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与王小忠的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与王小忠的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王小忠的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网上购物,淘宝、易趣都可以的

《张瑞玑诗文集》的付梓面世,现在来看,依然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为弘扬三晋历史文化,多年来,我倡导原单位致力山西地方文献的征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单独或参与编撰出版了一批地方文献。 1997年3月1日卫洪平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刊登了有关张瑞玑的文章,披露了张瑞玑先生的外孙王作霦先生增补、注释《谁园集》,历阅数年不得出版的消息。张瑞玑先生既是闻名于本世纪初的三晋名人,也是藏书颇丰的文化名人。50年代初,其子张小衡先生将他的《谁园藏书》悉赠我省,我原单位就入藏了其中一部分。对于这样一位先贤,协助出版他的作品集,义不容辞。 1928年初,张瑞玑去世,其子张小衡收集整理他遗留的诗文,在30年代,编成一部张瑞玑诗文集《谁园集》十二卷,计诗六卷、文六卷。70年代末,王作霦曾少量油印并寄赠山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博物馆等少数几个单位保存;同时王作霦将张瑞玑稿本六册及诗稿两册、函电底稿一包,连同张小衡的其他手稿,交由陕西省博物馆入藏。1983年,陕西省博物馆刊印了由该馆孙浮生整理的《谁园集》断句本(简称陕博本)四册八卷,计诗六卷、增补两卷;增补两卷的内容是张瑞玑于一九一九年赴陕监督停战划界期间及稍后所发电文与信函(简称划界函电),当是孙浮生据张瑞玑函电底稿整理。同期,孙浮生也抄录了《谁园集》(简称孙抄本)文六卷。其后,1988年9月王作霦兄妹以陕博本、孙抄本为底本,经辑佚、标点、考订,更名为《张瑞玑诗文集》注释本(简称王注本)十四卷,计诗六卷、文六卷、划界函电两卷,另有传略、附录,著名国画家董寿平作序。王注本修订后,某出版社曾拟出版,并做了编辑加工,后因资金困难未出。 原单位地方文献室负责人贾酉全、高和平上北京,下西安,几经周折,与张瑞玑的曾外孙王宪(其父王作霦已经去世)取得联系。王宪家在兰州,邀他专程赶往太原,商量稿本和版权等出版事宜。 版权谈妥了,稿本又成问题。山西省图居然没有保存70年油印本。于是,聘请北岳出版社的石铁农和张瑞玑的曾外孙王宪到陕西省博物馆等处寻觅所藏的张瑞玑稿本等手稿。该馆与陕西省图皆因建设新馆之故,旧馆闭馆不开。接待者说查找不到,哪里保存不清楚,让找离退休老馆员询问。到宿舍区问了几个老人,都说不知道,无结果。最后遇一名老者说知情,说了半天,知道的是袁枚的《随园文集》,南辕北辙。以后又多次与原陕西省博物馆(今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联系,一直未能找到《谁园集》稿本及张瑞玑诗稿、函电底稿。幸好王作霦家藏有《谁园集》王注本,只好决定:依张小衡编定的卷数,在王注本发排稿的基础上进行编次。以王注本所用底本及作者手迹、铭文拓片复校,以当时报刊、图书及晚出书刊所载张瑞玑诗文参校;复核标点,复核、改写注释,辑佚并调整附录内容。 原单位先后参与的有王开学、贾酉全、范月珍、任小平、高和平、申同正,以及王小忠、袁长江和本人。复核了书稿,并修改、增补了部分注释。统稿时发现,书稿的体例、校勘等方面仍有缺陷。因此,与出版社商定,由责编石铁农一人复校,并广泛搜寻可供参校的篇章及佚文,统一体例,改写注释,才有了本书现在的面目,石先生劳苦功高。 王宪先生和张小衡先生之孙张七先生提供了底本及有关资料,山西省纪检委卫洪平先生、山西大学李豫先生、洪洞县赵城镇政府王敏政先生提供了佚文及有关资料,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部、陕西省志办图书资料室、西安澍信古书店陈德明先生、洪洞县离休干部田川先生、赵城镇党委师锡亮先生和李长青先生、洪洞县政协王新森先生、山西省文化厅齐荣晋先生为搜集佚文及有关资料提供了帮助,他们都是有功之人。

与王小娟诗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张国亮与王小娟这两个名字配。张国亮与王小娟这两个名字八字配对,结合五行、三才五格等综合因素计算的得分是98分,因此这两个名字配。娟字取名的寓意是秀丽美好、风姿绰约、姿态柔美。郑重声明,回答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与武德忠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浅析曹丕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探因论文关键词:曹操曹丕曹植文学思想乐府 论文摘要:曹氏父子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并且注重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在经学束缚下文人思想的大解放。曹氏父子的身份地位和皇室生活的经历,对他们文学思想之形成有重要作用。曹氏父子均爱好乐府诗,并且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曹丕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提出了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应持有的正确态度。他认为作家专才多,通才少。他论述了文章在国家政治生活在的作用,并对当时的文体进行了总结。 东汉末年,人们逐渐从经学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正统观念开始淡化,思想活跃,重个性、重欲望、重感情、强烈的生命意识成了建安士人内心生活的核心。曹丕擅长作乐府诗歌,所作《燕歌行》2首在七言诗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安后期,陈琳、王粲等文人为曹操所网罗,曹丕、曹植兄弟与之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曹丕《与吴质书》),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曹丕的文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典论·论文》中。 一、乐府情结 曹丕登上皇帝宝座后,即对当时的“汉乐”进行了大量改制,对此,《宋书》记载: 文帝黄初二年,改汉《巴渝舞》日《昭武舞》,改宗庙《安世乐》日《正世乐》,《嘉至乐》日《迎灵乐》《武德乐》日《武颂乐》,《昭容乐》日《昭业乐》,《云翘舞》曰《凤翔舞》,《育命舞》曰《灵应舞》,《武德舞》日《武颂舞》,《文始舞》日《大韶舞》,《五行舞》日《五颂舞》,《文始舞》日《大韶舞》,《五行舞》日 《大武舞》。其众哥诗,多即前代之旧,唯魏国初建。使王粲改作登哥及《安世》、《巴渝诗》而已。 这则文献不仅记载了曹丕诏令改制“汉乐”的具体内容而且对王粲奉命作“哥诗”(登哥)的情况也进行了披露。在东汉建安与曹魏黄初时期,文人创作乐府诗是有条件限制的。而曹丕平时所接触之乐皆为朝庭之乐的便利条件,为曹丕创作乐府诗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与可靠的保证。除了出征打仗外,曹氏父子三人大都生活于相府与宫室,终日投壶燕射,如云的乐工歌女,构成了其创作乐府诗的一架温床。 曹丕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乐府诗集》收录了22首。对于这位皇帝文学家,史书虽然记载了其“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的天资聪敏,但他从小却是以贵公子的身份周旋于声色犬马之中的,并于18岁时娶甄氏为妻,之后就基本上在邺都的安乐窝里生活。这时的曹丕,于游乐宴游、倚翠偎红、斗鸡走马而言,几乎是无所不为,所以,即位前曹丕的诗赋等作品,主要述写的就是这种贵公子生活,其中又以游宴、两性相思最具典型性。诗与赋这两类文学样式,虽然均可对声色酒乐的享受生活作如实记录,但却不能配乐以唱,于是,属于韵文学范畴的乐府诗就自然成为了曹丕的首选。曹丕热衷于乐府诗的创作,不是因为乐府诗的繁荣与发展,而是因其享乐生活的需要。 二、“文气说” 曹丕论作者时,有一显著特点即“以气”论文。例如,他称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公干有逸气,但未道耳”,又评王粲“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典论·论文》又总论文与气的关系:“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文气说”,就是从《典论·论文》和《与吴质书》开始的。罗宗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写道:“文气说的提出,从理论上标志着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转向了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文气说的提出,标志着文学理论批评自觉时代的开始。”他充分肯定了曹丕提出“文气说”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 曹丕论作家的“气”,主要指作者的个性气质而言。他认为,个性气质来自自然禀赋,“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他又认为,自然禀赋的不同气质,可以分为清与浊两大类。“凡万物生于天地之间,有美有恶。物何故美?清气之所生也。物何故恶?浊气之所施也”(《全晋文》卷五十四》)。清浊之分,是指气质之优劣,并不是指气质情性的不同特点。作家的气,主要是指气质情性,这正反映了经学束缚解除之后,处于变动不居中的思想领域普遍重视自我的倾向。重视体气、重视个性、重视感情气质等,都是重视自我的表现。气,在作者为气质情性,反映到文章中来,就是指一种表现出个性特征的感情气势、感情力量,是反映到文章中来的生命力。“文以气为主”,就是以感情气势、感情力量为主。不过,这种感情气势、感情力量由于作者气质情性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格调、不同的个性特征罢了。 《典论·论文》和《与吴质书》用“气”评论作家与汉末三国时期以“气”称述人的气质、才能的风气有关,兹举数例以说明之: 申屠蟠禀气玄妙,性敏心通。(《后汉书·申屠蟠传》载蔡邕语) (魏元丕)禀乾气之纯懿。(佚名《凉州刺史魏元丕碑》) (徐干)含元休之清明之气,持造化英哲之性。(佚名《(中论>序》) 周成王体上圣之休气。(曾丕《周成汉昭论》) (孙究)气志体懿。(孙权《诏孙虑假节开府治半州》) 以上诸例所谓玄妙之气、纯懿之气、精明之气、休气、 休懿之气等,都用以称道人物纯正美好的品格和高度的智慧等。 霍光怀沉勇之气。(嵇康《明胆论》) (毋丘兴)志气忠烈,临难不顾。(张既《表毋丘兴》) (龚德绪、王义疆)志壮气刚。(杨戏《季汉辅臣赞》) (徐邈)才博气猛。(《三国志·魏书·徐邈传》) 以上诸例所谓沉勇之气、忠烈之气、坚刚之气、猛气等都用以称道人物坚定果敢的品质、性格。这些材料说明在汉末三国时代,用“气”来解释人的品格、气质、才能、生理等已经相当普遍了。在曹丕所处的时代,人们已经开始用“气”来品评人物、说明与文有关的乐和言辞。正所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身。…‘乐气”、“气盛”都是以气言乐。郑玄还认为,不同的乐歌便有不同的气,它们各自适合于不同性质的听者。《乐记》载:“子赣见师乙而问焉,日:‘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郑注:“声歌各宜,气顺性也。”东汉边让《章华台赋》有“音气发于丝竹之”之语。曹丕也曾用“清气”一语称赞乐声、歌声的美妙,其《善哉行》云:“长笛吐清气。”又云:“有美一人……善为乐方。哀弦微妙,清气含芳。”曹植《赠丁仪》:“秦筝发西声。…‘气”兼指秦地人民之“声”和乐声之“气”。之所以以“气”言乐,大约是因为乐与律的关系极为密切。奏乐须用律管调整音声,使之和谐。而古人认为十二律与天地阴阳之气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古代诗、歌、舞往往合为一体,因此所谓“乐气”,就是诗、乐、舞三者的统一。 以“气”形容言辞的如《三国志·吴书·张雇诸葛步传》载,周昭称张承“每升朝堂,循礼而动,辞气謇謇,罔不惟忠”,又称张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同书《藏洪传》说藏洪盟誓“辞气慷慨,涕泣横下”。这些例子中“甚隘”、“鄙俗”、“謇謇”、“壮厉”、“慷慨”等都是形容言辞给听者留下的一种总的印象,这印象是由所说的内容和说话人的语气、态度等共同造成的。与“辞气”相近的还有“声气”一语。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称张衡“气声气芬芳”,是指其谈吐优雅。孔融称祢衡“飞辩聘辞,溢气忿涌”,是说谈论时滔滔不绝,应对不穷,有才智横溢、所向无敌之气概。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风气之下,曹丕又进而以“气”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并且以“气”评论作家。人们用“气”评论人物、说明乐与言辞时,其内容都较宽泛,是对人的一种总体印象而言的。曹丕所说的“气”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某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十分接近,是指一个作家由于体气和环境的不同所形成的风格特色。 三、“通才”论 《典论·论文》对于作家的评价日: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文章的体裁不一样,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除了“通才”,一般作者各有其擅长与不擅长之处。而他们总是以己之所长,轻视人之所短。曹丕在论某个作家时,也常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及他们各自所擅长的文体。这种批评方法,与东汉以来盛行的人物品藻有相似的地方。应璩《百一诗》说“人材不能备,各有偏短长”,就是这种理论的内容之一。王充在《论衡·书解》中曰:“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刘邵撰《人物志》也反复强调此点,他系统深入地研讨人物的才性的鉴别使用,在《九徵》篇中,他广泛地分析了各种性格的长处和短处,如:“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讦。柔顺安恕,美在宽容,失在少决。…‘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论辩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等。他将此种理论应用于政治领域,指出:“材能既殊,任政亦异。”人君的责任便是适当地使用那些偏材。曹操屡下取士无废偏短之令,所谓“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正是当时那种人才理论的实际运用。而《典论·论文_》、《与吴质书》指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则可以看作是此种理论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反映。曹丕曾写过《士品》一书,就充分说明了他受当时人物品评风气之影响,并且把这种品评的风气运用到文学批评中来。他对于当时人才偏至的现象十分明了。所以他说:“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他反对在文学批评上“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反对“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是比较公正和客观的态度。 四、文体论 《典论·论文》在论及文体时是这样说的:“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自东汉以来,各种文体得到了蓬勃发展,其中奏议之类公文的写作,是随着封建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而日益发达的。东汉时期还曾把考试章奏作为选举官吏的一项内容。安帝时胡广举孝廉至洛阳,试以章奏,为天下第一。应劭曾撰《汉朝议驳》三十卷,陈寿撰有《汉名臣奏事》三十卷(均见《隋书·经籍志》),是有汉一代奏议的结集。曹丕认为此类经常用于朝廷军国大事的公文,其语言风格应该典雅。 东汉时期,社会上流传着两种风气。一是文士写作子书和论说文的风气,一是清谈高议、互相辩论的风气,这两种风气互相影响。扬雄仿《易》而作《太玄》、仿《论语》而作《法言》后,子书作者蜂起。桓谭《新论》、王充《论衡》、崔寰《政论)、应劭《风俗通》、哿晚《申鉴》、徐干《中论》、仲长统《昌言》、王符《潜夫论》等都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创作出来的。东汉末年以来的文人好辩论的风气,也深深影响了建安文人,当时,为表现自己的才能,文人们往往一见面就滔滔不绝,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地谈论,如曹植有四言诗云:“高谈虚论,问彼道原。”(曹植《四言诗》)便反映了这一时期风气。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士子们写作书论的风气也很是盛行,曹丕认为“书论宜理”就是针对这一种风气而提出来的,这是对当时人们对于书论写作要求的高度概括。刘劭的《人物志·材理》将当时人们经常讨论的议题加以归纳,对于论者的性格差异进行了分析,他说:“夫辩有理胜,有辞胜。理胜者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而通之。辞胜者破正理以求异,求异则正失矣。”又说:“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善难者务释事本,不善难者舍本而理末。舍本而理末则辞构矣。”刘劭这些话指出论辩当以理为主,不应仅以言辞求胜,不然就会枝蔓诡异,虽然主要是针对谈论而说的,但与写作书论的道理是相通的,曹丕提出“书论宜理”之主张,或许就是受这段话的启发。 碑诔之作至东汉大盛,当时出现了擅长作碑文的大家蔡邕。作碑铭之风既盛,谀墓之作也就大量涌现,蔡邕就曾说:“吾为人作铭,未尝不有惭容,唯为郭有道碑颂无愧耳。”(《世说新语·德行》注引《续汉书》)许多碑铭都是称颂死者的溢美之辞,这种风气与送葬的奢靡陋习结合在一起,被一些人认为是败坏风俗之举。据《宋书·礼志》记载,建安十年曹操曾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的“铭诔尚实”之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含有憎恶碑铭失实之意。它是对此类作品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要求作品应具有朴实而不求华辞的风格。 自东汉后期以来,人们作五言诗的风气日盛、诗歌语言日趋华丽,相对于《诗经》较为质朴的风格而言,当时五言诗从民间进入文人创作领域后,逐步趋于讲究词藻,追求华丽。曹丕、曹植的创作就体现了这一风尚。《典论·论文》“诗赋欲丽”的说法反映了当时人的看法。 五、文章的价值和作用论 《典论·论文》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把各种文章称为“经国之大业”,充分肯定了文章在国家制度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在古代,各种应用性文章,如诏、策、章、表、奏、议等文体使用都非常频繁。盟誓为外交场合使用;檄文系战争时期所用;赋、颂用以褒赞功德,赋还可用于讽谏;某些重要人物逝世,文人们竞相作诔,甚至“连珠”之类杂文体,也经常被使用。每当封禅的时候,文人们也是竞相创作诗赋,这充分说明文章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难怪曹丕称文章为“经国之大业”。 从文章创作对个人的作用来说,它又是“不朽之盛事”。除《典论·论文》所引相关文字之外,《与王朗书》亦云: 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 他编撰自己的《典论》和诗赋,并且抄写赠与孙权、张昭。春秋时即有立言不朽之说。自扬雄以后,著书以求不朽的风气相当普遍,只不过大多数是那些地位不高,政治上不甚得意的文士,藉著书以求不朽。曹丕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为了表现自己的文才,也欲通过著书以求不朽,这是相当可贵的。他创作了表现真情实感的赋作如《离居》、《感离》、《永思》、《出妇》、《悼夭》、《寡妇》、《感物》、《哀己》,咏物者如《弹棋》、《迷迭》、《玛瑙勒》、《车渠》、《槐》、《柳》、《茑》,共占一半以上,另有一些叙行旅或者赋登临的赋大多属于抒情小赋,较少政治意义,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心中的真实情感,写自己日常生活和情感。 综上所述,曹丕在建安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他重视乐府诗歌的创作,他在乐府诗中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这与他的宫庭生活有关。当时的社会现实,促使他关注社会民生,写出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他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文学思想观点,如“文气说”的提出和对文章作用的高度评价,表现出他卓越的文学创作才能和独特的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写上了重重的一笔,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主要参考如下古籍:1 《马槊谱》2 《角力记》3 《武经总要》4 《武编》5 《唐荆川先生文集》6 《正气堂集》7 《江南经略》8 《纪效新书》9 《五杂俎》10 《阵纪》11 《续文献通考》12 《三才图会》13 《耕余剩技》14 《涌幢小品》15 《武备志》16 《武备新书》17 《手臂录》18 《万宝全书》19 《阴符枪谱》20 《拳经》21 《太极拳经》22 《内家拳法》23 《苌氏武技书》24 《兵仗记》25 《清稗类抄》26 《陈氏太极拳图说》27 《拳术教范》28《形意拳谱》29《七疾八正》 30《六合拳论序》31《六合形意拳谱》32《心意六合拳》33《六合拳谱》34《五形三剪拳法论 》35《五门七穴》成书于清代晚期。36《八卦刀法》37《剑经》38《少林拳术秘诀》39《武当拳术秘诀》.........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为:[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或出版地,起止页码. 你的就差时间和页码。一般如这样:刘国东.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经济意义[J].商业经济,2001,(9):10-18)前沿就是摘要,文章摘要。就是提炼一下文章所写内容。

武术得参考文献有官方文献有以下几部《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套路》《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散打》《中国武术文化散论》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上下册 下册最后一页有大量古武术简介。中国武术,以中国文化(汉族)为基础的、停止(止)战斗(戈)的技术。武术,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打斗等手法、来达到停止战斗的目的、的技术。武,是停止战斗的技术,而并非发起战斗的技术。所以,但凡主动发起、挑衅起战斗的,都违背了武,是灭武的行为。二战后,全球用“体育竞技”方式,来消除二战余下的戾气,导致中国武术被卷入体育范畴“发展”,致使大大扭曲了我们祖宗留给我们真正的武术文化与精华。

与樊忠慰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樊忠尉,籍贯:中国云南昭通市盐津县职务:盐津一中教师,布衣诗人1989年7月毕业于昭通师专政史系。1991年8月以来,在《诗刊》发诗70余首,在《绿风》、《十月》,《人民文学》《中华文学选刊》《诗选刊》《星星诗刊》《诗歌报》《诗潮》《作品》《人民日报》《滇池》《边疆文学》《满族文学》等报刊发表大量作品,参加《诗刊》第十四界青春诗会,有诗被译成英文,部分作品被电台、网络、选本和评论界关注。著有诗集《绿太阳》,曾荣获云南民间王中文化奖,云南省政府文学二等奖,《诗刊》《星星诗刊》《边疆文学》《云南日报》等奖项,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云南作协签约作家,现居家病养。全国诗歌大奖获得者,2004年“第七届王中文化奖”获得者。主要作品:《岩石》、《悬棺》《黑豹》《红草莓》 《挽歌 》《悬棺》??《祖国,我的姐姐》《??红桔 》《??我爱你 》?《?恋歌》《??玫瑰与少女》??《想你在今夜》??《巴比伦金雕 》?《?女人》?《?包谷》??《荒冢 》??《魔鬼的屠刀》??《沙海》??《河流 》??《缸中鱼 》??《蝴喋 》?《?鱼 》??《白衣天使》??《月亮是黑夜的匕首 》??《清明》??《童话 》??《家乡》??《赶着马车抱太阳 》??《虎囚 》??《海》《??白马》??《献诗 》??《母亲 》??《针》??《奶奶》《??很小的孩子》?《?黄河 》《??把鱼写给雪水》?《?谁来埋我 》??《我睡着了》??《宇宙的孩子》??《冬天》??《水 》?《?羊写给姑娘??》《牧羊女?》《?马鞭 》《偶感》《一只鸟》《神女峰??》《少女与恶魔??》《情话??》《傻瓜情诗??》《电话情诗??》《牵手 》《镜子 》??《墓志铭 》??《狂风 》《我愿??》《梦见??》《妈妈的河流??》《命运 》??《草原 》??《凋零》??《虎啸 》??《雪豹》??《纤夫 》??《石头是黑夜的羊群》??《游子 》??《金沙江??》《岩画 》?《?幻 》??《墓碑指向天国》??《春来了 》??《春天 》??《露珠 》??《青年诗人遗像 》??《我死的那天??》《圆明园 》??《空山 》??《雷》??《太阳》??《飞鸟》??《鹰 》??《血》??《古栈道》??《山没入月色》??《渴望 》??《麦子 》??《阳光 》??《星空 》??《岩石 》??《静观 》??《感念 》??《绝吟 》??《喊山 》??《时间如水》??《乌鸦与月亮》??《奔马 》??《蜻蜓 》??《消逝的鹰》??《鸟窝里,一只鸟蛋欲飞》??《冰 》??《鸟 》??《月光》??《猎枪 》??《当你老了》??《我的石头是天空》??《太阳是大神的心脏 》??《夜空 》??《想起窑洞》??《吃烂桔的母亲 》??《农民 》??《土地 》??《大风 》??《女鬼 》??《(棘)人》??《青藏高原 》??《布达拉宫 》??《汉字 》??《陶罐 》??《猎人 》??《渔夫 》??《蒙古马 》??《燕子高飞 》??《北方 》??《鼓手及其它 》??《黄金的火苗和火苗的黄金》??《一个古代女巫的遗言 》??《蚂蚁和我堆童年 》??《山歌》??《槐花开了 》??《断垣 》??《炊烟 》??《夜歌 》??《河是一棵树》??《鱼幻 》??《落日 》??《夜光 》??《天地之间》??《呓语》??《独语 》??《月光 》??《日子》??《唢呐 》??《树 》??《细细的雨》??《感觉 》??《忘川 》??《黑马吹动草原 》??《那年的大街 》??《公鸡 》??《把酒问天》??《中国大侠 》??《江山美人 》??《天上的铜鼓金灿灿地响》??《浣纱女 》??《西楚霸王 》??《荆轲 》《高高的石头流出水》??《召唤 》《真理和梦想》 等等!当代中国诗坛六大顶尖人物之一,已发表诗歌一千多首。

刘帮勤这个人

艾红(艾嘉红集团掌门人)现年24岁,原名罗天彬,昭通盐津人,高中也没毕业,曾闯遍大半个中国,现在昆明是个黑白两道通吃的人物,此人为人低调从不张扬,但绝对是个危险人物

樊忠慰是中国当代诗坛的传奇人物,是“昭通文学的摇篮”昭通师专和“岩城”盐津县的一张名片。在昭通师专2007年的《招生简介》“学校概况”中有这样一段话——一部分毕业生走上了学校和党政机关的领导岗位,雷平阳、樊忠慰等毕业生已成为云南“昭通作家群”的中坚和骨干。云南著名诗人傅泽刚在为《昭通师专30年校园文学作品集》所作的序言中认为:“雷平阳是诗才,樊忠慰是天才,孙世祥是怪才。尊贵的缪斯,把三个才全部馈赠昭通师专,真是文学的传奇,这是昭通师专的造化,有了这三个名字,我想说,在全国范围内,可能找不出第二个如此文学的师专,在本科院校也是少有的”。而在2008年盐津县委政府编辑、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宣传画册《美色盐津》中,在“中国诗坛的梵高”的醒目标题下,宣传推介樊忠慰的资料就整整占了四页,其中有手写体代表诗作《悬棺》,有樊忠慰漫步古镇抚今思昔在豆沙关的照片,有樊忠慰浪漫白水江压个腿试试柔韧度的照片,忧郁的眼神抵挡不住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于盐津来说,“会飞”的豆沙关僰人悬棺和“会飞”的樊忠慰诗歌成为盐津一古一今双绝,给人无限遐想。诗人樊忠慰的多彩诗歌和命运多舛形成的反差,让人在肃然生敬的同时不仅感慨万千,他是爱情天使还是爱情乞丐,他是诗歌天才还是精神病人,他是流泪的沙还是渴死的水?一熟悉樊忠慰的人说:人世间,樊忠慰最爱的有三样,一是诗歌,二是孩子,三是美女。1991年,樊忠慰开始出现幻听,“我有精神病,但又不是常人理解的那种,是大脑有时会出现幻听。”“我无论心里想什么,就会同步听到四周回唱着与我想法一模一样的声音,此起彼伏,无处可逃。”对樊忠慰来说,连思想都被控制和预知,是令自己无法接受的。“当时我已经感觉到是生病了,怕父亲着急,就和家里人说有外星人来打扰我,要出去避避。我也真的出去了一段时间,病情不见好转,然后跑到昆明药店买药,说了下症状,医生说这是精神分裂症中的‘思维鸣想’症,到现在,我还觉得这种病症名字很诗意,你想想,思维在独自鸣想,真有点天马行空的味道。”2001年,樊忠慰的诗集《绿太阳》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全国引起的反响出人意料,有评论认为它是“中国近年来诗歌创作的顶峰之作”。 2004年1月,樊忠慰因《绿太阳》获得云南省政府文学奖二等奖。2004年10月,樊忠慰荣获第七届王中文化奖。在11月1日的颁奖会上,人们争着用各种方言朗诵樊忠慰的诗。而樊忠慰出人意料地当众大声说出:“我多么希望有一个姑娘,心甘情愿地嫁给我,让我不再孤单和慌张。”引起在座雷鸣般的掌声。显然,樊忠慰是清醒的。他说:“诗歌换不来金钱和权力,也换不来爱情和女人。但它能唤醒情感,滋养精神,挖掘思想,昭示真理。诗歌使人谦卑而精明,也使人骄傲而愚蠢。”正如他写的《我爱你》: 我爱你,看不见你的时候/我最想说这话 /看见了你,我又不敢说 /我怕我说了这话就死去/ 我不怕死,只怕我死了 /没有人比我更爱你。人的一生不能没有爱,也不能没有爱情。樊忠慰有爱,但没有爱情,他渴望爱情,无论甜蜜还是苦涩。正如他在《荒冢》里伤感地自语:“我活着/没有人爱/死了/该会碰见美女的魂//隔世的美女/趁天还没亮/快带上你的枯骨/跟我回家”。二樊忠慰写诗,是因为生活中缺乏诗意,也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爱情梦想,他的诗歌是其天真淳朴心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许多诗句如同梦呓,极富人生哲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人回味无穷。比如在《童贞》里:“我从不赞美没见过的风景/我从没违背许下的诺言/我的心灵像黑洞/能容纳一切屈辱、伤害和梦幻。”在《我相信,我会离开人类》里:“男人的一生是神的一个白昼/女人的一生是神的一个夜晚/人类是上帝的白日梦/上帝是人类的睡眠”。 在《坦白》里:“没有爱写爱是无病呻吟/没有死写死是虚伪造作/爱情渺小如蚂蚁/死亡真实如大象”。在《汉字》里:“人都会老/汉字永远年轻/多么悲哀/有人敢于面对刀枪/却不敢面对一个汉字”。 在《悬棺》里:“我没去过这地方/我不想去,去了,也看不见/看不见时间打败的英雄/流水带走的美人/大风吹散的文字”。在《沙海》里:“ 这无法游泳的海/只能以骆铃解渴/每一粒沙/都是渴死的水”。 在《海》里:“比眼睛深邃的海/我走了/你蓝给谁看”。《诗刊》常务副主编李小雨认为“读樊忠慰的诗,我总感到是对生命本质提升的极至,有一种向上飞的力量。那种与世隔绝的孤独使他枕于幻想,而饥饿和疾苦又给他带来身心的创伤,使他更能清楚地触摸到生命的颤力”。 重庆诗评家马立鞭称《沙海》是宋代著名诗人惠洪《冷斋夜话》诗音,妙观逸想之所寓也的极好注脚,歌吟浩瀚戈壁的不少,从此角度切入绝无仅有。以此诗论,显然句句紧扣沙漠无水这一人所共晓的常识做文章,所以幻化程度虽高,仍然真切可感。而一篇题为《渴望与飞翔》的评论文章精辟独到地指出,樊忠慰的诗是血液和灵魂凝结的晶体,是生命之骨炼成的丹。他的诗不是只有到语言为止的形式,也没有刻意求新的技巧,他让一切故作的技巧都远离了诗,他把一切造作的语言都拒之门外。然而他的诗似乎又不属于任何一种潮流,不同审美趣味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他诗作的喜爱。很传统的诗评家曾对他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很先锋的诗人也十分难得地对他表示赞赏。他不属于任何浪潮,而任何时代的人都可以读他的诗。三我与樊忠慰都毕业于昭通师专,打交道已近20年。记得当时我主编的校园刊物《师苑》拟出一期“昭通师专校庆文学专辑”,时任云南省作协主席的晓雪先生还题写“教育园地欣欣向荣,文艺之花万紫千红”了贺词。记得当时发表的是樊忠慰的《吊钟岩》一诗。诗后的作者简介是这样的——樊忠慰:1968年生,毕业于昭通师专政史系。1991年精神病发,几至饿死异乡,并无辜坐牢,备受摧残,幻听至今未除。已在《诗刊》发诗四组,在《星星》《诗歌报》《绿风》发诗若干。《诗刊》《中华少年》等四家刊物对他的诗予以高度评价。他活着,却已写好了墓志铭:“与病魔搏斗的猛士,也许您不以为然的男子汉,一个把名字和命运交给风的人。”之后,我们通过几次信,在昭通文联组织的文代会、研讨会见过几次面。真正在一起敞开心扉畅谈则是2009年一个冬日的午后。我在盐津县城出差,午后散步邂逅从乡下弟弟家给他带钥匙来的樊忠慰,原来昨晚他住了一夜宾馆。樊忠慰告诉我,由于不时丢三忘四,他家的钥匙特地放了一把在弟弟家。在进入他三楼的居室后,我发现他冲入书房找到静静躺在书桌上的钥匙,马上把它挂在脖子上,欣慰地笑了,这不由使我想起了梁小斌那首经典名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我们在一起谈论昭通作家群、谈盐津文联刊物《豆沙关》、谈他的诗歌与病情。作为网络评选“最受读者欢迎的五位中国当代诗人”之一,有人称樊忠慰为“中国诗坛上有着卓越才能的天才诗人”、“中国诗坛的梵·高”。 樊忠慰告诉我,他只是一个诗歌爱好者,外面那些评价太高了,就当鞭策与鼓励,他一直只是为怎样写出好诗而发愁。他还乐观地说自古天才多薄命,他不想成为“诗坛的梵·高”,尽管他们在热爱生活、屡遭挫折、艰辛倍尝、献身艺术、大胆创新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梵·高是个“短命的天才”,只活了37岁就去见马克思去了。而他要好好活着,写更多更好的诗篇。当我向他索要诗集《绿太阳》和《精神病日记》时,樊忠慰告诉我,《绿太阳》早已销售一空,他手里有一本都是向盐津图书馆借阅的。随后他送了我一本签名本《精神病日记》,要我“正之”,多提缺点与不足。我无法用自己的肤浅评说,抵达樊忠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歌的精神实质,只能散打一下,以表达对诗歌赤子樊忠慰的真诚敬意。当然,就目前而言,我更希望他能尽快邂逅一位心仪的姑娘,这可能比写出几首好诗对他更重要!但是要找到一位心仪的姑娘的确不易,正如著名女作家铁凝精辟地感慨:“我见过一些女子,她们真诚地希望嫁给一首诗歌,却得到了一部小说作为最终归宿”。最后,我认为对于1991年以来20年中国顶级诗歌刊物《诗刊》几乎每年都要推出一组以上、至今已在该刊发表近100首诗歌的中年诗人樊忠慰来说,的确应该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关心和理解。在这个诗集出版难的时代,樊忠慰虽已编好五本个人诗集,但无奈囊中羞涩不可能自费出版,只能让它们待字闺中。目前国内对于樊忠慰及其诗歌创作进行研究解析的评论文章已逐渐多起来,也尚未见到结集出版的。在此,我呼吁有远见的文学出版社约请有兴趣的诗歌评论家对他诗歌鲜活的口语、灵动的意象、泣血的咏叹进行深度破译和贴切解读,出一本《解读樊忠慰诗歌》或《樊忠慰诗歌精品赏析》之类的书。我想这是我的个人心愿,也是不少喜爱樊忠慰诗歌读者的共同心愿!

与王东东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丁成,诗人、批评家。1981年12月5日生于江苏滨海。主编《80后诗歌档案》。2002年发起“80后诗歌运动”,同年主持出版《蓝星—80后文论卷》引起巨大反响。其以《上海,上海》、《广场》、《2004悼词》等作品饮誉诗坛,其诗被誉为“人类文明的颓废预言”,其人被誉为“时代的悲情歌手”,著名诗句“我们不知道还能以年轻的名义坚持多久”更是广泛流传,成为一个时代青年精神的代表人物。作品连续五年入选《21世纪文学大系:诗歌卷》2003-2007年,入选当代文学经典丛书诗歌卷《1978-2008中国优秀诗歌》。2004年与徐慢在上海共同创办《活塞》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异端思想色彩的先锋重镇。上榜理由:2008年1月丁成主编的《80后诗歌档案》出版上市,成为“70后的墓志铭,80后的冲锋哨”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2008年12月作品入选《1978-2008中国优秀诗歌》,入选理由为:他看见的是共属人类的灾难,不分民族和人群的毁灭和衰颓。这“预言”或“寓言”带有浓郁的“后工业时代”的悲剧意味,也创生出一种充满陌生和震撼感的“后工业时代的新美学”。阿斐,原名李辉斐,1980年生于江西都昌,1997年开始诗歌创作,1999年第一次发表诗歌,2000年在《下半身》第一期发表作品,诗作散见于《2000中国新诗年鉴》等选本以及《作品》、《诗刊》、《诗选刊》、《天涯》等刊物,著有电子诗集《以垃圾的名义》。执行主编《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于2006年举办首次个人专场朗诵会。被誉为“80后第一诗人”。现居广州,供职于南方都市报。上榜理由:阿斐在80后中国诗坛中属重要人物,他写作较早,并一直在当下诗坛中处于在场状态,他喜欢用筛选过的干净的口语表达出生活中的感悟、随想与谬误。08年他依然走在了80后诗人的前沿,写下了大量优秀诗歌。王东东,1983年生于河南杞县。80后诗人,批评家。诗歌作品散见于《诗刊》、《诗选刊》、《诗生活月刊》等官刊、民刊和网刊,入选《21世纪中国诗歌档案》、《80后诗歌档案》等多种选本。2006年获北京大学未名高校诗歌奖。2007年获刘丽安诗歌奖。上榜理由:王东东与大多数80后诗人相比,更显的成熟些,他的诗歌睿智而思想庞大,语言方面已彰显出了大师的素质。他近年来的诗歌批评更是让众多诗坛前辈为其充满期待。他不愧为80后诗人中的佼佼者。李浩,1984年6月生于河南息县。河南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诗刊》、《诗歌报月刊》、《中西诗歌》、《武汉大学报》、《青年周刊》等报刊。曾获:第三届北大未名诗歌奖;首届世界新作家诗歌奖;第23、24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诗歌奖;湖北省高校“青春中国”第22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诗歌奖;《武汉大学报》2006年度副刊奖等。著有诗集《子夜的门》,有作品入选《21世纪诗歌精选(第二辑)诗歌群落大展》等选本。毕业于武汉大学。上榜理由:2008年5·12地震后,当大多数国内诗人都在用诗歌为灾区人民进行精神疗伤时,李浩放下了大学毕业前的论文答辩和写到一半的长诗,很坚决地去做了志愿者。他一直到了什邡的某个偏远的重灾乡村。他和同学一起在那里帮助灾民。他做出了一个伟大诗人的高度,他不仅仅是一位诗人。董非,原名董飞,生于1989年春天,河南夏邑县人。15岁开始写诗,大陆“蓝星诗群”主要成员,作品散见于《诗选刊》《外省》《独立》《蓝星网刊》《行吟诗人》《连云港文学》等刊物。编有《80后诗人备忘录》,与人合著诗集《迷失的青春》。其著名诗句“时光的砂轮打磨着我褪色的青春/物质的传送带又把我从黎明运送至黑夜”被称为一代人的“青春悲歌”。其人被誉为“80后最具有潜力的诗人”。现就读于河南某高校。上榜理由:2008年3月份董非整编的《80后诗人备忘录》(词条),在新浪读书、搜狐读书、读书网等大型网站发布后,受到了国内80后诗歌写作者的广泛关注。《80后诗人备忘录》为80后诗人在中国当下诗歌写作提供了充分在场的证据。唐不遇,1980年生,广东揭西人。200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诗作散见于《天涯》《星星》《诗选刊》等刊物及《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3年诗歌》《2004中国新诗年鉴》等选本。200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魔鬼的美德》。现居珠海。上榜理由:唐不遇是80后出场比较早的诗人,也是成名比较早的一位。在80后诗歌的道路上他是位智者、独行者,但却走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蒙晦,1987年生,江西星子人。作品散见《诗选刊》、《诗歌月刊》、《活塞》等刊物及网络专栏,近期兼事批评。2008年10月,主持发起“第二次后80诗歌运动”(与董非、李浪等诗人),引起巨大争论。主要批评作品有,《天玄地黄:“后80”诗歌时代的到来》、《历史的木耳——为异端辩护》等。现居南昌。上榜理由:2008年10月蒙晦的《天玄地黄:“后80”诗歌时代的到来》一文,在网上引发了“第二次后80诗歌运动”,该文是对一代人诗歌写作的有效梳理。促使了“后80诗人”的第二次冲锋。嘎代才让,网名黑人,藏族,八十年代出生于青海,先后在《人民文学》《星星》《绿风》《诗选刊》《民族文学》《西藏文学》《诗林》《诗参考》《汉诗》《中西诗歌》《80后诗选》《民族报》《青海日报》《兰州晨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诗歌被收入各种年选与年鉴。荣获“全国十大少数民族诗人”等诸多诗歌奖励。蓝星诗歌同仁。现居甘南藏族自治州。自由撰稿人。上榜理由:嘎代才让作为在中国诗坛年轻一代的少数民族诗人,2008年1月入选《80后诗歌档案》,用主编丁成的话说他“成为保持汉语诗歌在新一代人中保持版图完整性的重要诗人。”2008年他的创作焕发出了强劲的底力,长诗《行者记》的顺利诞生为黑人的写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80后诗人在2008年重要的收获。郑小琼,女,生于1980年,四川南充人,毕业于南充卫校,在东莞打工数年,有诗文散见于《人民文学》《钟山》《诗刊》《十月》《花城》《诗选刊》《大家》《飞天》等报刊杂志,作品入选年度最佳诗歌、年度最佳散文诗、年度散文等选本,曾获首届博客汉语诗歌奖、人民文学新浪潮散文奖、新语丝网络文学奖、2006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华语传媒奖年度新人提名、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曾参加第三届全国散文诗笔会、第二十一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两个村庄》、《黄麻岭》、《郑小琼诗选》、《暗夜》、散文集《夜晚的深度》等。上榜理由:郑小琼,一个近年来在诗坛、文坛屡屡被提起的名字,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获得2007年“人民文学奖”,还因为她的身份——一个从21岁起就在广东打工的川妹子。08年,她的新作《郑小琼诗选》问世,不论是作者本人还是书中的文学水平、思想内涵,再一次引起了媒体和文学界的关注。李成恩,女,英文名Linda(琳达),80后女作家,纪录片导演,有《末代守陵人》、《三轮车夫》、《汴河,汴河》等纪录片作品,及数部广告、音乐电视与电影剧本等作品。曾为电视编导,现在北京某大学工作。近期致力于一条河流的诗歌描述与影像记录。在《诗刊》、《诗歌月刊》、《青年文学》、《十月》、《滇池》等刊发表作品。著有诗集《汴河,汴河》、另有长篇小说《大学城》、随笔集《天使的孩子》等。上榜理由:08年4月李成恩诗集《汴河,汴河》出版,由著名作家邱华栋、诗人陈先发作序。附录有著名评论家程光炜、谭五昌,诗人王家新等人的评论。李成恩选择了一种正确而稳健的诗歌写作方向,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她的诗歌写作前景充满更多和更大的期待。

80后代表诗人,排名不分前后:李成恩、阿斐、丁成、唐不遇、巩玟语、王东东、郑小琼、春树、嘎代才让、熊盛荣、泽婴、肖水、巩巩幻想家、董非、蒙晦、郁颜、茱萸、冯志亮、叶丹、南小北等。

80后代表诗人 80后代表诗人,排名不分前后:李成恩、阿斐、丁成、唐不遇、巩玟语、王东东、郑小琼、春树、嘎代才让、熊盛荣、泽婴、肖水、巩巩幻想家、董非、蒙晦、郁颜、茱萸、冯志亮、南岩、余子愚、李浩、叶丹、南小北等。

80后,从来就是“被命名” ——关于“后一代”独立运动序幕的开启 王西平 本次大展从2010年元月份就开始筹备,没想到一拖再拖,一直拖到现在。转眼,一个的崭新年份就这样被时光磨旧,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下一年,又是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作为诗人,我们唯有诗歌去祭祀消亡,也唯有诗歌去敬献新生。 这次大展稿量数以千计,经过多次精选,最终形成这样一个版本。作为《核诗歌》的创办者,我深感自己劳作的艰辛,但也其乐无穷。现在我甚至可以拍着胸脯给大家讲,绝对没有一首诗是“混”进这个大展的。要问标准是什么,那就是气息。《核诗歌》选稿一向追寻气息——相信一个人与一个人之间,一首诗与一首诗之间,共存共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气息。我希望这种气息最终连成一大片,组合成“1978——1989出生诗人”特有的群体特质。我厌倦那些大师派头的80后诗人,正如刘波描述的那样:“写作没几年,就坐在那靠短期成名所带来的荣耀上自我膨胀,坦然地接受来自同龄人与后来者的追捧与朝拜。”我料定这样的人写出的诗歌,起码在气息上是令人唾弃的。当然,也有不少优秀诗作,甚至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诗作,在编辑的过程中均被我一删再删,以致最终未能入选!毕竟,我所掌握的“刻度”也不是唯一介定好诗的标准。 一直以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这一代人该如何呈现自己的价值?当传统意义上历史的厚重渐行渐远时,我们真的成为了浮躁而又徒劳无功的代言人?为什么,80后要从生理的年代划分,而抛弃历史的召示意义呢? 关于这一代人的启示,我和刘波、王楚等人不止一次地论证,讨论。最终正如我们所总结的那样,1978年——1989年出生的诗人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诗人。商业是遮蔽在这代人身上的一块巨大的幕布,尤其在和平年代里,商业同时也扮演着历史操控者的角色。正如王楚所言,“这一代出生的诗人‘去政治化写作’倾向更明显,且根源上与前几代诗人不同。”我想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刘波也表示,“80后诗人的成长是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的,而这次诗歌大展,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可以说是这三十年来第一批全国80后实力诗人的集中展示。与之前一些杂志的80后诗人大展不同的是:一方面,这次的大展既照顾到了参展诗人各个年龄段的全面性,这种全面性体现在,并没有仅仅局限于1980年之后出生的诗人,而是将一些生于1978和1979年的实力诗人,也纳入进了大展的范畴。另一方面,大展更注重的是参与诗人的写作实力,即作品的优秀与否,而非名气、关系等外部因素。这一标准限定了一些鱼龙混杂者,同时也确立了80后诗人在写作上的一个标杆。” 80后诗人阿斐曾明确表示“80后已死”,他说:“80后还剩下些什么?只是一个流星般的概念,一场文革思维下制造出的群体闹剧而已?”我相信这不是悲观。刘波也认为,“80后原初只是一个命名的概念,本是各不相干的人,却被一个代际命名给强行拉到了一起,如今,在文学的名义下,他们又成为了一条战线上的勇士,把玩词语,游戏人生。”越来越多的人对80后这一群体产生质疑,让我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80后就从来没有命名过,或曾经命名,那也是商业利益下的“被命名”,也就是“伪命名”。这样的命名,只适合于鸡零狗碎的朋党圈,而不适合于伟大纯真的诗人圈。试想一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像“80后”这样“伪命名”最终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命名。总之,这一代人的整体形象,再也不是以十年作为“标签”,而是“十二”年为标准。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将1978、1979年出生的诗人纳入大展,这一举措也是空前的,是不是绝后?我倒希望不是。因为这仅仅是个开始。 因此,这次大展的最终目的只是呈现——呈现同一背景下的一代人,或一个时代段的群体姿态。 我们不轻言拯救,因为我们从来没有面对死亡过。死过之后,再等待那个命名的人吧! 最后,让我以诗歌的名义,感谢以下人员吧:感谢赖廷阶先生,感谢梁平、靳晓静、谢建平的大度赐稿,感谢阿翔、罗铖、莞君、一度推荐优秀稿件,感谢刘波、王楚、王度等人对大展精神的精彩论述,感谢牛依河精美的装帧设计,感谢开核诗社全体成员的无私支持!感谢你们!2010年11月出版

  • 索引序列
  • 与王小忠的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王小娟诗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武德忠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樊忠慰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王东东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