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本文以两个分论点:一是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二是理想的建筑——“人性”美。阐述沈从文的《边城》中风情美与人性美的融合。 而读《从文自传》,沈从文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趣事及辛酸之事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那平易近人的语言将我们带入了他的世界。我们透过他的眼睛窥探到了一个我们所不熟知的那个混乱的时代的影像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言行,同时我们也从中找到了形成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各种因素以及他多年来执着于“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这一观念的缘由。在《从文自传》中,描述了许多作者逃学及瞒着家人到处游玩的事情。旧式的私塾教育、老塾师的虐待、枯燥的四书五经,对于他那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急于寻找各种疑问的答案的焦虑之心而言无疑是一大障碍。 他说,“我这一生,只相信智慧,不相信权利。”沈从文的文章一切从美与爱出发的人类本性。他的心中流淌着一股燃烧的感情,他真挚而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家乡以及在那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他们的生计,他们的命运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沈从文的心中,他们的悲剧使他不平令他痛苦,他急切地想要表达自己对于生命的关注以及“美在生命”的艺术理念,可他却不像其他作家一般以激昂尖刻的语言来谴责践踏生命的行为,却是以“诗意的镇定”和“叙事的从容”来表述自己的生命之思。这一种方式与他孩提时身边不停发生的杀戮事件及从军之后眼见的数不胜数的死亡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命是有序的,《边城》里所描绘的乌托邦式的生活也是有序的,一切都那么井然。就连黄狗的叫声也是因场景而生发,两山竹篁里叫得使人发松的朱雀也是很有节制的,茶峒里的妓女和粗野水手,都显得干净而有情意。而在《边城》中翠翠父母死了 撑船人死了 天保大老也死了 生命又是无常的,对于下一刻,我们是未知的。因为一念之差,就会有不同的结果,生命状态就是在一呼一吸之间演绎。因为这种未知或意外,让生命有了色彩有了意义。翠翠和她母亲的爱情,天保的溺水和傩送失足落水,白塔的坍倒,渡船亡失和老船夫的死亡……都是这般无可把握。
短篇小说《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写于1933年的一篇作品,这座《边城》,最为浓郁地飘绕着沈从文先生的湘西风情。《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征稽)”,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河街上,就连妓女也为世风所感,“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 、“船夫” 、“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社会矛盾。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边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美好的灵魂:“爷爷”老船夫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前清解甲流落军官“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兴旺发达,又因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被众举为“掌水码头”一方豪杰绅士。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受父亲江湖风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锤炼,皆成为江湖“岳云”式聪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鸭”的竞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与翠翠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二老”傩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大老”天保在与翠翠提亲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马路” ,“车路”推辞中,决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执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边城》是一幕爱情的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的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沈先生笔下的妙龄翠翠,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里变化,生动的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山崖上再也听不到天保和傩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之际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遥远的“桃源”地方。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爷爷在吃了掌水码头“一闷拳”的怨恨后,那个暴雨雷鸣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终于倒塌,翠翠唯一的亲人,辛劳一生的老船夫在睡梦中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杨马兵等人述说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个晚上,可是那如歌的岁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边城》的结尾也挥洒的十分悲壮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先生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城人民淳良的心灵。《边城》作为一部中国的乡土抒情的经典之作,也就是作为一部“牧歌”的经典之作,集中表现了湘西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这是它最集中地表现的一个方面。在这部小说里面,人性之善展示的是非常充分的,比如说表现渡船老人,表现顺顺以及他的大佬、二佬,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渡船老人来说,他的职责就是管理那个渡船,他勤劳、善良、本分、敦厚,凡是一切的传统的美德,他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不论风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实于自己的职责。他因为是食公家的粮禄,所以过渡人看他忠实于自己的职责,有时候给他一些钱物,而他一概极力退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所接受来一些好处,他总是想方设法的超量的去报答。翠翠乖巧、心善、勤劳,是爷爷的好帮手。而顺顺这个人,是当地地方上有头脸、有身份的人物,他的美德也不缺少。但是他跟渡船老人的美德不一样,渡船老人是忠于职守,而顺顺却要来得大气豪迈得多。他仗义疏财、扶强济困、正直、公平,深受当地人的尊重。两个儿子也是道德的楷模——豪爽、直率,与人搏斗时敢于挺身而出,吃苦、出力的时候从不退缩。这些传统的美德在这些人物身上,都有非常好的体现,所以这种美德在《边城》里边表现得是非常的充分的。另外就是人性之美,人性所流淌出来的这种诗意,一个是善、一个是美,这种美实际上是沈从文在《边城》里边所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诗意,人性的诗意、山水的诗意。比如说翠翠为什么会喜欢二佬,而不喜欢大佬;如果仔细阅读这部作品的话,你会发现非常吸引翠翠的二佬身上最本质的品质,就是他的诗意。二佬长得很英俊,小说里边讲他像岳云,所以二佬跟翠翠之间的这种关系的发展过程也充满着一种诗意。最初翠翠见到二佬是在龙舟竞渡结束之后,天已经黑了。翠翠在那里等爷爷等不来,正在害怕的时候,二佬赶鸭子从水里面上了岸。在这样一个时刻,实际上二佬充当了她的保护人这样一个角色。后来是二佬回家,因为翠翠对他有误解,二佬就回家叫他们家的长工打着火把把翠翠送回家的,他实际上充当了她的保护人。但是这个场景非常的浪漫,非常的有诗意。在他们对话的过程中,二佬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你在这里,大鱼会吃掉你。”结果这句话,就成了后来两个人关系发展非常好的一种隐喻。只要提起这句话,翠翠心头就会洋溢起浓郁的诗意,一种温柔的回忆。如果我们把《边城》看作是一个完美的、诗意的中国形象的造型,那么这个人性之善、人性之美是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它构成了《边城》的乐园图式的核心。《边城》的结局是一个悲剧,在这里边有很多构成悲剧的因素。比如从现实的方面去理解《边城》的悲剧性,就是作品里面碾坊和渡船的冲突。碾坊代表了一种实用的、功利的,以金钱地位为标准的婚恋观;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的、出于心灵相互吸引的传统古朴的爱情观。这两种爱情观发生了冲突,在作品里边,事实上是以碾坊为代表的这种力量、这样一种势力取得了胜利。爷爷之死,两个人没有最终结合,都跟现实层面的这两种力量的冲突有着密切关系。 第二个层面,就是这种命运感,也是《边城》的这种忧伤和悲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这种宿命感,它在作品里面呈现的是非常丰富的。实际上仔细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会发现《边城》的当事人,从这些人的行动和性格来看,金钱关系对翠翠和二佬的爱情的破坏,就是现实的那一面对爱情的破坏是有限的,或者可以说它不是一个根本性的破坏。翠翠的爱情萌生的非常简单,她第一次见到二佬可以说一见钟情,二佬对她也是一见钟情。从这个外部环境来看,爷爷对翠翠和二佬的爱情是极力的促成的。在作品里唯一的反对者,就是有力量去反对他们爱情的二佬的父亲顺顺,可是他的反对态度上并不坚决。后来渡船老人死了以后,顺顺表示要接翠翠到家里面住,等二佬回来完婚。显然在大佬死了以后,顺顺已经同意了二佬和翠翠之间的这种婚姻,这说明他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是有所悔悟的。由此可见在翠翠和二佬的爱情道路上没有过多的人为的、社会的这种障碍。那么既然这个障碍很少,翠翠和二佬他们的爱情应该有一个幸福的结局,但是事情却没有成功,造成了悲剧,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归纳到我们讲的第二个层面,就是它的命运感。悲剧的发生,实际上最显见的一个原因是一连串的误会造成的。这个误会首先在爷爷和大佬之间,大佬唱歌败北了,而爷爷却以为那个优美的歌声是大佬唱的,去恭维他,结果恭维不对头碰了一鼻子灰;其次是爷爷和二佬之间的误会,大佬死了以后,爷爷在街上碰到二佬,故意把谈话往婚事上引,结果二佬又误会了,他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在二佬和爷爷的交往中充满了误会,老人的善心、老人的良苦用心都被误会了,结果失去了好几次很重要的和解的机会。再一个误会就是爷爷和顺顺之间发生的,爷爷眼看翠翠的婚事不成,就厚着老脸去找顺顺去想撮合。本来顺顺对二佬爱翠翠并不准备过分反对的,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老船夫对这件事这样过分的热心,这让顺顺又误会了。顺顺就有一种成见,认为大佬之死是这个好事的老人造成的。那么这个误会是不得了的一个误会,所以他在老人去找他的时候,他有意识的疏远老人。实际上这次疏远对老人的打击是极其大的,老人在跌跌撞撞回到家里面,路上又碰到了中寨的一个人,这个人显然是在团总的女儿和二佬的婚姻之间起牵线的这么一个人物,他又打击了一次老人。这两次打击对老人是致命的,老人在狂风暴雨的当夜死去了。就实际上他们的爱情没有成功,这些误会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命运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种具象的形式。这些误会是没有原因的,是天意,所以也是命运感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形式。《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酉水岸边的吊脚楼、碾房、竹篁、白塔、绳渡,茶峒的小街、码头、店铺,是令人神往的湘西景物画;那元宵的鞭炮烟火、舞龙耍狮,端午的龙舟竞渡、泅水捉鸭等,则是墨彩交融的风俗画;加上那儿人们古朴的风习,淳厚的人性,带有地域性的传统道德观念等等,一起勾勒出一个新奇独特的世界。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目 录引 言 ........................................................... 2一、 美好的湘西世界 ............................................ 3 (一)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 ...................................... 3 (二)和谐淳朴的民风民俗 ...................................... 4二、美轮美奂的人性群雕 ........................................... 4 (一)优美健康的生命形式 ...................................... 5 (二)纯美高尚的品格 .......................................... 6 (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 7三、为人类的远景凝眸 ............................................. 7 (一)呼唤人性回归 ............................................ 8 (二)重建民族精神 ............................................ 8结论 ............................................................. 9 主要参考文献 .................................................. 1 摘 要 人性是沈从文建立理想“希腊小庙”的基石 也是其湘西小说的创作出发点。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作者以人性为切入点观察社会、领悟人生,倾尽心力为人类远景凝眸眺望。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巨匠,自小生长在湘西边陲的他,对那里的风土人情早已熟稔于心。在那遥远古朴、宁静祥和的湘西小城,他发现了人性的庄严和美丽、崇高和伟大。所以,在《边城》中,他通过人物形象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以及自然环境描写构筑了一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他把自己的人性神庙奠基在那块优美和野蛮交织、自然和生命交融的土地上 用传神的妙笔雕刻出少女、青年、水手等各色人物的人性塑像 供奉在他理想中的“希腊小庙”里。在环境描写方面,作者将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体现出湘西世界处处洋溢的美好,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小说所要体现的人性美有了认同感。作品中的人性美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同时对于物欲横流的今天依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它所提供的理想人性范式是作者对人类未来永恒的憧憬。 关键词:沈从文 湘西小说 人性美 《边城》 -1- 从《边城》谈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人性美 从《边城》谈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人性美 引 言 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中明确指出;“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这神庙 ,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以,他始终坚守着“湘西”这块古老而又美好的土地,坚持用一支温情的笔赞美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 从 1942 年郁达夫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开始,沈从文研究已走过 80 多个年头。建国之前,沈从文的创作无疑是充满争议的。抗战爆发后,与文坛盛行的战争焦虑不同,沈从文则远离商场、党派的喧嚣,追求一种脱离党派政治之上的“纯正”文学趣味,一度被郭沫若等左翼理论家斥为“一直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活动”的“桃红色”作家。自 80 年代以来,在学界刮起的这股持续的“沈从文热”中,相关的论文和专著大量涌现,并体现出系统性的特点。大致在如下几个方面已经有了较完备的论述:一是对沈从文本身极富传奇色彩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独特的文学思想与政治观念的研究,如凌宇的《沈从文传》、美国学者金介甫的《沈从文传》、吴立昌的《沈从文—建筑人性的神庙》等一系列专著和单篇论文;二是对沈从文的作品研究,其作品中人性、现代性等独特价值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挖掘,主要的论著有凌宇的《从边城走向世界》、吴东胜的《生命即美—试论沈从文的生命学说》等;三是在沈从文个体研究走向深入的同时,人们也注意到沈从文与世界文学及中国其他作家的联系,如杨瑞仁的《沈从文福克纳哈代比较论》。尽管这些研究所选取的视角不同,但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证明:沈从文努力探 、求“人”的本质,他所建构的文学大厦向读者展示了他对“人性”“生命” -2- 从《边城》谈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人性美的理解。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不仅人与人都充溢着一种温暖天地的醇香的人性之美,在湘西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流淌着自然、淳朴、强健的生命之流。《边城》是沈从文描写湘西世界的第一杰作。作品极力歌颂了爱情的纯洁和人性的美丽。这部牧歌式的悲剧小说给三十年代充斥着战乱恐慌和纸醉金迷的商业文化的中国文坛,吹来了一股雍容恬静之风。本文试以《边城》为例,从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及作者的人性理想方面探究。 一、美好的湘西世界 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秀美醉人的山水画,更为我们展示了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活力,使自然美与人性美达到高度统一。在《边城》中,不论是自然景物,还是社会场景,都凸显出了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展示了湘西世界的和谐生命形式。 (一)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意在为我们展示湘西边陲古城自有的宁静清新,更重要的是在于烘托人物的内心,景是人物的外化,是人物的一部分,试想,在如此清透明净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怎会不是至情至善的人呢? 《边城》开笔便将读者引领到边城的一片怡人景致中。边城依山傍水, “有一条小远离都市喧嚣和俗世纷争,和谐安详,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之境。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作者笔下的小城青山翠竹环绕,秀丽风光如在眼前。山城水乡的气息扑面而来,使读者融入湘西自然和谐而又优美的环境当中,同时又不自觉地感受着小城表里如一的美。 绮丽风姿也始终挟裹着小说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第一节中的一段叙述: -3- 从《边城》谈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人性美“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 。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小女孩的名字被祖父“拾取”而来,自然而诗意。作者巧妙地让有关人的事物和自然发生联系,生出许多似是随手拈取的浪漫,明媚而清新。又如文中天保与傩送在高崖上为翠翠唱歌的那个夏日月夜,在作者笔下,繁密的蒿草、如银的月色、肥大的虎耳,草甚至岩壁、落日、云影、暮色都似一幅充满地方色彩的图画,美不胜收。这些画面又都随着人物的内心情感波动而自然展开。“翠翠坐在溪边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 ”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的人……就忽然想哭起来。“月光极其柔和,溪上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沉默了许久。”写出了黄昏时淡淡的凄凉,暮色中孤寂、感伤及月色里的怀想与期待,又或是以虫的清音复奏、柔和的月光, 《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朦胧向往。边城》通过对自然风物的描写,又以人物情感的渗入,从而不着痕迹地体现出小说中人性的诗意美。 (二)和谐淳朴的民风民俗 小说体现纯洁的人性之美的另一要素是边城那质朴的民风民俗,沈从文几乎是带着最诚挚的爱来描写湘西风俗,他笔下的故乡风俗具有优美、古朴的特征从这些特殊的风俗中挖掘出人们美好的情感和人性更能展示出边城美好的“人生形式”,更能寄托那一腔美丽的乡愁。 《边城》中的端午节勾勒出的是一幅热情洋溢的风俗图。作品中描写的那如雷的鼓声、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全茶峒人同庆的欢腾盛况 人与自然、社会的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向世人传达着湘西这一古老民族的自然与雄强的生命力。我们可以感受到湘西人民洋溢着乐观情绪的人生状态和坚定、自信、拼搏的民族活力。在对故乡端午节民俗的描写中作者立足于对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塑的深刻思考,肯定它张扬催人进取奋进的特点借此传达作者为民族新生摇旗呐喊的的希望。 茶峒人的求亲方式也独具特色。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所谓的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竹林旁唱歌给女子听,独唱或俩人对唱,在结唱中了解和认识对方,直到结亲—所谓的走马路。 -4- 从《边城》谈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人性美而走马路的形式正体现了湘西边民在婚姻问题上一贯的民主、自由、平等。没有封建礼教和阶级差别的束缚而是凸显了人性纯洁朴实的一面。于是在“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的夏日夜晚,外公给翠翠讲母亲通过唱歌而与一个军人相爱的故事。这故事美好而模糊不完满的结局让翠翠对爱情充满懵懂与期待。不知是不是命运的特意安排,翠翠也面临用唱歌的方式来选择自己的意中人的境遇。当听到对岸山崖上传来的优美歌声时尽管少女的心思还未完全了解这歌声的主人是在传达对自己的爱慕,但在她的梦中,情窦却为这种美妙歌声初开了。对歌是湘西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有的方式,沈从文对家乡的对歌习俗有着深刻的了解,对苗族对歌的习俗描写既浪漫又奇幻,更将湘西人民那种美好而又自由的原始生命力展现出来。 通过对节日活动、地方习俗的着力描写,我们看到了现实、平凡、鲜活的民众生活情景。沈从文从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审美意象来表现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充满民族风情的节日,奇幻的异乡习俗,真实典型地反映了湘西人的生命形态和人生方式更加体现了湘西人诚挚纯真的人性之美,赞扬了苗族人心地单纯、朴素善良、乐观向上的精神生活状态。作为一个清醒而睿智的作家,沈从文将理想中的人生形式融入原始的文化环境中,用他深沉而厚重的话语为读者构筑了一幅浓郁的乡土风情画。 二、美轮美奂的人性群雕 作者笔下的湘西世界中,乡民大都以善良友爱、忠实淳朴的方式出现或存在着,湘西世界创造出的每个人都能保持着灵魂的纯洁,人事琐闻都呈现出民族固有的自然朴实,完全是一个未经金钱实利污染,有着自然、朴实、优美的生活状态的理想之乡。 (一)优美健康的生命形式 边城风光旖旎,山清水秀,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自然更美最 《边城》中的年青人身体强壮、健明显的体现便是体魄、容貌的自然、美丽。康 具有蓬勃的生命活力。作者为了表现这一点 用动物去形容人的体魄。 -5- 从《边城》谈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人性美如写天保、傩送 说他俩“结实如小公牛” “结实如小老虎”。在描写翠翠时,作者写到:她“为人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 如山头黄麂一样 从不想到残忍事情 从不发愁 从不动气” 。 不管是容貌还是性格,沈从文把主人公比作自然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动物,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自然性情,生活简单自足、安静美丽、勤劳执着构成了人性美的全部。在这里,作者没有丝毫的贬低之意 相反,对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自然灵动之气,充满了发自内心的喜爱和赞美,是以动物朴实本真的生命之美映衬美好的人情人性,是生动透明的“美”的化身。 “翠翠在风雨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在作者的眼里 翠翠这种天然、质朴之美才是美的极致 这体现出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二)纯美高尚的品格 《边城》中的人具有善良勇敢、诚实热情、轻利重义的 在沈从文的笔下,优美品格 几乎无人不善。 对于翠翠 作者几乎是以一种近乎父爱的舔犊之情为读者讲述她的故事。她是一个懵懂的善良女孩 在爷爷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地生活 她日夜在青山绿水的熏陶下 她的为人、品格总是荡漾着温情、爱意和善良。翠翠勤快而且很体贴人 “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 翠翠不让祖父起身 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 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边民也以最朴实 “十六岁的姑娘多能干 将来谁得她真有福气”的语言 给了她最高的荣耀: 对于一个农村女孩子 这种赞美绝对是最有力的肯定。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难过悲伤却并没有倒下,谢绝船总的好意,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等待傩送的归来,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做长久的抗争,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 如果说沈从文把人性的理想和希望寄寓在湘西青年一代人的身上 那么对人性内涵和底蕴的挖掘 则放在了湘西中老年一代人身上。相对青年人的天真和单纯,中老年人多了一份阅历丰富人生的经验和厚重;相对于青年人的热情和冲动 中老年人拥有着饱经沧桑的成熟和理性。 -6- 从《边城》谈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人性美 《边城》中的老船夫 女儿因和一个军人相爱而死 但他把痛苦埋在心里 并不以此来干涉翠翠的婚姻选择。掌手码头的船总顺顺 两个儿子要渡船还是要碾坊 全由他们自己选择;谁走马路谁走车路 也都由他们自己作主。湘西人既急公好义又仗义疏财;既安分守己、忠于职守 又刚烈豪爽、济难救危。这里虽然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人们都互相亲善扶持,这正是现代社会中最可宝贵的品德,正如批评家刘西渭说:湘西人“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小说的成功主要缘于翠翠形象的通透灵活,那种自然明媚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为人性之美做了准确的说明。正因为这样才有可能呼唤一个愚昧民族心灵上的觉醒,从而使翠翠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超越时空的美。老船夫的淳朴善良;天保兄弟的用情示爱;码头管事顺顺、老军人杨马兵……无不体现出一种理想化的人性美、人情美,无不闪烁着一个古老民族乡民身上的淳厚和善,使读者不论在时隔多少年后读起来,仍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 (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一个带有原始氏族遗风的宗法制社会,但这里却没有尖锐的阶级矛盾。撑渡船的爷爷在掌水码头的顺顺面前,也有着自己作为长辈的人格尊严,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无关乎阶级地位。人们的经济往来均是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关怀中进行的。边城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善和美的完美结合,是充满和谐、融洽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 这种和谐、融洽体现在富人与穷人之间:顺顺是富人,爷爷是穷人,每次爷爷到顺顺家,都能得到长辈般的款待,看到祖孙俩生活艰难,经常给爷爷送钱、送物;体现在长辈与晚辈之间:《边城》中的人对待朋友真诚守信,肝胆相照。杨马兵年青时追求过翠翠的母亲,虽没有如愿以偿,可他没有记恨,相反与爷爷经常往来 成了忘年交。爷爷去世后 杨马兵搬到了爷爷的家,主动担负起照顾翠翠的职责,与翠翠一起摆渡为生,等待傩送的归来;体现在亲人之间:天保、傩送两兄弟重情重义,无拘无束,大胆寻爱。当因同爱一个翠翠引起矛盾和不安时,兄弟俩仍以情义为重,进行了妥善的处理。 -7- 从《边城》谈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人性美 三、为人类的远景凝眸 发掘人性、人情的内涵与底蕴,探寻生命的庄严和本真,进而重塑民族品德 重铸民族灵魂,并向人类远景倾心 是沈从文在创作一直坚持的原则。《边城》中,作者以其热情洋溢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湘西原生态人物形象 将少男少女的情爱,亲人间的亲爱,乡民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灵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入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构筑起一座美轮美奂的人性神庙 其色彩历久弥新 永远值得后人瞻望。 (一) 呼唤人性回归 在物欲横流、人性堕落的都市,贪图名利和私欲,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虚伪、自私无情,事不关己,袖手旁观,社会人性异化。沈从文在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百态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湘西淳朴、原始的自然人性,诗意的理想化世界孕育了纯真的湘西边民,纯真的两个年轻人萌芽出一段美好的爱情,结果却是悲剧。这是作者的有意处理,以此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痛惜和思考。 沈从文在作品中努力展现湘西这一自给自足的社会是唯一尚未受到“现代文明”污染而淳厚古朴民风犹存的社会,实际上正是针对湘西满目疮痍的现实,目的是引导人们对边城历史与现状进行独特的思辨与批判,呼唤自由的、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在文章的结尾,白塔在暴风雨之夜猝然倒掉,象征着美丽湘西的终结,而后的重修,维系着作者对重造湘西未来的 “这个人也许理想,而翠翠的等待正是对人性回归的一种呼唤。作品的结尾: ,在忧虑中透出一线希望之光。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就是一部描绘“优美、自然、健康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作品。作者对乡村文明乐园般诗意的抒发,达到了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及现代都市文明人性丑陋的批判,同时也寄托着作者对人性的思考。 -8- 从《边城》谈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人性美 (二)重建民族精神 沈从文以湘西自然和谐的社会为蓝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桃花源”式社会,极力歌颂湘西人身上所迸射出的人性光辉,着重描述存留在湘西边地少数民族健康优美的人性和动人的生活场景。 湘西地处中国边远地方,沈从文企望用未被“现代文明”破坏的湘西边民的道德情操来重塑中华民族的灵魂,于是他坚持自己的文学原则,用一直温情的笔将湘西边城加以美化,着力表现旖旎风光、古朴风俗以及典雅优美的人性。像摆渡、教子、助人、送葬这些日常小事,在作者看来都显得相当理想化,更加体现出一种如梦似幻之美,以此引起读者的赞美和追求,达到重塑民族品格的最高理想。 , 作者曾直言,他的写作意图是支持“民族复兴大业的人”“给他们一种勇气和信心”。苏雪林在《沈从文论》中亦不再简单地指证沈从文的作品“没有思想”,而是赞赏沈从文的作品 “就是想借助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 20 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权利”。 沈从文在浪漫与悲凉中努力传达着他的审美理想与人生寄托,他希望把民族精神引导向社会文明的高度,希望用“农村原始淳朴的人性美来改造黑暗现实,恢复民族元气”,燃烧起这个民族更年轻一辈的情感,使我们的民族能够在“过去”和“未来”的对照中,实现民族品德和民族精神的重新塑造。 结论 《边城》对人性生 沈从文先生坚持站在时代和生命的高度建造希腊小庙,命之美给予了完整理解和完美表达,也始终维系着沈从文先生对民族命运的沉重忧虑和民族未来的殷切希望。 静谧祥和的边城,孕育了朴实善良、友爱和善的人们。边城风俗教化着人们奋勇前进。在沈从文看来人性美无处不在,美在自然,更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他笔下的男女老少无不表现出湘西人灵魂深处的自然健康、善良诚实的人性,从而显现出爱情与友谊的纯美辉映出道德的光芒,引起读者对自 -9- 从《边城》谈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人性美然优美的理想生命形态的向往。 然而,都市人性的扭曲异化,民族传统优良品性的遗失,使沈从文对青年一代的人生观产生深深的忧虑,他借一个混合着美丽与悲凉的爱情故事为基点,支撑起他整个关于人类社会重塑民族品德的审美寄托,他想要从湘西边民传统健康而朴实的人性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品质,燃烧起这个民族更年轻一辈的情感,从而使整个人类社会得以改造。 - 10 -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⑴沈从文 《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年版 ⑵凌宇 《沈从文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年版 ⑶凌宇 《从边城走向世界》【M】,岳麓书社,2006 年版 ⑷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⑸温儒敏,钱理群,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1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城人民淳良的心灵。《边城》作为一部中国的乡土抒情的经典之作,也就是作为一部“牧歌”的经典之作,集中表现了湘西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这是它最集中地表现的一个方面。在这部小说里面,人性之善展示的是非常充分的,比如说表现渡船老人,表现顺顺以及他的大佬、二佬,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渡船老人来说,他的职责就是管理那个渡船,他勤劳、善良、本分、敦厚,凡是一切的传统的美德,他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不论风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实于自己的职责。他因为是食公家的粮禄,所以过渡人看他忠实于自己的职责,有时候给他一些钱物,而他一概极力退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所接受来一些好处,他总是想方设法的超量的去报答。翠翠乖巧、心善、勤劳,是爷爷的好帮手。而顺顺这个人,是当地地方上有头脸、有身份的人物,他的美德也不缺少。但是他跟渡船老人的美德不一样,渡船老人是忠于职守,而顺顺却要来得大气豪迈得多。他仗义疏财、扶强济困、正直、公平,深受当地人的尊重。两个儿子也是道德的楷模——豪爽、直率,与人搏斗时敢于挺身而出,吃苦、出力的时候从不退缩。这些传统的美德在这些人物身上,都有非常好的体现,所以这种美德在《边城》里边表现得是非常的充分的。另外就是人性之美,人性所流淌出来的这种诗意,一个是善、一个是美,这种美实际上是沈从文在《边城》里边所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诗意,人性的诗意、山水的诗意。比如说翠翠为什么会喜欢二佬,而不喜欢大佬;如果仔细阅读这部作品的话,你会发现非常吸引翠翠的二佬身上最本质的品质,就是他的诗意。二佬长得很英俊,小说里边讲他像岳云,所以二佬跟翠翠之间的这种关系的发展过程也充满着一种诗意。最初翠翠见到二佬是在龙舟竞渡结束之后,天已经黑了。翠翠在那里等爷爷等不来,正在害怕的时候,二佬赶鸭子从水里面上了岸。在这样一个时刻,实际上二佬充当了她的保护人这样一个角色。后来是二佬回家,因为翠翠对他有误解,二佬就回家叫他们家的长工打着火把把翠翠送回家的,他实际上充当了她的保护人。但是这个场景非常的浪漫,非常的有诗意。在他们对话的过程中,二佬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你在这里,大鱼会吃掉你。”结果这句话,就成了后来两个人关系发展非常好的一种隐喻。只要提起这句话,翠翠心头就会洋溢起浓郁的诗意,一种温柔的回忆。如果我们把《边城》看作是一个完美的、诗意的中国形象的造型,那么这个人性之善、人性之美是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它构成了《边城》的乐园图式的核心。《边城》的结局是一个悲剧,在这里边有很多构成悲剧的因素。比如从现实的方面去理解《边城》的悲剧性,就是作品里面碾坊和渡船的冲突。碾坊代表了一种实用的、功利的,以金钱地位为标准的婚恋观;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的、出于心灵相互吸引的传统古朴的爱情观。这两种爱情观发生了冲突,在作品里边,事实上是以碾坊为代表的这种力量、这样一种势力取得了胜利。爷爷之死,两个人没有最终结合,都跟现实层面的这两种力量的冲突有着密切关系。 第二个层面,就是这种命运感,也是《边城》的这种忧伤和悲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这种宿命感,它在作品里面呈现的是非常丰富的。实际上仔细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会发现《边城》的当事人,从这些人的行动和性格来看,金钱关系对翠翠和二佬的爱情的破坏,就是现实的那一面对爱情的破坏是有限的,或者可以说它不是一个根本性的破坏。翠翠的爱情萌生的非常简单,她第一次见到二佬可以说一见钟情,二佬对她也是一见钟情。从这个外部环境来看,爷爷对翠翠和二佬的爱情是极力的促成的。在作品里唯一的反对者,就是有力量去反对他们爱情的二佬的父亲顺顺,可是他的反对态度上并不坚决。后来渡船老人死了以后,顺顺表示要接翠翠到家里面住,等二佬回来完婚。显然在大佬死了以后,顺顺已经同意了二佬和翠翠之间的这种婚姻,这说明他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是有所悔悟的。由此可见在翠翠和二佬的爱情道路上没有过多的人为的、社会的这种障碍。那么既然这个障碍很少,翠翠和二佬他们的爱情应该有一个幸福的结局,但是事情却没有成功,造成了悲剧,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归纳到我们讲的第二个层面,就是它的命运感。悲剧的发生,实际上最显见的一个原因是一连串的误会造成的。这个误会首先在爷爷和大佬之间,大佬唱歌败北了,而爷爷却以为那个优美的歌声是大佬唱的,去恭维他,结果恭维不对头碰了一鼻子灰;其次是爷爷和二佬之间的误会,大佬死了以后,爷爷在街上碰到二佬,故意把谈话往婚事上引,结果二佬又误会了,他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在二佬和爷爷的交往中充满了误会,老人的善心、老人的良苦用心都被误会了,结果失去了好几次很重要的和解的机会。再一个误会就是爷爷和顺顺之间发生的,爷爷眼看翠翠的婚事不成,就厚着老脸去找顺顺去想撮合。本来顺顺对二佬爱翠翠并不准备过分反对的,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老船夫对这件事这样过分的热心,这让顺顺又误会了。顺顺就有一种成见,认为大佬之死是这个好事的老人造成的。那么这个误会是不得了的一个误会,所以他在老人去找他的时候,他有意识的疏远老人。实际上这次疏远对老人的打击是极其大的,老人在跌跌撞撞回到家里面,路上又碰到了中寨的一个人,这个人显然是在团总的女儿和二佬的婚姻之间起牵线的这么一个人物,他又打击了一次老人。这两次打击对老人是致命的,老人在狂风暴雨的当夜死去了。就实际上他们的爱情没有成功,这些误会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命运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种具象的形式。这些误会是没有原因的,是天意,所以也是命运感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形式。《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酉水岸边的吊脚楼、碾房、竹篁、白塔、绳渡,茶峒的小街、码头、店铺,是令人神往的湘西景物画;那元宵的鞭炮烟火、舞龙耍狮,端午的龙舟竞渡、泅水捉鸭等,则是墨彩交融的风俗画;加上那儿人们古朴的风习,淳厚的人性,带有地域性的传统道德观念等等,一起勾勒出一个新奇独特的世界。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第一篇:浅析《边城》中的“三美” 55班段佳希 摘要:近似世外桃源的详细小城中,温厚善良的人们,坦荡真挚的情感,清幽古朴的景象,这些聚集美好的要素,共同组成了《边城》。本文从景、人、情三个角度,讨论《边城》中“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关键词:美与爱,景色美,人性美,情感美 ( 一)诗画般的自然美 “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细雨还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随手从书中摘取一些句子,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明丽清新的图画,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沫。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这些如诗如画的美景,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扑面而来的便是对这样纯净美好的湘西的无限神往。 不难发现,作品抓住了山水的灵性,是以水作为背景的。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言,“我的作品的一切背景,都少不了水。”他巧妙而不做作地让水的色泽浸润到文字中去,将故事置于一种翠色的基调之下,一切都变得清新且柔和起来。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让纸面上的景象也活灵活现生动形象。而其中所融化的部分唐诗的意境,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朦胧美。 沈从文先生怀着对故乡缠绵的挚爱,描绘出了如田园牧歌般的茶峒风光,这样的景色不仅仅只是自然环境,而且还是随着人物感情的波动而展开的,对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纯洁自然的人性美 《边城》中的人物都个性鲜明:纯真善良、温柔忠贞的女孩翠翠,细腻却又孤独的傩送,大度豪爽的天保,以及深爱孙女的爷爷,这些人物都守护住了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是人性之美较为集中的体现。 除此之外,文中提及的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同样有力地表现了这样的美好。民风纯朴,不讲等级,不谈功利,真诚相待,相互友爱……这些表现人性之处汇集在一起,亦能表现出作者对这种价值观和明净心灵的讴歌。 联系《边城》的创作背景,1931年,中国有良知的文人处于对人性本质的思考之中,沈从文先生希望能够接此书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使人们相信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当然其中也不乏作者对现状的痛心。 (三)丰富多样的情感美 在作品中,涉及到的情感有许多种。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傩送与天保之间的手足情,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以及邻里之间的乡情……无一不是淳朴且挚美的。茶峒是一个湘西边的小村,远离了外界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自然身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也是不含有其他杂质的。 这样如同水晶般透明的美好情感是难得的,自然也是需要我们去珍惜的。 这样的情感主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体现。这样的描写既包括语言、心理、动作、神态,又包含幻想与梦境。其中,翠翠的幻想和梦境体现得尤为突出。离奇的胡思乱想,崖边摘虎耳草的梦,都是情窦初开的纯真少女对甜美爱情的神往。这样的爱情是不被世俗沾染的,与金钱名利毫无关联。当然,亲情乡情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边城》百度百科 第二篇:我为什么喜欢《边城》 55班 章清扬 初中第一次读这本书,在书店里,高大的书架,交错着的读书人的手肘和汗味。打仗一般抽出一本薄薄的书,反过来看书名,《边城》。书名的印象永远和那股暗暗涌动的汗味连在了一起,于是对它的喜爱也带着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 首先是名字。边城,天边的城市,我已经可以看到那样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的小小城市,带着与生俱来的孤独,遥遥立在很远的地方。边城,又带着厚重,一座这样的城里的爱恨,一座这样的城里的炽烈和绝望,又与那些不是边城的城有什么不同? 我喜欢《边城》的灵。文字不算多,不晦涩,带着的所谓哲理,意义也不难懂。初看完,只有唯一的感觉是命运无常,我们规划好的想象到的最后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不该死的死了,不该走的走了,不该孤独的依旧孤独。这是沈从文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自己命运的一种不安全感,但他又将这样的不安全感处理得这么巧妙,这是一种带着灵气的叙事,带着命运感的叙事。我们无法想象那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最后生长出的爱情又如此苦涩。沈从文将他的灵气融进了边城里,从文字的灵动,他善用视觉和颜色,而且似乎较遵循山水画的写意,带一点忧郁一点跳跃,去叙事去写景;到刚刚所说其中展现的灵动的故事,最后是那样有灵气的人物,翠翠,沈从文内心里似乎一直有这样一个缪斯存在,微黑,爱笑,忠厚,身后是大山河流漫山遍野的翠竹。沈从文自己就是一个带着灵气的人,而随之而来的文字也有着灵气。命运的无常,若没有这一分灵气,就会悲怆而非恰到好处的忧伤,若这样的灵气多了,就有些一种不可言说的游戏人间的薄情感,沈从文拿捏得刚刚好,又是一种灵气。 我喜欢《边城》的细腻。沈从文真正是大家,他对于生活的观察是那么细腻,他像一个手里捏着画笔的忧郁的画家,垂者苍白的眼皮,带着一点冷漠的看着世间百态。你看《边城》中对于傩送和翠翠初恋时两个人的状态,几乎可以在生活中对号入座:翠翠看见傩送会脸红跑开,会在得知有情敌时闷闷不乐;傩送会为了一只酒葫芦跑到翠翠的家,会为了翠翠努力地去出彩,更会为了翠翠放弃碾坊。美国电影《怦然心动》中,那两个小孩的初恋,又与此有何不同?《边城》中,恋爱中小女孩的敏感,多虑,孤独,没理由的忧郁都表现得那么细腻,那么完善,可以说很多女作家都无法这样潜下心神去聆听自己的感受。还有对湘西奇妙风俗,淳朴人情和世外桃源般环境的描绘,也让人叹为观止。《边城》开头两章沈从文用全方位的手法无比细致地描绘了茶峒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节日等等,带来了一个真正为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为一段纯真爱情的展开铺展了一个伊甸园一般的氛围。更为重要的是,读者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或者官方点来说“拓宽了视野”。从情感到环境描绘,所有的细腻都在丰满着人物本身和故事本身,当读完这个精致又忧郁的故事,茶峒活了,翠翠活了,傩送活了,甚至那个看不清面容的老马兵也活了。 我喜欢《边城》的孤独。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那天闷热的书店和那本《边城》灰色的封面白色的字,我觉得这本书一定是孤独,像一只承载着作家所有敏感神经的不堪重负的鸟。暂且不论沈从文先生个人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单说这本书若有若无的淡淡的孤独。茶峒不为人知,与世隔绝;翠翠和祖父黄狗生活,没有玩伴;就连一些最欢愉的情节都带着一种淡淡的不归属感,也就是孤独感,比如傩送为翠翠唱歌,是在夜晚,山崖上,树林里,对着残月,唱着可能不会被心上人听到的歌,一种忧郁感随着精巧的画面袭来。孤独是成就艺术作品的捷径,也是塑造美感的捷径。譬如黛玉之美,黛玉之孤独孤僻,创造了她不同旁人的美,美得执拗美得不近人情。沈从文无疑是爱这样的孤独的,他写孤独的翠翠写得那样深情,那样惹人喜爱。但无疑他也是矛盾的,他不知道这样的孤独究竟好不好,他似乎感受到了孤独,不归属不合群对他个人造成的影响,于是在《边城》里,创造出翠翠的美翠翠的灵的孤独最终也让翠翠继续孤独-----因为孤独,翠翠不会表达自己的爱情,她与傩送几乎没有认真的交流过。 孤独让这部作品带着一种忧郁,精巧,带着一种浑然天成的气质在那个年代的文字作品中独树一帜。 《边城》的灵气,《边城》的细腻,《边城》的孤独,让它在我心中就像一个人,一个老友一般亲切。这个老友不善言谈但内心丰盈,这个老友有着清澈的像小兽一样的眼睛,有敏感的单薄的眼皮,有不属于世界的不安全感,有不属于世界的文雅英俊。他长得似乎很像沈从文,又似乎不像。 [if !supportLists]3. [endif] 论人生经历对沈从文作品风格的影响 55侯思怡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个十分独特的作家。从他以休芸芸笔名发表文章开始 ,到40年代末搁笔 ,给我们留下了短篇小说二百余篇 ,中、长篇小说十余部 ,近 3 0 0万字。他的作品再现了我国 2 0~3 0年代形形色色的人生面影和生活方式 ,在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及文体形式等诸方面 ,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为开拓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领域作出了可贵贡献。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写作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的一个苗族家庭。年少时便浸润在湘西的淙淙流水,青山倒影,吊脚楼,细竹筏和悠远的回荡在好几个山头的歌声中。湘西生活成为了他日后写作的重要内容。以至于人们评论沈从文的文字是属水的。在水的颜色、光彩中,融入了作者的灵性与情感。抓住山水灵性 ,以水作背景 ,将故事置于一种翠绿的基色之下 ,使作品具有一种清新、柔和的格调。他笔下的人物一是充满自然灵性的。《边城》中的翠翠即是很好的例子。“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见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溜溜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做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容地在水边玩耍了。”沈从文6岁如私塾,小学毕业后边去参军。在部队,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大量死亡事件,朦胧地意识到人性堕落与衰微的可怕,进而在他的作品中转化为一种“人生可悯”的深沉慨叹和忧郁气息,另一方面又使他产生了远离家乡的想法。离开湘西来到北京,一切并不如他想象般美好。他生活困顿,都遭人轻视。北京的绅士看不起这个乡下人哩!他以“乡下人”的眼光观察都市生活,看上层社会生活样的腐朽堕落,对比湘西的美好,他从人性的角度来写作。《八竣图》是沈从文独特的讽刺风格的一个体现,他的讽刺不以锋利辛辣取胜,在讽刺中带着怜悯和同情,是一种温和的社会世态讽刺。他用教授甲乙丙丁等八人的例子,批判了都市男子的虚伪,面对欲望压抑约束,呈现出一种畸形的变态的表现。此时他创作的有关湘西生活的作品,就与凸显景美人美情美,把淡淡的忧郁、辽远的愁绪 ,夹裹在平静的叙述里。节制自己的感情 ,从不采取剧急表达情感的方式 ,他让感情的细流在平静的叙述里缓缓流动。他是在微笑里藏着哀痛 ,微凉里夹着忧郁 ,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抒情风格。平淡而辽远 ,不烈却撩人随后任教的经历使他愈发充实。但在40年代末,他却搁笔——他无法用新时代的笔调来写作,原来的方式也无法满桌时代的要求了。沈从文写给他的文学:“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 [if !supportLists]4. [endif] 观电影《边城》有感55班张可扬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世许明天回来。”这是沈从文《边城》中的最后一句话,而在电影中也是最后一个镜头----白雪落在翠翠身上,她仍旧坐在熟悉的船上,可不同的是没有了爷爷的陪件,只剩下淡淡的凄凉和哀愁。愿著中沈从文的文字质朴实清新,却又蕴藏着热情与悲痛。如诗歌一般的故事如何将其改编成电影呢?我怀着好奇、怀着忐忑,看了这部几十年前的老电影。故事发生在湘西茶峒,而电影的拍摄也在湘西,使电影的画面与气氛极其契合原著。翠得迫人眼目的竹林,清澈的河水,河底的五彩石,还有吊脚楼,过节时的龙船等等真切而自然。电影忠于原著,继承了文字中的秀美山水、甜美歌声、纯美山人、凄美爱情,这是电影中的闪光之处。但要在一个半小时中融入许多复杂含蕴和不易表达的情愫,又希望完全忠于原著,是很难办到的。这也就让影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不论是主线剪辑又或是人物叙事都很散,一部电影需要有紧凑的布局来带入观众的情绪。电影采用一步一景式的叙述方式,延用原著中插叙的手法,可又缺少像原著中大量文字铺成的背景介绍和清晰的时间脉胳作支撑,导致未读过原著的观众不知所然,再加上导演采用大量固定机位摄影和长镜头来凸现湘西风景的诗情画意,而非下功夫捕捉演员所表达的人物心理活动,使情节更散。再说演员,应该说影片的演员阵容除了翠翠的扮演者都是厉害的老戏骨。特别是饰演船夫的冯汉元,演技到位,将书中所表现的那位疼爱孙女,一心要将翠翠托付给最好的人的爷爷演得活灵活现,无论是与翠翠平日里的说笑,还是满腹心痛与苦闷之时,都表现得恰到好处。但其它角色却差强人意。小说中的翠翠是一位善良天真又热情活泼的女孩,对于爱情,她不是羞于表达,她只是正处于朦懂状态,一直被蒙在鼓里,让人心生怜爱;而电影中的翠翠更像是一个畏于表达心意,将一切埋在心里的抑郁少女,让人爱不得、又恨不得。至于天保傩送二兄弟,导演便直接略过他们一起长大的手足之情,对于爱情,他们本是公平竞争又互相有所成全,但影片的角色塑造却并未体现出面对隔裂时的兄弟情。还有顺顺的乐善好施,正直明理在影中却成了破坏儿子爱情的父亲。 电影中的各种细节也处埋得不够到位。或许是因为忠于原著,小说中的各种细节被导演过于直白得表达了出来,却让未读过原著的观众云里雾里。比如翠翠与傩送二老第一次相遇时,本应该充满着惊喜与欢乐,可影片中为了表现夜的深而一片暗黑,破坏了他们相遇时的趣味。再如灯楼中的妓女,爷爷刮砂放淤血的镜头,也让观众难以明白。 将著明文学作品拍成电影,早已不言而喻的成为电影界的一支重要血脉,放之四海皆已屡见不鲜。如何将家喻户晓的文字转换成影像,将蕴含于平面文字背后的沉重抽象意义变成更为更直观的视觉冲击,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电影未对原著加固与升华,也未降格,但不能否定,它无法同原著一样成为经典。 5. 凤凰古镇-清新雅俗 高一55班陈靖双 文艺气息带给我的总是向往,信仰和心灵的洗涤。民族风情小店总是与众不同,木的淡香,艳丽而不浮华的色调精美手工艺品。不算是文艺青年,但也看些比较文艺的文字,初到古镇,我便被这里的慢生活节奏吸引住了,车载CD店,清吧一条街,陶器店,江景客栈,各种纪念品....清吧里面的小哥哥小姐姐真是令人赏心悦目,时而酷,时而忧伤,到处都有文艺的气息,我在想这里的人们怎么会生活的如此优雅,走着走着,心里只剩下开心和悠闲了。 走到一家寄存明信片的店里,挂着的各种明信片吸引住了我,带着来来往往的旅客们的各种关于凤凰的记忆以及与此有关的小心愿,或是说会故地重游,或是带着另一半来找寻记忆....于是我也坐下写了一张,算是心有寄托吧。店老板是位帅气且文艺的小哥哥,走的时候给了他赞赏,很喜欢他的生活方式,还有会支持他和他兄弟的公众号,哈哈。其实自己也没有品尝很多美食啦,这里比较出名的有血粑鸭,个人感觉不太好吃啊,那个黏黏的东西也不知道是什么,整个火锅都是那个味道,鸭感觉也没什么其他的味道。 至于臭豆腐,是有比荆州的好吃那么一丢丢,还有桃酥饼好像也是当地特产吧,好多人买,熏肉,木锤酥,姜糖... ,还有各种丝巾啊,饮品啊,烧烤啊,苗族工艺品啊,可怜我是个穷学生,好多都没有品尝到。还有我听到的最多的都是阿妹,要不要编辫子啊,一路上听到了不下30遍,不了,谢谢,不了,谢谢.... 傍晚,徜徉在光可鉴人的凤凰古城石板街道上,摩肩接踵的游客没有惯常闹市中的喧嚣,而是全都悄言细语地感受这古朴民居的无限韵致,你会觉得古城有一种超然人寰的宁静,是另一一种美丽画卷。而夜色中的古城,却不折不扣是一一个美妙的梦境,或轻愁或薄喜,或挟一-怀平和。穿过影绰人群,随便寻一处临水而设的茶肆酒吧(首推流浪者酒吧、原始人酒吧、守望者酒吧、虹桥风雨楼)或钻进岸边吊脚楼苗家人餐馆,一人独饮或亲朋偕欢,古城就能为你圆一个心中常驻、世间鲜有的曼妙梦境了。 读沈从文的《边城》无法想象到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去了之后,有一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只是觉得心里很静很静,所有的烦恼都可以抛掷脑后。说再多,也不如大家亲自去一次, 体验体验,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高欧阳馨悦 边城简介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这里人性皆真、善、美。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但是边城所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桃源里一群善良的人的悲剧。边城讲了一个平淡的故事,在平淡中开始也在平淡中结束。而我这次论文的论题就是“一群善良的人为什么将生活过成了悲剧 关于翠翠 翠翠的出身便很独特,或者说有点戏剧性,她从小在祖父的身边长大,单纯又美丽,文中这样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她就像一只小兽,对世间的一切有些胆怯又有些好奇。但从文中祖父几次询问她而她总避而不答可以看出翠翠更偏向于躲避。而且翠翠明明是喜欢船总二儿子傩送,但是在见到傩送的时候。翠翠总躲起来不见或是不怎搭理傩送,也从未给过傩送明确的答复,傩送也没有什么主动的举动,明明互相喜欢的两个人就在这样谁也不明说的模糊的关系下随着后来事情的发生变得越来越遥远。 关于大哥天保 大哥天保大概是这群【不好好说话的】人里面说话最为直爽的,他最先便向老渡船人表明了对翠翠的心意,但船总顺顺大概更为偏爱二儿子傩送(这从名字大概就可以看出来,傩送这个名字在当地多少有点神圣,而天保就显得要敷衍很多)也许是因为父亲的偏爱使得这个直爽的人隐隐约约有些自卑,这也导致了天保在知道傩送也喜欢翠翠后就失落了很多,而弟弟傩送的好嗓子更是让大哥自卑,于是本该在月夜下唱歌的那一天,天保甚至一句也没唱便赌气乘船离开。天保的离开大概是因为自卑但翠翠如河畔小鹿一般的身影未曾从天保心头散去,也是因为这般心神动乱天保便就此丢了性命。 关于船总二儿子傩送 傩送的选择好像一直都比大哥天保更多,渡船或是水磨坊总之都是不赖的选择,但傩送也是这群人中间心思最为细腻或者说话最扭捏的,在某一次船总顺顺询问傩送选择哪一个的时候,我记得傩送的回答大概是你要是为了钱财那你就选水磨坊,你要是为了我那我就选渡船。傩送的意思大概是我们家也不缺钱也没必要为了钱财去选水磨坊吧。但是他这样委婉的说话风格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祖父和翠翠始终没有拿出明确的答复可以说也就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关于老船夫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这里人性皆真、善、美。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 边城剧情分析 边城这本书的笔风很澄澈很干净,它不回避任何悲剧,也不刻意扩大任何矛盾但悲剧发生也正是在这平淡中慢慢酝酿没有任何矛盾也不起什么大波澜但悲剧慢慢酝酿便一发不可收拾导致了最后翠翠失去了祖父追求者也葬身波涛,心上人最后离开也不知道何时能归翠翠是这整件事情的受害者,除此以外船总顺顺不仅失去了大儿子而且二儿子也离开边城。但翠翠就是这样一个懵懂、娇憨、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美女孩,却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开始就已结束了的绵长而忧伤的爱。也许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难道这就是宿命么?“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故事的结尾以这样的反问戛然而止,让人唏嘘不已。掩卷,脑海中似乎浮现翠翠灯下托腮喃喃自语的神情:“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在这样一个桃花源,人民淳朴老实而周围人也善良友好,没有人做恶甚至没有谁动了一丝一毫从中阻拦的心,但终究他们还是分开了,翠翠本就狭小的生活圈失去了一大部分,船主顺顺的家也因此大起风浪。故事的结尾翠翠大概是坐在床边,等待着老二的回归。”她的纠结让人生生的心疼起来:这漫长的日子她是否能够靠着那个初见时的甜美回忆安然度过呢?很久没有读到这样使人惊艳的文字了,这惊艳不是华丽。而是不染尘世的纯美感情遭压抑带给人的一种柔软、一种怜惜,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命运不解的扣问。不由感慨有时男子如何竟有比女子还极致的细腻,沈从文先生如何知晓那样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子那么隐微的心理,难道真如他所说:“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女子?” 致谢沈从文先生和给我灵感的各式事物 参考文献《边城》沈从文
在边城明净的底色中,作者把自我饱满的情绪投注到边城子民身上,重点描绘了乡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塑造了作为“爱”与“美”的化身的翠翠形象。翠翠在茶峒的青山绿水中长大大自然既赋予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也养育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翠翠人性的光华,在对爱情理想的探寻中显得分外娇艳灿烂。结尾处所状白塔下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是具有着熠熠动人的人格力量的。
人物美:先看翠翠这个形象。她是一个在青山绿水中长大的孩子,无父无母,和爷爷相依为命。自幼缺少母爱,心中有一种朦朦胧胧的向往,而外公忙于渡船,心事又无处诉说,四周生机勃勃的景物使她感到凄凉和寂寞,于是胡思乱想起来,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忧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的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尘滓。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更使她倍感落寞与孤独,悲伤的哭了起来。她情窦初开,对爱情有一份朦胧的向往和一种讲不明白的感受,听外公讲**的故事,神往倾心;梦中听到二佬的歌声觉得自己在飞,是做了一个顶美顶甜的梦;在外公和她"讲笑话"的时候,内心充满羞涩;期盼着再听到二佬的歌声,久候不至,心中充满落寞和惆怅;而当外公唱了十个歌后,她又自语的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沈从文细腻的描绘出了这个自然之子的那种朦胧、又带有一丝凄凉的心态,这是一个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清纯少女的形象,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她自然似的哀与乐。再在看爷爷。敦厚朴实,恪尽本分,为了让过渡人能赶回家吃晚饭,在渡船上忙个不停。疼爱翠翠,感情上尽力体谅,在她烦心的时候为她讲故事、唱歌;操心她的亲事,想促成她的爱情,引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生活上无比关心,不让坐热石头。对从小失去父母从翠翠满心的温和和悲悯。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担心翠翠走她母亲的老路,就不告诉翠翠晚上唱歌的事实,也不告诉她天保兄弟的选择。翠翠是这个老船夫生活的精神依托。他担忧着翠翠在自己离开人世后的生活,想把她的生活安排的更好一些,有一个好的归宿。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孙女的深厚的爱,同时也感觉到他的身上有一份摆不脱的沉重、孤独和寂寞。这相依为命的祖孙俩使我们看到了人世间至纯至美的祖孙之爱。最后看天保兄弟,节选部分写的内容不多,但我们透过这一点点,依旧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作哥哥的天保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当明知自己不是弟弟的敌手,就决定离开,就此,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那份浓厚的诚挚的手足之情。翠翠、爷爷、天保兄弟,他们有着各自的喜与乐,甘与苦,这些喜乐甘苦源起于普通的人生之事,亦消散于普通的人生之事。这些纯朴的祖孙之爱和诚挚的手足之情,便构成了自然纯朴的人性美。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本文以两个分论点:一是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二是理想的建筑——“人性”美。阐述沈从文的《边城》中风情美与人性美的融合。 而读《从文自传》,沈从文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趣事及辛酸之事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那平易近人的语言将我们带入了他的世界。我们透过他的眼睛窥探到了一个我们所不熟知的那个混乱的时代的影像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言行,同时我们也从中找到了形成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各种因素以及他多年来执着于“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这一观念的缘由。在《从文自传》中,描述了许多作者逃学及瞒着家人到处游玩的事情。旧式的私塾教育、老塾师的虐待、枯燥的四书五经,对于他那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急于寻找各种疑问的答案的焦虑之心而言无疑是一大障碍。 他说,“我这一生,只相信智慧,不相信权利。”沈从文的文章一切从美与爱出发的人类本性。他的心中流淌着一股燃烧的感情,他真挚而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家乡以及在那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他们的生计,他们的命运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沈从文的心中,他们的悲剧使他不平令他痛苦,他急切地想要表达自己对于生命的关注以及“美在生命”的艺术理念,可他却不像其他作家一般以激昂尖刻的语言来谴责践踏生命的行为,却是以“诗意的镇定”和“叙事的从容”来表述自己的生命之思。这一种方式与他孩提时身边不停发生的杀戮事件及从军之后眼见的数不胜数的死亡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命是有序的,《边城》里所描绘的乌托邦式的生活也是有序的,一切都那么井然。就连黄狗的叫声也是因场景而生发,两山竹篁里叫得使人发松的朱雀也是很有节制的,茶峒里的妓女和粗野水手,都显得干净而有情意。而在《边城》中翠翠父母死了 撑船人死了 天保大老也死了 生命又是无常的,对于下一刻,我们是未知的。因为一念之差,就会有不同的结果,生命状态就是在一呼一吸之间演绎。因为这种未知或意外,让生命有了色彩有了意义。翠翠和她母亲的爱情,天保的溺水和傩送失足落水,白塔的坍倒,渡船亡失和老船夫的死亡……都是这般无可把握。
从化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有自行车出租麽?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往往是对乡土人生的道德赞歌。在沈从文笔下,乡土人生虽然也存在着痛苦和不幸,但是,却充满着道德光辉和生命力量。那些乡土社会的男男女女,要么淳朴、善良,要么单纯、天真,或者洋溢着旺盛而饱满的生命力。沈从文田园小说,并不是传统田园文学的简单移植,而是有所创造。由于古代社会的禁欲主义文化的制约,中国知识分子只是用田园象征社会理想和自我自由的信念,田园文学中并没有爱情生活。甚至没有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在五四田园文学中,作为一种进步,女性形象成为田园小说的主人公,但是,还没有爱情。《竹林的故事》中主人公是三姑娘,但三姑娘没有爱情。沈从文这里就有了爱情,这是这种古老的文学原型的现代转换。作品的爱情是故事是这样的。守渡口女孩翠翠,是一个美丽、纯洁、天真的少女。当地有个船总叫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都爱上了她。天保通过媒人去说亲,但是,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弟弟傩送知道以后,却要按照当地习俗向翠翠求爱,他和哥哥商量,用唱歌的方式向翠翠求爱。但是,哥哥天保不善于唱歌,觉得自己不是弟弟的对手,就放弃了追求,离开家乡,在他驾船离家出走的时候,船毁人亡。傩送因为哥哥的死,也对老船夫产生了误会,认为老船夫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以至于把哥哥弄死,因此,也放弃了对翠翠的追求,也离开了家乡到外地去干活。因为忧虑孙女的婚事,老船夫苍老了许多,在一个雷雨之夜死去。翠翠心中爱着傩送,作品结尾她仍然看守着渡口,一边等着傩送。作品写:“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三角恋爱的悲剧故事。但是,这种爱情悲剧,却体现了自然状态中人性的美好。一般来说,悲剧往往具有三个指向:一是社会批判或者文化批判。这样的悲剧根源是社会或者文化造成的,那么,这样的作品就是对于造成悲剧的社会、或者文化的批判。比如,《伤逝》就有非常强烈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子君与涓生的悲剧和社会现实、社会文化具有密切关系。二是揭示人生命运残酷。这样的悲剧是由于一种人所无法控制的力量造成的。比如《雷雨》中周萍与四凤爱情悲剧,纯粹是一种偶然的因素,才导致了同母异父兄妹爱情。三、人性丑恶所造成的悲剧。这样的作品往往是对于人性恶的批判。余华小说就是这样的。但是,《边城》的爱情悲剧却与上述悲剧完全不同。它是指向人性善。它通过爱情的悲剧反映了一种美好的人性。造成爱情悲剧的既不是社会环境,也不是文化,更不是人性恶,而是人性善。这里的悲剧之所以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翠翠的天真、纯洁。翠翠不是那种大胆、泼辣的少女,而是那种腼腆、羞怯的少女。由于她的这种性格,使她不是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爱情,到底爱哪一个,她只是朦胧地藏在心里,谁也不告诉,连她祖父也不告诉。而老船夫又非常尊重孙女的选择,所以,天保、傩送一时不知道翠翠究竟要选择谁,这样才导致天保离家外出,以至船毁人亡。于是,也就有了傩送对于老船夫的误会,就有了傩送远走高飞。所以,尽管是悲剧却证明了人性的美。所以,《边城》以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特异的乡土习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和渴望,体现了沈从文的自然文化理想。
额,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前清解甲流落军官“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兴旺发达,又因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被众举为“掌水码头”一方豪杰绅士。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受父亲江湖风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锤炼,皆成为江湖“岳云”式聪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鸭”的竞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与翠翠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二老”傩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大老”天保在与翠翠提亲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马路” ,“车路”推辞中,决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执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边城》是一幕爱情的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的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沈先生笔下的妙龄翠翠,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里变化,生动的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本文以两个分论点:一是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二是理想的建筑——“人性”美。阐述沈从文的《边城》中风情美与人性美的融合。 而读《从文自传》,沈从文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趣事及辛酸之事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那平易近人的语言将我们带入了他的世界。我们透过他的眼睛窥探到了一个我们所不熟知的那个混乱的时代的影像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言行,同时我们也从中找到了形成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各种因素以及他多年来执着于“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这一观念的缘由。在《从文自传》中,描述了许多作者逃学及瞒着家人到处游玩的事情。旧式的私塾教育、老塾师的虐待、枯燥的四书五经,对于他那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急于寻找各种疑问的答案的焦虑之心而言无疑是一大障碍。 他说,“我这一生,只相信智慧,不相信权利。”沈从文的文章一切从美与爱出发的人类本性。他的心中流淌着一股燃烧的感情,他真挚而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家乡以及在那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他们的生计,他们的命运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沈从文的心中,他们的悲剧使他不平令他痛苦,他急切地想要表达自己对于生命的关注以及“美在生命”的艺术理念,可他却不像其他作家一般以激昂尖刻的语言来谴责践踏生命的行为,却是以“诗意的镇定”和“叙事的从容”来表述自己的生命之思。这一种方式与他孩提时身边不停发生的杀戮事件及从军之后眼见的数不胜数的死亡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命是有序的,《边城》里所描绘的乌托邦式的生活也是有序的,一切都那么井然。就连黄狗的叫声也是因场景而生发,两山竹篁里叫得使人发松的朱雀也是很有节制的,茶峒里的妓女和粗野水手,都显得干净而有情意。而在《边城》中翠翠父母死了 撑船人死了 天保大老也死了 生命又是无常的,对于下一刻,我们是未知的。因为一念之差,就会有不同的结果,生命状态就是在一呼一吸之间演绎。因为这种未知或意外,让生命有了色彩有了意义。翠翠和她母亲的爱情,天保的溺水和傩送失足落水,白塔的坍倒,渡船亡失和老船夫的死亡……都是这般无可把握。
第一篇:浅析《边城》中的“三美” 55班段佳希 摘要:近似世外桃源的详细小城中,温厚善良的人们,坦荡真挚的情感,清幽古朴的景象,这些聚集美好的要素,共同组成了《边城》。本文从景、人、情三个角度,讨论《边城》中“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关键词:美与爱,景色美,人性美,情感美 ( 一)诗画般的自然美 “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细雨还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随手从书中摘取一些句子,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明丽清新的图画,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沫。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这些如诗如画的美景,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扑面而来的便是对这样纯净美好的湘西的无限神往。 不难发现,作品抓住了山水的灵性,是以水作为背景的。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言,“我的作品的一切背景,都少不了水。”他巧妙而不做作地让水的色泽浸润到文字中去,将故事置于一种翠色的基调之下,一切都变得清新且柔和起来。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让纸面上的景象也活灵活现生动形象。而其中所融化的部分唐诗的意境,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朦胧美。 沈从文先生怀着对故乡缠绵的挚爱,描绘出了如田园牧歌般的茶峒风光,这样的景色不仅仅只是自然环境,而且还是随着人物感情的波动而展开的,对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纯洁自然的人性美 《边城》中的人物都个性鲜明:纯真善良、温柔忠贞的女孩翠翠,细腻却又孤独的傩送,大度豪爽的天保,以及深爱孙女的爷爷,这些人物都守护住了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是人性之美较为集中的体现。 除此之外,文中提及的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同样有力地表现了这样的美好。民风纯朴,不讲等级,不谈功利,真诚相待,相互友爱……这些表现人性之处汇集在一起,亦能表现出作者对这种价值观和明净心灵的讴歌。 联系《边城》的创作背景,1931年,中国有良知的文人处于对人性本质的思考之中,沈从文先生希望能够接此书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使人们相信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当然其中也不乏作者对现状的痛心。 (三)丰富多样的情感美 在作品中,涉及到的情感有许多种。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傩送与天保之间的手足情,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以及邻里之间的乡情……无一不是淳朴且挚美的。茶峒是一个湘西边的小村,远离了外界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自然身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也是不含有其他杂质的。 这样如同水晶般透明的美好情感是难得的,自然也是需要我们去珍惜的。 这样的情感主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体现。这样的描写既包括语言、心理、动作、神态,又包含幻想与梦境。其中,翠翠的幻想和梦境体现得尤为突出。离奇的胡思乱想,崖边摘虎耳草的梦,都是情窦初开的纯真少女对甜美爱情的神往。这样的爱情是不被世俗沾染的,与金钱名利毫无关联。当然,亲情乡情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边城》百度百科 第二篇:我为什么喜欢《边城》 55班 章清扬 初中第一次读这本书,在书店里,高大的书架,交错着的读书人的手肘和汗味。打仗一般抽出一本薄薄的书,反过来看书名,《边城》。书名的印象永远和那股暗暗涌动的汗味连在了一起,于是对它的喜爱也带着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 首先是名字。边城,天边的城市,我已经可以看到那样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的小小城市,带着与生俱来的孤独,遥遥立在很远的地方。边城,又带着厚重,一座这样的城里的爱恨,一座这样的城里的炽烈和绝望,又与那些不是边城的城有什么不同? 我喜欢《边城》的灵。文字不算多,不晦涩,带着的所谓哲理,意义也不难懂。初看完,只有唯一的感觉是命运无常,我们规划好的想象到的最后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不该死的死了,不该走的走了,不该孤独的依旧孤独。这是沈从文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自己命运的一种不安全感,但他又将这样的不安全感处理得这么巧妙,这是一种带着灵气的叙事,带着命运感的叙事。我们无法想象那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最后生长出的爱情又如此苦涩。沈从文将他的灵气融进了边城里,从文字的灵动,他善用视觉和颜色,而且似乎较遵循山水画的写意,带一点忧郁一点跳跃,去叙事去写景;到刚刚所说其中展现的灵动的故事,最后是那样有灵气的人物,翠翠,沈从文内心里似乎一直有这样一个缪斯存在,微黑,爱笑,忠厚,身后是大山河流漫山遍野的翠竹。沈从文自己就是一个带着灵气的人,而随之而来的文字也有着灵气。命运的无常,若没有这一分灵气,就会悲怆而非恰到好处的忧伤,若这样的灵气多了,就有些一种不可言说的游戏人间的薄情感,沈从文拿捏得刚刚好,又是一种灵气。 我喜欢《边城》的细腻。沈从文真正是大家,他对于生活的观察是那么细腻,他像一个手里捏着画笔的忧郁的画家,垂者苍白的眼皮,带着一点冷漠的看着世间百态。你看《边城》中对于傩送和翠翠初恋时两个人的状态,几乎可以在生活中对号入座:翠翠看见傩送会脸红跑开,会在得知有情敌时闷闷不乐;傩送会为了一只酒葫芦跑到翠翠的家,会为了翠翠努力地去出彩,更会为了翠翠放弃碾坊。美国电影《怦然心动》中,那两个小孩的初恋,又与此有何不同?《边城》中,恋爱中小女孩的敏感,多虑,孤独,没理由的忧郁都表现得那么细腻,那么完善,可以说很多女作家都无法这样潜下心神去聆听自己的感受。还有对湘西奇妙风俗,淳朴人情和世外桃源般环境的描绘,也让人叹为观止。《边城》开头两章沈从文用全方位的手法无比细致地描绘了茶峒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节日等等,带来了一个真正为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为一段纯真爱情的展开铺展了一个伊甸园一般的氛围。更为重要的是,读者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或者官方点来说“拓宽了视野”。从情感到环境描绘,所有的细腻都在丰满着人物本身和故事本身,当读完这个精致又忧郁的故事,茶峒活了,翠翠活了,傩送活了,甚至那个看不清面容的老马兵也活了。 我喜欢《边城》的孤独。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那天闷热的书店和那本《边城》灰色的封面白色的字,我觉得这本书一定是孤独,像一只承载着作家所有敏感神经的不堪重负的鸟。暂且不论沈从文先生个人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单说这本书若有若无的淡淡的孤独。茶峒不为人知,与世隔绝;翠翠和祖父黄狗生活,没有玩伴;就连一些最欢愉的情节都带着一种淡淡的不归属感,也就是孤独感,比如傩送为翠翠唱歌,是在夜晚,山崖上,树林里,对着残月,唱着可能不会被心上人听到的歌,一种忧郁感随着精巧的画面袭来。孤独是成就艺术作品的捷径,也是塑造美感的捷径。譬如黛玉之美,黛玉之孤独孤僻,创造了她不同旁人的美,美得执拗美得不近人情。沈从文无疑是爱这样的孤独的,他写孤独的翠翠写得那样深情,那样惹人喜爱。但无疑他也是矛盾的,他不知道这样的孤独究竟好不好,他似乎感受到了孤独,不归属不合群对他个人造成的影响,于是在《边城》里,创造出翠翠的美翠翠的灵的孤独最终也让翠翠继续孤独-----因为孤独,翠翠不会表达自己的爱情,她与傩送几乎没有认真的交流过。 孤独让这部作品带着一种忧郁,精巧,带着一种浑然天成的气质在那个年代的文字作品中独树一帜。 《边城》的灵气,《边城》的细腻,《边城》的孤独,让它在我心中就像一个人,一个老友一般亲切。这个老友不善言谈但内心丰盈,这个老友有着清澈的像小兽一样的眼睛,有敏感的单薄的眼皮,有不属于世界的不安全感,有不属于世界的文雅英俊。他长得似乎很像沈从文,又似乎不像。 [if !supportLists]3. [endif] 论人生经历对沈从文作品风格的影响 55侯思怡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个十分独特的作家。从他以休芸芸笔名发表文章开始 ,到40年代末搁笔 ,给我们留下了短篇小说二百余篇 ,中、长篇小说十余部 ,近 3 0 0万字。他的作品再现了我国 2 0~3 0年代形形色色的人生面影和生活方式 ,在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及文体形式等诸方面 ,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为开拓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领域作出了可贵贡献。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写作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的一个苗族家庭。年少时便浸润在湘西的淙淙流水,青山倒影,吊脚楼,细竹筏和悠远的回荡在好几个山头的歌声中。湘西生活成为了他日后写作的重要内容。以至于人们评论沈从文的文字是属水的。在水的颜色、光彩中,融入了作者的灵性与情感。抓住山水灵性 ,以水作背景 ,将故事置于一种翠绿的基色之下 ,使作品具有一种清新、柔和的格调。他笔下的人物一是充满自然灵性的。《边城》中的翠翠即是很好的例子。“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见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溜溜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做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容地在水边玩耍了。”沈从文6岁如私塾,小学毕业后边去参军。在部队,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大量死亡事件,朦胧地意识到人性堕落与衰微的可怕,进而在他的作品中转化为一种“人生可悯”的深沉慨叹和忧郁气息,另一方面又使他产生了远离家乡的想法。离开湘西来到北京,一切并不如他想象般美好。他生活困顿,都遭人轻视。北京的绅士看不起这个乡下人哩!他以“乡下人”的眼光观察都市生活,看上层社会生活样的腐朽堕落,对比湘西的美好,他从人性的角度来写作。《八竣图》是沈从文独特的讽刺风格的一个体现,他的讽刺不以锋利辛辣取胜,在讽刺中带着怜悯和同情,是一种温和的社会世态讽刺。他用教授甲乙丙丁等八人的例子,批判了都市男子的虚伪,面对欲望压抑约束,呈现出一种畸形的变态的表现。此时他创作的有关湘西生活的作品,就与凸显景美人美情美,把淡淡的忧郁、辽远的愁绪 ,夹裹在平静的叙述里。节制自己的感情 ,从不采取剧急表达情感的方式 ,他让感情的细流在平静的叙述里缓缓流动。他是在微笑里藏着哀痛 ,微凉里夹着忧郁 ,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抒情风格。平淡而辽远 ,不烈却撩人随后任教的经历使他愈发充实。但在40年代末,他却搁笔——他无法用新时代的笔调来写作,原来的方式也无法满桌时代的要求了。沈从文写给他的文学:“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 [if !supportLists]4. [endif] 观电影《边城》有感55班张可扬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世许明天回来。”这是沈从文《边城》中的最后一句话,而在电影中也是最后一个镜头----白雪落在翠翠身上,她仍旧坐在熟悉的船上,可不同的是没有了爷爷的陪件,只剩下淡淡的凄凉和哀愁。愿著中沈从文的文字质朴实清新,却又蕴藏着热情与悲痛。如诗歌一般的故事如何将其改编成电影呢?我怀着好奇、怀着忐忑,看了这部几十年前的老电影。故事发生在湘西茶峒,而电影的拍摄也在湘西,使电影的画面与气氛极其契合原著。翠得迫人眼目的竹林,清澈的河水,河底的五彩石,还有吊脚楼,过节时的龙船等等真切而自然。电影忠于原著,继承了文字中的秀美山水、甜美歌声、纯美山人、凄美爱情,这是电影中的闪光之处。但要在一个半小时中融入许多复杂含蕴和不易表达的情愫,又希望完全忠于原著,是很难办到的。这也就让影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不论是主线剪辑又或是人物叙事都很散,一部电影需要有紧凑的布局来带入观众的情绪。电影采用一步一景式的叙述方式,延用原著中插叙的手法,可又缺少像原著中大量文字铺成的背景介绍和清晰的时间脉胳作支撑,导致未读过原著的观众不知所然,再加上导演采用大量固定机位摄影和长镜头来凸现湘西风景的诗情画意,而非下功夫捕捉演员所表达的人物心理活动,使情节更散。再说演员,应该说影片的演员阵容除了翠翠的扮演者都是厉害的老戏骨。特别是饰演船夫的冯汉元,演技到位,将书中所表现的那位疼爱孙女,一心要将翠翠托付给最好的人的爷爷演得活灵活现,无论是与翠翠平日里的说笑,还是满腹心痛与苦闷之时,都表现得恰到好处。但其它角色却差强人意。小说中的翠翠是一位善良天真又热情活泼的女孩,对于爱情,她不是羞于表达,她只是正处于朦懂状态,一直被蒙在鼓里,让人心生怜爱;而电影中的翠翠更像是一个畏于表达心意,将一切埋在心里的抑郁少女,让人爱不得、又恨不得。至于天保傩送二兄弟,导演便直接略过他们一起长大的手足之情,对于爱情,他们本是公平竞争又互相有所成全,但影片的角色塑造却并未体现出面对隔裂时的兄弟情。还有顺顺的乐善好施,正直明理在影中却成了破坏儿子爱情的父亲。 电影中的各种细节也处埋得不够到位。或许是因为忠于原著,小说中的各种细节被导演过于直白得表达了出来,却让未读过原著的观众云里雾里。比如翠翠与傩送二老第一次相遇时,本应该充满着惊喜与欢乐,可影片中为了表现夜的深而一片暗黑,破坏了他们相遇时的趣味。再如灯楼中的妓女,爷爷刮砂放淤血的镜头,也让观众难以明白。 将著明文学作品拍成电影,早已不言而喻的成为电影界的一支重要血脉,放之四海皆已屡见不鲜。如何将家喻户晓的文字转换成影像,将蕴含于平面文字背后的沉重抽象意义变成更为更直观的视觉冲击,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电影未对原著加固与升华,也未降格,但不能否定,它无法同原著一样成为经典。 5. 凤凰古镇-清新雅俗 高一55班陈靖双 文艺气息带给我的总是向往,信仰和心灵的洗涤。民族风情小店总是与众不同,木的淡香,艳丽而不浮华的色调精美手工艺品。不算是文艺青年,但也看些比较文艺的文字,初到古镇,我便被这里的慢生活节奏吸引住了,车载CD店,清吧一条街,陶器店,江景客栈,各种纪念品....清吧里面的小哥哥小姐姐真是令人赏心悦目,时而酷,时而忧伤,到处都有文艺的气息,我在想这里的人们怎么会生活的如此优雅,走着走着,心里只剩下开心和悠闲了。 走到一家寄存明信片的店里,挂着的各种明信片吸引住了我,带着来来往往的旅客们的各种关于凤凰的记忆以及与此有关的小心愿,或是说会故地重游,或是带着另一半来找寻记忆....于是我也坐下写了一张,算是心有寄托吧。店老板是位帅气且文艺的小哥哥,走的时候给了他赞赏,很喜欢他的生活方式,还有会支持他和他兄弟的公众号,哈哈。其实自己也没有品尝很多美食啦,这里比较出名的有血粑鸭,个人感觉不太好吃啊,那个黏黏的东西也不知道是什么,整个火锅都是那个味道,鸭感觉也没什么其他的味道。 至于臭豆腐,是有比荆州的好吃那么一丢丢,还有桃酥饼好像也是当地特产吧,好多人买,熏肉,木锤酥,姜糖... ,还有各种丝巾啊,饮品啊,烧烤啊,苗族工艺品啊,可怜我是个穷学生,好多都没有品尝到。还有我听到的最多的都是阿妹,要不要编辫子啊,一路上听到了不下30遍,不了,谢谢,不了,谢谢.... 傍晚,徜徉在光可鉴人的凤凰古城石板街道上,摩肩接踵的游客没有惯常闹市中的喧嚣,而是全都悄言细语地感受这古朴民居的无限韵致,你会觉得古城有一种超然人寰的宁静,是另一一种美丽画卷。而夜色中的古城,却不折不扣是一一个美妙的梦境,或轻愁或薄喜,或挟一-怀平和。穿过影绰人群,随便寻一处临水而设的茶肆酒吧(首推流浪者酒吧、原始人酒吧、守望者酒吧、虹桥风雨楼)或钻进岸边吊脚楼苗家人餐馆,一人独饮或亲朋偕欢,古城就能为你圆一个心中常驻、世间鲜有的曼妙梦境了。 读沈从文的《边城》无法想象到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去了之后,有一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只是觉得心里很静很静,所有的烦恼都可以抛掷脑后。说再多,也不如大家亲自去一次, 体验体验,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个你可以看看别人怎么回答你。
【摘录】一位慈祥的老人,一条可爱的小狗,一位天真活泼的小女孩,还有里面许许多多的水乡村民,筑成了历史悠久的农村水乡。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透析着醇厚的乡土风。他们身上渗着自然淳朴的气息,在茶峒这一小城里,人们过着快乐的生活,从不为世事而揪心,不为名利而争斗。他们远离喧嚣,保持着自然淳朴、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关键词】人性美、风景美、风俗美 一、湘西的风景美 茶峒地处湘黔渝三省交界处,“一脚踏三省”。沈从文将茶峒优美的风景、善良的风俗和淳朴的人情等融为一体,勾画出田园牧歌般的边城风貌。沈从文借助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小说一开头,就给我们描绘了碧岨溪那迷人的风光,“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入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沈从文对酉水岸边的吊脚楼、茶峒的码头、小溪流上的绳渡、翠绿的竹篁、清澈的溪水、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等都作了细致描绘,精心勾画了一幅湘西风景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边城所写的风景里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 二、湘西的风俗美 因为湘西那里交通阻塞,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在半原始的状态之中,因此保留了不少原始社会的风俗。沈从文在文章说“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沈从文用了三分之一的笔墨写了端午节。到了端午节那天,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一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端午节欢乐的气氛勾勒出一幅绝美的风俗图。淳朴的人民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态,激动的心情来感受这一天任何时刻的美妙之处。这种传统的节日里,可以感受到湘西人们洋溢着乐观情绪。人与自然、社会的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美丽的山水、健康的心灵、传统的节日,形成了湘西独特的人文景观。 三、湘西人性美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是真的能够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的,美丽的地方养育出来的人们也是很善良的,不管怎么样都是很幸福的。就像翠翠生活的地方一样,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造就了翠翠天性善良的美好品质,人们的善良造就了翠翠很温柔的性格。这样想来就算是那一条小黄狗也是温柔的,几乎不曾有过大声狂吠的时候。即使翠翠的身世有些悲惨,但这些也丝毫没有影响翠翠单纯的性格。爷爷也很淳朴善良,在端午节那天爷爷当然也要去镇里采买一些过节需要的东西,镇里很多卖货的摊贩见到爷爷来了便很热情给爷爷东西,还不收爷爷的钱,可见人们的热情好客爷爷平日也待人很好,只有自己待别人好,别人才会待你好。爷爷对过河的人们特别好,过河的人们看见爷爷一个人带着翠翠不容易,爷爷年纪又大,付钱的时候都会多给一点,但是爷爷都会拒绝收下多的钱,有时真的拒绝不了爷爷也只好收下,但是爷爷会用茶叶与客人换,时间久了人们都很尊敬爷爷,也很喜欢翠翠。湘西人们有着一种极其简单的情感和性格,那里的人都用一颗热情的心对待每一个人。【参考文献】沈从文《边城》译林出版社2018年11月第12次印刷 花都区圆玄中学高一(九)班 邓立丹 指导老师:黎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