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粤语谚语研究毕业论文

粤语谚语研究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粤语谚语研究毕业论文

对谚语的看法议论文

谚语是一种流传至今的民间智慧,它们概括了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经验,并通过简洁有力的句子表达出来。谚语既可以作为个人的处世原则,也可以成为社会共识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利用谚语,以更好地推进自身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谚语是一种宝贵的人类智慧,它们包含着生活的真理和哲理,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行为,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和利用谚语,把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中的良师益友。

谚语的历史意义:

首先,谚语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传统谚语多数来源于历史长河,蕴含了几千年时间里智者的思考和总结。这些谚语常常道出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如“时间就是金钱”、“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等等,能够帮助人们从这些简短明了的话语中汲取真知灼见。同时,谚语的内容通常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是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人生经验总结,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指导和启迪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次,谚语能够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谚语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祖先的精华和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运用谚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并且在国际间进行文化交流时,谚语也可以成为我们与其他文化沟通的桥梁。

然而,也应该认识到谚语的局限性。虽然大多数谚语都是经过反复验证的,但是在特定情况下使用谚语可能并不适当。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虽然可以表达人际关系淡泊的观点,但如果把它奉为圭臬,就可能忽视了友情的真正价值,失去了朋友间相互关心和支持的重要性。因此,使用谚语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审慎选择。

导语:粤语谚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景常使用到的方言谚语,代表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非常经典的50句粤语谚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拖鞋饭 2、 吃埋只车 3、 吃碗面反碗底 4、 吃死猫 5、 打蛇随棍上 6、 贼佬试沙煲一试下先 7、 老鼠拉龟 8、 扯猫尾 9、 捉黄脚鸡 10、 一鸡死一鸡鸣 11、 贴错门神 12、 鸡吃放光虫 13、 禾杆盖珍珠 14、 执死鸡 15、 骑牛稳马 16、 从中上至中下: 17、 飞象过河 18、 过桥抽板 19、 和尚担遮——无法无天 20、 菠萝鸡 21、 单眼佬相亲 22、 隔墙有耳 23、 摸门钉 24、 狗拿耗子 25、 倒泄箩蟹 26、 大石砸死蟹 27、 运吉 28、 鬼吃泥 29、 盲人吃汤丸——心中有数 30、 吃软饭 31、 抄鱿鱼 32、 甘大只蛤蟆随街跳 33、 风扇下倾计一讲风凉说话 34、 乌龟爬在门槛上一进退都要跌一交 35、 狗咬狗骨 36、 汤白鹤 37、 死鸡撑饭盖 38、 放飞剑 39、 放葫芦 40、 城楼上看马打架——与我已关 41、 城楼上的卫兵——高手(守) 42、 开笼雀 43、 上面卖松糕、下面卖凉粉 44、 两头蛇 45、 猪乸上树 46、 拉牛上树 47、 刀仔锯大树 48、 甩绳马楼 49、 挂羊头卖狗肉 50、 煲冬瓜 51、 煲电话 52、 洗湿个头 53、 卖鱼佬洗身一无晒声(腥)气 54、 事急马行田 55、 鬼画符 56、 放飞机 57、 3721 58、 床底下吹喇叭——低声下气 59、 佛都有火 60、 老猫烧须 61、 失匙夹万 62、 床下底劈柴——撞板 63、 笼里鸡作反 64、 捉到鹿都唔识脱角 65、 马死落地行 66、 无鞋挽剧走 67、 一竹篙扳倒一船人 68、 牛唔饮水唔按得牛头低 69、 浸猪笼 70、 黑狗偷吃白狗当灾 71、 度水 72、 鬼掩眼 73、 有钱能使鬼推磨 74、 鬼拍后尾枕 75、 呃鬼吃豆腐 76、 请鬼吃香(家蔚作) 77、 扮鬼扮马

法语谚语研究论文

话说前人留下的 谚语 (le proverbe)可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都说浓缩就是精华,谚语往往就是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字 总结 :精辟!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法语常用谚语合集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法语谚语合集1

患难知友谊 On reconnaît ses vrais amis dans les moments difficiles.

会叫的狗不咬人 Chien qui aboie ne mord pas.

祸不单行 Un malheur ne vient jamais seul.

火冒三丈 Être rouge de colère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Sur le malheur s'appuie le bonheur et dans le bonheur se cache le malheur.

既来之则安之|随遇而安 Prendre les choses comme elles viennent.

爱得深,责得严 Qui aime bien châtie bien.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Petit à petit,l'oiseau fait son ni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Ne fais pas à autrui ce que tu ne voudrais qu'on te fît

积习难改 Qui a bu boira.

家丑不可外扬 Il fait laver son linge sale en famille.

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Se contenter de ramasser du sésame, tout en laissant des pastèques.

见木不见林 Les arbres cachent la forêt.

结果好就是全好 Tout est bien qui finit bien.

解铃还须系铃人 Qui casse les verres les paie.

法语谚语合集2

人不可貌相 L'habit ne fait pas la moine.

打狗要看主人 Qui bat le chien doit songer au maître.

大海捞针 Chercher une épingle dans une botte de foin.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À chaque jour souffit sa peine.

五十步笑百步 Qui est borgne plaint des aveugles.

恶有恶报 Tout est mal finit mal.

发光的不都是金子 Tout ce qui brille n'est pas or.

杀鸡取卵 Couper l'arbre pour le fruit.

妇女能顶得半边天 La femme soutient la moitié du ciel.

告诉我你与谁来往,我就知道你是谁 Dis-moi qui tu hantes, je te dirai qui tu es.

高枕无忧 Dormir sur ses deux oreilles.

个人自扫门前雪 Chacun mouche son nez.

隔墙有耳 Les murs ont des oreilles.

各有所好 Chacun son goût.

观其行,知其人 À l'oeuvre on connaîs l'ouvrier.

光阴一去不复返 Le temps perdu ne se retourne jamais.

过分小心反误事 Trop de précautions nuit.

过河拆桥 Après la fête,adieu le saint.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Les vrais amis se sentent toujours proches,mais il ne tombe pas dans la bouche.

好景不长 Les beaux jours ne durent pas.

好了伤疤忘了痛 La peine est déjà loin quand le bonheur commence.

好马配好鞍,好官不伺二主 On ne met pas deux selles sur un bon ministre ne sert pas deux maîtres.

好事多磨/善有善报 Tout est bien qui fint bien.

黑夜难辨真伪 La nuit, tous les chats sont gris.

厚今薄古 Préférer l'actuel à l'ancien.

胡子眉毛一把抓 Saisir sur même coup et la barbe et les sourcils.

话到嘴边留一半 Le mot fut-il au bord de la langue,retiens-en la moitié

法语谚语合集3

今日事今日毕 Il ne faut pas remattre au lendemain ce qu'on peut faire le jour même.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On se tient en rouge auprès du vermillon et en noir auprèsde l'encre chinoise.

酒不醉人人自醉 Le vin n'enivre pas, c'est l'homme qui s'enire.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Un clou chasse l'autre.

酒香不怕巷子深 À bon vin,point d'enseingne.

一不做二不休 Le vin est tiré, il faut le boire.

涓涓流水汇成河 Les petits ruisseaux font les grandes rivières.三思而后行 Il faut tourner sept fois sa langue dans la bouche avant de parler.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Mieux vaux perdre laine que la brebis.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 Bon chien chasse de race.

盲人国里,独眼人称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Au pays des aveugles, les borgnes sont rois.

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Pas de nouvelles, bonnes nouvelles.

没有愚蠢的行业\行行出状元 Il n’est point de sot métier.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L’homme propose, Dieu dispose.

牛头不对马嘴 Passer du coq à l’âne.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Se souvenir du passé sert de guide pour l’avenir.

强扭的瓜不甜 Chose faite par force ne vaut rien.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La plus belle fille du monde ne peut donner que ce qu’elle a.

青年时期犯的错是可以原谅的 Il faut que jeunesse se passe.

人多主意多 Autant de têtes, autant d’avis.

任何劳动都应该得到报酬 Toute peine mérite salaire.

任何事情都有其反面 Toute médaille a son revers.

人善被人欺 Qui se fait brebis, le loup le mange.

日复一日日不同 Les jours se suivent et ne se ressemblent pas.

如果你要和平,你就要准备打仗 Si tu veux la paix, prépare la guerre.

相关 文章 :

1. 法语励志谚语大全

2. 法语爱情谚语大全

3. 有关动物的法语谚语

4. 法语爱情谚语

5. 法语爱情名言

一、法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从文化的范围来划分,文化又可分为:①物质文化,包括建筑物、服饰、食品、工具等,即各种物质产品。②制度文化,包括政治、制度、法规及相应的风俗习惯等,它是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出来的。③精神文化,即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

谚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财富。中法两国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因此在各自谚语中都带有语言、文化、社会、历史、宗教、传统等方面的烙印。

1、生活习惯不同

法国和中国的饮食文化享誉世界,但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法语谚语“Un repas sans fromage est une journée sans soliel。”说的是“吃饭时没有奶酪就如同一天中没有太阳。”又如:“Pain tant qu’il dure,mais vin à mesure。”意思是“酒要适量,面包多多益善。”在法国人的生活中,奶酪、面包、葡萄酒都是饮食中必不可少的。而在中国,人们则是以米饭,馒头,白酒为主,所以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酒香不怕巷子深”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谚语。所以不同的饮食文化孕育出了具有各自饮食文化特点的谚语。

2、宗教信仰不同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与宗教有关的谚语也就自然地出现在法中两国各自的文化当中。法国人大多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Dieu”(上帝)在人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Dieu ne veut pas la mort du pêcheur。”(天无绝人之路。)“L’homme propose et Dieu dispose。”(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国人千百年来信仰佛教,相信佛祖掌控着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因此和佛教有关的谚语也很多,如“临时抱佛脚”,“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

3、思维方式不同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物,人和动物的关系源远流长,中法两个民族都从动物身上受到很多启发,总结出很多关于动物的谚语来阐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但有时在描述同一现象时,法中谚语中却用到了不同的动物。法语谚语“Absent le chat,les souris dansent。”(猫儿不在,老鼠猖狂。)如果表达同样地意思,中国人常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两种语言分别用猫、老虎和老鼠、猴子来代表强弱两种势力。类似含义的句子还有“Un bon renard ne mange pas les poules de son voisin。”(狐狸不吃自己周围的母鸡。)汉语则常用“兔子不吃窝边草”。

4、历史文化不同

中法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很多谚语成语均出自历史典故。“Rendre à César ce qui appartient à César,et Dieu ce qui appartient à Dieu。”(是恺撒的当归凯撒,是上帝的当归上帝。)出自《圣经》新约部分,意思是把物品还给原来的主人。汉语中的“物归原主”表达了相同的意义。“物归原主”出自明代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他不生儿女,就过继着你家儿子,承领了这家私,物归旧主,岂非天意。”

二、法语谚语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的不对等和非语言因素的不对等,要么放弃选择与语境息息相关的交际价值而保持形式上的等值,要么选择放弃与语境无关的纯语义等值而保持交际等值。这种选择实际上就是直译与意译之间的选择。直译是从形式出发的翻译,因此又被称为“字面翻译”或“逐字翻译”。意译是从意义出发的翻译,意译的方法追求的是拨开原文形式的阻挠和囚禁,将原作所蕴含的内容和神韵表达出来。

法语谚语有其独特的语言和修辞特征,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倾向于选用中文的谚语和成语,进行对应性的翻译。因为不管是法国的谚语还是中国的谚语,其中的一些谚语都是对社会现象或事实的描述,对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往往能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谚语或成语来翻译法语谚语。如:Année nEigeuse,année fructueuse。(多雪的年份就是丰收的年份。)可意译为“瑞雪兆丰年”。但是对于某些法语谚语,中文里虽然有类似的说法,但是表达的意义,特别是文化内涵并不能完全对应,有时字面意义一致但内涵却相距甚远,如:Loin des yeux,loin du coeur。(远离了眼睛,远离了心灵。)可意译为“人走茶凉”,而非“眼不见,心不烦”。因此对法语谚语的翻译,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直译法。

(1)直译不加注法。

有些法语谚语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内涵在汉语中从内容到形象都找不到恰当的表达,这时可以使用直译的方法,用尽量符合谚语形式的汉语对法语谚语进行翻译,试着正确表达原文的基本意义和文化内涵。

Paris ne s’est pas fait en un jour。

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

Tous les chemins mènent à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

Tel père,tel fils。

有其父,必有其子。

(2)直译加注法。

当法语谚语蕴藏的文化内涵不为中国人所熟知时,有时需要对整个句子的寓意加以注释,有时还要注明谚语的出处来源。

Le vin est tiré il faut le boire。

酒已斟出就该喝。(比喻事情既然已经开始就得做下去。)

Le talon d’Achille。

阿喀琉斯之踵。(出自古希腊神话,比喻致命的弱点。)

2、意译法

(1)完全保留形象。

比较法语谚语和汉语谚语,找到一些无论在意义上、形象上都基本相同的表达方式。可以使用现成的汉语谚语或成语来翻译法语谚语。

Les murs ont des oreilles。(墙上长了耳朵。)

隔墙有耳。

Après la pluie,le beau temps。(雨过之后就是好天气。)

雨过天晴。

Il faut battre le fer pendant qu’il est chaud。(打铁应当在其热得时候。)

趁热打铁。

Pas à pas,on va loin。(一步接着一步,就可以前行得很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转换形象。

一些法语谚语和汉语中的谚语或成语所表达的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其中所使用的形象不同,这时转换原语句中的形象,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或成语进行翻译。

Clef d’or ouvre toutes les portes。(金钥匙能打开所有的门。)

有钱能使鬼推磨。

Battre le chien devant le lion。(在狮子面前打狗。)

杀鸡给猴看。

Qui m’aime,aime mon chien。(爱我也要爱我的狗。)

爱屋及乌。

(3)舍弃形象。

某些法语谚语无法在汉语中找到性相对应或近似对应的表达,采用直译的方法又不能表达其真正的含义,有时会让人产生误解或无法理解,这时原语中的词性、词义、结构等因素就需要做些调整和引申。

A la faim,tout est pain。(饥饿的时候,一切皆是面包。)

饥不择食。

Quand on parle du loup,on en voit la queue。(当谈到狼的时候,看见了狼的尾巴。)

说曹操,曹操到。

A bon chat,bon rat。(有刁猫就有刁鼠。)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中法谚语具有一定的共识性,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在法语谚语翻译过程中,直译法注重原文的表面形式,意译法主要针对法中两个民族在伦理道德和生活体验等方面都有一些共识一些共识性的东西。两种方法有其各自的功能和各自的特点,不应该互为矛盾,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到达翻译的目的。

三、结语

谚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因此法语谚语的汉译过程不能简单地做语言移植。既然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尽相同,那么我们就应当充分认识中法两国文化交际中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加深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只有在翻译过程中结合文化、句意、词义的特点,使原语与译文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缩短两种语言文化的距离,才可能跨过两国文化之间的障碍。

好多好多呢比如 法国奢侈品 法国餐饮文化 对了是需要对比的还是?有没有其他条件不过最后别写文学的,法国人追求完美会比较挑剔环法自行车~~~

常见的是写些法国的文化比如法式大餐;法国香水啊,法语在中国的推广啊,法资工资在华现象啊,法国奢侈大牌对中国的影响啊,法国电影啊,法国教育体系啊,法国的咖啡文化和中国的茶文化对比啊。。。一下给你了好多题目了,你看看有没有你想写的~~la cuisine françaiseles parfums en Francela cinéma françaisel'influence des grandes marques en ChineLes entreprises en Chinele system educatif en Francele français en Chine L’humour chinois et l’humour français Les influences du parfum en France L’humour française L’influence du film français La protection sociale Les sciences et technologie après la deuxième guerre mondiale L’usage du tu et du vous dans la langue française Les mots dérivés dans le français Le rhétorique dans les manuels français La fonction des mots empruntés dans la langue française Les mots étrangers et la civilisation étrangère Le sport en France Les loisirs en France La discrimination sexuelle dans la langue française Le café en France et le thé en Chine la réflexion sur la situation de la jeunesse à l’heure actuelleL’économie française sur l’influence de la construction de l’Europe La nouvelle relation sino-française depuis les années croisées

勾漏粤语研究论文

秦汉时期 自上古时期,居于岭南地区的多个原始部族被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人泛称为南越族。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华夏族人来到岭南地区,南越族人则逃往山区或更南方的地区,当时的华夏族语言开始传入岭南地区。秦朝灭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建立了短暂的南越国。在汉朝的鼎盛时期,华夏族融合当时周边多个民族演变成汉族。这一时期是粤语出现雏形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再次处于长年内战,北方更首次沦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岭南地区,岭南地区汉族人口大量增加,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峰期。当时中原传入的汉语与以前形成的古粤语混合,拉近了古粤语和中原汉语的差别。这一时期是粤语的成长时期。 唐宋时期 在唐朝顶盛时期,岭南地区的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与汉族长期接触的原住民已被汉化。而在汉族分布较少的山区,原始部族则继续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化。这一阶段粤语仍受中原汉语影响,成为一种既能对应中古汉语发音但有独立词汇文法的语言。唐朝灭亡后,燕云十六州沦陷达四百年之久,宋朝时期,北方更再次沦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岭南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后一次拉近粤语和中原汉语差别的时期。唐宋时期可被视为粤语的定型时期,因此现代粤语仍能对应宋朝《广韵》的发音,但难以对应元朝或以后的中原汉语发音。 元明清初时期 在元朝,蒙古人迁都至位于燕云十六州内的大都(前称燕京,后改称北京),并以当地话作为官方语言,当时的中原汉语与中古汉语和粤语的差别在此后不停变大:当时的中原汉语已急剧地向北京官话方向发展,北京官话的入声迅速消失(即是-p/-t/-k韵尾脱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都带有不同入声韵尾),又出现了不属于「平上去入」传统四声的轻声声调;已经定型的粤语则不受元朝影响而独立发展。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现代官话仅存-n/-ng韵尾,-m尾与-n尾合并)。又有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均带有g/k/h声母,在现代官话则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粤语则平稳而缓慢地变成现代粤语,最明显是不再分辨z/c/s声母和j/q/x声母,又按粤语韵母长短把阴入声派入上下两种阴入声(如「色锡」两个阴入声字分别带有短和长的韵母,前者被派入尖锐的上阴入声,后者被派入近似阳入声般低沉的下阴入声)。 清朝中末时期 由于清朝闭关自守,仅留下广州作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故相当一部分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掌握的汉语是粤语而非官话,不少京官为了与外国人经商议事亦常常接触粤语,使得粤语首次逆向传播到中原。在这一时期又有大量的粤人迁移到美洲、澳洲和东南亚等各地,粤语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近代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有用北方白话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地位,但粤语的实际使用未有受到任何限制。但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全面「推广普通话」的运动中,粤语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地位已大不如前。粤语受到北方汉语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在中国大陆粤语分布区的许多年轻的一代不懂得一些专门名词的粤语读法。由于国家政策规定,学校都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年轻一代长期在普通话的环境下成长,变成有部分小孩可以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外省人沟通,但是广州话就不太懂,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不少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士开始产生一种母语危机感,因此中国各地近年来要求保护本土语言文化的呼声逐渐开始壮大。2

粤语 广西汉语中流行最广的一种方言,属汊语粤方言。又称白话。使用人口1500多万。主要分布桂东南。以桂东北的贺县至桂南的南宁市、凭祥市为分界线。线的东南主要说粤语,几乎占广西总面积的1/3;线的西北说粤语的不多,分布也较分散。广西粤语与广州话相近,互能听懂。一部分粤语居民迁入少数民族地区杂居,吸收了少数民族语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粤语等与广州话相异较大的土语。 梧州粤语 汉语粤方言的次方言,在粤语中与广州话最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县大安、丹竹、武林3镇,桂平县城及金田镇,苍梧县城,贺县县城及附近。内部差异很小。使用人口近100万。以梧州话作代表,语音系统声母21个,韵母46个。 邕浔粤语 汉语粤方言的次方言之一。与梧州粤语比较相近,能互相听懂。语音系统吸收了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壮语的成分,元音普遍高化,多 类韵母。主要流行于邕州、浔州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邕宁县、崇左县、宁明县、横县、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市为代表点。 勾漏粤语 汉语粤方言的次方言之一。在粤语中使用人口最多,在800万以上;与广州话差别大。主要分布在玉林及梧州两地区13个县市(除平南县、桂平县城外)。音系复杂,声调有10个,是广西汉语方言中声调最多的一种。有汉语粤方言中极为少见的b、d浊声母。许多字 韵尾失落,如“两”读为lal23°∞词汇很有特点,如平南环城土语“汤”读为S nj21(音与“顺”同)。 钦廉粤语 汉语粤方言的次方言之一。内部差异小,与邕浔粤语基本相同。主要分布钦州市、合浦县(旧称廉州)、浦北县、防城县、灵山县及北海市。语言特点是有舌面音声母 ,没有撮口呼y,声调有的地方只有7个(如合浦)。 西南官话 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之一。使用人口700万左右。流行于桂林市、柳州市、河池市和桂林地区、柳州地区的大部分县市,以及河池地区、梧州地区、百色地区的部分县市。除桂林市及附近地区地区外,其他地区以柳州官话为标准音,内部差别不大。广西人民广播电台长期开办以柳州官话为标准的播音节目。 桂林官话 属汉语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主要流行于桂林市(含郊县)及桂北一些地区,使用人口80多万。鼻化韵的的鼻音成份明显比柳州官话浓,声母中n与I不分,词汇有特点,如“热水”称为“ Lai 35水”。 柳州官话 属汉语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之一。流行地域及影响相当广泛(见西南官话)。以柳州市(人口60多万)为代表,语言主要特征是音系简单,词汇与语法上古今、南北兼收并蓄,并以通用语为主,明显特征是有鼻化韵、夹杂入声(喉塞音)塞音尾(广泛流行于其它地区的没有入声韵尾)。主意系统排列为:声母16个韵母36个,声调4个。 客家话 属汉语客家方言粤西次方言,流行于客家人居住区。内部差别不大,互能听懂,语音系统受粤语影响较复杂,与广东省梅县客家话差异较大,词汇和语法与普通话大体相同。使用人口约500万左右。广西客家人祖先大都是于清乾隆年间陆续从广东省梅县嘉应州(今梅县市及梅县地区)沿西江迁人,现主要分布在桂南、桂东和桂中的陆川县、博白县、浦北县南部、合浦县东部、贺县、钟山县和昭平县相邻地区、黎湛铁路沿线;桂平县、平南县、象州县、来宾县、宾阳县、玉林市各县市客家人居住人口都超过20万;柳州市、贵县、鹿寨县、南宁地区、钦州地区、百色地区、河池地区、桂林地区等也散居着不少客家人。以陆川话为代表,语音系统声母23个,韵母48个。 平话 名称古代即有,涵义至今不明,属汉语何种方言尚无定论。据《宋史》及族镨载,平话居民祖先是宋代从山东随狄青南征广西屯驻下来的。使用人口200多万。以桂林市郊县、永福县、南宁市郊县平话居民较集中。从临桂县沿铁路到南宁市、横县,以及邕江上游、右江沿岸,沿途水陆交通要道附近,都散居着平话居民。以柳州市为界,分为桂北平话和桂南平话,两者差异较大,互相听不懂。桂北平话语音系统与西南官话、桂北湘方言、客家话、粤语、闽方言均不象,混合程度高,通用程度低。桂南平话在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受粤语影响较大,内部差异不大,王力曾认为应属粤语。以南宁市亭子平话为代表的桂南平话语音系统声母22个,韵母43个。 闽方言 属汉语闽方言闽南次方言,又称福建话。方言居民祖籍多在福建南部漳州府,进入广西已有500多年,现主要分布在西江上游各支流两岸及南流江两岸的平南县、藤县、桂平县、苍梧县、柳州市、贺县、罗城县、来宾县、邕宁县、博白县、陆川县、玉林市、北流县等地,并散居桂林地区、河池地区、百色地区、钦州地区各县市,使用人口约30万。内部差异不大,基本上能互相听懂。音系复杂,鼻音重,有鼻冠音声母mb、清鼻音声母h 。以平南闽南话为代表,语言系统排列为:声母18个、韵母63个、声调10个。 广东话与梧州话 ,广东,简称粤,而在这个地方生活的人们所讲的语言,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 “ 粤语 ” 了。追溯到粤语的起源,我没有查过相关史料,但据一般说法,为宋代时期中原一带居民逃难来到当时尚属蛮荒之地的岭南,与祖居于此的越族人杂居后混合产生出的一种语言。所以在现代粤语中,明显可见古汉语的痕迹。如粤人把 “ 没有 ” 讲作 “ 无 ” ,他(她)讲作 “ 佢 ” ,节省讲作 “ 悭 ” 等,这都是古汉语的用法( “ 悭 ” 本意为吝啬,后引申出节省的意思。如:悭钱 —— 宋代指质料薄劣的钱币。现代粤语意思是节约钱)。至于粤语是一种语言抑或方言的一种,多方一直有激烈争论。就我个人而言,我支持粤语是一种语言、而非方言的说法。我非语言学家,在这里举不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粤语为一种语言。而且语言和方言的具体划分界限,我想学术界也未必有一个很准确的标准。我仅仅是凭我的个人感觉,来论证粤语是语言、非方言的说法。 大凡学过西方语言的人都知,在欧洲,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法语、意大利语无论在单词拼法、语法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如西语、葡语的 “ 朋友 ” 均为 AMIGO ,法语为 AMIE );而同属日尔曼语系的英语、德语、丹麦语、荷兰语又较为相似(如英语的 “ 好 ” 为 GOOD 德语为 GUT )。至于语法方面,同一语系内的不同语言间相同之处就更多了。而粤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方面,是存在相当大差异的。粤语部分源于古汉语,却又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存在极大差异(就好比日语部分词源于汉语,却与汉语分属两种不同语言一样)。所谓的把粤语归为方言的说法,不过是过去某些政治人物不懂历史文化、不尊重地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无知表现罢了。 粤语因是在广东省内使用,所以又被人们称为 “ 广东话 ” 其实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粤语在广东的使用范围,仅局限于东至惠州的惠东县一带,西至湛江,北至韶关地区的范围。惠东县以东人们讲的是客家话(潮汕地区讲潮汕话)。而在广东与湖南、江西交界的几个县,人们讲的也是一种类似接近客家话的方言。倒反在广西的梧州到桂平的地区,和南部沿海的北海一带,当地人讲的是粤语。所以把粤语称为广东话并不恰当。其实在粤语族群,民间对这种语言的称呼为 “ 白话 ” ,以别于当时读书所用的文言文。这是老百姓对自己所讲语言的称呼,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对粤语最恰当的表述。至于粤语在岭南地区的起源,也有多方争论。一说在省府广州,另一说在肇庆古端州。我较支持后一种说法。广东人一般都知道,佛山的历史要长于广州,是先有佛山,后才有广州城(广州当时还叫番禺)。而肇庆(端州)的历史,并不亚于佛山。所以支持粤语起于广州说法的人根本就是颠倒了历史的前后秩序。只不过随着后来广州城的发展,粤语在广州通过省城的影响力,得以发扬扩大而已。也因此一部分人把粤语称之为 “ 广州话 ” 。外省的人往往分不清广东话和广州话的区别,认为都是一样。其实两者之间存在口音的差别,会听的人一听就分得出来。珠三角内人们所讲的广东话口音、用词差别不大(城镇之间),出了珠三角,差别就很明显了。如在粤西的湛江、茂名一带,人们说 “ 我不去 ” 不是象珠三角人那样说 “ 我唔去 ” ,而是说 “ 我无去 ” 。这就混淆了 “ 没有 ” 和 “ 不 ” 的用法。这可以说是粤语的一个变种。粤语圈以广州为中心向四周围(尤其是向西)作半径扩展,离这个中心越远,粤语的发音、用词差异就越大。珠三角的人出到其他粤语圈地方去,未必能听很明白当地人所讲的粤语(尤其是广西北海一带,我敢说广州人去到那里绝对听不懂当地人说的话)。奇怪的是广西的梧州,人们所讲的粤语却与广州话很接近,其发音的标准,远胜于广东省内其它很多地区(细心的人还是能够听出梧州话与广州话的区别,例如梧州人说 “ 过黎 ” 而不说 “ 过嚟 ” )。我想这就进一步论证了粤语源于肇庆而非广州的说法。因为从肇庆沿着西江逆流而上,第一站就是梧州。其实即使在广州市内,不同城区、不同年龄阶层的人,所讲的广州话口音也是有区别的。白云区所讲的广州话,就和老四区(荔湾,越秀,海珠,东山)的有明显口音的不同。黄埔那边的也是。因为白云、黄埔都属城乡交接部,城郊人和市区人所讲的广州话,当然就有一定区别了。新并入广州的番禺、花都区(尤其是花都),口音和广州市区就更有一定分别。而在广州市,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和四十以下的年青人所讲话的口音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中年人说话的口音比较抑扬顿挫一些,显得较生硬,没有年青人讲的那么柔和。而年青人由于近年来较多地收看香港电视,口音与老一辈广东人已有一定分别。下面又讲到粤语的另一个分支 —— 香港话。 其实香港话和广州话并没有本质上的分别,甚至乎口音,不是细心的人都听不出来。香港人当初是跟广州人学会了 “ 广府话 ” ,但在学的过程中,或许是由于其本身文化底蕴不足、不能够全面正确理解中国文化吧,所以造成了读音方面的一些错误。最明显的例子是没有明白汉字中的一字多音读法。例如 “ 大使 ” 的 “ 使 ” 字,在这里是读 XI ,而在说 “ 使用 ” 时, “ 使 ” 字应该读作 SEI 。香港人没有明白这一点,一概全部读作 XI ,成为了广州人的笑柄。再如 “ 钱 ” 和 “ 元 ” ,广州人讲作 “ 文 ” 。 “ 几多文 ” 就是 “ 多少钱 ” 的意思。 “ 一文 ” 则是 “ 一元 ” 。 “ 文 ” 平时是读 MEN 的第三声,但在作 “ 钱 ” , “ 元 ” 用时是读第四声。这一点香港人也没有明白,在讲到 “ 元 ” 时,他们找不到合适的字来表达,就借用了同读 MEN 第四声的 “ 蚊 ” 来写。可悲的是现时广州的年轻人,受香港杂志的影响,也把 “ 文 ” 写作 “ 蚊 ” 。于是广州周街做生意的店铺就挂出了 “ 蛋挞一蚊两只 ” , “ 本店清货一律 10 蚊 ” 的广告,令外地初到广州的人看了忍俊不禁。香港话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它借用了相当多的外来词,特别是英语。如 CHEAP , IN , OUT 等,通过香港媒体传播,已进入广州年轻人的日常用语中。近年来随着日韩潮的兴起,一些日语词也开始被香港话借用,打破过去英语一统天下的局面,如把 “ 电影 ” 讲成 “ 映画 ” , “ 电影上映 ” 讲为 “ 上画 ” , “ 盗窃 ” 讲为 “ 高买 ” 等。语言随着时代在变,香港话近年出现的一个变化趋势,还在于把读音为 NG 开头的字一律去掉那个辅音,如把我( ngo )读作 O ,牛( ngow )读作 OW 。这样讲起来就更柔和。由于曾一起和香港人共事,加上电视的影响,现在一般我在说到上述词时,也是把那个 NG 音去掉。确实这样听起来是要洋气、柔和一些。 回答者:Tanworld - 榜眼 十二级 8-17 10:26“粤语形成于古广信”,是我和叶国泉先生合作的《粤语源流考》一文首先提出的。这篇论文曾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粤语国际研讨会上宣读,后发表于《语言研究》1995年第一期。1996年,省政府参事室等单位在封开举办“岭南文化古都”专家论证会,我在会上宣读了题为《封川话浊塞音声母初探》的论文,会后又发表了《粤语的起源地新探》,对这一课题作进一步论证。现在我扼要介绍这些论文的观点,同时公布我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粤语保存着我国最早的“普通话” 讨论粤语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粤语从何而来。有人以为粤语来源于占代岭南“百越”语言,这不合乎事实。粤语确实保存着某些古代岭南“百越”语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中原一带的“雅言”。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 言。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直至赵佗建亢南越国时,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饰和生活习俗,讲百越土著的语言。可见雅言并未在岭南通行,只是出现了少数面积很小的“雅言岛”。雅言在岭南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汉武帝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汉人政权,官方交际必须讲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今封开和梧州),雅言就首先在广信使用。广信又是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汉武帝派使者从徐闻、合浦出发,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杂缯等购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经南流江——北流江和鉴江——南江两条贸易通道输入广信,再经贺江——潇水输往中原。中原传入的雅言通过商贸活动而逐步通行于这一带。 广信还是岭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东汉时期,一大批文人学者以这里为阵地,开展文化活动,设馆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经学家陈元和士燮。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晚年回广信办学,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驱者之一。上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还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来依附,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以讲学为业。这些文人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录符号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本来干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这么一来,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就像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样,形成双语制,在自己部落内使用自己的母语,对外交往则使用雅言。同时,古百越语言中一些因素,也为汉族移民的语言所吸收,从而逐渐形成为汉语的一支方言——粤语。 粤语形成之初,跟中原汉语差异并不明显。到晋朝以后,先有“五胡乱华”,接下来便是长达200余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民族共同语的雅言逐渐消失。在这—。时期,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没有发生中原汉语那样的变化,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音系。正如李如龙教授所说;“中古之塞擦音声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合流,塞音韵尾的弱化和脱落、浊上归去、入派三声这些在许多方言普遍发生的变化都被粤方言拒绝了。” (《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经荡然无存,它的大量因素却保存于今天的粤语。 封川话浊塞音:早期粤语的活化石 粤语的起源 粤语保存着占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过粤语与《切韵》音系的对照证实。《切韵》是我国最早一部音韵学著作,成书于隋朝初年,所记录的是南朝时期读书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韵》音系跟今天汉语七大方言进行对照,可以看出,保存这个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粤语。以古代的入声为例,北方的汉语方言由于受游牧民族语言影响,塞音韵尾普遍脱离,因此,现在这·—带的人们完全不知道入声是怎么一回事。其他汉语方言虽然保存一些入声,却不完整。粤语由于拒绝了“入派三声”这一变化规律,所以保存着古代的全套入声,同鼻音韵尾整齐对应。 在粤语的形成地封开一带,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更为明显。《切韵》音系中有一套浊塞音声母,这套浊塞音声母在汉语大多数方言中已经消失在今天的粤语广州话亦已无存。然而,这套浊寒音声母在封开的粤语中完整保存。更令人注意的是:在封开粤语,不仅在《切韵》中念为浊塞音“并”、“定”、“群”母的字仍然读为浊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韵》中已经念为清塞音“帮”、“端”、“见”母的字也读为浊塞音。我们知道,“浊音清化”是汉语声母演变的一条规律。根据这条规律,浊塞音声母越发达,其年代便越久远。封开粤语浊塞音比《切韵》音系发达,说明它保存着比《切韵》成书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两汉时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说,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粤语的活化石,是粤语形成于古广信的见证。 从“沿江分布”看早期粤语的中心 由于广信地处桂扛、贺江与西江汇合之处,扼西江之要冲,沿江向东可抵番禺,溯江向西可抵交趾,向南则可通过北流江、南江等支流抵达郁林、合浦诸郡,在以水路为主的年代是个交通枢纽。粤语在这一带形成之后,便凭借江河而向东、西、南扩展,因此形成了“沿汀分布”格局。具体分为六个流域: 1.西江——珠江流域 由广信沿西江向东至番禺(广州)一带,包括广西梧州和广东肇庆、佛山、广州、中山、珠海、东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将交州州治从广信迁至原南越国的首府番禺。番禺是两干多年不衰的东方大港,其周围的珠江三角洲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发展农业和商品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因而逐步成为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广信到番禺便成为粤语通行的主要区域。这一带的粤语通常称为“广府话”。 2.浔江——郁江流域 由广信溯西江、浔江、郁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广西南宁、崇左、贵港三市及其所属大部分县。交趾郡也是汉族移民较早定居的地方,因而这一带很早就有粤语传入。这一带的粤语次方言跟广府话接近,可以互相通话。 3.北流江——南流汗流域 由广信溯北流江而上,经南流江到合浦郡,包括广西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属各县。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地处南流江出海口的合浦成为最早的始发港之一,这—‘带成为岭南早期的商贸要道。随着商贸发展,粤语逐渐通行。这一带的粤语保存古汉语音韵较多,但总体看跟广府话差异不明显,基本上可以通话。 4.南江——鉴江流域 由广信溯南江而上,越过云开山脉到鉴江流域,包括广东云浮、茂名、湛江三市及其所属大部分县(市)。这条通道一直通向雷州半岛南端的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徐闻,因此也是一条商贸要道。鉴江流域占属高凉郡,在南梁、南陈及隋三朝,当地俚人首领冼夫人与太守冯宝共谐连理,奉行汉俚和睦的政策,使汉族移民文化和百越土著文化逐步融合,由广信传入的粤语也就逐步在这—带通行。这一带的粤语吸收了当地土著语言的一些因素,但总的来看,语音与广府话差异不大,基本上可以通话。 以上四个次方言区,都从广信出发,通过水路扩展而形成,其音系也就保持着较大程度的一致性。以下两个次方言区情况就有所不同。 5.漠阳江流域 包括广东阳江市及其所属阳东、阳西、阳春。其粤语次方言通常称为“两阳话”,声韵母系统跟鉴江流域差不多,有人将它们划为一个“片”(高阳片)。其实,这两种次方言在声韵调组合上有明显的差异,互相之间难以通话。 6.潭江流域包括广东江门市及其所属新会、台山、开平、恩平,这四个市(区)历史上称为“四邑”,其粤语次方言也就称为“四邑话”。通行四邑话的还有鹤山以及珠海市斗门区。四邑地区距离广州并不远,四邑话却是粤语系统中跟广州话差异最大的一种次方言,其原因是潭江与西江在水路上并不相通。这一事实有力地证明,早期粤语的中心不在广州而在广信。 发展岭南文化必须保护粤语 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宣布:从2000午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该组织公布的《世界濒临消失的语种版图》报告指出: “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都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对话的基础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团结。” 由此可见,保护母语跟保护文化遗产一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课题。 语言不仅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人民在思维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特有的精神,是这个民族或这个地区传统文化的结晶。广东的地方传统文化通常分为三大组成部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所依据的其实就是境内三大汉语方言。粤语不仅是广府地区人民的母语,而且是岭南地区最重要的方言,它不仅蕴藏着广府地区的传统文化,而且保存着大量在中原—带已经消失了的传统文化。离开了粤语,岭南许多文化品种便不复存在。因此,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过程中,在发展岭南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重新认识粤语的自身价值,必须加强对粤语的保护。作为粤语发源地的封开,尤其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近年来,不少学者呼吁建立一个国家语言文字博物馆,但一直没有实现。封开作为岭南文化和粤语的发源地,可以先行一步,在博物馆内建立一个粤语馆,收集、积累本地及周边地区粤语的材料,特别是那些独特的语音现象,例如上面讲过的浊塞音等,将这些不可多得的早期粤语“活化石”保存下来,不仅可以作为粤语形成于古广信的见证,而且可以作为岭南文化研究和我国古代语言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料。 (作者是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助理巡视员,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通用粤语区域: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阳春、阳江、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都、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广西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6个,大约占广西1/3面积。即南宁、横县、扶绥、贵港、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兴业、百色、防城、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州、钟山。港澳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境使用粤语。“粤语”事实上是广义上的“岭南语”(岭南地区语言),而非特指“广东话”。现时所称的“广东话”其实只是粤语口语上的叫法,粤语的标准音是西关口音(广州话)为标准的广府话或叫广州话,即一般人俗称为“广东话”,其实称“广东话”可指广东方言。若果把整个能互通的粤语只称作“广东话”,其实会无视同样说粤语部分地区的人,广西部分地区(广西把粤语称白话,即粤语方言的分支、与标准广州话有一定口音上的差异,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约95%左右可互通。)海南省部分亦有粤语地方(即粤语方言的分支,称儋州话)等。望采纳!

北流话·唐宋音陈高林前几年,我阅读广西作家张发财的著作《一个都不正经》,在最末的一页有这样的叙述:王力先生认为广西北流话就是唐宋普通话。作为北流人的我,免不了产生好奇心。张发财先生是个学者型的作家,虽然所写有点“八卦”,但是所写的东西总是有依有据,不至于胡说八道吧!出于好奇,我用了近五年的时间进行探讨,结论是:这是真的。依据基于两点:海丝路古道的节点北流必定流通官话;南宋初该海丝路古道的改道形成北流河自然封闭,必定会产生语言化石。一、中国官话的发展脉络所谓“普通话”,应该是普遍使用的语言。为了上传下达,官方往往以相对普遍流行的一种语言定为官话。我国最早流行的官话是雅言,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雅言便发展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雅言也”。雅言是中原官话的雏形,那么秦汉语则是发展期,唐朝及北宋语是中古中原语言南宋之后,中原受西夏、辽、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占领,汉语开始胡化,一般认为到了元朝,蒙古人迁都至位于燕云十六州内的大都(前称燕京,后称北京),并以当地话为官方语言,当时的中原汉语急剧地向北京官话发展,北京官话的入声迅速消失,又出现了不属“平上去入”传统的四声的轻声声调。明朝到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北京话为普通话的标准音,并且不再称为官话。由此看来,中原官话有三个转折点,北宋以前,南宋(客家话)、元以后。那么,保留和延续唐及北宋中原官话的语言还存在吗?存在的,就是粤语,粤语不受客家话和元朝官话影响而独立保存和发展了。粤是现在广东的简称,但从历史上说,粤是指两广、即广东、广西。两广在秦统一中国之前被称为“百越”,全是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氏族部落。因为有位于广东与湖南交界处的岭南山脉的阻隔,在战国时期即使是离广东最近的楚国(即湖南)也没有统治百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误判形势,派兵南下征服百越,因此造成中原军力空虚,以至于“陈胜吴广起义”及“楚汉双雄”横扫中原,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秦不少专家认为梧州是粤文化的发源地,是广信县的县广西的粤语有四个片系。梧州粤语(梧州话):梧州粤语属广府片,与广州话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区、平南大安、丹竹、武林三镇,桂平县城及金田镇、苍梧县城,贺州及附近。邕浔粤语(南宁话):与梧州粤语比较接近,主要流行在邕州、浔州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邕宁县、崇左县、宁明县、横县、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钦廉粤语(钦廉话):钦廉粤语与邕浔粤语基本相同,内部差异小,主要分布在钦州、合浦(旧称廉州),浦北县、防城县、北海市。勾漏粤语(北流话):分布在北流河沿岸、南流江上游,藤县、容县、北流、陆川、玉林、博白、兴业一带。此外,还有贵港、蒙山。广西粤语四个片系中,勾漏粤语与广州话相距最大,其余三个部分都与广州话接近。哪一种方言最有可能保留着唐宋(北宋)官话呢?我认为是勾漏语,因为勾漏语具备了唐宋官话的流通和保留的两大基本条件。二、海丝古道的节点必流通官话北流是中国南方古道最重要的节点。在西周时期,越南中部越棠,遣使万里迢迢到周都镐,向周王室进贡。使者从本国乘船沿北部湾海岸向北航行,至合浦海边登岸,再取水路和陆路北上,最后到达镐。这条路必须经北流鬼门关。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派大军攻打岭南,由于“百越”之地山高林密,彰气四伏,粮草运输极为困难,用了三年时间久攻不下,于是下令开凿灵渠。灵渠,也称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兴安县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在此同时,一条通往钦州、交趾、海南的古道形成了,走南闯北的人可以从中原乘船入汉水沿长江进湖南湘江再进入广西灵渠,从灵渠漂桂林漓江,然后沿桂江到西江,再沿北流河逆流而上到达北流,在北流的沙街码头上岸,再步行或坐轿骑马到玉林南流东汉交趾征侧、征贰姐妹暴动,沿此道北上占领六十座城池。马援将军领兵三万沿此道平乱于交趾。西晋石崇作为采珠使常走此道,经南流江上游博白时,迎娶了绝色美女绿珠,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骆宾王有诗曰“绿珠犹得石崇怜唐朝宰相李德裕在与牛党之争中失利,被贬到海南,在北流留下了诗句“千之千不还,今度鬼门关”。唐朝张说《南中送北使》诗之二有:“山临鬼门路,城绕瘴江流”。宋朝黄庭坚《竹枝词》之一有“鬼门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张说和黄庭坚未必经过北流,但可见此古道上的鬼门关名声远扬。北宋苏轼确确实实在被贬海南时,往返经过北流。北流的桥头公园景苏楼中有一块石刻,曰“东坡筏河图”。图中刻着苏东坡离岸下筏的情景。苏轼《竹枝词》有:“自过鬼门关外天,命同人鮓瓮头船”的词句。他在海南时接还京旨意之后,也吟出“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的诗句。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在投降派的围攻下,于建炎二年(1128年),被贬谪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李纲与儿子李宗之南渡琼州,二十九日被赦放还。往返之间,曾在容县都峤山留下足迹,所以必走此道。唐朝诗坛“神童”王勃是否经过北流河过鬼门关往交趾呢?有人认为王勃死前到过广州,应该是在广州乘船至交趾。不对,唐朝时虽然广州有海外贸易,但多是海外船只,而且由于造船与航海技术尚未发达,海上行船风险很大,王勃不会冒这个风险。他在广州会友后,会从广州乘船逆上,经西江、走北流河这条古道。越南北部的义安省禄县宜春乡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庙。基地及祠由此可见,此古道是人来人往的。北流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陆地节点。北海的合浦已经定为了古代海丝路的始发港,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据《汉书》记载,早在公元前113年,西汉汉武帝征服这段陆路大约有三十公里,货物运至北流沙街码头上岸,经现北流的水浸社、过鬼门关,到达玉林南流江古渡装船,然后顺流到合浦。沙街,就是作家林白笔下充满童趣的沙街。五十年前,沙街还有一个古老不少人南来北往,大量的货物运输,必定需要大量的轿夫、车夫、搬运工。这些人也必定要学会中原官话,否则是没法沟通、抢到生意的。这就是北流话的来源。现在才改革开放四十的上,蜂涌出国旅游才二三十年,越南泰国的旅游点都能流通普通话,连美国的一些街头小贩也会操着美式的北京音与中国游客讲价。而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起着重要作用的海丝古道的节点——北流,不可能不流通官话,而且会随着朝代的更换,与时俱进。三、古航道的变更,必然留下语言化石株罗纪时期,整个地球的大陆都是恐龙的世界,但能留下恐龙化石的地方却岭外代答》之中。《岭外代答》刊刻于淳熙五年(1178年),宋代地理名著,共十卷,作者周去非。周去非(生卒年:1134~1189年),字直夫,浙东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周去非在29岁那年得中进士,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周去非赴广西任钦州教授。“教授”是宋代的地方教职官,州里的教授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教育局长。第二年他回乡丁忧。回永嘉没住多久,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周去非“再仕峤南,备历崎岖”,又回到了岭南的工作岗位。这回是在静江府(桂林)所属古县任县尉,成了范成大的幕僚。他的职务工作是揖盗,一介书生当了“公安局长”。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赴成都上任,周去非回钦州继续任教授。此时名将南宋偏安江南,广西变成了派官、经商的重要门户,士子官商都想了解此地,就因为穷于酬答那些打听岭南情况的访客,从而写出了一部《岭外代答》。这部书稿后世人研究认为,“代答亲故”只是周去非自谦的说词。他在广西时已经处处留心,自序云“随事笔记,得四百余条”,而且所词皆为“疆场之事 、经国之具,荒忽诞漫之俗、瑰诡谲怪之产”。这明显是为写志书做准备。“导时训方氏其将有考于斯”才是他作书的真正动机,即供时人与后世参考,从而达到他“立言”的目的。果然《岭外代答》在内容丰富方面都要大大高于之前各种广西史志著作,受到近现代学者重视,被推为唐宋时期广西史志的压卷之作。《岭外代答》中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岩洞、山川、河流,对外贸易等等,都有较详尽的记录。但是有些方为什么要改道?原因有三。一是到了南宋,造船技术和航运水平大大提高,船只高大,载货多,且经得住江海风浪的冲击。二是走北流河段有三十公里的陆路,需搬运换船,而到广州港则一路水运。三是北流河逐渐浅航运改道之后,北流河和南流江上游自然封闭,其程度虽然不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但相差出不会很大。不然,周去非不会全然不知。据说明朝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散文家——徐霞客,他还是走过此古道的,他“游山川如会知己,探穷凹如掘至宝”。他的目的是探险猎奇,这更进一步证明了明朝北流河的闭塞程度。古航道的变更,时间点正好与中原官话发展的节点吻合,南宋初期以前的官话就这样被保存下来。此外,因为南宋前此古道热闹,大量的中原汉人于秦汉时期就南迁于此地,当地的少数民族早就被迫离开,他们的语言也不可能与官话融合,由此保住了中古中原官话的纯度。一座巨大的古中原语言的化石山形成了。四、王力大师与1900年,王力出生在广西博白的一个叫岐山坡的小村落,当地人讲的是地佬话。这是一种古老的汉语言。地佬话有声母24个、韵母46个、声调10个。30年后,从山村走到法国巴黎的王力,用现代科学仪器测试博白地方话王力(又名王了一)的著作有两本与勾漏语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力是博白人,博白位置南流江的上游,当地流行的有两种方言,客家话和地佬话。王力所在的岐山坡村是讲客家话的。另一种是地佬话,属粤语勾漏片语。王力也会讲流利的地佬话。王力的儿子秦似(原名王辑和)教授说:“我们乡里讲的是一种土白话,跟玉林、北流、容县、陆川的土白话差不多,属于粤方言的分支,这种土白话保存了《广韵》的声调系统,至今有十个调数”。这里所说的土白话就是地佬话。王力就是凭着他对地佬话的熟悉和研究,用法文写成了10万字的毕业论文《博白方言实验录》,从而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一举成名。另一本著作是王力的《汉越为什么王力对汉越语会产生了这么大的兴趣,下决心去研究?我认为,王力作为一个语言学家,他了解古汉语的发展史,他知道古汉语到了唐宋时期已经成熟定型,因为历史的原因,从南宋开始中原汉语不再传承及北宋的语言系统,而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唐宋语似乎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还有没有唐宋语的活化石呢?他希望去寻找,去挖掘,努力填补古代汉语史上的这一段空白。此外,他感觉到自己家乡土白话(勾漏语)与王力是常翻阅《广韵》的。《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南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广韵所谓的土白话就是勾漏语,粤语的一个分支,其代表就是北流话。北流话是否就是唐宋普通话?王力打了个大大的问号。除了以下是王力在《汉越语研究》中写的小引“一九三九年秋到一九四〇年夏天,我因为得清华大学准我休假,在河内远东学院做了一年的研究工作,除了阅读一般关于东方语言的著作外,特别注重汉越语的研究。关于汉越语我写了一本笔记。一九四〇年秋天,我在西南联合大学开了这一门功课。一九四七年,我在国立中山大学文科研究院也开了这门功课。我始终没有敢把它写成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因为我以为短短一年的研究是不够的,希望将从王力《汉越语研究》的小引中可以看出,王力为揭开勾漏语之谜心情极为迫切,当时他在清华大学任教,竟然请休假一年。我想既是休假是没有工资的。但是,研究工作遇到了不少的难题。首先,在传授唐朝官话之前,当地人就有了自己原来的语言,融合起来后会大大变味,就象今天的“南普”,是现代普通话与壮族语的融合。其次,后来的五、语言化石山既然勾漏语是语言化石山,而勾漏语的代表是北流话,我本人从小就在北流长大,对北流话极为熟悉,就作初步的探究,以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发掘北流话主要分上里话和下里话,上里话受高州话影响,是另一个粤语片系,不属勾漏粤语片系。本文所指的北流话,是指北流城区为代表的下里白话,才是较纯的唐宋官话的语言化石。1.一些几乎消失的古字,在北流话中还常用。揞,读音ǎn。释义:用手指把药面按在伤口上。举例:快在伤口上揞些消炎粉。北流话:读音相似、入声,字义延伸,例:这事你想揞也揞不住。苶,读音nié。释义:疲倦,精神不振。举例:孩子有点苶,可能病了。北流话字义不变,读音相似,nià尥,读音liào,释义:骡马等跳起来用后腿踢。举例:尥蹶子。北流话:读音相似liāo ,字义延伸,也可以用于人。例:你为什么用脚尥我。潲,读音shào,释义:雨点被吹得斜洒。举例:雨往屋里潲。北流话:读音相同,字义基本相同,举例:昨晚,我潲了点雨,感冒了。溏,读音táng,释义:不凝结,半流动。举例:溏心鸡蛋。北流话:读音tuang,入声,字义不变,举例:我大便溏,要调理。敹,读音liáo,释义,缝缀,敹贴边,敹上几针。举例:袖口开了,敹几针就好了。北流话:liāo ,字义相同,举例也可相同。扽,读音:dèn。拉,猛拉,使伸直或平整。举例:把绳扽直,把衣服扽平,北流话,读音,释义举例皆同。2.北流话里还有不少现代汉语及广州话已消失的古汉语词汇原义。走,在现代汉语中是“行”的意思,如走路、行走、走亲戚。广州话是离开的意思。古汉语里是“跑”的意思,如“走马观花”、“不胫而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乐府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北流话中“走”也是跑的意思,例:“你走不赢我”是“你跑不赢我”。箸,在现代汉语和广州话中基本消失,在文言文中是“筷子”的意思,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表》“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北流话现还常用“箸”表示筷子,称“筷箸”。现代汉语中的“蟋蟀”在古代称“促织”。《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唐杜甫《促织》诗有“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北流话也称“促织”,但读音有偏移,叫“竹卒”“扯呼”是宋代绿林好汉的“匪话”。在金庸大师的《连城诀》中常见。通常与“风紧”配合使用。“风紧、扯呼”即为“情况危急,赶紧溜走”。北流话中还常见,但“呼”读“wǒu”。此外,“架势”、“吃酒”、“大虫”等文言文实词词汇均保留在北流话中。文言虚词在北流话中仍保留的现象也常见。“邪(yé)”在文言文中可作疑问助词。韩愈《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邪”在北流话中也作疑问助词用,读音极为相似,读xie入声。文言文中的常用感叹词“呜呼、哀哉”在北流话中也常见,也表示感叹、惊叹。读音是“禾哦、哎在”。3.北流话几乎保留了所有古入声字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代时,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古代的入声在元代分化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中。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现代“普通话”以即标准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普通话没有入声这个声调。有的方言至今还保留入声字音,但保留的程度不同。而北流话则保留了几乎所有的入声字。入声字很多,以下是平声而又较常见的百余入声字:八、搭、塌、邋、插、察、杀、煞、夹、侠、瞎、辖、狭、匣、黠、鸭、押、压、刷、刮、滑、猾、挖、哲、舌、鸽、割、胳、搁、瞌、喝、合、盒、盍、曷、貉、涸、劾、钵、剥、泼、摸、脱、托、捋、撮、缩、豁、活、切、噎、汁、织、只、掷、湿、虱、失、十、什、拾、实、食、蚀、识、石、劈、霹、滴、踢、剔、屐、积、激、击、漆、吸、息、媳、昔、席、锡、檄、现、揖、一、壹、扑、匍、仆、弗、绂、拂、福、蝠、辐、服、伏、茯、督、突、秃、俗、出、蜀、窟、哭、忽、惚、斛、鹄、屋、屈、诎、曲、戌、拍、塞、摘、拆、黑、勺、芍、嚼、粥、妯、熟、以上全部一百二十九个字。用北流话读,只有“摸”、“八”读不出入声,但是“摸”字是多音字,“摸鱼”读平声,但“偷鸡摸狗”的“摸”字在北流话中读入声。“八”在北流话中读去声,在更古老的玉林话和较现代的广州话中也不读入声。这是为什么,我不得其解。但还是可以说北流话几乎保留了几乎所有的入声字。4.从古诗联中看北流话《悯农》是一首妇幼皆熟的唐诗,作者是唐朝宰相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百度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农民的血汗?”从译文来看,诗中的“禾”应该是“禾苗”,即指水稻的禾苗。但是,水稻是不能“锄禾”的,水田不能锄,全是水。而且只能“汗滴禾下水”。那么只能解释“禾”泛指庄稼,但是问题又来了,既成都有一名楼,刻着唐代女诗人薛涛的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这二十一字半截联,堪称一绝。很多文人5.北流的骂人话中的北宋典故北流话甚至整个勾漏语系常用骂人词“扒灰有一次王安石走据专家考证“扒灰”一词并非出自王安石。本人估计,王安石的变法,损害了不少达官贵人的利益,也有些对抗新法的官员被王安石贬至海南,他们路过北流时会大骂王安石,把这个编造的故事四处散布,这个骂人的词由此而生。六、关于几点质疑1.玉林与北流相邻为何方言相差甚大?玉林话听起来比北流话更为古朴,虽然同为勾漏语系,但差别是较大,北流话与广州话还能相通,广州人与玉林人是无法用方言沟通的。玉林话有不少类文言文的合音词,文言文“之于”切合后读“诸”,玉林话的合音词也不少,因无法用文字表达,就不举例了。为什么玉林话与北流话相距较大呢?我认为其一秦朝与汉朝均设郡于玉林。成万人的屯军,对于当时地荒人稀的玉林来说绝对是很有影响的,“玉林八音”是汉代的宫廷军中乐,因此流传至今,玉林话也在这时定型了。如果我的推论成立的话,玉林话就是秦汉官话,北流话就是唐宋官话。一段经历2.为什么北流话与文言文相差甚大?如果北流话真的是唐宋官话,那么为什么在语义语法上与文言文相差甚远,共同点不太多呢?我认为,语言发展应该是有两条线,一条是书面语,另一条是口头语。古代没有发明造纸术前,作为书面语先是刻在龟背上(甲骨文),后写在竹简上,再后写在3.怎样看待网上视频的“标准”唐宋官话。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为粤语是唐宋官话的延伸,最接近唐宋(北宋)官话。这时候,网上出现了用“标准”唐宋官话朗读苏轼《水调歌头》的视频,人们纷纷转发,影响甚大。几个朋友转发给我,对我的“北流话是唐宋官话”的观点质疑。我打开一听,视频朗读的发音与北流话大相径庭,接近客家话的口音。我打开百度,解释说这视频的读音是根据《广韵》反切而得来的。这我就纳闷了,所为反切,就是以两字相拼切,得出另一个字音。在现代拼声字母出来之前,字典都是用反切来注音的。反切是没错的,但是既然是仿唐宋音朗读,就必须以唐宋古音反切,绝不能以现代普通话反切,否则就是大相径庭。例如《水调歌头》的“头”,反切注音是“拖欧切”,用现代普通话切和与北流话切完全不一样。所以他说他的,我还是把我的观点写出来,百家争鸣。4、语言化石的纯度有不少人问我:“究竟北流话保留唐宋官话的纯度是多少?”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酒有酒尺,一量就知道有几度。普通话,以中央电视台播音为标准。而古代的官话,从来没有标准。语言是有强度的。强度由文化、政治、经济、使用的人数,使用的历史所决定。两种语言碰撞,强势的会异化弱势的。例如南宋以后,北强南弱,北方语言席卷中原,直指南方。也有势力相当,各方保留,相安无事。例如客家话。多数是清同治年间,大批客家人从广东福建迁还有第三种情况。南宋以后,北流河的自然封闭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朝廷会派官员到北流,北流也会有人出去读书当官经商。本地没有盐产,钦廉一带的商人会贩盐到玉林,当地也要把松脂,瓷器等土特产运送出去。特别是一九三六年324国道通车之后,来往人员会更多。会不会使北流方言异化了呢?不会的,词汇会增加不少,但方言发音是不变的。且看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人外出谋生,大量人外出读书,他们在外讲普通话,所以,北流话是否被异化,后两个因素可以忽略不考虑,关键是第一因素。我们先看解放前的情况。北流的北面蒙满北方语席卷而来,但到了柳州以下解放后,全国普及普通话。收音机、电台、电视机、农村喇叭都播送普通话。孩子上学讲的也是普通话,似乎对北流方言影响较大。但事实上,现在还是双语并行,该讲方言时讲方言,该讲普通话时讲普通话,兼收并蓄。词汇吸收了不少,但发音并未改变。因而还保留着唐宋官话的纯度。应该说,影响纯度的是北流话自身的发展。千年的历史,不可能没有变化。唐宋时北流就有了“反话”,既是“贼话”,就不可能是官话了。现在北流话中还有些与众不同的发音。有时一个字有轻重之分,比如“萝卜”的“卜”字读重音时表示萝卜比较大,读轻音时表示萝卜比较小。读音也有儿化现象,“小狗”、“小猪”叫“狗儿”、“猪儿”,这些究竟是唐宋语中的口头语呢?还是之后自我发展而产生的呢?只能让专家、学者去研究判定了。由此,我认为北流话保留唐宋语的纯度还是很高的,发音上的纯度应该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当然词汇上增加了很多。有人认为这样的纯度不值得研究。但是全国、全世界哪里还可以找到比这纯度更高的方言呢?语言可不是酒,放的时间越长就越纯,说不定哪一天就蒸发了。注:文中资料主要出自于互联网。

粤语研究论文选题

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我这儿有很多地方方言的论文,随便一篇就可以吗?

粤语与英语语音的相似点与不同点论文

语音是语言的声音媒介,世界上有大约有上千种活语言,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英语语音和粤语语音分属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粤语属于汉藏语系。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是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不同音素组合而成音节,音节是最自然的语音单位。

1 英语语音的特点

国际音标(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简称IPA),是用于为全世界所有语言注音的符号系统。其最早源于1888年,由国际语音协会制定。在国际音标表中英语语音总共有48个音素,其中元音有20个,单元音12个和双元音8个;辅音28个,其中清浊对应的辅音有10对;鼻音3个。单元音有长元音和短元音之分,有5个长元音和七个短元音,其中有5对是长短对应的:

5对长短对应的元音:[i:]—[i] [藜:]—[藜] [a:]—[蘧] [u:]—[u] [蘅:]—[蘅],这些元音嘴型和发音方式一样,不同的地方在发音时间的长短,长元音保持发音的时间更长,短元音更短促。

其他短元音: [e] [覸]

双元音: [ai][ei][蘅i][藜u][au][i藜][e藜][u藜]

10对:[f]—[v] [k]—[g] [s]—[z] [t]—[d] [p]—[b][θ]—[e] [蘩]—[廾] [t蘩]—[d廾] [ts]—[dz] [tr]—[dr]这些辅音发音时,舌的放置部位相同气流呼出的方式也一样,区别在声带的震动与否。

其他辅音:[h] [r] [l] [j] [w]

3个鼻音:[m] [n] [誽]

2 粤语语音的特点

粤语又称广东话或白话,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宋健榕,2012),在中国两广、港澳、新加坡及北美、澳洲等华人社区中被用以基础母语。香港语言学学会于1993年制定的粤语罗马化拼音转写方案中列出了粤语声母17个,韵母26个,韵母之间还可以组成不同的复韵母。粤语的声调比较复杂,有九个调。声母有:b、p、m、f、g、k、h、d、t、n、l、ng、w、z、c、s、 j;韵母:aa, a, e, i,o, oe, eo, u, yu三个鼻韵母:m, ng, n三个入声韵母:p, t, k;复韵母:aai, aau, ai, au, ei, eu, iu, oi, ou, eoi, ui。

3 粤语语音与英语语音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英语有48个音素,而粤语以声母和韵母标注,有些音素是重复的,如m, ng, n, p, t, k虽然标注为声母,但同时也可以作为韵母。因此,从音素方面看,粤语有37个音素。其中粤语没有[覸] [θ][奁] [廾] [t蘩] [r] [ts][dz] [tr][dr]这些英语语音中的音素。而英语也没有像c(叉caa)、oe(靴hoe)、eoi(女neoi)、yu(书syu)、ai(丽lai)、au(够gau)、eu(掉deu)、eoi(女neoi)、iu (超ciu)、ui (灰hui)这样的音。

粤语语音与英语语音都由辅音和元音组成,英语语音有5组长短对应的元音,10组清浊对应的辅音。粤语语音有声母和韵母,类似于英语的辅音和元音。两个或更多的辅音和元音组合而成单词,音节有一个或更多;粤语声母和韵母组合而成单音节词,没有多音节词。

相似的粤语语音与英语语音的音素。看下图:

上图列举的相似读音的元音在英语和粤语里的读音虽然是有一定的相似,但发音部位、发音的嘴型、发音时间长短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i和[i]:发i时舌尖抬高,逼近齿背,舌面前部抬高,接近软腭,嘴唇不圆,如:诗shi,丝si。在英语单词中[i]读得短促,如:sit,且基本不作为尾音;而在粤语单词中i作为尾音时拖得比较长。

e和[e]:两者发音部位相同,口微微张开,舌尖下垂至下齿背,舌面前部向硬腭前部抬起,嘴唇不圆,让气流呼出。如:耶ye谢ze。试比较ye和[jes]。

ei和[ei]:两者发音相同,先发e音,然后滑向i音。如:记gei起hei与英语[ei]大体相同。试比较gei和[gei]。

aa 和 [a:]:aa 发音时嘴张大,舌头位置放得很低,嘴自然状态,不圆,声带震动,让气流呼出发出长音。如:花(faa)怕(paa)。与英语[a:]音相似,只是粤语中 aa 发音更靠前,舌后部更平,英语 [a:]发音时声音更靠后,舌后部更隆起些。试比较 faa 和[fa:]

aau 和[au]:aau 先发 aa,然后滑向 u。如:搞 gaau 包 baau。与英语[au]相似,嘴巴张开比[au]略小。试比较 gaau 和[hau]。

aai 和 [ai]: 两者发音部位相似,先发 aa 或 [a:],然后滑向 i 或[i]。 如:猜 caai 快 faai。试比较 faai 和[faiv]

a 和 [蘧]:发 a 音时,嘴张开,但是比发 aa 时小,发出短促的音。 a 音与 i 音合成发 ai,如:挤 zai。和[ai]音相像,但发音时嘴张开程度比发[ai]时略小,比[ei]稍大,即介于[ai]和[ei]之间。试比较zai 和[teik]。

o 和 [蘅]: 发 o 音时舌头略后缩,嘴唇拢圆,让气流呼出 , 如:播 bo 火 fo,与[蘅]相似,但发[蘅]音时舌根向软腭微微抬起,比发 o音时更靠后,发音部位也更靠后。试比较 bo 和[b 蘅 b]。

u 和[u]:发 u 音时舌头向后缩,舌后部抬高,接近软腭,双唇尽量拢成圆形,1,中间只留一个小孔让气流呼出,如:夫fu 富 fu。与[u]相同。试比较 fu 和[fut]。

oi 和 [蘅i]: 先 发 o 音,然 后 滑 向 i 音,与 [蘅i] 发 音 相 同。如:该 goi 菜 coi。试比较 goi 和[b蘅i]。

ou 和[藜u],发[藜u]音时先发[藜]音,嘴半张开,舌头轻轻平放口中,舌中部稍稍抬起,尖触下齿,唇形扁圆,双唇向两边平伸,成自然状态,声带震动发出短促的声音,紧接着双唇由张开到合拢快速地滑向[u]音。而 ou 音在粤语中嘴张开比发[藜u]音时稍微大些,嘴唇更圆更向前突出,发音更像[藜u],如:到 dou 高 gou。试比较 gou 和[g藜u]

ou、aau、au 的差别。粤语中 ou 与 aau,au 有细微差别的。发aau 音时嘴张开最大,滑向 u 音时双唇最圆,ou 嘴张开稍微小,双唇没有 aau 那么圆,但是比 au 音圆,而 au 音张嘴是最小的`,双唇也没有 ou 音圆,试比较:搞 gaau,告 gou,够 gau。

相似读音的辅音方面,英语发音和粤语发音基本没有差别。但是 z 和[z]还是有些不同。粤语发 z 音时,舌尖靠近并贴住上齿龈,声带震动,让气流冲出,如:渣 zaa。而英语发此音时舌尖靠近上齿龈,但不贴住上齿龈,声带震动,让气流冲出。试比较 zaa 和[zip]。 z 在单词里只做首音,不做尾音,而[z]可放字首、字中和字尾发音。

英语的辅音基本都可出现在单词的首音、中间、尾音,[誽]除外,[誽]只出现在中间或词尾,不出现在词首,如:singer, sing;而粤语中,[誽]音出现在词首或词尾,如:我(ngo),这在英文中是没有的,虽然这并不影响讲粤语的学生正确地发英语的[誽]音,但却 比 较 难 掌 握 把[誽]音 放 在 单 词 中 间 时 的 发 音,如 English 和singer 这两个单词,English 中 ng 发音为 [誽g],而 singer 中 ng 发[誽] 音,这个特点让讲粤语的学生在用到类似的单词时容易混淆,把[si誽藜]说成[si誽g藜]。

爆破音 t、p、k 和[t] [p] [k]:在粤语中这三个音在词尾都不爆破,如喝 hot,集 zaap,脚 goek;而在英语中的读音变化对于讲粤语的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难点。这三个音在 [s] 音后浊化成[d][b] [g]不爆破音,如 stay,speak,sky 等。当这三个音在词尾时可以爆破,也可以不爆破,如 sat,cap,quick。

[f] 音在粤语中 [f] 只出现在词首,如:福 fok;而在英语里可出现在词首、中间或词尾,如:father,after,leaf。

鼻音[m] [n] 在粤语中这两个音只出现在词首或词尾,如:摸 mo,三 saam,挪 no,安 on;而在英语中词尾、中间、词首都有,如:mom,noon,morning,farmer。

粤语中鼻音[m]和[誽]可以独立成词:m 唔,ng 吴、误、午等,有时为了省事还会把 ng 说成 m;而英语则没有这种词。

4 只存在于粤语的语音和只存在于英语的语音

c 发音时舌位与英语中的[s]相似,舌尖靠近上齿龈,但 c 舌尖贴住上齿龈,气流由舌尖和齿龈摩擦冲出而成,声带不震动,形成送气音。如:次 ci 错 co。

iu 先发 i 音,然后滑向 u。粤语 iu 与英语 [ju] 相似。如:超ciu,鸟 niu。试比较 niu 和[nju:]。

oe 舌位与英语[e]音相同,嘴唇略微张开,张口稍大,嘴唇圆拢,声带震动,让气流呼出。靴 hoe 朵 doe。

eoi 与英语[蘅i]音相似,口微张,双唇向前撅起,不圆,舌后向软腭微微抬起,但 eo 比[蘅i]张口更小。如:女 neoi 需 seoi。

yu 舌位与 i 相同,嘴唇像 u 一样圆拢,但舌抬起更靠近上颚。如:住 zyu 遇 jyu。

ui 先 发 u 音,然 后 滑 向 i 音,与 [u] 向 [i] 滑 向 一 样。如:每mui 杯 bui。

虽然英语语音里也有[u]和[i]这两个音,但英语里不存在这两个音组合的单词。

5 粤语语音和英语语音的声调区别

英语在拼读单词时只有两个调,一个降调,其他音轻读,即重音读降调,非重音轻读。而粤语有九个调(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远比英语丰富。试比较[stei]和tei 睇,两个词都是单音节词,[stei] 读降调,即粤语中的阳去,而tei 睇则读阴上。

通过比较,给语言教师一点启示,即教师要抓住两种语音的相似点,也要兼顾本族没有的语音,除了注意教授学生以正确的发音之外还要教授正确的声调。

参考文献:

[1]孟宪 忠。英语语 音 学[M]。上海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2011。

[2]宋 健榕。粤 语 就这 么 简单[M]。南 京 :东 南大 学 出 版 社 ,2012。

[3]粤 语 基础 教 程[EB/OC]。

中国方言大致可以分为7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吴语,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湘语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少部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读[-?]之外,大部分官话方言失落了全部中古入声,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韵尾现在只剩下“-n,-ng”,但出现了大量儿化韵“-r”韵尾。原本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已被颚音化成“j,q,x”声母。官话话在失去清浊对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但出现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上述现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 吴语,或称吴方言:在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典型的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语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这种方言的对清浊辅音的区分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但吴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模糊入声。 客家话,或称客语:在中国南方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5%。 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话、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最具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汉语的音系。 闽南语(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貌似问号的国际音标是紧喉音。)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山西方言、吴方言、江淮方言仍保有这种弱化入声)”七种辅音韵尾。闽南语是汉语中声调较复杂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个声调(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台湾音通常有七个声调(不含轻声)。同时,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语,闽(南)台片的闽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2%。 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桂南勾漏片有十个声调)。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粤语包含了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5%。但是粤语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 湘语,或称湘方言:在湖南使用。按是否保留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其中浊声母已基本清化的部分新湘语相对接近官话,但也有部分与官话差异较大的新湘语保留有部分全浊音及特有语音和词汇。新老湘语分别以长沙话(新)及衡阳话(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历史上湖南地区受到北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故湘语内部差异比较大。并且有多个时期古汉语语音特征之重叠。 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又称老表话、江右语等。属汉藏语系汉语族,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早先的3000万不准确)。古全浊和古次清合流为送气音,梗摄字文白异读。昌都片及长江沿岸一带普遍存在全浊声母,但多非严格的古清浊对立。多数地区”知三章组“或”知二章组”端读,日母今读仍为鼻音ȵ。南昌话有七个声调,辅音韵尾-t -k -n -ng,建宁、高安、临川等地为m n ng p t k。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ʔ]。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 [-ʔ])。其白读系统与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的不少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官话。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传统上将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近年来有人主张将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徽语:在安徽南部及赣浙苏部分毗邻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吴语。

到图书馆找资料是必须的。还有,就是找讲客家话的同学,最后多几个地方的,因为客家话在不同地方有部分不同。客家话很多地方和粤语,和普通话都相像,很容易学会

象棋谚语研究论文

象棋在中国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娱乐项目了,已经流传至今,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象棋的 谚语 ,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象棋的谚语

下棋如斗智:“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

下棋的策略:“兵贵神速,抢先入局”。

下棋讲究“先”字:“弃子争先”;“宁失一马,不失一先”;“得子得先方为胜,得子失先方为输”。

棋子的走法:“马行日,象走田,炮隔山打,车走直线,将帅不出城,小卒一去不返乡”。

下棋的心态:“临杀勿急,稳中取胜”。

强调稳慎:“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象棋各子的威力,车:“一车十子寒”,“车正永无沉底月”。马:“八面威风”,“马蹬四方”,“马跳连环不用车”,“马踩无棋”。炮:“空头炮,凶恶难当”。卒:“卒坐宫心,老帅发昏”。将:“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象棋各子的威力欠缺:“输棋只因出车迟”。“低头车,阵势虚”。“马退窝心,不死也昏”。“马跳边,易被歼”。“炮进冷苍,难兴风浪”。“孤炮难鸣”。“单车寡炮瞎胡闹”。“高将多危”。“老卒无功”。

马炮争雄:“开局炮胜马,残局马胜炮”。

棋子之间的相克相生:“当头炮,马来招”。“摆上羊角士,不怕马来将”。“马卒难破士相全”。“缺士怕马,缺相怕炮”。“缺士怕双车”。

棋招最忌:“象眼谨防塞”,“马怕蹩脚”,“车入险地”,“炮勿轻发”,“臭棋乱飞象”,“无事不支士”,“将忌暴露”。

形势危险:“连车重炮卧槽马,城里老将挨死打”。“车临头,马挂角,老将活不了”。“小卒坐大堂,将帅活不长”。

下棋的艺德:“观棋不语真君子”,“举棋不悔大丈夫”。

输赢:“胜败乃兵家常事”。“棋是木头块,输了再重摆”。

人间一切事物:“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闲人指路,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最险不过当头炮,难防莫非拐弯马。得意之时休大意,小卒过河亦英雄。

擒贼先擒王,先下手为强。攻其要害处,非死即重伤。

车类象棋谚语

输棋只因出车迟,一车十子寒。得势宁可弃车,车不落险地。低头车,阵式虚。单车欲保剑,不能一条线。单车难破士象全,车正永无沉底月。

马类象棋谚语

马不躁进。马有八面威风。一马换双象,其势必英雄。马退窝心,不死也昏。马跳边,易被歼。马怕别腿。马不落角隅。双炮一条绳,残棋马胜炮。独马踩无棋。

炮类象棋谚语

炮勿轻发。开局时,炮不换马。炮头空,恶又凶。炮进冷巷,难兴风浪。孤炮难鸣。有炮需留对方士。残棋炮归家。

卒类象棋谚语

中卒守将门,无事莫轻进。无“叫将”不食中宫卒。卒进不惜身。弃卒开僵局。小卒过河当大车。一卒之微,全局攸关。卒坐宫心,老帅发昏。棋多双卒易胜。一卒功成见太平。老卒无功。

象类象棋谚语

象眼谨防塞。臭棋乱飞象。缺象惧炮攻。象棋象棋,无象无棋。

士类象棋谚语

无事不支士。支起羊角士,不怕马来将。背士将,忌炮攻。支错士,自找事。缺士怕双车。士亏应兑车。

将类象棋谚语

无事不动将。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将忌暴露。高将多危。太师坐椅。将军大脱袍。

相关 文章 :

1. 表示谦虚的谚语

2. 立春节气农事谚语

3. 有关于做人要有礼貌的谚语

4. 反腐倡廉格言警句谚语

5. 关于守时的名言警句或谚语

一马换双象,其势必英雄:因为缺相怕炮。切忌车迟开,马躁进,炮轻发:象棋棋理,大子先动。所以车作为最强的子力,一般要先出动,抢占攻守要道。马肩负着防守重任,躁进易被对方攻击,另外因为存在蹩脚马,容易被对方捉死。炮肩负保马重任,不宜轻动。马入宫,必遭凶:指的是窝心马阻挡双士的联络及将帅活动。车忌低头帅忌高:车的位置要处在通路上。将帅不要轻易上3楼那样会脱离士相的保护。

1、弃子争先。2、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3、车怕低头将怕高,士怕瘸腿象别腰。4、事急马行田。5、单边封,炮能得组;侧面虎,马到成功。6、马后炮。7、弈棋者要专心绝虑,静算待敌,坦然无喜怒挂怀。8、兵贵神速,抢先入局。9、擒贼先擒王。10、老将出马,一个顶俩。11、得子得先方为胜,得子失先方为输。12、胜败乃兵家常事。13、弃子抢先中局胜。14、举棋不悔大丈夫。15、宁失一马,不失一先。16、卒坐宫心,老帅发昏。17、一车十子寒。18、马前卒。19、马路要活,车路要畅。20、不战而屈人。21、舍卒保车。22、一招不慎,满盘皆输。23、车正永无沉底月。24、着棋之道,与战无异。25、胆大而心细,智圆而行方。26、攻心为上,攻局次之,心骄必败,贪多必失。27、弃车保帅。28、老将出马,一个顶两。29、避捉不如对捉,退守不如佯攻。30、全局一盘棋。

象棋据说是楚汉争霸天下时项羽发明的,所以在河界中间会写上(楚河)(汉界)。而象棋棋盘如果没有河界,正好是围棋棋盘的四分之一,可见,象棋是从围棋简化而来,更接地气,所以中国男人不论棋技如何,都会走两步,流传于民间,谚语也就更加丰富多彩,我不例举很多,单说棋盘上有时会写上《观棋不语真君子》意思是两个人下棋时需要运筹帏握,不喜欢别人打扰,下棋是个文雅的事儿,安静为好,你如果也喜欢就在旁边静静的看就行了。但棋盘又一句话让你哭笑不得,很像对联中的下句,《见死不救是小人》。呵呵呵呵,你在旁边看,见危机却不帮助人,你是不是小人行为,所以,如果你看棋的时候,只要看见这两句话,你就立刻走开,如果你口碎再支两招,估计就不会有好果子吃了。

  • 索引序列
  • 粤语谚语研究毕业论文
  • 法语谚语研究论文
  • 勾漏粤语研究论文
  • 粤语研究论文选题
  • 象棋谚语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