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中国青年杂志现在还发表吗

中国青年杂志现在还发表吗

发布时间:

中国青年杂志现在还发表吗

不一样。以前的《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现在的《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76年,由共青团黑龙江省委主管、新青年期刊出版总社主办,创刊以来一直是各种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所以,并不一样。现在的《新青年》文笔优美,内容生动,为同龄人体验情感世界,了解世态人情提供一条捷径。主要栏目有:开卷有益、理论场、专场纪实、访问冰与火之歌、惟系列-惟文艺等。

延安的“中国青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第三年——一九三九年出版的。第二期正逢“五四”运动二十周年,毛主席为它为了短文纪念,在这篇文章里。毛主席第一次发出了这一有名的指示和号召,即:“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青年之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同工农民众相结合。、”第三期又刊载了毛主席在延安纪念“五四”的大会上的讲话。 延安的“中国青年”由第一卷到第三卷,共出版了二十九期,每半月一期。党中央的许多领导同志,如毛主席、朱总司令、任弼时、洛甫、李富春、阵伯达等同志都为它写过稿。当时中央青委的许多负责同志,如冯文彬、胡乔木、刘光、李晶等同志,也发表了许多有关青年工作和青年修养的文章。此外,还刊登许多国际和苏联青年运动的译文。 延安的“中国青年”确定了它的任务不只是指导青年运动,而且应该具体帮助青年学习。这一方针,从第二卷中期以后,就体现得更明确了,它发表了大批帮助青年学习各种知识的文章,有关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思想、文艺音乐,以至自然科学的各方面。它受到广大青年的热烈欢迎。为它写稿的有:胡乔木、王学文、杨松、柯柏年、董纯才、陈企霞、许立群等同志。范文澜、洗星海、何其芳等同志所写自传式的文章,尤其被青年们所喜爱。编者并从这里得出经验,认为一般青年刊物不能只谈青年工作而必须具体帮助青年学习,照顾广大青年群众,掌握“青年工作中心任务是学习”的精神。“中国青年”的实际效果。也清楚地显示了这一方针的正确。 延安“中国青年”在晋西与县出刊了晋西版,由于晋西是在敌后,物质条件非常困难,这个刊物的出版是费了很大的努力的。 延安的“中国青年”发行的困难和今天相比较,是超过不知若干倍了,国民党统治区只有极少数量漏过检查达到读者手中,后来则根本不能到达。广大的敌后根据地,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日益加紧的封锁。最初尚可发到,后来每期只能发到区党委一两册,因为过封锁线必须轻装快步,笨重的书籍自然不能多运。终于在皖南事变之后,主要因为发行太困难,“中国青年”便停刊了。一直到今年一月一日党中央的建团决议中规定出版“中国青年”做为指导建团方针的刊物,这才在完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人民革命大胜利的基础上,把这个有光荣传统的刊物——“中国青年”恢复了。

看?中国青年报是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中国青年报是共青团中央机关报,是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之一,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全国性综合日报。中青在线是中国青年报官网,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之一,中国青年报APP和法人微博、微信公号矩阵构成强大移动端传播平台。中国青年报纸媒、PC端和移动端用户规模上千万,转载率居全国媒体前列。

新青年杂志现在还存在吗

新老事物容易出现冲撞,《青年杂志》因和老刊物“撞名”,《青年杂志》的出版商群益书局收到上海基督青年会的来信,说《青年杂志》和他们办的杂志刊名雷同,要求《青年杂志》更名。

在出版一卷、总计6本刊物后,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出版,成为其时反封建和呼吁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提出时代青年的新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1916年12月26日,黎元洪签署“中华民国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简字第七百九十二号令”,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受命当天上午,蔡元培便到前门外西河沿的中西旅馆拜访来京出差的陈独秀,力邀他出任文科学长。

移居北京,陈独秀为《新青年》寻找到了新阵地,《新青年》迎来了李大钊、鲁迅、胡适等重要作者加盟。从此,陈独秀不再是上海弄堂里的个人办刊,“独人杂志”成为同人杂志。

没有新青年了。

记得是 当年办了一段时间,后来就停刊了,停刊之后就再没有了。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

相关说明

《新青年》对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多方位、多层次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蒙受和正在继续蒙受《新青年》杂志的鼓舞和鼓励。

《新青年》描述的“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注:《新青年宣言》,《新青年》第7卷第1号。)这样一个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的转型已经基本实现。

在新的社会基础上觉醒,不断解放思想,深刻领悟五四时期先进中国人确立的救亡、启蒙、科学、民主、社会主义等时代主题的当今意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新青年 (陈独秀创办月刊)

中国青年杂志发表

于【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 《中国青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于20年代出版的机关刊物。周刊,1923年10月发刊于上海,后迁广州﹑汉口等地出版。《中国青年》是“五四”以后最早提倡“革命文学”的刊物。它的前身《先驱》,早在1922年2月就设置“革命文艺”栏。《中国青年》创刊后,陆续发表有关文学问题的文章近30篇,引导文艺青年关心社会现实,接近工农群众,投身革命斗争,培养革命感情,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反对个人享乐与颓废悲观的倾向。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1927年7月迁回上海。在1927年11月至1932年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抗日战争时期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1939年4月在延安出版,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在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平(今北京)。1949年4月起,一直是团中央的刊物。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设有批评、时事述评、书报评论、文艺、通讯、我们的时代等专栏,文字明白晓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图文并茂。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发表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 1963年应《中国青年》杂志之邀,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从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共和国“一号英模”。3月,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发表使这一期杂志的发行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各地加印118万份仍不能满足需求,各地团委又翻印了207万份……随着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这本杂志在当时的地位几乎无可比拟。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国青年》又一次告别了她的读者。 沉寂了12年后的复刊犹如一次涅 ,1978年的《中国青年》注定要以她曾在创刊时有过的激情和勇气成就自己在中国新闻史上惊世骇俗的业绩。经过了十年动乱的人们都像是憋了一肚子的话,而其时社会上对于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与“两个凡是”的较量也使刚刚复刊的《中国青年》置身于历史的转折点。1978年9月复刊第一期《中国青年》发表的《破除迷信,掌握科学》和《“句句是真理”为什么是荒谬的》笔锋如剑直指“两个凡是”,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战斗不仅止于此。在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已经对“四五”事件有了“不改变结论”的说法时,《中国青年》冲破了思想的障碍,一鼓作气,在同一期上发表了《天安门诗抄》和“四五”青年英雄事迹的文章《革命何须怕断头》,在文中首次宣称:“四五运动”是一场“伟大壮烈的人民运动”,这一毫不含糊的宣战直接触及了“两个凡是”的底线,杂志刚一面世,一时“洛阳纸贵”。这一充满着勇气的举动为《中国青年》之后的个性和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5月,一场震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大讨论使她又一次成为传奇。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潘晓讨论”也不啻于一场惊雷,撼动青年的内心。而在23年前,要进行这样一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讨论,更无异于一次思想的盛宴和精神的启蒙,《中国青年》也在这时创造了当期400万册发行量的奇迹.

1891(光绪十七)年,萧楚女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鹦鹉洲一个小商家庭。萧楚女幼年即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1901年,他父亲经营的木排在洞庭湖遇风暴被冲散,木行破产,萧楚女父亲因肺病复发去世。不久,长江大水冲走鹦鹉洲上的房屋,萧楚女母亲搭起简易木棚让一家人居住,木棚又被一场大火烧光,萧家成了赤贫户。萧楚女母子几人在搭建的棚屋中讨生活,靠萧楚女母亲帮人补衣、拾树皮木屑和叫卖瓜子花生米度日。萧楚女12岁时到一家木材行做学徒,后到茶馆跑堂,到长江轮上当伙夫,辗转于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干过酱园徒工、街头报童、排字工人等。在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中,他坚持自学,将中学的文理课本读完,还经常练习写文章。 辛亥武昌起义时,他投入民军,参加了阳夏保卫战。辛亥革命后,他不满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和革命党人争权夺利,愤然退伍。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萧楚女考入武昌实业学校学习蚕桑专业,毕业后,在《大汉报》和《崇德报》任编辑,经常用“楚女”笔名发表文章,鞭挞袁世凯政府的反动统治,倾诉其对国家前途的忧愤。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的五四运动的思想,对萧楚女产生了重大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后,萧楚女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思想发生很大变化,进行深刻地自我反省,戒掉了抽烟等一切恶习,还动员守寡的妹妹顺宝脱离武昌观音阁节妇堂,说服母亲解除小妹妹的缠足。但他因撰文揭露北洋政府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罪行,被迫辞去《大汉报》工作。1920年初,萧楚女参加恽代英在武汉创办的“利群书社”,开始走上有组织的斗争道路。同年9月,他到襄阳师范学校任国文、物理、哲学教员。教学中,他鼓励学生学习新文学和鲁迅作品,组织“乡俗改良会”,并开展移风易俗的宣传活动。但冯开浚接任襄阳师范学校校长后,因不满萧楚女的革命举措,而解聘了萧楚女。1921年秋,萧楚女到安徽省宣城第四师范学校任教,与恽代英一起开展青年运动,提出了“到民间去”和“改革社会”的口号。1922年5月,他因发动各界群众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遭反动学监唐石亭告密,被迫离开宣城。 1922夏季,萧楚女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萧楚女到四川泸州师范学校任教,因四川政局发生变化,旋即离开泸州转往重庆,在联合中学任国文课教员。军阀刘成勋和川东道尹徐考上台后,撤换了联合中学的进步校长,萧楚女对此极为不满,于是他联合其他教职员发表了《本校教职员宣言》,以离职行动抗议军阀政客开除进步教师、学生的反动措施。1922年11月,萧楚女与熊禹治等人为解决被开除学生的读书问题,开办了以“选士育才”为宗旨的重庆公学,并且他担任该校行政委员会委员。但重庆公学因不“依附政客军人势力”遭到禁办。于是,他以这个反动禁令作为“最后一课”的内容,揭露反动派的罪行,鼓励学生到农村去开展农村教育,寻找新的道路。1923年初,萧楚女到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发动学生进行抵制日货,迫使政府封闭专卖日货的“万申祥”百货商店。1923年4月,驻鄂的川军师长杨森,打着“拯救全川父老兄弟姐妹”的旗号,由鄂回川,要聘萧楚女作秘书。萧楚女为利用这一机会开展革命活动,担任了这一职务。但是,杨森夺取了四川政治大权后,违背向人民许下的诺言,萧楚女为表抗议愤而辞职。1923年6月,萧楚女在重庆就任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员,兼任《新蜀报》的主笔,负责撰写社论和时评。萧楚女利用《新蜀报》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他还曾撰文揭露造谣惑众的“统一六教”罪行,教主唐焕章扬言要“刺杀编辑”。但萧楚女不怕恐吓,在《新蜀报》上特辟《社会黑幕》专栏,使广大群众认识唐焕章的丑行,迫使重庆警察厅取缔了“统一六教”。1924年1月,萧楚女因母重病重离开重庆回到武汉。萧楚女母亲逝世之后,他到了湖北襄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团中央调萧楚女到上海工作。他在襄阳短暂停留后,于5月前往上海,途经吴江、松江和江阴等地时,调查了该地区的青年团和国民党活动情况,并将调查的结果和建议报告了团中央。到达上海后,他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并为《向导》、《学生杂志》等报刊撰写了大量文章。他在《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出版了《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和《显微镜下之醒狮派》等专著,批驳国家主义派和戴季陶主义宣扬的阶级调和及阶级斗争熄灭论,捍卫马克思主义。 1924年9月1日,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任萧楚女为特派员,负责领导和整顿成都、泸州、重庆三地的青年团组织,并以重庆团组织为重点。 1925年,萧楚女在四川的活动“四川青年团组织的整顿和共产党组织”都取得了不少成绩,使军阀、官僚深为痛恨,萧楚女便将自己所负责的工作移交给杨闇公,并于1925年5月,离开重庆,乘船东下去上海。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萧楚女到上海工作。1925年6月,萧楚女以全国学联代表身份到南京指导青年运动,担任《人权日报》主笔,发动群众组织“南京国民外交后援会”、“反帝大同盟“等团体,号召各团体联合起来,组织“一条国民革命的坚固的联合战线”。1925年8月间,萧楚女到河南担任中共豫陕区委宣传部长,主编党的机关报《中州评论》。并且,他和中共豫陕区委书记王若飞等一起工作,帮助各界青年组织了“河南青年协社”等进步团体。后因被反动军阀李纪才通缉,返回上海。1926年1月初,萧楚女到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干事兼阅览室主任,协助代理部长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1926年2月,被聘为全国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1926年5月,担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专任教员,遵照所长毛泽东的意见,制定教学计划。1926年11月农讲所结束,萧楚女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并兼任黄埔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宣传委员会的政治顾问,参加指导全校的政治工作,被称为杰出政治教官。 1927年春季,蒋介石在各地制造反革命惨案,萧楚女夜以继日地撰文揭露反动派的罪恶。因过度劳累,肺病恶化,住进广州东山医院治疗。1927年4月15日,萧楚女被反动军警从病房拖走关进监狱。1927年4月22日蒋介石电令将萧楚女秘密处决。1927年4月22日南京石头城监狱内,一排士兵站在刑场上,萧楚女、刘尔嵩、熊锐、李森等40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高唱着《国际歌》,从不同的牢房走上刑场。行刑官走到萧楚女的面前说:“萧教官,你不是常把自己比喻为蜡烛,照亮别人,毁灭自己吗?你这根蜡烛快要熄灭了,在这生死一瞬间,你愿意改悔吗?”萧楚女高声地说:“你们杀吧!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不怕死的,共产主义运动是镇压不了的。总有一天,人民会审判你们这班狗豺狼!”接着,他和同志们一起高呼“打倒国民党!”、“民族解放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新青年杂志还在吗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

相关说明

《新青年》对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多方位、多层次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蒙受和正在继续蒙受《新青年》杂志的鼓舞和鼓励。

《新青年》描述的“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注:《新青年宣言》,《新青年》第7卷第1号。)这样一个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的转型已经基本实现。

在新的社会基础上觉醒,不断解放思想,深刻领悟五四时期先进中国人确立的救亡、启蒙、科学、民主、社会主义等时代主题的当今意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新青年 (陈独秀创办月刊)

没有新青年了。

记得是 当年办了一段时间,后来就停刊了,停刊之后就再没有了。

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添加一个新字,实则新意迭出,寄托着人民群众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1917年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

新青年杂志现在还买得到吗

不一样。以前的《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现在的《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76年,由共青团黑龙江省委主管、新青年期刊出版总社主办,创刊以来一直是各种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所以,并不一样。现在的《新青年》文笔优美,内容生动,为同龄人体验情感世界,了解世态人情提供一条捷径。主要栏目有:开卷有益、理论场、专场纪实、访问冰与火之歌、惟系列-惟文艺等。

我喜欢看杂志,是因为当初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问题。那时经常给家里人说,他们也解决不了什么。后来偶然间从报亭中,看到一本杂志上刚好就有我所关心的问题,就买下来了。然后从那篇文章中得到启发,学到了一些东西,从此以后开启了买杂志之路。 只要一遇到问题,刚好又路过报亭,我就会翻翻杂志,若有我感兴趣的方面就会买下来。固定买下来的杂志也不少,有《读者》有《青年文摘》,有《家庭》,有《健康之友》,有《职业女性》等,其他的就看喜好随机购买了。 从杂志中我学会了很多,受益匪浅。 比如那时候刚上班,父母会告诉我,少说话多做事。可是我那会比较老实,人家资历老的人,就会使唤我去做这做那。那时的我面子薄,也不知道怎么去拒绝人家,只好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帮这个帮那个,最后自己的工作明显的滞后,这让领导很不满意,我也感到很委屈。下班路过报亭的时候,刚好看到一篇文章的题目,我大略翻了一下,讲述的跟我的情况有点像,就赶紧买下来回去细细看,然后才知道怎么样去帮忙。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应该去帮忙。首先应该是完成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如果别人让你帮忙的时候,自己工作还没有做完,就要想办法拒绝。当然,拒绝也是有技巧的,不是用那种生硬的语气。毕竟同事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也不能把自己整成一个孤家寡人吧。 还有就是我当时的领导,是个急性子。每次我正在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她就会给我安排一些事情,而且是必须马上立刻去干,稍微慢一点,她就吼我训我。我自然是知道要跟领导搞好关系,但是当时的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之后逛街的时候无意间又看到一本杂志上有类似的问题,我就买回去慢慢读,然后根据那篇文章中的方法,试着去跟领导沟通。 如果她要给我布置工作,而我手头还有其他的工作也很重要,那么这时候,希望她能给我一个最后期限。 如果是马上要去做的,我就立刻放下自己的工作迅速去做,而自己手头没完成的工作可以加班做完。 如果不是那么紧急且重要的事情,希望她能给我一个最后的截止期限。这样既不耽误她的事,也能从容安排我的事。最后我们经过沟通,这种工作模式从此就延续下去了,双方都很愉快。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买的那些杂志都静静地陪我了很久。它们帮我解决了很多的问题,所以直到现在,我虽然处理了很多杂志,但是喜欢的依然留在那里,还是有点舍不得丢弃掉。 后来,由于网络的发达,以及智能手机的兴起,再也没有买过杂志了,毕竟电子版的杂志在手机上也能看到。 从杂志中,读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和精彩的案例,吸收到那么多的养分,学到了那么多的东西,真的很怀念那些读杂志的日子。因为它们促进了我的成长,让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在与人的相处中也渐渐会把握分寸,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会区分界线。该帮的忙能帮则帮,帮不了的学会了怎么去拒绝。 不知道现在还有人买杂志吗?还有人喜欢看杂志吗?都喜欢看哪些杂志呢?

能买到。新青年合订版较多,原版较少,网上价格基本上是正价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正式创刊,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创刊后,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信上说“《青年杂志》同青年会创办的刊物《上海青年》名字雷同,应该及早改名,省得犯冒名的错误”。于是,为避免混淆两本杂志并突出《青年杂志》的新意,从1916年9月1日出版的第二卷第一号起,《青年杂志》正式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通过积极宣传倡导科学和民主,也就是“赛先生”和“德先生”,以及新文学来进行民众思想启蒙,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7年初,陈独秀应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到北京,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1918年1月,《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起实行改版,杂志文章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进行创编,标志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 索引序列
  • 中国青年杂志现在还发表吗
  • 新青年杂志现在还存在吗
  • 中国青年杂志发表
  • 新青年杂志还在吗
  • 新青年杂志现在还买得到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