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中国青年杂志发表

中国青年杂志发表

发布时间:

中国青年杂志发表

于【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 《中国青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于20年代出版的机关刊物。周刊,1923年10月发刊于上海,后迁广州﹑汉口等地出版。《中国青年》是“五四”以后最早提倡“革命文学”的刊物。它的前身《先驱》,早在1922年2月就设置“革命文艺”栏。《中国青年》创刊后,陆续发表有关文学问题的文章近30篇,引导文艺青年关心社会现实,接近工农群众,投身革命斗争,培养革命感情,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反对个人享乐与颓废悲观的倾向。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1927年7月迁回上海。在1927年11月至1932年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抗日战争时期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1939年4月在延安出版,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在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平(今北京)。1949年4月起,一直是团中央的刊物。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设有批评、时事述评、书报评论、文艺、通讯、我们的时代等专栏,文字明白晓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图文并茂。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发表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 1963年应《中国青年》杂志之邀,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从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共和国“一号英模”。3月,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发表使这一期杂志的发行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各地加印118万份仍不能满足需求,各地团委又翻印了207万份……随着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这本杂志在当时的地位几乎无可比拟。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国青年》又一次告别了她的读者。 沉寂了12年后的复刊犹如一次涅 ,1978年的《中国青年》注定要以她曾在创刊时有过的激情和勇气成就自己在中国新闻史上惊世骇俗的业绩。经过了十年动乱的人们都像是憋了一肚子的话,而其时社会上对于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与“两个凡是”的较量也使刚刚复刊的《中国青年》置身于历史的转折点。1978年9月复刊第一期《中国青年》发表的《破除迷信,掌握科学》和《“句句是真理”为什么是荒谬的》笔锋如剑直指“两个凡是”,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战斗不仅止于此。在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已经对“四五”事件有了“不改变结论”的说法时,《中国青年》冲破了思想的障碍,一鼓作气,在同一期上发表了《天安门诗抄》和“四五”青年英雄事迹的文章《革命何须怕断头》,在文中首次宣称:“四五运动”是一场“伟大壮烈的人民运动”,这一毫不含糊的宣战直接触及了“两个凡是”的底线,杂志刚一面世,一时“洛阳纸贵”。这一充满着勇气的举动为《中国青年》之后的个性和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5月,一场震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大讨论使她又一次成为传奇。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潘晓讨论”也不啻于一场惊雷,撼动青年的内心。而在23年前,要进行这样一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讨论,更无异于一次思想的盛宴和精神的启蒙,《中国青年》也在这时创造了当期400万册发行量的奇迹.

1891(光绪十七)年,萧楚女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鹦鹉洲一个小商家庭。萧楚女幼年即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1901年,他父亲经营的木排在洞庭湖遇风暴被冲散,木行破产,萧楚女父亲因肺病复发去世。不久,长江大水冲走鹦鹉洲上的房屋,萧楚女母亲搭起简易木棚让一家人居住,木棚又被一场大火烧光,萧家成了赤贫户。萧楚女母子几人在搭建的棚屋中讨生活,靠萧楚女母亲帮人补衣、拾树皮木屑和叫卖瓜子花生米度日。萧楚女12岁时到一家木材行做学徒,后到茶馆跑堂,到长江轮上当伙夫,辗转于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干过酱园徒工、街头报童、排字工人等。在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中,他坚持自学,将中学的文理课本读完,还经常练习写文章。 辛亥武昌起义时,他投入民军,参加了阳夏保卫战。辛亥革命后,他不满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和革命党人争权夺利,愤然退伍。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萧楚女考入武昌实业学校学习蚕桑专业,毕业后,在《大汉报》和《崇德报》任编辑,经常用“楚女”笔名发表文章,鞭挞袁世凯政府的反动统治,倾诉其对国家前途的忧愤。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的五四运动的思想,对萧楚女产生了重大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后,萧楚女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思想发生很大变化,进行深刻地自我反省,戒掉了抽烟等一切恶习,还动员守寡的妹妹顺宝脱离武昌观音阁节妇堂,说服母亲解除小妹妹的缠足。但他因撰文揭露北洋政府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罪行,被迫辞去《大汉报》工作。1920年初,萧楚女参加恽代英在武汉创办的“利群书社”,开始走上有组织的斗争道路。同年9月,他到襄阳师范学校任国文、物理、哲学教员。教学中,他鼓励学生学习新文学和鲁迅作品,组织“乡俗改良会”,并开展移风易俗的宣传活动。但冯开浚接任襄阳师范学校校长后,因不满萧楚女的革命举措,而解聘了萧楚女。1921年秋,萧楚女到安徽省宣城第四师范学校任教,与恽代英一起开展青年运动,提出了“到民间去”和“改革社会”的口号。1922年5月,他因发动各界群众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遭反动学监唐石亭告密,被迫离开宣城。 1922夏季,萧楚女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萧楚女到四川泸州师范学校任教,因四川政局发生变化,旋即离开泸州转往重庆,在联合中学任国文课教员。军阀刘成勋和川东道尹徐考上台后,撤换了联合中学的进步校长,萧楚女对此极为不满,于是他联合其他教职员发表了《本校教职员宣言》,以离职行动抗议军阀政客开除进步教师、学生的反动措施。1922年11月,萧楚女与熊禹治等人为解决被开除学生的读书问题,开办了以“选士育才”为宗旨的重庆公学,并且他担任该校行政委员会委员。但重庆公学因不“依附政客军人势力”遭到禁办。于是,他以这个反动禁令作为“最后一课”的内容,揭露反动派的罪行,鼓励学生到农村去开展农村教育,寻找新的道路。1923年初,萧楚女到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发动学生进行抵制日货,迫使政府封闭专卖日货的“万申祥”百货商店。1923年4月,驻鄂的川军师长杨森,打着“拯救全川父老兄弟姐妹”的旗号,由鄂回川,要聘萧楚女作秘书。萧楚女为利用这一机会开展革命活动,担任了这一职务。但是,杨森夺取了四川政治大权后,违背向人民许下的诺言,萧楚女为表抗议愤而辞职。1923年6月,萧楚女在重庆就任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员,兼任《新蜀报》的主笔,负责撰写社论和时评。萧楚女利用《新蜀报》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他还曾撰文揭露造谣惑众的“统一六教”罪行,教主唐焕章扬言要“刺杀编辑”。但萧楚女不怕恐吓,在《新蜀报》上特辟《社会黑幕》专栏,使广大群众认识唐焕章的丑行,迫使重庆警察厅取缔了“统一六教”。1924年1月,萧楚女因母重病重离开重庆回到武汉。萧楚女母亲逝世之后,他到了湖北襄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团中央调萧楚女到上海工作。他在襄阳短暂停留后,于5月前往上海,途经吴江、松江和江阴等地时,调查了该地区的青年团和国民党活动情况,并将调查的结果和建议报告了团中央。到达上海后,他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并为《向导》、《学生杂志》等报刊撰写了大量文章。他在《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出版了《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和《显微镜下之醒狮派》等专著,批驳国家主义派和戴季陶主义宣扬的阶级调和及阶级斗争熄灭论,捍卫马克思主义。 1924年9月1日,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任萧楚女为特派员,负责领导和整顿成都、泸州、重庆三地的青年团组织,并以重庆团组织为重点。 1925年,萧楚女在四川的活动“四川青年团组织的整顿和共产党组织”都取得了不少成绩,使军阀、官僚深为痛恨,萧楚女便将自己所负责的工作移交给杨闇公,并于1925年5月,离开重庆,乘船东下去上海。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萧楚女到上海工作。1925年6月,萧楚女以全国学联代表身份到南京指导青年运动,担任《人权日报》主笔,发动群众组织“南京国民外交后援会”、“反帝大同盟“等团体,号召各团体联合起来,组织“一条国民革命的坚固的联合战线”。1925年8月间,萧楚女到河南担任中共豫陕区委宣传部长,主编党的机关报《中州评论》。并且,他和中共豫陕区委书记王若飞等一起工作,帮助各界青年组织了“河南青年协社”等进步团体。后因被反动军阀李纪才通缉,返回上海。1926年1月初,萧楚女到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干事兼阅览室主任,协助代理部长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1926年2月,被聘为全国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1926年5月,担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专任教员,遵照所长毛泽东的意见,制定教学计划。1926年11月农讲所结束,萧楚女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并兼任黄埔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宣传委员会的政治顾问,参加指导全校的政治工作,被称为杰出政治教官。 1927年春季,蒋介石在各地制造反革命惨案,萧楚女夜以继日地撰文揭露反动派的罪恶。因过度劳累,肺病恶化,住进广州东山医院治疗。1927年4月15日,萧楚女被反动军警从病房拖走关进监狱。1927年4月22日蒋介石电令将萧楚女秘密处决。1927年4月22日南京石头城监狱内,一排士兵站在刑场上,萧楚女、刘尔嵩、熊锐、李森等40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高唱着《国际歌》,从不同的牢房走上刑场。行刑官走到萧楚女的面前说:“萧教官,你不是常把自己比喻为蜡烛,照亮别人,毁灭自己吗?你这根蜡烛快要熄灭了,在这生死一瞬间,你愿意改悔吗?”萧楚女高声地说:“你们杀吧!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不怕死的,共产主义运动是镇压不了的。总有一天,人民会审判你们这班狗豺狼!”接着,他和同志们一起高呼“打倒国民党!”、“民族解放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中国青年杂志现在还发表吗

不一样。以前的《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现在的《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76年,由共青团黑龙江省委主管、新青年期刊出版总社主办,创刊以来一直是各种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所以,并不一样。现在的《新青年》文笔优美,内容生动,为同龄人体验情感世界,了解世态人情提供一条捷径。主要栏目有:开卷有益、理论场、专场纪实、访问冰与火之歌、惟系列-惟文艺等。

延安的“中国青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第三年——一九三九年出版的。第二期正逢“五四”运动二十周年,毛主席为它为了短文纪念,在这篇文章里。毛主席第一次发出了这一有名的指示和号召,即:“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青年之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同工农民众相结合。、”第三期又刊载了毛主席在延安纪念“五四”的大会上的讲话。 延安的“中国青年”由第一卷到第三卷,共出版了二十九期,每半月一期。党中央的许多领导同志,如毛主席、朱总司令、任弼时、洛甫、李富春、阵伯达等同志都为它写过稿。当时中央青委的许多负责同志,如冯文彬、胡乔木、刘光、李晶等同志,也发表了许多有关青年工作和青年修养的文章。此外,还刊登许多国际和苏联青年运动的译文。 延安的“中国青年”确定了它的任务不只是指导青年运动,而且应该具体帮助青年学习。这一方针,从第二卷中期以后,就体现得更明确了,它发表了大批帮助青年学习各种知识的文章,有关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思想、文艺音乐,以至自然科学的各方面。它受到广大青年的热烈欢迎。为它写稿的有:胡乔木、王学文、杨松、柯柏年、董纯才、陈企霞、许立群等同志。范文澜、洗星海、何其芳等同志所写自传式的文章,尤其被青年们所喜爱。编者并从这里得出经验,认为一般青年刊物不能只谈青年工作而必须具体帮助青年学习,照顾广大青年群众,掌握“青年工作中心任务是学习”的精神。“中国青年”的实际效果。也清楚地显示了这一方针的正确。 延安“中国青年”在晋西与县出刊了晋西版,由于晋西是在敌后,物质条件非常困难,这个刊物的出版是费了很大的努力的。 延安的“中国青年”发行的困难和今天相比较,是超过不知若干倍了,国民党统治区只有极少数量漏过检查达到读者手中,后来则根本不能到达。广大的敌后根据地,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日益加紧的封锁。最初尚可发到,后来每期只能发到区党委一两册,因为过封锁线必须轻装快步,笨重的书籍自然不能多运。终于在皖南事变之后,主要因为发行太困难,“中国青年”便停刊了。一直到今年一月一日党中央的建团决议中规定出版“中国青年”做为指导建团方针的刊物,这才在完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人民革命大胜利的基础上,把这个有光荣传统的刊物——“中国青年”恢复了。

看?中国青年报是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中国青年报是共青团中央机关报,是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之一,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全国性综合日报。中青在线是中国青年报官网,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之一,中国青年报APP和法人微博、微信公号矩阵构成强大移动端传播平台。中国青年报纸媒、PC端和移动端用户规模上千万,转载率居全国媒体前列。

中国青年杂志2020年

朋友: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说:《中国青年》杂志(半月刊)至今仍然在出版,可能是您家附近的报刊亭或者邮局不销售而已,如果您真的想购买到此本杂志,您可以上淘宝搜一下就有个。

图片是今年5月上半月的期刊。

希望回答能让您满意。

于【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 《中国青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于20年代出版的机关刊物。周刊,1923年10月发刊于上海,后迁广州﹑汉口等地出版。《中国青年》是“五四”以后最早提倡“革命文学”的刊物。它的前身《先驱》,早在1922年2月就设置“革命文艺”栏。《中国青年》创刊后,陆续发表有关文学问题的文章近30篇,引导文艺青年关心社会现实,接近工农群众,投身革命斗争,培养革命感情,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反对个人享乐与颓废悲观的倾向。

中国青年于1923年创刊于上海,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报刊之一。恽代英任主编,是先驱以后的另一份团中央机关刊物。版式,32开本,周刊,设有社评,时事述评,寸铁,青年界消息,漫画插图等栏。内容,①是指导青年正确的工作学习生活,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②是评述时事政治,引导青年正确的看待国内外时事,提高觉悟。③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与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关爱青年的工作学习生活,对时事进行评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青年十分重视编者和读者的关系,发行量大,在青年中广为流传。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先后任主编。

1923年10月20日

《中国青年》杂志是团中央机关刊,由团中央主管、主办。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是国内现存的历史最悠久、迄今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红色主流期刊。《中国青年》的辉煌历史和办刊历程,是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一个清晰缩影,是百年党史“青年篇章”的重要记录,是共青团蓬勃发展的光辉记忆。

《中国青年》杂志是一面思想的旗帜。高擎理想信念,坚持思想引领,保持斗争精神,是《中国青年》杂志的根本特征。上世纪五十年代“什么是幸福”大讨论、八十年代初潘晓“人生观”大讨论、新时代“强国一代”大讨论都成为引领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青年》杂志是一只奋进号角。引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积极投身强国伟业,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杂志的主责主业。2019年以来,《中国青年》杂志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大力推进媒体融合,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得到明显增强。

《中国青年》杂志是一个精神的高地。坚持做青年的良师益友、指路航标,团结引领广大青年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中国青年》杂志的时代责任。

中国青年杂志社

是。中国青年杂志征订是直接与杂志社进行联系的,所以是直接跟杂志社签约的。杂志(Magazine),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

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青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杂志是中国共青团中央机关杂志。二者同属团中央机关,但一个是报纸,一个是杂志,是不一样的。报纸有报纸的编辑和发行部门,杂志有杂志的,完全是两套人马,所以会出现不同的地址,这是正常的。《中国青年》多侧重于人物报道,而《中国青年报》较为综合。《中国青年》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央委员会;编辑出版:中国青年杂志社编辑;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9532,国内统一刊号CN11-1001/C;邮发代号2-39;国外发行代号:SM8。《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地址: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发行部热线传真:,邮编:100702。

青年杂志是陈独秀创办的。

《敬告青年》原载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是陈独秀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又见《独秀文存》卷1。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20 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名刊:新青年(国内首部简体横排版)(全12册)》内容简介: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终刊时止,《新青年》计出11卷,共有63期,其中前9卷为月刊,第10卷为季刊,第11卷为不定期刊。

本书即为其简体字版,为更好的还原历史,本简体横排版在其分卷、分期方式及体例上仍袭其旧,外国人名、地名及著作名、事物名等的译法也保留了当时的译法,未作改动,并在各卷中影印了近280幅《新青年》原稿,以供读者对照欣赏。

陈独秀所作,原载于《新青年》创刊号,吹响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号角,并在青年中引起极强烈反响的新文化运动启蒙青年的开山之作——《敬告青年》。

胡适所作,原载于《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揭开中国现代文学的改革和白话文运动序幕的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文。

中国青年杂志2022

中国青年报2022新年献词:过去一年,竭尽全力的你,每一步都不容易。是否丢掉慢慢变好的勇气?请相信,冬夜里最后一阵冷风虽然猛烈,但寒气阻挡不了春意。让光阴为你作证,趟过这一路的艰辛,所有的美好定能重逢!——谨以此献给2022。2023,祝万事胜意!

《中国青年报》创刊于1951年4月27日,是共青团中央机关报,是以青年为主要读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央主流媒体。

《中国青年报》作为广大青年的成长伙伴,始终秉承“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办报宗旨,宣传青年先进人物,激发青年奋斗精神,启迪青年心灵智慧,反映青年愿望呼声,维护青年合法权益,团结鼓舞广大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功立业。

2022人民日报新年献词

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进

百年奋斗,书写恢宏史诗;伟大征程,召唤新的进发。走过激荡人心的2021年,迎来充满希望的2022年,中国号巨轮奋楫扬帆、劈波斩浪,亿万人民激情澎湃、豪情满怀。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面对极为繁重艰巨的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2年第6期

我们对于孤独与边界,早已体会和思考了很多年。在讨论这一话题时,有读者说:“觉得自己和它们很熟,却好像不能把它们很好地讲述出来。”

青年的孤独有很多种,“主动孤独”“被动孤独”“害怕孤独却对人群感到窒息”……孤独与边界就像这代青年手中的两个开关,启动的时机常由自己掌握。

本期精神家园,与你聊聊孤独与边界。

守住边界,孤独使人生更充盈

@文/阿程

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逢年过节回老家探亲,多多少少都经历过老家人毫无边界意识的“灵魂拷问”。年轻人除了以尬笑和沉默应对,也在暗暗感叹在老家与北上广深,人们的生活状态如此不同。

大城市中同事的下班小聚,挚友的每月大聚,大家都是把酒言欢,吐槽一下最近身边的奇葩人和事,不会向对方提这么没有边界感的问题。为什么老家人会这样?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在老家,经济条件尚可甚至良好,亲戚朋友都在身边,以城市的主人翁自居,孤独感是很少的。人在孤独感不多的生存状态下,较少会去思考边界这个问题。而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是让人思考孤独和边界这些概念的好地方。

大家都记得好妹妹乐队在2013年发行的歌曲《一个人的北京》。歌词恰到好处地描写了北漂的生活状态,“许多人来来去去,相聚又别离,也有人喝醉哭泣,在一个人的北京”“也许我成功失意,慢慢地老去,能不能让我留下片刻的回忆”,唱碎了很多北漂人的心。都说一个人没在北京漂过一段时间,便不算体会过真正的孤独。但我始终觉得,这首歌曲对孤独的诠释有一些负面,时代发展至此,我们需要赋予“孤独”一些新的、正面的意义。

当一个人不清晰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也不愿意花心思去了解身边人的边界时,他时常会不知道如何在与人交往的同时去保有自我。独立的人格,对自我的清晰认知,不是生来就有的,钱穆先生在《人生十论》中提到过,人是在与他人的相互往来中成就一个“我”的。因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矛盾、碰撞,人们不自觉地开始反复确定自己与他人的边界,从而逐渐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渴望与他人联结是人之本性,每一个渴望与他人联结的人都在小心翼翼地试探与他人之间的边界。如何守住自己的边界,懂得尊重他人的边界,何时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便不再是孤独患者,孤独自然为己所用,成为充盈人生的不二法宝。

如今的人们越来越恐惧长久地维持一段亲密关系,大家痛呼维持亲密关系的成本太高,心太累。我所理解的好的亲密关系是:这段关系中的每个人都想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享受人生也好、成就人生也罢,另一半在这条路上都是支持你的,没有给你设限,彼此互相尊重对方的人生追求。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尊重对方的边界,尊重对方的孤独,才能走得更长远。

我即将步入34岁,从前主要是与同事、朋友往来,结婚后更多是和老公、公婆磨合。大约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对自己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我的“个人地图边疆线”突然变得清晰,虽清晰却不凌厉。我开始懂得相处的不易,开始敢于在关心家人、不给家人添麻烦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人生,享受独属于自己的难得的孤独时光。

所以,比起《一个人的北京》,我更喜欢萧全的《海草舞》。“我走过最陡的山路,看过最壮丽的日出,在午夜公路旁,对着夜空说我不服输……早已看透那些套路,留一点真就足够了。”希望今后“90后”“00后”多写一些这样的歌曲,赋予属于这个时代的孤独一层积极的含义。

购买链接

编者按: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组织的基础植根于青年。一部中国青年运动史,就是一部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的 历史 。

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们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缔造了团组织,又甘为“火种”,为号召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救国救民而发声、献身,为共青团组织的创办、发展呕心沥血。无论是唤醒工农大众还是开辟革命新路,无论是打倒列强除军阀还是抵御外敌抗日寇,他们成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先锋力量。

以青春韶华砥砺峥嵘岁月,他们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树立了青年突击队等闪光旗帜,掀起了“争做 社会 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热潮,创造了向 科技 进军的一个又一个 历史 纪录。在劲帆之上,勇毅前行,他们成为新长征突击手、青年岗位能手、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青年志愿者、向上向善好青年……以矢志奋斗、甘于奉献的榜样精神引领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如何以青春之我,谱写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壮丽凯歌?拂去岁月的风尘,让我们共同追寻青年英雄们的成长足迹。《中国青年》第8期推出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专刊《百年火红青春: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从即日起,中国青年杂志新媒体推出“百年芳华 青运人物”系列报道,向党领导青年运动的百年光辉历程致敬,引领广大青年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百年芳华 青运人物”系列报道 ③

毛泽东:与青年相伴一生

100年前的中国,处于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中,一批经受了五四运动洗礼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照耀下,完成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觉醒。

这批中国青年,视马克思主义为坚定信仰,把献身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视为终生的奋斗目标,领导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中国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

毛泽东,正是其中的一位。

1918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毛泽东、蔡和森等在长沙周家台子创建新民学会。1920年10月,毛泽东接到上海、北京寄来的 社会 主义青年团章程后,开始筹备建团。1921年1月13日,长沙 社会 主义青年团召开成立大会,毛泽东被推选为团的书记。

在建团过程中,毛泽东非常重视团员的政治质量。据长沙第一师范学生张文亮在其1920年的日记中记载:“十一月二十一日。会见毛泽东(在通俗馆),云不日将赴醴陵考察教育,并嘱此时青年团宜注意找真同志;只宜从缓,不可急进。”

此时的中国青年团早期组织如春雨后破土而出的幼苗,伸展着青春之姿,却也在风雨中飘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专门研究了各地建立和发展团的问题,为中国青年团组织的前进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帮助和关怀。

毛泽东时常教育团员要到广大工农当中去,他以身作则,深入长沙的纺织厂、造纸厂了解情况,同铁路工人、搬运工人交朋友。他先后多次在《中国青年》上刊发文章,1924年《中国青年》第116期上重刊了毛泽东的《中国 社会 各阶级的分析》,这是毛泽东在《中国青年》第一次发表文章;1939年5月4日,毛主席发表《在延安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大会的演讲》,并刊发于《中国青年》。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审定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左上角缀黄色五角星,周围环绕黄色圆圈,象征中国青年一代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1952年8月,毛泽东两次主持召开中央会议讨论青年团工作,就党委如何领导青年团、青年团应如何工作进行研究。

1953年6月,毛泽东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发表了《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的著名讲话。他妙语连珠,引用三国典故说道:“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他提出要重视团内青年干部的选拔,不能论资排辈,要看能力,靠德才兼备。

毛泽东指出:“青年团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但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当中,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党和团的领导机关,都要学会领导团的工作,善于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照顾青年特点,组织和教育广大青年群众。”在这篇讲话中,他提出了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要求,为新中国成立后青年团工作和青年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对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引领广大青年投身 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对青年工作的重视还体现在关注青年报刊的舆论导向上,他热情地为团中央机关刊《中国青年》多次题写刊名。1963年2月,毛泽东还应《中国青年》编辑部之邀,为“学习雷锋同志”专辑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而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雷锋运动。

他曾饱含深情地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作为早期青年运动的参与者和不同层级青年运动的组织者,对青年运动和青年团有过多次重要指示。他的一生,是关注、指导青年成长与发展的一生,也是始终与青年相伴的一生。

【预售】

2022年《中国青年》第8期

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专刊

“百年芳华 青运人物”系列报道

陈独秀:新青年应是怎样的?

  • 索引序列
  • 中国青年杂志发表
  • 中国青年杂志现在还发表吗
  • 中国青年杂志2020年
  • 中国青年杂志社
  • 中国青年杂志2022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