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5

耀眼的小日
首页 > 期刊论文 > 白毛女毕业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nanahara0125

已采纳

网络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冲击

88 评论

睡神熊猫

牡丹亭艺术赏析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复能溟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于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 初读《牡丹亭》,笔者认为此作适合女性读者阅读,因为在该戏剧中杜丽娘对青春自由的向往,对封闭闺秀生活的压抑的抗拒,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唤起了无数女性读者的共鸣,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但是像丽娘一样因梦而弥连,一往情深的女子却不是每个女性都可以做到的,就如汤显祖在题词中写到的一样。因此更多的读者对丽娘的看法就是勇敢、专一、挚诚。换句话说,很多读者会羡慕她,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丽娘一样真诚面对自己的心情,最终和有情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那么,《牡丹亭》首先引起读者关注的就是它的“情”――一往情深。 经过对汤显祖生平的了解以及《牡丹亭》的众多评论的阅读,再次通读该作,第一遍阅读中的疑问得到了很好的解释。“理”就是不解的根源。 《牡丹亭》中反映出来的这一主旨――“情”与“理”的矛盾,是与汤显祖生活的时代(十六世纪)密切相关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中后期,其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缓慢地萌发出了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因素,市民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开始在社会上发生相当的影响。传统的程朱理学,已难以像原来那样起到维系人心、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有效作用。于是,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绝对权威的思潮,并进而对程朱理学以理制情的理论发出了抗议和批判。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王阳明宣称:“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他并且公开承认,他的理论中有与朱熹“不得已而与之抵牾”之处,那是因为“道固如是,不直则道也不见也”,所以他不“敢自欺其心”。王阳明的这些言论,在客观上动摇了当时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的绝对权威。阳明后学中也不乏批判程朱理学的干将,泰州学派中的颜钧(山农)、罗汝芳(近溪)、李贽(卓吾)等人,对程朱理学以“理”抑“情”的理论都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汤显祖也是这股怀疑和抗议程朱理学思潮中的一员。他的老师是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罗汝芳,他最佩服的同时代学者是李贽。泰州学派的主要代表都反对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反对程朱“惩忿窒欲”的修养方法。他们认为,“制欲非体仁”(颜钧)。 说“惩忿窒欲”只是一种克制欲望的方法,而不是体现和达到天理之善(仁)的途径。他们推崇孟子的扩充“四端”说和王阳明的“致良知”说,认为“如此体仁,何等直捷”(颜钧)。所以,他们鼓吹说:“赤子良心不学不虑”,它不须克制,不须外求,而“当下浑沦顺适”(罗汝芳),即只要顺着本心去发挥,就自然会符合“天理”之善。他们十分重视保持和发扬每个人的“童心”之真,并公开宣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总之,他们的这些思想,对于当时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封建礼教和维护这些礼教的理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从汤显祖所讲的“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一语中,可以看到泰州学派的这些理论对于汤显祖的影响。汤显祖与他们的不同之处是,他是通过戏剧艺术的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的。而这种表达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为具体生动,社会影响也更大。 而这种对人性的体察在《牡丹亭》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最主要的场面即――杜丽娘在春香的鼓励下,走出闺房,游园惊梦这一精彩片段。 在第十出“惊梦”中,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浓重的笔墨描写了园中的美好景致,通过对丽娘内心细微的刻画,突出了对“情”的向往,对“理”的不满。例:“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首先表现了丽娘对闺中生活的不满,“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清。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活脱脱刻画出了一个内心顽皮的青春靓丽的少女对自然的渴望与喜爱之情,“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道出了丽娘对封建礼教制度的不满,“成对儿莺燕啊。”表现了少女怀春的羞涩情怀,用王国维的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汤显祖在这游园这短短的百字中将这一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语言的时而清新明丽,时而抑郁难抒将深闺小姐出游的情形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也为下文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相会作了很好的感情铺垫。 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相会,互相爱慕,千般爱惜,万种温存,南柯一梦刚过,怅然之际,母亲训斥其“我儿,何不做些针指,或观玩书史,舒展情怀?”。母亲本应是最了解女儿心事之人,可是在此种场合下,说出此种伤人的话,不免让人对其产生憎恶,而母亲正是当时社会中守妇道、懂礼教、有妇德的忠实代表。这点突出了“理”(礼法)对“情”(对爱情向往、对自由向往)的遏制与压抑。韦庄“回首东风一断肠”应该很好的表现了当时丽娘的心情。 第十三出“寻梦”中,丽娘不顾母亲的反对,又兀自来到梦中之所,寻求昨日之迹。“无眠一夜灯明灭,分煞梅香唤不醒。”、“则这残红满地呵!”、“咳,寻来寻去,都不见了。牡丹亭,芍药阑,怎生这般凄凉冷落,杳无人迹?好不伤心也!”,句句表现了丽娘对书生的爱恋与思念。在梅树边,“罢了,这梅树依依可人,我杜丽娘若死后,得葬于此,幸矣。”睹物思人,想到昨日书生的柳枝,看到今日的梅树,居然想到死后埋葬于此,此等挚诚的感情让人感动。此出是对“情”的真切地诠释,也为丽娘之死埋下了伏笔。正如汤显祖所示,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复可以生”。但是在第三十二出“冥誓”中,对待柳梦梅的正式求婚,丽娘的矜持(“秀才可记的古书云: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之前敢于直抒胸中爱情、与情郎幽会的她相比起来,“理”与“情”再一次碰撞。“鬼可虚情,人须实礼”,只有在梦幻(理想)的世界中才可以随心所欲地表露自己的感情,在现实世界中则必须老老实实地恪守各种礼法。 为了更加的形象地表现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差别,汤显祖还特意安排了《冥判》这场富有浪漫色彩的戏(第二十三出)。杜丽娘死后灵魂被带到阎王殿上受审,审问她的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胡判官,当他看到杜丽娘的美貌时,也不免为之心动,而在他查清杜丽娘的死因后,更对她表示了深深地同情。他决定给丽娘以自由,对她说:“我今放你出了枉死城,随风游戏,跟寻此人(指柳梦梅)”。此事给杜丽娘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至当她后来在金銮殿上看到两边的凶猛武士时,觉得比在阎罗殿上见到的那些青面獠牙的判官小鬼还可怕(“似这般狰狞汉,叫喳喳。在阎浮殿见了些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圆驾》)。这一浪漫的戏剧情节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深深地感染了读者和观众,进一步衬托出了剧中所表达的理想与现实生活中情与理的矛盾和斗争这个主题。 每次讲到文学作品的赏析,都免不了要谈到心理学,谈到弗洛伊德这位心理学家以及他的各种情结。以前我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对《牡丹亭》的分析,我才领悟到对人性的探索与表达、展现才是文学作品的最大目的与魅力。 而这一点汤显祖无疑也做得相当的成功,尤其是他在写法上采用梦境与现实的有力结合,更加突出了当时社会中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因为梦可以很好的诠释人们内心中潜在的想法,也可以说是本性的充分展露。作者借用梦境让丽娘与柳梦梅相会、相恋,表现了大家小姐那种冲出闺房,对恋爱的渴望,但是在现实中必须遵从父母,整日刺绣、端坐、读尽传妇德之道的《诗经》。但是很讽刺的话也是出自丽娘之口,就是第七出“闺塾”中陈父子讲到“关关雎鸠”之时,丽娘问“如何求”,夫子说“凡为女子,要有风有化,宜室宜家”,丽娘最后说“圣人之情,也离不开‘君子’、‘淑女’,古今之人,都是一样!”就是这句话道出了现实礼教的伪善与矛盾,既然承认男女爱情,为何不能表现出来。 除了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之外,最让人难以忘记的就是本戏剧中优美的戏词,很多都是琅琅上口,传承的佳句。因此,《牡丹亭》的巨大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其思想性,还在于深厚的文字功底、巧妙的遣词造句。文中多处引用改造了前人诗句,尤其是唐诗、宋词,例:“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让人想起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梦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更让人想起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笔者通过阅读,认为最吸引人、最为经典的两段要数第十出“惊梦”和第十四出“写真”。如果说“惊梦”中的是向往逃出牢笼的少女,那么“写真”中的就是品尝过爱情的少女,作者表面上写的是杜丽娘为自己画像,实际要表达的是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对年华易逝的感伤,活脱脱的一个闺中小姐的真实心境。 《牡丹亭》是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戏剧应该是它最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因为在戏剧中,很多强烈的、具有感染力的场景可以更加的突出的表现出来,渲染出很好的思想与艺术氛围。在最后一出――第五十五出“圆驾”中,杜玉不肯承认的事实居然被皇帝承认,并且赐婚,终使一家团圆。父亲都不能理解,不敢承认自己亲生的女儿,还指责她是妖狐,为什么皇帝可以认可,可以那么容易的理解,作者所要表现的就是希望统治阶级可以认识到人性,即“情”的重要,不要一味的强调“理”的地位。通过戏剧可以使这一愿望更加直接的表达出来,展现在世人面前,为统治阶级所知,以求得到重视。汤显祖可谓是影响作家的作家。 以上是我个人对《牡丹亭》的一些赏析,因为时间仓促,阅读的遍数比较少,未能见其更多的精髓,希望你能谅解。 ――后记

245 评论

蒙古无双皇帝

毕业论文是衡量本科教学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既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析、阐述和解决问题之综合能力的体现。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本科音乐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研究

2. 农村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现状分析与推进策略研究

3.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改革思路

4. 提高音乐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

5. 当今中国舞蹈创作的趋势

6. 高师声乐教育应注重实践

7. 普通高校大学生西洋古典音乐欣赏状况调查

8. 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9. 论钢琴表演艺术的发展趋向

10. 论新形势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1. 新农村传统艺术文化教育传播的思考

12.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的音乐学科建设

13. 舞蹈重返大众视野的时代意义

14. 戏曲身段与民族声乐表演

15. 试论音乐实践对于高校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16. 驻马店市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研究

17. 本科院校音乐课程改革的利弊

18. 《梨园春》对河南豫剧的影响

19. 中国民族乐器分类法研究

20. 汉代的鼓吹乐对近世礼俗音乐的影响

21. 百戏之流变

22.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23. 驻马店市说唱音乐探微

24. 李叔同学堂乐歌的创作实践

25. 萧友梅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贡献

26. 黎锦晖儿童音乐创作的艺术经验

27. 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成功经验

1. 西方早期合唱音乐

2. 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创作与构思

3. 贝多芬三个阶段的音乐创作

4. 欧洲中世纪单声部歌曲与世俗歌曲

5. 如何学习西方音乐史

6. 肖邦音乐的民族性

7. 快乐教学,是音乐课的法宝

8. 学习音乐,从热爱开始

9. 如何辨别和挖掘一个孩子的音乐才能

10. 音乐素养,提升人生价值

11. 合唱的和谐美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12. 如何训练业余合唱团

13. 轻声练习的好处

14. 以“赏”为先的音乐教育

15. 让孩子们快乐地舞起来

16. 如何保持孩子持续的练琴热情

17.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童声

18. 如何教孩子们学习节奏

19. 如何练琴才最有效

20. 提升艺术生的文化修养是当务之急

21. “音乐热”带来的思考

22. 跑调的分析与研究

23. 唱的高,还是唱的美

24. 注重技巧,还是注重表现

25. 假如我是一名音乐老师

26. 卓越的成就,至诚的爱国心――试论我国音乐学家王光祈

27. 校园歌曲的创作特点

28. 谈肖邦创作特征中民族精神的体现

29. 论贝多芬晚期的钢琴奏鸣曲

30. 戏曲曲牌与宋元市井民俗

1. 从城市音乐文化看“选秀”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论舒伯特艺术歌曲中音乐与歌词的相互关系

4. 从《蝴蝶》看舒曼钢琴音乐创作特征

5. 青主的两首代表性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的创作和演唱分析

6. 李斯特艺术歌曲初探

7.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认知问题研究

8. 中国原创摇滚音乐中的民族元素面面观

9. 对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理解演奏处理

10. 华语流行乐坛的“中国风”

11. 从“引进”、“模仿”到“探索”、“创新”-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历史轨迹

12. 浅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

13. 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发展

14. 我看钢琴考级

15. 驻马店钢琴考级历史及其文化产业研究

16. 浅谈印象主义音乐

17. 试探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改编曲中的民族因素

18. 外音不“外”――试析肖邦钢琴作品中和弦外音的应用及其表现意义

19. 钢琴演奏指法选择的基础实践和基本原则

20.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

173 评论

Rainbow蓓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关键还是自己的感觉……好鞋靠走,好马靠溜还是自己写来的实在……千回路转,柳暗花明不妨在思考之前多放松放松……抽只520你说你不好好写让大家情何以堪……以后怎么收作业啊!!真是的

162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白毛女研究

    芭蕾舞剧《白毛女》可谓家喻户晓,由序曲、序幕《压不住的怒火》、《深仇大恨》、《冲出虎狼窝》、《要报仇》、《盼东方出红日》、《红旗插到杨各庄》、《见仇人烈火烧》、

    赵13先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白毛女毕业论文

    网络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冲击

    耀眼的小日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毕业论文白鹿原中的女性

    田小娥的命运是我国古代社会中众多妇女命运的写照,无疑这一悲情女性角色的塑造是极具典型意义和悲剧价值的,她日子实在是太苦了:本是秀才之女,小家碧玉,却嫁给六十多岁

    朶蕾咪灬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三毛小说毕业论文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

    浦江海鸥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毛中特毕业论文

    专升本除了要考专业科目外,还考公共基础科目,公共基础科目分文理科不同。文科的考大学英语和大学语文,理科的考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

    大睿201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