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毕业论文
童话的毕业论文
儿童 文学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其早期的表现形式往往为寓言和民间 传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儿童文学研究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 教育 价值研究 》
摘要:我国儿童文学作品起步晚,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很长一段时期内,儿童文学作品都同我国政治命脉密切相关,具有十分浓重的时代特色,因而这也导致我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发展缓慢。但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所提出的“真实即幽默”理念的影响之下,我国儿童文学创作者开始赋予作品更多的幽默艺术与教育意义。本文从儿童文学作品出发,解读了其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并就其所具有的深刻教育价值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幽默艺术;教育价值
幽默可以定义在美学范围内,它是文学作品应当兼具的美学品质之一。儿童文学属于中国文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其中不可缺乏幽默的审美价值观。真实是幽默最宝贵的品格,典型代表作有张天翼的小说和童话,它们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样本,幽默之中夹带苦涩与讽刺。相对其他文学作品而言,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基础为现实的儿童校园生活,幽默依据为儿童特有的生命感受和真实的内心世界。既保证了儿童快乐成长的幽默,又满足了儿童最基本的欲求,同时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幽默内涵,即作者对儿童教育的思索与探究,充分体现了教育家的深远智慧。真正具有高级幽默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形式而言,必须是不虚伪、不造作的幽默,是无修饰、不刻意的幽默。“能够使你在一段中,指不出究竟哪句惹你发笑,只是继续读下去,启发心灵,抒发胸怀而已”,这才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幽默。之所以借助于文本向孩子们传达此种幽默,作家的本意在于展现自我幽默的气质与未泯的童心,树立其儿童观及其文学观,同时,发挥作品应用的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
一、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
下文以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就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加以深刻挖掘。
(一)批判性的幽默
作为20世纪中期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所著作品都带有浓重而独特的幽默艺术特点,即批判性的幽默。张天翼站在成人的角度,“要将世界上一些鬼脸子揭露”,他认为幽默是较讽刺而言,更讽刺的一种东西。正是这种批判性的存在,使得很多小读者阅读过程中,既被其诙谐而幽默的语言所逗笑,又被其中所描绘的黑暗社会所刺痛。例如,在其发表的童话作品《大林和小林》中,所展现出的奇幻色彩与夸张描述一时掀起了巨大反响,其涵盖了张天翼几乎所有作品的精华,他采用夸张得惹人发笑的语言,一反传统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模式,结合现实生活,打造了两款具有不同思想、性格的角色———大林、小林。对于大林而言,他好吃懒做,呆滞而愚蠢;而小林却勤劳、勇敢、机智、聪明。在两大人物的对比之下,为主人公创设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同时,将其同国王、四四格等角色相联系,将这两大截然不同的世界奇幻地联系起来,利用夸张的笔调描述了由于好吃懒做,最终不幸饿死在富翁岛的大林,并以大林为对比,赞扬了勤劳而勇敢的小林。
(二)温暖的幽默
在张天翼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并非只有批判性的幽默艺术,也有亲切、温暖的幽默艺术。作者从儿童视角出发,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创作了大批优秀的作品,饱含对孩子们的关爱。如《罗文应的 故事 》虽然同样受到“真实即幽默”理念的指导,但是,与其前期所著作品存在很大差别。一方面,张天翼将叙事的角度由成人成功地转向了儿童,开始站在孩子的视野对其童趣、情怀加以抒发,语言也更亲切、活泼,就像春光温柔地浮在每个孩子的头上,温暖着孩子的心灵。另一方面,其更关注 编织 不同的情节利用生动的情节彰显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发展,打造加以丰富性格特点的人物群。
在作品《罗文应的故事》中,张天翼试图从一系列极具生活气息的情节出发,采用活泼、诙谐的语言,描述了六年级学生罗文应一系列惹人发笑的表现。若非生动的情节和幽默的艺术特点,很难将罗文应的性格真实而形象地呈现在小读者面前,孩子在阅读时会感到乏味、无趣,更不会带来亲切之感。而《罗文应的故事》一经刊登,在小读者领域迅速掀起了一阵阅读热潮,这无疑离不开作者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也离不开其极具表现力的温暖幽默情结。例如,在小主人公准备应同学之邀前去温习功课之时,接到了爸爸所邮寄的画报,他难以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翻看,最终耽误了时间。一个简单而真实的情节,即塑造了小主人公贪玩、富有好奇心、约束力有限的性格特点,虽然描述的是虚拟的人物,却也像是我们身边一个活生生的孩子形象。
不仅如此,在张天翼作品中,幽默的语言艺术处处显露,不仅反映了儿童真实的特点,还蕴涵着滑稽、幽默元素,极具童真和趣味性。作者善于采用儿童语言,从儿童思维出发,采用直观、具体的文学创作语言,赋予作品真实的生活气息与趣味性。依然是亲切、自然、通俗的幽默,却真实而不失活泼,传达了人物的心理、性格,使读者有如闻其声、见其人。如《宝葫芦的秘密》中的主人公土葆,他虽然是个好孩子,但却总是幻想不劳而获,当其获得宝葫芦后,张天翼采用细腻、通俗、幽默的语言,描述了他的内心、言谈及所表现的惊喜:“什么!”我将钓竿一扔,跳了起来:“宝葫芦?”,我跳了跳、捏了捏鼻子。在自己腮巴上使劲拧了一把,嗯,真疼!“这么看来,这不是在做梦。”当他知道自己真的获得了一个宝葫芦之后,就开始满地打滚,恨不得告诉奶奶、妈妈、爸爸,还说自己就像“得到了幸福”,这些诙谐语言突出了土葆得到宝葫芦之后的狂喜心态。当孩子读到此时,也不由拍手欣喜。
二、儿童文学作品幽默艺术中所流露的教育价值
建国以来,中国儿童文学逐渐成为肩比成人文学的重要教学之一,目的在于培养新一代的儿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儿童文学逐渐步入“工具”时代,成为理论家评论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儿童文学作家最基本的创作指导思想,过于放大了儿童文学的功能与作用。与建国以前相比,中国儿童文学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儿童真实的幽默与情趣正随着时代发展进入作家们的视野范围。“当其和谐地融入故事之中,就会展现出独特的力量,让孩子们不自禁沉浸其中,心悦诚服地接受作品所流露出的教育思想。”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其必须具备足够的趣味性,但趣味性必须健康向上,是有益的。幽默并非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严重吸引孩子充分发挥自我 想象力 ,到达教育目的的途径。
猪八戒新传系列作品《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回家》《猪八戒学本领》以及《猪八戒探山》是儿童文学作家包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短篇童话,成功地将教育意义融合在幽默文学中,起到了传达的作用。在上述系列作品中,主人公选择的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儿童们个个都十分熟悉的角色,题材借鉴原著的相关情节,增添了许多新颖事件,糅合了现代化的知识理念,使作品既保持原著的幻想特色,又不缺乏现代的儿童幽默生活,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具有非常高的幽默艺术教育价值,对儿童的吸引力也很强。
懒惰、贪吃、自以为是以及爱吹嘘等是作品里猪八戒典型的人物性格,这些性格特征与儿童的某些特点相一致,作者从猪八戒不爱劳动、贪吃西瓜和懒惰不学艺的角度入手,着重描写生活细节,紧扣儿童的思维和想法。整个作品都充满了喜剧成分,题材的选择也非常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
细致的心理描写是作者擅长的手法,例如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里,他手中有四块西瓜,将自己那块吃掉以后,又将其他三块陆续吃掉,过程中心理矛盾和内心想法被作者描述得十分精彩,先是因为仍然口渴吃掉了猴哥的那块西瓜,打算把剩下的两块西瓜留给师父与沙僧,有个交代;后来忍不住诱惑把沙僧那块西瓜也吃掉了,只给师父留下了一块,不怕猴哥再说自己;最后又说:“师父,不是俺老猪不给你留西瓜,实在是口渴难忍,反正已经多吃了两块西瓜,没有办法交代,最后一块俺也替你吃了吧”。剧中简洁的台词就将猪八戒贪吃、怕被猴哥骂、担心吃了西瓜对不起师父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对猪八戒心理活动加以描写之时,采取的是自言自语的方式,生动表现出了孩子生活中明知不该做却忍不住做时内心的挣扎与对我对话,不仅生动地传达了猪八戒师徒的性格特点,还赋予了夸张的情节和诙谐的语言。但读过《猪八戒新传》的人几乎都可以看出,包蕾生动地塑造了老猪的形象,但也将孙悟空这一形象写活了,却是站在猪八戒对立面所塑造的,正如洞察儿童一举一动的成人。例如,为了揭穿八戒好吃、懒做、假学的嘴脸,孙悟空一次次“站在暗处”,看着八戒出各种洋相,在每个故事结尾,总有诸如“凡事多向他人请教,多查、多问、多思、多想,总是好的”等谆谆教导,如此兼具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方为作品的宗旨。
三、结语
正如贺宜在其所著的一篇 文章 中所提到的那样:“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文字、高尚的情操、惊险而夸张的故事、会使人发出会心一笑的幽默、生动而活泼的语言、脱离俗套的结尾,如此种种都是吸引小读者沉浸在文字中的魅力。”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单纯的儿童情趣、幽默并不存在,其注定只能同教育意旨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泉根.高扬儿童文学幽默精神的美学旗帜———兼评《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J].文艺评论,2010(03).
[2]钱进,张燕.冷峭、睿智的笑———浅谈张天翼童话的幽默特色[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3]陈道林.童话中的扁形和圆形人物———论张天翼的童话[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 小学 语文教材 儿童文学化的价值意义 》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科目,语言 文化 是它教学的内容。学习语文,可以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因此,将语文称之为吸收文明结晶的工具一点都不为过。教育学习,要从小抓起,在所有学习阶段当中,筑基的小学是特别重要的,此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尤为关键的,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就必须要适应教育对象的特征,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所属的群体——儿童。由此,儿童文学化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材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价值意义
语文,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门基础和必修的学科,因为,语文是人类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甚至说它是学习一切的基础,也丝毫不算夸张。人类的交流,生存的技能,乃至文明的传承,完成这些全都是离不开语文的。小学教育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学语文就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的极大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的语言、文字、思想等都是具有教学意义的,小学语文教材也大部分是由文学作品编排而成的。文学作品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都适合作为教材,更不要说作为小学教材。文学作品都是面向一定受众的,男性文学、女性文学、成人文学、儿童文学,这些分类的依据就是受众,“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这一点。在我国,一般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6-12岁的适龄儿童,人生在各个阶段,都会具有与其对应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儿童阶段也不例外。更加符合儿童受众的文学作品,自然就是儿童文学了。
一、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价值意义
顾名思义,儿童文学,就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从根本的创作角度来说,儿童文学作品相较于其他任何类型的作品,都会更加符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因为这些作品创作时的出发点就早已确定,无论是主题精神、视角定位,甚至语言文字,都是为儿童这个特定人群量身打造,如此的“先天优势”,对于儿童的文字理解、语言学习、思维开拓、想象激发、精神愉悦等各方面,都具有其他作品无法相比的重要价值。既然有这般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小学教育处于基础地位语文教育,儿童文学化必须被重视起来。
1.儿童文学的道德观念价值。黑白善恶分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像成年文学那样思辨性太强,是非难断,惩恶扬善,培养美德对于处于明净单纯的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正是塑造确立道德是非观念的启蒙阶段,很大程度的培养需要外界环境的激发和引导,而儿童文学当中,这一点往往是非常鲜明的,在结构简单的故事中,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美好的品德全部呈现具体,美好与丑陋,善良与邪恶,黑与白,好与坏,这些从来都是分的清清楚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赞美和唾弃,可取不可取,简单明了,这些对于儿童心理和品德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极其突出的。
2.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提高其能力素质,儿童文学也是符合这一要求的。首先,儿童文学作品中,往往是具备许多基础常识的,受众在享受其带来的愉悦乐趣之外,也很容易被带入到作品的特定环境中,感受不同人物的人生经历,进而产生一些生活 经验 感悟;其次,儿童文学通常是会涵盖许多想象成分的,如童话、 寓言故事 等,这些能够激发受众的想象力,随之拓展儿童的思维模式,对于他们的创造力会有很大的提升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注意问题
由于创作背景的不同,或者创作者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影响也是存在差异的,再加上教材容量的限制,如何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选择和编排,也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1.符合现阶段的儿童需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切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社会生活越加的丰富多姿,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这些影响作用到儿童身上,就表现在其智力的发展速度提高,儿童越来越早熟,接触了解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相应的心理需求也自然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应该与时俱进,不能以旧的固有眼光一成不变地对待他们,不要低估了儿童的思维学习能力发展速度,在教材的选编上一定要符合时代的特征需求,才能发挥恰当的作用。
2.选材多样性,采编多方面。教材的编纂和修订,并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庞大冗杂的工程,是需要许多方面共同努力才可以做好的。现阶段,在我国,参与教材编修的人员主要是一些教育专家和研究工作者,恰缺少一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参与,而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也应当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方面,而所有的事物,都是需要经过全方位多角度补充糅合,才可能真正做到完善。
三、结语
当然,儿童文学有其本身的优势和特点,但也不能否认其他体裁、作品的重要性,“兼容并蓄”教育理念的提出,是非常睿智和伟大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中,要以人为本,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文化熏陶和精神修养,是极其重要的。自从产生教育以来,教材的选用和编排就是一个从未停止过被讨论的话题,众口难调,尽善尽美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追求,但是,要做到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选择,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M].长春出版社,2012.
[2]毛蓓蕾.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4](法)安妮•夏莱-德布雷.儿童心理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 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提升 》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故事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
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
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
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
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
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文章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浅谈儿童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关于儿童文学论文
2. 浅谈人文素养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3. 人文素养培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 探讨初等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6.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为毕业论文搜集资料 题目《论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童话性与现实性》最好是英文的
字数限制,上传附件了。附件是全英文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毕业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下载链接在最下面。更多转自=
摘要:本文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定义、儿童文学的特性/儿童文学的功能/儿童文学的分类等儿童文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梳理归纳,对儿童文学做一个简单的综述,然后对儿童文学《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做一个自己的感想认知
关键词:儿童文学//出版;儿童;心理需求;影响;贡献
一/儿童文学的定义; 儿童文学是考虑到儿童理解力的文学。与历史的儿童文学概念相比,在儿童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上,新的儿童文学概念似乎显示了更灵活、更开放的立场和态度。1、肯定了儿童文学的儿童性。21世纪的儿童文学基于艺术水平的提升,越来越拥有包括成人在内的广泛的读者群,但儿童文学之所以成立,首先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读者群。儿童文学主要以儿童为读者对象,同时,儿童的文学阅读也主要以儿童文学为对象2、确定了儿童文学的文学本质。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遵循文学的基本规律,具有文学的基本特性和面貌,给予儿童文学的熏陶和滋养,文学性使儿童文学区别于一般儿童读物——同样具有教育性和儿童心理适应性的其他儿童读物。3、反映了现在世界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国儿童文学作家已基本达成的共识,其中主要包括:1、所谓为儿童写作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强加给儿童;2、其内容必须要让读者能够理解、能够领会;3、其内容和结构应符合并激发儿童的情趣;4、必须要了解到儿童读者的心身发展阶段;5、作者在具有文学才能的同时还应持有与儿童共鸣的思想和心绪。分段]儿童文学是指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审美要求和阅读欣赏水平,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文学作品。这个概念包含了4层意思:(一)儿童文学切合儿童年龄特点,使他们看得懂,喜欢看。(二)儿童文学有儿童情感和趣味。(三)儿童文学有利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四)儿童文学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1]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这和“有关儿童的文学”有所不同,尽管两者很多时都一样。儿童文学在世上已有很长久的历史,尽管最初的儿童文学并非休闲读物。
童话的艺术特征是什么?表现在哪些地方?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辞海》)
童话的艺术特征及艺术表现手法
一、童话的基本特征
(一)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豪夫在他的《童话年鉴》中形象地指出:童话是一个美丽可爱的仙女,她是“想象”女王的大公主。安徒生曾把他自己的童话作品解释为“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童话就是将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依照“幻想逻辑”写成的故事。如最古老的童话《五卷书》中有落网的鸽子一齐拖着网在空中飞,老鼠、乌龟、小鹿、乌鸦四个好朋友设计脱险,猴子智胜海怪,老鼠变女,美女嫁蛇等奇异有趣的故事。最现实的童话《稻草人》中一个插在田野里的稻草人竟因目睹了人间的惨剧而难过得“昏了过去”,最荒诞的童话《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丝阿姨》中到底也弄不清玛丽阿姨的身份,她是随着东风而来的,当风向变了的时候,她又随着西风而去。这一切故事都是现实生活里不可能发生的,它们只存在于幻想世界之中。当然,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存在着幻想成分,然而,在童话中,幻想是主体,是核心。童话的人物是幻想世界里的人物,童话的故事是幻想世界的故事,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二)幻想与现实是紧密相联的。尽管童话的幻想的翱翔不是依据合乎常理的理由,而是建筑在不合逻辑的逻辑之上的。但是任何艺术形象都产生于现实的基础上,幻想形象亦然。鲁迅曾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幻想,就其本质而言,也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反映罢了。童话中的幻想情节、幻想形象,无论看起来多么荒诞怪异、不可思议,但仔细琢磨考察,仍可寻出些现实世界的痕迹。武玉桂的《蓝色的皮鞋》中,乔利穿上驴皮做的皮鞋就见东西便踢,这荒诞的构思是作者抓住了现实世界中毛驴踢人的特征延伸夸张而得来的幻想情节。童话的幻想无论怎样变幻多姿、神奇莫测,幻想境界无论怎样地超乎现实世界之上,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纳吉什金曾阐述了童话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在童话故事中,社会的各种力量的配置总是十分确定的,阶级同情、反感也十分确定。童话故事并不向我们展开生产力水平的画面,也不提供生产关系的广阔的图画,但它是从这些生产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安徒生也说过“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夸张的、假定式的童话形象和情节,也是作家对整个生活进行观照和审美评断的结果。优秀的童话作家都善于将幻想和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反映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叶圣陶的《稻草人》、《古代英雄石像》,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陈伯吹的《阿丽思小姐》等都反映了当时人民被压制在心底的强烈呼声,触及时弊,抨击专制统治者的凶残和腐败,鼓励受难者觉醒、起来反抗和斗争。葛翠琳《翻跟头的小木偶》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对人们心灵的戕害。幻想世界产生于现实世界之上,现实世界映照在幻想世界之中。
(三)幻想是童话反映现实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幻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美学家王朝闻曾指出:“艺术幻想,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固有的形态,而按自己新的需要从而虚构形象的创作方式。”童话作者正是利用这一方式去反映生活,使自己所描绘的对象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并且达到一种升华。《五卷书》中一个吠舍出身的织匠借三界大神那罗耶那的力量与国王的女儿结婚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命运不是不可改变的,这要靠自己敢于冲破一切樊篱的勇敢斗争精神、忘我的牺牲精神及精勤不懈的努力。为此,神竟也屈从了人的意志,成了人实现自己意志的帮手。格林童话中“勇敢的小裁缝”勇敢机智地战胜了巨人、国王、独角兽、野猪等人世间、自然界强大力量的代表,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不畏强暴、不怕困难的美德,劳动群众的形象就在童话的境遇中高大起来。童话以幻想为形式,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能产生特殊的效果。在《稻草人》这样一篇特定题材的作品中,用作者的我来反映当时苦难农村的现实,和用稻草人的“我”来反映当时苦难农村的真实,效果是不同的。用稻草人的“我”要有力得多,因为连这样木然无知的稻草人都感到不平和愤懑,这说明当时民众的苦难何等深重,这给读者的感染就不同了。周锐的《扣子老三》以一枚扣子身不由己的历险故事向小读者讲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来不及体验的人生沧桑和人生真谛。
不直接描绘现实生活本身,而是借助幻想这一艺术手段去塑造并非实有却具现实意义的形象,对生活作折射的反映,这正是童话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四)童话幻想与现实结合的方式。幻想的水平决定了童话的水平,而幻想的水平又主要为幻想与现实结合的巧妙程度所决定。幻想与现实的结合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幻想与现实的寻常结合,其主要特点是幻想有机地融合于现实之中,幻想故事如同真实发生的事情一样。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那个小女孩除夕夜晚冻死街头的悲惨遭遇,正是当时丹麦社会中贫富悬殊、下层人民饥寒交迫的现实写照;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既表现了小女孩纯洁美好的心灵和对生活的企求,又与丑恶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二是幻想与现实的异常结合,其主要待点是幻想以离奇夸张的形式使现实生活变形,其结合效果是幻想十分大胆、新颖,总是出人意料。如科洛狄《木偶奇遇记》,其中把说谎这一儿童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现象与鼻子长长的奇异幻想结合起来,使幻想新颖有趣、形象深刻。三是幻想与现实的反常结合,其主要特点是幻想超乎自然,从而在一种看似荒诞不稽的境界中表现人们对向往的现实的追求与意愿。如洪汛涛《神笔马良》,在那把法力无边的“神笔”下,幻想超越时空、驾驭自然、随心所欲、近乎神话。三种结合方式的任何一种,只要驾驭巧妙,都可以写出成功的童话作品。
(五)童话的幻想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1)在童话中,只要作者创造了一定的假定条件之后,幻想的展开要多自由有多自由。如郑渊洁的《红沙发音乐城》,作者首先假定了皮皮鲁和鲁西西总是碰到好玩的事情,并由此进一步假定了红沙发是一座秘密的不为外人所知的奇异的音乐城,于是离奇的故事出人意料地发生。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作者假定了整个故事是王葆做的梦、所以幻想出的宝葫芦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神出鬼没。(2)只要反映本质的真实,允许忽略、变更事物的表面形态和某些属性。《小红帽》中被狼吞的小姑娘又从狼肚子里爬出来是违反了生活逻辑的,但这个故事反映了在善与恶的斗争中,终究会善胜恶败的最大真实。黄一辉的《小儿郎小儿狼》讲述了一只小狼和猎人成为好朋友的悖于情理的故事,但这个童话真实地体现了作家的社会理想,真实地反映了生活中真、善、美的力量。所以,只要把握了本质的真实,童话可以超越现实逻辑以童话的逻辑去反映生活真谛。
但为使幻想的一切合情合理、自然可信,要尽量创设各种进入幻想的条件。常见的“入幻”办法有以下几种:
1.梦游法。通过做梦进入幻想世界。梦实际上是人的潜意识在睡眠状态中的自然流动,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与跳跃性。因而,以梦为由,创造活泼多变、既虚幻又真实的童话世界,方便而自然。梦的开始就是童话幻想的开始,梦的结束在一定程度上也标志着童话的结束。
2.遇仙法、魔力法。这两种有相通之处。有时,靠巧遇仙人,在仙人魔法指点下达到现实所无法达到的目的;有时靠仙人的宝物发挥神奇作用,产生奇特的幻想效果。如洪汛涛的《神笔马良》中的“神笔”、安徒生《打火匣》中的“打火匣”等等,都属此类。
3.入画法。靠某种幻觉进入某个画面,从而引出幻想的境界。如郑渊洁的《鲁西西外传》,写一天下午,鲁西西放学后在家里写作业,在刮铅笔芯时不小心把刀刮到桌面上,这时,从桌面上传来“哎哟!疼死了!”的喊声,鲁西西仔细一看,桌面上有块木纹像一张小女孩的脸。小女孩的声音教她静坐10分钟就可进入桌子里的另一世界。鲁西西照办,就进入了另一世界,幻想亦由此展开。这样,现实与幻想的结合显得自然贴切。
4.拟人法。用人格化的手法让动植物、无生物能像人一样说话、活动,不需要用任何媒介引入,直接写出“鸟言兽语”的童话世界。这种方法在童话中最为常见。
5.药水法。通过形同科学的假定,让科学家制造出某种具有特殊功能的药水,然后让某一人物饮用,自然产生奇妙的童话效果。这也是描写幻想的一种现代方法。
以上列举的各种办法,并不能代表童话在展示幻想方面的全部手段。只是想以此说明:在状写幻想世界时,需要尽量创设各种有利于表达、也有利于接受的“入幻”条件。(本节未完)
郑渊洁童话中的人物特征
郑渊洁笔下的人物千姿百态,但是还是有共同点的,其实就是老郑写童话的本意。所有人,无论是老师眼中的坏学生皮皮鲁,还是优等生鲁西西,被世人唾弃的老鼠舒克贝塔,还是被传统所魔化的大灰狼,在老郑的童话中都有其可爱的,人性化的一面,聪明、善良、意气不再是那些固定人物的商标。所有人物都有个性,都有属于自己的定位,皮皮鲁不会因为世俗而自暴自弃,鲁西西也不会因为优越而自视过高,每个人物都极力的利用、发展自己的优势,而又不偏激,在人性方面都是完善的,心胸豁达,不被世俗眼光所束缚,也不会刻意为了世俗而叛逆或标新立异。善良、坚强、勇敢、豁达、个性、独立是老郑笔下所有主角的通性。
PS.羡慕~你们是什么专业啊~怎么毕业论文那么有趣?我也很想学儿童文学呢。希望我的东西对你有用!
上一篇:数学小论文的研究
下一篇:蒙语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