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活动关系状态看,丑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未实现和残缺状态,是现实对人的本质的否定;从审美意象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丑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等的背离;从审美感受角度看,丑所引起的是一种复杂、带有痛感的愉快,其积极的审美意义是可以突破传统审美的规律与惯性,从否定的方面引发主体的深度思考和批判,以获得对审美和谐与生存自由的高度自觉。
丑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所读览到的丑深层些来看是丑陋不是单单感官触发出的审视而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认知好的文学作品是艺术艺术是人文精神的浓缩产物它们引导人思考自然丑美善恶也就是引导人思考的角度了通过恶不论是经典书籍中贴切生活的反面人物形象还是电影里展现给我们的病态社会面貌它们都通过艺术手段突出著丑陋或罪恶或者这样看来丑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突出和对比细节描写等一系列手法烘托出善良美好等人们所盼望期待的生活愿望和世界这便是丑的价值更好地启蒙我们去审美
丑,是一个特殊的否定性的审美范畴。广义的丑与广义的美相对立,是现实对人的本质的否定,是对目的与规律相统一的破坏与背离;狭义的丑与狭义的美相对立,是对优美的这种纯粹性、完满性与和谐性的否定和破坏。 虽然作为审美范畴的丑与美相对立,但丑依旧具有审美价值,因为它是人的自由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丑不仅是美的反衬、陪衬和烘托铺垫,而且是对美的丰富、扩展和解放去蔽,还是其他审美范畴如悲剧、喜剧、崇高、滑稽等的必要组成部分。丑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它从负面角度显示人生不应当如此,而这就意味着,它肯定了正面的生存意义,即生存应当是和谐的、美好的、和目的的、令人喜爱的。这种肯定价值是通过对丑的否定来获取的,它具有不同的意义层次和呈现层次:在美丑对立依存的意义上,丑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对比和陪衬美;在美丑交互转化的意义上,丑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丰富和激活美。 在对比和衬托美的价值中,丑是一种背景,用来增强美的光辉。雨果曾经说过:“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例如中国戏剧中的《钟无艳》一剧,主人公钟无艳虽样貌丑陋无比,但才华横溢,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在其丑陋的外表的衬托下,其忠心与满腹才华的心灵美才能够更加突出,震撼人心。这里的丑衬托美,突出美,所以常被用在各艺术作品中,在一个美的事物或人物中,加入一个丑的反面的事物或人物,总能突出显示其美之事物为更美。 在丰富和激活美的价值方面中,丑进入审美领域,使自身成为一种形式美中的特殊形态,以其畸形、混乱和不和谐等形态特征,对以优美为代表的传统习惯的和谐、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构成背离和破坏,从而丰富和扩展了广义的美的内涵和范围,激活了人类的审美生活和审美实践。在莱辛的美学著作《拉奥孔》中,作者明确地论述了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与美和丑的关系,提出造型艺术表现的原则在于美的要求。莱辛把丑当做美的反面,在艺术中,丑根本没有改变它本来的性质。但是丑的事物融入到画中、诗中并不一定是不美的,就如罗丹的雕塑作品《塌鼻子的男人》,这件雕塑外表丑陋有缺陷,但就是这种“丑”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和精神同时也彰显了艺术的美。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作品中充斥着丑陋绝望的画面,一切都是令人厌恶压抑的景象形状,但是它却显示出传统习惯的美无法企及的艺术力量,成为异化世界的无与伦比的深刻控诉。 总而言之,丑作为审美形态的深刻意义,就在于其负值效应。丑透视到了审美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负效应、副作用、负面结果和负面价值。丑是一种补充性思维,即丑具有多维、多元和多视角的思想价值,它将触角伸进常规美学的盲区和灰色区域。丑是一种去蔽性思维,它具有激活价值,即丑往往具有突破思想牢笼和思维禁区的价值。丑学补充着美学的疏漏,平衡着美学的偏颇,匡正着人类在感性学方面的偏失,激活着人的审美实践。
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升级版。
关于阿甘正传论文中的引文是什么?答:引文就是引文指的是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方法。《阿甘正传》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阿甘正传》的语言特色
关于《阿甘正传》论文中的引文可以是那些著名的人对于阿甘正战的评价或者是对于人物的评价。
你可以直接搜索 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是什么 也会找到答案对我们而言,美国的文化价值观 很难注意到它们。它已成为了我们的生活背景,我们离不开它们,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它们是一种想当然的东西,从我们的出生到最后死亡,文化一起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如何文化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也就不能成为现在的自己了。美国人的种族、职业、信仰多种多样,因此,美国文化是最多元性的文化之一。煤矿工人和公司经理、爱尔兰血统的波士顿天主教徒和新奥尔良的科利奥尔人——他们都是美国社会的一部分,同时也为美国文化增添了光彩。但是,尽管存在着这些差异,某些共同的价值观模式还是能够清楚地被区分出来的。1、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罗宾·威廉斯在他的《美国社会:一个社会学的解释》(罗宾·M·威廉斯,Jr.,1970)一书中给出了一套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为我们这一部分的讨论提供了基础。此外,许多其他社会学家也区分出了一系列美国人共有的价值观。这些论断已得到了外国游客的赞同,他们观察到了同样的典型美国人的特征。在美国人中进行的民意测验也证实了这些价值观,测验结果表明美国人仍然信守冈纳·莫德尔(Gunnar Myrdal,1962)所说的“美国人的信条”。威廉斯列出了如下传统的美国人价值观:个人成就。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评价最高的价值观之一。美国人赞扬和奖励那些才艺出众和成就辉煌者,尤其是那些通过艰苦工作而取得成就的人。一个人的价值常常被赞同于其在商业、艺术或其他重要领域中的成就。但是,对成就的这种强调,特别是往往用经济方面的状况来衡量成就,就与尊重一个人仅因为是其自身的原因的观念相冲突。工作。美国社会是建立在艰苦工作的基础上的。来到这片荒原的早期移民必需努力工作,这不仅仅是为了争取较好的社会条件,更是为了能生存下去。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人们的生产提供了可能性,同时,这些殖民者也意识到,一个农民、猎人或矿工的劳动不仅仅给他自己,而且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财富。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价值观,工作被视为是取得较好的社会条件的手段。这个新国家开放流动的社会结构也为那些努力工作的人们提供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到现在为止,工作仍然是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道德关怀和人道主义。作为美国人虔诚的宗教信仰的一部分,早期美洲殖民者对那些比他们不幸的人们的福利有关深切的关注。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美国人并不经常把这种价值观付诸实施。同时,人道主义价值观与美国人其他的一些主要价值观存在逻辑矛盾。比如,个人成就的价值观就使很多美国人难以接受国家福利计划。在他们看来,让社会的一部分人来养活那些根本不工作的人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其他人显然是由于其自身难以抗拒的原因而陷入贫困的(例如水灾受害者),则大部分美国人的态度是十分慷慨的。要解决诸如上述个人成就与道德关怀之类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是很困难的,而且很容易导致个人层次的混乱和不稳定。效率和实用主义。美国人倾向于用实用主义来评价事物:这是否可行呢?是否值得这么做?这种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国边缘地区传统的影响。边缘地区的危险环境使当时的殖民者对那些缺乏效率和不够实用的工具、武器甚至人都十分轻视。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美国人喜欢尽快解决手头上的问题。结果,美国人往往比较注重技术,并有一种想控制物质世界的强烈欲望。美国人一般不愿意追求长远的、不切合实际的目标。进步和物质增长。作为一个建立在希望之上的国家,美国一直对进步的思想感兴趣。这种思想的源泉之一就是对工作的重视,它直接导致了这样一种观念,即艰苦的工作将有助于建立一个美好的世界。早期的美国人努力提高他们的物质繁荣和享受的水平,这种努力使进步的思想和技术革新相联系起来:如果一种事物是新的,那它肯定就是好的。由于进步的思想和物质增长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它们都意味着“美好生活”。由此,在美国的公司和企业中出现诸如“进步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这样的口号也就不足为奇了,广告也竭力使我们购买它所宣传的产品,因为它是“新的”和“进步的”。平等。由于早期的美国殖民者大多来自殖民国的中下层阶级,所以他们大多反对严格划分阶级的观念。因此,“旧世界”的许多不平等现象在美国则不是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这个国家具有大量的自然资源能够为所有人提供充足的供应,从而更增强了平等的观念。和许多其他主要价值观一样,平等观念也和其他一些价值观存在冲突,而且也往往在实践中难以得到体现。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理想价值观和现实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一种认为美国人生活中明显缺乏平等的观点指出,要体现平等价值观就要求每个人都能有一个平等的机会去争取成功,但实际上即使以这个最普通的标准去衡量,大多数美国人也很难做到这一点。许多中上层阶级的成员把他们在社会中的优越地位解释为对他们更高个人成就的一种奖励,而这种个人成就观点也是美国人的主要价值观之一。自由。在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自由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对美国人而言,自由意味着行为不受约束,又代表着一个明确的、完全的自由体制,包括:新闻自由、和平集会的自由、维持多党政府的自由以及私人经营企业的自由等。虽然美国人也接受一些对其自由的限制,但他们对任何过分强权的、直接要求他们如何生活的政府则表示出完全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建立这样一种信仰之上,即人们应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美国人的这种对政府控制的怀疑态度必然会产生这样一种冲突,即文化中自由价值观和平等价值之间的冲突(利普斯特,1963)。如果没有政府管理,一部分人会变得极端富有甚至专权。极端的财富紧接着就会带来对穷人、下层阶级的压迫。这就违背了我们所接受的平等价值观或至少是违背了平等机会的观念。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大部分美国人相信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而且应被其他国家沿用。即使到今天,那些对美国社会提出建设性批评的美国公民有时会被认为是不爱国的。最近的一些社会学研究已发现了美国人和英国人的个人价值观之间存在许多相同点。正如表3-2显示的那样,在12种价值观中,两国的城市居民都把“身体健康”和“婚姻幸福”列在最重要的选择,而把“道德目的”、“团队工作的意义”、“赚大钱”列在最后。然而,两国公民对具体各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婚姻和朋友对英国人而言更为重要;美国人则更注重“有意义的生活”。可以推断,这些区别反映了两种文化间深层次的差异:美国文化更偏向于集体主义,而美国文化更偏向于个人主义。2、对美国人价值观的其他分析尽管罗宾·威廉斯曾经指出,我们前面所讨论的某些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冲突,但他并没有过多地强调这些冲突,从而把它看作是美国文化的主要要素。他也没有对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足够的讨论。但近年来,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联系已成为其他社会学家们分析的焦点。同时,研究者们还指出,美国人的主要价值观正处在巨变过程中。帕森斯的观点塔尔科特·帕森斯(1964,1967)(他的社会理论很强调文化价值的意义)认为美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可称为“工具性能动主义”(instrumental activism)。所谓“能动主义”,帕森斯是指美国人倾向于对周围环境进行控制,而不是佛教徒那样的被动的生活方式。所谓“工具性”,帕森斯是指这样一种事实,即美国社会并不追求一种高层次的或者说是“最终的”目标或价值观,相反,它追求一种非常普通的“改善”或“进步”。美国社会所主张的主要价值观——如效率、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及追求知识等——都是为了获得个体或集体的人类幸福的工具。帕森斯强调指出,美国社会一直受到新教教义的道德和精神传统的强烈影响。新教徒认为人是神的意志的工具,因此,人类应为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工作,他们的目的是在现世建立一个上帝的王国,而不是期待来世。新教徒相信,个人能够而且也有责任把自己的行为引导到这种基本的宗教义务上来。因此,所谓工具性能动主义就阐发了这样一种观念,即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一个每个成员都能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社会。批评的观点丹尼尔·贝尔在其《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提出了对美国文化冲突的尖锐批评(丹尼尔·贝尔,1978)。他指出,主导美国经济的资本主义体制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中强调了两种相互冲突的文化价值观。在其早期阶段,资本主义强调独立、工作、成就、节俭和节制,这促成了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并使资本家把获得的利润不断地进行再投资,从而积累资本。但是当美国社会由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到大规模的资本联合时期时,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来维持企业的运转,需要支出大量的广告费用以鼓励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这就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包括个人享乐、自我表现和自我冲动。人们不断被劝告要增加消费,要好好消遣,要旅行、喝酒、享受生活,这一切都使美国人发现自己已陷于与原有价值观——艰苦工作、勤俭和谦虚——的剧烈冲突之中。为了获得享受新价值观的手段,人们反而又必须继续遵循旧的价值观。但是,这两种价值观在许多方面显然是相互矛盾的,很难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此外,这种明显向贝尔所说的享乐主义——认识个人享乐是最高利益的观点——发展的长期趋势,最终将会威胁到美国社会的资本主义制度。即时享乐的愿望将会使人们丧失努力工作、节俭的动力。如果贝尔的上述论断是正确的,那么美国文化就已远远背离了新教徒的信仰和实践。贝尔并不是唯一的一位认为美国的基本价值观正在潜移默化地向享乐主义转变的当代社会学家。社会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拉什在其最畅销的著作《自恋主义文化》中指出:长期主导着美国人生活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正在让位于“纯粹的个人专注”,或者说让位于所谓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克里斯托弗·拉什,1979)。甚至我们关于成功的定义也正在从通过艰苦工作和推迟享受以求得自我实现,就直接追求报酬和满足的自我实现。作为这种不断增长的自我专注的结果,自我实现的流行观念,如健康食品、强调个人舒适和学会沟通等正成为一种时尚。拉什把这种价值观的变化视为一种个性失调,称之为“自恋主义心态”,或者说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反过来,这种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不断增长是和我们社会的更大变化直接相关的,特别是与我们大多数人在其中工作的大型官僚体制的兴起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中官僚体制的巨大规模,使人们对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这么一个已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是否依然能发挥作用而产生怀疑。同时,具有自恋主义心态的人们则发现他们操纵他人的能力可使他们在这个共同世界中走向成功。最近,由罗伯特·贝拉(Robert Bellah)领导的研究小组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对英国人价值观的广泛批评。在一本名为《心灵的习性》(1986)的书中,贝拉和他的同事们同意贝尔和拉什关于自我实现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价值观的观点。贝拉和他的同事们认为自我实现是个人主义的现代发展形式,而后者一直是美国社会的一个中心观念。在他们看来,这种当代形式的个人主义的问题是,人们已越来越对社会的集体目标缺乏关心,并退回到他们的私人生活中去了。他们认为,在美国早期历史中,这种与个人主义与生俱存的自我中心主义受到了人们与家庭、教会及当地社会较强联系的制约。然而,随着这些社会机体的日益衰弱,人们越来越把公共关怀(如照顾穷人)放在一边,而这对于一个自由、民主社会的生存而言是必需的。在上述对美国文化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贝拉和他的同事们在《美好社会》一书中强调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重要性,该书认为强有力的制度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们能压制人们自私的冲动,并促进公共利益。作者还详尽描述了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制度弱化的结果:家庭、商业组织和国家都陷入了债务的泥潭中;贫困、无家可归和污染持续恶化;美国的儿童也处于困境中;自然资源难以更新。他们强调认为,只有为我们的社会负更大的责任,才是真正对自己负责。民意测验的观点贝尔所发现的美国文化中日益增长的享乐主义与拉什所看到的正在出现的自恋主义倾向显然是相互联系的,两者都和贝拉所说的新个人主义有关。但是,这些分析都只能说是针对特殊情况的,是建立在个人观察和推理的基础上的。即使是对贝拉小组而言,他们的结论也仅仅是建立在对几百个美国人观察的基础上的。作为这些论断赖以存在基础的数据本身的脆弱性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民意测验所反映出来的美国人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了他们的观点?在对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美国人价值变化进行的测量中,民意测验起居室丹尼尔·扬克罗维奇发现了他所提出的美国价值观正在进行“文化革命”的依据(丹尼尔·扬克洛维奇,1981)。他把这场革命视为一种由我们的新教徒先辈的“自我克制”观念向自我实现伦理的转变。他所引用的部分论据是,他在研究中发现相信“勤劳致富”的美国人的数目从58%下降到42%,或者说还不到美国人口的半数,而80%以上的美国人在某种程度上已认同了自我实现的观念。但是,他保持了相对乐观的态度,认为这种变化已得到了扭转,并相信美国人正在变得更少一些自我中心主义,而且正在向责任伦理转变。不论美国人是否真的愿意向责任伦理转变,他们显然正在变得更为愤世嫉俗,也日益从对公众社会的幻想中醒悟过来。通过对美国人观念在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期间变化的研究,研究者发现了日益增长的超然态度和对美国社会信任程度的减弱(哈里斯,1987;黑斯廷斯等,1991)。例如,对医生的信任程度由73%下降到30%;对商业领袖的信任程度由55%下降到16%;对联邦政府技术部门的信任程度由41%下降到17%;对工会领袖的信任程度(从来都没有达到过较高水平)由22%下降到10%(参见图3-1)。一种新的文化转变?在最近的一篇向布鲁科林斯研究所提交的报告中,丹尼尔·扬克罗维奇(1994)为他的乐观观点提出了一个新的依据,认为我们正处在向一种新文化转变的边缘——如果说不是要回到传统价值观,至少也可以说是背离了最近几十年的激进个人主义倾向。这一新趋势得到了大众媒介的鼓吹,他们持续报道美国人正变得日益“家庭中心主义”,且不热衷于“物质主义”。如果这一变化确实已在发生,则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在相对表面的层次上,这一变化可能和二战后及60年代期间美国生育高峰期间出生的那一代人已逐渐成人有关,由于他们人数众多,因此正在严重影响美国人的文化模式。过去几十年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发展可能和这一代人还是青少年、大学生或未婚人员这一事实有很大关系,因为他们相对来说还未受到工作、家庭这一现实的束缚。进入90年代以来,这一代人中的大部分已开始安定下来,参加了工作,组织了家庭,并已生儿育女,这就促使他们转向一种更偏向于集体评价的价值观。扬克罗维奇提出了另一种较为可信的解释,认为这一变化更多是取决于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不是人口代际变化。在他看来,推动文化变迁的动力是经济发展的程度,这一变化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在美国,这一阶段发生于高度繁荣的50年代),富裕经济是一个新事物,人们并不指望它能永远持续下去。因此他们倾向于坚持诸如家庭稳定、努力工作和自我牺牲的价值观。在第二阶段(在美国,这一阶段发生于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人们已开始习惯了繁荣,而且认为这种繁荣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根据这一看法,在这一阶段人们更倾向于个人选择而不是社会契约。“他们和他们的国家现在可以随意消费,根本不用顾虑明天……他们认为他们可以任意挥霍,以弥补逝去的时光”。在第三阶段,一种对繁荣可能已失去的恐惧产生了。人们认为他们可能由于个人原因而丧失了许多机会,从而又必需依赖别人。由此,他们开始修正自己的价值观,背离个人主义,转而强调社会联系。由于日益增长的经济问题,美国显然已开始进入第三阶段。扬克罗维奇这样写道:“美国人正在降低他们的期望值,以使自己逐步适应在他们看来是困难变大、开放程度降低、公平度下降、压力更大的经济环境”。然而,到底这一变化能走多远,是否会导致美国社会制度的全面革新,这还将拭目以待。
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部分精神空虚,网红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因此大学生都应该正确看待网络红人,不要盲目崇拜,正确分别美丑、明辨是非。
摘要:
为了研究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针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价值取向等进行了调查。采用SPSS分析方法对问卷进行了分析,发现网络的快速发展、社会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冲击以及大学生自身拥有的个性化、表现欲望强的特点等是大学生价值观受影响的原因。为此国家监管部门要严格执行监督政策,加强网络环境监督,净化网红生存环境;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审美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减少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网红现象;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应对措施
一、引言
网络红人现象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具有各种成名必备资源而单纯依靠网络出名,并受到网名关注从而走红的人。部分网络红人因哗众取宠或意外事件而走红,这种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下被逐渐放大,这恰好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看客的心理相契合,受到网民的追捧从而成为网红。而大学生由于抵抗诱惑能力不强,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价值观易受到网红现象的影响。
二、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查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网红现象的影响进行研究,调查目的在于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讨论“网红现象”对其价值观树立起到的影响。其中66%的被调查者为女性,34%的被调查者为男性,年级分布上,大三学生填写比例较高为,其他年级较为均衡。
1、对网红的了解程度。当问到“是否了解网红时”,的被调查者表示对网红的了解程度一般,的人比较了解网红,非常了解网红的人所占比例仅为,比较不了解网红的占到。这表明,大学生们对网红还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在认识度中“papi酱”位居榜首约占,因举报吸毒人员被新闻报道为大家所熟知的“朝阳区群众”认识度达到,但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三观不正、为了“红”而无底线的网红评价较低,但由于这类网红仍然活跃在各大直播软件和社交平台,大学生作为社交平台的活跃者,由于接触频率较多,所受影响较大,根据格伯纳的“培养理论”,长期对这一不良现象的接触,比如不良网红所呈现的“炫富”,会导致诱发效果,致使大学生价值观逐渐产生偏差,产生消极影响。
2、了解网红的渠道。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微博平台了解网红,其中有20%的大学生经常关注网红,有61%的大学生表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偶尔关注网红;的被调查者是通过与朋友聊天等渠道了解网红,总体来看通过微博贴吧等社交软件才是了解网红最普遍的渠道,这可能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3、对网红态度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有的被调查者对网红现象是欣赏赞同的,的人是持理解包容态度的,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开放,部分人也可以接受网红这种现象和职业,但仍有的人对网红现象存在反感和厌恶,认为他们某些炒作和低俗行为会对社会造成影响,影响社会风气。
4。对网红现象一夜成名的看法。从职业选择的角度来讲,网络红人选择网红这个职业作为其本身谋生的手段肯定是存在原因的,一方面有的人认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和内心诉求,他们通过直播、视频、图片等方式宣传自己,希望得到人们的关注;另一方面的人认为网红也可以是一种工作,他们通过推广广告等变现,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不应该受到歧视和指责;但仍有的大学生认为一夜成名的现象是投机取巧,摒弃艰苦奋斗的精神,用机会和运气赌明天,这样的价值观是对大学生的一种冲击也是造成社会浮躁、个人急功近利的原因。
三、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分析
1、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个百分点。1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信息更新速度、传播方式在提高,覆盖面积在扩大,各种社交软件都在推送网红信息,这就使大学生能够很快地获取和接收信息,使其成为最积极的使用者和最热心的参与者。
2、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2015年是网红兴起的一年,伴随着出现网红文化,文化的多元性固然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理解社会的能力,拓宽大学生价值观的思维方式,但是另一方面网红文化的劣势也逐渐显现出来,某些直播平台低俗的传播内容模糊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这就使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在新的思想环境下了解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从而有针对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3、大学生自身的特点。95后的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较好,早早地接触网络,他们对于事物的判断不再局限于跟随主流意识形态,他们拥有个性,强调在实践中展示自我,往往导致唯我独尊,拒绝听取别人的劝告,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2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处理事情受到情感和情绪的影响,这就使他们的价值观在天平的中间摇摆不定,价值评价比较包容,而网络提供了与之价值观相似的内容时,两者极易产生共鸣,从而导致网红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4。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1)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向健康方向发展。并不是所有的网红都以推广广告、卖虚假产品、传播低俗文化来博取眼球,像“最美妈妈吴菊萍”,用双手接住从十楼坠落的孩子;像“最美教师张丽莉”,生死攸关用自己的双腿换回学生的生命;还有新晋网红“洪荒少女傅园慧”,那种拼搏奋斗、超越自我正是对奥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诠释。她们的走红不是靠炒作营销出来的,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带给这个社会真善美,让我们相信社会存在这样的美好。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所以我们需要思想不庸俗的网红,能够指引大学生的价值观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2)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我们一直在努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作为新时代的95后大学生,网络文化的高科技特点促使我们对新的科技和知识产生新认识,认识到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网红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和文化现象,比如微软的比尔盖茨,搜狐创始人张朝阳等对大学生来说,都足以成为心目中的榜样,激励着大学生不断通过知识学习和创造,来实现自身的理想。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的世界,没有思想的禁锢,这种交互性的思维方式可以激发大学生探索求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5、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1)冲击大学生价值观标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标准还未成熟,反观当下的网络红人,有一部分没有原则和底线的网红,他们的宣传包装手段已经威胁到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标准,不管是以炫富、锥子脸出名的“刘梓晨”,还是智商无人能及的凤姐,不难发现他们都会用浮夸的言语、另类的画风等方式来博取关注,让大学生认为可以放弃现在努力奋斗所得,用哗众取宠的手段就可以成为网红,轻松获利,导致勤俭节约的美德被抛弃、艰苦奋斗的精神被嘲讽,在本就浮躁的社会背景下忽视了个人奋斗。更有中间推手为了自己的利益,无视规则,不择手段地让自己包装的对象走红,大学生如果身处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接受庸俗的文化“熏陶”,势必会使其价值观受到冲击。
(2)粗俗大学生审美观标准。“审丑”心理可以说是网络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大量的网红都以“雷”的形象受到热捧,其中不乏男扮女装的“伪娘”。但调查显示大学生当前的审美观存在非主流的趋势,审美能力更是存在诸多问题。
对于如何评价自己的审美能力,回答“很强”的大学生只有,“较差”的有,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审美能力是“一般”。不知如何欣赏山水画、书法、名著等高雅文化,所以导致大学生愿意沉迷网络,将一些恶俗、媚俗的东西当作美的事物去追求,由开始的无所谓到习以为常,对高雅的文化难以认同,审美标准也粗俗化。
(3)挑战大学生道德观标准。网红因其广泛的关注度和强大的粉丝效应,他们的一言一行对社会大众尤其是大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力。3而某些网红道德素质过低,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
比如汶川地震中弃学生于不顾,慌张自逃的教师“范跑跑”,他传递出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负面的道德价值观念对大学生道德标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的道德观主要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功利化的特点,在崇尚多元价值观的同时追求个性突出,并习惯用大人功利的价值观来理解生活,讲究“礼尚往来”,处事过于幼稚,缺少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4)误导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标准。网红一夜成名的现象,违背了通过个人努力和艰苦奋斗获得成功的自然规律,颠覆了大学生所具有的职业观标准。部分的网红选择夸大自己的背景,吹嘘自己的经济实力,更有甚者拼干爹,以满足当前浮躁、功利的社会心态,并试图利用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和广泛性来迅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营造其“成功”的假象,还有部分网红利用粉丝的信任取钱财,满足个人通过正常途径不能达到的私欲。对于急于证明自己却又缺乏实践经验、想成功却又不想艰苦奋斗的大学生来说,这个时候他们更容易相信一夜成名的神话,相信天上会掉馅饼,认为靠机会和运气获得成功的概率更大,不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四、“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的应对措施
1、加强网络环境监督,净化网红生存环境。利用科技加强网络环境的监控和监督,对于某些网民发出的不文明网络语言和行为自动举报并给予警告,针对一些传播、观看不良信息者予以警告,屡教不改者可进行处罚,加强社交网络后台管理,增设可自动识别不良信息、自我屏蔽的管理程序,确保网络环境的文明。对于网络媒体的监管,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的道德要求,加强网络媒体内部的管理,增强媒体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修养,作为媒体人要秉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和原则,所发信息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真正担负起引导舆论、传播信息、拓宽眼界的责任。4对于已经成名的网红更要严格加强管理,远离过度娱乐化、媚俗化的网络环境,树立起榜样作用,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踏入社会素质教育的第一站,高校应该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为大学生营造有利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舆论环境。建设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深入调查研究,从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红人”现象入手,充分了解大学生“追星”期间的思想变化的特点,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的魅力来吸引大学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意识,自觉抵制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并及时了解网络文化,结合网络亚文化的特点,将枯燥的思想教育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话语。鼓励大学生为此进行讨论,多开展正确树立价值观的主体教育活动,比如制作视频幻灯片、组织学生有剧本排练短剧等等,在这之前要做好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价值需求和心理诉求的准备,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正确的价值观。
3、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审美价值观作为大学生价值观的一部分,受到其他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作用于其他价值观。而大学生群体由于经验不足,阅历不深,在网络环境复杂的情况下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了美丑不分、是非不明的情况。5对于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应该树立符合我们时代的审美标准和需求,端正自己的态度,培养自己高雅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让大学生主动学习正面人物的先进事迹,并对负面人物的事迹进行理性分析,不以追逐低级趣味的“网络红人”事迹为兴趣,从而陶冶他们的美德情操,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
(2)加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人才,方能受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激励与约束。
学校学生会应当组织对网络红人现象的辩论赛,让大学生明辨是非,正确认识网红现象带给大学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加强道德榜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做好人好事的同学予以表扬,了解他们的道德价值观,才能真正摸透他们思想变化的特点。勤于调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利于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教育。
(3)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毅力,相信依靠自己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可以获得成功。
同时也要培养自己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理性的就业观,高学历并不代表优秀也不代表一定可以成才,追逐成功却忘了出发的目标,为了某些目的去追寻不符合自身层次的事物,得不偿失。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高学历不是一切的终点,脚踏实地,踏实学习,才有可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政府积极利用宏观调控手段调节由市场经济造成的过大的收入差距,推动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为社会营造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氛围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
五、结语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网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部分精神空虚,网红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因此大学生都应该正确看待网络红人,不要盲目崇拜,正确分别美丑、明辨是非。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要学部分“网络红人”任凭“推手”炒作,要理智地面对名与利、钱与权,坚守自我,不被外界虚无的事物诱惑,做最真实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刘莹.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D].重庆市:重庆工商大学.2012
[2]敖鹏.网红为什么这样红?--基于网红现象的解读和思考[J].当代传播.2016
[3]田佩静.评析“95后”大学生“网络红人”现象[J].当代青年研究.2016
[4]孙博逊.“网红”的发展脉络及其对青少年的榜样效应[J].中国青年研究.2016
[5]李慧敏.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
这个你还真不好找啊,你找上届的人的论文吧
谈到人生价值,我不得不说一下它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人认为人生价值一定就是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之类的。其实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擅长的方面也不一样,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伟人、名人而做出巨大贡献。在我看来,人生价值实质上是一个人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罢了。或许有的人崇尚金钱、荣誉、地位,也或许只追求平淡的处世态度。但是,正如一个人说过,我们存在于世界上就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因为自己而有一点点的不一样。一切只要尽力即可。
东坡在官场上屡屡失意,甚至险些因“乌台诗案”丧命。然而,他乐观旷达,从来没有因为官场上的失意而怨天尤人。他为官一任就造福一方,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称赞。“一蓑烟雨任平生”正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人生态度。他不仅造福百姓,而且为后人留下了灿烂的诗篇。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鲁迅先生在白色恐怖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笔杆子作为枪杆子为唤醒知识分子的觉醒发出了呐喊。他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古以来,历史上有的人功成名就、彪炳千古,而有的人默默无闻,不为后人所知。其中的差距就出现在人生价值的不同。拥有巨大人生价值的人无一不是那些为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拥有巨大人生价值的人无一不是那些为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人。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们对于人生价值都给出了最好的诠释!
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世间万物各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生命的玄机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你不必成为世人眼中的伟人,但是你至少要成为自己心中最棒的人。世界上不可能人人都永垂不朽,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只要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并为之付出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对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保尔说过,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慢慢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因为大自然既然让你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那必然有意义。
论美与丑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追求美。 但有些人对美的理解却令人费解:理个光头或留长发,这是“帅”;把新的衣服镂得全是洞,这是“酷”;把头发染得稀奇古怪,这是“时髦”。殊不知,他们已将美曲解。因此,笔者想对他们说:重新认识美。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人物卡西莫多,他那奇丑的外貌让众人觉得可怕,但他的内心却远比那些衣着华丽的人要善良纯洁。人们以赞美的眼光看待他,却不因他的外貌而却步。由此可知,内在美才是最主要的。纵然是一个美如天仙的美女,假如她出口成“脏”,品行低劣,那么她怎能用漂亮来形容?但若是出口成章,品行高尚,纵然她相貌平凡,那她也是美丽的。 纵观历史,相貌出众者不计其数,但被后人记住的却不是很多,而有些人却能名垂青史,这是为何?宋玉为后人所记,是因为他才高八斗;昭君为后人所记,是因为她为国家而甘于牺牲个人幸福;秋瑾为后人所记,是因为她的傲骨与精神。以上种种,或因才学或因精神,让人们感受到他们的美,真正的美,至高无上的美!而相传相貌非凡的潘安,却因其贪求富贵而被后人所耻。不难看出,美不仅是外表漂亮,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美丽。 生活中,并非人人都有出众的相貌,但这并不重要,追求时髦的现代人是否已意识到美的真正涵义?请你们舍去外表的修饰,静下心来泡杯茶,品味几本散文或小说,让自己的心灵在此获得滋润、充实,总有一天会有人对你说,你很美。这不是因为你的外貌,而是因为你的心灵美、气质美! 行动吧,爱美的人们!让我们追求那真正的美吧!
放假了,妈妈带我坐车到爷爷家。在车上,我问妈妈:“妈妈,你说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啊?”妈妈说:“你说呢?”我说:“美就是长得很漂亮,丑就是长得不好看呗。”妈妈说:“你认为是那样的吗?”
这时,车到站了,上来一位老奶奶,在她旁边坐着一位非常漂亮的阿姨,那位阿姨看到老奶奶赶紧闭上自己的眼睛,假装没看到。她的身后坐着一位并不好看的阿姨,赶紧站起身来,对老奶奶说:“大娘,您坐这吧,我马上下车。”妈妈悄悄地对我说:“宝贝,你说她俩谁美?”我说:“那个让座的阿姨不是要下车了吗?”可是,车一站站的停,那位让座的阿姨一点也没有要下车的意思。我想,我错了,那位阿姨并不是因为要下车才让座的。
终于到终点站了,我和妈妈下了车,我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了,美和丑是不能只看外表的,要看她的内在,就像那位长得并不好看的阿姨,我认为她才是最美的。”妈妈赞许的点了点头,对我说:“儿子,你真的长大了。”
太阳活像一个大火球,树叶无精打采
地耷拉着脑袋,一动也不动。小狗躲在阴凉处,吐着长长的舌头喘息着。我和妈妈来到水上乐园,泡在游泳池里消磨时光。
夕阳西下,我和妈妈爬上岸,在渭河公园乘凉。人们三三两两的,有的吃冰激凌,有的摇着扇子。忽然,一位年轻貌美的小姐飘入了我的眼帘:一头乌黑发亮的秀发,眼睫毛弯弯地向上翘起,一身时尚的衣服衬得她像仙女一样。走近了,我看见她头发上卡了两个卡子,还是玫瑰花的呢。我笑着对妈妈说:“她可以做渭河公园的形象代言人了。”美人边走边喝绿茶,“咣铛”一声,饮料瓶被她随手扔进了路边的草坪。我皱了一下眉头,立马跑过去,小心翼翼地走进草坪捡出了饮料瓶。“哼!捡破烂的。”美人用手扇着鼻子嘀咕着。我火了,“是啊,我是在捡破烂人的垃圾。文明的说,就是保护环境。”“你会不会说话?!你老师是怎么教育你们的?!……”美人柳眉一竖,嘴巴就像机关枪似的响起来。看热闹的人围了上来,我把饮料瓶递给一个捡破烂的人,又把附近的几片冰激凌纸塞进了垃圾箱中。我拍拍手,对美人说:“对不起,请你一定坚持做到外表与心灵的统一。”美人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幸幸地走了。
妈妈给我特意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我当时乐呵呵地说:“虽然手脏,但是我的心灵是高尚的。”这张被我命名为《呐喊》的相片,告诉我们不要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
不知何时开始,我接触到了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并深深地喜欢上了。痴迷地沉醉在一本本动物小说中,我开始认识弱肉强食、种族歧视、权力纷争等社会阴暗面,开始了解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沈石溪祖籍慈溪,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他曾这样说:“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他的小说语言简练,笔调深沉。就拿《狼王梦》中的一句话来说吧:在草原东北端一块马蹄形臭水塘边,那块扇形的岩石背后,卧着一匹母狼,夕阳把它孤独的影子拉得很长。这句话只描写了一处景物,却表现出了母狼紫岚孤独又无助的心情。为了喂养刚出生的孩子,它从早晨一直忙到黄昏,却没有捕获到一只猎物,心中十分沮丧。《混血豺王》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唉,豺心不古,感情的银行说倒闭就倒闭了。作者巧妙地把“人心不古”改成了“豺心不古”,拟人化的语言既表现出了豺王夏索尔内心的无助,又引发了人们深沉的思索:动物世界尚且如此,我们人呢?
他的小说立意深刻,引人深思。大自然弱肉强食的故事天天在上演,作者笔下的动物故事还原了生命的本真,字里行间蕴藏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次心灵的震撼。面对强大的人类,动物们表现出的对生存的无奈与挣扎,以及从动物身上显现的人性亮点与生命光彩,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省思。《狼王梦》是一部用狼血写就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动物小说。母狼紫岚一心想让自己的狼儿夺取王位,虽然希望一次次变成失望,但它没有灰心,宁愿牺牲自己,至死而不悔!我被它伟大而强烈的母爱感动,同时也从一个个走向绝路的狼崽身上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对所有的孩子都要一视同仁。《混血豺王》描写了猎狗和母豺生下的混血豺白眉儿的故事,它从最末等的苦豺努力成长为狗群的首领,又由于人类的不信任回到豺群,通过残酷的战争一跃成为豺王,后来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遭到人类猎杀的豺群。白眉儿虽然拥有豺和狗的杂交优势,却无法在豺群和人类社会立足。白眉儿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感动,可它的遭遇却让我感到:有时,人还不如动物呀!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将一个个关于亲情、爱情、勇敢、智慧等等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感动。我们从中可以思考人类与动物间的关系,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动物的同情与尊重。让我们都来品读动物小说,感悟世间的美与丑吧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在大自然酝酿神奇物种的漫长过程中,曾慷慨地甩下一抹抹缤纷的色彩赋予每一个生命,唯独到了它这儿,大自然忽然变得十分吝啬起来——只给了它一抹不起眼的绿。它,是丑的。
它的叶子厚厚的,肢体短小而又笨重,没有沁人心脾的花香,也没有娇艳美丽的花朵。它只有绿,枯燥的绿,悲伤的绿,孤单的绿。
它蜷缩在墙角,因为耀眼的地方没有它的一席之地。清晨,晶莹的露珠从它的脸颊上滚落下来,这是它冰冷孤独的泪水;晌午, *** 的太阳照耀着它,像是在嘲笑它,又像是在怜悯它;夜晚,高傲的月亮居然根本没看见它,把它丢弃在黑暗的角落里。
从前它是这样的。但它,更是美的!它总是在默默的生长着,生长着…有人问过它:你这样的生长有何意义?它笑了笑说:为了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付出,不惜一切代价。
这是多么朴实的话啊,原来,在它冰冷沉默的外表下,是一颗火热的奉献之心啊!我恍然彻悟:它的泪是高兴的泪水,太阳是在赞美它,月亮那是自愧不如,掩面遮羞。它,就是“厚脸皮”!我不知道它的学名,也不知道它来自哪里。
但我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扮演着它的角色,晨曦中的清洁工,台灯下的老师,烛光里的妈妈,风雨中的铁路工人…虽然,他们并没有华丽的外表,高远的追求,但他们有着同样一颗美丽的心灵!这种心灵是多么的高尚啊!我们这些温室中的花朵,难道不该自省一下吗?。
那年,我9岁,他14岁。因为一次家庭聚会,我认识了他,那个自称是我表哥的人。他长得很俊秀,我们很快便成了忘年交,但因家庭住处相差较远,不能够经常在一起玩耍,但是,我们任然相处很好。
那年,我12岁,他17岁。我们再次相遇了,那是我已上了初中,他以上了高中。见面时,他对我说:“兄弟,我可就要迎来最后的解放了,你可要努力耶》。”我只是是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然后又和他聊起了别的事情。但我听到他说的话后,心中竞然升起了一股暖流,而我也看到了他说这句话时认真而带有暖和的态度。
在那之后,我们就很少见面了——他需要应对他的高考,他也必须为自己的学业提起笔杆,但是我们的友谊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并没有因距离的增加而淡忘。反之,我们更加珍惜这段感情,我认为我们的友谊是上天注定的不会因为一点小困难而断裂。
我们经常打电话,电话的两头是一对兄弟,电话替我们述说着鼓励和安慰;我们经常写贺卡,贺卡的两端是一对朋友,文字替我们倾述着烦恼与快乐;我们经常发邮件,邮件的两面是同一份温暖,数据为我们问候着身体与生活。
所谓人性之美,有人认为,不过是做做好事罢了。然而这种观点我并不赞同,并不仅仅是这么简单的。人性并没有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它是潜藏在你我内心之中的。它并不靠谁去说去表述出来,只有在有些需要的时候,才真正闪现出来。
雷锋的事迹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之所以为人们所纪念,不仅仅是因为他做过好事,更是因为他在自己的一生中每时每刻都在为他人的方便、快乐而着想。做一件好事不难,为他人着想也不难。可又有谁能像这样关心他人胜过了自己,为了素不相识的人甘愿无私奉献,并以此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怕是没有谁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能”吧。所以怎么做并不难,难的是把舍己为人作为自己生命生活的一部分,贯彻始终。此时再看这位平凡的英雄,便是无时无刻不流露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了。
有过这样的故事,大家也都听过。深夜,被歹徒尾随进小巷中的女孩,面对尚未行动的对方轻声恳求:大哥,我害怕有坏人,你带我走出巷子,行吗?我相信你。于是男子默默送女孩回家,一路平安。犯人将捡到的钱上交却被看守疑为贿赂,他愤而越狱。逃亡的火车上,洗手间的门锁坏了,女孩子怯怯地问他:先生,您能帮我守着门吗?他迟疑了一下,接受了女孩的请求。如大家所料,下车后,他找到派出所,自首了。这两个小故事,道理应该是很明白的。人们一贯印象中冷冰冰没有人性的被称作“囚犯”的他们,也是有良知的。因着他人无私的信任,在那一瞬间所闪现的,便是潜在的那连他们自己也未曾察觉到的人性的光辉了。
那么,假如既不能够做到像雷锋那样的无私奉献,又不是什么十恶不赦之徒需要机遇来激发良知,难道,就体现不出人性之美了吗?
英雄和伟人的伟大之处,不是在于他们做的你做不做得到,而在于天赋,机遇,以及他们做的你愿不愿意去做,是不是真的有这个决心去做到。就如前面雷锋的例子,一件好事你也能做,并不是做不到,然而一百件、一千件、一万件呢?就是这个道理。但做不到也没关系,因为并不是也要你去做什么伟人什么英雄,只是要你尝试去发掘自己的人性美,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这样闪光。那天和同学坐公交车,聊得开心时,上来一位老人。她先看见,就顺势站了起来,给老人空出座位。我轻轻地接过她手中的包,不多说什么,只看着她轻轻地笑。相信我,在那时,我真就觉得,她是最为耀眼的。或许你会不以为意,的确,这只是件小事,也是道老生常谈的早被人嚼烂了的不高明的作文题材,可就像所说的,事虽然小,可就看你是不是愿意做了。或许你像我一样,并非第一时间看见,又或许也在某个雨天淋湿了全身,独自在公交车的角落,拎着衣角怕沾湿了别人的衣物,这时候,也许没有谁会领情,但是难过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样的帮助,哪怕只是不起眼的一点点,并不是为了给自己心理上的慰籍,而是为了真正的帮到别人,减少他人的麻烦,所以这时,只要微笑就好,只要按自己想的去做就好。人并非生来就有善恶之分的,所以人性的美与丑也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只是我相信,无论什么样的人,人性的美丽是一直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并且时而闪光的。
给你,你要一次性采纳啊,因为我今天要上学了,不能帮你了
一.美与丑之间,总是有一条让人摸不透的线.这条线无声无色又无形,隐藏在你的脑海深处.生活中的一幕幕,无非就是由两部分结合——美与丑.一个个镜头,在时光穿梭中,使美与丑的界线变得更加清晰 ……——题记 雨后,我走在绿树成荫的小路上,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香味,浮动的暗香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周围的一切好像被洗过了一样,偶尔还可听到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声.我闭上眼睛,用心感受着雨后的美丽.可当我再次睁开眼睛时,却看到了一位所谓的—— “人才” 迎面走来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男士,昂首阔步,一副金边眼镜架在他那高高的鼻梁上,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一定是一位高素质的人才.走着走着,他好像看到了什么东西.只见他原本近视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头向前使劲探着.原来那是一个黑色的敞开的皮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些红白相间的东西……他的步子更快了,甚至小跑起来.终于,他看清了,那是一个钱包.他的眼睛一亮,脸也兴奋地红了起来.扭头四处看看,没人,弯下腰, 兴奋而颤抖的手疯狂地把钱抓入自己的包中,随即,把包一踢,干咳了几声,挺直腰板,用手理了理头发.这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是故做潇洒?谁也不知道,只见他便若无其事的走了…… 看着他的背影,我心里有一种莫名奇妙的感觉,如此风度翩翩的一个人,在其外表美丽光辉的掩盖下,竟然有这样不为人知的丑陋一面.我感觉空气不再清新,随之飘来的是一股股刺鼻的铜臭味…… 我迈着失落的步伐,又继续向前走,渴望着寻找生活中的美,从而让自己快乐起来.就这样徘徊到路口,我终于看见了……也感受到了—— 温暖 下午五点钟,正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时候.有一位妇女,看上去好像刚购物回来,还带着一个三四岁大的孩子.大包小包的物品,早已占满了她的双手,哪能顾及孩子过马路?我可以清楚地看到妇女脸上焦急的神情,迷离的眼光,望着来来往往的汽车,手足无措.只见一位十多岁的孩子,走上去,说道: “阿姨,我帮你提东西吧!” 可以看出,那位妇女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肌肉也舒展开来,说道:“谢谢你啊,小朋友!” 那个孩子也憨厚地笑了,提过那位妇女手中的东西.两人说说笑笑地过了马路. 还好,总算找到一丝心灵的慰藉.美与丑的界限在自己的脑海中也仿佛更加清晰.外表风度翩翩的男子,在一位看似分辨不清美丑的十多岁小孩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孟德斯鸠曾经说过:“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外表上的美,只是“美”这朵花中的一瓣.单纯外表的美丽,心灵上的丑陋,反而是鄙俗的,令人唾弃的. 美与丑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生活这台放映机也时刻放映着一组组“美”与“丑”的镜头.人人心中都有美与丑两个世界,而又有一些人正徘徊在美与丑的边缘.“私藏捡到的钱”,看上去不是什么大错误,可久而久之,其后果是每个人都可想而知的.“帮人过马路”,是一件极不起眼的小事,可这却体现出了人性的闪光点.我们需要时刻警惕不要让自己徘徊在“悬崖边缘”,切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脑子里的一团乱麻似乎被理清了,可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对别人的行为妄加评论的同时,自己是否做到了“美”?这结果是值得每一个人反思的.美与丑,作为两个相对的概念,其中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我只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变得美丽一些.“八荣八耻”无疑是使自己变美的一方良药,每一位“感动中国”的人物无疑对美的最好诠释. 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快要落下的夕阳,是如此的美丽.橘黄的余晖抚摸着自己,心里仿佛也更坚定了今后的路…… 二.假如你问我,在我眼里:世界上什么是最美,什么又是最丑的? 我会告诉你:自己的另一半是最美的,同时也是最丑的. 对于我这样的回答,也许有人就不理解了. 不理解也不足为奇,待我细细说与你听,你就会相信我所说的是事实. 在恋爱的最开始阶段,不管是经媒婆介绍的相亲仪式,还是自己身边有好感的朋友,男女双方都会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在对方面前,以博取对方最大的心理接受感.有俗话说得好:女为悦己者容.女人在打扮自己方面,有着天生的优势.为了让自己在未来的那一位面前获得最美的印象,她会花上几个时辰去化妆选衣服,将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当然,男人们也是一样,他也绝对不会让自己以一个衣冠不整的形象出现在对方面前.就算花掉几个月的工资,去买一套名牌西服和上好皮鞋,那都是值得的. 我记得,自己当初也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和我老婆是由互联网而认识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网上交流,我们约定在某年某日某个地方见面.那时候,每个晚上都会因为即将到来的见面而激动不已.每晚睡觉前都会和室友聊聊,如何去见对方.例如,穿什么衣服,是白色的运动装活泼些,还是笔挺的西装尽显成熟的气质呢.见面的时候,是送玫瑰花直表心意,还是带上一束康乃馨合适些呢?第一次见面,是去老字号尝点本地风味小吃,还是去餐馆正襟危坐着吃饭呢?凡此种种,都是在为自己的形象做最完美的考究.生怕自己在一个没注意到的细节上,毁了自己那光辉的形象,错失一段来之不易的网络情缘.其实,那时候她也会以探询的口气问道。
美与丑
一只天鹅在水上迈动着轻盈的舞步,平静的湖面映着它美丽的身影。这时,没有人会想到它曾经是一只丑陋的,走投无路的丑小鸭。
说起的故事,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它是讲一个无助的小鸭,因相貌丑陋而处处被人排挤,在逆境中顽强生存下来,最终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道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有陷入困境的时候。困难是可以让人成长的,而人生的道路就是由一次次困难的积累所搭建的。在遇到困难时不要灰心,不要气馁,要相信自己,要相信光明总有到来的一天。我们要勇敢的迎接人生给我们的每一次挑战。我们要打倒困难,向光辉的明天迈进。这是正面意义。但我要说却是丑小鸭身边那些形形 *** 的“评论家”们。
比小鸭还丑陋的“小鸭”,所有的同伴们都不喜欢它,所有小动物都嘲笑它,排挤它,原因就仅仅是因为它长得不像小鸭,长得“不伦不类”,所以在这些“评论家”的眼里,因为它“太丑”了,所以一文不值,连猎狗都不屑于吃它。可当熬过寒冬,丑小鸭终于长成了一只漂亮的白天鹅时,所有的曾经嘲笑、排挤、讨厌过它的那些“评论家”们却纷纷发出赞美声,用一切美好的词语形容它,竟没有想到这其实就是那只被大家抛弃的没人理睬的“丑八怪”!
是丑小鸭变了吗?就本质上来说,没有!它就是它。变化的只是外表,然而,这正说明,那些“评论家”们,只注重外表美与不美,根本就没有想过,其实,天鹅的可爱和美丽正源自当初的“丑”,源自当初的“被人遗弃时的坚强”!
所以,我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尽管口口声声的说外表是其次,重在内心。只有心灵美的人才是真正的美。但大家往往在意的都只是表面,难道一个人的美与丑就代表他的1切吗?美就是好,而丑就要被1票否决吗?赞美属于漂亮,自尊单单是对美丽的人而言的。而丑的人就注定应该没有自尊?就应该承受着嘲笑和排挤吗?大家都向往美丽,而丑陋只能被丢在黑暗的角落吗?丑,有错吗?它真的这么十恶不赦吗?
世人往往重视外表,以貌取人。他们忽略了美丽的人最珍贵的东西——心灵。我希望,人世间不要再有第二个丑小鸭。
丑是一种不和谐,具有紊乱、嘈杂、破败、粗陋、畸形、邪恶、虚假等特性。丑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客观地存在着丑的事物、现象和形式,它们同人类正常健康的生命发展、善良美好的生活理想相对立,既不合人的生命目的,也违背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否定了生命价值的合理性,所以令人普遍反感。
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类型,丑有其不可或缺的特殊价值。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便常常以丑衬美,化丑为美,不但使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情调,而且充分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力。它作为艺术审美表现的重要因素,便可以极大地丰富艺术内容,加深艺术的内在意蕴。
再次,丑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在厌恶感基础上形成的复杂情感 *** 。虽然,丑在形式和本质上都与人的生命需要、审美理想相抵触,但是,对丑的体验又能给人以强烈的情感 *** 、审美震撼。“我们不可能喜欢它们,但它们却不断吸引我们的注意。”
荒诞作为丑的极端化形式,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为极度的不合理、不正常,给人以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痛苦感受。
第一. 荒诞展现为一个无理性、不正常、杂乱无章的世界。周围充斥着非理性的、盲目而又险恶的力量,它不可克服地控制了人们,世界因此变得陌生而不可理喻,而人本身也似乎是不明不白地被抛到这个世界上,其行为是无意义的,命运是不可把握的,由此充满了对世界与人自身的厌恶之情。
第二. 荒诞的痛感具有与悲剧所不同的复杂内涵。在荒诞艺术中,它的一个突出的美学特点,便是悲喜剧的混合。
第三. 荒诞的主要特点是无意义,但从这种无意义中恰恰令人体味出特定的意义来。在荒诞艺术里,艺术的内蕴具有某种哲理性,表现方式具有非直接性,人物形象具有非确定性。象征、暗示、隐喻、梦幻是荒诞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段。荒诞艺术注重“情境”,而不是具体明确的人物、情节。但是他们又往往象征性整个人类,其处境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他们超越了具体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因而具有更深的真实意义。
同学们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难道面貌长得让人如痴如醉的人就是美?面貌长得难看的人就是丑?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太庸俗了?
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个美若天仙的富家小姐,还有一个奇丑无比的穷农妇,她们之间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情。
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孩,没有饭吃,就快饿死了。他凄惨的倒在富家小姐的面前。
他乞求得到一点食物,哪怕只是一面包渣也好。可我们再看看富家小姐。她嫌小孩脏,不但不给小孩吃的,还放狗咬他。富家小姐救一个人是多么容易啊!可她却放弃了做好
事的机会。难道这就是美?
可怜的小孩饿昏在农妇的脚下,农妇全然不顾家庭的种种困难,毅然收养了小孩。
虽然收养小孩之后生活会更加困难,但是农妇不怕,因为有一种力量支持着她,那就是
爱,是让她不顾家庭条件,收养小孩,从此他(她)们过上相依为命的生活。这才是美。
有多少人才因为貌问题而被心宜公司拒之门外,他们也有努力过,可为什么他们
还是无法获得本属于他们的工作。
同学们让我们公平对待每个人,抛弃以前丑陋美丑观,精神上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我们看得是实质而不是外表,这就是美.
美术论文参考文献摘抄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美术论文参考文献摘抄,欢迎大家分享。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8]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_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9]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0]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11]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
[13]顾丞锋.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6]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8]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9]邓福兴.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0]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 孟艳双. 北宋山水画审美思想在现代城市山水画中的运用研究[D]. 燕山大学 2014
[2] 陈跃. 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J]. 职业. 2010(23)
[3] 伍健. 多媒体数学教学软件的创新与应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11(02)
[4] 葛晋,张文敏. 多媒体数学教学探析[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5] 金昊. 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6] 田毅.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3)
[7] 李芹.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05(04)
[8] 吴华,宋西红,盛晓明. 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与数学教学的整合[J]. 数学教育学报. 2004(01)
[9] 周建明,薛有奎. 多媒体数学教学尝试[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0(03)
[10] 孙济生,刘向群.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 教育信息化. 2004(10)
[11] 彭慧.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 成功(教育). 2011(03)
[12] 周杨静,刘志峰. 设计类课程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06)
[13] 马晨.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14] 蔡静. 多媒体背景下的展示设计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09
[15] 乔韦. 当代中国山水画形式美表现分析[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6] 姚佳. 浅谈写意人物画之“意”与漫画之“漫”的联系[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7] 刘莉. 色彩运用在冯远写意人物画中的情感体现[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8] 孔瑞娜. 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初探[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9] 高燕. 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效能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0] 沈霞. 多媒体技术在新职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设计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12
[1] 陈萍. 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郑芳芳. 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 骈岑. 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林颖.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5] 黄菁. 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王雅欣. 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 王艳梅. 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8] 王盼美惠. 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9] 陈艺红.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 刘德宾. 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1] 张玲. 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12] 毛蓉蓉. 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3] 黄霖清. 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4] 柳健.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 聊城大学 2014
[15] 秦芳. 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16] 王蓉蓉. 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7] 郑艳. 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8] 倪婷婷. 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9] 张永海. 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0] 洪文峰. 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21] 吴晨阳. 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2] 曾春丽. 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人生价值问题是中国儒学所论述的中心问题,这也是中国 传统 文化 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特色所在。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儒学人生价值观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儒学人生价值观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儒学人生价值观的思修论文篇一 《用儒家思想培育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儒家思想;治国;新加坡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8-4428(2012)11-22 -03 初来新加坡时带着很多疑惑。一个地域面积只有682平方公里的国家,在马来半岛的地图上不过是一个小红点。四面环海,没有任何资源,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水都要靠从马来西亚进口,然而在它的土地上竟有500万常居人口。就是这样一个拥挤的弹丸之地,创造出一个不可能的奇迹——从全球排名第五的最繁忙港口及新兴的金融、高科技产业发展起来的经济体中,孕育了东南亚的“瑞士”。 李光耀是怎样使一个多民族多语系国家的人们和谐共处,团结一致,是通过什么样的价值观来统领多元文化?在研究之后才得以认清,他是从文化、伦理层面的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观升华为新加坡的国家意识,把儒学作为整个新加坡的统治思想和指导思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就将“仁、智、勇、义、礼、信”确定为中学《儒家伦理》课的重要内容,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贯彻的治国纲领。忠,就是忠于国家,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由此产生的群体意识也使人们获得归属感;孝、仁、爱、礼、义、廉、耻则是家庭社会伦理基本的要求,形成了人民统一的价值观。 儒家思想能够传承数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独到之处,儒家经典文献里的许多概念警句包含着精辟的义理。新加坡治国有道受益于儒学思想,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样可向这一宝库中去寻求智慧。 何为儒家思想?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即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带有普遍性的。只是由于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行为的各种差异,导致了“善”的背离现象。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 教育 。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 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学说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强调仁义道德是争天下和治天下的不二法门。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一思想被无数次地证明其正确性。凡是能够遵循这一法则的,就可以成功;凡是违背这一法则的,必然失败。这是人类历史几千年 经验 智慧积累下来的一个结晶,不止过去,现在和将来也都会发挥作用。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论永远也不会过时。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作为治国理念,对任何阶层的领导者都有用。 儒家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礼”字。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执政者就应该让民众知道自制,回到那种彬彬有礼的社会状态中去。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这个礼包括了礼节、礼数、礼貌和 规章制度 。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克制欲望,遵守礼节,消除暴力,以达到一种平和的社会环境。 人类文化所具有的继承性是人类得以以“人”的方式存在而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一个基本原因。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思想之精华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之内在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追求“普遍和谐”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文化生态模式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以下两个方面的借鉴: 其一,从注重普遍和谐的要求出发,应当高度重视对“和谐”的系统追求。儒家文化生态模式注重和谐性、平衡性与稳态性的基本运行机理应当对我们今天寻求和谐之道提供某种程度的警示作用。同时儒家思想所看重的“和谐”与“生生”内在统一价值取向,有助于消除追求和谐过程中的片面性。建构和谐社会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对其内在的精神动力的探讨自然而然地关涉到中国现代化之精神动力这一重要的理论课题。 其二,强调了民族精神的极端重要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堪称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之一,儒家思想的精华可以说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有理由把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思想之精华看作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之内在动力元素。 中国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儒家思想和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素质,几千年来指引我们民族团结、奋斗。目前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在哪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从哪里体现?温家宝近日感叹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强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力量的约束,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人民网发表文章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相继在社会道德领域通过推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发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举措,但与之相背离的是,学校为了分数,将道德教化抛置一边;医院为了效益,让医德和救死扶伤统统走开。而在中国极其脆弱的道德生态中,且有越演越烈之势,渗透各行各业、各部门,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改变,道德缺失以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现象司空见惯;假药,毒食品不断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2010年调查评比中,中国人的幸福感在世界155个国家中名列125位,在精神生活水平方面有幸福感的只占39%。三十年人们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升,绝大多数人已衣食无忧,但与此相对的是幸福指数的下降。问题的核心还在于价值观——让欲望占据支配地位,缺乏信念,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不善于发现阳光面,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更不懂得奉献。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有统计我国私营企业老板愿意花大把的钱去赌(新加坡赌场营业额竟然有70%是中国大陆人送去的),去娱乐,却不会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做慈善。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相互不信任。 在公共行政学中提到,一核心三面对,任何政治体制,司法体系,行政管理都不能代替伦理教育。学而 反思 ,面向21世纪的未来,我们应该探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儒家文化与时代的结合,取其精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首先是诚信,难以想象缺少诚信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而诚信是发自内心的并且要随时约束的。每日自我反省,铲除不良的思想,正心诚意,从善如流;见贤思齐,闻恶厌之等等无不彰显出儒家思想的纯正端方与源远流长。借鉴和运用儒家思想是历史上每个时代共同产生的认识,是经历验证的正确选择,是符合中国人国情的理想座标,不光在今天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即使在将来也会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因此值得思考学习新加坡儒家治国理念。 培育核心伦理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决策。伦理之于政府,有如灵魂之于人。它主要是按照社会的要求规定人们的行为方向,生活目标,设定人生理想,解决人们应该如何的规范。再先进的政治制度,管理技术,法律规范,没有伦理,犹如一个空壳。孔子用“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个字简单明了地指明了伦理取向。要借鉴新加坡的经验,需从教育入手,用儒家伦理解决人们的价值取向问题。 首先教育应从孩子入手。从青少年抓起,从学校做起,新加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 方法 ,小学生通过漫画、图示等,进入中学大学就会开设必修的儒家伦理学,当然这不能是简单的说教,是渗透,是积极地影响规范。现在应试教育使我们的学校只会教书不会育人,本末倒置。我们培养一个优秀的人必须是先会做人才会做事。 其次从公职人员入手,懂得仁爱、礼仪、廉耻。儒家思想强调民为根本。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把人民的一切需要勇敢地摆在个人利益之上。最重要是拥有大仁爱之心,仁在孔子看来,既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和应当达到的理想境界,又是为人处世最高的道德行为规范。它的核心是爱人,要泛爱众。一方面尊重人的人格,一方面为人民谋利益,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人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的责任是让人民快乐地生活,而不是从人民的苦难中获利”,这是李光耀在1965年讲的话,他确实做到了,用了46年便把一个非国家的小岛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的强国。务实的作风贯穿新加坡整个治理过程,政策落在实地。要诚信,教育人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孔子说敬事而信,信而成之。国家取信于民才能立国,人民信赖国家,才能安家。人而无信,不可其可也。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面向21世纪,面向改革开放五光十色的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崇尚诚信的美德,仍是应付挑战的立国之本。公职人员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要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知廉耻。李光耀强调,一个国家的兴衰关键是要有一个人民尊重的廉洁政府。新加坡的生存靠的是官员的廉政高效。我国目前反腐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日前温答记者问时候说道:“目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所以大力提升公职人员素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为人民创造一个务实、公平、廉洁、高效的政府。 三是从公共媒体入手。媒体是社会宣传的工具,是引领社会文化的航向标,人们会用媒体思维来度视社会,特别是现在网络发达,真假新闻让人们无法辩别是非,目前我国新闻负面报道的多,正面引导的少,大家会从特例以偏盖全,看不到政府积极的一面,看不到经济繁荣,看不到中国已经引起全世界的瞩目,看不到日益丰富的生活,看不到国家前进的步伐。新加坡政府擅于向社会传达信息,始终让国民意识到处在危机中,让国家的利益至上。“公交上,先下车后上车,避免人挤人,主动让座方为人上”人等简短的提醒语使尊老爱幼的影子随处可见,给人深刻印象。要让意识形态通过各种媒介广泛的覆盖,时刻提醒人们日常的 言行举止 ,做诚实守信之人。诚实乃是道德高尚的品德。 四是从严管重罚入手。对涉及危害公共利益,丧失伦理道德的事件要从严从重处罚。毒奶粉、假药品都是危及人们生命安全的生活要素,对玩忽职守不能尽到监管职能的公职人员必须严办。提升官员形象、增强政府公信力,首要规范公权力,将官员放进“金鱼缸”里。对官员种种不诚信行为予以公开曝光和问责,对懈怠公务、冷漠民生的失职渎职行为以零容忍态势严惩不贷。 参考文献: [1]许凌云,许强.中国儒学通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2]曾光存.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借鉴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向海英.动力还是助力:儒家传统文化与新加坡的现代化[J].东南亚研究,2011,(03). 作者简介: 徐琳,女,江苏金湖人,江苏省金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儒学人生价值观的思修论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谈人生观价值观的大一思修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生观价值观的大一思修论文篇一:《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问题》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普及、 教育 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如何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问题。本文深入探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问题,发掘其背后潜在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目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原因; 措施 从大学生激进反钓鱼岛事件到热议复旦大学投毒案,从扶不扶老奶奶到“东莞挺住”,高校大学生正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现象,正通过网络媒体制造属于当代人的风云变幻。但是,在这自由的针砭时弊中,在这张扬的愤世嫉俗中,我们却发现大学生“跟风倒”、功利化、信仰缺失等问题也在逐渐凸显。如何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况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指大学生群体在长期的价值生活实践中积淀和形成的有关客体对主体效应的根本看法,是大学生群体在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它在整个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代表着大学生价值观的根本特征,体现着大学生价值观的根本倾向,统率并约束其他处于非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具体地来说,就是大学生群体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的根本立场、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独特的价值认同观。到目前,随着新媒体的普及、社会的公开透明化及社会舆论的自由化,高校大学生愈发重视社会现象,关注社会问题,热衷表达社会观点。但是,在对社会现象的观点表达中,部分大学生是不以事实为基础、证据为基准的实事求是性评价,而是以自我为基础、利益为基准的自我维护性评价。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评价中,某些大学生思考问题的导向是这个现象与我自身有没有关系?如果没有,则淡然处之,跟风亦然。如若有关,则判断现象关乎自我利益的利弊何方。最终,常出现仅从自我利益的角度出发,大放言辞,在根本上扭曲真实评价的现象。而这正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正确、全面、独立、体系化的价值观,部分问题上存在着唯利是图、人云亦云的错误价值导向。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问题存在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部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固然有其自身认识上的偏差,但也不可否认市场经济、社会伦理道德、家庭与高校教育、自我认知偏差、网络新媒体等多重影响因素。 1.市场经济功利化的社会影响。市场经济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机制也对大学生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加强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了大学生公平进取,营造了比较浓厚的争先创优氛围。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在社会舆论导向上强调个体利益,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大学生形成个体本位观念和利己观念,对世界和自我产生错误认知。这些让大学生在进行某项行为时,总是最先考量自我利益,如高校大学生热衷研究各项考核评定 方法 ,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学生组织内部成员习惯性以“学生官”自诩。这一切正如毒瘤般在高校中恶性生长、快速繁殖,影响到高校 文化 环境的营造,制约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2.温室 家庭教育 与高度自主的高校教育落差。自21世纪起,高校在校大学生独生子女所占比例日趋增长。这些大学生多生长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温室花园”中。其所生活的环境,父母、祖父母、外公外婆等长辈围着一个孩子转悠,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为了孩子”的 口号 也应运而生。一方面他们无忧无虑地成长;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逐渐社会化,环境逐渐公开化,环境适应能力、自主判断能力的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当面对现今高度强调自主性,鼓励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的高校环境时,两相对比,落差极大,大学生极易失去心态平衡,感觉到失去了家庭的呵护,失去了自我中心地位,出现对高校教育环境迷茫无措时一无所靠的困顿感,因而他们中的少数人会选择性地自我封闭。在与他人相处中,以自我为中心,常引发矛盾、冲突;对待他人的批评,好采取逃避或者过激的行为。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独立自主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约束其形成体系化的核心价值观。 3.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的影响。艾利斯的ABC理论最早提出了主体自我认知,该理论说明:当人们遭遇事件A(activating events)而造成不安的结果C(consequence)如焦虑及抑郁时,大部分是由他们的信念系统B(belief systems)与事件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把大学生自我认知定义为:当大学生面对诱发事件时,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会对自身状态和周围人群以及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进行判断和评价,从而对与周围环境相处的融洽程度得出自己惯性的结论,这个结论会导致自身的情绪反应,进而强化已有的判断和评价。在现今的高校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我所面对的困惑或问题,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合理的认知,主要表现在对于自己、他人、周围环境及事物的“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认知偏差。如遇到分歧问题时,他们总认为“自己的就是绝对正确的,别人都应该认同”;看到社会黑暗,便一贯哀叹“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的构建,更制约着高校大学生青春梦想的实现。 4.公开化网络新媒体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普及,国民视野更加开阔,生活更加精彩。与此同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网络一方面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自由化、公开化的特征,大学生易受到不良事件、环境的影响。如继马加爵案件在网络曝光之后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全国东莞扫黄案件的网络实时跟踪之后的“东莞挺住”跟帖,这一切表明大学生正通过网络新媒体关注社会时事,表达自我观点。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独立、系统、健康的核心价值观,总是会出现错误的、极端的认知。因此,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完善中,我们需要积极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力量,灵活运用媒体宣传。 三、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措施 目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问题是一个关乎社会文化环境构建、信息 渠道 传播及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多重交叉问题。我们需要大学生自身不断完善其核心价值观,更要不遗余力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推动其成长成才。 1.“青春梦,中国梦”为理念的高校文化环境建设。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样的阶段需要正确的思想理念引领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党的先进思想结晶,在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文化环境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活动、社团建设、素质讲座等途径鼓励大学生畅想青春志,共筑中国梦;通过 社会实践 、基地见习、课堂讲授等途径倡导大学生凝心聚力,毅行青春,激发其不断挑战自我、发掘潜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更能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构建、汇聚正能量。 2.“体系化和定制化”有机结合的高校教育指导体系建设。虽然高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但追本溯源,我们可以发现其产生的原因各异。因此在现今阶段,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指导要追求“体系化和定制化”的有机结合,即在教育指导体系建设中,要以“多力量、细步骤、深发掘”为理念,不断完善工作。首先,要充分调动高校行政工作人员、课堂教师、心理咨询师、家长、同学等多方力量,建立高效畅通的横向沟通渠道,确保大学生信息传达。其次,明细大学生心理指导教育流程,公开透明化咨询业务,做到大学生“有处可求,有求必应”。最后,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问题,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在进行深入了解、细致发掘之后,再进行系统疏导教育。总之,在高校教育指导中,要追求“点面结合”,鼓励高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共同指导。 3.巧妙运用新媒体,创造活力E文化。网络新媒体、移动SNS平台,这些是当代大学生了解周边环境的主阵地,更是其表达自我的主舞台。因此,在推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我们要以“创造文化,宣传思想”为理念,在进行积极健康的思想宣传的同时,鼓励大学生创造活力E文化。在一定限度内,允许大学生自主进行网络环境管理和社交互动。同时,更倡导大学生依托网络新媒体,自主开展创业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大学生能够积极负责地承担社会责任,创造人生价值。 4.“常省己身,三思后行”的自我体验式成长。由于缺乏独立思考,大学生习惯性照搬他人观点,易出现“跟风倒”“绝对化”等错误认知,影响其对周边事物的正确评判。因此,在完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中,更需要大学生本身的自我反省与提高。如面对自由公开化的网络新媒体,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标准。对待外界的不同声音,要三思后行,忌轻信权威、大众等。只有“常省己身,三思后行”,才能不断成长,思想方能愈发成熟。 参考文献: [1]杨业华,湛利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研究意义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2]岳宝华.大学生自我认知发展和完善的途径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5). [3]郭韶敏.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0(12). [4]张艳鄂婷.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模式与途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6). [5]焦翠丽.构建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J].世界教育信息,2008(10). [6]董冰,唐秀明.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7]黄国成.浅议大学生自我认知障碍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7). 人生观价值观的大一思修论文篇二:《浅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意义》 【摘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每个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人生旅途才有远处的灯塔,手中的指明灯和脚下延伸的路以及披荆斩棘的勇气,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关键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在这次旅行中,有些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要走向哪里,所以在确定目标后,他可以披荆斩棘一路向前,最终到达他所预期的人生目的;而有些人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走向哪里,所以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他盲目向前,一路走,一路蹉跎,甚至撞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而结果却是碌碌无为,虚度一生。为什么会有这样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呢?我觉得这和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所谓人生观,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这其中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一个人的人生观基本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一系列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个人的人生观,也就决定了他是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还是卑鄙、狭隘、自私的人。 所谓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基本准则,这个基本准则决定你做还是不做,而这个做还是不做的界定线就是这个人的价值观。说白了,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关于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种取向和选择。价值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核心内容,是促使人们做事的内部动力,它决定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上所花费的精力的多少。如果一个人认为权力高于一切,那么追逐权力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核心动力;如果一个人认为金钱高于一切,那么一切向钱看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认为快乐高于一切,那么是否有能够获得愉悦感就是这个人的行为准则。这个行为准则决定了一个人做不做这件事,和这个人在这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在社会化的生活中逐渐培养、发展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等对其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一个人在知识不断积累和经历不断丰富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确立的,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所形成的这种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但是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的繁衍生息,社会生活中的人的价值观也会不断的变化着。但总的趋势是新的价值观挑战传统价值观,而在各种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新的价值观战胜传统价值观,价值观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所谓世界观,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总体的、根本的看法。世界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我们把世界观划分为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新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是建立在旧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的,是对旧的世界观的继承和发展。一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有的态度和采用的方式是由这个人的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科学合理的世界观可以为这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而错误的世界观则会把这个人的实践活动带上歧途。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三者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宽度和深度,一个人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这样的人生观,有怎样的人生观就有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世界观决定了你对世界的认识,从而促进你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与此同时它决定了你对人和社会的认识,也就确定了你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则直接影响到你做每件事,这种行为准则决定了你做还是不做一件事,以及你在这件事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三观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 所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面对现在这个充满了各种诱惑的世界时,更应该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的基本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具体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来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权利,但无论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首先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等等只要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的责任,然后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取得自己预期的社会地位,这一切都是无可厚非的。再者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常说死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其实生也有终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有些人活着只把利益放在首位,他做所有事情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对自己是否有利,只要有利他就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这样的人即使最后取得成功,他的生也是轻于鸿毛,也是被世人所唾弃和不齿的;而有的人即使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也在默默无闻的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散发着人生的正能量,这样的人即使他平凡无奇,他的生也是重于泰山,也是值得被世人所尊重和敬仰的。 所以说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的人生旅途才有远处的灯塔,手中的指明灯和脚下延伸的路以及披荆斩棘的勇气,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刘同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人生观价值观的大一思修论文篇三:《中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摘要】中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价段,社会和家庭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有针对性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法制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人生观; 价值观; 学生 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宁愿走路回家,而不愿坐爸爸的自行车回家?宁愿花一个小时弄一个所谓的发型,而不愿花一点时间到学习上?动不动就是骂人的话,和他们聊天听到的大部分都是谁家有钱,过生日买高档礼品,双休日或假期往休闲娱乐场所跑――他们注意的就是谁家有钱,谁穿得时尚,有钱就是最好,没钱就什么都不是,喜欢攀比。现实让人可怕,我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在他们心里有一个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什么本该纯净的心灵有了这么多世俗的东西? 原因是社会上一些人当中,出现了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世俗化”的倾向。他们把高消费的物质享受看作最大的幸福与乐趣。这种人生价值上的“世俗化”,对年纪尚小,社会 经验 不足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不良影响。除此,社会上流行的“做人要活络”,“要讲实惠”,“老实人吃亏”等小市民处世哲学的影响,使有些青少年都变得不那么纯真了。 中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价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有两个明显特点,一个是排斥心理较强,对正统的思想教育有逆反心态;另一个是主体意识较强,以我为中心。易产生自满情绪,社会和家庭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 加强理论指导,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发挥政治课在人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政治课教师要有效地联系学生实际,进行人生观基本理论教育。使学生明白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学学生虽然在心理上开始具有独立意识,但缺少分辨是非的能力,行为上开始模仿成人。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自我约束力较差,这不仅仅表现在学习上,而且在生活、纪律上尤为突出。不少学生还表现出道德观念淡薄,不知互相谦让、主动关心集体和别人。为此,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认真分析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新变化,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划分一些是非界线,让学生明白、懂得、学会分辨是非,懂得礼让在先,明白主动关心集体和别人的重要性。既要大力提倡乐于奉献的价值观,又要尊重学生正当的个人追求。 2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能光讲大道理,空动的说教,必须坚持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联系英雄模范人物的实际进行教育外,还要注意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疏通障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节。比如在改革的的大潮中,社会上难免会出现某些消极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一名学生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课下与这名学生在交流时,他还列举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实例,论证他的看法,还说跟他有一样看法的同学不在少数。针对这种状况,专门拿出一节课列出以下专题:[1]有钱就有一切吗?[2]不义之财要不得![3]从某些大款、富翁看拜金主义。[4]不要让他人贿赂你自己。让学生展开讨论,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表现展开争论。我结合教材内容用正确理论对学生的争论进行综合评述和正面分析开导,从而澄清了学生的混乱思想,提高了学生对社会上某些人投机倒把、偷税漏税、缺斤少两、掺杂使假坑害消费者利益等不良现象的辨别能力,扭转了学生的错误认识。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重视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渠道,与学生家长交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转变了某些家长“以钱奖学生”的认识和做法,进而在学生的思想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在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不能把个别的局部的问题看成是普遍的全局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克服片面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 充分发挥父母的引导管理作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让孩子学会正直、善良、真诚、勤奋。学会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除了做好孩子的表帅之外,还应当告诉我们的孩子:老祖宗早就说过:“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与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成天想着算计别人的人,他必定成天想着如何防止他人算计,因此,他的人生之旅,一定是“苦海无边”,暗无天日。一个正直、善良、真诚的人,多数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虽然不能保证他永远不会受伤,但在多数时候,他是幸福的、快乐的、无忧的。我们家长还应经常提醒孩子:要学会勤奋,一个人要想在这个世界立足,踏实和勤奋便是最起码的美德,学会勤奋,就是拒绝好逸恶劳,就是学会自食其力。要让孩子学会富有爱心和勇于承担责任。 现在的家庭教育管理中,许多家长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说教上,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孩子的逆反,使得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缺少爱心。所以,要建议我们的学生家长,学习一些现代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学会用现代的教育管理理念,去教育管理我们的孩子。使我们的教育管理,成为这样一个理想状态:不但要增长孩子的智慧,也要丰富孩子的感情;不但要培养孩子追求理想和自由的愿望,也要提升孩子承担责任的信心和勇气。要让孩子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就得让孩子知道: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精神追求的人,会变得日益功利和短视,精神世界越来越荒芜。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放松学习,甚至厌恶学习,或为了逃避学习,找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在学习生活中,也会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沾沾自喜,造成学习退步。也会被青春期的冲动陷入早恋,而耽误学习。还会出现遇事不能冷静、客观,缺少理智。生活便会失去应有的宁静与从容,甚至很少有朋友。当孩子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时,当家庭教育管理适合我们的孩子时,孩子不但听从于客观规律的指引,也听从于内心灵魂的召唤。就会把有限的时间和生命,真正用在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来。孩子就会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总之,学校和家庭只有切切实实地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如何确立正确人生观论文 2. 大一思修论文范文3篇 3. 大学有关道德的思修论文1500字 4. 大一思修论文范文 5. 大学有关理想的思修论文2000字 6. 浅谈人生价值观的文章
谈到人生价值,我不得不说一下它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人认为人生价值一定就是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之类的。其实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擅长的方面也不一样,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伟人、名人而做出巨大贡献。在我看来,人生价值实质上是一个人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罢了。或许有的人崇尚金钱、荣誉、地位,也或许只追求平淡的处世态度。但是,正如一个人说过,我们存在于世界上就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因为自己而有一点点的不一样。一切只要尽力即可。
东坡在官场上屡屡失意,甚至险些因“乌台诗案”丧命。然而,他乐观旷达,从来没有因为官场上的失意而怨天尤人。他为官一任就造福一方,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称赞。“一蓑烟雨任平生”正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人生态度。他不仅造福百姓,而且为后人留下了灿烂的诗篇。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鲁迅先生在白色恐怖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笔杆子作为枪杆子为唤醒知识分子的觉醒发出了呐喊。他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古以来,历史上有的人功成名就、彪炳千古,而有的人默默无闻,不为后人所知。其中的差距就出现在人生价值的不同。拥有巨大人生价值的人无一不是那些为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拥有巨大人生价值的人无一不是那些为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人。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们对于人生价值都给出了最好的诠释!
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世间万物各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生命的玄机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你不必成为世人眼中的伟人,但是你至少要成为自己心中最棒的人。世界上不可能人人都永垂不朽,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只要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并为之付出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对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保尔说过,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慢慢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因为大自然既然让你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那必然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