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我是一只美丽的丹顶鹤,我身披洁白的羽毛,我头戴着一顶小红帽,所以人类叫我丹顶鹤。我每天为人类唱出动听的歌曲,跳着优美的舞蹈。正因为我能给人类带来美丽和快乐,所以人类也非常爱我们,把我们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是,也有一些坏人却经常用枪打我们,用毒药闹我们。有一次,我的几个姐妹被盗猎者开枪打死了。听到同伴发出“嗝...嗝”的惨叫声,我伤心地哭了几天几夜。还有一次,一个坏人把毒药浸泡的玉米撒在我们经常觅食的地方,我们那知道那玉米有毒呀,几个同伴高兴地飞跑过去,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毒性发作,几个好伙伴很快就躺在地上死了。那个坏人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来,捡起我的几个同伴,很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我的兄弟姐妹已经不多了,地球上只有1200只左右了,要是你们人类再继续杀害我们,以后你们人类就再也听不到我们动听的歌声,再也看不到我们优美的舞姿了。我们不能为你们人类唱歌、跳舞是我们的遗憾,也是你们人类的遗憾。但愿人类把我们丹顶鹤看成最亲密的朋友,我们友好相处,没有枪声,没有毒药,没有流血,没有死亡,只有友谊、和平和歌声......
丹顶鹤 属于鹤形目 鹤科 学名:Grus japonensis 英文名:Red-crowned Crane 分布于中国东北、长江中下游、台湾等地。国外见于俄罗斯、日本、朝鲜。 丹顶鹤(又名仙鹤,被喻为长寿象征)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湖泊、海滩及近水滩涂。成对或结小群,迁徙时集大群,日行性,性机警,活动或休息时均有只鸟作哨兵。候鸟。迁徙时排成"一"字形或"V"字形。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及水生植物的叶、茎、块根、球茎、果实等为食。 繁殖期4-6月,求偶伴随舞蹈、鸣叫,营巢于具一定水深的卤芦苇丛、草丛中,每产1- 2卵,孵化期30--33天,早成鸟,2岁性成熟,寿命可达50-60年。北京动物园1954年首次饲养展出丹顶鹤,1964年繁殖成功。 中国Ⅰ级保护动物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丹顶鹤 别名仙鹤,属于鹤科,学名为 Grus japonensis。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几乎全为纯白色。头顶裸出部分鲜红色;额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颊和颈大部为暗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黑色,延长弯曲呈弓状。尾羽短、白色。嘴灰绿色,脚灰黑色。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鱼类等。 4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产卵,筑巢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的枯草丛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鸟学会飞行,入秋后,丹顶鹤从东北繁殖地迁飞南方越冬。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在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达600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 丹顶鹤羽色素朴纯洁,体态飘逸雅致,鸣声超凡不俗,在《诗经•鹤鸣》中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精彩描述。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被誉为“仙鹤”,成为高雅、长寿的象征,在诗词和中国画中,常被文学家、艺术家作为主题而称颂。 在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及沿海越冬;在河北、山东为旅鸟,台湾偶见。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丹顶鹤又称仙鹤,是世界珍贵鸟类,如今,丹顶鹤已经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吉林省和辽宁省盘锦市的省(市)鸟。鹤是我国著名的珍禽,属于涉禽类,鹤形目,鹤科。全世界共有15种鹤。我国共有9种,占一半以上。诸鹤之中,以体形秀丽、鸣声嘹亮、舞步轻盈、白羽黑翎、赤顶鲜艳的丹顶鹤最为名贵。丹顶鹤体长在米以上,全身几乎都是纯白色,只是头顶裸出部分鲜红色及喉、颊和颈部是暗褐色,嘴呈灰绿色,脚呈灰黑色。 丹顶鹤主要产于我国的黑龙江省,西伯利亚东部、朝鲜北部以及日本也有分布。丹顶鹤在我国有两个故乡。每年10月下旬从我国东北成群飞往长江下游一带越冬,第二年3 月下旬又集群飞回故乡去繁殖后代。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鱼类等。丹顶鹤数量稀少,全世界大概有1200只,我国有670多只,为了保护丹顶鹤,目前,在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和江苏盐城建立了保护区。 丹顶鹤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浙江自然博物馆动物陈列厅和标本库房均有陈列和收藏。婷婷玉立的丹顶鹤还作为2003年浙江自然博物馆学生参观年卡的图案,显得高雅别致,一双圆豆般的眼睛,炯炯有神,引人注目。成语“鹤立鸡群”就表示它们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鹤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诗经 鹤鸣》中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精彩描述。由于丹顶鹤的寿命可达50—60年,所以自古以来人们把它同松树绘在一起叫做《松鹤图》作为长寿的象征。
丹顶鹤由于体形大、颜色分明,很容易辨认。人们对丹顶鹤的知识很早就有了一定的积累。中国的地方志书对其有连续的记录,丹顶鹤很早就被人们所饲养,唐宋年间尤为盛行。现在许多地方都有饲养的丹顶鹤供观赏之用。 1980年代后,对丹顶鹤的专项研究展开,至今已对其分布、繁殖地和越冬地的生态和行为、迁徙等掌握的一定的信息。目前丹顶鹤的人工繁殖和人工授精技术已经成熟。1990年代以后,根据环志研究和人造卫星跟踪技术,丹顶鹤的迁徙路线已经明确。
徐秀娟的故事 1964年10月,徐秀娟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扎龙屯的一个养鹤世家。她爸爸是扎龙保护区一位鹤类保护工程师,妈妈也曾在扎龙保护区养鹤10年。徐秀娟小时候常帮着父母喂小鹤,潜移默化中也爱上了丹顶鹤。 1981年,因当地中学高中停办,17岁的徐秀娟到扎龙自然保护区和爸爸一起饲养鹤类,成为我国第一位养鹤姑娘。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顶鹤、白枕鹤、衰羽鹤等珍禽饲养、放牧、繁殖、孵化、育雏的全套技术,她饲养的幼鹤成活率达到100%。她的出色工作得到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阿其波尔德博士的称赞。 1985年3月,徐秀娟自费到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进修。尽管学校考虑到她的实际困难,为她减免了一半学费,她仍然吃不起一天6角钱的伙食,一直靠馒头就咸菜维持每天的紧张学习。第二学期,因交不出学费,生活又难以为继,她曾背着老师和同学,数次献血换来一些钱来维持学业。后来,她又决定把两年的学业压缩在一年半内完成。经过艰苦的努力,最后考试11门功课中10门功课成绩为“优”或在85分以上。这期间,她还自学了英语。她靠献血换钱的事,是她去世后,人们在她用英语写下的几页日记里发现的。 1986年,徐秀娟远赴丹顶鹤的迁徙越冬地、正在筹建中的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啥也没带,就带着三枚鹤蛋上路了。这是秀娟带给盐城保护区的一份礼物,3只鹤蛋对她来说是3只未来的小鹤。迢迢5000里路程,徐秀娟用一个人造革包、一个暖水袋、半斤脱脂棉、一个体温计来照料着那3只鹤蛋。蛋装在人造革包里,温度、湿度只要稍有变化,小鹤就孵出不来了。如果火车上断了开水,她就得把鹤蛋贴肉揣在怀里,因为人的体温正好是37度左右。就这样一路火车一路汽车,小雏鹤最后破壳而出。那3只小鹤分别被秀娟叫做龙龙、丹丹和莎莎。 没有人知道,对那3枚鹤卵秀娟付出了怎样的关爱;但是人们知道,在美国进口的最先进的孵化器里,也死过小鹤。 经过83个日日夜夜的细心照料,3只小鹤终于展翅飞向了蓝天。 徐秀娟深深地爱着这些生灵,鹤已经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87年6月,徐秀娟从家里赶往盐城,与她同行的还有从内蒙古带来的两只天鹅。她叫它们黎明和牧仁。一下火车,迎接她的却是丹丹的死讯。这是她最心疼的一只鹤。丹丹一只腿有毛病,走起路来就像跳一样。秀娟带它到野外捉虫子时,它对秀娟特别亲近。 没有人知道在那种情况下,秀娟流了多少泪。 因为黎明生病,秀娟在宿舍里养护了它8天,黎明康复了,她却病倒了。病还没好,她又经历了一次打击。她万没想到,龙龙会在打针时吐血而亡。 秀娟嚎啕大哭,她在日记里说:从没在人面前这样哭过,丹丹去了,龙龙也去了,可怜的莎莎吓得转身就逃,我难以平静。 黎明身体康复后,和牧仁在复堆河里洗澡嬉戏,因玩得过于高兴两只天鹅忘了回家。秀娟找了它们两天两夜。9月16日,人们在复堆河里发现了秀娟。她的身体蜷缩着,仿佛还在为丢失天鹅而内疚,为丹丹、龙龙的死而自责。 9月18日,白天鹅黎明和牧仁飞了回来,可它们再也见不到挽救过它们生命的秀娟姐姐了;它们看见1000多人聚在一起举行了一个仪式。那天,天空中还出现了日全食。 徐秀娟去世时只有22岁。
外形特征 丹顶鹤具备鹤类的特征,即三长——嘴长、颈长、腿长。成鸟除颈部和飞羽后端为黑色外,全身洁白,头顶皮肤裸露,呈鲜红色。传说中的剧毒鹤顶红(也有成鹤顶血)正是此处,但纯属谣传,鹤血是没有毒的,古人所说的“鹤顶红”其实是砒霜,即不纯的三氧化二砷,鹤顶红是古时候对砒霜隐晦的说法。丹顶鹤的尾脂腺被粉(冉羽)。幼鸟体羽棕黄,喙黄色。亚成体羽色黯淡,2岁后头顶裸区红色越发鲜艳。 编辑本段分布 丹顶鹤繁殖地在中国的三江平原的松嫩平原、俄罗斯的远东和日本等地。它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及长江下游、朝鲜海湾、日本等地越冬。历史上丹顶鹤的分布区比现在要大得多,越冬地更为往南,可至福建、台湾、海南等地。由于这种鸟在文化种的特殊地位,地方志书中一直有着详细的记载,为研究它的古代分布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编辑本段习性 丹顶鹤每年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进行迁徙,只有在日本北海道是当地的留鸟,不进行迁徙,这可能与冬季当地人有组织的投喂食物,食物来源充足有关。丹顶鹤的栖息地是沼泽和沼泽化的草甸,食物主要是浅水的鱼虾、软体动物和某些植物根茎,以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丹顶鹤成鸟每年换羽两次,春季换成夏羽,秋季换成冬羽,属于完全换羽,会暂时失去飞行能力。丹顶鹤的鸣声非常嘹亮,作为明确领地的信号,也是发情期交流的重要方式。丹顶鹤属于单配制鸟,若无特殊情况可维持一生。每年的繁殖期从3月开始,持续6个月,到9月结束。它们在浅水处或有水湿地上营巢,巢材多是芦苇等禾本科植物。丹顶鹤每年产一窝卵,产卵一般2~4枚。孵卵由雌雄鸟轮流进行,孵化期31~32天。雏鸟属早成雏。
节能减排 你我同行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地球。人类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在创业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能源赖以生存,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人预言,人类最终是毁灭在自己创造的文明中。“资源短缺”已成为广大群众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现在不加以考虑对策,未来人类就没有出路,总有一天能源会被我们用尽,人类就无法生存。如今,许多人们不懂得如何珍惜仅有的能源。大量用水、用电,许多破坏臭氧层的物品也消耗飞速,排放的废气已经多得难以让人想象……造成这一切后果的是谁?就是我们人类。要做到节能减排,就要从小事做起,人人动起手来,创建美好的家园。我提出以下几点可行的建议:一、节约电能。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据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冰箱则让它处于无霜状态。夏季天气不算十分炎热时,最好用扇子或电风扇代替空调。使用空调时,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26℃左右就行了。二、节约水资源。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节水有方便,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三、节约用纸。纸张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还能少砍伐树木。据统计,回收一吨废纸能产生800千克的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四、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工厂里的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而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的种树,尤其是在公路旁。五、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家里可以准备不同的垃圾袋,分别收集废纸、塑料、包装盒等,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尽量做到“变废为宝”。全球变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让我们行动起来,节能减排,挽救地球家园的命运,维护人类的一个继续生存的未来。 参考资料:自己写
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大型涉禽,体长120~160厘米。颈、脚较长,通体大多白色,头顶鲜红色,喉和颈黑色,耳至头枕白色,脚黑色,站立时颈、尾部飞羽和脚黑色,头顶红色,其余全为白色;飞翔时仅次级和三级飞羽以及颈、脚黑色,其余全白色,特征极明显,极易识别。幼鸟头、颈棕褐色,体羽白色而缀栗色。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动时仍在一定区域内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或苇塘边,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沙蚕、蛤蜊、钉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块根、球茎和果实为食。分布于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丹顶鹤具备鹤类的特征,即三长——嘴长、颈长、腿长。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几乎全为纯白色。头顶裸出部分鲜红色;额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颊和颈大部为暗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黑色,延长弯曲呈弓状。尾羽短、白色。嘴灰绿色,脚灰黑色。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湖泊、草地、海边滩涂、芦苇、沼泽以及河岸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于农田和耕地中,尤其是迁徙季节和冬季。丹顶鹤食物:主要是浅水的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及水生植物的叶、茎、块根、球茎、果实等为食。以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
我的低碳生活以前,我总是把电灯开上个彻夜到明,水从晚上滴到明早,冰箱塞满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样,既浪费水,又浪费电……现在,我听到了城市在宣传倡导低碳生活,我渐渐有些懂了。我开始了“低碳生活”。首先,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在生活的细节上注重节能减耗。除了做作业必须开灯之外,其余的事情都靠窗外的照明灯来相助。因为我们的客厅大,窗外的照明灯照进来都可以醒目地看到室内的一切,吃饭时,真像一桌“烛光晚餐”,这真是一大盏“天然的灯啊!”只要我洗好手,就都把水龙头拧的紧紧地,不让水“逃”出来,这样,我就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爸爸妈妈会不会做好,每次看见爸爸妈妈进洗手间洗手并顺其自然的把水龙头关紧,我十分高兴,我希望 “低碳家庭”会做的更好。冰箱里放着乱七八糟的东西,妈妈说很浪费电,我灵机一动,想出了妙招:于是,我就拿起以前堆积如山的硬纸板,把它做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盒子,上面贴上了各种分类的标志,然后,按分类去整理,不一会儿,冰箱变得又干净又整洁,焕然一新,一眼就目睹摆放整整齐齐的东西。这样,既帮助了我们,又节省了电。原来,电器开着,就连小小的手机电池在插座上插着时都会排放出可怕的二氧化碳,只要充完电就应该将电池立刻取下。我本来以为,二氧化碳只有汽车尾气、煤炭燃烧这些会排放,没想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微弱的“碳”在侵害着我们大家的生活和地球。每当我看见妈妈要把洗衣粉的桶扔掉时,我会上前去阻止。我会把它做成一个小垃圾桶,有的像个洋娃娃,粉嘟嘟的脸,可爱极了!有的又的像只小动物,活灵活现的,真像一道美丽的“风景”!当夜幕降临,晚饭过后,路边的霓虹灯为夜晚增添了一份光彩,老爸总是把家里所有的灯都关掉,只剩下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然后,趴在窗户上,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一边唱着一首歌:“月亮代表我的心……”真是五音不全,一塌糊涂。养花是妈妈的爱好。家里的吊兰、常春藤一年四季都是绿意盎然。在每个炎炎的夏日,妈妈总会把花搬进家里来,大家看着那些绿色,允吸这那些绿色,心中顿时感觉丝丝的凉意,有了好空气又养眼,真是一举两得啊!这么好的家居环境,并且充满了创意的小欢乐
图像与信号处理,国际中文期刊
CVPR论文可以说是世界顶级水平论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
CVPR是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的缩写,即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该会议是由IEEE举办的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的顶级会议。这是一个一年一次的会议,举办地从来没有出过美国。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这个会上除了视觉的文章,还会有不少模式识别的文章,当然两方面的结合自然也是重点。
下面是前几年CVPR论文的接收情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
cvpr录用标准相当严格,通常会议整体的录取率不超过25%,而口头报告的论文比例更只占5%不到。其会议的组织方是一个循环的志愿群体,其成员遴选一般会在某次会议召开的三年前进行。cvpr的审稿过程中会议的审稿方与投稿方均不知道对方的信息。而且一篇论文经常需要由三位审稿者进行审读。最后再由会议的领域主席决定是否接收。
在各种学术会议统计中,CVPR被认为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和很高的排名。目前在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的排名中,CVPR为人工智能领域的A类会议。
目前,公认的计算机视觉三大会议分别为ICCV,ECCV,CVPR。1、ICCV ICCV的全称是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是计算机视觉方向的三大顶级会议之一,通常每两年召开一次,2005 年 10 月曾经在北京召开。 会议收录论文的内容包括:底层视觉与感知,颜色、光照与纹理处理,分割与聚合,运动与跟踪,立体视觉与运动结构重构,基于图像的建模,基于物理的建模,视觉中的统计学习,视频监控,物体、事件和场景的识别,基于视觉的图形学,图片和视频的获取,性能评估,具体应用等。 ICCV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高级别的会议,会议的论文集代表了计算机视觉领域最新的发展方向和水平。会议的收录率较低,以 2007 年为例,会议共收到论文1200余篇,接受的论文仅为244篇。会议的论文会被 EI 检索。2、ECCV ECCV的全称是Europeo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两年一次,是计算机视觉三大会议(另外两个是ICCV和CVPR)之一。很明显,ECCV是一个欧洲会议,欧洲人一般比较看中理论,但是从最近一次会议来看,似乎大家也开始注重应用了,oral里面的demo非常之多,演示效果很好,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不过欧洲的会有一个不好,就是他们的人通常英语口音很重,有些人甚至不太会说英文,所以开会和交流的时候,稍微有些费劲。3、CVPR CVPR的全称是Internal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intion。这是一个一年一次的会议,举办地从来没有出过美国,因此想去美国旅游的同学不要错过。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这个会上除了视觉的文章,还会有不少模式识别的文章,当然两方面的结合自然也是重点。
以下是几个顶级会议的列表(不完整的,但基本覆盖)(1)机器学习顶级会议:NIPS, ICML, UAI, AISTATS; (期刊:JMLR, ML, Trends in ML, IEEE T-NN)计算机视觉和图像识别:ICCV, CVPR, ECCV; (期刊:IEEE T-PAMI, IJCV, IEEE T-IP)人工智能:IJCAI, AAAI; (期刊AI)另外相关的还有SIGRAPH, KDD, ACL, SIGIR, WWW等。特别是,如果做机器学习,必须地,把近4年的NIPS, ICML翻几遍;如果做计算机视觉,要把近4年的ICCV, CVPR, NIPS, ICML翻几遍。(2)另外补充一下:大部分顶级会议的论文都能从网上免费下载到。(3)说些自己的感受。对计算机视觉和计算神经科学领域,从方法和模型的角度看,统计模型(包括probabilistic graphical model和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是主流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方法。有个非常明显的趋势:重要的方法和模型最先在NIPS或ICML出现,然后应用到CV,IR和MM。虽然具体问题和应用也很重要,但多关注和结合这些方法也很有意义。
分享5种找文献途径!1、百度学术百度学术是一个较大的文献知识库,包含好几个中英文数据库,因而内容会比较宽泛。知网中的文献也会收录在百度学术中,其他包含的数据库还有万方、维普及其一些英文数据库,英文数据库会在下面单独介绍。进入百度搜索百度学术,输入需要的关键词、作者或期刊名称都可以得明如到你想要的内容。2. Wiley Online library这个文献数据库百度学术中也包含,只是我们常常用百度学术习惯去搜中文文献,因此把它们单独拿出来讲。搜索方法也是进入百度,输入WileyOnlinelibrary就进入下面这个界面,把你想要搜索的关键翻译成英文复制进去就可以了。3、 Springer这个数据库和 WileyOnlinelibrary类似,也是英文文献查阅里常用的数据库,WileyOnlinelibrary和 Springer的特点就是能够下载的文献相对较多。4、 ScienceDirect这个数据库简称就是Sci了,虽然百度学术里也有它的冲埋数据库,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官网,搜索方法与上面相同,它里面的内容质量相对好一些,但是下载需要方法,我们下载的方法是使用sci-hub,这个可以帮助散槐蚂你在没有下载权限的情况下下载文章。5、rsc这个期刊也是化学期刊中相当不错的,虽然比不上ACS,但是能在这上面发一篇文章已经很好了。完毕!
专门项目途径、代码途径、序号途径、引文途径 、著者途径。
SCI以上做法上的特点,使得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和的一种依据。科研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反映整个机构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反映他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
ISI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指的是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为此,作为一部检索工具,SCI一反其它检索工具通过主题或分类途径检索文献的常规做法。
而设置了独特的“引文索引”(CitationIndex)。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的途径有那些?
有以下途径:初级检索、高级检索、聚类检索、二次检索。以高级搜索为例进行演示。工具:电脑。1、在主页搜索栏的左侧可以看到一个可下拉的框,右侧有“高级检索”链接,这两个地方都是可以限定条件进行搜索的(图内红框标注)。2、下拉左侧选项框出现这些选项,可根据需要选定需要搜索的范围,如搜索作者名等等。3、进入高级检索后选项就更丰富和精确了,可限定搜索文献发表的具体时间段等等。4、设置好参数后,点击下面的检索进行搜索。5、搜索出来结果后,还有专业检索、句子检索等选项卡(红框标注)。
查找文献去众多中外文献数据库查找下载,需要文献数据库使用权限,一般高校或多或少都会收录些文献数据库资源,如:知网、万方、维普、读秀/超星、Wiley、PubMed、SpringerLink、Web of Science、Elsevier(sciencedirect)、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等。在校生可利用自己学校收录的数据库资源下载文献。超出学校收录范围的文献是下载不了的。
校外人员可以用百度学术、谷歌学术镜像查找文献,但这两个网站都是只可以下载部分文献,最大的作用是检索文献。还可以用文献党下载器,文献数据库资源整合平台,可直接去文献来源数据库中下载文献,包括百度学术和谷歌学术下载不了的文献。学校资源不够用的话,也可以用这个试试。
例如下载ProQuest中的学位论文
在文献下载器资源库,双击“ProQuest”即可进入该数据库查找下载文献
进入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检索到需要的文献,点击PDF下载全文
一篇国外学位论文用文献党下载器在校外就下载好了,共计140页
根据上述沙漠化调查和监测环境地质指标,下面按国际地质指标释义形式介绍沙漠化的环境地质指标。
一、沙丘的形成与活化
名称:沙丘的形成与活化
简介:沙丘和沙席是在各种气候和环境控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包括风速和风向、湿度和堆积量。大陆环境下沙丘系统和沙席是由风力作用搬运或再运移的沉积物形成的。新形成的沙丘是由气候变化和/或人类扰动使沉积物重新活动而产生的。源自许多沙漠边缘沙丘迁移以及温带地区半固定、固定沙丘的活化(如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毛乌素沙地等)。沙丘形态或位置的变化可指示干旱程度、风速和风向的变化(参见风蚀、风积作用)或人类的扰动。利用干旱度指标和沙丘活动性指标(沙丘活动性指标是指现有风能与降水量—潜在蒸发量比值的比率)能够把沙丘的变化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
意义:运动着的沙丘可能会掩埋房屋、场地,阻塞变通。半干旱至半湿润地区的沙丘活动,使牧场和农业的可耕地面积减少。它们也是干旱性变化的一个很好的指标。沙丘通过提供地貌和水文对生物增减的控制,在许多生态系统(北方的生态、半干旱地区、沙漠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为或自然原因:沙丘形态的变化和沙丘的运动可能是由干旱程度的变化(旱灾的周期)引起的。广泛的变化也可能是因风模式的改变以及人文活动诱发的,例如过度放牧对植被造成的破坏,以及不合理的耕作生产、生活方式。
适用环境:沙丘分布广泛于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半湿润的沙漠、沙地区,零星分布于盆地内古河道发育地带。
监测场地类型:活动沙丘的边缘,半固定沙岗和植被稳定的固定沙丘。
空间尺度:块段至景观/区域尺度。
测量方法:沙席和沙丘区大小、形状和位置的变化可以通过重复地面勘查监测,活动及固定沙丘和残遗沙丘的测量则利用航空摄影或卫星图像进行监测。
测量频率:监测沙丘与干旱周期有关变化的测量频率应是5~10年一次,当发现移动时,应加大监测频率。
数据和监测的局限性:往往缺乏气候记录,尤其是风的资料。
过去与未来的应用:能够建立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过去50年中沙丘活动性的记录,并能将这些记录与温度和降水量记录联系起来。已有第四纪残遗沙丘的古记录(包括古风向)可以评价未来的气候变化对风成系统的潜在影响。
可能的临界值:沙丘活动指数M>50。其他的临界值可能以活动沙丘区对农业耕地以及相关地下水位的容许极限为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十九世纪美国大平原上活动沙丘的沙:来自早期考察者计算的证据.第四系研究,43:118-124.
沙漠地貌学.伦敦:UCL出版社.
沙丘的地貌.伦敦:Roottedge.
Cooke,R., and :USL Press.
Lancaster of desert :Roottedge.
Muhs, dune sand on the Great Plains in the 19th Century:evidence from accounts of early Research,43:118-124.
Nordstorn,., and dunes:form and ,John Wiley and Sons.
其他资料来源:农业与环境署、地质调查所、沙漠研究所、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
(INQUA)、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GA)。
有关的环境和地质问题:活动沙丘可能侵入并破坏农业生产耕地、影响交通运输干线。人类为稳定沙丘作出了努力。沙的运移使地表蒸发量降低,可影响浅层地下水位。
总体评价:沙丘是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地表形态与环境变化极为重要的指标。
二、地表岩土组成
名称:地表岩土组成
简介:地表出露着各种岩土类型,其中松散堆积物的抗风化能力最差。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少雨多风条件下,岩土类型的不同其产沙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一般说来,碳酸岩、喷发岩类(灰岩、白云岩、玄武岩、流纹岩等等)分布区为不产沙区;抗风化能力较差的中生代晚期及第三纪半固结碎屑岩为少量产沙区;松散的第四纪堆积物,特别是第四纪晚期河流湖滨相富沙沉积物分布区是土地沙漠化的大量产沙区。我国现代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则主要分布在大量产沙区及周遍生态环境较脆弱地带。
意义:地表岩土的固结程度以及松散堆积物的粒级组分等物理特性,是判断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基础环境地质指标。特别是在预测土地沙漠化可能发生的潜在地域时,地表岩土组成及其物理特性具有指示意义。
人为或自然原因:自然成因。
适用环境: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
监测场所类型:毛乌素沙地中北部等(侏罗、白垩纪地层分布区)少量产沙区;第四系分布区。
空间尺度:块段至景观/中尺度至区域尺度。
测量方法:结合地质图编绘,野外进行侏罗、白垩纪地层表面“糠砒砂”的抗风化物化测试。
数据和监测的局限性:地表岩土组成受自然和人为影响较强,抗风化强度难以监测。
过去与未来的应用: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化时,易发生土地沙漠化和可能产沙的重点地区。
可能的临界值:参照岩石类型地质单元分界。
主要参考文献:
董光荣,金炯,申建友等.1990.晚更新世初以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沙漠化过程及其成因.见:刘东生编.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第二集).北京:科学出版社,91-101.
樊自立,马映军.2002.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生态平衡及土地沙漠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7(3):27-32.
龚家栋,程国栋,张小由等.2002.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的环境与演变.地球科学进展,17(4):491-496.
吴波,慈龙骏.1998b.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发展阶段和成因.科学通报,43(22):2437-2440.
新疆荒地资源综合考察队.1985.新疆重点地区荒地资源合理利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吴薇等.2003.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恢复机理.北京:海洋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队.1994.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土壤和土地资源.北京:科学出版社.
朱震达,王涛.1992.中国沙漠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纪研究,(2):97-106.
Acton,(eds) health of our soil-towar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for Land and Biological Resources Research,Ottawa: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Canada.
Rodriguez-Iturbe and soil moisture dynamics:a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the ecohydrology of water-controll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有关的环境和地质问题:在自然和人类作用下可能发生水土流失。
总体评价:地表岩土组成是环境和人为作用下的产物,其变化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质量。
三、土壤物质组分含量
名称:土壤物质组分含量
简介:从地学角度来看,土壤层既是地表沉积物经风化和生物作用产生的风化壳层。也是反映气候、水分、植被和地形等环境要素的地质标志。一般对土壤物质含量的分析主要包括:物理性粘粒和有机质、氮、磷的数量变化等。我国东部科尔沁沙地,内蒙伊克昭蒙及腾格沙漠东南缘沙坡头等地的实践工作都证明:土壤物质含量指征及其变化量,可以用来确定土地沙漠化发展阶段或程度。
意义:土壤物质组分含量的变化是土地沙漠化过程的重要标志,是反映沙漠地区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物理性粘粒是表征土壤塑性、保水能力的分界线,其含量高,意味着土壤物理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高。土壤有机质一方面反映了植物残体的养分归还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地面植物生长的情况。所以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粘粒在评价沙漠化土壤特征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研究风蚀沙漠化问题时,通过对沙漠化土壤物质含量的研究,深入、全面了解沙漠化过程的发展规律和沙化土壤退化的演变过程,认清沙漠化危害,将为预测沙漠化发展趋势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人为或自然原因:土壤物质组分含量是人类改造土地或风蚀、水蚀等自然现象改变土地的结果和表现。
适用环境:干旱、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等不同自然地带的沙漠化土地。
监测场地类型:未沙漠化及沙漠化土地。未沙漠化土壤物质组分含量可以作为背景值。
空间尺度:区域尺度/小比例尺。
测量方法:常规物理分析、化学分析。
测量频率:3~5年。
数据与监测的局限性:不同地区原生土壤养分的本底值不尽相同,故不同地区各类沙漠化土地的土壤指征不可能一样,很难定量的确定沙漠化各发展阶段的土壤指征。
数据与监测的局限性:胡孟春(1991),根据野外大量调查样点统计资料整理出科尔沁地区土地沙漠化单要素分类指标:以科尔沁沙漠地区内蒙古奈曼旗为试验点,无论是草地还是旱作农田,发生沙漠化后土壤养分含量均明显下降(表3-14)。土壤养分是作物赖以生长、繁殖的物质保障,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其生物量的高低。显然,土地沙漠化后,土壤养分环境的恶化是植物(作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3-14 沙漠化过程中草地和旱作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刘玉平(1998)在对毛乌素沙漠化草场实验研究中,也成功地用土壤的物质含量指标与土壤质地一起完成了土壤概况的评价工作。
姚洪林(2002)认为:在土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指标的变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指标都在发生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指标是土壤有机质和小于的物理性粘粒。不同沙漠化程度土壤的基本特征如下:
流动沙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氮~,全磷~,速磷~。~沙粒为~,小于的物理性粘粒~,小于的粘粒~。
半固定沙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氮~,全磷~,速磷~。~沙粒为~,小于的物理性粘粒~,小于的粘粒~。
固定沙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氮~,全磷~,速磷~。~沙粒为~,小于的物理性粘粒~,小于的粘粒~。
可能的临界值:物理性粘粒——直径小于的粘粒<、有机质含量<。
主要参考文献:
关有志.1992.科尔沁沙地的元素、粘土矿物与沉积环境,中国沙漠,12(1):9-15.
胡孟春.1991.科尔沁土地沙漠化分类定量指标.中国沙漠,11(3):57-61.
刘玉平,慈龙骏.1998.毛乌素沙地草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J].中国沙漠,18(4):366-372.
申建友,董光荣,李长治等.1992.沙漠化与土壤物质含量变化.中国沙漠,12(1):40-48.
王葆芳,刘星晨,王君厚,丁国栋.2004.沙质荒漠化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8(4):23-28.
王涛,吴薇,赵哈林等.2004.科尔沁地区现代沙漠化过程的驱动因素分析.中国沙漠,24(5):519-528.
姚洪林.2002.内蒙古沙漠化土地评价指标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3):19-23.
朱震达,刘怒,邸醒民.1989.中国的沙漠化及其治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有关的环境和地质问题:土壤物质含量的改变可能引起植被的死亡。
总体评价:土壤物质含量是环境和人为作用的灵敏指标:变化会影响土地质量、植被生长。监测土壤物质含量变化可有助于预测未来土壤沙漠化和用于农业、林业等目的的价值。
四、地下水位、水化学
名称:地下水位、水化学
简介:地下水是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最宝贵的生态资源,其水位埋深的变化,影响者地表植物的生长和土地沙漠化过程。另一方面,地下水的水质,尤其是水中的含盐量、矿化度对土壤水化学组分和地表植物的生存、生长产生较大的影响。塔里木河区植被与地下水质的相关研究表明,当潜水矿化度<5g/l时,胡杨、红柳长势较好,当矿化度>5~6g/l时,胡杨开始出现枯萎,矿化度>30g/l时胡杨全部死亡,矿化度>70g/l时还可见到稀疏生长的红柳。
人为或自然原因:地下水位可因气候变化而发生自然变化,其埋深的变化可以作为预测地表环境及植物生长环境的间接指标。另外,人类过量抽取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造成地表土地沙漠化。河北坝上局部暖棚蔬菜种植地区,大量地下水的摄取,造成湖泊干枯,出现大面积的土地沙漠化过程。
适用环境:任何抽取地下水用于人类饮用、灌溉、工业用途的地方,或影响生态系统的区域。
空间尺度:从块段到景观/区域尺度。
监测场所类型:可以代表特定含水层的钻井、水井或泉。
测定方法:到达潜水面的深度是采用人工测定、水位自动记录仪或压力传感器监测的。标准水文地质方法被用来计算水量平衡。在计算现实补给速率时必须考虑到近几十年的气候变化和地表生态系统变化。
测量频率:用来反映季节性及每年变化的最小间隔期为月。评价古含水层状态的间隔应当为大约5年。
资料和监测局限性:水位需要在几十年里按季节和每年来测定,以便确定总体趋势。人工方法的总精度约1cm,但是采用自动方法可以将精度提高。
过去与未来的应用:古水体可以作为过去气候变化的“档案馆”。
可能的临界值:为抽水速率超过补给速率时就越过了某个界限,则可持续的可再生资源变为不可再生,并使其变弱的资源。当某个水井的抽水速率超过旁侧入流速率时,该水井就会干枯,因而也就越过了某个界限,尽管当停止抽水或当补给量加大时情况本身可以反过来。
主要参考文献:
地下水.新泽西州 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 出版社.
地下水介绍.伦敦:Allen and Unwin出版社.
定量地质学.纽约 Academic出版社.
西北地区地下水生态环境临界指标体系与深层承压水合理利用研究.“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912-01-03S报告.
deMrsily, York:Academic Press.
Freeze, Cliff,NJ:Prentice-Hall.
Price, :Allen and Unwin.
其他资料来源:环境、水/水文公司、地质调查所、国际水文地质学家联合会(ISH)国际水文学科学协会(IAHS)、国际水文规划署(IHP)、世界卫生组织(WHO)。
有关的环境和地质问题:具有大量的与地下水减少有关的环境问题的“备忘录”,包括湿地排水、地质稳定性和土壤盐碱化(参见地下水水质)。城市地区的一个大问题——地下水污染,也减少总的水资源。
总体评价:地下水水位是利用地下水地区的一个基本参数。
五、风蚀、风积
名称:风蚀、风积作用
简介:风蚀是大气圈与土壤圈或岩石圈相互作用并受生物圈和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形成的复杂的自然—经济复合过程。风积作用则是在风营力搬运过程中,主要以跳跃或滚动搬运形式的粉细沙粒,在特定的运动休止点开始堆积,形成各种类型的沙丘、沙席。风积与风蚀是风沙运动的近地表的现象,是较干旱地区反映剥蚀—堆积地质作用过程的重要标志。大风作用于地表松散沉积物和脆弱岩层,引起风蚀,携走沉积物和土壤中的细微颗粒。风蚀地质作用主要形成雅丹地貌、风蚀干谷、洼地;风蚀过程常使地下沉积物和植物根系因风蚀出露,减少植被覆盖度,由于细粒物质从地面吹蚀,造成土壤养分不足或植被减少;风积过程常促成地表沙丘、沙席的形成和移动,在一定范围内掩埋田地、阻塞公路,或造成土壤粗化,降低耕田、草场的自然生物产量。
意义:伴随旱灾和干旱化出现的风蚀、风积的形成与地貌形态变化,是衡量沙漠形成和土地沙漠化发展的重要环境地质表征。
人为或自然原因:风蚀、风积是干旱多风地区一种自然现象,它们的作用过程,常改变地表微地貌特征与土壤组分机配,以及植被的生存环境。同时多变的风蚀、风积地表形态对人为活动反映敏感,尤其对诸如耕作和过度放牧等会导致植被减少的人类作用。
适用环境: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
监测场所类型:不同自然带沙漠、沙地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风蚀、风积地面。
空间尺度:块段至景观/中尺度至区域尺度。
测量方法:辅以航空照片进行典型地带一定范围的地质地貌调查、测量。利用系列图件、航空照片、卫星图像和典型区地面验证方法进行大区域监测。测量频率:5~20年1次。
数据和监测的局限性:风蚀对不同岩土类型和地貌是不一样的,地面粗糙状况(障碍的程度)不同,引起近地面风力削弱程度的差异造成风蚀强度的不同。因此无论是风蚀因子还是由此产生的风蚀过程都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随机性,如各等级风速所以不易评价复杂景观的侵蚀强度。
过去与未来的应用:过去的风蚀、风积作用可以通过研究在古侵蚀面上发育的埋藏土壤层和古沙丘来探测。
可能的临界值:沉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在特定的风速范围内发生的,取决于粒度、胶结和压实程度、含水量、植被和微地貌形态。
主要参考文献:
沙漠地貌.伦敦:UCL出版社.
沙漠环境的地貌学.伦敦:Chapman&Hall出版社.
王涛.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王训明,董治宝,武生智,陈广庭.土壤风蚀过程的一类随机模型.水土保持通报,2001,21(1).
吴正.风沙地貌研究论文选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Abrahams, of desert :Chapman&Hall.
Cooke, :UCL Press.
Woodruff, Science Society America (5):602-608.
有关的环境和地质问题:耕地、草场退化、沙漠化。
总体评价: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风蚀、风积是地质环境变化的有价值指标。
对雅丹形成年代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1)实地调查和观测现代风蚀速率来间接推算其形成年代。如夏训诚根据罗布泊楼兰古城的建筑物遗址风蚀调查结果,认为该区的风蚀速率为~厘米/年,那里的雅丹是近千年的风蚀产物;西班牙埃布罗低地雅丹区域倾倒的石膏废弃物上形成的雅丹,Gutiérrez-Elorza等认为其形成不到100年。(2)获取雅丹地貌顶部的地层年代推算雅丹地貌的形成年代。如Clarke等用红外释光法对美国莫哈维荒漠1米高的小型雅丹进行测年,得出其形成时间不到250年。(3)对雅丹地区内存在的文物测年来推断雅丹形成年代。Bohlin和Hoerner分别对罗布泊和敦煌附近细沙中的陶器进行定年,认为那里的中型雅丹在距今~千年以前开始形成。(4)通过分析雅丹周边沙漠的形成年代,洞穴堆积物等记录的区域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和前人的气候变化研究成果,间接推断雅丹形成年代,这也是学者们应用比较多的方法之一。如El-Baz等根据区域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认为埃及西部荒漠大型雅丹的风蚀历史可上溯到中新世晚期或上新世早期;Beadnell、Peel和Hagedorn认为非洲撒哈拉中型雅丹是在新石器洪积期之后形成的;Haynes认为撒哈拉东部的雅丹地貌是在距今千年以前开始的极端干旱期形成的;Washington等认为乍得Bodele低地4米高的雅丹可能形成于距今~千年以前;Goudie通过对非洲纳米布沙漠形成年代来推测纳米比亚海岸的大型雅丹可能形成于数百万年前;Inbar等认为阿根廷PayunMatru火山区玄武岩上的雅丹形成于干旱而多风的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初期;Vincent等根据洞穴堆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情况,推断沙特阿拉伯西北部寒武纪—奥陶纪砂岩的雅丹地貌在距今400千年以前开始形成;郑本兴等通过分析周边区域地质历史演化与前人研究结果,认为敦煌雅丹地质公园的雅丹地貌是晚更新世中晚期开始切割的。除上述方法的单独应用外,还有学者组合应用这些方法来推断雅丹的形成年代。如Al-Dousari等通过综合前人区域气候研究,结合实地观测风蚀速率,推算出科威特Um Al-Rimam低地雅丹的形成年代为距今44~1500年以前。雅丹地貌是侵蚀地貌,不同于堆积地貌,其形成年代不同于雅丹地层的年代,地层开始被切割的年代才是雅丹开始形成的年代。因此,雅丹形成年代的断定存在很大的难度,还没有直接的方法来测定其形成年代,这也是雅丹地貌研究的难点。只有通过一系列的间接方法来推测其形成的大致年代,但准确性欠佳。由于不同或同一区域的岩性、动力、气候和规模存在差异性,雅丹地貌的形成年代也是千差万别的。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基础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1.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目的除了评价总结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所有组成部分外,还在于触发教师们的自我反省意识。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第一,对教学模式的反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照本宣科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课改的标准。以前的课堂上,教师讲课占课堂的百分之七十左右,等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并没有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学习,并没有完全汲取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长此以往,地理教学课堂模式逐渐僵化,教师渐渐失去自我反思的意识,课堂效率无法提高。所以,教师们应该从教学模式开始反思,改变旧的教学理念,积极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第二,对教案设计的反思。教案设计在初中教学中占有主导整个教学过程的地位,是把反思教学运用到课堂实践中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写教案的时候不仅要对自己之前设计的教案进行反思总结,而且要对比分析其他教师的教案,以此提高教案设计质量。
2.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有效形式
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并不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助引导作用的学习活动。完成这项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配合默契,共同完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学生的中心地位,注意自己与学生之间是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听课,记笔记,做作业,要明确自己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还要作为学生的朋友,多与他们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习地理时遇到的问题。初中生还处于对地理知识的启蒙阶段,必须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带动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他们发现地理的乐趣,从而打下牢固的地理基础,为进入高校的地理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及时在课堂上反思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利用宝贵的四十五分钟时间抓住学习重点,给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初中地理的知识点比较系统,整合度较高。教师完全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将教材中涉及的地理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在课堂上进行的反思教学相当关键。教师应该在授课的时候时刻注意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对哪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比较容易接受哪种教学形式。例如在教授《海陆的变迁》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并运用板块运动说明火山、地震带分布的规律。这堂课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承接,那么教师应该反思在讲“大洲和大洋”时用的教学方法效果好不好,学生学习的兴趣高不高。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时,教师通过给学生看地图的方式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发现学生上课的时候集中度不够高,课后掌握度并不好。那么在讲授《海陆变迁》时就可以换一种方式,用视讯展示的形式给学生讲解板块运动的过程。通过教师这样对课堂进行反思,就在短时间内及时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3.结语
初中地理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阶段,是为学生进入更高学府进行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研究高效的教学法,时常运用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发现自身与学生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只有科学地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特点进行教学反思,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发现初中地理知识的乐趣,并把掌握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才能实现达到贯彻落实我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新目标。
一、教学模式简介
课堂教学模式指的就是教师们在课堂上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即圣人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在不同的课堂上,以及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时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一书中,乔伊斯和韦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正规化或计划。”但是从某方面来说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将模式引入到教学理论中,只是希望能够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下建立起各种型别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或者结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指向性;2操作性;3完整性;4稳定性;5灵活性。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设计都是有着一定的目标性,即是需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模式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学模式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非洲》,其教学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1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掌握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主要河流、主要资源;2过程与方法,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学会通过对比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3情感,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师必须在明确这些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套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够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教师们也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需要注意对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
如今教学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可以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多媒体。虽然这些先进的教学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将静态变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巨集观模拟,把巨集大场景作缩微处理,转瞬变为定格,化枯燥为生动。但是如过不注意,则极有可能形成喧宾夺主的效果,不仅仅是无法提高教学效果,还会形成反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的时候,需要考虑好如何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
三需要注意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如今,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而还包括了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因此在构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主动的去“学”。为此,教学模式需要考虑到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思维。例如可以设定相应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用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中国的水资源》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水资源时间上分布不均,是否就可以说,在同一时间段内,就一定分布均匀,没有矛盾了呢?应该如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现象呢?究竟应该是北方的“土老哥”南下去“打工”还是南方的“水兄弟”北上去支援呢?为什么?如今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解决呢?让学生们通过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进行补充。这样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获取了答案,教师的补充使得他们的答案更加的准确合理,他们就会获得相应的喜悦感和成功感,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四需要考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得到协调发展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教学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过程平等。”正因为如此,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构建出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必须要明白,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加强对课本知识以及其他技能的传授与培养,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肯定,能够与他人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尤其如此。为此,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教材中挖掘出能够培养和感染学生情感的部分内容,并进行一定的加强与润色,让学生能够加大在学习上的情感投入,使学生们能够获得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那绵延万里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的黄河壶口、有雪域之称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等等,都能使学生产生崇敬、赞美喜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内容的以及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情趣和热爱。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的《中国的人口》时,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国情,对我国的人口特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并结合当下的一些时事,引导学生们对我国人口的特点以及人口增长后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的资料进行收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主题活动。同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展示,会激发出他们的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求知欲望,他们会积极的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减缓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对策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就业压力?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的减轻人口增长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如资源紧缺等?”在课后,他们会更加积极的进行资料的搜寻,或是去图书馆查询相关的书籍,或是利用网路蒐集相关的资料。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将学生的情感因素考虑进去,能够更加容易的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正面情感,从而让他们更加积极的去学习地理知识,同时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并不断的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改进,从而使得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的完善。这些都需要我们地理教师不断的进行探索。这里所讲的只是笔者的一些粗浅意见,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篇利用空间遥感技术破解楼兰古城消亡之谜的论文最近在学术界引起关注。该论文认为两次地质滑坡堵住了古孔雀河,切断了供水源,楼兰古城因断水而被遗弃并最终消亡。 有关楼兰古城消失之谜的探索,最近因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何宇华、孙永军两位研究人员的一篇论文再次引起学术界的兴趣。作者在这篇发表于第二季度《国土资源遥感》杂志上的论文中称,他们应用空间遥感技术,通过对卫星图像的判读解译,找到了楼兰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中国论文联盟 楼兰曾经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可不知什么原因,这个西北形胜之地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对此史书中没有留下只言片语。1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下发现了“楼兰古城”,并且宣称是“沙漠中庞贝城的再现”,世界为之震动。随之而来的是100多年关于楼兰消亡原因的论争,至今没有定论。 在今年6月15日出版的《国土资源遥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应用卫星遥感探索楼兰古城消亡之谜》的文章,该文作者何宇华、孙永军确信他们找到了古城消亡的答案。他们应用空间遥感技术,通过对卫星图像的判读解译,发现楼兰古城上游存在堰塞湖和两处地质滑坡。又从环境地质学上研究与分析楼兰地区的供水源和古河道分布情况。基于这一发现他们认为,新疆楼兰古城最终消亡的原因是由于古城所在地古孔雀河上游先后发生过两处滑坡崩塌(分别位于古城上游8.5公里和20公里处,前者规模较小,后者规模较大),堵住河水后形成堰塞湖,从而切断了楼兰古城的供水源。楼兰古城因断水而被遗弃乃至消亡。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长林说,该文通过遥感图像对区域古地理环境进行了分析,提出古滑坡是导致该地区古堰塞湖出现的主要原因。用遥感图像,特别是高分辨率图像进行分析,是考古包括古地理环境研究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该文的观点值得重视。该文提出了对楼兰古城消亡原因的新认识,说明遥感在考古研究中能发挥巨大作用。 可是对此见解持有异议的专家也不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守春研究员认为,滑坡的观点不能成立,那里根本不会存在滑坡。 他们通过对卫星图象的解译得出结论,可能对实地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楼兰以北雅丹地形相对高差最多才20米;楼兰以西的雅丹地貌相对高差也就几米,20公里处的地形相对高差也不是很大。在这样的地方不可能产生滑坡。 塔里木河下游是平原地区,河流改道是很平常的;而且塔里木河每年都有洪水,就和黄河下游一样,洪水一来大平原上河流改道是很容易的,不一定因为滑坡才改道。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孟凡人说,关键的问题是他们不能断定堰塞湖形成的时代。如果楼兰城是因为堰塞湖而废弃,那么必须和它的废弃时代相对应。不能确定时代就不能说明楼兰城是因为这个堰塞湖而废弃的。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李廷祺先生针对这一质疑,举出北魏法显《佛国记》中的一段话:“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李先生认为这段描写说明当时的罗布泊已经干涸,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其上游发生滑坡。 孟凡人则认为,北魏法显的《佛国记》中没有明确记载他是从楼兰经过的,这段描写适用于这条线路的任何地方,而且当时他是不是一定从罗布泊经过,现在有很多种意见。他根本没有点出罗布泊,也没有写到湖泊。出玉门关以后走罗布泊这条路线,代代几乎都有这种情况;而且后人好多都不从罗布泊走,出玉门关以后往西南就斜插下去了。 王长林也提出了建议。他说,文中只提出从图象中能看到滑坡,而没对产生滑坡的来源进行分析,且给出该滑坡是否真实存在的有力证据,因此需对该滑坡做深入分析研究。如果滑坡真的存在,则该文确实对楼兰古城的消失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认识,值得对此关注。 (科学时报) 中国论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