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清瓷器釉面微观老化特征研究论文

清瓷器釉面微观老化特征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清瓷器釉面微观老化特征研究论文

特点见下面:古瓷比较新瓷,釉面温润,釉光柔和,气息沉稳,有一种自然的年代感和亲和力。由于瓷胎的密度低于釉,氧气可以通过无釉的底足进入瓷胎内部,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时间,缓慢改变瓷器的光泽和气息、它使底足瓷胎干结,使釉内瓷胎中的反光物质老化,使反射的光泽逐渐变得柔和。

颜色变化大。雍正珐琅彩瓷是清代雍正朝烧制的瓷胎画珐琅彩瓷器,在康熙朝珐琅彩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其中老化特点是颜色变化大,老化痕迹非常明显、黄釉微微开片、蛤蜊光漂亮,微观下气泡开始出现黑色褐色老化。

清代茶叶末釉瓷器鉴识与鉴赏对茶叶末釉的称赞,最广为流传的,是清末寂园叟《陶雅》中的这段文辞:“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於花。美如玉。笵为瓶。最养目。”“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於花。美如玉。笵为瓶。最养目。”此话听起来颇诱人。但,且不论茶叶末釉是何等风姿,单是细审话中言语,即觉不妥。第一句无疑是对茶叶末釉的描述,这等表述,虽无甚精彩,亦算不得精准,但大体上是不错的。而后面的几句,就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既是黄杂绿色,如何娇娆?古瓷素三彩中常有此色调的搭配,娇娆却是如何都说不上的。艳于花,就更离谱。茶叶末釉的特点恰恰是“古雅幽穆”,如何艳,且艳于花?好在书中还有对茶叶末釉比较细致的描述,否则,真要怀疑作者是否见过茶叶末釉瓷器了。只是现今说起茶叶末釉,无不引出此句,如果要评价,这句话恰恰是最大的误导。对古人之盲从,此见一斑。何为茶叶末釉?比较科学化的说法是:一种失透的铁、镁质结晶釉。科学的描述,于欣赏总是无甚助益。对茶叶末釉的考证与分类,对欣赏者而言,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简单的说,茶叶末的的产生,根据考古的明证,已推溯至唐代。唐时耀州窑,烧制了大量的茶叶末釉,上佳者,近于清代官窑。唐之后,虽然茶叶末釉并未销声匿迹。但似乎已沦为一种副产品,甚至是残次品,是一种工艺上的失败。这种失败一直延续,直到清代,摇身一变,成为宫庭秘釉,仅供皇室珍赏。由于釉吐灰绿,俨如茶叶之色而故名。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古人赞誉说:“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嫩而不俗,艳于花, 美如玉,最美目。”质地细腻、造型新颖、工艺精湛、釉色鲜艳。茶叶末釉产生于雍正时期,早在唐代耀州窑及辽金的磁州窑也有类似的釉色。但是,到雍正时,唐英把它和景德镇瓷器的白瓷胎结合到一起,发明了这种釉色。当初唐英定的名称叫厂官釉。茶叶末是《陶雅》一书中记录古玩商人的叫法。好的茶叶末釉很值钱,主要藏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茶叶末釉中绿者称茶,黄者称末。雍正时是有茶无末,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有的上挂古铜锈色。因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所以又叫“古铜彩”。作为中国传统的温颜色釉品种之一,茶叶末釉以其外釉色颇似茶叶细末而得名,它是釉料中含铁﹑锰的结晶釉陶瓷。其釉色黄,而中掺杂着绿,在黄褐色的底色中散布着许多细小的绿色斑点。由于配方和制作工艺的变化,釉色不尽相同,故有蟹甲青、鳝鱼黄、蛇皮绿、老僧衣等品种。釉面多数呈半木光。茶叶末釉实际上是一种结晶釉,晶体很小,呈黄绿色或黄褐色,主要分布在釉层表面,表面层下面是黑色底釉。X-射线衍射分析和透射电镜成分分析表明,析出的晶体属于辉石类型。辉石是一系列辉石族矿物的总称,其组成很复杂。由于组成不同,烧成后辉石的品种也不尽相同,颜色当然也不一样。古代茶叶末釉色调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于配方和烧造工艺条件的变化所造成的。清乾隆 茶叶末釉羊首尊茶叶末釉是一种含结晶矿物质的半无光釉,呈深绿黄色,因釉中均匀地布满形似茶叶的针、片状结晶体而得名,釉面呈失透状。《陶雅》中说"瓷以黄黑相间者,谓之茶叶末。其黑色较浓,而又有黄色碎点于底足内外围绕一遭。瓷致活泼者,则谓之鳝鱼发。以成化仿宋者为上。绿多而无碎点者,厥为蟹甲青。有垂沫星若水眼,或如栈眼者,命曰新桔。其绿色亦较浓也。"在雍正时期的《南窑笔记》中将茶叶末釉称为"厂官釉"。清雍正 茶叶末釉双耳炉茶叶末釉被艺术追求独具慧眼的雍正皇帝一见钟情,授意御窑厂成批制作官窑器物,由唐英创建了厂官釉,均为白瓷胎,青褐色釉呈色似茶叶末颜色,釉色中则闪现不规则的黄色斑点和丝纹。这种绿不绿,黄不黄的厂官釉在《陶成记事碑记》中有三种: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这是烧造原料,工艺细节差异派生出的色差,以及人们在品鉴过程中对釉色差异的肉眼判断所致。黄斑点即蟹甲青,即像蟹壳一样的青色。乾隆茶叶末釉精品大器物古穆沉雄。小器物细纤文秀,轮廓线条不能增减,釉色之美更是滋润、鲜明、活泼,如万点金星隐于釉中。这些都是后世难以仿制和企及的。清乾隆 茶叶末釉荸荠瓶有的乾隆茶叶末釉中的佳品,其釉色深沉丰厚,光华内敛,反复观之不厌。这种单色釉在雍正时期已达到陶瓷史上的一个颠峰,也代表了人类在陶瓷上对色彩的纯熟运用。乾隆时期官窑茶叶末釉制品多为琢器类,有如意尊、纸槌瓶、觚、三牺尊、罐、绶带葫芦瓶、花浇、钵式缸等,碗、盘圆器类少见。如意耳尊是雍正时期的创新器型,乾隆朝十分流行,除茶叶末釉外,尚有斗彩、青花、粉彩、青釉、仿汝釉等品种,均制作精致。典雅隽秀的器形与润泽瑰丽的色釉完美地结合,达到了“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境界,富有天然韵致,使人领悟到古人非凡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陶瓷艺术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结合的真谛。乾隆以后的茶叶末釉瓷器质量有所下降,已很难烧出雍正、乾隆时期的釉色了。故宫博物院藏 清咸丰茶叶末釉铺首耳炉,高13cm,口径,足径。炉撇口,鼓腹,圈足。腹上部置对称铺首耳。通体施茶叶末釉。外底署金彩篆书“大清咸丰年制”三行六字款。

龙泉窑瓷器微观鉴定研究论文

要判定古代瓷器的年代和真伪,就要掌握不同时期器物的特征,这些特征要从器物的造型、胎体、釉色、纹饰以及款识等方面人手,典型特征就是时代器物的名片。在了解器物时代特征的同时,还要将不同时期的标准器熟记于心。所谓标准器就是这一时期最具有典型特征、最能说明这一窑口特色或者最能代表这一釉色品种的器物,掌握了标准器就有了判定的标准,就能以此作为比照,从不同的方面来判定一件器物的时代和真伪器型仿烧往往选每个时代龙泉窑的典型产品,如北宋的执壶、五管瓶,南宋的莲瓣碗、凤耳瓶、鬲式炉、元代的牡丹纹大瓶、刻花大盘、各式香炉等器物。仿品很少是对照真品的实物进行仿烧,因此造型上线条呆板,缺乏神韵,颈肩部的转折十分生硬,足端部过于整齐,器型比例失调,器物形制的规格和尺寸也不够规范。胎釉龙泉窑的釉和胎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的成分及相应的烧造工艺。龙泉窑不同时代胎色的呈色、质地的粗疏和细腻、釉的色泽和质地,都不尽相同,对粉青、梅子青釉的仿烧,一般釉料不用化学配方,而沿用传统配方,即在瓷土中有选择的加入植物草木灰,尽管釉的质感非常像,但缺乏内敛的厚实感,往往浮光隐现。 明代龙泉窑豆青和深绿釉色的瓷器,胎壁厚重,器底粗糙,是现代仿制较容易掌握的。这类产品需仔细辨别,作伪器物一个重要工序,就是对器物釉表面进行去光处理,主要采用强酸溶液腐蚀、土埋及一些工业技术上的打磨,今近年来,专家学者对经过做旧处理的器表损伤,在高倍显微镜下表现出的不同显像,作了归纳和总结,提高了对古陶瓷辨伪的科学水平。纹饰龙泉窑产品的伪品的刻划纹样,不如真品线条的婉转流畅,贴花工艺的纹饰,不像真品的生动自然,露胎是元代龙泉窑最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元代龙泉窑特有的葱绿釉色和露胎赭红色的相衬,伪品对这类产品的仿烧,提供了识别点。装烧方法装烧技术在龙泉窑的每个发展时期都是不相同的。在垫烧的工具上,归结起来不外乎垫圈和垫饼两类,但不同时代在圈足上所垫的部位是不同的,留下各时代不同的烧造痕迹。特别是南宋时期的龙泉窑产品的“铁足”、“朱砂足”往往是不规则的。元代垫圈痕迹、明代器物的圈足露胎部,显露出“火石红”。龙泉窑早期的产品,十分完整的少见,多少留有些残疵,主要在圈足部分。因此作伪者往往采用“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或沾粘窑渣的手法来蒙人。

南宋龙泉窑的足底特征是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阔而矮,具有稳重感。

南宋龙泉窑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八卦炉、鼎式炉、奁式炉、盆、塑象、渣斗、胆式瓶、五管瓶、龙虎纹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 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

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

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 ,瓣中脉线突起。

扩展资料:

龙泉窑以烧造青瓷闻名于世,器物除烧造盆、碟、盘、碗、壶、渣、斗等日用器外,还烧制各种文具及仿古的瓶、鬲、觚、鼎、炉等,还有仿玉器的琮。

器物造型至南宋时形成自己的风格: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阔而矮,具有稳重感。南宋中晚期,成功创烧出粉青和梅子青两种纯净的青釉,代表了中国青瓷工艺的最高成就,并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

其中,粉青釉釉层厚而透明,釉面光泽,外观柔和淡雅,有如青玉;梅子青的釉层比粉青釉更厚,略带透明,釉面光泽,色调可与翡翠媲美。特别是梅子青品种,仅在南宋一朝烧造,存世极少,又多为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的古雅之品,弥足珍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泉窑

关于龙泉窑的传说之类的我就不多说了,什么弟窑、妹窑的,都是无稽之谈。浙江在古时候是我们中原地区制瓷大省,龙泉窑在浙江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到了北宋的时候,其烧制的青瓷才开始占据八大民窑体系之中的一个重要的位置。而龙泉窑烧制最好的时期却是在南宋时期,为什么?政治中心的转移,国都迁到了浙江。皇帝在那儿坐着呢,你能不烧好吗?龙泉窑瓷器鉴定要记得,其烧制最好的时候是南宋。龙泉窑到了元代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到明中期之后渐渐没落,到了清康熙时期基本就消失了。下面就龙泉窑瓷器鉴定归纳几点一、龙泉窑瓷器鉴定胎体1、胎质:细腻致密、胎骨偏厚、后期疏松。2、胎色:白胎白中泛青,黑胎黑灰色,俗称铁骨。 二、龙泉窑瓷器鉴定釉质1、釉料:石灰碱釉,厚而均匀,多次施釉。2、釉色:青黄色、粉青、翠青、梅子青、黄绿色、葱绿色、有的有开片。 三、龙泉窑瓷器鉴定器型宋代小器型居多,元代大气。主要有日常用品:盘、碗、壶、罐、瓶、鬲、花觚、鼎、炉、高足杯、菱口盘、凤尾尊、荷叶盖罐、葫芦瓶等。 四、龙泉窑瓷器鉴定纹饰1、装饰方法:划花、刻花、印花、贴花、镂雕、堆塑等,还有褐色点彩。2、纹饰纹样:莲瓣纹、双鱼纹、云龙、飞凤、云鹤、鱼虾、八仙、八卦、云雷、锯齿、灵芝、如意、钱纹、银锭、牡丹、梅花等丰富多变的纹饰。 五、龙泉窑瓷器鉴定款识 大多数是窑口、作坊款。有的有文字一、龙泉窑瓷器鉴定胎体1、胎质:细腻致密、胎骨偏厚、后期疏松。2、胎色:白胎白中泛青,黑胎黑灰色,俗称铁骨。 二、龙泉窑瓷器鉴定釉质1、釉料:石灰碱釉,厚而均匀,多次施釉。2、釉色:青黄色、粉青、翠青、梅子青、黄绿色、葱绿色、有的有开片。 三、龙泉窑瓷器鉴定器型宋代小器型居多,元代大气。主要有日常用品:盘、碗、壶、罐、瓶、鬲、花觚、鼎、炉、高足杯、菱口盘、凤尾尊、荷叶盖罐、葫芦瓶等。 四、龙泉窑瓷器鉴定纹饰1、装饰方法:划花、刻花、印花、贴花、镂雕、堆塑等,还有褐色点彩。2、纹饰纹样:莲瓣纹、双鱼纹、云龙、飞凤、云鹤、鱼虾、八仙、八卦、云雷、锯齿、灵芝、如意、钱纹、银锭、牡丹、梅花等丰富多变的纹饰。 五、龙泉窑瓷器鉴定款识 大多数是窑口、作坊款。有的有文字。一、龙泉窑瓷器鉴定胎体1、胎质:细腻致密、胎骨偏厚、后期疏松。2、胎色:白胎白中泛青,黑胎黑灰色,俗称铁骨。 二、龙泉窑瓷器鉴定釉质1、釉料:石灰碱釉,厚而均匀,多次施釉。2、釉色:青黄色、粉青、翠青、梅子青、黄绿色、葱绿色、有的有开片。 三、龙泉窑瓷器鉴定器型宋代小器型居多,元代大气。主要有日常用品:盘、碗、壶、罐、瓶、鬲、花觚、鼎、炉、高足杯、菱口盘、凤尾尊、荷叶盖罐、葫芦瓶等。 四、龙泉窑瓷器鉴定纹饰1、装饰方法:划花、刻花、印花、贴花、镂雕、堆塑等,还有褐色点彩。2、纹饰纹样:莲瓣纹、双鱼纹、云龙、飞凤、云鹤、鱼虾、八仙、八卦、云雷、锯齿、灵芝、如意、钱纹、银锭、牡丹、梅花等丰富多变的纹饰。 五、龙泉窑瓷器鉴定款识 大多数是窑口、作坊款。有的有文字。一、龙泉窑瓷器鉴定胎体1、胎质:细腻致密、胎骨偏厚、后期疏松。2、胎色:白胎白中泛青,黑胎黑灰色,俗称铁骨。 二、龙泉窑瓷器鉴定釉质1、釉料:石灰碱釉,厚而均匀,多次施釉。2、釉色:青黄色、粉青、翠青、梅子青、黄绿色、葱绿色、有的有开片。 三、龙泉窑瓷器鉴定器型宋代小器型居多,元代大气。主要有日常用品:盘、碗、壶、罐、瓶、鬲、花觚、鼎、炉、高足杯、菱口盘、凤尾尊、荷叶盖罐、葫芦瓶等。 四、龙泉窑瓷器鉴定纹饰1、装饰方法:划花、刻花、印花、贴花、镂雕、堆塑等,还有褐色点彩。2、纹饰纹样:莲瓣纹、双鱼纹、云龙、飞凤、云鹤、鱼虾、八仙、八卦、云雷、锯齿、灵芝、如意、钱纹、银锭、牡丹、梅花等丰富多变的纹饰。 五、龙泉窑瓷器鉴定款识 大多数是窑口、作坊款。有的有文字。

明代早期的龙泉窑继承前代的制瓷工艺,胎釉特征变化不大,胎呈灰白或灰色,釉色较深,多数呈青绿或豆青色,黄釉少见,说明烧窑时,窑内气氛的控制比较好,烧窑技术高。多数产品施一次釉,釉层较薄;少数产品釉层较厚,多次施釉,有玉质感。常见的器物有碗、盘、杯、执壶、盒、罐、瓶、炉、砚、砚屏、烛台、凳和雕塑等。明代早期的龙泉窑,花纹装饰仍旧是美化瓷器的主要手段,纹饰有弦纹、回纹、S纹、竹节、鼓钉、瓜棱、菱花、莲瓣、菊瓣、菊花、梅花、牡丹、蕉叶纹、缠枝花、八宝、八卦、云纹、十字杵纹等;龙、凤、鱼、以及吉祥动物纹罕见。装饰方式主要有刻划、模印、镂雕等,元代常用的贴花和露胎贴花的装饰方法已不多见。

明初龙泉窑划花龙纹碗

明代中晚期开始,窑口减少,质量下降,龙泉窑瓷业逐渐衰落。成化弘治以后,龙泉窑瓷器的胎体更加厚重,釉层更薄更透,刻划花及挖足工艺更粗更草,质量显著下降,已基本处于衰落状态。

宋瓷特征研究论文摘要

因为宋朝的文化到达顶峰,宋朝的对文人的重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诗文、书画、制造都有很多的典型特点的东西出现。

宋代瓷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还有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宋朝瓷器,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哥、官、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 从纹饰上讲,宋瓷的纹饰题材表现手法都极为丰富独特。一般情况下,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以辅助主题纹饰。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另人爱不释手。如婴戏纹,或于碗心、或于瓶腹,将肌肤稚嫩,情态活泼的童子置于花丛之中,或一或二,或三五成群,攀树折花,追逐嬉戏,真切动人,生活气息甚为浓厚。宋朝瓷器,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还应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一直以来,人们似乎有一个共识:宋代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代,“宋瓷”代表了中国瓷器艺术中最高的审美境界。这样一个认识,通过教科书或大众读物无限制地进行着一种简单的复制,让人觉得这几乎就是一个无需质疑的真理。但问题在于,这种判断的标准在哪里,我们有没有真正从学理上对其进行思考?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反思,其意义也是相当明确的。一方面,有助于理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境界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扭转我们简单的思维习惯或认识偏见。 平淡:宋代社会审美理想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他认为文章由绚烂到达平淡,这才是成熟的标志,才是艺术上最高的境界。简单地说,平淡就是天真自然,不雕琢,不拘泥于法则。而实际上,苏轼的话反映出了宋代典型的士大夫审美趣味。在文风上,从韩愈的古文运动开始,之前绮丽的文风受到人们的抵制,转而崇尚平易的行文风格。在书法艺术中,宋人面对唐楷的气势与法度,转而追求晋人的高风绝尘,正如苏轼所推崇的“萧散简远”之淡泊境界。在绘画上,虽然雄浑的山水画与艳丽的院体画同样存在,但在苏轼和米芾的推动下,崇尚天真平淡的文人画开始兴起。而正是从宋代开始,“逸”格成为历代品评绘画乃至视觉艺术的最高标准,它代表了这种反对法度与雕琢、崇尚清新与自然的平淡之美。 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审美趣味很容易便影响到了整个社会,当时的大众也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样的情趣。于是,“平淡”很快就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瓷器的生产也同样反映出这样的时代精神。宋代是瓷器生产相当繁荣的一个时代,有众多的瓷器生产地,仍然是“清淡秀雅”的艺术风格占据统治地位。即使是大量运用印花技术的耀州窑,其胎色也是相当淡雅的,呈现的是一种单色美。当然,将这样的风尚发挥到极致的当属北方的汝窑和南方的龙泉窑。汝窑生产的瓷器大都造型简练,呈淡雅的天青色,又因其烧制过程中温度较低,瓷胎未真正烧结,故釉色大多失透,显得宁静而自然。崇尚老庄的宋徽宗当时对汝窑的瓷器爱不释手,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的瓷器生产树立了一个标准。靖康之变后,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迁,南方的龙泉窑以其青玉般的釉色、简练沉静的造型、朴素典雅的气质,将“平淡”的审美理想发展到了极致。 艺术:“境界”判断与权力话语 舒斯特曼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阴谋,它教育人们“自由”地去接受某种趣味。他的观点也许有些偏激,但已经很清楚地为人们揭示了审美格调判断中的人为因素。也许用福柯的思想来解释这种现象会更加贴切。在这位法国思想家看来,“真理意志” 与“权力意志”在根底上是二位一体的,真理的产生与认定渗透着权力因素,权力的运作有赖于真理话语的确立。①在任何社会的话语流通中都存在着有关何为理智、何为合理与真实的潜在话语标准,它在具体思想和知识问题的真假判断发生之前即已划定了关于真的可能边界,也就是说,发生在知识内部的真假只是真理在现实中成立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②因此,“知识(真理)与其说是有真伪之分,不如说只有合法与否之分。”③如果我们用这种认识来看待长期以来人们对“宋瓷”的推崇,其背后的权力关系就相当明显了。 从魏晋开始,中国汉族文人实际上主要继承了老庄道家的审美理想。这是一种清静无为、天真自然的审美理想。正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反对过于繁复的声和色,主张淡与素。而庄子则要求人从任何外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自身的自由,这也是一种自然的审美境界,正所谓“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正如前文所言,道家的这种审美精神对中国汉族知识分子的影响在魏晋之后的历史中占据主导地位。当然,由于宋代社会浓厚的尚文风气,文人的情趣能够迅速地推广到整个社会中去,因此,相对于其他时期,宋瓷最能够体现出汉族文人的审美理想。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把“宋瓷”理所当然地断定为中国历史上最高审美品格的代表,认定它体现了最高的审美境界。原因很简单,因为“宋瓷”代表了他们所钟爱的审美情趣。这样一种判断由于出自于知识分子之口,出自于学术机构的判断,于是很自然的就披上了“真理”的外衣。却从来没有人去反思为什么“平淡”就一定高于“雕琢”,为什么文人情趣就一定高于市井情趣。实际上,人们已经习惯了屈从于权力的判断。这里的权力并非我们日常理解中的政治权力或统治权力,而是一种话语权。它在无形之中束缚了我们的思考,在无形之中也将所有的其他观点与思想断定为“谬论”与“非真理”。 共识:永远无法企及的地平线 相对于宋代的瓷器,唐代及元明清的瓷器增添了不少民族趣味或市民审美因素。尤其是明清的瓷器,受到市民文化的影响,其瓷器的艺术风格倾向于繁琐的装饰趣味。从明中叶的“青花”到“斗彩”“五彩”和清代的“珐琅彩”“粉彩”等等,无不体现了这样的趣味。此时,它们正好和西方的洛可可艺术相映成趣。而且事实也证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相当明显的,因此在西方,洛可可风格也被称为“瓷器”风格。其实,在西方国家,洛可可风格也长期受到所谓学者阶层的轻视,认为它是一种相当轻浮与柔媚的艺术风格。与之受到贬低的艺术风格还包括原始艺术、中世纪艺术、巴洛克艺术等等。传统的西方学者们一直都将古希腊罗马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艺术当成了最高的审美理想,认为这是一种高雅而崇高的艺术风格,与之相比的其他艺术风格都显得逊色。 不过,在多元论思想的影响下,如今西方社会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判断的偏见与无知。中世纪艺术的深沉与神圣,巴洛克艺术的恢宏与动感……这些都是西方古典艺术所缺少的精神内涵,它们同样值得称道。事实上,每一种艺术风格或审美情趣都有它自己的拥护者与爱好者,若根据其拥护者的地位与阶层来判断审美情趣的高低,这无疑是一种相当霸道的标准。我们可以批评某艺术品的题材或主题不合情理或触犯了公共道德的要求,却不可评判哪一种审美情趣低下。因为审美本身仅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我们不能用高低来对其进行界定。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借用沃尔夫林的观点来进行论证,他在阐述巴洛克艺术的时候说:“巴洛克艺术(或称之为近代艺术)的兴衰都不是由于古典艺术,它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近代西方文化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条兴起、高潮、衰落的曲线……”④沃尔夫林反对将古典艺术作为西方艺术的定点,认为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风格,表现的是各自的“时代精神”,而不能简单地说后代是前代的衰落。⑤ 从认识论讲,“整体性”思维本质上是事先预设一种本质或终极的本源,然后将其表象和再现。从现实来讲,它通过“权力”来产生一种真理,从而排斥、压制甚至摧残异端,最终完成了对“权力”的维护。在这里,笔者赞同利奥塔的观点,他反对哈贝马斯关于对话可以获得“共识”的观点,认为“共识是一条永远无法企及的地平线”,因此现在必须强调“歧见”。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唐代的异国风情,宋代的平淡,或是明清的繁琐……它们仅仅是体现出自己时代或受众的审美趣味而已,并不能说明孰高孰低,谁是顶峰谁是低谷。

宋朝瓷器工艺尚不成熟,现在人们事实上已经吹捧过头了,瓷器制作工艺到了明朝才是真正成熟起来,器形、色彩、绘画才是真正到了巅峰。宋朝很多金包瓷实际上看起来是很俗气的,没必要无限制吹捧宋朝。

新石器晚期玉器特征研究论文

说到新石器时代玉龙其实大家也应该多多少少知道一些为何这么说其实原因很简单的,这个文物非常的给力的,也非常的珍贵,其实这个文物还是有着自己的艺术特点的,毕竟这个玩意还是很给力的,更多的我们也不说了,下面一起来揭秘看看这个新石器时代玉龙的艺术特点吧,感兴趣的老哥一定别错过了呀!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 中国新石器时代是指距今大约1万年前开始,结束在距今5000至2000年前的这段历史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总结出玉器与石器的区别,于是玉器与石器经过漫长的共存发展,终于在这一刻脱颖而出,彻底与石器分化,从此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据考古和历史研究证实,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已有8000余年的历史,其间创造出了无数璀璨的玉文化历史遗存,尤其是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和良渚文化玉器,更是为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玉器谱写了灿烂光辉的篇章。 浙江反山遗址出土良渚文化神兽纹玉琮 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区域的古人在选石制器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由于当时人们制作玉器的经验不足,琢玉工具尚不完备,再加上艺术欣赏能力较低,制作不规整,所以器形较简单,器身多无纹饰。一般仅采用琢打磨光的方法。 在古代玉器的收藏实践中,我们偶尔可以见到一些新石器时代的玉器遗存,这些距今时隔久远的古代玉器,虽然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处于中国玉器生产的简单玉雕时期,但原始社会那种粗犷奔放的艺术表达却依然生动而强烈。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猪龙 总体上讲,由于新石器时代属于玉器生产的初期阶段,因此玉器的数量还比较稀少,制作工艺也相对简单。 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造型多倾向于工具原型或小件装饰品,而且基本没有装饰纹样,其代表品种是玦、璜、珠、琀、坠。 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新石器时代玉玦 新石器时代早期,当时还没有发明砣机,更没有金属工具,工艺痕迹特征特殊、原始,但是正因为新石器时代玉器具有原始玉器独特的工艺特征,所以并不是现代治玉容易掌握和仿制的,尤其是有几个重要特征很难被造假者突破,这也是新石器时代玉器鉴定的判断重点,主要如下: 首先,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工痕特征。 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新石器时期尤其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器生产过程中尚无金属工具的出现,因此当时的玉器生产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作。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勾云纹玉佩 根据痕迹推测,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加工方法主要是:玉石开片使用皮筋、绳索醮解玉砂磨锯;细加工使用玉石料、骨头等中介物醮解玉砂研磨而成;抛光使用槙物、兽皮等醮解玉砂经揉、擦、磨等方法完成。 原始社会的解玉砂为比玉硬的石英类矿物捣碎加工而成的细沙。由于到当时工具、方法落后等因素的限制,制成一件玉器十分不易,需要经年累月长时间的缓慢琢制。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人踏兽形玉神像 由于新石器时代玉器的精细加工均为渐进缓慢地进行,所以很少会在玉器上留下类似快速机器打磨而留下的“小平面”,而现代高速电动工具仿制的新石器时期玉器,往往圆雕面不够圆润、光滑,而古代的细加工是一点一滴完成,不会在圆面留下棱面的特征。 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阴刻线是古人用解玉砂逐渐琢磨而成,沟槽边棱圆润、光滑,不会出现尖锐棱面、蹦碴现象。 阴刻线的蹦碴现象通常在铁器发明的战国以后才出现。常见蹦碴是钻孔时由管钻从一端钻至另一端即将穿透。捅破时留下的,开始钻的一端反而无蹦碴现象,此后的玉器的单向穿孔常有此现象。而对钻的孔则无蹦碴现象。由现代电动工具钻孔常在两端皆有微小蹦碴现象。 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的打孔 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管状玉玦 其次,新石器时代玉器的抛光特征。 新石器时代玉器的抛光进行缓慢,由于解玉砂的粗细不均,手工抛光方向不一致,玉器表面出现粗细不等、方向不一、长短不同的线条痕迹,新石器晚期的玉器平面或沟槽处的抛光痕方向较有一致性。 这种痕迹有的肉眼可看出,鉴定时需用10~20倍放大镜,因伪品特征需结合放大镜观察才能细致入微看得清楚。 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勾云纹玉佩 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勾云纹玉佩局部 而现代工艺抛光主要有两种现象:一是钢丝砣轮抛光,此法抛光痕迹特征是玉器表面线形痕迹疏密均等,方向一致、粗细、深浅均匀,无玻璃光现象。 另一种抛光用电动遥光、砂箱抛光法。此法抛光出来的玉器表面呈现出类似战国、汉代的“玻璃光”工艺,但放大镜下观察玉器表面、甚至沟槽处皆无古法抛光的线痕,类似瓷器表面。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鸮 同时,新石器时代玉器的氧化特征。 由于新石器时代玉器距今年代久远,最少也有四千多年的时间,经过如此漫长的岁月洗礼,玉器在地下或地表长期与空气或水土中其它物质接触,绝大多数都存在氧化、腐蚀现象。 如良渚文化、凌家滩的玉器,几乎没有一件玉器表面是玉质晶莹、颜色新艳的。通常古玉器氧化的现象有轻微、稍重、重度、极重这四种。轻微氧化不太明显,在玉器尖角、棱角处常呈现白色或灰白色小斑点,平面也常见,这种白斑通常在玉器表面,虽入玉内但很浅,表面光泽无变化。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遗址玉鹰 稍重一点的氧化在玉器棱角处是大片灰白或白色类似鸡骨白现象,并深浅不等进入玉质内,平面或圆面呈现分布不均的局部泛白现象,但皆入玉机理内。 新石器时代玉器的氧化与未氧化之间界限在放大镜下观察白色呈絮状,重要一点是:这种氧化斑点处的表面抛光痕、亮度与整个玉器表面是一致的,唯有受腐蚀或侵蚀形成的小孔洞、小斑点处看不到抛光痕。 古玉重度氧化就是整器被氧化呈鸡骨白状,强白灯光照射下,局部仍可见玉质、玉色,器型薄小的看不到玉质玉色。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 但赝品玉器用石灰烧制或酸性物质烧出的仿古玉上的白斑通常呈粉状、无光泽,放大镜下观察白斑呈凹陷状,原因是化学急速腐蚀而致,非氧化所致,此法用烧开的食醋一洗就会掉下白浆。 古玉氧化这种状况常伴有腐蚀形成的蚀孔、蚀斑现象,但这种氧化现象的玉器表面,仍保留当时细加工、抛光的工艺特征,表面线纹清楚、光润度依然如故,仍可按上述方法鉴定真伪。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 最后,新石器时代玉器的艺术特征。 新石器时代玉器虽然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存在客观上的原始简单的艺术特征,但新石器时代玉器的艺术水平却已经达到了很高层次,古代玉器的神韵和艺术表现力远非今人能够简单仿制。 从艺术层面理解,玉器的技术水平不代表艺术水平,艺术只有手法而无方法,这种技巧也不能传达,正所谓“简约不简单”。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勾云纹玉佩 智慧的古人对玉的理解与现代玉器造假者大相径庭,具体体现在古代玉器整体呈现出古拙、质朴、神韵十足的特点,古玉线条优美流畅、形神兼备,不像赝品那样有形无神、线条迟钝、呆滞。 这种被我们像地称为玉器神韵的特征,需要要鉴赏者在长时期的观摩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但却又是古代玉器最难模仿的特征之一,因此可以说,古代玉器的艺术水平是最难以仿制的。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神人纹玉饰 新石器时代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时的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随着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器与石器的分化,标志着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并不再只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生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开始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出现更高层次的文明。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昆仑-祁连山、东北-内蒙、秦岭、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喜马拉雅山及东南沿海等地是我国宝玉石资源主要成矿带。目前已发现各种玉石170余种,其中软玉、硬玉等高档玉9种,其他为中低档玉,印章石和彩石。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玉和湖北绿松石,称为中国四大名玉。中华玉文化是伴随着玉器生产而产生的,正是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文化体系,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生产工具或武器。据文献记载,处于中原的仰韶文化、处于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矛、斧、锛、铲、纺轮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的祭祀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所承袭。装饰品。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最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8200年的兴隆洼文化。殷商时代,佩饰玉也较常见,殷墟妇好墓中就有大量的发饰、头饰、颈饰和腰饰。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秦汉时代,佩玉更成为普遍风尚。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权力、等级、财富的标志。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在辽河流域的新乐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两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已见端倪。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是财富的一种炫示。殓葬。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日趋完善。吉祥物。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反映了人们祈求吉祥的共同愿望。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其国家权力而崇尚玉器,并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美好事物的代名词。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也就成为了一切美的事物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不论贫富、贵贱,皆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入到中国人的血脉,是有七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留给当今世界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玉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考古价值。历史价值:中国玉器发展源远流长,最早出土的玉器是距今万年的辽宁海城县小孤山仙人洞古人类洞穴遗址出土的三件绿色蛇纹石制作的砍斫器。玉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贯穿于中国文化史的始终,与中华民族7000年的文明史同步。中国的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其成就和辉煌不亚于伟大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艺术价值: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公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玉质感温润细腻,佩之则倍感体贴;它色感纯洁无暇,赏之则净化心灵;它音感清脆悦耳,听之则涤荡胸怀。而这些美学要素结合起来,不禁会使人感叹玉石乃天地之精华,进而在崇敬、景仰之余产生神秘的美感,这种神秘的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更加深了人们对玉的既爱又敬、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的独特审美趋向。“玉器时代”的玉器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是由远古先民心目中完美品格的作用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其文化品位最高,反映历史、社会风貌最为全面和深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和世界文化艺术的奇葩。科学考古价值: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物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传统。玉器的研究、鉴赏、辨伪和收藏是相辅相成的,它是一种高雅的、学术气氛浓厚的文化活动,正是这种活动的经久不衰,将我国的玉器、玉文化研究不断推向更高级的阶段。玉文化旅游资源是开发玉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文化旅游是地方旅游业品质、品位提升的关键。在中国诸文化的历史传承中,从文明发祥就始终一脉相传、未曾中断的就是玉文化。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在亚洲东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在史前时期便用心血的结晶建造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玉器时代”和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在改造自然中形成了卓尔不群的民族风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玉文化鲜明的个性、丰厚的底蕴为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奠定了深厚的物质、文化基础。特色是旅游之魂,而旅游资源的特色是发展特色旅游的基础,是构成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开发玉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弘扬中国玉文化。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玉器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经过理学家的诠释美化,成为高尚人格的象征、美丽形象的代表,融合在传统文化与礼仪之中,能比较系统地、完整地反映出地方风貌、生活习俗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弘扬玉文化是传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昀早进入新石器时期的地区,也是我国昀早发现玉器遗存的地区之一。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的玉器以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为代表。

仰韶文化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其分布范围以河南、山西、陕西为中心,西到甘肃、东到河北、北到内蒙古、南到湖北的部分地区,有遗址1000多处。

而仰韶文化发现的玉器,则表现了玉文化早期的特征,多以小形装饰件为主。如在河南省偃师汤泉沟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件青白色玉璜;在临江姜黎少女墓中发现两件绿色的玉坠;在湖北均县十家占仰韶文化遗址亦发现绿色的玉坠。

这些小形装饰玉器虽然分别发现于多处,但却具有相同的特点:器身平圆,造型完整,打磨光滑,穿孔吊挂。

及至仰韶文化晚期,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用和田玉制作的玉斧,在河南南阳黄山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墨绿色的独山玉斧。

这两件玉斧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和前期相比,就大不一样了:一是证明早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软玉即已东进中原;二是从石斧到玉斧,绝不是简单的用材更换,而是一次意识形态重大飞跃的体现。

仰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中期,其玉器尚处于我国玉文化“只几个石头磨过”的“小儿时代”,而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多年以前,其自身约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的中南部和江苏北部地区,其影响所及达河南中西部、安徽和山东的北部,昀东一直到黄海之滨,遗址200多处,墓葬2000多座。

大汶口文化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母系制日益解体、父系制逐渐兴起的时期。大汶口遗址原本是一处氏族公社的公共墓地,由于墓葬之间叠压和打破现象较多,反映该墓地延续使用的时间很长,随葬品十分丰富。

大汶口墓葬中发现了一大批精致的玉器,有玉铲、玉凿、玉锨、玉笄、玉管、玉臂环、玉指环以及罕见的绿松石骨雕筒等,这些都是新石器时期后期氏族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阶段的重要遗物,是文明即将到来之前文明意识及社会上层建筑的体现。

大汶口文化的全部墓葬,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玉器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从大汶口墓葬资料来看,在早期的30座墓葬中,平均每墓葬品7件;在中期的67座墓中,平均每墓葬品17件;在后期的18座墓中,平均每墓葬品剧升为45件。

在大汶口墓葬群的早期几乎无玉随葬,例如属于早期的一座典型大墓,共有各种随葬品60多件,其中精美的透雕象牙梳和置放于墓主头部和肩部的象牙琮,反映了墓主的显贵以及大汶口早期居民艺术创造力和原始宗教的发达程度,但就是没有一件玉器。

在另一座同期的中型墓中,在女墓主的左耳下发现了一枚小绿松石片。还有一座墓中发现一件戴在手指处的镶绿松色的骨指环。这一切都表明在大汶口墓葬的早期和仰韶文化时期相似,玉器尚处于起步阶段。

大汶口文化的晚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玉器生产已很发达,随葬玉器的数量增多,品质提高。

如一座晚期大墓,墓主为一名50岁左右的女性,手臂戴有玉环,手指戴有玉戒,胸前有一串绿松石片,右股间放置一玉铲。此外,头上还戴有象牙梳和3套珠串,右股处有一骨雕筒。还放有一对兽骨和玉指环。

龙山文化处于新石器末期。龙山文化玉器主要遗址有历城城子崖、日照两城镇、胶县三里河、诸城呈子、东海峪、茌平尚庄、泗水尹家城、武莲县丹上村等地。山东境外著名龙山文化玉器也普遍存在,如陕西神木石卯等。

龙山文化玉器的主要品种有穿孔玉斧、斧形玉A、玉销、玉铲、玉珊、锻形玉玲、玉钺A、玉兰A、玉坚、玉璜、组合玉佩、玉用、玉答、玉别、玉管、玉液巩、阳彩玉器、几何形玉器、人头玉雕像以及嵌绿松石的骨器等。这些玉器大多琢磨精致、造型优美、晶莹圆润,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龙山文化遗址中有许多玉石装饰品,鸟形或鸟头形玉饰成组随葬,为以后商代大量盛行动物雕开创了先例。另外还有玉斧、玉锛、玉A、玉凿、玉璇玑等。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玉器相比,在意识形态和礼仪特征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这跟龙山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组织形态是相适应的。

龙山文化时期的生产及制作技术有了明显的突破,比如龙山文化时期的玉A,长厘米,宽厘米,厚厘米,玉料墨绿色。体薄而扁长,宽边处由两面磨成薄刃,有3个等距圆孔。玉A正面光滑,背面粗涩且有土浸痕,似未经打磨。

这件玉A虽有利刃,但如此宽薄,显然不是实用器,推测为祭祀器或作仪仗礼器。

还有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玉三孔铲,发现于山东省日照市两城镇,长27厘米,宽16厘米,厚厘米,玉料为淡黄色中带绿色,一面受沁蚀较重。体扁平,呈肩窄刃宽的梯形,刃锋锐,两面磨成,并稍有崩裂。正中有一圆孔,孔一侧上下又钻两圆孔,且各有一深碧色石塞嵌入孔内。

此器制作规整,宽大而薄,器面上看不出捆扎和使用的痕迹,已不是生产工具,而是作为礼器、仪仗或祭祀器。

齐家文化位于黄河上游,以甘肃省东南部为主要分布地的新石器时期末期文化。其地域范围东自泾、渭二河,南至北龙江流域,西起湟水一线,北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有遗址350多处,墓葬500多座,发现了玉斧、玉铲、玉璧、玉琮等一批精致的玉器。

齐家文化昀负盛名的玉器发现于武威皇娘娘台遗址,这是一处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较单纯的齐家文化遗址,共有墓葬88座,获得了相当一批重要的玉器,其中精彩的器件如:

玉铲6件,梯形扁薄造型,制作规矩,锋刃锐利。并且通体磨光。靠背部处穿一孔,以便配置铲柄之用。皆碧绿色和乳白色玉材琢制,质料细致坚硬。玉质感较好。长约10至20厘米、刃宽4至5厘米。

玉锛5件,长方造型,锋刃锐利,打磨异常精致,桥宽3至4厘米,显得小巧玲珑,皆碧绿色玉材琢制,给人以美的享受。玉璜5件,扇面形态,两端有孔,便于系挂,乳白色玉材琢制。皇娘娘台发现的玉璧形制较为特别,有圆形、椭圆形和方形3种,多用绿色玉材和汉白玉琢成,有264件。

在齐家文化中,玉璧被用来敬祭天地,但当时玉璧首先是一种财富,或者直接就是一种高档次的货币。先民们用财富祭祀天地,也在情理之中。

皇娘娘台发现的玉珠多以绿松石制成,呈长条或扁圆形态。中间有孔,便于穿縀悬挂。在皇娘娘台众多古墓中,当时玉器的琢磨技术已较高,选料也较精良,反映出这里已经盛行葬玉习俗。如在一座双人墓中,男女墓主口内各含绿松石珠3枚,男子贴身玉璧5件,女子也有3件。在另一墓中,两个女性颈部都佩戴钻孔的绿松石珠数枚。

这些现象表明,玉在齐家文化居民的心目中已有了重要位置。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没有能力随葬玉器的人家,常在墓中放几片粗玉片、粗玉石块或小玉石子。他们不随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陶、角、骨、石等物,却宁愿把不成造型的玉石块带入墓中,联系到墓葬里卜骨的出现,说明迷信心理和占卜习俗在那里已相当浓厚。

齐家文化玉器遗存除武威皇娘娘台以外,还有甘肃永靖秦魏家、大何庄等众多遗址,但大多只发现有绿松石珠、玛瑙等装饰品,其他玉甚少。

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古玉,已有精细的到线,也有浅浮雕,亦即减地凸雕。这些纹饰中不少是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转折自如层次不同。比如龙山文化的变形兽面纹、红山文化玉龙胎(地形则的刻纹、良语文化的神祖兽面纹,就是典型的例子。良渚文化的玉璧,大多数是光素,但制作者已懂得灵活掌握几何学的同心圆原理。又像玉琼,外祀内圆,四边饰以细致的纹饰,结构顺为复杂。有些玉珍、玉玦等更穿孔佩带。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纹饰中,主要是阴刻直线,既深且粗,犹如凹拗,底部较上祀为宽阔。另有一些用硬金刚石之类划出的阴刻线,曲而且甚细。

明代五彩瓷概述及特征研究论文

明代以后,中国的陶瓷生产悄悄地发生了一个转变,由生产素瓷为主转入以生产彩瓷为主。

五彩瓷可以分为青花五彩和纯釉上五彩两种。青花五彩瓷是先在釉下用青花描画出所绘图案的蓝彩部分,罩釉烧成,再在其余部分各按所需绘彩,复入彩炉二次烧成。釉上加彩也是瓷器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好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低温固化彩料而成。釉上釉下彩通常包括彩绘瓷,彩饰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珐琅彩等,在这些彩瓷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五彩瓷和粉彩瓷。

釉上彩绘瓷发端于北齐,成熟的器物始见于唐代长沙窑,宋代磁州窑又将这一工艺技术发扬光大。金元两朝磁州窑红绿彩开创了明代五彩瓷的先河。到了明中晚期,五彩瓷的制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一直发展到其后的清代康雍乾三朝。故有大明五彩瓷、康熙五彩瓷之说。

五彩即多彩之意,非必定五色,但红、绿、黄三色必不可缺,色彩艳丽,纹饰繁复,闻名于嘉靖,登峰造极于清康熙年间,五彩瓷中的精品有“大明五彩”和“康熙五彩”两大类。

大明五彩瓷是景德镇在青花瓷(青花斗彩)的基础上分离出来的,同时还发展了斗彩瓷、素三彩、红绿彩瓷、金彩瓷等。装饰的纹样、表现的主题、绘制的手段、制作的工具和材料等都空前丰富。由于青花瓷“有美艳与素雅兼收的艺术效果和优良传统,而且一经烧成,永不褪色,精粗瓷器都能应用,因此,在明代三百年间的瓷器制作中,仍居于主流地位”,形成青花、五彩争奇斗艳。

青花五彩在明成化年间就已取得了很高的声誉。青花五彩在构图方面以图案花纹满密取胜,在用彩方面,则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及釉下彩青花的蓝色为主,尤其突出红色,颜色浓艳,刻意追求华丽效果。从嘉靖年间开始流行的青花五彩工艺到万历年间发展成熟,声誉日隆。由于大量出口国外,“大明五彩”早巳为世界各国的中国瓷器迷所熟知。

大明五彩常见的器型有瓶、尊、碗、盏、盘、碟、壶、罐、缸、敦、簏盒、鼎炉等,以及各种玩物和文具。其中敦为各式坐敦,景德镇俗语又称“凉敦”,是当时讲究人家夏天坐的凳子;簏盒则是用瓷做成的各种胭脂盒、粉盒、印泥盒、颜料盒等;鼎炉,原为古代早期的炊具和盛器,后发展为礼器或陈设器,其中的香炉用于焚香;玩物和文具包括围棋、象棋、屏风、帽筒、笔架、笔筒、砚滴、砚台、笔管、笔洗等。图案纹饰以龙凤花草为主并有婴戏、八仙、百鹿等画面。从当时流行的器物中,我们可以看到,陶瓷产品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大明五彩的装饰风格除深受同时期青花瓷的影响外,还因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丝绸生产发展的高峰期,锦缎中常见的团花装饰、重叠式的锦上添花装饰、锦上开光装饰等,亦被工匠们吸收,同样形成了五彩瓷装饰的标志性特点之一。

此外,明代版画造型的严谨、排线的讲究、点和线的疏密组合、阴阳效果等手法的使用,都被运用在五彩瓷中,五彩瓷又具有了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强烈明快的特点。木版年画中的小说戏曲、话本评传、史书、地方志及著名画家的画册、各种画谱等等,也成了五彩瓷的表现题材。五彩瓷在构图上出现了整幅画面,舒展而意境深远。

康熙时期,五彩较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康熙五彩瓷的一个重大突破是表现色彩的更加丰富,釉上蓝彩代替了嘉万五彩中的青花并发明了黑彩等,不再用青花代替蓝色。五彩器由在青花器上彩绘,改为直接在白瓷釉上彩绘,其蓝彩烧成的色调,浓艳程度超过了青花。而此时的黑彩有黑漆的光泽,衬托在五彩的画面中,更加强了绘画的效果。结合这种工艺,陶工们以当时的木刻版画和年画、各种插图、绣像、画谱等为蓝本,创五彩琵琶尊作出了令人赞叹的康熙五彩瓷。

《饮流斋说瓷》认为清代的“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康熙五彩不但官窑器工细。民窑器也不逊色。《陶雅》说:“康熙彩画手精妙,宫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散于恣肆。”(“客货”即出卖的民窑器)康熙五彩常用彩料有红、黄、绿、蓝、黑、紫等,各色均有时代特征。红彩,色调鲜亮红润,并闪现出五光十色的光晕,这种红彩,有别于明代的枣红色。黄彩,为深浅不一的蜜蜡黄。紫彩,多见葡萄紫,也见茄皮色者。绿彩,有墨绿、黑绿、苦绿、瓜绿、大绿、水绿等多种色调,其特点是色浓泛黑,有别明代绿中闪黄现象。黑彩,漆黑光亮,浓重沉着,多用于勾勒轮廓和点染局部,为新创色调。蓝彩,艳丽醒目,多绘山石,使陡壁生辉,代替明代的青花色调。总之,康熙五彩斗改明代以青花相配色的青花五彩风格而改由白瓷为地直接为五彩为主的五彩风格并创造了多种品种。康熙五彩见有白地五彩、青花五彩、豆青地五彩、米地五彩、红地五彩、蓝地五彩、墨地五彩、雪花蓝地五彩、哥釉五彩等。器类十分丰富。

康熙时期,民窑瓷的大件产品较多,尤其是琢器,如尊、觚、鱼缸等,尺寸之大胜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硕大的体积唤起了一种力量上的美感。阳刚的造型与明朗艳丽的五彩装饰融为一体,恰恰反映着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享年最长的康熙王朝上升、张扬的时代精神。

清代的五彩瓷,不仅在工艺手段、成型方法、绘画手法上有所创新,同时在表现的题材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康熙皇帝尊崇儒家,强调以德治国,以礼化民,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一脉相承。所谓“成教化,助人伦”的艺术功用在这一时期的瓷器上表现得较为明确,如表现忠君思想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传》、《昭君出塞》等战争故事场面,即民间所说的“刀马人”,常以大幅图画出现在五彩瓷的装饰上,气势恢宏、动作精彩夸张,不仅在国内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备受当时西洋画家的青睐。另一类则是反映文人学士生活和爱好的画面,如“羲之爱鹅”、“东坡爱砚”,“渊明爱菊”、“茂叔爱莲”、“竹林七贤”、“岁寒三友”、“秋声赋图”、“米芾拜石”等。再就是象征多子多孙的“榴开百子”的石榴图案;象征多子、多福、多寿的由石榴、佛手、桃子组成的图案;还有“望子成龙”、“麒麟送子”、“子孙满堂”等祈福的吉祥图案。而官窑人物以劝勉农桑、奖励耕织的“耕织图”为最佳。

康熙三十年(1691)后,由于广开科举,弘扬汉文化,瓷器上开始大量地书写诗文词赋,一些“状元过街”、“独占鳌头”、“东坡题诗”之类的题字画面,书法工整、布局严谨。这类以文字为主题的陶瓷后来被视做清代陶瓷装饰的一个典型特点。

目前所见最早的青花五彩瓷产生于宣德时期,但很少见,西藏萨迦寺有收藏。嘉靖、万历时期五彩器物比较多见,而且出现了大的罐、瓶类,胎骨变厚。与成化彩瓷迥然不同的是,色彩除釉下蓝色外,还有釉上红、绿、黑、孔雀蓝、紫、褐、赭等色和金彩。常见图案内容有莲池鸳鸯、凤穿花、花卉奇石、婴戏、云龙、云凤、云鹤、天马、道教吉祥图案等。

嘉靖至明末清初,民窑也大量生产五彩瓷器。它们的特点是胎质较粗,釉层较厚,有时有失透现象。常见器型多为碗、盘、瓶、罐,图案内容比官窑丰富,有神兽、色藻纹、莲池水族纹、婴戏、小说故事、花木奇石、人物山水等,回风粗放,生活气息浓郁。但色彩不如官窑齐全,主要是红、绿、蓝、黄四种颜色,尤以红、绿色为多,有些器物还没有釉下青花。日本仿制了不少晚明五彩瓷器,有些在图案、画风上很相似。但日本瓷胎釉过细,与明末胎釉,特别是民窑瓷器胎釉显然有别。

五彩瓷,以其清新明快、富丽典准的特点,备受收藏界的青睐。

武菜发源于明朝,成熟于清朝。它是一种传统瓷器,最早出现在景德镇的釉上。康熙彩陶装饰已成为盛行的主流形式。但到了雍正年间,由于粉彩瓷更符合国画的表现,武彩便退出江湖。出于前朝尊称“古色古香”的传统观点,五彩又被称为“古色古香”。五色是黄、蓝、白、红、黑,一般是指各种颜色。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和土。同时,它们象征着东、西、南、北、中,包含着五种神奇的力量。

烧制是瓷器制作过程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景德镇陶艺录》记载:“白瓷上色后,必须再次烧制,使颜色凝固。元朝由明暗炉组成。小炉用开式,口向外,绕炭火,放在铁轮下,用铁叉,要钩拨轮转动,以使火均匀。对于大的零件,要使用一个三英尺多高的暗炉,中间层周围有炭火,下面有通气孔。瓷器存放在炉中,人们手持圆板,以避免火气。炉顶是用泥封住的,烧了一天一夜。”烧色时,火度是最重要的,火度高,有些颜料出现流动;火不足,色不明,釉灰。因此,烧制工艺是决定武菜成败的关键。做一个美丽多彩的人,是很难的。

因其线条清晰,烧制温度略高于粉彩,又不如粉彩柔和,故又称“硬色”。五彩是明清景德镇窑的新品种,在宋元釉上加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朝的色彩材料中没有蓝色,需要表达蓝色的地方,就用青花代替,称为“青花七彩”,成为时代独有的特色,以嘉靖万历七彩为代表。嘉靖、万历两朝的特点是使用釉上明矾和釉下青花两种颜色。釉下的青花与釉上的各种色彩相结合。用黑色或赤褐色线条描画图案轮廓,画面厚实华丽。

清代七彩是康熙朝最著名的。除了常用的红、绿、黄、棕、紫等色外,釉上还有新配制的蓝色,以取代釉下的青花。金色和黑色也被广泛使用,使色彩更加瑰丽夺目。康熙五彩除了在白瓷地板上作画外,还在各种颜色的釉面和各种瓷地板上上色,使五彩缤纷的瓷器别具一格。雍正年间,粉彩盛行,色彩趋于衰落。大多是小件,画得很好,不像康熙五颜六色的粗犷。乾隆以后,几乎没有单独的彩瓷,多与粉彩、珐琅配色。

因其线条明朗,烧成温度稍高于粉彩,且不及粉彩柔和,故又称之为“硬彩”。五彩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新品种,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代彩料中无蓝彩,需用蓝色表现之处,皆以青花代之,称“青花五彩”,成为独特的时代特征,以嘉靖、万历五彩为代表

的序幕。 洪武时期的五彩瓷器很少见,主要原因是洪武朝御窑厂设置较晚,当时所造瓷器应为民窑所烧。1964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所发现的洪武时期釉上红彩龙纹残片,“盘壁表里各画五爪红龙两条及云彩两朵”。其构图动感十分强烈,笔意潇洒劲利,龙纹图案空间安排疏密得当,云朵画法也生动活泼,充满意味;胎壁匀称,轻且薄,对光透映,里外龙纹叠合为一

  • 索引序列
  • 清瓷器釉面微观老化特征研究论文
  • 龙泉窑瓷器微观鉴定研究论文
  • 宋瓷特征研究论文摘要
  • 新石器晚期玉器特征研究论文
  • 明代五彩瓷概述及特征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