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发布时间: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演员资料】刘敏 生日:1981年5月20日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 学历:大学本科 空政话剧团专业演员 特长:话剧、小品、舞蹈、快书 喜欢的颜色:红色 喜欢的动物:金鱼 喜欢做的事:亲近大自然 喜欢的电影:《霸王别姬》 喜欢的艺人:张学友,泽塔.琼斯 讨厌的事情:不守时 参加春晚小品圆梦电梯上下蒙山之子惊蛰等多部影视剧演出。 有近十年的电视主持经验,参与主持过同一首歌央视栏目走进军营等节目。 2003年起开始主持阳光快车道 主持风格亲切自然,感染力强,活泼风趣,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 主要作品:《武林外传》赛貂婵

刘敏 1.刘敏 26岁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学历:大学本科 空政话剧团专业演员 特长:话剧、小品、舞蹈、快书喜欢的颜色:红色喜欢的动物:金鱼喜欢做的事:亲近大自然喜欢的电影:《霸王别姬》喜欢的艺人:张学友,泽塔.琼斯讨厌的事情:不守时参加春晚小品圆梦电梯上下蒙山之子惊蛰等多部影视剧演出。有近十年的电视主持经验,参与主持过同一首歌央视栏目走进军营等节目。2003年起开始主持阳光快车道主持风格亲切自然,感染力强,活泼风趣,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2.刘敏 明肃宁人。推举为孝廉,任中书省吏。后为楚王相府录事,中书省把抄没的官家妇女分给文臣家为奴,众人劝他也要几个伏事母亲,他坚持不要,及中书省臣犯罪,省吏多为此受牵连被诛,独敏获免。帝称赞其贤,提升为工部侍郎,后改任刑部侍郎。出外任为徽州府同知,有惠政,卒于官。3.刘 敏 ( 1941 — ) 弹 词 女 演 员 。 原 名 刘 光 瑾 , 上 海 宝 山 人 。 其 父 为 独 脚 戏 名 艺 人 刘 春 山 。 1959 年 考 入 常 州 市 评 弹 团 , 拜 庞 学 卿 为 师 学 艺 。 后 转 入 吴 江 县 评 弹 团 , 与 戚 嘉 萍 拼 档 弹 唱 《 闹 严 府 》 等 长 篇 弹 词 。 1979 年 进 上 海 东 方 评 弹 团 , 与 周 孝 秋 合 作 弹 唱 长 篇 《 孟 丽 君 》 、 《 龙 凤 斗 》 、 《 玉 堂 春 》 、 《 白 衣 女 侠 》 等 书 目 。 1985 年 以 越 剧 艺 人 筱 丹 桂 的 遭 遇 为 素 材 , 与 周 孝 秋 合 作 编 创 了 长 篇 弹 词 《 筱 丹 桂 之 死 》 , 并 与 周 孝 秋 拼 档 演 出 , 较 有 影 响 。 说 唱 老 练 , 表 演 生 动 , 能 唱 多 种 流 派 唱 腔 , 并 借 鉴 吸 收 滑 稽 戏 的 表 演 方 法 , 通 俗 诙 谐 , 别 具 一 功 。 《 筱 丹 桂 之 死 》 于 1988 年 由 上 海 文 艺 出 版 社 出 版 。 4.刘敏官职:云亭侯人物传记:三国将领 左护军、扬威将军,与镇北大将军王平俱镇汉中。魏遣大将军曹爽袭蜀时,议者或谓但可守城,不出拒敌,必自引退。敏以为男女布野,农谷栖亩,若听敌入,则大事去矣。遂帅所领与平据兴势,多张旗帜,弥互百馀里。会大将军费祎从成都至,魏军即退,敏以功封云亭侯。5.刘敏 女,汉族,籍贯山东,1958年生于安徽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一级演员。全军“三八红旗手”,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六次。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军艺术系列高级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理事、中华全国妇女基金会理事。 刘敏是当代舞坛上卓有成就的舞蹈表演艺术家。艺术的全方面修养、处世的坦荡真诚、专业的全方位进取、风度的卓而不群,使她具有大家风范。她所表演的剧目在当代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艺32年来,她主演过独舞、双人舞和舞剧《割不断的琴弦》、《刑场上的婚礼》、《昭君出塞》、《祥林嫂》、《喊春》、《向天堂的蝴蝶》、《黄河母亲》等,塑造了一大批时代不同、性格各异的舞蹈人物形象。她参加了几十家电视台组织的文艺晚会,在各种大型歌舞晚会中担任独舞、双人舞和领舞,如:“中国革命之歌”、“灯塔颂”、“长城之歌”、“青春的旋律”、“回归颂”、“爱我中华”、“盛世华章”等,多次参加“双拥晚会”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另外,她还代表中国艺术家出访过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德国、埃及、日本等40多个国家,受到国外舆论和观众的高度赞誉。 1994年至1998年随丈夫去美国。在美期间,在各城市的大学、中学进行授课和学术交流。并在“国际武术锦标赛”、“联合国代表团驻地”、“世界银行”等地进行演出,中国驻美大使馆举办了三场“刘敏舞蹈晚会”,由大使邀请美国主流人士参加,受到高度的评价。 1999年9月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任副主任,主抓第六届“桃李杯”比赛工作,担任总策划和艺术总指导。率选手夺得七枚金奖、三枚银奖、八枚铜奖,实现了军艺15年来未获金奖的突破。 2000年9月作为“中国红星舞蹈团”创始人,担任总导演精心策划出一台创新意识强、民族气浓郁、技术技巧卓越、文化艺术品位高的舞蹈晚会。作为该团团长率团出访瑞士、罗马尼亚、希腊、西班牙、马其他、安道尔等欧洲六国,获得巨大成功。 担任“桃李杯”舞蹈比赛评委,首届全国大学生舞蹈比赛评委,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评委,第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独、双、三比赛评委,第二届cctv舞蹈大赛评委。 北京国际艺术学校客座教授、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客座教授、安徽省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1979年在建国三十周年献礼调演中,表演了三个作品,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1985年获首届中国舞“桃李杯”邀请赛女子第一名。 1986年获全军舞蹈大赛演员表演一等奖、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演员表演一等奖。 1987年获全军第五届文艺调演演员表演一等奖。 1988年主演电视剧《舞之路》获全军优秀电视剧奖。 1992年获第六届全军文艺调演演员表演一等奖。 1999年获“四月之春”朝鲜国际艺术大赛个人表演金奖。 2000年获文化部优秀剧目调演演员表演优秀奖。 同年主演舞蹈艺术片《梦——刘敏舞蹈艺术撷英》,获首届电视舞蹈大赛金奖。 2001年,参与完成的《以培养尖子人才为目标,建立军队特色舞蹈教育的创新模式》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男,汉族,1964年12月出生,江苏海门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民事诉讼法学)、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南京大学法学第二学士、南京师范大学法学学士。1987年起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院长助理、诉讼法教研室主任,曾在英国谢费尔德(Sheffield)大学法律系做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事诉讼法学,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其他教学、科研项目多项。著有《裁判请求权研究:民事诉讼的宪法理念》(独著)、《当代中国的民事司法改革》(独著)、《现代仲裁制度》(主编)、《新编民事诉讼法学》(主编)、《英国民事司法改革》(合著)等著作近20部;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获全国第五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2003年)、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科研成果奖优秀奖(合作,2002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999年)、江苏省政府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3年)、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科研、教学奖励10余项,被评为南京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新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目前从事“民事诉讼法修订的指导原理及主要制度修订研究”、“非讼程序研究”等课题的研究。 主研方向>>> 五年来的主要成果有:论文类:1、《论强制证人出庭》,载《法学》2000年第7期;2、《开拓与创新:评江伟教授主编的民事诉讼法学原理》,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5期;3、《论民事诉讼中的认证》,载《证据学论坛》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4、《论直接言词原则与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载《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5、《论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与法官的释明权》,载《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6、《论司法独立与审判组织制度的完善》,载《中国司法审判论坛》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12版;7、《论现代法院调解制度》,载《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5期;8、《论司法公开的扩张与限制》,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9、《论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重构》,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10、《论我国民事诉讼二审程序的完善》,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11、《论裁判请求权:民事诉讼的宪法理念》,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12、《论纠纷的可诉性》,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1期;13、《论裁判请求权与小额诉讼序的构建》,载《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3年第7期全文转载;14、《论民事司法改革的宪法理念》,载何家弘、胡锦光主编:《法律人才与司法改革:中日法学家对话录》,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15、《民事检察监督中的价值冲突与协调》,《人民检察》2003年第10期;16、《论程序基本权保障与ADR的鼓励》,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3期;17、《接近正义与英国的民事司法改革》,载《法制现代化研究》第9卷(2004年);18、《从法定法官到选择法官》,载《学海》2005年第1期;19、《论程序基本权保障与民事诉讼起诉受理制度的重构》,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20、《论司法为民的实质——从裁判请求权与审判权的关系考察》,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3期。著作类:1、《当代中国的民事司法改革》(独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8月版;2、《裁判请求权研究:民事诉讼的宪法理念》(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3、《现代仲裁制度》(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4、《新编民事诉讼法学》(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5、《民事诉讼法新论》(合著),法律出版社2002年1月版; 6、《强制执行法》(合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7、《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书》(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8、《英国民事司法改革》(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9、《修改建议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 target=_blank title=网上书城检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合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3月版。7.刘敏 女,祖籍安徽霍丘,1974年端午节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在马鞍山完成小学、初中学历,1990年至1993年在安庆电力技术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马鞍山供电公司,从事变电运行工作,现为马鞍山供电公司配电调度员。在工作中参加成人自考,取得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大专学历。2004年进入马鞍山广播电视大学,进修汉语言本科学历,在张家平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文学创作。偶有文章见诸报刊。8.刘敏 主任医师,内二科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消化专业硕士研究生,三峡大学硕士生导师。1999年考取华中科技大学消化硕士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国家、省、地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于2000年出专著(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血液瘤》一书,47万字,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杜出版;《溃疡性结肠炎新疗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于2001年在省科技厅立项,2002年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湖北省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会委员;宜昌市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宜昌市抗痛协会常务理事;宜昌市中西医结合内科理事,在血液病的诊断治疗上有较深造诣。7.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04—2006年度“十佳”青年 男,1978年生,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工商管理系工作。 1、先后获江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校抗击“非典”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度享受省级先进德育工作者待遇等荣誉称号。 2、几年来,逐步实现系科学生管理规模化、系统化、数据化、有效化;逐步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学生党支部建设,培养一批批学生骨干力量和优秀学生党员。 3、完善了全系23个班的班长、支书例会制度,班长考勤考评制度。 4、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每周对学生寝室进行不定期抽查,对学生上课进行打考勤,并结合任课教师的考勤对全系学生的考勤进行严格管理,有效杜绝学生无故旷课情况,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落到实处。 5、针对现阶段大学生思想状态日趋复杂的形势,每学年开学伊始,做好学生思想动态调查,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问题。 6、在麦园校区工作期间,为稳定学生情绪,尽可能帮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通过与后勤协商,逐步为同学解决了饮用水、洗浴、自习教室、考研通宵寝室、寝室电话安装、学生往返两校区借阅图书交通车次安排、学生活动室建立等问题,确保了校区的稳定。

Zhu Zhiyong.(2007).State Schooling and Ethnic Identity : The Politics of a TibetanNeidi Secondary Schoolin , MD.:Lexington Books. 朱志勇(2013):《质性研究:实践与评论》(第一卷),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邓猛、朱志勇等主编(2007):《“金钥匙”视障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于惠芳、朱志勇主编(2006):《中国社会运行与变迁:理论与诠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志勇、范晓慧(2013):《高等教育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朱志勇、郑磊(2013):《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实践》,北京:轻工业出版社;朱志勇、范晓慧(2011):《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郑磊、朱志勇(2013):“教育是否促进中国公民的政治选举投票参与?来自CGSS2006调查数 据的证据”,《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11卷第2期,第165-185页;邓猛、朱志勇(2013):“从话题到问题:教育研究方法刍议”,《教育学术月刊》,第3期, 第15-29页;朱志勇、向思(2013):“凤凰为何不还巢?‘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毕业生违约个案研 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34卷第1期,第110-117页;朱志勇、崔雪娟(2013):“优秀校长的领导特质:媒体报道视角的分析”,《教育学报》,第9 卷第1期,第100-110页;朱志勇、崔雪娟(2012):“研究生学术能力:一个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第6期,第92-99页;Zhu, Zhiyong and Xiaohui Fan (2012). “Reflections on Teachers’ Teaching Conceptions: A Case Study.”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 45, No. 4, pp. 42-55;朱志勇、董轩(2011):“家校关系视野中的学生发展:基于西部五省调研的分析”,《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第2期,第56-63页;朱志勇、董轩、向思(2010):“学校发展规划实施与评估:西部五省的经验”,《清华大学教 育研究》,Vol. 31, No. 2, pp. 40-48;Zhu, Zhiyong (2010): “Higher Education Access and Equality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 43, No. 1, pp. 12-23;Du, Yuhong and Zhu, Zhiyong (2008). Impact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n China: Evidence from Basic Education in Western Areas Project,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 41, , pp. 1-4;Zhu, Zhiyong (2008). “Trade-offs between the ‘Top-down’ and ‘Bottom-up’ School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l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Western China.”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 41, No. 5, pp. 36-57;朱志勇(2008):“西藏牧区‘三包’政策下的基础教育反思:达萨乡中心小学个案分析”,《教育 研究与实验》,第4期,第16-21页;Zhu, Zhiyong (2008). “Reflections on Basic Education in Tibet under the Policy of ‘Three Guarantee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 41, No. 1, pp. 44-50Deng Meng and Zhu Zhiyong(2007).“The Chinese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 and Western Inclusive Education:Comparison and Exploration.”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forthcoming)。朱志勇(2007):“国学校教育情境中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的社会学分析(下):分析与讨论”,《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朱志勇(2007):“国学校教育情境中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的社会学分析(上):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第55-70页。Zhu Zhiyong(2007).“Ethn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the Schooling Context:A Case Study of a Tibetan Neidi Boarding School in China.”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Vol40,.朱志勇、邓猛(2007):“教师有平民教育观吗?”《中国教师》,第3期,第10-11页。朱志勇、徐蕾(2006):“社会资本在民办学校发展机制中的运作逻辑:个案分析”,《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第4期,第63-70页。朱志勇(2006):“学校教育情境与族群认同感:内地西藏班个案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82-88页。朱志勇、邓猛(2006)“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科学化'抑或‘本土化'?——兼论学位论文的开 题报告”,《教育研究与实验》,第1期,第1-8页。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5 期全文转载,第63-71页。朱志勇(2005):“少数民族学校教师角色意识初探:个案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6期,第90-98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大文摘转载第173-175页。朱志勇、刘叶(2005):“上海、香港与台湾三地文学类畅销书中价值取向的社会学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140-147页。朱志勇(2005):“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与方法的反思”,《教育研究与实验》,第1期, 第7-12页。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第64-71页。朱志勇(2005)“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了吗?”,《社会学》第1期,第1-5页。 and ZhuZhiyong,(2004),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Access and Identity Formation for Tibetan Students : Educational Segregationor Impact Integration . Asian Ethnicity , .。Zhu Zhiyong(2003),Schooling and EthnicIdentity : The Study of an Inland Tibet School,China Education Forum,.朱志勇(2002)“我国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演进---价值取向的分析”,《上海教育科研》第12期。朱志勇(2001)“教育研究者在质化研究中的“关系”:一种反思社会学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第6期,第1-6页。朱志勇(2001)“协商性共识与控制性共识: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社会我价值取向分析”, 《上海教育科研》,第8期。朱志勇(2000)“适应抑或超越: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个体我价值取向分析”,《上海教育科研》,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0期全文转载。朱志勇(2000)“语文教科书自然环境价值取向分析”,《上海教育科研》,第10期。人大 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2期全文转载。朱志勇(1998)“我国内地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社会角色的呈现”,《比较教育研究》,第5期。此文被收录到鲁洁主编(1999):《华人教育:民族文化传统的全球展望》,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第176-187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10期转载。朱志勇(1997)“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简论”,《教育研究》,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 学》1997年11期全文转载。朱志勇、范晓慧(1997)“家庭影响学生在班级中交往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家庭教育》1997年第2期全文转载。王有生、张行涛、朱志勇(1997)“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探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朱志勇(1997)“教育社会学的功能论和冲突论:兼论两种理论对我国教育现状的解释”,《上海教育科研》,第6期。国际会议论文朱志勇(2006):“学校教育情境下族群认同感建构:内地西藏班的个案研究”,北京大学首届教 育社会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3月18-19日,北京。朱志勇(2005):“民族认同感:少数民族学校教师教育信念的基点”,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教 师教育暨特殊教育需要与低年级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2005年10月9-14日,甘肃兰州。Zhu Zhiyong(2002).Constructing Ethnic Identity :Inland Tibet Middle Schools in Other Parts of China. Conference paper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Annual Meeting August 16-19,Chicago,Illinois.朱志勇(1997):“我国内地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社会角色的呈现”,华人教育国际研讨会, 1997年11月21-24日,中国南京。 朱志勇(2006):西藏的学校教育与社区发展的关系研究。

南京师大学报

可以报这个坐班。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是坐班。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的工作是需要坐着完成的,因为站着很难完成审核的工作。

坐班。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需要坐班,因为要处理稿件,还要编辑报刊,要坐班。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执行主编

[1]张志鹏,深化我国农村市场化改革的策略,《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2]高波、张志鹏,“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培育与南京市地点竞争力提升”,《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增刊。[3]高波、张志鹏,“文化与经济发展:一个文献评述”,《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4]高波、张志鹏,“文化成本约束与企业文化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F31《工业企业管理》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5]高波、张志鹏,“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10期“学术卡片”摘要转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24期 篇目辑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转载4000字。[6]高波、张志鹏,“城市文化扩展与企业家精神形成”,《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增刊。[7]张志鹏,“中国缺少‘格林斯潘宏观调控’的产权基础”,《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9月。[8]张志鹏,“经济学视野的宗教信仰市场”,《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10月。[9]张志鹏,“基于企业文化认同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3期。[10]张志鹏,“企业文化选择与资源配置:激励理论的一个新视角”,《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11]张志鹏,“剖析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几个伪问题”,《经济学消息报》2005年3月。[12]张志鹏,“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天府新论》2005年第5期。[13]张志鹏,“公司治理创新:从企业文化视角的解释”,《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7期。[14]张志鹏,“劳动市场行为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现代管理科学》2005第4期。[15]张志鹏,“文化价值观的经济学”,《学术前沿》2005年第3期。[16]张志鹏,“企业文化选择与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7]高波、张志鹏,“文化约束与文化投资:对南京市民营企业成长的一种解读”,《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增刊。[18]高波、张志鹏,“文化成本:概念与范式”,《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19]和萍、张志鹏,“品牌的经济学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20]张志鹏、王仕军,企业文化:从管理学走进经济学,《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4期。[21]高波、张志鹏,文化视角的企业理论:综合与发展,《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22]张志鹏,论企业家精神向企业文化的扩展,《管理研究》2006第2期。[23]张阳、张志鹏,基于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多元战略创新:机制、模式与路径,东方管理评论(第1辑),2007年3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4]张志鹏,长三角创新之谜: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诠释,《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25]张志鹏,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增长:趋同或分化,《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26]汪群、张志鹏 张阳,跨国文化战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竞争力,《经济导刊》2007年第8期。[27]张志鹏,觉醒、认同与合约的重订——读《第四次大觉醒及平等主义的未来》,《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6期。[28]张志鹏、张耀文,城市转型、产业集聚与开发区发展战略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保增长、促转型”与南京跨越式发展高层论坛专辑。[29] 季红军、张志鹏、荆磊,信息化条件下陆军武器装备形成战斗力的路径探讨,《中国国防经济》,2010年第2期。[30]张志鹏,灵性资本:内涵、特征及其在转型期中国的作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宗教》2010年第4期全文复印。[31] 张志鹏,不该忽视的经济周期常识,《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3期。[32]孙建波、张志鹏,主动城市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依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10年第22期转摘。[33]张志鹏、张耀文,创意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动态路径:南京的应用,《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专辑。[34]孙建波 张志鹏 ,反周期政策作用下的资产收益特征变化,《上海金融》,2010年第8期。[35]张志鹏,社会资本、宗教资本与传教策略—对宁夏基督宗教传播的一个解释,《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张志鹏,信仰均衡、制度环境与基督徒企业家的行为选择,第7届宗教社会科学研讨会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2] 张志鹏,哈耶克的宗教演化论及其对中国转型启示,The Six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Hayek Society,Hong Kong Shue Yan University,2010。[3] 张志鹏,基督宗教在宁夏的传播:阻力与策略,“边缘与多元:近代以来甘宁青地区的中西文化交流——以基督宗教的传播为中心”学术研讨会,兰州·兰州大学,2010。[4]张志鹏,转型期中国的灵性资本:源于本土还是全球?《第六届宗教社会科学研讨会》,2009,无锡。[5]张志鹏,宗教信仰与经济增长:如何解释中国奇迹?,中国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北京。[6]张志鹏,竞争、代价与增长:对南京基督教团体的分析,第四届中国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上海。[7]张志鹏,发现信仰市场:从宗教经济学的一个启示,第三届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2006,北京。[8]张志鹏,战略成功因素:对中国企业管理者认知的实证研究,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2006年研讨会,南京。 [1]在《中国民族报》开设“宗教变迁与经济发展系列随笔”,已撰写发表随笔102篇(每周1篇)。[2]在《上海证券报》发表财经评论9篇。 [1]张志鹏,家庭时间分配与教堂出席(Corry Azzi, Ronald Ehrenberg),《制度经济学研究》,2009年第3期。

(一)主要著作刘宝存著:为未来培养领袖: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重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刘宝存主编: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刘宝存著:守望大学的精神家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王英杰、刘宝存主编:中国教育改革30年:高等教育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王英杰、刘宝存等著: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王英杰、刘宝存等著: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刘宝存著: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二)主要学术论文刘宝存:深化改革 稳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19期。刘宝存、庄腾腾: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50年回顾与展望。 《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刘宝存: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走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1期。郭洁、刘宝存。全面风险管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实践与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11期。刘宝存: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不断谱写中国比较教育新篇章。《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刘宝存、何倩:新世纪美国薄弱学校改造的政策变迁。《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刘宝存、李润华: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日本创建大学卓越研究中心政策比较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刘宝存:高等教育: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评《学习化社会高等教育的使命》。《 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刘宝存、张永军:论比较教育的开放性及其限度。《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刘宝存:国际视野下我国大学创新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刘宝存:《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改革趋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动向》,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综合研究中心,2010年1月15日。刘宝存:欧美大学实施跨学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1日B15版。刘宝存、张安梅:国外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探析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第6期。刘宝存、罗媛:面向21世纪的美国高中教育改革探析。《比较教育研究》 2010年第6期。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2期。刘宝存、张永军:比较教育研究与教育科学的发展。《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王晓阳、刘宝存、李婧: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评价与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刘宝存:世界主要国家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比较研究。《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9年。刘宝存:博洛尼亚进程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走向。《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刘宝存、李婧:博洛尼亚进程:历程、进展与未来。《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第5期。刘宝存:当代中国重点大学建设的回顾与前瞻。《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刘宝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回顾与前瞻。《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第1期。李婧、刘宝存:伦敦公报。《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6期。刘宝存: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之学校领导体制的发展与省思。《教育资料集刊》2008年第3期。刘宝存: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高思)《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2期。陈何芳、刘宝存、任洪舜: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演进。《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刘宝存: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模式的个性化选择。《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5期。刘宝存:提高质量的关键是创新培养模式。《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9日第7版。胡宁、刘宝存:中国古典大学的理念及其现代意义。《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刘宝存、李慧清:2005年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刘宝存: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战略选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第7期。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重建:进展·问题·走向。《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刘宝存: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大学理念的冲突与融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刘宝存:国外大学学科组织的改革与发展趋势。《教育科学》2006年第2期。刘宝存:关于我国大学本科生教育改革的几点断想。《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第2期。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教育创新的基本经验与教训。《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刘宝存:国外大学学科组织的历史演进。《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第1期。刘宝存、李敏: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期。刘宝存:走出“半人时代”:关于大学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学术界》2006年第1期。刘宝存:大学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个案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刘宝存、王维、马存根:美国高等学校的服务性学习。《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刘宝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教育。《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10期。刘宝存:国外的大学制度文化(下)。《教育》2005年8月号。刘宝存:国外的大学制度文化(上)。《教育》2005年7月号。刘宝存: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江苏高教》2005年第4期。刘宝存:技术异化时代的大学校长。《科学中国人》2005年第5期。刘宝存、杨秀治:西方国家的择校制度及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刘宝存: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基础。《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4期。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一年级习明纳尔课程。《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服务性学习的基本模式。《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2期。刘宝存: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把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律。《中国高等教育》2005 年第1期。刘宝存: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大学理念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界》2005年第1期。刘宝存:大学的创新与保守:哈佛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之路径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产生与发展。《高教探索》2005年第1期。刘宝存:《大学,“大”在哪里》。《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19日第6版。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基本类型与模式。《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1期。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高峰体验课程。《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11期。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组织与管理。《江苏高教》2004年第6期。刘宝存:大学的真谛。《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年第5期。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0期。刘宝存: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教学思想的变革:国际比较的视角。《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5期。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刘宝存:中世纪的大学理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4期。刘宝存: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潮与大学教学思想的更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刘宝存、肖甦:罗马尼亚教育的转型改革与发展趋势。《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5期。刘宝存:牛津大学办学理念探析。《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刘宝存: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学术界》2004年第1期。刘宝存、杨秀治:国际视野中的校本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第12期。刘宝存:威斯康星理念与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理工高教研究》2003年第5期。刘宝存:纽曼大学理念述评。《复旦教育论坛》2003年第6期。刘宝存: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与对策。《中国博士后》2003年第3期。刘宝存:国际视野下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3期。刘宝存:梅贻琦大学教育理念探析。《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第5期。刘宝存:不合时宜的真理:赫钦斯大学理念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刘宝存:蔡元培大学教育理念述评。《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年第3期。刘宝存: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理念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刘宝存:哈佛大学办学理念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刘宝存:如何创建研究型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经验。《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2期。刘宝存: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发展·争论·未来走向。《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刘宝存:构建全方位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年第2 期。杨秀治、刘宝存: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比较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4期。刘宝存:借鉴国际经验,强化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13/14期。刘宝存:科尔大学理念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刘宝存:弗莱克斯纳大学理念述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第5期。刘宝存:论大学精神及其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刘宝存:美国公立高等学校董事会制度评析。《高教探索》2002年第1期。刘宝存: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刘宝存:洪堡大学理念述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刘宝存:美国大学如何确认学术欺诈行为。《科学时报》2001年4月12日。刘宝存:美国大学掀起合并浪潮。《科学时报》2001年7月26日。刘宝存:守望大学精神。《科学时报》2001年7月19日。刘宝存:美国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新方法评介。《世界教育信息》2001年第10期。刘宝存:美国大学校长遴选的四大趋势。《世界教育信息》2001年第5期。刘宝存:美国公、私立高等学校董事会制度比较。《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年第6期。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历史·问题·改革。《江苏高教》2001年第6期。刘宝存:校本管理:当代西方中小学管理的新模式。《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刘宝存:何谓大学精神。《高教探索》2001年第3期。刘宝存:“肯定性行动计划”论争与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刘宝存: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进展·问题·改革。《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刘宝存: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和未来走向。《中国民族教育》2001年第3期。刘宝存:加入WTO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挑战及对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 年第3期。刘宝存:小学生学业负担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年第2期。刘宝存: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应并重。《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4期。刘宝存、马忠虎:关于构建研究生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思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第6期。刘宝存:美国私立高等学校董事会制度评析。《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刘宝存:世界高等教育个性化趋势述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刘宝存:从知识价值观的演进看我国高等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增刊。刘宝存、杨秀治:试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刘宝存、杨秀治:当代国外成人教学方法。《中国成人教育》1996年第6期。刘宝存:教育市场说质疑。《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刘宝存、杨秀治:未来成人教育的特点。《中国成人教育》1995年第1期。刘宝存: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2期。刘宝存:高等教育不能产业化。《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4期。刘宝存、杨秀治:杜威的大职业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4期。刘宝存:六十年代美国的科学政策与大学科研。《外国教育研究》1989年第2期。刘宝存:六十年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初探。《外国教育研究》1988年第2期。刘宝存:战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全球性政策剖析。《外国教育动态》1988年第2期。(三) 获奖情况《为未来培养领袖: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重建》获得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2年。《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获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2012年。《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年。《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2007年。《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

【清末数学家、天文学家】 乌程(今湖州)人。清末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在观象台率天文生常年实测黄道、赤道的交角度数,最后精确地测得黄道、赤道的交角度数是23°27'。由于没有及时奏明朝廷,所以未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道光二十四年(1844),清政府修编《仪象考成续编》,钦天监才将这黄道、赤道的交角度数奏请政府,并获准颁行。黄道与赤道之间的夹角,即地球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交角,称黄赤交角,现在世界上公认的这个交角度数为23°26′21〃,早在150多年前陈杰就精确地计算出来了,他为我国天文、地理的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 陈杰著有《辑古算经细草》一卷,继为该著画图像,成《图卷》三卷。晚年又撰《算法大成》共十卷。【(1924-2005),数学家】 (—),四川省成都市人。194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进入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师从陈省身、苏步青、陈建功等著名数学家,从事拓扑学与复变函数论研究。成都解放后,在成都理学院和四川大学任教,1950-1957年到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任教。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支边到内蒙古大学筹建数学系,历任内蒙古大学数学系副主任、主任,《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内蒙古大学副校长等职。1986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和人民教师奖章。1959年,陈杰先生组织创建内蒙古数学学会,任第一届至第四届理事长,第五届至第七届名誉理事长,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委员,1993年主编出版了《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论文集》。1952年陈杰先生加入九三学社以来,长期担任九三学社领导工作,历任九三学社北京大学支社秘书,九三学社呼和浩特学习小组组长,九三学社内蒙古直属小组组长,九三学社内蒙古筹备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内蒙古自治区区委主委、名誉主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委。1988年至1998年,陈杰先生连续担任第六届、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八届、第九届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常委。2005年1月27日17时40分在内蒙古医院逝世。【(1947- ),四川省卫生厅副厅长】 (—),四川成都人。1995年8月加入致公党,1970年7月参加工作,华西医科大学医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1965年9月至1970年7月华西医科大学医学专业学习;1970年7月至1971年7月解放军0082部队锻炼;1971年7月至1977年7月纳溪县大渡区医院医生;1977年7月至1988年10月纳溪县医院主治医师、副院长;1988年10月至1993年3月纳溪县副县长;1993年3月至1995年9月泸州市卫生局副局长;1995年9月至1998年4月泸州市卫生局局长,致公党泸州市委主委;1998年4月至1999年11月泸州市副市长、致公党泸州市委主委;1999年11月至2000年4月致公党四川省委主委、泸州市副市长;2000年4月至2001年2月致公党四川省委主委、省卫生厅副厅长;2001年2月至2001年9月八届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四川省委主委、省卫生厅副厅长;2001年9月八届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常委、四川省委主委、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1956- ), 全国台联副会长】 (—),女。高山族,台湾台东人,出生于北京。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盟员、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全国台联副会长、党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1978年至1982年在吉林大学法律系学习。1982年至1989年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员,其间,1988年7月至1989年9月在中央党校学习。1989年至1994年任全国台联联络部处长、副部长。1994年至1996年任福建泉州市市长助理。1996年后历任全国台联联络部副部长,研究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副会长,其间,2001年3月在中央党校中直分校局级干部培训班学习。现兼任全国台研会特邀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研所兼职教授。【(1981- ), 人民大学学生(图)】 生于1981年7月.人称香山杰哥,外号海淀杰子!身高155厘米 ,体重60公斤,眼镜度数,1080度!1987年-1993年 人大附小1993年-1996年 人大附中1996年-1999年 北大二附中1999年-2002年 人民大学 陈杰童年时,家境清贫,年少时便同父母一起下地耕作,他有着超人的体力,还未成年,就能拉开三百斤(约合180公斤) 的劲弓,能引发八石(约合440公斤)的腰弩。陈杰生性刚直,深沉宽厚,勤奋好学,苦练武功,曾求师于本地箭师周侗和枪手陈广,成为“一县无 敌”。他还特别爱读《左氏春秋传》和孙、吴兵法,读起来常通宵不寐。 他说过一句至理名言至今还能起到脍炙人口的作用---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1965- ), 滨州市青年书法家】 (陈纪杰),男,1965年9月生,现工作于山东省滨州市文联书法家协会(驻会)。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滨州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滨州市青年书协主席。 书法主要成绩: 90年书法作品获“全国商业系统第二届书画赛”一等奖(商业部主办); 90年篆刻作品入选“全国印社联展”并入作品集(西冷印社主办); 89年书法作品在“首届龙年中意杯书法电视大奖赛”中获佳作奖(湖南电视台主办); 95年书法作品入展“首届全国楹联书法展”(中国书协主办); 99年书法作品入选“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展(中国书协主办); 2000年书法作品入展“龙岗杯”国际书法大赛(中国书协发证); 99年书法作品在《书法导报》第36期“地域风彩”栏目刊登。 【郑州大学特聘教授、土壤学家】 河南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4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992年作为我国第一位土壤学家参加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1995年被特批为副研究员。1996年获德国马普学会资助赴德国Giessen大学土壤与水土保持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同年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开始在德国Kiel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所从事客座研究工作,并于1998年底完成博士后研究项目回国。回国后先后获得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省直机关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首期知识创新工程中,被聘为知识创新岗位研究员,2007年以河南省特聘教授身份调入郑州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土壤发生与土壤资源演变,土壤地理与土壤空间预测,土壤地球化学,土壤退化与荒漠化防治,城市化对土壤资源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工作简历: 主要从事土壤空间预测、土壤资源演变、城市化等强烈人类活动对土壤资源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岩石风化与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先后出访新西兰、日本、德国、西班牙、荷兰、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参加学术交流,与国外同行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和坚实的合作基础。5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8次在国外大学及研究机构举办学术讲座;过去5年接待国外学者访问20人次以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对土壤资源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模糊逻辑的土壤空间可变性分析与表达“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土壤质量演变与生态环境效应”中“城市化过程中土壤功能转化与城市土壤形成与类型”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参与人;江苏国土厅,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专题苏南典型区土壤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预测预警负责人之一,还主持和参加省部级项目二项。培养1名博士,4名硕士(其中联合培养2名);德国diploma学生2名;在读学生:4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核心期刊)、外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atena发表的论文单篇抽印本被国外同行通信索要80余次。作为国际著名专业期刊客座主编编辑出版Geoderma与Catena特刊二期,参与5部专著撰写。现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中国沙漠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地理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通报》编委。【河南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工程师】 男,1944年8月生,河南省范县人。河南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工程师、部门经理。长期从事外贸业务和科研工作,已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其中《组俣式便携太阳灶》是利用太阳能进行各种炊事活动的装置,具有体积小、效率高、无污染、便携带等特点,适用于旅游、农、施工、军训等野外活动及居家生活,是充分利用太阳能以节约煤炭石油等能源,缓解全球性能源日益紧张的重要方面。《卧坐多用床》是种能卧、能坐、能解手的多用床,适合长期卧床的老弱病残人使用,床板由四部分组成,旋转与蜗杆相连的手柄或启动与蜗杆相连的特种电机,可使水平状态的床板变成椅子状,使用者无须下床就要变卧姿为坐姿,可进行写作或进食等,由于臀部床板下置抽水马桶或便盆。可解决无力去厕所或不习贯卧床大小便的人解手问题。《无污染个人微机房》是种放置个人微机的装置,它为微机提供了一个防尘、防湖、防外界电磁波等干扰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减少微机产生的低频电磁波及有害气体等对周转环境的污染及人体的危害。先后入选《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辞典》、《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名人辞典》、《中华兴国人物大典》、《中华百年》。 【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1957年10月出生,汉族,大学本科学历,硕士学位,1974年7月参加工作,197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负责政策法规、工业经济运行、交通运输、电力工作。主管政策法规处、经济运行处、电力处、联系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1965年7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以来,多次赴美国、日本、英国作研究员和访问学者。现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总装备部专家组成员,控制理论与应用编委,火力与指挥控制副主任编委,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特约审稿人。陈杰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为本科生讲授两门专业课,为硕士生讲授一门学位课,为博士生讲授一门学位课,共指导硕士研究生22名,现已毕业14名,指导和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7名,已毕业2名。先后共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0项。完成科研项目近20项,共出版教材、著作三本,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2001年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列入“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资助。2001年被列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现承担“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型号装备项目、预先研究项目和基金项目多项。陈杰教授具有良好的国际、国内学术合作经历,与英国、德国、日本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合作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6年4月 最后学历:博士 所学专业:机械电子 毕业院校:南京理工大学 籍贯:浙江 学术信息 研究方向:cims/工业工程/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主讲课程:《生产与运作管理》《现代工业工程》《工业工程基础》《现代制造系统》和《参与项目:主要参与和主持的项目有: 国家"863"cims主题项目有:"cims体系结构研究","cimosa开放系统结构研究","cim-osa计算机辅助企业工程工具研究""扬州水箱厂cims应用示范工程","扬州有机化工厂cims应用示范工程"; 国防科工委项目有:"通用单元控制器研究与开发","神经网络在fms检测中数据融合研究" 其他项目:“北方工业集团平原光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fms系统改造”、“扬州通顺散热器有限公司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奔驰重型汽车有限公司信息化工程”、“徐工集团网络化营销与售后服务系统研究与开发”、“基于情景分析的管理决策建模”等。 主要著作:在《计算机集成制造 target=_blank title=网上书城检索witness离散系统建模与应用〉 参与项目:主要参与和主持的项目有: 国家"863"cims主题项目有:"cims体系结构研究","cimosa开放系统结构研究","cim-osa计算机辅助企业工程工具研究""扬州水箱厂cims应用示范工程","扬州有机化工厂cims应用示范工程"; 国防科工委项目有:"通用单元控制器研究与开发","神经网络在fms检测中数据融合研究" 其他项目:“北方工业集团平原光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fms系统改造”、“扬州通顺散热器有限公司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奔驰重型汽车有限公司信息化工程”、“徐工集团网络化营销与售后服务系统研究与开发”、“基于情景分析的管理决策建模”等。 主要著作:在《计算机集成制造》、《高技术通讯》、《运筹与管理》、《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工业工程》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2篇,istp收录3篇。【《新京报》视觉中心副主编】 安徽省石台县人。男 ,《新京报》视觉中心副主编。2003年加入《新京报》任摄影记者。2004年获《人民摄影报》“金镜头”奖惟一年度杰出记者提名。2005年获《人民摄影报》“金镜头”奖惟一年度杰出记者。 经历过2004年和2005年二分之一以上的重大或重大突发事件,两年里有30多余幅(组)图片在国内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得金、银、铜和提名奖。拍摄了大量独家新闻图片。【浙江省诸暨市学勉中学校长】 男,1964年12月出生,诸暨市赵家镇上京村人。获教育管理专业学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化学教学专业学会会员,绍兴市心理学会会员。为浙江省第十八届“春蚕奖”获得者,绍兴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诸暨市第二届模范教师。 1980年于诸暨市学勉中学高中毕业。1984年7月毕业于绍兴师专化学科,同年分配至诸暨市齐东中学任教化学。1985年8月调至学勉中学任教,1990年7月到1992年8月任学勉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并于199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9月至1994年7月,进杭州大学教育系教育管理专业进修,获大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1994年7月至1996年7月,任学勉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兼教务主任(至1996年2月),1995年10月参加高中校长岗位培训班学习,并结业。1996年7月至2002年7月任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校长。2002年7月北师大哲学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结业。.2002年7月调任诸暨市里浦中学校长。2003年7月调任学勉中学校长。一.发表或获奖的学科论文1.《紧扣教材指导学生看书——浅谈学生总复习时看书之法》,1990年12月绍兴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化学教学三等奖;2、《浅谈填空、简答题审题的逻辑要求》,1992年第5期《教学月刊》;3、《谈化学选择题的教学与解法》,1992年第9期《教学月刊》;4.《谈谈化学教学语言的形象性》,1995年第3—4期《化学教学与实验》;5、《琐谈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1996年第3—4期《化学教学与实验》;6、《高一化学教学要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1996年第12期《化学教学与实验》,绍兴市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省三等奖。二.参加编写教材1990年11月参加《中学有机化学入门》的编写,完成其中第九章《竣酸和酯》。三.发表或获奖的德育管理文章1.《谈提高教师素质中的学校领导行为》,1996年6月诸暨市校长论文一等奖;2、《重视心育,促进德育——谈普通高中实施心育、促进德育的途径和方法》,1999年2月绍兴市中小学德育论文二等奖;3、《教育无小事》,2001年2月《教育专刊》;4、《你是你自己的老师》,2001年9月《教育专刊》;5、《社区环境和学校发展》,2001年10月《教育专刊》;6、《教育理想 校长之魂》,2002年3月《教育专刊》;7、《教育理念 重在实践》,2002年4月《教育专刊》;8、《“道德银行”的提法欠科学》,2002年5月《教育专刊》;9、《与时俱进 践行校训》,2002年9月《教育专刊》;10、《立足高起点 开创新境界》,2003年10月《教育专刊》;11、《勉学成荣》发表在2004年4月1日《教育专刊》;12、《建设文化学勉 打造优质教育》,2004年第4期《诸暨教育》;13、《“文化学勉”,发展基石》,2004年第5期《浣纱杂志》; 14、《个性化在于学校教育文化的统一性和归属性》,2005年1月《教育专刊》; 15、《学校文化建设要凸显“个性”》,2005年6月23日《中国教育报》; 16、《以文化人,卓育英才——“文化学勉”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回眸》,2005年7-8期合刊《绍兴教育》; 17、《常规管理的思考与实践》,2005年第9期《现代教育科学》; 18、《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思考》,2005年12月20日《中国教育报》。19、《学校需要什么形态的管理》,2006年第4期《教学与管理》20、《规模学校常规管理的思考与实践》一文在2006年6月的全国《学校管理机制实证研究》阶段性成果和学校管理科研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21、《管理的使命:“煲”出新课程的味道》发表于2006年12月《绍兴教育》“卷首语”上四、主持的课题研究及成果1、承担国家级课题《团体心理辅导》的子课题《学困生成因与研究》,于2004年结题,鉴定为“优秀”,其中《城区寄读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心理调适研究》一文获绍兴市一等奖2、主持国家级课题《学校管理机制实证研究》的子课题《张扬学校文化内涵,深化学校管理机制》的研究(2004年9月立项),并于2006年12月被课题组评为2006年度课题研究优秀实验学校。论文《常规管理的思考与实践》发表于2005年第9期《现代教育科学》3、主持浙江省级课题《文化学勉建设的研究》,其初步成果论文《学校文化建设要凸显“个性”》发表于2005.6.23《中国教育报》、《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思考》发表于2005.12.20《中国教育报》、《学校需要什么形态的管理》发表于2006年第4期《教学与管理》 4、参与市教育局教研室开展的《以人为本的教师专业评价研究》的研究,负责主持高中教师专业评价目标与实施策略制定与实施工作。5、《规模学校常规管理的思考与实践》一文在2006年6月的全国《学校管理机制实证研究》阶段性成果和学校管理科研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6、主持绍兴市级规划课题《“文化学勉”建设的研究》,其结题报告于2006年11月被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评为绍兴市一等奖。(绍市教科规组[2006]4号)五、指导学生竞赛获奖情况 1990年5月在诸暨市化学竞赛中指导姚国锋、姚权力两同学分别获一、三等奖;1991年3月在“东华杯”化学竞赛中指导姚国锋同学获省第七名(二等奖);1991年5月在《中学生数理化》化学通讯赛中指导姚权力同学获浙江赛区第一;1996年5月在绍兴市化学竞赛中指导李建春同学获绍兴市一等奖;2001年4月在诸暨市化学竞赛中指导黄金辉、赵国权分获一、三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职称:教 授所属学科:机械工程研究方向:车辆工程、 机电一体化、 现代测量技术及新概念传感器个人简历 1997年于吉林工业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于吉林工业大学工程机械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0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工作,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车身制造技术中心实验室主任。 先后承担了车身制造质量检测与控制方法、内旋流加速旋风分离粉尘理论与应用、有向微气流传感器、烤烟智能化分级系统、沙棘籽仁壳分离的理论与应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研究课题二十余项,曾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度上海市科技术进步二等奖、2000年中国汽车工业基金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12项,在国际与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目前的研究重点为:1)汽车车身设计与制造技术,2)生产过程及环境状态的快速检测与控制方法,3)机电集成装备与应用,4)超级电容技术在动力机械中的应用,5)新概念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主编

1.“达尔文良心进化论对欧洲近代良心进化论的承袭和超越”,载《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2.“西方哲学中的以人为本之我见”,载《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3.“达尔文:真正的伦理学家——达尔文道德进化论的规范内容”,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4.“达尔文的道德进化论——达尔文思想中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载《湘潭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5.“我们怎样误解了斯宾塞?”,载《湖湘论坛》2007年第2期;6.“达尔文的‘动物道德论’——达尔文对‘动物道德’的描述和说明”,载《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7.“进化伦理学及其向西方传统伦理学的挑战”,载《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3期;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复印。8.“西方进化伦理学及向传统伦理学的挑战和对中国伦理学研究的意义”,《江淮论坛》2007年第4期。这两年本人因为到德国访学,先是在上海强化培训德语一年,在德国洪堡大学哲学研究所Volker Gerhardt教授那里访学一年。发表的几篇小论文主要是有关进化伦理学的。在洪堡大学博士生论坛上用德文做过题为《人的本性:善抑或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种独特而富有意义的回答》(2007年6月25日)。2007年9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德国耶拿大学哲学系合办的纪念黑格尔《精神现象学》2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题为《自我完成的怀疑主义——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论中一个概念的考察》的报告。舒远招近两年来的成果 2008年:1.直指人心的人性善恶论——康德人性善恶论的层次分析,载《哲学研究》2008年第4期;字数:12000字2.西方进化伦理学的哲学收获和界限,载《哲学动态》2008年第9期;11000字。3.互助论进化伦理学——克鲁泡特金的“进化伦理学”构想,载《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4.初探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与吴立忠合作,载《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5.略论科学的个人发展,与吴立忠合作,载《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6.如何理解“质是事物的内部规定性”?——评一种流行的质的定义,载《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7.什么是自我完成的怀疑主义?载《德国哲学》辑刊(未定哪期)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逻辑,译文,广西人民出版社(待出)2007年:1.“良意”、“良情”、“良知”之统一——康德“良心”概念解读,与肖柳芙合作,载《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上学期未报);2.进化伦理学及其向西方传统伦理学的挑战,载《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3期,此文由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伦理学》2007年第7期全文复印;3.达尔文的道德进化论——达尔文思想中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载《湘潭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4.达尔文:真正的伦理学家——达尔文道德进化论的规范内容,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5.我们怎样误解了斯宾塞?载《湖湘论坛》2007年第2期;6.达尔文的“道德进化论”——达尔文对“动物道德”的描述和说明,载《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7.西方哲学中的“以人为本”之我见,载《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1期。达尔文:真正的伦理学家 舒远招在2007年第1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上说,在《人类的由来》中,达尔文试图彻底地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对这种道德意识进行阐释。他把恩爱、同情心和社会性本能当作“人的道德组成的最初的原则”。在论述人类道德的进化时,他站在自己鲜明的价值立场上对种种愚昧、野蛮的行径展开批评。把达尔文当作主张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是对达尔文的一大误解。(2007-02-18 07:45来源:文摘报) 1.《理性与激情——黑格尔历史理性研究》,独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哲学动态》1994年第9期和《社科信息》(1994年第8期)等刊物登载了书评。2.《从进化的观点看认识——福尔迈进化认识论研究》,独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2001年《中国哲学年鉴》评介;《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益阳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刊载了书评。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独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4.《活文化》,独立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5.《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主编,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湖南师范大学面向21世纪改革教材。《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以及《五岭学刊》、《吉首大学学报》等刊物登载了书评或书讯。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编,湖南省统编教材,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1999年、2000年、2001年先后三次修订。7.《智慧的芳香——哲学概论》,主编,中国科学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8.《在哲学的地平线上》(论文集),主持编写,湖南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9.《进化认识论》,译著,独立翻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刊载书讯,《哲学年鉴》1996年收录书目。10.《伽达默尔文集》,参加翻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11.《思想道德论》,参著,廖小平主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12.《价值学大词典》,参加编写,李德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13.《走向完美》,参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14.《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参加编写,唐凯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15.《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发展最新动态》,载《湖南省继续教育科目指南》丛书《哲学卷》,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16.《大学生哲学素质培养》(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论文专辑),主编,1997年出版。17.《德国古典哲学——及在后世的影响和传播》,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18.《边沁——系统功利主义的奠基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19.《西方进化伦理学——进化论运用于伦理学的尝试》,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20.《西方伦理学流派概论》,与唐凯麟教授等合著,本人撰写其中近20万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另外,本人翻译的《康德:理性与生命》(Volker Gerhardt原著)一书已列入人民出版社出版计划。

《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52年,1984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1985年起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起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主管,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标准刊号是ISSN 1000-2529 CN 43-1165/C。双月刊,逢单月出版。

胡潇,二级教授、博导,1981年武汉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晋升研究员,先后在湖南省委《新湘评论》、理论研究室、湖南社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自1984年起,相继任湖南省委理论研究室二处处长、湖南省社科院精神文明研究所所长、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等职。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现象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其中重点课题1项),省市课题10项,国家课题“媒介认识论研究”获优秀结题评价。进入新时期以来,在国内率先进行了生产方式的辩证法研究,文化现象的认识论研究,农村改革的文化社会学研究,思想问题的意识论研究,民间艺术的文化研究,意识形态的发生学、结构学和认识论研究,马克思基本理论的解释学研究,媒介现象的认识论研究,精神文化的逻辑学研究,社会空间现象的唯物史观研究,出版《理想与现实的沉思》、《文化现象学》、《世纪之交的乡土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思想哲学》、《文化的形上之思》、《唯物史观第一原理》、《缘道》、《意识的起源与结构》、《马克思的解释》、《守望精神家园》、《媒介认识论》、《文化的意识与逻辑》等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文艺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等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刊发论文4篇次(有一篇为中、英文版),其他学术理论刊物发表论文150来篇。长期担任学科建设负责人,主持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省优秀专业、省重点学科、省精品课程、市名牌专业建设。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先后主持全国学术会议3次,联合主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专题发言3次。科研业绩得到学界好评,先后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自1984年以来,先后担任湖南省哲学学会秘书长、副会长,全国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管理世界》编委、《哲学年鉴》特邀编辑,全国马哲史学会、价值哲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哲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特聘社外审稿专家,广东省哲学学科组成员,中山大学、湖南师大博导等学术职务;1992年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06年评为广州市优秀专家,2009年分别获广州市教学名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学术专著题录1、《理想与现实的沉思》——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2、《文化现象学》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3、《世纪之交的乡土中国》——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4、《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5、《思想哲学》——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6、《文化的形上之思》——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7、《唯物史观第一原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意识的起源与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缘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0、《马克思的解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守望精神家园》——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媒介认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3、《文化的意识与逻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学术论文题目选录2014年:1、《第三届“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观点摘编》(李捷;孙经先;胡振平;胡潇;鉴传今;吴波), 《 现代哲学》 2014/01。2、《文化逻辑的研究策略》,《 哲学动态》2014/04。2013年:1、《空间的社会逻辑——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13/01。2、《早期马克思道德批判的元哲学叙事》,《伦理学研究》2013/02。 3、《从解释学的“前见”看意识形态》,《 现代哲学》2013/04。 4、《论网络文化对哲学思维的解构》,《学术研究》2013/10。 2012年1、《空间的“生产性”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多维释义之一》,《哲学动态》2012/09。 2、《意识形态虚幻性的认识论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意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教学与研究》 2012/08。 3、《“第三媒介”对言语行为的变构》,《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01。 4、《论资本逻辑给电视文化带来的病相》,《江汉论坛》2012/03。5、《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英文)》,《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12/01。2011年1、《人性觉醒的资本逻辑探源》,《现代哲学》2011/06。2、《媒介研究的认识论呼唤》,《哲学动态》2011/12。2010年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10/04。2、《幻象背后的生活真实》,《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05。3、《意识形态幻象思维的主体性解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05。4、《语言符号能指、所指关系建构机理的认识论分析》,《哲学动态》2010/11。2009年1、《“从地上升到天上”的文化学理式》,《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04。2、《语符“能”、“所”关系中的认识论意蕴》,《现代哲学》2009/03。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哲学研究》2009/09。4、《论当代媒介研究的哲学偏差》,《哲学动态》2009/07。5、《语言文字的认识论揭密》,《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01。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生活化》,《教育评论》2009/03。2008年1、《关于主体性的实践唯物论解释》,《哲学研究》2008/12。2、《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思考》(胡潇;黄禧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03。3、《浅议非线性系统理论对矛盾辩证法的补正》,《 学术研究》2008/12。4、《辩证法研究亟待加强》,《学习时报》2008/01。2007年1、《论哲学的真理性执著》,《求索》2007/01。2、《哲学教学中的讲理》,《教育评论》2007/06。3、《辩证法范畴体系建构论的回顾与断想》,《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05。2006年1、《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哲学研究》2006/08。2、《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定位》,《思想理论教育》2006/02。3、《哲学的反思与超验》,《现代哲学》2006/04。4、《论哲学的文化品格——也谈“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02。5、《“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马克思解释学思想片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08。6、《论哲学的逻辑缜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1。2004年1、《生产方式辩证法元理论的审视》,《教学与研究》2004/11。2、《论道德意识的认知特征》,《伦理学研究》2004/05。3、《法律思想的认识论分析》,《学术研究》2004/11。4、《论思想模式及其涵化机理》,《 湖南社会科学》2004/05。5、《生产力自组织的技术观照》,《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5。6、《毛泽东之生产方式辩证法思想的理路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02。2003年1、《言语的诠释》,《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5。2、《媒介与认知论纲》,《学术研究》2003/02。3、《论文学中的典型》,《湖南社会科学》2003/04。2002年1、《教学解释方式的认识论思考》,《教育研究》2002/11。2、《论电子文化对哲学思维的逻辑消解》,《哲学动态》2002/09。3、《论电子文化言说图式对哲学思维的解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09。4、《论印刷文化与电视文化的逻辑图式》,《求索》2002/02。5、《媒体文化与思维方式——论印刷文本与电视图象的逻辑特质》,《湖南社会科学》2002/01。6、《论印刷文化的逻辑构型——关于文本思维的语言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02/05。7、《论自思的形成及其对理性智慧的发生学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5。2001年1、《论个体无意识的非个体性》,《开放时代》2001/04。2、《论先验自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06。3、《论意识的自觉》,《学术研究》2001/03。4、《由知其在知到知其所知》,《现代哲学》 2001/01。5、《论自我意识的动力机制》,《湖南社会科学》2001/01。6、《论客观自我与主观自我》,《求索》2001/05。2000年1、《努力保持一股强劲的进力》,《广东社会科学》2000/03。2、《日常意识的超越——论自我反思的理性功能》,《广东社会科学》2000/01。1999年1、《集体无意识与文化无意识的互融性》,《开放时代》1999/06。2、《论现代观察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论设定》,《学术研究》1999/11。3、《简论阐释中的主体性真实》,《现代哲学》1999/04。4、《空间“雕塑”的心理学观照》,《南方建筑》1999/04。5、《论阐释中的个性与共性》,《求索》1999/04。6、《论思想认识中的非逻辑机制》,《武汉大学学报》1999/02。7、《论阐释中的实践理念》,《湖湘论坛》1999/05。1998年1、《理性自我在观察中的作用》,《广东社会科学》1998/06。1997年1、《论工具活动与思维起源》,《求索》1997/03。2、《陈白沙研究的新进展》,《哲学年鉴》1997年。1996年1、《论思想二元构成的意识特质》,《江西社会科学》1996/03。2、《论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开放时代》1996/04。3、《论思维与想象的互生成机制》,《求索》1996/05。4、《论思维与想象的互整合机制》,《广东社会科学》1996/04。1995年1、《荧屏引出的文化忧思》,《开放时代》1995/04。2、《艺术是人的对象化世界》,《广东社会科学》1995/03。3、《意识新论》,《求索》1995/06。1994年1、《历史辩证法的辉煌》,《广东社会科学》1994/01。2、《论民间象征艺术的思维张力》,《求索》1994/05。1993年1、《农村改革的文化变迁》,《江汉论坛》1993/02。2、《民间象征艺术寻因》,《求索》1993/05。1992年1、《乡村变革的心理回应》,《社会学研究》1992/03。2、《论科学的文化品格》,《现代哲学》1992/04。3、《民间艺术的哲学寻绎》,《求索》1992/06。1991年1、《论行为文化的无意识机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07。2、《宗教信仰的文化心理》,《湖南社会科学》1991/02。3、《乡土文艺的美学特征》,《文艺研究》1991/05。4、《论“实践精神”掌握世界》,《求索》1991/02。1990年1、《论雅文化与俗文化》,《求索》1990/02。2、《论直觉》,《海南大学学报》1990/03。3、《文化是意识的唯一表演》,《湖南社会科学》1990/03。1989年1、《民族的文化觉醒——中国八十代年文化热片论》,《湖南社会科学》1989/02。1987年1、《试论新技术革命的成因和动力》,《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87/02。1986年1、《生产力决定作用相对性的系统分析》,《求索》1986/04。1985年1、《论生产关系接受生产力作用的内在机制》,《求索》1985/01。2、《论机构改革的经济机制》,《经济日报》1985/12。1984年1、《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质量对应运动》,《求索》1984/01。2、《从质和量的对应考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中国社会科学》1984/04。1983年1、《试论生产力的定性定量分析》,《湖南师院学报》1983/03。1982年1、《论精神文明中两类知识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求索》1982/04。2、《旧生产关系质的改变对于新生产力量的扩张有决定作用》,《湘潭大学学报》1982/04。3、《生产力是认识和变革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新湘评论》1982/02。1977年1、《反革命的政治》,《中山大学学报》1977/05。1976年1、《形而上学猖獗 意在篡党夺权》,《广州日报(头条)》1976/12。1975年1、《奴隶阶级哲学初探》,《光明日报》1975/04。2、《林彪“二合而一”哲学批判》,《中山大学学报》1975/03。论文资料搜集来自于百度、中国知网等网站。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耕耘在祖国的大地。一代复一代的学人,秉承历史使命,张扬时代精神,求真向善审美,传道授业解惑,领引莘莘学子,修身修业,成人成才,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卓砺奋发,创造未来。“光荣属于人民教师” !—— 胡潇教师的椅子由四条腿支撑着:人格,学识,辛勤,奉献,这远胜于君王的御座。—— 胡潇教师不是用力量说话,而以真知善意躬行育人。他为人指路,所指的方向是你的,也是自己的。—— 胡潇 胡潇,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省学位办哲学学科组成员,省哲学学会、马克思主义学会副理事长。自2004年到广州大学以来,创办一个新学院,全力推动本科教学评估和建设,狠抓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奋发图强,全力拼搏,业绩突出,为大家公认。2005年被广州市教育局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三次考评为优秀,2007年被广州市委、市政府定为市管优秀专家。(一)爱岗敬业,关心学生,认真教书育人胡潇同志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贯彻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在与湖南师大联合培养研究生时,三年内共指导博士2人,硕士6人。硕士生中1人提前毕业考上浙江大学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在论文写作、成果发表等方面继续得到胡潇教授指导、帮助,现在复旦大学任教;4人以优秀论文毕业,当上了大学教师。为了对学生精心施教,他不远千里,不厌其烦,每年都要自费三、四次去湖南指导学生,从开列书目、确定论文选题到难点突破、论文定稿,总是严格要求,精心施教。他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有多篇获得优秀评级,有2篇获校级优秀论文奖,有3篇论文公开发表,1篇发在核心刊物上。2005年,胡潇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谢伟强的毕业论文《曹操人才观片论》,难度大,且用半文半白的文言文写成,胡老师先后与该生讨论了17次,除了指导学生完善论点、论证外,还字斟句酌地为其训诂,最后该生以优秀论文通过学位答辩,并考上华师的研究生。平时,学生有困难,胡老师总是关心备至。他上2004级本科生的课,发现一学生经济拮据,立即倾囊相助;他在该班还出资支持学生为身患绝症的教师捐款,让学生充满爱心;2008年底一学生住院手术,经费困难,他带头捐资千元,并动员其他方面相助为其解难。近几年他多次资助经济紧张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渡过难关、继续学业,总金额近5000元。每次上完课,总有一些学生要围上来询问各种问题,他不厌其烦,细细解答,全然不顾还要赶车回城。他的教学很能感染学生,深受学生欢迎,一些已上完哲学课但未听他讲课的高年级学生,又跟着重修一遍;2005年,当他为思政专业2005级学生授完最后一堂课时,学生以全班名义,送他一件印有青年人大头像的青春衫“班服”作为留念;当他上完全校的美学公选课时,一学生竟拿着一个苹果塞给他,深情地说:“胡老师,九点多了,你还没吃晚饭,先充一下饥吧!” 2007年,当他授完思政专业2006级2班的哲学原理课之后,全班学生每人签名留念送他一本纪念册,给他以盛情赞扬,非常认同他的学识、教学方式和他对教学高度负责的精神,并当场集体合影留念,众口-词:“真希望还有机会听胡老师的课” !其教学效果亦年年获得“优秀”评价,各门课程平均达93分以上。来广州大学以后,在研究生的教学与指导方面,胡潇同志亦是倾注心血,从严要求,悉心栽培。他所指导的学生学习上进,表现诸隹,学业成绩突出。2008年毕业的两名硕士生,学习中都遇到男友分手、失恋痛苦的问题,一度心灰意冷。胡潇同志耐心细致反复做她们的疏导工作,并约她们与他指导的己走上工作岗位的硕士生集会交流,利用同辈人的经历化解人生的迷失,重新振作学习精神。之后两学生放下包袱,潜心学业,各方面进步明显,成绩居前,两人共发表论文12篇,毕业论文获得优秀评价,毕业后分别在大学和重点高中任教,受到单位好评。诸如此类,当学生半个家长的事还很多,研究生们大事小情总是把他作为最信赖的良师益友。这有力地调动和保护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们茁壮成长。学生们的突出表现让其他同学甚至老师都很羡慕,殊不知背后是亲切的关怀与辛勤的劳动。(二)潜心学术,努力探索,科研成果丰硕2004年以来,胡潇同志曾主持4项省级课题,1项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项市教育局重点课题,均已结题。争取到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获一项市级后期资助项目。据统计近五年间他发表论文29篇,其中国家级权威刊物论文8篇;出版著作4部,再版个人专著1部,其中独立撰写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3部,主编专著1部;另外还有主编待出版的哲学原理教材1部,个人已发表的成果共130万字。此外,他还分别与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三个单位签订了三本书的出版合同,科研任务非常繁重。他治学严谨,科研成果质量高、社会评价好。近几年,他获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1项、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市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这在有9个哲学博士点、1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高水平学者强手如林的广东,广州大学的教师荣获这些奖励实为不易。在一些前沿领域,胡潇同志的学术探索有鲜明的创造性,他在全国率先肯定并研究了马克思元哲学的解释学思想,发表在《哲学研究》上的论文被《中国社会科文摘》转载;他率先提出、论证了哲学教学生话化的理念,并设计具体实操模式;他首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念9种解释视域,在国内外开风气之先,引起强烈反应。鉴于对他的治学态度和学术水平的认可,他曾被广东省社科规划办邀请担任广东省“十一五哲学规划”组的副组长,执笔起草了“广东十一五哲学发展规划”;多次任省基金课题评委、组长、优秀百篇论文评委、社科成果评奖委员,担任省学位办哲学评议组成员。2005至2008学年度,胡潇同志每年的科研积分,相当于专职研究人员2人/年左右的工作量。这对于既要教书又要抓管理的他来说,业绩的完成只有一个办法:少休息,多加班。他常常是深夜睡觉,五点起床。对此,同事们说他是“六十岁的年龄,三十几岁人的精神和拼劲。”(三)全力推动学科建设,学院发展大见成效2004年7月,胡潇同志作为院长,和同事们一起创办了广州市第一家公共管理学院,创办了第一个社会学系。他求贤似渴,四处招揽人才,先后联络、接待近60位“双高”人才,有时一年上百次地跑学校人事处办理引进人才的各项事宜,先后共引进8位教授,16位博士,其中有3名博士后出站人员和1名归国博士。目前,学院已有14名教授、20名博士,根本改变了原来学院人才结构门类不全,学位、职称偏低的落后状态。他大力扶持年轻教师,积极动员并切实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除4人获得学位以外现在还有14名青年教师读博士;悉心指导年轻教师立项申报课题,策划并资助出版著作18部,资助发表在权威刊物的学术论文10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教学论文11篇。其中经他亲自修改过的论文、课题书就多25件。他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新的教学理念,深化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2005年,在他的大力帮助下,一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晋升为教授,一举突破了原法学院五年无人评正高的闷局。随之,由他直接指导的黄禧祯副教授又晋升为教授,并评为学校首批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他倡导并推行“苦练内功,广借外力,高搭平台,快速发展” 的建院方针和有效措施,2006年学院获得1项国家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市级课题;2007年学院两位青年教师又获两项国家基金课题。至2008年底,学院50个专任教师共获103项课题,课题数为全校第一,科研经费数倍剧增。近几年全院教师共出版学术著作28部,2007年仅思想政治教育系就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9篇,科研实力显著提高。作为学术带头人,胡潇同志全力倾注学科建设。他千方百计筹措40多万元经费资助论著出版、发表;他全力拼搏,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团队力量,牵头成功申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授予权,作为方向带头人参与两个硕士点和一个省级重点人文科学研究基地的申报,这使目前学院的研究生布点数量在全校文科位居第一。同时,他还牵头成功申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省重点扶持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市名牌专业,主办一次全国学术会议,参加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一次会议上作主题发言,引起热烈反响。这为学院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的快速发展得到社会高度关注和认同,几年来国务院学科组成员、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重点大学博士点带头人先后来院讲学的就有23人次;在2008年国家学位办评估中心组织的全国研究教育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教育在参评的69所大学中列35位,超过一些重点大学和同类专业的博士点单位,人们称赞公共管理学院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在迅速崛起。(四)狠抓教学改革和建设,创名牌,出精品承接学院原有的精品课程建设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在全校率先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后,胡潇同志积极介入课程建设,帮助优化队伍,争取课题,出版和发表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增厚课程建设持续发展力量。同时结合本科教学评估,寻找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的差距,强化整改措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在一个新专业占四分之三的新建学院,本科教学评估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胡潇同志组织全体教师讨论和修订专业培养计划,优选和凝练其特色,明确进取方向,强化建设措施,使学院拥有三门市级精品课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近期胡潇同志按学校要求牵头组织哲学优秀教学团队,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新一轮上水平的建设。他多方采取有效措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生活化” 为主题,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材教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权威和核心刊物发表11篇教研论文;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制定新的改革和建设方案,优化教案和课件,重建试题库,丰富网络教学内容;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专题讨论哲学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已有成果和工作基础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之后,胡潇同志牵头分别申报了省、市教学成果奖,获二等奖评价。现在,又拟定了一批教学改革项目,组织发表一批教研论文,系统地展开了评教评学,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改进网络教学平台,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全面审视、优化和完善制约与体现课程质量的各个要件和元素,准备以全新而完备的样态冲击国家精品课程。胡潇简历胡潇,湖南湘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2009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学科带头人,兼广东省哲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生副会长等职。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哲学、文化哲学、艺术哲学的研究,先后获国家基金课题1项、省市课题16项,独立出版《文化现象学》、《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思想哲学》、《意识的起源与结构》、《缘道》、《马克思的解释》等学术专著11部,主编和参与撰写著作8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文艺研究》、《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等国家权威刊物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高校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转摘50余篇;论著成果480余万字。获各种奖励15项,其中中南五省优秀图书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8项,市级一等奖2项。信守的学术理念是:求真问是,精骛八极;会通至道,心游万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部分早期文章资料暂缺)《问题意识、开放式与层次性——从现有教材的基本模式看文学理论教材的理念设定与模式建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论伊格尔顿》(译文,合译,麦克马洪原著)《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8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论杰姆逊的美学思想》(译文,申科原著)《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8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文化研究的得失与文学理论的知识重建思路》《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评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弗洛伊德与马克思——关于弗洛伊德学说与马克思理论比较中的几个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文学的道德诉求与道德超越——文学与道德关系的一个悖论》《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1期《虚构与人类生存》 《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11月27日《谈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批评》 《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6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12期)《论马克思早期美学中的感性论思想》 《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转载于2003年《中国文学年鉴》)《认识之真、心理之真与价值评判之真——论作为为文学历史评判尺度的艺术真实》 《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意义的意义——论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的意义讨论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文艺评论》2002年第5期《“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一段问题史》 《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5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1期)《性别视角及其限度——女性阅读的现状与问题》《文艺争鸣》2002第5期《为新学科立传——评杜书瀛等主编〈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与赵宪章教授合作) 《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文学原理——创作论》 《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论文学意图》 《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10期)《私人意义与文学写作》 《艺术广角》2002年第1期《论20世纪文学意义观念的转变》 《学术研究》2001年第12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5期)《论文学意义的存在方式》 《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3期)《评社会学释义、心理学释义和结构主义释义》《孝感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重新认识全球化——谈关于全球化的争论》 《书与人》2001年第11期《西方诗学中的“诗史之辩”及其理论思考》 《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意义研究概述》《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关于哲学史方法论的思考》 《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2期《日常生活:一种新的诗性可能性及其难题》《文学评论丛刊》2000年第1期《本质追寻与根基失落——从知识背景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8期)《西方哲学史研究的新创获》 《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4期《亚理士多德悲剧净化说新释》 《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2期《对西方哲学史两种写作范式的超越》 《哲学研究》1998年第2期《价值中立与理论公度性:文化批评的语境设定》《东方论坛》1997年第4期《官感的欢狂——莫言小说创作新论》《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2年2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与黄裳裳合作)《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2期《评二、三十年代左翼文艺理论界文学与读者大众关系的理论》《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5期(全文复印于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1期)《人与文学》 《湖北作家论丛》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寻求超越:评刘章仪〈枭雄吴佩孚〉》 《武汉作家通讯》1989年第1期《阵痛的美丽——评王新民诗集<;美丽的阵痛>;》 《长江科技开发报》1988年5月13日

权威出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敦煌本《佛说善恶因果经》俗字考一则 。

1、《南齐时代的文学与思想(附:南监本<南齐书>荻生徂徕批识辑考)》,中华书局,2013年9月版。2、《注石门文字禅》(宋·释惠洪著,日本·释廓门贯彻注,张伯伟、郭醒、童岭、卞东波点校),中华书局,2012年版。3、《六朝通鉴博议》“南京稀见文献丛刊”(宋·李焘著,胡阿祥、童岭点校),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 【后加★号者,代表已收录作者学术专著中】1、《八代史籍校勘学发微——以荻生徂徕批校<南齐书>“衍”、“脱”、“讹”、“倒”为例》,文载台湾EMCH编《早期中国史研究》第五卷第二期,2013年12月刊。2、《六朝旧钞本<礼记子本疏义>研究史略——兼论“讲疏”、“义疏”之别》,文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五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3、《鸣谦室诸集未收文六种叙录》,文载《古文献研究集刊》第七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4、《晋初礼制与司马氏帝室——<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胜义蠡测》,文载《学术月刊》,2013年10月号。5、《隶古定本、不绝若线——唐钞本“伪<古文尚书>”九条、神田二种考铨》,文载张伯伟主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九辑,中华书局,2013年版。6、《“海西好”,抑或“东人姝”?——从<訄书原刻手写底本>论拉克伯里“西来说”之推演》,文载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编,《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7、《东亚中古文化景观:百济》,文载彭林等主编《礼乐》创刊号,金城出版社,2013年版。8、《唐摹王羲之<丧乱帖>及其他——六朝文学、文化与“国风暗黑时代”散策》,文载《文史知识》2013年第4期。9、《南监本<南齐书>荻生徂徕批校识语辑考(卷一至卷二十)》,文载《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八辑,2012年版。★10、《虎贲考——六朝礼制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文载《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八辑,三秦出版社,2012年版。11、《唐钞本<翰苑>残卷考正》,文载《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五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12、《从“我是谁”到“我认为我是谁”——公元四世纪初五胡十六国史之发端》,文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12年第五期。13、《南齐诗“谢灵运体”及“傅咸、应璩体”辨析》,文载《兰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14、《<百家诗话抄>溯源小考(附:李钰抄<随园诗话>逐条钩识录)》,文载《中国文论的经典与文体: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15、《唐代东亚文学史文体意识接受初探——以<文选>与<经国集> “赋”类为例》,文载《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三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此文后由韩国延世大学崔花译为韩语:《唐代东亚文学史에서文体意识수용에대한初探——<文选>과<经国集>의赋를例로》,刊载于《渊民学志》第十六辑,渊民学会编,2011年8月刊)16、《隋唐时代“中层学问世界”研究序说——以京都大学影印旧钞本<文选集注>为中心》,文载《古典文献研究》第十四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此文后被《文学遗产》“网络版”2012年第3期全文转载)17、《六朝时期“东亚文明圈”民族关系研究的另一种视角》,文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1年第4期。18、《“钞”、“写”有别论——六朝书籍文化史识小录一种》,文载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编,《汉学研究》第29卷第1期,2011年3月刊。19、《“汉委奴国王”、“亲魏倭王”古印两种甄微——印绶制度中所见汉魏时代之东亚关系》,文载《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七辑,中华书局,2011年版。20、《草创期的日藏汉籍旧钞本研究——以狩野直喜、罗振玉等五人为例》,文载澳门大学编《南国人文学刊》,2011年第1期。21、《安史之乱与海东地域的文化认同——以渤海、新罗等史料为例》,文载Journal of Korean Culture, (高丽大学《韩国文化期刊》第16期), . (此文中文版载莫砺锋编《程千帆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22、《扶桑留珎:日藏六朝隋唐汉籍旧钞本佚存初考》(附录两种),文载《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二期,中华书局,2011年1月版。23、《旧钞本古类书<秘府略>残卷中所见<东观汉记>佚文辑考》,文载《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三辑,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24、A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ncient Indian Serpent demons Nāga(《汉译印度古蛇怪“那伽”(Nāga)肊考》),文载Journal of Sino-WesternCommunications,Volume 2,Issue 2(《中西文化交流学报》第2卷第2期),December,、《六朝后期江南义疏体<易>学谫论——以日藏汉籍旧钞本<讲周易疏论家义记>残卷为中心》,文载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编,《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一本第二分,2010年6月刊。26、《铃木虎雄手批笹川种郎<支那文学史>籀读札记》,文载台湾《书目季刊》第43卷第4期,学生书局,2010年版。27、《六朝时代古类书<琱玉集>残卷考》,文载《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六辑,中华书局,2010年版。28、《六朝风格不堪看:南社诗魁陈去病先生》(童岭、徐家福合作),文载《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再续》,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9、《旧钞本<文选集注>诸注考——以其中所载陆机<答贾长渊>为例》,文载《中国诗学》第十四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30、《释曹植<七哀>诗“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句》,文载《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2期。31、《隋唐时代东亚文明圈五期说刍议》,文载《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七辑,三秦出版社,2009年版。32、《公元九世纪前汉籍东传丛考》,文载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日本学研究》第19辑,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33、《五言之制,独秀众品——萧子显之“文章”义及其论五言诗之流变》,文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8辑,2009年。 ★34、《那珂通世、林泰辅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学界》,文载《文史知识》2009年第5期。35、《汉唐经学传统与日本京都学派戏曲研究刍议》,文载《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此文后被《文学遗产》“网络版”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36、《上海图书馆藏<章太炎先生文心雕龙讲录两种>简述》,文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3辑,2005年。 ★37、《独向深山深处行——胡小石先生学术生平述论》,文载《民国南京学术人物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8、《<文选平点>翼证一则》,文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39、《试析钱基博钱锺书父子文学观之异同——以<哀江南赋>的研究为例》,文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2辑,2004年。40、《今人少识吴保初》,文载《读书》2004年第10期。41、《读<黄侃日记>随札》,文载《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2期。(此文增订后被收录于张晖编《量守庐学记续编》,三联书店,2006年版) 1、《东洋学的系谱·狩野直喜篇》(江上波夫编、狩野直祯撰、童岭译),文载《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4期。2、《近代以来日本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研究》(野间文史著、童岭译),文载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11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3、《论语研究史》(宫崎市定著、童岭译),文载刘玉才主编《从钞本到刻本——中日<论语>文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4、《皇侃<论语义疏>及其日本刻本对清朝经学的影响》(藤冢邻著、童岭译),出处同上。5、《汉代边境关所考——围绕玉门关所在地》(冨谷至著、童岭译、石潭审校),文载卜宪群、杨振红主编《简帛研究二〇一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6、《魏晋经书解释所显示之方向》(加贺荣治著、童岭译),文载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9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7、《<文选>絮语——吉备大臣入唐绘词的关联》(神田喜一郎著、童岭译),文载《古典文献研究》第十四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8、《东洋学的系谱·市村瓒次郎篇》(江上波夫编,中嶋敏撰,童岭译),文载《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6期。9、《东洋学的系谱·那珂通世篇》(江上波夫编,田中正美撰,童岭译),文载《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6期。10、《中国学研究之新方法:域外汉籍研究》(静永健著,童岭译),文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7日第七版。11、《日本书志学研究史》(长泽规矩也著、童岭译),文载《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五辑,中华书局,2009年版。12、《郭象<庄子>注对六朝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的影响》(Richard John Lynn林理彰著,童岭译),文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8辑,2009年。 ★ 1、《徐复先生所记<黄季刚先生论史箚记>》,文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2、《释史》(桥川时雄撰、童岭整理),文载《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四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3、《唐钞本文选残篇跋(附录一种)》(狩野直喜著、童岭整理),文载《古典文献研究》第十四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4、《中国学术之升降及今后之趋向(天人损益说)》(金松岑讲演、王謇等记录、童岭整理),文载《新国学》第八卷,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年12月版。5、《五经正义撰定答问疏证》(铃木虎雄著、童岭疏证),文载《艺衡》第2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6、《经学概论讲义》(王国维著、童岭整理),出处同上。7、《唐前中国文学概要》(林山腴著,童岭整理),文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8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8、《章太炎先生<文心雕龙>讲录两种》(章太炎讲演、朱希祖等记录、童岭点校),文载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此整理稿后由徐复先生作序,转载于《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最后的双子座:书<文论十笺>、<文论讲疏>后》,文载《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6期。2、《汉简研究中的“北辰一刀流”——读冨谷至教授简牍学新作札记》,文载《西域研究》,2011年第4期。3、《京都访“小书”录——读西嶋定生等氏著作五种提要》,文载《书品》2010年第6期。4、《巴黎的忧郁与被遗忘的中国古典经学》,文载《书品》2010年第2期。5、《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评<士与中国文化>》(童岭、赵婷合作),文载《博览群书》2009年第4期。6、《介绍铃木虎雄<骈文史序说>新版》,文载《书品》2008年第5期。7、《厚积薄发 体大思精——略论<诗词蒙语>》(周先林、童岭合作),文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8、《中国天生就是我的恋人——读吉川幸次郎<我的留学记>》,文载《博览群书》2005年第6期。(此文后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汉学家资源库”吉川幸次郎条列为参考文献) 1、《中华大典·文学理论分典》(参与编写工作),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2、《文艺学撷英》(与张伯伟教授合作撰写其中《论语》、《孟子》、《诗品》三种),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朝鲜时代书目丛刊》(参与“索引”的编纂工作),中华书局,2004年版。

  • 索引序列
  •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 南京师大学报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执行主编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主编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