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传播学论文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传播学论文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

传播学论文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学习传播学的意义在于提高我们对传播规律的理解,使我们在预测和把握传播方面能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 1.能解释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 2.解释传播的功能 3.解释媒介的学习功能 4.解释媒介在形成人们价值观方面所起的作用 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架体系化,更在于它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将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建设,对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因社会变革而引起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对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还是对于传播媒介的发展,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都任重道远.

传播学作为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研究存在研究受相关事件的影响较大、研究类型偏向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不能够有效地结合等问题。传播学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随着混合式教学环境、移动学习、数字化课堂等各种新概念、新型教育模式涌入教育技术领域。教育技术领域传播学的研究迎来了新的契机。从传播学角度对这些概念进行探讨,将会有力地促进这些概念在实践应用层面向的发展,然而已有的文献对于这些信息概念的传播学视角分析仍处于起步或者空白的阶段,亟待研究者的深入探究。其次,目前教育技术领域内的传播学仍缺乏对传播规律本身的深入挖掘。教育技术领域具有很强的应用特色,需要有针对性的理论对其进行指导。最后,在目前传播学的研究中,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导致传播学理论产生和积累的速度相对较慢,传播学实践探索难以深入。因此,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教育技术领域内的传播学进入良性快速发展的轨道。作为一个年轻的研究对象.传播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远程教学环境中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容有着无限地发展潜力。在教育技术领域内对传播学进行不懈探索的各类人员,尤其是师范院校,对传播学的研究持有开放、积极的态度,能够有力地推动传播学研究的开展。

传播学原理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和现实状况,对传播学的发展有切实的体验。

百度知道请问学习新闻传播学的目的是什么皇洛sjTA获得超过104个赞关注成为第1位粉丝因此,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学的目的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 以“学”事“术”,避免盲目操作。所谓“学”,是指对新闻传播规律的研究与探索;所谓“术”,是指新闻采编的技巧与方法。以“学”事“术”,就是利用新闻传播理论指导新闻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探求客观规律。对于新闻传播有无客观规律,新闻传播能否独立成为一门“学”,国内外始终存有不同看法。但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和新闻职业人还是承认有“学”无“术”不可用,有“术”无“学”不可取;承认以“学”和“术”同等重要,不可贬低、轻视和抹杀任何一方;认为有了“学”之引导,“术”会更有用武之地,以“学”指导之“术”的运用,比无“学”之指导的盲目操作,效益与成果要好得多。事实上,新闻传播规律客观存在,新闻传播时有规律可循的。我们研究新闻传播学,就是为了了解和驾驭这一规律,自觉地指导新闻传播活动,避免盲目操作。(2) 提高新闻实践经验总结与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水准在信息十分发达、媒介高度繁荣的今天,在现代信息产业正突飞猛进的新时代,要求新闻传播科学无论在应用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都有一个大的根本性的突破。而突破的唯一的途径,是提升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水准,强化这一研究的科学性。面对这一历史性的要求,我们比学全面、系统地加强对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以求对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与把握。(3) 以新闻传播理论指导传播时间和史学研究对于在校攻读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生,以及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而再读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新闻传播理论是一门以基础理论为特色的骨干课程,是应用课程和历史课程的先修课。这是学习新闻传播学的第三个目的。因为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应用部分和历史部分来说,新闻传播学的理论部分可以说是它们的认识工具与入门途径。

传播学论文研究的目的是

传播学作为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研究存在研究受相关事件的影响较大、研究类型偏向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不能够有效地结合等问题。传播学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随着混合式教学环境、移动学习、数字化课堂等各种新概念、新型教育模式涌入教育技术领域。教育技术领域传播学的研究迎来了新的契机。从传播学角度对这些概念进行探讨,将会有力地促进这些概念在实践应用层面向的发展,然而已有的文献对于这些信息概念的传播学视角分析仍处于起步或者空白的阶段,亟待研究者的深入探究。其次,目前教育技术领域内的传播学仍缺乏对传播规律本身的深入挖掘。教育技术领域具有很强的应用特色,需要有针对性的理论对其进行指导。最后,在目前传播学的研究中,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导致传播学理论产生和积累的速度相对较慢,传播学实践探索难以深入。因此,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教育技术领域内的传播学进入良性快速发展的轨道。作为一个年轻的研究对象.传播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远程教学环境中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容有着无限地发展潜力。在教育技术领域内对传播学进行不懈探索的各类人员,尤其是师范院校,对传播学的研究持有开放、积极的态度,能够有力地推动传播学研究的开展。

传播的目的是传递信息进行沟通,获得更多信息和知识,构建情感,确证自我,进行社会调解,通过精确传播使目标受众了解相关资讯,是一种有效的市场手段。传播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之间,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径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传递活动。

从企业来看,信息传播就是企业正确地使用各种传播媒介,及时地向公众传递有关企业的各种信息,及时有效地收集企业公众对企业的各种意见和了解他们的态度。信息传播过程是一种信息分享过程,双方都能在传递、交流、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分享信息,在双方的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取得理解,达成共识。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所以人们称它为边缘科学,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

学习传播学的意义在于提高我们对传播规律的理解,使我们在预测和把握传播方面能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 1.能解释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 2.解释传播的功能 3.解释媒介的学习功能 4.解释媒介在形成人们价值观方面所起的作用 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架体系化,更在于它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将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建设,对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因社会变革而引起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对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还是对于传播媒介的发展,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都任重道远.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六)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八)论文写作的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希望我们可以帮你。硕士本科开题报告以及论文写作是我们特长,我们的服务特色:支持支付宝交易,保证你的资金安全。3种服务方式,文章多重审核,保证文章质量。附送抄袭检测报告,让你用得放心。修改不限次数,再刁难的老师也能过。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论文

考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传播学教程》是必考书目,视频所呈现的则是书中第一章节的内容的解读。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不同时代(重点是现当代)和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不同层次的人类信息传播行为。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传播学可分为不同的研究层次:1、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5个研究层次: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2、按传播学自身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3、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4、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传播学论文的研究目的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播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现存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 要:开展舆论监督是每个新闻媒体的使命和责任,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变化,大众对媒体舆论监督越来越关注,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近年来,媒体舆论监督在大力弘扬正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之处,从而出现了监督乏力、监督不畅和监督不能的情况。面对如此现状,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健康、法制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成为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基本原则;

一、媒体舆论监督的含义与方向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礼仪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1]。

舆论监督的产生与社会制度紧密相连。在我国,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评议的重要途径,做好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愿望,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也是新闻工作的重要职责。国务院温家宝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胡锦涛2009年在世界媒体峰会致辞中曾强调:“要鼓励和支持媒体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两位国家领导人对新闻舆论监督职能的鼓励与期许,为我们未来更好地开展新闻监督指明了方向。

二、媒体舆论监督优势与现状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进步,新闻舆论监督也取得了不菲业绩。从最初的小心谨慎到今天的锋芒毕露;从最初的屈指可数到今日的遍地开花,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监督特点看,舆论监督具有几大优势。一是具有很高的受众关注度和影响力;二是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能力;三是具有多样表现形式;四是涉及面广,关系到受众的点滴生活。从监督现状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体舆论监督工作配合党内监督、组织监督、制度监督和民主监督,在形成监督合力和实效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媒体舆论监督在大力弘扬正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对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舆论监督在运行中还有许多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的地方,从而发生了监督乏力、监督不畅和监督不能的情况,甚至存在着损害公民、单位的合法权益甚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有些新闻媒体为制造噱头,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竟然违反“真实”这一媒体舆论监督的生命,通过不实报道极大损害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形象及存在价值。

例如2007年3月,广东某媒体报道称,广东香蕉发现巴拿马病,由于难以治疗,被称为“蕉癌”。报道随后被有意无意误读延伸为“吃香蕉会致癌”,香蕉运销商也借此打压香蕉价格,导致海南香蕉滞销,价格暴跌。一个以讹传讹的“蕉癌”事件,使得海南香蕉业几乎遭到灭顶之灾,香蕉种植户损失惨重,教训极其深刻[2]。

三、媒体舆论监督的完善路径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下,面对新形势,如何建立起一个科学、健康、法制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切实反映党和人民的意志,对政府、司法、社会实行有效的新闻舆论监督,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媒体宣传什么、评论什么、批评什么、监督什么都要根据党的政策和国家方针来研究实施,使之有利于党的执政和国家稳定,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党性原则、有利稳定原则、服务大局原则、事实准确原则、客观公正原则、注重效果原则、遵守纪律原则和依法监督原则。遵循这些原则,舆论监督就可以少走弯路[3]。

同时要做到“三个不能对立”。在舆论监督活动中,要把握导向和立场,不能把反映人民意愿与促进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相对立;不能把揭露工作中的问题与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相对立;不能把抨击社会的歪风邪气与维护社会稳定相对立。

例如,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雨雪冰冻灾害时,尽管灾区群众遇到停电、断水及交通堵塞等重重困难,但各媒体报道的大量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鲜活稿件,既客观报道了灾区困难,又重点报道了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齐心协力、共同奋战、舍己为国、无私奉献的英雄壮举。鼓舞了国人,振奋了民心,树立了政府的威信,体现了百姓的情怀,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不仅如此,还要注意把握大局。舆论监督在大局面前尤其要把握好监督的“度”。要坚持按照法律办事,按照原则开展,否则就可能危害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经常性的、基本任务。”可以说,促进安定团结是舆论监督的一项重要责任,因此在事关国家和社会利益方面开展舆论监督要更加慎重。

四、正确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对策

作为媒体来说,一些盲目追求“噱头”的失实报道绝不能成为其营销手段,否则到头来,损害最大的还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公信力”。怎样才能正确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首先要倡导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感。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媒介可以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它要求记者在从事新闻报道的时候,遵从客观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自由性原则。如果在工作中缺乏科学责任和质疑精神,就会让媒体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例如2005年7月,一篇标题为《啤酒业早该禁用甲醛》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报道开头引用了一名被称为“啤酒研究工作者”的来信,信中指出,目前很多啤酒厂为了控制成本,用可疑致癌物甲醛充当稳定剂,并称这是我国啤酒业的“行规”。这篇报道还引用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杜绿君的观点:“就产量比例来看,95%的国产啤酒都加了甲醛”[4]。虽然事后杜绿君马上发表声明指出,这篇针对她的采访报道是以讹传讹,但由于文章在短时间内已经被迅速广泛转载,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起了韩日等邻国的关注。

最后经多方调查,中国啤酒基本上已实现无甲醛酿造的主流,所以国产啤酒95%甲醛超标是没有根据的。可见,掌握着公共资源的媒体只有秉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才能杜绝以公共利益之名炒作、追求轰动效应、谋求商业利益的可能。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本是媒体塑造形象,提升公信力的好机会,但媒体只有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以理性、科学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报道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

其次,要加强记者职业道德修养,杜绝恶意新闻炒作。新闻记者在工作中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采访过程中应尽可能查证所有消息源内容,不任意曲解客观事实。如果以舆论监督之名,行恶意炒作之实,则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恶意炒作对新闻的影响除了制造虚假新闻、愚弄受众以外,更恶劣之处还在于削弱了新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恶意炒作之所以引起社会公众普遍反感,是因为这种操作手法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也使新闻丧失了应有的尊严和存在根据,更遑论新闻功能和作用的实现。因此,媒体应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肩负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实事求是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再次要培养记者的科学素养,倡导新闻报道的科学精神。新闻记者在日常工作中,涉及科技、卫生、教育等众多领域的报道工作,要想向公众传达更多、更全面、更科学的信息,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如果在进行专业领域报道时,记者既不去做资料搜集等案头工作,又不去请教相关领域专家,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很容易对读者产生误导。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使命,树立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多请教相关领域专家,增强报道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确保报道出的内容客观真实。

此外,要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过程中,使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维护和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舆论行为权,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舆论监督也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社会公众可以在重大决策制定前后或实施过程当中,对决策进行广泛的评议和论证,为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民意和社情参照,从而,为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贡献力量。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搭建好大众知情权的信息平台。应充分发挥信息渠道丰富、动作反映灵敏的优势,对社会环境信息实行及时采集,随时发现和掌握各个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客观、真实、可靠地提供给广大群众,为他们参政议政、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供保证。无论何时,舆论监督只有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充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刘九州.新闻理论基础[J].新闻知识,2006(3).

[2] 新华网新华时评.“蕉癌”事件的教训值得深深汲取.

[3] 朱颖.新闻舆论监督与公共权力运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 每周质检报告[R].2005-07-17

浅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传播学

摘要 :媒介素质 教育 理论从受众如何使用媒介和 社会如何干预受众使用媒介的研究,在信道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将传播效果研究推向了全球化的主题,从受众角度,治大众传播之恶、从大众传播之善,使这一学术研究的社会意义远大于理论意义。

关键词: 媒介素质教育传播学青少年

一、着眼于未成年人 发展 和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国 大陆地区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课题研究和试点运行,2004年,教育部将媒介素养课题列为新闻传播类的重点招标课题。2004年12月12-13日的《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 论坛 ——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在上海召开,论坛发布了《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着重呼吁在未成年人和大学生中开展媒体素养教育。主要观点分布在受教育的主体、面临的问题、媒介教育的内容、媒介教育的任务讨论和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

1.受教育的主体:我国的媒介素质教育因该首先从高等院校起步并设立独立的课程,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①

2.面临的问题:中国的媒介教育面临着从专业教育的起点迈向公共教育的平台的问题,不仅是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信息社会公民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②

3.媒介教育的内容(对非媒介人员)研究媒介信息、研究媒介、学会利用媒介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③

4.面临的任务:创建传媒教育学科点,探讨和研究媒介素质教育的理论问题;争取国家的支持以成就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加速培养专业人才。

二、媒介系统变局——行业生态系统

2003年,中国大陆的报纸达2400多家、杂志超过8000种,广播电台1500多座,电视台超过1000座。④中国大陆的传播市场已从卖方(传者)市场转变为买方(受众)市场。因此受众的选择既是传媒的压力,也是传媒竞争的焦点。而受众选择媒介的或然率正比于媒介接触的报偿,反比于费力的程度。对于传者,资讯的表现形式、快餐程度以及易得程度,是传播产品能否大众化的品质要素。因此,传统媒体(尤以电视媒体为重)的传播对策日趋取悦受众并商业化;传播内容的 文化、知识日趋稀释而娱乐化;媒体对于受众的需求,迎合少于引导,导致受众满足于阅听的快感一次性地消费资讯,而不是丰厚自己的文化思想积累。

正如社会学家拉斯非尔德所说:“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来说,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更大”。传媒产业的平民化浪潮极易造成青少年知识结构的“扁平化”,懒于思考而思想钝化和智力愚化,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而漠视他人痛痒和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生活态度逍遥化,价值观念“电视云亦云”的放任化。因此,媒介系统内演绎的格雷欣法则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密切关注。

2005年,由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组织编写、吴飞主编的传媒三力(《传媒影响力》、《传媒批判力》、《传媒竞争力》),便从学术研究的层面,围绕国内传媒产业 环境、国际传媒发展趋势,以及当前媒体竞争格局等方面解析了中国特殊国情的传媒竞争法则;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陆续颁发了《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规定》制定了《广播影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希望通过实施“建设工程”、“净化工程”、“防护工程”和“督察工程”,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并强调主持人着装应该充分考虑全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审美情趣,不能为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迎合低级趣味,也不要一味追求不符合广大观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审美情趣的极端个性化的主持方式,更不要为迎合少数观众的猎奇心理、畸形心态而极尽夸张怪诞的言行与表情——政府职能部门从传播实践方面整肃业界的不良传播行为。中国的媒介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播学界,更得到政府有关部门行政力量的保障,其共识是全社会的。

三、媒介与阅听人的互动——受众生态环境

根据上海团市委与上海社科院最近在3000名未成年人中开展的《未成年人媒体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媒体上可以出现性、暴力内容”,33%的未成年人表示赞同,对于“媒体上可以出现挥霍浪废行为和傍大款行为”,48%的未成年人表示赞同。⑤ 2004年1-2月,笔者组织华北科技学院2002级135名新闻专业的学生,利用寒假在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北京、天津、辽宁、湖北、湖南、福建、安徽、新疆等12个省市的102所初中和72所高中,随机采访了553名初中生、581名高中生,采访了原籍是上述省份的580名大学生,对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传播行为、自我表露的心理需要,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看法等问题,进行了以口头采访和问卷调查方式的会调查。

调查显示,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见习社会生活的途径;就学习资源来说,他们有着可供个性化选择的媒介物;也使得当今的青少年有更加灵活的自主学习条件,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主渠道的教育教学方式已成为过去。在回答“您获取较多有用知识的途径”的问题时,8个选项中占前4位的依次是电视、课堂教学、科普读物和家庭教育;媒介接触的首选为电视。

值得注意的是,有信息价值的信息未必都能实现其使用价值。青少年自主选择和消费的信息也未必是质量较高的信息,由于选择媒介和信源的偏好不同,对于这部分受众来说,信源的利用率与其吸引力成正比。其中,电视仍显示出强势媒介的势头,众所周知的是,导致青少年通过传媒学习尤其是利用电视学习的因素,主要是学习内容的具象和内容表现形式的生动,以及信息的易得性。

电视节目偏好调查显示,高中生对新闻类电视节目的偏好中,《新闻调查》居首位,其次是消息类,反映出他们的知晓欲和 心理参与的要求;对武侠类和言情类电视剧的偏好高于娱乐节目,反映出他们在消费大众通俗类的电视 文化时,情感需求大于娱乐需求,近三分之一的高中生欣赏义士侠客型的英雄,近三分之一的高中生欣赏缠绵忠贞的爱情。

在为中国电视打分时,中国城市电视台台长对中国电视的文化表现和节目质量的评价低于对电视的 发展 和电视频道的打分。而电视的文化表现和节目质量直接作用的对象是 社会系统,且往往表现为道德甚至价值取向问题。“电视把社会生活中物质功利主义的一个个现时典型和美好‘神化’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人们。

同时,电视也把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缺乏伦理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观念严重脱序的状态活脱脱地传播给大众,使从未有过这一社会经历的青少年也经历了这种体验”。⑥ 污染了青少年早期社会化的文化空间。 人生的定向、审美的皈指、心灵的依靠、作为公民的素养和为人的道理等,在电视文化幻化的生活蓝本中,很少为青少年心理注入健康生长的文化基因。对于如何标的和实现自己的抱负,媒介无疑成为他们人生目标和行为的塑造者。因此,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对未来的焦虑也是中国媒介素质 教育 的重要动因。

在信息化社会,受众和国家都有一个兼听则明的甄选问题,使得中国的媒介素质教育不得不考虑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思辩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抗误导能力的培养。

由于不同的传播制度和国情,较之先行提出培养理论的美国,中国的媒介素质教育在学术研究和社会 实践方面,都有望走在世界传播学研究和媒介素质教育发展的前列。

注释:

田维义:《论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J],《 现代 传播》,2004,第6期。

臧海群:《媒介素养: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国青年 政治 学院,2003/卷第6期。

杨光辉:《走进传媒—如何开展传媒教育 媒介素养 蔡帼芬》。

郑保卫 当代新闻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p180]。

刘炘:《电视重构论》[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0. 95。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 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传播学概论知识点传播学概论知识点一、传播学基础知识传播学的奠基人有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施拉姆。传播学的主要分支有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对于传播学这门新兴的科学,最重要的是奠定理论基础;在构成传播学的各门学科中,与它关系最密切的行为、信息学;其具有的鲜明特色是边缘性。第 1 页购物-各类潮流单品,尽在淘宝热卖,快来选购!购物-上淘宝安心购好物!精选商品,热卖产品,在线下单,省心更放心!轻松购物,尽享优惠,买东西上淘宝,一站轻松购!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咨询淘宝热卖 广告传播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二是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三是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人或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传播学的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和指导理论上的提高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第 2 页出发点和贯穿这门学科的一条主线是传播效果研究;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现象;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是受传者。传播学研究基本步骤的第一步是选择课题;传播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实地试验;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通称为渠道。传播过程的研究现状是将传播作为第 3 页过程看待,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研究尚未完成。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具有共同性和社会性。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首先是社会信息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亦称亲身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同时,人际传播也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第 4 页做到为我所用、中西结合、批判吸收。我国传播学研究主要是以评价、介绍为主。二、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于1946年在《宣传.传播.舆论》中首次明确了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他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和社会传播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他又被后人称之为宣传研究之父;拉斯韦尔还提出了传播具有的环境监测、文化传递、社会协调三大功能。第 5 页卢因的代表作是《解放社会矛盾》,并最早提出了把关的概念,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拉扎斯菲尔德的代表作是《人民的选择》,并在此书中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他创立了二级传播理论,倡导确立了实验调查法,他认为大众传播可能产生强化效果、结晶效果、改变效果。霍夫兰的代表作是《传播与说服》,他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运用第 6 页控制实验法研究,曾在耶鲁大学主持劝服传播与态度改变的研究课题并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对信源(传播者)的可信性与说明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地考证。(卢因和霍夫兰一样是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到传播学领域)施拉姆的代表作是《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男人、女人、讯息与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并于1947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他的《大众传播学》整理、了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第 7 页是传播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传播学形成一门边缘学科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三、传播学主要理论贝雷多克:把5W模式(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首次提出)变为7W模式(在拉斯韦尔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机与情境);指出传播是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及其他内容的传递行为或过程。第 8 页贝雷尔森:对印刷媒介的效用进行考察。马尔库塞:提出单面人概念。赖利夫妇:创建了社会系统模式。盖洛普:对舆论调查方法进行改进。戈尔曼:提出了在前台的行为、在后台的行为两个概念。格伯纳:培养理论的提出者。赫尔卓格: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最早进行调查。第 9 页麦克卢汉:提出了感觉的平衡概念。怀特:明确提出新闻传播中的把关模式。麦克内利:纠正怀特把关模式中单一缺陷。伯洛:在理论上较透彻的阐明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传播的本质是变动,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第 10 页维纳:控制论的创立者(较早地对信息种类作出概括),并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论断。赖特:提出了传播四大功能中的娱乐功能(也是大众传播多种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功能)。申农:1948年发表论文《通讯的数学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信息论的基本问题。德福勒:创建了控制论模式。第 11 页茹科夫:把信息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两大类。英尼斯:20世纪50年代发表了《帝国与传播》,专门分析了媒介同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偏倚时间的媒介和偏倚空间的媒介两个概念,被称为是发现变化进程的第一人。罗杰斯:认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是一级的。麦奎尔:对传播个人功能的研究所提向的方面是信息功能、发展个性第 12 页功能、与社会整合的功能、娱乐功能。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是传播媒介,拟态环境指的是象征性现实。阿特休尔(批判学者):任何媒介都受制于某种权势。斯蒂芬斯(心理学者):提出关于传播个人功能的游戏说。王志兴:我国最早致力于批判学派研究的学者。第 13 页塔珀斯考(数字化经济学家):分子化结构是新的数字化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四、传播学研究方法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简单随机抽样是各种随机抽样的基础;等距随机抽样(没有经过培训和缺乏经验的调查人员最适宜使用)又被称为系统抽样、机械抽样;分层随机抽样又被称为类型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又被称为聚类随机抽样;第 14 页定额抽样又称为配额抽样。抽样分析样本的三个步骤是抽取媒介样本、日期样本、内容样本。传播学最具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是抽样调查法。抽样调查的基本程序是界定调查总体、编制抽样框、设计和抽取样本、样本代表性评估;抽样调查的特点是推断总体的目的性、推断形式的整体性、样本抽取的随机性、抽样误差的可控性。第 15 页单一实验组的实验逻辑是把实验对象前后测之间的变化全部归于实验刺激。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偶遇抽样。用于调查某一特殊人群传播的抽样形式是雪球抽样。判断一个分类标准是否可靠、有效、合理,所使用的标准应具有完备性、互斥性、一致性。人们对传播研究中所得出的有关结论和数据都要进行一系列严格的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归纳理论的基础是数据。第 16 页判断抽样在我国被很多人称为典型调查的抽样形式。我国现阶段的传播效果调查主要指媒介接触调查、评价性调查、专题调查。五、传播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中的次属群体指社会结构。解决了传播要素的传播模式是控制论模式(第一次提出了反馈的概念,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解决了传播条件的传播模式是系统论模式。第 17 页传播单位的概念出现于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德福勒模式认为:传播要取得理想效果,关键看传者对反馈的重视程度,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传播的双向性和循环性。理论的主要表述对象是现实;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理论建构方式是模型;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是模式。第 18 页百度文库 搜索传播学基本实验设计的目的和特点继续阅读本文档APP内免费读全文免费读传播学概论知识点全文APP打印导出为WORD导出为PDF发送至微信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相关文档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第一章: 1.什么是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外在:是指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内在:信息的流动 2.基本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从��5069阅读 TOP超赞免费获取全文传播学概论知识点复习.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 (一) 传播学为何在 20 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1、媒介背景: (1)政治:①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 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②在战争时期��1112阅读 热度文档免费获取全文传播学概论知识点复习2560阅读免费获取全文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一、选择题: 1、符号的基本功能。 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2、二战以后美国把传播学最发达。 3、把关人是库尔特·卢因(美)提出的。 4、哈特把有史以来的媒介划为三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2)再现��6424阅读查看更多为您精选传播学概论知识点会员文档992篇人气好文传播学概论知识点5069人阅读传播学概论知识点复习1103人阅读热门TOP传播学概论知识点复习2474人阅读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6424人阅读立即开通VIP传播学概论知识点_的论文_质优价廉包满意_免费咨询_可加急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的论文,专业运营论文大平台,毕业论文,学术论文,职称论文,全专业覆盖,行业不限,实力保障,20年丰富的论文经验,出品优质,欢迎咨询。广告传播学概论知识点_传播学专业论文_专业论文导师在线咨询_助您顺利毕业传播学概论知识点,传播学专业论文,权威论文机构,覆盖各专业,医学,经济,教育,工业,政法,文学,社科等毕业论文,论文咨询网站,24小时在线咨询,实时辅导1对1,再也不用担心论文问题。广告传播学概论知识点_2022【毕业论文】论文的-不过不收费-质优价廉传播学概论知识点,论文的,全国各大高校硕博团队,专业辅导,毕业论文专业团队快捷出稿,价格不贵,名师保证,专科,本科,硕士,博士论文教你怎么办!广告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传播学基本实验设计的目的和特点文件夹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 百度文库分 1678阅读 85%用户都在看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 百度文库分 6069阅读 近期下载量飙升传播学概论知识点复习_百度文库 - 百度文库分 1286阅读剩余10篇精选文档APP内一键获取全部合集3363人已获取工具 收藏 APP获取全文 获取文档下一篇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的定义Communication :通信,交流,会话,交往,沟通.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美国社会学家库力 《社会组织》1909年传播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的集合.————美国学者皮尔士《思想的法则》1911年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传播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徐耀魁 1990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李彬1993美国传播学者丹斯(FrankDance)就在《人类传播功能》一书中对传播的定义作过统计,结果有126个各不相同的定义.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_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扬"等.通常,"传"示纵横地传播,"播"示广泛地传播,"布"示伸展地传播,"流"示连续地传播,"宣"示庄重地传播, "扬"示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墨子·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义体为横向传播.《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龙·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象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含义为长久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_一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二 传播的特点_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__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_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_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案例:山羊goat/buck领带与菊花电扇)5,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一个系统. _三 传播的作用沟通信息 传承文化协调关系 监视环境规范行为 生产意义(互动)特殊作用——麻醉心灵,消解烦闷等(乞讨技巧,马超事件与伊莎贝拉事件)总之,传播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化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构成群体社会的必备要素.四 传播与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定物质,也不定能量.它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描述.信息分为:非人类信息与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我们讨论的信息是: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精神内容,是主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信息概念引入,是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2,研究传播,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属集团,组织,和社会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社会传播的系统性指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五种传播系统,也称信息系统.重要概念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传播学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传播学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此外,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所以,人们称它为边缘科学,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但是,传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 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 研究传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的定义Communication :通信,交流,会话,交往,沟通.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美国社会学家库力 《社会组织》1909年传播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的集合.————美国学者皮尔士《思想的法则》1911年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传播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徐耀魁 1990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李彬1993美国传播学者丹斯(FrankDance)就在《人类传播功能》一书中对传播的定义作过统计,结果有126个各不相同的定义.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_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扬"等.通常,"传"示纵横地传播,"播"示广泛地传播,"布"示伸展地传播,"流"示连续地传播,"宣"示庄重地传播, "扬"示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墨子·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义体为横向传播.《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龙·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象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含义为长久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_一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二 传播的特点_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__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_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_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案例:山羊goat/buck领带与菊花电扇)5,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一个系统. _三 传播的作用沟通信息 传承文化协调关系 监视环境规范行为 生产意义(互动)特殊作用——麻醉心灵,消解烦闷等(乞讨技巧,马超事件与伊莎贝拉事件)总之,传播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化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构成群体社会的必备要素.四 传播与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定物质,也不定能量.它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描述.信息分为:非人类信息与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我们讨论的信息是: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精神内容,是主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信息概念引入,是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2,研究传播,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属集团,组织,和社会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社会传播的系统性指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五种传播系统,也称信息系统.重要概念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传播学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此外,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所以,人们称它为边缘科学,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但是,传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研究传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增养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智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人。首先了解人于人怎样建立关系。传播学起源: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美国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索传播理论,并提出了种类繁多的传播模式,诸如以文字、图形和数学公式等表述的各种模式。传播学家运用不同的模式来解释信息传播的机制、传播的本质,提示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预测未来传播的形势和结构等。一般认为,传播学的奠基人有五位:1、 Harold Dwight Lasswell, 拉斯韦尔(1902-1980) 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2、 Kurt Lewin,卢音(1890-1947)德国犹太人。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3、 Carl Hovland,霍夫兰(1921-1961)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把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4、 Paul ,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奥地利籍犹太人。罗杰斯指出,拉扎斯菲尔德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的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5、 Wilbur Schramm,施拉姆(1907-1988)美国人,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主编了第一批德传播学教材。开辟了如: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等几个新的研究领域。他被认为是集大成者。之所以起源于美国,是因为20世纪上半页,欧亚大陆连续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祸害,而美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众多科学家的避风港。而且,美国本身由于本土未遭破坏,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一直持领先地位。比如:1920年匹兹堡无线电视台的开业,1926年,全美广播公司NBC的成立等等。从社会状况来说,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有着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传统,在政治机制中大众媒介是与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互相制衡的力量之一,报纸曾被称为第二国会。从学术传统来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盛行,学术研究特别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大量的实用信息为人们所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的运行。但是也有大批的商业推销政治宣传欺、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这些问题或是潜在问题就成了美国学术界必须面对、必须研究的课题。以上条件,都决定了传播学起源于美国。传播学在美国问世后,很快传到西欧和日本。英国的传播学研究从60年代开始蓬勃兴起,在方法论上可分为四大学派:以麦奎尔为首的社会学派;以霍洛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牌;以奇斯曼和加纳姆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牌;以利兹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职能学派。日本的传播学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两大特点:一是沿袭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理论体系,并着重发展了强调受众有权直接参加传播过程的社会参与论;二是实践优先于理论。苏联自60年代起,开始重视研究传播学理论。苏联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 传播模式,较著名的有菲尔索夫传播模式和阿列克谢耶夫传播模式。应当看到,西方传播学者在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比如,他们不适当地把传播放到人类第一等重要的地位去认识,从而排斥了人类的生产能力这一主要标志;他们把传播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分别归之于人的本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把他们和社会生产方式联系起来予以考察;在研究传播事业的社会控制时,又往往不能彻底揭示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等等。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上)一个学科的构成,有史论和应用三个方面。传播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受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传播学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笔者从国外图书馆大量的传播学英文原著中,选了10种学界推崇的经典著作,不揣冒昧,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解读,推荐给中国读者。 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此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在几十年中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以说只出现过两个源头,即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的舆论过程,但是结果却不大一样。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它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stereotype)。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而“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此外,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了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像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40年后,科恩继续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指出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怎样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当然,直到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程设置才被命名。李普曼作为最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的学者之一,对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经典论著《公众舆论》也因为对上述传播学问题的精辟论述而经久不衰。 帕克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是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芝加哥学派则是20世纪美国社会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派。在芝加哥学派中,对传播学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之为“开创了大众传播研究的学者”的罗伯特·帕克。 帕克一生著作不多,别人说他是那种宁愿指导别人写10本书,也不愿意抽时间自己写一本书的人。除了博士论文,出版于1922年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是他惟一的著作。他做过一系列的颇有影响力的报道,还出版过对自己学生书籍的介绍。但是,他最具影响力的还是《移民报刊及其控制》,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早期美国传播学最重要的教科书和读物。 《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共四部分十八章。第一部分“移民报刊的生存土壤”,分四章介绍了外语报刊存在的原因,移民报刊的欧洲背景,移民报刊与相互融合,移民报刊带来的启示;第二部分“外语报刊的状况”分五章分析了广告,地方报刊的发展,都市报刊,都市报刊与战争,阶级斗争;第三部分“移民报刊的历史”,分五章介绍了早期移民创办的报刊,后期的移民报刊,报刊对其移民状况的反映,报刊的生存斗争,以及适者生存的结果;第四部分“报业控制”,分四章讨论了控制杠杆,海默林的操纵控制,对手宣传与政府干预,联盟控制。 《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是作为一种民族担忧的结果而问世的,即担忧美国的移民可能出现的不忠诚。成千上万的德国裔美国人会忠诚于美国还是会忠诚于K.威廉?他们会扩散宣传,还是会从事破坏?帕克指导了对移民外语报刊的研究。他发现,意第绪语、波兰语、德语等报刊主要帮助近来的移民懂得如何在北美生存下来。很少有报刊鼓励对于原先祖国的忠诚。美国的外语报刊通过帮助它们的移民读者同化于美国文化,而逐渐地构成了它们自己的角色。 在美国,帕克是最早对少数民族(族裔)和传媒的关系展开研究的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新移民来到美国。如何使这些新移民同化,是当时美国主流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时,美国社会也存在着排斥新移民的现象。帕克深入少数民族社区,在对数十种外文报刊进行调查后,于1922年出版了关于移民报刊的专著《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反对压抑或控制这些报刊。他强调它们的角色有助于维护种族文化,并使读者透过家乡的语言而接触到大都会生活,使移民顺利融入美国社会中。帕克注重实证分析,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作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他调查了芝加哥的贫民窟与当时颇为严重的犯罪问题。帕克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对日后欧美和日本等国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媒体的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帕克在《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中提到了传播学一直到现在还在研究的论题:媒体内容怎样影响公众意见?大众媒体是怎么被公众意见所影响的?大众媒体是否能够带来社会改变?人际传播是怎样与大众传播进行联系的?其对于传播的定义与香农后来提出的信息理论有相似之处。 拉扎斯菲尔德的 《人民的选择》 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在形成现代传播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思想影响,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从1930年在维也纳首次从事对广播听众的传播效果研究开始,到1937年在美国进行的“广播研究项目”和19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研究,他通过分析性地利用样本调查,做出了影响个人行为的、有因果关系的推论。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助手合作完成的《人民的选择》被称为“社会科学史上最复杂的调查研究之一”,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著作。 《人民的选择》以19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分析案例,试图阐释在大众传媒及人际关系的影响下,选民如何做出投票的选择。 促使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对大众在总统选举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诱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机器直接推动了包括传播学在内的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在美国的发展:社会学家奉命研究士兵的士气,以使整个军队的精神面貌更利于作战;社会心理学家奉命研究政治宣传的有效性问题,以使政府的指令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而深谙世界各国文化的人类学家则负责向政府提供建议,以减少美国政府在与日韩等国打交道时产生的摩擦。这些学者在各自领域的成功为人文社科带来很高的声誉和愈来愈广泛的研究领域。基于社会需要的各种新兴研究领域也促使人文社科摆脱单纯的思辨式研究方式而代之以实证式的研究方式,因为每一个研究成果都被期待着对紧迫的社会问题做出解释或者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人民的选择》和实证派传播学都诞生于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下。 《人民的选择》对于传播学学术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一是“两级传播”和“舆论领袖”观点的形成。 早期的宣传理论家支持强有力的大众媒体,但是,后来的传播学学者在研究媒体对于选举行为、消费决策和其他类型的行为变化时,没有找到这类强效果的证据。开始怀疑强有力的大众媒体效果论的主要学者就是拉扎斯菲尔德,而正是他的伊利县研究引发了他的怀疑。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希望证实大众媒体在构成人们关于总统选举中如何行事的意向上具有直接的与强有力的效果。他假定,在总统选举的投票决定会在竞选过程中做出,并会受到大众媒体中出现的有关选举问题和候选人的新闻和专题报道的影响。但研究结果却揭示了相反的事实:许多伊利县的选民在选举竞选开始之前就拿定了主意。600名调查对象中仅54名曾从一个候选人转向另一个候选人,而这些转变者当中只有一些人是直接因为大众媒体的影响才这么做的。媒体只能告知和说服一些关键个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舆论领袖”的那些个人,它们转而通过与其追随者的人际传播联系,即以一种两级传播流通的模式将这种效果加以扩大。 此外,将面对面的访谈和分组试验、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也是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方法论体系做出的一大贡献。阅读《人民的选择》不仅可以对传播学早年的学科发展有清晰的了解,也能从中学到不少有效的研究方法。 哈罗德·拉斯韦尔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我们许多人知道哈罗德·拉斯韦尔,大多是从其著名的5W传播模式开始的。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拉斯韦尔对社会传播的过程、结构及其功能,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清晰地阐释了5W传播模式以及大众传播三功能说。 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论文一问世便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成为早期传播学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至今,学界仍给予它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一部纲领性的力作,一部传播学的独立宣言。甚至认为,所有的传播学研究都仿佛是对拉斯维尔这一论文的注释,因为它涉及了传播学中的许多基本内容。总体看来,这篇论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中的诸要素;二是从外部功能上, 概括了传播活动的社会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拉斯韦尔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whom)说?通过什么渠道(what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ef鄄fect)?这就是著名的拉斯韦尔5W模式,这个模式简明而清晰,是传播过程模式中的经典。后来的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过各种修订、补充和发展,但大都保留了它的本质特点。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这五种分析涵盖了传播研究的主要领域。另外,它还导致了传播学对于确定效果的重视。 这篇文章的另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并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负功能。 这三种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以及文化传承。这三个功能主要是从政治学角度着眼的;1959年,查尔斯·赖特又从社会学的角度,为其补充了“娱乐”功能。由此,形成了传播学中经典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直到今天,它仍是传播学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基本入门知识。作为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活动,传播具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而拉斯韦尔的阐述,则为全面揭示大众传播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基础。此后,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其进行了丰富和拓展。 除了以上所说的5W传播模式和大众传播三功能说外,拉斯韦尔还在传播学领域做出了其他许多贡献。他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他关于政治宣传和战时宣传的研究,则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而今天的宣传分析,已被纳入到了传播研究的一般体系中;他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入到美国社会科学,并使其与政治分析相结合,从而在社会层面上运用了个体内部的弗氏理论;他还帮助创办了政策学,这是一门整合了社会科学知识与公共行为的交叉学科。因此,虽然拉斯韦尔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位传播学学者,但无疑在今天的传播学研究领域中,弥漫着诸多拉斯韦尔的思想和作品。他的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他是当之无愧的传播学奠基人之一。

发展传播学 一、产生背景:国家发展和现代化 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战后,国家发展成为许多获得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心事务。它们试图利用多种手段来促进国家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其中一种。 发展传播学的理论视野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现代化理论基础上的。概括起来,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价值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力产生于人类在科学革命推动下所获得的空前增长的知识。在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人们普遍认同这一模式:国家发展等于现代化、现代化等于经济增长。而历史证明,将现代化狭隘地理解为经济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倾向于重新定义现代化。发展传播学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基本观点 (一)丹尼斯?麦奎尔:媒介的社会责任优先于媒介的权利和自由。 1、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2、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 3、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二)威廉?哈森:具体化5个方面 1、所有大众传播工具都应由政府进行调动,完成支援国家建设这一伟大任务; 2、媒体因此应该支持政府,而不应对它挑战。因此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 3、信息(或真相)因此成为国家财产,它是一种稀有的国有资源,必须被用来为进一步深化国家目标服务。 4、一个暗含、并不经常被表述的观点是:当大多数实行发展理念的国家仍不得不面对包括疾病、文盲以及种族在内的种种问题时,个人言论自由及其他公民权在这些问题面前显得似乎有点不着边际(批评者认为这种理念为旧式极权主义提供适时的理论基础)。 5、这种提倡媒体应接受指导的理念进一步表明,在控制外国记者进出国境,以及穿越国境的新闻流动进行控制方面,每个国家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三、具体理论和人物 (一)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1964) 1、大众传媒传播信息能有效促进国家发展的观点,强调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 2、发展中国家在信息传播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消除这种信息不平衡的现象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3、信息传播在国家发展中有守望环境、参与决策和提供教育的功能。 4、最引人注目之处是提出了大众传媒在国家发展中具体可以发挥的功能,这包括: 1)扩张视野,使传统社会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形态,并通过媒介唤醒国家意识,促进国家的整合。 2)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国家的重要发展项目。 3)提高人民的抱负,拒绝被命运摆布。 4)为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气候。 5)与人际管道沟通。 6)赋予人与事以地位。 7)扩大上下沟通的政策“对话”。 8)执守社会规范,使人不敢轻易逾矩。 9)形成文化口味。 10)改变比较不重要的态度,疏导强固的态度。 ●评价:对大众传媒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持完全乐观的态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但过高地估计了大众传媒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是“现代人格”的放大器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勒纳《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1985年) 1、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作为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的社会机构,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它是现代社会举足轻重的社会机构。 2、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传媒信息、普及教育、参与政治、舆论监督。 3、特别强调人的现代化。将现代性人格定义为“移情性格”,即考察世事不限于个人狭隘经验,能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工业化使人摆脱传统社会长期造成的惰性心理,勇于接受与自己以往的经验截然不同的新思想、新事物,关注个人经验范围以外的事情,敢于尝试社会赋予自身的新角色。 4、最重要的论点:大众传媒不仅能刺激“移情性格”的产生,还能将这种人格传播至全社会,即在国民中普及此种人格,故称为现代人格的“奇妙的放大器”。 (三)媒介塑造现代性人格(英格尔斯) 1、国家落后不仅仅表现为经济状况,也表现为一种心理状态。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发展最终要求人的素质方面的改变。 2、英格尔斯最突出的贡献是从心理学家角度提供了传统人和现代人的概念。他认为,传统人(害怕革新,被动接受命运,敌视新观念,与外界隔绝等)的性格特质轻易不会改变,严重阻碍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首先解决人的现代化,培养皿中的现代化人格。 3、人的现代性形成与大众传媒的使用密切相关。传统人倾向于将大众传媒视为危险之物,认为它败坏了良好的风尚和道德,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因而抱有敌意;而现代人则愿意积极同信息来源保持接触。较现代的人对新的现代大众传播工具较信任,不太现代的人则重视传统的消息来源。由此他得出结论:一个现代人应当经常与大众传媒接触。 (四)大众传媒的创新扩散功能 (罗杰斯《创新扩散》,1962;《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1966) 1、提出曾经是发展传播学研究主导范式的创新∶扩散模式。他将传播视为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 2、创新的扩散过程包含四个环节:①创新发明;②扩散,即传播推广创新发明的渠道;③时间;④创新发明的对象:社会成员。 3、传播活动贯穿于创新扩散模式始终。首先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创新事物、采纳创新事物的方法、途径和利益等;其次传播是个人之间、领袖与民众之间交流的渠道,可以用来劝服人们接受创新与变革,人们利用这些渠道进行讨论,最后做出决策;最后传播可用来成功地教授人们采用创新事物所必须具备的技术。 4、创新扩散“四阶段论”(1977):知晓、见解、决策、证实。 5、关于个人层次的现代化,他将大众传媒视为中心环节,五个投入环节(原因):读写能力、教育程度、社会地区、年龄和世界主义精神,经由大众媒介这个转换器的作用,即可产生五个产出环节(结果):移情性格、务实和治家的创造性、政治知识、成就冲动和进取心。

  • 索引序列
  • 传播学论文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 传播学论文研究的目的是
  •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论文
  • 传播学论文的研究目的
  • 传播学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