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对亲属称谓词论文研究的读后感

对亲属称谓词论文研究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对亲属称谓词论文研究的读后感

这是因为爸爸这一边的亲戚属于堂兄堂弟,妈妈的兄弟称为表兄表弟,所以有这样的称呼,也形成了一种风俗习惯。

首先纠正一下,用题主的语言来说,并非只有妈妈一系称“表”,爸爸一系也有称“表”之现象,比如爸爸的姐妹,也就是自己姑姑的孩子,也称“表”,也即姑表兄弟。

一、汉语的称谓博大精深。

最早的文献《尔雅》(公元前2-3世纪)即记载了90个亲属称谓词语,其后的《方言》、《释名》等都对《尔雅》有所增益。至清道光年间,梁章钜著有《称谓录》,计32卷,辑录各种称谓词语达1000多个,为历代之最。

二、在当代,不少学者继续对称谓进行研究,与本问相关的如林美容,将称谓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包括祖、父、母、夫、妻、伯、叔、姑、舅、姨、岳、兄、嫂、弟、姐、妹、子、女、侄、外甥、孙等21个词语称为核心语素,而将堂、表等称之为“用相应的词类来扩展”,简言之,也就是扩展词。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可以得出现代称谓的基本原则:即由“直”而“堂”,再“表”致“远”,简单来说,就是姻亲关系也按照血缘关系来称呼,而血缘关系中旁系尽可能按照直系称呼。

三、按照由“直”而“堂”,再“表”致“远”的原则。

以兄弟姐妹为例,先是父系直系血亲,即兄弟姐妹,之后再是父系旁系血亲——(堂)兄弟姐妹,再是父系姻亲——姑(表)兄弟姐妹,再是母亲血亲,舅(表)兄弟姐妹,最后是母亲姻亲,姨(表)兄弟姐妹。

如果从这一点来看,“堂”“表”主要是用来区分亲疏关系的,众所周知,“堂”有堂屋、正堂之意,是一栋房子的核心,而“表”常用来说明外面,如“表里不一”,所以“堂”也就意味着直系血亲,而“表”则有旁亲、姻亲之意。

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一个世纪以来,关于亲属制度的研究一直引起中外民族学者的兴趣和重视。许多学者在摩尔根研究的基础上,对亲属称谓问题提出了分类的见解。如美国的.克罗伯、.拉德克利夫-布朗、.穆尔多克,英国的.里弗斯、 .罗维以及法国的C.莱维-斯特劳斯等,都有自己的分类法。在美国,穆尔多克在《社会结构》(1949)一书中提出夏威夷式 (Hawaiian type)、爱斯基摩式(Eskimo type)、易洛魁式( Iroquois type)、奥玛哈式(Omaha type)、 克罗式(Crow type)、苏丹式(Sudanese type)等6种亲属称谓制图式,被众多的研究者所采用。苏联学者Α.Μ.佐洛塔廖夫、Д.Α.奥尔捷罗格等赞同英国里弗斯的意见,认为马来亚式亲属制是从土兰尼亚-加诺万尼亚式亲属制简化而来。他们提出亲属制度首先取决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基本单位的结构,而不仅是婚姻形式。两合氏族组织与土兰尼亚-加诺万尼亚式亲属制相适应;父系大家族与分叉旁系式亲属制相适应;在不正常条件实行族内婚的情况下产生马来亚式亲属制;描述式亲属制与个体小家庭的产生相适应。

关于亲属称谓研究的论文选题

古代文学是传播我国古代辉煌 文化 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而论文的选题则是写作古代文学的首要任务,题目有一半文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一:欧美文学史 1. 希腊神话的思想艺术特色哈姆莱特形象 2. 《威尼斯商人》的结构特点 3. 伪善性格的集大成者(达尔丢夫形象谈) 4. 《吝啬鬼》主人公性格谈 歌德《浮士德》对18世纪德国现实的反映 5. 《巴黎圣母院》中的“大自然” 6. 赋予人物以极端欲念——巴尔扎克人物性格塑造艺术谈 7. 《红与黑》的心理描写特征 8. 于连——英雄还是野心家 “心灵的辩证法”——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艺术 9. 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心理描写特征 10. 雨果创作的人道主义主题综述 11. 《人间喜剧》对大革命后法国社会的反映 12. 一个野心家的成长——拉斯蒂涅形象谈 13. 平面与极端——雨果人物性格特征谈 14. 《新爱洛伊丝》热爱大自然问题 15. 《罪与罚》对“超人”思想的批判 16. 陀思妥也夫斯基作品的宗教倾向 17. 欧洲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作——《堂吉诃德》的流浪汉小说结构与严肃主题 18. 《约翰·克里斯朵夫》主人公形象分析 19. 劳伦斯长篇小说的思想主题 20. 《静静的顿河》的史诗性质 21. 高尔基《母亲》的文学史地位 22. 《母亲》中母亲形象 23. 《母亲》中巴威尔形象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形象谈 24.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谈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二:比较文学 1.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特性比较 2. 希腊戏剧的早生与中国戏曲的晚熟 3. 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文学 4. 哈姆莱特与于连形象比较 《红与黑》于连、《高老 5. 头》拉斯蒂涅、《罪与罚》拉斯柯尔尼柯夫形象比 6. 英国文学中的堂吉诃德 娜拉与安娜形象比较 7. 娜拉与中国“五四”文学女性形象比较 8. 巴比塞《火线》与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比较 9. 雷马克《西线无战事》与海明威反战长篇比较 10. 伏脱冷形象与靡非斯特形象比较 11. 俄国文学“多余人”形象与中国现代文学“多余人”形象比较 12.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 13. 朝鲜《春香传》与中国《西厢记》比较 14. 鲁迅《狂人 日记 》与果戈理《狂人日记》比较 15. 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中国曹禺《雷雨》比较 16. 左拉创作与茅盾创作中的自然主义比较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三:文艺理论部分 1、唐代笔记小说中的亲属称谓语研究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写作理论述论 3、明代《水浒传》传播初探 4、《文艺复兴》研究 5、女性文学史的书写立场及策略 6、论《洛丽塔》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7、“80后”文学现象研究 8、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空间化追求 9、袁枚“性灵”美学思想研究 10、20世纪小说叙事时间与生命体验 11、薛家将 故事 的演变及其文化解读 12、卡彭铁尔小说时间的“返源旅行” 13、从中国文学翻译策略选择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 14、从鲁迅作品对 儿童 形象的塑造中看其 教育 观 15、抗战文学中的重庆主题 16、五四新文学缘起的政治文化再考 17、重写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 18、现实主义的困惑与探索 19、在文学与政策之间 20、《左传》故事“经典化”探研 21、从西方科幻小说看中国同类作品的困境与发展 22、“五四”小说的叙事 猜你喜欢: 1. 最全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参考 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3.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4. 2017最新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5.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韩语专业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水浒传”朝(韩)语译本的译介研究2、以中国人为对象的韩语希望表达教育研究3、韩国语学习者副词使用情况及偏误分析4、有关韩语句子委婉语及教育方案的研究5、韩语专业大学生心理资本、专业适应性与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6、对韩大学生对外汉语与韩国对外韩语教育的课堂教学对比研究7、汉语动词“打”的韩语翻译研究8、中韩语篇对比与翻译研究9、基于语料库的汉韩”获得类“动词动宾搭配研究10、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11、韩语里汉语借词同汉语词语若干情况比较研究12、汉韩亲属称谓对比研究13、韩语专业大学生外来语标记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14、高职院校韩语教学过程中中韩词汇教育研究15、电影在韩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道德源于对秩序的需要,规范着社会共同体活动,对实现社会存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称谓的失环为实例,对称谓缺环作出理论思考和分析,为新时代师生称谓拟定规范准则,发挥学术精英阶层的德治引领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称谓;德治;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研究生教育       称谓语指人们依据亲属、性别、身份、职业等关系形成的特定称呼,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价值和道德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称谓语缺位现象更加突出,研究生教育中称谓语缺位问题已渐显现并成为影响交际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分析澄清研究生教育中称谓的伦理规则,为新时代师生称谓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充分发挥学术精英阶层的德治引领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称谓蕴含的伦理意蕴——社会秩序的维系       语言与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休息相关。“每个语言体系中的称谓系统的确立,都是同其道德伦理密切相连的。”[1]称谓语是伦理道德规范的发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人本特性和社会秩序观。       社会秩序,即社会运行的模式。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在社会行动的范畴中,某些实际上的规律性可被观察到,那就是:同一个行动者或许多人的行动过程会在一种典型的相似的主观意义引导之下重复地发生。”[2]足见社会秩序本质上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范式或原则。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说,道德是“人们用来调节人对人的关系的简单原则”。[3] “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的准则,直接目的就是在于维护人际行为秩序,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4]。德治即通过制定道德规范构建社会秩序,是从价值维度对社会治理的纠偏。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指出,伦理治理的重点群体为社会精英阶层,尤其是学术精英阶层,没有他们的觉醒就没有伦理治理。[5]研究生教育中相关方正是伦理规约之担大任者。       二、伦理道德失范的消极影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完备的道德规范体系,是调控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侵蚀,我国社会失序风险增加,映照着道德秩序的紊乱,主要表现如下。       1.价值理性的衰微。现代化将人们推入“风险社会”。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看来,现代性预示着“工具理性”的胜利,价值理性的光辉被遮蔽殆尽。[6]诚然,工具理性过度膨胀,对价值理性构成强劲冲击,其负面影响暴露无遗,造成人性扭曲和“异化”。正如美国学者威利斯·哈曼(Willis Harman)所说:“我们在解决‘如何’一类的问题方面相当成功,但与此同时,我们对‘为什么’这种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越来越变得糊涂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谁也不明白什么是值得做的。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7]工具理性导致人沦为工具,沦为器物存在。人的主体性被漠视和悬置,人的价值被归结为物的价值。       2.道德规则的破碎。道德在公共领域退隐,呈荒漠化趋势。道德失范令人疑虑,同时也使原本坚持道德底线的人开始踌躇甚至放弃已有道德准则,甚至“反道德主义”开始滋生蔓延,道德主体以及道德自身呈“碎片化”趋势。正如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所指:“后现代社会的道德已经成为碎片,整个的道德体系就是道德碎片的拼接。”[8]这里的碎片化,既指道德主体的分解,更指道德本身整体性的瓦解。道德碎片化不仅重创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践踏,导致“道德追求失向,道德行为失范,道德心理失衡,道德评价失准。”[9]我们必须奋力挽救日益破碎的道德现状。       3.社会公德的缺位。公德是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近年来,传统道德受到强劲挑战,其中以社会公德缺失最为显著。公德观念日趋淡化,对不义之举和道德恶行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和正义感,麻木地对待传统美德的沦丧。人们日益感到焦虑与纠结,陷入不可自拔的道德困惑和道德冲突,甚至道德“越轨”频发。同时,公德缺位还表现为无视他人失德行为,失德是道德冷漠最显著特征,由于道德教育和文化修养不够,对身边失德行为无原则的“宽容”。       由于受社会伦理道德失范的影响,大学德育滞后及学生素养水平等导致大学德育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德性培养与制度规约互动不强,研究生教育中不断涌现的称谓难题就是最直接的表针,必须要引起警惕和重视。       三、研究生教育中的称谓困境       工业文明使人从神圣世界脱域,片面依靠技术,不断远离自然,人与人之间很难达于对话与理解。胡塞尔(Edmund Husserl)讲“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10]即预示着重视人的“对话”时代即将诞生。“话语得体不得体,是否切当,还与社会的道德观念、伦理关系有关。”[11]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呈现新的变化,师生称谓缺环现象更加凸显,从某种意义上已影响到师生顺畅交际。       (一)学生对导师及配偶的称谓困境       1.“传统称谓缺环”型       汉语称谓的缺环问题由来已久,如男性导师的配偶,可称“师母”、“师娘”,而女性导师的配偶,则没有对应合适的称谓,若称之为“师公”(“师公”是师傅的师傅)则不适宜。女性导师的配偶如何称呼确实亟待解决。       2.“师生婚恋”型       中国自古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情怀,师生关系具有拟亲人性质,其中沉淀的伦理意蕴不言而喻。从师生关系转变为夫妻关系或从夫妻关系转变成师生关系,其他同学如何称呼昔日的老师及配偶,这存在伦理上的困惑,称谓上的纠结。       3.“跨代夫妻”型       随着婚恋观念变化,跨代夫妻已习以为常,但称谓上却面临诸多问题,如杨振宁的学生怎么称呼翁帆,正如杨振宁怎样称呼翁帆的父母一样犯难,若直接称呼“师娘”或“师母”可能对部分学生并不贴切。       4.“晚辈老师”型       受中国“幺房出老辈”历史事实及伦理思想的影响,师生辈分与年岁的矛盾不可避免,亲属称谓与社会称谓在师生之间可能发生冲突;再有,昔日的同学、学生成了自己的硕导、博导,这种新型关系该如何称呼。       (二)导师对学生的称谓困境       1.“长辈学生”型       中国有“幺房出老辈”的现象。师生之间,由于亲缘或地缘因素,导师可能是学生的晚辈,这就决定了导师必须考量师生间社会关系,否则会受地方伦理责难。“幺房出老辈”终将伴随一夫一妻制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退出历史舞台,然目前导师对“长辈学生”的称谓仍面临抉择。       2.“大龄学生”型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秉持长幼有序,长者为尊,体现在称谓上则是有关长辈的称谓语齐全丰富,而有关晚辈的称谓则明显缺位。当遇到年龄与自己父辈相仿的学生时,如何称呼为妥。       (三)同门之间的称谓困境       德国学者费迪南德·滕尼斯(Ferdinad Tonnies)指出:“共同体是基于情缘关系和邻里关系的人的自然群体,他们有着共享的文化和社会习俗。”[12]若共同体各成员的功能和位置指称模糊,那么交往就会出现混乱,进而威胁到共同体自身存在。同门之间的称谓,根据入门先后为序,一般没有异议。然而随着“大龄”研究生的增加,父子之间可能是同学、也可能是师生。师兄的爱人,成为同学或者“学妹”,如何称呼?导师的爱人,成为同学或者“学姐”、“学妹”,如何称呼?成为同门硕士师兄的博士生,如何称呼昔日的师兄?同学之间的官员或者企业家等,如何称呼?       四、研究生教育中称谓困境的原因       美国著名法哲学家富勒(Lon L. Fuller)认为在共同体中“道德主体按照其道德规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追求共同利益过程中得到发展。”[13]共同体成员必须使用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媒介,否则就有失去成员资格的可能。伦理作为人际关系的法则,“它必然体现在以对世界的符号化为形态的语言结构体系上面。因此,语言符号中那些代表社会角色的语词,实际上是伦理角色的符号形态。”[14]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角色符号缺失,造成称谓困境使得师生交往存在不适感,主要原因大致如下:       (一)称谓语自身的特点       语言符号同客观世界并非一一对应。称谓语的选择受价值观念制约,价值观念体系又难于达成一致,所以称谓缺环便成为必然。祝克彭讲:“缺位现象是由于社会变迁、人们观念改变,称谓语系统中出现的或系统不对称,或与人们身份、地位、交际语境不切合,从而影响到系统性和交际效果的语言现象”。[15]由于受古代“男尊女卑”历史文化的影响,女性社会泛称缺位及其配偶称谓缺环就是最好的例证。如有“师娘”没有“师父”,有“军嫂”没有“军夫”,这使得交际常常不畅,反映出我国当前语言内部一些结构性缺损与新旧伦理观念的冲突,即“新的欲立没有完全立,旧的欲废未能彻底废”。[16]       (二)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       新时代高等教育年龄结构呈现新趋势。①法律未对高考考生年龄做限制,所以不断有高龄考生见诸报端,如2015年南京86岁高考考生汪侠;2017年一对父女考上同一大学同一专业。②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年龄限制被取消。伴随着众多“大龄”学生跻身研究生教育行列,研究生教育中师生称谓语短缺现象日趋凸显,交际不畅或已成为新常态。       (三)西方文化的影响       称谓语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特点的客观反映,是社会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展示。西方文化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辈分外,对亲疏、长幼、甚至性别皆可以忽略。英语国家直呼其名,以示交际效率。传统伦理道德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已大大淡化。学生渴求导师尊重,对等交流,导师也开始与学生讲民主、讲平等,使得师生关系正逐渐演变成一种简单的称谓。       五、研究生教育中的称谓原则       称谓规范是对言语交际进行价值引导,“使言语与言语主体和言语接受者的伦理角色及角色关系相适应,使词语与它所本应该代指的对象相适应”。[17]唯有“认识了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并在伦理关系的基础上作出必要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确立一种道德化的制度体系”[18]方能有效实现道德秩序供给,使师生观念上认可,情感上接纳,从而形成高度自觉。本文拟提出如下建议:       (一)首识原则       首识原则:即称谓以两个人初识结交时确立的关系为基准,并作为相对恒定的称谓。       1.老师、同事、朋友和亲戚成自己的同学或“师妹”,不改变称谓;若自己处于权势上位,则可遵从情感原则,以示亲善。       2.师兄的爱人,成为自己的同学、或者“师妹”,仍称嫂子或“王姐”、“张姐”,不宜姓名称或称师妹。       3.师姐、同学或师妹,成了导师的妻子,仍按照初识时关系称呼,不宜称师娘或XX老师。       4.导师的妻子成为自己的同学或者“师妹”,仍称师娘或XX老师,当导师妻子与自己年龄相仿或比自己小时,称XX老师为宜,而不宜称师娘。       5.老师、长辈成为自己的学生,仍称老师、长辈,不宜姓名称。       6.学生成为自己的导师,当众称老师,私下可姓名称。       (二)等差原则       等差原则:即称谓讲究尊卑贵贱、长幼有序。“称谓语系统也讲究辈分、等级、地位等伦常关系的区分,……保证人们根据其所在的家庭和社会等级系统中自己的位置和相应的角色合理使用称谓,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19]在日本,群体内部的“名分”具有家族性。部下按长幼亲疏排列有序,毕业年限和入职时间决定排序先后。长者意味着经验和地位,对其尊敬源自对权力的尊重。当长者为尊与官本位为尊碰撞时,称谓语选择,年龄原则往往让位于身份原则。1960年,布朗(Roger Brown)与吉尔曼(Albert Gilman)提出了“权势”与“等同”两种基本语义关系。导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称呼导师应体现其权势。同学间等同关系较为普遍,以姓名称见常,但有时也向权势关系转化,面称以敬称为主。       1.成为自己师兄的学生,应称老师,不宜再称师兄。因为师兄原本属于权势上位,自古“长兄如父”,直接改称老师没有障碍。       2.成为自己同学或师弟的学生,当众称老师,私下可姓名称。因此时自己处于权势下位。       3.称比自己稍小的“师兄”,仍称师兄为宜,如确实小一二十岁,可遵循情感原则。       4.称比自己大得多的“师弟”,不宜姓名称或称师弟,应遵循情感原则,称“李兄”、“中华”等。尽管自己处于入学年级的上位,然从人生阅历等方面来讲自己仍处于权势下位。       5.导师在批评“大龄”学生时,可以姓名称,而平时则宜遵循情感原则。直接称呼名,如称“建华”、“国庆”,体现导师亲善。       6.称同学或师弟中的官员、企业家,应以“姓+官衔”称谓或“张兄”、“王姐”称呼对方,不宜姓名称或称师弟。这里仅限高级职务,对于低级职务不宜使用官衔称谓。       (三)情感原则       情感原则:即称谓注重关系融洽、增进情感交流。“天下一家亲”、“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就是亲属称谓泛化的肇始,表达了人们求亲求近及抑己尊人的心理和倾向。言语者根据需要调节与受众的亲疏关系,以达到特定交际效果。一些情况下,情感原则正在逐渐取代等差原则。       1.称呼长辈学生,当众称XX同学,如张兵同学、树林同学,私下可遵循等差原则。       2.先前认识的同事、亲戚、朋友成为同门,遵循首识原则,此时,处于权势上位的同学可以使用情感原则称谓处于权势下位的同学,以示亲和。       3.处于权势上位的官员、企业家称下位的师兄,仍称师兄,称比自己年长的同学和师弟,宜称“张兄”、“王姐”,不宜姓名称或称师弟。       由上述情感原则和等差原则的特点不难得出二者构成了一个称谓悖论,为语言交际造成了困惑,所以需要新的称谓规范予以关照。       (四)模糊原则       模糊原则:即面临称谓语选择困难时,可以采取泛称或零称谓等方式模糊处理,使交际顺畅和谐。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认为,主体可以通过对语言行为的相互理解、沟通、协调克服主体间冲突。[20]       1.用泛称应对称谓语缺环。如导师的配偶,称“老师”更为恰当,这适用于称呼女导师配偶。笔者不同意陈建民先生的观点,“如果对方没文化,称他‘老师’也不合适。事先连对方的姓名都不知道,更不可能知道对方的文化程度。”[21]因为“老师”称谓语义泛化,早已突破常规语域限制。对方文化水准高低,在此已无实质意义,称谓语泛化能促进交往的通畅性。正如姚亚平所言:“称谓语发展的第一趋势就是称谓系统趋向平等化”。[22]       2.年龄差距过大的情况,如翁帆父母可称杨振宁为杨教授,杨振宁可称他们翁先生、翁太太;杨振宁的学生,根据年龄可称翁帆为翁老师或翁女士,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年龄差距过大产生的称谓尴尬。       3.美女、帅哥、亲等称谓语也能解决部分称谓困境。但使用时须考虑权势与等同关系,这类称谓语只适用于等同关系之间或由权势上位方使用,若由权势下位方使用,会显得不尊敬导师、学长,引起他人不适。       4.零称谓即交际时直接招呼,不使用称谓语。如“请问、您好、打扰一下”等。显然零称谓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结论 :       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主张“提高整个人类的道德水平是每个人的最终目标,而学者们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到达的道德的最高水平”。[23]称谓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价值和道德观念,需要我们认真继承和发扬,学术精英尤其应成为德治头雁,这对于传承中华文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称谓语描述探讨主要采用列举归纳法,分析中难免存在主观性,是否准确、可行还有待在语言发展中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       [1]曹冠华.中国伦理文化对汉语称谓系统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       [2][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4]赵野田.论生命价值的道德支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0-14.       [5]柴艳萍.当前中国伦理治理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中国伦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州学刊,2013(11).99.       [6]鲍宗豪,赵晓红.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社会秩序重建[J].社会科学,2014(5).87.       [7][美]威利斯·哈曼.徐元译.未来启示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8]方环非.碎片的道德——后现代伦理透视[J].云南社会科学,2011(6).26.       [9]康镇麟.当前我国社会舆论与社会公德协同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10]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1]石华.语言得体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12][美]赫尔曼·E.达利,小约翰·B.柯布.王俊,韩东筠译.21世纪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3]李亚美.论富勒道德共同体的构成要素[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6.       [14]方菊华.从称谓语视角对比中西方语言伦理观[J].鸡西大学学报,2010(4).77.       [15]祝克懿.口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考察[J].修辞学习,2004(1).27.       [16]葛舒菲.汉语称谓语的新变化[D].南京大学,.       [17]陈汝东.语言论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8]张康之.论伦理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曹冠华.中国伦理文化对汉语称谓系统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       [20]王作亮.从“分离”走向“对话”:共同体的价值诉求[J].学术探索,.       [21]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0(1).22.       [22]李晓文.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缺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3][德]费希特著.梁志学等译.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

一个世纪以来,关于亲属制度的研究一直引起中外民族学者的兴趣和重视。许多学者在摩尔根研究的基础上,对亲属称谓问题提出了分类的见解。如美国的.克罗伯、.拉德克利夫-布朗、.穆尔多克,英国的.里弗斯、 .罗维以及法国的C.莱维-斯特劳斯等,都有自己的分类法。在美国,穆尔多克在《社会结构》(1949)一书中提出夏威夷式 (Hawaiian type)、爱斯基摩式(Eskimo type)、易洛魁式( Iroquois type)、奥玛哈式(Omaha type)、 克罗式(Crow type)、苏丹式(Sudanese type)等6种亲属称谓制图式,被众多的研究者所采用。苏联学者Α.Μ.佐洛塔廖夫、Д.Α.奥尔捷罗格等赞同英国里弗斯的意见,认为马来亚式亲属制是从土兰尼亚-加诺万尼亚式亲属制简化而来。他们提出亲属制度首先取决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基本单位的结构,而不仅是婚姻形式。两合氏族组织与土兰尼亚-加诺万尼亚式亲属制相适应;父系大家族与分叉旁系式亲属制相适应;在不正常条件实行族内婚的情况下产生马来亚式亲属制;描述式亲属制与个体小家庭的产生相适应。

称谓语研究论文

摘要:论述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成为交流的主要模式,不同文化与语言中的禁忌语是阻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中西社会习俗和文化内涵,了解汉、英禁忌语语用原则的共性和差异,能使人们在跨文化交往中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关键词:禁忌语;跨文化交际;语用;对比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Jul. 2010Vol .12,No. 3358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忌语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中西宗教文化传统截然不同,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西方民族则笃信基督教。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宗教体系,具有截然不同的神仙谱系。[4]。在西方国家,基督徒对上帝非常虔诚,上帝的名字Jehovah 便是最大的禁忌语。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说、不滥用上帝的名字。所以往往避而不用God(上帝)、Christ(基督)等词语,而代之以gosh、golly﹑for goodness sake or for crying outloud(看在上帝的份上)等;不用Jesus 一词,而用Gee、Jeepers、Jiminy 等。就像中国人一样,要尽量避免对“神”的不敬,并且,人们还经常避免提到魔鬼的名字。这在西方国家也是同样存在禁忌的,如hell(地狱)、devil(魔鬼)、damn(该死)等。中国人忌亵渎神灵,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语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在中国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都是忌妄言的。所谓“妄言”就是胡说、乱说、说假话。同时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孔孟之道崇尚礼仪,要求人们在社交活动中言语适度,不可妄言或者信口开河、不着边际。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为了保护一家老少生活幸福平安,还信仰“门神”、“财神”、“灶神”等,认为他们能保佑一家人生活平安喜乐,因此人们将其请来贴于门户或供于堂中(“买”字是很忌讳的,于是换成“请”,以免亵渎神灵)。在中西文化中人们对数字也有不同的理解。“七”在汉文化中是被忌讳的数字。这是因为农历七月七日被视为凶日。汉语中含有“七”的习语大都具有贬意,如“七零八落”、“七嘴八舌”等。而英语中,“seven”与神有关。人们常将“seven ”视为吉利的数字,有“luckyseven”,“to be in the seventh heaven”等[5]。中西文化中,对神的崇拜使人们把上帝、鬼神等宗教信仰融入了日常生活,宗教上禁用亵渎性词语成为一种共识,人们言语上都尽量避免使用亵渎神灵的词语。(2)禁用辱骂性词语。从原始社会到信息时代,一些辱骂性的词语,一般是被大众所禁忌的。因为这类词语通常会冒犯他人,令人不快、愤怒,或者引起双方的冲突。此类词语常常借用动物的名称,例如bitch(母狗)、cow、swine(猪猡)、pig等。英国议会曾公布一份不适合于议会内使用的词语表,表上所列词语多属辱骂性词语,如cheeky(厚脸皮的)、liar、fascist(法西斯)等。在英语中,这类词语多由四个英文字母组成,称为四字母词(4-letter words )。如shit(胡扯)、hell(混蛋)、damn(该死)等。人们对这类词汇十分敏感,一旦听到它会感到十分惊讶、气愤,所以绝对不能滥用这些词汇。汉语中的咒骂语和猥亵语也有很多,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使用的。所以这些带有辱骂性的词语在汉语、英语中一般是被人们所禁忌的,以免引起交际过程中的尴尬和冲突。(3)禁用关于病和死方面的词语。“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是自然法则。但是由于对生老病死的恐惧,导致了人们对这一话题的禁忌。中西方都有这种禁忌,不愿或者不敢提及这类词。英语一般用“the big C”、“long illness”,而避免使用“cancer”这个词。用“go to heaven ,begone to a better world,to go to another world”,而避谈“die”。“死”在汉语中也是更加避讳的。人们害怕死亡,很不愿意谈及死亡,而往往以“过去了”﹑“离开了”、“仙逝”、“驾崩”、“夭折”、“牺牲”等代替死亡。汉、英禁忌语语用有其共性,也有其差异。通过对汉、英禁忌语的差异性的理解和分析,有利于避免不同文化的冲突,让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三、从习语语用透析汉、英禁忌语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作为一代文学巨匠的鲁迅,深受中国广大读者的喜爱,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可能不为外国人所理解的东西。例如,在《阿Q 正传》里写到阿Q 摸了小尼姑的脑袋,小尼姑就骂了一声阿Q“断子绝孙”,阿Q 听了以后就很紧张。外国学生读到这里的时候常常不能理解。原因就在于他们不知道“断子绝孙”在中国是一句禁忌语,不懂得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因此在实际交际中,会涉及到某些来自书面文学作品中的禁忌,可以通过对文学著作的学习,了解其文化内涵。熟悉汉、英禁忌语语用的差异性,对于实际交际是有很大帮助的[5]。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对动物种类的认识不同而产生的寄托寓意的词汇表达不同,因此对动物习语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以“鸡”、“狗”等动物习语为例,在中国,有的地方为了讨吉利的口彩,就通过谐音的语用方式来表示吉祥如意。因为“鸡”与“吉”谐音,所以“鸡”被当作吉祥的动物用于各种喜事上,像济南出产的大红包装的“大鸡”(“大吉”) 牌香烟成为当地人婚礼、Analyzing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bstract:In this paper,along with globaliz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the main mode of communication,and different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taboos in the language have mad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fail.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 customs and cultural content,understandthe common pragmatic principles of the language as well as differences of taboo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to make people in the actual communication be handy, to avoid unnecessary clash of cultures. Therefore,it is significantly meaningful to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taboo words in the perspective of words:taboo languag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contrastBO Shuyan(College of Comprehensive Foundation Studie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第3 期薄淑艳: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比汉英禁忌语语用差异359婚宴上专用的禧烟。而在英语中有不少关于“鸡”的俗语,如“chicken”是胆小的意思;“Count one’s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是过分自信的意思, 含有贬义。“Chicken out 、play chicken、chicken-feed ……”等都是贬义。所以尽量不要在英国人面前用“鸡”来表达祝福。中国人对于“鸡”是没有什么禁忌的,但是,在现代社会里,用“鸡”称呼女性的话,肯定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因为“鸡”与“妓”谐音。再如,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人们通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因此西方人对于吃狗肉十分反感。“dog”在英语中虽有时含有贬义,但总的来说属中性或含褒义的情况居多。像“you are a lucky dog”,“everydog has its day”,“he works like a dog”,“you canno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等习语都表现出它褒义的一面。“A dog’s life”,“love me,lovemy dog”就比较中性。而在汉语中,狗一般表示贬义。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狼心狗肺”、“蝇营狗苟”等成语。人们由本民族文化衍生的认知范畴不一定会与另一种文化的认知范畴完全重合,因此很难保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对同一事物具备同样的认识[6]。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成为人与人交流的主要模式。而不同文化与语言中的禁忌语是阻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知中西社会习俗和文化内涵,了解和研究语言禁忌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才能够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在实际交往中得心应手、减少误解、互相理解,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参考文献:[1] 尚永芳,刘芳.浅谈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M]// 潘炳信,李正栓.翻译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339.[2] 尚榕,刘旭宝.试析日语中的语言禁忌现象[M]//石坚.外国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95.[3] 曾文雄.语用学翻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79.[4] 李畅.宗教文化与文学翻译中的形象变异[J].外语学刊,2009(5):143- 146.[5] 胡开宝,郭鸿杰.英汉语言对比与口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37- 139.[6] 张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

不好意思才看到你的提问,这是我以前在新浪博客里整理的一些,按照类目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语言语法类:韩国留学生汉语结果补语偏误分析中日韩三语言“体”的对比母语为英语和韩语的汉语学习者表形量词习得研究关于女性的中韩谚语比较研究韩国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三语教育背景下的朝鲜族英语教育韩汉定语对比以及韩国学生的汉语定语的偏误分析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谚语对比研究韩汉生命体量词对比研究中韩名量词对比研究对中国学习者的韩语惯用语、俗语教育研究韩版汉语教材的调查分析汉语存在句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汉韩称赞语及其应答语对比研究少数民族迁移者群体建立及适应韩籍学生使用“以为、认为”的偏误分析基于汉韩对比的现代汉语容器量词研究针对中国学习者的韩国语过去时教学方案汉语词汇与韩国语汉字词的比较研究中韩同形词对比研究汉韩语言中的误导词的对比研究及对韩汉语教学名词性词语的概念转喻研究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韩国学生汉语语气副词习得研究韩国语‘(?)’与汉语‘眼·目’的语义扩张及对比研究关于韩中广告语言的考察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汉韩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汉韩成语比较研究汉韩量词对比研究一年制零起点韩国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中韩女性谚语内容比较从学习观念的视角论高职英语折中主义教学汉韩礼貌语对比研究汉韩语触觉形容词对比对韩谦语教学研究韩国语中的汉字词研究韩国和中国汉字音的比较研究韩国学生习得汉语心理动词偏误分析汉韩同形异义词的对比研究青岛市航海运动俱乐部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汉韩量词及其对比研究关于日中韩“拒绝”的表达方式对韩汉语教学中“被”字句、兼语句的比较研究汉韩“比”字句对比分析现代汉韩语社交称谓对比“把”字句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研究汉语波斯语名量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韩国留学生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文化类韩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比较研究韩国的民俗文化中韩生活习惯比较研究韩中民俗对比(物质民俗、精神民俗)中韩文化交流研究关于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研究关于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研究从炸酱面看中韩的饮食文化 文学翻译类中韩文学交流研究中韩翻译和中韩翻译的不同之处韩国语中的汉字词韩国语中的外来语中国和韩国近代小说的比较研究中国和韩国现代小说的比较研究梁启超对韩国近代文学思想的影响爱国启蒙时期的小说研究1970年代小说研究黄顺元小说研究或者以下段落能给你韩语论文题目找寻上一点灵感!!艺人?(可以和中国的艺人发展道路进行比较,出道的历程)饮食?(泡菜文化~或者和中国对比,色香味上比较)国际婚姻?(韩国正迈向多元化国际型社会,国际婚姻的比重大幅增加中,原因现象发展未来都可以谈)전혀 관심 없어!就想毕业?(不能这么直接,那也可以谈谈韩国的留学生)再或者,可以看看最近韩国的新闻,有什么吸引眼球的事件会不会给你什么灵感!韩文版韩语毕业论文题目翻译11.한중 언어 속의 높임말에 대한 비교연구12.한중 언어 속에 있는 의미가 다른 한자어13.한자어에 대한 정리 비교연구14.한중 언어 속에 있는 유행어에 대한 비교15.한중 언어 속의 속담에 관한 비교연구16.한중 언어 속의 사자성어에 관한 연구17.영화를 통해서 본 한국인의 민족성18.한중 무역교류의 역사, 현황 및 장래19.한국의 음식문화에 대하여20.한국의 유교문화에 대하여21.한국인의 민족성에 대하여22.한국의 무속신앙에 대하여23.한국의 대중문화에 대하여24.한국인의 기질연구25. 시사용어중의 한자어26.한국어의 접사에 대하여27. 한국어 시간범주에 대하여28.한국어 태범주에 대하여29.한국어 색채형용사에 대한 인지언어학적인 연구30.한국어 공간적 은유에 대하여31.한국의 유교사상 실태32. 햇빛정책과 남북관계33. 한미간의 군사동맹 33.한국어 속담에서 반영된 문화적 이메지34.한국어 축략어에 대한 연구35.한중언어대미연구39. 한국어 어휘 의미론(意味论) 분야 ( 동의어, 다의어, 유의어, 관용어, 외래어 등) 40. 한국어 통사 의미론 분야41. 한국어 화용론 분야42. 한국어 시제 분야43. 한국어 조사 분야44. 한국어 복합어 분야45. 한국어 파생어 분야46. 한국어 피동과 사동 분야 47. 한국어 보조용언 분야48. 한국어 경어 분야49. 한중 언어대비50. 한중 문화대비 更多题目选择参考我的新浪博客博文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 :“美女”称呼语语用分析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礼貌原则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的变化,日常言语交际中“美女”“帅哥”等称呼语流行起来。文章以汉语中的流行称呼语“美女”为对象,重点从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学视度,解读流行称呼语,旨在指出:流行称呼语在互动性人际交往中,具有很强、很丰富的动态语境特征与鲜明的时代特征;流行称呼语在使用过程中如何以言行事以及如何进免语用失误。

“美女”作为一个流行称呼语由网络用语“美眉”一词衍化而来,“美眉”是内地将港台式的普通话“妹妹’,一词音译而来的语词。“美眉”的字面含义是指(女人)美丽的眉毛。“眉”亦可意指美女,如文献中记载唐明皇命宫廷画工绘制了一幅叫《十眉图》的画,画的是十个美女。所以后来人们用“美眉”泛称年轻貌美的女性。“美女”逐渐演变成一般的书面用语。尤其是在新闻媒体的用语中如:“央视对话节目的美女主持人沈冰,作为有着亿万观众的《你好,世界杯》节目的美眉主持,与老牌体育主持人刘建宏搭档,……”(《济南时报》2002年6月21日);央视着名主持人李咏在今年的元宵猜灯谜节目上,对即将登台参与节目的四位年轻女性说:“四位美女,请上台!”近年来“美女”一词更被广泛地用作口头称呼语。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解读此称呼语。

1 言语行为理论与“美女”称呼语

言语行为理论主要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兰素·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1962)和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J.塞尔(John J·Searle , 1969 )提出来的。奥斯汀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话和表达一种思想,而是通过说话来实现某种目的—以言行事。他把这种通过话语实施的言语行为分成三种:(1)以言指事行为,即用正确的语法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2)以言行事行为,即说话人在说出某些话语时所具有的言外之意的行为;(3)以言成事行为,即听话人在某些言语行为实施之后所受到影响后的行为。在这三类言语行为中,“以言行事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最为关注的方面。对它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说话人是如何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言外之意”,或听话人又是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意义”中推导出“言外之意”。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当说话人出于某种意图不愿直接使用施为话语时,他就会采用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种言语行为。

1. 1言语行为理论在“美女”称呼语使用过程中的体现

招呼语的语义信息、理性意义近似于零,也就是说,招呼语只具备酬应功能(孟建安,1995 )但笔者认为,“美女”招呼语的功能并非仅此而已。与其他传统汉语招呼语相比,“美女”招呼语的最大语用特点是具有突出的赞美倾向。在很多消费场合,它还具有鲜明的鼓动意图—推销产品。

1. 2“美女”称呼语使用中的直接言语行为,以言行事直接表达主题—赞美交际对象

通过赞美交际对象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我们在商场收集到这样一则材料,一位男士用了很多方式劝说其老婆为他添置一台笔记本电脑,均未成功。最后他说:“美女老婆(“美女”的一种变体形式),有了它,即使我在外地,也可以欣赏到你的美丽啦!买下吧!”此时,他老婆笑着点头同意。这或许是这位男士虚拟的说服情景,但足以说明“美女”称呼语具有赞美功能和附加价值观。

“美女”称呼语使用中的间接言语行为

人类的任何言语活动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显性或隐性的交际目的(刘戈,2000)。从我们在商场、化妆品卖场、美容院等场合收集的材料中发现:年轻的女性顾客常被称呼为“美女”,常能听到类似于这样带鼓动消费者购买的话,“美女,我们这产品就是为你这样有气质的美女设计的,享受这产品后你会更靓……。”买卖交易往往顺利完成。我们注意到这样一则公共告示,“是MM(“美眉”之的谐音,意指“美女”)就不会让卫生纸堵塞这个坏的抽水马桶,谢谢!”(该告示语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的一办公楼的女卫生间里)这个马桶当然不会堵,因为每位女性都想做“美女”。

2.关联理论与“美女”招呼语

20世纪80年代中期,Sperber和Wilson联合提出了具有重大解释意义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ostensive一inferential process)。就交际者而言,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交际者通过对交际对象认知状态的假设明白无误地表达出交际意图,明示是交际者的行为,推理是交际对象的行为,就交际对象而言,交际是一种推理过程,交际对象要根据交际者提供的信息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出交际者的交际意图。

2. 1关联理论在“美女”称呼语使用过程中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言语交际行为和现象都可以通过关联理论来加以分析和解释。“美女”称呼语的使用是其中的一种。作为交际者(即“美女”的称呼者)在称呼交际对象为“美女”时,要正确地预设交际对象(即“美女”的被称者)的认知状态。过高估计了对方的知识背景,则可能由于双方的知识层次与结构的不同而无法产生预期语境效果,甚至使得交际对象体会不出言语信息的关联性而感到莫名其妙,导致交际失败。

2. 2有关“美女”称呼语使用的背景知识

“美女”称呼语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的礼貌称呼语是一种挑战,因为笔者认为一方面该称呼语“有一种中和传统礼貌原则和西方原则的趋势”。闭传统中国女性面对西方人“You' re so beautiful/You have a lot of sex appeal"的赞美时,常会不好意思地回应,"No, no, Don' t speakthat.”在我们的调查中,被称呼为“美女”的女性,一般会默认“我是美女”,而不会回应“我哪有那么美”;另一方面,该称呼语也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人类追求自我完美的精神,而人们的这种自我意识的追求与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综上所述,“美女”称呼语的使用者常为城镇居民中的中青年,偶有追求时尚的老年人使用。而“美女”的被称呼者通常是容貌端庄的中青年女性,也偶尔对赶得上潮流的高龄女性使用(当然在农村偶尔也听得到这样的称呼语)。另外,我们注意到,对追求时尚的大龄女性,不能称呼“老美女”,因为女性忌讳别人认为她们老,应称呼她们“大美女”(“美女”的一种变体形式)。这是使用“美女”称呼语的重要的背景知识。

已经给你发了,注意查收,别忘了采纳哦希望能帮到你,祝你开心,进步^_^!

实证研究的论文读后感

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

1、读书笔记首先给出所选读的资料来源,引用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毕业论文中的参考资料的表示方式相同。引用资料用4号黑体表示。字体用宋体。

2、对上述资料的相应心得笔记用宋体小4号字书写。

3、用上述方式进行重复。即一篇引用资料下接一篇读书笔记。

4、每篇资料的读书笔记字数要求不少于200字。

5、每段开头空两个字。行距:多倍 ;边距:默认。

6、用A4纸打印。读书笔记靠左侧装订。正文每页下方中部为页码。

扩展资料:

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

1、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2、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3、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4、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5、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1:大概内容2:好词’好句'好段3:有感

题目:作者: (翻译: )书刊名称:内容摘要:心得体会(剖析):我也有写过,望采纳

《基业长青》读书笔记3000字

《基业长青》是一本企业实证研究的报告,它的价值不在于发现了真理,而在于验证了假设。

一、建立一个伟大并长盛不衰公司的理念让人备感兴奋,我们渴望建立一个比个人生命更伟大、更持久的组织。这样的组织扎根于一套永恒的核心价值观,为利益之外的追求而生存,并能以内生的力量不断地自我创新,因而长盛不衰。

二、世界的快速变化,使我们更迫切的追寻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基本观念,而不是“年度流行语”般的管理思想。我们需要不断的寻求新的构想和解决方法,因为发明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我们其实更需要基本原则。如果大多数经理人能够回归到基本原则,不会时不是移情于另一个短暂诱人而又包装精美的管理时尚,那么他们对组织做出的贡献会更大。

三、处于转型期的公司,应该在不动摇一个伟大公司根基的同时,引入可以提高效率的变革,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首先应该问的是“我们自身代表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存在”这些永远不变的东西,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高瞻远瞩的公司应该能够从烦琐的做法和商业谋略中分离出他们永恒不变的核心价值观和经久不衰的使命,而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都可随机而变。

四、我们前进的速度取决于能否找到符合我们标准的人,我们需要放弃那些需要我们背弃我们原则才能获得的商业机会的勇气,需要坚持不为利益降低我们标准的勇气。

五、基业长青坚持的理论和外圆内方的道理非常相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恪守 | 改变 |

| 核心价值观 | 文化和运营方式 |

| 核心目标 | 具体目标和策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要有把握连贯性和变化性的能力。但要可靠而注重基本原则,避免过于引人注意,为人们创造工作机会,增加财富,并为社会做出不菲贡献。

七、12点

1、伟大的公司不一定靠伟大的构想起家,相反高瞻远瞩的公司起步时往往步履蹒跚,但却最终赢得长距离的塞跑。

2、高瞻远瞩的公司并一定需要令人崇拜的魅力型领导者,事实上这种领导可能对长期的发展有害,有些人甚至刻意避免做这种典型。就像美国制宪会议时的建国先贤们一样,他们专心致志地构建一种伟大而持久的制度,但并不刻意成为伟大领袖。他们追求的是制造时钟,而不是成为报时人。

3、最成功的公司并不一定以追求最大利润为首要目的,虽然赚钱是目标之一,但他们同样为一种核心理念指引,这种理念超越只知赚钱的使命感,但显然,这种公司往往比单单以赚钱为目标的组织赚钱更多。

4、伟大的公司不一定都拥有“共通”的正确价值观,可能每个公司拥有不同的核心理念,但这不影响他们的实际指引作用。

5、保持核心理念不变的同时,也要展现出追求进步的强大动力,可以为现实情况作出适应的运营策略。

6、并不一定事事谨慎,相反可能在关键时刻大胆进步,奋勇超越。

7、极度符合核心理念和要求标准的人工作的绝佳地点,但却容不下不符合标准的人。是两极化的问题。

8、最佳行动不一定都来自高明、复杂的战略规划。

9、自行培养的管理者经营的效率可能会更高,因为他们更符合公司理念。粉碎了自己人没有新鲜变革和鲜明构想的看法。

10、从不把击败对手作为目标,而是不断自问:“如何进步”。击败对手像赚钱一样只是附带目标。

11、事情不一定都是两极的,比如稳定和进步可以同时进行。

12、不仅要有愿景宣言,还要有实际行动(执行力)

八、“平衡”意味着中庸路线、彼此各半,高瞻远瞩公司不在短期和长期之间寻求平衡,追求的是长期和短期都有优异表现。

九、高瞻远瞩公司的核心理念

3M:创新;“你不得扼杀一个新产品的创意”

绝对正直

尊重个人的首创精神及个人成长

宽容诚实的错误

产品质量及可靠性

“我们的真正业务是解决问题”

美国运通:英雄式的顾客服务

世界性的服务可靠性

鼓励个人的首创精神

波音:领导航空工业;永为先驱

应付重大挑战与风险

产品安全与品质

正直与合乎伦理的业务

“吃饭、呼吸、睡觉念念不忘航空事业”

花旗银行:扩张主义:在规模、服务种类、地区设点方面采取扩张主义

遥遥领先:例如最大、最好、最能创新、获利最高

自主与企业精神(通过分权)

实力主义

积极进取与自信

福特汽车:人员是我们的力量源泉

产品是“我们努力的终端成果”(我们以汽车为业)

利润是必要的手段与衡量我们成就的指标

以诚实及正直为基础

通用电气:以科技及创新改善生活品质

在对顾客、员工、社会与股东的责任之间求取互相依赖的平衡(没有清楚的等级之分)

个人责任及机会

诚实与正直

惠普:给我们从事的领域做贡献技术(我们公司存在的目的是要做出贡献)

尊敬惠普人并给予他们机会,包括共享企业成功的机会

对我们所在的社区奉献与负责

提供顾客负担得起的高品质产品

利润与成长是使所有其他价值观与目标可能实现的手段

IBM:给予每个员工充分的考虑

花很多时间使顾客满意

坚持到底把事情做好,追求卓越

强生:公司存在的目的是要“减轻病痛”

我们的责任层次分明:顾客第一,员工第二,整个社会第三,股东第四

根据能力给予个人机会与报酬

分权=创造力=生产力

万豪:友善的服务与绝高的价值(顾客是贵客);“让离家在外的人觉得置身朋友当中,而且真正受人欢迎”

人员第一,善待他们,寄予高度期望,其余一切会随之而来

努力工作,但保持工作乐趣

不断自我提高

克服逆境,建立格调

默克:“我们做的是挽救和改善生命的事业,我们所有的行动都必须以达成这个目标的成就来衡量。”

诚实与正直

企业社会责任

以科学为基础,力求创新,不事模仿

在公司的所有层面追求完美

追求利润,但利润须来自有益人群的工作

摩托罗拉:公司存在的目的是“以公平的价格向顾客提供品质优异的产品和服务,光荣地服务于社会”

不断进行自我革新

发掘“我们内部潜藏的创造力”

不断改进公司的一切作为:创意、品质与顾客满意度

以尊严对待每一位员工,视之为个体

在业务的所有层面追求诚实、正直、合乎伦理

诺思通:服务顾客最优先

努力工作追求生产效率

不断改进,永不满意

追求完美名声,让自己与众不同

菲利普.莫里斯:捍卫个人自由选择(吸烟、购买想买的东西)的权利

争取胜利:追求至善与击败别人

鼓励个人首创精神

根据能力给予员工达成成就的机会,不以性别、种族或阶级为根据

努力工作,不断自我提高

宝洁:产品完美

不断自我提高

诚实与公平

尊重与关心个人

索尼:体验以科技进步、应用与创新造福大众带来的真正快乐

沃尔玛:“我们存在的目的是提供顾客物有所值的东西”:用比较低的价格和比较多的选择改善他们的生活,其他一切都属次要

力争上游,对抗凡俗之见

和员工成为伙伴

热情、热心、认真工作

精简经营

永远追求更高的目标

迪士尼:不容有犬儒主义式的嘲笑态度

狂热地注意一贯性与细节

以创造力、梦想与想象力不断追求进步

狂热的控制与保存迪士尼的“魔力”形象

“带给千百万人快乐”,并且歌颂、培育、传播“健全的美国价值观”

八、保存核心和刺激进步的心态需要形成具体的有形机制,变和不变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核心理念不能变,但具体措施需要不断的改变,从而保持活力。

九、胆大包天的目标和教派般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择强汰弱的进化,自家成长的经理人(内部晋升的机会),永远不够好(永不满足)

十、愿景宣言、价值观宣言、目的宣言、抱负宣言、目标宣言这些都是造就伟大的开始,但却也只是第一步。

《基业长青》通篇在讲一个主题,即组织(尤其是企业)存在与成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柯林斯的回答非常明确,“是价值理念”。这与德鲁克的研究与思想如出一辙。

此书是一本关于企业文化的专著,因为“价值理念”、“使命、愿景”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对企业文化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有著名的“文化四重奏”,也有大师级人物,如沙因、奎恩等。柯林斯的成功源于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高瞻远瞩公司的与众不同。实证研究在西方很受重视,而对中国的管理界来讲,缺乏的不仅仅是实证的努力,更缺少实证的精神。大量充斥管理书架的快餐式读本,基本上源于莫明的思考,国人的思考力可见一斑,而真正走进管理学的殿堂,恐怕更需要这种实证的粮食。然而,单凭想象的创造似乎符合东方的思考文化与方式,所谓系统思考。但管理作为实践,可能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更有说服力。但无论如何,柯林斯的《基业长青》值得一读。

读《基业长青》有一种回味感,尽管是第一次细细品尝,然而,正因为管理的思想是相通的,于是,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很美妙,让自己越发觉得对管理思想若有所得。

前段时间努力通读了德鲁克的著作,突然间,觉得对德鲁克的思想理解了许多,顿时感到德鲁克不愧为“大师中的大师”。我个人一直非常认同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当今天通读过《基业长青》,又重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德鲁克思想的伟大。

关于企业存在价值的思考,尤其是企业的目标、使命、愿景,以及利润对企业存在的意义,企业的社会机能,等等,这一系列系统的思想非一般管理学者所体会。《基业长青》作为一本巨著,在国内也掀起了一场热读的气氛。众多企业将其指定为员工必读书目。然而,我有一种担心,尽管读了就比不读强,无论理解有多少,总会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尤其是思考企业的存在价值有所帮助,然而,我相信有绝大多数人并不会真正理解书中的伟大思想,更难以将此思考与管理体系结合起来。虽说这并无所谓,但作为管理学子,不免有些遗憾。

读书的快乐不是源于一本书讲了哪些故事与道理,而是读者从书中体会了什么。

还是回到《基业长青》,谈谈对该书内容的理解。

首先,《基业长青》是一本企业实证研究的报告,它的'价值不在于发现了真理,而在于验证了假设。柯林斯之所以可能选取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原因有二:一是找到高瞻远瞩公司的特质与动力,即与众不同之处;二是系统地表述这种差异,并进行有效的传播。在美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有这个研究条件。就如书中所选取的对照公司,美国企业的实践史给予了研究者这样一个空间。当然,也有研究者的认真坦诚的研究态度。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的企业,作为国内的管理学研究者(至少我这样定位自己,这个事业理由让我无比兴奋),我们能做些什么,当中国企业还缺少历史经验总结时,如何在实践指导中国企业的前进,因为,企业是工业社会的重要器官,对于市场经济刚刚启动的中国,企业对全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这一点讲述,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一书中描述得非常详细。作为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我们该研究什么?尤其是想为中国企业的管理进步与变革提供一点力量的学者,我们应该如何为此创造价值?前几日读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而非MBA》更是感触颇多,管理教育任重道远。但无论如何,《基业长青》的立意是伟大的,坦诚、认真、平和的研究态度,决定着这本书的研究结果让人充满期待。

通过实证研究,通过选取那些对照研究的公司,柯林斯和波勒斯重新验证了许多传统的思想认知,《基业长青》便从这种思想认真入手,从实证结果的角度,一一做出分析与说明。

这种传统思想的认识就是书中所谓的“破除12个迷思”,我觉得“迷思”用得非常好,“在迷惑中思考”。这12个问题是值得我认真思考的,尽管不一定记得住,但可从其内在逻辑中得到收获。

迷思一:伟大的公司靠伟大的构想起家。

尽管具备伟大的构想可能助公司成长一臂之力,然而伟大构想与5A大楼一样,与公司的成功没有相关性。它唯一解决的是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成果,从基业长青与永续经营的角度而言,其核心仍在其它因素。

这一点对中国的企业启示极大。一来中国企业的时间很短,到目前为止,能够活上20年的企业几乎没有,据资料讲,中国国企的寿命仅为年,而民企的寿命仅为2年。这么短的寿命,当然不会看到这种伟大的发现,所以,对中国企业树立长远的目标,很重要。二来中国企业的成功正好与迷思相符,许多企业是因为一个产品成功,一个点子成功,一个机会抓得好,一个资源控制好,一个政策把握好,一个领导能力强,等等。而这正是中国企业的问题所在。中国成功的企业缺少“核心理念”,因而,企业一大,就想入非非,直到不知所措,胡乱地投资一气,最终让拖死企业。在缺少核心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当然企业做大后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所以出现“一红就死”,中国的企业是属“螃蟹”的。

伟大的构想对企业的成长仅是一个不充分的必要条件,有它更好,没它也行,企业的成长过程关键是要活下来,而不一定是时刻都活得非常好。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国也会有立志高远的企业与企业家,然而他们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活下来,所以,经营的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它与“价值理念”相比处于第二层面,但是企业经营实践中的价值外化的表现。

迷思二:高瞻远瞩公司需要杰出而眼光远大的领导型领导者。

书中用的提法或思想是做“造钟者”而非“报时者”。对其分析与上一迷思一致,中国企业的成功更多是源于企业家个人的能力,应该讲是企业个人的成功,所以无法解决接班人问题。中国企业活不长。

由于企业家对商业社会的影响力是十分显著的,所以,我们常常被企业家个人的魅力所折服,当前,电视的节目里有众多与企业家有关的栏目,如央视的“对话”。企业家对企业的成长的确重要,然后,《基业长青》的结论是企业家的作用与伟大的构想是一样的,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企业家的能力是在价值理念的约束条件下发挥的,真正影响企业长治久安的仍是价值理念。企业这种独特的价值理念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企业家。

迷思三:最成功的公司以追求最大利润为首要目的。

这一点在企业的实践界是最常模糊的,尤其是对中基层员工而言,往往直接把对利润的追求表白出来。而对于高层而言。往往因为追求利润与自身太相关而有些隐晦,但即便是主张企业利润并非首要目的的,也难有几人真知其意。

要想真正理解企业利润为必要条件的本意,还得回到德鲁克的文章中,还得回到德鲁克对组织理论的最初思考,如《经济人的末日》、《工业人的未来》、《公司的概念》、《新社会》。从社会、政治与组织间的关系,德鲁克已经论述清楚,一个工业化的社会,其社会经济运作的基本方法与方式需要变革,企业作为一种工业社会的独特组织,在联系社会与人之间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企业已经成为工业社会的一种器官,一种器官只有发挥功能,才能获得存在的价值。

企业首先是要发挥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体现器官的价值,至于利润是发挥功能的能力,利润高的企业将比利润低的企业具备更大的能力为社会作出贡献,然后,如果企业并未将自身的定位立足于发挥功能,那么再高的利润也无法确保企业活下去。就如同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有些器官退化了,并不是这些器官自身出现了什么病变,而是它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这类命题主要是思考“组织与人”的关系。从工业社会到来前,通过科学管理所带来的经济人假设,导致社会的重商主义,本想通过经济自由来改变社会的平等与进步,然而,在重商主义的牵引下,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伴随工业社会的到来,必须有一种新的观念去认识社会、组织、人。在社会经济的整体体系中,每一个部分都要具备三个条件:权力、地位、功能。企业就是将社会与人联系起来,满足社会进步对稳态结构的基本需要。

德鲁克正是认识于此,才展开对基于政治社会学的组织理论研究,成为组织理论的开端,然后,德鲁克认识到社会进步的两在重点,一是组织理论,二是管理方法,于是,德鲁克在完成对社会、组织、人的系统思考后,直接将重点转入企业内部的管理,这就开辟了伟大的管理学科。也相继出市《管理的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实践》、《21世纪的管理挑战》等等。

值得做一总结的是:企业的根本不在利润,利润只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最根本的要回答清楚自己的使命,即与价值理念相关的诸多命题。

迷思四:高瞻远瞩公司拥有共通的“正确”价值观。

这类公司的重点在于能够坚持自己的价值立场,并在此指导下,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以适应外部环境。

目前的企业文化建设多之又多。从外部标杆研究角度,经常要看一看这些高瞻远瞩公司的价值立场。然后柯林斯的研究表明,这些公司的理念并非相同。重要的是他们能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这也充分说明文化的外在适应性与内在差异性。对此研究,读一读沙因的《企业文化生存指南》就会略知一二。

迷思五: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动。

变革时代是当下最热门的字眼。面对变革时代,外部的不确定性在加强,企业无法通过既定的战略规划与趋势研究来对未来做出决策与判断。不确定时代的机会是存在的,然而对企业而言,重要的是如何能够找到机会,尤其是在机会来临之时,如何比别人做得更好。于是,从关注企业的预测向关注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转化,企业需要的是让自己更强壮。

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的基础也是变革时代,尤其是在《变革之舞》中,更是提出如何应对变革时代的挑战问题。

变是永恒的。这对具有五千看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来讲,是容易理解的。运用系统思考的方式也是容易接受的。只是在“术”上,我们的企业还需要提高,就连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许多企业都需要恶补。

迷思六:绩优公司事事谨慎。

这是一个非常好玩的命题。它甚至涉及到对成功的认知,是偶然还是必然,众说纷纭。

那些高瞻远瞩的公司的确都是机会的实践者,他们不拘一格地变革,大胆地尝试,甚至付出过沉重的代价。

这对于中国企业在思考如何面对外部不确定性环境,如何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惰性问题至关重要。创新从表述上已经被人接受,但实践中如何通过深层次的理解而指导实践,并不一定。

迷思七:高瞻远瞩公司是每一个人的绝佳工作地点。

这个问题将企业的思考转入到企业中的员工身上,即组织中的人的问题。人作为一个个体在自身成长与发展中与企业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样要树立自身的价值观。之所以一个企业不适应所有的人,就是因为文化的不同。

一个人的成功,首先是要发自内心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不仅仅是挣钱。这样一来,理解高瞻远瞩公司并非是绝佳工作地点就好理解了。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员工的激励问题。员工最终的激励要靠工作本身,而外外部的各种激励因素。这从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已经得到阐述。最终对组织与人的理解的逻辑基本上可以这样思考:人为了追求更大的收获,要加入一个组织,因为组织可以完成一个人难以达到的目标,组织正是在这种共同的目标追求中形成。对于组织存在的基础研究,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说得非常明白,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信息的交流。然而,巴纳德并没有指出如何走出组织与人的对立问题,并没有从资源的有限与人欲望的无限矛盾中,思考到工作本身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存在资源有限所带来分配的问题,会自然而然地造成社会性惰化。于是,组织最终是无法存在的。而现实并非如此。

组织存在的理由并非仅是达成个人挣钱的目的,它一端连接着社会,另一端连接着个人,从而通过自身功能的发挥,来确立存在价值,完成对社会、组织、人的三体统一。在此过程中,工作本身是激励人的最终因素。

根据这种思路,组织理论最终分化为二大块,一是研究如何决策问题,即做出正确的判断,该领导的研究大家至少包括西蒙的《领导行为》,另一个分支就是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与执行力,即所谓的组织行为,是指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这两个人都是伟大的,是值得信奉的。

迷思八:最成功的公司的最佳行动是来自高明、复杂的战略规划。

是否需要规划,在不确定时代来临的描述中已经表态清楚了。

通用汽车的战略规划部门已经从原来的200人,变动目前的不足20人,功能也大不一样,更加关注行业变化对核心能力的要求。索尼、松下公司也是如此。

迷思九:公司应礼聘外来的CEO,才能刺激根本变革。

这个命题并不是说哪儿来的CEO更好,而是讲是否是能够带来根本的变革,变革的力量与毅力源自何处。我们不回避外部力量对企业内部变革的作用与影响,尤其是在具体变革过程中的指导、牵引作用。然而,企业真正的变革从来都是“心”开始的。

而“心”的存在,就是以文化为核心的。最终又回到了企业文化上来,又回到了对基本价值理念的思考、选择、坚守上来。

迷思十:最成功的公司最注重的是击败竞争对手。

在大谈共赢与把蛋糕做大的今天,这是一个有明确认知的问题。

打败竞争对手并不能表明你发挥了社会性机能,社会条件下存在的企业,对其要求不是打败对手,而是发挥功能。这是一个再清楚不过的问题。

之所以容易让人产生错觉,那是竞争层面的经营管理问题,与价值观的选定不在一个层面是,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问题。

迷思十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这也是个文化问题,往往我们认为文化间的冲突在现实现象中是无法调和的,但柯林斯的研究,确是,往往表象中感觉的冲突,在文化状态下是可以共处的。这就是书中常提的中国的太极问题。凡事不能太绝对,这就理解了。之所以书中将些提出,一方面,可能会有这类误区,别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西方的思考逻辑,可能更注重科学性,而缺少中国人所认知的阴阳相交。

迷思十二:公司高瞻远瞩,主要依靠“愿景宣言”。

这是针对文化自身的反思。也就是关于文化是一句口号的研究。不用多言,文化不是一句口号,文化需要身体力行。这也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最主要问题。

至此,柯林斯与波勒斯完成了基于实证研究的《基业长青》,后续的每一章,只是对各一种迷思及本次历时5年的研究的说明。

称谓词有关的论文开题报告

童鞋你好!广告专业的植入式广告 这个估计需要自己搜索了!网上基本很难找到免费给你服务的!我在这里给你点搜索 .

在百度里面搜模版,然后根据自己的课题,再做呗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需要帮忙写么

  • 索引序列
  • 对亲属称谓词论文研究的读后感
  • 关于亲属称谓研究的论文选题
  • 称谓语研究论文
  • 实证研究的论文读后感
  • 称谓词有关的论文开题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