艺、民俗习惯等传统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不够重视,非遗等古老文化遭遇“现代化陷阱”,受市场经济冲击,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人文精神,非遗的“原生态性”正在受到破坏。一些传统工艺、传统民俗传承情况堪忧,和诸多非遗项目一样,苗族婚嫁歌、傩戏也面临着不少困境。如传统村落的民歌、戏曲、石雕、木雕、手工编织等传统民俗和技艺已处在消失的边缘。(二)保护意识的落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人群依附性,而乡村作为社会经济文化的欠发达地区,人们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同样也落后于发达地区,造成人们没有或者意识不到本身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即便少数人认识到,也因能力限制、形不成共识等难以达到实现有效保护的目的,意识上的落后是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保护建设面临的最大障碍。(三) 历史建筑维护工作有待完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多年代久远,房屋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并且具有不可再生性,其本身抵抗自然环境侵蚀的能力相当脆弱,再加上开发旅游后大量游客的涌入更是加速了它的损耗和破坏。许多历史建筑并未派有专人负责跟进,导致许多历史建筑出现不可逆转的破损现象,等待进一步的修复、维护和管理。

123 评论

相关问答

  • 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论文

    很好写的,我就写过,可以给你发一些资料。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

    墨亦成诗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知网论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实施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了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cuteorange290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民族体育特色毕业论文

    论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学校教育 体育教学 论文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

    2012骏马飞驰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少数民族的小论文

    (1)民族性。从根本上说,民族就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每个民族的经济活动都有自己的特点,或从事牧业、或经营农业、或擅长渔牧业等。在同一产业中,不同的民族也有着不同的

    xiao叶子0118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中国少数民族论文范文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和顽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五千年的磨难、五千年的磨砺,铸就了中华民族龙的精神。我们的民族之所以历尽了五千年的沧桑,现在依然傲立于世界

    李出于蓝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