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中学德育论文德育现状分析

中学德育论文德育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

中学德育论文德育现状分析

初中德育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德育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正确引导学生是每一位从事德育工作的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正确的处理,又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改革的新时期,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关键词:中学 德育教育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最佳时期,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最强,既是进行德育教育,塑造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最佳时机,又是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被腐蚀和扭曲的时期。那么,如何做好中学德育工作,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来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一、中学生德育现状

1、以应试教育为主,德育教育形同虚设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背景下,学校主要以分数为中心,育人观念淡化。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其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学教育工作中,“分数”就成了学生与老师关注的核心。而且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德育教育形同虚设,工作力度不足。虽然当前中学都设置和配备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全校德育工作。但是在以的分数为核心的背景下,这些都机构形同虚设,根本上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2、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实践太少

一些老师还被陈旧的教学教育理念影响着,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只重视学习,重视分数,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和品德方面的`培养。

二、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

提高素质的教育工作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好与否的关键,因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品德修养、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使更多的教师德才兼备、爱生敬业,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我们的中学教育才会塑造更多、更纯洁的灵魂。

三、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水平而非垂直的关系

新世纪的教师应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为逻辑起点,尊重学生,惟其如此,才能建立起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的精神,使其成为优秀的中学生。

2、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主导与主体而非主体志客体的关系

主导与主体之间关系是建立在理解志尊重基础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而非改造的关系。师生关系是生命亲近生命上,人性提升人性的本体之爱。所以,要对每一个学生,即使是学习成绩不好、品行有过失的学生都充满关爱之情,与其建立起亲近和谐的关系。

3、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双向交互而非单向传承关系

对学生,是知识与智力、智慧与心灵的成长;对教师,是经验与能力、理论与艺术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自由、民主、平等的方式,在“授人以渔”的同时“获人之渔”;学生也才能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和敢于创新。

四、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立体教育网络

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学校可以采取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从家长那里反馈学生在家表现和家庭教育的情况。班主任或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必须坦诚相见、推心置腹,如此配合必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五、加强活动指导,实现活动育人

中学生道德品德的塑造是在各种社会实践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因而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行为是一种必要的途径和方法,但目前一些学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敢也不愿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造成学生被禁锢于校园里,约束于课堂上,导致学生的活动空间被大大缩小,这极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领导及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年龄特点,将时间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走近自然、了解社会,增强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学校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如升旗仪式活动、开展学校运动会、演讲比赛等,同时要求班主任利用班级的条件和中华民族丰富的德育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德育教育活动。

总之,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教师要经常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求知的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培养他们健全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参与竞争的思想意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还要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真正给学生精神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何伟雪,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J],广西教育,2007

[2]陈向平,新形势下再看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张纯芳,将德育工作融入班主任工作 [J],中小学教育,2011

学生的德育 教育 问题在当前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学校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历史重任。“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树人先育德,德正人才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德育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德育教育的核心:学会做人》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接着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怎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德育教学;责任感;亲情教育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因此,“学会做人”教育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一、德育工作实效低的主要表现

1.逆反心理

对德育和德育管理存在一种厌烦情绪。相当多的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在老师进行思想教育时,表现得烦躁、敷衍、漫不经心,甚至和老师顶撞、争吵。在一些班级里,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被孤立,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却能得到同学的支持,班级里缺乏正确的舆论,班风不正。

2.学风浮夸

一些学生学会了夸夸其谈,在 作文 中,在班会上,在外人来校采访,开座谈会时,他们会说上一气言不由衷的大话、套话、空话。常常还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仿佛一些学生不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不会用自己的嘴说话,千人一面,百人一腔。教师怎样说,学生就怎样说;校长怎样讲,学生就怎样讲。德育教育留下的是生吞活剥的窘态。

3.双重人格

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或老师面前,表现良好,学习认真,劳动积极,是非分明;但回到家里,或是老师不在时,却呈现出另一副模样:懒惰、消极、自私、追求高消费、贪图安逸、害怕困难、不肯吃苦、任性,甚至不可理喻。

4.言行分离

言行不一是更为普通的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嘴里说得头头是道,实际表现一塌糊涂。表决心、写作文堂而皇之,实际行动却差之千里。批评别人,振振有辞;轮到自己全是歪理。这些学生认为,那些好听的话,就是用来说给别人听的,根本没人能做到。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道德教育长期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或者,只注重了某些较高精神境界的教育,却忽视了做人基本素质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总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解决好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外,德育教育自身也存在;一是德育的要求过高。教育讲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但在德育教育上就不够。德育要求起点高,讲全面。如对小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大讲特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理,他们能搞清楚吗?二是德育内容在系统上安排上的缺乏。德育教育现在非常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虽然都安排了,也有人上课,但是只停留在课堂上,停留在表面上,根本就没有真正进行心理辅导;三是德育教育在工作组织和时间上缺乏保证。现在在大力开展课程改革,有些地方都忙于课程改革的“改”,而忘了德育教育始终是课程改革所隐含的一条主线,应该是课程改革越深入,德育教育就会越成功,应该是课程改革与德育教育是并驾齐驱的。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形势的发展以及现在德育教育所处的现状,我们必须在趁“课改”的同时,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改革,而我认为德育教育的改革的核心应当强化做人教育。强化做人教育,很重要的是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德育教育的内容要多以活动的形式,不要多教条,要结合“课改”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他把“教人做人”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以塑造真人为培养目标。

二、怎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1.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抓起

责任感是影响做人最基本的问题,是学会做人的基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先要培养起他们对自己的责任感,关心自己的前途、人品、学业和健康,自爱、自尊、自立、自强,在这些基础上培养他们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一个人有责任感,才会自觉,才会不断进取,才会振奋。中小学生的责任感可以通过让他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做好校园卫生,开展集体活动等来培养,让他们在各种劳动和活动中承担责任,克服他们的惰性,并适当的予以表扬、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亲情教育

曾发现不少学生在填学籍卡时对着父母的出生年月一栏发呆,对某些明星的生日却了解得一清二楚,念念不忘。也发现某些学生因父母没有知识或没有金钱无法满足他们或没有权势地位而看不起他们的父母。这些,都可以看出学生亲情观念的淡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 名言 告诉我们:只有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尊敬别的老人。有位名人说过:缺乏家庭亲情者难有社会责任感。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能奢望他去爱同学、爱人民、爱祖国呢?因而,可以在教育活动中开展如以“爸爸,我为您过生日”,“妈妈,您辛苦了”等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去注意,去观察父母,了解父母的艰辛和对他们的爱,以培养学生对父母和家庭的热爱之情。

3.开展学生的挫折教育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和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其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说法,都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经历磨难而成的。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过的是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少了磨难,多了脆弱,任性,娇气,骄傲。一遇上什么困难、挫折,要么丧气失望,要么打退堂鼓,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更有甚者,索性轻生,以求解脱。因此,挫折教育成为必需。在学校,多开展一些如 军训 、 社会实践 、生活磨练、体能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培养起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以微笑和勇气面对挫折。

4.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

不满足于现状是建立一个新世纪的必要条件,幻想是创造的开始。在教育工作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满足于现有和现成的知识,要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和守旧势力的阻挠,对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要想别人之不敢想。对学生某些“异想天平”的想法要先予以肯定和鼓励,后共同探讨。只有这样,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才能出现,社会才会 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

5.增加学生的协作教育

现在,一再强调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无疑建立竞争意识,增强自身能力,是个人、家庭、团体乃至国家和时代进步的动力。没有竞争,社会就难以发展。但一味对孩子强调竞争,而忽视协作教育,必然会造成学生心胸狭窄,性格孤僻,产生猜疑、妒忌和仇视他人的心理,养成极端个人主义,势必阻碍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引导学生处理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通过设置情境、观看电影、资料等 方法 让学生明白:个人乃至少数人的奋斗、突破不了巨大的系统工作。九八年的拱洪的携手协作和共同参与,因此,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协作。

6.强化学生的自制教育

拿破仑说过:“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便是我们的头脑,如果我们不控制它的话,别的力量就会来左右它了……”可见,自制是孩子们将来独立于世的一种基本能力。在社会中,只有适者才能生存;没有自制力的人习惯于我行我素,必将形成任性、自私、贪图安逸、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性格。而有较强自制能力,就能自我要求,见别人取得成绩,不自卑、不嫉妒、不吹捧,而是平等相待、平常相待……

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很难。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德育工作者们为之奋斗最终的目标,是德育教育的核心。

参考 文献:

[1]汤云华.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07(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德育教育论文2000字

德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同属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系统。长期以来,在各级教育实践中,德育一直备受重视,也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校德育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学校德育教育》

摘 要:针对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邓小平的德育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学校德育教育;邓小平德育理论;策略与措施

作者简介:杨建军,男(),广西桂林龙胜县人。

引言

德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同属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系统。长期以来,在各级教育实践中,德育一直备受重视,也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教育现状确已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德育理念已不能全部适应现实的需要,所以德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所难免。

1、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现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关注国内外的时事大事;时刻关注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强自强、自立、自信意识;具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意识形态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享乐、拜金等各种不良思潮侵蚀校园,而学校在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方面,虽然也很重视,但缺乏家庭参与和社会参与的协同教育环境。上述种种现象对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艰巨任务。

2、邓小平的德育教育理论

德育教育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科学地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要求的层次性特点。

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仿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前进。”因此,学校德育教育目标不能千篇一律,承认现阶段存在着不同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人,存在着品德的差异性,所以,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必须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德育教育的内容

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根据我国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实际,按照新时期德育战略目标的规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德育内容的重要思想,科学深刻地阐述了新时期德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层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法纪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学校应根据这四个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合理确定相应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加以教育和引导。

德育教育的方法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德育工作的方法。在谈到如何处理中西德育的结合时,他强调指出:在继承传统,引进吸收国外文化中,要弘扬优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不能盲目照搬,全盘西化。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个方面时,他说:“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 “树立大德育观念,创建全员育人工作的新格局,全面实施社会德育、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协同运作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决策与管理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渠道的一体化”。“为了实现安定团结,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要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

3、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与措施

通过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德育理论,对于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构建德育教育的系统工程,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构建德育教育的管理机制

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管理机制,是落实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保证。

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体系

要建立德育教育目标管理、德育内容管理、德育方法管理、德育策略管理体系,形成多层次、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将相关的职能管理部门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德育教师组成的德育组织系统,明确职责范围,制定相应的考评机制,以适合新形势下德育教育新情况的要求。

常规德育管理法规化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在日常的德育教育管理中,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学生行为规范和守则、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等,都应当作为日常管理学生品德行为的标准。

建立多种形式的德育管理方法

一是自我管理方法。通过教育和引导学生设计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逐步形成良好的自觉行为习惯。二是活动激励法。通过开展寓教于乐的、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各种游戏和活动,达到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三是行政法规管理方法。可积极采取行政方法和法律方法,直接调节德育管理对象,通过权威和服从关系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

构建系统性的德育目标体系

学校德育应该是由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要提高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就要将这六个分系统进行合理的配置,构建成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能够产生整体效应的学校现代德育有机体系。

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法律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思想信念是通过人的一生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社会不断学习培养,实践改造逐步形成的,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在确定德育的内容时学校既要考虑到德育目标和教育目标的总要求,又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德性与认识基础。

要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如尖子生和落后生,同样是心理教育,德育的内容既有共性,又有其个性;对尖子生重点是注意矫正学生过分看重荣誉和成绩的心理上,防止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疾患的发生;而对落后生更要注意引导他们克服自卑与懒惰心理,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升腾起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与希冀。

要坚持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既要对传统的教育内容予以保留,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增加教育内容。

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既保持比较稳定的内容体系,又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思想的变化,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热点,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总之,学校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特点和青少年发育规律,依据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特色,来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目标体系;把德育的要素结构,层次结构划分出来,根据不同年级或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校内到校外,从具体到抽象,分层递进。这样既保证德育目标的一贯性和完整性,又保证德育内容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使德育工作走向规范化,从而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当前,不少的地方应试教育的思想还没有彻底根除,一些地方政府、家庭和社会仍主要以学生学习成绩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分数评价学生发展的好坏。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校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都以教学成绩为标准,紧紧围绕升学率。比如教师竞聘岗位、评定职称、晋级等都依据教学成绩。在师资培训方面,德育教师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外出参加学习或进行德育调研;教学工作会议一年组织好几次,从上到下非常重视,而德育工作会议几年开不了一次;在教师奖励方面,每年只评选教学优秀与骨干教师,而没有德育优秀或骨干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晋级,教学优秀,骨干教师分值很重,始终处于优先的地位;德育基地、设施、活动等专项经费没有投入,不能不说是德育工作者的一种悲哀。由于在政策的导向上缺乏对德育工作者的鼓励,严重影响了人们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为此,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领导,要下大力气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力克教学成绩与分数的“一元制”。当前,特别要加强对德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校长对班主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各级的评价体系,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奖励政策,职称评定与人事编制制度,使之放到与教学同等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与激励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

建立校园德育教育网络

当前各校均有较完整的校园网络,学校要利用网络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作用,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开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合适时宜地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内在德育因素,将学科知识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人格。

建立校园、社会、家庭德育教育网络

成立校园、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只有把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德育教育集于一网,相互合作,密切配合,构建德育教育一体化网络,才能争取到最佳的教育合力效果。

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作为教育者,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为人师表,利用“身正”的模范效应来教育学生就显得特别重要。要组织好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理论上明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明确为师的首要职责是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要特别强调树立远大理想,敬业爱岗,为教育事业多做奉献。努力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思想的影响。“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言传身教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主导因素。教师教学生做人,首先自身得会做人。教师除学识渊博,教学得法外,在学校里要有师德,在家庭要有美德,而且在社会领域也应该成为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模范。

在新形势下,教师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特别要倡导并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深化对职业崇高感的认识,提高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认同度,有效地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用自己的高尚品行、健全人格的精神感染学生,使他们成为思想道德高尚的人。

结语:新时期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深入实际,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314 ;

2、邓小平.《邓小平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6-6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48,63,110,111,144,305,371,380;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6 ;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151,254,255,262,369,408 ;

6、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校德育教育浅析论文

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分析论文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各大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民族振兴的希望与未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探索》

摘要: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正是知、情、意、行同时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知是道德认识。认识是否正确,关系极为重大。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建设和谐中国、和谐社会的今天,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我,看到了教育工作新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而最重要的手段是从中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抓起。

少年兴则中国兴,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我们的少年从小就具备小公民意识,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格,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强大,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思想德育教育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根据这一时期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我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加以正确引导,则能促进中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品德。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坐起:

一、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四个方面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协调作用,不可分割

现在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在一些青少年学生中是非颠倒:如视挥霍为慷慨,视节约为吝啬,视暴躁为直率,视友谊为"哥们义气",视尊敬教师为"拍马",视反映情况为"出卖朋友",视庇护错误为"忠诚"表现,视破坏公物为"英雄行为"等等。因此,掌握科学知识,增强判断能力,提高道德认识,乃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前提条件。情是道德情感,即对某种道德义务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它是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量。在青少年学生中,有的认识较高,但对真伪与美丑,缺乏爱憎的情感;有的情感丰富,但自控能力差,极易冲动,损害言行。实践表明:情感与理智结合,就能自我控制,产生正确行动;情感与冲动联系,必将主观武断,生惹是非。意即道德意志。它是在履行道德义务时自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是人们能否达到一定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有了道德意志,就能不畏险阻,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实现目的。反之,必将遇难而退,半途而废,甚至屈服强暴,变节弃义,行即道德行为。它是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现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对人类社会一切基本准则的遵守与实践。在我国现实社会中,衡量一个人的思想觉悟,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看其行为是否高尚,并对人民有益。实践表明,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前提条件,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一定倾向,道德行为习惯是以认识与情感为指导并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形成的,而道德行为习惯又作用于认识与情感的巩固与发展。这就是说,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作出恰当的判断,产生爱憎的情感,树立明确的信念,激发坚强的意志,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优良的行为习惯,又有助于认识的端正,情感的增强,信念的加深,意志的坚定。学生的身心条件各有差异,品德水平不尽相同,面对差异,贵在因人而教。只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有的放矢。我们必须寓情于理,寓意于行,情理交融,意行结合,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效率。

二、重视各种有形教育,组织高质量的交往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交往,就能使学生追求理想,自强不息,蓬勃向上,勇攀高峰,健康成长。反之,那些无益的活动交往,必然导致学生思想空虚,贪图享受,缺乏理想,鼠目寸光,甚至误入歧途,后果难以设想。因此,要十分重视活动交往内容的选择,做好引导工作,依靠学生集体的力量,达到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交往中获取知识,转化思想,经受教育,提高觉悟的目的。一切交往活动的成功组织,并使之充分发挥有益的示范教育作用,是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分不开的。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第177页),可见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感人的表率作用,永远是组织好交往活动,做好思想工作,提高教育效率的可靠保证。

三、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确保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德育须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离开了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自我教育就难以健康发展;忽视了自我教育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德育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个体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学生自身思想品德塑造的最高形式。自我教育与教育相对应,自我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成效,是教育的一种折射和延续。它具有不同于教育的特性,其地位和作用是教育所不能取代的。首先,自我教育就其形式而言具有个体性,总是与个体的观念体系及心理活动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把社会性的教育要求转化为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在自我教育活动中,个体一分为二。主体自我作用于客体的自我,主客体统一于自我的矛盾发展中。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使处于客体地位的受教育者逐渐成长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主体。第三,自我教育是内部的思想转化活动。无论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还是升华原有的积极因素,都表现为自动性,是内在的辩证否定。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教育活动才能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相适应。

四、德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束缚精神,而是解放精神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学德育工作者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择其乐于接受,勤于实践的道德理念而授之导之,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根本途径。从根本上讲,德育实践更重于德育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并努力使中学德育工作形成"说起都知道,行动更重要,检查看实效。"的良好局面。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剖析,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既不能估计过高,也不能贬低自己,过高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过低会丧失信心,通过正确估价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参考文献

李永胜《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赵修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我的大学 开篇带着憧憬,带着期盼,带着兴奋,我走进入大学校门,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永远都不会忘记大一刚刚入学的第一天,走在学校南园的林荫路上,看毓秀园里绿树成荫,小亭子里那一张张兴奋的脸庞,充满着兴奋与快乐,那是何等的幸福啊!步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心想,一定不能荒废大学四年时光,要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一入学校门,一个大二的师姐就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说,大学和高中不一样,在这里并不只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去做,要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她说,如果要锻炼自己的话,你们最好做一名班干部,因为班干部在班里面管的事情最多而且和老师接触的也是最多的,这样对于锻炼你们的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她还说,在大学四年里,一定要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通过参加活动可以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更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使自己的生活更有趣。另外她还说,要和宿舍人好好地相处,在这里宿舍就是你的家,宿舍人就是你最亲的人,你们要在一起吃饭,上课,下课,上自习,开卧谈会,一起共同生活四年。当有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耐心的听她的倾诉,开导她。当有人遇到困难不知怎么办的时候,我们和她一起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当有人在某些比赛中获奖,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们和她一起庆祝,好像是自己取得了成功一样开心。在和她相处的日子里,她将大学的思想逐渐地渗入到我的脑海里,在她的帮助下,我是我对大学生活有了自己的一个最初的印象,使我由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高中生一步步接触到了真实的大学生活。之后的四年时间里,我了解到大学生活确实和高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高中生想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考上大学,而大学生所要想的东西要多得多,我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理解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大学的写实,让我们汲取其精华,充分的利用资源,大学生活就像是一本有趣的书,越读越想读,越读越带劲! 懵懂大一刚刚开始大学生活,些许憧憬,些许迷茫。我由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简简单单的高中生一下步入了大学,充满自由、神秘、陌生的地方。我开始有一些不知所措了,我开始变得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没有人管我上自习了,没有人管我那个时间应该干点什么了,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开始撒欢了。我一直想要好好的玩一把,把高中时侯的游戏时间一起玩回来。在这一年我努力想要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我加入了学生会,竞选了学习委员,还参加了武术协会,加入了自强社、散打协会等好多组织。一心想着在这样的一个自由自在的校园里,自己在学习之外也要有所收获。我不再去上自习了,偶尔也会逃课去找同学玩了,出入于各种社团协会之间,每天感觉忙乎乎的,这样的日子让我觉得舒服,无拘无束。蜕变大二但当我度过了一年的散漫时光之后,我发现这样的日子已经满足不了我了,因为太过于缺乏一种精神支柱,我开始羡慕上自习学习的同学,觉得她们的生活每天都很充实,每天都会很有成就感。所以我开始自责。为什么自己没有能够好好学习呢?导致自己的成绩如此差劲,所以我开始反思,我应该怎么度过后两年的大学时光?一位师兄曾告诉我说,如果把上课不睡觉当做一种锻炼并且你做到了,那么,你很强,而且记住,其实你应该是这样的,老师再差,也比学生强,因为他们是老师。而我并不是因为觉得老师差,而是觉得自己有很多别的事情要去做,而学习是可以在其他的时间补过来的。其实不然,在大学里学习仍然是最重要的,而其他好多事情都是可以补救的,没必要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成熟大三当我深思熟虑的考虑之后,退出了学生会和各种社团之后,开始了亡羊补牢的学习历程。在这段时间里,我很庆幸自己没有退出武术协会,让我在有了好的身体,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同时努力学习了文化知识,让我觉得生活变得充实了很多。规律的训练,自觉地学习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题。在过去的两年有幸参加河北大学武术协会的暑期集训,在艰苦的训练中,在各位师兄师姐的影响下,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让我以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打击,永不言败。升华大四有很多事情当你再回忆时会发现其实没什么后悔。不管你当时多么不明智,多么不满意都告诉自己不必这样,你会发现其实真的不必。成长正是从这里开始的。毕业,就像一个大大的句号,从此,我们告别了一段纯真的青春,一段年少轻狂的岁月,一个充满幻想的时代……转眼间又到了毕业的季节,惟一的不同在于现在的我是属于这个季节的。通过努力,通过学习,我没有迷惘,没有空虚,我很快乐。难得有一个可以静下来思考这将要逝去的大学四年时光,我才发现有很多的收获,我很高兴,因为我并没有虚度这四年的光阴,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大学确实是个值得我们留恋的地方,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很多事情,可以教很多朋友,可以学习很多知识,可以进学生会去锻炼自己,可以去做兼职家教赚钱,可以去尽情的放纵自己,可以上网玩游戏等等,谁都不想离开,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也曾经迷茫过,也曾失落过,但后来的我不敢放心的去放纵了,因为我知道自己没有资本了,我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在毕业的时候不会不知所措,让自己能够有一个准确的去向。想着自己的大学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不免有些伤感。可是转念又一想,我的大学已经让我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蜕变成一个有着明确目标和理想的知识青年,我必须离开她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所以,再见我的大学,感谢我的大学!大学生活总结大学四年时光使我懂得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成熟了许多,以下十条是我对大学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总结。第一条,尊严是最重要的,但是在大学里,要懂得利用这个空间锻炼自己,要让自己的尊严有足够大的承受力,要知道,社会是一个最喜欢打碎人的尊严的地方,除了你自己,没人会为你保留它。大学四年正是步入社会之前的最佳锻炼时期,所以一定要珍惜。第二条,不要以为在学生会你就一定能够得到你曾经想要得到的一切。工作的热情很可能因为你所看到的所经历的一些事而改变,但是也不必惧怕。你有大一一年的时间来适应或者承受,根据你自身的要求仔细思考并做出是继续坚持还是退出的决定。对有些人而言,那是一种遗忘;对另外一些人而言,那是一种过程,不必为你的决定而后悔,世上没有什么后悔药可吃,其实生活本来就是有舍才有得,焉知你失去的不是一粒芝麻,得到的不是一颗西瓜?第三条,学习,永远不要忘记她。不管别人怎么说大学是个提高综合能力的地方云云,如果你学习失败了,你就什么也不是——不排除意外,但你考虑好了吗?你会是那个意外吗?第四条,如果你在四年内很少去图书馆的话,那么你就等于自己浪费了一大笔一大笔财富。所以大学期间一定要多去图书馆多去自习室。很多书你现在不读,一辈子就再也没有机会去读了。虽然不是每本书看了都一定有用,但是,因为你不知道究竟哪本书以后会有用,所以只好多看书,并且抛弃那些过于功利的想法。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但要想捕到鱼,就必须要编织一张网。所以应当常去那里,随意翻翻,都有收获。第五条,经常给家里打个电话,即使他们说不想你。第六条,你的确要学的有心计,但是记住,永远记住,在社会上要胜利的唯一的方法永远只是一个,那就是实力,永远不用怀疑。第七条,学生会的主席之类的干部,如果你尊重他们,告诉你自己那是因为他们是你的学长而不是因为他们是你的上级,事实上,大家都只是学生而已,只是学生。第八条,一定要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不要成为灌输教育的牺牲品。第九条,一定要学会理财。对于贫困生来说,首先要做的不是挣钱,而是省钱。很多大学生读书的时候一掷千金,可是,毕业以后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交半个月的房租。如果你的家庭一般的话,那么记得你在大学有很多意外用钱的地方。比如二专业或者将来的各种班,为了你的家人和你自己的前途,永远别乱花钱。记住,永远。第十条,大学,因为你呆的地方是大学,所以你有空间承受失败和打击,因此,你应该……真的应该,找找……自信和自傲的区别,可以用一辈子的。在大学里开始训练自己的冷静力,这是一种能力的,有大事时,能安静并能快速想出办法的人,很厉害。别了,我的大学每一天,我们都会有意无意地再逛逛校园,看一看它今天的样子,想一想四年前它如何迎来稚气未脱的我们。走了四年,似乎又走回到了起点。突然觉得,四年的同窗、身边的朋友,比想象中要和善、可爱得多!星光下的夜晚,每一个都温柔如风。自习室的门还开着么,考研时鏖战过几个月的那个屋子,如今应该没有什么人了吧,一直对那段埋头苦读的日子心存感激,不论结果如何,它让我收获了很多……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张张绚烂的剪贴画,串连成一部即将谢幕的电影,播放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和过往,也见证着我们的友谊和爱情!未来就像天空中一朵飘忽不定的云彩,而我们,从毕业这一天起,便开始了漫长的追逐云彩的旅程。明天是美好的,路途却可能是崎岖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有一份弥足珍贵的回忆,一种割舍不掉的友情,一段终身难忘的经历。再见了,我的朋友,再见了,我的青春,再见,我的大学。青春散场,我们等待下一场开幕。等待我们在前面的旅途里,迎着阳光,就着彩霞,回忆这生命中最美好的四年,盛开过的花……

可参考一下新课程形式下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关键词:德育 教育无痕 班级德育文化前言: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就以德为重,以德为先。正所谓德高才能望重,德才须兼备。然近几十年知识的掌握成为第一要素,这样的结果是学校似乎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人才”。但社会的道德并未见提高,却反有诸多危机。鉴于此,许多教育机构和个人为德育教育而呼喊,为德育教育而出谋出策。本文从中学班级德育教育出发,思考新课程改革形式下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一、 德育教育并非班级管理在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常年的班主任工作,是我有机会参与很多形式的本校的、它校的德育教育研讨会,与会的多是班主任,接触了众多有经验的班主任,了解了很多优秀班主任班级建设的高见,确实受益良多,感悟颇深。但稍有遗憾的是:多数谈的是班级管理方面,鲜有从德育教育方面去展开,这也是目前国内德育教育的误区。我们都在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似乎德在第一位,但实际上是无德的教育。我们说德育时,往往将德育理解为某种规章制度,某种约定,某种法律形式。大都从管理的角度来进行德育教育: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其完全曲解了德育真正内涵和作用。那么,德育与班级管理到底有哪些关联与不同呢?首先,德育是心灵的映照,是内在的,是参差不齐的;而管理是外设的,是一种约束,是划一的。其次,德育是超越民族与时间的,是人类文明的主体要素。而管理是德育教育不高的一种权宜之计,两者并不等同。由此可见,正确的管理只是维护德育的一种强制手段而不一定从根本上提高德育,错误的管理对德育是一种伤害,是背道而驰。因此,我们从事德育教育的先导者,必须认清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区别,才能真正有效的宣扬德育,也才能更有效的进行班级管理。二、当今中学生德育现状要开展中学德育教育,必须认识目前中学生德育现状,只有对现状有清醒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教育才有实效。目前中学生的德育具有以下特点:1.缺乏敬畏与信仰。敬畏与信仰的丧失,其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最大危机。生长在这一代的年轻人,当然不可避免地被社会所影响,所同化。人若无敬畏感,就谈不上有道德了,连法律也会成为一纸空文。不少学生对道德不敬畏,对大自然不敬畏,对知识不敬畏,对教师不敬畏...直接的后果是无视道德的存在,随地吐痰,破坏自然,对知识的亵渎,对老师的忤逆。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中学生都缺乏敬畏与信仰,但这种学生却不在少数。2.缺乏志向与理想。胸无大志,贪求安逸与享乐,是当今不少中学生的基本心态。志向与理想的高低,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素质不高,何来道德的高尚、人格的完美!无所追求的人,对社会和他人也会漠视,将来也是人格缺陷的人。3.缺乏团结与信任。独生子女大多处境优越,自我意识很强,一切以己为中心,对别人缺乏信任,也缺乏合作意识。而道德却是存在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怀氛围中,而这种和谐氛围一旦缺失,道德必然匮乏。4.缺乏思想与内涵。思想是人的灵魂,人可以没眼睛,但不能没灵魂。对自己的反思,对未来的思考,才能有所得,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内涵。道德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涵养的体现,内涵小的人,不可能有容纳一切的品德。三、如何开展班级德育教育德育并不是管理,所以要明白德育的渗透方式,这里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塑造以及班级德育文化建设来进行。(一)教师师德的塑造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指引,需要品德高尚的教师。教师的心灵是否纯洁,道德是否高尚,直接影响其传道的结果。这一代教师大多是文化大革命后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第一,品德第二,在德育理解上可以说是参差之禾,良莠不齐,师德的提升是教育界当务之急。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呢?1.多看圣贤书,发扬儒家思想。书非圣贤不能读也!孔孟之道,在思想,在感悟。虽经千年,但字字如金。我们读圣贤之书,非求之乎者也,但求一真、一敬、一畏。做人之真,做事之真,对自然之敬,对道德之敬,对法规之畏,对伦理之畏。教师若真能明儒家思想之真谛,而发扬广大之,则中国又怎会近几十年无真正的教育家?2.树忧国忧民之意识,忌安逸享乐之思想。书生意气常忧国,良臣吁叹总悯民。孔子、孟子常怀治国之志,忧国之心,所以其弟子为宰为相,为将为卿。德高者,才能忧天下,才能容纳他人。教师若能以自己忧患意识影响学生,引起共鸣,这种共鸣是民族的,是穿越时代的,是超越法律法规约定的真正人类内涵的东西—道德。(二)关注每个学生的德育水平,注意教育应无痕由于德育成长是有环境的,不同家庭背景氛围、不同社区文化,不同民族传统,学生德育观念、水平是不同的,参差不齐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种差距,有的放矢。具体做法如下:1.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德育水平,引导说服为主。中学生自尊心强,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谈、沟通,切忌规章制度惩罚。尤其是这种惩罚对学生的伤害,可能使学生更加偏激。所以我们提倡德育教育应无痕,在学生心灵上不划过伤痕。因为这种伤痕可能时间都无法将其冲淡,并且只会越划越深。2.加强学生间沟通与交流,弘扬高尚道德品质。学生间交流可能比说服教育更有效果。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发展状况可能不尽相同,通过交流与沟通,相互提升道德品质,教师或班主任积极弘扬高尚道德品质,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创建班级德育文化,营造和谐班风。由于德育不同于管理,在于引导,班级德育文化建设可以使学生形成共同认识,让学生引起共鸣。我们可以采取德育板报、德育观察栏、社会道德大家看、中国传统道德之介绍等形式,来营造班级浓厚的德育文化,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真正做到教育无痕。总之,德育是中学教育重中之重,明德、达礼、知书是合格中学生基本素质,我们推进教育改革,首先应关注德育德继承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成功。

国外德育研究现状论文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2007-08-12 14:53作者:牟艳杰 摘 要: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结构不同,从而导致其学校德育也存在着诸多差异,透过这种差异分析,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国外经验,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的学校德育。 关键词:学校德育;中西方比较;启示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社会领域的急剧变迁,引发出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通过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借鉴西方先进的德育经验,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 1.德育概念上的差异 “德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西方国家的“德育”的确指的是道德教育,而我国则认为这只是狭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等。我们知道,人类最初的道德规范同其他社会意识方面的规范是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的。西方“德育”一词(拉丁语mores)原意即近于习俗,因此道德教育最初即为“习俗教育”,也即“社会意识教育”。到了近代,西方社会随着生产领域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渐次分化,形成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后,一方面同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并存,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的成分,与此相应,西方的道德教育,一方面从社会意识教育中独立出来,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相互并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的成分。中国则不然。我国古代就以“道德”囊括各种社会意识,近代社会意识虽在分化中,但分化不充分,传统影响甚大,以致至今仍以“德育”包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 2.德育内容上的差异 应该肯定,中西方学校德育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但其侧重点不同。相对来说,中国重视家庭伦理教育,而西方重视社会公德教育,产生这种差别是因为双方的社会结构不同。 在中国,“家庭”“宗族”的地位特别突出,而“社会”意识却非常淡薄,人们往往把“社会”等同于“国家”或“家庭”,甚至把“家”与“国”也等同起来。家庭生活道德规范与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相通而融为一体,因此,中国德育的内容中家庭伦理成分多一些,“家庭伦理外化”、“社会公德弱化”现象也比较严重,而西方社会中个人和团体的地位比家庭和宗族的地位要高,所以他们特别重视社会公德教育。 3.德育方法上的差异 我国有着悠久的德育传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校德育比较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并强调学生自身的“内省”和“了悟”,因此,在德育方法上比较常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际锻炼、修养指导等。而西方社会由于受民主、自由、尊重人格尊严等价值观的影响,在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等指导下,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敏感性的培养,从而比较推崇道德讨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德育方法。 二、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1.合理界定“德育”概念 德育即道德教育,扩大德育的外延,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都纳入进来,这对以上各方面的实施都是不利的。品德的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政治觉悟的提高、法制观念的明确、心理的发展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过程与机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如教育实践中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冠以“品德问题”处理,不但无效,反而有害。相对而言,道德教育的研究比较深入,理论建树也比较多,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却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在概念上若把它们混为一谈,这既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理论建设,也不利于道德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我国使用的是“大德育”概念,而西方国家使用的是“小德育”概念,这也不利于我国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和对话,不利于我们充分地从西方国家的德育研究成果上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无论是海内外新儒家,还是阿尔多诺·汤因比、赫尔曼·卜尔等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都认为这种道德文化能够促进国家乃至世界的健康发展。新儒学的勃兴,除了本身在理论上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以外,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富于儒家文化血统的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从而使新儒家在论证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经济现代化起促进作用时,获得了最有利的证明。李光耀在总结自己治理新加坡40年的经验时指出,在新加坡的总人口中76%是华人,华族文化注重五伦,他们把社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而不接受美国人那种无限的个人主义;他们坚信教育和学业成就能为个人、家庭和国家带来好处,因此都主张培养子女,让他们接受训练和教育。这样,新加坡变成了一个凝聚力更强的社会,培养了技术和知识与日俱增的人民,有了一批最富才智、办事能力强的精英分子,加入参政治国的行列,从而加速了经济增长,使新加坡成为一个有秩序、犯罪率低的社会,这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致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成就,也使新儒家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新的论证材料。新儒学思想由海外波及国内,并同国内新儒学思想彼此呼应而风靡全国,归根结底也是因为顺应了国内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振兴经济的大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儒家经典作为幼儿道德启蒙教材,可见儒家道德文化在人们心目中已重新受到青睐并有重振雄风之势。 3.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德育理论、方法、模式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西方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无疑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地吸收到民族道德文化结构和民族道德心理结构中去。西方是在多元化政治、多元化政党和多元化信仰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以自由、平等、尊重、法制、人权等价值观为核心的稳固道德价值体系的。虽然道德教育理论派别林立,虽然也有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但这个体系始终没有被冲垮。我们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西方道德中对我们有用之处,才能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稳固的德育体系。 当代西方学者在对道德教育现象进行微观研究时提出了许多道德教育理论,如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不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设计出具体的操作模式。例如柯尔伯格等人主张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讨论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逐步提高;拉斯思等人设计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帮助儿童价值澄清;麦克菲尔、诺丁斯等人主张尊重儿童人格,引导他们设身处地地去体谅他人、学会关心,动之以情地开展道德教育;谢佛提出要形成一种与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德气氛;纽曼设计的社会行动模式以培养学生作用于事物、影响他人和开展公务活动的能力。 总之,当今学校德育的重心应从单纯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和训练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转向注重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行为能力,从重视直接的道德教学转向强调间接的道德教育,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情景性教材,从以教师的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为主。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4]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2007-08-12 14:53作者:牟艳杰 摘 要: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结构不同,从而导致其学校德育也存在着诸多差异,透过这种差异分析,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国外经验,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的学校德育。关键词:学校德育;中西方比较;启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社会领域的急剧变迁,引发出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通过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借鉴西方先进的德育经验,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1.德育概念上的差异“德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西方国家的“德育”的确指的是道德教育,而我国则认为这只是狭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等。我们知道,人类最初的道德规范同其他社会意识方面的规范是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的。西方“德育”一词(拉丁语mores)原意即近于习俗,因此道德教育最初即为“习俗教育”,也即“社会意识教育”。到了近代,西方社会随着生产领域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渐次分化,形成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后,一方面同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并存,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的成分,与此相应,西方的道德教育,一方面从社会意识教育中独立出来,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相互并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的成分。中国则不然。我国古代就以“道德”囊括各种社会意识,近代社会意识虽在分化中,但分化不充分,传统影响甚大,以致至今仍以“德育”包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2.德育内容上的差异应该肯定,中西方学校德育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但其侧重点不同。相对来说,中国重视家庭伦理教育,而西方重视社会公德教育,产生这种差别是因为双方的社会结构不同。在中国,“家庭”“宗族”的地位特别突出,而“社会”意识却非常淡薄,人们往往把“社会”等同于“国家”或“家庭”,甚至把“家”与“国”也等同起来。家庭生活道德规范与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相通而融为一体,因此,中国德育的内容中家庭伦理成分多一些,“家庭伦理外化”、“社会公德弱化”现象也比较严重,而西方社会中个人和团体的地位比家庭和宗族的地位要高,所以他们特别重视社会公德教育。3.德育方法上的差异我国有着悠久的德育传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校德育比较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并强调学生自身的“内省”和“了悟”,因此,在德育方法上比较常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际锻炼、修养指导等。而西方社会由于受民主、自由、尊重人格尊严等价值观的影响,在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等指导下,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敏感性的培养,从而比较推崇道德讨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德育方法。二、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1.合理界定“德育”概念德育即道德教育,扩大德育的外延,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都纳入进来,这对以上各方面的实施都是不利的。品德的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政治觉悟的提高、法制观念的明确、心理的发展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过程与机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如教育实践中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冠以“品德问题”处理,不但无效,反而有害。相对而言,道德教育的研究比较深入,理论建树也比较多,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却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在概念上若把它们混为一谈,这既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理论建设,也不利于道德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我国使用的是“大德育”概念,而西方国家使用的是“小德育”概念,这也不利于我国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和对话,不利于我们充分地从西方国家的德育研究成果上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无论是海内外新儒家,还是阿尔多诺·汤因比、赫尔曼·卜尔等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都认为这种道德文化能够促进国家乃至世界的健康发展。新儒学的勃兴,除了本身在理论上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以外,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富于儒家文化血统的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从而使新儒家在论证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经济现代化起促进作用时,获得了最有利的证明。李光耀在总结自己治理新加坡40年的经验时指出,在新加坡的总人口中76%是华人,华族文化注重五伦,他们把社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而不接受美国人那种无限的个人主义;他们坚信教育和学业成就能为个人、家庭和国家带来好处,因此都主张培养子女,让他们接受训练和教育。这样,新加坡变成了一个凝聚力更强的社会,培养了技术和知识与日俱增的人民,有了一批最富才智、办事能力强的精英分子,加入参政治国的行列,从而加速了经济增长,使新加坡成为一个有秩序、犯罪率低的社会,这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致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成就,也使新儒家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新的论证材料。新儒学思想由海外波及国内,并同国内新儒学思想彼此呼应而风靡全国,归根结底也是因为顺应了国内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振兴经济的大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儒家经典作为幼儿道德启蒙教材,可见儒家道德文化在人们心目中已重新受到青睐并有重振雄风之势。3.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德育理论、方法、模式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西方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无疑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地吸收到民族道德文化结构和民族道德心理结构中去。西方是在多元化政治、多元化政党和多元化信仰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以自由、平等、尊重、法制、人权等价值观为核心的稳固道德价值体系的。虽然道德教育理论派别林立,虽然也有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但这个体系始终没有被冲垮。我们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西方道德中对我们有用之处,才能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稳固的德育体系。当代西方学者在对道德教育现象进行微观研究时提出了许多道德教育理论,如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不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设计出具体的操作模式。例如柯尔伯格等人主张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讨论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逐步提高;拉斯思等人设计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帮助儿童价值澄清;麦克菲尔、诺丁斯等人主张尊重儿童人格,引导他们设身处地地去体谅他人、学会关心,动之以情地开展道德教育;谢佛提出要形成一种与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德气氛;纽曼设计的社会行动模式以培养学生作用于事物、影响他人和开展公务活动的能力。总之,当今学校德育的重心应从单纯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和训练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转向注重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行为能力,从重视直接的道德教学转向强调间接的道德教育,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情景性教材,从以教师的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为主。参考文献:[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4]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德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同属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系统。长期以来,在各级教育实践中,德育一直备受重视,也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校德育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学校德育教育》

摘 要:针对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邓小平的德育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学校德育教育;邓小平德育理论;策略与措施

作者简介:杨建军,男(),广西桂林龙胜县人。

引言

德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同属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系统。长期以来,在各级教育实践中,德育一直备受重视,也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教育现状确已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德育理念已不能全部适应现实的需要,所以德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所难免。

1、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现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关注国内外的时事大事;时刻关注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强自强、自立、自信意识;具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意识形态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享乐、拜金等各种不良思潮侵蚀校园,而学校在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方面,虽然也很重视,但缺乏家庭参与和社会参与的协同教育环境。上述种种现象对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艰巨任务。

2、邓小平的德育教育理论

德育教育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科学地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要求的层次性特点。

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仿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前进。”因此,学校德育教育目标不能千篇一律,承认现阶段存在着不同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人,存在着品德的差异性,所以,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必须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德育教育的内容

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根据我国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实际,按照新时期德育战略目标的规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德育内容的重要思想,科学深刻地阐述了新时期德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层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法纪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学校应根据这四个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合理确定相应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加以教育和引导。

德育教育的方法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德育工作的方法。在谈到如何处理中西德育的结合时,他强调指出:在继承传统,引进吸收国外文化中,要弘扬优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不能盲目照搬,全盘西化。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个方面时,他说:“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 “树立大德育观念,创建全员育人工作的新格局,全面实施社会德育、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协同运作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决策与管理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渠道的一体化”。“为了实现安定团结,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要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

3、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与措施

通过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德育理论,对于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构建德育教育的系统工程,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构建德育教育的管理机制

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管理机制,是落实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保证。

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体系

要建立德育教育目标管理、德育内容管理、德育方法管理、德育策略管理体系,形成多层次、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将相关的职能管理部门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德育教师组成的德育组织系统,明确职责范围,制定相应的考评机制,以适合新形势下德育教育新情况的要求。

常规德育管理法规化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在日常的德育教育管理中,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学生行为规范和守则、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等,都应当作为日常管理学生品德行为的标准。

建立多种形式的德育管理方法

一是自我管理方法。通过教育和引导学生设计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逐步形成良好的自觉行为习惯。二是活动激励法。通过开展寓教于乐的、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各种游戏和活动,达到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三是行政法规管理方法。可积极采取行政方法和法律方法,直接调节德育管理对象,通过权威和服从关系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

构建系统性的德育目标体系

学校德育应该是由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要提高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就要将这六个分系统进行合理的配置,构建成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能够产生整体效应的学校现代德育有机体系。

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法律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思想信念是通过人的一生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社会不断学习培养,实践改造逐步形成的,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在确定德育的内容时学校既要考虑到德育目标和教育目标的总要求,又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德性与认识基础。

要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如尖子生和落后生,同样是心理教育,德育的内容既有共性,又有其个性;对尖子生重点是注意矫正学生过分看重荣誉和成绩的心理上,防止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疾患的发生;而对落后生更要注意引导他们克服自卑与懒惰心理,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升腾起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与希冀。

要坚持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既要对传统的教育内容予以保留,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增加教育内容。

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既保持比较稳定的内容体系,又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思想的变化,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热点,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总之,学校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特点和青少年发育规律,依据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特色,来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目标体系;把德育的要素结构,层次结构划分出来,根据不同年级或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校内到校外,从具体到抽象,分层递进。这样既保证德育目标的一贯性和完整性,又保证德育内容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使德育工作走向规范化,从而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当前,不少的地方应试教育的思想还没有彻底根除,一些地方政府、家庭和社会仍主要以学生学习成绩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分数评价学生发展的好坏。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校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都以教学成绩为标准,紧紧围绕升学率。比如教师竞聘岗位、评定职称、晋级等都依据教学成绩。在师资培训方面,德育教师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外出参加学习或进行德育调研;教学工作会议一年组织好几次,从上到下非常重视,而德育工作会议几年开不了一次;在教师奖励方面,每年只评选教学优秀与骨干教师,而没有德育优秀或骨干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晋级,教学优秀,骨干教师分值很重,始终处于优先的地位;德育基地、设施、活动等专项经费没有投入,不能不说是德育工作者的一种悲哀。由于在政策的导向上缺乏对德育工作者的鼓励,严重影响了人们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为此,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领导,要下大力气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力克教学成绩与分数的“一元制”。当前,特别要加强对德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校长对班主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各级的评价体系,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奖励政策,职称评定与人事编制制度,使之放到与教学同等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与激励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

建立校园德育教育网络

当前各校均有较完整的校园网络,学校要利用网络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作用,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开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合适时宜地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内在德育因素,将学科知识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人格。

建立校园、社会、家庭德育教育网络

成立校园、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只有把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德育教育集于一网,相互合作,密切配合,构建德育教育一体化网络,才能争取到最佳的教育合力效果。

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作为教育者,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为人师表,利用“身正”的模范效应来教育学生就显得特别重要。要组织好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理论上明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明确为师的首要职责是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要特别强调树立远大理想,敬业爱岗,为教育事业多做奉献。努力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思想的影响。“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言传身教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主导因素。教师教学生做人,首先自身得会做人。教师除学识渊博,教学得法外,在学校里要有师德,在家庭要有美德,而且在社会领域也应该成为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模范。

在新形势下,教师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特别要倡导并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深化对职业崇高感的认识,提高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认同度,有效地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用自己的高尚品行、健全人格的精神感染学生,使他们成为思想道德高尚的人。

结语:新时期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深入实际,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314 ;

2、邓小平.《邓小平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6-6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48,63,110,111,144,305,371,380;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6 ;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151,254,255,262,369,408 ;

6、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校德育教育浅析论文

论文道德认知现状分析模板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论大学生道德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当代大学生道德问题研究》

【摘 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目前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在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依然存在道德功利化、失责化、失信化等问题。因此,根据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从社会、高校、家庭三个角度寻找原因,并提出三位一体、师生共建、古今结合的具体教育引导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现状;对策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它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德育是其首要任务,必须认清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注重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为祖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全面揭示,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道德现状的研究十分热门,据多数专家、学者的实证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乐观向上的,在一项涉及全国7省市的1055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赞同损人利己的为,利己不损人的为,利己与利人统一的为,舍己利人的为。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市场为中心,追名逐利,道德趋向功利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大学教育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历史的突破,无论是学校的数量,还是学生的数量。然而,国家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更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也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受功利主义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在道德取向上趋向实惠。”从而导致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倾向于把价值取向与社会结构的变化相联系。“他们越来越多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他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自我、注重功利,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意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主义”,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以至于有些大学生过于注重自我,漠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追名逐利,道德趋向功利化。

(二)以理论为中心,知行失调,道德趋向失责化

关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以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进行,须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正途。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基本上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仰,知道该怎么做,但是其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却仅将道德规范挂在口头上,行动与所言相左,最终的结局是表里不一,知行失调。在现实生活中“爱护公物,对人有礼,这些都是大学生从小就应懂得的最起码的社会公德。但在当今大学生中社会公德被淡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在教室桌面上乱写乱画,课后无人擦黑板,在公交车上装睡以回避让座,在课堂里谈情说爱、搂搂抱抱等。”此外,当代的大学生,内心都有强烈的报国之志,但缺乏具体的行动,明知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然而轮到自己时又借故推托;对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却又往往视若无睹,道德责任意识严重下滑等。

(三)以自我为中心,行为失范,道德趋向失信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社会正在逐步进入信用经济时代,诚信、信用的问题在新旧世纪的交替之际,成了社会一个热门的话题。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储备军,大学生日后都将要走向社会,他们的诚信人格素质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将会影响着个人、集体、甚至国家事业的发展。然而现阶段,高校出现了一系列失范的道德行为。“不仅有学生考试作弊,求职中履历“掺水”、作假,利用高科技手段舞弊、找人代考,而且还出现了论文作假,毕业生不返还助学贷款的失信现象等等不诚信行为。”这一切都将对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适时地推出了指导性文件: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基本道德规范所强调的“明礼诚信”;而后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六大的报告更直接地提出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趋向失信化,必须引起社会、高校的高度关注。

二、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形成原因

(一)轻视外因,忽略社会文化环境建设

道德品质是道德认知外化表现,没有良好的道德认知,就无法实现向高尚道德品质的转化。社会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民群众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文化有优良和拙劣之分,大学作为重要文化传输基地和媒介,也遭受着社会大环境下不良文化的冲击。“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高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下,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成为一些人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分注重自身生存状况而忽视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在承认市场经济取得的成绩时,也要正视其对社会价值认知,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认知的不良影响。

(二)本末倒置,高校德育重理论轻实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培养的基地,不仅肩负着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责任,更加承担着对大学生道德品质与情操的塑造的责任。大学培养的应该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荟萃的人,是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人。借着教育改革的春风大学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然而事实上,招生规模的扩大带来的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据有关调查显示,90%以上的同学在公共场合有践行内心道德的愿望,但是真正付诸行动的却只有12%。理论的学习对大学生具备良好道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践行道德才是重中之重。高校应该积极的为广大学生开辟第二课堂,让他们的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有所感有所悟,真正的达到德育的内化,让良好的道德成为一种习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三)寻根溯源,家庭道德教育基础不实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好坏与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及接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当前我国家庭基础教育的形式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一些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是低层次的。家长过分看中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道德素质的培养,导致孩子与外界的隔离,与社会实践的脱节,与人交往的冷漠。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导致孩子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卢梭在《爱弥尔》中描述的爱弥尔,其在生命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教育与之相适应,而现在许多家长恰恰忽视了这最关键的一点。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如今大学生个人中心主义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以及道德素质的整体滑坡。

三、科学探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对策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滑坡必须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为了有效阻止趋势的蔓延,必须提出着实而有成效的对策。

(一)三位一体,营造良好德育氛围

邓小平曾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而教育不仅是学校的教育,还指社会以及家庭的教育,在一个人一生的教育中三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形成教育的合力,塑造有德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三者的作用。首先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应该依法取缔黄赌毒、非法网站,同时大力弘扬社会各个阶层的道德模范的精神,树立社会道德标杆和榜样,使社会真善美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社会假恶丑得以远离校园。此外,高校作为大学生德育建设的主要阵地,应该把大学生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在开展思想道德理论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社会道德实践课教育,通过暑期“三下乡”、学雷锋、进社区、义务献血等社会实践活动,实现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高校可以借助信息化,打造网络道德教育平台,打破空间的距离,弘扬社会美德,营造良好的大学道德学习环境。就家庭方面而言,父母应该做到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诠释社会的良好风气。对子女的恶习陋习进行及时的教育和纠正,对其良好品质给予急时的褒奖和肯定。这样通过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三者的协调配合,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才真正落到实处,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

(二)师生共建,造就德育最佳效果

孔子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几乎所有的师范大学都会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校训,来解释何为“师范”之意。教师作为高校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言行举止都深深地影响着每位学生。教师的爱生敬业精神,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道德修养,言传身教和示范作用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直接影响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高校的首要任务是选拔高素质的教师,组建结构合理专业素质及道德素质较高的教师团队,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自身的高素质,可以通过理论教学与具体实践两个渠道,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作为高校德育的主体,在德育学习中,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德育教学的主导能力,也更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当今的大学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当代大学生在追求良知与良德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既要学好扎实的理论,又要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敢于抵制社会的歪风邪气,弘扬社会美德主旋律。从尊师,到爱护同学;从不乱丢垃圾,到言行举止文明;从关爱老人,到诚实守信等,实现内外一致,德行一体。

(三)古今结合,培育高尚德育品质

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我国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优良的传统美德。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重德重礼是我们的历史传统。作为当代的学生,应该秉着“取其精华,弃之糟泊”的原则,继承并发展这些美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志,依然是当代大学生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当今大学的教育,要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下,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媒体技术,弘扬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使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培育良好的道德素养。坚持用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使其增强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储备人才,承担着国家文化建设重任,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实际中继承,在继承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掌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形成具备完美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四、结语

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主流是好的,反应当代大学生高尚道德的事件不胜枚举。至于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道德功利化、道德失责化、道德失信化等问题,只存在于少部分大学生的身上,通过社会、高校、家庭的协调努力,同时运用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给予积极的引导。这样,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必将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池卫东.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现状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2).

[2] 刘姝嘉.高校大学生道德现状及其对策[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

[3] 钟添生.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4.

[4] 苏园园.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现状与特点探析[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报,2011(1).

[5] 刘继荣.当前大学生道德素质缺失现状及对策思考[J].未来与发展,2011(3).

[6] 闫春娥.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33).

作者简介:高振华(1985- ),河南周口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德育与青年问题研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论大学生道德的思修论文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道德探讨论文1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道德偏差及其成因分析》

【内容提要】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充满理想、敢于担当,值得信赖,能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快速的社会转型变革时期,各种社会负面现象也必然会对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分析大学生思想道德偏差及其成因入手,探讨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偏差;成因分析

【作者简介】江广华,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丽华,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充满理想、敢于担当,是值得信赖的一代,能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但是,由于我国处于快速的社会转型变革时期,对于那些人生观、价值观将尚未定型的大学生而言,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甄别、选择与历练时期,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产生也会受到重大影响,近年来大学生道德修养也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偏差,诸如诚信缺失;友情淡化,感情不转;知行脱节,缺乏自律;公德意识缺乏,审美情趣错位等。如何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偏差,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强,具有时代感的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拟从分析大学生思想道德偏差及其成因入手,探讨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路。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偏差的成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一是市场经的功利主义倾向影响,市场经济意识的渗透,也激励了大学生竞争进取、完善自我的紧迫感,然而,以追求利益为最大目的的利益化经济价值观念也渗透到人生的各个方面,使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重功利、重实用的倾向。二是市场经济容易使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出现拜金主义倾向,由于市场经济遵循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有力地冲击着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等级和门第-,商品社会中存在着“泛化”的倾向,渗透到政治、精神、文化领域以及人的发展和人的关系之中。受此影响,一些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出现市场化、商品化倾向,为了入党、评优、出国,不顾廉耻、不要良心、不惜丧失人格,“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万能、道德无用”等错误的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也有一定的市场。

2.不良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社会环境对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塑造关系密切,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可塑性很强,外界各种事件对大学生产生的各种价值刺激会造成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困惑和道德规范选择的艰难,使他们的道德认识出现偏差,道德行为出现异常。社会变革既带来新生的进步的东西,也使腐朽落后的东西沉渣泛起,一些贪污腐败、不择手段、功利思想、腐朽之风、享乐主义、贫富差距等不良思想也在不断冲击年轻大学生们的头脑,影响着大学生的观念,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传统美德中的互助互济、团结友爱、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良好社会风气和传统美德被少数大学生摒弃。

3.家庭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道德人格形成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对个体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奠基性、启蒙性、潜移默化性等独特特点。中国的家庭教育的确存在一些弊端。一是重智轻德倾向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强调发展孩子智力,高度重视子女的文化学习。为了让孩子学习成绩优秀,以便顺利地考上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家长可以不惜一切人力和物力,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情。这种重智力培养、轻品德教育的观念导致的后果就是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道德水准低下。二是家长自身素质的影响,家长的文化修养、道德素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言谈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家长的道德人格影响力具有影响早、影响深、时效长的特点,在青年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其子女大多都以自我为中心,思想狭隘,集体意识淡薄。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有的家庭为了实现某种目的,采用不正当手段,其子女就会效仿,运用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中。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

1.以人为本,实现道德修养的自觉。由于长期受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教育者对人的价值和地位重视不够,导致道德教育论事不论人,或者说是没有充分考虑人的独立性和内在心理需求,教育者往往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教育内容脱离现实,教育方法刻板,教育形式单一。高校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掘学生的潜能,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和人格的提升为目标。

2.指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互动。课堂教育要引入讨论策略,也就是作为德育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道德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道德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道德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教师作为道德教育的主导者,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冲突性、不确定性、分歧性。在创新的教育方法指导下,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构建的基础上,自觉进取,从而不断向自己提出优良品德的任务,实现自觉的思想转变和行为控制。

3.尊重主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职能作用。由于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家庭背景,学生的经历、文化、修养、觉悟、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来到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学生的思想反应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及时研究、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道德教育要引入指导和个别指导,对于具有普遍性或共性的问题,可以进行团体指导,如主题鲜明的班会、团会,主题实践活动等等,让学生集体讨论、共同实践,相互影响,相互启发。而对于个性特色明显的问题,教师要在了解个体背景、问题成因的前提下,以平等的姿态、理解的心态、换位思考的角度,对问题学生多一些安抚,少一些责备,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多一些启发,少一些说教,帮助问题学生走出误区,构建正确的道德观。

4.强化道德教育过程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德育主渠道的思想道德课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这类课程主要还是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且大道理多,说教多,学生参与性不强,入脑入心的效果还不十分理想。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要多样化,过程要有参与体验性,内容要具生动性。大学生思想德育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应该联动,创立一些参与性、体验性强的平台与载体,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如通过开展“沙龙”、“论坛”“大学生道德教育体验课堂”等活动,让学生参与、互动、主动思考一些社会上及校园中的道德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去体会分析一些道德案例的是与非。又如通过文艺创作,把一些真实的道德案例,改编成话剧小品等形式的文艺作品,由学生演绎,通过生动活泼多元的教育形式,让大学生增强对道德标准的感受性和判断道德是非的能力和道德修养。

总而言之,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源于其各种各样的道德实践,其中既有不良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也有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既有学校道德教育缺位的影响,也有家庭教育缺失的影响。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者们要深入反思,才能为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为塑造大学生健康的道德人格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夏金元.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J].教育探索,2006,(7).

[2]杨文华.多元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挑战[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

[3]唐海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挥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6).

[4]周孝进.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道德探讨论文1500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改变,而且也使大学生在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发生着变化。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者和建设者,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因此,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如何,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准确的进行把握,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准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道德动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总体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学生都还是比较崇尚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让自己获得成功,并相信自己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但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还是有一些消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啃老,他们不愿意吃苦,只希望自己的父母或长辈能帮自己快速获得成功,他们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信念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二、道德认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总体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作为大学生,道德水准应该高于一般公民,做出来的行为也要符合道德规范,能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消极或者错误的道德认识,比如袖手旁观,他们不愿意帮助别人,当遇见有人偷窃、行凶时,不愿意出手相助。三、道德判断力当代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正确判断他人和自己行为善恶的价值尺度。比如知道浪费粮食是属于“可耻”的行为,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比如反对个人主义,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比如在分析道德行为的时候,知道怎么去客观的分析和处理等等。但是同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比如对一些名人的言论和行为,不去客观判断对与错,只因为他是名人也盲目选择支持和跟随,道德观念模糊。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现状 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以及社会转型时期新旧道德原则转换所出现的道德“空场”,导致社会道德出现了某种混乱与无序,增加了当代大学生道德选择的难度,使得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缺失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本位 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负面影响下,在道德意识上趋向以自我为主体核心,看重功利,轻视德行。他们认为只要是对已有利的事就要竭尽全力争取,至于手段是否合适并不在乎,造成道德意识的堕落和道德行为的失序。有的学生为入党、当干部、评先进等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等。大学生如果不走出“注重功利,轻视德行”的误区,将会成为不学无术的人,为社会所反感,发展下去有的还将走向反面。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2.实用主义 由于社会上重金钱、重实用、重效益等观念的影响,加之大学教育重“实用目标”而轻“装饰目标”,轻原则和理想,反映在大学生道德状况中表现为重实用、重现实的趋向。一部分大学生参加活动不是以锻炼能力为目的,仅仅是为了综合测评加分;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理论功底不强,不明白人生的真谛,一部分同学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处在一种茫然混沌的状态中。 3.法律意识淡漠 现在大学生对什么是违法的,什么是不违法的还是比较清楚的,然而他们将法纪只停留在“智”的阶段,而未能体道。现实生活中,其行为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守法的自觉性较差,形成“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现象。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不乐观,对待是非基本上是清楚的,但态度不够坚决。 4.不讲社会公德 高校管理中大学生不文明行为可以说是累禁累教得不到提高,乱扔果皮、纸屑,学生宿舍楼前后每天扫,每天都是一大堆;打架斗殴,口出秽言;践踏墙面,损坏桌椅;“课桌文学’,“厕所文学”脏语连篇,累洗累禁累写。 二、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的传统道德观被破坏,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而现实的矛盾使人们在深层次意识内产生“利己、保身”的思想,高尚的、正确的道德意识未在人们的头脑中占主导地位,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深入。现实中的道德进步仍是主流,但被道德滑坡现象所掩盖。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传统道德教育被忽视 由于商品经济时代,社会注重经济利益,大学生追求实效,传统道德文化越来越不被当回事,许多大学生急功近利,抛弃了传统道德人格。一些优秀的传统道德如: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等已经缺失严重。而大学教育也一味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口味,忽视了对传统道德的教育工作。 2.道德教育方法陈旧 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我们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但我们的教育偏重灌输、说教,没有领悟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忽视了对教育活动的创新,没有关注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变化。当今的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动手能力更强,而道德教育还停留在说教,受教育者的不信服,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学生道德人格的不健全。有这样几种具体表现: (1)只重道德理论教育,忽视社会实践。大学的传统道德教育只是在课堂上的“生动”说教,告诉学生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社会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就要求学生掌握什么价值观,然后通过考试测验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规范。结果是学生走出教室,一切还给老师,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2)开展集体教育活动,忽视学生个人道德修炼。通过轰轰烈烈的、有声势的道德教育活动,可以调动、引发学生思考,但作用并不会太长久,只有内化为学生的主动行为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3.商品经济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同时市场经济自发性的调节会使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择手段、惟利是图、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行为的盛行,传统道德受到这样的碰撞,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产生了及其消极影响。所以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产生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问题的现实原因。 市场经济作为目前最合理、有效的经济形态,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方面具有计划经济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它在带来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利益的多元化和价值的多元化。市场经济不仅呼唤主体意识、培植主体意识、高扬主体意识,而目更需要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弘扬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应付各种挑战,保持长盛不衰的竞争心态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德育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德育工作在育人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环,好的班主任在德育方面的贡献会伴随学生的终身。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班主任德育论文 范文 ,仅供参考。

做个“六家”型班主任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是班级工作的执行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带领者。一个班级的成功与否,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班主任工作:多、杂、繁、重,要想做好,那非得有一定的 方法 与技巧。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下面我就我的所做、所见、所闻,发表一下我的认识。 第一、班主任得是个释家

要想将班主任工作当作是一份事业,而不是一份职业,这首先得充满对学生的爱,就像释家一样普渡众生,博爱仁德。这样学生才会乐于接近你,真心地听从你的教导。班主任的爱既有像伙伴般的友爱,又有慈母般的仁爱,更有严父般的关爱。不要吝啬你的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付出终有回报,每逢节日,看着案前来自全国各地的 贺卡 ,我深深沉浸在幸福的喜悦,浓烈地感受到来自学生对老师的那份敬爱。爱,是班主任工作中的最关键、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只因拥有对学生那份疼爱,你才会平静地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不会认为他(学生)给你找麻烦;只因拥有对学生那份关爱,才不会认为班主任工作繁杂苦累,反而觉得有意思、有意义;只因拥有对学生的那份真执的爱,你才会想方设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学生的今天负责,为学生的今后谋造未来。 第二、班主任得是个法家

一个班级没有良好的卫生环境,没有优良的秩序,在一个脏、乱、差的氛围中,还谈什么学习,讲什么育人。一个良好的班级 文化 的确立,离不开严明的纪律制度、严格的执行力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不立规矩,不成方圆。所以班主任还得是个法家。现举一例说明:在新生入学报名的第一天,当我看到有的学生从后门或者没有敲门走进教室来到我面前报名时,我都坚定地对他说:“请你出去,重新再进来一次”。在家长和同学的诧异中,我又会和蔼地对他说: “同学,欢迎你来到初一(10)班,但请你从前门进入教室”。于是,从后门进的同学纷纷退了出去,郑重地从前门轻轻地敲门三下,请示老师,得到准许后才进入教室。后来听家长说,就是开学的第一件事,让我们觉得你挺严格的,连门都不能走错。交给你这样的老师,我们就放心了。在开学后不久,我随之与学生共同讨论建立了一套班级中有关学习、卫生等多方面的纪律制度及规范,并由学生自主进行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遇到太多的阻力,这一切的可能都与我开学精心地给他们上的那一课有关吧。同时,在平时处理学生的问题时,我也多时向学生阐明:老师对事不对人,我处理你只对你所犯的错误作出处理,并不是针对你个人。处理只意味着对过去的终结,并不是对今后下了定论,处理问题的关键是在于让你明白你为什么错,是为了让我今后不再犯同类的错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后还得你自己努力。让学生既感受到老师对问题处理的坚决,又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处理问题的良苦用心。

第三、班主任得是个儒家

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及存在的心理等诸方面的问题,不妨学学儒家的中庸之道,执法应严,处理应宽,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不妨变通执行,达到既使其认识到错误,又能改正错误,更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举一例说明:有一年,我班有个学生头脑比较聪明,但性格比较孤僻,平时与 其它 同学不合群,而且行为习惯比较差,大错没有,小错不断,经常迟到早退,虽多次教导效果不大,也难以走进其心灵,为此,我一直苦于无良策应对。后来渐渐地他的迟到次数累记达到学校公开通报批评的处罚,为此,我找他谈话,告诉他我要将他的有关情况向学校汇报,并告知他将受到的处罚。他当时,对我说,“我有这么多次了吗?我记得还差2次呀”我一听知道其中有戏,我就将学生每日的情况记载表逐个与他一起统计,面对结果,他先是哑言,然后嘴里小声叽咕:“通报就通报,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时我知道他被触动了,我就趁热打铁,对其讲述其中的利害,以及对今后的影响。他听着听着对我说,老师你能再给我一个机会吗?我保证以后改。这时,我对他讲,我一个人做不了主,我必须征得同学们的同意。随后,我在班级中事先做了一些工作,请求同学们给他一次机会。然后,让他在班级中公开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要求同学们给他一次机会。在同学们渐渐举起手臂中,他流泪了。后来他告诉在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同学们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他后悔平时和同学们没有很好相处。在征得同学们的同意,我向同学宣布给他留班察看一个月,保留对他的问题上报进行处理的权利。同时要求他在这一个月中不仅不能再犯同类的错误,而且得有重大立功表现。至于什么是重大立功表现,得由大家评判。在随后的一个月内,他不仅没有犯迟到等同类的错误,而且为了有重大的立功表现,更多的关心集体,抢着帮别人值日,主动帮别人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竟渐渐赢得同学的喜爱,他自己也体会到与人和睦相处的快乐。后来,他在 日记 中诚挚地提及那次处罚,他说那次处罚是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处罚,让他学会了做人,学会了与人相处。他现在深深地体会当时我对他的良苦用心。

第四、班主任得是个道家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在我们处理班级工作中,也应做做道家,无为而治。又例如早恋问题,是困扰班级管理中的一个头痛的问题。对此问题,谁都不想绕过去,可就是苦于无良策,不知如何更好地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以前,我遇到我所教的学生有早恋的倾向,都是耐心和他(或她)私下谈心,都是说些青苹果不能早摘呀,现在你们思想上还不成熟考虑问题不全面,现在你们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现在因早恋而影响学习是影响你今后的一辈子等等的说教,在说教的同时,我都觉得自己累而无助,感到空洞无力。后来我看到一些先进教师的做法给我启发很大,对这类问题我们应先疏,而不是发生后的堵、补。于是我就做了这样的一个尝试,开了一个有关早恋 教育 的主题班会:首先是 音乐欣赏 ,欣赏三首歌: “我一见你就笑,你那翩翩风采太美妙。跟你在一起,永远没烦恼。究竟为了什么,我一见你就笑。因为我已爱上了你呀,出乎你的预料。”(——《我一见你就笑》);“我心里埋藏着小秘密,我想要告诉你,那不是一般的情和意,那是我内心衷曲。我心里埋藏着小秘密,从没有再提起,这秘密写在我心里,永远变成回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匆匆地与你相遇,对你有无限依恋,那正是我的秘密。”(——《小秘密》);“你到我身边,带着微笑,带来了我的烦恼。我的心中早已有了她,噢,她比你先到。她,温柔又可爱;她,美丽又大方。直到有一天,心中有个他,你会了解我的感觉。爱要真诚,不能分享。噢,对你说声抱歉。”(——《迟到》)。我就对学生们说:第一首歌中的小姑娘天真烂漫,固然可爱,但心地单纯、毫无设防,爱得清纯,但也爱得幼稚。只重外表,贸然露爱,不宜效法。第二首歌中的主人公,有着成熟理智的爱,值得学习。爱不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可以轻易流露的,因为除了爱情,还有许多值得我们、需要我们去关注、去投入的事。该克制的时候懂得克制,这才是强者。第三首歌中的主人公的爱情观值得大力提倡,当同学们到了真正可以拥有爱情、组建家庭的时候,应该像第三首歌中的主人公一样,乱花不能迷人眼,坚守爱情的专一,并提高其纯度。这样的班会课,这样的爱情观教育,我发现效果出奇的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入耳动心,心服口服。而且那届所代的班级中学生早恋的现象竟出奇的少,男女同学也能兄弟姐妹情相处,感情融洽。

第五、班主任得是个墨家

面对新教材、新课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是摆在每个教者面前切切实实的课题。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能不能教?创新能力只能培养,不能教!创新能力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样的环境就必须得由班主任去创设。我说班主任得个墨家,并不是说要学墨子的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而是要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 传说 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学墨子那种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能力,多开创性开展工作,让学生多思,多动手,亲身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班级事务中逐步培养创新的能力及意识。同时,身教大于言教,班主任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对学生也是最好教育和培养。

第六、班主任得是个杂家

班主任不仅要管理好班级的事务,而且还要协调好各课的学习。现在的新课改、新教材,使得学生要同时学习语、数、英、生、政、史、地七门文化课及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劳技、研究学习共13门功课,如何协调、合理地安排,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能否真正地提高,能否取得理想的成绩的关键。要想做好协调工作,那就得要求班主任有着多方面的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点言过其实,不过至少知道上述各课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学习的技巧,这样才能合理的安排,协调的调度。这就要班主任就要像杂家一样,博采众家之长,多同课任老师交流,学习其他学课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巧。

总之,有着释家博爱众生的胸怀,法家铁面无私地执行,儒家中庸温和地变通,道家无为而治、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的手段,墨家创造、求新的意识,杂家博学多识的能力,应用手中十八般武艺,定能做好班主任工作,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优良的班级环境。

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心得

著名的教育学家巴特尔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老师承载着爱的目光,哪怕仅仅是投向学生的一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都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今天我想说的是:孩子们需要班主任老师爱的目光。班主任是一个教学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工作,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他们一生的生活道路。我作为众多班主任中的一员,既感到自豪又感到任务的艰巨。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呢 ?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而班主任则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我每天早上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清洁卫生;教育学生搞好团结,我首先做到和各位教师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爱生如子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爱是教育的润滑剂",爱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情感的纽带。通过和学生接触,我充分认识到了“爱心”在师生关系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谈到班主任的工作,我不禁想起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一个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风和日暖,行人觉得暖洋洋的,开始解开纽扣接着脱掉大衣。”这则寓言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北风”,“南风”无异于班主任积极的工作方法,而“行人”也就是“学生”了。我们在工作中,是用高八度的调子,盛气凌人去压服学生呢?还是用诚挚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呢?当然,我们都愿意选择后者,愿意做“南风”,也就是说在工作中要运用情感和爱来诱导,教育学生。对学生有爱,并不等于一味的迁就和放纵他们。所以这个“爱”必须和“严”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理解你的爱。

三、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

中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中学阶段的教育,特别是低段的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

1、重视在课堂内的常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我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长期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

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2、建立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制度,培养自育能力。

值日问题,过去的一贯作法都是只让几个干部轮流,经过实验观察,我发现这样下去只能是好的学生好,差的仍然赶不上。为了全面培养学生自育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采取了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后,学生表现出十分积极兴奋的状态,总是盼着自己当值的那天。值日生要负责当天的学习清洁、纪律、收发作业等,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工作机会,在值日中学会管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值日生既要去管理别人,那首先就得以身作则,才有说服力。实践证明:学生在值日中不仅自己严格地遵守纪律,而且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感。通过值日,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组织和管理好自己班集体的责任和义务,也有参与管理班级的权力,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班集体。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确定。

3、建立学生一日常规,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为了规范中学生行为,我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班上一日常规。要求学生每天按时起床睡觉,文明礼貌,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并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主要学会自己洗脸、洗脚、洗小件衣服,在宿舍也要主动扫地和倒垃圾。总之让孩子通过劳动来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艰辛,体贴父母的辛劳,体现尊老敬老的美德。

四、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 规章制度 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记得我刚接一个新班的时候,班里学生的"傲"气很重,都看重"大事",不注重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不屑于做小事.如:放学后窗户没关就走了,大白天六个管灯全开着却不以为然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开展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班会,会上对小事该不该管进行了 辩论 ,还列举同学身边发生的小事造成的危害,最后得出结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实践证明:有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就会无形的支配集体成员的行为和集体生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苦而耐心的工作,可我却乐在其中。我坚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当我看到自己带的班级朝气蓬勃,秩序井然地向前发展时,当我看到每一名学生学有所成时,所有的辛苦与汗水都化作一股甘泉流淌于心涧,且瞬时又化为强大的动力,使自己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班主任德育案例论文范文

班主任德育工作案例(一)

在这场对话之前,班里出现了一些事,如早操问题,班级自习课纪律卫生,交作业一些小事,作为班主任感到紧张不安,生怕班里不稳,加上和其它班级相比较,其它班级显得风平浪静,而自己的班级好像永无宁日,作为一个没有太多经验的年青班主任,在班里针对这些事感到学生个个显得顽皮,老师好话说了千遍也无济于事,自身觉得心情也十分烦 躁 ,对学生的期望值也降到了很低的程度,接下来就是急风暴雨的批评,当然言语中激烈过火的话说了好多,周而复始,一连串的批评之后的结果是校长收到了一封班里学生写的信。大概内容是老师天天骂他们,受不了。校长作为学校领导耐心细致地和我谈了心,特别是要和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进行谈话,和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

在和校长交流的过程中,我就已经开始体会到,如果作为自己犯了错误,也是期望领导的理解和鼓励,自己更需要领导的安慰。反之再想,学生犯了错误,心理的想法和我也一样,也需要老师的原谅和交心。所以,当天的晚自习我也和学生进行了一次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结束之后,心里震动很大,现在把它形成一篇德育案例,既作为自己经验的积累,也渴求和广大老师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班主任艺术。

我的态度:今天的脸一定要拉下来,丢脸不怕,准备迎接学生的批评,即使学生言语过激,也一定要笑着听学生骂,今天怕丢脸,今后可要丢人。学生的意见内容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我以学生案例来逐一展示:

1、×××:“老师我都想找人收拾你,为什么不让我们上自习自己安排,一次在日记里说我不喜欢我们班的老师,你说我可以离开这个学校,还有一次把我们从教室里赶出去,却没有赶某人,我们都不服你”。

2、××:“我的钱在教室里丢了,我都不想说,因为说了你反而会骂我,说我自己不看好钱,因此我不信任你”。

3、××:“开家长会后,由于我的学习成绩好,你和爸爸交流时总是说我好着呢,说我没什么缺点,其实我知道自己有许多缺点,我也不信任你”。

4、×××、××:“你说我们互相喜欢对方,我们一点儿也没有啊!我们都是好朋友的关系,根本不像你想象中那样!”

5、×××:“你说话老伤我们的自尊心,我觉得都受不了,你对好学生说话的方式和我都不一样,有些同学都这样说。”

6、×××:“老师你的教学方式应该改进,不要都又说又笑的,应该多讲一些语法和知识点,我们关心的是考试成绩。”

综合以上学生的要求大致在:

(1)平等待人(2)工作细致周全(3)教学方法改进(4)调查研究再下结论(5)说话要有艺术等5个方面,这也是我反省自己后所总结的许多失误。

感想:

(1)心理学中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要多鼓励和指导学生,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站在学生的位置想问题,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民主的氛围中进行思想教育,人人敢说话,敢说实话,从中再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跟踪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以一颗爱学生的心态投入到学生们中去,既要立威,又要自信,而爱是一切事的润滑剂。

(2)用辩论的眼光去看问题,不戴有色眼镜看学生,相信“岁岁年年花相似,日日天天人不同”,破除心中固有的看法,每天都要用新的眼光看问题。在学习上和批评中不能搞特殊化,以同一标准要求学生,说话的方式要因人而宜,切忌说话时的粗心和用语,要讲求艺术性,不该妄下结论的不下,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他们。

(3)民主和威信的关系,有民主而无集中,班级就会散,有集中而无民主,班级也会 躁 动不安,甚至抵制,两者的结合最好,适时的民主和适当的集中很有必要。无威有信,有信无威都是不可取的,和谐的氛围最提倡。一年中,我感觉到以上粗浅的道理,让我欣慰的是:学生对我说了实话,而最失败的事是没有对学生多一些关心和爱护。

班主任德育工作案例(二)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而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又是德育工作。两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切身体会到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深刻影响,现就我自己工作中的亲身经历讲述给大家:

一、案例背景:

我班有个学生叫程占胜。初一上学期时,上课经常和别的同学一起在课堂上玩儿或者做小动作,也不听老师的劝告,严重影响课堂秩序;下课胡乱打闹,脾气暴 躁 ,同学间经常闹矛盾;在宿舍,和宿舍长吵闹,不按时休息,同学们都嫌弃他;还爱上网,平时作业或潦草或没做,成绩很不理想……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真让我头痛。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原地踏步。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算了吧,或许他就是应了那句话 “小人命,天注定”,我奈之何?但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怎能不理他,让他变本加厉地闹下去呀!此时,我觉得逃避不是办法,必须正视现实!我内心一横:我不改变你,誓不罢休!

二、案例过程: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到他家去家访,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再找对策。第一次,见到的是他妈妈,他没在家,出去玩了,作业还没写。和他妈妈交流了一会儿,知道他爸爸是开大车的,跑长途,很辛苦。并且又一次发生了小的交通事故,很后怕啊!他在家也不太听话,妈妈也宠他,这次也可能又是上网了。我任重道远,回了,没找他。

在家访回学校的路上,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像打翻了的五味瓶!我不能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于是,转化他的行动在悄然中进行。

我首先召开了关于“孝敬父母”的主题班会,利用多媒体观看生活中感人的父母:辛勤忙碌的父母,艰苦朴素的父母,苍老多病的父母等等,然后就这一话题,语重心长地讲述了我自己的'父母从小养大,供我上学,到我有了理想的工作,他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得到的却是头发白了,皱纹多了,腰驼背了,但是他们却很开心,因为我没有让他们失望,没有让他们的心血白费,所以我必须好好孝敬我的父母,要不天理不容啊!班会后让学生写品德反思,写自己的心里话。程战胜写了,对于父母的感受轻描淡写,本来挺恼火,又想这也在正常之中,效果不会那么明显,“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接着又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跳出农门,改变人生。想通过教育学生作为农村的孩子,上学是最好的出路,只有好好学习,考取理想成绩,才能走出山沟,跳出农门,改变命运,光宗耀祖。给他们讲述父母今日的辛苦受罪忙碌就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以后的不辛苦,将来生活的更好。

再接着我又进行了家访,这次他在家,看电影,作业没写,他妈妈抱着弟弟哄着睡觉。他有点不好意思,因为顾及他的自尊心,好言相劝,让他好好学习。其实心里窝着火,回了。

周一晚上,地点:宿舍。熄灯了,他没在,我在厕所找到了他,点着烟抽。心中火气直往上窜。我说,你怎么这么不长心眼呀!你让我好伤心呀!我给你谈过几次话了?老师为了顾及你的感受,不想在你妈妈面前批评你,你却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不懂父母的无私的爱,随心所欲,放任自流,忠言逆耳不进耳,血汗钱花的是那么的潇洒,穿的是那么的名牌,你有何权利这样挥霍啊!?人活着一点志气也没有,那还有什么意思,让别人看不起,让父母老师伤心到家,你就这样的忍心呀!?你还记得我给你写的那首诗吗?“四中管理严严严,良苦用心为明天。战胜自己很重要,用心努力笑开颜”。这首诗我是在夜不能寐的晚上发自内心写给你的,你懂吗?……

第二天他写了纸条,还挺委屈。我又一次召开班会----谁最委屈?-----父母。接着谈话,心平气和,语重心长,不带任何批评的意思的谈话。问:爸爸开车挣钱容易吗?危险不危险?妈妈在家又看孩子又做家务得劲吗?……这次我看到了希望,因为他哭了,(以前从未掉过眼泪),我让他回去写反思。这次反思写的很真诚,很到位,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决心要改,希望慢慢来,让我不住他。我给予他信心,鼓励他,教他首先学会做人,特别是要学会心疼父母,体贴父母,在学校遵守纪律,踏实学习,考出自己最理想的成绩。

后来我给他调了座位,安排了学习助手。他在教室学习的时间也长了,在宿舍也听话了,逐渐有老师反应他在进步,同学们的反馈也好了,成绩比以前有了大的进步。

回访他家,这次出去擀面条了,他妈妈的评价是孩子变化很大,这次回来干这干那,也没要钱上网,作业回来就开始写了,这真是太好了……

**年冬期末考试,成绩进步突出,发了奖状,以资鼓励,高兴地回家过年!我,欣慰。

三、案例分析:

(一)育人德为首,做人孝为先。

作为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才无德、无才无德我都不喜欢,有德有才是我的教育追求。“孝敬父母”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所有事情都能直接或者间接和孝敬父母挂起钩,时时事事讲述父母的不易,时时事事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行,时时事事感化学生的心灵。对于占胜同学这样的后进生我的良知没有让我放弃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

(二)班会德引领,反思鉴真品。

德育主题班会是班级工作的导向,利用好一切可以以德育人的机会,时时为学生进行善意的提醒。自我品德反思左右学生的言行,是很好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占胜在后来的反思中,把心掏给了我,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用心地去改正,我建议了他,鼓励了他,他没让爱他关心他的人失望。

(三)家校诚沟通,天堑变通途。

家访,与家长进行了有效的沟通,真正地形成了家校合力,促进了班级管理工作,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对于占胜家的家访共四次,每次感受都不一样,我又迷茫逐渐觉得豁然开朗。

四、反思:

到武安四中,我从事班主任工作,一直在琢磨班级管理的捷径,向前辈请教,看书,上网查询,收集资料,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摸索到让学生通过感恩父母来激发学生的爱的激情和学习的热情,感受了家访的力量,懂得了家访的意义。同时,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班级管理方法还不高效,我会更加努力的。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用心做教育,用爱心、恒心、关心去爱护每个孩子,去尊重他们。我相信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够托起明天的希望。

班主任德育案例分析论文

一个班主任是感性的实践者还是理性的研究者,其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教育反思作为班主任的基本研究行为,其范围包括教育日记、教育叙事、德育案例等,其中德育案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宜于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广泛应用。

一、德育案例的含义

所谓案例,又被译为个案,实例等,是对某一实际情境的描述而引起分析、

讨论、演绎、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而德育案例是案例与德育两个概念的综合,是德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对工作中所碰到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所做的反思与总结,以此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一种手段。

二、德育案例的特征

1、情境性。德育案例是班主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

叙述的是一个有时间,地点,具体人物(一般是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展示出来的情境,它使班主任或学生在看了之后都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或似曾相识的感觉。

2、问题性。在德育案例过程中往往包含班主任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所

碰到的问题或疑难情境,这些问题是很多班主任会时常碰到但又觉得比较难以解决,而且这些问题中可能还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不注意挖掘与思考比较难发现而已。

3、典型性。任何班主任在每天的班级管理实践中会碰到太多的问题,但不

可能事事都去记载,这就要求在工作反思中所撰写的德育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不是信手拈来的,但能够在该问题的解决中给班主任带来深刻的启示与普遍的指导意义。

4、真实性。德育案例展示的是师生间充斥矛盾或趣味的故事,但德育案例

与一般的故事存在的本质区别是故事可以杜撰,但德育案例中所涉及的情境是在处于自然状态下真实发生的事件,是源自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撰写德育案例的作用:

1、分清工作重点与难点。班主任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善于运用批判性思

维,加强自己的工作反思,对自己日常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梳理,从而找到印象深刻的却是感到困惑的那些工作情境或事件。通过这样的梳理,使班主任在统筹兼顾同时,将自己的思维集中在那些难点与重点上,力求通过解决这些事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经验沟通与共享。由于现行的学校管理大多实行行政班管理,所以

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更多的是处于个体化管理的状态。而通过撰写德育案例,则利于班主任间的沟通与交流,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经验。每个人都能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及所面临的问题的多样性,并且在提炼中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态度,通过反思性批判实现共享。

3、引领德育工作专业化。班主任是行动研究的积极实践者,他们在实践中

研究,为实践而研究,班主任不应再是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是“生产者”。案例撰写为班主任提供了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机会,发展了班主任研究德育工作的问题意识与能力。班主任将理论作为一种参照,采用分析、比较、判断等手段,反思自己的日常工作得失,逐步建构生本德育、情感教育等理念,不断拓宽德育“田野”,在此过程中,引领德育工作走向专业化。

四、德育案例的构成要素:德育案例没有绝对的统一的标准,但从构成要素而言,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1、标题:德育案例总要有一个合适的标题。一般来说,确定德育案例的标

题主要有二种方式:一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二是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提炼出来作为标题。

2、背景:背景能够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背景必须向读者交代该案例发生的有关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以及这些时间、地点、人物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背景的介绍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3、问题:在案例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产生,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原因有哪些,而且问题中必须要阐明主题,在德育案例撰写的初期可以较为鲜明地提出问题,随着案例撰写的深入,则逐渐要将问题与其他材料交织在一起,读者通过分析问题才能确定主题的所在。同时,要注意德育案例的内容必须要充分渗透德育管理过程中“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以及潜能的开发。

4、过程与结果:问题发现以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成为重要的一环。

这部分内容要详尽地描述,既要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要交代某种德育措施实施的即时结果,包括教师的感受与学生的反映。在这一要素中,切忌把问题解决简单化、表面化,德育案例之所以与其他文体不同,就在于对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过程,认知冲突详细的记叙,对问题解决过程细致的描述。

5、反思与讨论:撰写案例的过程是德育工作者对自己解决德育问题的心路

历程进行再分析的过程,也是梳理相关的经验和教训的.过程。反思与讨论涉及到的问题有:我的教育理念对头吗?问题解决中还存在哪些新的问题?我是否真正在关注学生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生命发展?学生是否真正接受了我的教育帮助?反思与讨论也不见得要面面俱到,选择重要的方面或印象深刻的方面加以思考也就可以了。

五、班主任撰写德育案例的基本要求:

1、多投入,积累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是撰写德育案例的基本前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为中学生在认知、心理等方面尚未等到很好的发展,所以班主任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治管理;同时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到学生中间,运用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捕捉学生中的一系列信息,特别要关注学生自主管理中或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与思想问题,并及时记录相应的素材,力争占有更多丰富的感性材料。

2、多反思,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撰写德育案例的关键。班主任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材料,有些是不真实的,有些是外在,更多仅停留在现象上,对此,撰写德育案例就要求班主任认真思考教育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通过分析与综合等方法,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反思,使之在充满条理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揭示隐藏在表面情形背后的更深层的问题,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找到德育教育的规律,为以后进行德育管理实践提供指导。

  • 索引序列
  • 中学德育论文德育现状分析
  • 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分析论文
  • 国外德育研究现状论文
  • 论文道德认知现状分析模板
  • 德育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