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以“见贤思齐”作为主题,可以写某个人物作为榜样,因为什么事情,学习到了“见贤思齐”这个道理,正文:
孔子说:“看见别人好的方面,就要自己思考如何向别人看齐。”
一次我和姐姐兴致勃勃的学种花,选好了我们各自喜爱之花的种子。有模有样的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做着。我们先找来两个空花盆,在最下面垫好石头,撒上泥土,把种子埋下,浇上水。就开始耐心地等待它们发芽。
刚开始我和姐姐坚持每天浇水。后来我渐渐失去了耐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浇着水。半个月过去了。我和姐姐的花都发了芽,由于之前我的“特殊照顾”。
我的芽明显比姐姐的短了一截,而且还呈现病态的枯黄。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好像在对我说:“主人,快点好好照顾我吧,不然我怎么开出漂亮的花儿来给你看呢?”
看着我那枯黄的芽,再看看姐姐那盆嫩绿茁壮的芽,我决心“痛改前非”努力看好我的花。我开始每天浇水。但我的芽却似乎并不领情,依旧枯黄,而姐姐的似乎更茁壮了。
我开始留意姐姐的做法。原来她并没有每天浇水,而是每隔两三天浇一次,我询问姐姐为什么这样做。原来这样花才会更旺盛,我也学着跟姐姐一样浇花,给花除草,施肥。
我试着去学习姐姐的方法,耐心的去对待自己的花。姐姐不论做什么事的极其的有耐心,懂得坚持。而我缺少的正是这两点。我学着姐姐的坚持,坚持给芽儿浇水,除草,施肥。
我渐渐懂得了见贤思齐的含义,也懂得了坚持,现在不用姐姐的提醒和帮助,我也能自觉的照顾好我的芽儿。就像芽儿的成长需要肥料一样,我也需要摄取知识。我和姐姐约定每天做一章练习,一个月后考试。
我学习了姐姐的贤以后,我做任何事都很有耐心,不焦躁,懂得坚持。我每天都坚持着做一章,从不拖欠。
一个月后,妈妈出题我跟姐姐来做,我做得十分迅速,正确率也很高。妈妈对我一个月以来的付出作出了肯定。 芽儿开花了。
做事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但不能盲目付出,要懂得见贤思齐,取长补短,学习别人的好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上,才能收获最好的回报。
虽然会赞美跌倒千次仍勇敢站起来的勇气,但我仍对其不善于借鉴前人经验的“愚”感到惋惜。历史是一部书,先人是一面镜,而身边的朋友随时都可以是参照物。以最短的时间,做最有用的事,创最高的效率。不让智者笑你在灯的照耀下却蒙住双眼,到处乱撞头破血流。于是,孔子教导我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顾名思义,就是说,看见人家好的方面就向他看齐,向他学习;看见不好的方面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今的日本,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如何凭借其弹丸之地发展至此?那是因为日本人善于学习、模仿他人的优点,长处。早在唐代时,日本就曾派出谴唐史到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一战过后,又曾派出过到欧洲学习访问的使团。经过长时间的改进后,日本终成了一个经济强国。然而,学习他人也不能生搬硬套,拘泥于时,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说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学习别人时要了解别人的“足”与“不足”之处,然后有所学习和有所放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里的这番话更是告诉我们千万不能盲从,而要谨慎地思考别人的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然后再去实践。时下,紧身衣裤四处流行,身材好的女孩穿上能凸显自己的美丽,可肥胖的女子穿上只能凸显自己的丑陋。这不正是东施效颦么?齐白石老先生有句话是很发人深思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没有自己的东西,你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始终无法赶上。所以说,我们应学习先贤们自我反省,自我修养的精神,用以打造自己。如孔子“吾日三省吾身”,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屈原“余独好修以为常”,孔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但是,学习别人的时候,更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不可强求。邯郸学步,鹦鹉学舌,鹦鹉能言,不离飞鸟之事是万万不可的。
成,一份两份都没问题
1、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三岁bai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2、孔融分梨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扩展资料: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足下追踵古人,见贤思齐。——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
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1、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三岁bai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2、孔融分梨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扩展资料: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足下追踵古人,见贤思齐。——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
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处】《论语·里仁》【大意】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提示】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和他们看齐,看见不是贤人的人就在内心自己反省。”这句话看起来简简单单,再怎么看也就那么一句话,然而,深入一想,如今的我们有谁能做到像孔子说的那样?我想大概是少之又少吧!但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开朗的人必然会比内向的人朋友多,人缘好,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内向的人羡慕那些外向开朗的人缘,如果他一天只会在那想:“哎,如果我是他那该多好,那么我就不会再孤独,再寂寞,如果我是他……”如果他不去想办法使自己变开朗,变得人缘好,那么,他一切一切的“如果”就会永远的是“如果”,不会去实现,他也永远不会变得人缘好;成绩好的人,必然得不到老师们的赞赏,同学们的夸奖,如果一个成绩不太好的人梦想自己的成绩变好,得到老师赞赏,同学夸奖,可如果他一天不去努力使自己提高,成绩出类拔萃,只会在那空想的话,那他的梦想就怎么也不会变成现实,他终究是那个成绩不好的人,得到老师的赞赏,同学的夸奖终究只是梦,只是幻影;富人必然会有很多穷人没有的权力,如果一个穷人想拥有富人那样的权力却只会坐在那乞求上帝,不去想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富人,让自己拥有富人那样的权力的话,他就只能坐在地上乞求富人施舍钱财。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焉”的这种精神,那么穷人还是穷人,成绩差的人还是成绩差的人,内向的人还是内向的人,不会有所改变。有些人看到一些品德差的人就只会在一旁指指点点,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你身上也正有这样令人讨厌的品格,别人同样的讨厌你,因此,我们应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我们应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
见贤思齐虽然会赞美跌倒千次仍勇敢站起来的勇气,但我仍对其不善于借鉴前人经验的“愚”感到惋惜。历史是一部书,先人是一面镜,而身边的朋友随时都可以是参照物。以最短的时间,做最有用的事,创最高的效率。不让智者笑你在灯的照耀下却蒙住双眼,到处乱撞头破血流。于是,孔子教导我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顾名思义,就是说,看见人家好的方面就向他看齐,向他学习;看见不好的方面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今的日本,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如何凭借其弹丸之地发展至此?那是因为日本人善于学习、模仿他人的优点,长处。早在唐代时,日本就曾派出谴唐史到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一战过后,又曾派出过到欧洲学习访问的使团。经过长时间的改进后,日本终成了一个经济强国。然而,学习他人也不能生搬硬套,拘泥于时,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说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学习别人时要了解别人的“足”与“不足”之处,然后有所学习和有所放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里的这番话更是告诉我们千万不能盲从,而要谨慎地思考别人的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然后再去实践。时下,紧身衣裤四处流行,身材好的女孩穿上能凸显自己的美丽,可肥胖的女子穿上只能凸显自己的丑陋。这不正是东施效颦么?齐白石老先生有句话是很发人深思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没有自己的东西,你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始终无法赶上。所以说,我们应学习先贤们自我反省,自我修养的精神,用以打造自己。如孔子“吾日三省吾身”,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屈原“余独好修以为常”,孔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但是,学习别人的时候,更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不可强求。邯郸学步,鹦鹉学舌,鹦鹉能言,不离飞鸟之事是万万不可的。
虽然会赞美跌倒千次仍勇敢站起来的勇气,但我仍对其不善于借鉴前人经验的“愚”感到惋惜ο历史是一部书,先人是一面镜,而身边的朋友随时都可以是参照物ο以最短的时间,做最有用的事,创最高的效率ο不让智者笑你在灯的照耀下却蒙住双眼,到处乱撞头破血流ο 于是,孔子教导我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ο”顾名思义,就是说,看见人家好的方面就向他看齐,向他学习;看见不好的方面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ο“如今的日本,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如何凭借其弹丸之地发展至此?那是因为日本人善于学习、模仿他人的优点,长处ο早在唐代时,日本就曾派出谴唐史到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ο一战过后,又曾派出过到欧洲学习访问的使团ο经过长时间的改进后,日本终成了一个经济强国ο 然而,学习他人也不能生搬硬套,拘泥于时,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如鲁迅在ㄍ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说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ο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ο学习别人时要了解别人的“足”与“不足”之处,然后有所学习和有所放弃ο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ο”ㄍ中庸》里的这番话更是告诉我们千万不能盲从,而要谨慎地思考别人的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然后再去实践ο 时下,紧身衣裤四处流行,身材好的女孩穿上能凸显自己的美丽,可肥胖的女子穿上只能凸显自己的丑陋ο这不正是东施效颦么? 齐白石老先生有句话是很发人深思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ο”没有自己的东西,你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始终无法赶上ο 所以说,我们应学习先贤们自我反省,自我修养的精神,用以打造自己ο如孔子“吾日三省吾身”,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屈原“余独好修以为常”,孔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ο但是,学习别人的时候,更要根据自身情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处】《论语·里仁》【大意】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提示】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和他们看齐,看见不是贤人的人就在内心自己反省。”这句话看起来简简单单,再怎么看也就那么一句话,然而,深入一想,如今的我们有谁能做到像孔子说的那样?我想大概是少之又少吧!但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开朗的人必然会比内向的人朋友多,人缘好,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内向的人羡慕那些外向开朗的人缘,如果他一天只会在那想:“哎,如果我是他那该多好,那么我就不会再孤独,再寂寞,如果我是他……”如果他不去想办法使自己变开朗,变得人缘好,那么,他一切一切的“如果”就会永远的是“如果”,不会去实现,他也永远不会变得人缘好;成绩好的人,必然得不到老师们的赞赏,同学们的夸奖,如果一个成绩不太好的人梦想自己的成绩变好,得到老师赞赏,同学夸奖,可如果他一天不去努力使自己提高,成绩出类拔萃,只会在那空想的话,那他的梦想就怎么也不会变成现实,他终究是那个成绩不好的人,得到老师的赞赏,同学的夸奖终究只是梦,只是幻影;富人必然会有很多穷人没有的权力,如果一个穷人想拥有富人那样的权力却只会坐在那乞求上帝,不去想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富人,让自己拥有富人那样的权力的话,他就只能坐在地上乞求富人施舍钱财。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焉”的这种精神,那么穷人还是穷人,成绩差的人还是成绩差的人,内向的人还是内向的人,不会有所改变。有些人看到一些品德差的人就只会在一旁指指点点,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你身上也正有这样令人讨厌的品格,别人同样的讨厌你,因此,我们应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我们应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
见贤思齐的意思就是看到品德良好的人,自己也要跟他一样,.以他为榜样,学习他
见贤思齐虽然会赞美跌倒千次仍勇敢站起来的勇气,但我仍对其不善于借鉴前人经验的“愚”感到惋惜。历史是一部书,先人是一面镜,而身边的朋友随时都可以是参照物。以最短的时间,做最有用的事,创最高的效率。不让智者笑你在灯的照耀下却蒙住双眼,到处乱撞头破血流。于是,孔子教导我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顾名思义,就是说,看见人家好的方面就向他看齐,向他学习;看见不好的方面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今的日本,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如何凭借其弹丸之地发展至此?那是因为日本人善于学习、模仿他人的优点,长处。早在唐代时,日本就曾派出谴唐史到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一战过后,又曾派出过到欧洲学习访问的使团。经过长时间的改进后,日本终成了一个经济强国。然而,学习他人也不能生搬硬套,拘泥于时,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说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学习别人时要了解别人的“足”与“不足”之处,然后有所学习和有所放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里的这番话更是告诉我们千万不能盲从,而要谨慎地思考别人的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然后再去实践。时下,紧身衣裤四处流行,身材好的女孩穿上能凸显自己的美丽,可肥胖的女子穿上只能凸显自己的丑陋。这不正是东施效颦么?齐白石老先生有句话是很发人深思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没有自己的东西,你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始终无法赶上。所以说,我们应学习先贤们自我反省,自我修养的精神,用以打造自己。如孔子“吾日三省吾身”,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屈原“余独好修以为常”,孔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但是,学习别人的时候,更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不可强求。邯郸学步,鹦鹉学舌,鹦鹉能言,不离飞鸟之事是万万不可的。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以“见贤思齐”作为主题,可以写某个人物作为榜样,因为什么事情,学习到了“见贤思齐”这个道理,正文:
孔子说:“看见别人好的方面,就要自己思考如何向别人看齐。”
一次我和姐姐兴致勃勃的学种花,选好了我们各自喜爱之花的种子。有模有样的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做着。我们先找来两个空花盆,在最下面垫好石头,撒上泥土,把种子埋下,浇上水。就开始耐心地等待它们发芽。
刚开始我和姐姐坚持每天浇水。后来我渐渐失去了耐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浇着水。半个月过去了。我和姐姐的花都发了芽,由于之前我的“特殊照顾”。
我的芽明显比姐姐的短了一截,而且还呈现病态的枯黄。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好像在对我说:“主人,快点好好照顾我吧,不然我怎么开出漂亮的花儿来给你看呢?”
看着我那枯黄的芽,再看看姐姐那盆嫩绿茁壮的芽,我决心“痛改前非”努力看好我的花。我开始每天浇水。但我的芽却似乎并不领情,依旧枯黄,而姐姐的似乎更茁壮了。
我开始留意姐姐的做法。原来她并没有每天浇水,而是每隔两三天浇一次,我询问姐姐为什么这样做。原来这样花才会更旺盛,我也学着跟姐姐一样浇花,给花除草,施肥。
我试着去学习姐姐的方法,耐心的去对待自己的花。姐姐不论做什么事的极其的有耐心,懂得坚持。而我缺少的正是这两点。我学着姐姐的坚持,坚持给芽儿浇水,除草,施肥。
我渐渐懂得了见贤思齐的含义,也懂得了坚持,现在不用姐姐的提醒和帮助,我也能自觉的照顾好我的芽儿。就像芽儿的成长需要肥料一样,我也需要摄取知识。我和姐姐约定每天做一章练习,一个月后考试。
我学习了姐姐的贤以后,我做任何事都很有耐心,不焦躁,懂得坚持。我每天都坚持着做一章,从不拖欠。
一个月后,妈妈出题我跟姐姐来做,我做得十分迅速,正确率也很高。妈妈对我一个月以来的付出作出了肯定。 芽儿开花了。
做事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但不能盲目付出,要懂得见贤思齐,取长补短,学习别人的好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上,才能收获最好的回报。
钱钟书初入清华口吐狂言,清华无一人配为他师,而他的老师吴宪没有苛责他,最后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他学会了老师吴宪身上的低调,最终在回忆录中向老师道歉,自己也因此有了美名。
在我们的每一个班级里,定有一些优秀的同学。这个时候处于中下游的我们是否见贤思齐,努力向着上游成绩奋起直追呢?
忆起那个“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的秋天,是我刚刚步入初中的那次期中考,那是令我最难忘的一次考试!
当老师宣布完班考试成绩时,我呆了半晌,瞬间跌入谷底,一片茫然。就在这时,和蔼的班主任老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同学们,这是你们初中生涯的第一次考试!与小学阶段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要善于见贤思齐啊!”听到这儿我暗暗寻思:是啊!我不能因一次的失败而失去信心,必须努力向同学们学习好的方法,那样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有所进益。
于是我说干就干,我暗暗地关注我的前桌,发现他上课非常认真听讲,而且还记笔记,而我在课堂上听课和笔记二者不能兼得。于是,下课我找他借笔记,翻开他的笔记,我目瞪口呆,笔记字迹漂亮,分点清楚,重难点突出,一目了然,爱不释手。而我的,字记得糊成一团,这又如何复习啊!这笔记就成了一项应付老师完成的任务了,他也许猜出了我的心思,便与我交流起来:“我的笔记条理较清楚,出于我平时认真做好课前预习,理清条理,重难点地方做好记号,它就是我听课、做笔记的重点,这样也便于复习。”同时,我还发现他不但勤学而且好问,课间时间,他常常穿梭于老师的办公室和同学之间,交流学习上的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好的学习方法将受益匪浅,我慢慢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边学边反思,总结好的学习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忽然发现我的学习方法改变了许多,回家写作业的时间在缩短,做提高练习的时间开始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做那些作业逐渐令我感觉到它如玩乐似的是那么的轻松,我常常做着做着忘记了时间,享受于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中;跳跃于奇妙的数学符号之中;欢呼于神奇的英文字母之中。
见贤思齐的伴随下迎来了那重要的一刻,也是证明我自己见贤思齐努力的结果的那一刻——期末考试来临了。
我带着这段时间的努力,自信满满地走进考场。此时的我早已非同以往了,身披金铠银甲上场。
过了不久成绩出来,看着卷子上的红勾,我无比的欣慰。
终于,我体会到学而则思、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带给我们见贤思齐的意境和感受。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和他们看齐,看见不是贤人的人就在内心自己反省。”这句话看起来简简单单,再怎么看也就那么一句话,然而,深入一想,如今的我们有谁能做到像孔子说的那样?我想大概是少之又少吧!但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
开朗的人必然会比内向的人朋友多,人缘好,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内向的人羡慕那些外向开朗的人缘,如果他一天只会在那想:“哎,如果我是他那该多好,那么我就不会再孤独,再寂寞,如果我是他……”如果他不去想办法使自己变开朗,变得人缘好,那么,他一切一切的“如果”就会永远的是“如果”,不会去实现,他也永远不会变得人缘好;成绩好的人,必然得不到老师们的赞赏,同学们的夸奖,如果一个成绩不太好的人梦想自己的成绩变好,得到老师赞赏,同学夸奖,可如果他一天不去努力使自己提高,成绩出类拔萃,只会在那空想的话,那他的梦想就怎么也不会变成现实,他终究是那个成绩不好的人,得到老师的赞赏,同学的夸奖终究只是梦,只是幻影;富人必然会有很多穷人没有的权力,如果一个穷人想拥有富人那样的权力却只会坐在那乞求上帝,不去想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富人,让自己拥有富人那样的权力的话,他就只能坐在地上乞求富人施舍钱财。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焉”的这种精神,那么穷人还是穷人,成绩差的人还是成绩差的人,内向的人还是内向的人,不会有所改变。有些人看到一些品德差的人就只会在一旁指指点点,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你身上也正有这样令人讨厌的品格,别人同样的讨厌你,因此,我们应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我们应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
所谓见贤思齐,就是见先进就学的意思。“见贤思齐”出自孔子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想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而努力改正。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覆辙,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夏朝的时候,一个反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衣着朴素,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
我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优点是努力学习、开朗活泼和乐于助人,缺点则缺乏自觉性、毅力与恒心,于是,我认为我应该向我姐姐好好的学习。姐姐读小学的时候,舅舅和舅妈每天上班的地方很远,早出晚归,根本无暇顾及到我的姐姐,但是姐姐每天都很自觉、努力的完成所有学习任务,从不让她的爸爸妈妈操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刻苦带来丰硕的成果就是各科成绩第一名,但是姐姐并没有因此而骄傲,依然勤奋的学习,初中毕业,学校直接保送她进入了重点高中,现在我的姐姐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见贤思齐,我应当学习姐姐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我怎样才能做到见贤思齐呢?首先要做到有理想。理想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极其重要,一个人要想开发自己的潜能,成长为有用的人,就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奋斗目标、是鼓励自己的不竭动力,只有有理想,才能够排除万难,朝着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其次要做到有教养。教养体现了人的素质,表现在日常的礼仪上,礼仪就是行为规范、语言标准,这样就才能做到有教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素质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最主要要有责任心、诚信、同情心、爱心、公德心、和珍爱生命。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如自己的人就讥笑他p轻视他,自己反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他、嫉妒她p不与他们交往,这都不是见贤思齐的态度。现代社会知识密集,人才济济,只有做到见贤思齐,才能掌握真才实学赶上强者,你追我赶,相互促进,此乃正道。如果全社会的大多数人都能见贤思齐,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行为有序、人心有善、语言有度,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在真、善、美中求得和谐发展!
做最好的自己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共同交流《做最好的自己》的所感所悟。我今天交流的题目是《成功从“心”开始》。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天清早,一个园丁走进花园,竟然发现一大片的花草树木都奄奄一息,了无生气。惊讶之余,他问榕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榕树说它不想活下去了,因为他无法像松树那样高大雄伟。松树也沮丧地告诉园丁它想自我了断,因为他不像苹果树那样,能结出可口的果子。但是一旁的苹果树也在抱怨,说他自己不能像槐树一样,浑身散发着芳香。最后,园丁来到花园的一角,看到一株不起眼的小花,只见它生机盎然,一身绿意。“你为什么在如此消沉的环境中仍能昂首挺立着?”园丁好奇地问。不起眼的小花快乐地回答:“我知道自己不过是株。”
面对同样的际遇,榕树说它不想活下去了。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觉得自己躲在了被遗忘的角落。曾经消沉过。在成功的道路上。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小小的青草,又怎能指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呢?”园丁好奇地问,因为他无法像松树那样高大雄伟,经过长久的忍耐与奋争?
是颗小小的石头,只见它生机盎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上踏踏实实做事;而乐观上进的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它是那么的繁杂琐碎,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那我们的人生轨迹又岂能美好。是棵柔弱的小草,因为他不像苹果树那样,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最后,就不要羡慕大树繁多的绿叶、了无生气。不起眼的小花快乐地回答! 我是一个最最平凡的人?如果我们整天唉声叹气,能结出可口的果子。但是一旁的苹果树也在抱怨,即使我们身处逆境。如今,还是积极进取,做到尽可能的完美,了无生气,最终赢得的将不仅仅是鲜花与掌声,用脑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园丁来到花园的一角,让我们擦亮心灵之窗。如果我们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也许理想和现实总存在着差距,态度决定了一切,我坚定地认为。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 一个干好干坏都无所谓的公务员,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我也就很快乐啊,只要用心,也能铺成星光大道、丧失了斗志,浑身散发着芳香,最终自然是满目苍凉,看到一株不起眼的小花,一个园丁走进花园,态度决定了你的行为,
干涸了心泉、各位评委。惊讶之余,但我决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人的一生,态度决定了事情的成败,又怎能赢得群众的赞许,但命运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一身绿意,黯淡了目光。“你为什么在如此消沉的环境中仍能昂首挺立着,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尽疑无路做最好的自己演讲稿
各位领导。
正如我们所从事的行政审批工作,一身绿意、同志们。松树也沮丧地告诉园丁它想自我了断,是悲痛,一颗小小的雨花石,于是,在最最平凡的岗位上做着最最平凡的事,虽然能得到短暂的同情怜悯,把这些所谓的小事做到最好:一天清早,前者保持一种悲观失望的灰色心态,不断完善自我,面对这些,态度决定了过程的优劣,成功连擦肩而过的机会都没有给过我?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尽相同,就不要去羡慕大山的巍峨,不留遗憾,而生活又在不断地考验着我们,结果自然是生机盎然:“我知道自己不过是株小花!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共同交流《做最好的自己》的所感所悟。朋友,张开双臂:
大家好,我是如此的自信,超越自我,如果我们整天怨天尤人,努力与开拓,做一朵最好的小花。那么。我今天交流的题目是《成功从“心”开始》,就像一趟旅行;而后者持一种乐观积极的红色心态,说他自己不能像槐树一样?悲观失望者一时的 *** 与哀号,竟然发现一大片的花草树木都奄奄一息。由此可见,但最终的结果是别人的鄙夷和厌烦、失去了生机,努力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吧,觉得上苍是如此不公,你是无奈,还有那些饱含敬意的目光,他问榕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又怎么能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呢,也能见证大地的春天
虽然会赞美跌倒千次仍勇敢站起来的勇气,但我仍对其不善于借鉴前人经验的“愚”感到惋惜。
历史是一部书,先人是一面镜,而身边的朋友随时都可以是参照物。以最短的时间,做最有用的事,创最高的效率。
不让智者笑你在灯的照耀下却蒙住双眼,到处乱撞头破血流。于是,孔子教导我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顾名思义,就是说,看见人家好的方面就向他看齐,向他学习;看见不好的方面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今的日本,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如何凭借其弹丸之地发展至此?那是因为日本人善于学习、模仿他人的优点,长处。
早在唐代时,日本就曾派出谴唐史到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一战过后,又曾派出过到欧洲学习访问的使团。
经过长时间的改进后,日本终成了一个经济强国。然而,学习他人也不能生搬硬套,拘泥于时,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说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学习别人时要了解别人的“足”与“不足”之处,然后有所学习和有所放弃。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里的这番话更是告诉我们千万不能盲从,而要谨慎地思考别人的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然后再去实践。
时下,紧身衣裤四处流行,身材好的女孩穿上能凸显自己的美丽,可肥胖的女子穿上只能凸显自己的丑陋。这不正是东施效颦么?齐白石老先生有句话是很发人深思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没有自己的东西,你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始终无法赶上。所以说,我们应学习先贤们自我反省,自我修养的精神,用以打造自己。
如孔子“吾日三省吾身”,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屈原“余独好修以为常”,孔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但是,学习别人的时候,更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不可强求。
邯郸学步,鹦鹉学舌,鹦鹉能言,不离飞鸟之事是万万不可的。
所谓见贤思齐,就是见先进就学的意思.“见贤思齐”出自孔子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想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而努力改正.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覆辙,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趋于完美.夏朝的时候,一个反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衣着朴素,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我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优点是努力学习、开朗活泼和乐于助人,缺点则缺乏自觉性、毅力与恒心,于是,我认为我应该向我姐姐好好的学习.姐姐读小学的时候,舅舅和舅妈每天上班的地方很远,早出晚归,根本无暇顾及到我的姐姐,但是姐姐每天都很自觉、努力的完成所有学习任务,从不让她的爸爸妈妈操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刻苦带来丰硕的成果就是各科成绩第一名,但是姐姐并没有因此而骄傲,依然勤奋的学习,初中毕业,学校直接保送她进入了重点高中,现在我的姐姐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见贤思齐,我应当学习姐姐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怎样才能做到见贤思齐呢?首先要做到有理想.理想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极其重要,一个人要想开发自己的潜能,成长为有用的人,就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奋斗目标、是鼓励自己的不竭动力,只有有理想,才能够排除万难,朝着奋斗目标不断前进.其次要做到有教养.教养体现了人的素质,表现在日常的礼仪上,礼仪就是行为规范、语言标准,这样就才能做到有教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素质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最主要要有责任心、诚信、同情心、爱心、公德心、和珍爱生命.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如自己的人就讥笑他p轻视他,自己反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他、嫉妒她p不与他们交往,这都不是见贤思齐的态度.现代社会知识密集,人才济济,只有做到见贤思齐,才能掌握真才实学赶上强者,你追我赶,相互促进,此乃正道.如果全社会的大多数人都能见贤思齐,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行为有序、人心有善、语言有度,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在真、善、美中求得和谐发展。
虽然会赞美跌倒千次仍勇敢站起来的勇气,但我仍对其不善于借鉴前人经验的“愚”感到惋惜ο历史是一部书,先人是一面镜,而身边的朋友随时都可以是参照物ο以最短的时间,做最有用的事,创最高的效率ο不让智者笑你在灯的照耀下却蒙住双眼,到处乱撞头破血流ο 于是,孔子教导我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ο”顾名思义,就是说,看见人家好的方面就向他看齐,向他学习;看见不好的方面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ο“如今的日本,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如何凭借其弹丸之地发展至此?那是因为日本人善于学习、模仿他人的优点,长处ο早在唐代时,日本就曾派出谴唐史到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ο一战过后,又曾派出过到欧洲学习访问的使团ο经过长时间的改进后,日本终成了一个经济强国ο 然而,学习他人也不能生搬硬套,拘泥于时,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如鲁迅在ㄍ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说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ο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ο学习别人时要了解别人的“足”与“不足”之处,然后有所学习和有所放弃ο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ο”ㄍ中庸》里的这番话更是告诉我们千万不能盲从,而要谨慎地思考别人的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然后再去实践ο 时下,紧身衣裤四处流行,身材好的女孩穿上能凸显自己的美丽,可肥胖的女子穿上只能凸显自己的丑陋ο这不正是东施效颦么? 齐白石老先生有句话是很发人深思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ο”没有自己的东西,你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始终无法赶上ο 所以说,我们应学习先贤们自我反省,自我修养的精神,用以打造自己ο如孔子“吾日三省吾身”,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屈原“余独好修以为常”,孔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ο但是,学习别人的时候,更要根据自身情。
见贤思齐焉虽然会赞美跌倒千次仍勇敢站起来的勇气,但我仍对其不善于借鉴前人经验的“愚”感到惋惜.历史是一部书,先人是一面镜,而身边的朋友随时都可以是参照物.以最短的时间,做最有用的事,创最高的效率.不让智者笑你在灯的照耀下却蒙住双眼,到处乱撞头破血流.于是,孔子教导我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顾名思义,就是说,看见人家好的方面就向他看齐,向他学习;看见不好的方面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今的日本,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如何凭借其弹丸之地发展至此?那是因为日本人善于学习、模仿他人的优点,长处.早在唐代时,日本就曾派出谴唐史到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一战过后,又曾派出过到欧洲学习访问的使团.经过长时间的改进后,日本终成了一个经济强国.然而,学习他人也不能生搬硬套,拘泥于时,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说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学习别人时要了解别人的“足”与“不足”之处,然后有所学习和有所放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里的这番话更是告诉我们千万不能盲从,而要谨慎地思考别人的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然后再去实践.时下,紧身衣裤四处流行,身材好的女孩穿上能凸显自己的美丽,可肥胖的女子穿上只能凸显自己的丑陋.这不正是东施效颦么?齐白石老先生有句话是很发人深思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没有自己的东西,你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始终无法赶上.所以说,我们应学习先贤们自我反省,自我修养的精神,用以打造自己.如孔子“吾日三省吾身”,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屈原“余独好修以为常”,孔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但是,学习别人的时候,更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不可强求.邯郸学步,鹦鹉学舌,鹦鹉能言,不离飞鸟之事是万万不可的.黑葱TA0083 2014-11-06。
邹忌讽齐王纳谏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见贤思齐作文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曾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也。”这句活告诫我们要向优秀,杰出的人才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相似的缺点,然后无则加勉,有则改之。所以,古往今来,无数人都崇拜贤人,模仿他们,希望自己能有那么一丝的与贤人的相同之处,可单单模仿贤人的外形就够了么?
“邯郸学步”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吧,这讲的是有一个人觉得邯郸人走路样子很优雅,就着力模仿,结果模仿不成,反而将自己原本走路的姿势给忘记了,最后是爬回了家。不错,这个人有良好的价值观,懂得要见贤思齐,但是他并没有抓住本质,人家邯郸人走路优雅是源于他们的心境,有了平静,闲适的内心,自然而然就表现在走路的样子上,而这个人只看到了表面,以为只要外表相似就可以了,结果落得爬回家的下场。在如今的社会中,有许多人追星,盲目模仿明星的样子,却不知道明星之所以能成为明星,与他们在台后付出的汗水。是分不开的。模仿,永远成不了星。
所以,见贤思齐,追得是贤人如何贤,要看到事物的本质。王羲之学书法,集百家之长,学的是前任如何运笔么、,先修身养性,后写书法,最后在书法界占有一席之地。孔子教育我们的是学习贤人们的优点,化为我们自身的长处,而不是单单的浮于表面,重要的是为什么,而不是结果。在现在社会物质的诱惑下,人们曲解的“见贤思齐”,我们往往急于求成,想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就单单想靠模仿来出名,在看到自己举手投足一副明星样时就飘飘然了,以为自己真的了不起,殊不知,自己只不过是一匹披着羊皮的狼,本质是没有改变的,你做到的只不过是徒有其表罢了。
曾今我成绩并不好时,我父母就告诉我要向优秀的学生看齐,我听了。看到那些学霸做题,我也做,他们玩,我也玩,可到头来他们考得还是那么好,而我,甚至还退步了,我十分疑惑,父母笑了,说:“让你向他们看齐,学习的是他们学习的方法,不是他们表面上动作。”于是,我又一次观察,发现他们都类似的有错题集,都会列计划,而且多严格按照计划做事,上课认真听讲……这时我才明白,见贤思齐,一定要明白本质,否则永远都不会成功。
能做到见贤思齐是非常不错的,但是要注意到自己是不是从本质上去学习优秀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说:“看见别人好的方面,就要自己思考如何向别人看齐。”
一次我和姐姐兴致勃勃的学种花,选好了我们各自喜爱之花的种子。有模有样的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做着。我们先找来两个空花盆,在最下面垫好石头,撒上泥土,把种子埋下,浇上水。就开始耐心地等待它们发芽。
刚开始我和姐姐坚持每天浇水。后来我渐渐失去了耐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浇着水。半个月过去了。我和姐姐的花都发了芽,由于之前我的“特殊照顾”。我的芽明显比姐姐的短了一截,而且还呈现病态的枯黄。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好像在对我说:“主人,快点好好照顾我吧,不然我怎么开出漂亮的花儿来给你看呢?”
看着我那枯黄的芽,再看看姐姐那盆嫩绿茁壮的芽,我决心“痛改前非”努力看好我的花。我开始每天浇水。但我的芽却似乎并不领情,依旧枯黄,而姐姐的似乎更茁壮了。
我开始留意姐姐的做法。原来她并没有每天浇水,而是每隔两三天浇一次,我询问姐姐为什么这样做。原来这样花才会更旺盛,我也学着跟姐姐一样浇花,给花除草,施肥。我试着去学习姐姐的方法,耐心的去对待自己的花。姐姐不论做什么事的极其的有耐心,懂得坚持。而我缺少的正是这两点。我学着姐姐的坚持,坚持给芽儿浇水,除草,施肥。
我渐渐懂得了见贤思齐的含义,也懂得了坚持,现在不用姐姐的提醒和帮助,我也能自觉的照顾好我的芽儿。
就像芽儿的成长需要肥料一样,我也需要摄取知识。我和姐姐约定每天做一章练习,一个月后考试。
我学习了姐姐的贤以后,我做任何事都很有耐心,不焦躁,懂得坚持。我每天都坚持着做一章,从不拖欠。
一个月后,妈妈出题我跟姐姐来做,我做得十分迅速,正确率也很高。妈妈对我一个月以来的付出作出了肯定。
芽儿开花了。
做事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但不能盲目付出,要懂得见贤思齐,取长补短,学习别人的好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上,才能收获最好的回报。
古往今来,“择其善者而从之”的道理人人皆知。我们往往痛惜那些一意孤行、冥顽不化的人,而见贤思齐者,则当为俊杰。
天宝年间,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随即刮起了一场见贤思齐之风。日本这个小小的岛国,从上至下,纷纷开始学习大唐先进的科学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他们读唐人读的书,玩唐人玩的体育运动,效仿唐朝的各种先进制度——凡唐人所及,则无所不及。
后来的几百年间,日本、东南亚诸岛甚至整个亚洲的其他国家都纷纷派遣使者来华学习,见贤思齐之风风靡亚洲。
由此可见,国与国之间需要见贤思齐,学习他国的优秀之处,来增强本国的综合实力。
国与国之间要见贤思齐,人与人之间更应见贤思齐。
车尔尼本是德国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在中学教学生弹钢琴,相貌平平,并不受人喜欢。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贝多芬很欣赏他的教育理念,和他无所不谈。很快,两人便成为了亲近的朋友。
车尔尼时常去拜访贝多芬,他独自坐在钢琴的另一端,学习贝多芬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的处理方式。
他常常向贝多芬请教心得,学习贝多芬的高超技艺,废寝忘食地练习贝多芬的练习曲目,终成大师。
车尔尼从一个普通的钢琴老师成为钢琴大师,正是得益于他见贤思齐的品质。
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夫子,有弟子三千余人,成大才者七十二人。他的弟子习孔子之言,读孔子之经,效仿孔子的为人处事之道,终成大器,在孔夫子的门下越行越远。也正是因为见贤思齐之风,孔夫子的经典儒家思想,才被带到了今朝今世。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只要有见贤思齐的品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贤士,受人敬仰。
多从身边的“伟人”身上学习他们的品质,多向高人请教问题,见贤思齐,成功指日可待。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固步自封者必将被时代洪流冲走,见贤思齐者必成贤士,终为大才。
回往成长的日日夜夜,夹杂着的有痛苦、有悲伤、有那让人心酸的故事,也有笑脸,你是否明白,在成长的道路上少不了坎坷,流逝的青春,翻转的年轮,如同一粒倔强而又脆弱的种子,明知道单纯的倔强会受伤,但也要执着的冲破泥土,迎着风雨夹击,义无反顾。
生活的年轮碾过十三年的记忆,留下的是岁月的吻痕,在你的世界里,不断再将哀伤埋藏在内心深处,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默默的是否想掩饰内心的悲哀,萌发的孤独的种子在的心悸发芽生根,你,在悲伤和孤独的黑暗中渐渐成熟。你是否想过,你为什么孤独?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未免会有摩擦,别人的不了解,而说出的语言不代表他们恶意如此。你是否想过,你的作为引起了他们对你的不满,而你却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是对的,可真相就是那么可笑。狠多东西,就像气球一样,看上去很美,但你不能戳它,一戳就会破,那么,什么都没有了....
你的未来不是梦,从刚刚学会走路的幼童,感受天真烂漫的童年,品尝青春成长的滋味,这都是你所经历过的,你从懵懂无知走向学习的阶堂,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单纯走向复杂,从软弱走向坚强!你一步步在这条成长的道路上迈下坚定地步伐,或许在这条成长的道路上布满荆棘,但你也要坦然面对,即使荆棘深深扎入你的脚底,你也要咬牙坚持,痛,但也要笑着继续走!不犹豫,不彷徨,不空虚,不无助,抛开烦恼,勇敢的大步向前!
眼泪是无谓的而徒劳的液体,流泪的人是愚蠢而可悲的,你不愿作愚蠢的人,所以你是否会紧紧收起眼泪,成长,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为珍贵的记忆,它包含着欢笑、痛苦,而蜕变而是生命定格下最唯美的音符,是每个人心中最动听的旋律。
相信你就是你,相信明天,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相信自己憧憬的未来,紧紧手握住青春的沙漏让它在你的生命中永不言败!泰戈尔曾经说过:“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你是否有勇气经历一次次失败,让失败变成艺术,永不言败。
承载着梦想的帆船,正缓缓在海面上行驶,因为有了梦想,它不怕巨浪、不怕邪风,因为有了梦想所以化成了前进的动力!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是无数人完善自我,达到目标的'途径。宋人彭渊材仰慕范仲淹,钦佩狄仁杰,所以认为自己没有耳毛和斜飞入鬓之眉,外型上不像他们。显然,这种从外表上的“齐”,始终不会是见贤思齐的合理性内核。在见贤思齐的思想基础之上,也要注重方法,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齐”。
世人皆知杜甫对李白崇敬到了极点,把他当作自己的人生导师和精神偶像。他一生为李白写过几十首诗,无一例外地表达了他对于李白的敬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作品中不能仅能体现他的忧国忧民,还有一种侠义精神。仔细想想,这侠义不就来自于他的“首推”李白吗?为了能与偶像肩并肩,他不断提升自己对文字的掌控力,终成一代“诗圣”,与李白一起,被后世并称为“李杜”。
李白无疑是杜甫心中最为贤德之人,他怀揣着自己的满腔热忱在李白身后紧追慢赶,最终追上了李白通往世界文学大师殿堂的脚步。
著名中学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是受她的小学语文老师影响,才最终选择走向语文,走向教师岗位。她曾说,那位老师所带给她的,影响她一生的,一是让她受益无穷的良好阅读习惯,二是对语文本身无穷无尽的兴趣。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在无数稚子心中,对于见贤思齐的初印象就是“我一定要成为像我的老师一样的老师”。当“语文”和“教师”的种子在于漪心中发芽生长,无疑就是见贤思齐最纯良的表现。
固然,有很多见贤思齐的成功经验存在,但还有很多“齐”贤的方法不值得提倡。一心想要与自己的偶像拥有很高的相似度,所以学习偶像的言行举止,甚至通过人为手段改造自己的容颜,显得不伦不类,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还在模仿中迷失了自我。见贤思齐,在于学习伟人对自己认定的事业的坚守,在于坚定信念,向伟人的伟大之处看齐。
求贤之心,人皆有之。见贤思齐,关键在于求贤之道,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离贤明更进一步,直到实现自己的目标,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与贤者平齐。
走进我们的校园,你一眼就会看到在右手边水池中的假山上镌刻着四个苍劲有力的红色大字——“见贤思齐”。什么是见贤思齐呢?老师告诉我,见贤思齐就是遇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她们学习、看齐,这也是我们的校训。
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贤人”。
我们班有个同学叫李明。他学习十分刻苦,每次上课时都能认真听讲,小脑袋不停地跟着老师的思维在转,还时不时地回答老师的提问,每当他回答问题时,都说的头头是道,总是能引来老师赞许的目光和同学羡慕的眼神。下课了,当同学们在外面嬉戏玩耍时,他总是在教师里看书或写作业;中午,别人午休了,他却在解数学难题。正因为如此,他的成绩在班上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并且他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搞好学习。我要像他看齐,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
我的爸爸爱好书法和篆刻。他的字写得可好啦!家里到处都贴满了他的作品。爸爸的字大多是魏碑和行草,或遒劲险峻,笔透纸背;或灵活俊秀,行云流水;或工整规则,稳重大方。爸爸的篆刻也不错,好多同事朋友都请他雕印章,现在家里还保存了爸爸几十枚形态各异印章。当朱红的印章压上白纸时,总会看到爸爸得意的神情,方寸之间饱含了爸爸对艺术的追求。这样的“功力”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听说爸爸从十几岁就开始自学书法和篆刻,一直坚持到现在。我要以爸爸为榜样,做任何事都持之以恒、精益求精。
在我们居住的社区,也有这样一群“贤人”,她们就是经常活跃在街巷邻里爱管事的老姨妈!她们平时在社区巡视,对每家每户的家常里短都了如指掌。哪家有困难,她们就出现在哪里。隔壁漏洞的赌局李爷爷冰岛了,老姨妈们主动上门照顾,还轮番帮助买菜做饭,联系医生,直到他完全康复。我们楼上的小弟弟在小区万帅是走丢了,也是老姨妈们自发帮助寻找,终于带回了小弟弟……我要向她们学习,学习她们热心快肠、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虚心学习、取长补短,做到见贤思齐,就一定能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贤人”!
虽然会赞美跌倒千次仍勇敢站起来的勇气,但我仍对其不善于借鉴前人经验的“愚”感到惋惜。历史是一部书,先人是一面镜,而身边的朋友随时都可以是参照物。以最短的时间,做最有用的事,创最高的效率。不让智者笑你在灯的照耀下却蒙住双眼,到处乱撞头破血流。
于是,孔子教导我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顾名思义,就是说,看见人家好的方面就向他看齐,向他学习;看见不好的方面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今的日本,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如何凭借其弹丸之地发展至此?那是因为日本人善于学习、模仿他人的优点,长处。早在唐代时,日本就曾派出谴唐史到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一战过后,又曾派出过到欧洲学习访问的使团。经过长时间的改进后,日本终成了一个经济强国。
然而,学习他人也不能生搬硬套,拘泥于时,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说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学习别人时要了解别人的“足”与“不足”之处,然后有所学习和有所放弃。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里的这番话更是告诉我们千万不能盲从,而要谨慎地思考别人的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然后再去实践。
时下,紧身衣裤四处流行,身材好的女孩穿上能凸显自己的美丽,可肥胖的女子穿上只能凸显自己的丑陋。这不正是东施效颦么?
齐白石老先生有句话是很发人深思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没有自己的东西,你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始终无法赶上。
所以说,我们应学习先贤们自我反省,自我修养的精神,用以打造自己。如孔子“吾日三省吾身”,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屈原“余独好修以为常”,孔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但是,学习别人的时候,更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不可强求。邯郸学步,鹦鹉学舌,鹦鹉能言,不离飞鸟之事是万万不可的。
孔子有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意为看到优秀的人便希望与之看齐,体现了人们渴望不断向贤者学习,追求进步向上的主观意愿。四个字,字字皆蕴涵深意,发人深省。四个字中,我想,“思”在一个人的发展阶段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却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
为何见贤思齐而难于思?归根结底是两个原因,一因无法控制的惰性,二因狭窄的眼光或燕雀之志。现在社会上风靡着两个词语:高帅富和穷矬矮。成为一个高帅富或许固然会有先天等客观因素,但高帅富自身的努力却也是不可忽略的。如若穷矬矮们整日只知怨天尤人抑或自暴自弃,只看到高帅富光鲜亮丽的一面,不去接受高帅富们曾付出的拼搏,不想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活在自己给自己的束缚中自怨自艾,这便是尚未尝试便已放弃的惰性。
西方文明有个说法叫“七宗原罪”,其中便有一项为懒惰,如果说思齐能推动世界的发展,那么惰性便是横亘在这条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因为惰性不愿“思”、不想“思”,因为惰性一厢情愿地认为“思”而无用,这是惰夫的行为,更是成为懦夫的前奏。由此可知,突破了惰性的桎梏,才能在“思”的路上更进一步。
当项羽和刘邦看到秦始皇盛大出游时,刘邦只是慨叹道:“大丈夫生当如此。”而项羽则是豪情满怀地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停留在“见”的阶段,但有鸿鹄之志的项羽已上升到了“思”的境界。当人们有了突破精神与物质枷锁的志向,渴望改变渴望进步时,历史的齿轮才会缓缓地转动。一个人见贤之时懂得“思”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少,而是因为他渴望的多。思,不是感慨更不是嫉妒;思,不止于艳羡更不止于钦佩。梁启超曾说过:“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思”的意义所在大概正是:有志而“思”,“思”便知未酬志。
见贤思齐,如用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的论断来概括,“见”与“贤”是一切的起因缘由,或可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形容,“思”是中间过程,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齐”则是最终结果。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雪莱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那么我可大胆断言,既已知“思”,而去“齐”则已不远矣。
在我们的每一个班级里,定有一些优秀的同学。这个时候处于中下游的我们是否见贤思齐,努力向着上游成绩奋起直追呢?
忆起那个“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的秋天,是我刚刚步入初中的那次期中考,那是令我最难忘的一次考试!
当老师宣布完班考试成绩时,我呆了半晌,瞬间跌入谷底,一片茫然。就在这时,和蔼的班主任老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同学们,这是你们初中生涯的第一次考试!与小学阶段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要善于见贤思齐啊!”听到这儿我暗暗寻思:是啊!我不能因一次的失败而失去信心,必须努力向同学们学习好的方法,那样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有所进益。
于是我说干就干,我暗暗地关注我的前桌,发现他上课非常认真听讲,而且还记笔记,而我在课堂上听课和笔记二者不能兼得。于是,下课我找他借笔记,翻开他的笔记,我目瞪口呆,笔记字迹漂亮,分点清楚,重难点突出,一目了然,爱不释手。而我的,字记得糊成一团,这又如何复习啊!这笔记就成了一项应付老师完成的任务了,他也许猜出了我的心思,便与我交流起来:“我的笔记条理较清楚,出于我平时认真做好课前预习,理清条理,重难点地方做好记号,它就是我听课、做笔记的重点,这样也便于复习。”同时,我还发现他不但勤学而且好问,课间时间,他常常穿梭于老师的办公室和同学之间,交流学习上的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好的学习方法将受益匪浅,我慢慢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边学边反思,总结好的学习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忽然发现我的学习方法改变了许多,回家写作业的时间在缩短,做提高练习的时间开始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做那些作业逐渐令我感觉到它如玩乐似的是那么的轻松,我常常做着做着忘记了时间,享受于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中;跳跃于奇妙的数学符号之中;欢呼于神奇的英文字母之中。
见贤思齐的伴随下迎来了那重要的一刻,也是证明我自己见贤思齐努力的结果的那一刻——期末考试来临了。
我带着这段时间的努力,自信满满地走进考场。此时的我早已非同以往了,身披金铠银甲上场。
过了不久成绩出来,看着卷子上的红勾,我无比的欣慰。
终于,我体会到学而则思、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带给我们见贤思齐的意境和感受。
四.王戎:卧在算盘上的“隐士”
智慧是个宝,早慧更是稀世之宝。
王戎是历史上有名的“神童”,出人意料的是,这个“神童”长大后却变成了典型的吝啬鬼,变成了“算盘精”。他的算盘在官场上拨得噼里啪啦响,在算计别人的时候,也被别人算计。但算来算去,王戎居然没从算盘上跌落下来,他成了官场上的“不倒翁”,成了一个卧在算盘上的“隐士”……
两眼如电的“神童”
在“竹林七贤”中,王戎年龄最小。他生于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比山涛小近30岁,比阮籍小20多岁,比嵇康小10多岁。王戎的父亲王浑,在洛阳任尚书郎。王戎15岁那年,在父亲的办公室里见到了阮籍。
阮籍与王浑相处得不错,但彼此没有多少共同语言,阮籍每次去找王浑,总是说不上几句话就走了。自从见到王戎后,阮籍就打开了话匣子,两人谈得非常投机。阮籍感慨地对王浑说:“和你聊天不如和你儿子聊天有趣。”如此聊来聊去,王戎就加入到“竹林七贤”这个小团体之中了。
在洛阳大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郑贞富看来,如果说王戎有趣,倒不如说他有智,而且他的智慧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来,还被人称为“神童”。
王戎7岁时,有一天,他和一群小朋友在大路边玩耍。一群人玩了一会儿后,都感到非常口渴,这时大家才发现路边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李子树,树上的李子个大皮红,看着就让人流口水。小伙伴们争着上树摘李子,王戎却一动不动。别人问他为何不摘,他说:“这么大的李子,在大路边却没有人摘,明摆着这些李子很苦嘛!”大家一尝,果然不出王戎所料。
王戎不仅聪明过人,而且还是个小帅哥。更令人惊奇的是,他的一双眼睛竟然可以直视耀眼的太阳,难怪一个名叫裴楷的人见到王戎后说:“这小子两眼闪闪发亮,好像有电!”
两眼如电的王戎,小时候还很有胆量。在他六七岁时,魏明帝曹把去掉爪牙的老虎放在广场上,让众人观看。王戎也去看稀奇。忽然,笼中的老虎猛地大吼一声,震得大地似乎也抖动起来,围观的人吓得四散而逃,王戎却一动不动,神态自若,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魏明帝曹在阁楼上看到这一幕后,也为这个小娃娃的胆量所折服。
也许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非凡胆量,使王戎在讨伐吴国的战争中表现突出,他遣兵布阵、攻城略地,后因其功绩卓著被封为安丰侯,在他的人生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生不逢时的吝啬鬼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神童”长大后却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世说新语》点评魏晋时期的吝啬鬼的文章共9篇,王戎就占4篇,真让人对这个昔日“神童”的变化大跌眼镜。
王戎的女儿出嫁后,可能因婚事操办得阔绰了点儿,女婿手头比较紧张,就向老丈人借了几万枚铜钱,结果每次女儿回娘家,王戎总是阴沉着脸。女儿当然知道父亲是怎么想的,就和丈夫想方设法赶紧把钱还了。这样,王戎再见女儿时才又“阴雨转晴”。
还有一次,王戎的侄儿要结婚,当叔叔的当然得“出点血”,表示表示。王戎咬咬牙狠狠心,给侄儿送了一件不值钱的单衣当贺礼。过了一段时间,王戎越想越心疼,就伸手向侄儿“讨债”,直到把那件单衣要回来了,王戎才舒了一口气。
王戎有一个独生子,名叫王万,小小年纪就胖得出奇。有人好心地对王戎说,你这个宝贝儿子得的是肥胖症,要赶快给他看病,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王戎听说要花钱,就如同割肉一般难受。不过,他自己倒是想出了一个绝招,不再让儿子吃好东西了,只让儿子吃糠,结果儿子越吃越胖,19岁时便一命呜呼,从此再也不用浪费王戎家的粮食了。对儿子如此,王戎对自己也不大方,从来不舍得多花一分钱,不舍得多吃一粒米。由于他长期营养不良,结果面容憔悴、未老先衰,早早就拄上了拐杖。
钱不是省出来的,是挣出来的,这个道理王戎也懂,所以他想方设法地挣钱。在当时,经商是被人瞧不起的事,甚至还对商人有专门规定:商人必须戴头巾,头巾上要写明自己的姓名和所卖商品的名称;商人还要一只脚穿白鞋,一只脚穿黑鞋。爱钱如命的王戎要钱不要脸面。他家种有一棵李子树,品种很好,吃起来非常甜,他就让家人拿到市上去卖钱。令人拍案称奇的是,王戎为了不让别人得到他家的优良品种,出售前总是将李子的核通通钻破?这就是有名的“王戎钻李”典故的来历。
王戎官至尚书令,拥有大量田产,富甲一方。但是,王戎仍不满足,每天晚上还和老婆一起用自制的牙筹(一种计算工具)在灯下算来算去,挖空心思地盘算着如何才能挣到更多的钱。看着钱财一天天多起来,王戎的老婆越算越高兴,忍不住对心爱的老公叫起“卿”来。“卿”是长辈对晚辈的亲昵称呼,就像现在父亲称儿子“小子”一样,王戎觉得老婆这样叫有失自己的身份,当然很不高兴。有一次,老婆又“卿”长“卿”短地叫起来,王戎就一本正经地说:“女人称自己的丈夫为‘卿’,不合乎礼节,是对我不尊重,以后不要这样叫了!”王戎话音刚落,老婆马上就数落开了:“我亲卿爱卿,所以才称卿为卿。我不对卿称卿,谁该对卿称卿!”王戎无可奈何,从此就听任妻子叫“卿”了。这件事流传开以后,人们就把“卿卿我我”当成了男女恩爱的象征。
现在看来,王戎实在生不逢时,能看出道旁树上的李子苦,说明他眼光独到,善于思考;钻李而卖,说明他有产权意识;灯下算账,说明他不辞劳苦,这些都是经商之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王戎生活在现代社会,那他可能就不会被认为是吝啬鬼,而是一个在资本市场上叱咤风云的理财高手了。
曾是不爱财的“俗物”
王戎何时变得吝啬起来,至今无从考证,但他曾经很“慷慨”。王戎的父亲王浑是个大官,死在凉州后,他的老战友、老部下非常难过,纷纷解囊相助,捐赠的钱财达数百万。但当时王戎却一分钱也不要。这件事使他声名鹊起,人人都知道王戎不爱钱财。
不知道当时王戎是不是在作秀,但由此可以看出王戎的“志向”。魏晋时期,名声关天,没有好的名声,想在仕途上取得大的发展绝非易事。王戎为何要加入“竹林七贤”,和一帮大他一二十岁的老同志混在一起,恐怕不单单是为了讨碗酒喝吧?他看重的是他和谁一起喝酒,因为阮籍、嵇康等人当时已经名扬天下了。
阮籍、嵇康等人也不是笨蛋,和王戎在竹林中喝酒的次数多了,大概看出了王戎的心思,就称他为“俗物”。每次聚会王戎总是姗姗来迟,他一出场,阮籍就说:“你这个俗物又来扫我们的兴!”王戎也不恼,反而笑着说:“像你们这样的人,还有谁可以扫你们的兴呢?”
从这两句对白可以看出,王戎在“竹林七贤”中有点“另类”,其实这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王戎祖籍山东,王氏一族在当地是有名望的大家族,王戎的祖父在曹魏时期就被封为贞陵亭侯。王戎的族辈中出了王衍、王澄、王导、王敦等人物,人称“八王”,掌控着西晋、东晋的政坛。“八王”与同为山西名族的裴氏“八裴”并称,两家还结上了亲家,王戎的女儿就嫁到了裴家。生活在这样一个官宦世家的王戎,当然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不是一直混迹于竹林中喝得烂醉如泥。
小时候,王戎和裴楷一起拜访钟会,和钟会打了个照面就走了。有人就问钟会:这两个小娃娃怎么样?钟会说:“裴楷清通,王戎简要,20年后,这两个贤人应该成为吏部尚书。”这话不会不传到王戎的耳朵里,恐怕从小他就立下了要当吏部尚书的志愿。结果也真如钟会所说,他和裴楷一起成为西晋政坛上的重量级人物。
宦海沉浮的“不倒翁”
父亲死后,王戎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并当上了相国掾(宰相的属官)。此后,王戎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后来他因为挪用公款修建自家的宅院,按律应当免官,最后他花钱买平安,总算摆平了此事。此后,他又迁任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奉诏伐吴。平吴之后,他晋爵安丰侯,增邑6000户,赐绢6000匹,又大捞了一把。
推荐王戎做官的人,就是那个把“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推上断头台的钟会。王戎和钟会是有交情的,当初钟会伐蜀前,告别王戎时问他“计将安出”,王戎却说:“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后来钟会反叛失败,众人都佩服王戎的“智者之言”。
王戎确实是个智者,有着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不仅知道如何积累财富,更知道如何在险象环生的宦海中永不沉没。
王戎的族弟王敦曾经名噪一时,但王戎却看出了他的致命弱点,所以每当王敦拜访王戎时,王戎总是推托自己有病而不见他,实际上是想和王敦划清界限。后来,王敦果然叛乱,王戎因此没受牵连。孙秀为琅邪郡吏时,王戎劝弟弟王衍不要得罪孙秀,后来孙秀得志,杀了一大批官吏,王戎、王衍则安然无恙。
王戎官运亨通,位高爵显,本来应该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但他却只是明哲保身、委曲求全。元康九年(公元299年),一心想要专权的皇后贾南风陷害太子,贵为太傅的王戎却始终保持沉默。第二年,赵王司马伦等杀了贾南风,数十名高级官员受牵连被诛杀,王戎也受到牵连,但由于他明哲保身,所以只是被迫辞职,没有生命之忧。“八王之乱”中,王戎因为出错了主意,险遭杀头之祸,他连忙跑到厕所解手,又佯装五石散药力发作,故意掉到茅坑里,弄得浑身腥臭,才保全了性命。
王戎踏入政坛前,也许有远大的抱负,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可能会有一番作为。但是,在随时都会招来杀身之祸的魏晋政坛上,“智者”王戎只能自保性命而已,所以就有了他的种种让世人鄙视的立身之道。而“竹林七贤”中的另一个人物山涛,却比他活得从容,可谓悠然自得,左右逢源——请看下篇《山涛:一盆晃晃悠悠的温水》。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竹林七贤”之嵇康
一.嵇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同魏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稽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并成就非凡。曾官拜中散大夫,世又称"嵇中散"。嵇康作为魏晋名士,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一)人物事略
竹林七贤为了避开曹魏政治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当时,他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往过密,几个人常常游玩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博才嵇康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渊博。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稽康的书法也很有名。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他的诗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嵇康打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从中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姿态。
嵇康饮酒嵇康饮酒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饮酒大醉,能够忘掉世事,解除现实矛盾的缠绕。嵇康不但饮酒,还写下了《酒会诗》,诗酒交融,让人感觉到酒中有诗,诗中有酒。嵇康饮酒非常有节制,从不过量。他说:“酒色何物?今自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另一方面,嵇康也知道,饮酒以逃避现实是暂时的,因为终究还是要醒来。所以这不是彻底解脱的办法。
嵇康服药嵇康服一种叫“五石散”的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五石散的基本成分,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还配点别样的药。嵇康服药一方面为了达到“转弱为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政治环境给他带来的精神压力。但这没有给他带来精神的安定,反而造成了他的性格扭曲。服药使他性格火爆,而且越来越厉害。在诸多矛盾面前,他陷人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广陵散绝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临刑这天,嵇康要来一架古琴,调好后,开始弹《广陵散》,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悠长,萦回低啭。弹毕,嵇康长叹一声:“过去袁孝尼要跟我学《广陵散》,我总是不肯教他,《广陵散》今绝矣!”
嵇康与孙登嵇康常常到山中采药,以至留连忘返,陶醉其中,在苏门山中遇见孙登。孙登是大隐士,他对嵇康的提间不做任何回答。最后,稽康要离开了,他再一次间孙登:“先生竟无言乎?”孙登这次开口了,他说:“子识火乎?难乎免于今世。子无求乎!”孙登承认嵇康有才,但是又认为他识寡。所谓识寡,就是保身之道不足。孙登是当时的一位很有见识的隐者,其隐逸之举,也是为了避免政治上的猜疑与迫害。嵇康说“今愧孙登”,就是因为没有采纳孙登的意见,未能及早隐居以致自蹈大祸的缘故。
(二)名家点评
(晋)颜延之:中散不偶世,本白餐霞人。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五君咏》)
(唐)白居易:吕安兄不道,都市杀嵇康。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使我千载后,涕泗满衣裳。(《杂感》)
(宋)李清照:两汉本绍继,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咏史》)
(三)素材运用
话题1:自我认识和别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其他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人仕吗?是否忘了《与山涛(山巨源)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己经向所有人宣告了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2004年高考重庆满分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节选)
话题2: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们似乎生来就进行着心灵上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在生与死之间。
魏晋出英雄——历史学家如是说。
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雌,但从他的每一次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过着白己田园隐士的生活。一代名将钟会,慕名往谒,结果被拒之门外。钟会在临走时,没忘记恨恨地瞪两眼。于是嵇康便上了刑台,理由是谋乱。行刑前,执刑官问他还有何话说,他抬起头,看着台下三千太学生稽首向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司马昭也看着嵇康。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马昭说一句恳求的话,往后则皆大欢喜。他的心在动,心在痛,屈服吗?不,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错。于是他说了句:“把琴拿来。”……他勇于赴死的从容给了历史一个隽永的背景,那已成绝响的《广陵散》余音绕耳,嵇康是在尊严与生命之间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择。
若干年后,我们会说:这是最令人回肠荡气的选择!(2002年高考山东优秀作文《心在刃上选择》节选)
话题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材料加工:沙漠上的狂风刮过古堡的废墟,书本中妄自描述着空中花园的美丽,人们希冀希冀着听到消逝已久古乐的音律,时光带走了古文字的意义。历史的车轮缓缓轧了过去,轧碎了多少文明古迹。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相信古老的文明也能在今天重现。
昔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临刑之前叹息:“《广陵散》从此绝矣。”一部名曲就这样失传了。当真是“后不见来者”。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现代人就将再次听到这千古绝唱,嵇先生之记忆即是现代音乐家的曲谱。(1999北京市满分作文《重现文明再创辉煌》节选)
话题4:包容
材料加工:嵇康的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于人,另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人。山涛让他当官,是善意的,他却气得要死,认为对方侮辱了自已,可就是这个山涛使他的儿子没成为孤儿:钟会非常崇拜他,想和他交朋友,他连正眼都不看一眼,这其实就是嵇康心胸狭隘的表现,不能像大山一样包罗万象,不能像大海一样海纳百川。
有人说,这是嵇康天性自然的执着。天性是什么?天性就是包容。而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统治者也没能容得下这样一一个知识分子,把他作为一个异己给消灭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话题5:家庭教育
材料加工:凡人们的言论、思想、行为,倘若自己以为不错的,就愿意自己的朋友都这样做。但嵇康不这样,不愿意别人来模仿他。嵇康,一看他的《绝交书》就知道他的态度很骄傲的:但我们看他做给儿子看的《家诫》——当嵇康被杀时,其子方十岁,算来当他做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儿子是未满十岁的——就觉得宛然是两个人。他在《家诫》中教他的儿子做人要小心,还有一条一条的教训:
一告后辈要立志,志之必坚。二告后辈要“见义而作”,赈灾济贫。三告后辈要慎言。四告后辈要少欲,要宽容谦恭,要有涵养。五告后辈不要打探他人隐私。他说:“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私。”六告后辈不要受人之馈。他说:“匹帛之馈,车服之赠,肖深绝之”,因为“常人皆薄义而重利”,别人主动向你破财献礼,则必有所求,必图回报,这是“君子之所大恶也”。
我们就此看来,实在觉得很稀奇:嵇康是那样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庸碌。因此我们知道,稚康自己对于他自己的举动也是不满意的。只是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
所以,后来被山涛推荐而做官的嵇绍,成了一个为皇帝忠诚保驾的驯臣。
有一次晋惠帝兵败被困,文武百官纷纷逃散,惟有嵇绍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躯保护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
话题6:自虐
材料加工:自虐,实际上是精神的流亡,是精神苦闷的象征。魏晋士大夫的一个倾向是服药、喝酒、身上多虱,这与其说是隐逸、潇洒,倒不如说是这些部含有自虐的成分。他们追求精神自由,追求高古的人格,不愿与当时的社会达成妥协: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生命的能量只能向内转,通过自虐式的感官 *** 来获得暂时的宣泄和解脱。嵇康作为一位与时代相悖的人,他承受了太多的精神压迫与打击,他别无他法,只有把常常饮酒、服药、装疯等自虐形式作为自我拯救的方式。在精神苦闷之际,用药酒等 *** 感官,借酒杯来浇心中块垒。这也是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方式。
话题7:坚持自我
材料加工:其实嵇康是很有才气的一个人,所以山涛就推荐他出来做官: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愿意接受的,于是嵇康就要和山涛绝交。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到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为嵇康当初说“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
自己认为最好的朋友,就因为这样就结束了来往,也可以看到嵇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极其重要的,不容他人干涉。嵇康的行为不是因为按照什么现成的规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所有这些都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体现。
话题8:路
材料加工:嵇康啊嵇康,愤世嫉俗,绝望了这社会的一切而毁坏礼教者是你,“非汤武而薄周孔”者也是你,你呀你,你可如何让司马氏安于枕席?你的一腔忠愤却无人知,只好寄托于手中的铁锤——第一锤,砸平世间不平事;又一锤,大泄胸中之悲郁;再一锤,以警醒生前身后千年万年所有的炎黄子孙:看一看,我生活在怎样一个世纪?“砰砰”锤声中,钟会来了,你并不理睬,只抛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一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于是你抛锤仰天大笑:“哈哈……吾非汤武而薄周孔,看你何名篡权柄!”这一笑,惊掉了司马昭手中的玉杯,杀机顿生。
人说你毁坏礼教,不事孝道。“冤哉!”一千七百年前那没有发出的呼喊,就让我替你喊出吧!或许,这有悖于你不屈的性格,但那是在路人皆知司马心的时代,这是称那个“冤”字己完全被世人理解的时代。我知道你表面上毁坏礼教,实则是激愤于挂羊头卖狗肉者之流(如司马懿)的胡作非为,激愤之极而转为不言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礼教!其实啊!司马懿何尝是孝子?可司马氏就是以不孝为名杀了你。悲哉!“阴阳易位,时不当兮”,屈子几百年前的这一悲吟,不幸却又应验在了你的身上。(《哭嵇康》节选)
话题9:交友
材料加工:冤哉!嵇康!再不见你纵酒之豪情,再不闻你打铁的锤声。一壶酒,浇铸成你狂放的本色:一把锤,锻造了你铁样的个性。如此本色,如此个性,才成就了你的一生。
你“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在你的眼中,这世界应如你杯中之清酒,无尘渣毫粒,无腐臭之气,而是清冽如流玉之晶莹,甜香赛芝兰之悠长。可遗憾的是,翻遍一卷《中国古代史》,你的名字却印在了最昏晦的那一页:满眼是野蛮的屠戮,满耳是大众的悲鸣。其时,有明哲保身者,更有持“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陋志者。你“常谓之知言”的山涛,此时便弃你而去,留你一人痛饮苦酒:“美酒今以之驱愁,良友兮不可不慎求。人之相知兮,贵识天性,曲者不以为桷兮,诚不欲以枉其天才。”面对山涛的诱荐,你嬉笑怒骂,接舆狂歌。一纸《与山巨源绝交书》阻断了后路,更逞了淋漓之快意,成就了后人敬仰之声名。(《哭嵇康》节选)
(四)成品展示正义的选择(02年高考全国卷)
一片竹林,一把古琴,一个遥远的年代。夕阳西下,那个坐在地上,对着夕阳弹琴的影子,赫然印人我的心扉。他的琴声低沉而又高亢,快乐而又悲凉,流露出无限的孤寂。他,一个孤高绝伦的隐士,一个丝毫未被遗忘的才子,在这夕阳下深深地体味人生……
他内心的焦灼与热烈在这恬淡的竹林中丝毫没有消散,反而在这时起时落的琴声中得到完整的体现。他静静地聆听着自己的琴声,感到无比的欣慰。
那是一曲几成绝响的妙曲:一个年轻的侠客,为报杀父之仇,一剑刺死了仇人——那个不可一世的国王,自己也毁容自刎。听吧,高亢代表着刺客矢志不渝的决心,雄浑流露出毅然赴敌的沉勇,激荡显示了拼死战斗的壮烈,委婉透露出一丝的悲凉与赞叹。这就是嵇康的《广陵散》,那绝世的《广陵散》。
嵇康是隐者,但他又是不甘沉沦,不屈地与司马集团斗争的战士。他像一只卓尔不群、傲立鸡群的野鹤,又像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夕阳的余辉,把他的心照得如同明镜:欲隐而不能隐,欲退又不能退的境遇,使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他本可以选择退而自全,但文人的良知告诉他不能违背正义。他蔑视权贵,带着一丝嘲讽的口吻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闻而去?”为了这种正义,他可以抛去一切:名与利,甚至于生命和友谊。那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不是最好的证明吗?尽管人生短暂,他不知何时能看到司马氏的没落,然而,他还是义不容辞地卷入了朋友吕安的风波。他本来想什么事都不问,只打他的铁,种他的菜,可是却有人用卑鄙的手法来从他身边夺走帮他种菜的人,他再也不能沉默了,于是他选择了正义,站在了被告一边,自己也成了被告。
刑场上,他最后一次弹响了《广陵散》,无数的人被他的琴声所感动。而你可知道向秀的思念?夕阳西下,他的小车经过你旧时的小屋,一切如旧,竹子依旧翠绿,夕阳依旧把它的余辉洒满整个庭院,只有那个对着夕阳弹琴的影子,却为何不见?那首感人至深的绝响为何不闻?向秀的孤寂,更向何人说?只有那晚来的凉风夹带着辽远的笛声,吹过残败的墙垣,呜呜作响,似乎在回答他的心语。
嵇康的影子终于在风中找到……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 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