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据《史记》等文献记载,“河洛”这一地域概念,一般是指狭义的中原地区,即今河南,或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说中原文化是中原先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河洛文化便是这“总和”中最精彩的篇章。河洛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广及诸多领域。本文仅就其与中华姓氏起源的密切关系予以概括论述。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1969的,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笔者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这4820个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但是,仅有姓氏数量,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每个姓氏拥有人口数大不相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河南在中华姓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笔者又根据该书提供的姓氏拥有人口资料,对我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逐一进行了考证。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亿人姓这120个姓。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张、陈、黄、周、林、何、宋、郑、谢、冯、于、袁、邓、许、傅、苏、蒋、叶、阎、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汤、尹、武、赖、樊、兰、殷、陶、翟、安、倪、严、牛、温、芦、俞、葛,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刘、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梁、韩、唐、董、萧、程、沈、吕、卢、蔡、丁、魏、薛、杜、钟、姜、熊、陆、白、毛、邱、秦、顾、侯、孟、龙、黎、常、贺、龚、文、施、洪、季;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占全国汉族人口的。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4个,减去97个,还有1737个,加上这些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为何在中华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说,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一、河南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而河南正是此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正是母权社会繁荣阶段的代表。该文化陶瓷上的鸟、鱼、蛙及人首虫身等图象,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姓的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是由图腾转化而成。传说太昊与其妹女娲所处的时代,即是中国图腾制的标本时代。那么,他们所居住的河南淮阳,也当是产生图腾和姓氏较多的地方。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从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形成的“氏族贵族”中产生的,而此期中原地区(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正如《史记·封禅书》中所云“黄帝时万诸侯”。中原地区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二、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的活动中心笔者对当今120大姓从血缘关系上进行追根溯源后,发现它们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具体情况是: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许、姜、崔、雷、易、章。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总的来说,120大姓多数属于黄帝族,少部分属于炎帝族和东夷族,而河南长期是这三族活动的中心,因此,这三族的姓氏也多数是在河南境内形成的。(一)黄帝族与姓氏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并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中原地区不同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部族,如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的最高统治集团等,全都说成是黄帝的后裔。这些部族,接连居于统治地位,历时久,势力大,占据的地盘广,所以人丁极其兴旺。通过对120个大姓的研究发现,无论从血缘关系上说,还是从地缘关系上说,黄帝族有许多姓氏与河南密切相关。黄帝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此外,据有关文献记载,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⑴颛顼族与姓氏颛顼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史记》说他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号高阳氏。他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死后葬于顿丘(在今河南浚县北)。颛顼后裔比较有头绪的,主要有三支:一为舜族,二为禹族,三为陆终族。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记》说他是颛顼的7世孙,其后代产生出陈、袁、田等姓氏。禹是颛顼的6代孙,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后产生出一些姓氏。陆终是颛顼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吴回即祝融,是颛顼的曾孙。陆终有6个儿子,其后曾孕育出一些姓氏。⑵帝喾族与姓氏帝喾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史记》说他是“黄帝之曾孙”,“于颛顼为族子”。他活动的地区主要是豫西和豫北。帝喾后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尧族、商族、周族。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是帝喾之子,其后产生出一些姓氏。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喾之子,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赐姓子氏。子姓商族产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数则出自由殷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启所建的子姓宋国。周部族始祖名弃,也是帝喾之子,姓姬氏,其后衍生的姓氏多达数百个,不仅为黄帝族之最,而且在整个中华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47个,其中有一大半出自河南。(二)炎帝族与姓氏炎帝是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因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故姓姜;因以火德王,又以火名官,故称炎帝;相传他教民耕种,又曾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病,故又号神农氏。他原居姜水流域,后发展到中原地区,《竹书纪年》说他曾居陈,“陈”即今河南淮阳。他的子孙大部分在河南境内定居,使姜姓失而复得,又衍生出其他一些姓氏。在河南境内的炎帝后裔,主要有方氏、雷氏、吕氏、许氏、文氏、申氏。炎帝后裔还有在山东北部的齐氏,但其始祖吕尚是南阳吕国的子孙。(三)东夷族与姓氏“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东夷族分为太昊族与少昊族。⑴太昊族与姓氏:太昊,是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也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太昊族以龙为图腾,曾以龙为官名,其后裔姓氏有任、郝及白姓的一支等。⑵少昊族与姓氏:少昊,号金天氏,也是古代东夷族首领,相传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与太昊是继承关系,少昊部落是从太昊部落分出来的,活动中心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但其后代却分布在全国许多地方。少昊后裔有两个重要人物,即皋陶和伯益。皋陶是少昊的曾孙,也是东夷族的首领。当今第一大姓李及廖姓的一支,都是他的后裔。伯益是皋陶之子,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他是古代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后裔相当繁盛,在当今120大姓中,赵、黄、徐、马、谭、江等姓都是他的后代。三、河南是姓氏发展时期夏、商两代的国都所在地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夏朝从开始到桀灭亡,共传14世、17王,历时400多年,其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的黄河、洛河流域。夏禹建都之阳城,即今登封告城镇;后迁阳翟,即今禹州。禹之子启的都城也在禹州,此后,太康居斟寻(今巩义西南),相都帝丘(今濮阳),少康都阳翟,杼居原(今济源西北),后迁老丘(今开封东),胤甲居西河(今安阳东南),孔甲及其子皋均居今偃师,桀都斟寻。除了《史记》所列“用国为姓”者外,夏朝在河南境内还有不少诸侯国,于夏朝末年被商汤所灭,都演变为姓氏。商朝自汤至盘庚,曾5次迁都:仲丁由亳迁嚣(即隞,今河南郑州),河亶甲由嚣迁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邢(即耿,在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此后未再徙都,这说明商朝的统治中心基本上都在河南。商代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奴隶社会,国家机器日益扩大和加强,特别是盘庚迁殷后,达到了奴隶制的兴盛时期,国家机器也空前强大。商代的大奴隶贵族约20多支,有王、诸侯、“多生(姓)”、“多子”等,总称为“百姓”。这说明那时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姓氏,而广大群众,尤其是奴隶,是没有姓氏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来源增多,姓氏也得到了发展。商朝的国家形式,是以王族为主体,联结着许多旁系、支系的贵族大家族所构成的统治网,到商朝后期,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商王有直接统治区,还分封一批诸侯于商的周围;在诸侯的封地之间,以及诸侯封地的外围,还存在着许多方国部落。这些诸侯国、方国,后来有许多都演变为姓氏。再就是商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复杂的官僚机构,设置了许多官员,因而有以官为氏者,如理氏便出自“大理”(掌刑法的官)一官。此外,还有以祖字为氏和以技艺为氏的。四、河南在姓氏普及时期的周朝占有重要位置周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西周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立国初期实行的贵族内部层层分封的大封建,为后来的姓氏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开始出现,大多数诸侯国被强国所吞并,演变成姓氏,因而使中华姓氏空前大发展。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逐渐合而为一,同时无论贵与贱,人们都有了姓氏,不再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因而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对定型,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西周虽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但在建国初期便营建了洛邑,至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阳便成了东周的统治中心。据初步考证,从周初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于今河南境内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国20多个,异姓国40多个,合计60多个,约占诸侯国总数140多个的二分之一弱。这些大小诸侯国基本上都演变成为姓氏,同时,诸侯的子孙以采邑名、官职名等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由此可见,河南是在姓与氏发生重大变革,姓氏空前大发展、基本普及和相对定型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地区。五、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产生姓氏的优越条件古代的“得姓受氏”,与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政治、经济状况等条件有密切关系,而河南在这些方面则独具优势。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中原腹地,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适宜于农、林、牧、副业发展,古代的手工业发达,又是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因此,人口密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夏朝建立至民国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为古都最多的地区。中国有七大古都,河南就占3个,即洛阳、开封、安阳。河南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频繁,正是河南成为中华姓氏主要发源地的先决条件,因为:一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中华姓氏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有人称河南“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一座浩瀚的中国古文化博物馆”。从这种意义上说,河南的历史包含着中华姓氏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正是由于河南历史与中华姓氏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所以才孕育出了众多的姓氏。二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众。具体地说,人口密集,职业部类必繁,居住地必广,因而以各种技艺为姓氏的、以居住地为姓氏的以及以其他方式得姓者必多。三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首先,建都多标志着历史上出现的国家多,因而以国为氏者就多。其次,国都是国王居住之地、文武百官云集之所,是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因而应时因势兴起的新姓氏就特别多,诸如国王赐姓,一些生有爵、死有谥的王公大臣的后代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谥为氏、以字为氏,等等。在源于河南的姓氏中,与都城有关者相当多,真可谓不胜枚举。六、河南是北魏鲜卑族政权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黄河两岸的中原,原本是汉族长期生息的中心地区,由于西晋末年大战乱的推动,从“八王之乱”开始,汉族从中心地区出发,向边远地区流亡,而居住在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内迁,至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历时长达三个世纪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响,总的发展趋势是与汉族融化成一体,从而形成了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规模地迁入今河南境内,施行与汉族同化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北魏。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权,统一北方后,为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接着,进行汉化改革,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令鲜卑人改姓并自称河南洛阳人等等。改姓数量,一说有300多,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其中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25个。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构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使河南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源于河南诸姓的先民们,植根于中原沃土,为故乡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又不断向外播迁,广及全国,进而又远徙海外,至今几乎遍布全世界。
人名学内容十分丰富,研究人名学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语言学等学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名学是研究人名产生发展的规律、人名的结构及其社会功能和地理分布的学科。人名的产生和发展与各民族的社会情况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各民族的人名构成方法和结构常有差异。
在人类最初的发展进程中,作为独立的个体,必须具备两个具体的识别标志:形和名。白天,用形象辨别,即“昼视其形”;夜间,用声音代号进行区分,即“夜辨其声”。“名”,从“夕”从“口”其原始含义为:名是夜间用来以口相呼应的。人类最初的名只是一个简单的声音代码,其命名的过程充满了随机和随意,一般的“因生以为姓”,“姓”者,从“女”、从“生”,即女人将孩子生在哪里,就以那里为“姓”。 比如一个婴儿出生在石头旁边,这个婴儿就姓“石”;出生在海边就姓“海”。使姓名进入规范化的是氏族社会的产生。这个时期,社会单元开始由单人发展成家庭进而发展成氏族。“木之始为氏”,意思是象树的干枝一样将血缘相同或相近的一群人理顺成“一族”。每个“族”共同拥有一个姓。这个时期,人类还处在有姓氏而无名字的阶段。“名字”的最后形成,是人类造字活动发展和普及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事,而名字也只是一人的代数符号。人类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和过程才认识到名字对人的命运存在重要影响。 最早记载带有吉凶意义的改名行为,是战国时期的鬼谷子。当时鬼谷子预测到学生孙宾要受到“膑刑”(就是将人膝盖骨削去的一种酷刑),便将孙宾的名字改成了孙膑。结果孙膑真的受到师兄庞涓的迫害,被削去了膝盖骨。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但也正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时还没有真正的姓名学,改名并没有使孙膑躲过厄运。两汉到五代十国是我国谶纬之学大盛的时期,但即使是迷信并借助谶纬篡位的王莽也没有做到利用改名避免败亡的命运。直到明清时期民间出现了一本名叫《巧连神术》(又称《诸葛神术》)的秘本,算是较早的姓名学了。 所谓《巧连神术》就是将一个数字累加384,每得一个数,就可以从书中对应查到一个字,最后这些字会组成一句话或者一首诗来暗示吉凶祸福,文中多用比喻和象征手法。由于操作简单易行,其普及程度近乎家喻户晓。它最初只用于预测或游戏,是江湖术士们将其嫁接了一下,将人名字的笔画数作为基础数,累加384,将累加的结果作为人生命运的谶示。这算是最早的姓名学了。《巧连神术姓名学》的神秘之处在于:第一,384 = 64 x 6 ,暗合周易六十四卦和每卦六爻,即易卦的三百八十四爻数;第二,对构成姓名文字的偏旁做了蛊惑人心的规定,详见下面蓝色字的内容;第三,借助了一个神圣而又通俗的人物——被神化了的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名气,至今还有很多抄本干脆就叫《诸葛神术》。一、数字: 一——1划 , 二——2划 ,三——3划 ,四——4划 ,五——5划 六——6划, 七——7划 ,八——8划 ,九——9划 ,十——10划百——6划, 千——3划 。二、文字部首: 扌(手),提手旁,以手字计划为四划。 忄(心),竖心旁,以心字计划为四划。 氵(水),三点旁,以水字计划为四划。 犭(犬),犬字旁,以犬字计划为四划。 礻(示),半礼旁,以示字计划为五划。 王(玉),斜玉旁,以玉字计划为五划。 艹(草),草字头,以草字计划为六划。 衤(衣),衣字旁,以衣字计划为六划。 月(肉),肉字旁,以肉字计划为六划。 辶(走),走马旁,以走字计划为七划。 阝(邑),右耳旁,以邑字计划为七划。 阝(卓),左耳旁,以卓字计划为八划。 注:以上系以文字部首为准,如不归类以上部首,则按实有笔画计算。如“酒”归“酉”部,非“水”部,仍为10 画,非11画。“巡”归“巛” 部非“走”部,仍为6画,非10画。 在《巧连神术》的基础上将思维做一次简单飞跃,将姓名分成“五格”(包括:天格、地格、人格、总格、外格),再套用《巧连神术》里面的数字,就构成了《五格剖象姓名学》的雏形。不用加工,原汁原味,我们假设某个姓名,其笔画分别是16 9 12 ,然后分别用“五格剖象”和“巧连神术”进行测算。其结论异同并不重要。因为差异主要来自不同的数字评价体系,只要用“五格”的体系和“巧连神术”的体系彼此反复修正一下,二者的结果就会更接近些。本文所使用的“巧连神术”体系来自“星侨中国五术网”()。单姓,名字笔画数分别是:16 9 12 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数分别为:17 25 21 37 13 天格数17数理意义:五格剖象:(刚强) 权威刚强,突破万难,如能容忍,必获成功。 (半吉)巧连神术:【签诗】:欲行还止,徘徊不已,藏玉怀珠,寸心千里。 人格数25数理意义:五格剖象:(荣俊) 资性英敏,才能奇特,克服傲慢,尚可成功。 (半吉)巧连神术:【签诗】:见不见,也防人背面;过不过,到底无凭撩。地格数21数理意义:五格剖象:(明月中天)光风霁月,万物确立,官运亨通,大搏名利。 (吉)巧连神术:【签诗】:一水远一水,一山旋一山;水穷山尽处,名利不为鸡。 总格数37数理意义:五格剖象:(猛虎出林)权威显达,热诚忠信,宜着雅量,终身荣富。 (吉)巧连神术:【签诗】:万马归元,千猿朝洞;虎伏龙降,道高德重。外格数13数理意义:五格剖象:(春日牡丹)才艺多能,智谋奇略,忍柔当事,鸣奏大功。 (吉)巧连神术:【签诗】:得意宜逢妇,前程去有缘;利名终有望,三五月团圆。 将“五格剖象”和“巧连神术”进行比较之后我们发现:两种方法的笔画计算体系完全相同,从中不难看出二者确实存在着脉络上的联系。至于“五格”的划分,当我们规定将名字分成三个单元(三字名,复姓算一个单元)之后,三个元素的全排列是 3 x 2 x 1 = 6,只需剔除六种当中的一种就可以了。 我们不妨做做一个尝试,将名字划分成 A + B +C,①将“姓氏”A作为初运(1——16岁),②将姓名的前两位即A + B作为青年运(17——32岁),③将名字的中间字 B作为中年运(33——48岁),④将名字的后两个字 B + C 作为晚年运(49——64岁),⑤将名字的总和 A + B + C 作为一生的灵动和总括,然后随便套用一个数字的吉凶评价体系对名字进行预测,你会发现,各种方法都有很多让你觉得似是而非的地方,也有让你觉得有道理的地方。说穿了,事物都存在着个性和共性,完全错误或完全正确的结论几乎不可能发生。实不相瞒,我在研究姓名学的初期,就是先将这五个部分的数理翻译成天干和地支,然后再与八字做比较来评估吉凶的,实践证明,也有较高的准确率,起码比那些用“五格”的同行要精确得多。当然,与我现在使用的“河洛命名法”相比,那是一段弯路。 五格剖象法的基本内容如下:1、从人格与外格的数理关系可推断人生的性格和一生总的情况; 2、从地格数理可推算人在年轻时期的人生历程及其与子女、部下、朋 友和同事的关系。 3、从总格数理可推断人在中年以后的人生历程。 4、从天、人、地三格数理关系可推断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顺利与否。5、天格与人格之数理关系为成功运,由此可推断人的事业成功率的高低。6、人格与地格之数理关系为基础运,由此可推断人的基础稳妥与否。7、从外格与人格数理关系可推断人的家族亲缘厚薄及本人社交状况的优劣。五格计算方法:1、天格:复姓,合计姓氏之笔画;单姓,再加假添一数。如司马光,司马是 复姓,天格是5+10=15;李刚,李是单姓,天格是7+1=8。天格乃祖先留下来的,其数理对人影响不大。 2、人格,又称"主运",是整个姓名的中心点,人一生的命运,均由此人格推断。其构成是姓氏最下字与名字最上字笔画 数之和。如:刘江,人格数是15+7=22。司马懿,人格数是10+22=32。 3、地格:由名字全部笔画数构成,称为"前运",主管人中年以前的活动力。如是单字名,再加假添一数。如司马懿,地格数是22+1=23。刘江海,地格数是7+11=18。 4、总格:合计姓与名的总笔画数,主中年至晚年的命运,又称"后运"。如司马懿,总格数是5+10+22=37。刘江海,总格 数是15+7+11=33。 5、外格:总格笔画数减去人格笔画数,如是单字名或单姓,再加假添一数。主管命运之灵力。如司马懿,外格数是37- 32+1=6。刘江海,外格数是33-22+1=12。 如果是单姓单字名,外格数总是2,此数不吉,如李刚,外格是2 。 上面的比较说明:以上两种方法,不论是“巧连神术”还是“五格剖象”,都属于“数字预测法”的范畴。我们暂且不去评价其在预测方面的准确率如何,我们关心的是,用这两种方法设计出的名字,真的能够代表名字主人的命运吗?事实胜于雄辩,我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李鹏”这个名字曾经响彻寰宇,因为这是一个拥有十二亿人口的大国的总理和委员长的名字,瓦房店市曾经有一位市委副书记也叫“李鹏”,可以证明,“李鹏”这个名字就是做官的名字、掌权的名字。然而不好意思的是,就在瓦房店,还有一位从没有做过一天领导工作的人,他的名字也叫“李鹏”,近十年来,此人一直都是以蹬三轮车为生的“板爷”。莫非他整天推车,也算是“把握方向的掌舵之人”? 那么,还有一位从小身有残疾,现在某一私营企业“打更”,名字也叫“李鹏”的人,是否该称做“掌门之人”呢?名字数理以及“五格”数理完全相同的人,其命运的差别竟然如此悬殊,这样的“姓名学”还值得信赖和使用吗? “巧连神术”和“五格剖象”作为一种“数字预测法”,其准确率如何?回答是:与三盘、六爻、梅花易术、四柱、斗数、金口诀、河洛数理等预测领域的大宗之法相比,何异于粒米之珠与日月争辉?以武功而论,尚不及金庸大侠笔下的“傻姑三叉”也。但不论精粗,上面所列的所有方法都只是预测学,而不是姓名学。因为这些方法在设计姓名时,都忽略了名字所代表的对象——人。也就是说,上面的所有方法都没有也根本做不到针对具体的个人设计名字。凡是不能够针对具体的个人设计名字的命名法,都算不上姓名学。 姓名学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以“八字——五格”为代表的命名法。这是由一些比较早期投身易学界、并在易学界有着一定影响的人物提倡并推广起来的命名法。这种方法与过去的命名法相比,积极的方面是引进了传统的命理分析。其命名过程可以分成两步:①首先进行命理分析,计算五行含量,缺什么五行,就用什么偏旁去补充;哪一种五行偏弱,就用代表那种五行的偏旁去加强;哪种五行过盛,就要用相克的五行去抑制。②仍然使用“五格剖象法”设计名字数理。这种方法好比狗尾续貂,既没有意义又糟蹋了命理分析学,倒是欺不少盲目的崇拜者。 在上面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道工序:③分析并确定八字的“喜用神”,如果是木,名字数理多用“一”、“二”;是火,则用“三”、“四”;是土,则用“五”、“六”;是金,则用“七”、“八”;是水,则用“九”、“十”。 这个进步使“八字——五格”法率先进入了“现代姓名学”的圈子。 严格地讲,所谓“现代姓名学”,并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就象一湾乱七八糟的污水,既有沉渣泛起,又有泥沙沉下。 占主流的是“八字——五格”法 ,另有“八卦——五格”法、有“太乙——五格”法、“六壬——五格”法、“奇门——五格”法、“紫薇——五格”法、“干支——五格”法、“生肖——五格”法、“天干——五格”法,“易象——五格”法------等等,大抵都是以“五格”法作为命名手段,不同的只是预测部分各有花样而已。其中“干支——五格”法已经很接近科学了, 只是因为少了一个飞跃而没有跳出“五格”的圈子。另外还有一些标新立异、东抄西摘,今天搞什么神数,明天又搞什么五音六律,或者后天又弄出什么佛音神符的混子,只能是姓名学圈里的另类,根本就不入流。 在诸多姓名学中脱颖而出的是“河洛命名法”。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任何一个派别的新兴的、真正科学的姓名学。自二○○一年丹平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其研究论文《姓名学辨证》以来,这种方法以严密的理论体系和精确的分析以及成功的命名实践,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和爱好者的认可,随着姓名学专著《河洛玄机.命名篇》的问世,“河洛命名法”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会越来越多.
可以的,相当于你就是用个笔名。毕业论文内容简介范文(一)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败,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般3-5个。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
研究生毕业论文导师不让写自己名字是导师觉得没有必要。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作为一个研究生呢,在读书期间有一项任务就是必须要以自己的第一作者发表一篇论文,同时呢也可以发表一些其他的论文,往往导师发论文的时候会带上学生的名字,这个时候他没有带上王老师,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或者是有其他的文章作为加上你的名字。
Name is translation often occurred in ingredients. It seemingly small component, but it is bad to can cause many misunderstandings and then. Translation even difficult difficult in its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different expression and accept culture way. To appropriate and scientifically translation gaudentia, must comprehend the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o follow certain translation principles, make even in both languages can be correctly understood, and do not break the sourc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tries to Chinese name cultural differences, naming conventions compariso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works named after peopl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to explore even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 Chinese and western even cultural differences Name and name from arranged sequencing see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cultural differences Have surnamed famous common features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eople, but in the name of the permutation order is inverted: Chinese (li si) name permutation order is: the name is prior, name behind, While the westerners (George Bush) name permutation order by contrast, name prior, surname last. This surname and name different permutation order is eas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different names. Name embodied on the code, and embody family name is individual cod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this name and name permutation order is orientals in "universality and individuality" relationship held by different idea reflected. In general supreme, "three cardinal guides emphasizes so-called p-f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is inevitable represents the fathers, family's "surname" prior, who represent the individual, human symbols -- "name" last. By contrast, westerners are stress individual character, respect personal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subject consciousness, therefore represent personality conception of "name" were put in front, and represents the common surname "concept" rear. The Chinese to "surname" hotly-contested three-week dash across, inspect if "sacred", While the westerners to "surname" is watching very light, very casually. Second,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naming conventions comparison named principle Chinese name of total principle is: the form significance is beautiful, choose lucky words: such as "happiness", "wealth", "ting" etc, Or choose refined characters, such as "jia", "" etc. We compare the Anglo-American name: Nancy (Nancy, meaning "elegant", Helen (Helen, meaning "sunshine", Frances (Frances, meaning "freedom", it can be seen in principle differences. Naming names from the west principle can be reflected in this sentence, that is "take a good name is better than riches", But Chinese naming principles might as well as "auspicious life, summarize grave life". naming convention Chinese naming rich and colorful, reflects the nation in different social, different era of ideas, meanwhile reflected people's aspirations, ideal, etc. (1) the birth horoscope name. This is the Chinese a named custom, birth horoscope and gold,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 "five elements" to calculate, see lack a printing line is used the word name, like "f", "water", "sawasaki sichuan, etc; RunTu" Westerners natural don't believe this sets. (2) to be born time fame. Such as "chunsheng", "dawn", "song", Western naming, no this method. (3) ranking order name. Such as: "zhang SAN", "li si", "the king", The Anglo-American children ranked according to metal, such as: "ranking arrangement for the Gold (long children Gold) : Gold and Silver (Silver for children times) : ShiEr eph. (4) parents surname name. Such as: father's song, mother's name Korea, daughter named SongHan (harmonics). (5) to parents look forward to name. Such as: LiFuQin, Ruth (rose), meaning "beauty". (6) birthplace name. Such as: WangHuSheng, Scott (Scott), etc. . (7) on animals and plants for life. Such as: dragon, wild goose, tiger, chicken, rumei, Ephraim; etc. British and American names: started (Rose), Lily (lilies), etc. In addition, there are many Chinese to fame, use fixed degress word mean generation degress, make a cycl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ree, sino-foreign literature works named after peopl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perspective Works of literature creation, character name selection 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 in the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writing, in order to deeply reveal characters' personalities, indicating that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s, and end always carefully and cautiously for character select name. And, as in the names and nico panov society in his book "the more famous said, master, the more for his work carefully choose name hero." this means its connotation more rich, translation should be more ZiZhenGouZhuo, certain translation guiding principle is necessary. To sum up,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s. Names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the mirror image, names and cultural change together. In symbiosis named after people more reflects different customs. Literary works named after people usually have clew character and the connotation of destiny. In translation names to follow "name from master", "conventional", "brief" principle of literary works middleman. The name of the translation and process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follow the coexistence and free translation, "" principle and" translate "refer to the significance of names principle.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没有语言和符号,就没有人类文化。人类社会中的许多重要的文化要素,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各种符号系统来相互传递的。语言人类学所关注的恰恰是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方式,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在沟通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以及沟通手段与适应策略的关系等问题。 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和其他活动,是产生语言的先决条件。作为语言本身,与人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文化能够影响语言的结构以及语言的内涵,而语言的差异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文化而产生的。另一方面,语言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文化的发展,很显然,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关联、彼此制约的关系。 藏民族的语言文字作为一个系统,与创造和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民族所处的地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藏族语言和文字符号的功能,以及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都是由这个社会环境中的语言群体所制约的,是属于他们的社会行为。语言文字也会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不断走向丰富。客观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语言,调整自已语言的表达方式,使之最大限度地与客观环境和需要相适应,这正是推动藏民族语言文字进步的动力。一、藏语的基本特征语言是原始人类在劳动和互相交际中产生出来的,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的产生表明,人的发音器官已逐渐形成,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意识也在不断走向成熟。语言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成了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最为重要的沟通手段。语言一旦形成,就成为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具有共享性。 当原始部落发展到民族的时候,便出现了民族语言。语言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并且随着民族的发展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方式也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因此,民族语言不仅反映民族经济、历史和文化,就连共同的心理素质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而且依靠语言来维系民族内部的联系和情感。因此,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从民族学的角度看,民族语言既是构成民族的第一要素和重要特征,也是区别民族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藏语是藏民族的主要语言。藏语的使用区域主要是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各省区的藏区。一些与我国接壤国家的部分地区也使用藏语。 按照语系分类,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根据1998年的统计,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汉藏语系人数占70%以上。汉藏语系中的语言,有着不同于其他语系语言的一些特征:如在语音上,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区别意义,声调和声母有一种互相适应的关系,如清塞音声母只出现在单数调上,浊塞音声母只出现在双数调上;在语法上缺乏形态变化,主要以虚词和词的次序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另外,还有一类表示事物或动作天然单位的词又称量词,这是在其他一些语系的语言中所没有的,此外,汉藏语系中的各语言间都有一定数量的同源词。 藏语在汉藏语系各语族、语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中,是价值极高的语言之一。藏语言的历史,实际上是藏民族社会发展史的一部分。藏语的形成与演变,伴随着藏族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这是因为语言自身蕴涵了反映社会变迁的机制,社会的变化会促使人们改进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总是在服务社会,总是在一个动态环境中逐渐走向成熟。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因素以及发展状况,对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导致藏语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差异。 国内外学者对藏语发展阶段的界定不尽一致。我国一些藏学者将之划分为五个时期:1.上古时期(公元6世纪以前),即远古部落时期的藏语口语。在吐蕃王朝之前,经历过漫长的原始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延续了长达31代吐蕃部落王统传承。当时,青藏高原上有着许多小邦国或部落,其分布范围很广,包括现今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巴尔提等地。这一时期,以古老的象雄文明为代表,产生了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并产生了最古老的文字“象雄文”。苯教的传播和发展,构成了7世纪以前藏族文化的主要面貌,并对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又持久的影响。2.中占时期(公元7~9世纪),此时为吐蕃王朝时期的藏语口语。松赞于布征服苏毗王朝和象雄王朝,完成了西藏本土的统一大业。这一对期是青藏高原大开放、大发展的时代,是藏民族整体文化的孕育时期,也是藏族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研究,藏语声调也是在区一时期产生的。吐蕃时期对外部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对吐蕃及以后藏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极为重要的是,吐蕃时期创制的藏文字从那时起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从此,藏民族有了用目已的文字撰写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传承至今的敦煌吐蕃藏文写卷,早期的佛经、译著等。文字的出现从根本上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空上的局限,不仅使语言得以记录和保存,也大大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吐蕃周边国家的语言、佛教的传人对藏族语言文字的形成与演变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3.近古时期(公元9~13世纪)。从吐蕃王朝崩溃到元朝统一治理西藏之前的400年间,西藏大小部落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然而,在古格王朝时期(公元1l世纪)仍然顺利完成了藏文字的第三次厘定,使藏族语言文字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4.近代(公元13~19世纪)。自西藏归属元中央政府,施行统一治理以来,藏区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藏族社会系统状态的变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量高水平的藏文文献典籍的问世,不仅提升了藏族文化的整体水平,也极大地推进了藏族语言文字的改革与创新。5.现代时期(公元20世纪以来)。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藏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如借词和外来词汇愈来愈多等。由于更多新名词和科学术语的出现,不仅使词汇更加丰富,语言的表述也更加准确。 语言是没有国界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藏族语言的使用范围,不仅限于我国境内的三大藏区和其他地区。除我国之外,如不丹王国、锡金王国和尼泊尔王国等国家的一些地方也在使用藏语,只是他们所使用的藏语同国内藏族地区的语言有着较大的区别。藏民族的语言同世界其他一些民族的语言一样,在其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形成这个语言的中心地区往往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且具有辐射作用。同样,一种语言在某一地区被选择和使用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藏语作为藏民族表达思维活动的口头形式,主要包括语音和词义两个部分。在藏语的语音结构中,声调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藏语的重要语音特征。在语音系统中,将声调识别为与辅音和元音同等重要的语言要素,并作为特定语音分析层次的一个功能单位来对待。实际上,藏语声调的变化较小,各地的调类和调值比较统一。藏语声调产生和分化的条件清楚,调值与声韵母还保持着比较自然的联系。与此同时,各地声调发展不平衡,现代藏语中几乎保留了声调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形态。复辅音声母是藏语语音的一个重要特点。历史上,藏语有着丰富和复杂的复辅音声母。随着语音的发展和变化,复辅音声母已经逐渐简化和消失。现代藏语方言中所保留的复辅音声母同藏语书面语(藏文)中的复辅音声母比较起来,显然已经简单得多了。但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诸语言中,除嘉戎语外,现代藏语方言中的复辅音声母还是比较丰富的,它基本上反映了藏缅语族语言这一语音特征。现代藏语三个方言中,安多方言有比较多的复辅音声母,而卫藏方言除一部分地方有带前鼻音成分的复辅音声母外,多数地方复辅音声母已经消失。所以,复辅音声母也是划分方言在语音上的一个重要标志。藏语调类的分合、新音位的产生、浊音的清化、元音的复化等现象,都和复辅音声母及其发展变化有关。古藏语有30个单辅音声母,220余个复辅音声母。古藏语的复辅音系统极为繁杂,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类是带前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二类是带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三类是带前置辅音和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四类是带复合前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五类是带复合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极为普遍,第三类占有一定的比例,第四类则较少,第五类只有在个别情况下出现。到后来,藏语的单辅音声母一般为30个左右。复辅音声母主要有前置辅音加基本辅音,基本辅音加后置辅音两类。在能够反映古代语音的书面语中有180多个复辅音声母,而且还有三合、四合复辅音,但现代藏语中主要是二合复辅音。韵母分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三类。 藏语像其他藏缅语言一样,是以动词为中心的语言。藏语中动词的属性常常能影响句中其他词语语法功能的变化。然而,藏语动词虽居句末,但在用格上常常支配前面的名词。换句话说,藏语动词的性质决定作为主语名词的标记。如A能否控制B,主要表现在动词语尾上,而A对B的控制程度的强弱则表现在主语名词的用不用施格上。就是说,动词上同样需要体现主语名词的一定语法功能,如人称、自主性等,而且用不用标记会改变主语名词与动词的语法关系。 现代藏语的主要特征表现为:1.复辅音趋于简化和消失,只在部分方言土语中保留着带前置辅音的二合辅音。2.浊辅音声母肝清化,现代藏语某些方言中所保留的浊声母均源于古代复辅音声母的浊基辅音。3.单元音或复合元音构成的韵母明显增多;元音有长短之别,且与声调形成了互补关系。4.辅音韵尾趋于简化,从而促使带辅音韵尾韵母的简化和元音的变化。5。除安多方言之外,具有完整的声调系统。6.谓语是后置表系统,属典型的“动居句尾”型语言,而且现代藏语多数方言其谓语的语法意义由谓语之后的语法成分来表示,因而形成了极为丰富的表达语法意义的助词,其作用也在不断增加。7.有丰富的体范畴,也有时式范畴。8.卫藏方言有着严格的敬语与非敬语的区别。9.主要以虚词和词序来表达句子的各种关系。句子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主语后,谓语前,若是双宾语,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在后;人称代词、名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语前,需加表领属的助词;形容词、数词、指示代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语之后;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在中心语前。构词以复合法为主,即通过修饰、联合、支配、表述方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语素来构成复合词。 假如我们对属汉藏语系的藏语和汉语进行一些比较,不难发现二者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如藏汉语言都具有以虚词和词序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共同框架。藏语以虚词和语序作为主要语法表达手段,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辅助动词与虚词、助词有着同等重要的功能。另外,从语言发生学的分类上看,藏汉两种语言也有着亲缘关系。如在词汇的应用上,藏汉两种语言之间有着较多的同源词;在语音上,都有以声母、韵母为单位的独特的语音结构。所不同的是,汉语没有藏语那么多的复辅音声母。二、各具特色的方言民族语言分布的复杂性,以及语言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研究群体之间社会亲缘关系的基础。所以,这一研究领域也总是受到语言人类学家的重视。 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的差别、集居状况的不同,使操持同一种语言的民族出现了语言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方言。一般认为,隔离是产生语言差异的重要条件。既是在同一区域内,地理距离越大,语言的差别也就会越大。 对藏语方言的划分,主要是以语音的差异以及历史渊源来确定的。研究表明,藏语方言语音的结构特点以及方言在语音上的实际差异,与藏民族的历史扩散及现代地理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一般以传统的国内地域概念——三大藏区(卫藏、康、安多)来进行方言分类的,即卫藏方言、康方言和安多方言。卫藏方言,指西藏自治区境内的前藏(拉萨等地)、后藏(日喀则等地)、山南地区和阿里地区的方言。康方言,是指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范围内的方言。安多方言,指青海省大部分藏区(除玉树藏族自治州之外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藏族的方言。 因为这里要介绍的藏族方言是一个语言范畴的概念,所以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一块地域。否则,就很难较为全面地了解藏语方言。为使读者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了解藏语方言状况,这里参照江荻先生的论点,以我国藏区地理方位的卫藏为中心,分为中部、东部、西部、南部和北部五大区域,并将临近我国藏区并使用藏语的一些境外地方也囊括其中,采用传统的藏语方言分类和境内外地理名称并用的方式,对藏语方言的语音及其特点进行一些介绍。 总的看,在各地方言中,单元音韵母多少不一。如卫藏方言,在拉萨语中单元音达16至17个,有单辅音声母28个。卫藏方言中有鼻化元音。康方言中的德格语中,单辅音声母有42个。康方言中也有鼻化元音。现代藏语中卫藏、康方言元音分长短,配合声调,并与声调互补。在卫藏、康方言中,复元音韵母主要是二合的复元音韵母。按性质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真性复元音韵母,几个元音并立,不分主次。与此同时,紧张清晰的元音结构,呈现为藏语语音的一大特点。在有的地方话中,如普兰话不仅有非鼻化的真性复元音,还有鼻化的真性复元音。第二种是假性复元音韵母构成的元音。在安多方言中,元音不分长短,单元音的多少不一。如甘肃的夏河话中单元音只有6个。但总的看,藏语是一个单元音占优势的语言,复元音较少,并且多为后起现象。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一般为30个左右,可以作尾的辅音有8个。保留韵尾较多的是安多方言,最少的是康方言,而卫藏方言介于二者之间。在不同的方言土语中,声调数量不等,一般是4个。如拉萨话有4个调,工布话有6个调,木雅话有两个调,安多方言无声调。声调有着区别词义和语法意义的功能。藏语还有一个轻声,主要是音节弱化的结果。藏语中相邻音节的连读,声调会发生相对固定的变化,而且不限于词的内部,词与词、词与语法成分之间也会发生变调。 三、藏文的形成及推广应用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文字的创制和推广应用所带来的文明成果是多方面的,它所产生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甚至会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正是凭借文字的记录功能,不断积累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在继承前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更加灿烂的文明成果。 藏民族最早的文字是象雄文。象雄文出现在公元前l至2世纪的古象雄王国。象雄王国是曾经雄霸青藏高原的一个古老王国。其疆域最大时,西起今阿里地区的岗仁波齐,东至今昌都丁青。汉史中所谓“羊同部落”,就是指象雄王国。正如《册府元龟》所记:“大小羊同,东接吐蕃,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精兵八九万……”象雄王国在公元7世纪被松赞干布吞灭之前,一直是一个独立王国。象雄文字也叫“玛尔文”,它类似汉族的甲骨文。在那时,“玛尔文”主要用于苯教的咒誓、祭祀、禳祓活动和记载他们的经文等。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文字没有能普及到大众社会。但在藏区一定范围内,这种文字的使用至少延续了千年以上。有资料显示,吐蕃最初也曾使用过“玛尔文”。公元7世纪初,苯教的巫师们仍用象雄文来缮写苯教的经文等。有学者认为,松赞干布最初遣使分别向尼泊尔和唐朝求婚时,书信很可能是用象雄文写成的。也有苯教徒称,早期的许多苯教文献是由象雄文翻译成藏文的,不知真假。还有一些藏学专家认为,藏文是在象雄文的基础上,学习克什米尔和印度的文字而创制成功的。我国藏学专家黎蔷则认为:“目前藏语中的借词,有些是从象雄文转借而来的。而玛尔文(通常称‘象雄文’)同古代的旁遮普文和克什米尔文有很相近之处”。在丹麦学者艾立克•哈尔所著的《来自西藏苯教的语言——象雄语词法词典》,德裔美籍学者劳弗尔所著的《藏语的借语》中也有类似观点。藏学家南喀诺布在《关于藏族古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称:“在西藏的古老寺院里,有不少藏书是古象雄文的手抄本,是用称作‘玛尔体’的高体,短元音的草书写成的……就是今天我们使用的藏文草书字”。当然,这些看法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众所周知,因在较长的时间里佛教与苯教之间不断进行极为残酷、激烈的斗争,加之后来的统治者推行“崇佛灭苯”的政策,以及其他诸多的原因,导致苯教文献几乎全部被毁或失散在外。时至今日,象雄文在国内几乎很少有人知晓。近年来,国外编有象雄文词汇与藏文、英文对照词典。我们面对这个古老的文字,要做出符合历史的科学结论,还需要考证和深入研究。公元7世纪,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执政时期,向民众推广新创的藏文字。自此,形成了藏民族记录藏语的统一的文字符号系统。藏文字的诞生和推广应用在藏民族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藏民族为自己的文明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自从有了藏文字,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珍贵史料、文献典籍难以计数,其种类之繁、数量之多是惊人的。在我国各民族中,藏民族的文化遗存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 藏语的助词基本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位于词和短语后面表示句子成分之间各种关系的结构助词;第二类是加在动词后面表示时态意义的时态助词;第三类是加在句子末尾或句子中表示语气的助词。结构词在藏语语法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相当于藏文文法中所讲的格助词;结构助词分施动、领属、存在、趋向、缘由和比较6种。 藏语的数词为十进位,基数词都是单音节的单词。高位数词如“百”、“千”、“万”、“十万”、“亿”等,是用不同的词来表示的。十位数和个位数可以连用,只是个别的语音稍微有点变化。
藏族人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藏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础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藏族的风俗是什么 藏族的见面礼 藏族人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藏族的敬 *** 俗 藏族自古就有敬老的美德,在许多节日里,都有向老人祝拜的习惯。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晚上,全家吃“古突”(用粮食、蔬菜等九种食物做的九宝饭)辞旧迎新的时候,总是先请老人吃第一碗。初一黎明,家中最小的姑娘媳妇总是抢先背回第一桶水,调制成酥油茶敬献给老人,以此表示晚辈对老人的孝敬和祝福。 命名习惯 藏族给小孩命名有许多种方式:向喇嘛活佛求取名字,活佛将自己名中的两个字加在婴儿名字中。如“旦增曲杰”活佛可为小孩命名“旦增多杰”或“罗桑旦增”等。请家中长者或乡里有名望的长者命名,不带任何宗教色彩。如“措姆”(大海)、“那日”(黑旦)等。以自然界的事物命名,如“达郸”(太阳)、“白玛”(莲花)等。以小孩的出生日期命名,如“朗嘎”(三十日)、次吉(初一)等。以星期为小孩命名,如“米玛”(星期二)、巴桑(星期五)等。根据父母的意愿给小孩命名,如希望小孩长寿便起“次仁”、“次旦”。想要男孩,便给女孩起名“布赤”(带男孩来)等。藏族人的名字多为四个字,有些两个字的名字为四个字的缩写。如“单曲”为“单增曲扎”的简缩。藏族人名有些男女通用但有些不能混用,卓玛、卓嘎、拉姆、拉珍、桑姆、旺姆只用于女性。贡布、顿珠、旺杰、占堆只用于男性。如果名字相重,即分别用地名、处所、年龄、外貌、生理特征、性别及职业来区分。 磕头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旁色 藏语中“旁”是“污浊”,而“色”是“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气的一种活动。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亲朋好友便要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给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门祝贺。客人一到,首先向母亲和婴儿献哈达,然后给母亲敬酒,倒茶,最后端详婴孩,夸奖孩子的福运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点糌耙,放在婴儿的额头,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服饰 牛皮衣 在 *** 错那地区,妇女的装束非常独特,无论老幼,背上一都有一张完整的小牛皮。皮毛向内而皮板朝外,小牛皮头部直须预项,牛尾朝下,四肢向两侧伸展。在此地区,妇女是牧业生产的主力军。她们的装束反映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另外,背上披着牛皮,背架背米可以避免磨损衣服,同时还可以隔潮保暖。 帮典 藏族妇女腰间所围的彩色围裙。帮典编织缴密、色彩鲜明,一般先用手工纺线,然后染色,刷毛,织成条状,最后缝合成裙。 *** 织帮典最著名的地方是贡嘎县姐德秀区的“帮典”厂。 金定幅 流行于 *** 、日喀则等地。是以氆氇和皮毛为料,用金丝缎、银丝缎和金丝带作装饰制成的一种帽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 藏历 藏族传统历法。9世纪初即见于文字记载。基本上与夏历相同,采用阴阳历计年法。以五行、阴阳和12生肖配合计年,相当于干支。一年有12个月,月有大小,有星期。19年7闰。能推算日食月食。自1027年藏历的火兔年(宋天至五年丁卯)开始,每60年称为一个“饶回”......>> 藏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多呢,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位 藏族风情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 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 *** 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 *** 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请保留此标记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 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要了解藏族的风土人情,还可以关注星期天晚上十点半四川卫视的中国藏歌会节目~~ 藏族的传统文化和特色经济的发展 藏族传统民居保护的根本目的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保护的过程中要坚持民居的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找寻民居的潜在文化内涵、经济价值和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之间的契合点,最主要的是要唤起民众的保护意识,这样对藏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居保护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藏族传统民居文化保护与更新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确定民居保护对象及范围 尽快开展对藏区传统民居建筑的调查、研究、清理工作,完成对藏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系统研考与鉴定,确定被保护的对象及范围。对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物、建筑群及周边环境,要及早编制保护及利用规划。 在城乡规划中积极突出民居保护观念 在城市与乡镇规划中应突出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继承和发展的规划思想,将藏族传统民居保护的观念体现在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着重突出“传统民居是城市发展的财富、资本和动力”的理念,并将其渗透到城市设计之中。通过 *** 的引导,避免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其它工程产生矛盾,充分发挥 *** 职能,整合资源、提升质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切实做好藏族传统民居的保护和更新,更好地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 合理开展旅游开发并有效保护传统民居 充分认识传统民居的功能和作用,开发利用,是保护民居的有效途径之一。保护可以更好地促进发展,开发可以进行更好的保护。旅游开发不存在物耗,与其他类型的资源开发不同,因此藏族传统民居不会因为旅游开发而减少或损耗,相反在开发的同时会因为有了经济支持而得到更好地保护,真正实现对藏族民居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例如可以将藏族传统民居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区,因地制宜,打造成旅游胜地,为人们展示当地城市的历史和建筑历史,也可以将民居改造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度假村、度假旅馆,让游客在民居感受其文化特色。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 制定和完善藏族传统民居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加强对藏族传统民居的管理,注重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动员人民大众积极参与保护,将藏族传统民居保护纳入城乡规划中,严禁收购,拆除和改造。 藏族的传统文化怎么写作文300字 背着你爱上你 藏族有趣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献哈达 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磕头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旁色 藏语中“旁”是“污浊”,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气的一种活动。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亲朋好友便要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给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门祝贺。客人一到,首先向母亲和婴儿献哈达,然后给母亲敬酒,倒茶,最后端详婴孩,夸奖孩子的福运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点糌耙,放在婴儿的额头,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特殊的丧葬习俗 藏族的丧葬习俗比较特别,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这五种,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采用哪种葬仪,同时也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塔葬 贤能大德圆寂后的一种高贵葬仪。有名望的活佛圆寂后,除大规模地诵经作法以外,要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樟脑水、藏红花水等冲洗肠胃,用樟脑水、藏红花水等擦拭尸体表面,然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于灵塔之中,将遗体保留下来。每天由侍守的喇嘛点上酥油灯昼夜供奉。灵塔种类很多,有金灵塔、银灵塔、木灵塔、泥灵塔等。灵塔的不同等级,是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的。 *** 、班禅圆寂后用金灵塔,其他活佛只能用银、木或泥灵塔。 火葬 从藏族传统意义上说,火葬也是一种较为高贵的葬仪方式。其具体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后将尸体火化,敛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墓似塔形。也有拣起骨灰带至高山之巅,顺风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后。骨灰盛入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有的将骨灰置入塔内时,还同时盛入一些经典书籍、佛像、法器、金银财宝。以供人膜拜的这种塔一般名为灵塔或灵骨塔。 天葬 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穿俗,亦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水葬 经济条件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时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时,一般用水葬。水葬时,将尸体背到河边支解后,投入河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将尸体裹捆,然后坠上大石弃之河中,以供奉“河神”。 土葬 对于 *** 族而言,是最次的一种葬仪。一般患有麻疯、天花、炭殖等传染病的人以及强盗、杀人犯死后用土葬。土葬大概有两个含义:一是,根绝瘟疫的流行,二是,惩其罪过,打入地狱之意。 藏族禁忌与......>> 藏族传统节日是什么 这个月就是斋月 藏族有哪些风俗 一 藏族招待客人的习俗 藏族人民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以拇指和中指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在迎接客人时主人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 在喝酒时,其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 *** 族敬酒时,对男客一般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 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以示吉祥。 二.藏族饮食礼仪与禁忌 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敦煌古藏文文南中,在记述吐蕃历史上第一代赞普从天而降作天下之主时这样描绘了藏地和民风:“在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一切河流之源头,山高土洁,地域美好,人知为善,心生英勇,风俗纯良……以弯腰表致敬,以顶足为礼,对上等人用敬语说话……”。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有一份专门论述待上接物、处事修养的长篇伦理学文献《礼仪问答写卷》,提出了为人之道、为政之道、为友之道、为子之道的广泛伦理关系。如在阐述为人之道时,《写卷》云: “弟问:何为做人之道?何为非做人之道? 兄云:做人之道为公证、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报恩 、知耻、谨慎勤奋。 虽不聪慧机智,如有这些,一切人皆能中意,亲属亦安泰。非做人之道是偏袒、暴戾、轻浮、 *** 、忘恩、无同情心、易怒、骄傲、懒惰。身上若有这些毛病,一切人皆不会中意。” 松赞干布制定的《十六净法》中,把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长敬老、诚爱亲友、正直无欺等作为重要内容,对藏族的伦理礼仪习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藏族的饮食礼仪深刻地反映着藏族的伦理精神。平时,家人和邻里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诚信待人。家中酿了好酒,头道酒“羌批”(酒新chang--phud)敬献神灵后,首先由老人品尝。每年收割新粮食,尝新也是老人们的“专利”。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妇掌勺分发食物时,首先是为长者盛,然后全家围聚火塘旁进餐,其乐融融。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热情周道,若有宾朋登门,定会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 藏族饮茶和饮酒礼俗很多。平时在家喝茶各自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用他人的碗。喝茶时,碗中的茶不能随便喝干,而是喝一半或一大半,斟满后再喝,最后结束喝茶时也不能全部喝干,而要留下少许,表示茶永远喝不完,财富充足,寓意颇深。若客人到来,女主人会取出珍藏的擦拭得光亮照人的瓷碗摆放于客人面前,端起茶壶轻轻摇晃数次(壶底须低于桌面),斟满酥油茶后双手端碗躬身献给客人。客人接茶后不能急匆匆张口就饮,而是缓缓吹开浮油,饮啜数次后碗内留下约一半,将茶碗放于桌上,女主人会续满,客人不能立刻端起就饮,而是在主人一次次敦请下边同主人拉话边慢慢啜饮。客人每次饮茶后主人会很快添满,使茶碗保持盈满状态。客人至,一般需饮茶3碗,只喝1碗就不吉利,藏谚道:“一碗成仇!”喝茶时不......>>
西藏各族人民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共同继承、发展和分享藏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创造现代文明生活和文化事业,使西藏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西藏文化保护的事实证明,所谓的“西藏文化灭绝”论是根本没有事实依据的。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还将继续加强。随着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保护西藏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西藏的进程中,西藏文化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保护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创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西藏的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投入巨额资金,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从2002年开始的西藏三大文物维修工程包括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的维修,总投资为3.3亿元,全部由国家财政拨付,创造了西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维修工程纪录。从 2006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又决定投入亿元,对西藏22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进行维修。2008年4月18日,西藏“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暨扎什伦布寺保护维修工程启动仪式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在西藏实施的投资最多、维修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西藏传统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和保护。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特别注意尊重和保护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目前,西藏共有1700 多座寺庙和各类宗教活动场所,僧尼万多人,各种宗教活动正常举行。每年到拉萨朝佛的西藏信教群众均达百万人次以上。从2004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恢复藏传佛教格西拉让巴考学制度。2007年国家宗教事务局公布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是西藏藏传佛教各教派的组织,并有藏文版会刊《西藏佛教》以及1所西藏佛学院和1所藏文印经院。为保障西藏各民族人民特别是广大藏族人民按照自己传统的风俗习惯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西藏自治区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确定为自治区的节假日,还明文规定,不准拍摄、围观天葬活动,不得在天葬场所喧哗等。 藏语文在西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西藏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下达的正式文件、发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在司法诉讼活动中,对藏族诉讼参与人,都使用藏语文审理案件,法律文书都使用藏文。西藏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专门开设有藏文节目频率和频道。2007年末,藏语频道在全国少数民族语言电视频道中率先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节目。在西藏出版有14种藏文杂志、10 种藏文报纸,1989年以来出版的藏文图书有400多种。此外,藏语文学习也得到了法律保障。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全面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育体系,已经编译出版了从小学至高中所有课程的藏文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藏文专业术语规范化及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藏文编码已正式通过中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各种藏文软件在计算机和网络上使用。截至2007 年底,西藏上网用户总人数已达16万人,占西藏人口的。 西藏传统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一贯重视藏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对民间文化开展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使许多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抢救和发掘。1979年成立了专门机构对被称为“世界史诗之王”的《格萨尔王传》进行全面抢救、整理,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已整理出版《格萨尔》100多部,总印数达400多万册,同时还出版了20多部汉译本,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2007年底,西藏全区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8个,文化馆、站203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2个,同时还有18个县级民间艺术团体和500多个群众业余演出队;全区多次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一年一度的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和那曲恰青赛马节等大型文化活动的内容不断创新,成为地区性品牌文化节庆活动。西藏自治区7大类、15项、23个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化部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西藏有31人榜上有名。 文献档案得到妥善保护,建立了时代体系完整的历史档案库。工程浩大的宗教典籍的收集、整理和出版、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所藏经卷和佛教典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1990年以后,藏文《中华大藏经·丹珠尔》(对勘本)、《藏汉对照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等陆续整理出版,还印行藏传佛教的仪轨、传记、论著等经典的单行本供给寺庙,满足僧尼和信教群众的学修需求。2006年12月,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带标点的佛教经籍——《大藏经》的编纂工程正式启动。从2007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启动了对贝叶经的摸底调查和建档工作,目前西藏已经登记在册的梵文贝叶经有426部,共4300多张。 藏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重视对西藏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1956年到1958年国家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就包括对西藏社会的调查与研究。改革开放后,我国还组建了一批藏学研究专门机构,在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当前,全国有近50个机构的近3000人从事藏学研究,研究领域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哲学、语言文字、地理、教育以及考古、民俗、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和生态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牧业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部分学科。2006年,中国首次颁发了藏学研究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奖项——“珠峰奖”,这标志着中国藏学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同祖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大量游客乘火车进藏旅游,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出现承载压力过重的问题,这进一步促使西藏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保护和发展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严格控制参观人数、精心设计参观线路、科学合理疏导参观流量的办法以减缓这些珍贵而又脆弱的文物古迹的承载压力。青藏铁路使西藏人民通过旅游可以了解外界的信息和文化,可以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扬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积极投身到西藏文化保护中。
藏族地区简介第一章 奴隶社会第一节 吐蕃王朝建立前的藏族社会第二节 吐蕃王朝的建立第三节 吐蕃政权的发展与武力扩张第四节 吐蕃王朝的衰亡第五节 吐蕃王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第二章 封建社会第一节 封建割据局面与藏传佛教各派的形成第二节 元朝中央在西藏的行政机构的设置及藏族封建社会的发展第三节 明朝中央在藏族地区的统治及格鲁派势力的兴起第四节 清初扶植格鲁派的政策第五节 清朝前期对藏族地区的施政第六节 清朝前期藏族地区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第三章 半殖民地状态下的封建社会第一节 西方势力入侵的开始第二节 藏族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高涨第三节 西藏人民的抗英斗争第四节 清末和辛亥革命前夕的藏族地区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藏族人民反分裂的斗争第六节 国民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经营管理第七节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藏族地区第八节 藏族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藏族人民的解放第二节 民主改革及完成藏区社会改造第三节 藏族地区完成民主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第四节 藏族地区“文化大革命”十年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后第一节 拨乱反正、恢复和发展经济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大事年表后记修订后记……
近代主要是曾国藩和毛泽东,曾国藩作为清末大臣、湘军首领。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1853年为对抗太平天国,奉命在湖南办团练,1月在长沙编练陆师,9月至衡阳创立水师,后称为“湘军”。兵员由将官招募,所募兵勇,需取保具结。这种“兵为将有”的格局,使“湘军”具有强战斗力。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军及捻军作战十余年。1864年派曾国荃部攻陷天京(今南京)。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上海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1870年查办天津“教案”,残民媚外,受到舆论谴责。有《曾文正公全集》
毛泽东作为中国开国元首,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可以看看这两位伟人的自传,会很有好处
下载地址: 提取码:3iry
吴姓的历史和名人故事 吴泰伯 生于公元前12世纪,寿九十一岁。父古公澶父,次弟仲雍,三弟季历。季历子昌有圣瑞,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泰伯、仲雍为遂父志,而奔荆蛮,断发文身,建勾吴古国,从者千余家。筑泰伯城,凿伯渎港,传播中原文化。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吴姓后裔奉为始祖,卒后葬铁山(在鸿山镇),为江南第一古墓。 吴 起 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 芮 秦朝时,吴芮以才能出众,当上了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他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为“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项羽等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 吴道子 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 南宋抗金名将。字晋卿,年未二十参德顺军,后移居水洛(今甘肃庄浪)。 早年从军御边,抗击西夏建功。后领兵抗金,和尚原之战中,大败金兵兀术部,破川陕路金兵进攻。因功官至四川宣抚使。 吴 南宋将领。字唐卿。吴之弟。他智勇双工,与他兄长一起成为著名的抗金大将军。 吴承恩 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敬梓 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 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 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 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本傲 近代人文学家、诗人、作家 吴姓现代人物 *** 、吴伯雄、 *** 、 *** 、吴学谦、吴基传、 *** 、吴健雄、吴昌硕、吴运铎. 吴氏从古至今的名人故事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 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名人故事 gushiting/mr) 历史上吴姓的名人 吴襄,清代大臣,著作家,安徽青阳人,字七云,号悬水,1661年生。康熙52年(1713年)中进士,由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对诗文尤其喜爱,无书不读。晚年因患有眼疾,目难久视,常常令后人或者侍人为他朗诵。他曾任《明.史》.《八.旗通志》等书的编修总裁,并著有《锡老堂诗抄》15卷(安徽省图书馆藏通志馆抄本),《锡老堂文集》5卷,《畿辅河渠考略》2卷,1735年去.世。 六十一 .吴曙东,当.代林学家,教育家,安徽桐城人,1902年生,家庭十分贫.穷,在宗.族的资助下在桐城中学毕业。1921年去日.本.鹿.儿.岛高级农林学校攻读林业学,1925年回.国,先后任.浙江省林场技术员,浙江大学农学院,安徽学院皖南分院教员,教授,安徽东流高级农林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安徽大学,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教授。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主要著作有:《森林苗圃学》(上海永祥印书馆,1952年),《造林学本论》,《森林经营学》,《农田防护林》,《城市公.害防治》等。1982年逝.世。 六十.吴德修,当代农学家,安徽宣城人,1926年生,194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农学专业,1953年后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历任安徽省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主持“淮北小麦大面积增产途径及栽培技术”课题研究,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主要著作有:《小麦栽培》(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治碱改地造良田》(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董建议谈养猪》(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另有《郑州一号高产栽培技术探讨》等数十篇论文发表。 五十九.伍蔚曾,现代外国语文学家,安徽定远人,1906年生,193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建.国.后,曾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现代英语简单陈述句的常用句型》.《英汉语法词典》.《英汉科技常用短语词典》等。 五十八.吴瑾光,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安徽歙县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后在该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历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教师,化学系教授,从事溶液络合物及萃取机理的研究,近年来,用傅立叶交换红光谱方法研究稀土络合物化学.萃取化学和生物无机络合物,开展稀土复合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萃取机理与稀土络合物的红外光谱研究》(此论文获得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奖)等论文100多篇。 五十七.吴震生,清代戏曲家,安徽歙县人,号可堂,寄寓浙江杭州,1692年生。曾任刑.部主事,与历鹗交情很深。虽然为官刑.部,但是对戏曲独有情钟,创作了大量的戏曲作品。其主要著作有:传奇《换身荣》.《天福降》.《世外欢》.《秦洲乐》.《成双谱》.《乐安春》.《生平足》.《万年稀》.《闹华州》.《临濠喜》.《人难赛》.《三多全》.《地行仙》等,合称《玉屋书屋十三种传奇》,又名《太平乐府》,清代乾隆年间刻本刊印,现多家图书馆有收藏,1752年病.逝。 五十六.吴澄,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安徽歙县人,字鉴泉,号师郎。少年时期勤奋好学,熟读经书,特别喜爱《易经》。后因多次应试不中,随弃文学医。他关门闭户,攻读医书达十年之久,并拜师学习,能博采众长,结合临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医疗技术,治好的病人不可记数,一时名声大振。后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汇集各家学说,于乾隆四年(1739年)著成了五十卷的医书《不居集》,并刊行于世。这是一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直至今日,仍然是中医学不可不读的著作,并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作用。另外,他还留下《伤寒症治明条》,《推拿神书》,《易医会参》,《师......>> 历史上姓吴的名人 吴 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发展,后被杀。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被害。 吴 芮:西汉初诸侯王,秦时任番阳(今江西省波阳东)县令,秦末率兵起义,因助汉高祖称帝有功,被封长沙王。 吴 汉: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人,东汉大司马,为南阳吴氏代表人物,因助汉光武帝平叛有功,被封为广平侯,使其家族成为东汉初吴姓中最为显赫的家族。 吴 均: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人,南朝梁时文学家,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辞清拔,时称“吴均体”。 吴 兢:汴州浚仪(今河南省开封)人,唐代史学家,官至卫尉少卿兼修文馆学士,著有《武后实录》、《贞观政要》等书。 吴 炳:毗陵武阳(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南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画院待诏。光宗皇后李氏爱其画,恩赉甚厚,赐金带。工画花鸟,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谓其画“写生折枝,可夺造化,彩绘精致富丽”。所作谨守院体画风格。画迹有《春池睡鸭图》《山茶鹁鸽图》《鸳鸯瑞莲图》《宝珠玉蝶图》《折枝绛桃图》《折枝芍药图》《鸡冠花图》《玫瑰图》《长春图》《水仙图》等43件,著录于《南宋院画录》,均“简易有生趣”,“精彩如生”。传世作品有《出水芙蓉图》及《嘉禾草虫图》,现藏故宫博物院;《竹雀图》册页,绢本,设色,纵25厘米,横25厘米,画下侧署款“吴炳画”3字,是吴炳之代表作,藏上海博物馆。 吴 镇:嘉兴(今属浙江省)人,元代杰出画家,以山水、墨竹而著称,为“元四家”之一。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他所作人物、鬼神、鸟兽、台阁都冠绝于世,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昌龄: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山西大同人。 鸡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以著有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而流芳于世。 吴三桂:江苏省高邮人,清代平西王,明末任总兵驻防山海关,因引清兵入关被封为平西王,后在康熙年间因叛乱被杀。 吴敬梓:清代著名小说家,安徽全椒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于世的杰出讽刺作家,其书从多方面揭露当时社会丑恶,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广东省南海(今广州市)人。著有小说影响最大的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浙江省安吉人。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雄浑苍老,独当一派 。 吴有训:江西省高安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参与了近代量子物理学诞生和发展,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季等职。 吴姓有什么非常出名的名人。 吴道子 吴承恩 吴姓有哪些名人,做过哪些伟大的事 我也姓吴。 吴承恩,西游记的作者。 吴尚先,清朝时期的名医。我们镇上有古黄芽树和吴尚先行医旧址。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 三国蜀汉吴懿;三国东吴孙策孙权老妈吴国太。 远古时期: 吴权的后裔中有个叫吴枢的女子,嫁给有熊部落的少典,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黄帝。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秦汉: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秦朝时,吴芮以才能出众,当上了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他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为“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项羽等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可惜命不长,吴芮做长沙王还不到一年,就于当年6月过早地去世,葬在临湘,谥号为“文王”(传见班固《后汉书》卷三十四)。《广东通志》说,吴霸后裔兴旺,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4] 隋唐: 吴佑生了两子:长子吴凤,少子吴恺。吴凤,字君雅,官任汉乐浪郡(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太守。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最早到达今朝鲜国的吴姓成员。吴凤生的一个儿子吴冯,字子高,官任鲷阳侯国(今安徽临泉县鲷城)相。吴凤的弟弟吴恺,任新息(今河南息县)令。[4] 近代:军阀吴佩孚。 《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等史料记载,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中华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3] 吴姓的历史名人和现代名人有哪些? 吴广、吴三桂、吴佩孚、吴伯雄等。 古代吴姓有哪些名人 蜀国大将吴班,吴懿的族弟 智多星吴用 历史上姓吴的名人有哪些 吴起,战国时军事家。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吴芮(约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1年),是秦汉交替时期的百越领袖,他是第一个响应秦末农民起义的秦吏,项羽分封诸侯,吴芮被封为衡阳王;汉朝建立,改封为长沙王。卒于公元前201年,谥“文王”。 吴汉(?―44年),字子颜,汉族,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 吴道子(约680-759)唐代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画史尊称“画圣”。 吴,(979-1036)北宋泉州同安人,被民间尊为“神医”。 吴时来(1527―1590),男,字惟修,号悟斋,浙江仙居县白塔镇厚仁上街村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不第。归来后至离家二十里的景星岩古刹,面壁苦读,三年不下山。三十二年中进士,任松江府推官。万历十二年(1584),任湖广按察副使,旋升任刑、吏二部侍郎。十五年,官至左都御。 吴勉,(1334~1385)侗族,元末明初五开洞(今贵州省黎平县)人。吴勉起义首领。 吴承恩(约1500-1582)明代淮安人,小说家。被认为是《西游记》作者。 近代史中姓吴的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 生平简介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钻研篆刻书法。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同治十一年(1872),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浙江归安县(今属吴兴县)菱湖镇人。结婚后不久,为了谋生,也为了寻师访友,求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光绪八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后来又移居上海,来往于江、浙、沪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二十二年被举为安东(今江苏省连水县)县令,到任一个月便辞官南归。三十年夏季,与篆刻家叶为铭、丁仁、吴金培、王等人聚于杭州西湖人倚楼,探讨篆刻治印艺术,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艺名益扬。七十岁后又署大聋。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家,是当时公认的上海画坛、印坛领袖,名满天下。 民国16年十一月(1927年11月6日),吴昌硕突患中风,十一月初六(1927年11月29日)病逝沪寓,享年84。1933年11月,迁葬于浙江余杭县塘栖附近超山报慈寺西侧山麓,墓地坐落于宋梅亭畔。墓门石柱上刻有沈淇泉(卫)所撰联语:其人为金石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鄣吴村有他的衣冠冢。西泠印社辟有吴昌硕纪念室。1984年,在递铺镇建吴昌硕纪念馆,1987年,修复其在鄣吴村的故居。吴昌硕的绘画、书法、篆刻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有《缶庐集》。吴昌硕有三子一女,次子吴涵、三子吴东迈均善篆刻书画。 [编辑本段]篆刻生涯 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沙孟海评: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糅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他的篆刻是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影响。成为一代宗师。他的画起大落,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体积感极强。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的特点。篆刻方面吴昌硕上取鼎彝,下挹秦汉,创造性地以“出锋钝角”的刻刀,将钱松、吴攘之切、冲两种刀法相结合治印。所以他的篆......>>
衡阳是历史名城。
自隋置衡州以来,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作为中华大地上古老的州郡之一,衡阳一直是湘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
虞舜南巡,曾在衡山盛会诸候并举祭望之礼;大禹治水,在南岳用白马祭告天地,得"金简玉书”,立“治水丰碑”,留下白马峰、金简峰睡禹王城等古址;李白、杜甫、黄庭坚衡阳揽胜抒怀,留下脍炙人口的佳句;韩愈祷岳开云、朱熹踏雪讲学、张轼施才论经,在衡阳留下了种种传说;徐霞客畅游衡州,写下了15000余字的游衡日记;文天祥曾在衡阳讲学,留下名篇《上元张灯记》;清初吴三桂起兵造反,在衡阳建都称帝;清朝名将曾国藩、左宗棠曾在衡州创建湘军水师。
*** 、周恩来、 *** 、黄克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衡阳工作过。
毛泽建同志血洒衡山。
抗日名将方先觉曾在衡阳城下血战日冠。
衡阳地灵人杰,名贤辈出,世界文化名人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功垂千秋、泽被世界;伟大的思想家王船山笔耕不缀,著书立说,开启了湖湘文化之源头;中国同盟会为革命捐躯的第一人刘道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夏明翰,朱德前妻伍若兰都是衡阳人;共和国元帅罗荣桓戎马一生,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还有三国故事中人们所熟悉的蜀相蒋琬、刘巴,吴九真太守谷朗,以及清代名臣彭玉麟,近代名书画家曾熙等等衡阳籍人士,为衡阳的历史增添了绚丽夺目的色彩。
://.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地方影响力最大。一是广粤地区,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二是长江三角洲,这是中国近代经济的火车头;三是湖南,这里为中国近现代史输送了大量经纶治世之才。曾国藩-------- 清末大臣、湘军首领。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1853年为对抗太平天国,奉命在湖南办团练,1月在长沙编练陆师,9月至衡阳创立水师,后称为“湘军”。兵员由将官招募,所募兵勇,需取保具结。这种“兵为将有”的格局,使“湘军”具有强战斗力。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军及捻军作战十余年。1864年派曾国荃部攻陷天京(今南京)。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上海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1870年查办天津“教案”,残民媚外,受到舆论谴责。有《曾文正公全集》。齐白石-------- 书画家。篆刻家。湖南湘潭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习绘画、诗文、书法、篆刻,以卖画、刻印为生。60岁后画风遽变,重视创作,融合了传统写意画与民间绘画的技法,形成独特艺术风格。擅画花鸟鱼虾,亦画人物山水。论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篆刻单刀直下,苍劲有力。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曾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谭嗣同-------- 中国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早年为新疆巡抚幕宾。中日甲午战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后遍游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设立财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维新救国之道。8月被征入京,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9月政变遇害,为史称“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谭嗣同全集》。黄兴-------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长沙人。1902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赴日留学,回国后和宋教仁等组织华兴会,被推为会长。1904年策划长沙起义,未成。次年在日本协助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任庶务长。1907年起先后参与或指挥了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等。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在汉口、汉阳对清军作战。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1913年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黄兴任江苏讨袁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1916年回上海后病逝。有《黄兴集》。毛泽东--------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湖南湘潭人。早期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为13名代表之一。1923年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6年主持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任中共中央农民刘少奇---------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湖南宁乡人。1921年加入中共产党。1922年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1925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参加领导“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1931年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任中共临时中央职工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4年参加长征,先后任红军第八军团、第五军团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1943年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军委副主席。1945年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八大”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副主席。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在第二届(1959年)、第三届(1965年)全国人代会上均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兼国防委员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批判。1969年在河南病逝。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其恢复名誉。主要著作有《刘少奇选集》。彭德怀--------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湖南湘潭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领导平江起义,任红军第五军军长。开辟了湘鄂赣苏区,参与指挥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率部长征。后任八路军副总指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开辟了华北抗日根据地,指挥了“百团大战”。1947年起任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指挥了“延安保卫战”。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是中共第六届至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庐山会议”上因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意见,遭错误批判。1974年11月在北京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其恢复名誉。田汉---------- 剧作家、戏剧活动家。湖南长沙人。1916年赴日留学,回国后执教于上海大学、上海艺术大学。1927年创办“南国社”,致力于以话剧创作、演出为主的新艺术运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写有话剧、歌剧、戏曲、电影剧本一百余部以及大量诗歌和歌词。建国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等职。主要作品有《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乱钟》、《扬子江暴风雨》、《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等。其中经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采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有《田汉文集》。曾昭抡---------- 化学家、教育家。湖南湘乡人。清华大学毕业,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建国前后历任中央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教授。教育部副部长、高教部副部长,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中科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委员。对有机氟、有机硅、有机硼及其他金属有机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化合物。对我国化学和教育事业均有贡献。编著有《元素有机化学》等。沈从文---------- 文学家。湖南凤凰人。1926年起陆续发表作品。曾参与编辑《红与黑》杂志,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先后在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以乡土小说著称,讴歌下层人民的淳厚性格以及人性美、风俗美。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西散记》等。建国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历史文物及工艺美术等研究工作。有《沈从文文集》。丁玲----------- 女作家。湖南临澧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左联”党团书记、苏区中央文艺协会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先后主编过左联机关刊物《北斗》、《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人民文学》、《文艺报》和《中国》文学杂志。重要作品有《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水》、《母亲》、《彭德怀速写》《我在霞村的时候》、《在严寒的日子里》等。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二等奖。有《丁玲文集》。周立波---------- 作家。湖南益阳人。1928年开始写作。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战地记者。《救亡日报》编辑、《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并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1955年任湖南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三等奖。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被评为1978年全国优秀小说之一。还有《山乡巨变》、《铁水奔流》等小说,《苏联札记》、《亭子间里》、《思想.文学短论》等报告文学、散文、论文等作品传世。朱熔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湖南长沙人。贺国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43年10月生,湖南湘乡人, 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6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化工学院无机化工系无机物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1961年至1967年在北京化工学院无机化工系学习(1966年9月后待分配)。1967年至1980年任山东鲁南化肥厂技术员、车间主任、车间党支部书记、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1980年至1986年任山东省化学石油工业厅调度室主任、副厅长、厅长。1986年至1991年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兼济南市委副书记、书记。1991年至1996年任国家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96年至1999年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代省长、省长。1999年6月至2002年10月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2002年10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是中共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中央委员。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出生,湖南省长沙市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1年回国,历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二机部九局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执行主席,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现为第9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被1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世界公认他是赝矢量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并参与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成思危: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湖南湘乡人。宋文汉:广州军区副司令。湖南湘乡人。宋楚瑜,台湾省省长。湖南湘潭人,1942年生,其父为宋达。曾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1966年赴美深造,先后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政治学硕士、天主教大学图书管理学硕士及乔治城大学政治系哲学博士学位。1974年任“行政院“蒋经国英文侍从秘书,并担任蒋经国的英文翻译。1979年任代理“新闻局长“,1981年被选为国民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4年10月任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室主任,1987年3月任中央党部副秘书长。1989年升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1993年出任台湾“省主席“,1994年当选为台湾“民选省长“。1999年,与国民党决裂,以独立参选人身份参加2000年“总统“选举。失败后,成立亲民党,任该党主席。马英九:台北市市长。(1950-)湖南衡山人。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为台大学生团体“健言社“负责人,校代联会秘书长,曾应美国服务中心邀请,参与“亚太学生领袖访美计划“。在七十年代初“保钓运动“中风头最健。后赴美国入哈佛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学位。留美期间参加“反共爱国联盟“,主持“波士顿通讯“,投身国民党海外文宣活动。曾任波士顿第一银行法律顾问,纽约华尔街柯士迪兹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后入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学院研究台湾的国际地位问题。1981年应召回台,任蒋经国英文秘书兼“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并任政治大学法学研究所副教授。1984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推展“政党外交“,成为国民党新生代政客骨干人物。1988年7月调任“行院政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暨“行政院“大陆工作会报执行秘书,1990年10月改为“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统一委员会“研究委员。从事国民党大陆政策的设计、执行工作。曾任“国是会议“筹备委员会秘书长。二届“国代“。1993年3月升任“法务部长“。国民党十三届中央委员。[B]现代[贺龙](1896~1969)原名文常,字云卿。桑植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55年授元帅军衔。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文化大革命”中遭残酷迫害,于1974年逝世。[李立三](1899~1967)原名隆邦。醴陵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领袖,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任弼时](1901-1950)原名二南,学名培国。汨罗人。中共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书记处书记。[李富春](1900~1975)长沙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为中共第一至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第二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国务院副总理。[xxx](1915-1989)浏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当选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林伯渠](1886~1960)名祖涵,号邃园。临澧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罗荣桓](1902~1963)原名慎镇。衡东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55年授元帅军衔。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谭震林](1902~1983)攸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国务院副总理。[黄克成](1902~1986)永兴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大将军衔。曾任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肖劲光](1903~1989)长沙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大将军衔。曾任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粟裕](1907~1984)会同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大将军衔。曾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谭政](1907~1988)原名谭世铭。湘乡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大将军衔。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邓华](1910~1980)原名多华,字实秋。郴县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十三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代司令员兼政委、沈阳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左权](1905~1942)又名纪权。醴陵人。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曾任八路军副参谋长,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甘泗淇](1984-1964)原名姜凤威。宁乡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朱良才](1900~1989)汝城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许光达](1908~1969)原名德华,又名泛舟、洛华。长沙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1955年授大将军衔。[李涛](1905~1970)原名湘舲。汝城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李明灏](1897~1980)字仲坚。醴陵人。爱国民主人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李维汉](1896~1984)又名罗迈。长沙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杨勇](1912一1983)原名世竣。浏阳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曾任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中共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杨立三](1900~1954)字咏南,号名世。长沙人。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曾任任军委总后勤部部长。[苏振华](1912-1979)原名七生。平江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何长工](1900~1987)华容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顾委常委。[何叔衡](1876-1935)字玉衡,学名瞻岵。宁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新民学会骨干,曾任中央苏区执行委员。[陈赓](1903-1961)原名庶康。湘乡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1955年授大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陈明仁](1903~1974)字子良。醴陵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1949年与程潜等在长沙起义,和平解放湖南。[蔡和森](1895~1931)原复姓蔡林,名和仙,字润寰,号泽膺。双峰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新民学会创始人。[陶铸](1908~1969)原名剑寒。祁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陶峙岳](1892~1988)宁乡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潜](1881~1968)字颂云。醴陵人。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谢觉哉](1884~1971)又名焕南。宁乡人。曾任内务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政协副主席。[张际春](1900~1968)字晓岗。宜章人。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启龙](1900~1987)曾用名张复生、佐平。浏阳人。曾任中纪委副书记,中顾委委员。[彭绍辉](1906~1978)湘潭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曾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志民](1906~1987)浏阳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傅秋涛](1907~1981)平江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唐亮](1910~1986)原名唐昌贤,别名唐昌明。浏阳人。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上将军衔。[邓中夏](1894-1933)原名隆勃,字仲懈。宜章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工人运动领袖之一。1933年10月在南京雨花台遭杀害。[向警予](1895-1928)女。土家族。原名俊贤。淑浦人。妇女运动领袖。[夏民翰](1900~1928)字桂根。衡阳人。无产阶级革命烈士。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民翰,还有后来人。”的壮烈诗篇。[徐特立](1877~1968)原名懋恂,又名立华,字师陶。长沙人。著名教育家。[李达](1890~1966)字永锡,号鹤鸣。零陵人。哲学家。[杨开慧](1901~1930)又名霞,字云锦。长沙人。女。毛泽东夫人。革命烈士。[毛泽覃](1905~1935)字润菊。湘潭人。毛泽东弟。革命活动家,烈士。[刘揆一](1878~1950)字霖生。衡山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罗盛教](1931~1952)字雨人。新化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光荣牺牲。[雷锋](1940~1962)望城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章士钊](1882~1973)字行严。长沙人。革命宣传家、学者。先后创办了《国民日报》、《独立周报》。近代[魏源](1794~1875)字默深。邵阳(今隆回县)人。思想家,史学家,近代洋务思想和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前驱。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辑成《海国图志》。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湘阴人。清湘军领袖,民族英雄。曾任军纪大臣,两江总督。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在福州开设马尾造船厂。抗击了沙俄和法国的入侵。[陈天华](1875~1905)字星台,又字过庭,别号思黄。新化人。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著有《猛回头》、《警世钟》等名篇。[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邵阳人。军事家。曾组织护国军声讨袁世凯复辟。后任四川都督。[宋教仁](1882-1913)字钝初,号渔父。桃源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后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代理理事长。1913年被人刺杀于上海火车站。希望能帮到你满意请采纳 O(∩_∩)O~
人文地理学考研学校排名如下:
1 北京师范大学
2 华东师范大学
3 北京大学
4 南京师范大学
6 南京大学
8 中山大学
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0 兰州大学
相关介绍: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发展简史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3个阶段。
中国研究生教育人文地理学专业排名:1、北京大学 A+2、华东师范大学 A+3、中山大学 A 4、北京师范大学 A5、西北师范大学 A6、安徽师范大学 A7、东北师范大学 A8、兰州大学 A9、南京师范大学 A10、浙江师范大学 A具体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参考书目,可参考各学校当年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人文地理属于边缘学科,能够选择的专业方向很多,一般的有区域经济、城市规划、旅游地理、文化地理、产业集群等等,主要还是看你选择一个具体研究哪一方面的导师
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划分为: 1.人口地理学 2.资源地理学 3.经济地理学 4.政治地理学 5.文化地理学 6.旅游地理学 7.历史地理学 8.聚落地理学 9.社会地理学 10.社区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