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3

么么1009
首页 > 期刊论文 > 无线充电毕业论文总结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鸡汁小笼包包

已采纳

大学是干嘛的地方?无论多高的学历和职称,不会设计、制造教具,不会设计、制造教学仪器,不会维修仪器和设备;用你父母的钱进口教学仪器模仿了委托工厂仿制就是佼佼者;用你父母的钱请校外的人来维修设备、从校外采购配件;用你父母的钱请教学仪器生产企业提供教学实验讲义,将作者填上他们的名字就有教学突出成就奖;教你背诵的公式和外语,永远也比不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网上公开的教材内容。学生也不要埋怨学费贵,除了上面教师的原因,你们自己的基础实验、专业课就上的迷迷糊糊的,高额投资下的创新实验项目、挑战杯、科技竞赛、毕业论文、商业开发,都见不得阳光,将真金白银变成了一堆堆的垃圾!!!!

244 评论

john123kong

电梯控制系统设计基于西门子PLC的电梯控制系统

267 评论

chuchu白白

目前设备的充电方式主要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充电形式,有线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了。而无线充电也在逐渐崛起,并且充电功率不断提升,不过相较于安卓端50W的无线充电功率,苹果一直保守着7.5W的无线充电速度。纵观苹果产品发展史,苹果在无线充电领域一直在不断的 探索 ,正值iPhone 12发布,我就来回顾一下苹果无线充电的发展史。 一、MacBook MagSafe充电 iPhone手机并不是苹果最早的产品线,苹果最开始的时候是依靠个人电脑发展起来的,熟悉的麦金塔,后面逐渐演变成Mac电脑。而各代苹果电脑的推出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同时也引领了行业发展的方向,但今天我主要想聊聊Mac笔记本的充电方面。 Mac笔记本的充电方面此次不聊太远的产品,2015年之前,苹果的MacBook笔记本电脑一直都是采用的磁吸式的充电,官方称之为magsafe。好处就是将充电线的一端靠近笔记本的充电接口就可以直接吸住为电脑充电,方便,不用专门去对准充电接口。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拉扯充电线的话一旦拉扯力度过大的话充电接口处会自动断开,可以避免笔记本电脑被线材拉扯到地上造成更大的损失(有多少朋友经历过自己的MacBook笔记本被充电线拽了一下然后摔到地上的惨剧,举个爪)。 2015年,苹果一举将雷电3接口带到了MacBook笔记本上面,并且大刀阔斧的砍掉了除此之外的其他所有接口。视频输出、充电、数据传输,全部都由雷电3接口完成,将Magsafe接口砍掉了之后得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但按照苹果的说法一方面是为了机身可以更薄,另一方面USB-C是以后接口发展的大趋势,现在看来确实如此,并且得益于USB-C接口和PD快速充电的普及笔记本的充电器选择也可以很轻便了。 二、iPhone 无线充电 magsafe是基于充电线充电的另外一种方式,在笔记本上只需要将充电线的一端靠近接口即可自行充电,但这种技术后面还是被苹果给取消了。2017年,在苹果秋季发布会发布了iPhone 8系列以及象征着10周年纪念的iPhone X,并且首次在iPhone手机上支持了无线充电,可以随放随充,无需专门再使用充电线对于充电接口。自此,苹果后面发布的所有iPhone均支持了无线充电,将除有线充电外的另外一种方式带到了iPhone手机上面。 创新的举动往往都会伴随着赞美和反对的声音,每一件事情都有两面性,这都是正常的,无线充电虽然可以很方便的为iPhone充电,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充电太慢,而且无线充电板的线圈必须要和手机接收端的线圈对正才可以实现无线充电,一旦偏离就会失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大手机厂商均涉足无线充电的领域,并且在无线充电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充电功率太低,那就想办法增大充电功率,以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发热太严重,那就加风冷主动散热系统帮助散热。实际走过来发现确有成效,但使用门槛也提高了,往往伴随着必须要使用特定的无线充电器连接特定的充电头为特定的手机才可以实现大功率的充电。反观iPhone这里,从2017年的iPhone8再到2020年的iPhone SE2,一直保持着7.5W的无线充电功率水平。如果从实用的角度看,安卓厂商的无线充电功率更高,充电更快。但从通用角度来看,似乎苹果的无线充电实用门槛更低。 在iPhone 8的发布会上看到了AirPower的身影,不过后面由于发热等种种技术原因导致AirPower难产。后面一直都有AirPower要卷土重来的消息,不过每次发布会后都没有看到AirPower的身影。时间来到了2020年,在苹果秋季发布会前夕AirPower又有消息了,在网上流传出了AirPower的工程机模型,拆解后发现里面密密麻麻的布满了22个充电线圈,也难怪“AirPower”会难产了。 三、Apple Watch无线充电 提起苹果,大家都会想到乔布斯,因为他对于智能手机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并且苹果旗下的麦金塔、iPod以及iPhone等产品线均为乔布斯主导的产品。随后库克接替乔布斯成为了苹果的CEO,不久之后,苹果增设Apple Watch产品线,在2014年的秋季发布会上正式推出,次年在国内首次发售,这也是库克作为苹果的CEO主导的第一款产品。 而手表的充电方式使用接口媒介的充电形式显然不太现实,无论是USB-C还是Lightning对于Apple Watch寸土寸金的大小来说还是很大,所以苹果将磁吸式充电方式带到了Apple Watch上面,并专门配备了磁吸式充电底座,用户只需要将手表放在充电底座上皆可实现无线充电,并且自带磁吸效应可以自动对准,无需担心位置偏离无法充电。 四、iPhone磁吸充电 苹果的愿景是用户可以将手机随意的放置在无线充电板上面即可实现无线充电,而不是需要刻意的对准线圈的位置。目前市面上无线充电的解决方案就是无线充电器端的线圈和手机端的线圈重合实现无线充电,但苹果似乎并不想要这样的充电方式,以至于2017年到现在都没有推出自家的无线充电板。 也许是苹果也无法解决AirPower多线圈的发热问题,又或许是Apple Watch采用的是磁吸式无线充电。于是苹果决定放弃多线圈的方案,将Apple Watch的磁吸式充电方式嫁接到iPhone上面来,从手机需要主动找线圈到被动找线圈,以此来实现苹果定义中的随意放置充电。 在发布会上也看到了这款磁吸充电器的身影,这款算是苹果的第一款适用于iPhone无线充电器。随后这款磁吸式无线充电器也上架了苹果的官网,国内售价329元。值得一提的是苹果还为新款iPhone 12的保护套也内置了磁铁,从而实现iPhone戴着保护套也可以磁吸无线充电。 并且磁吸式无线充电的速度也翻了一倍,支持最高15W的无线充电。不过用户依旧可以使用其他的普通无线充电器来为iPhone 12充电,只不过充电功率会回落到7.5W。 充电头网总结 目前设备的充电方式主要是有线和无线两种充电方式,有线充电方式发展最早,目前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了,稳定充电,快充,缩短充电时间。而无线充电可以看做是充电方式的下一个发展目标,而一向敢于创新的苹果自然也在 探索 者无线充电使用方式。 我们相信未来是无线的时代,从苹果发布iPhone 7砍掉耳机接口,转而用AirPods替代,到iPhone 8开始支持无线充电,苹果也在设备的充电方式上持续 探索 。但苹果对于产品是追求极致的性能和使用体验,所以在市场上无线充电器已经大幅度普及的时间也没有推出自家的无线充电器,原因是无法解决多线圈带来的发热问题。但从发布会上也可以看出,苹果采用了另外一种磁吸式充电的方式来实现随放随充的愿景,这也算是目前不错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了。 从MacBook笔记本上面的MagSafe,到iPhone支持无线充电,再到Apple Watch的磁吸式无线充电,最后将MagSafe带到了iPhone上面。苹果在设备的无线充电领域一直没有停止 探索 的脚步,而适用于iPhone 12的磁吸式无线充电是苹果在无线充电领域交出的一份答卷,并且将充电功率提升到了15W,相较于传统的7.5W提升了一倍,这样的无线充电表现,大家感觉如何?

282 评论

芋仔疙瘩牛牛

液压伺服系统设计 液压伺服系统设计 在液压伺服系统中采用液压伺服阀作为输入信号的转换与放大元件。液压伺服系统能以小功率的电信号输入,控制大功率的液压能(流量与压力)输出,并能获得很高的控制精度和很快的响应速度。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力控制三类液压伺服系统一般的设计步骤如下: 1)明确设计要求:充分了解设计任务提出的工艺、结构及时系统各项性能的要求,并应详细分析负载条件。 2)拟定控制方案,画出系统原理图。 3)静态计算:确定动力元件参数,选择反馈元件及其它电气元件。 4)动态计算: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绘制开环波德图,分析稳定性,计算动态性能指标。 5)校核精度和性能指标,选择校正方式和设计校正元件。 6)选择液压能源及相应的附属元件。 7)完成执行元件及液压能源施工设计。 本章的内容主要是依照上述设计步骤,进一步说明液压伺服系统的设计原则和介绍具体设计计算方法。由于位置控制系统是最基本和应用最广的系统,所以介绍将以阀控液压缸位置系统为主。 4.1 全面理解设计要求 4.1.1 全面了解被控对象 液压伺服控制系统是被控对象—主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须满足主机在工艺上和结构上对其提出的要求。例如轧钢机液压压下位置控制系统,除了应能够承受最大轧制负载,满足轧钢机轧辊辊缝调节最大行程,调节速度和控制精度等要求外,执行机构—压下液压缸在外形尺寸上还受轧钢机牌坊窗口尺寸的约束,结构上还必须保证满足更换轧辊方便等要求。要设计一个好的控制系统,必须充分重视这些问题的解决。所以设计师应全面了解被控对象的工况,并综合运用电气、机械、液压、工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设计的控制系统满足被控对象的各项要求。 4.1.2 明角设计系统的性能要求 1)被控对象的物理量:位置、速度或是力。 2)静态极限:最大行程、最大速度、最大力或力矩、最大功率。 3)要求的控制精度:由给定信号、负载力、干扰信号、伺服阀及电控系统零飘、非线性环节(如摩擦力、死区等)以及传感器引起的系统误差,定位精度,分辨率以及允许的飘移量等。 4)动态特性:相对稳定性可用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谐振峰值和超调量等来规定,响应的快速性可用载止频率或阶跃响应的上升时间和调整时间来规定; 5)工作环境:主机的工作温度、工作介质的冷却、振动与冲击、电气的噪声干扰以及相应的耐高温、防水防腐蚀、防振等要求; 6)特殊要求;设备重量、安全保护、工作的可靠性以及其它工艺要求。 4.1.3 负载特性分析 正确确定系统的外负载是设计控制系统的一个基本问题。它直接影响系统的组成和动力元件参数的选择,所以分析负载特性应尽量反映客观实际。液压伺服系统的负载类型有惯性负载、弹性负载、粘性负载、各种摩擦负载(如静摩擦、动摩擦等)以及重力和其它不随时间、位置等参数变化的恒值负载等。 4.2 拟定控制方案、绘制系统原理图 在全面了解设计要求之后,可根据不同的控制对象,按表6所列的基本类型选定控制方案并拟定控制系统的方块图。如对直线位置控制系统一般采用阀控液压缸的方案,方块图如图36所示。图36 阀控液压缸位置控制系统方块图表6 液压伺服系统控制方式的基本类型伺服系统 控制信号 控制参数 运动类型 元件组成机液电液气液电气液 模拟量数字量位移量 位置、速度、加速度、力、力矩、压力 直线运动摆动运动旋转运动 1.阀控制:阀-液压缸,阀-液压马达2.容积控制:变量泵-液压缸;变量泵-液压马达;阀-液压缸-变量泵-液压马达3.其它:步近式力矩马达 4.3 动力元件参数选择 动力元件是伺服系统的关键元件。它的一个主要作用是在整个工作循环中使负载按要求的速度运动。其次,它的主要性能参数能满足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动态特性。此外,动力元件参数的选择还必须考虑与负载参数的最佳匹配,以保证系统的功耗最小,效率高。 动力元件的主要参数包括系统的供油压力、液压缸的有效面积(或液压马达排量)、伺服阀的流量。当选定液压马达作执行元件时,还应包括齿轮的传动比。 4.3.1 供油压力的选择 选用较高的供油压力,在相同输出功率条件下,可减小执行元件——液压缸的活塞面积(或液压马达的排量),因而泵和动力元件尺寸小重量轻,设备结构紧凑,同时油腔的容积减小,容积弹性模数增大,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但是随供油压力增加,由于受材料强度的限制,液压元件的尺寸和重量也有增加的趋势,元件的加工精度也要求提高,系统的造价也随之提高。同时,高压时,泄漏大,发热高,系统功率损失增加,噪声加大,元件寿命降低,维护也较困难。所以条件允许时,通常还是选用较低的供油压力。 常用的供油压力等级为7MPa到28MPa,可根据系统的要求和结构限制条件选择适当的供油压力。 4.3.2 伺服阀流量与执行元件尺寸的确定 如上所述,动力元件参数选择除应满足拖动负载和系统性能两方面的要求外,还应考虑与负载的最佳匹配。下面着重介绍与负载最佳匹配问题。 (1)动力元件的输出特性 将伺服阀的流量——压力曲线经坐标变换绘于υ-FL平面上,所得的抛物线即为动力元件稳态时的输出特性,见图37。 图37 参数变化对动力机构输出特性的影响a)供油压力变化;b)伺服阀容量变化;c)液压缸面积变化 图中 FL——负载力,FL=pLA; pL——伺服阀工作压力; A——液压缸有效面积; υ——液压缸活塞速度, ; qL——伺服阀的流量; q0——伺服阀的空载流量; ps——供油压力。 由图37可见,当伺服阀规格和液压缸面积不变,提高供油压力,曲线向外扩展,最大功率提高,最大功率点右移,如图37a。 当供油压力和液压缸面积不变,加大伺服阀规格,曲线变高,曲线的顶点A ps不变,最大功率提高,最大功率点不变,如图37b。 当供油压力和伺服阀规格不变,加大液压缸面积A,曲线变低,顶点右移,最大功率不变,最大功率点右移,如图37c。 (2)负载最佳匹配图解法 在负载轨迹曲线υ-FL平面上,画出动力元件输出特性曲线,调整参数,使动力元件输出特性曲线从外侧完全包围负载轨迹曲线,即可保证动力元件能够拖动负载。在图38中,曲线1、2、3代表三条动力元件的输出特性曲线。曲线2与负载轨迹最大功率点c相切,符合负载最佳匹配条件,而曲线1、3上的工作点α和b,虽能拖动负载,但效率都较低。 (3)负载最佳匹配的解析法 参见液压动力元件的负载匹配。 (4)近似计算法在工程设计中,设计动力元件时常采用近似计算法,即按最大负载力FLmax选择动力元件。在动力元件输出特性曲线上,限定 FLmax≤pLA= ,并认为负载力、最大速度和最大加速度是同时出现的,这样液压缸的有效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37) 图38 动力元件与负载匹配图形 按式37求得A值后,可计算负载流量qL,即可根据阀的压降从伺服阀样本上选择合适的伺服阀。近似计算法应用简便,然而是偏于保守的计算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保证系统的性能,但传递效率稍低。 (5)按液压固有频率选择动力元件 对功率和负载很小的液压伺服系统来说,功率损耗不是主要问题,可以根据系统要求的液压固有频率来确定动力元件。 四边滑阀控制的液压缸,其活塞的有效面积为 (38) 二边滑阀控制的液压缸,其活塞的有效面积为 (39) 液压固有频率ωh可以按系统要求频宽的(5~10)倍来确定。对一些干扰力大,负载轨迹形状比较复杂的系统,不能按上述的几种方法计算动力元件,只能通过作图法来确定动力元件。 计算阀控液压马达组合的动力元件时,只要将上述计算方法中液压缸的有效面积A换成液压马达的排量D,负载力FL换成负载力矩TL,负载速度换成液压马达的角速度 ,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计算公式。当系统采用了减速机构时,应注意把负载惯量、负载力、负载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参数都转换到液压马达的轴上才能作为计算的参数。减速机构传动比选择的原则是:在满足液压固有频率的要求下,传动比最小,这就是最佳传动比。 4.3.3 伺服阀的选择 根据所确定的供油压力ps和由负载流量qL(即要求伺服阀输出的流量)计算得到的伺服阀空载流量q0,即可由伺服阀样本确定伺服阀的规格。因为伺服阀输出流量是限制系统频宽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伺服阀流量应留有余量。通常可取15%左右的负载流量作为伺服阀的流量储备。 除了流量参数外,在选择伺服阀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1)伺服阀的流量增益线性好。在位置控制系统中,一般选用零开口的流量阀,因为这类阀具有较高的压力增益,可使动力元件有较大的刚度,并可提高系统的快速性与控制精度。 2)伺服阀的频宽应满足系统频宽的要求。一般伺服阀的频宽应大于系统频宽的5倍,以减小伺服阀对系统响应特性的影响。 3)伺服阀的零点漂移、温度漂移和不灵敏区应尽量小,保证由此引起的系统误差不超出设计要求。 4)其它要求,如对零位泄漏、抗污染能力、电功率、寿命和价格等,都有一定要求。 4.3.4 执行元件的选择 液压伺服系统的执行元件是整个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直接影响系统性能的好坏。执行元件的选择与设计,除了按本节所述的方法确定液压缸有效面积A(或液压马达排量D)的最佳值外,还涉及密封、强度、摩擦阻力、安装结构等问题。 4.4 反馈传感器的选择 根据所检测的物理量,反馈传感器可分为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和力(或压力)传感器。它们分别用于不同类型的液压伺服系统,作为系统的反馈元件。闭环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主要决定于系统的给定元件和反馈元件的精度,因此合理选择反馈传感器十分重要。 传感器的频宽一般应选择为控制系统频宽的5~10倍,这是为了给系统提供被测量的瞬时真值,减少相位滞后。传感器的频宽对一般系统都能满足要求,因此传感器的传递函数可近似按比例环节来考虑。 4.5 确定系统方块图 根据系统原理图及系统各环节的传递函数,即可构成系统的方块图。根据系统的方块图可直接写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阀控液压缸和阀控液压马达控制系统二者的传递函数具有相同的结构形式,只要把相应的符号变换一下即可。 4.6 绘制系统开环波德图并确定开环增益 系统的动态计算与分析在这里是采用频率法。首先根据系统的传递函数,求出波德图。在绘制波德图时,需要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K。 改变系统的开环增益K时,开环波德图上幅频曲线只升高或降低一个常数,曲线的形状不变,其相频曲线也不变。波德图上幅频曲线的低频段、穿越频率以及幅值增益裕量分别反映了闭环系统的稳态精度、截止频率及系统的稳定性。所以可根据闭环系统所要求的稳态精度、频宽以及相对稳定性,在开环波德图上调整幅频曲线位置的高低,来获得与闭环系统要求相适应的K值。 4.6.1 由系统的稳态精度要求确定K 由控制原理可知,不同类型控制系统的稳态精度决定于系统的开环增益。因此,可以由系统对稳态精度的要求和系统的类型计算得到系统应具有的开环增益K。 4.6.2由系统的频宽要求确定K 分析二阶或三阶系统特性与波德图的关系知道,当ζh和K/ωh都很小时,可近似认为系统的频宽等于开环对数幅值曲线的穿越频率,即ω-3dB≈ωc,所以可绘制对数幅频曲线,使ωc在数值上等于系统要求的ω-3dB值,如图39所示。由此图可得K值。 图39 由ω-3dB绘制开环对数幅频特性a)0型系统;b)I型系统 4.6.3 由系统相对稳定性确定K 系统相对稳定性可用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来表示。根据系统要求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来绘制开环波德图,同样也可以得到K。见图40。 实际上通过作图来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K,往往要综合考虑,尽可能同时满足系统的几项主要性能指标。 4.7 系统静动态品质分析及确定校正特性 在确定了系统传递函数的各项参数后,可通过闭环波德图或时域响应过渡过程曲线或参数计算对系统的各项静动态指标和误差进行校核。如设计的系统性能不满足要求,则应调整参数,重复上述计算或采用校正环节对系统进行补偿,改变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直到满足系统的要求。 4.8 仿真分析 在系统的传递函数初步确定后,可以通过计算机对该系统进行数字仿真,以求得最佳设计。目前有关于数字仿真的商用软件,如Matlab软件,很适合仿真分析。

295 评论

相关问答

  • 无线局域网毕业论文总结

    NET016用socket实现局域网办公助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1 c#功能简介5 1.2 Visual Studio.NET编程环境简介7 第二章 需求

    哒Q小巧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无线电修理毕业论文

    以下就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无线 网络技术 论文三篇。 无线网络 技术论文一 试想一下,在有线网络时代,用户的活动范围受限于网线,无论到哪里必须要拖着长长的缆线

    沉默的玫瑰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无线电毕业论文格式

    二、书写要求及注意事项(一)封面1. 题目:题目应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题目所用每一词必须考虑到

    喵呜兔几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智能无线充电系统毕业论文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自动化在我国电力部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力自动化研究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电话振铃遥控技术的

    悠悠思忞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无线充电毕业论文总结

    大学是干嘛的地方?无论多高的学历和职称,不会设计、制造教具,不会设计、制造教学仪器,不会维修仪器和设备;用你父母的钱进口教学仪器模仿了委托工厂仿制就是佼佼者;用

    么么1009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