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蓝色贸易壁垒论文参考文献

蓝色贸易壁垒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蓝色贸易壁垒论文参考文献

这样:参考文献1.陈蒙蒙、刘厚俊.SA8000标准的贸易壁垒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5(8).2.黎友焕.SA8000与中国社会责任建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3.谭浩邦.积极应对蓝色贸易壁垒—SA8000[J].国际经贸探索,2004(12).4.王冉冉.SA8000标准的双刃剑效应及我国对策[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5.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J].法律出版社,2002.6.周国银、张少标.SA8000:2001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实施指南[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7. 刘宏亮. SA8000: 2001实用操作手册[M]. 广东人民出版社,. 王春林. SA8000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 上海企业,2005(11).9. 钟世洪、许颖. SA8000标准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分析[J]. 集团经济研究,2005(16).其实不同学校对格式有不同的要求,你要根据学校的具体要求来写

国际商务硕士论文题目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作为国际商务专业的你即将告别大学生活。离校前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毕业论文了,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国际商务硕士论文题目,欢迎阅读!

1.咨询服务业的客户关系处理

2.  外商直接投资对南昌环境的影响

3. 中国旅游业如何迎接08奥运会

4.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国际化的问题研究

5. 入世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挑战与机遇

6. 从日用品看中英两国经济差异

7. 美国消费结构变化及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8. 新退税政策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利弊分析

9. 浙江家电进军日本市场问题分析

10.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1. 1中国年=4美国年?论中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

12. 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方向---以江西铜业公司为例

13. 规模经济对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性研究

14. 浅析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15. 跨国公司本土化策略与我国企业的对策

16. 手机营销(以短信为例)在金融机构中的应用(以银行与保险机构为例)

17. 中国服装出口与绿色贸易壁垒

18. 中国企业在出口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 我国面临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

20. 国际货物贸易合同中常见陷阱及对策

21. 中国面临的反倾销及对策

22. 从历史的角度看倾销与反倾销

23. 浅析咨询业在华发展前景

24. 浅谈中国咨询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25. 浅析江铃汽车如何提高出口竞争力

26. 中澳教育服务贸易现状比较分析与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对策研究

27.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分析

28. 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29. 战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其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启示

30. 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的障碍与对策——以宝洁为例

31.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进口现状分析与澳加对我国教育服务的出口竞争研究

32. 从广东健力宝集团的成败谈中国企业营销之路

33. 从星巴克的感性营销看餐饮服务业在中国的营销策略

34. 后现代消费文化与营销策略的关系分析

35. 如何在2008奥运会中促进中国品牌形象

36. 试析蒙牛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

37. 浅析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的原因及其现状、战略和趋势

38. 以肯德基为例论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的必要性,对策及成就

39.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国际化问题研究入世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挑战与机遇

40. 浙江省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41. 从边际效益的角度浅析风险补偿的理性

42. 我国自由贸易发展的现状

43. 入世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挑战与机遇

44. 国际贸易合同中的欺诈胁迫与重大误解问题探讨

45. ISA8000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46. 全面认识"入世"之后的知识产权问题

47. 入世后我国外贸补贴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以农产品出口补贴政策为例

48. CEPA框架下赣粤港前景分析

49. 国际营销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50. 中国服装出口与绿色贸易壁垒

51. 基于内容的互联网上下文广告联盟分析

52. 中国对澳教育贸易逆差原因研究

53.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以江西省为例

54. 贸易自由化趋势下的农产品贸易保护

55. 中国如何应对蓝色贸易壁垒

56. 中国广告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路径和措施

57. 浅析中国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

58.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让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59.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

60. 南昌市投资环境分析

61.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 以房地产公司为例

62.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63. 我国大宗商品进口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64. 对古典经济学中H-O理论的条件补充和分析

65. 中国和欧洲的经济发展

66. 中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浅谈

67. 对FDI项目中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

68. 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的障碍和对策欧盟企业竞争个案研究

69. 竞争优势理论对中国轿车出口竞争力的启示

70. 国营专业外贸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探讨

71.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差异化战略分析

72. 网络营销的应用问题研究

73. 中美消费结构与进出口贸易流向实证分析

74. 中澳奶产品贸易的分析

75. 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76. 浅析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免除

77. 非市场经济问题与我国反倾销的应对策略

78. 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79. 对华外商直接投资地区性诧异的决定性因素分析

80. 如何重新认识反倾销标准--以制鞋业为例

81. 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西省工业的影响

82. 浅析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在与对策

83. 浅析中国出口退税政策

84. 国际双重征税对跨国企业经营模式影响

85. 浅析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战略

86. 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87. 倾销与反倾销的矛盾在中国

88. 中澳国际教育服务比较分析

89. 奇瑞汽车出口风险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90. 国际保理与我国贸易实践

91. 浅论中国频遭反倾销的问题

92. 进出口贸易的风险与防范

93. 上海国际资讯业调研分析

94. 浅析信用证弊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95. 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的对外贸易

96. 论中国家具业国际品牌塑造的路径

97.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98. 论上海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总部经济

99. 绿色壁垒对我国酒业出口的影响

100.中国汽车开拓俄罗斯市场的品牌策略

1/100【题 名】国际贸易载体发展趋势论【作 者】黄蕾【刊 名】当代经济.2007(01X).-72-742/100【题 名】国际贸易保护的新趋势【作 者】张晓霞【刊 名】企业研究.2007(6).-48-493/100【题 名】浅议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刘斌【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2007(04X).-28-284/100【题 名】未雨绸缪早谋良策——国际贸易金融服务发展新趋势与现实应对【作 者】周红军【刊 名】中国外汇.2007(5).-60-615/100【题 名】论当前国际贸易壁垒新趋势与我国应对策略【作 者】苏启东【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X).-53-546/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战略对策【作 者】陈梅【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1Z).-53-537/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对策【作 者】张哲【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1S).-57-578/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外贸战略调整【作 者】杨雪【刊 名】商业时代.2007(2).-26-289/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绿色化”趋势与林业院校有特色外贸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探讨【作 者】寻舸【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1S).-288-28910/100【题 名】国际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新趋势——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采购示范法》修订的方案与思路【作 者】徐焕东【刊 名】国际贸易.2006(12).-57-6011/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的发展及趋势【作 者】王荣忠【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11X).-27-2712/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壁垒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措施【作 者】任涛【刊 名】黑河学刊.2006(6).-28-3113/100【题 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作 者】黄海宁【刊 名】新金融.2006(11).-36-4014/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若干思考【作 者】詹晓丽【刊 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5).-88-9115/100【题 名】我国电子出版物国际贸易现状与趋势分析【作 者】李军【刊 名】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14(5).-38-4116/100【题 名】新制度经济学和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整合研究趋势【作 者】孔凡保【刊 名】经济学动态.2006(9).-71-7517/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作 者】杨丹辉【刊 名】经济管理.2006(17).-28-3218/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标准化发展趋势和特点【作 者】唐金彬 王云 杨安礼【刊 名】船舶标准化与质量.2006(4).-6-1119/100【题 名】农产品国际贸易发使趋势与我国农业的发展【作 者】张炎【刊 名】农业经济.2006(8).-78-7920/100【题 名】多边贸易框架下国际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作 者】齐东锋【刊 名】经济纵横.2006(6).-39-4121/100【题 名】形势有望好转——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问题及趋势展望【作 者】吴杨[1] 王学成[2]【刊 名】国际贸易.2006(5).-28-3222/100【题 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预测研究【作 者】郑一华【刊 名】科技资讯.2006(9).-210-21123/100【题 名】保持发展趋势 提高发展质量——在2006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新春座谈会上的发言【作 者】石广生[1,2,3]【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6(2).-1-424/100【题 名】国际贸易壁垒变动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与演进趋势【作 者】杨小力[1] 杨林岩[2] 冯宗宪[1]【刊 名】经济经纬.2006(3).-21-2425/100【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运营趋势问题的研究【作 者】柯飞帆【刊 名】科技与经济.2006,19(2).-57-6026/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六大趋势【作 者】国华 亚东【刊 名】世界标准信息.2006(3).-86-8927/100【题 名】透视禽流感对禽类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对国际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思考【作 者】李凯年 逯德山【刊 名】家禽科学.2006(4).-3-628/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趋势及我国对策【作 者】何枭吟【刊 名】北方经济:综合版.2006(1).-51-5229/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新趋势【作 者】一凡【刊 名】世界标准信息.2006(2).-117-11930/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趋势【作 者】鲍科益【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2X).-199-19931/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张伟【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1S).-14-1532/100【题 名】试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趋势【作 者】易露霞【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1Z).-1-233/100【题 名】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贸易保护的新趋势及动因分析【作 者】范兆斌[1] 左正强[2]【刊 名】商业研究.2005(21).-37-4134/100【题 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 者】石磊 唐海燕【刊 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5(5).-5-8,1335/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壁垒发展演变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作 者】刘琦 罗礼萍【刊 名】现代企业.2005(9).-44-4536/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中国企业的策略选择【作 者】徐万华【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9).-25-2637/100【题 名】应收款转让法律的国际统一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应收款转让公约》为中心【作 者】高润恒【刊 名】政治与法律.2005(4).-65-7038/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六大趋势【作 者】无【刊 名】对外经贸统计.2005(3).-22-2339/100【题 名】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关系的趋势预测【作 者】高振沧 王凤如【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258-26040/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支付方式的利弊及发展趋势分析【作 者】戴美木【刊 名】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5(10).-96-9741/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翁迪【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3).-4-542/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新趋势【作 者】白云【刊 名】社会科学辑刊.2005(1).-55-5943/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趋势【作 者】季王芳【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03X).-20-2144/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新趋势及对策【作 者】莫少颖【刊 名】现代管理科学.2004(4).-56-5745/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趋势【作 者】李湘黔【刊 名】求索.2004(1).-27-2946/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劳工、环境标准之争及发展趋势【作 者】郭根龙[1] 冯宗宪[2]【刊 名】当代经济科学.2004,26(1).-77-8047/100【题 名】透视当代国际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新趋势【作 者】金泽虎【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51-5548/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作 者】傅京燕【刊 名】中国环保产业.2004(7).-20-2149/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 者】全毅【刊 名】国际贸易问题.2004(7).-64-6850/100【题 名】浅析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化”趋势【作 者】田千 康军【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64-6551/100【题 名】试析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作 者】张汝根【刊 名】技术经济.2004(5).-44-4652/100【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作 者】袁申国【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2).-32-3553/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作 者】范佳【刊 名】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19-2054/100【题 名】疫病对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发展趋势【作 者】李凯年【刊 名】世界农业.2003(12).-37-4055/100【题 名】森林食品及其国际贸易和生产趋势【作 者】曾燕如[1] 潘继进[1] 杜国坚[2]【刊 名】世界林业研究.2003,16(5).-26-2956/100【题 名】国际贸易争端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徐丽辉【刊 名】冶金经济与管理.2003(5).-38-3957/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的十大趋势研究【作 者】钟正岩【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3(1).-1-1258/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趋势与我国反补贴制度的完善【作 者】李学稳【刊 名】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3,23(5).-39-4259/100【题 名】台湾主要国际贸易港口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作 者】徐逸桥【刊 名】中国港口.2003(11).-47-4960/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对策【作 者】郑吉昌【刊 名】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10-1361/100【题 名】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曹亮【刊 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4).-104-10862/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作 者】薛荣久【刊 名】企业世界.2003(3).-24-2663/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作 者】徐磊【刊 名】新质量.2003(1).-48-4964/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趋势【作 者】黄静波【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1).-70-7765/100【题 名】试论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趋势【作 者】徐松桃【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7).-26-2766/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交叉发展趋势【作 者】赵春明 焦军普【刊 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4-4067/100【题 名】从分歧到融合——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发展趋势综述【作 者】陈洁蓓[1] 张二震[2]【刊 名】南京社会科学.2003(3).-3-968/100【题 名】水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对策【作 者】杨学军【刊 名】北京水产.2002(6).-8-1069/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曹庆波【刊 名】西北园艺:果树.2002(2).-52-5370/100【题 名】棉花国际贸易格局及贸易模式变化趋势向研究【作 者】庄丽娟 王小虎【刊 名】中国农垦经济.2002(10).-23-2471/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无【刊 名】中国农业信息.2002(12).-41-4172/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规律探寻及趋势展望【作 者】崔日明 邹东颖【刊 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2(3).-1-573/100【题 名】我国花卉国际贸易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作 者】无【刊 名】农村科技开发.2002(11).-43-4374/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企业的策略【作 者】王方 全伟【刊 名】国际经贸探索.2002,18(1).-6-975/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曹庆波【刊 名】农村工作通讯.2002(3).-42-4376/100【题 名】论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相互融合趋势【作 者】刘铁明【刊 名】税务与经济.2002(3).-67-7077/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的信息技术化发展趋势【作 者】李权【刊 名】经济科学.2002(5).-94-10178/100【题 名】全系列融资组合—现代商业银行国际贸易服务发展趋势【作 者】陆虹【刊 名】国际贸易.2002(1).-54-5779/100【题 名】国际贸易标准合同的发展趋势【作 者】贾平【刊 名】兰州学刊.2002(6).-75-7680/100【题 名】新世纪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作 者】和文华【刊 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16(3).-107-10781/100【题 名】国际贸易统一法的发展趋势【作 者】刘英姿【刊 名】海关与大市场.2002(3).-25-2582/100【题 名】法国国际贸易总额呈现下降趋势【作 者】无【刊 名】国际市场导刊.2002(15).-5-583/100【题 名】网络贸易——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作 者】赵龙【刊 名】科技术语研究.2002,4(1).-40-4384/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几大趋势【作 者】房杜【刊 名】中国外资.2002(9).-60-6185/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刘力【刊 名】理论视野.2001(5).-34-3686/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规律探寻及趋势展望【作 者】崔日明 邹东颖【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1(6).-62-6787/100【题 名】绿色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作 者】傅京燕【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1(3).-52-5788/100【题 名】简易化——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作 者】王安会【刊 名】对外经贸实务.2001(12).-3-589/100【题 名】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融合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作 者】顾颖【刊 名】经济师.2001(7).-70-7190/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外贸战略【作 者】李晋【刊 名】学术月刊.2001(8).-111-11391/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给我国外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 者】李大鹏【刊 名】北方经贸.2001(1).-159-16192/100【题 名】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作 者】鲍晓华【刊 名】亚太经济.2001(1).-4-793/100【题 名】从世界苹果、梨生产及发展趋势与国际贸易看我国苹果、梨产业存在的问题【作 者】王宇霖【刊 名】果树学报.2001,18(3).-127-13294/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趋势【作 者】韦倩【刊 名】环境.2001(11).-4-595/100【题 名】当前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保护措施的发展趋势【作 者】刘似臣【刊 名】中国对外贸易.2001(7).-8-1296/100【题 名】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作 者】鲍晓华【刊 名】世界经济研究.2001(2).-74-78,4497/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演变趋势与我国的对策【作 者】郑后建【刊 名】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2).-14-1698/100【题 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趋势【作 者】李庆萍【刊 名】中国外汇管理.2001(5).-38-3899/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外贸战略【作 者】苑春强【刊 名】现代国际关系.2001(2).-20-24100/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对策【作 者】肖光恩【刊 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3).-22-26

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贸易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主要参考文献: [1] 郝红. 景华扬,谈如何在我国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公有制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20xx 4,24—25 [2] 井士锌,现代企业的薪酬激励 煤矿现代化 20xx 3 [3] 樊钱涛,如何运用薪酬激励员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20xx 3 27—28 [4] 王少东,张国霞 建立自助式整体薪酬体系 人力资源 20xx 35—36 [5] 徐晓明,公司管理中的薪酬激励机制 河南化工 20xx 6 45—46 [6] 张涛,如何发挥薪酬激励的持久性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72—74 [7] 程瓯,将员工激励进行到底 人力资源 39—40 [8] 胡盈,交换中的刺激 人力资源 53—54 [9] 董玉森,当前部分国企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0] 刘颖,走出薪酬激励的困境 通信企业管理20xx 9 56—57 [11] 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 [12] 企业员工管理方法研究组 企业员工激励方法 中国经济出版社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20xx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依然存在着同20xx年一样的不利因素,为了使20xx年我国对外贸易取得成就,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

稳定的政治环境对发展对外贸易有着重要影响,20xx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样和政治环境密不可分,就目前国际关系分析,中日、中菲领土争端依然是威胁我国政治环境稳定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会对双方贸易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要使得20xx年对外贸易发展取得突出成就,首先我国政府要在维护国家领土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日、菲的友好关系,加强双边谈判,力争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断,为双边贸易发展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其次应加强同欧盟等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有效谈话,防止将经济问题演化为政治问题,以双赢的方式解决贸易问题,争取在较短时期内解决贸易问题,为双边贸易进一步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再次政府也应当提倡全国人民以理性的方式维护国家安全,杜绝在政治纠纷中有意挑起不必要的争端,损害人民利益和经济发展环境.20xx年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这也是同各个国家友好开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

(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出口产品在激烈的竞争和贸易壁垒盛行的国际市场中可以有效避免不利因素的阻碍.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使产品技术含量增加,将出口产品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不仅有利于避免贸易壁垒的压制,也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国际市场的一定份额.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应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多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以及科技进步、循环经济和节约资源的推动,即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传统产业创新能力的同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改变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的状况,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使得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我国贸易的改善还应当顺应国际经济发展主流思想,即促进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加大环保产业贸易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促进产业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增强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三)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

由于人民币汇率的不断波动,且近几年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弊大于利的,我国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于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也存在不利影响.我国应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力求使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坚持以我为主,使人民币汇率的有序浮动符合我国经济基本面和宏观调控的需要.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充分发挥汇率在平衡国际收支、抵御国际资本流动冲击方面的作用,以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国在人民币汇率改革中应综合考虑我国的经济需求和同贸易国之间的经济利益,是经济和贸易发展实现双赢.

(四)继续扩大内需,减少出口依存度

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即扩大国内投资,刺激国内消费和扩大外贸出口.扩大内需主要是通过扩大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随着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20xx年我国经济的发展仍然要依赖于内需,减少出口的依存度,而内需的扩大不仅要解决国内就业再就业问题,还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配合运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全力解决有效内需不足的矛盾,并且合理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在职人员工资,调整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更新消费观念,千方百计的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开拓农村市场,刺激假日经济,调整限制消费的税费政策等.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加强对人们经济消费的引导.完善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缩小贫富差距.同时,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各种配套改革,积极培育、扩大国内消费市场,鼓励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重点扶持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五) 贸易伙伴国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据目前中日等国家争端形势判断,20xx年这种不断升温的领土争端及贸易壁垒限制,使20xx年对外贸易的发展依然存在着同20xx年同样的威胁.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尚未平息的各种争端,20xx年对外贸易的发展应转变以往主要贸易伙伴国稳定不变的局势,顺应着新型国家不断崛起且快速发展的形势我国应将贸易伙伴国向多方发展,扩大贸易地理范围,逐步摆脱以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主要贸易地位的现状,是我国对外贸易在尚未缓和的国际关系中得到回升,免受争端影响,是经济发展更能顺应全球化这把“双刃剑”.

参考文献

[1] 金实.一本书读懂经济学[M].九州出版社,20xx 年1月.

[2] 李毅.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可能遭遇的保障措施和几种特保措施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xx年,第4期:第105-108页.

[3] 乔生.‘特保条款’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评析[J].国际贸易问题,20xx年,第5期,第102页.

[4] 钱磊.论特保条款中几个主要问题[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 年,第1期,第58页.

[5] 华民.西方混合体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6] 郑秉文.公司治理:美国模式之谜[N].经济观察报,20xx-08-12.

[7] 李俊江.论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我国的经济影响 ,20xx-9-28

[8] 还有许多纸和电视上的新闻,因看的时候没有仔细记录,故现在不能详尽的罗列。

[1] 张恒义,刘卫东,王世忠,单娜娜,梁红梅. “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及产量因子的计算--以浙江省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xx(01)

[2] 王闰平,荣湘民. 山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xx(10)

[3] 蔡九菊,王建军,张琦,李广双. 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及其对CO2排放的影响[J]. 环境科学研究. 20xx(01)

[4] 刘遵义,陈锡康,杨翠红,Leonard Sung,祝坤福,裴建锁,唐志鹏. 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J]. 中国社会科学. 20xx(05)

[5] 刘建兴,王青,初道忠,顾晓薇,李广军,梁桂燕. 中国三大产业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J]. 生态环境. 20xx(02)

[6] 毕秀水. 我国经济有效增长研究--基于自然资本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学分析[J]. 东北师大学报. 20xx(03)

[7] 陈艳莹,原毅军. 基于自然资本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条件研究[J]. 当代经济科学. 20xx(04)

[8]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陈东景. 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xx(02)

[9] 仇睿,姚俭建. 自然资本简论[J]. 东南学术. 20xx(01)

[10] 李刚.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物质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xx(11)

[11] 刘宇辉,彭希哲.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xx(05)

[12] 黄玖立,李坤望. 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 20xx(06)

[13] 杨充霖,文先明. 自然资本的起因、含义及问题[J]. 求索. 20xx(04)

[14] 曹淑艳,谢高地.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生态足迹模型[J]. 生态学报. 20xx(04)

[15] 林娅,孙文营. 深化自然资本理念与发展循环经济[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xx(05)

[1] 张晓京,张玉喜,赵丽丽,张路蓬. 货币危机理论和汇率理论:发散与交融[J]. 经济研究导刊. 20xx(05)

[2] 唐斌. 资本理论的脉络及延展[D]. 复旦大学 20xx

[3] 杨宏.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xx

[4] 梁茵. 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xx

[5] 黄雯. 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从马克思到当代[D]. 福建师范大学 20xx

[6] 李. 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J]. 学术研究. 20xx(01)

[7] 黄先禄. 人民币汇率改革路径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xx(22)

[8] 陈雨露,侯杰. 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文献综述[J]. 当代经济科学. 20xx(05)

论文文献蓝色贸易壁垒英文版

绿色贸易壁垒 Green Trade Barrier trade organizations: striving for fair benefits from trade in non-wood forest productsK. Dürbeck Klaus Dürbeck is a consultant based in Raubling, sampling of organizations and alliances that bring together producers and traders committed to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Green trade organizations aim to secure sustainable supply systems and to ensure benefits to local people from national,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se organizations promote trade practices tha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ll its facets: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use and conservation),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productivity)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equity). The main handicap of those involved in production and trade of non-wood forest products (NWFPs). from indigenous peoples' associations to private-sector enterprises, is the lack of market information and market access and the difficulty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on appropriate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for their products. Green trade organizations can help improve access to national and/or international markets for NWFP producers, especially thos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 guidance on increasing added value for thei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products. In addition, they can assist in the export of products, thus helping to provide foreign exchange for the home country. Green trade organizations are united in various alliances according to their main focus (ecological, social or economic): •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Alternative Trade (IFAT) () brings together producers of handicrafts and food produc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buyers and managers of "alternative" trading organizations to do business in a way that is beneficial and fair, avoiding traditional intermediaries. • The Fair Trade Federation (FTF) () is an association of wholesalers, retailers and producers committed to providing fair wages and goo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o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artisans and farmers worldwide. It links low-income producers with consumer markets and educates consumer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purchasing fairly traded products which support living wages and safe and healthy conditions for work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TF also acts as a clearinghouse for information on fair trade and provides resources and networking opportunities for its members. • The Ethical Trading Initiative (ETI) () is an alliance of companie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and trade union organizations working to promote correct implementation of codes of labour practice. Its activities include the monitoring and independent verification of the observance of code WITH AN EMPHASIS ON NWFPs In recent years green trade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for NWFP marketing all around the globe. EcoMarket International () has been established on Internet as the European platform for green products,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ProFound () has initiated a NWFP exporters database to provide all potential exporters of NWFPs a means of advertising on the Internet. The Natural Resources Institute in the United Kingdom carries out work comparing ethical and conventional trade in NWFPs () and has established the UK Consultative Group on Ethical Trade and Forests (). The following examples of green trade organizations give an idea of some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organization that place specific emphasis on NWFPs. Green Trade Net The Green Trade Net initiative of the German Agency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GTZ) offers assistance for the full range of activities from harvesting of the raw material to processing, research and trade contacts. The Green Trade Net office provides detailed company, product and country information for importers, producers and consultants. The information base currently covers more than 650 organic products (including many edible NWFPs) from 27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following services are available: • Green Trade Net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for producers to contact importers and to offer their products through the Web site (); • importers can search for export products via the Green Trade Net office by fax, phone or e-mail; •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with regard to different product groups such as essential oils, herbs or tea; • importers are sent information about specifications, availability, certification status and producers; • monthly mailings of current offers in different product groups are sent to importers; • Green Trade Net distributes product samples to interested importers (of which more than 160 are in contact): • direct links are established between registered exporters and importers that have expressed an interest in their registration of producers and product promotion is done on the basis of written consent. Information given by Green Trade Net is free of charge. 这些网站很不错的,由于字太多了,所以不能粘贴,楼主自己去看吧:D hit by foreign 'green' barriers2002-07-24China DailyFarmers in China are being hit by foreign "green" trade barriers which are threatening the prospects for the country to become a major exporter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wake of its entry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he warning came from foreign trade experts and industrial insiders. "Green" trade barriers refer to technical, safety and hygiene standards introduced for the benefit of environment and public health. The country's agricultural exports have met with a growing number of such barrier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year and the trend may continue, said Professor Xue Rongjiu, of th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It has become a pressing and critical problem for China to strengthen its capability to cross over those barriers that are pos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its exports of farm goods grown in a traditional way," said Xue, a prominent researcher on WTO studies. In 2001, China's exports of farm produce fell by US$7 billion as a result of "green" trade barriers, Xue said. A total of 1,140 shipment batches of farm goods were held up by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in the first three months of this year allegedly for viol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health standards. Xue said the barriers have greatly affected China's farm goods exports, especially in the coastal areas where most of the country's exports come from. For instance, the volume of exported frozen chickens via Shenzhen port in South China's Guangdong Province declined by 40 percent year-on-year in the first four months of this year as a result of limits from "green" trade barriers. What's worse, the countries that apply "green" trade barriers to Chinese agricultural goods have expanded from developed WTO member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European Union nations to include some other members including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 At the same time, the categories of affected farm goods have also increased from tea, honey, frozen chicken to cover all livestock and aquatic products, the professor said.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 have made it unlikely that China can dominate in the exports of labor-intensive farm products that range from vegetables, nuts and fruit to shrimp or poultry. Xue blamed the worsening problem on poor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lax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Influenc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reen Trade Barrier on Export Trade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s<<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2005年02期LI Shuang , GUO Xiang-yu With the worsening of environment, many countr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een (organic) trade barrier gradually attracts more attention to the non-tariff barrier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level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great differences exist in environment standards of these countries which resulted in the appearance of green trade barriers as trade protection. This study classified the conno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trade barrier, gave the descrip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ype of green trade barrier, and analysed the influences on China's export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which aimed at stimul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ur foreign trade.技术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很不错的关于技术贸易壁垒的网站哦,很全面的. barriers to tradeTechnical regulations and product standards may vary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Having many different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makes life difficult for producers and exporters. If regulations are set arbitrarily, they could be used as an excuse for protectionism. The 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ries to ensure that regulations, standards, testing and certification procedures do not create unnecessary obstacles. 楼主,你只要去google一下Green Trade Barrier 和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就会有很多资料了

[1] 夏友富,俞雄飞,李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中国的思考[J].技术性贸易壁垒动态.2005. [2] 杨昌举、宋国军、胡品洁.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著[M].法律出版社,2003(2). [3] 葛志荣.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的理解[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 夏友富,俞雄飞,李丽.TBT屏障——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国际贸易.2005(10). [5] 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 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7] 苗燕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起源发展与对策[J].国际贸易论坛,2006. [8] 张宏建.论新时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危害及突破[J].市场周刊,2003(3). [9] 潘志伟.全球贸易视角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J].商业研究,2004(3). [10]袁亚平.温州沉着应对国外贸易壁垒案[J].经济观察,2005(8). [11]封欣,张一进.“长三角制造”跨越贸易摩擦[N].东方早报,2005-04-18. [12]冯宗宪, 柯大纲.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3]周道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M].重庆出版社,2002. [14]李志军.怎样打造"技术壁垒"的矛与盾[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15]王志明,袁建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经济, 2003,(07). [16]司法部法规教育司,《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程序与实践》[M]法律出版社,2000年. [17]张海东.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机制分析,《财贸经济》[J]2004年第3期. [18]中国技术性贸易措 [19]深圳市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 [20]陈静.国际商务与技术性贸易壁垒[M].人民出版社,2005. [21]张海东.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中国产业安全[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外文文献有,翻译没有,翻译得靠你自己了,如果需要直接百度Hi中留言同时贴出问题的链接地址和邮箱地址即可,希望能满足你的需要能帮到你,并请及时知道评价,多多给点悬赏分吧,急用的话请多选赏点分吧,这样更多的知友才会及时帮到你,我找到也是很花时间的,并请及时采纳!

蓝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研究论文

蓝色贸易壁垒: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壁垒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关税已经大幅度下降,一些传统非关税堡垒也在逐步地被消除和规范。蓝色贸易壁垒是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壁垒,又称“劳动壁垒”或“社会壁垒”,是指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是有劳工标准的内容发展而来。 对于蓝色贸易壁垒的法律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文件;双边和多边经济贸易协议中的劳工标准;欧美国家国内法规中的劳工标准条款。

国际商务硕士论文题目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作为国际商务专业的你即将告别大学生活。离校前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毕业论文了,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国际商务硕士论文题目,欢迎阅读!

1.咨询服务业的客户关系处理

2.  外商直接投资对南昌环境的影响

3. 中国旅游业如何迎接08奥运会

4.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国际化的问题研究

5. 入世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挑战与机遇

6. 从日用品看中英两国经济差异

7. 美国消费结构变化及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8. 新退税政策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利弊分析

9. 浙江家电进军日本市场问题分析

10.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1. 1中国年=4美国年?论中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

12. 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方向---以江西铜业公司为例

13. 规模经济对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性研究

14. 浅析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15. 跨国公司本土化策略与我国企业的对策

16. 手机营销(以短信为例)在金融机构中的应用(以银行与保险机构为例)

17. 中国服装出口与绿色贸易壁垒

18. 中国企业在出口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 我国面临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

20. 国际货物贸易合同中常见陷阱及对策

21. 中国面临的反倾销及对策

22. 从历史的角度看倾销与反倾销

23. 浅析咨询业在华发展前景

24. 浅谈中国咨询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25. 浅析江铃汽车如何提高出口竞争力

26. 中澳教育服务贸易现状比较分析与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对策研究

27.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分析

28. 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29. 战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其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启示

30. 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的障碍与对策——以宝洁为例

31.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进口现状分析与澳加对我国教育服务的出口竞争研究

32. 从广东健力宝集团的成败谈中国企业营销之路

33. 从星巴克的感性营销看餐饮服务业在中国的营销策略

34. 后现代消费文化与营销策略的关系分析

35. 如何在2008奥运会中促进中国品牌形象

36. 试析蒙牛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

37. 浅析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的原因及其现状、战略和趋势

38. 以肯德基为例论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的必要性,对策及成就

39.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国际化问题研究入世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挑战与机遇

40. 浙江省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41. 从边际效益的角度浅析风险补偿的理性

42. 我国自由贸易发展的现状

43. 入世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挑战与机遇

44. 国际贸易合同中的欺诈胁迫与重大误解问题探讨

45. ISA8000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46. 全面认识"入世"之后的知识产权问题

47. 入世后我国外贸补贴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以农产品出口补贴政策为例

48. CEPA框架下赣粤港前景分析

49. 国际营销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50. 中国服装出口与绿色贸易壁垒

51. 基于内容的互联网上下文广告联盟分析

52. 中国对澳教育贸易逆差原因研究

53.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以江西省为例

54. 贸易自由化趋势下的农产品贸易保护

55. 中国如何应对蓝色贸易壁垒

56. 中国广告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路径和措施

57. 浅析中国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

58.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让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59.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

60. 南昌市投资环境分析

61.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 以房地产公司为例

62.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63. 我国大宗商品进口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64. 对古典经济学中H-O理论的条件补充和分析

65. 中国和欧洲的经济发展

66. 中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浅谈

67. 对FDI项目中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

68. 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的障碍和对策欧盟企业竞争个案研究

69. 竞争优势理论对中国轿车出口竞争力的启示

70. 国营专业外贸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探讨

71.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差异化战略分析

72. 网络营销的应用问题研究

73. 中美消费结构与进出口贸易流向实证分析

74. 中澳奶产品贸易的分析

75. 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76. 浅析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免除

77. 非市场经济问题与我国反倾销的应对策略

78. 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79. 对华外商直接投资地区性诧异的决定性因素分析

80. 如何重新认识反倾销标准--以制鞋业为例

81. 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西省工业的影响

82. 浅析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在与对策

83. 浅析中国出口退税政策

84. 国际双重征税对跨国企业经营模式影响

85. 浅析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战略

86. 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87. 倾销与反倾销的矛盾在中国

88. 中澳国际教育服务比较分析

89. 奇瑞汽车出口风险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90. 国际保理与我国贸易实践

91. 浅论中国频遭反倾销的问题

92. 进出口贸易的风险与防范

93. 上海国际资讯业调研分析

94. 浅析信用证弊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95. 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的对外贸易

96. 论中国家具业国际品牌塑造的路径

97.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98. 论上海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总部经济

99. 绿色壁垒对我国酒业出口的影响

100.中国汽车开拓俄罗斯市场的品牌策略

国际劳工组织 贸易规则 论文内容摘要:WTO制度的调整对象能否扩展到“贸易与劳工”问题至今尚有争议。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对市场份额的占有,积极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劳工组织对劳工标准的推行配合下,在WTO体制内提出贸易和劳工议题。从多边贸易体制本身来说,WTO已经为贸易和劳工问题的解决留下了制度空间。从发展态势上看,WTO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都将对WTO贸易和劳工议题的谈判产生重大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其实体规范对国际经济关系表现出愈来愈广泛的规制,它触及到传统贸易之外的一些领域,而国际福利标准即劳工问题,也是将影响现行WTO法律制度的调整对象之一。WTO内对贸易与劳工问题争论的核心是劳工标准问题。劳工标准本是一国国内劳动法规范的范畴,是一国国内为保护劳工的权益而制定的最低保护标准。1919年成立的国际劳工组织是迄今为止在制定国际劳工标准方面最具权威的组织。 WTO贸易与国际劳工标准的争论 (一)国际劳工标准的内涵 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将国际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是因为一国劳工标准过低会降低一国生产者产品的生产成本,如果该产品出口,就会在价格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从而影响到国外同类产品的销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劳工标准的内涵狭义上应该指与贸易利益相关的劳动条件标准,它包括工人的工资水平、工作时间、工作条件、劳动环境、福利待遇等,广义上还包括废除强迫劳动、结社自由、组织和集体谈判权、消除剥削童工和消除就业歧视等。国际劳工标准属于国际法范畴,常以协议、宣言、宪章、公约等形式为载体。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国际劳工组织的公约和建议书是国际劳工标准的主要来源。当然,联合国和其他组织通过的国际公约、国际劳工组织章程、宣言和决定中的有关规定也是国际劳工标准的内容。 有学者提出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关税已经大幅度下降,一些传统非关税壁垒也在逐步地被消除。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正利用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教育文化和道德标准的差异,构筑一种新型的、更为隐蔽的国际贸易壁垒——称之为“蓝色贸易壁垒”,也称“劳动壁垒”或“社会壁垒”,这种新型的壁垒就是以劳动者待遇、劳工权利、劳动标准为内容。因此,在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中,国际劳工标准也就成为与贸易相关的一个问题,并一直是成员间争论的热点问题。 (二)WTO贸易与国际劳工标准争论的历史与现状 贸易和劳工关系问题的发展历史是同经济全球化进程联系在一起的。从国际层面上来说,美国是最早将劳工问题与贸易挂钩,并一直致力于在多边贸易谈判中确立劳工标准的地位。1947年在美国的推动下,《哈瓦那宪章》第7条引入劳工标准条款,但由于美国没有批准《哈瓦那宪章》,引入的劳工标准条款也因此而徒劳。此外,美国在“肯尼迪回合”、“东京回合”中提出国际劳工标准问题,都因发展中国家的抵制而未能实现。 1993年“乌拉圭回合”的马拉喀什会议,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在多边贸易规则中增添“社会条款”,要求将劳工标准问题写进马拉喀什部长会议宣言,试图将这些社会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但也无果而终。不过,马拉喀什部长会议虽然在宣言中没有涉及劳工标准问题,但同意将这一问题交给未来的WTO讨论。 1996年在WTO成立后的首届部长级会议——新加坡会议上,美国再次将以劳工状况和劳工权益为核心内容的劳工标准作为大会的议题,最终在新加坡部长会议宣言中,将“劳工标准”列为其中一项内容,这表明发展中国家认可“劳工标准”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问题,并承诺予以解决。此外,“劳工标准”列入宣言也意味着WTO认可劳工标准,这就为后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劳工问题的争论埋下伏笔。 1999年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第三次部长级会议,由于受会议场外的劳工组织游行示威的压力,美国政府在会议上态度强硬,坚持将劳工问题纳入WTO的管辖,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立场的严重分歧,导致谈判失败。 2000年在联合国贸发会议第10届大会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劳工问题上的矛盾更加尖锐,发展中国家在劳工标准问题上达成共识,一致拒绝将劳工标准纳入多边贸易体制,并强调团结合作,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也强调他们之间立场上的统一,并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 2001年开始新一轮的多哈回合谈判,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坚决抵制,为避免破坏多边谈判,在多哈部长宣言中没有再提劳工标准问题。就此,劳工标准在WTO的争论告一段落。 WTO贸易与劳工标准之争的原因分析 (一)世界市场份额之争 国际劳工标准的提起与WTO的谈判所形成的关税壁垒减少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WTO通过谈判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成员间关税的不断降低,它所带来的世界贸易格局的最大变化就是:虽然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总额中依然占有比较高的比例,但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国际贸易总额中的比例也大幅度提高。这种变化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占有的份额逐步提高。但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以较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客观现实。这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换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实际上并没有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绝对优势,却反而使发达国家感到不安和焦虑。他们将国内经济的萧条、工厂的破产、失业率的提高归咎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认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冲击了他们的市场。 因此,在WTO的谈判中,发达国家千方百计试图通过多边贸易体制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施加障碍,非关税壁垒得以频繁运用。其中,劳工标准被发达国家作为非关税壁垒的工具之一试图加以运用,其目的是为了对本国市场给予贸易保护,希望通过这种保护手段来解决国内经济和失业问题,并保证自己强势的市场独占地位。 (二)国际劳工组织对贸易规则制定的影响 国际劳工组织于1919年根据凡尔赛和约与国际联盟同时建立。它曾经是国际联盟的一个自主组成部分。二战之后,国际劳工组织于1946年5月同联合国达成协议,接受联合国的领导。国际劳工组织在同年9月举行的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上修改了章程,正式成为联合国所属负责劳工事务的一个专门机构。截至2001年,国际劳工组织已有175个会员国,共制定了184项公约和192项建议书。国际劳工组织宣称在其章程中规定的目标和宗旨,是在社会正义的基础上实现持久和平,从而使“全人类不分种族、信仰或性别都有权在自由和尊严、经济保障和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谋求物质福利和精神发展”。为此,它主张应采取各种措施,以便达到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与生活标准,使工人享有正当权益。 为实现其目标和宗旨,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活动是从事国际劳工立法,其中劳工公约分为三种:核心劳工标准,共8项公约,包括1930年《强迫劳动公约》、1951年《对男女工人同等价值的工作付予同等报酬公约》等;劳动专业类公约,包括促进就业、社会政策、劳动行政、产业关系、社会保障等;针对特定对象的公约,包括关于妇女、童工、未成年工、老年工人、残疾人、移民工人、海员、渔民、码头工人、家庭工等特定人群的公约。 虽然国际劳工组织的立法对国际劳工保护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国际劳工公约的制定特别是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定是以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和需要为基础,所以劳工标准偏高,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不相符合,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很困难,因而公约在发展中国家的实施成为国际劳工组织监督、审查的重点。即使如此,发达国家仍然认为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工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威力不够强大。因为有关劳工标准主要通过建议方式执行劳工公约和建议书,而且只能通过合作而不是强制力来保证实施,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监督方式来检查规则的执行情况,如定期发表报告以对各成员国劳工状况进行评估,调查侵犯劳工行为并发布报告。但是国际劳工组织对成员国的违反规则的行为却无法制裁,所以,发达国家主张将劳工问题纳入WTO,就是为了能够运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来改变国际劳工组织下劳工公约的“软法”特征。 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劳工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劳工标准迄今也未被正式纳入WTO议题,但是毕竟在劳工和国际贸易的关联性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达成了共识,只是在两者联系的方式和时间上有着极大的分歧。由于劳工标准涉及广泛的社会利益,受许多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而WTO作为一个多边贸易组织,它不可能将国际劳工组织的所有劳工公约都吸纳到条款之中来。但是可以预见的是,未来WTO的贸易与劳工问题的谈判,就劳工标准而言也一定是在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公约基础上,考虑各国社会、经济、法律、历史的各方面因素,建立一个多层次、适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劳工标准。 此外,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来看,国际劳工组织作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而WTO是游离于联合国之外的一个特别组织。但是,在规则的谈判上,WTO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包括其他国际组织已经形成的公约,对WTO规则的制定影响甚大。这一点可以从WTO对知识产权领域的规范中略见一斑。在WTO将国际贸易体制的调整范围扩展到知识产权领域之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一直独家履行着其职责。但是,当WTO的工作范围扩展以后,WTO就将原本由其他国际组织和机构处理的对象纳入到它自己的体系中来。据此,可以预见WTO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劳工标准制定中的合作也将存在,合作的方式之一可以像WTO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的合作那样,国际劳工组织在WTO机构内享有观察员的身份,并对WTO的贸易与劳工的相关规则的制定起到重大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毕业论文

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概念及类型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以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关国际公约、法规、标准和进口国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为依据,在国际贸易中将不符合国际和进口国国内关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人类及动植物健康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的商品实行限制或禁止进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它是在全球环境和贸易政策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环境保护给自由贸易带来的新型非关税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定者一般是科技水平比较高、技术处于垄断地位的发达国家,以其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本提出过高的标准,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保贸…

1.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 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品出口 2. 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之我见 3. 我国外贸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战略思考 4. 贸易大国形象与非贸易强国之实质 --------浅析中国外贸的发展现状 5.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绿色贸易壁垒之异同 6. 论企业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7. 浅谈行业市场营销的现状与对策 8. 论市场营销中的非价格竞争策略 9. 个性化需求与定制市场需求 10. 企业目标市场选择问题探讨 11. 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12. 营销队伍的建设现状与对策 13. 中国轿车消费市场的分析 14.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15. 我国人民币汇率取向的对策和建议 16. 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17. 论出口结汇风险的防范 18. 人民币汇率保持持续稳定的必要性 19.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特点、缺陷及改革方向 20.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及对策 21. 论述我国当前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 22. 论述国际收支顺差对一国经济影响 23. 中国储备增长和人民币汇率压力 24. 对外开放度的计量与模型构造 25. 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研究 26. 建设中国跨国公司相关问题研究 27. 中外(美、日本、欧盟)贸易争端的产生原因与解决方式探讨 28. 中国对外反倾销机制的完善 29. 中国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30. 长三角经济合作模式探讨 31. 经济全球化中我国开放型服务业的发展 32. 内外贸一体化研究 33. 循环经济相关问题研究 34. 长三角地区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相关问题研究 35.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 36. 有关反倾销及其他贸易壁垒的问题 37. 涉及国际贸易纠纷的问题 38. 人民币汇率问题 39.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问题 40. 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41. 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产品国际竞争力 42.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及其启示 43. 金融开放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经验分析 44. 美元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分析 45. 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和我国企业的对策 46. 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战略及其影响和启示 47. 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48. SA8000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中国对策思考 49.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问题跟踪研究 50. 推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研究 51. 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重组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52. 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其跨国投资战略 53. 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问题研究 54. 参与区域贸易自由化问题研究 55. 规范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秩序研究 56. 完善我国汇率形成机制问题研究 57. 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 58. 外商在江苏投资“研发中心”的现状及政策建议 59. 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 60. 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性及对中国的政策含义研究 61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62本土农产品品牌的国际化经营 63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面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策分析 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现状和对策 广东企业反倾销对策研究 广东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引进外资问题研究 广东省零售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发展战略 广东省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研究 广东省农产品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广东省手机企业出口策略研究 国际技术转移与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国际技术转移与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广东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惠州港功能定位研究 惠州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惠州市电子行业发展的瓶颈分析以及对策研究 惠州市工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惠州市区域外向型产业集群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惠州数码产业的集群化研究 绿色壁垒对广东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对广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的产品出口研究 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广东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以及对策 粤港物流竞争与合作问题研究 中国与东南亚农产品贸易前景分析 中泰柑橘产业比较研究 珠三角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现状与发展战略 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国际技术转移与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技术学习机制研究.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问题"《企业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希望对你有帮助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作者:张 静字号大小: 小 中 大〔内容摘要〕 本文从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出发,结合我国国情的客观现状,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方法和措施,以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关 键 词〕 绿色贸易壁垒;特点;影响;策略分析〔作者简介〕 张静,石家庄市北郊监狱财务科科员,会计师出自:《社会科学论坛》 2007年16期 作者:张静众所周知,中国是农产品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关税和市场准入方面世界各国对中国的限制逐步放松,我国出口农产品所遇到的传统关税壁垒门槛也逐步降低了,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但近年来,有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自身的产业和市场,以安全、卫生和环保标准为主要内容实行绿色贸易壁垒政策,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设置障碍。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生产者和加工者素质不高、农业外贸体制不完善等原因,也致使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不断遭遇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这些贸易壁垒给我国出口创汇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积极探索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结合我国国情的客观现状,以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为出发点,为农产品出口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方法和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绿色贸易壁垒(Green Trade Barrier),通常亦称“环境壁垒”或“生态壁垒”,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是世界各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制定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等,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非关税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二、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因素及特点1.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1)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国际贸易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2)为保护全球以及本国的环境,各国政府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3)广大公众,尤其在发达国家,环境意识日益提高。(4)发达国家力图保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等。2.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有以下特点:(1)内容更具合理性。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是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依据的,更符合大众消费者的需求,更容易获得进口国政府的支持,也更顺应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的需要。(2)形式更具合法性。绿色贸易壁垒是以国际公约、国际双边或多边协定和国内法律、法规等为实施的依据和基础。(3)保护对象更具广泛性。凡是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有关的产品都将是绿色贸易壁垒所要保护的对象。(4)保护动机更具虚伪性。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抓住了人们保护自身健康和生存环境的心理,扯起了保护健康和人类环境的大旗,“名正言顺”的实行贸易保护。它们对别国的产品设置绿色贸易壁垒,阻止进入其本国市场,但与此同时,又将本国一些污染生态环境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投产。(5)实施效果更具歧视性。由于历史等客观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极大的不平衡性。而发达国家往往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凭借其自身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本提出过高标准,渐渐把发展的不平衡导入国际贸易领域,引致更多的不平衡。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1.绿色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正面影响:(1)可促使我国农产品生产企业积极提高质量认证标准。一般来讲,国外一些国家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市场准入制度可以促使我国农产品生产企业积极提高环境认证标准,加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作为国际公认的食品安全基准标准的食品法典(CAC),目前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而且基本垄断了CAC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欧盟早在2002年1月就以此法典为由宣布全面禁止我国动物源产品的进口。在遭受如此严重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情况下,我国农产品生产企业当痛定思痛,以CAC为食品安全标准,不断加大力度切实提高质量认证水平,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增强向发达国家美国、欧洲、日本等的出口。(2)有助于我国加快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贸易壁垒让我们切实认识到了绿色天然无害农产品的优势。于是,为生产出更多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新型绿色产品,开拓崭新的国际市场、争创更多的外汇收入,我国需加快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据最新资料显示,新疆已被国家列为首个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区;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新疆的单位和企业已有3个。其中,博湖县博斯腾湖150万亩大湖区水产养殖区的面积超过浙江千岛湖有机水产养殖区,成为中国最大的有机水产养殖区。目前,有机食品生产正在新疆迅速发展起来,哈密、温宿、玛纳斯、精河、尼勒克等14个县市正积极组织相关工作。自治区环保局也在编制规划,确立新疆有机食品强区的建设目标。(3)有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竖立绿色外贸的成功信心。通过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并成功跨越的贸易过程,可以使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真正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正确竖立绿色外贸的成功信心。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如今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在绿色贸易壁垒的障碍前,只有用正确的态度去正视它,不畏缩也不藐视,各企业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必可成功突破绿色贸易壁垒。2.绿色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负面影响:(1)对市场准入的影响。目前,我国农产品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区,与他们的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80%以上。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由于我国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为符合发达国家农产品市场的环保法规和标准,我国出口商需要投入额外的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但这种投入短期内又无法立竿见影,因此绿色贸易壁垒将形成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准入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市场排外将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2)对出口农产品结构的影响。我国在环保和防污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治理力度和管理水平上,更多的体现在思想意识上的模糊认识和观念淡薄上。正基于此,我国长期忽视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的发展,放松对农产品安全和防范污染标准监督检验工作,没有形成无公害的管理体系。加之我国农户经营分散、农产品质量控制难度较高,从而使我国农产品在农药残留等各类卫生检疫指标方面有着不少漏洞和急需改进之处。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在短期内堵住漏洞解决问题也并非易事,因此在贸易壁垒的铜墙铁壁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得不被动面临大调整。四、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产品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主要的非关税障碍。面对日益严峻的西方诸多传统经济强国及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寻找到适合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和农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有效策略和方法。1.企业应采取的策略分析。(1)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科学技术含量。现在我们都已明白,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与农产品本身质量要求密不可分。但由于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落后,农业生产依旧以传统的畜牧耕种方式为主,只求产量不求质量。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含量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往往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据查,世界上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但我国只有~;而且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目前农业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大多数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而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针对这种局面,我认为我国农产品生产企业首先必须苦心修炼自身“内功”,在农业生产的环保问题和技术问题上下功夫。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通过提高农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从本质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这样,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就可以通过本身质量的提高从正面冲破绿色贸易壁垒,真正做到不再畏惧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增强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2)增加农产品检测项目,提高测试标准。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多次提出“有机食品”“自然食品”以及“生态食品”等概念,对农产品中化学物质的含量要求更加严格。例如,欧盟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正式禁止320种农药在欧盟销售,其中涉及中国的农药产品多达60余种,这意味着欧盟此项禁令将对我国水果、蔬菜等多种农产品构成新的壁垒。因此,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和运输过程中推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实施严格的卫生安全标准,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不断增加农产品的卫生检测项目,包括农药残留、生物菌群、寄生虫以及天然毒素等各方面的内容,达到较高测试标准。同时,在检验检疫方面,企业应改变内检和外检分开的传统检验检疫模式,改变以往只注重最终产品的检验检疫管理模式,还应加强对加工型农产品的来源地实施有效监控,从源头上杜绝一切可能出现的不合格环节。通过这些检测方案的合理实施和有效监督,从而达到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检疫标准,使农产品在走出国门前就先适应绿色贸易壁垒的严格要求。2.政府应采取的策略分析。(1)积极倡导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带头倡导绿色农业发展方面应起主导作用,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实施收缩战略,对符合环保潮流,采用新型先进的环保生产技术的生产进行大力扶持。通过充分利用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生态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相配套的绿色农业技术,如绿色良种、生物及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建立绿色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从而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将农业生产导入绿色农业的发展轨道。政府和相关部门不仅要加大对绿色农业发展的研究力度,积极给予政策支持,同时要采取措施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带动绿色生态食品的发展。我国入世以来,在绿色农产品生产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绿色生态食品生产总量达到1000多万吨,基地4000多万亩,产值100多亿元,这些绿色食品的出口至今还没有被退回的案例。同时,随着政府加大生态农业的推广力度,我国生态示范区自本世纪初以来,基本保持平稳增长的势头。(2)提高全民绿色和环保意识。保护环境是目前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和日渐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经济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可以预见,绿色产品将是未来商品生产的主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也将日益增大。绿色贸易壁垒作为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传媒宣传和教育力度,尤其是要增强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国内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推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绿色经济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产和生活中,以此来主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参考文献:1.王金南:《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中国环境科学出版2003年版。2.王平:《中国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3.孟建国:《绿色壁垒条件下出口贸易问题分析》,江西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4.曾凡银:《绿色壁垒对关税壁垒的替代效应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5.王小兰:“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载《农村经济》2004年第6期。

绿色贸易壁垒论文很老吗

进入 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论绿色贸易壁垒(经济贸易学院 X X X )摘要:关键词: 随着我国完成入世谈判,加入WTO日期越来越近。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表示,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将产生深远影响,短期看弊大于利,长期看利大于弊,既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享受绝大多数国家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减少歧视性待遇、利用有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等,优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外部环境,也为我国利用国际农业市场与资源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充分发表意见的情况下,我国可以自主参与制定新规则,有利于在多边体制下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加入WTO还有利于我国进口资源密集型、比较利益低的农产品,如粮食、棉花和油料,腾出资源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如水果、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加入WTO后,外资进入我国将更通畅,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与国际农业教育、科研、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也会更为紧密和频繁,从而加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此外,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建立和完善国内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对加快农产品外贸体制和国内流通体制改革也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我国需要在遵守WTO有关规则的基础上承诺降低农业贸易保护程度、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这就意味着在参与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将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风险和挑战。对此,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已不可避免,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将面临冲击。耕地密集型、比较利益低的种植业农产品受到的冲击将比较明显,如小麦、大豆、玉米、棉花、油及油料、糖及糖料。对于大豆、玉米的主产区如东北和华北地区,进口的增加会给这些地区的生产造成直接压力,南方一些需要饲料粮省区也可能直接从国际市场进口玉米、大豆。此外,他还认为目前偏低的政策支持水平与我国农业规模不相称,不利于我国通过农产品价格政策、生产资料补贴政策和收入政策等调控农产品生产成本和市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卢良恕最后表示,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及农产品品质一、环境保护在WTO的制度中具有重要位置(一)WTO环境保护法律规定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中的相关规定:1.GATT第2条确定了保护环境的关税制度。该条第2款规定,缔约国可以对任何输入产品随时征收税费,其中,(甲)项规定,一国可以征收“与相同产品或这一输入产品赖以全部或部分制造或生产的物品按本协定第3条第2款征收的国内税相当的费用”;这就是说,只有在第3条第2款——国民待遇的基础上,一国可以自由适用第2条第2款,对进口的相同产品征收特别的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关税。2.第11条规定了因环保而实施的数量限制。GATT第11条第1款规定:“任何缔约国除征收税捐或其他费用以外,不得设立或维持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或其他措施以限制或禁止其他缔约国领土的产品的输入,或向其他缔约国领土输出或销售出口产品”,根据此规定,一般性的数量限制是不允许的,除非是属于第11条所规定的三个例外或第20条所规定的例外,而第11条规定的三个例外均可看成与环境保护有关。3.第20条关于一般例外的规定。该条规定,缔约方可以为保护环境采取下列措施:“……(乙)为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己)为保护本国具有艺术、历史或考古价值的文物而采取的措施;(庚)与国内限制生产与消费的措施相配合,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但缔约方必须遵守不歧视原则,不得因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而对情况相同的各国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也不能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二)WTO中其他协议的规定1.《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其序言中申明,世界贸易组织将在多边贸易体制的框架内寻求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实现。2.《贸易的技术壁垒协定》。该协定规定:只要是为了保护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和环境,且不构成武断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不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缔约方可制定技术性规定。3.《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该协定规定:若有助于消除严重的环境压力,且采取最合适的环境手段,可考虑接受环境补贴,如果这些补贴符合不可申诉补贴的标准,其就不受解决争端行动的约束。4.《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定》。该协定规定:对动植物携带疾病的传播或者输入,对添加剂、污染物、毒素、食物、饮料、饲料中导致疾病的有害物的含量,缔约方有权选择它认为是合适的程度来保护其管辖内的人民、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5.《农业协定》。该协定直接涉及环境保护的是国内扶持部分,它提出“绿色补贴”的概念。保护生态环境计划及农场主的直接绿色补贴等国内扶持措施,不在协定规定的削减之列,以降低现代农业对环境的危害。6.《服务贸易总协定》。该协定的第6、7条均与环境保护有关。第14条服务贸易的一般例外,即缔约方对国际服务贸易不得实行限制和歧视,但为了保护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除外。7.《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该协定鼓励各国更多地进行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创新、转让和使用。二、加入WTO将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加入WTO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影响应是利大于弊。其中重要而直接的一点是:有利于国外环保技术和环保资金进入我国环保产业,从而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1、加入WTO有利于国外环保技术和环保资金对我国环保产业的进入。环保产业包括环保产品的开发、生产及营销,环保工程设施的设计、建设和营运。环保技术的开发、转让和交易,环保咨询服务等以及“三废”资源的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无公害产品及技术的开发等。目前我国的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环保机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以及“三废”综合利用方面,其他方面比较薄弱。我国环保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配套性差,标准化、系列化程度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增长点,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合作前景是十分诱人的。我国政府已公布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策略,计划在2010年完成1000个环保项目。国家已把环保产业列入了今后中长期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但我国的环保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以小型和分散为主,尚未形成大产业气候。多数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环保产业的结构也不合理。近几年来,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虽有较大提高,但技术成果的转化速度、形成生产力的速度较慢,使得绝大部分环保产品的技术含量仍然较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进一步开放大陆环保市场,提升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结构水平。2、加入WTO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的比重将大幅上升,资源和环境依托型产业的比重将降低。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例占70%,而我国只占30%。加入WTO后,通过开放服务业,一方面可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资源耗费少、附加值高的增殖产业,另一方面又能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减轻我国的就业压力,为人口和资源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3、加入WTO的环保宗旨将使许多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丧失市场,削减规模。在开放市场的大背景和新形势下,我国企业要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尽快实现规模经营,从资源依托型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向技术和知识依托型的经营方式。我国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国内外两个市场,努力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而这些转变均有利于对我国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4、关税的降低一方面可使我国企业更可能进口国外产品作为原料,有利于缓解国内的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对中国出口非资源型农产品,如水产品、蔬菜果品、部分畜牧产品等十分有利。增加进口大量占用资源的基本农产品,有利于土地资源短缺的沿海发达地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当然加入WTO对我国环境发展也有一些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环境标准的差异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的扩散;由于投资的扩张而导致的对环境要素消耗量的增加;由于运输的大量增长而导致道路扩建、动植物资源减少和运输污染增多;贸易自由化注重资源的现时收益,忽略长远的环境与成本。我们已经加入WTO,今后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积极因素,减少负面的影响。三、中国加入WTO“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以后,关税进一步降低,传统的非关税的逐步拆除,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来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很小。与此同时,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的质量,所以更青睐于对环境较为有利的产品,而对有害于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产品则加以抵制。于是“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便应运而生。所谓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绿色贸易壁垒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另一类是非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进口附加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是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由于西方国家的公众和政治家对环境的关注,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一种武器,而且成为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讨价还价的筹码。“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企业带来的贸易影响是深远的:首先,由于经济、技术信息等方面原因,我国实施ISO14000等环境标准的速度以及规模将大大滞后,这将影响到我国产品的市场准入和竞争力;其次,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我国高污染行业较多,而这些行业实施ISO14000需要的环保投入很大,这在短期内将影响发展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再次,由于我国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销售额较低,缺乏雄厚的资金和高素质的人员,而实施环境治理的费用昂贵,销售额较小的企业无力承担这些费用;最后,由于制定ISO14000系列标准的各技术工作组均是发达国家的人员,他们在制定标准时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会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提出超出实际情况的要求。四、加入WTO在农业贸易经济中的意义 从世界135个经济体先后加入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组织,迄今没有一个成员退出,30多个经济体正在努力申请加入和我国13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可以看出,加入多边组织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尽管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需要付出一定的“入门费”,为此可能产生一定的临时性的负面影响。但只要我们拿出应对措施,正面影响一定会远胜于负面影响:1.有利于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加入这个主流,可以充分分享国际分工利益,与世界先进经济技术同步前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帮助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WTO是三大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之一,被称为“经济联合国”。WTO具有制订和管理世界经贸秩序的作用,目前WTO规则主要由美欧等发达国家制订。加入WTO,将使我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可以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维护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作出更大的贡献。3.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WTO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点的一整套多边秩序。加入WTO,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目标相一致。可以巩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并以WTO规则为参照,有力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全和完善。4.有利于扩大出口贸易。加入WTO后,我国可获得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并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获得普惠制等特殊优惠待遇,有利于实现市场的多元化,使我国出口贸易有较大的增加,短期内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将受益最大。由于目前中国尚不是WTO的缔约方,中国的出口商品常常受到歧视性待遇,比如在一些国家我国不能获得普惠制待遇,在有的国家被实施配额限制,还有一些国家以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倾销案中主观选定类比国价格或生产成本作为测算中国出口商品倾销率的依据,致使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不断增多。加入WTO后,当与其他国家发生贸易纠纷时,可以通过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比较公正、合理地解决贸易争端,维护我国国家和企业利益。5.有利于引进外资。加入WTO,实施WTO的有关协议,中国的国内市场,尤其是服务市场将更加开放;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外销比例将不再适用;外汇平衡制约不复存在;外经贸政策的透明度增加;中国将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这样,随着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外国直接投资的总量将大幅增加,投资方式实现多样化,从而大大活跃投资市场,扩大生产规模,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6.有利于激发中国企业的竞争意识。加入WTO后,将有更多的外国跨国公司进军中国市场,从而将强化竞争机制,激发中国企业的竞争意识,迫使国内企业注重研究开发和对品牌的培育,加大技术投入,竭力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竞争的压力会促使国有企业加快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速改制、重组、联合、兼并的进程。由于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下降,有利于降低某些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7.有利于我国技术进步。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由于我国不是WTO的缔约方,目前主要工业发达国对我国实行技术出口管制,同时由于我国未参加WTO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外国企业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环境尚存疑虑,不愿向我国出售先进技术。加入WTO后,我国在获得高新技术产品和先进技术方面的条件将大大改善。8.有利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据国外专家估计,加入WTO,中国的GDP可增长2~4个百分点。9.有利于扩大就业机会。加入WTO后,投资和出口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打破“绿色壁垒”应对的措施面对绿色壁垒,当务之急是国内企业应该迅速熟悉和掌握WTO规则;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抓紧时间建设自己的标准体系、检测机构,进行人员培训等,必须确定中国产品的标准体系,尽快与国际接轨。由此应采取以下措施:1、为了打破这种“绿色壁垒”,我国企业和政府组织首先应充分利用WTO的相关协议和条款来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目前,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处理环境问题的有关条款包括:一、关贸总协定第20条:影响货物贸易保护人、动植物生命或健康的政策,在一定条件下豁免正常的关税总协定纪律。二、技术贸易壁垒(即产品和工业标准),和卫生及植物卫生措施明确认同环境目标。三、农产品:环境计划豁免补贴削减。四、补贴和反补贴:为适应新的环境法,允许补贴达到公司成本的20%。五、知识产权:对危及人、动植物生命和健康,或严重破坏环境的专利,政府可以拒绝发证(知识产权协议第27条)。六、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4条:影响服务贸易保人、动植物生命或健康的政策,在一定条件下豁免正常的服务贸易和纪律。2、应建立和调整我国可持续贸易体制。要改变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环境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加大推广绿色增长模式的力度;在出口方面,通过建立绿色产品生产体系,调整并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力争在新兴的全球环保技术、设备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在进口方面,通过积极引进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设备,提高环保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格管制达不到环境标准的产品的进口,尤其要防止发达国家转移工业垃圾。3、应尽快做好产品标准化和质量认证工作。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为了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当前应抓紧做好以下工作:宣传和督促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特别应重视ISO14000对国际贸易的深远影响;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提高产品的外观美学质量;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提高竞争力提供信息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实行产品认证制度。结束语 能否真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入世"所面临的最为主要的问题之一。为了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国际社会和各国国内都通过了一系列环保条约和法规,并且世贸组织也极力要求将贸易与环境两者紧密挂钩,这对我国的环保现状而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只有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立法,加强环境执法,特别是制定与实施与国际标准相关的法规,才能更好地增强参与国际贸易和保护环境的能力,协调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1] 程述鹏.农业生态学.教育出版社.2002.[2] 仵耀华.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科技出版社.2005.[3] 廖允成.WPO与中国农业.经济报.(6):45~49.

随着我国完成入世谈判,加入WTO日期越来越近。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表示,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将产生深远影响,短期看弊大于利,长期看利大于弊,既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卢良恕认为,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享受绝大多数国家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减少歧视性待遇、利用有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等,优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外部环境,也为我国利用国际农业市场与资源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充分发表意见的情况下,我国可以自主参与制定新规则,有利于在多边体制下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加入WTO还有利于我国进口资源密集型、比较利益低的农产品,如粮食、棉花和油料,腾出资源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如水果、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他同时认为,加入WTO后,外资进入我国将更通畅,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与国际农业教育、科研、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也会更为紧密和频繁,从而加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此外,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建立和完善国内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对加快农产品外贸体制和国内流通体制改革也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我国需要在遵守WTO有关规则的基础上承诺降低农业贸易保护程度、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这就意味着在参与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将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风险和挑战。对此,卢良恕分析说,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已不可避免,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将面临冲击。耕地密集型、比较利益低的种植业农产品受到的冲击将比较明显,如小麦、大豆、玉米、棉花、油及油料、糖及糖料。对于大豆、玉米的主产区如东北和华北地区,进口的增加会给这些地区的生产造成直接压力,南方一些需要饲料粮省区也可能直接从国际市场进口玉米、大豆。此外,他还认为目前偏低的政策支持水平与我国农业规模不相称,不利于我国通过农产品价格政策、生产资料补贴政策和收入政策等调控农产品生产成本和市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卢良恕最后表示,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及农产品品质。

随着我国完成入世谈判,加入WTO日期越来越近。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表示,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将产生深远影响,短期看弊大于利,长期看利大于弊,既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卢良恕认为,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享受绝大多数国家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减少歧视性待遇、利用有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等,优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外部环境,也为我国利用国际农业市场与资源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充分发表意见的情况下,我国可以自主参与制定新规则,有利于在多边体制下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加入WTO还有利于我国进口资源密集型、比较利益低的农产品,如粮食、棉花和油料,腾出资源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如水果、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他同时认为,加入WTO后,外资进入我国将更通畅,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与国际农业教育、科研、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也会更为紧密和频繁,从而加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此外,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建立和完善国内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对加快农产品外贸体制和国内流通体制改革也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我国需要在遵守WTO有关规则的基础上承诺降低农业贸易保护程度、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这就意味着在参与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将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风险和挑战。对此,卢良恕分析说,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已不可避免,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将面临冲击。耕地密集型、比较利益低的种植业农产品受到的冲击将比较明显,如小麦、大豆、玉米、棉花、油及油料、糖及糖料。对于大豆、玉米的主产区如东北和华北地区,进口的增加会给这些地区的生产造成直接压力,南方一些需要饲料粮省区也可能直接从国际市场进口玉米、大豆。此外,他还认为目前偏低的政策支持水平与我国农业规模不相称,不利于我国通过农产品价格政策、生产资料补贴政策和收入政策等调控农产品生产成本和市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卢良恕最后表示,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及农产品品质

中国加入WTO有何积极意义?从世界135个经济体先后加入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组织,迄今没有一个成员退出,30多个经济体正在努力申请加入和我国13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可以看出,加入多边组织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尽管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需要付出一定的“入门费”,为此可能产生一定的临时性的负面影响。但只要我们拿出应对措施,正面影响一定会远胜于负面影响:1.有利于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加入这个主流,可以充分分享国际分工利益,与世界先进经济技术同步前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帮助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WTO是三大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之一,被称为“经济联合国”。WTO具有制订和管理世界经贸秩序的作用,目前WTO规则主要由美欧等发达国家制订。加入WTO,将使我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可以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维护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作出更大的贡献。3.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WTO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点的一整套多边秩序。加入WTO,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目标相一致。可以巩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并以WTO规则为参照,有力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全和完善。4.有利于扩大出口贸易。加入WTO后,我国可获得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并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获得普惠制等特殊优惠待遇,有利于实现市场的多元化,使我国出口贸易有较大的增加,短期内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将受益最大。由于目前中国尚不是WTO的缔约方,中国的出口商品常常受到歧视性待遇,比如在一些国家我国不能获得普惠制待遇,在有的国家被实施配额限制,还有一些国家以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倾销案中主观选定类比国价格或生产成本作为测算中国出口商品倾销率的依据,致使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不断增多。加入WTO后,当与其他国家发生贸易纠纷时,可以通过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比较公正、合理地解决贸易争端,维护我国国家和企业利益。5.有利于引进外资。加入WTO,实施WTO的有关协议,中国的国内市场,尤其是服务市场将更加开放;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外销比例将不再适用;外汇平衡制约不复存在;外经贸政策的透明度增加;中国将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这样,随着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外国直接投资的总量将大幅增加,投资方式实现多样化,从而大大活跃投资市场,扩大生产规模,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6.有利于激发中国企业的竞争意识。加入WTO后,将有更多的外国跨国公司进军中国市场,从而将强化竞争机制,激发中国企业的竞争意识,迫使国内企业注重研究开发和对品牌的培育,加大技术投入,竭力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竞争的压力会促使国有企业加快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速改制、重组、联合、兼并的进程。由于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下降,有利于降低某些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7.有利于我国技术进步。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由于我国不是WTO的缔约方,目前主要工业发达国对我国实行技术出口管制,同时由于我国未参加WTO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外国企业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环境尚存疑虑,不愿向我国出售先进技术。加入WTO后,我国在获得高新技术产品和先进技术方面的条件将大大改善。8.有利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据国外专家估计,加入WTO,中国的GDP可增长2~4个百分点。9.有利于扩大就业机会。加入WTO后,投资和出口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 索引序列
  • 蓝色贸易壁垒论文参考文献
  • 论文文献蓝色贸易壁垒英文版
  • 蓝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研究论文
  • 绿色贸易壁垒毕业论文
  • 绿色贸易壁垒论文很老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