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作文与主题的融合论文

作文与主题的融合论文

发布时间:

作文与主题的融合论文

在在作文讲评课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讲某某同学的作文主题突出,或某某同学的作文主题不够突出等话。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使作文的主题突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谈谈作文的主题。 不论写什么样体裁的作文,都要有一个主题。所谓主题,就是贯串文章内容、题材的基本问题、基本观点,也就是作者经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并通过对材料的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我们写东西,不可无目的地把生活现象像照相一样,移植到作品中来。总要借助题材说明某个问题,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宣传或反对某个观点,总要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问题告诉读者。这里所指的,透过文章的题材而说明的某个问题,对某个问题所发表的看法和主张、赞成或反对的意见,以及感受最深的问题,统可称之为文章的“主题”,或称“主题思想”、“中心思想”。 通常,我们把作者从社会生活中,搜集得来的,但还没有经过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叫做“素材”。写作的准备阶段,主要是积累素材。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对素材加以分析、研究,然后选择、集中、提炼、加工,具体安排在作品中,也就是在作品中通过具体的描写、叙述、议论使之为主题思想服务。这种表现在作品中的一定社会历史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体现作品中心思想的东西,我们则把它叫做“题材”。 一个作者选择什么题材,如何处理题材,取决于他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因此主题对于题材来说,是灵魂,是统帅,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因素。51-论文-网-欢迎您 金朝的王若虚曾经引用他舅父周昂的话,指出:“文章以意为主,字语为之役。主强而役弱,则无所不从。世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至反役其主。” 王若虚在这里所讲的“意”,基本上就是我们今天通用的术语——主题。我国明清之际,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这就进一步阐明了主题与题材之间的关系。同王夫之时代相差不远的著名戏剧理论家李笠翁,在谈到戏剧创作时也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如果一篇文章没有主题,会造成什么样的情况呢?清人曾根据王夫之的论点,加以发挥:“诗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云烟泉石,金玉锦缋,花木禽鱼,皆散卒也。以意遣之,则无不灵。如李临淮之壁垒一新,帅为之也。刘彦和云,以气行采,亦是此意。诗以意为主,若无意,但把定一题一人一物一事,于其中求形抚语、比似语、绚烂语、纤秀巧慧语,更或砌以故实,掉以虚机,如持钝斧子劈柞树,皮屑纷纷,何尝动得一丝纹理。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之条理而笔之锋刃也。含意取势而运笔,三者缺一不得。” 如果文章有了主题,又当怎样运用题材来表现主题呢?刘熙载在《艺概·经义概》中曾有如下的论述:“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皆须广大精微,尤必审乎章旨、节旨、句旨之所当重者而重之,不可硬出意见。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烦以简,一线到底,百变而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也。” 刘熙载讲作文应根据主题的需要,安排题材,一线到底。特别是谈到主题“可以一言以蔽之”这一点,对于今天初学写作的青少年学生,在考虑一篇作文的主题思想时,往往面面俱到,因而不能突出重点,则是很有启发性的。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如何突出作文的主题。 一、增容法。写作文,为了突出主题,深化主题,有时需要适当增加文章所使用的材料。下面举苏东坡续成李柳句的故事作为例子来说明。 有一年夏天,唐文宗李昂召大书法家柳公权进宫作诗联句。李昂首先吟道: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柳公权接着联了两句: 薰风自南来,殿阁生余凉。 当时在场的还有其它学士,大约都奉命联了下去,但唐文宗“独讽公权者,以为词、情皆足”,并且叫柳公权把四句诗“题于殿壁”。公权的字写得很大,“字率径五寸”,李昂非常欣赏,称赞说:“钟(繇)、王(羲之)无以尚也!” 据说,到了宋代,苏东坡对此发表了他的意见,他觉得“柳公权小子,与文宗联句,有美而无箴”。意思是说,柳公权联的句中,只有歌颂而无规劝,主题思想不高。于是苏东坡给他们续成: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一为居所移,音乐永相忘。 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 就写作诗文来说,要求主题思想的高度与深度,要求主题思想的现实性与针对性,苏东坡续成柳公权的诗句完全符合柳的性格与为人。51-论文-网-欢迎您 原来,柳公权为人正直,平素敢于、善于向皇帝提意见。有一次皇帝问柳公权,写毛笔字要怎样用笔才好?公权回答道:“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再举一个李白的故事。相传李白年轻时在四川为昌阴县(今四川彰明县)小吏。一次他跟随县令来到江边,察验一个溺水而死的妇女。这位县太老爷喜欢吟诗,当场吟诵了以下四句: 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 鸟窥眉下翠,鱼弄口旁珠。 但下面却无以为继。只有四句,除了客观主义地描绘了女尸之外,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积极的主题思想。这时聪明伶俐的李白,站在县令的身旁,“率尔对曰”: 绿鬓随波散,红颜逐浪无。 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 县令听了李白续成的四句诗,非常赞赏这位年轻小吏的才华。李白为县令的诗增加了材料,确实丰富了主题思想: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溺水妇女的哀悼与同情,而且还从溺水妇女致死原因的推测中,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极大的关怀。51-论文-网-欢迎您 二、减肥法。在写作中要做到精益求精,突出主题,较多的情况则是削减那些与主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材料。清人龚自珍在《题王子梅盗诗图》写道: 菁英贵酝酿,芜蔓宜抉剔。 叶剪孤花明,云净宝月出。 清词勿须多,好句亦须割。 肃蕉层层空,结穗字字实。 这段话以生动形象的比喻,阐明了写作为什么要反复修改的道理,以及怎样突出主题的宝贵经验。51-论文-网-欢迎您 关于削减材料以突出主题的例子,下面再举苏东坡的故事为例。51-论文-网-欢迎您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了六句七言诗,全诗是这样的: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人不见,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读到这首诗后,认为“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之,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他是主张删去最后两句的。51-论文-网-欢迎您 只要加以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苏轼的删改颇有道理。保留四句,主题已经完整,如果硬加最后两句,虽不敢说是画蛇添足,至少使人有累赘之感。51-论文-网-欢迎您 我们在这里虽然都是举的诗歌例子,但其道理是一样的。总的来说,要想突出作文的主题,关键在于搜集充分的材料,从大量的材料中提炼出有用的题材,根据在作文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掌握好使用题材的宽严度。瘦则宽之,肥则严之。

生命因创新而轻舞飞扬当今社会,缺乏创新者总是会被时代遗忘,善于创新的人总是被尊以高位。年轻的牙膏厂经理只将牙膏口扩大一毫米,便让销售业绩大大增加这样的人谁会不赞叹羡慕呢?但是,赞叹中的人,只要将传统思维抛到一边,或许,就可以让生命轻舞飞扬。创新始于观察。在早期,笔与墨水是分开的。人们写字时,便把笔伸到墨水中,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但谁也没有在意。后来,一个机灵鬼发现了这种问题,便将二者融合为一体,这样, 自来水笔 就诞生了。为何以前人们都没有发现呢?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生命的关注与审视,也就缺少了细心观察的眼睛。观察是创新时必不可少的品质,而拥有这一品质的人就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创新机会。如果对身边的事物视而不见,就是缺乏创新力的表现,他们便会与创新之神失之交臂,他们也就丧失了铸就绚烂人生的机会。创新需要积极的心态。众所周知, 齐白石 是我国著名画家。然而面对成功,他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改进作品风格。相传 齐白石 曾五易画风。正是因为这种积极的心态,不屑于作画,所以晚年的绘画就更加行云流水,而被世人所尊重。但如果他成功后自满于曾经的辉煌,只在原来的风格中打转,很难想象 齐白石 日后的成就。如果你消极对待生活还奢求创新,对不起,创新的位置只能留给别人。它只属于具有 积极心态 的人。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用创新的力量填充生命的蓝图。创新也需要继承。有人就问了,继承前人的经验不就没有自己的创新了吗?不, 陈东生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虽然有着 武汉大学 的文凭和创业经历,但1996年当他站在保险业的大门口时,还只是一个“学生”。但是,他走访了21个世界顶级保险集团,所有见闻都被他带了回来。率先继承让他站在了保险业的制高点上,而他率先创新的经营模式也使之闻名于中国。当今世界的很多人违背规律,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并标榜为创新,结果磕得头破血流。继承说白了就是借鉴,就是用一种独特的方法为自己的创新铺平道路。借鉴是量,创新是质,一定量的积累,最终量变必将引起质变。继承不过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创新。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断去随意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在别人的正确引导下创新才显得更有意义。永葆一颗向往创新的心,细心观察,保持心态,善于继承,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神话。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因创新而轻舞飞扬。

不知道你自考报的是哪方面的。论文的选题对论文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说一篇论文,其选题的好坏直接决定这文章的价值与水平。 选题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点,不然很可能会通不过的。从实际应用价值层面出发的选题价值性打,而且适合社会人士和飞专业人士来写。说白了,文章看的就是内容的价值性好创新性。当然不能胡吹乱写,要有事实根据才行。 理论性文章重前沿性与价值性,实践性文章重前瞻性与整体性。 预祝你通过。发给你邮箱

【篇一:融合】“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此乃源于千年之前的哲学思想,说的是学子对知识的汲取要孜孜不倦,圣君对人才的利用要多多益善。而以我之见,这其中亦折射出融合的强大作用。水的融合汇聚出海的博大;土石的融合垒起山的雄伟;知识的融合创造出圣人的智慧,人才的融合为君主开拓治国大道。而于当今社会,融合趋势势不可挡,融合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对于思想,我们该有独见,更应融合。哲人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仍然不变;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各有两种。”融合思想便可取精去拙,创造更深刻的见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人的思想亦可成为我们的“活水”,融汇碰撞方能擦出思想的火花。

课程与主题的融合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主题式教学实践论文

摘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较为丰富,且实践性强。而采取主题式教学模式则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为此,笔者从简述主题式教学的定义及应用基本要求入手,重点针对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加以分析。

关键词: 主题式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我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工作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技术作为人生存于社会的必要的、基本的技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重视。对于高中生而言,计算机技术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而众所周知,高中学习压力巨大,在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课程一周只有一节课,而一节课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并且越是到了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信息技术课程还被其他课程挤压,而教育大纲中所规定学习的内容也比较繁杂。因此,如何在有效的时间中,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是摆在每一位教师前面的重要难题。

一、主题式教学的定义及基本要求

(一)定义

主题式教学指的是将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将文本内涵作为主体,以系统化教学思想为指导,以教学主题为纽带,让学生所学习的各种知识相互融合、相互作用,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而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因此,主题式教学模式是由设计教学主题及生成性思维引导这两个部分组成,且符合学生的性格发展规律,同时还具有合作性、开放性教学环境。此外,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体验,所以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积极性,并将学生的零散知识内容构建完整,继而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1]

(二)基本要求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均处在一定发展阶段,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法,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及性格规律等,也和实际生活并不相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积极性。但是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则能够很好地避免这些问题。在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要求:其一,所选择的主题要具有新颖性。即在选择教学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班级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及性格特征,选择和学生实际生活及兴趣爱好相符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主题,开展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其二,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具有立体性。即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包括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情感价值血目标及理论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明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评价等;其三,所实施的教学主题要具有新颖性特点。即教师在实施教学主题的过程中,应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至教学氛围中,并逐步指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而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展开更深入的探索。[2]

二、主题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一)确定主题教学的具体范围

在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前,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征、学习能力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好主题教学目标,并明确主题教学范围。因为主题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及教学范围的确定,对后续课程的开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学生所感兴趣的教学主题,就能够激发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主题,将会让学生丧失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选择课堂教学主题时,应遵循新颖性及立体性原则,确定主题教学范围以及教学目标。[3]例如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然后按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以及学生所关注的最新热点话题,为学生制作信息技术改革以及信息技术创新历程的视频等,如计算机最先开始是由“埃尼阿克”发展而言,其占地面积为170m2,质量高达30吨,其后发展成平板电脑以及便携式上网本等。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及价值,并且感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变化,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及发展的必要性,继而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有利之处及不良影响等,最终实现本章节教学目标。

(二)学生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融入至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时,教师应巧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以及信息技能的掌握及运用。[例如在《office办公软件———word文档》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学习时,应设计如下学习任务:word文档内文字编辑、图片编辑、文字排版、剪贴等。在此基础上,巧设比赛教学情境,以“校园生活”“家庭旅行”“我的梦想”等为主题,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宣传海报设计等,进行个人赛或小组对抗赛。在比赛期间,学生可按照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自由地选择图片、艺术字以及文字排版等,以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而教师积极观察每位学生的office软件操作情况,指导学生正确使用office软件。采取这种竞赛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充分展现出学生的性格色彩以及思维特征等,还能够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当学生完成了主题教学任务后,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主题学习表现以及实践操作情况,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客观地进行评价,并积极鼓励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积极情感因素。[5]例如:当结束了《word排版和设计》的教学内容后,笔者建议教师从学生的技术点、学习态度、作品创意以及整体排版效果等方面入手,充分运用“你所设计的作品十分有创意,很不错,但是如果在图片旁边添加适当的艺术字一定更加完美!”“不错!这海报设计得十分精致,但假设标题换一种排版方式将更好!”等语言,对学生所设计的作品进行客观地评价,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此外,在评定好学生所设计的作品后,教师可在班上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设计作品等,让其他学生能够从中吸取更多的学习经验,继而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并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三、结语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很好地适应了课程学习的需要。教师在此过程中,确定主题教学的具体范围,实行有效的教学情境,并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这些手段相互结合,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些效率,让他们在有效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应用型的知识,因此,值得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启君.主题式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因你而精彩[J].中小学电教(下),2013,11(09).

[2]林巧,李小红,王兰.对伊犁地区课改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反思与建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03).

[3]陈淑彦.主题式教学究竟是仙丹还是毒药———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的实践反思[J].中学课程资源,2008,04(09).

[4]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08).

[5]郭小平,张文兰.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适应性研究———行为改变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3,12(07).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这个主题的论文应该如何写呢?

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 教育 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 方法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 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学生学习要强调小组交流与协作,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个性教学资源中心和互动协作空间。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论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它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多媒体科技应用日益普及,它也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媒体科技给教学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优点、问题及矫正 措施 进行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学科;辅助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 经验 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 圣诞节 、 教师节 、 春节 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 爱好 、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1998(5).

2.王其云.媒体与学习.中国电化教育,.

3.方钧鹤.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

4.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5.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2002.

课程与教学理论研讨论文

一、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指在一些学科领域中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基本理论,以及影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的一些基本理论。这些基本理论是确定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最为有效的信息来源。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英国学者劳顿的理论基础界定。他明确指出课程的基础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心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体系,从多角度和多层次对教学论产生着影响,其理论和方法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心理学的出现和成熟对课程与教学有着重要的贡献。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认为课程与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吻合。学校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必然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同样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是不同的,应该揭示出其隐含的基本假设和价值取向,使课程与教学改革更好地根据确定的目标展开。课程与教学受社会认知方式的影响,对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的认知受到社会学思维的制约。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是在哲学观念的指导下完成的。课程与教学是哲学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哲学能引导和支配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几乎所有学校的课程设计都隐含着设计者的哲学思想和观念。社会学提供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意识形态和权力变更等方面的思想。哲学史提供知识来源、认识过程、知识类别、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观念。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来源于哲学,心理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都从哲学观念出发,以哲学假设为基础。

二、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纵观课程与教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人们对教学思想的系统研究要早于对课程的研究。对教学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古代教学经验总结阶段、近代教育教学思想形成阶段以及现代教学理论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古代西方的学者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的教学思想,中国古代董仲舒、韩愈、朱熹等的教学思想,为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二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迅猛发展,近代教学理论逐渐形成,并且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对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些理论主要包括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其中,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在17世纪上半期出版,系统地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广泛普及教育的思想,构建了系统而连贯的学校教育体系,从而为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理论框架。卢梭在18世纪中期进一步发展了自然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发现教学和活动教学。赫尔巴特于19世纪初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明确提出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有着本学科的理论基础,并且系统提出了四阶段教学过程理论,从而把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紧密统一起来,使教学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20世纪的教学论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理论:其一是以认识论和伦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教学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手段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其二是以心理学的研究为理论基础,探讨教学的程序、人们对课程的系统研究相对较晚。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这标志着课程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0世纪中期,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并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学校教育中应该实现哪些教育目标?怎样才能保证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如何组织教育经验实现教育目标?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将如何确定?对于这些问题的阐述,已经达到了课程开发理论的最高水平,从而标志着课程开发的最经典模式的产生。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在现代教育中存在着的二元论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造成二者分离的认识论根源。从内容与过程独立的二元论思想出发,课程被看作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教材,教学就是知识内容的传递过程与方法指导。教材与方法、内容与过程的关系是分离的、独立的。内容与过程关系的这种二元论思想的实质是把知识和知识产生与传播的过程分裂开来,使原本相互统一的整体分裂成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

(二)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指课程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之后,教师和学生不再只是既定的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和教学的设计者。课程也不再只是制度课程,而是学生体验课程。课程与教学过程的进行总是包含着对内容的某种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美好期望,更加有效地传递社会希望学校所传递的内容。当今,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实施问题,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此真正的课程改革也是教学改革。如果我们进行课程改革时不更新教学观念、不改变教学方式,课程改革就只能是流于形式的改革。课程改革与教学观念的更新应该相辅相成。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互相促进,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主题与区域融合论文

谈谈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具体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需要反馈过程),发展的结果分析(需要分析问题)发展的策略。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但是,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因素,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分配差距比较突出,影响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面临的重大问题。

因此,党的十九大审时度势,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缩小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促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着重探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

新时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广阔的农村有着巨大的内需潜力,乡村的繁荣发展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引擎,进入新时代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当今经济全球化、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破解日益严峻的乡村问题,成为事关人类福祉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论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注重城乡融合发展问题,把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要避免走“城市兴、乡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条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新路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近日,中央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为新时代的城乡融合发展描绘了路线图、确立了时间表。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也要看到,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

《意见》的出台,就是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说,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要避免走“城市兴、乡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条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新路。

《意见》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既着眼于现实,也图之长远;既有战略部署,也有具体路径。《意见》提出3个时间节点: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

为此,《意见》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举措:改革的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改革的抓手,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窗口期,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均衡配置”“一体化发展”“普惠共享”……从《意见》中的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坚持城乡一盘棋的整体谋划思路。

无论是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还是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民增收机制,本质上都是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守住底线至关重要。

具体说来,始终坚持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就是要高度重视防范各类风险,用城乡融合发展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器作用。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融合发展、共享成果的共生过程。

制定出一个好文件之后,关键在于落实。《意见》对落实机制也作出了创新安排,提出“把试点作为重要改革方法”,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市县两级设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有明确战略蓝图,有具体改革路径,有高效落实机制,相信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定会不断健全完善,为城乡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活动策划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项目。策划一场活动,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1、活动时间一般来说,一场小型的活动需要在一个月以前就确定好举办的时间,而大型的活动最好在半年之前就确定举办的时间,如果仓促之间举行活动,很容易发生混乱。2、活动目标活动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说企业推广活动是提高知名度,或者增加销量等。3、流畅清晰的流程一场活动的举办是一个团队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如果没有一个流畅清晰的流程很容易造成重复工作、遗漏工作或者协调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在确定活动的宗旨以后需要制定一个流畅清晰的人员职责安排。4、充裕的活动预算活动资金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在活动举办之前需要对每项的开销进行一个规划,在活动举办的同时也需要对每一项的开销进行把控,减少某一项的支出又或者增加某一项的支出。务必把每一笔的支出用在最合理的地方,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1-05-1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城乡融合主要是指城乡一体化。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融合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融合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融合方面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融合的理解有所不同。

融合融合是智者的创新,是勇者的实践,是使原有物在其基础上趋于完美的一次变革。当iphone4问世时,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如乔布斯所言:“好的艺术家复制作品,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起无疑是一位成功的“盗贼”:他从奔驰车的设计中借鉴了其流畅的线条,从日本电饭煲的构造中创造了电源和主机分离的装置,他从......于是,苹果问世了。那只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如同一阵狂风席卷整个it界,人们折服于它产品流畅的线条,超薄的机身,强大的应用,苹果一跃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公司。这一切都归功于乔步斯将不同事物的完美融合,归功于少有人能出于左右的智者的创新。而早在北魏时期,中国的孝文帝也同样进行了一次伟大的融合:承汉制,改汉名,习汉语,君主身体力行的汉化改革,使其民族与汉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巩固了发展和文化的双向交流。反观乾隆年间,出于对西方势利的戒备之心和骄傲自大的心态,使国门紧闭,闭塞落后,从而导致了之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挨打局面。孝文帝和乾隆截然不同的做法,取决于勇者是否敢于实践,是否愿去做出改变,其结果不言而喻。融合就像是在煮一锅汤,每一次放进佐料的同时,我们不会知道它是变得更美味了还是毁于一旦。然而,倘若我们任之无为,它始终是一锅清汤,平谈无味,乏而不奇。融合擦出的火花洵烂夺目,人们却不知在交汇那一刹那的激烈碰撞,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刹那的“水火不容”,才为后来完美的契合奠定了基础。诚如乔布斯当初遇到软件不兼容的问题,诚如孝文帝懿旨初下时大臣们严辞抗拒。但,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是趋于完美的一块敲门砖。随着世界潮流的发展,融合也成为一种大方向发展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融合必会成为促进世界稳步发展中流砥柱。没有什么比各民族的优点汇聚在一起更让人兴奋了,不是吗?

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的融合论文

《如何结合主题活动更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一、结合主题活动设计区域活动;二、主题活动中融合区域活动;三、区域材料设置创设主题活动环境;四、让区域活动推动发展主题。一、结合主题活动设计区域活动如何能使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真正体现出来,真正实现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通过自身的探索与多层次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有益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根据主题开展幼儿区域活动前,首先进行区域活动的设计上是很有必要的,这为开展幼儿区域活动奠定基础,使教师更全面、系统地审视活动的规划布局,也使区域活动的开展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强化主题意识。 在设计时,我们根据预设的主题活动,不但考虑到主题活动中哪些内容适合运用于自主性较强的区域游戏,而且体现了多层次的活动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符合自己水平的学具和内容,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爱好去从事自己的学习活动。而教师则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提供帮助和指导,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并提高了幼儿对主题的认识和关注程度。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完善的区域活动设计便于区域活动的开展,能使教师实现了从大兵团的教学形式到小组化的转变,我们的教师能从繁重的讲课任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幼儿,与幼儿单独交流沟通;有更多的机会倾听幼儿,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帮助;有更多的机会捕捉幼儿的信息、兴趣点,给予积极的回应。二、主题活动中融合区域活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活动中生成主题活动。 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材料的投放者和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及孩子的特点需要,在区域活动中先行材料投放,通过观察,发现某些学习内容是大多数幼儿的兴趣点,同时,发现幼儿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是零碎的、肤浅的,但却具有继续探索的价值。于是,就有了提升幼儿经验的需要,从而生成了集体教育内容。2、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先行”作为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孩子,因为孩子才是活动主体。只有了解了孩子,设计的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我们确定好主题以后,不仅要考虑预设一些教学活动,更要想想在区域活动中作哪些调整,将一些旧的主题材料替换掉,投放一些与主题有关的新材料,了解孩子对此活动兴趣,同时,让孩子通过区域活动,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积极探究,获取与积累直接的经验。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已有经验、发展层次等,再进行梳理,将一些符合孩子兴趣的、有价值的东西生成集体教育活动,帮助孩子交流与提升经验3、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动手动脑操作摆弄。但是,有时受材料的局限,不得不分组多人合用一些材料,许多被动型的幼儿只能被动观望。那么区域活动便是最好的弥补。还有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有些反应慢的幼儿刚有些开窍,由于时间的不允许,被迫终止探索。那么可到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再有,集体教育活动结束,个别幼儿对探索的内容,意犹未尽,还有深入下去的需要,区域活动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幼儿,使其的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区域活动可以为更好的开展主题中的集体活动做铺垫,也可以是集体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每个教学方式都有自己优势,把教具材料投放到区域里供孩子复习,老师通过自己的观察及时了解孩子掌握的情况,以便指导和帮助孩子掌握这些教学内容。教师对于幼儿的指导也是直接的,教师参与到某个学习的区域,面对6--7名幼儿,指导更有针对性。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和需求,使每个幼儿的都得到均衡发展。

一、启发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创建区域活动的环境。所有的区域不是在主题活动建构后马上就能创设出来的,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两三个区域与本主题有关,但随着主题的持续开展,区域活动会越来越多,有的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有的是孩子们后来自主生成的,这些区域呈现了自然性、延续性和发展性,推动了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如:在主题活动“钮扣王国” 活动开展前,我们对组织的活动、环境大框架的布局、根据主题将创设哪些区域等进行了整体的构思,在孩子们收集纽扣的同时我们设计了四个形状、大小、颜色各异的大型纽扣娃娃作为主题墙饰的背景,孩子们一看到纽扣娃娃就欢呼雀跃,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为以后进一步的主动探究活动起了推波助澜作用。我们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把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形状、材料、颜色和大小各异的钮扣(实物、图片),创设区域“纽扣总动员”“学做盘扣”随着主题的深入我们相继诞生了艺术宝宝区,包括“纽扣的畅想”“学做钮扣项链”“钮扣相框”“纽扣印章画”“纽扣拼图”;聪明宝宝区包括“比多少”“纽扣排序”“分纽扣”;能干宝宝区包括“百变垫子”“夹钮扣”。情景化环境的创设支持了区域游戏向纵向发展,如充分利用了教室的外走廊瓷砖创设语言区“神奇的花果山”“我喜欢的纽扣”;鼓励幼儿用废旧材料制作和纽扣制作一串串钮扣风铃悬挂在走廊上空,营造出“纽扣的世界”氛围,优化了外环境。二、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主题活动。在“多变的纽扣”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了解纽扣的颜色、形状、材料等特征,并能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分类。我在“聪明宝宝区”提供幼儿收集的不同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的纽扣及分类盒让幼儿按颜色分,如红、黄、蓝、黑等;按形状分,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半圆形等;按大小分,如最大、最小、不大不小等;按质地分,如塑料、布质、金属、木质等。利用纽扣的特征组织幼儿开展“比多少”“纽扣排序”等区域活动。为了引导幼儿感受纽扣色彩、形状的多样,学习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帮助幼儿积累形、色搭配的经验,我在“艺术宝宝区”开展“纽扣的畅想”“学做钮扣项链”“钮扣相框”“纽扣印章画”“纽扣拼图”等区域活动;为了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在前一阶段收集、观察、摆弄纽扣过程中所获取的经验和感受,我打破传统的“语言角”中只为幼儿提供几张图片这样呆板的活动,我尝试将“语言区”布置在教室的外走廊瓷砖上,让幼儿在师幼共创的“神奇的花果山”上边讲边玩,在讲讲玩玩中达成主题活动目标。为了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艺术想象力,我在“能干宝宝区”提供“百变垫子”“夹钮扣”等游戏活动。三、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幼儿在区域活动的同时,我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并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调整活动区的环境,包括活动区域设置的增减,活动材料投放的改变,不断提供可促进幼儿持续发展的活动材料。我想设计并布置一些活动区域,投放一些活动材料,只是活动区教学的起点,不是活动区教学的全部。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区探索活动的同时,通过认真的、经常性的对幼儿进行观察,正确评价幼儿的活动,包括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求等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断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兴趣特点,能够引起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和材料。如:在《纽扣印章画》活动中发现幼儿很喜欢摆弄纽扣,但是真正印时活动效果却并不怎么好,首先是纽扣不是很平整,表面有许多凸起,其次纽扣没有吸水性,印到纸上图像不清晰,成功的不多,所以我立即改成在橡皮泥上印,这样的活动幼儿十分喜欢,基本上却能同样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快乐。所以区域活动中的工作应该进入“提供环境--进行引导--调整环境--进行引导”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活动区活动才能够帮助幼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幼儿的素质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

《如何结合主题活动更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一、结合主题活动设计区域活动;二、主题活动中融合区域活动;三、区域材料设置创设主题活动环境;四、让区域活动推动发展主题。 一、结合主题活动设计区域活动 如何能使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真正体现出来,真正实现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通过自身的探索与多层次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有益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根据主题开展幼儿区域活动前,首先进行区域活动的设计上是很有必要的,这为开展幼儿区域活动奠定基础,使教师更全面、系统地审视活动的规划布局,也使区域活动的开展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强化主题意识。 在设计时,我们根据预设的主题活动,不但考虑到主题活动中哪些内容适合运用于自主性较强的区域游戏,而且体现了多层次的活动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符合自己水平的学具和内容,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爱好去从事自己的学习活动。而教师则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提供帮助和指导,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并提高了幼儿对主题的认识和关注程度。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完善的区域活动设计便于区域活动的开展,能使教师实现了从大兵团的教学形式到小组化的转变,我们的教师能从繁重的讲课任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幼儿,与幼儿单独交流沟通;有更多的机会倾听幼儿,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帮助;有更多的机会捕捉幼儿的信息、兴趣点,给予积极的回应。二、主题活动中融合区域活动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活动中生成主题活动。 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材料的投放者和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及孩子的特点需要,在区域活动中先行材料投放,通过观察,发现某些学习内容是大多数幼儿的兴趣点,同时,发现幼儿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是零碎的、肤浅的,但却具有继续探索的价值。于是,就有了提升幼儿经验的需要,从而生成了集体教育内容。2、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先行” 作为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孩子,因为孩子才是活动主体。只有了解了孩子,设计的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我们确定好主题以后,不仅要考虑预设一些教学活动,更要想想在区域活动中作哪些调整,将一些旧的主题材料替换掉,投放一些与主题有关的新材料,了解孩子对此活动兴趣,同时,让孩子通过区域活动,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积极探究,获取与积累直接的经验。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已有经验、发展层次等,再进行梳理,将一些符合孩子兴趣的、有价值的东西生成集体教育活动,帮助孩子交流与提升经验3、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动手动脑操作摆弄。但是,有时受材料的局限,不得不分组多人合用一些材料,许多被动型的幼儿只能被动观望。那么区域活动便是最好的弥补。还有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有些反应慢的幼儿刚有些开窍,由于时间的不允许,被迫终止探索。那么可到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再有,集体教育活动结束,个别幼儿对探索的内容,意犹未尽,还有深入下去的需要,区域活动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幼儿,使其的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区域活动可以为更好的开展主题中的集体活动做铺垫,也可以是集体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每个教学方式都有自己优势,把教具材料投放到区域里供孩子复习,老师通过自己的观察及时了解孩子掌握的情况,以便指导和帮助孩子掌握这些教学内容。教师对于幼儿的指导也是直接的,教师参与到某个学习的区域,面对6--7名幼儿,指导更有针对性。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和需求,使每个幼儿的都得到均衡发展。

在幼儿教学中主题活动相对于传统的分课教学的好处1、主题活动贴近日常生活,幼儿兴趣高。幼儿园的主题一般选择季节性、节日性以及幼儿的兴趣点为话题,这样的话题贴近生活,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幼儿也会比较感兴趣,而且由于贴近生活,更具有实用性,能够"学以致用",当幼儿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后,学习的兴趣会更浓。2、主题活动更具系统性。相对于传统的分科教学来说,主题活动更具系统性。因为,主题活动是以一个话题为中心进行延伸的活动,这些活动仅仅围绕这个话题而进行,这个话题始终贯穿与主题活动的始终,小的活动构成一个小主题,几个小主题就构成最后的大主题。3、主题活动更具灵活性。相对与传统的分科来说,主题活动更灵活,它可以根据时间、季节、节日以及孩子的兴趣灵活地确定主题的内容,可以定一个大主题,几个月完成,也可以定一个小主题,一个月或半个月完成,这样的灵活的教学形式,是传统的分科教学所不具备的。另外,主题活动更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区域活动就是一大特色,每次主题活动时,都会相应地组织一些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主题教学的一部分,在主题活动中,幼儿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因此,有可能父母在某段时间会感到孩子不像分科教学那样学到很多知识,但是长久的您就会发现,孩子的能力再逐渐提高,而且知识面会很广,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

绘本和主题融合的论文

让学生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充分感悟到绘本的魅力,爱上阅读,则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析一下对低年级绘本阅读指导策略的思考。一、转变教师角色,寻找给孩子讲故事的感觉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在研究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多次感叹现在的孩子大多在一个缺失讲故事氛围的环境中长大。他遗憾地指出:不仅孩子的父母不会讲故事,就连老师也只会一味照本宣科,导致孩子从小缺失故事心,童话心。因此,低年级的绘本阅读指导必须首先转变教师角色,努力寻找一种爸爸妈妈坐在屋檐下讲故事的感觉。如:在指导《猜猜我有多爱你》等情感类的绘本时,教师应该营造一种亲密的情境,把自己当做故事的主人翁将故事娓娓道来;在指导《蚯蚓日记》等轻松诙谐的绘本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当成是小蚯蚓,给学生讲述自己每一天遇到的有趣或不解的事,并用图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讲到动情悬疑的地方,教师还可放慢节奏,跟学生互动交流,增加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二、减少阅读功利性,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兴趣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一个人阅读一本厚重又晦涩的书籍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久而久之便会养成怕读书的心理。因此,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激发并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绘本本身的图文并茂就足以吸引学生把它从头到尾翻完,但如何指导学生精读一本有价值的绘本,教师可以从以下两点安排教学。1.学会观察发现,培养孩子发现美的眼睛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美。”低年级的学生拥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也就拥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绘本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图画中人物的表情,背景的色彩,周围环境的变化等,然后去猜测他们的心情,揣摩作者的意图。例如,教学《我妈妈》时,作者在“我妈妈是一个有魔法的园丁”中的配图很有意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妈妈背后那些花盆里都长出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这么画呢?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一翻而过,忽略了作者为了想要表达“我妈妈真的、真的很棒”的主旨,画了一幅很有创意很美丽的画。在教师每一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绘本的时候,学生会在慢慢观察中培养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继而,学生就会更加热爱阅读、热爱生活。2.引导猜测想象,培养孩子发散性的思维故事的魅力就在于它引人入胜的曲折性和情节性。一本好的绘本也会有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情节。因此,在绘本阅读指导中,巧妙地抓住绘本的转折处,设置悬疑,让学生去猜测,就更能增加绘本阅读的趣味性。在教学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时,可以让学生根据上文来猜测接下来小兔子将要说的话,并让学生模仿小兔子的口气和动作说一说、演一演,不仅增加了课堂气氛的活跃性,也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教学绘本《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时,在鼠小弟碰到了海狮前可以让学生猜猜它怎样才能吃到苹果呢?你觉得故事会怎么发展?学生猜测完后,教师再继续讲述鼠小弟遇到了海狮,学生会读得更有乐趣。在绘本《蚯蚓日记》教学结束后,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或仿写故事,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对这本绘本的认识,还开动了他们的小脑袋,进行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遨游天空。三、多元评价,指引孩子阅读的方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在绘本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走上热爱阅读的道路。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新知感悟新知的能力不同,所以在学生复述故事,猜测情节时,教师应该以鼓励评价为主,利用积极的评价语言让孩子保持对阅读的兴趣,并根据教师的评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充分发挥同伴的力量,利用学生间的互评来引导学生正确感悟绘本的主旨大意。课后,教师可以利用亲子阅读中家长的评价,给学生阅读充分的肯定和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感悟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阅读是一件可以受人赏识的事情。例如,在教学绘本《獾的礼物》时,教师可以利用有指导性的评价语引导学生对死亡的正确认识,尽管獾永远离开了,但他所留下来的“礼物”却像矿藏一样,永远都在帮助有需要的人。也可让学生互相评价他们对獾的认识。最后,可以让学生将《獾的礼物》讲给爸爸妈妈听,让爸爸妈妈评价自己的这个故事讲得是否感情投入、语气得当。利用多元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感悟读物的同时,也可充分激发学生对文本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

还需yao吗?

绘本教学中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绘本教学中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绘本作为幼儿园生命教育的载体,不仅能够丰富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内容,还能优化生命教育的形式,进而在提升生命教育质量的同时,更加适宜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主要从选择符合幼儿身心特征、具有明确主题、激发亲子情感的方面入手,简要分析在生命教育背景下的幼儿园绘本教学的选择策略。

关键词 :

生命教育;幼儿园绘本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幼儿园的生命教育主要是引导幼儿探寻生命的本质,使其在认识生命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感知生命和肯定自我。但是,由于生命教育的抽象性,幼儿在理解中难免会出现问题,而通过绘本践行生命教育,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幼儿展开对生命交流和思考,会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如何选择适合且科学的生命教育绘本就成为了实际生命教育开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一、选择符合幼儿身心特征的生命教育绘本

幼儿园是幼儿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年龄特点虽差异不明显,但是因年龄产生的身心特征差异和心理需求差异却很明显。因此,在挑选生命教育绘本时,教师不仅要看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还要看是否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需求,进而才能挑选出适合且能够发挥出最大教育意义的绘本材料,为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例如,幼儿园小班的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又是刚进入幼儿园学习,对幼儿园的环境、教师和同学都比较陌生,进而就会造成部分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出现谨慎、不自信、不自在和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在对小班幼儿开展生命教育时,教师就可以选择《大脚丫跳芭蕾》《小猪变形记》《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等这一类的幼儿生命教育绘本,在趣味故事情节的引导下,在故事主人公勇于探索、乐观自信精神的感染下,使幼儿获得面对生活的勇气与自信,进一步地优化其对自我的认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全新的生活当中。

二、选择具有明确主题的生命教育绘本

面对当今"鱼龙混杂"的绘本市场,在选择关于生命教育的幼儿绘本教学资源时,教师不仅要选择具有儿童视角、儿童趣味的绘本,更要避免选择"矮化"儿童的绘本,即选择具有明确的教育主题且承认幼儿独立人格和幼儿内心世界的独立价值的绘本,将幼儿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其内心想法,这样才能使幼儿主动参与到绘本的阅读当中,从而实现绘本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生命教育中关于"生死"的教育看似是一个比较严肃、沉重的话题,但是教师可以借助绘本,利用温暖的感情引导幼儿了解生命的循环,理解生命的真相。就此,教师就可以引入《再见了,艾玛奶奶》这则绘本,以故事和图片的形式带领幼儿了解"艾玛奶奶"人生中最后一年的'时光,感受"艾玛奶奶"面对死亡时的乐观与勇敢,感受"艾玛奶奶"的家人与她共同珍惜人生最后时光的过程,进而使幼儿体会到"死亡"并不可怕,使其获得面对生死的勇气。

三、选择能够激发亲子情感的生命教育绘本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不仅需要教师给予幼儿必要的引领与关怀,更需要家长给予幼儿更多的关爱与陪伴。因此,在生命教育中教师要给家长推荐一些能够引起亲子共鸣、激发亲子情感的绘本,进而使家长在陪伴幼儿进行阅读时能够融入情感,引发与幼儿情感交流的同时,使幼儿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

例如,幼儿园阶段的父母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困惑、出现问题,于是教师就可以推荐家长和幼儿一起阅读《狐狸爸爸鸭儿子》这则绘本,使家长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身上对于幼儿的责任。在分享的过程中,幼儿只能给予家长稚嫩的回应或者只会咯咯地笑,但幼儿能够感知到父母的爱,心中"爱"的种子也已在发芽,进而在爱的氛围中,增进亲子关系,引导幼儿感恩遇见,感恩生命。

综上所述,幼儿园幼儿的生命教育不是一个"堆积"的过程,而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过程,借助绘本教学展开幼儿园生命教育,不仅能够给单纯的生命教育增添一些童趣的色彩,还能给予幼儿更多的指引和启发,进而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懂得爱人、学会分享、敢于担当,真正实现以绘本为载体的生命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英姿.和孩子在阅读中感悟绘本的生命教育理念-以绘本《小熊的小船》为例[J].山东教育:幼教版,2016(4):30-31.

[2]凌斯嘉.用绘本阅读之匙扣生命教育之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21):49-50.

  • 索引序列
  • 作文与主题的融合论文
  • 课程与主题的融合论文
  • 主题与区域融合论文
  • 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的融合论文
  • 绘本和主题融合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