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论文研究直译和意译

论文研究直译和意译

发布时间:

论文研究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重要的翻译理论和基本的研究主题。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直译与意译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同时,它们又互相协调、互相渗透,不可分割。

通过对直译与意译二者关系的正确研究,更多地认识了解到什么时候采用直译、什么时候采用意译,在运用直译与意译的时候所应该掌握的技巧、遵循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翻译能力及水平的目的。

注意。

直译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同时,也有助于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使西方人了解中国。通过直译,读者更容易了解原作的思想和风格。在翻译过程中,相当多的句子不能采用直译来翻译,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意译,特别是文学著作。因为语言基础发生变化,所以大部分文学著作都要求采用意译。

不用说服。直译和意译属于翻译方法,增减译是翻译技巧。可以使用增减译来体现意译

增译和减译在英语翻译中算是翻译技巧,归属于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创译)下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问题描述: 谁能告诉我怎么写此论文提纲啊??? 解析: 直译与意译这两种不同的译法,自古有之。然而自五四以来,人们围绕着这两种译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1922年,茅盾在“‘直译’与‘死译’”一文中写道:“近来颇有人诟病‘直译’;他们不是说‘看不懂’,就是说‘看起来很吃力’。我们以为直译的东西看起来较为吃力,或者有之,却决不会看不懂。看不懂的译文是‘死译’的文字,不是直译的。 1934年,茅盾在“直译·顺译·歪译’一文中写道:“‘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这是反抗林琴南氏的‘歪译’而起的。我们说林译是‘歪译’,可丝毫没有糟蹋他的意思;我们是觉得‘意译’这名词用在林译身上并不妥当,所以称它为‘歪译’。” 1980年,茅盾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回忆这一段往事,他写道:“后来有的译者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意译’,甚至‘歪译’,那就比林译更不如了。” 从以上情况看,在二三十年代,反对直译的人所反对的是看不懂或看起来吃力的译文;反对意译的人所反对的是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译文。 鲁迅也是积极主张直译的。 后来有人提出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是无法区分的。 1946年,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写道:“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哪一种是最妥当的译法,人们争执得很厉害。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1953年,林汉达在“翻译的原则”一文中写道:“正确的翻译是直译,也就是意译。死译和胡译不同,呆译和曲译不同,这是可以划分的,它们都是错误的翻译。正确的翻译是分不出直译或意译的。” 1959年,周建人为《外语教学与翻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直译”’。他在文中写道:“直译既不是‘字典译法’,也不是死译、硬译,它是要求真正的意译,要求不失原文的语气与文情,确切地翻译过来的译法。换一句话说,当时所谓直译是指真正的意译。” 如果说四五十年代人们认为直译也就是意译,二者无法区分,那么到了七八十年代人们又对直译和意译分别作了分析。 1982年,周煦良在“翻译三论”一文中写道:直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译音而不译意。如democracy译为“德谟克拉西”,而不译为“民主”。第二类是照字面译。如cro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而不译作“虚伪的眼泪”。第三类是不按照中国语言习惯和词序而按照原文的结构或词序的翻译。如“‘你来了,’她说”。最后,他指出“这样一些直译好像为数不少,但就一篇文章,一部书来看,直译的成分毕竟是少数。” 1978年,许渊冲在“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中也谈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他说:“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最后他得出五点结论,归纳成两点就是:一.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时,可以直译,不能表达时就意译;二.原文的表达形式比译文精确、有力时,可以直译,译文的表达形式比原文精确、有力时,可以意译。 1979年,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写道:“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紧扣局部,既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 从以上情况看,七八十年代的译者对直译和意译作了分析和比较,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这说明当代的译者比二三十年代乃至四五十年代的译者在理论上都更加成熟了。 在国外,译界的同行也同样在这一方面进行探讨。英国剑桥大学乔治·斯坦纳教授主张意译。他在1975年发表的After Babel一书中发挥了17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德莱顿关于意译的主张。他写道:“翻译的正确道路,既不应是直译,也不应是模仿,而应是意译 (paraphrase)。所谓意译,就是‘译者有一定限度的自由,他要时刻看到作者,这样就不至于迷失方向,但他主要是紧跟作者的意思而不死扣字眼,他可以对作者的意思加以引伸,但不能改变。’据德莱顿说,这就是埃德蒙·沃勒和西德尼·戈多尔芬1658年翻译维吉尔的史诗《伊尼德》(Aeneid)第四卷时采取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德莱顿本人翻译维古尔、贺拉斯、奥维德、朱文纳尔、乔叟等人的著作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在他评论别人的译作时(如1685年出版的Sylvae一书的序言)所阐述的也是这种方法。通过意译,‘作者的精神可以得到传播,而不会遭受损失。’好的翻译好比是‘一种写生’。最理想的情况是,译作不剥夺原作的权威,而能向我们表明假如原作本来就是用我们的语言创作的,它会是个什么样子。” 国外还有一些学者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你同意他们这种看法吗?

直译和意译毕业论文

去中国知网看看人家的硕士论文怎么写的 你就有方向了

开题报告是我们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商务英语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以英语广告语为例

一、 课题背景

当今广告已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对于中文广告词或许很了解,但用英文说出广告词却有些难度,同样让你看着英文广告词说中文广告词也是有难度的。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词汇、句法、修辞三方面介绍了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使读者对英语广告的中文含义有更好的、更深的了解;并通过实例分析介绍了广告英语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使读者在了解广告词的同时,能够自己翻译广告词的意思。

二、 毕业设计方案或毕业论文研究方

本文以英语广告语为对象,从而总结出广告语的创新与否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广告的重要性。在这个研究目标的指向下,本文采取了理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文献分析总结代写硕士论文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各类创意广告语的使用技巧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

目前我已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以及查阅了很多关于广告英语的资料,所以论文的大致思路已定,提纲如下:

浅论广告英语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1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英语广告的词汇特点

使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使用简单动词和口语词汇

使用错别字和杜撰新词

英语的句法特征

使用短语代替整句

使用简单句和省略句

使用祈使句

使用第一、第二人称

英语广告的修辞特征

比喻

排比

拟人

对比

仿拟

押韵

2 英语广告的翻译策略

英语广告的翻译方法

直译

意译

套译

再创型翻译

英语广告的翻译原则

功能定位翻译

语言审美性翻译

文化矫正性翻译

三、毕业设计(论文)预期成果及创新

本文的预期成果是通过分析资料信息,研究广告英语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以推进大学生对广告英语的认知及翻译能力。从词汇、句法及修辞三方面介绍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并通过实例分析介绍了英语广告翻译的技巧、策略与原则。透彻地了解广告产品和广告语篇的内容及其艺术形式,遵循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特点和表达习惯。

创新点:探索和研究了广告英语语言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翻译英语广告的影响。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着名小说家和作家,是着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 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着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着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着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 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 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 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性。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 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 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 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性的扭曲

3. 结论 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性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 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 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 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六、 参考文献:

[1] Bronte Emily. Wuthering Height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Cecil, Victorian Novelists: Essays in Revaluation. . 1934

[3]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着,方平译。呼啸山庄[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4]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着,宋兆霖译。勃朗特两姐妹全集[M].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5] 陈茂林。 --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 [J]. 外语教学。 2007(01):69-73

[6] 栗华。 “野孩子”的爱与恨--对《呼啸山庄》意象和主题的一种阐释[J]. 北方论丛。 2001(6):80-83

[7] 裴双。 --人类应有的前行姿态论《呼啸山庄》对野性与文明的取舍 [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80-85

[8] 邵旭东。 何以写出《呼啸山庄》?--也谈艾米丽·勃朗特创作源泉问题[J]. 外国文学研究。1996(04):77-81

七、指导教师评语: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问题描述: 谁能告诉我怎么写此论文提纲啊??? 解析: 直译与意译这两种不同的译法,自古有之。然而自五四以来,人们围绕着这两种译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1922年,茅盾在“‘直译’与‘死译’”一文中写道:“近来颇有人诟病‘直译’;他们不是说‘看不懂’,就是说‘看起来很吃力’。我们以为直译的东西看起来较为吃力,或者有之,却决不会看不懂。看不懂的译文是‘死译’的文字,不是直译的。 1934年,茅盾在“直译·顺译·歪译’一文中写道:“‘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这是反抗林琴南氏的‘歪译’而起的。我们说林译是‘歪译’,可丝毫没有糟蹋他的意思;我们是觉得‘意译’这名词用在林译身上并不妥当,所以称它为‘歪译’。” 1980年,茅盾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回忆这一段往事,他写道:“后来有的译者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意译’,甚至‘歪译’,那就比林译更不如了。” 从以上情况看,在二三十年代,反对直译的人所反对的是看不懂或看起来吃力的译文;反对意译的人所反对的是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译文。 鲁迅也是积极主张直译的。 后来有人提出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是无法区分的。 1946年,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写道:“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哪一种是最妥当的译法,人们争执得很厉害。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1953年,林汉达在“翻译的原则”一文中写道:“正确的翻译是直译,也就是意译。死译和胡译不同,呆译和曲译不同,这是可以划分的,它们都是错误的翻译。正确的翻译是分不出直译或意译的。” 1959年,周建人为《外语教学与翻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直译”’。他在文中写道:“直译既不是‘字典译法’,也不是死译、硬译,它是要求真正的意译,要求不失原文的语气与文情,确切地翻译过来的译法。换一句话说,当时所谓直译是指真正的意译。” 如果说四五十年代人们认为直译也就是意译,二者无法区分,那么到了七八十年代人们又对直译和意译分别作了分析。 1982年,周煦良在“翻译三论”一文中写道:直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译音而不译意。如democracy译为“德谟克拉西”,而不译为“民主”。第二类是照字面译。如cro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而不译作“虚伪的眼泪”。第三类是不按照中国语言习惯和词序而按照原文的结构或词序的翻译。如“‘你来了,’她说”。最后,他指出“这样一些直译好像为数不少,但就一篇文章,一部书来看,直译的成分毕竟是少数。” 1978年,许渊冲在“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中也谈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他说:“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最后他得出五点结论,归纳成两点就是:一.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时,可以直译,不能表达时就意译;二.原文的表达形式比译文精确、有力时,可以直译,译文的表达形式比原文精确、有力时,可以意译。 1979年,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写道:“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紧扣局部,既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 从以上情况看,七八十年代的译者对直译和意译作了分析和比较,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这说明当代的译者比二三十年代乃至四五十年代的译者在理论上都更加成熟了。 在国外,译界的同行也同样在这一方面进行探讨。英国剑桥大学乔治·斯坦纳教授主张意译。他在1975年发表的After Babel一书中发挥了17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德莱顿关于意译的主张。他写道:“翻译的正确道路,既不应是直译,也不应是模仿,而应是意译 (paraphrase)。所谓意译,就是‘译者有一定限度的自由,他要时刻看到作者,这样就不至于迷失方向,但他主要是紧跟作者的意思而不死扣字眼,他可以对作者的意思加以引伸,但不能改变。’据德莱顿说,这就是埃德蒙·沃勒和西德尼·戈多尔芬1658年翻译维吉尔的史诗《伊尼德》(Aeneid)第四卷时采取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德莱顿本人翻译维古尔、贺拉斯、奥维德、朱文纳尔、乔叟等人的著作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在他评论别人的译作时(如1685年出版的Sylvae一书的序言)所阐述的也是这种方法。通过意译,‘作者的精神可以得到传播,而不会遭受损失。’好的翻译好比是‘一种写生’。最理想的情况是,译作不剥夺原作的权威,而能向我们表明假如原作本来就是用我们的语言创作的,它会是个什么样子。” 国外还有一些学者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你同意他们这种看法吗?

一、文学 1、一个值得同情的复仇者 --- 评希思克力夫被扭曲的心路历程 2、小议《红字》中红字的寓意 3、试论马克�9�9 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特色 4、惠特曼的死亡哲学 5、“罪”与“罚”的对立统一 --- 浅析《红字》的主要人物 6、一个复杂的人 --- 《呼啸山庄》男主人公希克后性格分析 7、论《呼啸山庄》 --- 原始古朴与文明理性的交错色彩 8、一人分饰两角 ---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手法的运用 9、思嘉的精神家园 --- 陶乐 10、是母亲,还是情人 --- 论《儿子与情人》中莫雷尔太太的任务性格 11、善恶交织的心灵挣扎 --- 透过小说《威廉�9�9威尔逊》和《黑猫》看艾伦�9�9坡的善恶观 12、五颜六色的语言世界 --- 论英汉语言中的颜色与颜色词 13、恐怖与美丽 --- 浅议爱德加�9�9艾伦�9�9坡的恐怖小说 14、论《美国丽人》一片中任务的两面性 15、爱的超越 --- 浅析《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性的描写 16、《简�9�9爱》中的女权思想评析 17、死亡,人生永恒的主题 ---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与《死之念》之比较 18、论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19、The Charm of Lady Chatterley 20、奏响生命的新乐章 --- 浅析艾立丝�9�9沃克的《紫颜色》 21、安诺波佩 --- 南太平洋上美国社会的幻灯片 22、站在传统和现代之间 --- 《荆棘鸟》和《穆斯林的葬礼》的比较赏析 23、Domby and Son --- the Portrait of a Capitalist 24、“女权主义”运动与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25、从《苔丝》看哈代小说的悲剧意识 26、谈简�9�9爱的叛逆性格 二、教学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中学外语教学:问题与思考 3、谈交际法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4、论Internet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5、试谈简笔画教学法 6、试论英语教学的情景创设 7、谈如何建立一个轻松活跃的英语课堂 8、重视语篇结构分析,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质量 9、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0、双重活动教学法中跨文化教学 11、高中生心理特征与英语教学 12、外语教学的和谐气氛与有效交际 13、第二语言习得与幼儿英语教育 14、试谈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15、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6、完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7、搞好语篇教学,培养阅读能力 18、谈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问题 19、兴趣活动交际 --- 浅谈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20、论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 21、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动机因素 22、中学英语情景教学法初探 23、浅谈如何使用新编英语教材,搞好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 24、中西方文化差异1:中学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词汇学 1、运用“发散思维”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2、现代英语词汇迅速发展的源泉 3、网络英语的词汇类型及其特点 4、广告英语的词汇特点 四、教育学 1、素质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 2、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3、论英语素质教育在落后地区县乡中学实施的困难 4、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5、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6、浅议农村中学提高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7、素质教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实现 8、谈现代中学英语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9、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 10、非智力因素在中学学习中的作用及其培养 11、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及其实践思路 五、语言学 1、论我国与美国的外语教育及改革 2、谈谈英语委婉语 3、矛盾语言中的和谐与统一 4、广告英语的文体特点 5、浅谈禁忌语和委婉语之关系及各自用途 6、英、汉价值观念与礼貌用语 7、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8、试谈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 9、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语言体现 10、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11、中学词汇教学之我见 12、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六、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七、翻译 1、文化差异与英汉习语翻译 2、浅析《虞美人�9�9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三中英译 3、浅谈如何综合选用直译和意译 4、中国特色新词的英译 5、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探索 6、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 7、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 汉英翻译中的“求同存异”原则 八、电化教育学 1、如何发挥电教设备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2、浅议外语电化教学 3、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直译和意译的论文文献

直译与意译这两种不同的译法,自古有之。然而自五四以来,人们围绕着这两种译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1922年,茅盾在“‘直译’与‘死译’”一文中写道:“近来颇有人诟病‘直译’;他们不是说‘看不懂’,就是说‘看起来很吃力’。我们以为直译的东西看起来较为吃力,或者有之,却决不会看不懂。看不懂的译文是‘死译’的文字,不是直译的。 1934年,茅盾在“直译·顺译·歪译’一文中写道:“‘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这是反抗林琴南氏的‘歪译’而起的。我们说林译是‘歪译’,可丝毫没有糟蹋他的意思;我们是觉得‘意译’这名词用在林译身上并不妥当,所以称它为‘歪译’。” 1980年,茅盾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回忆这一段往事,他写道:“后来有的译者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意译’,甚至‘歪译’,那就比林译更不如了。” 从以上情况看,在二三十年代,反对直译的人所反对的是看不懂或看起来吃力的译文;反对意译的人所反对的是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译文。 鲁迅也是积极主张直译的。 后来有人提出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是无法区分的。 1946年,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写道:“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哪一种是最妥当的译法,人们争执得很厉害。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1953年,林汉达在“翻译的原则”一文中写道:“正确的翻译是直译,也就是意译。死译和胡译不同,呆译和曲译不同,这是可以划分的,它们都是错误的翻译。正确的翻译是分不出直译或意译的。” 1959年,周建人为《外语教学与翻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直译”’。他在文中写道:“直译既不是‘字典译法’,也不是死译、硬译,它是要求真正的意译,要求不失原文的语气与文情,确切地翻译过来的译法。换一句话说,当时所谓直译是指真正的意译。” 如果说四五十年代人们认为直译也就是意译,二者无法区分,那么到了七八十年代人们又对直译和意译分别作了分析。 1982年,周煦良在“翻译三论”一文中写道:直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译音而不译意。如democracy译为“德谟克拉西”,而不译为“民主”。第二类是照字面译。如cro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而不译作“虚伪的眼泪”。第三类是不按照中国语言习惯和词序而按照原文的结构或词序的翻译。如“‘你来了,’她说”。最后,他指出“这样一些直译好像为数不少,但就一篇文章,一部书来看,直译的成分毕竟是少数。” 1978年,许渊冲在“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中也谈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他说:“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最后他得出五点结论,归纳成两点就是:一.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时,可以直译,不能表达时就意译;二.原文的表达形式比译文精确、有力时,可以直译,译文的表达形式比原文精确、有力时,可以意译。 1979年,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写道:“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紧扣局部,既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 从以上情况看,七八十年代的译者对直译和意译作了分析和比较,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这说明当代的译者比二三十年代乃至四五十年代的译者在理论上都更加成熟了。 在国外,译界的同行也同样在这一方面进行探讨。英国剑桥大学乔治·斯坦纳教授主张意译。他在1975年发表的After Babel一书中发挥了17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德莱顿关于意译的主张。他写道:“翻译的正确道路,既不应是直译,也不应是模仿,而应是意译 (paraphrase)。所谓意译,就是‘译者有一定限度的自由,他要时刻看到作者,这样就不至于迷失方向,但他主要是紧跟作者的意思而不死扣字眼,他可以对作者的意思加以引伸,但不能改变。’据德莱顿说,这就是埃德蒙·沃勒和西德尼·戈多尔芬1658年翻译维吉尔的史诗《伊尼德》(Aeneid)第四卷时采取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德莱顿本人翻译维古尔、贺拉斯、奥维德、朱文纳尔、乔叟等人的著作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在他评论别人的译作时(如1685年出版的Sylvae一书的序言)所阐述的也是这种方法。通过意译,‘作者的精神可以得到传播,而不会遭受损失。’好的翻译好比是‘一种写生’。最理想的情况是,译作不剥夺原作的权威,而能向我们表明假如原作本来就是用我们的语言创作的,它会是个什么样子。” 国外还有一些学者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你同意他们这种看法吗?

Photographs: Walden Pond - Past & Present Walden, The Place - By Ronald Wesley Hoag Thoreau's own 1846 survey map of Walden Pond A ghostly Encounter - poem by Amy Belding Brown The Walden Woods of Thoreau's Youth - an early map From Google Earth - what Walden looks like from space Thoreau quotes, mostly from Walden, with links to their sources Search for words or phrases in Walden in the Princeton Text Archive For the more obscure words - Webster's Unabridged Dictionary, 1913 Edition "Our problem today is that we have allowed the internal to become lost in the external ... So much of modern life can be summarized in that arresting dictum of the poet Thoreau: 'Improved means to an unimproved end'." - Martin Luther King, Jr., Nobel Lecture, December 11, 1964 "In Walden, Thoreau ... opens the inner frontier of self-discovery as no American book had up to this time. As deceptively modest as Thoreau's ascetic life, it is no less than a guide to living the classical ideal of the good life. Both poetry and philosophy, this long poetic essay challenges the reader to examine his or her life and live it authentically." - Kathryn VanSpanckeren "The best and most Romantic memoir an American has produced is Walden — though nobody calls it one. ... What Thoreau has to overcome during his time in the woods is not a lapse in mental health. His great problem is to escape the mental health of his neighbors, their collection-plate opinions, their studious repetition of gossip ... There's not a note in the book of self-pity, or nostalgia. And why did he quit his cabin in the end? 'It seemed to me that I had several more lives to live.'" - Benjamin Kunkel 就这多

jihtg xhchncx come.

Photographs: Walden Pond - Past & Present Walden, The Place - By Ronald Wesley Hoag Thoreau's own 1846 survey map of Walden Pond A ghostly Encounter - poem by Amy Belding Brown The Walden Woods of Thoreau's Youth - an early map From Google Earth - what Walden looks like from space Thoreau quotes, mostly from Walden, with links to their sources Search for words or phrases in Walden in the Princeton Text Archive For the more obscure words - Webster's Unabridged Dictionary, 1913 Edition "Our problem today is that we have allowed the internal to become lost in the external ... So much of modern life can be summarized in that arresting dictum of the poet Thoreau: 'Improved means to an unimproved end'." - Martin Luther King, Jr., Nobel Lecture, December 11, 1964 "In Walden, Thoreau ... opens the inner frontier of self-discovery as no American book had up to this time. As deceptively modest as Thoreau's ascetic life, it is no less than a guide to living the classical ideal of the good life. Both poetry and philosophy, this long poetic essay challenges the reader to examine his or her life and live it authentically." - Kathryn VanSpanckeren "The best and most Romantic memoir an American has produced is Walden — though nobody calls it one. ... What Thoreau has to overcome during his time in the woods is not a lapse in mental health. His great problem is to escape the mental health of his neighbors, their collection-plate opinions, their studious repetition of gossip ... There's not a note in the book of self-pity, or nostalgia. And why did he quit his cabin in the end?

直译与意译论文参考文献

1、含义不同

(1)直译在合乎译文语言的全民规范的情况下,译文刻真求真,通过保留原作形貌(表达方式)来保持作的内容与风格。

(2)意译使用译文语言中动用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表达形式,以代替原作中因两种语言不同而无法保留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做到虽失原作形貌,但从不同范围的上下文看,仍不失原作的内容而且与原作的风格相适应。

(3)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4)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5)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6)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2、应用不同。

(1)直译在翻译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用于习语、俚语和谚语的翻译。

(2)在广告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具体的广告语言特点、广告的目的、源语和目的语语言特点、民族文化等恰当运用两种策略,已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1)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2)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3)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直译与意译的区别

一、直译意译的定义

1、在合乎译文语言的全民规范的情况下,译文刻真求真,通过保留原作形貌(表达方式)来保持作的内容与风格,这种翻译方法叫直译。

2、译人员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局限时,使用译文语言中动用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表达形式,以代替原作中因两种语言不同而无法保留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用"动态对等"的方法,力求做到虽失原作形貌,但从不同范围的上下文看,仍不失原作的内容而且与原作的风格相适应,这种翻译方法叫意译。

二、应用。

1、直译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相对应的翻译,在翻译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用于习语、俚语和谚语的翻译。

三、优点不同。

1、直译的优点在于: 直译可以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征,即保留其“洋味”。 直译尽可能忠实原文,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 直译在保留源语言文化特征的同时促进了两种语言的交流和丰富发展。

2、意译的优点

意译用于翻译英汉两种语言中大量成语典故和谚语,避免译文太过复杂难懂。 外国人喜欢用大量的诙谐妙语,只能用意译法才能表现出来准确全部的意思。意译用于翻译某些特殊词汇,避免错误,同时使得译文更加通顺流畅。

归化与异化的区别

一、定义。

1、归化指某个人在出生国籍以外自愿、主动取得其他国家国籍的行为。一般是居住在国外的人,依据所居国的法律规定取得新国籍。

归化翻译主要是遵循目的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翻译时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读者立于核心地位,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信息接受能力与接受习惯。

2、异化保持原有的“异国情调”,也就是说要保留的不仅是纯语言的形式特色,还有异域的文化因素,即保留源语中与目的语相异的要素。

它通过彰显各民族在语言和文化上的独特性试图消除不同语言在文化地位上的不平等,使翻译真正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二、功效

1、归化翻译有意识地采用流畅而自然的目的语语言风采使译作顺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消除源语中的文化色彩,使译文读起来顺畅,无阻拒感。

2、 由于不同种类的文化在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三、缺陷。

1、归化的缺陷

归化翻译虽然能让译者清楚地传达原作者的意思,可是归化翻译的同时,也抹杀了原文的民族特点。

2、异化的缺陷

当对这类的文化差异进行异化翻译时,会添加大量的注释,增加读者阅读的阅读量,也可能会引起误解。另一方面,异化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译文句式的生硬,有时甚至晦涩难懂,从而降低了译文的可读性。

扩展资料:

从历史上来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按韦努蒂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

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

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

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

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

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归化异化

参考资料:百度白科-直译

参考文献:百度白科-意译

Photographs: Walden Pond - Past & Present Walden, The Place - By Ronald Wesley Hoag Thoreau's own 1846 survey map of Walden Pond A ghostly Encounter - poem by Amy Belding Brown The Walden Woods of Thoreau's Youth - an early map From Google Earth - what Walden looks like from space Thoreau quotes, mostly from Walden, with links to their sources Search for words or phrases in Walden in the Princeton Text Archive For the more obscure words - Webster's Unabridged Dictionary, 1913 Edition "Our problem today is that we have allowed the internal to become lost in the external ... So much of modern life can be summarized in that arresting dictum of the poet Thoreau: 'Improved means to an unimproved end'." - Martin Luther King, Jr., Nobel Lecture, December 11, 1964 "In Walden, Thoreau ... opens the inner frontier of self-discovery as no American book had up to this time. As deceptively modest as Thoreau's ascetic life, it is no less than a guide to living the classical ideal of the good life. Both poetry and philosophy, this long poetic essay challenges the reader to examine his or her life and live it authentically." - Kathryn VanSpanckeren "The best and most Romantic memoir an American has produced is Walden — though nobody calls it one. ... What Thoreau has to overcome during his time in the woods is not a lapse in mental health. His great problem is to escape the mental health of his neighbors, their collection-plate opinions, their studious repetition of gossip ... There's not a note in the book of self-pity, or nostalgia. And why did he quit his cabin in the end? 'It seemed to me that I had several more lives to live.'" - Benjamin Kunkel 就这多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问题描述: 谁能告诉我怎么写此论文提纲啊??? 解析: 直译与意译这两种不同的译法,自古有之。然而自五四以来,人们围绕着这两种译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1922年,茅盾在“‘直译’与‘死译’”一文中写道:“近来颇有人诟病‘直译’;他们不是说‘看不懂’,就是说‘看起来很吃力’。我们以为直译的东西看起来较为吃力,或者有之,却决不会看不懂。看不懂的译文是‘死译’的文字,不是直译的。 1934年,茅盾在“直译·顺译·歪译’一文中写道:“‘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这是反抗林琴南氏的‘歪译’而起的。我们说林译是‘歪译’,可丝毫没有糟蹋他的意思;我们是觉得‘意译’这名词用在林译身上并不妥当,所以称它为‘歪译’。” 1980年,茅盾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回忆这一段往事,他写道:“后来有的译者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意译’,甚至‘歪译’,那就比林译更不如了。” 从以上情况看,在二三十年代,反对直译的人所反对的是看不懂或看起来吃力的译文;反对意译的人所反对的是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译文。 鲁迅也是积极主张直译的。 后来有人提出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是无法区分的。 1946年,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写道:“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哪一种是最妥当的译法,人们争执得很厉害。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1953年,林汉达在“翻译的原则”一文中写道:“正确的翻译是直译,也就是意译。死译和胡译不同,呆译和曲译不同,这是可以划分的,它们都是错误的翻译。正确的翻译是分不出直译或意译的。” 1959年,周建人为《外语教学与翻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直译”’。他在文中写道:“直译既不是‘字典译法’,也不是死译、硬译,它是要求真正的意译,要求不失原文的语气与文情,确切地翻译过来的译法。换一句话说,当时所谓直译是指真正的意译。” 如果说四五十年代人们认为直译也就是意译,二者无法区分,那么到了七八十年代人们又对直译和意译分别作了分析。 1982年,周煦良在“翻译三论”一文中写道:直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译音而不译意。如democracy译为“德谟克拉西”,而不译为“民主”。第二类是照字面译。如cro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而不译作“虚伪的眼泪”。第三类是不按照中国语言习惯和词序而按照原文的结构或词序的翻译。如“‘你来了,’她说”。最后,他指出“这样一些直译好像为数不少,但就一篇文章,一部书来看,直译的成分毕竟是少数。” 1978年,许渊冲在“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中也谈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他说:“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最后他得出五点结论,归纳成两点就是:一.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时,可以直译,不能表达时就意译;二.原文的表达形式比译文精确、有力时,可以直译,译文的表达形式比原文精确、有力时,可以意译。 1979年,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写道:“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紧扣局部,既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 从以上情况看,七八十年代的译者对直译和意译作了分析和比较,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这说明当代的译者比二三十年代乃至四五十年代的译者在理论上都更加成熟了。 在国外,译界的同行也同样在这一方面进行探讨。英国剑桥大学乔治·斯坦纳教授主张意译。他在1975年发表的After Babel一书中发挥了17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德莱顿关于意译的主张。他写道:“翻译的正确道路,既不应是直译,也不应是模仿,而应是意译 (paraphrase)。所谓意译,就是‘译者有一定限度的自由,他要时刻看到作者,这样就不至于迷失方向,但他主要是紧跟作者的意思而不死扣字眼,他可以对作者的意思加以引伸,但不能改变。’据德莱顿说,这就是埃德蒙·沃勒和西德尼·戈多尔芬1658年翻译维吉尔的史诗《伊尼德》(Aeneid)第四卷时采取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德莱顿本人翻译维古尔、贺拉斯、奥维德、朱文纳尔、乔叟等人的著作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在他评论别人的译作时(如1685年出版的Sylvae一书的序言)所阐述的也是这种方法。通过意译,‘作者的精神可以得到传播,而不会遭受损失。’好的翻译好比是‘一种写生’。最理想的情况是,译作不剥夺原作的权威,而能向我们表明假如原作本来就是用我们的语言创作的,它会是个什么样子。” 国外还有一些学者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你同意他们这种看法吗?

英语广告的直译意译毕业论文

试论Body Language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12. 论商务英语广告语言的特征与表达 英语专业毕业生求职主要途径调查 56.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57. 应用

百度搜索lunwendashi 我知道你要资料的

Advertising English vocabulary characteristicsIn order to make readers to understand information, English advertisement must be very careful choice of property and skills. Advertisement producers want by an impressive vocabulary to attract customers attention.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has many unique features such as: the words of vocabulary, concise, Just use the popularization of oral and informal words, The use of proper nouns, Adjectives and comparison, the highest use, Repeat the words, The pronoun of magical function, Advertising English vocabulary of word-formation flexible way. Below this brief analysis , concise wordingAdvertising needs in the limited space and time, most of the benefits of concise advertising, let a person be clear at a glance, neither have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readers and interest, and foil, emphasize the key themes. Therefore, some monosyllabic words or letters less often used. Such as: eat more crashes, this one is car sales advertisements, and get two sorts of simple one-syllable verbs, flatly between consumers and advertisers will show the bilateral activity. Both reflects the sincerity of advertisers, and consumer produce simple, quick, affordable, thus adding business relationship feeling of credibility. The car in its scale-up. How VILLAGER (1993). The car crashes pair one AD copy, Get one (ads) above two glasses words advertisement is not more than six letters length, its meaning is each person can understand,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ple English the popularization of 2, just oral and informal wordsMany advertisements us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oral and informal words, make advertisement appears very kindness, and attract their attention, make its produce purchasing desire.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oral English, informal language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memory. Such as: Yes! The researches, now! This is the very simple words advertising agency, oral sex is extremely strong, with very infectious YES to stimulate the self-identity of consumer psychology, and NOW to consumers for action.

在全球 经济 繁荣的今天,广告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广告 英语 也逐渐脱颖而出,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 应用 性语言。只有掌握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才能最大限度的传达广告原意,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 广告英语语言特点翻译技巧 一、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1。词汇特点 (1)通俗易懂,大众化词汇。少用或不用晦涩、深奥的词语,使消费者看得明白,说得清楚。例如,Nike,justdoit。很多人对这则耐克的广告语至今都记忆犹新。(2)创新词汇,突出产品的新、奇、特。在英语广告中,很多广告创作故意把大家所熟知的词拼错,或加上前缀或后缀来创造出新词汇,这样,既保留了词汇原来的意义,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宣传产品的独特之处。例如: The OrangemostestDrinkintheworld。(世界最高品质的橙汁。)这里的Orangemostes,实际是Orange+most+est。most和est都是表示形容词最高级。这里表示这种橙汁饮料的高品质、高纯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3)活用词汇,生动形象。广告的目的就是让消费者在瞬间尽可能多地了解产品。因此,要抓住产品的主要特点和优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使消费者对产品的功效一目了然。如,Tide’sin。Dirt’sout(汰渍放进去,污垢洗出来)。这是一则针对性很强的汰渍洗衣粉广告,无需太多语言,消费者已经心领神会。 2。句法特点 (1)简洁短句,醒目突出。广告句式力求精炼易懂。简练的句子能抓住受众,引起兴趣。例如:FreshUpwithSeven-up.(君饮七喜,提神醒脑)。而复杂冗长的表达会使人疲惫厌烦,难以达到宣传目的。(2)祈使句,增强感召力。为了使顾客对商品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减少广告费用,广告策划者总会绞尽脑汁,用简洁有力的形式和充满诱惑力的词语,力争达到商品宣传的最佳效果。作为“鼓动性语言”,广告英语多用本身含有请求、命令号召意义的祈使句,以达到行文简练又能使人印象深刻的目的。例如:Turniton!穿上它!(puma彪马)/You’reworthit!你值得拥有!(Loreal欧莱雅)。(3)省略句,短小有力。由于广告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费用内,达到最佳宣传效果,所以大量运用省略句成为广告英语的特点之一。例如:Welead。Otherscopy。我们领先,他人仿效。(理光复印机)这则广告虽然只用了“lead”和“copy”两个简单的动词,却巧妙的点出其作为复印机的复印功能(copy)和理光品牌在同类产品中领先的地位(lead),可以说是构思巧妙、一举两得。又如:Alwayswithyou。与你同行。( 中国 电信)“always”更是形象地表明电信覆盖面广这一特点,平实的话语又拉近了客户跟公司之间的距离。 3。修辞特点 修辞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有力武器。作为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语言,广告英语经常会使用一些文学中的修辞 方法 ,使自己的广告独树一帜、惹人注目。这些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押韵、双关等,各种修辞格赋予广告简洁、生动、幽默等特点。在Featherwater:lightasafeather(法泽瓦特眼镜:轻如鸿毛。)这则广告语中,比喻的手法形象的表达了产品轻巧的优点。又如:Oh,Isee!哦!我看见了!(OIC眼镜公司)美国“OIC”眼镜公司的广告语与公司名称OIC谐音,赋予了OIC“哦!我看见了!”的字面含义,同时,“Isee”使品牌和产品质量巧妙的联系在一起。 二、广告 英语 的翻译技巧 在翻译广告英语时,充分了解其文体特征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修辞手法及语言变异等现象,力求使译出的广告达到预期的 社会 效应。 1。注重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无论是在心理,审美还是在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所以我们在翻译广告英语时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化的差异。众所周知“白象”牌干电池一度畅销全国,出口时翻译成whiteelephant在英语中还意为“无用而累赘的东西”。这个广告译文在英美市场会带来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2。善用修辞手法 修辞可以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也可强化表达 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说,借助修辞,可以提高广告的感染力,达到打动消费者的目的,因此在广告英语中修辞的 应用 比比皆是。比如:MomsdependonKool-Aidlikekidsdependonmoms。妈咪依赖Kool-Aid,就像孩子依赖妈咪。这里的明喻,使用mom,kids这些生活气息甚浓厚,使得该产品颇具亲切感。 3。翻译形式多样化 (1)直译。直述式的广告,在翻译时尽量不要改变原文原句的风格与句式,如:Makedreamscometrue。让梦想成真。(迪斯尼乐园)TakeTOSHIBA,taketheworld。拥有东芝,拥有世界。(东芝 电子 )以上两则直译把产品广告的意图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达到了广告原创的目的。(2)意译。所谓意译,对原文进行意义的挖掘、引申或扩展,有时出于表达习惯的需要,也会使用工整对仗的句式,琅琅上口且意义深刻。Goodtothelast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斯威尔咖啡)Intelligenceeverywhere。智慧演绎,无处不在。(摩托罗拉手机)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译者很恰当地表达了产品的特性。而直译的效果就远不及前者。 三、结语 随着 时代 的进步,广告英语也在不断的更新,新颖别致的词汇层出不穷,只有紧跟语言 发展 步伐,认真 研究 和掌握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及翻译技巧,才能达到商品宣传的最佳效果。 参考 文献 : 【1】赵静: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150~156 【2】廖瑛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机械 工业 出版社,2005:310~312 【3】陆国强: 现代 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研出版社,1999:161~165 【4】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48~150 【5】方薇:现代英语广告教程【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6】 Vaietie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M]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81 我想,你要写广告方面的论文的话,要突出广告语言的特点,写得出彩。我的体会是多找些广告词,经典的部分以及达到的效果分类,然后分析一下,嘿嘿,以上是一篇文章和相关的资料,O(∩_∩)O哈哈~

  • 索引序列
  • 论文研究直译和意译
  • 直译和意译毕业论文
  • 直译和意译的论文文献
  • 直译与意译论文参考文献
  • 英语广告的直译意译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