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农业科学院编辑

农业科学院编辑

发布时间:

农业科学院编辑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摘 要:各种虫害是造成玉米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种质资源中的抗虫性进行抗虫育种是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通过应用分子标记技术(特别是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技术对几种主要害虫(包括欧洲玉米螟、西南玉米螟、甘蔗螟和穗蠕虫等的抗性进行了基因作图和标记,结合候选基因途径对抗虫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该领域目前的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

玉米穗腐病已成为威胁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病原真菌主要是镰孢菌。已有研究表明,小麦、玉米中存在镰孢菌的抗性基因。其中,玉米中的ZmFER1基因可能具有镰孢菌病害抗性育种开发价值。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基因编辑育种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靶向编辑玉米内源基因创制的突变体在多种环境下对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具有明显抗性,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种质材料与育种技术。日前,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玉米穗腐病尚无有效防治方法“玉米穗腐病主要造成玉米果穗和籽粒腐烂,玉米收获后存储不当也会引发籽粒腐烂。在我国,玉米穗腐病广泛发生于各个玉米种植区,一般年份发病率为5%—10%,重发年份可达30%—40%,局部地区甚至可达100%。”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谢传晓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外已报道70余种病原菌可引起玉米穗腐病,这些病原菌可单独或复合侵染,其中,拟轮枝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是在全球范围内危害最大的两个优势病原菌,也是我国玉米穗腐病的优势病原菌。近年来,玉米穗腐病在我国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逐年增加,玉米一旦染病,发病率可高达50%。“目前在生产中还没有防治玉米穗腐病的有效方法,主要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适期播种、防治病虫鸟害、种子包衣剂等方式降低玉米穗腐病的危害。然而,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解决玉米穗腐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谢传晓说。传统抗玉米穗腐病育种技术主要包括抗性种质资源筛选、抗性遗传规律解析、抗性位点(基因)回交转育或聚合等。国内外大量种质资源筛选鉴定表明高抗玉米穗腐病的资源相对匮乏,绝大部分种质特别是玉米骨干自交系高感玉米穗腐病。“受环境、病原菌、抗性鉴定方法等因素影响,较难找到一致的高抗、多抗的抗性基因。因此,目前国内外育成的高抗品种较少。”谢传晓说。改良后玉米抗性得到提高“该研究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了系列目标基因突变体,其中获得了3个ZmFER1基因隐性纯合突变体,包括已删除CRISPR/Cas基因编辑元件的E1(1bp插入)、E2(1bp插入)和E3(5bp缺失)。科研人员分别在2020年北京、2021年海南、2021年北京,采用突变体与野生型种子1∶1混合盲样人工接种拟轮枝镰孢菌,开展单株基因型鉴定与表型鉴定,进行了抗性分析。”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昌林告诉记者。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均一致表现为中等抗性水平。对发病籽粒进行验证鉴定发现,与未发病籽粒相比,感病野生型发病籽粒的伏马毒素高达数千倍,符合拟轮枝镰孢菌致病特征,且病原鉴定表明,病害表型来源于接种的拟轮枝镰孢菌。调查没有发现突变对其他农艺性状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本方法同传统育种方法相比,可以快速改良玉米骨干种质资源的抗性,降低玉米穗腐病的危害,靶标比较清楚,能显著缩短改良所需的时间。与传统回交转育相比,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受体玉米种质的抗病性还可以克服连锁累赘的问题。”刘昌林指出。(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马爱平)

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非营养性化合物。生长调节剂,主要由人工合成,微量施加于植物体外,也包括部分天然存在的植物内源激素。

1880年,达尔文首先注意到植物受光后产生运动现象,1913年丹麦鲍埃森—琴森(Boysen-Jensen)认为,是受一种物质的影响所致,1926年,弗里兹与温特(与)在用燕麦(Avena sativa)胚芽期做实验时,发现了引起燕麦鞘弯曲的物质,并称之为生长素。1934年,荷兰的克格尔()在尿里分离得到吲哚乙酸(IAA),后来又证明不少植物中均含IAA,即Went的生长素。1935年与齐曼()证明IAA能促进果树硬枝扦插的生根。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研究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与合成。由于生长调节剂用于调节果树生长发育具有独特功效,因而成为果树集约栽培的一项重要措施。

应用范围

果树器官的发生、分化、成花、成熟、休眠、脱落和衰老等一系列生理过程,都受植物激素的调节和控制(见表)。

生长调节剂能有以下作用:促进种子萌发和插条生根;诱导成花或疏花疏果;改变花期避免霜冻;促进单性结实;调节成熟期以增加果实贮藏性,或便于机械化采收;促进或抑制营养生长等。有些作用是一种生长调节剂单独引起,有的则是两种或多种生长调节剂相互协调,或相互颉颃,达到某种平衡而表现出效应。每种生长调节剂都是在一定的植物组织或器官,在遗传物质的信息中发挥作用(见图)。

种类与效应

生长调节剂按其效应分为5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及生长抑制剂与延缓剂。但有些生长调节剂由于使用时期和浓度不同,而可以发挥不同的效应。

生长素类

1934年,首先由F.克格485425等从燕麦胚芽鞘中分离得到吲哚乙酸,不久又发现并合成了吲哚丁酸(IBA)、吲哚乙腈(IAN)、吲哚乙醛(IAAld)等;萘乙酸及其同系物:萘乙酸(NAA)、萘丙酸(NPA)、萘氧乙酸(NOA);苯酚化合物:(2,4-DP),2,4,5-三氯苯氧乙酸(2,4,5-T),2,4,5-三氯苯氧丙酸(2,4,5-TP)、4-氯苯氧乙酸(4-CPA)等。生长素在果树上,可以促进生根,防止落果、疏花疏果、抑制萌蘖枝的发生。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使细胞伸长,促进形成层活动,影响顶端优势和防止衰老等。这些作用通过影响原生质膜的生理功能,促进核糖核酸(RNA)的合成而实现。

赤霉素类

1926年,日本黑泽在中国台湾研究水稻病害时发现。20世纪50年代,英、美开始生产赤霉素,中国也合成了赤霉酸(GA3)。赤霉素是一类同分异构化合物,由于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所以不断发现新的异构体,目前已知有GA1~GA73。商品有赤霉酸(GA3)普洛马林(promalin)GA4+7和GA1+2等几种。赤霉素能使果树新梢节间伸长,促进新梢生长,打破休眠,和促进苹果、山楂、枣、柑橘、穗醋栗、无花果,以及巴梨等多种果树的坐果,能使核果类单性结实,使玫瑰露葡萄形成正常大小的无籽果粒,防止柑橘果皮衰老,推迟柑橘和香蕉的成熟,抑制苹果、梨、山楂、桃、柑橘、长山核桃等果树的花芽分化。赤霉素只溶于醇类、丙酮,难溶于水。施于植物后,在体内移动性差。其作用通过促进α淀粉酶的合成,防止IAA的分解,促进RNA的合成。

细胞分裂素

1913年,哈尔洛特(Haherlaudt)发现有刺激细胞分裂的激素,1948年斯科格()与崔485425也指出嘌呤有促进细胞活力的微弱作用。但第一种细胞分裂素,直到1956年才被米勒()等人鉴定为6-呋喃氨基嘌呤。其后,发现了玉米素〔6-(4羟基-3-甲基-3-反式丁烯基)氨基嘌呤〕,人工合成的有细胞分裂素(Verdan、BA、BAP),激动素和PBA等。此外,二苯脲(DPU)和苯莱特,也有促进细胞分裂的活性。这类活性物质可促进葡萄坐果,提高新梢、侧芽的萌发率,增大分枝角度,促进花芽分化,也可使葡萄雄花变为两性花,防止衰老。细胞分裂素为脂溶性。根尖是细胞分裂素合成的部位,随上行液流向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移动。幼果和未成熟的种子含量较多,伤流中也可发现。细胞分裂素,通过影响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或降解,实现其生理效应。

乙烯发生剂 乙烯催熟的原理,早为人们利用。中国古代用瓷缸密封,使柿子脱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用煤油炉加温的篷帐,使青色柠檬变黄,都是利用果实本身或煤油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乙烯。20世纪70年代,把乙烯作为一种生长调节剂。商品的乙烯发生剂有乙烯利(Ethrel Ethephon CEPA),被果树吸收后,在以上,即分解释放乙烯;CGA-15281〔2-氯乙基-三(乙甲氯乙氧)硅烷〕,是在体外发生乙烯而后进入植物体内。乙烯具有抑制新梢生长、促进花芽分化、疏除花果、促进成熟和促使果梗离层形成等作用;晚秋喷布,能使翌年花期延迟。乙烯可以促进多种酶的活性,并可使生长素分解,或抑制其合成,或阻滞其向先端运输而生长素水平下降。

生长抑制剂

自1949年第一次发现烟碱类化合物具有生长延缓作用以来,已在多种植物内找到抑制剂,如脱落素、酚和酚基类黄酮化合物。其中有的对生长起延缓作用,有的通过破坏生长细胞分裂而起抑制作用。天然的生长抑制剂,大多数是芳香族的有机物质,存在于休眠期的种子、芽或枝条中,制约着休眠,如脱落酸、苯甲酸、香豆素、肉桂酸和核桃酮等;人工合成的生长抑制剂,有青鲜素(MH、马来酰肼、抑芽丹)、代剪灵(aikegulae)、调节膦(krenite)和off-shoot-o(高级脂肪酸的混合物)等。作用于顶端分生组织,抑制细胞分裂,干扰核酸的形成,甚至可使幼嫩部分枯萎脱落,起剪梢作用。它的作用不能被赤霉素所逆转。由于顶端优势受抑,可以促进侧芽萌发成分枝。三碘苯甲酸(TIBA)和整形素(9-羟基-9羧酸芮的衍生物),有促进仁果类、核果类花芽分化,提高坐果或疏果,分枝角度开张及矮化作用。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生长素和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及传导,在分生组织中抑制有丝分裂;人工合成的生长延缓剂,常见的有矮壮素(CCC、CYCOCEL、Chloromequat),矮健素、B9(比久、B 995、Alar,daminozide、SADH),多效唑(控长灵PP333、Paclobutrazol cuttar)。这类调节剂的主要效应,是能使新梢节间变短而抑制生长,达到矮化和促进花芽分化的目的,也有提高仁果类坐果、疏除核果类果实的效应。B9还有抑制果实生长、防止苹果采前落果、推迟仁果类果实成熟的作用,从而提高果品品质,减少果实生理病害,B9还有促进核果类果实成熟齐一,提早采收作用。多效唑能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呼吸和蒸腾强度而增产。这类化合物既可通过叶片或嫩茎进入树体,也可经土壤从根系进入。B9、在树体内降解慢,持效久。多效唑是通过抑制顶端分生组织中的GA3的生物合成,及对已合成GA3的拮抗而起作用,B9除对GA3产生影响外,在不同条件下还对生长素、脱落素产生影响。对于仁果类有抑制乙烯发生,对于核果类有促进乙烯生成的特殊效应,因而可用于调整植物体内的激素平衡。

影响使用效果的因素

生长调节剂,是通过改变植物体内内源激素间的平衡而发挥作用的,影响植物激素平衡的内、外因子,都可影响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效果。植物生长发育状况,不同树种、品种、砧木以及砧穗组合,其内源激素的组成和水平也不一致。应用同一种生长调节剂时,有可能出现不同效应。例如B9,可以推迟仁果类果实成熟,而对核果类则产生催熟作用;普洛马林可以提高元帅系苹果的果形指数,而对国光的果形则无效应。修剪程度、肥料种类、土壤水分状况等,对植株的生长状况影响很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植株内部激素水平的差异,因而也会影响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效果。所以应因地、因时、因树而调整使用技术。

药剂吸收条件

生长调节剂,只是在作用部位发生影响,从使用部位到达作用部位,一般是通过叶片、嫩茎或根毛。叶和嫩茎表面的蜡质、角质层、细胞壁及原生质膜,药剂喷布后,大气的湿度和从根系进入时的土壤理化性质,都影响吸收的速度和数量。在同样情况下,叶缘和下表面比叶表面吸入多,幼叶比老叶吸入多,沙质土壤比粘质土固定吸附药剂少。在生长调节剂溶液中,加入具有乳化、扩散、附着作用的助剂,如6501、吐温等可以提高吸收量。

使用方法

生长调节剂的效应,与其作用部位积累的量有关。生长素在低剂量时起促进作用,高剂量时则转为抑制作用。使用时,分次、低浓度,常比一次、高浓度效果好。分次使用时,间隔时间、药剂吸入速度的快慢和持效久暂,以及用药与药剂在作用部位达到阈值剂量的时期是否适时,都影响药剂的效应。

由于生长调节剂的效应,受内因及外因、环境条件及营养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又有正、负截然不同的效应,所以要全面了解,才能正确使用。高等植物的发育,与内源激素息息相关,随着生物、生化和化工学科的进展,生长调节剂将在调节果树生长发育的进程中发挥更为重要作用。

参考书目徐绍颖:《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果树生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曾骧、陆秋农:《生长调节剂在果树上的应用》,农业出版社,1988。

《中国果树》中国果树专业的科技刊物。于1959年2月创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编辑。面向果树生产与科研,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于报道技术性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交流果树生产先进技术,报道果树科学研究成果,简介国内外果树生产及科技动态,普及果树科学技术知识,为发展果树生产、科研及教学服务。主要栏目有试验研究报告、专题述评、调查报告、经验交流、试验简报、实验技术与方法、基础知识讲座、来稿摘登、简讯、近期期刊选目,以及国外果树科技动态等。主要读者为从事果树生产的技术人员、各级主管果树生产和果品经营的业务人员、果树科研人员及农林院校师生等。

《中国果树》为季刊,创刊后曾由农业杂志社出版,连续出版到1960年第3期停刊。1973年复刊后为内部发行。1979年开始国内公开发行,1987年改为国内外公开发行。为便于对外发行和交流,每期附有主要文章的英文题目,与日本、美国等有关单位有交换关系。

东北农业科学编辑部

根据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可知:东北农业大学是211大学,但不是985大学。全国共有115所211大学,39所985大学,其中黑龙江有4所211大学,1所985大学,目前985和211大学建设已经统筹为双一流大学建设。

东北农业大学(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EAU),简称为“东北农大”,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省属特色高水平大学,“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学校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始称东北农学院,先后隶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国家高等教育部、国家农业部、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黑龙江省教育厅。1981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截至2022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设有16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拥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5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1487人,全日制在校生31107人,其中研究生6436人、本科生24340人、外国留学生251人。院系专业截至2022年3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开设75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3月,学校专任教师1417人,其中教授333人、副教授48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912人,具有硕士学位者409人。现有“万人计划”入选者15人(含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人、委员1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7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8人、讲座教授3人,青年“龙江学者”2人,博士生导师22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植物学课程教学团队(2009年,胡宝忠)、兽医临床教学团队(2008年,王洪斌)国家级教学名师:王洪斌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王洪斌“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向文胜、付强、刘忠华、姜毓君、张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向文胜、张颖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向文胜、张颖、付强、刘忠华、姜毓君、王相晶、韩英鹏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杨德光、向文胜、张颖、张淑珍黑龙江省级教学团队:应用化学教学团队(2009,,叶非)、农科数学课程群教学团队(2010,孟军)、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教学团队(2009,赵奎军)、土地资源管理教学团队(2010,雷国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2008)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重点专业30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黑龙江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项目2项(涵盖8个专业),黑龙江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动物医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学、生物技术、农业水利工程、园艺、动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拔尖创新型):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复合应用型):农学、园艺、农业水利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乳品工程“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动物科学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农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乳品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东北农业大学-润盈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农业大学-兰西县种猪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农业大学绥化大豆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大宗蔬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农业大学兰西生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西甜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精品课程:兽医外科学、动物生物化学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保险与生活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乳与健康、生命教育(1~7讲)、大豆与人类健康(1~5讲)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动物生物化学、兽医外科学教学成果2017年,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3月,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二级学科),2个黑龙江省级重点学科群(二级学科),10个黑龙江省级一级重点学科;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畜牧学、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学、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草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乳品工业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市食品产业研究院重点学科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畜牧学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基础兽医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二级学科):蔬菜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临床兽医学农业部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黑龙江省级重点学科群:新型农业装备制造产业、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黑龙江省级一级重点学科: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园艺学、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学位授予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畜牧学、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草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点:兽医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畜牧学、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草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植物保护、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点:工程(生物工程)、兽医、工商管理(MBA)、会计(MPACC)、农业(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农业资源利用)、金融等科研平台截至2019年3月,学校有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区域试验站,3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2个农业部科研基地,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是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首批建设院校之一。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寒地小浆果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创新团队:乳酸菌代谢调控与发酵剂制造技术、大豆遗传育种与分子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寒地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生理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北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鸡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区域试验站:农业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东北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东北科学观测实验站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农业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省级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北方寒地现代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动物疾病防控技术与制剂创制、北方寒地园艺作物遗传育种与设施栽培重点实验室、牧草种质资源与育种重点实验室、小浆果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高寒地区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实验动物比较医学重点实验室、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监控重点实验室、北方寒地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寒地农业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寒地风景园林植物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饲料营养重点实验室、生物乳业重点实验室、动物群发性疾病监测和防治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寒地作物品种改良与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寒地黑土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寒地蔬菜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功能基因重点实验室、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其他省部级研究中心: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乳品标准化中心、全国乳品信息中心、农业部农业生物基因检测中心、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地、黑龙江省农业生物基因检测中心、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黑龙江省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研发平台研究成果截至2019年3月,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32项。学术资源截至2019年3月,学校主办的期刊有:《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英文版)》《中国马铃薯》《饲料博览》《中国乳品工业》《乳品与人类》《农业经济与管理》《大豆科技》。《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并被CABI、CA、CSCD等中国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曾获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等奖项。馆藏资源据2019年4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数据显示,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有各类文献资源200余万册,其中印刷版文献140余万册,电子图书66万余册。印刷本文献中含中外文图书近120万册,中外文学术期刊及报纸2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个。订阅中外文学术期刊刊及报纸2000余种。馆藏中有文渊阁版《四库全书》一套,《续修四库全书》一套。馆藏文献已经形成以学校重点学科和研究型文献为主,电子文献资源覆盖相关学科的馆藏体系。先后购买清华同方、北京万方和重庆维普等中文数据库,Agricola、FSTA、EBSC0、Springer、CA等外文数据库,购买书生、超星电子图书66万册,自建了“大豆”、“奶牛乳业”、“学位论文”等特色数据库。合作交流截至2019年3月,学校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设有教育部赴俄留学培训基地,是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校长论坛中方秘书处单位,先后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的60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联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东北农业大学是211学校。

东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省部共建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入选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学校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始称东北农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知名教育家、哈尔滨市第一任市长刘达为学校第一任院长。建校以来,先后隶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国家高等教育部、国家农业农村部、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黑龙江省教育厅,1981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学校设有16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群,10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4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现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5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0个,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

你好,东北农业大学是211,但不是985

现代农业科学编辑部

《现代农业科技》是省级普刊

怎么说呢?非常快,几乎是今天投明天就告诉你准备刊用了,叫你交编审费。属于你敢投他就敢录的那种吧,不过怎么说也算是个省级的正规刊物吧?没什么价值,但有时候要完成任务,就可以选他了,毕竟没有门槛,发表又快。

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

《华北农学报》(双月刊)《农业现代化研究》《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双月刊)

你好,我是学术期刊 的编辑(国家级),负责论文的采编,内容、专业不限。有创作和辅导论文的经验,有问必答。

S 综合性农业科学1. 中国农业科学 2.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3. 华北农学报 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6.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7.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9.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1.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2.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3. 西南农业学报 14.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5.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6.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7. 安徽农业科学 18. 上海农业学报 19. 中国农学通报 20.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1. 西北农业学报 22.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3.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4. 江苏农业科学 25. 江苏农业学报 26.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7.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8. 浙江农业学报 29.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 广东农业科学 31.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32. 湖北农业科学 33. 新疆农业科学 34.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35.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36. 贵州农业科学 37. 河南农业科学 38.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S1农业基础科学1. 土壤学报 2. 水土保持学报 3. 土壤 4. 土壤通报 5.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6. 水土保持通报 7. 水土保持研究 8. 土壤肥料(改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 9. 生态环境 10. 中国水土保持 1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S2 农业工程1. 农业工程学报 2. 灌溉排水学报 3. 农业机械学报 4. 节水灌溉 5.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6.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7. 农机化研究 8. 中国农机化S3,5 农学,农作物1.作物学报 2.中国水稻科学 3.麦类作物学报 4.玉米科学5.杂交水稻 6.棉花学报 7.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8.大豆科学 9.种子10.核农学报 11.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2.中国棉花 13.作物杂志 14.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15.中国烟草科学 来源于:2008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新疆农业科学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四核期刊”。审稿严格,一次初审,两次复审。学术水平低的文章不能录用。

农业科学进展编辑部

应根据审核,择优录取,等等,看看

1来稿要求文稿内容要求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能真实反映当前农业科研与生产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文章应主题突出、构思合理、表达准确、层次清楚、文字精练、数据可靠,并经统计学分析。试验报告和三农研究文章不超过8000字符,一般技术性文章不超过6000字符(均含图表)。文题文题应准确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所有文稿均须附英文文题及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基金论文有课题经费来源的文稿请在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来源及编号。凡是基金项目的论文可优先送审。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8人,作者单位不超过4个。第一作者必须附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目前从事的主要工作以及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E-mail等。摘要与关键词宏观、综述及研究报告类文章须有中文摘要与关键词以及英文摘要与关键词、作者单位及所在城市的英译名,其他类别文章须有中文摘要与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应完整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200字为宜,关键词一般为3~6个。文内各级标题文内各级标题序号一律顶格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1,,……图表凡能用文字表达清楚的内容,尽量不用图和表;如用图表则在文中不需重复其数据,但需陈述其主要内容。图的线条要清晰、圆滑、主辅线分明。表格一律用三线表。计量单位采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如长度用m(米)、cm(厘米)、mm(毫米)等;面积用m(平方米)、hm(公顷)等,不能用亩(应将亩换算成公顷,1hm=15亩);体积用m(立方米)、L(升)等;时间用a(年)、d(天)、h(小时)、min(分钟)、s(秒)等;质量用t(吨)、kg(公斤或千克)、g(克)、mg(毫克)等。在文章中,如果出现在数词后并表示计量单位时,一律用单位符号而不用单位名称(上述括号内文字)。ppm应改用mg/kg、mg/L表示。以亲自阅读过并公开发表的为限,且只选主要的列入,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在引用处右上角用方括号注明。文献列置文末,其著录格式如下:参考文献期刊:序号作者(3个以下全列出,3个以上只列前3名,并在其后加“,等”,作者之间用“,”隔开)。文题[J].刊名,年份,卷(期):起一止页.专著:序号作者(同上).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一止页.论文集析出文献:序号作者(同上).文题[A].论文集编者.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一止页.2注意事项1)稿件文责自负,编辑部有权作必要的修改,作者如不同意修改,务请在来稿时声明。2)凡在2个月内未收到录用通知者,作者可自行处理。在此期限内,请勿一稿多投。3)来稿一经录用,当酌收发表费,同时酌付稿酬,并寄赠当期杂志。4)来稿请注明详细地址、联系电话或个人电子信箱。文稿若涉及新品种(组合)、新成果,须随附该品种的审定或该成果的鉴定证书复印件。文章发表后,如获各种奖励或论文之研究项目获奖,以及取得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者,恳请作者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本编辑部,并附上有关证书复印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13种农业科学、技术、科普和文摘类刊物,包括:《中国农业科学》、《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中国乳业》、《农业科技通讯》、《农业图书情报学刊》、《生物技术通报》、《中国食物与营养》、《农业网络信息》、《农业展望》、《中国猪业》、《中国畜禽种业》、《中国园艺文摘》和《中国畜牧兽医文摘》,面向国内外发行。其中,《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成功进入SCI。依托本所信息优势编辑的《农业科技要闻》定期上报中央及部委有关领导参考。以现有期刊集群为基础,不断提高编辑水平和期刊质量,突出办刊特点和期刊品牌,积极探索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了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这些期刊全面反映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学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科技成果,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国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推广部门、农业管理部门、农业企业以及广大涉农工作者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信息服务提供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多份刊物获得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奖励,其中,《中国农业科学》先后获得“首届国家期刊奖”、“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称号。

  • 索引序列
  • 农业科学院编辑
  • 东北农业科学编辑部
  • 现代农业科学编辑部
  • 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
  • 农业科学进展编辑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