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权威,最标准的资料。汉墓壁画的发现,始于东北地区。从20世纪初到1945年,随着西方考古学的东渐,日本人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田野考古,先后发掘了辽宁省辽阳北园、迎水寺、玉皇庙、南林子及大连营城子等地的汉魏时代的壁画墓。20年代末,河南省洛阳市旧城西八里台的一座西汉晚期空心砖壁画墓也因被盗掘而发现,部分空心砖现藏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和1955年,在河北省望都县先后发掘了东汉晚期的两座大型砖室壁画墓(见)。到1966年止,通过对洛阳市烧沟西汉晚期无名氏壁画墓(见)、山西省平陆枣园村墓、江苏省徐州黄山陇、山东省梁山后银山、河南省密县打虎亭东汉晚期的两座大型壁画墓(见)、内蒙古托克托及辽阳棒台子和三道壕等多座壁画墓的发掘,初步了解到汉墓壁画的分布情况及其区域特点。70年代,又先后发掘了河北省安平逯家庄、定县八里店、陕西省千阳、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晚期大型砖室壁画墓(见)和洛阳西汉晚期卜千秋壁画墓(见),进一步全面了解到汉墓壁画的分布、产生年代和壁画题材内容。1986年8月,又发掘了辽阳北园3号墓。1987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发现的西汉墓壁画是迄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图壁画。至此已发掘的汉壁画墓共计30多座。[编辑本段]分期与分区汉墓壁画可分前、后期。前期为西汉早期到东汉早期,仅有八里台、 烧沟无名氏、卜千秋、枣园、千阳、西安、内蒙古鄂托克、商丘等地8座;后期为东汉中、晚期,包括此外所有汉墓壁画。 西汉中期以后,随着豪强大族厚葬习俗的发展,在当时经济文化中心或军事要塞便出现了壁画墓。后期壁画墓数量增加,分布范围扩大。它们的分布可划分为6个区域:①豫、陕、晋区,主要是前期的8座壁画墓。②豫、苏、皖、晋区,主要有打虎亭、黄山陇、后银山及安徽亳州董园村等地的壁画墓。③冀中南区,主要有望都所药村、安平逯家庄、 定县八里庄等地的壁画墓。以上3个区域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是当时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④长城沿线区,主要有内蒙和林格尔、托克托、霍洛柴登以陕北榆林等地的壁画墓。这一区域是东汉政府北方的边防重地。⑤辽南区,集中分布在辽宁省辽阳市北郊太子河两岸地带,主要有北园、棒台子、三道壕车骑墓等壁画墓,此外还包括大连市营城子壁画墓。辽阳是当时辽阳郡首府,汉魏之际是公孙氏割据政权统治的中心,也是未经汉末战乱,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的地区。⑥河西区,处丝绸之路的要冲,有一些简单的壁画墓。[编辑本段]第一区域类型特点第 1区域洛阳的无名氏墓和卜千秋墓都是带双丁字形耳室的仿券顶空心砖墓,千阳墓则为拱形顶的土洞墓,枣园村墓为小砖券墓。墓室规模都较小,长仅4~6米多一点。壁画内容都以天象和神话故事为主,也有少量历史故事和庄园、农耕题材。以王莽新朝(公元9~23)前后的枣园村墓为例,墓长米,由1个主室和1个耳室组成。主室内绘满壁画,券顶上绘有云气和四神图,四壁绘有车马、房屋和人物。其中绘在南壁和西壁的牛耕和耧播图,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中国最早表现农业生产活动的绘画作品。这一期壁画,构图简单,风格质朴,有的甚至还保留着西汉早期帛画的某些特征。西安交通大学内的西汉墓天象图壁画,表现大型二十八宿图像,构图浑然一体,色彩明艳焕丽。墓中主室壁画上部代表天空,下部象征山川大地。上部壁画以仙鹤、祥云和日月星辰图案为主,绘有二十八宿星辰及苍龙、白虎、朱雀、玄武4种图像。彩云间绘有一组组仙鹤,翔状各异;祥云线条流畅,运笔自如。二十八宿加绘形象生动的人物、动物来说明各宿的名称,使人一目了然。壁画还使人看到中国最早的晕染法绘画技巧。[编辑本段]第二到四区域类型特点第2~4区域各具特点。豫、苏、皖、晋区的壁画墓,像本区域流行的墓一样,大多采用纯石结构或砖石混合结构,而且壁画和画像石往往混用。墓型有两种:①较简单的如东汉中期的后银山墓,是砖石结构前后室墓,长米,宽米,壁画绘于前室,内容主要有淳于卿出行、曲成侯驿故事和天象等;②东汉晚期的墓室结构复杂,规模巨大,有前、中、后三重主室,长达15米左右。其中黄山陇墓和董园村2号墓为纯石结构,打虎亭汉墓为砖石混合结构。除黄山陇墓外,其余3墓墓门都有精美的石刻画像。墓主车骑出行和乐舞百戏是本区壁画的主要内容。冀中至冀南区全是规模宏伟的多室砖墓,多横券顶,一般有前、中、后三重主室,长达20米左右。其中望都2号墓具五重主室,全长达32米。安平逯家庄墓,墓室由前、中、后室以及耳室、侧室共10个室组成,全长19米。在前室南耳室、中室、中室南耳室绘有车马出行、鸟瞰建筑群、属吏、乐舞等巨幅壁画。根据出行图的导从制度和墨书题记纪年,墓主当为死于灵帝熹平五年 (176)的安平王。人物众多的属吏图是本区最富有特色的壁画内容。长城沿线区的墓形与冀中、冀南区相近,但多穹窿顶。其中,托克托县闵氏墓由前、中、后三重主室和5个耳室组成,全长13米多。壁画主要绘于中室及东、西耳室,内容残存有侍女、车马、庖厨等,画像旁的墨书榜题,证明墓主为闵姓豪强。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是本区最大,同时也是迄今所见内容最丰富的汉墓壁画。榆林一带的汉墓壁画,多以朱、黑等色直接绘于砖墓上,内容主要有车马、人物、建筑等,其年代可能早至东汉中期。辽阳区的壁画墓除营城子为砖结构外,其他全为石结构。大型墓平面呈方形,由前室、后室、回廊、两个耳室和数目不等的小室组成,长、宽一般均在7米左右。小型墓由前室、后室和1或2个耳室组成,后室多分为2个或3个棺室,一般长5米左右。壁画直接绘于石面,内容以车骑出行、百戏和宴饮等为主。[编辑本段]东汉中、晚期壁画墓的特点与前期相比,东汉中、晚期壁画墓的特点是:①墓室规模宏大,结构复杂;②壁画面积增加,一般在50平方米以上,有的近200平方米,而且有许多情节复杂、幅面宽阔的连壁巨作;③内容丰富,除表现墓主经历、身份、权力、威仪和财富的车骑出行外,乐舞百戏、属吏、坞壁、农耕等成为主要题材,而且出现了祥瑞图;④绘画技法多样,壁画艺术水平较高;⑤墨书榜题较多,使壁画内容一望可知。[编辑本段]题材内容大致可归纳为7类:①表现墓主庄园中生产活动场面的农耕、桑园、放牧、射猎等; ②表现墓主仕宦经历和身份的车骑出行、任职治所、属吏、幕府以及坞壁等; ③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燕居、庖厨、 宴饮、乐舞百戏等; ④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经史故事,如孔子、老子、周公一类的古代圣贤,荆轲、伍子胥一类的忠臣义士,丁兰、秋胡妻一类的孝子列女等; ⑤神话故事类,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一类仙人和表现天上世界的仙禽神兽; ⑥在天人感应论影响下产生的祥瑞图,如麒麟、芝草、神鼎等; ⑦天象类,如日、月、星宿、云气和象征四方星座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各类内容在墓中的分布,一般是①、②、③、④类内容绘于前、中、后室或耳室,⑤、⑥、⑦类内容绘于墓室顶部和墓门部位。[编辑本段]技法以毛笔为主要绘画工具,使用朱、 绿、黄、橙、紫等色调的矿物质颜料,因而壁画色彩历久不变,发现时一般都很鲜艳。造型手法上继承春秋晚期以来的写实而夸张的传统,在绘制技巧上则发展了战国至西汉早期宫廷壁画和帛画上所见的墨线勾勒轮廓再平涂施色的手法。前期技法还比较单一,到东汉晚期,出现了大笔涂刷的写意法、没骨法、白描法,有的画面如望都1号墓的属吏人物还使用了渲染法。在构图上,它已摆脱了春秋晚期以来呆板的图案式横向排列的形式,注意讲求比例和透视关系。这些成就,为中国绘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编辑本段]思想渊源汉墓壁画之所以盛行,主要是统治者提倡孝道和厚葬,产生“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特别是东汉时期实行察举孝廉的制度,是人们踏上宦途的必经之路。因此,所谓“崇饰丧祀以言孝,盛饷宾客以求名”的风气四处弥漫,厚葬之风越演越烈。很多人竭家所有,为父母或自己修建坟墓,在模拟生人居住的地下墓室壁面上,大量绘制表现生前权势、威仪和财富的生活及历史神异形象,以期获得“孝”的声誉,有利于仕宦之途,这就是汉墓壁画盛行的社会根源所在。
《汉代墓室壁画研究》研究对象是两汉时期的基室壁画。“壁画”一词,广义来说泛指以任何工具和技法绘制于建筑物墙壁面上的画像,狭义来说专指以笔和墨及各色颜料之类绘画于建筑物墙壁面上的画像。中国考古学对“壁画”的研究,主要采其狭义的解释。汉代墓室内的墨笔彩绘画像,与画像石、画像砖、石棺画以及其它器物表面的画像等,各有相当数量的遗存,各有定名,也各自成为独立的研究门类。本论文是对汉代墓室壁画的考古学综合研究。研究方法是对中国各地出土的数十座汉代壁画墓标本进行收集、分类、排列、整理、比较、分析,探讨从西汉到东汉时期,壁画墓及墓室壁画的发展状况,重点研究墓室壁画在汉代丧葬文化中的功能与意义。
酒泉丁家闸五号墓社树壁画考南昌东晋漆盘的启示——论南北朝墓葬艺术中高士图像的含义逝者的“面具”——论北周康业墓石棺床画像风格背后——西汉霍去病墓石刻新探关于墓葬壁画起源问题的思考——以河南永城柿园汉墓为中心西汉石椁墓与墓葬美术的转型山东临淄东汉王阿命刻石的形制及其他关于汉代丧葬画像观者问题的思考墓主画像研究墓主画像的传承与转变——以北齐徐显秀墓为中心逝者的“面具”——论北周康业墓石棺床画像青州北齐画像石与入华粟特人美术——虞弘墓等考古新发现的启示论“邺城规制”——汉唐之间墓葬壁画的一个接点崔芬墓壁画初探压在“画框”上的笔尖——试论墓葬壁画与传统绘画史的关联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承担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等课题。郑岩多次参与国内外研讨会,并协同著名美术史家巫鸿先生发起“汉唐之间”中国考古美术的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集三部。郑岩先生多次提出“美术考古学”这一美术史领域的次学科,并且将其定义为“以考古提供的材料为核心,融美术史与考古学的交叉学科”,郑岩在其亲自撰写的文章《考古学提供的仅仅是材料吗?》和《论“美术考古学”一词的由来》二文中详实的论述了美术考古学这一美术史新学科的发展演变史。郑岩先后翻译多部外文美术史著作,其个人论文亦多次被翻译到国际学术界,在汉唐美术史与美术考古领域达到国际水平。
Ⅰ 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学课程 我是美院的学生,本科研究生都在美院。就我所接受到的美院教育经历给你提供参考。 1.专业课方面: 现在美术学院的教学比较推崇学生创新突破,所以传统的绘画技巧已经不像从前那么受重视,在美院读书更多的是开阔眼界,与在艺术圈的前辈老师们交流。绘画技巧是完全可以自学的,在美院其实也是基本自学,优势是拥有良好的艺术氛围。 你说的具体训练方法,美院基础课部先画静物(水果瓶子罐子,我们学生自己摆静物),然后画人头像,再画半身像人物,再画人体(模特动态随意),自然光。不断的练习,长期作业(一个月)和短期作业(一周)交替重复,画速写抓人物动态。前一两年完成基础学习,后两年创作。在此期间会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包括书法、白描、篆刻;运用材料做创作;图示语言等。 2.文化课方面:美院各院系基础的文化科目被称之为公共课,即不分院系都要修:最重要的是这几门中外美术史,美学原理,艺术概论,人体结构,其它还有一些小的选修课。 3.油画系没有实践,但有外出写生,画风景山水。 凤凰、安徽、甘肃、内蒙古这些地方,每年都去。 诚挚的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与帮助。 Ⅱ 川美油画专业都开了什么课程 你好 我是油画抄系学生 从大一袭到大四 是基础课和创作课交替进行上,大一大二基础为主 ,大三大四创作为主。 基础课程有,素描人像人体 ,油画人像人体 古典油画。 创作有 表现素描 印象派 照相写实 超现实 影像 Ⅲ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教学机制 油画系的前身是西画系,成立于1928年,首任主任吴大羽。在系七十九年的不同时期的教学机制的变革中,都是围绕着年级制与工作室制展开的。如图所示: 年 代 校 名 系科形式 教学形式 历任工作室导师 1928年 国立艺术院 西画系 年级制 1944年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西画科 画室制 林风眠、李超士、方干民 倪贻德等主持画室 1950年 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绘画系 年级制 1962年 浙江美术学院 油画系 画室制 方干民、倪贻德、黎冰鸿 等主持画室 1977年 浙江美术学院 油画系 年级制 1981年 浙江美术学院 油画系 画室制 分三个工作室: 第一工作室主持人:王流秋 召集人:徐君萱 第二工作室主持人:莫 朴 召集人:汪诚一 第三工作室主持人:黎冰鸿 召集人:全山石 1984年 浙江美术学院 油画系 年级制 2002年 至今 中国美术学院 油画系 工作室制 分四个工作室: 第一工作室导师:章仁缘 教师:翁诞宪、崔小冬 第二工作室导师:孙景刚 教师:陈宜明、王羽天、常 青 第三工作室导师:杨参军 教师:章晓明、焦小健 第四工作室导师:井士剑 教师:成南炎、何红舟 (工作室主持人每年有所变动) 从上述表格当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教学机制的变迁始终在工作(画)室制和年级制之间进行。这样的分分合合实际上体现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和教学规范之间存在着的潜在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正是近几年来油画系全体教师研究、探索的中心议题。 第一工作室 1) 追求方向:历史与主题性绘画工作室。强调油画的叙事性传统和现实主义精神的艺术追求方向。 2) 学术思想:强调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精神塑造,强调整体文化视野中的思想资源和自我认识,强调主题 性绘画的历史感的显现,强调油画叙事性表现的传统与发展。3) 教学特色: 学习和吸收人文视野中的广泛的思想资源,在此基础之上涉入主题叙事性绘画语言的学习与思考。本工作室教学重视传承古、今、中、外主题性绘画的现实主义优秀遗产,研究西方油画的传统技法,并以民族文化与时代情感的融合来塑造富于历史感的精神内涵。4) 历史沿革:它承袭了油画系艺术发展的主脉,承袭了教学中大型历史画、主题性绘画及写实性绘画的传统。5) 师资特点:该工作室的教师都有对历史画,大型主题性绘画的创作经验和教学经验。6) 特色课程:开设有大型绘画解析、传统油画语言研习等特色课程。第二工作室: 1) 追求方向:新具象绘画工作室。强调 *** 的描绘性传统,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追求方向。2) 学术思想: 强调“主客”合一的创造性表现,强调在油画描绘性传统的继承的基础上体现绘画本身的生机和生意,使绘画走出摹仿性的圈子,而安顿在艺术世界的创造之中。3) 教学特色:重视传统的写生精神的培养,重视严谨的治学精神与创作热情相结合,重视造型意识和色彩的个性语言的相结合。提倡各种具象艺术流派的共存,提倡对前人优秀成果的了解和学习,提倡在写生意义呈现过程中来开启学生的艺术个性。4) 历史沿革:继承和发展具象油画语言与中国艺术精神相结合的传统。5) 师资特点:该工作室教师具有长期具象绘画的创作研究和教学经验。6)特色课程:开设有自选主题创作等特色课程。第三工作室: 1) 追求方向: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强调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体系,重视与中国传统精神融通的艺术追求方向。2) 学术思想:以“回到事物本身”为宗旨,强调人与世界相即相融的境域关怀。以现象学为基本方法来揭示视觉的呈现过程,在主客体之间寻求新的思想基础和创作方式,实践中西融合深层次取向的新的可能性。3) 教学特色:强调“看”的方式,研究和发掘自身视觉方式的表达,强调写生,去除先在的概念或自然主义的理解模式。 强调“人在其中”的境域构成关系,提倡学生在学习中主动遭遇问题,并领悟艺术创作的本质。4) 历史沿革:它吸取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理论的思想成果,承袭了系十几年来“具象表现绘画基础方法教学”实践的传统。5) 师资特点:该工作室教师长期致力于该方向的教学与创作实践。6) 特色课程:开设有风景构成练习、自选主题创作等特色课程。第四工作室: 1) 追求方向:多维表现绘画工作室。强调油画的表现性与开放性传统、重视其综合形态的艺术追求方向。2) 学术思想:重视当代人文精神,重视以绘画的方式认识事物,强调以当代人文思想为思考的基础来建构新的教学思维和平台。强调思想资源的多维化,基础资源的多元化和绘画性表现空间的多样化。要求同学在多种界面上综合地、多维地思考艺术创作的问题。3) 教学特色:强调对传统绘画精神性的理解,对当代绘画多样性的基本结构进行多元统一的研究。强调对艺术本体和艺术形态进行探索,强调开放创新性原则的自律,注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4) 历史沿革:它继承了我系思维开放,注重形式研探的教学传统。5) 师资特点:该工作室教师在多维的油画表现语言上的探索富有成果,教学经验丰富。6) 特色课程:开设有空间阐述等特色课程。第五工作室: 1) 追求方向:综合绘画。以中西文化精神的会通融合为契机,拓宽学科和媒介界限,探讨中国当代绘画。2) 学术思想:立足中国当代绘画探索与研究,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绘画中的重要性,探索、构筑适合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教育新模式。重视传统,关注现实,比较融合,综合创新。3) 教学特色:以中西绘画研究与实践为基础,注重当代文化综合性思维方式的引导和教学实施,通过现当代与传统的比较学习和实践,拓宽视觉界域,综合运用绘画的造型语言。培养具有中国人文内涵和全面绘画艺术素质的当代艺术人才。4) 历史沿革:秉承“中西融合”,倡导本专业“兼容并蓄,综合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5) 师资特点:该工作室教师具有独立探索不同绘画媒介的经验和成果,并长期致力于当代综合绘画的教学、理论和实践。6) 特色课程:开设现当代素描-色彩-材质的绘画形式语言探索及中国传统艺术语言转换等特色课程。 Ⅳ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课程有哪些学习什么美术理论相关的书籍每星期上几节专业课 很简单 你直接把央美油画系的教学大纲招来复印下即可 油画系办公室有的 大纲写得很细 包括每个课程 多少学时 教学要求 都在上面的 对外校者 或自学者肯定有所帮助的 Ⅳ 学油画都需要学习哪些课程 先学素描,再学油画就可以。素描基本功不一定要特别扎实,因为素描和色彩运用的是两种语言,两个系统的知识。但是素描的几何体,透视方面都是必须过关的。建议你多画静物素描联系构图,构图在任何画面中都是占第一位的。 学习油画时要多欣赏大师的画作,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色彩品位。 水粉和油画用的是不同的材料,工具,差别还是有的,不需要为了学油画而学水粉。而且水粉还是比较难画的,效果也没有油画好,已经很少有人画了。 一定要找个好老师啊!少走弯路。 Ⅵ 我想从零基础开始学油画(纯业余),课程大概怎样要多少投入 我现在正在教一些学生画油画,学生小的有十几岁的,大的有四十几岁的。大都是没有基础的。其实油画是个很简单的东西,很多人觉的学油画应该基础要很强,素描要学几年呀,还要学水粉了之类的。这是一个误区。油画其实只是个材料,一个画种,难得地方在于特殊技法的掌握,难得技法大多是间接画法,学油画完全可以从直接画法入手。那些认为必须学很多素描还有水粉之后才能学油画的人大多是受高考教育毒害的人。油画只是表现色彩的一个工具嘛,绘画基础也不一定是素描正方体之类的。真正难得画的不是油画,而是你要画的东西。 如果你打算学画画的话,首先要做好长期学习的准备,画画很多时候是靠坚持的,特别是学油画。 Ⅶ 油画系研究生都学哪些课程内容 现有专业设置:油画 现有专业课程:素描、油画、色彩构成、社会实践、风景写生、材料技法、油画创作、艺术考察、毕业论文、毕业创作。 研究生教学概况:按新古典、新写实、新表现、大型艺术四个不同类型工作室的要求设课,学制三年,其中基础课两年,毕业创作及论文撰写一年,教学围绕所设定的研究课题,重点是寻找树立起个人独特的观察方法,角度和表现技巧,目标是找到传达某种观念的视觉形式,形成个人艺术表现语言。 在专业建设上,油画系以研究自然规律,注重对客观物象的写生训练和艺术语言探索为基本课程。第一工作室为新古典风格,注重对传统油画的研究与创新;第二工作室为新写实风格,注重对现代写实绘画的研究;第三工作室为新表现风格,注重对表现主义绘画的研究;第四工作室为大型艺术工作室,以写实主义风格为主体,注重对现实及历史画的主题性创作研究(包括全景画创作研究),只招收研究生。 在人才培养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造性地将教学、实践相结合,在进行传统基础教学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针对性的设课,循序渐进,将对学生的个性引导与规律性控制相结合,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Ⅷ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学大纲~~~~~急!!! 。。。。淘宝上有卖这书的 共四个工作室 四本书 或许对你有帮助 要吗就去央美网站看看 里面有视频下载 Ⅸ 大学油画系都学哪些内容 大学油画系: 1、主要专业课程 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内美学概论、素描、速写、油容画、中国画论、透视、解剖、创作等。 2、实践环节 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业务实习等实践活动。 3、培养目标 培养能在文化艺术部门、学校及有关单位从事油画创作、教学、研究和其它美术工作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 4、培养要求 (1)学生应具有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2)能执行我国社会主义的文艺方针、政策; (3)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能较熟练地掌握油画的基本技能; (4)了解西洋绘画史和现代世界美术发展状况,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较强的造型能力; (5)具有独立完成创作、教学的能力,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6)在掌握外语工具方面,应具有较强的阅读本专业书刊的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 5、就业方向: 毕业生适宜在美术创作部门从事油画、壁画、宣传画创作工作,在各级美术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在各级艺术馆、展览馆、文化馆(站)从事美术创作和辅导工作,在出版社、报刊杂志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也可以在有关部门、厂矿企业从事有关宣传工作。 Ⅹ 美院油画系4年课程安排,本人是想了解美院4年都学什么 油画专业课程: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素描、速写、油画、材料技法、中国画论、透视、解剖、创作、论文等。 实践环节: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业务实习等实践活动。
我今年壁画专业硕士毕业,在找工作,劝你不要学这行,它属于小门类,没什么发展。转环境设计什么的都比这好,我的那些壁画专业同学大多数早转行了。学专业一定要考虑市场需求,这行的大环境不好,随便谁都能接壁画,画壁画,没约束,规定,没什么投标可言,大部分工程都是私底下解决,出来没前景。
壁画,顾名思义,指直接画在墙壁上的画作,它是建筑物的附属品,具有装饰和美化的功能,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原始社会,人类就在洞窟壁上、岩石上刻画各种图形,记事表情,形成了最早的壁画。在贺兰山东麓,人们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它们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战争、舞蹈的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等。所以,这些早期壁画,就成为我们研究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基本资料。我们从《中国历史密码》中,选出几件国宝级壁画文物,大家一起欣赏。打马球图(国宝级)1971年出土于章怀太子李贤墓,绘于墓道西壁,长6. 75米,高1. 65米。为国宝级文物。画面描绘了在崇山峻岭之间,一众骑士正在进行一场精彩激烈的马球比赛的瞬间场面,绘画者通过对人物、马匹姿态、动势的把握,将马球比赛中的速度与力度表现得十分到位。全图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呈现出一种和谐的韵律之美。无论是人、马的细部描绘,还是山石古树的粗狂勾勒,都能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是难得的一流壁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人认为章怀太子墓出土的《狩猎出行图》和《打马球图》线条自由奔放,犹如书法中的草书,实不为过。狩猎出行图(国宝级)狩猎出行图于1971年出土于章怀太子李贤墓,原图高近2米,长近9米,绘制于墓道东壁,是气势壮观的巨幅精品。整幅画面以50多组鞍马人物为中心,呈现了墓主人率领几十骑人奔驰行进在林木繁茂的山道中外出狩猎的壮观景象,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动感,画工以洒脱自如的画笔,通过线条色彩,把人物活动的姿势和马奔驰的体态,描摹得栩栩如生,气韵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画面将游猎出行场面,安排在山道林木间,构图精巧,有藏有露,富于变化,远山近树,疏密有致,俨然是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宫女图(国宝级)宫女图于1960年在陕西省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绘于墓前室东壁南侧,高176厘米,宽196. 5厘米。画面共有九位仕女,除一人着男装外,其他均云鬟雾鬓,发髻巍峨,有半翻髻、回鹘(中国少数民族部落,维吾尔族的祖先)髻、惊鹄髻等,分别着小袖罗襦,上罩“半臂”,披帛结缓,胸微袒露,长裙曳地,穿云头履。为首一人,头梳高髻,披巾绕肩,双手挽中,交叉胸前,神情雍容端庄,目光侧视,似向对面一组宫女传情示意,显得身份较高,正率领其他宫女徐徐前行,侍奉公主安寝。宫女们分别掌持方盘、食盒、烛台、团扇、高足杯、拂尘、包裹、如意,彼此顾盼呼应,悄声细语,步履轻盈,动作灵巧,仪态万方。平淡的生活情节,经画家的巧妙构思,顿然妙趣横生。该图体现了大唐喜好秀丽丰满、华贵艳媚的女子的风尚,真实再现了唐代皇室贵族奢靡的生活状态。阙楼仪仗图(国宝级)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共两幅阙楼仪仗图,分别绘于唐懿德太子墓墓道东壁和西壁。高296厘米~420厘米,宽976厘米~928厘米,此图为唐代壁画中罕见的较完整、大面幅、高等级的阙楼画面,是唐代建筑绘画之极品,亦是唐代阙楼实物的形象资料。《阙楼仪仗图》以唐人画唐景的写实性,为研究了解唐代建筑,尤其是阙楼建筑艺术提供了第一手形象资料。壁画场面之宏伟,人物之众多是唐墓壁画中极为罕见的。作者将阙楼的比例表现得当,绘制写实。仪仗图虽人物众多,结构复杂,但整体布局却显得井然有序,阵容严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示了初唐绘画艺术的精湛,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17年12月,在第四期《国家宝藏》节目中,该壁画与杜虎符、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作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代表一起展出。以上文物介绍均摘自《中国历史密码》,一本书了解陕西,一本书读懂中国。《中国历史密码》遴选出陕西历史博物馆及陕西境内代表性、典型性的精华文物遗迹,通过这些文物来诉说历史、人文、科技、经济、技术发展。还原中华文明风貌的历史变迁。
就业前景一般。
从近几年来看,壁画在我国的发展进入公众视线应该是始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呃大型壁画展览,自此之后,壁画作为一种公共艺术。
现在是是市场经济社会,对成本的把控是非常具有经济性的,随着电子科技,印刷业的发展,替代壁画的可以是更加廉价的喷绘和机械印刷术,但这些跟真正的壁画具有天壤之别,壁画的创作具有鲜明的随意性,原创性,独特性,细小的瑕疵也是壁画美学研究的一部分。
壁画教学目标
壁画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为城建、园林、文化艺术部门、学校及有关单位从事壁画设计与制作、教学、研究和其他美术工作所需求的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壁画、建筑和环境艺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壁画创作的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壁画困局亟待改变(艺坛走笔)
宗教促进了壁画的兴盛和风格化、多元化以及后来的程式化。在中国传统壁画中,我最喜欢的是永乐宫的壁画,它位于山西省芮城的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其艺术价值最高的首推精美的大型壁画,它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永乐宫继承了唐代宗教壁画的人物造型开张、比例严谨、用笔细致、姿态生动、衣纹畅快、气势雄伟的大唐风格,具体说完全沿袭了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唐代正统派的绘画传统。整个壁画共有1000平方米,分别画在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里。三清殿是座主殿,殿内壁画共计平方米。画面高米,全长米。其中最大的是《朝元图》:它按对称仪仗形式排列,以南墙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前导,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围绕主神,28宿、12宫辰等“天兵天将”在画面上徐徐展开。画面上的武将骁勇剽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个画面,气势不凡,场面浩大,人物衣饰富子变化而线条流畅精美。这人物繁杂的场面,神采又都集中在近300个“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礼仪中,因此被称为“朝元图”。这反映了道教壁画所体现的“礼”。纯阳殿、重阳殿内的连环画,叙述了吕洞宾、王重阳的故事。纯阳殿供奉着吕洞宾,讲述了吕洞宾从诞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众生游戏人间”的神话连环画故事;重阳殿,是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内出采用连环画形式描述了王重阳从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虽然是供奉着吕洞宾和王重阳,讲述他们的生平到得道成仙的奇缘,但却妙趣横生地展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活动。这些画面,几乎是一幅幅活生生社会生活的缩影。平民百姓的梳洗、打扮、吃茶、煮饭、种田、打鱼、砍柴、教书、采药、闲谈;王公贵族、达官贵人的宫中朝拜、君臣答理、开道鸣锣;道士设坛、念经等各式各样的动态跃然壁上。画中,流离失所的饥民、郁郁寡欢的厨夫、茶役、乐手,朴实善良而勤劳的农民与大腹便便的宫廷贵族、帝王将相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三清殿内的《朝元图》记叙了众多天神,整个画面气势雄伟,众神男女老幼形态各异,衣冠服饰各不相同。人物的神情面貌极富变化,有须发巍立、横眉怒目的神王,也有持花微笑、凝眸欲语的玉女,有神态恭谨的仙侯,也有恂恂儒雅的学士。种种情态杂居一画,使人感到变幻而无穷。当真是生动逼真,富有韵味。在艺术上巧妙地利用了寓动于静的构图方法,组成宏阔的构图,形象之间顾盼有神,表现出传统线描艺术的高度成就。线条圆浑有力,豪放洒脱,各种质地的服饰器物,各种自然景观,都得到绝妙动人的表现。尤值一提的是壁画辉煌灿烂的色彩效果。在富丽堂皇的青绿色基调下,有层次地以少量红、紫、蓝等色,加强了画面的主次和素描的盥洗,构成了节奏的变化,使得画面更为活泼跳跃。其色方法以平填为主,色块并列,或深浅一动,除云彩晕染外,其它晕染很少。画中的石青、石绿,到近700年的今天依然艳丽夺目。
中国壁画艺术的外国研究现状在大量需求的前提下,壁画的材料、构图、内容以及原创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写实或纯装饰画风格,综合材料的应用成为当代壁画艺术的特征。中国文学馆壁画《苦难者》《反抗者》和曹禺先生创作的大型玻璃镶嵌壁画,
线描是我国书法与绘画艺术造型的主要手段,敦煌壁画也继承了这种造型手法,使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中的编织纹、鸟兽纹、几何纹等,商周青铜器上的云气纹、夔龙凤纹等,再到西汉帛画上的线描,可以看出线条在其中的传承和发展。敦煌壁画就继承了线描的刻画方式,表现出其自身的特点。中国几千年来绘画艺术有着构图上的装饰性,这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早期的敦煌壁画,在人物布局形式结构上一脉相承地充分运用了对称、均衡、反复、重叠等手法,疏密有致、轻重适宜,在变化中寻求统一,在整体中又有冲突,从中展示出了壁画匠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中国绘画从一开始就注重颜色,无论是彩陶上的墨与红的对比、漆画上的红与绿交辉,还是帛画上五彩缤纷的颜色,都显示出工笔重彩的特点。敦煌壁画中形象的色彩,主要按照“随类赋彩”的标准,并且赋以重彩,使画面显得辉煌、明快、浓重、热烈,同时又在一幅画面上达到色彩的统一。以形写神,是中国古代绘画创作与评论的最高准则。这一点在敦煌壁画上同样体现出来,不论是何种题材,何种人物,都是为了表现主题的内心活动,所以敦煌壁画的线描和色彩的运用都是为了达到“以形写神”的最终目的。 由于敦煌壁画的创作历时较长,所以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造型风格特点。从初创时期到后来的元代,敦煌壁画经历了许多风格的变化和发展,其中魏晋南北朝和唐代的样貌比较丰富,具有代表性,下面便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分析这两个时代的风格特征。 魏晋南北朝是敦煌莫高窟艺术史上的早期阶段,出现了许多的风格面貌。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发展最早是伴随着印度佛教艺术的东渐传播而开始的,并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式微而结束,体现出了外来佛教艺术逐渐中国化的过程。所以,在魏晋南北朝的早期阶段,在表现技法上表现出了印度佛教美术与汉晋美术的相互叠加,同时也表现出了印汉两种文化的交融。我们看到在当时就已经很熟练运用的铁线描,平面装饰效果的壁画风格也在逐渐的成熟。值得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有“秀骨清像”人物的出现,人体修长,清朗飘逸,艺术刻画追求的是内在气质,反映了老庄玄学思想的南朝士大夫的审美追求。 至唐代,佛教的传入进入了全盛时期,在敦煌莫高窟中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体现出了新的风貌。内容多以民族化的佛经为主,人物形象接近于现实生活,注重画面的远近透视关系,有了较真的视觉效果和感受。在表现技法上,唐代壁画人物造型均趋于写实,比例适度、匀称,神态庄严沉静,菩萨造型女性化并且丰腴健美,这也是佛教艺术民族化的体现。北朝、隋时期的壁画主要用铁线描,而唐代逐渐运用自由奔放的兰叶描。这种线的运用上的变化更体现出了以虚实表现体积,从整体艺术风格上来说从前期的气势磅礴向后期的精细柔美转变。敦煌壁画艺术博大而精深,绚烂无比,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其所具有的史料价值已经大大超越了宗教意义,多学科的形象资料价值、认识价值是无可比拟的,这也是它成为世界文化珍贵遗产的原因,被誉为“墙上博物馆”。
摘 要:本文通过对敦煌壁画仕女形象成因的分析,认为敦煌仕女人物造型特征在于从宗教逐渐演绎为世俗人物,其艺术特点在于完美地表现出了女性的灵动与自然形象,其服装造型与服饰特色在于能够充分体现女性娇柔婀娜的曲线和妩媚浓郁的色彩效果。关键词:敦煌壁画 仕女 服饰造型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author analyzed the reason why the beautiful women imagination of Dunhuang Murals look like that we saw it possible conclusions have been presented by the author in this author argue that the beautiful women imagination of Dunhuang Murals derived from the religionary imaginations which were finally transformed into the imagination of civil artistic virtue of the beautiful women imagination of Dunhuang Murals is that it perfectly figured the lively and natural imagination of women,and its apparel modeling and color can effectively represent a charming and elegancy words:Dunhuang Murals,beautiful women,modeling of furnishings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东西千佛洞、榆林窟等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直至夏和宋元等朝代一千余年的不断开凿,至今保存着五百五十个洞窟的五万余平方米的壁画,计有大大小小的彩塑和壁画佛像八千多尊。这是历代艺术匠师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凝结着匠师们的艺术才华和设计智慧;它是集绘画、雕塑、建筑、舞乐、文化等方面于一身的综合性的民族史博物馆,是古丝路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和埋藏在大沙漠中的艺术圣殿。敦煌石窟艺术自被发现以来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研究者,敦煌学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有关敦煌研究的论文、摄影或临摹等图文出版物已有很多,例如《敦煌佛像》、《敦煌菩萨》、《敦煌供养人》、《敦煌飞天》、《敦煌图案》等等。西方也有不少学者涉足研究敦煌艺术,但在敦煌石窟发现的早期甚至有人不择手段的进行破坏性的盗猎,把所盗的壁画和塑像经修复后,陈列于英国、美国、德国的一些博物馆。这一方面是偷猎者破坏敦煌艺术的罪证,另一方面也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和辉煌,让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了解敦煌艺术。本文拟以敦煌壁画中的女性菩萨为视点,对其人物造型和服饰的审美特征及审美价值进行分析。一、敦煌壁画艺术的特征早在魏晋前后,就有佛教逐渐传到了中国。首先得到了当时的皇宫贵族和统治阶级的支持和推广,统治者希望处在战乱和苦难中的人们借助宗教尽快让他们找到精神寄托。敦煌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是皇家贵族等有钱人出资开凿并把出资人的形象以壁画的形式画在每个洞窟之内,这就是“供养人”,或称“供养菩萨”。因此,当时有“帝身即佛身”之说。但北魏时期,壁画的形式和造像的故事情节,大都是按佛教发源地印度的宗教情节处理的。如“舍身饲虎”、“割肉贸鸽”、“挖眼舍人”之类充满惊恐、阴冷、悲惨的故事,让膜拜者从畏惧中产生施舍、行善、认命的信念,并相信自己只要虔诚行善便可来生转世,脱离苦海。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哲学家李泽厚博士在《美的历程》中指出:“宗教一方面麻痹人们于虚幻的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时期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到了隋唐时期,敦煌壁画在故事情节和人物造型上从宗教逐渐地走向了世俗。壁画人物造型和服饰主要以宫庭和贵族们的现实生活为原形和依据。于是,出现在匠师笔下的不再是悲苦和阴冷的主题。在绘制佛教故事或人物造型时,除源发地印度的某些姿式、手式、图式及布局的某些程式和规则必须保留外,在佛像和菩萨的形象、动态、服饰、色彩应用及用笔手法上,都已经融入了许多匠师们个人的艺术想像和才华。他们根据对当时丝路一带西域文化的感受和审美情趣,精心地构思、设计、塑造每一尊的菩萨和佛像,尤其是对其中的女性菩萨(我们称之为“敦煌仕女”)。如“供养菩萨”即供养人和众相多姿的观音菩萨、势至菩萨、胁侍菩萨及午伎、乐伎菩萨和飞天等等的造型和服饰,均已从宗教走向了世俗。这些菩萨已被塑造成为富有民族风情,蕴含青春活力的民间仕女,较之以前阴冷的宗教绘画,更具人情味和感染力,使膜拜者对优美欲出的菩萨和佛象在审美和陶醉中崇拜,向往之心由然而生。正如评论家史苇汀在《信仰与审美》一文中所说的朝拜是“通过审美进入信仰”。二、极力捕捉女性的灵动与自然之美是人物造型的突出特点在塑造众多女性菩萨中,匠师们的艺术天赋和设计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悉心研究西域各地女性人物的形象和风情,极力捕捉女性的灵动与自然之美。以具像的形式,工笔的手法赋予了作品中的每个人物以永恒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把一个个敦煌仕女画得女性十足、栩栩如生。这些洞窟匠师都是佛教的虔诚信徒,他们心中有佛,因此,甘愿献身洞窟;他们有的数十年或一辈子,有的父子两代甚至祖孙几代潜心于洞窟艺术,不图名,不为利,呕心沥血,精心打造每一个洞窟,塑造每一尊人物,使其造像既匠心独运,各具风采,又使众像整体统一,优美和谐。供养菩萨是敦煌仕女中出现最多的造像,她们绚丽多姿,富有审美个性,人物形象刻画细腻、面颊端丽,神情恬淡,看去娴静典雅,气质不俗;细品五官,则蛾眉高朗,凤眼灵秀,鼻如悬胆,唇若红樱;整体看去身材高挑,俨然西域民间丽人姿色;在注重脸部形象和身段塑造的同时,也从不忽略手与脚的描绘,手势自然优美,手指灵巧多变,无论空手作揖,或持花持物,或随意摆动,均与人物动态之节奏、韵律相谐调,与人物性别、年龄及风姿气质相统一。再如千呼千应,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有着各种不同的相貌和造型。但除少数男性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之外,其他如送子观音,柳枝观音、水月观音、持花观音等等,都以仕女姿式造型和设色,服饰精致,色彩素雅,让人看去面善心慈、端庄高雅、神情自若、口目含悦,给人以宽厚博爱的气度。但敦煌壁画中最具独特创意的艺术形象无疑是“飞天”,“飞天”的创意思维或艺术灵感源于佛教中的“天堂、人间、地狱”之说。人能够在天上自由飞翔,是人们向往梦幻世界的一种理想追求。与西方相比,敦煌飞天人物的艺术手法和艺术形式大大高于西方的古罗马、古希腊时期的“飞天”,西方飞天的出现时间于我国大致相近,西方的飞天来自神话故事,但都长有翅膀,唯敦煌飞天全然不用翅膀,只用随风舞动的彩带和相应飘游的肢体,满天飞舞,自由自在。让观者觉得可亲可近,心灵神往,而且在画面视觉上由于配有许多舞动的彩带更增添了艺术的表现力和形式感,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敦煌飞天的艺术形式,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日本学者高梨隆雄在《以敦煌飞天为基准的美的设计方法》一文中指出:“飞天的天衣流线堪称世界设计美学之首”。三、敦煌壁画仕女服饰的特色如果说敦煌仕女在人物造型方面显示了历代匠师的艺术才华和绘画功底,那么,在服装款式,服装色彩和服饰纹样的绘制上,则更充分展现了匠师门的审美情趣,审美修养和设计智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丝绸之路时期西域贵族的奢华现实和辉煌。敦煌仕女的衣冠服饰,形式多样,手法多变。归纳起来大致有:装束上应用了藏与露、披与挂、透与叠、松与紧、长与短的对比手法;色彩应用上随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既有冷暖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的色彩关系,又有温柔谐和、鲜艳明快的色调处理,富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配饰上进行了动与静、疏与密、多与少、明与暗的设计变化,这是艺术设计上了不起的构成原理和形式美法则的应用典范。例如把敦煌仕女设计为薄衣贴身,裙长拽地,袒胸露背,或大胆地袒胸露乳、露腰。并配以对称或不对称的丝绸披肩或肚围以美化人物,再以轻薄易飘的丝绢长巾或长带,挂于颈上或经手而绕或过腰而缠。从而在画面上收到了随势飘舞、穿插多变、风情万千的艺术效果。另外,饰品的点缀、服装的纹样、背景图案等方面的设计也都充分体现了敦煌壁画的实用装饰手法。其设计的规范程式和审美特征也是我们研究敦煌壁画审美价值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所以,敦煌仕女之美是集造型、服装、服饰、图案、纹样、色彩等艺术手法和审美情趣的综合效果。每尊佛像或菩萨,从头到脚整体布局、疏密相兼、生动和谐。头插饰花或戴珠冠,恰到好处。耳坠、项链,肩扣、臂钊,手镯等饰品都注重色彩和造型变化,画龙点晴;胸链、腰链、疏密长短,错落有致,安排得宜,整体显现了珠光宝气、富丽华贵的艺术效果,从而更进一步提升了审美趣味和审美品位,与人物和服装的色彩效果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这样的设计和装束效果,不仅完美的呈现了女性娇美婀娜的体形,更增添了所画人物的许多妩媚和艺术魅力。敦煌石窟是荟萃千年的艺术圣殿,它是留给世界人民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它的壁画人物,色彩应用及雕塑、建筑等等方面均已有许多著名画家和各界学者如张大千、常书鸿等许多人长期潜心洞窟,作了富有成果的临摹、研究和发掘、修复及保护工作。如今敦煌艺术已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自傲。这正如当代著名美学家王建疆教授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文化、艺术和美学》一文中指出:“敦煌艺术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生成,其艺术的启迪作用仍然会长存人间”。敦煌艺术无论在绘画、雕塑、设计、美学和其他相关领域,都是我们文化复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艺术宝库。 参考文献[1] 王建疆.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文化、艺术和美学.西北师大学报,[2] 高阳.敦煌壁画中吉祥天女的服饰与中国传统服饰审美文化.敦煌研究,[3] 张亚莉.唐代前期敦煌壁画的服饰色彩艺术.敦煌研究,
我觉得艺术特色在于是比较写实的,敦煌的壁画是特别的辉煌的,也是非常值得保存的一种文化遗产。
敦煌158窟涅盘壁画中出现刺心剖腹图像,则是吐蕃占领时期敦煌粟特人改信佛教的真实反映。由于这两种风俗与汉族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刺心剖腹这样具有浓厚祆教色彩的场景出现在佛教涅盘图像中,实在是不足为奇的。 ...
汉画像石墓地处河南安丘市区,系东汉青州刺史孙嵩之墓,1959年发掘于董家庄村,1963年移至安丘北关园艺场复原。墓室南向偏西,南北长14米,东西宽米,最高处米,结构分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四部分,自甬道至后室,构成一条南北中轴线。除墓门前的甬道以砖铺地外,其余全为巨大石板砌成,计用石料224块,其中有画像者103块,组成画面60余幅,分布于墓门、各室四壁及室顶和柱子上,画面用浅浮雕、高浮雕、透雕、阴刻等技法刻成,场面壮观,生动逼真,全部内容可归纳为奇禽异兽、神话传说、社会生活、历史故事四大类,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意识形态、造型艺术的珍贵资料。墓中的许多画像堪称杰作,如前室的雷公出行图、中室的乐舞百戏图、后室的山林狩猎图等,场景开阔,气势雄大,特别是墓室中轴线上的三根立柱,以高浮雕、透雕等技法雕出的人物与百兽,其内容与形式十分奇特,是独一无二的雕塑精品。而安丘汉画像石墓只是一个汉画像石墓的一个典型代表。安丘汉画像石墓迄今已有1800多年,墓主为东汉青州刺史安丘人孙嵩,墓室坐北朝南,分甬道和前、中、后室,南北长14米,东西宽8米,除甬道砖铺外,其余皆为石材砌 成,其中画像石103块,画面60余幅。内容多为奇禽异兽,神话 传说,社会生活,历史故事等, 雕刻技法全面,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随着金石学的兴起,南宋时洪适在《隶续》中首开摹录汉墓画像的先例。清代乾嘉以后,摹录之风更盛。但金石学家偏重的只是那些有文字题榜的画像资料。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人E..沙畹、日本人大村西崖和关野贞等先后著录了山东等地大量汉画像石的照片和拓本,其中不少出自墓葬。30年代,中国关百益、孙文青刊布了南阳画像石墓的百余幅图像。50年代初,傅惜华发表了《汉代画像全集》初编、二编,收录了山东地区大量汉墓画像石的拓本。30~40年代,经过调查和发掘的汉画像石墓只有南阳草店墓和山东滕县曹王墓。汉画像石墓的大量的考古工作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的。1954年发掘了山东沂南画像石墓,到80年代初,在山东、苏北、皖北地区已发掘了近50座墓;在南阳、鄂北地区发掘了20余座墓;在陕北地区新发现了一大批汉画像石墓;在四川的重庆、合川、成都等地,也有一些重要发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清理、发掘的汉画像石墓近百座。从70年代起,对汉画像石墓的分区分期研究已逐步开始。汉墓中大量的石刻画像,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侧面,是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思想和艺术的宝贵资料。
总结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 中国史知识汉代绘画不仅大量施于宫室屋宇,亦大量施于陵寝墓室、享堂石阙。汉代习俗事死如生,以厚葬为德,薄殓为鄙,而且借孝悌的声誉,还可以博取功名。这就是使得装饰坟墓,为死者表彰功德的绘画活动(包括绘制被认为能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帛画“非衣”),其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东汉赵岐甚至在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的坟墓准备壁画,“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后汉书·赵岐传》)。与此可相印证的是迄今已出土的许多汉代墓室壁画、帛画以及大量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等现存绘画实物。
画像石以山东、四川、河南等地较为重要,如山东嘉祥武氏石室、肥城孝堂山郭氏祠、济宁两城山及滕县、济南、福山、安丘、沂水、泰安、费县、沂南等处。其中武氏祠、孝堂山及沂南画像石为最。武氏祠有四个石室,有画像石50多幅,全部阳刻,细线铲底,装饰趣味极浓。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车马出行、乐舞、战争、狩猎等,表现豪富“乐饮今夕,一醉累日”的奢华生活。还有刻伏义、女娲、神农、祝融、帝尧、帝舜、夏禹等古圣先王的。有刻孝子节女如兽参、闵子骞、老菜子、丁兰等等,有刻侠士荆轲刺秦王、专诸刺王僚及刺客要离、豫让、曹沫等故事的,亦有刻历史故事如“狗咬赵盾”、“王陵母”、“秋胡戏妻”、“泗水捞鼎”等,也有表现古代神话:东王公见西王母、雷公、雨师、风伯、电女、北斗、织女等的画像,可谓丰富多姿。各地的画像石题材上多有相似或相近,但风格各异。画像砖:汉代的画像砖在四川、河南有大量出土,其他各地也陆续有新发现。四川的出土画像砖,内容丰富,刻画细致而精巧,且多有妙趣。成都凤凰山的画像砖详尽表现出自流井盐场的生产过程,其弋射、收获图,生动反映了当时蜀地农村风光。还有非常抒情的小品,犹如山水画,如新都的《莲池》砖刻,二人荡舟水上,水鸟、螃蟹、游鱼......诗意盎然。如上所举数例,画像石与画像砖,表现特点不过是以刀代笔,其造型与画面处理与壁画和帛画并无二致。汉刻石刻砖,其上车马之新所以生动,在于作者善抓大貌大势,不“仅毛”而“失貌”。而各地的风格又不相同:山东画像质朴厚重;河南画像雄健壮实;四川画像精巧俊爽;陕北画像简练朴素等等可呈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