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论文答辩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论文答辩

黄疸通俗的说便是皮肤与眼睛等部位会出现明显的黄色现象,成年人与新生儿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不过新生儿如果出现以上现象就需要特别 的护理与治疗,以下为详细的黄疸相关资料。何谓黄疸 所谓黄疸,是指胆红素因为某些原因,进而在血液间及体内组织间增加之情形,正常的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为1mg/dl,当胆红素质在1mg/dl到2mg/dl时,会出现皮肤及眼睛未呈现黄色的潜在性黄疸。而当胆红素质超过2mg/dl 以上时,就会在眼睛的结膜,口腔粘膜,皮肤等部位出现明显黄色的现象,称之为显性的黄疸。一般新生儿,都有胆红素值升高的情形,在出生后一至二天内出现,称之为生理性的黄疸。 黄疸的种类及产生原因 溶血性的黄疸 可能是先天性的疾病,或者是后天性如输血,败血症,虐疾,白血病,药物所造成的溶血性的黄疸。 溶血性的黄疸,主要是因为红血球遭到破坏,产生自体的异常情形,最后造溶血性的生理现象,因为其所增加的胆红素,肝细胞没有办法完全的处理,就形成了黄疸现象的出现。 肝细胞性的黄疸 可能的原因为肝脏的病变,口急性或慢性的肝炎,中毒性的肝功能障碍,肝硬化等情形。 当这些原因造成肝功能的受损时,就会使得肝细胞之胆红素较难被摄取与再利用,因此造成胆红素的增加,形成黄疸之情形。 肝内胆汁郁积性的黄疸 酒精,肝炎病毒,或者是过敏性的药物,都有可能造成胆汁郁积性的黄疸,这是因为肝内的毛细胆管等的障碍,最后使得胆红素无法正常的排泄于胆汁之中,就造成胆汁郁积性的黄疸。 闭塞性的黄疸 当肝管,胆囊,或总胆管发生结石的情形时,或者是发炎,肿疡,胆道闭锁,胆管囊肿等病变时,都有可能造成黄疸情形。因为肝细胞所排泄于胆汁中直接胆红素,因为阻塞的原因而无法排泄于肠道之中,最后逆流于血液,产生黄疸之情形。 体质性的黄疸 如母子血型不合,Rh因子不合,都有可能造成黄疸。另外体内的酵素缺乏,如GT-6-P-D缺乏,或者是葡萄糖甘莓缺乏,也都会造成家族性的黄疸症状出现。 黄疸出现的部位 一般而言,黄疸最容易出现的部位为眼球结膜的部份,眼睛呈现黄色是最明显可见的黄疸症状。 同时口腔粘膜,颜面也都会较快出现黄色的情形,脸部会比胸部早,胸部又会比四肢早出现泛黄的情形。若真的连四肢都出现黄色,足见其已是十分严重的黄疸。 黄疸的临床症状 黄疸会有全身倦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痛感,右侧肋骨部位疼痛,身体的瘙痒感,或者是轻微的发烧情形。 如果是属于闭锁性的黄疸时,则会出现灰白色的粘土便,也就是含脂肪量丰富的脂肪便,以及浓茶褐色之尿液。 黄疸的恶化情形 脂溶性维他命K会产生吸收障碍的情形。 凝血酵素原因此而生成发生障碍,可能引起出血的情形。 脂肪因为分解能力的变低,进而产生便秘之症状。 严重的黄疸可能会造成肝性昏迷。 肝性昏迷可能会有嗜睡,记忆力减退,幻觉,脑波异常,发烧,白血球增加等等的情形。 黄疸的一般治疗与处理 安静治疗法 维持黄疸病患精神上的安宁,环境上的舒适,卧床休息,都可以减缓疼痛的情形。 饮食治疗法 高蛋白,高热量及高维他命的饮食,但若有肝性昏迷时,则需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取。同时也应该选择比较优质的脂肪,水份及盐份都要有所限制,当然最好可以配合禁烟及禁酒,因为酒精会造成肝脏的负荷,而尼古丁也会增加在肝脏的负担。 高纤维的食物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可以预防便秘的情形出现,因为便秘是肝性昏迷的一个诱因之一,所以需要特别加以预防。 外科治疗及药物治疗 其他治疗法 如照光治疗法,换血,导管引流等治疗方式。 新生儿黄疸 一般新生儿胆红素值都会比较高,当超过5mg/100ml时,黄疸便会出现于眼睛结膜,指甲床及皮肤上面。 新生儿的黄疸之种类 生理性的黄疸 通常在出生后二到三天出现,胆红素的浓度,足月儿不超过12mg%,早产儿不超过15mg%,黄疸症状消失的时间,足月儿是一周内,早产儿是二周内,胆红素值恢复正常的时间,足月儿是三周内,早产儿是四周内,符合以上所述的,即为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的黄疸 只要是胆红素值超过生理性黄疸的范围时,都是属于病理性的黄疸。 母乳性的黄疸 哺喂母乳的新生儿,因为母亲体内的黄体脂莓会抑制尿甘酸转移莓的作用,进而影响到胆红素的结合,就会因此而造成新生儿的间接胆红素增高,黄疸的时间也会因此而比较长,比较容易发生。 核黄疸 当新生儿的间接胆红素超过20-25mg/100ml时,便会通过脑血屏障,在脑基底及海马处染成黄色,造成脑部组织的损伤。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原因 红血球的破增加时。 白蛋白结合的作用减少时。 消化道重吸收作用增加时。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原因 身体的感染 如德国麻疹,B型肝炎,水痘带状泡疹病毒怠染等,或细菌及寄生虫感染。 母亲与小孩的血型不合 可分为ABO血型不合与Rh因子不合两类。 可能产生病理性黄疸之血型配合是:母亲O型,婴儿A型或B型,母亲A型,婴儿B型或AB型,母亲B型,婴儿A型或AB型。 酵素缺乏 如蚕豆症及葡萄甘酸莓缺乏。 胆道疾病 如总胆管闭锁,胆汁栓塞,肝内闭锁等疾病。 药物影响 使用的药物若会与胆红素竞争与白蛋白结合时,也会造成黄疸。 母乳影响 喂母乳的婴儿在出生后第四天开始慢慢增加,到第十天至第十五天到达最高峰,如果继续喂母乳,可能需要三到十二周胆红素才会恢复到正常值。 红血球异常 如海洋性贫血,红血球细胞酵素缺乏,遗传性圆红血球症等。 化学性溶血剂 如维他命K等药物,或者是会引起G-6-P-D缺乏之药物或化学制剂。 血管外溶血 如出血,血肿及瘀斑等外症造成之溶血。 肠肝循环增加 如先天性的巨结肠症,肠阻塞症,幽门狭窄,肠道闭锁等先天性的疾病。 代谢性病变 如半乳糖血症,先天性甲状腺机能过低,脑下垂体机能过低等。 新生儿核黄疸原因 早产儿比较容易出现,因为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减少之原因。 窒息与酸血症。 低白蛋白血症。 细菌感染。 其他:如药物的影响,饥饿或低血糖,溶血等也都容易产生核黄疸的情形。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治疗概述 一般的生理性的新生儿黄疸,多使用光线疗法,也就是俗称的照光,光线疗法主要是以灯光照射婴儿皮肤,以便将脂溶性的未结合的胆红素改变其构造,将其分解为对脑无毒性的产物光学胆红素,使它易于溶于水中,而且比较容易快速的经由胆汁或尿液中予以排出,同时也可以经由照光而刺激及增加肝脏对胆红素的排泄作用。 新生儿黄疸光线疗法之优点: 1.不需要特别的医疗训练,一般的护理人员都可以操作。 2.经济实惠。 3.对婴儿的伤害性及危险性都比较小。 新生儿黄疸光线疗法之缺点: 对于降低婴儿血中胆红素的质,相对其他治疗而言,是比较缓慢的,同时也只局限于光照射的到的部位。 对于血中胆红素的量比较高,或者是胆红素值上升的比较快的情形下,对于预防婴儿脑部受损时的效果相对的也是比较差一点的。 新生儿黄疸光线疗法之副作用: 1.可能会有嗜睡的情形出现。 2.婴儿可能会产出绿色的稀便。 3.婴儿的体温可能会比正常为高。 4.婴儿可能会产生深色的尿液。 5.因为带眼罩,会造成婴儿比较激动,不安,易哭,因此会有吞入空气因而腹胀的情形。 6.皮肤若过度照光可能会产生脱水的情形。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跟新生的代谢特点有关系。新生儿黄疸增高的原因:第一,胆红素生成增多,多是因为新生儿红细胞明显高于正常的成人,或者儿童因为在宫内相对缺氧,使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寿命缩短,所以生后红细胞大量破坏以后,使胆红素增高。第二,肝酶活性低,新生儿处理胆红素能力比较差,这种情况下使胆红素增高。第三,肝肠损坏增多,因为新生儿肠蠕动比较慢,通过肠道的血管回吸收,使他的胆红素增高。第四,新生儿排大便延迟,这些原因使新生儿黄疸就是明显增高的原因。【拓展资料】一、病理性黄疸具有以下特点:1.黄疸出现过早,常在24h内出现;2.黄疸程度过重,血清胆红素>205-257umol/L;3.黄疸进展过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85umol/L;4.黄疸持续多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5.黄疸褪而复现,或再度进行性加重;6.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凡符合以上特点之一者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不同,根据其特点可以相互鉴别。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由许多原因组成的一组疾病,常见的几种黄疸原因是: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等,不同原因形成的黄疸其黄疸的特点又各不相同。三、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四、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延迟喂奶(开奶晚)、呕吐、生时及生后缺氧、寒冷、胎粪排出晚均可加重生理性黄疸。新生儿ABO溶血、RH溶血、先天性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症、败血病等,可造成病理性黄疸。黄疸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该病多危及生命,即便抢救治疗及时保住生命也会遗留日后的脑瘫。 无论是妈妈怎么坐月子,一定不能让宝宝在黑暗的家中度过新生儿时期,只要不是寒冷的大风天气,每天都应该开窗通风换气,让自然光线照进室内,若气温许可,最好给宝宝勤洗澡,这样不仅便于发现宝宝是否有黄疸出现,同时也对宝宝大脑发育非常有利。若发现有黄疸,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都应咨询专业医生,以便及时诊治,千万不能等待黄疸自然消退。 对于那些妈妈是“O”型血,爸爸是“A”型血或“B”型血的,生宝宝前后应及时做相关检查,防止“ABO”溶血的发生。 当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疸,积极治疗:1、24小时内出现黄疸;2、黄疸程度深,进展快,即在一天内就加深很多;3、黄疸持续时间长或消退后又重新出现并进行性加重: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 新生儿黄疸发生的'几率很高,其中不少是生理性黄疸,不需治疗就可自然消退,但也不排除有一些是病理性黄疸。如何处理应多听取医生意见,以免贻误诊断与治疗。 “黄种人新生儿发生黄疸非常普遍,肉眼观察,约有50%的足月儿、80%的早产儿出现黄疸。”农绍汉介绍,人体内的血清胆红素增高所引起的皮肤、眼睛巩膜的黄染称作“黄疸”。血清胆红素是人体内红细胞衰老死亡后的降解产物,如果血清胆红素过多,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下降,血清胆红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会引起黄疸。 如果是黄疸持续不退而且有加重的迹象,同时宝宝出现精神不好、哭闹增多、体重下降等情况时,便不可再掉以轻心。当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疸,积极治疗:1、24小时内出现黄疸;2、黄疸程度深,进展快,即在一天内就加深很多;3、黄疸持续时间长或消退后又重新出现并进行性加重: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 “从皮肤上看,孩子的皮肤呈柠檬黄或胡萝卜黄,都应该是病理性黄疸。仅脸部、躯干发黄为轻度,黄过膝盖到脚是中度,手心、脚心都是黄色就属于重度了。”农绍汉表示,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有母婴血型不合导致溶血,母亲患肝炎、地中海贫血、肠道病,孩子有宫内感染等,有的则因为喂养母乳而出现。 尽管多数的黄疸比较好治疗,但如果黄疸浓度过高,甚至发生“核黄疸”,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引起运动障碍、脑瘫及听力问题外,严重的可导致死亡。农绍汉说,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但最保险的还是在医院监测,一般情况下,经皮测胆红素如高于毫克/分升,则应住院诊治。 目前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多数是采用照光治疗。通过照光,能让体内的胆红素转换成其他物质,使得体内不断堆积的胆红素找到另一个出口,黄疸的症状就能改善。而照光对肝功能并没有影响,等到宝宝的肝脏成熟后,能够自己处理胆红素时,才算达到正常状态。但是照光后仍无法改善的宝宝,必须以药物或换血来治疗。如果黄疸是由于胆道闭锁所形成的,就需要用手术治疗了。 另外,专家提醒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新生儿黄疸护理论文答辩介绍

分类: 生活 >> 育儿 解析: 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新生儿黄疸较常见,引 起的原因多而复杂且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1.胆红素生成较多 新生儿每日生成的胆红素为成人的两倍以上,这是由于新生儿初生时红细胞数相对多;其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且破坏快;旁路胆红素来源多和血 红素加氧酶在生后7天内含量高,产生胆红素的潜力大引起。 2.肝功能不成熟 肝细胞内 Y、Z蛋白含量低,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5~15天达到 成人水平;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 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 3.肠肝循环特殊 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 红素转化为尿胆原和粪胆原。且新生儿肠道内ß-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将肠道内结 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和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壁吸收经肝门静脉达肝。加重 了肝的负担。 因此,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l%~2%,极易出现黄疽。 【新生儿黄疸分类】 (一)生理性黄疸 大部分足月儿在生后 2~3天出现黄疸,5~7 天最重,10~14天 消退,早产儿可延 迟至3~4周,一般情况良好。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umol/L(15mg/dl)作为生理性黄 疸的上界目前认为欠妥,因较小的早产儿即使胆红素<171umol/L(10mg/dl)也可能发 生胆红素脑病。 (二)病理性黄疸 1·特点 ①黄疸在24h内出现;②黄疸程度重、发展快,血清胆红素>205umol/L(12mg /dl)或每日上升>85umol/L(5mg/dl)。③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 周)或退而复现,并进行性加重;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dl)。 2.原因 (1)感染性: ①新生儿肝炎,大多因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通过产道时被感染,以 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为常见;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由于细菌毒素加快红 细胞破坏、损坏肝细胞所致。 (2)非感染性: ①新生儿溶血(见本节);②胆道闭锁;③母乳性黄疸;④胎粪延迟 排出;⑤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等;③药物性黄疸如维 生素K。等;①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均可加重黄疸。 【治疗原则】 1.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 2.降低血清胆红素蓝光疗法(参阅第五章第五节);提早喂养和保持大便通畅。 3· 保护肝,控制感染不使用对肝有损害及可能引起溶血及黄疸的药物。 ’4.适当输血浆和白蛋白,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 5.纠正缺氧和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二、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 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 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已知血型抗原有160多种,但新生儿溶血病以ABO血型 系统不合最为多见,其次是Rh血型系统不合。主要是由于母体存在着与胎儿血型不相容 的血型抗体(IgG),这种IgG血型抗体可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后,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 而出现溶血。 (一) ABO血型不合 母亲多为 O 型,婴儿 A型或 B型,如母为AB型或婴儿为O型则均不会发生溶血。 由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A、B血型物质,因此,O型血妇女通常在孕前早已接触过A、B 血型物质的抗原物质 *** ,其血清中产生了相应的抗A、抗B的IgG型抗体,妊娠时经 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溶血,故ABO血型不合者约50%在第一胎即可发病。 (二) Rh血型不合 Rh血型有6种抗原(C、c;D、d;E、e),其中 D抗原最早被发现且抗原性最强, 临床上把凡具D抗原者称Rh阳性,反之为阴性。我国汉族人大多为Rh阳性,仅% 为Rh阴性。 当胎儿红细胞的Rh血型和母亲不合时,若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确为母体缺少, 一旦胎儿红细胞经分娩时胎盘失血进入母体循环,使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由于初 次母体致敏,免疫反应发展缓慢且产生的是IgM型弱抗体并不能通过胎盘,到以后产生 IgG型抗体时,胎儿已经娩出,因此Rh溶血病般不会在第1胎发生。当发生初次反应 后的母亲再次怀孕时,即使分娩时进入母体的胎儿血量很少(~),亦能很快 地发生次发兔疫,产生大量IgG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溶血。因此Rh溶血 病症状随胎次增多而越来越严重。极少数未输过血的母亲在怀第1胎时就发生Rh溶血 病,这可能与产妇是Rh阴性而产妇的母亲为Rh阳性有关。 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Rh阴性孕妇和Rh阳性胎儿,但也可发生在母婴均 为阳性时,这主要是由抗E,抗C或抗e、c等引起。其中以抗E较多见。 【临床表现】 症状的轻重和母亲产生的IgG型抗体量、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结合程度 及胎儿代偿能力有关。ABO溶血症临床差异很大,Rh溶血症常比ABO溶血者严重。 1.胎儿水肿 患儿出生时全身水肿,皮肤苍白,常有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及贫 血性心力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大多死亡,严重者为死胎。 2.黄疸 Rh溶血者大多在24小时内出现黄疸,ABO溶血病大多在出生后2~3天 出现,黄疸发展迅速。 3· 贫血 Rh溶血者,一般贫血出现早且重;ABO溶血者贫血少,一般到新生儿后 期才出现。重症贫血易发生贫血性心力衰竭。 4.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是指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组 织的病理性损害,又称核黄疸。一般发生在生后2~7天,早产儿尤易发生,当血清胆红 素>342umol/L(20mg/dl)易引起核黄疸,需积极处理。 【治疗原则】 1.产前治疗 可采用孕妇血浆置换术、宫内输血和考虑提前分娩。 2.产后治疗 包括换血疗法、蓝光疗法(参阅第五章第五节)、纠正贫血及对症治疗 (可输血浆、白蛋白,纠正酸中毒、缺氧,加强保暖,避免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 三、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常见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activity intolerance) 与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贫血有关。 2.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与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有关。 3.知识缺乏(家长) 与缺乏对黄疸的认识有关。 【护理措施】 (一)了解黄疸程度 1.观察皮肤 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判断其发展速度。 2.光照疗法护理(参阅第五章第四节) 3.耐心喂养患儿 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护理人员应按需调整喂养方 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二)严密观察 1.生命体征观察 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尤其在蓝光照射时,加强监 测次数,注意保暖,确保体温稳定,及时发现呼吸变化并积极处理。 2.神经系统 主要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3.大小便观察 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 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4.处理感染灶 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是否有分泌物,如有异常及时 处理。 5.补液管理 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及时纠正酸中毒。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 速度,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 也可进入脑组织。 (三)健康教育 ① 使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的配合; ②对于新生儿溶血症,作好产前咨询及孕妇 预防性服药;③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的出现,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④若为 母乳性黄疸,嘱可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 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 再恢复母乳喂养。⑤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 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现已越来越大,尤其在新生儿护理的过程中,面对的都是有着家庭重托不会言语的小生命,新生儿科护士肩负着孩子们的康复和孩子家庭的幸福和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生儿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新生儿;护理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如何以新的医学模式进一步加强小儿保健,防治小儿疾病,促进我国 儿童 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未来,所以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每年出生儿童约800名左右,新生儿体重千克。其中男婴约占新生儿的55,4%,女婴约占新生儿的。新生儿脱离母体而独立生存,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其适应能力尚不完善。因此,提高新生儿保健水平和护理质量,减少新生儿疾病和死亡,就成为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我们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逐渐摸索出一些 经验 ,现 总结 如下,和大家共同探讨。

1 保 暖

新生儿出生后应注意保暖,产房温度应以22℃左右为宜。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不成熟,环境温度低时,其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的调节功能差,使体温降低。且新生儿躯体小,总液体含量少,体内储存热量少,对失热的耐受能力差,寒冷时即使有少量热量丢失,体温便可降低。所以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用预热的毛巾擦干皮肤,并采取各种保暖 措施 ,使新生儿处于中性温度中。【可用预热的被毯包裹;也可放置于红外线保温台上或暖箱中数小时】。

2 喂 养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喂养,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新生儿喂养主要依赖母乳,母乳是最佳的天然食品,母乳中所含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分等,含量适中,比例适当,质地优良,最易于新生儿消化吸收。母乳中还含有多种抗感染因子,如分泌型IgA;乳铁蛋白;溶菌酶及各种细胞成分,可明显减少婴儿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采用母乳喂养是最经济;简便;安全的 方法 ,同时通过喂奶的过程可增进母子感情,密切母婴关系,良好的感觉刺激使婴儿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有利于婴儿的心理发育。而且应早吸吮;早接触;早开奶,乳汁的产生是泌乳激素和泌乳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要鼓励母亲让婴儿勤吸吮,哺乳时不要限定间隔时间和次数。婴儿哭闹;母亲感到奶胀;母亲认为孩子需要时均可喂哺,新生儿胃容量小,胃排空时间短,应按需喂哺,一般每天不少于8次。因各种原因母乳分泌不足时,每次应先喂母乳,将乳房吸空,不足部分用其他乳品替代和补充。合理的奶粉调配在保证婴儿营养摄入中至关重要,有统一规格的专用小勺,奶粉勺宜加入温开水30ml(水温约60℃),调配奶粉时一定要注意做好奶具的消毒。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刚出生的婴儿嘴里常常会有一些粘液,而且常常伴有恶心的症状发生,那是因为在母体里或分娩时吸入羊水所至。所以应把新生儿头略偏向一侧,随时擦去新生儿吐出的粘液。新生儿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或神经肌肉协调功能差可出现反流。而且新生儿的胃处于水平位,韧带松弛,易折叠,大脑皮层控制呕吐反射的能力又不完善,故易发生漾奶。此外,如喂养方法不当,如奶头过大,吞入气体时,婴儿往往也会发生溢乳。因此每次喂奶后,将婴儿抱起,头靠在母亲肩上,轻轻拍背,等吞入空气排出后再将新生儿放在床上,【俗称拍嗝】。

4 预防感染

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皮肤薄,吞噬细胞少,抗体水平低,造成新生儿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而且局部感染易扩散。如脐炎;尿布疹;牙龈炎;皮肤小脓疱。处理不妥当,会导致败血症危及生命。为预防感染,每次接触婴儿前均应严格洗手,护理和操作也应注意无菌,指导妈妈每次喂奶前不但要洗手,还要用温水洗乳房,以免病从口入。

5 护 理

皮肤护理 保护皮肤,使皮肤清洁,经常洗澡,在脐带脱落前,不要把新生儿全身浸在水中洗,以免脐带被浸湿后污染,也可用防水脐贴来保护脐部,洗澡水不宜过热,一般在38℃-42℃。洗澡前准备好替换的衣物,可选用专用的婴儿皂和浴液,忌用刺激性肥皂。洗脸部时应用干净棉球清洗眼部和鼻腔,洗身体时应注意洗净皱褶处,尤其是颈部;腋下和大腿根部。

臀部清洁尤为重要,大便后用温水将臀部洗干净,要遵循从前向后的顺序即从会阴到肛门的顺序,以预防来自肛门的细菌污染会阴部引起感染。替换的衣物和尿布应选用质地柔软,吸水性强,透气性好的纯棉制品,化纤类织物对新生儿是不适宜的。给婴儿洗澡,动作要快;轻柔。洗后立即擦干,穿好衣服,以免受凉。洗澡时间不可安排在婴儿吃奶或要睡觉时,可在婴儿吃奶后1小时,婴儿觉醒时为宜。婴儿排便后及时清洗臀部,以免因尿便刺激而发生臀红和尿布疹。

脐部护理 脐部护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脐带未脱落之前,此时脐带残端是一个创面,脐带内血管尚未完全闭合,有时还会渗血容易发生脐炎并导致败血症。脐炎可表现为脐部周围皮肤红肿,脐部有渗出物,严重时新生儿可表现为精神弱;吃奶差,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因此这一阶段,脐部护理尤为重要。首先要保持脐部干燥,经常检查脐部是否有红肿,渗出。可用碘伏擦拭脐带残端和脐轮周围,保证脐部清洁干燥。如有结痂者,对结痂下有无渗出物或脓性分泌物更要关注和清洁处理。并且每天更换脐部保护带,如脐部保护带被新生儿尿液及粪便污染,应及时更换。脐带脱落之后,仍会有少量分泌物,每日用碘伏棉棒擦拭,保持脐部干燥;清洁即可。

眼部护理 新生儿要有专用的脸盆和毛巾给婴儿洗脸,洗脸时用干净的棉球沾水清洁眼部。应由内眦擦向外眦。有时新生儿两眼红肿,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睁不开眼,临床上用小乐敦滴眼液效果较好。在做眼部护理前必须注意洗手。

口腔护理 口腔黏膜不宜擦洗,在新生儿的牙龈上常客看到白色的小圆点,一般高出牙龈,像小米粒一样习俗称它为“马牙”实际上它是角化的上皮细胞团,不用处理会自行脱落,但老人们常常用黑布去擦它,这样做往往损伤了新生儿娇嫩的口腔黏膜造成感染,重者可导致败血症,危及生命。我们要加强健康 教育 ,向年轻的父母讲清危害。在新生儿的口腔还经常可以看见白色斑点状或泡状膜样东西样子像奶块,但基底部潮红,不易擦去,在医学上叫“鹅口疮”多半是由于喂奶时不注意卫生,也可能是宝宝服用抗菌素造成的。鹅口疮会令会令宝宝感到很疼影响吃奶。

妈妈要注意卫生喂奶前要洗净双手,还要勤换内衣。

衣物及尿布的选择 新生儿的衣着应选纯棉制品,宜宽大质地柔软,不用纽扣,无接缝,清洁舒适即可。尿布的选择尤为重要。新生儿吃的都是液体食物经常会尿湿尿布,如更换不及时新生儿会出现臀红和尿布疹。它就是由于尿布更换不及时,大小便污染尿布后刺激皮肤而形成的。

当尿布不透气,尿布用洗衣粉洗后未漂净,残留较多碱性药物均可发生。开始仅为臀部,外阴部皮肤发红,严重者可使皮肤糜烂,溃疡。应选择柔软透气好的纯棉制品,颜色以浅色为主。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薄嫩,对一些重色或化纤类的衣物会产生过敏反应,还易受空气中的杂质等外界刺激,导致在脸部,前胸,后背等部位经常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如红斑较重时,临床上用百多邦脓泡膏效果较好,轻者无需处理会自行消退。

新生儿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宝宝出生后2-3天皮肤会发黄,这就是新生儿黄疸,一般出生后7-10天会自然消退。吃母乳的宝宝黄疸持续时间可能会长一些,早产儿的黄疸比足月的要重一些,消退的会慢一些。如果黄疸出现的早,黄的厉害,排除病理性黄疸后,用茵栀黄口服液效果不错。

新生儿抚触 婴儿的抚触是指在科学指导下有技巧的对婴儿全身进行抚摸。婴儿有被爱的需求,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除了有喂养和睡眠这些生物性需求外,更有情感上的需求,需要有人对他讲话,经常给予肌肤上触摸和抚爱以满足肌肤饥渴。早期婴儿抚触密切了亲子交流,是孩子情商发育的最关键的要素,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抚触让大量良好,温和,适度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达到婴儿大脑,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利于婴儿生长发育减弱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应答,提高免疫力,增进亲子交流,亲子互动,减少哭闹改善睡眠。做抚触时婴儿应处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清醒、半空腹、沐浴后为最佳时间。

抚触时应先洗手,用婴儿润肤油或爽身粉擦于手掌侧,边和孩子说话或放些轻柔的音乐边做抚触。手法要轻柔,逐渐增加力度。抚触按照头、胸、腹、四肢、背部、臀部的顺序进行,每个部位4-6次。每日1-2次,时间5-15分钟。抚触时应注意婴儿的反应,一旦孩子觉得足够了,或者哭闹不配合时需停止操作。

预防接种 ①卡介苗:新生儿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采用皮内注射法,如因特殊原因未及时接种者应于产后三个月内接种,超过三个月未接种应先做结核菌素试验,确诊未感染结合才可接种卡介苗。卡介苗接种后两到三天局部发红,2-3周形成红肿硬块,中间逐步软化形成小浓疱,破溃后留有疤痕,个别婴儿会有邻近淋巴结肿大、化脓、破溃可请医生帮助处理。②乙肝疫苗:生后第1天、1个月、6个月时应各注射重组乙肝病毒疫苗1次,第一次的乙肝疫苗大的越早,新生儿产生抗体也就越早。如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患者,婴儿出生后应立即肌注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新生儿疾病筛查 新生儿应进行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筛查;目前开展的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的筛查(新生儿出生72小时-7天内吃足8次奶就可以采血了,如因特殊情况未及时采血者,最迟不超过20天);及听力筛查。

【摘 要】“新生儿期”是胎儿从母亲子宫内娩出到外界生活的适应期,由于这段时期新生儿的身体系统各个脏器功能的发育尚未成熟,易出现一些问题,因而新生儿护理是新生儿时期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新生儿保健工作的重要部分,护理起来应需细心、科学、合理。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护理特点

新生儿是指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满28天[1]。近年来,我国的新生儿数量有所提高,但其死亡率及病死率却大幅度的降低。这一结果的出现是与护理意识和护理观念的转变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才能获得良好的生长发育基础[2]。根据多年来对新生儿科工作的经验,有关新生儿的护理特点总结如下:

1 注意室温、体温及光线

新生儿是胎儿的继续,胎儿脱离母体以后就会独立生存,他所处的环境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新生儿对外界温差的变化有些不适应,因此出生后应立即将其全身轻轻擦干,用洁净温暖的棉毯包裹,适宜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28℃[3],盛夏要适当降温,而冬天则需要保暖,但均应注意通风时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新生儿体温应保持在36~37℃,生后第一天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体温稳定在℃左右时,可改为每6~12小时测一次[4]。若体温低于36℃或高于38℃时,应查找原因,进行处理。而室内的光线[5]不能太暗或太亮,有些家长认为新生儿感光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欢挂上厚重的窗帘,其实这是不宜的,应让宝宝在自然的室内光线里学会适应,而避免阳光直射眼部。

2 注意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娇嫩,容易损伤,因而接触动作要轻柔,衣着要宽松,质地要柔软,不宜钉扣子或用别针。要用温水擦洗皮肤皱折处,每次大小便后清洗,并用毛巾擦干。新生儿洗澡时不需要肥皂。肥皂是一种脱脂剂,而婴儿的皮肤很娇嫩。他需要保留所有的天然油脂,所以6个星期前只用水洗。你也许想要试试一种特别的液体肥皂,这种肥皂只需加到洗澡水里就行,无须冲洗。一定要用沾有肥皂的手指好好地擦洗过所有的褶皱,然后再冲洗干净。将皮肤彻底揩干,潮湿的褶皱部分非常容易导致发炎[6]。

3 注意脐带护理

婴儿一出生脐带就会被夹住并立刻剪断,只留下5-8厘米的根部。过几天,脐带就干枯了,然后它会脱落。在新脐带未脱落时,每天用75%乙醇溶液擦洗脐部一次,然后用消毒纱布盖上,洗澡后必须保持脐部干燥清洁。脐部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带有恶臭味,脐窝周围皮肤发红时,称之为新生儿脐炎。由于脐炎可引起腹壁蜂窝组织炎、腹膜炎、败血症、肝脓肿等严重疾病,所以,预防脐部发炎显得更为重要。如已经发炎时,应及时用双氧水清洗脐部,再用75%酒精消毒处理(也可使用“聚乙烯醇醚络碘溶液”进行脐部的处理,避免酒精带来的皮肤刺激),并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7]。

4 注意喂养

目前,居多研究表明出生后母乳喂养越早越好,一般为出生后半小时左右。然而刚出生完毕的产妇来说,其母乳量可能不能满足婴儿的应用需求,为此可以在初期对婴儿进行适当剂量的糖水喂养。也要尽量让新生儿吮吸乳头,以促进乳汁分泌,并增进母婴的感情。同时,对婴儿的母乳喂养基本上来说不需要定时定量,以婴儿的实际需求为主,每次喂养并不是越多越好,应适当而增加喂养频率为宜。人工喂养时奶嘴洞大小应适中并注意温度,奶嘴喂奶时尽量不要让婴儿吸进空气,以免吐奶,而喂完之后可轻拍宝宝背部,以免积气。此外要对奶瓶、奶嘴严格煮沸消毒。

5 正确看待特殊生理现象

如所谓的新生儿“马牙”、女婴出生后数天内阴道有粘液或血性分泌物,红尿、乳房肿大、红斑、色素斑以及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天出现)等,这些现象过几天后就会自然消失,不必特殊处理。如果时间较长或出现 其它 不良症状时,则应去医院检查[2]。

6 注意预防感染

护理新生儿时,要注意卫生,在每次护理前均应洗手,以防手上沾污的细菌带到新生儿细嫩的皮肤上面发生感染,如护理人员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带菌者则不能接触新生儿,以防新生儿受染。如新生儿发生传染病时,必须严格隔离治疗,接触者隔离观察。对新生儿居住的室内进行及时的通风和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并且尽量避免流动性人员对婴儿进行密集的探视,以减少新生儿受感染的机会[8]。

总而言之,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生后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可见新生儿护理是极其重要的。相关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新生儿护理之前,应对有关新生儿护理的基本常识进行掌握,避免任何唯心的护理意识和护理活动。新生儿出生不久,不能马上适应外部的环境,而且,其生理功能和体质都比较薄弱,因此,新生儿护理是新生儿时期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新生儿保健工作的重要部分,提高新生儿的护理水平,就等于给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护理起来应需细心、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 彭田红.浅谈新生儿护理的体会[J].华章,2013,2:359

[3] 陈琴.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3-08

[4] 陈清霞,付伟.新生儿体温测量研究现状[J].健康研究. 2013-04-15

[5] 田继敏,胥素平. 医院新生儿室环境卫生学监测[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07-15

[6] 李自美. 新生儿皮肤护理体会[J].世界中医药.2012-03-16

[7] 何小仁,廖凯明. 新生儿脐带护理浅析[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05-15

[8] 张凤梅,王成贤,张静. 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J].职业与健康.2005,21(6):956~957

浅谈新生儿护理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新生儿护理论文范文

2. 浅谈婴幼儿护理论文

3. 儿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4.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

5. 浅谈妇产科护理论文范文

6.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大全

1.护患关系如何影响儿科护理的质量和成果?2.如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护患关系对儿科护士临床决策有何影响?4.护患关系如何改变儿童的健康获益?5.护患关系如何改变父母的护理体验?6.护患关系是如何影响儿科护士的工作表现?7.如何提高护士护患关系的质量?8.社会和文化的不同如何影响护患关系?9.护患关系对儿科护士的绩效和职业发展有何影响?10.如何实施有效的护患关系管理?

解读正确护理新生儿黄疸方法

一、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不同护理

对于新生儿病理性的黄疸来说我们一般可以采用蓝光照射的治疗方法来治疗,但是在照射时候要保护好宝宝的眼睛已经会阴部位。

同时医生会开退黄疸的药,一般来说,新生儿的胃对药物很敏感,所以可能有呕吐的现象发生,妈妈也不要惊慌,及时处理就好。

宝宝出院后如黄疸仍未全部褪尽,可把宝宝的皮肤完全曝露的太阳直接照射,同时要注意眼睛部分光线的遮挡,有助于黄疸的消退。如是母乳性黄疸可配合暂停母乳喂养3天,改用人工喂养,有助于黄疸消退。

还有就是在宝宝满月或者是第42天的时候,需要带宝宝回医院复查,这样医生可以做进一步的检查这样以便医生及时的发现问题。

二、新生儿黄疸护理要点

1、了解黄疸厉害程度

了解黄疸厉害程度,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判断其发展速度。一遍更好地控制治疗及护理。

2、在新生儿患有黄疸期间

在新生儿患有黄疸期间,常常会出现吸吮无力的状况,妈妈在哺乳或者喂养时,要有耐心。少量多次、间歇喂养,保证奶量充足摄入。

3、要注意保暖

要注意保暖,确保体温的稳定,并及时发现呼吸变化并积极处理。

4、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

在对新生儿黄疸患儿护理的时候,要观察患儿是否有哭声已经他们的吮吸力以及肌张力,从而来判断新生儿是有无核黄疸。

一旦发现新生儿黄疸出现得早,黄染严重程度发展得快,皮肤黄染范围大,如扩展到四肢,甚至手心脚心,就意味着病情严重,如果延误治疗就会发生核黄疸,造成脑神经系统不可逆转的损害。要尽早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必要的换血治疗。

5、发生胆红素脑病者

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的出现,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特殊现象,是婴儿出生足月之后出现脸上变黄的一种情况,爸爸妈妈这个时候会特别的着急。其实不雅特别着急,只要及时送去医院检查治疗,再加上一些正确的家庭护理方法就可以的。

1、每天要注意宝宝便便的颜色,便便的颜色可以确定是不是肝脏胆道出现问题,便便越来越发白就可以判断是不是胆道封锁,要给专业的医生检查。如果是胆道封锁的情况,要在宝宝两个月大的时候进行手术治疗。

2、每天要注意宝宝的日常变化,看看皮肤的颜色是不是越来越黄,是不是精神不好,胃口也不好,很嗜睡的情况,要是出现这些问题一定要及时抱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3、仔细观察黄疸的变化,黄疸是从头开始变黄,从脚部开始退,眼睛是最黄的,也是最难退的。如果是还是看不太出,就可以用手指按压住宝宝的皮肤,要是呈现白色的就没有问题,呈现黄色就要注意一些。

注意事项

宝宝从医院检查治疗之后,家里的光线不要太暗,也不要把窗帘拉的太严实。

每个新生儿都经过一个黄胆期即面部皮肤和眼白发黄,只是有的明显,有的用肉眼看不出,医学上称之为生理性黄胆。这种黄胆在生后2-3天开始出现,4-6天达高峰,10-14天消退。如果提前出现,延后消失,或黄胆严重者则属于病理性黄胆,需要到医院检查治疗。

出生后6小时开始喂水可以减轻黄胆的程度,因为肠蠕动可减少肠腔中的胆红素吸收。如果黄胆很重,就要住院进行光疗,能迅速降低黄胆,避免发生胆红素脑病(也叫核黄胆),因为核黄胆可引起智力低下的后遗症。

所以每位母亲要注意自己的宝宝的皮肤颜色,如有异常到当地医院咨询,以便让医生告诉你的`小儿是否需要治疗。

黄疸是因血清胆红素升高而引起皮肤及巩膜黄染。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具有一些特点:概括地说新生儿胆红素形成相对较多,而对胆红素的代谢、排泄功能又较低,所以大部分新生儿在生后一定时期里会发生生理性黄疸,有病时亦容易出现黄疸。

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1)在出生后2~3天起出现并逐渐加深,在第4~6天为高峰,第2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

(2)黄疸有一定限度,其颜色不会呈金黄色。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无明显的黄疸;

(3)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产儿黄疸一般在第3周内消退;

(4)小儿体温正常,食欲好,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有下列表现之一时常提示黄疸为病理性

(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

(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分升;

(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

(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

(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为细胞破坏增多,常见因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或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头颅血肿或其它部位出血亦使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黄疸。一些细菌、病毒感染可引起黄疸,感染可发生在宫内或出生后。

败血症、泌尿道感染时黄疸发生率较高。出生时窒息、缺氧或生后胎粪排出延迟者,黄疸往往较深。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克汀病)患儿的黄疸消退常延迟。母乳性黄疸,约占母乳喂养的~1%。

生理性黄疸一般毋需处理。生后较早地开始进食可以使胎粪较早排出,而且建立肠道的正常菌群,从而减少胆红素自肠道吸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黄疸。新生儿有黄疸时要避免使用磺胺药、阿司匹林,因这些药物有利于核黄疸的发生。

换血疗法

1.换血指征

(1)产前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出生时有贫血,脐血红蛋白<120g/L,水肿,肝脏肿大,心力衰竭者。

(2)血清胆红素生后24小时>17umol,24-48小时>257umoI/L,每日胆红素上升速度>85umoI/L,或经综合治疗血清总胆红素继续上升达342umoI/L者。

(3)出现早期脸红素脑病症状者。

(4)早产儿及前一胎有死胎,全身水肿,严重贫血者可放宽换血指征。

2.换血部位

(1)出生后<1周,脐静脉换血。

(2)出生后≥1周,大隐静脉换血。

中医中药

祖国医学称“胎黄。引起本病的原因有湿热熏蒸,寒湿阻滞,瘀积发黄等。

结语: 通过上文的描述,想必大家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也是有了了解了吧,新生儿体质会比较的弱,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好的症状,就比如新生儿黄疸情况,但是只要父母学会了如何护理,并且能够及时的就医,新生儿黄疸就能很快治疗好。

新生儿黄疸论文文献

喂母乳导致新生儿核黄疸? 最近读了篇医学文献,有篇文章统计了61个严重黄疸导致脑部病变〈即核黄疸〉的新生儿,其中59个新生儿是因为哺喂母乳失败才导致核黄疸,另外两个新生儿是因为蚕豆症引起核黄疸。喂母乳也会导致新生儿核黄疸?这颠覆了一般人传统的认知,尤其是现今极力鼓吹母乳至上与亲子同室的时代。

的确,喝母乳的婴幼儿比起喝配方奶的婴幼儿,有许多的好处,包括智商较高,较不易腹泻与中耳炎,也较不会有过敏疾病等,优点多多不及备载。但是哺喂母乳仍有许多地方要注意,尤其是当哺喂母乳失败时,仍有产生严重黄疸并发症的可能。

婴儿为什么会黄疸? 黄疸就是过多的胆红素沉积在皮肤上,使新生儿皮肤泛黄;胆红素上升有三大类原因,包括胆红素制造增加、胆红素排除减少与肠肝循环增加导致胆红素从肠道吸收回血液中〈表一〉。

表一、导致婴儿黄疸〈血液中胆红素上升〉的原因:

胆红素制造增加

红血球过多、溶血疾病〈如蚕豆症、妈妈血型是O型而宝宝血型是A型或B型、妈妈是Rh阴性血而宝宝是Rh阳性血〉、血肿〈包括脑出血或腹腔内出血等〉

胆红素排除减少

甲状腺机能低下、半乳糖血症、先天胆红素代谢疾病、妈妈有糖尿病等

肠肝循环增加

功能性或结构性肠阻塞、母乳本身

一般新生儿出现黄疸高峰的时间大约在4到7天大时,此时,黄种人的黄疸值〈10~14 mg/dL〉会较白人或黑人的黄疸值〈7~9 mg/dL〉高。当血液中的黄疸指数因各种因素上升而达到危险值〈健康足月新生儿是25 mg/dL左右〉时,就有可能会造成严重黄疸,引发神经病变〈表二〉。

表二、严重黄疸导致婴儿的神经病变:

急性胆红素脑病变

哭闹不安、肌肉张力增加、痉挛等

慢性胆红素脑病变〈核黄疸〉

脑性麻痹、舞蹈症、肌肉张力异常等

如何评估宝宝的黄疸? 我们在家中没有医疗检验设备,单从肉眼怎么知道新生儿的黄疸值已经接近危险值呢?首先,黄疸值慢慢上升到5 mg/dL左右时,婴儿的脸就先变黄,当黄疸值越来越高时,皮肤泛黄会慢慢进展到躯干、肢体近端甚至肢体远端,当手掌与脚掌都变黄时,婴儿就要到医院检查,因为此时很可能开始进入警戒区〈健康足月新生儿是15 mg/dL左右〉而需要住院检查黄疸原因并接受照光治疗了。

假使有检验设备协助,父母或医护人员若注意到宝宝有以下情况,也要提高警觉。

1.出生第一天宝宝皮肤就变黄。

2.血液中胆红素值每小时增加速度超过 mg/dL。

3.足月新生儿超过两周大时仍有黄疸。

4.大便不是黄绿色,而是渐渐变淡黄甚至白色。〈很可能有肝胆问题,须尽速就医,以掌握可以开刀治愈的黄金时间〉

宝宝黄疸如何处理? 黄疸的治疗首选是照光,血型不合引起溶血造成的严重黄疸还可以给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当使用这些方式黄疸值仍节节高升有伤害脑部之虞时,就只能给予换血治疗了。不过换血治疗可能出现电解质不平衡或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当上述方式都无效时才会使用。

如何预防严重黄疸的出现呢? 1.假使要哺喂母乳,应该依婴儿的需求给予,而不是看着时钟定时喂。但是当宝宝出生未满一周时,最迟要四小时喂一次奶。

2.如果依上述原则喂母乳,很有可能在一天之内喂奶8到12次,这是很常见的,并且可以降低严重黄疸出现的机率。

3.当宝宝体重下降超过7%,一天大便少于3次,有其它明显脱水表现如没有小便或眼泪时,或是妈妈母乳不足等,就可以考虑寻求母乳库别的妈妈母乳的支援,或使用市售的配方奶哺喂宝宝。

4.葡萄糖水与白开水的给予是不被建议的,因为这些都无法提供宝宝足够的热量。

5.注意宝宝可能有严重黄疸的危险因子,包括早产、溢奶甚至肠胃道阻塞、先天代谢疾病、宝宝血型是A型或B型而妈妈是O型等,这些都要提高警觉,密切注意宝宝皮肤颜色的变化。

6.预防性照光〈针对极度早产的新生儿,在出生36小时内,不管有无黄疸,都给予照光,以预防后续可能出现的严重黄疸〉是否需要?文献回顾发现,预防性照光的效果并不确定,因此极度早产的新生儿并不需要预防性的照光。

Crigler-Najjar综合征 Authors: Namita Roy-Chowdhury, PhD, FAASLD Jayanta Roy-Chowdhury, MD, MRCP, AGAF, FAASLD Section Editors: Elizabeth B Rand, MD Keith D Lindor, MD Deputy Editor: Shilpa Grover, MD, MPH, AGAF Contributor Disclosures 我们的所有专题都会依据新发表的证据和 同行评议过程 而更新。 文献评审有效期至: 2020-12. | 专题最后更新日期: 2020-10-30. 引言胆红素肝脏代谢由4个不同但相互关联的过程组成( 图 1 )。(参见 “胆红素代谢” ) 从循环中摄取 细胞内存储 与 葡萄 糖醛酸结合 胆汁排泄 在健康人中,约96%的血清胆红素是非结合胆红素。上述任何1个或多个过程异常均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可表现为单纯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也可表现为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均升高。肝炎、肝硬化等复杂临床疾病可影响多个过程,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都蓄积。在这些情况下,血浆中结合胆红素的比例升高。而单纯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的原因可能是胆红素生成过多(如溶血)但无肝脏病变,也可能是明确影响胆红素摄取或 葡萄 糖醛酸化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参见 “黄疸或无症状高胆红素血症的分类和病因” ) 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最常见的病因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Gilbert综合征和新生儿黄疸。本文将讨论罕见遗传性Crigler-Najjar综合征所致的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其他疾病,以及黄疸患者的诊断评估详见其他专题。(见相关专题)。 分类Crigler-Najjar综合征,也称伴 葡萄 糖醛酸基转移酶缺乏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胆红素代谢疾病。根据严重程度,分为2种类型:Ⅰ型和Ⅱ型( 表 1 )。 Ⅰ型: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引起重度黄疸和神经功能缺损,可导致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 Ⅱ型:血清胆红素浓度较低,患者可存活到成年,且无神经功能缺损。 Ⅰ型1952年Crigler和Najjar在3个家庭的6例婴儿中报道了Ⅰ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 1 ]。这6例婴儿在出生后几日内出现重度持久性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但没有任何溶血证据。其中5例婴儿在出生后15个月内死于核黄疸。另1例在15岁前未发生神经系统疾病,但15岁时,突然发生核黄疸,并在6个月后死亡[ 2 ]。这种综合征在所有种族中都有发生,且某些患者与血亲联姻有关[ 2,3 ]。 分子缺陷 — Ⅰ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的表型可由胆红素-尿苷二磷酸 葡萄 糖醛酸基转移酶(uridine-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UGT;UGT1A1)基因编码序列的多种改变引起;该基因控制胆红素结合( 图 2 ) 4-6 。这些突变导致生成异常 蛋白质 ,从而导致肝脏胆红素-UGT(UGT1A1)活性完全丧失或活性非常低( 表 1 )[ 7 ]。这不同于Gilbert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的基因缺陷位于启动子区域,而不是该基因本身;因此,正常蛋白质的生成数量减少,但蛋白质本身并无异常[ 8 ]。(参见 “Gilbert综合征与胆红素生成过多所致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 ) UGT基因存在多种亚型,其中只有UGT1A1(胆红素-UGT1)对人体内胆红素结合有显著作用[ 9 ]。UGT1A1基因发生的缺失、插入、错义突变或提前终止密码子,可位于构成UGT1A1 mRNA的5个外显子中的任何一个( 图 2 )[ 10,11 ]。位于外显子1的基因变异仅影响胆红素-UGT亚型(UGT1A1)的活性;而位于外显子2-5的突变影响UGT1A基因座表达的所有亚型。 由于一般人群中Gilbert型启动子的出现频率较高(51%的西方人至少有1个Gilbert型等位基因),一些Crigler-Najjar综合征致病突变的杂合携带者还在其正常等位基因中携带Gilbert型启动子。这种联合缺陷可导致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因为正常等位基因的活性约降至正常水平的30%[ 12,13 ]。这可解释以下现象:Ⅰ型和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患者的家庭成员中均常见中等水平的高胆红素血症。 1938年首次报道了Crigler-Najjar综合征Gunn大鼠模型,为研究胆红素代谢和该病的治疗药物提供了理想模型。Gunn大鼠出现非溶血性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杂合大鼠未出现黄疸[ 14 ]。该病由共同区域外显子4中单个鸟苷残基缺失引起。血清胆红素均为非结合胆红素,因此尿胆红素阴性,胆汁中也没有结合胆红素[ 15 ]。肝组织学检查结果正常[ 16 ]。 临床表现和诊断 — 在出生后几日内发生间接(非结合)胆红素所致持续性黄疸的婴儿,应怀疑为Ⅰ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这些患儿的其他肝功能检查结果正常,可能存在由核黄疸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偶有患者在青春期出现晚发型核黄疸[ 2,17 ]。(参见 “新生儿非结合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机制和病因” ) Ⅰ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的特征为单纯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血清胆红素通常介于20-25mg/dL,但也可能高达50mg/dL( 表 1 )[ 1,18 ]。粪便颜色正常,但由于胆红素的结合显著降低,粪便中尿胆素原排泄减少 1-3,18-22 。胆红素生成速度、骨髓形态,以及红细胞形态和寿命均正常[ 23 ]。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组织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 24 ]。 尽管其他疾病也可导致新生儿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但根据高胆红素血症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可区分开。(参见 “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 ) 单纯溶血性疾病不会使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6-8mg/dL。 生理性黄疸是在东亚人中更常见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短暂性升高,通常在出生后10日内消退。足月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通常低于6mg/dL,早产新生儿为10-12mg/dL[ 25 ]。其中部分患者的黄疸可能是由UGT1A1基因结构区的突变导致[ 26 ]。 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中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与新生儿黄疸类似,但前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更高(如不治疗,最高达30mg/dL)且持续时间较长。血清胆红素浓度通常在出生后2周内达到峰值,维持升高水平4-10日,然后在出生后3-12周内降至正常[ 27,28 ]。(参见 “新生儿非结合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机制和病因” ) 与Ⅱ型的区别 — Ⅰ型与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更难区分。一般来说,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的血清胆红素浓度较低,但可能与Ⅰ型有重叠,尤其是有基础溶血的情况下( 表 1 )。因此,Ⅰ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包括伴或不伴溶血的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 应用 苯巴比妥 有助于区分这些疾病。多数Ⅱ型患者应用苯巴比妥(60-120mg,持续14日)可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但该药对Ⅰ型患者无效[ 19 ]。 Ⅰ型与Ⅱ型疾病的另一不同之处在于胆汁中有无葡糖醛酸胆红素。UGT1A1活性极低或无活性的Ⅰ型患者胆汁中不存在或仅有微量结合胆红素,而Ⅱ型患者的胆汁中可检测到大量结合胆红素,不过单结合胆红素的比例大幅增加( 表 1 )。因此,可使用经口放置的十二指肠导管或上消化道内镜从十二指肠采集胆汁进行色谱分析,来区分Ⅰ型与Ⅱ型。 从外周血白细胞、颊黏膜刮取物或其他组织中提取的DNA可用于在患者和杂合携带者中进行基因诊断。此外,我们发现绒毛膜绒毛样本或羊膜细胞的基因分析可在产前识别Ⅰ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基因型[ 29 ]。 治疗 — 在应用光照疗法和血浆置换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之前,几乎所有Ⅰ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患者均在出生后18个月内死于核黄疸[ 1,30 ]。接受这些治疗的患者大多能存活到青春期之后,且没有明显的脑损伤,但随后仍会死于核黄疸[ 18,20,31,32 ]。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皮肤变厚,导致光照疗法效果变差[ 32 ]。肝移植可使患者长期存活,是目前唯一的治愈性疗法[ 32,33 ]。 1996年发表的一项多中心调查评估了57例Ⅰ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和结局[ 32 ],结果如下: 15例(26%)发生脑损伤; 5例死亡,10例存活但有一定程度的智力障碍或身体残疾; 21例(37%)患者在平均年龄为±岁时接受了肝移植;7例患者在移植时有一定程度的脑损伤,其中2例神经功能改善。 光照疗法 — 光照疗法将一部分胆红素Ⅸ-α-ZZ转化为几何异构体和结构异构体,然后它们从胆汁中排出,该过程不需要以胆红素结合为先决条件 34 。该疗法需要每日暴露于140w荧光灯组12小时,并需要使用遮蔽眼睛的设备[ 32,35 ]。 光照疗法广泛用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36 ]。较大儿童和成人应用该疗法的经验有限。在青春期,由于皮肤变厚、皮肤色素沉着增加以及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值降低,光照疗法效果变差[ 30,32 ]。一项病例报告显示,一例接受强化光照疗法且每半个月输注1次白蛋白的女性患者成功妊娠[ 37 ]。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母亲相似,在出生后2日需要光照疗法,且并未发生胆红素脑病。 血浆置换 — 血浆置换是危急情况下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最有效的方法[ 20,38 ]。由于胆红素与白蛋白紧密结合,血浆置换过程中清除白蛋白的同时会清除等摩尔的胆红素。 补充磷酸钙 — Gunn大鼠研究支持以下假说:口服无定形 磷酸钙 可捕获肠内非结合胆红素,从而使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20%-50%[ 39 ]。 碳酸钙 可在肠内生成无定形磷酸钙,应用光照疗法的Ⅰ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患者口服碳酸钙后,血清胆红素浓度也轻度下降(18%)。而没有应用光照疗法的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患者血清胆红素并未降低,这提示 钙 通过结合胆汁中排泄的胆红素光产物而发挥作用,这些光产物在没有钙的情况下会被重新吸收[ 40 ]。 奥利司他 — 一项Gunn大鼠研究表明,口服 磷酸钙 + 奥利司他 联合治疗比光照疗法能更有效降低血清非结合胆红素[ 41 ]。奥利司他是一种脂肪酶抑制剂,可增加粪便中的脂肪排泄量,并与之成比例地降低血浆胆红素,这支持其能“捕获”肠道非结合胆红素[ 42 ]。 随后一项人类安慰剂对照交叉试验纳入16例患者(7例Ⅰ型,9例Ⅱ型),将其随机分配至应用 奥利司他 或安慰剂,同时联用患者常规治疗(光照疗法和/或 苯巴比妥 )[ 43 ]。最初,奥利司他的成人剂量为一次120mg,一日3次,随餐给药,儿童剂量为一次66mg/m 2 体表面积,一日3次。但采用上述剂量时,3例患者发生腹泻,1例患者的血浆非结合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因此,该研究将剂量降低,成人为早餐和午餐时60mg,晚餐时120mg,儿童为早餐和午餐时22mg/m 2 体表面积,晚餐时66mg/m 2 体表面积。采用该剂量方案时,所有患者的副作用通常为轻度、暂时性且可耐受的。 相比安慰剂, 奥利司他 治疗使粪便中的脂肪和非结合胆红素排泄显著增加。血浆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平均降低9%;16例患者中,7例患者的血浆非结合胆红素水平下降具有临床意义(即,>10%)。膳食脂肪摄入量较低时,疗效更好。 抑制胆红素生成 — 血红素加氧酶的非代谢“死端”抑制剂,如锡-原卟啉或锡-中卟啉,会明显抑制各器官中该酶的活性。研究显示,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给予单剂锡-中卟啉,能使血清胆红素平均降低76%,且不再需要光照疗法[ 44,45 ]。不过,其对Ⅰ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成人患者的疗效短暂。因此,该治疗仅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肝移植 — 肝移植是Ⅰ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唯一的根治性疗法[ 32,33 ]。肝移植能使血清胆红素水平迅速恢复正常。尽管存在风险,但一些专家仍提倡预防性进行肝移植以避免核黄疸风险,如上所述,一旦出现核黄疸,就可能不能完全可逆[ 32 ]。 肝细胞移植 — 肝细胞移植有望替代肝移植。实验研究中,肝细胞移植是将正常肝细胞注入门静脉[ 46,47 ],或附着于微载体珠后,注入腹膜腔[ 48 ]。一项大鼠模型研究显示,肝切除和放射预处理使得移植细胞优先增殖并纠正代谢缺陷[ 49 ]。肝脏是移植肝细胞长期存活和发挥功能的优选部位,在没有免疫排斥的情况下,这些细胞在肝脏中可长期存活并维持正常功能[ 50 ]。一例Ⅰ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患者接受肝细胞移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降至移植前的约50%[ 51 ]。但肝细胞移植近3年后,血清胆红素再次开始升高,该患者采用辅助性肝移植成功治疗(参见 “肝细胞移植” )。也有报道显示,另一例Crigler-Najjar综合征受者在肝细胞移植后高胆红素血症暂时部分缓解[ 52 ]。 基因治疗 — 导入正常的胆红素-UGT基因(UGT1A1),有可能治愈引起Crigler-Najjar综合征的基因缺陷。针对基因治疗的Gunn大鼠实验结果令人鼓舞,因此,正在计划开展人类临床试验。 有几种方法可导入正常的胆红素-UGT基因,包括自体移植体外转导正常基因的细胞,以及通过原位灌注或通过全身性给予能携带基因到肝脏的载体来将基因导入肝脏。 体外基因转导 — 体外基因转导首先通过部分肝切除术获取肝细胞,然后这些细胞在原代培养物中生长。采用基因可稳定表达的方法将治疗基因转导至肝细胞,随后将这些肝细胞重新导入患者体内[ 53 ]。由于这些细胞来自患者自身,不会出现排斥反应,无需免疫抑制。 一项初步报道显示,LDL受体基因体外转导使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LDL-胆固醇水平轻微降低。(参见 “药物抵抗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 )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可获取和转导的肝细胞数量有限;此外,获取细胞所需的手术切除较难重复。 载体介导的基因递送 — 目前正在研究利用病毒和非病毒载体将正常胆红素-UGT基因导入Gunn大鼠肝脏的方法。重复静脉注射表达UGT1A1的裸质粒将质粒DNA递送至肌细胞后,Gunn大鼠的血清胆红素下降[ 54 ]。但是,大多数正在进行的研究都是使用重组病毒载体。 腺病毒载体 — 腺病毒载体能高效递送转基因,且在全身性给予后,这些载体还能特异定位于肝脏。相比鼠白血病病毒,腺病毒载体可将转基因转移到非分裂细胞中。可惜,由于这些病毒的基因组游离于细胞基因组之外,所以需要重复注射,但这并不可能,因为重复注射会诱导宿主免疫应答。所有病毒基因都被删除的腺病毒载体比第一代腺病毒载体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Gunn大鼠研究显示,采用这些载体的基因治疗使黄疸终生缓解[ 55 ]。但在Crigler-Najjar综合征患者中,这种效果不太可能持续到足以对患者有用。共表达UGT1A1和免疫共刺激抑制因子(如CTLA4Ig)的腺病毒载体可重复给予[ 54 ]。腺病毒载体对人类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明确。 SV40和慢病毒 — 重组SV40和重组慢病毒是更新的病毒载体,可将基因转移到非分裂细胞中并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 56 ]。不同于腺病毒,其免疫原性似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全身性给予后,这些载体不能定位于肝脏,因而需要经门静脉注入。重组SV40病毒用于Gunn大鼠的初步实验结果令人鼓舞[ 57 ]。 受体介导的基因肝脏递送 — 将全身性给予的DNA递送至肝脏的载体蛋白也已用于Gunn大鼠实验[ 58 ]。以这种方式导入的转基因是瞬时表达的。通过部分肝切除术诱导细胞增殖[ 59 ]或通过药物破坏微管[ 60 ]可将表达延长至几个月。 基因定点转换 — RNA-DNA嵌合分子已用于通过修复致病突变来治疗遗传性疾病[ 61 ]。这些嵌合分子与致病缺陷位点处的特定序列配对,并产生单个错配。这会触发宿主错配修复系统纠正突变。针对这种嵌合分子的初步Gunn大鼠实验显示,通过将缺失的鸟苷残基插入到Gunn大鼠胆红素-UGT基因(UGT1A1)中,可以恢复该酶的活性[ 62 ]。 Ⅱ型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也称Arias综合征,表型与Ⅰ型相似,但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通常较不明显(血清胆红素<20mg/dL)( 表 1 )。Arias于1962年首先报道了8例14-52岁的Ⅱ型患者,阐述了该病的临床表现[ 63 ]。Ⅰ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患者在出生后几日内发生黄疸,而Ⅱ型患者仅有半数在1岁之前出现黄疸,有报道显示1例Ⅱ型患者在30岁后才出现黄疸。尽管患者有胆汁淤积,但由于血清胆盐水平正常,不会发生瘙痒。 此类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浓度为8-18mg/dL。使用胆红素或其他化合物作为 葡萄 糖醛酸受体,所有患者的肝脏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均降低[ 19 ]。所有患者除黄疸外均无其他临床异常,但有一例43岁的女性患者存在类似于核黄疸的神经系统综合征,死于44岁。尸检结果显示其肝脏组织学正常,脑小,无胆红素染色,但有典型的核黄疸组织学表现。随后报道了其他一些神经系统受累的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病例。 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患者肝脏中胆红素-UGT活性显著降低[ 64 ],但该缺陷比Ⅰ型中轻得多(胆红素-UGT的残余活性为2%-8%)。在一些病例中,存在高胆红素底物浓度的情况下体外测量的肝脏胆红素-UGT残余活性可能高达正常酶活性的38%[ 7 ]。但由于该酶对胆红素的亲和力相对较低,该酶仅在有高胆红素血症时才能发挥有效催化作用。胆汁有色素沉着,但生成的胆红素中只有大约50%发生结合并排泄到胆汁中[ 19,64 ]。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中结合胆红素主要为单葡糖醛酸胆红素,而正常人中,90%的结合胆红素为双 葡萄 糖醛酸胆红素[ 64,65 ]。 分子缺陷 — 与Ⅰ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一样,Ⅱ型的基因缺陷位于编码胆红素-UGT的5个外显子之一( 图 1 )[ 4,10 ]。Ⅰ型可由多种基因突变导致,而Ⅱ型的基因缺陷通常为点突变,导致单个 氨基酸 替换,会降低但不会消除酶活性[ 4 ]。酶残余活性能使胆红素部分结合,因而高胆红素血症程度较轻。 如上所述,复合杂合子患者具有中等水平的高胆红素血症;复合杂合子是指一个等位基因上有Gilbert综合征的异常启动子,且另一个等位基因上有与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相关的异常胆红素-UGT(UGT1A1)基因[ 12,13 ]。 诊断 — 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的特征是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血清胆红素通常低于20mg/dL,但禁食或病程中发生其他疾病时可高达40mg/dL[ 66 ]。其他肝功能检查是正常的( 表 1 )。 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的高胆红素血症程度较低,且发病年龄通常较晚,据此可与Ⅰ型区分开。此外, 苯巴比妥 治疗期间高胆红素血症可降低25%以上,这可能是通过诱导胆红素-UGT残余活性而实现的( 表 1 )[ 19,32 ]。Ⅰ型患者应用苯巴比妥无效。 如果在患者应用这些酶诱导剂后观察到疗效但仍对诊断存疑,通过色谱法分析胆汁色素来测定胆红素结合物可以确诊。UGT活性极低或无活性的Ⅰ型患者胆汁中不存在或仅存在微量结合胆红素,而Ⅱ型患者的胆汁中可检测到大量结合胆红素,不过单结合胆红素的比例大幅增加( 表 1 )。基因检测目前仅用于研究实验室。 治疗 — 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患者发生神经系统后果的可能性远低于Ⅰ型患者,因此可能不需要对高胆红素血症采取特异性治疗。不过,黄疸影响生存质量的患者可能需要治疗。可给予 苯巴比妥 (60-180mg/d,分次给药),该治疗可使血清胆红素水平至少降低25%[ 19 ]。预计在2-3周内起效, 氯贝丁酯 的效果相似,副作用更少[ 67 ]。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女性患者已有成功妊娠的报道。某些情况下,妊娠患者接受了苯巴比妥治疗[ 68 ]。妊娠期间禁用氯贝丁酯。 总结与推荐 Crigler-Najjar综合征,也称伴 葡萄 糖醛酸基转移酶缺乏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胆红素代谢疾病。根据严重程度,分为2种类型:Ⅰ型和Ⅱ型( 表 1 )。(参见上文 ‘分类’ ) 在出生后几日内发生间接(非结合)胆红素所致持续性黄疸的婴儿,应怀疑为Ⅰ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这些患儿的其他肝功能检查结果正常,可能存在由核黄疸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偶有患者在青春期出现晚发型核黄疸。(参见上文 ‘临床表现和诊断’ ) 区分Ⅰ型和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较为困难。一般来说,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浓度较低,但可能与Ⅰ型有重叠,尤其是有基础溶血的情况下( 表 1 )。因此,Ⅰ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包括伴或不伴溶血的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参见上文 ‘与Ⅱ型的区别’ )。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的特征为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血清胆红素通常低于20mg/dL,但禁食或病程中发生其他疾病时可高达40mg/dL。其他肝功能检查是正常的。(参见上文 ‘诊断’ ) 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患者发生神经系统后果的可能性远低于Ⅰ型患者。因此,可能不需要对高胆红素血症采取特异性治疗。不过,黄疸影响生存质量的患者可能需要治疗。对于需要治疗的患者,建议使用 苯巴比妥 (成人:60-180mg/d,分次给药;儿童:一次2mg/kg,一日2-3次),这可使血清胆红素至少降低25%。预计在2-3周内起效,苯巴比妥的维持剂量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氯贝丁酯 同样有效(成人:2g/d,分次给药),副作用较少,但妊娠期间禁用(参见上文 ‘治疗’ )。氯贝丁酯治疗Ⅱ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的经验不及苯巴比妥丰富。一旦确诊,通常不需要继续长期使用酶诱导剂。 光照疗法(一日8-16小时)仍是Ⅰ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手段。请注意,荧光灯的照射强度会逐渐降低,要定期检查。日光暴露也是有效的光疗方式。口服 碳酸钙 能轻度提高光照疗法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效果。血浆置换仅用于治疗病程中发生其他疾病时血清白蛋白浓度下降所致的血清胆红素急剧升高。肝移植目前仍是根治性疗法,通常在大约青春期时考虑实施。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论文研究

新生儿黄疸护理措施

新生儿黄疸护理措施,新生儿黄疸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新生儿疾病,作为新妈妈可能还不了解黄疸是什么,一看到新生宝宝脸色黄就吓的不知所措,以下分享新生儿黄疸护理措施

留意婴儿黄疸情况

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保护婴儿

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婴儿全身症状的观察

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观察婴儿的变化

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怀孕期间饮食要注意

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及早做好准备

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如有再怀孕,应做好预防准备

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新生儿黄疸护理的注意事项

一、黄疸自己会消退

刚出生的宝宝无法排出过剩的胆红素,进而引发黄疸。只有当1周大的时候,宝宝的肝脏比较稳定了,黄疸才会得到控制。大多数宝宝的黄疸不需要治疗,在1周左右即可消退。

但如果宝宝患有的是病理性黄疸,会引起其他疾病,比如核黄疸发生时,小儿黄疸会明显加重,开始表现为嗜睡,吸奶无力或呛奶,肌张力减退。如果治疗不及时随后可出现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部分患儿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儿常有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

二、都是母乳惹的祸

许多人会认为喂母乳与黄疸有关,其实并不尽然,专家认为要把其他造成黄疸原因都排除,才能说是因为母奶造成黄疸。由于前一周的黄疸,有可能是因为喂食不足所导致脱水,这时如果指数小于20mg/dL就没有问题,因为至今还没有因母乳性黄疸产生脑病变报告的文献,所以一般不用终止母乳喂食。

但如果指数超过20mg/dL,可以暂时停止喂母乳,用宝宝奶粉辅助。如果在48小时之内黄疸改善再重新喂食母乳,胆红素可能会稍微回升2-4mg/dL,对宝宝不会有影响。母乳所产生的黄疸,大约会在1-3个月内完全消失。

如果证明是因为喂食不足所产生的'黄疸,妈妈必须要勤喂食物,因为乳汁分泌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勤吸才会刺激分泌乳激素,分泌的乳汁才会愈多,千万不要以为宝宝吃不够或因持续黄疸,就用水或糖水补充。但还是要观察宝宝后面的情形变化,如果黄疸退了又升高就绝对有问题,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三、晒太阳可以退黄

太阳光直接照射能够帮助退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日光中蓝色波长光量有限,而且在家中很难做到裸露大面积皮肤接受日光的地方,就算能做到也容易造成紫外线灼伤和受凉感冒。所以我们不建议依靠晒太阳来退黄。

1、婴儿全身症状的观察

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2、多晒晒太阳

如果发现宝宝的面部偏黄,但是症状不是太严重,这时可以抱宝宝外出晒晒太阳,晒得过程中,让宝宝的皮肤尽情地接触阳光,每天多晒晒太阳也可以退黄。同时要注意遮住宝宝的眼睛,以免炙热的阳光灼伤宝宝的眼睛。

3、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进行药物治疗,同时也可以给宝宝服用调节肠胃的药物,帮助宝宝排便,可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4、坚持母乳喂养

一般情况下,停止母乳喂养,宝宝的黄疸症状会明显消退。但是母乳为小宝宝最理想的食品,还是不要随便停,也无需过早采取母乳和配方奶粉混合的喂养方法。除非血清胆红素的值实在太高,才建议暂停母乳喂养三五天。

5、及时去医院就医就诊

生理性黄疸一般是出生后2-3天出,到14天左右就退了,如果宝宝黄疸症状持续未消退,且逐渐加重,或突然加重。还有,宝宝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状,这时家长应及时送宝宝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宝宝的病情。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引起黄疸的原因多而复杂,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严重后遗症。

(一)生理性黄疸

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60%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在生后2~3天即出现黄疸,5~7天最重,足月儿一般10~14天消退,未成熟儿可延迟至3~4周,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μmol/L(12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但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

(二)病理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红素血症可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与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以前者多见。

1.特点: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视为病理性黄疸。

(1)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24小时内);

(2)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迅速增高,血清胆红素>220μmol/L();

(3)黄疸进展快:每日上升>85μmol/L(5mg/dl);

(4)黄疸持续时间过长或黄疸退而复现: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5)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2.病因

(1)感染性:①新生儿肝炎,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等

(2)非感染性:①新生儿溶血,②胆道闭锁,③胎粪延迟排出,④母乳性黄疽:发生率~2%;⑤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等;⑥药物性黄疸:如维生素K 3、K4、樟脑丸等;⑦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原因可加重黄疸。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2.降低血清胆红素:尽早喂养,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吸收。必要时应用蓝光疗法。

3.保护肝脏:预防和控制病毒、细菌感染,避免使用对肝细胞有损害作用的药物。

4.降低游离胆红素:适当的输入人血浆和白蛋白,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

5.纠正缺氧和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新生儿黄疸是如何引起的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因素有以下三个:

1、胆红素生成过多

因过多的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的病因有: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Lucey-Driscoll综合征、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3、胆汁排泄障碍

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如同时伴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有未结合胆红素的升高。常见的病因有: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病、胆管阻塞。

新生儿黄疸有什么症状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症状: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白眼球和口腔黏膜发黄,有轻有重。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

第4~6天最明显,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持续到第3周。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表现。

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家长也要注意密切观察。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症状:

小儿黄疸可能发生在生后24小时以内,或持久不退,或消退后又出现黄疸,或黄疸进行性加重。

病理性新生儿黄疸还会引起其他疾病的表现,比如核黄疸。发生时,小儿黄疸明显加重,开始表现为嗜睡,吸奶无力或呛奶,肌张力减退。

如治疗不及时随后可出现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部分患儿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儿常有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

新生儿黄疸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新生儿战胜黄疸实例分析

甜甜的妈妈还没有从迎来新宝宝的喜悦中走出来,就发现自己的新宝宝怎么跟别的宝宝有点不一样呢?这几天甜甜的肤色越来越黄。其实甜甜已经患上了新生儿黄疸。

病例:

甜甜降临人世已有5天,她的出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生机和快乐。可是让甜甜妈妈担忧的是近3天来,甜甜的肤色越来越黄。于是,妈妈赶紧带甜甜去医院看医生。医生详细检查了一下,告诉妈妈:甜甜肤色发黄是得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经过治疗以后,甜甜的皮肤恢复了正常,妈妈这才松了一口气,家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快乐。

揭开黄疸的神秘面纱

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内可能出现皮肤黄染,这是由于体内胆红素沉积在皮肤表面所致,医学上称之为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由于血液中的红细胞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寿命短,易被破坏,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新生儿发生黄疸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如果是生理性黄疸,不需要特殊处理就可以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是由于疾病所引起的,使胆红素的代谢出现异常,它发生在新生儿的特定时期,使生理性黄疸明显加重,并容易与生理性黄疸相混淆。病理性黄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黄疸可由细菌和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如病毒、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非感染性黄疸有溶血性黄疸、胆道闭锁和遗传性疾病等。

除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外,还有一种新生儿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其特点为:黄疸程度较生理性高,黄疸持续时间长,有的可持续三个月之久。但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可发现。停喂母乳后3天,黄疸下降明显。母乳性黄疸与肠道重吸收胆红素有关。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胆红素脑病。但值得注意的是:要诊断母乳性黄疸必须首先排除病理性黄疸!

怎样识别新生儿黄疸?

仔细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区别孩子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对于治疗十分重要。父母可以根据以下的特点来识别: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不深,其特点:①黄疸一般在生后2-3天开始出现。②黄疸逐渐加深,在第4-6天达高峯,以后逐渐减轻。③足月出生的新生儿,黄疸一般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一般在生后3周消退。④黄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肤颜色呈淡黄色,黄疸常只限于面部和上半身,黄疸时孩子的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食欲正常,大小便的颜色正常,生长发育正常。⑤化验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2mg/dl,但小于12mg/d1。如果孩子的黄疸属于这种情况,父母即不必担心。

病理性黄疸有下列特征:①黄疸出现时间过早,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黄疸消退时间过晚,持续时间过长,超过正常的消退时间,或黄疸已经消退而又出现,或黄疸在高峯时间后渐退而又进行性加重。③黄疸程度过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肤黏膜明显发黄。④检查血清胆红素时,胆红素超过12mg/dl,或上升过快,每日上升超过5mg/dl。⑤除黄疸外,伴有其他异常情况,如精神疲累,少哭,少动,少吃或体温不稳定等。

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可并发胆红素脑病,通常称“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因此,当孩子出现黄疸时,如有以上5个方面中的任何一项,就应该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这样就能早期发现病理性黄疸以便及时治疗。

精心护理黄疸宝宝

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时,父母要注意:

(1)判断黄疸的程度 家长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为轻度黄疸;躯干部皮肤黄染,为中度黄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现黄染,为重度黄疸。

(2)观察大便颜色 如果大便成陶土色,应考虑病理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所致。

如果黄疸程度较重、出现伴随症状或大便颜色异常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3)尽早使胎便尽早排出。因为胎便里含有很多胆红素,如果胎便不排干净,胆红素就会经过新生儿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黄疸增高。

儿科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儿科护理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与收藏。

[1]王亚波,胡建儿.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117-132

[2]刘娴.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学工程,2012,1(5):813-814

[3]张英,牟宗玲.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60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11,13(9):58—59.

[4]WHO,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2002:166-167.

[5]陈义柱,闫根兴.湖州市无偿献血反应调查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8)781-782.

[6]宋洪修,献血者体重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2,25(3)268-269.

[7]杨晓芬,赵凤绵.献血前水的摄入可减弱不良反应.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5,28(1)

[8 ]迈克尔.沃德(英).高山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26-28.

[9]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2.

[10]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4-145.

[11]温贤秀,张义辉.优质护理临床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

[12]李映兰.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0.

[13]王吉耀.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66-367.

临近毕业了,大家的论文写好了吗,下文是护理开题报告,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一、题目(标题、文题)

论文题目是全文给读者和编辑和第一印象,文题的好坏对论文能否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题目应尽可能在一完整的的句子中囊括三个基本要素,即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达到的指标,使读者和编辑对论文研究的内容一目了然。例如:对心肌梗塞病人(研究对象)溶栓治疗(处理方法)监护指标的观察及护理(达到的指标),这三个要素并无先后之分,可根据文章偏重介绍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取舍,但无论怎样调整,必须直接反映论文所表达的内容。要用有限的文字表达数千字的论文内容,使题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必须学会概括、准确、新颖、精练地表达主题的技巧,具体要求:

l.概括:即用简短的文字囊括全文内容,体现全文精髓,使人一看就能对全文含义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引人入胜,便于记忆。

2.准确:用词应符合医学词语规范,准确表达论文的特定内容,实事求是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做到文要切题,题要得体,防止题大文小或用过时词语,例如“肺癌护理”,肺癌治疗可用多种手段,如果此文是关于肺癌化疗期间预防化疗药物反应的护理,用此命题就显得题目过大,不够具体和准确。又如乙肝表面抗原在国际文献检索中已普遍用hbsag表示,再用“澳抗”就不够适宜。

3.新颖:题目一定要有特色和新意,不落俗套,避免与已有文献的题目雷同,亦能引起编辑和读者的注意。例如“白血病化疗的护理”,白血病化疗已形成常规,缺乏新颖性,而文章观察的内容是有关白血病化疗期间出现细胞溶解综合征的护理,如改为:“白血病化疗期间出现细胞溶解综合征的护理”,则较为明确、新颖。

4.精练:标题用词应力求简短精练,一般不超过20个字,切忌冗长繁杂,用词要字斟句酌,尽量省去一些非特定词,如“的观察”、“的研究”等,不需写成有主语、谓语、宾语的完整句型。但也不应过于笼统,过于简短,例如

5.基本格式:文题应居中书写,一般不设副文题,确有必要设时可用破折号与主题分开,亦应居中书写。长标题需回行时应注意词或词组的完整,并居中书写,使之匀称美观。

二、署名

1.单位署名:单位一般指作者从事本文工作时的单位。单位署名应标明所在省市的全称,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进行联系。单位署名的数量一般不超3个,署名位置应居文题之下,作者署名之前,居中书写,并与作者署名之间留空一格。单位名称前还应标明邮政编码。

2.作者署名:作者署名必须遵守科学道德,实事求是,署名不仅是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表示对文章内容负责。论文作者一般指下列人员:(l)课题的提出者及设计者;(2)课题研究的主要执行者;(3)进行资料收集并做统计处理的人员;(4)论文的主要撰写和修改者;(5)对论文主要内容能承担全部责任,并能给予全面解释和答辩的人员。

3.署名注意事项:(l)每篇文章作者署名数量一般不超过6个人,并以参加主要工作者为限;(2)作者署名顺序,视其在工作中贡献的大小而定。通常第一作者应是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执行及论文的主要撰写人。署名时不应搞无劳挂名或照顾关系。当作者署名顺序有异议时,应征得主要作者的同意方可改动。指导者一般列于最后,或在文末注上“致谢”,但均需征得本人同意;(3)在论文发表之前,参加研究者如已调往其他单位(如进修人员等),可在署名末尾右上角加注符号,并在同页脚注中说明;(4)署名必须用真名.不得用化名、笔名和假名,以示文责自负,如为集体成果,应在文末参考文献之前,写上执笔人或整理者姓名,便于读者咨询和联系。

三、内容提要

提要一般置于正文之前,主要作用是提供信息,便于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论文内容做大致的了解,以决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同时也便于进行文献检索。 1.提要内容应扼要概括地说明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宗旨和解决的问题)、基本步骤和方法(研究对象、研究途径、实验范围、分析方法等)、主要发现(重要数据及其统计学意义)和结论(关键的论点)以及经验教训和应用价值。着重说明研究工作的创新和发现,将研究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和最独到之处反映出来。

2.写提要不宜列表、附图或引用文献。一般不分段落,内容能独立成章,文字一般以 100—200字为宜(占全文的 5%)。一般性护理科技文稿,如工作经验总结、个案报告、短篇的报道等一般不写提要。写提要后文末不再写小结。

3.提要应置于署名之下,正文之前,书写时与正方相区别,“提要”二字顶格书写,留空一格后接提要内容。

一、设计(论文)依据及研究意义:

婴儿抚触是通过医护人员或父母对婴儿非特定部位肌肤施以轻柔的爱抚,它是一种爱的传递方式,可增加新生儿的情商指数,同时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抚触可以增加胸腹肌锻炼、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加心肺活量。其成本低、易掌握,已广泛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

1、主要研究内容:

了解婴儿抚触护理的研究进展,通过医护人员或父母双手对婴儿进行科学的温和爱抚,让大量温和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的感受器官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使婴儿感到安全、舒适,情绪安定,减少焦虑和烦躁。在舒适的抚触过程中,母亲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语言,愉快的情绪,母子亲情的交流与传递使这种良好的刺激作用于新生儿,使婴儿得到感情上、生理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安慰,使身心发育更健康。

2、预期目标:

三、设计(论文)的研究重点及难点:

1、研究重点:

了解婴儿抚触护理的研究进展,促进婴儿身心健康发展。

2、研究难点:

能够运用科学的婴儿抚触方法进行按摩,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全社会婴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立论依据

(包括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并附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相关概念:

妊娠期糖尿病(GDM) :是指无糖尿病史的女性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减低,是一种特 殊类型的糖尿病。临床资料显示,GDM 发病率占妊娠期女性的 1%~5%,是妊娠期常见的合并症之一, 容易造成孕产妇感染、早产、羊水过多、高血压、酮症酸中毒等,还可引起胎儿畸形、巨型胎及胎儿宫内 发育迟缓,严重危害母婴健康。 护理干预:通过使用护理措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研究目的和意义: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产前护理干预对并发症的影响。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产科并发症,对 产妇以及胎儿的健康造成威胁,所以不良妊娠结局和血糖高低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做好妊娠期糖尿病的 筛查以及诊断工作,合理治疗以及有效护理,对产妇和胎儿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产妇妊娠的过程会使得 妊娠期糖尿病的病情严重,并且复杂程度加重。妊娠期糖尿病病人在怀孕期间容易发生胎儿早产、胎儿畸 形、酮症酸中毒甚至流产等一些症状。同时产妇以及婴儿的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因此,医护人员一定对妊 娠期糖尿病病人加强护理,从而保障母婴安全,并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产妇和胎儿的健康得到保证。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首先是各个地区对这个方面的研究和重不均衡的,有一些地区,比如说上海、北京、深圳、广州 这些地区,对妊娠糖尿病已经进行了一些系统化的管理了,无论是从诊断、治疗以及产后的随访,都已经做 的比较系统化。那么还有一些地区甚至对妊娠糖尿病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甚至连妊娠糖尿病的筛选试验都 还没有开展工作。所以这就是一个不均衡的表现。另外一个方面,妊娠糖尿病在全国范围内,它的发病情况 也是不均衡的。当然也有一些单位在进行一些基础研究,比如说探讨妊娠糖尿病的一些相关的病因学研究, 比如说炎症、肿瘤坏死因子这一类,还有一个就是脂肪因子,这些都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系,因为我们目 前知道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妊娠糖尿病的一个原因。这是大概的一个国内的现状。国外现在对妊娠糖尿病的研 究可能从基础方面做得相对比较多一些,主要也是研究妊娠糖尿病的原因,可能从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了一 些探讨,做的更多一些就是他们比较重视妊娠期血糖控制好坏,与将来这个孩子成人或者是儿童期甚至学龄 前、青春期或者育龄期一直到中年老年,他的一个远期影响问题。我们最近几年在国内也慢慢的接受了一个理论,叫多哈理论,它是指成人疾病的胎儿起源。从妊娠糖尿病这一块、这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 最近几年在世界各地也开了很多相关的这些会议,我们国内也把这个理念引进到国内,所以现在国内也有一 些单位在从事相关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1】郑玉巧,妊娠期糖尿病悄然攀升[J],医药世界.2007,(10):44. 【2】韩静艳,浅谈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4):126-127. 【3】吕丽珍等,饮食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7):96. 【4】胡凤婵.28 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社区医学杂志,2010,8:69-70. 【5】李明子.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与管理.护士进修杂志,2008,23:676. 【6】肖丽波.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2:61 【7】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54. 【8】肖丽波.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4) :1. 【9】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0】杨慧霞,董悦.加强对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03,19. 【11】李明子.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01. 1 【12】乐杰.妇产科学[M].第 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 【13】王蔚军,崔咏怡.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情绪状态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9):46. 【14】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3-135.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研究设计:实验性研究。 (2)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并选取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医院的 84 例住院。纳入标准:①.年龄 24 到 36 岁,平均年龄 岁。初产妇 52 例,经产妇 32 例,孕周均在 25—42 周间。②. 50 g 葡萄糖负荷 试验:1 h 血糖≥,并且空腹血糖≥ mmol/L。③.无其他严重的疾病,家族史及并发症。④.自愿 参与本调查的。 (3)研究内容:随机将 84 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 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4)护理干预方法: ①. 心理护理:大多数孕妇得知患有 GDM 后表现为紧张、焦虑等,主要是担心胎儿宫内安危,所以心理压 力较正常孕妇大。GDM 病人的焦虑及抑郁症发生率达 ,尤其焦虑症和焦虑水平均高于正常孕妇。护士 应关心体贴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与病人交流沟通,对孕妇和家属进行卫生宣教,向其解释糖尿病只 是暂时的,经治疗可以痊愈,使其意识到

良好的血糖控制将预防母婴并发症的发生,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医 生做好各项检查和治疗。 ②.饮食护理:除营养需求与正常妊娠期女性相同外,GDM 患者应加强对饮食的控制,这是治疗的关 键环节之一。采用专职营养师对实验组孕妇营养进行咨询,同时进行个性化营养指导。控制孕妇餐后血糖在 8mmol/L 以下,每天总热量按 30~35kCal/kg,碳水化合物占 50%~55%,蛋白质 20%,脂肪占 20%~30% 供给。孕妇每天进食 4~6 次,为了保证供给婴儿的需要,防止夜间发生低血糖情况,孕妇睡前须进食 1 次。 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如苹果、梨、桔子等让孕妇在两餐之间食用。 ③. 血糖控制: 对实验组孕妇教会自我监测血糖的方法,使用微量血糖仪监测餐前或餐后 2h、睡前的血 糖,并做好记录。根据情况调节饮食。注重监测孕妇肾功、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注意孕妇血压、水肿、尿蛋白 的监测情况。 ④. 运动疗法: 对实验组孕妇进行适当的运动疗法,适当运动可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 控制血糖和体重。运动的种类有散步、练太极拳等。对实验组的孕妇,孕妇用完餐让其休息一小时后,安排 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散步时间,步行距离在 1km 以上 2km 以下。在运动时医护人员要注意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⑤. 药物护理:血糖的控制对于降低母婴并发症,改善围产期存活率至关重要。GDM 患者血糖饮食控 制效果不良时,常规采用胰岛素治疗,禁用口服降糖药物。由于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因此 需要根据自身血糖水平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实现胰岛素用量个体化。 ⑥. 产褥期护理:密切监测产妇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变化,做到定时测量,准确记录, 维持液体出入平衡,血糖和尿酮体各测 1 次/2 h,新洁尔灭擦洗会阴 2 次/d,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必要时给 予抗生素防止产后感染。 (5)研究工具:观察两组新生儿并发症(低血糖、宫内窘迫、巨大儿、新生儿黄疸)和孕妇并发症(感染、 胎儿宫内窘迫、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剖宫产)及 36 周前孕妇血糖控制情况:餐后 2 h 血糖低于 mmol/L,空腹血糖低于 mmol/L 为有效。 (6)资料收集的方法: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后,最后由护士长统一收回。 (7)统计学分析方法:应用 SPSS 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 采用卡方检验,P<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的阶段计划:

——:选题,文献检索,研究设计,问卷设计 ——:收集研究资料,预调查,发放问卷 ——:收集问卷,数据分析

——:论文书写与答辩

3. 研究的预期成果:

  • 索引序列
  •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论文答辩
  • 新生儿黄疸护理论文答辩介绍
  • 新生儿黄疸论文文献
  •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论文研究
  • 新生儿黄疸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