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表现主义论文文献

表现主义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表现主义论文文献

美术鉴赏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鉴赏3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国绘画艺术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往往是形容我国古代艺术 文化 、悠久历史的最佳词汇。一个线条,一个轮廓,一抹色彩,看似简简单单的几笔,画家却能够用远近呼应、以动衬静等手法将人物、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唯妙唯俏,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所在!

从远古的陶瓷绘画,到魏晋的墓室 彩绘 砖,再到隋唐的壁画,个人感觉,相比较于西方油画的死板,我们中国美术讲究的是形散神聚,画家们举手投足之间一挥笔墨,就能表达自己对人物、事物的态度与看法——不论是一种巫术,还是讽刺官僚、表现民生疾苦,抑或是细致刻画某种动物等等。通过这几次选修课,我觉得古代的画家不仅仅是画家,他们往往能够用笔墨批判现实或者是表达某种愿望或抱负,总之,绘画的目的已经远远超越了欣赏,我们能够从众多的绘画之中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内涵美、意境美,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去研究的地方!

在美术鉴赏这门课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顾恺之大师。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老师上课细心地讲述了洛神赋的 故事 , 《洛神赋》是古代有名的诗人曹植用神话隐喻着失落了爱情的感伤的诗篇《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重要作品。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到稳固的爱情死得很惨,她死后,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金带枕给了曹植。曹植在回归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经过洛水,夜晚梦见了甄氏来会他,悲痛之余作了一篇《感甄赋》,塑造了洛神的动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形象,甄氏的儿子曹叡将它改名为《洛神赋》。

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当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画师法卫协而又有所变化,他的画有敷染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的特点。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精通画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而在我国古代鼎盛的唐朝唐太宗时期,也不乏优秀的作品出现。比如在《步辇图》中,唐太宗被一群宫女所环绕、包围起来,并且就连座椅都是宫女们抬起来的,这些许表现了阎立本对当时唐太宗、当时整个唐朝的不满与讽刺,但同时,从来使的衣着与恭敬地神情以及唐太宗面庞的丰润、目光深邃、神态威仪而不失和蔼也能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所在。可谓是既表现了对吐蕃的蔑视,又在表现唐太宗风貌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唐朝不敢与吐蕃对抗的看法和讽刺。

古代绘画给我留下无穷的回味,而当代大师的作品亦能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

“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由,略通古今之变。”一代书画名家范曾用这二十四个字评价自己。

范曾,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当代中国著名的 国画 大师,开 人物画 一代风气之先。作品熔山水花鸟人物于一炉,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在绘画语言上有创新,功力不凡。他的古代人物画,识者谓其气韵生动,神彩飞扬,精湛娴熟,笔力遒劲,线条简括,形象生动。

《鬼才范曾》封底上的那幅《钟馗雅趣图》,正是范老“鬼才”的一个集中表现。范老擅作写意人物泼墨人物,力追古代梁楷、法常诸人,笔墨浑厚,造型生动。他继承了南宋梁楷以来简笔泼墨的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人物作品之传神,固出于其才气之敏悟与博学好思之修养,至于其笔墨之能得其神,则应出于其锲而不舍的勤奋和努力。这幅《钟馗雅趣图》

1.笔法洗练、形象生动豪放。简单几笔构型有状,神采豪放,线条有样,生动鲜活。钟馗的坦胸开衫的简洁笔法将健硕洒脱的形象描绘得入木三分。卧蚕双眉,红脸多髯,使钟馗的戾气渐隐,英气伶伶俐俐的流露出一点点,不可谓不惟妙惟肖。颈肩与手部的洗练线条使人物更具质感,跃然纸上。

2.用墨有方,浓淡变化得体,则墨色活泼精神,有光彩,妙趣横生。前人论画谓“气韵生动”,常以用墨佳劣为主要衡量标准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一幅画是否达到“气韵生动”,还包括画体的内在精神刻画,作者情感的传递,以及用笔能否恰如其分地再现主客体的谐调一致。所有这些最终还是要靠墨色的变幻来体现的。

这幅《钟馗雅趣图》用墨也是十分精巧。墨色丰富,“墨分五色”既有变化又有统一。钟馗的衣衫以浅淡与中度墨色为主,将白衫的褶皱与光影差别以不同于西方 素描 的写意手法行云流水般的表现出来。而浓密的髯发更是展现出范老用墨的不俗功底,纠结浓密却不凌乱,恣意张扬却不繁杂,渐变与层次感以一种特有的手法显露,下笔犹如闲庭信步一气呵成。最可赏的便是范老整个人物的笔触与构图,人物有骨有肉,多利丰筋,形象饱满。

3构思精巧,构图简洁爽利,人物神态传神,别有妙趣。范老多画钟馗,这幅却备受瞩目,这和此幅钟馗的“与众不同”大有干系,是范老的“鬼气”赋予了此画别样的感受。范老打破传统,一改钟馗凶神恶煞的民间形象,以雅趣为旨,将钟馗塑造成一位气质介于文人与武将之间的另类,使人顿感新意。而右肩上的小鬼不再抱头鼠窜而是站在肩头搔弄。旧往打鬼擒妖的鬼判官钟馗,在画中以这些情态出现,诧异者有之,不解者有之,无奈者有之,最终却化作一笑,独品出另一味道。这种超脱出传统拘泥的作品,不愧为鬼才的画作。

其实,个人认为,我觉得中国绘画是最能彰显我国文化特色的历史产物,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底蕴,这不仅仅包括历史,更囊括着我国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

面对文化,我们要有一种使命感,维护我国文化积淀、传承我国文化瑰宝;面对艺术,我们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之美、感受来自于艺术的强大力量;面对美术,我们要有一个欣赏的思想,发现生活的不同、感受来自美术的无限魅力。

浅谈大学美术鉴赏

摘要: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 经验 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关键词:绘画、梵高、中国建筑、鉴赏

一、对绘画的鉴赏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就像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 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 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我更爱看窗外那一片向日葵,爱看她们在阳光下开出灿烂的笑容。我不敢展示真正的我,我也不知道真实的我是什么样。在向日葵面前,我有一种自信的感觉,展示着那个成功、全新的我;我在看见向日葵时,心里总有种暖洋洋的感觉。 我看见梵高背着画夹,在向日葵丛中专心致志地画着那幅热情奔放的向日葵。我看着向日葵明朗的脸,眼睛一亮。我对梵高喊道:“你必须面对自我,绝不能逃避。不管这有多么困难,需要多大勇气!”其实这句话不仅是对梵高说的,也是对我说的。虽然梵高已经成为过去,而我却可以改变。我要感谢的不仅是那扇窗,更要感谢窗外精彩世界为我带来的美好遐想。

二、对中国建筑的鉴赏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体系之一,有7000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3000年前已形成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以封闭的院落为基本的群体布置方式的独特风格。它的发展从未中断,并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地的建筑有重要影响。它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

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相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令世界各国人民叹为观止,取决与它那独特的结构。在我们来看一看古代建筑的特点。下面是我们从网上和图书馆查阅收集来的关于古代建筑的信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

1、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 谚语 ,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像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三、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 雕刻 、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3、色彩的运用

伟大的中华民族,文明传承了几千。中国建筑,一个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的标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伴随着对劳动人民的深深敬佩。我们的研究接近尾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让我们期待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结束语

美术鉴赏课更好的培养我们,提高我们的素质,最根本地是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美术鉴赏有益于我们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 艺术 教育 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我们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我们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境界。

致谢:

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使我们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我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我们的艺术审美兴趣,而这对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1、《中外美术鉴赏》 徐改,刘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08-01

2、《美术鉴赏》 李新平,成文光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9-07-01

3、《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版

4、《西方美术史》 李春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版

浅谈新课改下美术鉴赏课中的情感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越来越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美术教学也是如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公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离不开情感的运用。利用情感开展美术教学可以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能够让学生更热爱美术学习,更积极地参与美术教学。本文是我在实际教学中 总结 的一些运用情感开展美术教学的经验,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爱 用心 赞赏 学生 真心

“想要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要怎样去对待别人,同样,想要别人爱你,尊敬你,你也要同样先去爱别人,尊敬别人。”以前,总是听到这句话,但真正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是在我这两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真正体会到:“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只要你真心地去爱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心去和学生交流、沟通,用爱鼓励学生。”这是开展情感教育,运用情感教育促进美术教学的前提。我们必须与学生加强沟通和了解,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起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好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用你的真心去和学生沟通,建立信任感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我非常欣赏这句 名言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还关心他们的生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学的成功不仅和教师有很大关系,也同样和学生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学生而言,但凡是自己喜爱的教师给予的教育,他们很快便能接受、掌握。即便是批评,也能愉快的接受,这便是学生所说的喜欢的教师的课就爱上,不喜欢的教师学生往往有抵触情绪,从而不爱上这一门课程。所以,我们要用爱建立情感的磁场,使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

在一次高一美术鉴赏课上,我正在讲课,一位学生踢门而入,并且用挑衅的眼光看了看我,然后走到座位上趴着,好像在说:“看你能把我怎么样?”面对这位“刺头”学生,我没有发火,继续讲课。讲完课后,我走到他的座位旁边对他说:“怎么了,你不舒服吗?要不要去医务室?”那个学生坐直了说了句:“没事。”我继续说:“既然身体上没有原因,那么就是不喜欢我的课喽?那么你 说说 为什么不喜欢我的课?”这位学生这时有些不好意思了,说道:“没有,老师,是我错了。”从此以后,我每次上他们班的课,他总是很认真听讲,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事。我认为,这就是情感的收获,也是爱的收获。对于学生而言,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只有真正的信任你,才会接受和相信你的道理。如果教师和学生建立了真正的情感,达到了信任的程度,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二、用心鼓励,用爱让学生建立自信

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自信心是一种精神能源,是人行为活动的内驱力。一个人有信心,心里活动就积极、稳定,就会以持久的毅力去实现自己已定的目标。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也是一项艰巨而神圣的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教师予以肯定。这就是一个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的:“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赏识是树立学生自信心最重要和有效的 方法 ,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是使学生产生情感增长的关键性 措施 。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败,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再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作具体的点评分析,帮助学生在失败中挖掘闪光点,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温暖,既保护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鼓励学生增强信心,争取获得成功。而在学生获得成功时,也对学生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是一个教师爱的具体体现。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你的鼓励和关爱呢?其实做法很简单: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简单的话语……都会在不经意间发挥着奇妙的作用。

三、经常赞美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爱的魅力

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例也告诉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责难和赏识,方法不同,结果也大不一样。经常赞赏学生,用赏识和赞许的目光关注学生,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当一个教师真正爱学生时,他的注意力将不再放在学生错误的行为上,而是放在自己所喜欢和欣赏的行为上,赏识就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发生了。在我们真诚地赞扬学生时,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

一次,一个美术班的学生找到了我,他说:“老师,我有事情请教您,但是您得答应我,不许和别人说。”我说:“好。”他说:“我喜欢我们班里一个女生,我不知道要不要和她表白,我很苦恼。”我一听,这是早恋啊,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要劝他放下早恋,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但是又不能直接说。于是,我说:“是哪个女生能不能告诉我?”他说了女生的名字,我一听,原来是最漂亮的那个女生。于是我就说:“我得表扬你!你看,你喜欢的女生是班里最漂亮的,这说明你的审美能力很高嘛!你说说,你除了喜欢她漂亮还喜欢她什么?”他说了这个女生的几个优点。

我表示同意,我接着说:“你看到的都是她的优点,是一个人,她就会有优点也有缺点。你再去观察观察她的缺点,我再告诉你你该不该表白。”过了一个月,他又来找我,这回他说:“老师,我不想表白了!”我说:“为什么?”“我按照您说的去观察她的缺点,我发现了不止有十条,而且有些是我不能容忍的!”我说:“你看,现在你的烦恼自己就解决了,根本就不用我帮忙了!不过,人都是有优点和缺点的,恋人之间也要能包容所有的缺点才能称之为恋人。你包容不了,这说明她不适合你。那么,这一篇就掀过去,你以后要把她还当朋友一样对待。”“谢谢您,老师!我开始跟您说的时候,您没有批评我,反而表扬了我,我很感谢您!”后来,这个学生考上了很好的大学。

赞赏学生时,心灵的感受非常重要,这就是为什么人和人在吵架的时候要很大声,因为他们的心离得远了,他们越大声心离得越远,而爱人之间在甜言蜜语的时候都是轻声细语的,因为他们的心离得非常近。所以,我只要用我一颗炽热的心去接近学生,用心灵与学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位学生热爱美术学习,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美术教学应该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开展教学。情感教育的运用正是体现了这一点。情感的沟通也是一种教学方式,他不仅是对人的尊重更是对我们美术教学的促进和补充。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在钻研美术基础知识完成好美术教学设计的同时,还要注重情感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多运用情感教育丰富、充实自己的教学课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同时促进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浅谈表现主义油画人物形象的塑造什么时间要的,同学

指点 好的 如何找到你

摘要: 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其本身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在现代油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利用色彩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与思想内涵是相当常见的。因此本文就将针对色彩在现代油画艺术中的具体情感表现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期为相关的艺术创作者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 现代油画;艺术;色彩;情感表现

色彩在油画艺术创作过程中,不仅是画家进行绘画的手段,更是表达画家思想感情与精神内涵的重要方式。不同的色彩所表现的情感内涵略有差异,而通过色彩表达画家内心的情感,往往可以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优秀画作,进而推进油画艺术的发展。

一、近现代西方油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现

西方的油画犹如我国的国画一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有许多著名的画派与著名的画家,成就了世界近现代油画发展史上的一个个传奇。西方近现代油画艺术中,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创作特点以及色彩展现。其一,后印象主义。这一时期的油画艺术作品代表创作者主要是凡高、塞尚。后印象派画家凡高在其绘画创作过程中,对色彩的驾驭与运用可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最为出名的作品就是《向日葵》,而整部作品呈现出的画面是黄色的屋子与墙壁,床和椅子也是淡淡的黄色。黄色的墙面上有着几幅黄色的向日葵画。而插满深黄色陶罐中的也是生机勃勃又绚烂多彩的向日葵,更是使得整幅画面看起来满是金黄。当然这一作品并不是全是黄色,而是与蓝绿色的背景进行结合,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之感,同样也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心中永远充满希望的积极态度。其二,野兽派。这一派别的油画作品,往往可以挣脱传统的束缚,从而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马蒂斯是这一时期杰出的油画画家,他主张利用强烈的色彩冲击人们的眼球,既发挥纯色的作用又增强色彩强度。通过高强度的对立颜色营造出一种视觉张力,从而抒发个人情感。其三,毕加索时期。以毕加索为代表的这一时期,作品大多以蓝色为主调,给欣赏者带来一种悲伤、沉闷的感受。如《人生》,其表现的就是人们深受贫穷困扰,穷困潦倒的状态。之后其作品又实现了转型,以《二裸妇》为代表,开创了粉红色、玫瑰色的创作风格,体现出画家内心对生命的赞叹与对生活的热爱。西方近现代油画中主要以前面三个派别和时期最为出名,之后还有表现主义时期以及康定斯基所提出的色彩观念,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近现代中国油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现

对于中国而言,油画不是我国本土的文化与艺术形式,其本身属于舶来品,因此在中国的发展历经波折与艰难。但是油画中注重的色彩运用,实际上在我国的美术作品当中也是早有体现。针对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代表画家的色彩观念以及其作品中色彩的运用进行分析,是极为迫切的。首先,刘海粟可谓是我国现代绘画中杰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有类似之处,并且注重个性的张扬与表达,擅长利用色彩表达自己内心的主观情感。如其作品《北京前门》,画面整体的色彩对比相当强烈,且线条的选用也是粗狂不拘小节,这样的作品往往更能表现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其次,吴大羽也是我国油画的先驱和开拓性人物。他的艺术作品中,始终体现着自我批判,所以作品本身是发自心灵的创作。比如其画作《色草》,并没有真正对花草的形态进行描绘,而是利用极为绚丽的的色彩进行意象描绘,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再次,沙耆更是不可忽略的一位画家,其在我国的地位可以与西方的凡高相媲美。他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和执着与凡高极为相似,而在色彩的运用方面也是大胆且不拘泥于形式。所以在沙耆的作品之中,看到最多的是人内心的冲动与激情,还是情感表达的直接性。除了以上这些画家及其作品中所体现的.色彩运用形式之外,我国还有著名的画家罗尔纯先生,其油画作品更加注重红色乡土情的表达,所以作品中运用的红色、黄色等,是最为普遍的。而申玲和徐晓燕则在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更多主观色彩融入其中,在色彩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表达方面,都各具特色,为我国油画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帮助。但是无论其选择哪样的表现手法,其目的都是渴望通过色彩,展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从而通过色彩的统一表达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进而诠释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结语

虽然说油画在我国属于舶来品,但是我国也确实有许多优秀的油画作家,在近现代油画创作与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外,由于中西方地域差异,或者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段的差别,在色彩运用与情感表达方面都会有所差别。可是色彩在近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始终未曾改变。未来的油画艺术创作更需要加强对色彩的运用,通过色彩,展现创作者内心的情感与精神。

【参考文献】

[1]宋涛.论油画中的情感色彩表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44-146.

[2]黄经庭,吴新林.浅论西方油画的色彩艺术特点与色彩的情感表达[J].美术大观,2014,08:50.

[3]许碧云.近现代油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14,16:23.

[4]孙翠翠.油画创作中色彩的情感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1,08:53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最初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方法诞生于苏联,而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国际性的文艺思潮。其中,中国文学受到的影响最为深远。但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无论在苏联还是在中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同期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更有流变后的差异性。----------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详情参见百度百科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词条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最初出现于1932年,它是和“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的命运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活动于1922至1932年间的“拉普”,曾提出“没有同路人,只有同盟者或敌人”的口号,在组织上实行关门主义,惟我独尊,排除异己,把包括高尔基、阿·托尔斯泰、爱伦堡等在内的所有“非无产阶级作家”都打入另册,企图在当时的苏联文学界建立一支高度“纯洁”的作家队伍。与“队伍建设”上的这一意图相适应,在理论上,“拉普”也力求制定出一个统领全局、人人服从的“创作方法”。20世纪20年代后期,“拉普”及其主要领导人曾先后提出过“无产阶级的现实主义”、“宏伟的、英雄的、浪漫的现实主义”等新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当时的文学理论与批评。1929年,阿维尔巴赫、法捷耶夫、叶尔米洛夫等人又提出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1930年,法捷耶夫撰文对这一“方法”进行解释,对作家及其创作活动提出种种具体要求。这一“创作方法”曾一度被认为是对“新型艺术纲领”的一种精确的表述。“拉普”要在组织上、理论上建立文学一统化格局的意图,虽在20年代即已有之,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文坛氛围,一下子还难以实现。俄共(布)中央1925年《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曾明确主张实行“各种文学和流派自由竞争”,“不能听任即使在思想内容上最为无产阶级的任何集团实行独占”。布哈林也曾指出:在文学中不能拒绝“自由的、无政府主义的竞争原则”。这些政策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拉普”实现文学一统化格局的企图。但是进入30年代,情况已经完全不同,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要求文学的一统化。“拉普”一度感到自己的良机已经到来,大有称霸文坛、一展雄图之势。只是因为它树敌过多,不可能成为一统化格局中一个真正有威望和凝聚力的组织,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也因其明显的庸俗性而无法作为统一所有作家思想的口号与旗帜。这一客观情势决定了实现文学一统化必须以对“拉普”的否定为前提,于是就有联共(布)中央1932年4月《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的颁布。这一决议宣布取消包括“拉普”在内的所有作家团体,着手筹备建立统一的苏联作家协会;同时,它还决定为文学界制定一个“统一的思想原则——创作方法”。这两项工作都由原《消息报》主编、被任命为苏联作家协会组织委员会主席的伊·米·格隆斯基负责。在决议发布后不久,“拉普”领导人曾在一次有斯大林、格隆斯基等参加的会议上,向中央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在作家协会内部建立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文学组织”;二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作为苏联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但这两项建议均被驳回。事实上,在这次会议召开之前,斯大林就曾单独与格隆斯基商谈(时在1932年4月底或5月初),询问他对于创作方法问题有何意见。格隆斯基表示坚决反对“拉普”的“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建议把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称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或更确切地称为共产主义的现实主义”。斯大林对格隆斯基说:“您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但对它的表述不十分准确。如果我们把苏联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那么您以为如何?”紧接着,斯大林还对这一提法的优点做了说明。格隆斯基自然是无条件地赞同斯大林的意见。同年5月20日,格隆斯基就在莫斯科文学小组积极分子会议上宣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的基本方法。”这一史实明确地告诉我们:最先把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定名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不是别人,而是斯大林本人。上述整个过程,高尔基均未参与。他自1921年秋即侨居国外,仅在1928、1929、1931年中,每年回国住几个月,其间从未就“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问题发表意见。但可以肯定的是,高尔基坚决反对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对“拉普”的霸道作风和庸俗社会学的文学主张进行过严肃的批评。斯大林并不愿意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人”的头衔留给自己,因为这样做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于是,1932年10月26日,抓住高尔基在国内的时机,斯大林在莫斯科小尼基塔街高尔基的寓所召开了一次文学座谈会。参加这次晚间会议的,有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5人,苏联作家、诗人和批评家45人。座谈会上,在回答一位诗人提出的问题时,斯大林说:“艺术家应该真实地描写生活。而如果他将真实地描写生活,那么他就不可能不注意到、不可能不反映生活中引导它走向社会主义的东西。这就将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番话是斯大林公开表明自己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标志。如果说,前述斯大林对格隆斯基所说的话,具有为创作方法定名的意义,那么,10月间在高尔基寓所的谈话,则是要通过一大批著名作家向整个文学界传达出他个人的意见。这显然比5月20日格隆斯基的宣布更具权威性。至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提法已取得不可动摇的地位。这期间有两件事值得注意:其一,1932年10月26日的文学座谈会,虽然是在高尔基寓所举行的,但在整个晚上高尔基始终没有谈过苏联作家应当运用什么创作方法的问题,更没有使用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概念;其二,10月29日,苏联作家协会组织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委员会秘书吉尔波丁做论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报告,而高尔基恰恰在这一天离开苏联,重返意大利。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内,苏联文学界曾就创作方法问题展开过讨论,共有三百多篇文章出现。但这些论文的内容仅限于论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特征,这一方法应如何看待和处理文学的一系列内外关系。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人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法本身表示疑义,更不可能提出其他概念。至1934年5月,作家协会组织委员会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总结这场讨论时,已经在《苏联作家协会章程草案》的理论部分,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做了“完整的表述”,后来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为人们所熟悉的那一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至此已完全成型。三个多月后召开的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不过是对其履行程序上的通过手续而已。“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定义被正式载入《苏联作家协会章程》。

现实主义电影论文

毕业论文无论对普通大学毕业生还是成教毕业生都是个挠头的问题,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等等都是让人十分烦恼的事情,下面YJBYS我为大家带来本科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 :现实主义理论和实践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为社会中的某一个阶层或者群体代言的,而且,它们都为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增加了新的富有时代性的内涵。电影类型化是电影工业发展的结果。电影在产业化的进程中,也越来越重视电影的类型化特点。现实主义的创作是电影创作的趋势,但是在电影创作中不能把这两个概念割裂开来。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的概念,之后通过一部电影说明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现实主义电影;类型电影;主题;造型;表现方式

在电影创作中,现实主义电影和类型电影是两大主流创作模式。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主要以反映客观生活为主,而类型电影则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创作具有典型特征的电影。两者在创作方式上虽有不同,但是我们在电影创作中却不能将这二者割裂开。现实主义电影强调较高的艺术性,但是可能会忽略观赏性;而类型电影在牢牢抓住观众的胃口的同时可能会降低其艺术性。如果在电影创作中将二者结合起来,会使电影的整体质量上升一个层面。

一、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的概念

1.现实主义电影

“现实主义”这个术语最初是指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电影诞生于1895年,是所有艺术中最年轻的一个艺术门类。“现实主义”这个术语最初在电影上的运用,只是一种术语的移用。作为一门用光影反映现实、表现生活的科技艺术,电影的现实主义表现与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方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最初的卓别林默片电影到英国的纪录电影运动、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一直到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现实主义的高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无不贯穿着一种理念: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凸现为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隔阂,人与自身的灵魂挣扎等等。

2.类型电影

“类型电影”是按照不同类型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三四十年代在好莱坞曾占踞统治地位,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电影也都是以类型观念作为影片制作的基础观念的。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类型电影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具有如下特点:影片创作者必须严格遵守制片人为他指定的影片类型的基本规定,即:(1)公式化的情节。(2)定型化的人物。(3)图解式的视觉形象。类型电影的制作根据观众的心理特点,在一定时期内以某一类型作为制作重点,即采取所谓“热潮更替”方式。

二、电影中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电影的意义在于客观如实的反映生活,关注民生,关注现实,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典型的社会形象,真实细腻。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诠释的现实主义理念;一部所谓的现实主义影片所表现的现实也必然是一部分人的生活现实,不可能囊括整个人群。这样,现实主义在概念上就具有了模糊性。一种观点认为,只要表现了大多数人的真实,就是一种现实主义。可是,问题又随之而来,大多数人是指哪些人?是大多数的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普通百姓?还是掌握了权利、知识话语权的群体?如果是普通百姓,他不掌握话语权,而从事电影的人大多是有知识的文化群体,身份确认上与这些普通百姓存在着隔阂,能很好地表现他们的生活现实和真实想法的影片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是掌握了话语权的知识分子,那他代表的是人数上的小众,这就与大多数人的界定相违背。这样,现实主义的概念就被缩小了。下面我就通过一个例子来说说现实主义电影。

最近连看了部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前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电影具有很多西方电影惯有的特色:叙事简洁明了,对白清晰,或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或话外有话,余音绕梁,甚至让人脑筋急转变后,又恍然大悟,会意在心。《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曾红极一时,这部影片真实的反映了二战期间纳粹入侵南斯拉夫时,南斯拉夫人民奋勇反抗的故事。与很多中国的反映抗战时期的电影不同的是,中国的抗战题材电影把人都描写成了神,而这部电影中则充满了智谋、勇敢、背叛、伪装。贯穿其中的悬念就是神秘的游击队员瓦尔特。他指挥着游击队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却来无影去无踪,连他的队员都找不到他。电影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跟踪和伪装,当然还有反间计。德国军官伪装成瓦尔特,游击队员伪装成德国士兵等等。影片感人至深,人物有血有肉,影片不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个个真实可信。在人物塑造方面,没有沿袭某些革命题材影片把革命者神话、公式化,把敌人愚化、嘴脸化的旧模式。影片中的革命者没有慷慨激昂的说教,他们只有默默地行动。影片正面人物台词不多,而反面人物也都非颐指气使。这部电影让我最感动的就是看到南斯拉夫人民的团结,游击队员到处都是。本片不乏精彩之处。比如纳粹设圈套让民众前来认领被他们大四的游击队员的尸体时,身为游击队员的修表匠与瓦尔特带领群众走向亲人的尸体,他们强忍痛失亲人的巨大悲伤,抱定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昂首挺胸的走向法西斯的枪口,这种精神让我感叹;再比如修表匠冒充瓦尔特,慷慨赴死。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一去不归,毅然慷慨赴死。修表匠倒下的时候,和平鸽骤然飞起,表达了人类为和平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境界;又比如影片结束时党卫军上校的一句话: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萨拉热窝就是瓦尔特,南斯拉夫就是瓦尔特,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就是瓦尔特,这就是正义。本片突破了“日常生活”的日常性,充分揭示出战争状态下的“日常生活”的非日常性,从而使观众在观赏其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的表象时,所获得的常常是超出其日常经验之外的、或另其惊异的或另其意外的审美体验。

三、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的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电脑技术制作的影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其中,尤以超级英雄电影的上座率以及票房回报率奇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论陈英雄电影的东方艺术 》

[摘要]陈英雄把恬淡冷静的东方文化理念同西方电影艺术,通过独特的思维方式相结合。他的代表作中,既带有故乡情结也带有欧洲式的东方情节中对越南文化的捕猎。他讲求诗意的描述,运用电影语言,打动观众心灵,如诗一般。即使是面对饱含着苦难、泪水和绝望的土地,陈英雄依然葆有诗意。本文从陈英雄的电影文字出发,通过对陈英雄的文化背景的探究分析其电影文字和文化内涵,从而在更高更广的领域里加深了对陈英雄导演风格的理解。

[关键词]东方文化;越南电影;导演风格

越南,这个曾被称为“印度支那”的中国近邻,长达几十年的战争,使它远离了我们的视线,也使世人对它产生了误解与好奇。90年代以后,越南又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中。殖民地题材电影成为提供美丽幻象和慰藉现实的电影潮流。在《情人》《印度支那》等异国情调的影片引起西方电影界关注的同时,一部《青木瓜之味》让我们看到了更接近真实的越南。而这部电影的导演陈英雄虽然是法国文化培养出的电影导演,但是他具有越南传统文化中的静谧、羞怯的气质,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观察、表现事物的电影思维以及表现手法,一种恬淡静谧、文雅敦厚的东方艺术。

一、陈英雄的文化背景

陈英雄导演是当今国际影坛上一位颇为著名的亚裔法国导演。他出生在越南,14岁移民到法国。最初研读哲学,而后偶见一部让他感动的越南裔导演拍摄的影片后,便决意改学电影。而这一决定开启了他的电影人生。于是,陈英雄进入著名的专门培养电影摄影师的路易卢米埃尔学院,学的是摄影技术,因为他认为导演的场面排程能力应该从观看影片中学习。就这样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后开始了他的电影导演生涯。陈英雄在影视作品中逐渐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影像表现手法。他在20年的时间里,仅拍摄了5部电影,但这却毫不影响他成为亚洲电影界的著名导演,这得益于他的影片散发出的浓烈的个人风格。

电影在越南并不发达,以往越南电影也很少受到关注,提起有关越南的电影,不禁会想到美国经典电影《阿甘正传》和杜拉斯镜头下的异国恋情――《情人》,然而这些影片的故事情节却与越南无关,越南只是这些异国电影中的背景而已。不同于其他电影中那个硝烟弥漫、穷苦落后的越南,法籍越南裔导演陈英雄用他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一个色彩斑斓,柔美恬静的越南。树隙中倾泻下来的细碎阳光、中式庭院中枝繁叶茂的芭蕉树、娇媚惹人的木棉花、棚架下青翠剔透的青木瓜……除了殖民、除了战争、除了贫穷,这里的越南以其独有的诗意与让人慨叹的生活气息,宛如一位身着奥黛的越南姑娘散发著东方女性的淡淡清香。

作为一位身在异乡的越南人,陈英雄带着对于家乡怀有的一份乡愁,在他的镜头下把越南拍摄得宛如其儿时梦境中一样隽美。但是在其勾画故乡美好梦幻般的回忆的同时,依然不忘关注越南的社会现实,刻画越南社会残酷狰狞的现实,他把镜头对准泛著恶臭的街道,滋事暴力的地痞流氓等越南的底层社会生存现状,从而引发人们对于现实的思考。在陈英雄最为著名的“越南三部曲”――《青木瓜之味》《三轮车夫》《夏天的滋味》中,始终执著地书写着其对越南的情绪和情感,从恬静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怀想期盼中如诗般的画面语言、时而轻快时而沉郁的诗情隐喻中抒发著陈英雄电影中特有的东方文化气息与东方哲学,形成其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陈英雄导演的影片风格

一人物:普通人和东方女性

恢巨集的历史题材和激昂的伟大情怀从来都不是陈英雄影片的主题,在其作品中没有众人仰视的英雄,只着眼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因为事实上这些卑微但坚韧的底层人物才是生活中真正的主角。如《青木瓜之味》中脸上永远是满足的微笑的女佣梅,在一幕幕尖锐狞厉的境遇中依然温性犹存的“三轮车夫”以及遭遇痛苦婚恋却从容生活的三姐妹,这些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最为真实的日常生活才是生活中简约、朴实的温情。陈英雄作品体现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风采,他追求朴实坚韧的生活氛围,他把镜头始终对准现实中的普通人的生活境遇,从小人物对待生活的态度中,诠释著自己处事的东方哲学。《青木瓜之味》中静静地看着这个庭院里所发生的一切悲欢离合,脸上永远是满足的微笑的梅,《三轮车夫》里对暴力和死亡的默默凝视的三轮车夫,《夏天的滋味》里,将所有的家庭矛盾和秘密平静地消解、超然掩盖的三姐妹,他们都诠释著陈英雄面对一切超然坚忍的生活哲学。

陈英雄不仅愿意瞄准普通人,在他的镜头中也赞美着著坚韧宽容、坚忍、平和、宁静的东方女性形象。在其作品中,男性阴柔软弱,而女性是生命的主人:坚定聪慧,镇静隐忍。其影片中画面无时无刻不表露著对这种女性的依恋。《青木瓜之味》中的梅、梅的女主人,《三轮车夫》中的姐姐、老板娘,《夏天的滋味》中的三姐妹,无一例外是具有鲜明气质的东方女性形象。这些影片中,陈英雄对女性的欣赏和赞美正是他对于儿时家乡无限乡愁的一种转化,这些女性身上柔美、宽容、坚忍、沉静、内敛的东方品格,体现了创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东方女性形象。同时,他用这种崇敬和赞美无声地 *** 男权社会中男性的懦弱无能和不负责任。

二情节:温馨与残酷的交织

陈英雄这个离国多年的游子从西方世界的观影期待出发,又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自我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冲破西方世界对越南主观垄断的揣测和想象,通过影像向世人展示了越南的传统与现代、温情与残酷、坚硬与柔软。这是陈英雄以自己的方式回想着祖国的过去,也凝视著现在,更是深切关注着明亮的未来。温馨过往与残酷现实的交织,其影片中所有溼热、阴郁和狂躁不安让陈英雄以诗意的沉郁,超脱的胸怀所平息。用沉静来平息痛苦,让温馨与残酷交织。

正如《青木瓜之味》中镜头从身着金黄色的高领长裙幸福地读书的女主角梅身上向上摇,出现的是一尊安详的佛像。在这里,陈英雄以自然与和谐、清净与祥和描述了另一种观念与理想。以绝对虚静的心灵进入到精神的最高境界:绝对的自由,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拘束瓦解后,逻辑、理性已成负累,没有了对物质欲望、对功名的角逐,于是,最终感悟到了生存意义和精神上的愉悦。 在影片《三轮车夫》的结尾,辞旧迎新的除夕,一夜之间,一切都已改变,生活恢复了往昔的平静。镜头掠过外面的断壁残垣,转向高墙之内的网球场游泳池和身处其中的人们,又再次回到外边突然变得阳光灿烂的城市街道,人流之中,三轮车夫骑着满载全家幸福的崭新的三轮车向前滑行,然后镜头渐渐上升,还有那一群在教室里专注地学习弹琴的孩子们。貌似突兀的结尾让人沉思,是什么东西让这些命运多舛的人在面对苦难时如此安稳,是什么东西使得他们在辗转流离的混乱中各归其位?很显然,这是一种沉默地生存状态,不是通常的绝望的血泪交错,而是属于生命意义上返乡之途中淡淡的忧伤,又是知其所来知其所终的安天知命。

《夏天的滋味》中三姐妹中最小的莲与弟弟出门为给父亲的周年祭祀而准备,正好呼应着影片开头中的他俩为准备母亲的周年祭祀而出门,就连线下来的悠远的钟声都一样,仿佛一切的爱欲纠缠都未曾发生过。导演没有沉迷于对人生的痛苦、对社会的愤怒的宣泄,而是以一种浪漫主义的风格作为影片的结尾,这无疑是东方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审美理想与思维意识的形象体现。爱与死,幸福与痛苦同时并存,一切都是自生自灭,自然而然。在灿烂明媚的阳光之中,再阴暗再无望的生活,再悲伤再恐怖的历程,都能够以人的胸襟和对生命的热爱将它包容。

这其实就是陈英雄的人生之道。从佛像到钟声,早已暗示著东方式的圆满。这样一种诗意的描述,非线性的写作,这种悲悯的情怀、达观的精神超越了现实的苦难,使陈英雄的影片沉郁而不凝重、压抑而不绝望。

三画面:画意与诗情的结合

陈英雄的电影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他更像一位诗人将心中的故事转化为淡雅的文字一样,把他电影画面如诗般温雅细致地表现了出来。东方诗画色彩对陈英雄的影片视觉画面的影响很深,并且陈英雄十分善于以表现唯美含蓄、意境深邃的画面来替代人物的语言,以唯美的视觉画面和富有诗意的场景氛围传达不必言说之美,在有限的画面内传递著无限的神韵。例如,他的作品中刻意使用原生态描绘手法表现出乡村生活自然诗意,用饱和度较高的色彩画面和慢节奏的平摇镜头,来展示画面中环境和人物的每个精致细节,从而使人物每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显现出一种朴实自然的魅力,镜头中也就让一种赞美和诗意始终洋溢其中。在影片《青木瓜之味》中,流落着宁静而自然的诗情画意的古朴的庭院等情境,如诗如画地表现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如随风而动的翠绿树叶、阳光下的木瓜树、陈旧的石板等。

三、东方文化在陈英雄电影的展现

陈英雄把恬淡冷静东方哲学同西方艺术电影的个性意识,以意象为主的思维形式,常采取象征、隐喻的手法,藉以流畅的电影语言完美地相互融合并完美呈现,使影片中的对于现实的揭示与世事的说教潜隐在毫不张扬的诗意镜语中,东方哲学自然的富含于作品之中,形成陈氏影片中独有的风格。电影中把政治背景和教育意义隐秘在诗一般的镜头之中,东方传统理念、佛家的因缘色彩、道家的无为思想自然的融会贯通,陈英雄以自己的东方哲学理念叙述着他的情感,同时也用他心目中的越南诠释了自己的东方文化理想。例如,《三轮车夫》中本是对立的两种生活状态,面对苦难的阴郁和狂躁不安与无奈平息痛苦的从容沉静,在陈英雄的电影世界中被优雅地融合在一起,东方人对于人生境界的至高追求,即以出世的超脱和平静刻写入世的情怀,世事云淡风轻,时刻保持一份平常恬淡的心境,泰然处之。陈英雄电影中最直接使用干净、明亮、简单的电影画面来塑造电影观感,以安静、平和的意境,表现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赋予影像画面独特的人性关怀,这也正体现了陈英雄思想中以恬淡虚无为本的道学思想和以万事皆空为本的佛学思想。

东方的文化背景与西方文化的薰染使得陈英雄在观察越南时拥有独特切入角度、观察视点,同时对于文化的不同理解与本土情结的混杂性,也使其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要远远多于单一民族性的表述和极端地域色彩的彰显,从而获得了一种具有更大的文化相容性和世界性的文化自由的隐性空间,是其能够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述说一个全新的越南,挖掘出越南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陈英雄使东方传统艺术精神在电影这一最现代的艺术形式中得到张扬。他的电影在国际上频频获奖,而且在越南国内,除被指责“阴暗面表现太多”,也是广受欢迎。这些也都表明他不仅掌握了国际电影语言,并且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命脉。

总而言之,陈英雄的东方文化背景以及后来的西方文化教育,使他把东西方文化和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并成为他电影中的闪亮之处。如阿巴斯之于伊朗电影、侯孝贤之于台湾电影一样,陈英雄成为越南电影的一面大旗,猎猎飘扬。虽然他的作品被少数人指责“阴暗面表现太多”,但是这并不能把陈英雄在电影艺术上特别是对东方艺术的完美诠释给否决掉。他的电影在国际上频频获奖说明了他的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陈英雄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和对乡土文化的真切感怀赋予了电影浓郁的东方色彩,编织成了一个柔美纤细的东方童话。陈英雄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相结合,其将世界电影艺术中的养分融合于东方传统艺术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不一样的越南,探索出富有现代意味的东方哲思电影的形式与风格。他的影片所表现出来的东方艺术之感,依旧在漫漫电影长河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大卫・科波考尔.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 李显杰.电影修辞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 金丹元.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0.

[5] 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 色彩在电影《英雄》中人物设计的构成 》

[摘要]电影的发展和色彩艺术设计在电影中的应用是不断促进和渗透的。在电影的艺术设计过程和电影的传播发行过程中,电影的色彩艺术设计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的色彩设计对人物场景的策划和深入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电影艺术的推行。此外,电影的色彩设计本身也对色彩设计艺术行业有很好的提升作用。本文主要以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为例,详细并深入地分析色彩艺术设计在电影人物场景中的构成。

[关键词]电影;色彩艺术;人物场景;关系;构成

电影是导演等电影创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表达一种自我的情感和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即“体物赋情”。电影语言和一般艺术的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电影中充斥着大量的画面,而在画面中色彩毫无疑问地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王国维曾经说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色彩”。电影《英雄》中色彩在人物场景的应用上可谓是深谙此道,对电影色彩的运用可称之为大胆、奇妙。电影《英雄》灵活借助电影色彩这一“道具”,巧妙地完成电影的叙事、情感的表达激发观众的情感世界,冲击观众的视觉神经,色彩纷繁复杂但是又不失其纯真和主题,浓重的色彩却最典雅,尽情展现张艺谋式电影的华美艺术。

一、电影的定义和色彩设计的定义

电影的定义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作品,它是多种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结晶。电影,在我国的《现当代汉语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一种综合艺术,用强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真实活动的形象。1872年,电影初现端倪,进入了萌芽时期,并从此进一步发展,逐渐成熟而“一发不可收拾”。迄今为止,电影已经有137个年头了,而且在这期间电影的艺术内涵和艺术形式不断发展。

色彩设计的定义

色彩设计,从通俗意义上讲就是颜色的搭配。在大自然的世界中,色彩纷繁复杂,绚丽多彩,而色彩的设计就是将不同的颜色进行合理的搭配,以求得完美、更加漂亮的色彩。在色彩设计中,色彩的配色方案千奇百怪,千变万化,但我们用我们的视觉、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我们所处的环境,首先闯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色彩,这个大自然的魔术师,它产生著各种各样的视觉效果,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享受和视觉的盛宴,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认知、情绪的变化乃至生活状态和工作的波动、效率等。

二、电影《英雄》中的色彩在人物场景构成中分析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电影的每一个画面都由色彩组成,色彩也就成了电影的重要艺术形式。作为我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张艺谋,在他的电影中,色彩艺术的发挥可谓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借用中国的一句古诗来形容张艺谋对色彩的应用那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这的确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他的电影在色彩的应用方面正可谓是创造了一场壮丽的“色彩盛宴”。张艺谋运用极富创造性的色彩增强电影的艺术效果,构成了电影独特的色彩艺术。那么作为张艺谋色彩应用的极品之作——电影《英雄》在色彩的构成设计上,张艺谋又是如何运用其聪明才智和设计灵感的呢?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四个方面,即电影中人物服装的色彩搭配、电影场景空间色彩配置、主要故事情节的色彩组合、全片时空段落色彩构成四个方面。我们仅就色彩艺术设计在电影《英雄》人物场景中的构成进行深入且详尽的分析,具体如下:

在电影《英雄》中色彩设计在人物场景中的构成和配置表现在镜头上的主要有两类,一个是,通过人工搭建的以供电影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的搭配,另一个是,纯天然的,取材于天然的空间环境的场景色彩的搭配和设定。

人工搭建的以供电影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的搭配

在电影《英雄》中,人工搭建的以供电影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的搭配主要有秦宫、棋馆、书馆、残剑居室以及藏书阁这五个空间场景。在这五个空间场景中,色彩的艺术设计正可谓是大胆且灵动。

秦宫的主色调是黑色,其寓意不言而喻,既象征著至高无上的皇权和无法接近的盛气凌人,又象征著秦始皇的残暴和凶恶,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在暗示著这部电影《英雄》的悲惨结局和对英雄的哀悼之情;但是在黑色之余又有星星点点的绿意在其中点缀,这种颜色的主要意义据笔者研究是象征著秦始皇的残暴统治不得民心,继这些赵国剑客刺秦之后的后继往来者、反抗者将绵延不绝。

棋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配合整部电影的基调——悲凉而成的。棋馆的主要颜色是黑色、白色和灰黑色,这种色彩的搭配既在很大意义上符合了棋馆本身的特征——黑白相间,体现了浩浩乾坤、苍茫大地本应和谐统一的八卦之意,又增加了这部电影的悲剧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有一种意念上的搏杀意义。

书馆的主打色是鲜艳的红色。红色在中国的传统意义上有着生机勃勃之意、有着喜庆欢喜之感,但是在此时,在周围环境全部是暗色调、非黑即白的大环境下,突然出现的红色则是一反常态的。在电影《英雄》中,红色的寓意可谓是清晰明朗的,鲜红的色彩,鲜红的鲜血洒满书馆,给人一种极度的压抑和悲凉之感,预示电影的悲剧结局。

残剑居室和藏书阁是人工搭建的以供电影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搭配中最鲜艳的两个场景色彩搭配,它们分别是红色、绿色和红色、蓝色、白色。在中国的传统色彩搭配上,红色和绿色的搭配历来就是一种“禁忌”,而在这部电影《英雄》中,则大胆将红色和绿色巧妙地应用在一起,一起勾勒出残剑居室的色彩图景,这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红色和绿色的不相容,而正是这种不相容则巧妙地向观众揭示了一种抗争和对抗,一种水火不相容的局面;那么藏书阁红色、蓝色、白色三种颜色的运用在人工搭建的以供电影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搭配中可谓是最为复杂的,也昭示著电影中人物情节和人物心理的复杂和矛盾,同时,“黑”与“红、蓝、白”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国别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利用秦国所崇尚似铁的“黑色”来强调秦国恃强凌弱的吞噬之心和统一全国的野心,还有“红、蓝、白”三色中的红色尤其是要突出赵国剑客、剑侠誓死守卫家园、刻骨铭心的一洗国耻的国仇家恨,一种铁骨铮铮的誓言,一种决心刺杀秦王的坚定立场和信念。无名“功夫十年”,练就“十步一杀”的绝技,单身赴会,直面秦王,视死如归;长空、残剑、飞雪等侠肝义胆,皆愿割舍身家性命,助无名刺杀成功。 电影《英雄》中室外场景的颜色运用高度强化的单色配置,配置如此巨集大,设计如此缜密、冷静,信念如此坚定,心灵如此纯净。我们通过前面的几处室外场景色彩的设计,很容易发现人工搭建的以供电影场景应用的场景空间色彩基本上都是单一的纯色,根据笔者的理解,创作者应用一种纯色的色彩是文化观念层面上的冷静的理性思考和艺术设计上的升华。

纯天然的、取材于天然的空间环境的场景色彩的搭配和设定

纯天然的、取材于天然的空间环境的场景色彩的搭配和设定主要指的是外界的环境,如金黄和全红组成的胡杨树林;如白水、绿山组成的高山瀑布;如土黄沙地和湛蓝天空组成的漠北沙地;如青山蓝天组成的翠色平湖;再如金黄土地和蓝天组成的荒塬土丘,等等。

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上,黄色是典型的大地之色,而黄土又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所以,在电影《英雄》中黄色、黄土色的大面积、大程度应用使电影《英雄》在本身具有民族情感的同时更增加了它的民族情结和民族文化特征。黄色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有一种“光芒四射”之隐涵,那么在电影《英雄》中则是寓意著英雄人物的性情之高尚、心境情感之深远。正如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之说中,黄是中央方位色彩,它对应的是人身体中最重要的部位——心脏,那么不约而同的,在“五气”中,“黄”又象征“和”,因此我们中华民族把大地之色——黄,看作是崇高无上的色彩。

绿色,绿色在西方多出现在结婚的礼服上,象征著后多生孩子之意,那么在中国绿色则象征重生、绵延不绝的生命之意,在电影《英雄》中,黄色的“中”与“和”的寓意与残剑、飞雪绿色衣装的巧妙构思,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不谋而合的异曲同工之妙,是一种文化上的遥相呼应和对电影影片哲理的思索。

我们从绿色领域转接到蓝色的天空之中,看残剑本人由“誓杀”到“阻杀”秦王的表现,也是一种英雄的睿智和冷静的思考;沙漠飞雪与无名在秦军军阵中挑战博杀,皆功未成而身陨,死得其所,终以“小生命”个体、微小群体的毁灭换取并迎接“大生命”天下一统的即将诞生。

电影《英雄》的室内场景色彩多是原始自然,来源于大自然的写意色彩。《英雄》全片的色彩在总体上是形成了电影写意与写实的有机融合和巧妙结合,色彩在电影人物场景的构成方面既为画面的唯美摄取奠定了基础,又为人物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有利条件。

就电影《英雄》而言,从导演张艺谋在不同场景空间使用不同的色彩配置和设计来看,我们很清晰地发现张艺谋色彩设计的创作思路:在室内场景空间色彩设计上,大多是纯主观的大写意色彩表现;而在室外的场景空间色彩设计上,多采用纯天然的自然设计,是借用一种鬼斧神工的原始自然色彩。所以,我们说,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在色彩的运用上可谓是登峰造极,用笔不凡。

三、结语

电影是一门以视觉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艺术,因此对于一部好的电影来说,它的视觉美感一定要强烈,使观众从电影中得到享受,感觉舒服。对于画面的描摹,色彩占著很大的成分,而张艺谋对色彩的应用可谓是到了一种极致,“淡妆浓抹总相宜”,在他的影片色彩中,我们能感知色彩本身的意义和导演张艺谋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电影《英雄》作为张艺谋电影色彩应用的经典之作,是一场色彩的盛宴,他通过对民间色彩、色彩细节、单纯色彩的处理达到人物丰满、画面和谐、叙事完整、情感充沛的效果。电影《英雄》画面色彩绚丽多彩,意义深刻,意境深远。

[参考文献]

[1][]城一夫.色彩史话[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160-162.

[2]余培敏,杨永军.淡妆浓抹总相宜——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

[3]陈欢,袁筱华.红的诠释——论张艺谋电影色彩的运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

[4]王开庆,何培华.色彩设计三要素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0911.

有关推荐:

<<林家铺子>>的读后感1959年是新中国影史上相当辉煌的一年,这一年诞生了《林则徐》《青春之歌》《五朵金花》等优秀的影片,而《林家铺子》则更成为其中的翘楚。该片改编自矛盾同名小说,它不仅以其沉郁的现实主义色彩作了对茅盾作品的形象注解,还呈现出它特别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影片的示范性。笔者看来,所谓现实主义并不仅仅在于作品内容或者时空架构的现实性,而是具备一整套能够穿透历史进行时代本质摹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本文将对该片各项电影元素(剧作、影像、声音、剪辑还有表演)进行考量,去发现它是如何成为一部现实主义影片的典范之作。 从剧作来看,该片讲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发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一个小镇上的一家普通店铺“林家铺子”倒闭的故事——“倒闭”本身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如何倒闭。影片围绕着“林家铺子”如何倒闭这一问题,折射出当时的外族入侵、国内政治黑暗、民族工商业的凋敝和农村经济的破产等一系列连带问题。可以看出,“林家铺子”乃是当时广阔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典型性的形象呈现。现实主义讲究“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形象。细节的真实性在这部影片中也得到了切实呈现。现实主义作品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在影片的开始部分,当小镇的各家店铺降价销售迎接年关之时,刻画了一系列农民购买力降低的细节。农民对于琳琅满目的商品是渴求的,然而他们仅仅是看看就匆忙离开。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林家铺子,而是广泛存在于所有商户。农村经济的破产显而易见。第三,作品也呈现出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编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创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是创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比如对于林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影片剧作对矛盾原著的一个显著修改点在于增加了林老板向一个更小的商户王老板索债的情节。说它显著,并不在于情节意义上,而是在于创作者的态度上。通过这一小小的改动,就使创作者对林老板的态度超越了原作中的“可怜”而变得中立。并且通过场面的细致呈现,让人觉得这种态度是真实的、可以信服的。影片的剧作充分遵循了文学现实主义的创作要求,这是影片现实主义的基础保证。 从影像来看,影片的影调浓重而黯淡,有力地创造出影片的悲剧氛围,同时,这也是那个时代的写照。这是艺术的写实。影片一开始,小船慢慢摇进小镇,当小船进入一段狭窄的河道,水边的墙壁上呈现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字样,这时,一桶污水倒入平静的河水中,污水冲击河底沉渣泛起,水面浮现出“1931年”,寓意一个黑暗、灾难的年代,污泥浊水泛滥。在现实主义作品中,,时代感是重要元素,准确的时代界定和呈现是必不可少的,表现方法却可以多种多样,该片这样一种表现无疑是成功的一种。接下来,摄影机进入林明秀所在的学校,学生们正掀起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运动,穿着日制长袍的林明秀受到同学的指责。随后,摄影机跟随明秀运动,或远景或全景或明秀本人的神情近景,更加细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在这里,我们看到导演水华对于景别的运用是很讲究的。水华认为,“展现环境一般用全景,介绍人物一般用近景”。水华在这一段影像中的讲究之处在于并不仅仅从大环境角度去介绍时代,他还进入人物的内心,用人物的心理反应去折射时代。除了镜头元素的运用外,影片的布景、道具、服装等美工造型也以它们的精致准确甚至一丝不苟完成了对于时代的呈现,比如林明秀乱翻自己的衣箱那一场戏和难民生活场景的呈现等等。 现实主义不同于写实主义,它并不排除写意性元素的运用。影片在影像上可以看作是完全写实的,但在背景音乐的运用上则是完全写意的。这部影片不同于那一时期的其它影片比如《我这一辈子》的交响乐和《早春二月》的钢琴乐等等,而是完全使用民族音乐作为它的背景音乐,具体来说就是琵琶和二胡乐器的奏乐。这两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乐器,当它们运用到这部影片中时,形式的意义似乎更大于内容的意义。尽管音乐也含有一定的悲剧力量,但就与故事内容的对应而言,肯定还有更合适的旋律,甚至消除背景音乐也可能会成为更好的选择。在此情形之下,就不得不注意这两种乐器了。我想创作者的本意可能更在于在虚实的映照之间表达他深切的民族关怀。这是作者在他的现实主义中表露出来的政治倾向。 在对现实主义的表现上,该片的剪辑做到了这样两点:摹写现实主义场景,表达现实主义情绪。截取影片开始和结束时的两个场景为例。上文提到,在开始林明秀从学校回家一段中,从她跨出校门到回家的4个镜头时介绍当时社会图景的,这4个镜头在剪辑时用了叠印手法,在视觉上倾向于取消镜头之间的隔离,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是出于作者表现小镇“整体面貌”的考虑。在结尾林老板坐船离开小镇一场中,我们看到坐于船上愁眉紧锁的林老板,耳边却仍然传来上一场景中张寡妇的凄厉哭喊,这在观众心理层面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充分感受到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强烈情绪。应该注意到,这里声画分离的剪辑也是写意性的。而在这部影片的高潮段落中,也就是林老板逃走众人索债那一场中,剪辑则把两者归一,短短一场戏使用了56个镜头,频繁切换中既摹写了残酷的时代场景,又激烈地表达了作者愤慨的情绪。 作为影片性格元素的表演,谢添(饰林老板)的加盟让这部影片在现实主义道路上又进一步。林老板是当时民族工商业者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的确有着剥削性的一面,但不可否认,那也是为时所迫,他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受压迫者。因此,简单的处于夹缝中的阶层定位不能成为对他形象理解的全部。谢添的把握是准确的,那就是一个人,一个为生存而劳碌的人。因此,谢添的林老板勤勤恳恳;因此,于会长向他表露卜局长的讨妾愿望时,他会下意识地说不;因此,朱三太像他讨要红利时,他没有概念化的去表现凶狠。谢添的表演是内敛的,是性格的,他塑造的林老板既在人物形象的真实层面上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意图,又在工商业者代表的层面上塑造了一个带有共性的典型形象。 综上所论可以看出,《林家铺子》之所以成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典范影片,首先得益于现实主义题材的选取,而意旨明确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就等于说它是完美的,在表现手法方面,有许多地方是可以去更加完善。现实主义是电影世界中相当主要的一种样式,前人已有杰出贡献,对它的挖掘则需要千千万万影人的继续努力,我们拭目以待。供你参考,希望你喜欢

gsdfgsd

现代主义绘画论文

摘要: 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其本身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在现代油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利用色彩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与思想内涵是相当常见的。因此本文就将针对色彩在现代油画艺术中的具体情感表现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期为相关的艺术创作者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 现代油画;艺术;色彩;情感表现

色彩在油画艺术创作过程中,不仅是画家进行绘画的手段,更是表达画家思想感情与精神内涵的重要方式。不同的色彩所表现的情感内涵略有差异,而通过色彩表达画家内心的情感,往往可以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优秀画作,进而推进油画艺术的发展。

一、近现代西方油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现

西方的油画犹如我国的国画一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有许多著名的画派与著名的画家,成就了世界近现代油画发展史上的一个个传奇。西方近现代油画艺术中,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创作特点以及色彩展现。其一,后印象主义。这一时期的油画艺术作品代表创作者主要是凡高、塞尚。后印象派画家凡高在其绘画创作过程中,对色彩的驾驭与运用可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最为出名的作品就是《向日葵》,而整部作品呈现出的画面是黄色的屋子与墙壁,床和椅子也是淡淡的黄色。黄色的墙面上有着几幅黄色的向日葵画。而插满深黄色陶罐中的也是生机勃勃又绚烂多彩的向日葵,更是使得整幅画面看起来满是金黄。当然这一作品并不是全是黄色,而是与蓝绿色的背景进行结合,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之感,同样也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心中永远充满希望的积极态度。其二,野兽派。这一派别的油画作品,往往可以挣脱传统的束缚,从而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马蒂斯是这一时期杰出的油画画家,他主张利用强烈的色彩冲击人们的眼球,既发挥纯色的作用又增强色彩强度。通过高强度的对立颜色营造出一种视觉张力,从而抒发个人情感。其三,毕加索时期。以毕加索为代表的这一时期,作品大多以蓝色为主调,给欣赏者带来一种悲伤、沉闷的感受。如《人生》,其表现的就是人们深受贫穷困扰,穷困潦倒的状态。之后其作品又实现了转型,以《二裸妇》为代表,开创了粉红色、玫瑰色的创作风格,体现出画家内心对生命的赞叹与对生活的热爱。西方近现代油画中主要以前面三个派别和时期最为出名,之后还有表现主义时期以及康定斯基所提出的色彩观念,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近现代中国油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现

对于中国而言,油画不是我国本土的文化与艺术形式,其本身属于舶来品,因此在中国的发展历经波折与艰难。但是油画中注重的色彩运用,实际上在我国的美术作品当中也是早有体现。针对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代表画家的色彩观念以及其作品中色彩的运用进行分析,是极为迫切的。首先,刘海粟可谓是我国现代绘画中杰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有类似之处,并且注重个性的张扬与表达,擅长利用色彩表达自己内心的主观情感。如其作品《北京前门》,画面整体的色彩对比相当强烈,且线条的选用也是粗狂不拘小节,这样的作品往往更能表现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其次,吴大羽也是我国油画的先驱和开拓性人物。他的艺术作品中,始终体现着自我批判,所以作品本身是发自心灵的创作。比如其画作《色草》,并没有真正对花草的形态进行描绘,而是利用极为绚丽的的色彩进行意象描绘,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再次,沙耆更是不可忽略的一位画家,其在我国的地位可以与西方的凡高相媲美。他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和执着与凡高极为相似,而在色彩的运用方面也是大胆且不拘泥于形式。所以在沙耆的作品之中,看到最多的是人内心的冲动与激情,还是情感表达的直接性。除了以上这些画家及其作品中所体现的.色彩运用形式之外,我国还有著名的画家罗尔纯先生,其油画作品更加注重红色乡土情的表达,所以作品中运用的红色、黄色等,是最为普遍的。而申玲和徐晓燕则在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更多主观色彩融入其中,在色彩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表达方面,都各具特色,为我国油画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帮助。但是无论其选择哪样的表现手法,其目的都是渴望通过色彩,展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从而通过色彩的统一表达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进而诠释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结语

虽然说油画在我国属于舶来品,但是我国也确实有许多优秀的油画作家,在近现代油画创作与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外,由于中西方地域差异,或者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段的差别,在色彩运用与情感表达方面都会有所差别。可是色彩在近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始终未曾改变。未来的油画艺术创作更需要加强对色彩的运用,通过色彩,展现创作者内心的情感与精神。

【参考文献】

[1]宋涛.论油画中的情感色彩表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44-146.

[2]黄经庭,吴新林.浅论西方油画的色彩艺术特点与色彩的情感表达[J].美术大观,2014,08:50.

[3]许碧云.近现代油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14,16:23.

[4]孙翠翠.油画创作中色彩的情感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1,08:53

很长一段时间来,在中国美术界,对中国画的有关笔墨与色彩,形式与构图,传统与现代,风格与流派,气势与意象方面的讨论文章言人言殊,高见纷呈。另外,一些人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讨伐追迫也正紧锣密鼓,飞出板砖无数。此文,我想从另一宏观的思想层面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我认为任何文艺的复兴、文化的繁荣,都是以自由活跃、百家争鸣的思想为前奏,都是以政治文明宽松下的和谐社会为条件,都是以对人类本性深处的美之激发为基点,都是以社会良性变革进程为必然。由于艺术家的敏感心灵极容易体会到人生的苦涩和欢乐,又时时受到真理的感召和被激情所驱使,因而,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挟带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为此,只有当那些人为设置的限制学术自由的禁忌都得到突破的环境下,各种创新思维的艺术实践都能得到包容和尊重的情况下,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才能畅顺地吸收新时代的基因细胞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并真正得到振兴和发展;才能向世界跨出中华文化巨人的坚实步伐。就此而论,真正的艺术决不可能是政治和经济权贵的恭顺奴仆。再说,有的人自以为官位大了,主席台前排椅子上坐多了,绘画和美术理论水平也就高了,那是自欺欺人的笑话。同样,断裂社会利益冲突失衡的环境中,急功近利的商业推动也只能生产出更多的文化次品。有些对艺术一知半解的“暴发户大款”,叼起雪茄当贵族本无訾议,偏偏以为金钱可以凌驾在文化、道德、精神之上,认为手中的大把钞票就能论定作品的艺术价值,人五人六,神气活现地在中国美术界东奔西走,身后竟跟着一大串唯唯诺诺的画人,类似炒房炒股的手段,在艺术品市场翻江倒海般的折腾,他们不是在投资艺术品,而是在劣性投机,败坏画坛的风气。金钱的力量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精神罂粟的种植者,销蚀着艺术的本质,有时还能气势如虹,在我看来却个个是不入流的精神瘪三!艺术家的人格尊严总让我拒绝这种人在我面前炫跃撒野!最高的价钱,我也不会把自己的书画卖给某些劣迹累累的“大款”们,我觉得那是对我艺术作品的侮辱!这伙人和真正的艺术家、真正的收藏家根本不在同一文化档次、同一精神层次上。当然,在商业上他们完全有操作钻营的自由,人家想怎么做是人家的权利,至少我本人决不去为他们推波助澜。我还想说的是山中无老虎,小猴称大王,那些囊萤映雪,数十寒窗,痴守着岁月寂寞的辛勤耕耘者中,其实是大隐着不少真正的艺术大家。在当前思想迷惘,权威飘摇,人心浮躁,诚信游离,炒作频频,高低难辨,巿场虚热的中国画坛,那些始终坚持对人类文明主流价值的认同与体现、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家和作品,犹如沙土中的金子,将被我们的后代所珍视;而一切甜俗媚世、没有创造力量的作品都将在短暂年月的灰尘中速朽。灾难重重而脊梁挺拔的中华民族,好不容易从封闭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型,走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人们在向一切西方强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学习优秀的西方文化和人文精神,因为西方现代科技和西方文化精神、现代人文思维、优秀管理观念是分不开的,只有兼容并蓄,才能取长补短,全面发挥,振我中华。另外,在现代化进程的摸索中,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作为中国传统文人范畴的艺术家们也必然向着现代知识分子转型,国人们在人生生存的深层思维上,都在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旧的文化价值观势必出现新的反思和针砭,并带动社会审美品味的异变。所以,对那些挑战传统、离经叛道、冲击固有艺术观念的艺术理念及作品,我想也应该有存在空间,不必视为洪水猛兽。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在一个文明开放的社会里,艺术思想不可能定于一尊,要允许每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都享有“异端的权利”,而不是象“四人帮”横行的“极左”时期那样,整个神州大地上,只用一个脑袋来主宰思考,而且思想专制和文化独裁又给任何独立思考及敢于直言的艺术家带来穿越生死的灾难,整个美术界舞台上,只见得几个狐假虎威的政治打手和艺术在四处充当锤杀思想的行刑者。回过头去看看,米开朗基罗塑造的《戴维》,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马奈早期的女性裸体《奥林匹亚》以及印象画派的最初阶段,都莫不是在铺天盖地的攻击、嘲笑、漫骂与“异端”的责难声中成为艺术的经典。冷静观察当今美术界,浮华背后,浊世百态,洁白与卑污的心灵等级相差何至百丈。那些人生观油滑投机的艺徒们时不时暴露出虚伪贪婪的人性底色;又有许多人在玩世不恭的低俗消解中自鸣得意;偏狭与达观的思想对决,激起层层浪潮,让势利的“聪明者”躲之不及。真正的艺术天才们面对嘈杂的人世时,是无法随俗而歌的,一个走在时代前端的艺术家,与世俗价值体系的观念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应予多多的宽容。如果用政治指令去直接干预艺术创作更是愚蠢的行为,记得赵丹早在1980年10月去世前夕,曾感叹地呼吁:“层层把关,审查审不出好作品,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有生命力的好作品是审查出来的!”巴金在同年10月14日就回应:“赵丹说出了我们一些人心里的话,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希望智者们语重心长的忠告不会重复空转。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体现是尊重多元选择和价值多元化。再说,一切生命体都有它自身的运展规律,让它们都能自然地呈现着本来的生命能量时,整个社会才能在活跃的良性循环中,变得真正的平衡、和谐与繁荣,文化艺术才能绽放出千姿百态之美。无需讳言,这也是检验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主要标准。二我完全赞同中国文化艺术要坚持自己的主体性,但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全盘国粹化。因为,尽管西方文化也夹杂着一些邋遢,但从目前实情来说,在整体上它是属于人类的比较先进的文化。所以,我不能同意对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作“政治阴谋论”的解读。中国从打破禁锢思想的桎梏以来,改革开放进行了多年,在经济建设取得可观成就的今天,人们也期盼出现更灿烂的艺术文化,艺术家们有理由对那些扼杀艺术探索精神的话语霸权保持警惕。美术界的某些“愤青愤老同志”们,满脸溅朱,“义和团”心态,把不同文化艺术观点的争论、把“茶杯里的风波”,骤然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层面,好象不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认定是“帝国主义依托政治经济的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纵横扩张”、正在“向中国渗透”,然后再加以灭绝、再骂臭,中国艺术家们的政治立场就有问题了,就不是爱国主义了,就“心中有鬼”了,惊恐疑惧,任意弥漫敌视气氛,煞时骇人。如此轻妄无知的推论和“极左”的嗜斗思维只会在中国美术界造成思想混乱,只会窒碍中国绘画艺术的多方面探索。奇怪的是有的画家、理论家连“后现代主义”究竟是怎么回事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就纷纷在媒体上对其加以痛斥,义愤填膺地把“后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人物杜尚的《小便池》拖出来大骂一通、热情有余地对50年代盛行的苏俄写实理论崇拜赞扬一番,包括把一些表态式的“文革语言”都用上了,把那些俄国人民和政府都已抛弃的含有“唯此独大、打杀异己”这类致命弱点的文艺观念当作经验之谈。个个意气峥嵘,言论骄横,可惜学术精神式微,曲解浅读,只是跋扈而过。事实不可罔顾,西方现代主义当初作为一大片重要的思想朝霞,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叶,它那种极为鲜明的挑战旧传统及古典主义的姿态,对理性、体系、科学、真理和人的个人价值的不懈追求,对于冲破西方保守的中世纪式的宗教政治对人类自由思想的禁锢,对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过十分积极的作用。它那种艺术必须不断发展、创新和超越的观点,对因循摹古风气甚浓的中国画坛,仍有启迪意义。简要的说,脱胎于西方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概念,它首先由西班牙著名作家德·奥尼斯于1934年在一部文学评论著作中提出,上世纪70年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利奥德出版了《后现代状态》一书,才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热烈的讨论。作为西方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环境生态危机后产生出来的一种文化倾向,它的主要观点是∶非中心化、反对单一性、主张多元性、包容性;提倡个人思维超前卫、新具象;强调科学的局限性,劝说人类服从自然规律而并非去改造自然;同时,它还认为现代主义绘画也已经过时,在它反统一性、反理性主义的语境中,对任何来自发达国家的“权威”“潮流”都极端排斥,寻求感性上的快乐主义,呼吁民族意识、传统文化意识的普遍回归。需要剺清的是中国和海外有的人进行一些类似“自残身体”、“虐杀动物”式的行为,其实这些并不属于真正的“后现代主义”艺术。一些评论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知,总想把这些在西方是属于犯罪行为的举动,都坐赃给“后现代主义”。这在学术上是极不严肃的。严格说,“后现代主义”只是伴随着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持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美学概念。发展到今天,“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观念和形态,就象西方前卫的摇滚音乐一样、就象西方美术界名目繁多的画派一样,在世界上到处流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和认可度,本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而且,当今西方一流的思想家们围绕着“后现代主义”,学术思想上仍在争论不断。必须说明,我本人的艺术观是完全不认同“后现代主义”,对它的某些虚无主义倾向,我也同相关人士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我尊重并支持“后现代主义”的存在和艺术实践,这是每一个具有现代观念的艺术家应有的正确态度。由于不同文明所构成的知识背景不同,对美学价值的取向也会有所不同。“后现代主义”可能在意识上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有些差异,但不必少见多怪,更不能在政治立场上轻

上个世纪初,在西欧流行一部卷幅浩瀚的长篇小说《芳托马斯》。32卷由两个作家合作完成,每月创作一卷。合作延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来,路易•菲伊雷德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放映后在欧洲引起轰动。    《芳托马斯》的主角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叫芳托马斯。他入室盗窃,诱奸妇女,抢劫银行,无恶不作。警察全力追捕,街上贴满缉拿文告。但是芳托马斯狡诈异常。警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有高超的易容术,从不露出真容;他身手敏捷,能飞檐走壁;他精通缩骨术,能从极小的缝隙中飞身而过。他经常与警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他化装成绅士出入于酒店、旅馆与赌场,时而与政要侃侃而谈,时而与贵妇逢场作戏。总之,这是一个半魔幻半真实的风流大盗。他有智取法律的力量,敢于向愚蠢的官僚机构挑战,具有超现实的魔力。    《受威胁的凶手》就是芳托马斯的崇拜者之一,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关于马格利特的介绍网上可查,不在此赘述。接着返回原画上,整张画面,二名手持简单工具的侦探,一具赤裸女尸,一名穿着讲究不明身份的人,三名围观者。最初看到这幅画时,脑中便充满各种诡异的问号:谁杀了那名女子?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到底是谁?那两名侦探为何手持如此简单的抓捕工具?三名围观者到底看到了什么?    找到了上面的背景,心中稍微宽松,若马格利特真的是在画芳托马斯的话,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就应该是那位风流大盗了。刚刚做完案的他正在准备易容逃跑,地上的旅行箱,凳子上的大衣和帽子是他的作案工具。门口的两名侦探正在等待时机,或许是在等候支援的同伴,面对名声大作的芳托马斯不敢轻举妄动,面部表情极其凝重。三名围观者目睹一切后,惊愕、忧郁尽显脸上,一切一触即发。而画家更是将看画人的视角至于这一切发生的最近处,整个场面令人紧张不已。    可是画家在这里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在已经发明了留声机的年代,两名侦探还手持木棒、绳网,意图逮捕芳托马斯如此这般的江洋大盗,画家拿我们顽固。愚蠢的官僚机构开了一把涮。    老师也讲到过,整幅画人物的面孔全是马格利特,听到时很是迷惑。为何要将自己画成所有人?是技术,用以构成魔幻感么?以哲学绘画著名的画家应该不止有这点想法吧?我这样猜度着。受害者是我,施暴者是我,围观者是我,执法者也是我。画家这么画到底是为什么?    画家画这幅画的时候,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已经在欧洲普遍流行,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正在蓬勃发展。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画家的绘画对象,表现手法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观念经受着暴风骤雨般的洗礼,画家本人也从一只烟斗开始,去探索相似和近似的概念,,把观念和形象分离开来,挑战了大众的常识,发人深省。用绘画把“是”与“不是”这个哲学问题表达出来。而以上各种主义发展到达达主义反传统,反艺术之后,不论是艺术,还是道德都需要一种颠覆,杜尚用他的作画颠覆了艺术形式,那马格利特这幅画就是对道德的一种颠覆。画家崇拜芳托马斯,崇拜他能玩弄政府机构于股掌,完全自由;在作画职业上,画家却扮演着那两名侦探式的人物,理性,专业;在现实生活中,画家扮演着别人生活的围观者,或许自己也是受害者。一个人身上有多种身份,不同以往,受害者是值得同情的,施暴者是必须谴责的,围观者是完全无辜的。道德不如以前一样代表着绝对的善恶,而是随着人性的胶合越来越暧昧不清。我们的自私,冷漠不再是无事者的无关紧要。因为一切都与自己有关。这也正是体现了现代艺术的本质,对观念的改变和诠释。改变和诠释建立在艺术家大量的思考上。马格利特受不了巴黎的艺术氛围回到了比利时,自己一个人思考,用画笔去诠释,虽然在美术史上不如其他一些大家那般早年得志,却也画出了自己的一副天地。他的画总以哲思出名,比例的夸大,主题的诡异,思想的深奥,挡住了大部分人的脚步,被印在钞票上的《天降》,我倒觉得远不如他《窗》系列那组画来的动人,画布遮挡住窗户,画上户外的景象,真实是什么?画家用这组画来拷问我们。与其说马格利特是魔幻现实主义画家,我到是偏向于把他归为现实派的思想,魔幻的表达手法。他和达利不同,达利执迷于如何表达潜意识,但是马格利特却表达着现实,用魔幻拷问着现实。对于常规,大多数人选择默认,而马格利特却用自己的画笔拷问着这些大家默认的东西。以哲人的身份画画,这就是我想说的马格利特。【参考书目】:1. 《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 刘云卿 广西大学出版社2. 《现代主义绘画解读》 孙家祥 上海教育出版社3. 《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 罗斯玛丽•兰伯特(英) 译林出版社4. 《世界著名图像的秘密》 张延风 百花文艺出版社5. 《奢华的冒险-现代艺术的消解与重建》 张彬 北京大学出版社6. 《二十世纪视觉艺术》 爱德华•路希•史密斯(英)

艺术鉴赏论文以论文中心为基础,展开论述,主要阐明它的艺术价值重要性

现代主义设计论文

《浅谈现代展示艺术的设计风格》

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和蔓延,信息传播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以更大的传输量,高速的传输方式,更广泛的受众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现代设计概念中丰富的信息,在全球化浪潮的作用下充斥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球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过程,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积极巨大的意义,同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现代设计必须共同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共同面对人类文明宝库中地域文化的丧失,面对多元人类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现代设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现代设计在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过程中担负重任,更要举起人类文明的旗帜,站在全球化的高度认识和发展现代设计。现代设计的概念设计是一种有意识、有动机、积极主观地解决功能,创造市场,影响社会,改变行为的创造行为。现代设计面向大众,更有别于传统设计概念的特征就是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设计包容的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现代设计更体现出高科技的运用,显而易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借助其科学技术的先进,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透过设计以强势影响全球,落后国家及地区在享受西方现代科技的同时,势必要付出深痛代价,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等的影响,甚至丧失了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现代设计领域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学习、工作、社会交流、旅游娱乐等。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已远不及人与物之间的普遍大量,现代设计正是解决人与人通过物进行交流的手段.人类的设计由来已久,从最原始的劳动工具发展到现代的高档艺术消费品,从解决基本的使用功能到如今的纯精神满足,设计活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设计满足精神功能的特征更显强大。现代设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随着人类文明的加速迈进,人类生产力的提高,现代设计活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物质的相对丰富,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要求,肩负着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任,并且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

框架】一:手工设计及向工业设计过渡时期—设计思想萌芽(至19世纪初)(1) 18世纪前的手工艺时代(2) 工业革命时期的设计萌芽 二:机械的早期工业化时代—设计思想发展(至20世纪初)(1) 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 (重点)(2) 国际现代主义和包豪斯 (重点)(3) 美国设计的兴起 三:高度机械化时代—设计思想的成熟 (至20世纪50年代)四:自动化全球时代—设计思想和体系全面发展(至今)(1)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设计(2) 美国工业设计(3) 日本工业设计【设计风格大事年】〖设计萌芽以前〗中世纪: "哥特式" 以小尖塔和彩色玻璃镶嵌为特色"罗马式" 以圆屋顶,弧形拱门和厚墙为特点的基督教堂艺术"古希腊罗马艺术" "静穆的伟大,单纯的崇高"16世纪 "文艺复兴" 代表人文主义精神和秩序严谨,协调的古典美学理想17世纪 "巴洛克" 追求不规则形式,起伏的线条及情感热烈的天主教和君主宫廷室内奇异装饰为特点。18世纪 "洛可可"优雅轻快,非对称曲线,华丽柔和以及营造沙龙是居住环境19世纪初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 〖设计萌芽后至少分七个阶段〗1850-1900 工艺美术运动1890-1905 新艺术运动1900-1930 机械美学运动1925-1939 装饰艺术派1935-1955 商业主义风格1955-1975 多样化时期:波普pop;高技术;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微电子风格1975-至今 当代风格【知识点汇集】※工艺美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其起因是针对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的工业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主要人物则是威廉"莫里斯。这场运动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影响主要集中在首饰、书籍装帧等方面。其特点有:1、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2、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3、提倡哥特风格和其他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功能良好。4、主张设计的诚实,反对设计上的华而不实趋向。5、装饰上还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根源是当时艺术家们无法解决工业化带来的问题,企图逃避现实,退隐到他们理想化了的中世纪、哥特时期。运动否定大工业与机械生产,反对机器美学,导致它没有可能成为领导潮流的主要风格,从意识形态上说这场运动是消极的。但是它的产生去给后来的设计家提供了设计风格参考,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尝试典范,影响遍及美国和欧洲等地区,对后来的“新艺术”运动具有深远的意义。※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背景19世纪初期,大批工艺品投放市场而设计远远落后,美术家不屑于产品设计,工厂主也只注重质量与销路。设计与技术相当的对立,当时产品分为外形粗糙的工业品和服务于少数人的精致手工艺品。此时期尚属于工业设计思想萌发前夕,在产品设计上十分的混乱。※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团体世纪行会(阿瑟"马克穆多 1882)。2、艺术工作者行会(1884)。3、手工艺行会(查尔斯"阿什比1888)。这些团体的设计宗旨和风格与莫里斯很接近,都反对设计上的权贵主义,反对维多利亚风格,反对机械工业化,吸收东方风格,力图复兴中世纪手工业传统和优雅、统一。※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家具设计主要人物为查尔斯"沃赛和巴里"斯各特。沃赛受莫里斯影响又有所不同,其设计没有无道理的崇古之风,而是比较简单朴实,易于批量化生产。更接近工艺美术运动服务大众的精神实质。他继承了莫里斯的风格,达到很完美的高度。其作品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全盛时期的代表。代表作有果园住宅。斯各特喜欢采用动物和植物的纹样作为装饰动机,并以凸出的线条勾勒,颇为经典。曾为李柏特公司设计家具。他的家具也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杰出代表。代表作有为赫斯大公设计的宫廷室内家具。※拉斯金的思想他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认为应将现实观察融入设计当中,并提出设计的实用性目的。他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也非常混乱。既强调为大众,又主张从自然和哥特风格中找寻出路,这显然不是为大众的;既包含社会主义色彩,又包含对大工业化的不安。他的实用主义思想与以后的功能主义有很大区别,但他的倡导对当时设计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莫里斯等人都深受其思想影响。※威廉"莫里斯他是在实践中实现拉斯金设计思想的第一个人物。他强调设计的服务对象为大众,希望振兴工艺美术的传统,一方面否定机械化、工业化风格,另一方面否定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式风格,认为哥特式、中世纪的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他反复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一,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二,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这两个原则在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发扬光大。他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设计事务所,其设计的产品采取哥特式和自然主义风格,强调实用性和美观性结合,具有鲜明的特征,同“工艺美术运动”的基本风格完全吻合,促进了英国和世界的设计发展。代表作有自己在伦敦郊区的住宅“红屋”,与人合作《呼啸平原的故事》等。※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末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始影响美国。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主要代表有弗兰克"赖特、斯提格利、格林兄弟等,他们的设计宗旨和基本思想和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相似,但比较少强调中世纪或者哥特风格特征,更加讲究设计装饰上的典雅,特别是明显的东方风格影响是美国与英国的最大不同。英国的东方影响主要存在于平面设计与图案上,美国则存在于结构上。格林兄弟的设计带有明显日本与中国明清家具的特点,斯提格利和格林兄弟的设计相似,但主张功能与装饰的结合,更为精致。赖特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带有明显的中日传统的影响,更重视纵横线条造成的装饰效果,而不拘泥于东方设计细节的发展。※工艺美术运动对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影响斯堪的纳维亚五个国家,拥有悠久的手工艺传统,特别是木家具和室内设计具有杰出的水平。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明确反对交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反对繁琐装饰,都与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传统观念非常接近,何况这个地区有很丰富的歌德传统,因此,在英国的影响下,这几个国家中的瑞典,芬兰,丹麦和挪威都出现了类似的设计活动。※工艺美术运动的陶瓷设计英国的陶瓷设计受东方陶瓷影响明显,特别是釉色和图案的运用和器形上。代表人物是马克"马歇尔、摩根、科尔曼。英国的陶瓷基本都是小量生产,艺术成分很重,还没成为大批量生产日用陶瓷的基础。而真正开始陶瓷日用化探索的则是斯堪的纳维亚。这种设计尝试开始于19世纪末,成熟于20世纪初。※工艺美术运动的平面设计莫里斯是奠定这场运动平面设计基础的人物。在其影响下平面设计在欧美发展起来。较有影响的工艺美术风格平面设计代表是有马克穆多的世纪行会出版的《玩具马》(不久转为莫里斯的出版公司出版)。莫里斯的设计充满了企图复兴古典、哥特式风格,与当时流行的拉菲尔前派一脉相承。为了扭转莫里斯的复古之风,戴依、杰西"金、格里那维合作,创造出一种儿童读物的设计风格,字体、插图都轻松可爱,充满天真浪漫色彩。设计目的是使平面设计为广大读者服务,改变书籍为少数人掌握的局面。这种风格改变了莫里斯凝重的考古味道,是工艺美术运动的重大发展和进步,影响了下一代平面设计家(比亚兹莱),对新艺术运动的产生起到了催生作用。※工艺美术运动的缺陷“工艺美术”运动的缺点或先天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工业化的反对,对于机械的否定,对于大批量生产的否定,都没有可能成为领导潮流的主流风格。过于强调装饰,增加了产品的费用,也就没有可能成为低收入的平民百姓所享有,因此,它依然是象牙塔的产品,是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结晶。※新艺术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法国并对欧洲和美国产生影响巨大的“装饰艺术”运动。持续长达十余年,在设计上是一次形式主义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是其影响之源,莫里斯、马克穆多等人的风格对它有直接的影响。它们有许多相似处:都是对维多利亚和其他过分装饰风格的反动;都是对工业化风格的反映,都旨在恢复手工艺的重视和热衷;它们也都放弃了传统装饰风格的参照而转向自然的装饰动机;又同时受日本装饰的影响。但二者又存在区别:工艺美术运动重视中世纪的哥特风格,而新艺术运动放弃了任何的传统装饰风格,完全走向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平面和直线,在装饰上突出曲线,有机形态,装饰动机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在意识形态上是一次知识分子在面对工业化和过分装饰风格泛滥双重前提下的一次不成功的改革设计的企图。虽然新艺术运动在各国间有很大区别,但在追求装饰,探索新风格尚是一致的。它为20世纪伊始的设计开创崭新的阶段,一直持续到1910年前后,逐步被现代主义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取代,是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间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法国的新艺术运动的两个中心“新艺术”是由法国家具设计家萨穆尔"宾创立的“新艺术之家”而产生的,评论家取其中的新艺术来作为此设计运动的名称。法国的新艺术运动更加集中于比较密切的几个设计团体间,对欧美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分为巴黎和南斯两个中心。南斯主要集中在家具设计方面,而巴黎包含的设计范围则十分广泛。※法国巴黎的新艺术运动主要是几个以家具为核心的设计事务所为中心,影响大的有新艺术之家,现代之家,六人集团。新艺术之家----是迷恋日本艺术的萨穆尔"宾出资创办,德方列、盖拉德等组成的设计事务所。1900年的新艺术之家家具作品展是他们影响最大的一次展览,使新艺术之名不胫而走。作品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模仿植物形态与纹样,取消直线,刻意强调有机形态是极其明显的。萨穆尔"宾的“回到自然去”始终贯穿于他们设计中。该组织于宾去世后解散。德方列装饰风格纤细优美,代表作为1900年大展的椅子。盖拉德的风格凝重,结实,其代表作为1900年设计的两套室内设计及家具,其中新艺术室是运动风格的集中体现,对运动的国际化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现代之家----是巴黎第二重要的设计集团,中心人物是朱利斯"迈耶—格拉斐,1898年出资开设了现代之家提供新艺术风格的设计用品。重要的设计家有兰德利、佛洛特等。不久解散。六人集团是----由察平特、普罗密特、吉马德等六人组成的松散的设计团体。其设计杰出,影响大于以上两集团。六人在设计理念上极为一致,都强调自然主义,提倡回到自然的口号,曲线等设计倾向在他们作品中都有出现,风格较为接近。其中最杰出的是吉马德,设计多采用植物蔓枝等自然动机,过多的装饰细节使作品无法批量生产。早期作品能够保持功能与形式的平衡,晚期则出现了过分繁杂的设计倾向。具有运动中极端自然主义倾向。代表作巴黎地下铁道系统的一些列入口。※法国南斯的新艺术运动以家具设计与制造为主,南斯新艺术运动的发展和艾米尔"盖勒有很大关系。盖勒也遵循新艺术运动的风格,采用大量的动植物纹样,避免直线而采用曲线,受日本和中国家具的影响较大。但他不同于巴黎设计师的是关注于用不同的木料,已达到装饰的目的。盖勒的设计思想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曾在《装潢艺术》发表《根据自然装饰现代家具》,还是法国新艺术运动中最早提出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功能的重要性原则的设计家。受其影响出现了莫卓列里、瓦林等一些设计家,以莫卓列里最为著名。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南斯新艺术运动风格。使用自然形式较为抽象是其特征,作品比盖勒更抽象、流畅。※法国新艺术运动的陶瓷设计法国陶瓷改革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19世纪中期后出现了著名的陶瓷设计家有查普列特和德拉哈切。新艺术运动的陶瓷设计具有艺术化的特点(代表为拉切纳尔),这是由于很少考虑批量生产日用陶瓷而将设计中心放在陶艺品的精美、创新上。另外陶瓷运用于建筑,特别是作为建筑表面的装饰也是一个显著特点(代表为穆勒)。法国的陶瓷设计受东方设计影响很大,表现为由萨穆尔"宾等发起的日本主义运动。作品带有日本陶瓷的粗狂和不规则性。20世纪初又吸收了伊斯兰陶瓷与中国陶瓷的风格,特点为出现色彩更明快、采用手工绘制的陶瓷(代表为迪科、里诺伯)。另外法国的陶瓷生产也分为官窑(西维尔、李蒙日)与民窑。总体来看,法国新艺术运动的陶瓷还是没有能够打破简单手工业的限制,这与运动沉重的手工业传统密切相关。※法国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代表为朱尔斯"查尔特和劳特累克。朱尔斯"查尔特继承罗可可传统,受到布歇、华托的影响,他发展了一种可以应用于商业的新艺术样式。劳特累克的作品是法国招贴成熟的标志,速写式的曲线与轻快的色块涂抹,注重人物轮廓线与动态,是现代招贴的先驱。※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比利时进入新艺术运动以后逐渐成为欧洲重要的活动中心之一。比利时的设计运动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具有相当的民主色彩,要求艺术与设计为广大民众服务。从设计上看比利时新艺术运动和法国风格近似,观念吻合。二十人小组----19世纪末一些设计家在毛斯的新艺术思想影响下,组成了二十人小组。通过展览使比利时接触到现代艺术思想,最早将莫里斯的作品介绍到比利时。他们推威尔德为领袖,并逐渐开始从纯美术向实用美术转化。1894年后二十人小组改名为自由美学社,有威尔德、博维和霍塔三个重要领导人。威尔德----是比利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杰出的设计家,他的设计理论和实践都使他成为现代设计史的重要奠基人。他在比利时时期主要从事新艺术风格的家具、室内等设计。他支持新技术,肯定机械,提出设计中功能第一的原则,主张艺术与技术结合,反对漠视功能的纯装饰主义和纯艺术主义。他在德国时期,他创立了魏玛工艺美术学校,还参于现代设计运动,是工业同盟的创始人之一。此间他提出达到工业与艺术结合的最高目标的三点原则:设计结构合理;材料运用准确;工作程序明晰,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对德国设计影响深远。霍塔----的设计以曲线为主,装饰上保持了运动的基本风格,很好的平衡了功能与装饰的关系,他也是最早把钢铁与玻璃引入住宅装饰的设计师之一。代表作霍塔旅馆使新艺术运动最杰出的设计之一。博维开办了“日本之家”,其家具设计也具有典型的新艺术特征。比利时新艺术运动于一战后就结束了。※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受法国影响很大,重要代表为里夫蒙特,以简单、装饰味浓的线描为基础,在商业广告上描绘优雅的女性,与法国的穆卡风格颇似。※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陶瓷设计集中在瓦—圣—兰伯特玻璃工厂和克罗米斯陶瓷工厂。威尔德等设计家都曾在服务于其中。※西班牙的新艺术运动最极端、最具有宗教气氛的新艺术运动代表就是西班牙,而西班牙重要的设计代表是高蒂。高蒂----他的艺术和建筑风格是很独立的,作品极为大胆、极端、特异。高蒂成熟的设计时期分为:1、摩尔风格。此间作品具有强烈的阿拉伯摩尔风格特点,不是机械复古,而是通过折衷处理,特别是材料的混合应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其第一个摩尔风格建筑—文森公寓等。2、新哥特主义风格和新艺术风格的混合。此期他对哥特风格情有独钟,代表作有圣特蕾萨修道院等。3、摆脱了哥特式的影响,走出了自己的新风格。新风格具有有机的特征,同时又带有神秘的、传奇的色彩,不少装饰图案都有很强的象征性。为卡尔维家族设计的巴塞罗那住宅是其风格转变的转折点。此转变使他更加具有人性,而不再单纯模仿时尚风格。代表作有居里公园、圣家族教堂、米拉公寓等。米拉公寓是他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新艺术运动有机形态、曲线风格发展到极端的代表。高蒂在现代设计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新一代设计师称为能与国际主义、现代主义相抗衡的符号,并加以借鉴。※苏格兰的新艺术运动18世纪末期以后格拉斯哥出现了许多新生代画家,创作了大量表现格拉斯哥印象主义的作品,成为格拉斯哥风格。其主要的奠基人马金托什、马克奈、麦当娜姐妹被称为格拉斯哥四人。其设计的探索成为新艺术运动的一个极具特点的插曲。他们主张直线、主张简单的几何造型,讲究黑白等中性色彩计划,和新艺术运动的设计主张相反。这种探索恰为机械化、批量化形式奠定了可能的基础,这种探索在德国青年风格和奥地利分离派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代表作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兼具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的特点,是格拉斯哥四人风格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当代最前卫的设计试验结果。杨柳茶室的室内、家具也体现了他们的风格。马金托什是当时英国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师,他发掘他称之为“旧的精神”而设计出具有新风格、独特的建筑。日本浮世绘对其影响很大,喜欢使用简单的直线和黑、白的基本色彩。他将有机形态和几何形态混合采用,其简单而又具高度装饰意味的平面设计特征与奥地利分离派极为相似。他受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前奏等多种风格影响,是工艺美术时期与现代主义时期重要的 ※德国青年风格运动德国的新艺术运动是以“青年风格”来称谓的,艺术家、建筑家以《青年》杂志为中心,希望通过手工艺的传统恢复来挽救颓败的当代设计,思想上也受拉斯金等人的影响。初始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但于1897年后逐渐摆脱以曲线装饰为中心的法国等新艺术运动主流,开始和格拉斯哥四人相似的探索,从简单的几何造型和直线的运用上找寻新的形式发展方向。青年风格运动最重要的设计家是贝伦斯,他是德国现代设计的奠基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早期受新艺术运动影响,也有类似于分离派的探索。他以慕尼黑为中心进行设计试验,其功能主义和采用简单几何形状的倾向都表明他开始有意识地摆脱新艺术风格,朝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方向发展。对米斯"凡德罗和科布西耶等人影响巨大。代表作有德国电器集团的厂房建筑(现代主义幕墙式建筑的最早模式)。※奥地利分离派19世纪末奥地利的一批设计家公开提出与正宗的学院派分离,他们组织的团体自称分离派。口号为“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他们在形式方面的探索和德国青年风格近似,对当时德文国家流行的曲线风格产生了严重冲击,成为一股新的设计运动力量。分离派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华格纳和霍夫曼等。华格纳是现代建筑的先驱之一。他提出了建筑设计应为人的现代生活服务,以促进交流,提供方便的功能为目的。霍夫曼设计上与华格纳原则一致,风格也较接近,代表作斯托克列宫是向现代设计发展的里程碑式建筑。※新艺术和现代主义设计间的过渡德国青年风格与奥地利分离派都是从新艺术运动中发展的设计运动,这两个运动和格拉斯哥四人,特别是马金托什,以及弗兰克"赖特的探索一样,开始摆脱单纯的装饰性,而向功能第一的设计原则发展,因此他们被视为新艺术和现代主义设计间的一个过渡性阶段的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平面设计是新艺术运动最早的基础之一。平面设计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了这场运动的基本风格。另外日本风格的影响也是个重要因素。新艺术运动在平面设计上的影响主要是从法国与英国开始的,然后影响美国。1、法国:1881年法国政府解除对商业海报的控制和禁止是平面设计的一个转折点。法国新艺术平面设计的开创人是谢列特和格拉谢特。谢列特的作品都讲究流动的线条和构图,惹人喜爱的插图和鲜明的色彩。他创造的一种优美的女性形象被称为谢列特女。谢列特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平面设计家之一。代表作有海报《森林中的鹿》。格拉谢特则采用单纯的线描方式,线条弯曲而富有装饰特点,影响也很大。19世纪末新艺术平面设计发展迅速,最具影响的是穆卡。他的风格影响了整整一代法国平面设计师,作品充分发挥了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曲线、有机形态特点,具有非常高的装饰性,被认为是新艺术平面设计的最高典范。代表作有JOB香烟。2、英国:英国的新艺术运动仅限于平面设计。《工作室》的出版是对早期风格的最早突破,成为新艺术运动插图的一个重要的中心。英国的新艺术平面设计重要代表是比亚兹莱和里克茨。比亚兹莱的设计前卫、激进,受日本平面风格影响,采用黑白单线描绘方法,作品想象力强,色情趋向惊人,引起保守的艺术界很大的震动。代表作有《月光下的女人》、《莎乐美》等。里克茨则和比亚兹莱不同,他的作品比较讲究典雅的装饰味道,虽也采用简单的线描,但动机更多来源于希腊瓶画。能够将莫里斯的凯姆斯科特公司风格与新艺术风格结合起来。※装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以法国、美国和英国等为代表的一次风格特殊的设计运动。它发源于法国,主要集中于豪华和奢侈的产品与艺术品的设计上。由于这场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几乎同时发生,所受影响很大,两次运动既对立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装饰艺术”之名来自1925年的巴黎装饰主义展览。“装饰艺术”并不仅指一种单纯的设计风格,而是包含广泛(爵士图案)。它是对矫饰的新艺术运动的反动,反对古典主义、自然(特别是有机形态)、手工业倾向,主张机械化的美。在形式上影响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有:1、埃及等古代装饰风的实践性。埃及图吞哈蒙墓出土器物的装饰动机是继日本风格后又一次重要的外来影响。2、原始艺术。主要是来自非洲和南美的原始部落的影响。3、简单的几何外型。与工业生产相关,时代特征强烈的简单几何外型成为20世纪20年代研究的中心。4、舞台艺术。俄国芭蕾舞团舞台和服装设计,法国服装设计,美国爵士乐影响。5、汽车。汽车作为20世纪文明的象征,在设计形式和思想上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6、独立的色彩体系。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特征,特别重视原色和金属色彩。装饰艺术运动对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自然装饰、中世纪复古表示反对,而对于单调的工业化风格加以批评,它承认工业化,不同于前两次运动,但在装饰趋向上又有相似之处;又由于强调装饰化,与现代主义存在区别。因此它是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间的一场衔接。装饰艺术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传统的设计运动,服务对象仍是社会上层。其普及的原因是自身的折衷风格为大批量生产提供了可能,很大程度上只是设计界的探索,很难形成一种统一、流行的风格。※法国的装饰艺术运动法国是装饰艺术的发源地,巴黎是运动的中心。1925年的装饰艺术展览会是法国这场运动的集大成者。运动20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二战前逐渐衰落。环节式人物。

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所谓的"现代主义"风格,主要指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德国包豪斯学派为代表的建筑设计为标志的设计风格。该学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强调突破旧的传统,创造新的建筑,并反对多余的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性能,重视建筑结构自身的结构形式美。在包豪斯的影响下,当时的欧洲形成了造型简洁,功能合理,布局以不对称的几何形态为特点的建筑设计风格及与此相对应的室内设计风格。这是一种与现代建筑形体最接近的室内构成手法。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使产品批量化、模数化。建筑设计作风的变革直接影响到室内环境设计的倾向,为了便于机械化施工,为了与现代工业产品造型作风协调,简单的矩形、三角形、圆形的室内空间在世界各地出现,有人称之为"国际式"。用这种手法来处理室内空间,构造简单,空间结构清晰,有一种"机器美"的意味。但由于这种风格过于强调几何的形式和简洁,空间效果有时显得太冷静,缺少"人情味"。20世纪50年代后期受到广泛的批讦,但它具有关注功能问题等合理的内核,使它一直影响着不少室内设计师。 这种设计手法可视为对"现代主义"风格倾向的反动。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在所谓现代主义衰落的情况下,出现丁一种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心理,并逐渐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室内设计强调室内空间的表现性和个性,强调设计中应当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执意追求地方特色或者在室内空间中再现有典型性的历史场景,并十分注重利用非工业化材料和非标准化构件来构成个性鲜明的室内空间。这一风格的设计常常在室内设置夸张、变形的柱式或断裂的拱券等,或将古典建筑的构件以新的手法组合在一起,采用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融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室内环境。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并不能仅仅以所见到的视觉形象来讦价。这些风格的代表人物有P.约翰逊(P.JOhnsOn)、M.格里夫斯(M.Graves)等。 这并不是一种限定很明确的设计风格,一般泛指在设计上倡导"回归自然",在美学上推崇"自然美",认为在当今高科技、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只有回归自然、结合自然,才能使人们的身心取得平衡。为达到室内环境中的自然效果,在设计上多采用天然木材、石料、藤竹、织物等材料,尤其突出材料的天然肌理。追求室内空间朴素的自然风格是现代室内环境设计活动中很值得研究的创作手法。现代设计运动搞了近百年。工业产品遍及世界市场,讲究"机器美"的艺术效果有时太冷漠,讲究室内空间"戏剧性"效果有时也流于俗套。现代人既想挣脱机器生产所带来的单调的生活模式,又离不开便宜而又适用的现代工业产品,于是,易与现代室内空间结合的,更单纯、更朴实的民间艺术、原始艺术等便成了设计师们追慕的目标。所谓朴素的自然风格并不是以牺牲现代技术成果,现代人生活环境舒适度为前提的。它是现代工业产品、工业材料与原始、自然材料的结合,是现代构造技术与粗犷的构成手法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朴素、自然的设计风格造就了接近自然、宜于人们生存的室内生活环境。 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中讲究技术美的表现也是一种颇有生气、不同凡响的设计手法。人类生活在探索太空奥秘,运用人工智能来辅助工作的时代,民众与室内设计师的自我意识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强。现代的运载工具为人们了解周围的世界提供了更快的速度、更多的视点与更宽阔的角度。人们受其影响就会对室内设计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设计要求。太空飞行舱、新技术实验室中设备、管道、电缆、金属部件的暴露风格也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室内设计师的创作思维。室内设计中的"高技风格"主要受到建筑设计中的"高技风格(十ch tech)"的影响,以崇尚现代技术与机械为其美学特征,设计上突出当代工业技术的成就,并在建筑与室内环境中加以表现。这一风格的典型实例为法国巴黎的蓬皮杜展览中心及香港的中国银行楼等。在这些作品中基本上都是以暴露建筑的梁板、网架等结构部件及风管、线缆等设备和管线,强调工艺技术为特征。除了在与技术有关的室内空间里充分体现一种技术的神秘感之外,在一般公共建筑中电缆、风管、结构部件(尤其是金属结构)都被涂上漂亮的颜色,并赤裸裸地表现了出来。室内设计师运用这种手法既表现人类的求知欲,又表现这种求知的能力,所谓"时代感"是这类室内空间的主要特色。

写论包豪斯思想的弊端

  • 索引序列
  • 表现主义论文文献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文
  • 现实主义电影论文
  • 现代主义绘画论文
  • 现代主义设计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