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社区治理路径研究论文

社区治理路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社区治理路径研究论文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社区,原是一个外来名词,源于欧美,在日本被称为地域社会,而在以前的中国又称居民小区。为此,对社区如何定义,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其次,社区的性质和功能又受人的认识的制约。既然社区是居民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它就必然涉及到生活、就业、教育和娱乐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之间应如何协调、如何统筹、又如何制度化和法制化,则是社区管理体制的第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事业单位与政府脱离,单位组织与个人之间也出现了分离,使得城市社区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大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功能与企业剥离。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也使得一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化出来,所有这些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直接由社区承担下来,社区功能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的趋势,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 总结 ,不断摸索。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 二、新型社区管理的启示和 经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区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各地开始了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实践,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模式是对不同类型城市在各自特色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组合基础上,实现城市高效有序运行目标的特定方式的形态概括。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社区建设应该呈多元模式进行。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深圳莲花北模式……从1999年12月28日南京锁四社区在全国第一家进行社区体制改革以来,许多城市陆续推出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推动意义。目前,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各种社区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归根到底又不能脱离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具体条件和客观实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遵循“渐次推进,梯级发展,全面带动”的思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和选择最合适的改革路径,达到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居民当家作主、社区和谐安宁的目的。 三、建设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要顺利进行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准备。加强宣传教育可采取召开教育大会、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发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努力使改革精神深入人心,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种共识主要包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充分认识重要性是指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新的突破口,是全方位拓展社区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它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关系到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并要树立长期作战、常抓不懈的思想,正确理解渐进规律,指望在短时期内把所有问题都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作长期的思想准备,循序渐进,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并最终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逐步完善。 (二)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适当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是搞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及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地域,并命名为社区。上海、深圳、沈阳、南京、青岛、合肥、石家庄、哈尔滨等城市的实验区,对街道和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其中以沈阳市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沈阳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重新划分社区。新型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居民居住和单位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集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以不同功能特点划分的“功能型社区”。这种按照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的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来划分社区的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达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强党和政府对社区的管理 实行社区管理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社区中的促进作用和服务作用。必须加强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培养高素质的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并始终坚持党对社区建设的方向进行政治上的引导和组织上的保证。政府是社区管理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社区发展规划,对推进本地区的社区建设负总责。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企业、社团、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解决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困难,形成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在具体做法上,政府应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在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以及国内外各种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指标体系,并逐步量化,以便于对各种各社区管理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监督、预测和服务。政府要现代化,政府从直接提供公共物品到对公共物品的质量进行监督和保障;居委会要民主化,居委会对居民负责,工作贴近居民。 (四)建立健全社区的自治组织 在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过程中要遵循“直接民主”的原则,社区自治组织应该包括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等。在民政部启动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中,各实验区在居民自治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居民公民化,在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同时,居民要为社区作贡献。如上海卢湾区在社区内建立了社区居委会议事层与执行层的分离的工作体制;沈阳市在重新划分管辖区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自治体系,分为决策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招考执行层―社区委员会,议事层―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领导层为社区党组织;北京西城区建立了社区管理体系和社区中心。虽然这些组织的名称各异,但他们为如何在社区建立新的自治组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创新社区组织机构。按照“议行分设”的理念创新社区组织,创立“一会(分)两站”模式,从组织结构、性质、职能、人员、经费、场地等关键问题一一分离,理请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及社区服务站相互关系,创新新型的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站两个社会组织,使社区居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五)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 转变政府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须要求,也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新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真正把赋予社区的各项职责落实到位。应理顺政府与社区、社区与社会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为规范新型社区组织运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办法,明确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使政府在社区腾挪出空间给社区居委会搞居民自治,培育了公民社会,积累了社会资本。政府“减肥”――将社区公共事务作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政府的责任,让其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为间接提供公共服务,从靠设立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到靠政策工具提供服务;从给钱、给物、给机构到培育各类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承担起政府下放的职能,从而使政府的职能归位,社区的自治力量增长。在转变职能过程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来,放到为群众服务上来,服从大局,适应城市新体制的变化,根据社区管理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实现重心、权利、财力的下移,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把该放下去的权不折不扣的转移下去。 (六)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等的建设 一是法律支撑。目前,因无明文规定,连专家都很难说清楚社区组织的定位和性质。据统计,理论界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76种。这个事实,成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不迈的“一道坎”。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社区”的概念和范围。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同时,应对与社区相关的1000多条法律、法规尽快进行修改和调整。有专家提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组织法》,或将它作为母法,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些必要的细则,逐步建立、完善有关社区管理法制体系。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当前一些需要城市建设和管理只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有时存在着相互推委的现象,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这就需要对一些工作进行一个明晰和划分的过程,并用制度、法规加以保证。二是改革居委会干部制度。可对社区干部实行公开招聘,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这有利于提高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形成一支年轻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又能安置下岗职工和大中专 毕业 生,开辟新的就业 渠道 。三是加强硬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对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知道力度。硬件建设包括对街道办事处、社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办公场所等。 (七)创新社区服务体系 各社区居委会成立社区服务站,各街道办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在社会福利中心建成了区一级社区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的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并对社区服务站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使其按照产业化、实体化模式运作,出台相关规定等配套措施,成立社区服务专项资金,规定政府按照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对社区服务站从事为居民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老人服务等无偿服务进行评估、补贴,并鼓励社区服务站低偿运营,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使政府提供了品种多样的福利和服务等新公共产品。 另外,还要提供社区居民交往平台,以政府信用为起点,积累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信任基础;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倡导平等和宽容的原则,强化居民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城市相应地要求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实践已经证明,社区管理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内容,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增强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追求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在尊重历史和关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建设,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拓展,最终把各级各类城市都建成人们安居乐业、文明的城市,有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匡夫,李天好.论社区自治.东岳论从,2002(3). 2、奚从清.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社会学月刊,2002(8). 3、夏建中.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服务,社会学,2000(7). 4、吴新叶.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城市发展研究,1999(6).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看了“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2. 社区管理论文 3. 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4. 城市社区教育论文 5. 政府管理论文范文

社区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张璇. 现代调解制度的价值考察[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 XX,(05) . 2、唐茂林. 论人民调解的转型[d]湘潭大学 , XX 3、黄翘云. 和谐社区长效机制的探讨[j]. 武汉学刊 , XX,(01) 4、张芝霞. 我对社区调解工作的几点体会[j]. 社区 , XX年,(05) 5、姜振华. 社区参与:对社区居民与居委会互动关系的透视[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XX年,(03) 6、郝增福. 社区调解引入“民主听证”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司法 , XX,(04) 7、罗淳. 社区问题探讨[j]. 理论与改革 , 1999,(02) 8、陈新江. 推进社区依法治理之我见[j]. 中国司法 , XX,(07) 9、姜良栋. 建立治安调解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 公安研究 , XX,(07) 10、江舟. 治安调解处理的背后[j]. 检察风云 , XX,(19) . 11、刘武俊. 重估调解制度的价值[j]. 中国司法 , XX,(01) . 12、约翰·布拉德, 戈玉和. 社区调解、刑事司法与恢复性司法——法律制度的重构[j].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 XX,(03).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开始做最后的毕业设计了,一般做毕业设计前都会要求先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特点是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一、 综述本课题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说明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国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际社会对社区的关注自19世纪末期横扫整个欧洲和北美大陆的社区睦邻运动开始,世界上的第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是由英国的巴纳德在伦敦建立的。最早从社会学的角度使用“社区”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1881年他将德文gemeinschaft(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社区等)一词首先用于社会学。从滕尼斯提出到现在,社区的涵义已发生很大变化。社区研究虽然起源于西欧,但在美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有关社区理论的研究大致包含两类:一类是社区本身的静态研究,一类是对社区发展和建设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动态研究。其中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有:社区人文区位理论、社区权力理论、社区社会关系理论、社区变迁理论和社区行动理论。

目前国外有不少国家的社区发展格局特色,但社区建设的参与主体却大致相同,主要是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区非营利组织、社区企业和社区居民。社区建设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和关系各具形态,表现出自治型、政府主导型和合作型三种模式。在国外众多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中,较为突出的有:宜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

在宏观层面上,国外城市社区管理将会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社区管理日益全球化、国际化;二是社区管理逐步转向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日渐趋向融合。

在微观层面上,国外城市社区管理也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组织体系趋于自治化、公众化;二是社区经济管理趋于市场化、多元化;三是社区管理日趋法制化、规范化。

(二)国内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对于城市社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①社区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②经费投入不足,社区设施不够完善;

③思想观念陈旧,相关法制不健全;

④老社区功能混乱,新建社区缺乏生活气息;

⑤现有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社区发展新要求。

尽管到目前为止城市社区深层次的问题仍然处于混乱状态,国内仍缺乏真正贴近国情、具有指导力的理论,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社区建设在蓬勃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社区管理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国内很多专家和学者开始专注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地的社区管理理论,意在将国外先进的社区管理理论“本土化”,应用到社区管理上,尤其是城市社区管理。

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我国形成了四种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一是以上海卢湾区五星桥街道为例的行政侧重型模式;二是以沈阳市春河社区为例的自治型模式;三是以武汉市江汉区社区为例的混合型模式;四是一会(分)两站的“盐田模式”。这四种创新模式各有千秋。上海行政侧重型模式有效克服了“条块分割”关系,但并没有改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居民社区参与度不够。沈阳自治型模式形成了“议行分离、相互制约”的互动运行机制,理顺了条块关系,但政府角色“越位”与“缺位”并存,资金供给与运行机制也还不完善。江汉混合模式重构了社区微观组织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建立了社区自治系统与政府行政系统的共生机制,但是仍存在行政化倾向,低配套率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也与日益增长的居民需求不相适应。直到2005年,深圳“盐田模式”的出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管理和建设的创新成果工作有了近一步的发展。这种“一会(分)两站”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回归到其自治组织的法律原位。同时让政府提高了执行能力又降低了行政成本。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政府在社区仍然保留着行政末梢,不能真正体现居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综合以上四种模式的利弊,我觉得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都无法体现自治性。国内未来城市社区管理的趋势:国内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会不断创新,城市社区管理工作新格局会更加完善,正如吴新叶(2008)所说“社区发展的组织日趋自治化、公众化”,“社区发展的管理日趋市场化、多元化”,“社区发展的手段日趋法制化、规范化”。围绕和谐社会的标准建设的城市社区必将呈现多种新形式,例如服务型城市社区、自治型城市社区、学习型城市城市社区、数字型学习社区和生态型城市社区。

(三)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第一,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城市社区实践远远走在理论的前头,因此综合研究方法,形成新的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综合能力的理论方法体系,就成了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理论任务。杨团(2002)曾总结说“城市社区管理在国内的发展缺乏创新和自治性,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在理论上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的自治研究水平,使研究更上一层楼,为未来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王永平(2008)指出“社区建设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社区建设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区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广阔舞台”,“社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微观体现”。 本文从社区入手研究城市社区管理,有助于响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号召,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在市场经济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滞后,呈现出社区居民日渐增长的社区参与需求和社区服务需求同滞后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方法的矛盾。

第四,安东尼·吉登斯说过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以社区为重点”成为了可能,还变成了必须。“社区”意味着促进街道、城镇和更大范围的地方区域的社会和物质复苏的可行办法。

本文通过对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a社区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不仅可以对其自身的管理提供帮助,也可以对其他的相关社区提供参考。当然,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助于推进城市社区的建设,揭示城市社区目前发展的问题根源,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应对措施。

唯论文的治理路径研究

人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注重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着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激励更多科研人员主动投身科研事业,潜心开展科学研究。根据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规律和特点,积极开展科技人才分类评价。

要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应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统筹科技人才计划。加强部门、地方的协调,建立人才项目申报查重及处理机制,防止人才申报违规行为,避免多个类似人才项目同时支持同一人才。指导部门、地方针对不同支持对象科学设置科技人才计划,优化人才计划结构。

(二)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

把学科领域活跃度和影响力、重要学术组织或期刊任职、研发成果原创性、成果转化效益、科技服务满意度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在对社会公益性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等类型科研人才的评价中,SCI(科学引文索引)和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榜单和影响因子排名等仅作为评价参考。

破除唯论文可以大大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和积极性,让学术价值提高。唯论文就意味着一切与论文挂钩,没有写出对应的论文那么升职和加薪就越来越远,但需要知道的是很多大的突破,划时代的技术不是一促而就的,需要潜心耕耘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出成果,而唯论文的负面影响就是急功近利,导致很多人不愿意花大功夫去钻研去探索,而是想尽办法多发论文,这样的论文哪怕一万篇也比不上钻研数十年的一篇论文。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专利,论文含金量和价值低的根本原因。

在2020年12月教育部就唯论文问题明确提出了底线要求,印发了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在意见里明确提出不得将学历,职称等作为在教育系统学术期刊发布论文的限制性条件,不可以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且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导师岗位选聘,人才计划申报审核的唯一标准。

目前很多论文合作学术成果的注水程度很高,一篇多发,重复评价的情况时有发生,可以说是大大降低了学术的活性。论文本质上是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唯论文就容易导致重论文轻研究,不是人人都是天才,都是灵感迸发的人,论文要长期研究和耕耘才可以真正出来,而不是对于他人研究成果的改头换面和无关紧要的延伸。一个要长期的研究却要短期的成果,没有短期的成果就没办法升职称,哪怕学术水平,个人能力,知识储备远远超过这个岗位也是无法胜任。

唯论文很容易导致学术浮躁,论文低质,所以破除唯论文是利远大于弊。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546号建议的答复教研建议〔2020〕14号您提出的“关于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博士、硕士学位代表着一定的学术水平,应有高要求和科学的评价标准。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对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写作发表论文、撰写学位论文进行严格把关,把学位论文的实质性创新作为评价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要素。教育部历来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工作,出台多个文件,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改革评价机制。一、已开展工作1.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这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文件明确规定学位授予单位要参照《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更新质量保证理念,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各项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本单位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充分发挥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和导师在质量保证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导师的质量意识,加强师德教育,调动导师育人的积极性。2.2018年,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印发《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国科发政〔2018〕210号),为落实文件精神,教育部积极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重点清理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基地建设、成果奖励、人才项目等活动中涉及“五唯”的做法,指导和督促所属高校清理涉及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事项,如职务职称晋升、项目基地评审、重点建设学科确定、人才培养指标分配等内部管理中涉及“五唯”的做法。3.推动培养单位改革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2019年4月,清华大学发布《清华大学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启动制定《清华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启动学术评价“破五唯”改革,坚决克服研究生学位评定中的“唯论文”倾向,强化学位论文在研究生学位评定中的作用,学术期刊论文等其他形式呈现的创新成果将不会成为研究生申请学位的门槛。二、下一步考虑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的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下一步,教育部将充分采纳您的建议,开展以下工作:一是2020年下半年,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名义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压实培养单位主体责任。培养单位要完善质量控制和保证制度,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细化强化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权责。推动培养单位探索建立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公开等制度,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破除“唯论文”倾向。完善质量评价机制,破除“五唯”评价方式。聚焦人才培养成效、科研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等核心要素,健全分类多维的质量评价体系,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二是2020年下半年,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压实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和研究生导师责任,指导学位授予单位实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评价制度,分类制订不同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真实体现研究生知识理论创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筛查作用,完善考核组织流程,丰富考核方式,落实监督责任,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三是教育部正在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其中,学生评价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待总体方案出台后,还将配套出台相关文件,把“破五唯”的具体要求落地落实。四是2020年下半年,以教育部名义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要正确履行指导职责,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合理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与实习实践活动;综合开题、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考核情况,提出研究生分流退出建议。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教育部2020年8月26日原标题: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546号建议的答复文章来源:以上是考研君整理的“导师将自主决定硕博士毕业?教育部官网回复”相关资讯,疫情总会过去,考研仍要努力。欢迎关注考研,掌握更多院校考研资讯,为考研复习备考做好准备!相关推荐:2020年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笔试报名时间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的通知湖北公务员笔试成绩|湖北省考合格分数线

我觉得这样的举措是非常需要勇气的,是非常需要底气的,而清华就能够做到,真的让人佩服。

社区管理论文研究思路

社会学毕业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学毕业论文提纲的模板,供大家参考!

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绪论 9-22

一、研究背景 9-10

二、相关研究回顾 10-16

(一)有关生态移民的研究 10-12

(二)有关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研究 12-13

(三)有关社会网络关系的研究 13-16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6-17

(一)研究目的 16

(二)研究意义 16-17

四、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17-19

(一)概念界定 17-18

(二)基本理论 18-19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9-22

(一)研究思路 19-20

(二)研究方法 20-21

(三)调查地点和调查对象的选取 21-22

第二章 H移民点概况和调查情况 22-27

一、H移民点概况 22-23

(一)社会与自然经济条件 22

(二)政策制度条件 22-23

二、调研情况介绍 23-27

(一)总体情况 23-24

(二)问卷样本特征 24-27

第三章 H移民点的社会网络关系变迁 27-38

一、社会网络规模 27-31

(一)情感支持网规模 28-29

(二)经济支持网 29-31

二、社会网络的强度 31-35

(一)主要关系类型 31-32

(二)关系强度 32-35

三、网络差异 35-38

(一)社会网络的职业差异 35-36

(二)社会网络的受教育程度差异 36-38

第四章 H移民点社会网络关系变迁的特点与问题 38-49

一、社会网络关系变迁特点 38-39

(一)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规模扩大 38

(二)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差异增强 38-39

(三)亲缘关系仍是移民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类型 39

二、社会网络关系变迁的原因 39-46

(一)生计方式的改变 39

(二)H移民点复杂的人口来源 39-41

(三)空间距离相对较近及现代通讯工具的运用 41

(四)移民自身的特征 41-44

(五)政府政策及当地居民的态度 44-46

三、社会网络关系存在的问题 46-49

(一)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强度有所降低 46-48

(二)老年人移民社会网络受损较严重 48-49

第五章 改善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路径 49-53

一、政府层面 49-50

(一)为移民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49-50

(二)促进社会组织的建立 50

二、社会组织层面 50-52

(一)组织日常的交往活动 50-51

(二)开展文化建设 51

(三)为老年人提供特殊帮助 51-52

三、个人层面 52-53

(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52

(二)更多使用现代通讯工具增加人际交往 52-53

结语 53-55

参考文献 55-58

附录A问卷 58-62

附录B访谈提纲 62-63

致谢 63-64

拓展阅读:社会学论文选题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职业女性生涯发展研究

论我国工伤保障制度

网络隐私权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研究

社会保障市场化改革的国际考察

试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美、新、智三国社会保障制度分析——兼论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朋辈影响青少年滥用软性药物的因素

我国电视广告女性歧视问题初探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事务管理的政府行为研究

日本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西安老年人居住环境空间需求研究

工业化与中国养老金制度

论我国失业及其治理对策

西安市高校老年教师居住问题研究

社会转型与家庭变迁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 《下岗与失业:中国特色的失业现象探讨》

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中美城市现代婚姻家庭中的夫妻关系

新来港青少年社交节的困境与解困

网络时代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方式变革——双向导向型社区管理模式的确立

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整合机制探讨

城市社区自治研究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的研究——百步亭社区文化建设为个案

广州居民社会规范的探讨

胜东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

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居委会重塑探析

非营利组织在社区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以苏州三元、府前社区非营利组织为个案

城市老龄化社区建设探析

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期中的利益矛盾与整合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与公共政策制定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群体研究

论费孝通的系统思想——基于系统哲学和系统科学的一个尝试性研究

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与社会稳定——九十年代桂林市的个案研究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当代的全球化

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

论社会在稳态中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

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时代

历史主体活动与社会规律的统一论纲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架构

论社会关系资源在城市反贫困中的运用

推进中的苏州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关于工业园区(湖西社区)、全 阊 区典型调查的`分析

论中国的市民社会:历史考察与现实建构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问题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角度

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西部城市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台湾高山族聚落形态的研究

理想问题的人学思索

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

市场经济与个性解放

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西南一个水库移民区的故事

现代化进程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 个性解放新论

对城市环境形象规划的初步探讨

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中国化 人、文化、社会的互动——对陈序经“全盘西化”论的一种文化哲学述评

生态城市研究

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

社会变迁中的苏南农村性别分工研究

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

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

试析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传统与 嬗 变:地方社会转型中的宗族与民间信仰——以闽西客家桂龙乡为例

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对就业率影响及政策研究

试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信任缺失与信任重建

企业行动者的社会资本与社会成本——转轨与转型期经济交易的资源与费用分析

网上公关初探

当代社会发展: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一现代人文精神建构论纲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生态城市系统管理研究

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

我国城市社区的阶层化趋势研究

社会系统发展论纲要

城市文明社区创建问题探讨

农村迷信与农村社会展——广西资源县迷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村妇女发展研究

全球化、知识经济与中关村学习机制的形成

论城市本质

小传统场域中东西文明的汇聚——阳朔西街的文化互动与文化传承 信任、契约及其规制——转型期中国企业间信任关系及结构重组研究

人间胜境的文化变迁——兴坪镇渔村的人文资源与文化传承

城市空间结构的扩散及其效应——现代化视野中的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

草坪潜经村的风土民情与社会变迁

话语分析与商务谈判

广告语言创意与社会文化心理

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学原理

论公关语言及其语用策略

试论黑格尔费尔巴哈与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创生的逻辑关联

一、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一)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着较浓的行政化色彩尽管这些年各地城市在改革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但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仍然很浓,缺乏公众参与机制。一方面,街道办事处政社不分的状况并没有大的改观,它仍然承担着过多的行政管理职能,工作量过大,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状态,其后果是既未能够明显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负担,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已应有的社会管理职能,致使社区成员越来越高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同时也没有从更深层次上提高广大居民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另一方面,作为居民群众自治组织的居委会的工作方式也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居民没有发言权和选择权,只是被动的接受管理。因为事实上居民委员会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所以其日常工作不得不服从街道的安排,进而也陷入了繁杂的具体事务之中。这不但造成基层社区管理的超负荷运转,减低了管理效能,而且有悖于居委会成立的初衷。居委会行政色彩浓厚,社区自治功能缺失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自治的主要载体,从字面上看,居委会只是具有协助政府的义务,并不具有代理政府部门行使职权的行政管理职能,但是实际上社区承担了大量来自政府的职能工作。诸如社区的经济、文化、卫生、休闲、娱乐、互助、保障等本应由社区解决的事物,往往由于政府事务挤占反倒无暇顾及。据调查,居委会的实际工作内容有十大类百余项,这十大类分别是: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物业管理、民政帮困、计划生育、纠纷调解、宣传教育、文明达标、收款收费、人口普查。据一些居委会统计,一年之中,居委会的工作达158项之多,其中行政事务118项,占总数的,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居委会的自治职能让位于行政职能。 社区居委会的行政色彩还体现在经费使用、人事任免上。一个自主充分的社区,它对自己的事务有充分的自主决策权,能动用社区财力进行社区各方面的建设,选聘自己需要的人员为社区服务,发展社区事业,为社区居民谋福利。但当前,社区拥有的自治权是有限的,居委会更像是一级基层政府。在经费方面,社区的建设经费、办公经费、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源于政府。对每个社区每年拨多少经费,政府享有充分的裁量权,因而社区的建设状况一般取决于政府的经费投入程度。对社区而言,争取更多的政府经费资助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举措,而社区工作人员则需要获得相应的报酬来生活,因此,社区对政府有极大的依赖性。在用人方面,社区的自主权也是有限的,政府一般掌握着用人权,以保证其各项政策方针得以在社区顺利实行。在社区建设中,一些城市在20世纪末开始进行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的尝试,一定意义上改变了社区居委会的人员构成,向自治的方向迈出可喜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月的一步,但是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尚处于推广阶段,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大。示范城市虽然遍布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但仍有一半以上的省份不见踪影。(二)社区的组织结构设置不科学旧经济体制下,城市基层社区的组织构架由相互联系的区、街、居三级组织构成其中区政府是我国城市的基层政权机关,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是街道办事处指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这种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组织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建设的一大创举。然而,这种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不科学性。一是街、居组织机构过多而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在市、区、街道三级管理层次上,机构设置与权限呈“倒金字塔”型,“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一个街道办事处设立的各种委员会、领导小组及类似的临时机构可达30多个,一个办事处主任可兼20多个职务,一个科要应付20多个职能部门,这就大大降低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效率,使街道辖区内的不少单位对街道办事处布置的社区性工作推脱、敷衍,相当一部分居民群众明显轻视街道、居委会组织。二是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发育不足。在我国城市基层社区除了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以外,其他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缺乏独立性。比如,在许多居民小区,像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协会等组织的主要工作,大多由居委会干部兼任。即使是居民委会员这样的自治组织,也往往成为街道办事处的“腿”。(三)社区管理制度不规范良好的社区要发挥合力功能,必须有一系列的规范、制度、秩序和管理。既要确定组织及其成员相互交往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又要规范对越轨者宽容的限度。传统社区管理制度的缺陷在于:一是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行政机构,对自身行政服务和管理的范围没有制定明确的制度规范,造成无权管理或越权管理;二是社区内的市、区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分别受各自条条的领导,按条条的指令行事,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关系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依据,往往造成社区事务相互推诿扯皮;三是社区内的社会团体等组织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为规范,让社区成员来共同遵守。对于社区行为越轨者,社区组织也缺乏行政上或法律上适当而有效的惩罚;四是社区管理运行尚未形成条块结合的监督机制,有关专业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对它们的工作质量和一些不正之风难以进行监督和制约。(四)不同利益群体的分化和权利意识的增长与意见表达机制之间的不协调市场化催生了私营企业主、白领等以职业分化为特点的新型阶层,有着共同利益的群体也在不断地产生和分化,中国社会从原来的“国家——个人”的二元刚性结构向“国家——社会——个人”的弹性结构转变。新兴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正逐渐形成阶层和群体意识,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在商品房社区,业主与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的摩擦时有发生,业主维权事件屡见不鲜;在老工业社区,下岗失业职工的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是突出问题;在城市边缘地带,市政建设和经济开发影响和改变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近年来,由于拆迁、征地引发的激烈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外来工聚居社区,外来工群体与本地居民、与城市管理部门的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引起矛盾冲突。长期以来我国从意识形态和资源分配两个方面对社会实行“强控制”,传统意见表达途径的特点是制度化的正式渠道少、形式单一,并且大多是建立在体制内,也就是说体制内的正式职工才有机会进行利益表达,民间社会缺乏对矛盾冲突进行疏导的制度安排。由于缺乏制度化、正规化的机制,居民在利益表达上更倾向于采取激烈的情感与情绪的宣泄等非理性的方式,而权力和管理部门“封”和“堵”的方法只能使矛盾和冲突升级。我国政府已经加快了针对这一问题的法制和制度建设,例如,相继出台了《物业管理条例》、《物权法(草案)》等重要法案和规定,以保护业主利益。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主要原因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总的来说是由于全社会对社区建设的认识还不深刻,对城市社区建设中异质性强的特点缺乏重视,还没有真正地理解“社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社区居民还没有实现从对单位的依赖向社区回归的转变,社区居民、社会各单位乃至政府各部门广泛的自愿参与和介入社区工作的意识还没有形成,使社区缺乏建设的动力与支持。同时,由于社区除了依靠政府的投入外,缺乏经费来源的其他有效渠道,社区发展的后劲不足。而社区的体制不健全,职责界定模糊,制度实施不到位,承接政府职能的民间组织发育迟缓,必然导致社区的职能作用发挥滞后。(一)认识不高 一是领导重视不够。尽管这些社区已具备社区的雏形,但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很矛盾,工作上仍将其作为一个村对待,但待遇上却不能享受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对它们的建设和发展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社区工作运转艰难。二是居民的归属感不强。对社区的建设漠不关心,对居委会的工作支持不够。譬如,社区的环境卫生急需加强,但居委会聘请专职保洁员又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向居民收取卫生保洁费时,居民意见很大,合作意识差。居民之间交往少,互助意识差,如果社区有的居民发生天灾人祸,开展捐赠活动所收无几,真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二)投入不大一是财政投入不大。工作经费少,对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投入,仅靠居委会主任“化缘式”的募集。许多行政事务性工作安排到社区,社区只承接工作,却没有工作经费。二是驻地单位支持不大。对社区关心少,支持少,共驻共建意识差。社区组建巡逻队,治安状况得到全面好转,但当居委会到驻地单位请求支持时,却被他们以种种理由搪塞和拒绝,由于没有工作经费,工作只能夭折。(三)措施不力。一是临时抱“佛脚”。对城镇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思想,既没有长远的规划,又没有短期的计划。二是行政事务多。社区成为镇政府的行政下属机构,穷于应付日常行政事务,根本没有精力全面考虑社区的事情。三是社区自治性不强。居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三、解决措施(一)明确居委会职能定位,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定位不清直接影响着自治能力的提高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社区自治工作的组织者。其主要职能应该是办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相关的工作。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居委会应该逐渐理清自己同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关系,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办好社区自己的事物上。我国的社区往往规模巨大,影响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居委会应该支持和鼓励社区内诸如业主委员会、各种自治团体的发展,也可以鼓励以楼为单位加强沟通,建立自治组织。社区自治中重要的问题就是居民自治状况的问题,居委会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种种如利益、地缘、志趣等方面的关联性,鼓励居民自己组织起来,能够较好地解决社区的组织状况问题。此外,居委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也可以吸引居民的关注,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构建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有效的组织是培育社区自治能力和提升社区自治功能的基础因此,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第一步就是重新构建社区自治组织体系,以替代原有体制下的居委会。笔者建议建立“一个大会,两个机构”体制: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1)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社区最高权力机构。主要职责是选举产生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审议和决定社区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社区成员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它行使民主职能,具有自治组织的控制权,是社区成员切身利益的忠实代表。(2)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代行常设机构,在居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表居民代表大会行使议事、决策和监督职能,负责对社区建设与管理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社区协商议事会同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一样,一般均为社会职务,不拿薪金和补贴。议事会成员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推选产生,对居民代表大会负责。(3)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常设执行机构,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的授权和监督下,组织实施社商机制———有效服务,人尽其才职业技术型人才承担了技术劳动力的主要工作任务,现代技术迅猛发展,技术人员如果希望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除自身不断充电外,职业技术学校也应该完善服务机制,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高度出发,为技术人才提供再充电、再教育的机会,似的人尽其才。这也是职业教育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议事委员会的授权和监督下,组织实施社区的管理、服务等事项。落实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的决议,协助政府完成规定的任务,行使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的职能。(三)完善相关法律,确保社区自治有法可依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在继续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实践的基础上尽快修订现行宪法和相关法律,尽早出台《城市社区自治法》,明确、具体地规定社区的载体、社区自治的性质和地位、社区居民的权利与义务、社区自治组织的权利与义务、管理方式和运作程序等项内容。通过法律使社区载体明晰,使社区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都能够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与职能,防止政府职能部门或街道将其职责转嫁给社区,减轻社区工作负担,保障社区各项自治权利的真正落实,使社区居民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在法律的保障下行使其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确保社区自治有法可依。(四)预防和疏导社区内各利益群体的矛盾与冲突,发挥基层社区的预警与“安全阀”功能社会矛盾与冲突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避免的社会事实。基层社区既是了解民情、民意和民生的窗口,也是社会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社会冲突起到预防、疏导和化解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在社会冲突的预防方面:首先,社区通过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和营建公平、公正的社区环境,满足居民的需求、扩大居民的参与,增强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和冲突的产生;其次,社区要特别关注和关怀一些特殊的弱势群体,了解他们的心声,为他们寻找社会资源,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再次,社区要大力发展和扶持社会中间组织,建立居民利益表达的正规渠道,避免无序随意的、非正常渠道的利益诉求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以及由于利益要求的长期压抑造成的突然爆发。例如,社区要支持、组织和协助社区业主委员会的成立,既要作为第三方监督物业公司和开发商的工作,又要作为中间人协调好业主与物业和开发公司的关系。当矛盾和冲突产生时,社区组织又可以充当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稀释剂,以避免局部矛盾扩大化,起到减轻冲突影响的作用。以往,社区较多采用行政干预的方式处理社区中的矛盾和冲突,而社区社会工作在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上是“自下而上”的,包括组织群众表达意见、协调各方利益、协助有关部门解决问题,倡导改革等等,其目的不仅限于问题的解决,还在于社区居民与社区行动能力的增强和福祉的增加。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社区,原是一个外来名词,源于欧美,在日本被称为地域社会,而在以前的中国又称居民小区。为此,对社区如何定义,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其次,社区的性质和功能又受人的认识的制约。既然社区是居民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它就必然涉及到生活、就业、教育和娱乐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之间应如何协调、如何统筹、又如何制度化和法制化,则是社区管理体制的第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事业单位与政府脱离,单位组织与个人之间也出现了分离,使得城市社区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大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功能与企业剥离。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也使得一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化出来,所有这些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直接由社区承担下来,社区功能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的趋势,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 总结 ,不断摸索。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 二、新型社区管理的启示和 经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区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各地开始了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实践,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模式是对不同类型城市在各自特色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组合基础上,实现城市高效有序运行目标的特定方式的形态概括。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社区建设应该呈多元模式进行。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深圳莲花北模式……从1999年12月28日南京锁四社区在全国第一家进行社区体制改革以来,许多城市陆续推出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推动意义。目前,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各种社区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归根到底又不能脱离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具体条件和客观实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遵循“渐次推进,梯级发展,全面带动”的思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和选择最合适的改革路径,达到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居民当家作主、社区和谐安宁的目的。 三、建设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要顺利进行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准备。加强宣传教育可采取召开教育大会、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发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努力使改革精神深入人心,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种共识主要包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充分认识重要性是指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新的突破口,是全方位拓展社区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它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关系到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并要树立长期作战、常抓不懈的思想,正确理解渐进规律,指望在短时期内把所有问题都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作长期的思想准备,循序渐进,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并最终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逐步完善。 (二)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适当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是搞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及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地域,并命名为社区。上海、深圳、沈阳、南京、青岛、合肥、石家庄、哈尔滨等城市的实验区,对街道和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其中以沈阳市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沈阳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重新划分社区。新型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居民居住和单位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集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以不同功能特点划分的“功能型社区”。这种按照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的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来划分社区的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达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强党和政府对社区的管理 实行社区管理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社区中的促进作用和服务作用。必须加强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培养高素质的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并始终坚持党对社区建设的方向进行政治上的引导和组织上的保证。政府是社区管理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社区发展规划,对推进本地区的社区建设负总责。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企业、社团、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解决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困难,形成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在具体做法上,政府应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在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以及国内外各种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指标体系,并逐步量化,以便于对各种各社区管理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监督、预测和服务。政府要现代化,政府从直接提供公共物品到对公共物品的质量进行监督和保障;居委会要民主化,居委会对居民负责,工作贴近居民。 (四)建立健全社区的自治组织 在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过程中要遵循“直接民主”的原则,社区自治组织应该包括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等。在民政部启动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中,各实验区在居民自治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居民公民化,在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同时,居民要为社区作贡献。如上海卢湾区在社区内建立了社区居委会议事层与执行层的分离的工作体制;沈阳市在重新划分管辖区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自治体系,分为决策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招考执行层―社区委员会,议事层―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领导层为社区党组织;北京西城区建立了社区管理体系和社区中心。虽然这些组织的名称各异,但他们为如何在社区建立新的自治组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创新社区组织机构。按照“议行分设”的理念创新社区组织,创立“一会(分)两站”模式,从组织结构、性质、职能、人员、经费、场地等关键问题一一分离,理请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及社区服务站相互关系,创新新型的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站两个社会组织,使社区居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五)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 转变政府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须要求,也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新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真正把赋予社区的各项职责落实到位。应理顺政府与社区、社区与社会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为规范新型社区组织运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办法,明确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使政府在社区腾挪出空间给社区居委会搞居民自治,培育了公民社会,积累了社会资本。政府“减肥”――将社区公共事务作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政府的责任,让其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为间接提供公共服务,从靠设立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到靠政策工具提供服务;从给钱、给物、给机构到培育各类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承担起政府下放的职能,从而使政府的职能归位,社区的自治力量增长。在转变职能过程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来,放到为群众服务上来,服从大局,适应城市新体制的变化,根据社区管理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实现重心、权利、财力的下移,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把该放下去的权不折不扣的转移下去。 (六)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等的建设 一是法律支撑。目前,因无明文规定,连专家都很难说清楚社区组织的定位和性质。据统计,理论界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76种。这个事实,成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不迈的“一道坎”。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社区”的概念和范围。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同时,应对与社区相关的1000多条法律、法规尽快进行修改和调整。有专家提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组织法》,或将它作为母法,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些必要的细则,逐步建立、完善有关社区管理法制体系。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当前一些需要城市建设和管理只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有时存在着相互推委的现象,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这就需要对一些工作进行一个明晰和划分的过程,并用制度、法规加以保证。二是改革居委会干部制度。可对社区干部实行公开招聘,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这有利于提高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形成一支年轻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又能安置下岗职工和大中专 毕业 生,开辟新的就业 渠道 。三是加强硬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对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知道力度。硬件建设包括对街道办事处、社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办公场所等。 (七)创新社区服务体系 各社区居委会成立社区服务站,各街道办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在社会福利中心建成了区一级社区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的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并对社区服务站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使其按照产业化、实体化模式运作,出台相关规定等配套措施,成立社区服务专项资金,规定政府按照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对社区服务站从事为居民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老人服务等无偿服务进行评估、补贴,并鼓励社区服务站低偿运营,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使政府提供了品种多样的福利和服务等新公共产品。 另外,还要提供社区居民交往平台,以政府信用为起点,积累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信任基础;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倡导平等和宽容的原则,强化居民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城市相应地要求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实践已经证明,社区管理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内容,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增强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追求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在尊重历史和关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建设,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拓展,最终把各级各类城市都建成人们安居乐业、文明的城市,有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匡夫,李天好.论社区自治.东岳论从,2002(3). 2、奚从清.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社会学月刊,2002(8). 3、夏建中.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服务,社会学,2000(7). 4、吴新叶.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城市发展研究,1999(6).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看了“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2. 社区管理论文 3. 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4. 城市社区教育论文 5. 政府管理论文范文

我这儿给你参考一下摘 要社区是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最基础单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工作内容。一个社区的治安管理情况的好坏,会直接反映出这个城市带给人们的整体形象,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条件的好坏,对于城市居民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也间接的反应出了其中的不同。因此,如果一个城市的社区治安管理现状不佳,会引发很多的社会性的问题。所以,一座现代化高度发展的城市中,其社会治安管理必然是良好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本文以平安社区为例,分析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的一些的建议。希望本文的初步探究能对城市社区治安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社区;治安管理;问题;对策引 言对于当前的城市构成来说,社区是其中最基本的单元,是社会未来发展与生存的重要基础。当前城市内的社区正在不断的增多,范围也在扩大,基层社区的治安管理愈发重要。对社区的治安进行管理,如果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那对整个城市的形象都会产生影响,包括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对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做好社区治安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本文以平安社区为例,探析其治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能够促进社区治安管理的发展,也为其他社区提供借鉴。二、相关理论(一)社区社会学家根据“社区”不同的构成要素及倾向,给出很多种不同的解释。其中,对于认为社区在城市里的特定区域当中,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其组成是有组织的,属于城市中的一个基本单元,这种说法的认可度更高。其中社区组成的最基本要素就是人口,而社区中生活的人口形成的社会关系网是人们生活的缩影。本文对于“社区”的概念,与上文的解释类似,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同生活的一些人口及其社会要素构成的一个共同体。(二)治安治安,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整体环境秩序是否安定的一个概念。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是在某一区域范围内,以中国人民警察为主要管理主体的,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活动。本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是将治安管理的主体纳入了国家公安机关为主要负责主体,社区为辅助管理主体,群众积极参与的活动。(三)社区治安管理社区治安管理就是以社区为管理目标,进行社区治安管理的一种活动。社区治安管理的主要责任方,包括社区所在辖区的公安机关、派出所、消防部门等,还包括社区的治安管理部门与居委会、物业部门等一线社区管理人员等。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实行的主要是多元化的治安管理,结合互联网技术,集合所有可以集合的力量,综合治理。三、平安社区治安管理现状(一)平安社区基本情况平安社区的治安主体主要为社区民警和社区警务人员,其相应的治安管理对象为社区内的全体居民住户。社区治安的管理主要是对社区内的居民进行法律宣传,传播法律知识,解决民事纠纷,对流动人口进行相应的管理,并对周边的一些重点防控公共场所进行严格的监控。(二)平安社区治安管理的基本措施平安社区治安的基本措施包括几个方面,分别是法制宣传、加大投入、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和加强巡逻,这些措施的具体实施如下:一是法制宣传。平安社区的居委会,首先普及法制宣传,现场发放治安管理法制宣传手册。并联合周边小区,做到普法工作入户宣传,同时把标语张贴在社区的公共道路上,也在这里对一些案情进行通报,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讲解社区稳定的重要性,平时社区居民应该注意那些情况,确保治安管理法制知识人人知晓,户户熟悉。二是投入到位、防范力度加强。为了防止发生治安案件,社区加大投入,为社区巡逻人员购置一批基础防护器材,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可及时防范,保护居民人身安全,防止意外发生。并设置应急箱在社区主要重点路口,为群众提供便利。三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平安社区委员会每年定时对辖区所在的人口基本情况进行走访与调查,确保人口基础资料登记在册。对于固定居住人口进行定期情况普查,对于流动人口进行定期的登记与管控,特别是一些短租的居民实时了解其动态。定时上门入户做好治安管理的法制宣传工作,及时了解流动人口家庭环境,及时发现及制止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四是巡逻到位,重点防护。平安社区为提高治安防控水平,选择综合素质突出、责任心强的同志,联合警务站的派出所民警共同开展社区巡逻工作,对重点区域落实重点时段重点防护措施,重大节日期间,政府综治办与社区居委会签订治安巡逻承诺书,将责任明确,规范社区行为,增强巡逻人员责任心。并在节日期间,派驻临时执勤力量到社区。四、平安社区治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社区治安管理主体单一、协同治理意识不高对于社区进行建设,一直是通过政府进行引导。因为一直运用这这种模式,让政府对社会的资源是绝对控制的,再有对社区进行的一些行政干预,让社区的群众对政府有了过度的依赖,即认为社区治安管理靠政府公安机关,治安管理所需要的财政资金也是政府公安机关的责任。同时,公安机关将自身定义为社区治安管理的“垄断者”,在治安管理上往往存在“排外思想”,并不习惯于协同社会力量。这就阻断了社区和公安机关在治安管理上的沟通,弱化了社区及群众的参与感和被认同感,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外部力量,导致其他参与主体无法介入社区治安管理,无法形成良好的监督反馈机制,降低社区的治安管理效率。(二)社区治安管理配套设施仍可完善社区,是人们平常生活娱乐的地方,过往人民对于社区的基础要求仅仅作为一个住宿场所,十九大后,我国经济高速高质量发展,人民对生活环境提出高质量要求,社区配套的安保环境成为人民的关注点,当前部分社区防盗防灾措施落实不到位,社区管理工作不到位,盗窃及火灾事故时有发生,生命财产难以得到保障,这些都会对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利影响。(三)宣传发动不够,居民对自我参与社区治安管理的认知不足大部分的民众没有参与社区治安管理的认知,主要原因是宣传程度不高。导致居民在理解自身如何参与社区治安管理上存在认知的偏差,认为治安工作属于公安机关和政府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无法形成一个良好信息沟通和民警合作的环境。在影响自身参与社区治安管理的因素上,一般社区居民认为首要因素在于没有激励措施,故采取了事不关己的策略;其次在于反馈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故降低了其参与社区治安管理的积极性,这说明社区居民对社区居委会等自治机构在社区治安管理问题的信心不足。此外,宣传投入的力度也不足。没有在社区营造出一个良好氛围,居民不清楚具体的治安问题的处理流程,也不清楚自己该如何与民警及社区合作,同时,部分居民法律意识淡薄,不懂的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遇到问题存在“吃哑巴亏”的现象,滋生了大量的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极大约束社区治安总体进程。五、加强平安社区社区治安管理的对策(一)建立多元化治安管理体系提升居民参与治安管理的意识,社区治安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政府部门监管,同时社区、社区内的警务人员、企事业单位以及居民都应该参与到当中去,完成一个共同管理的一体化社区治理体系,这需要社区深入住宅小区开展宣传工作,争取让居民树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强烈责任意识。社区要将治安治理工作作为年度社区重点工作来抓,建立一套适应本地区的联防联控体系。构建治安联控体系,平安社区一定要在当地辖区公安机关的协助下,完善社会治安防范机制,充分利用其警务工作室,要确保社区民警力量到基层发挥实干。首先要结合平安社区的工作实际,结合我国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的案例,分析出影响具体社区治安情况的一些原因,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社区警务治安管理制度,建立“主动型”警务模式,规范社区的警务工作。其次,平安社区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指导,加强网格化管理,把整个辖区内的居民都汇聚在这里,组建一个相关的治理体系,其中街道作为主要的领导,社区作为核心,警务室则是业务骨干,通过居民的群防群治,来完成体系的建立,对于治安相关业务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让信访接待的能力得以提高,让居民通过正常的渠道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各种纠纷,对于家庭暴力的情况要坚决的遏制并且提前防范,在社区内,要进行禁毒、减灾、消防等相关工作。(二)完善社区治安管理的设施建设平安社区一定要加强服务意识,将为社区人民服务的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工作意识,不断改进社区治安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措施。社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各类工作方针,积极推进垃圾分类管理,噪音管理;充分利用社区空余位置开辟老年人、幼童活动场所;设置公开宣传栏,定期宣传防盗工作要点;针对民生问题,设置合理机动车停放区域,并安排专人管理;积极发展群众志愿者,共同参与到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中,进一步维护社区秩序。(三)加大社区治安管理协同治理的宣传力度,强化各参与主体的责任意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参与社区治安管理的其余主体,包括企业、非营利机构及事业单位、社区居民等在在整个社区和政府部门内部的认同度都不高,相应的这些企业、公民等对自身具备的协调解决社区治安管理上的能力也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主人翁”意识。因此,对于社区的治安管理,除了政府还有相关的公安机关等部门,其他的主体在实际参与过程中也要加强教育的宣传,对其进行培养,更加有参与意识也提升服务意识,可以组织相关的职能部门、居委会的人员还有街道办事处等,通过网络、社区的宣传栏或者是报刊这些渠道,针对社区的治安管理,对于其他参与主体一定要进行培养和发展,对这些主体在治理当中的重要意义进行宣传,宣传他们的作用,再针对实际情况,扩大参与治理当中的主体在社会上的影响。在各主体当中,社区居民是良好社区治安环境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社区治安管理成效的最直接反馈者,故加强社区居民意识,对于实现“全民治安”尤为重要。此外,建议社区居委会要出台相应的参与社区安全治理的奖励制度,提高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政府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让更多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自发地加入到社区治安管理队伍中去,从而消除社区治安隐患,通过奖励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结 论总而言之,社区是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最基础单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工作内容。一个社区的治安管理情况的好坏,会直接反映出这个城市带给人们的整体形象,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条件的好坏,对于城市居民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也间接的反应出了其中的不同。本文以平安社区为例对城市社区治安管理问题进行研究,认为社区治安还应当建立多样化治安管理体系,完善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区治安资源有效整合,加大社区治安管理协同治理的宣传力度,强化各参与主体的责任意识。参考文献[1]李娅雪.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区治安管理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20.[2]姜世平. 大连市普兰店区安波社区治安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20.[3]梁震龙. “堰塞湖”型社区治安管理模式探析——以北京市崔各庄东辛店村为例[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0,32(02):103-110.[4]刘希,刘征. 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社区治安管理问题研究[J]. 法制博览,2019,(10):182.[5]李川龙. 社区治安管理新问题及对策探讨[J]. 青年与社会,2019,(03):127.[6]梁景鹏. 经济发展中的城市社区社会治安管理探讨[J]. 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1):137.[7]谢添龙. 浅谈社区治安管理中的新问题[J]. 山西农经,2018,(16):113-114.

论文教学研究和路径研究的区别

研究方向一般是指你研究的的内容属于哪个方面的或哪个领域的,研究的路径是指你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帮助到你!

本质不同,特点不同。1、本质不同,现状研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目的在于从现实中找到问题所在,策略研究: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集中于特定的目的或目标。2、特点不同,现实研究:通过根据实地调查研究找到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法。策略研究:为基础研究的结果确定可能的用途,或探索为达到预定目标应采用的新方法或方法。现状是指当前的状况。

1、研究的范围有所不同 教育科学研究包括一切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以及与此现象有关的各种现象;而教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手段以及教学管理等微观领域的问题。 2、科研与教研的直接目的不同 教育科研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对已有规律不断进行检验的活动。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教育的客观规律。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搞好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说课、集体备课、集体研讨、教材培训、优质课评比等)。另外,教研工作有学科教学管理的任务。 3、研究的过程不同 教育科研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强调创造与开拓。在学术研究的领域里,不能有任何的主观限制,科学的结论是不能通过行政决定而确立的。而教学研究主要是为日常教学服务的。尽管也强调创造与开拓,但这种创造与开拓必须限定在一定的规定范围之内。如学科教学大纲,各级行政部门制定的法规性文件等。学科教研工作必须以更有效地贯彻教学大纲为前提,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管理性文件为依据(如教学常规、教学管理办法等),不能任意自行其事。 3、成果及其成果的表现形式不同 教育科研的成果是新的科学知识,表现形式为科研论文、研究报告、操作方案等;教学研究成果则是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学业上的进步、教学管理上的规范等。尽管这两方面的研究经常是同时获得成果的,然而它们并不能相互替代,既不能认为写出了研究报告就等同于教学成效,也不能用教学效果替代科学成果。有的人认为教育科研的成果就是学科成绩的提高,比如用平均分、及格率的提高幅度,用几个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等等作为科研成果的量化指标是十分片面的。

1、性质不同:研究方法是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文工具箱为毕业生提供查重、写作、场景化服务。2、特点不同:论文工具箱依托微软跟金山,合作开发了论文写作编辑器中的效率工具。研究方法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3、原理不同: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等因素,而且研究方法本身处于一个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所以对于研究方法的分类很难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研究工具的场景化写作、快捷高效排版、智能校对、智能化查重、降重提醒,后续将会开发更加便捷化、实用化的功能。

高校社团新型管理路径研究论文

学校社团管理系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学校社团管理的困境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加,学校内社团数量不断增加,社团活动越来越复杂,但是传统的社团管理方式却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学校社团管理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例如社团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社团信息不够透明等。因此,开发一种新的社团管理系统是必要的。2.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引入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学校管理的问题。通过开发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团管理系统,可以更加有效地管理社团活动。3. 社团活动的价值社团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开发一种高效的社团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校组织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开发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学校社团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更好地解决学校社团管理的困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学生社团既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又是学校环境育人的有效途径。学生社团在定位、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还未形成较科学统一的认识,明显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对高校社团建设状况和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的比较分析,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存在问题;管理与建设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多,学生社团以其独有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普通学生加入。学生社团的数量多,种类全,辐射面广,已经日益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社团以其独具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发挥着思想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培养功能及示范功能。学生社团逐渐担负起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它所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庞大的学生社团群体承载了大多数普通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工作,其育人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社团发展的新路子。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定位

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其共同的志向、兴趣和爱好创建起来的非官方的群众组织。其特点是活动自由、组织机构较为松散,对成员没有强制性约束力,气氛较为宽松、活泼、平等。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对校园良好学术与人文文化等综合性育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并可以通过社团成员的志向、兴趣、爱好使其不断发展,用这种文化氛围的渗透、感染作用教育人、影响人。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社团的管理有待于加强和提高

对学生社团的作用认识不足,社团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积淀少,缺少规划高职院校社团作用的定位应该说还是较低的,对其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认识比较一致;而考虑到对学生成才的作用,对学校特色的形成在认识上还不是很到位。部分学生工作干部认为社团活动无非就是唱唱歌、跳跳舞,让大学生有点儿事干,而没有从弘扬主旋律这个角度看待问题,片面认为国家的大政方针只要通过院领导、系领导、辅导员宣传就够了,而忽略了学生社团活动在推动和传播先进文化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学生社团自身的管理与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各学生社团均有自己的章程,但是按照章程办事的'社团寥寥无几;社团自身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各部门的设置也不科学、不规范;社团组织结构松散,成员流动性大,缺乏组织纪律约束,随意性较强;无正规的会议制度,临时有事儿临时通知,随意性强,导致管理的无序性,使社团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大为降低;有些社团缺乏骨干,成员仅凭兴趣凑集,活动往往没有计划;社团成员的基本信息、注册、奖惩,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等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校、院两级单位均未建立对学生社团科学的管理体系主管学生社团的教师对社团的指导工作不到位,亲自参加活动的次数不多,使社团处于无序的发展状态;对社团的宏观监控不够,对社团工作是否正常、社团成员对开展的活动效果是否满意、经费使用是否合理、负责人是否尽职等情况缺乏了解和必要的引导;对社团的激励不够,学生社团和社团成员做出了成绩,不能像在其他领域获得业绩的集体和个人那样得到校、院两级单位的大力宣传、表彰和奖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动力,挫伤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二)学生社团发展所需的经费、场地、设备不足

经费不足制约了学生社团发展。社团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专门的经费作保障,如聘请指导教师需要经费,购买活动器材需要经费,举行对外交流需要经费,等等。由于受传统管理思维定势的影响,学校往往没有为学生社团活动设立单独的经费列支。社团成员搞活动之前,需要预先垫付购买物品的费用,然后由院系报销,而且不能完全报销,这样就影响了广大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学生活动的场地比较紧张,难以满足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的需要。高职院校限于招生规模、校舍面积,除教室、操场以外,学生没有其他活动场地。随着学生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学生社团的数量必将出现剧增的局面,对学生的热情不能泼冷水。公共教室对一些社团活动的开展是不合适的,需要相当大面积的可以存放活动设备、适合开展学生群体活动的场地。有些社团活动设备奇缺,如学术科技类社团没有专供制作科技作品使用的电烙铁、万用表和示波器;Show音乐社团没有演出服和音响设施;很多社团活动需要社团成员自带设备、资料才能开展起来,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和水平较低

各类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并没有显著提高。一些高校学生社团数量众多而活动却很少,或根本不开展活动,社团成了空架子,名存实亡;许多社团活动缺乏整体规划,社团活动虽多,但由于缺乏整体策划,没有加强活动的计划性、有序性、规范性,有质量、高层次的活动不多。指导教师的缺乏以及指导时间、指导费用的不足是影响社团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难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指导。因此,学生社团活动只是一些低水平的重复活动,不能很好地发挥社团的优势,社团的风采难以展示,其影响力和凝聚力大打折扣,这些情况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社团的形象,影响了社团的稳定发展。

解决学生社团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要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

我校学生工作通过学生会例会制度、单周班委例会制度、学生会各部针对班委会及各班委召开的会议和全体学生干部大会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大量学生工作的布置。机电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和班委会三者紧密结合,学生会相当于中层组织。

学生社团的细化管理可以按照班级化的管理模式进行。应从学生会主席团中选拔出一位热爱学生社团工作的副主席分管学生社团工作。以我校的机电学院为例,在现有12家学生社团的基础上,组建了学生社团联合会,由分管学生社团工作的学生会副主席担任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学生社团联合会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三个职能部门,统筹管理学生社团事务;这12家学生社团统一组织机构,与社团联合会的三个职能部门对应,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为突出各个社团的特点,重点设置了社团的特色部门,例如机电学院电脑服务社团的管理模式:职能部门+特色部门;职能部门分为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这三个部门统筹管理学生社团事务;特色部门为社会实践部,分管下社区服务和校园服务。

学生社团联合会可以通过社团联合会例会、社团理事例会、社团联合会各部针对各社团相应的部门召开的会议、全体社团干部大会这四种会议制度贯彻和落实学生社团工作。

班级的管理组织是班委会,由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等班委组成,学生社团的管理组织与之类似。以我校机电学院为例,社团自身的管理组织是理事会,由社长、副社长、各部部长组成。为了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改变管理松散的状况,可以把社团的大的“志向、兴趣、爱好和特长”分散到社团所设立的每个部门当中,分解成小的“志向、兴趣、爱好和特长”,每个学生根据这些小的“志向、兴趣、爱好和特长”分别加入相对应的各个部门。将原来学生社团对社团成员的整体管理分解成各个部门的个体管理,管理力度加大,管理难度缩小。以我校机电学院电脑服务社团为例,将整体管理模式变为部门分管模式,具体的实现方式是:办公室——由部长、干事、普通成员7人组成;组织部——由部长、干事、普通成员7人组成;宣传部——由部长、干事、普通成员7人组成;社会实践部——由部长、干事、普通成员(下社区服务5人,校园服务4人)组成,所有社团成员均按照各自的志向、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加入上述各个部门。

(二)加强对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与扶植

重点扶持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学生专业社团应当特别受到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院系领导要积极想办法支持和资助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要在活动资金、活动条件和活动内容上提供全面的支持与帮助。根据我校的专业师资尤其是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验条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应有重点地打造学生专业社团。要将学生专业社团活动纳入相应的教学环节中,从校、院、教研室、指导教师、学生社团等各个方面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通过一定的政策与措施激励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从而促使学生专业社团健康发展。 强化教研室对学生专业社团的指导学生专业社团的活动成效是社团存在和发展的关键,而社团活动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学院教研室和专业教师参与社团活动指导的程度。因此,要提高机电学院教研室和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专业社团持续、有效、健康地发展,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以我校机电学院为例,学院应将专业社团的建设纳入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当中,组成由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师等参加的指导教师队伍,选派有专长和有责任心的教师指导学生专业社团建设,提高学生专业社团指导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专业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对学生专业社团活动的指导是教学与科研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是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同时,教研室的参与也可以为学生专业社团活动的场所提供便利,比如可以利用专业实验室等。

规范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与管理学生专业社团应当采取社团管理部门宏观指导与专业教学部门、教研室等具体管理和学生社团成员自治相结合的协作管理体制。一方面,学生专业社团自身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社团骨干,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院系教研室和专业教师要积极参与管理和指导,如此学生专业社团的活动成效与功能才会真正实现,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才会不断完善。以我校机电学院数控先锋社团为例,学院团总支负责专业社团的管理指导和制度制定、管理平台搭建、专业社团主要干部的审批考核及任免,各个专业社团的策划、计划、方案的审批,各个专业社团的定期检查、考核、奖惩等;机电专业教研室主任负责专业社团成立的可行性研究,开展活动的计划,具体活动的策划、上报、组织、实施、总结、材料归档等;机械实训中心负责提供各专业社团开展具体活动的实验室及其他实践教学场所。

创新学生专业社团活动的形式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常规的学术科技活动,例如邀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开展讲座,邀请指导教师开展技能培训等;另一种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展、专业知识竞赛等。要结合学生专业社团自身的特点,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专业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专业研究及专业交流的校园氛围,带动和感染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我校机电学院为例,电子科技协会、数控先锋等学术科技类社团通过“机电学院科技文化节”中的科技作品展示活动,充分展示了社团成员的风采,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调动教师积极性,从制度上保障教师对学生社团的专业指导要从制度上落实教师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工作的认定与考核。可以将教师在这方面的业绩列为教书育人先进评选的重要依据,或者将这项工作直接计入教师社会工作量等,以此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提高学生社团活动质量,扶持精品活动,建立奖励制度

要通过学生社团联合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社团自身的活动可以分为日常活动(小型活动)、中型活动和大型活动。大型活动可由3个社团主办,协办社团不超过3个;中型活动可由2个社团主办,协办社团不超过2个。要规范社团活动,对社团活动提出具体要求。社团活动应提前7天向学生社团联合会办公室上交活动计划和社团活动申请表,经社联审批开展社团活动,由社联相关部门监督,社团活动结束后要总结,年终要进行社团活动评比。

我校机电学院的“机电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方案”对社团活动计划的具体要求如下:在社团活动计划中,要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和每一位社团成员的责任分工;社团活动中的所有环节均要体现培养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以“机电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方案”中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例,通过社团活动可以培养社团成员的适应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自学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指导教师的聘用方面,学校应鼓励热心学生社团工作的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分类指导,使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性力量得到保障。

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一、大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大学生社团不仅是一种新型的育人教育模式,同时也更是培养大学人才的主要阵地。学生社团作为大学教育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交往,还彼此增加了团队合作精神。可以说,大学生社团组织中的学生不再是一群普通的大学生,他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意义。首先,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的过程中,他们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他们是一群最具有活力、最具有精力充沛的一支主力军。同时,学生社团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更是校园文化开展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校园文化组织的社团活动中,这些学生通过精心策划和编排,不仅思想素质得到了提升,还陶冶了精神情操,从而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其次,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很多学生在没有参加学生社团组织之前,不经没有足够的兴趣和爱好,而且性格还很孤僻。但是自从加入到这个组织之后,不仅性格开朗,兴趣爱好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在这个活动组织中,他们可以展示自我,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参加到活动组织中,心理素质不断得到了提高,从而也养成了良好的性格。总之,整体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再次,社团对校园文化的承载功能。社团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使校园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生生不息、传承不衰。总之,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对校园文化繁荣,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服务学校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正引领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向系列化、多层次、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二、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在学生社团组织运营中,有一些因素制约了其健康发展,阻碍了其自身的作用

发挥,下面就是对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一方面,社团自身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各部门的设置也不科学、不规范;社团组织结构松散,成员流动性大,缺乏组织纪律约束,随意性较强;无正规的会议制度,临时有事儿临时通知,随意性强,导致管理的无序性,使社团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大为降低;有些社团缺乏骨干,成员仅凭兴趣凑集,活动往往没有计划;社团成员的基本信息、注册、奖惩,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等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意志力不坚强,缺少信心。在社团活动中,对于接到的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挫折就打退堂鼓,还有的学生只有三分钟热度,喜欢就干不信换就不敢等等。还有就是社团活动缺乏创新,易于落入俗套。有些社团组织的活动没有新意,没有能够真正把握学生的`兴趣点,然后集思广益,多出好的思路,总是沿着陈旧套路交出的“应景文章”难免缺乏吸引力。社团骨干的素质达不到高标准,有的负责人能力达不到要求,有的负责人任人唯亲,搞小团体,有的负责人收了会费之后也不精心筹划活动,平时难得露面。

三、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改进建议

1、要加强对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社团活动

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学院学生社团归口院团委管理,也制订了学生社团管理办法。但是由于学生社团是自愿形成的群众性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是自发的,学校对其监管往往不力,导致一些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效果不明显。如果遇上社团负责人能力不够,功利思想严重,他组织的活动可能会给其他学生成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学校要加强对社团成员尤其是社团负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加大关注和投入的力度。

2、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对社团成员进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在对其进行考核,才能解决社团组织松散、活动无序的根本现象。

四、结束语

总之,大学生社团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保证。学生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直接体现和主要途径之一。对此,我们要想加强并做好对校园文化建设这项工作,就一定要重视大学生社团组织这群特殊的群体。高度的重视阻碍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因素,并理清头绪想出其改进建议策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大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自己简单的看法,希望在今后的大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有更多的同行加入进来。

  • 索引序列
  • 社区治理路径研究论文
  • 唯论文的治理路径研究
  • 社区管理论文研究思路
  • 论文教学研究和路径研究的区别
  • 高校社团新型管理路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