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国内英语俗语研究论文综述

国内英语俗语研究论文综述

发布时间:

国内英语俗语研究论文综述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

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

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最低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王宏博818 HowtoWriteaLiteratureReview?.ThedefinitionofLiteratureReview文献综述(LiterautreReview)是科研论文中重要的文体之一。

它以作者对各种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和比较为基础,就某个专题的历史背景、前人的工作、研究现状、争论的焦点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综合、总结和评论。通过阅读文献综述,科研工作者可花费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关于某一专题系统而具体的信息,了解其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标题与作者(titleandauthor)摘要与关键词(abstractandkeywords)引言(introduction)述评(review)结论(conclusion)参考文献(references).ClassificationofSourceMaterialsHowcanwelocatethematerialsrelevanttoourtopic *** etterandfaster?Basically,allthesesourcematerial *** 。

英语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好写的,根据题目写相关学者的总结,开始我也不会,还是师姐介绍的莫文网,专业的就是不一样,很快就帮忙完成了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应用英语翻译呼唤理论指导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国内商务英语翻译研究综述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顺应理论视角下科技英语翻译切雅实证分析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新世纪十年来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前瞻语用观视角下的中医英语翻译教学实证研究翻译——找到源语的所指——对规划教材《商务英语翻译》误译译例的批判研究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务英语翻译高校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设置探讨科技英语汉译的英语翻译技巧研究——以船舶英语文本中的汉译为例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关联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Climate Change and Peak Oil文本的翻译为例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生的笔译能力调查分析——以某师范大学英语翻译专业为例中国职业篮球俱乐部体育英语翻译人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从目的论的角度下看商务英语翻译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试论近代国人英语翻译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信息等值研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教材编写探讨——以《新时代交互英语(读写译1-4册)》为例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顺序分析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翻译项目《大气污染排放系数手册》为案例从关联理论分析法律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补偿商务英语翻译原则探讨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调整策略###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地位的确立,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

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却是长期延袭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给予文化教学、文化学习以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致使学了多年英语的学生不知如何用英语进行交流,更谈不上进行跨文化交际。 为了真实再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摸清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根源,以便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采取策略,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综合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应用语言文化学等理论的研究成果,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三分模式为统领理论框架,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阐述了语言、文化与交际三位一体的关系,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跨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跨文化教学才能得以实现。研究针对作者从教多年的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采取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形式,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调查了解、深入剖。

@@@ 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地位的确立,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却是长期延袭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给予文化教学、文化学习以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致使学了多年英语的学生不知如何用英语进行交流,更谈不上进行跨文化交际。

为了真实再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摸清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根源,以便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采取策略,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综合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应用语言文化学等理论的研究成果,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三分模式为统领理论框架,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阐述了语言、文化与交际三位一体的关系,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跨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跨文化教学才能得以实现。

研究针对作者从教多年的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采取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形式,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调查了解、深入剖析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问卷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文化学习与运用情况不够理想,存在着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很低。

影响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习的主要因素有:学生对于文化的定义和认识、学生对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观点和看法、英语课堂教学与学生文化信息来源情况、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精力分配情况,其中学生对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观点和看法对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习的影响最大。 影响教师跨文化教学情况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学习的态度、教师对跨文化教学内容的认识、跨文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含量、文化教学时间的分配、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或态度,其中跨文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师跨文化。

英语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好写的,根据题目写相关学者的总结,开始我也不会,还是师姐介绍的莫文网,专业的就是不一样,很快就帮忙完成了 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应用英语翻译呼唤理论指导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 国内商务英语翻译研究综述 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顺应理论视角下科技英语翻译切雅实证分析 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 新世纪十年来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前瞻 语用观视角下的中医英语翻译教学实证研究 翻译——找到源语的所指——对规划教材《商务英语翻译》误译译例的批判研究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务英语翻译 高校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设置探讨 科技英语汉译的英语翻译技巧研究——以船舶英语文本中的汉译为例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 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联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Climate Change and Peak Oil文本的翻译为例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 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生的笔译能力调查分析——以某师范大学英语翻译专业为例 中国职业篮球俱乐部体育英语翻译人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从目的论的角度下看商务英语翻译 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试论近代国人英语翻译 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信息等值研究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教材编写探讨——以《新时代交互英语(读写译1-4册)》为例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顺序分析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翻译项目《大气污染排放系数手册》为案例 从关联理论分析法律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补偿 商务英语翻译原则探讨 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调整策略。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英语专业写起来比较麻烦,不可能有人给你白写的,还是自己动动脑筋写吧,如写作实在有困难可以找人帮忙,是我同学介绍我的,找的【天下文库】,她们帮我做的。

还不错,希望你也都能顺利通过。 论文的选题 撰写毕业论文,首先是选择课题。

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择题是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

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详细内容] 论文的格式 (一)论文标题。

(二)作者姓名。 (三)内容摘要。

一般为中文摘要,如有英文要求则要附上英文摘要。摘要应该以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围绕主题展开,明确介绍重点。

一般用200-300字高度概括全篇论文的精华。 (四)关键词。

又称主题词,从论文中选出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一般以3-8个词以显著的字体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

(五)正文:1、绪论;2、本论;3、结论。 (六)参考文献。

在论文主体的后面列出参考文献,目的在于表明作者的科学态度和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并方便读者去查阅参考文献之前专门列出一项“致谢”。 论文的撰写论文的正文一般包括三大部分:绪论、本论和结论。

绪论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讲清研究的动机、写作的理由、目的和意义、提出问题、概述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等。

一般要求语言简洁扼要,开门见山,引人注目。也可以简要交代确定选题的过程和有关背景材料,目的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全文的旨要。

论文的指导在与指导教师第一次见面后,考生将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对已有的写作思路进行丰富或修正并形成论文写作提纲。对于写作者来说,提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效。

豪不夸张地说,写好了论文提纲,也就等于完成了论文写作任务的一半。

英语毕业论文的文献看你写什么方向,都是根据题目写文献综述。开始我也不懂,还是师姐给的莫文网,高手就是效率高啊

创新艺体生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研究——基于多元互动智能理论

对美英报刊教材编纂的几点思考

ESP理论视阈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新韩剧、新受众、新传播:解读新“韩流”

跨文化背景下央视英语新闻节目发展定位分析

汉民族植物意象道德内涵的跨文化阐释

新时期莫斯科外语教育特色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重构英语本土化身份

多维-互动理论模式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析

英语专业内容依托课程体系改革的影响及其启示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探析

文化语境对商务英语概念隐喻翻译的制约

跨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师教育摭论

英语翻译实践中的文化欠缺和文化建构

跨文化传播力概念的新审视

生态视域下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

松散的连结:物的社会生命史

不同民族语言所蕴涵文化意象对比——以词汇语义为例

从文化生态视角反思高职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高校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上的情感集中型活动探究

谈高等教育国际化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认知框架制约下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研究

论日语专业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从英语原声电影观赏看英语教学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ability totranslate figurative speech was studied, using sentences con­taining metaphors, dual function words, and proverbs, aspresented in classroom workbooks. One hundred twentychildren from first, third, fifth, and seventh grades wereasked to describe the meaning of each figurative word orphrase placed in context. Responses were scored on a four­point scale indicating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hild used aliteral or figurative translation. Significant effects betweengrade levels and figurative conditions were found, indicatingthat the ability to translate figurative speech proceeds alonga developmental hierarchy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Themajority of third grade children were able to translate meta­phors and dual function words into figurative language suc­cessfully. The ability to translate proverbs required a levelof comprehension that does not appear in most childrenuntil seventh grade, as suggested by recent review of th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onmetaphor suggests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metaphor comprehension and Piaget's cognitive stagesof thought development (3). Piagetian theory suggeststhat children from seven to twelve years of age developa broad range of transformational skills that allows themto operate on reality, building a repertoire of symbolsand signs (8). This display of cognitive growth representsan enormous expansion of power and abstraction in thatit frees children from the literal aspects of their percep­ and Piaget suggest that the capacity for poeticusage and the ability to operate on linguistic elementsmay be the last facet of language to develop (3). Theauthors' experiences in third grade classrooms, whileobservi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figurative speechas presented in reading workbooks, revealed a wide rangeof abilities in the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and proverbs at the concrete operations period of develop­ment. Some children had an immediate grasp of 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terms, while others, regardless of theamount of explanation given, could not override theircognitive ties to the literal suggests that the capacity to understandmetaphoric speech occurs at an age beyond the preschoollevel (5). An early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evelopment ofchildren's ability to understand dual function words,terms that have a joint reference in language to both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ata (1). For example, suchwords as "cold" and "warm" denote thermal propertiesand can serve a dual function in describing psychologicalaspects of people. The authors suggested that these termsare an elementary instance of metaphorical thinking andinvestigated the order in which children's understandingof dual terms emerg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hildrenfrom three to seven are sensitive only to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while seven- to eight-year olds demonstrate thebeginning of the ability to use 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the terms. The ability to state the dual function of theterms was clearly developed in the twelve-year-old group(for example, "hard things and hard people are bothunmanageable").Further work examined the ability of preschool child­ren to make metaphoric links, to perceive relationshipsamong disparate phenomena (6). Children, ages three tonineteen, were asked to indicate their knowledge ofliteral meanings of word pairs and then project them ontosensory domains using metaphoric skills. In contrast toearlier finding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apacityfor metaphoric association between sensory modalitiesand adjectives was evident in young recent investigation found a developmental trendtoward the comprehension of metaphors, though it con­cluded that not until the age of ten were children ableto demonstrate metaphoric understanding of dual func­tion words (12).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proverbs has been explainedby Piaget as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think­ing (10). He proposed that children from nine to elevenyears of age use a simple projection of the proverb intosentences by process of immediate fusion. At this level,there is no analysis of detail in comprehending proverbs,but a general fusion of two propositions without analysisof their meanings. Piaget believed that this phenomenonprecedes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al thinking, that theability to translate proverbs does not occur until theformal operations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metaphors, dual function words, and proverbs, specificallylooking at children's ability to translate classroom materialpresented in context. Context has been cited as an impor­

(英语系毕业论文)英文谚语的文化场景在中译文中的缺失与弥合 摘 要本文从谚语文化角度着手,分析谚语中的文化因素,以及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尝试研究在谚语的英汉翻译过程中发生文化缺失时如何弥合。最终通过意译手段实现英语谚语的可译性,从而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实现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关键词 谚语文化; 文化缺失; 意译; 翻译补偿ContentsAbstract ⅠKeywords Ⅰ摘要 Ⅱ关键词 ⅡIntroduction 1I. The Brief Introducton to Proverb 3II. Proverb Culture Factors in Proverb Different Cultur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 Belief Living Conditions. 8III. English Proverb Translation in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roverb National Feature Art of Language Compensation 12Conclusion 14Acknowledgements 15Bibliography 16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俗语研究论文

(英语系毕业论文)英文谚语的文化场景在中译文中的缺失与弥合 摘 要本文从谚语文化角度着手,分析谚语中的文化因素,以及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尝试研究在谚语的英汉翻译过程中发生文化缺失时如何弥合。最终通过意译手段实现英语谚语的可译性,从而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实现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关键词 谚语文化; 文化缺失; 意译; 翻译补偿ContentsAbstract ⅠKeywords Ⅰ摘要 Ⅱ关键词 ⅡIntroduction 1I. The Brief Introducton to Proverb 3II. Proverb Culture Factors in Proverb Different Cultur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 Belief Living Conditions. 8III. English Proverb Translation in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roverb National Feature Art of Language Compensation 12Conclusion 14Acknowledgements 15Bibliography 16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ability totranslate figurative speech was studied, using sentences con­taining metaphors, dual function words, and proverbs, aspresented in classroom workbooks. One hundred twentychildren from first, third, fifth, and seventh grades wereasked to describe the meaning of each figurative word orphrase placed in context. Responses were scored on a four­point scale indicating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hild used aliteral or figurative translation. Significant effects betweengrade levels and figurative conditions were found, indicatingthat the ability to translate figurative speech proceeds alonga developmental hierarchy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Themajority of third grade children were able to translate meta­phors and dual function words into figurative language suc­cessfully. The ability to translate proverbs required a levelof comprehension that does not appear in most childrenuntil seventh grade, as suggested by recent review of th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onmetaphor suggests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metaphor comprehension and Piaget's cognitive stagesof thought development (3). Piagetian theory suggeststhat children from seven to twelve years of age developa broad range of transformational skills that allows themto operate on reality, building a repertoire of symbolsand signs (8). This display of cognitive growth representsan enormous expansion of power and abstraction in thatit frees children from the literal aspects of their percep­ and Piaget suggest that the capacity for poeticusage and the ability to operate on linguistic elementsmay be the last facet of language to develop (3). Theauthors' experiences in third grade classrooms, whileobservi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figurative speechas presented in reading workbooks, revealed a wide rangeof abilities in the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and proverbs at the concrete operations period of develop­ment. Some children had an immediate grasp of 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terms, while others, regardless of theamount of explanation given, could not override theircognitive ties to the literal suggests that the capacity to understandmetaphoric speech occurs at an age beyond the preschoollevel (5). An early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evelopment ofchildren's ability to understand dual function words,terms that have a joint reference in language to both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ata (1). For example, suchwords as "cold" and "warm" denote thermal propertiesand can serve a dual function in describing psychologicalaspects of people. The authors suggested that these termsare an elementary instance of metaphorical thinking andinvestigated the order in which children's understandingof dual terms emerg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hildrenfrom three to seven are sensitive only to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while seven- to eight-year olds demonstrate thebeginning of the ability to use 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the terms. The ability to state the dual function of theterms was clearly developed in the twelve-year-old group(for example, "hard things and hard people are bothunmanageable").Further work examined the ability of preschool child­ren to make metaphoric links, to perceive relationshipsamong disparate phenomena (6). Children, ages three tonineteen, were asked to indicate their knowledge ofliteral meanings of word pairs and then project them ontosensory domains using metaphoric skills. In contrast toearlier finding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apacityfor metaphoric association between sensory modalitiesand adjectives was evident in young recent investigation found a developmental trendtoward the comprehension of metaphors, though it con­cluded that not until the age of ten were children ableto demonstrate metaphoric understanding of dual func­tion words (12).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proverbs has been explainedby Piaget as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think­ing (10). He proposed that children from nine to elevenyears of age use a simple projection of the proverb intosentences by process of immediate fusion. At this level,there is no analysis of detail in comprehending proverbs,but a general fusion of two propositions without analysisof their meanings. Piaget believed that this phenomenonprecedes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al thinking, that theability to translate proverbs does not occur until theformal operations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metaphors, dual function words, and proverbs, specificallylooking at children's ability to translate classroom materialpresented in context. Context has been cited as an impor­

一、看风测天 天气兴云致雨首先要有水汽,水汽是靠风来输送的,“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风对天气变化有明显预兆。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这是冷空气经过前后风向的转换情况。冷空气南下到达本地之前,受暖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冷空气到达时,转为偏北风,风向转变前后,天气转阴有雨。 “西北风,开天锁,雨消云散天转晴”,吹西北风,表示本地已受干冷气团控制,预示天气转晴。 “云交云,雨淋淋”、“逆风行云天要变”,说明大气高低层风向不一致,易引起空气上下对流,产生雷雨等对流性天气。 季节不同,风向所反映的天气也不同。“一年三季东风雨,唯有夏季东风晴”、“东北风,雨祖宗”,表明吹了偏东风,1~2天内天气将转阴雨,而夏季吹偏东风,将海上温度较低的气流吹到陆上,起调节气温的作用,不易下雨,尤其不易出现雷阵雨。 二、看云测天 俗语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民间很重视看云测天。 “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晒谷。”云往东或东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故有“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指春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所以会“水凄凄”了。云向南移,说明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交汇,所以,“云往南,雨成潭”。云向北移,表明本地区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无雨便“好晒谷”了。 天空上下云层一致,天气比较晴好。高低层云移向不一致,天气变化会很剧烈、复杂。正如谚语所说“天上乱云交,地上雨倾盆”、“顺风船,顶风雨”、逆风行云天要作变”。 有许多谚语是看天的颜色测天,如“乌云块块叠,雷雨眼面前”、火烧乌云盖,有雨来得快”、“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日出红云升,劝君莫出门”、“傍晚黄胖云,明朝大雨淋”等。 三、看雨测天 雨雪天气现象出现的早晚、强度及方位,都对应着一定的天气形势,因而能判断推测出天气变化。 “雨前毛毛没大雨,雨后毛毛没晴天”。是指一开始就降毛毛雨,预示这场雨不会大,若降了大雨,转为下毛毛雨,预示仍要继续下雨,不易转晴。 “开门雨,下一指;闭门雨,下一丈”、“早落雨,晚砍柴;晚落雨,穿雨鞋”,是说清晨开始下雨,时间短,雨量小,晚饭前后下雨,时间长,雨量大。 “雨下中,两头空”,指中午下雷雨,时间短,两头晴天。 “久雨傍晚晴,一定转晴天”,阴雨时傍晚前后雨止转晴,预示阴雨结束,天气转晴。 四、闻雷测天 民间群众常根据雷声预测天气,“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这条谚语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热力原因形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局地性强,常出现“夏雨隔条河,这边下雨,那边晒日头” 的现象。 “先雨后雷下大雨,不紧不慢连阴雨”、“雷声水里推磨,下雨漫满河”。这几条谚语指先下雨,雨后静风、闷热,雨势越来越猛,雷声不绝,预示要降暴雨;如在降雨过程中,雷声不紧不慢,打打停停,预示会出现连续阴雨。 “西南雷轰隆,大雨往下冲”,指西南方位起雷暴,来得慢,雨势猛,时间长。“西北雷声响,霎时雨滴滴”,西北方雷雨来得快,风力大,有红云时还会降冰雹。 “东北方响雷,雨量不大”、“东南雷声响,不见雨下来”,也是根据打雷的方向判定雨量的大小。 五、看雾测天 雾是常见的天气现象。特别是冬春,在晴朗微风的夜晚,地表附近气层里水汽含量较多,水汽凝结成雾,或是冷气团移向暖湿的地面时,也会形成雾。看雾也可以预测天气变化。 “白茫茫雾晴,灰沉沉雾雨”,有雾时,天空白茫茫,预示着晴天,如天气灰沉沉,预示雨天要来。“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久晴之后,空气中水气较少,不易形成大雾,如有大雾出现,表明有暖湿空气移来,北方冷空气影响时,会转阴雨。久雨之后,冷空气已控制本地,夜间云层消散,微风,早晨出现大雾,阴雨结束转晴。 不同季节出现大雾,预示未来天气也不一样。“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指春天出现大雾,天要转阴雨;夏天大雾消散后,天气晴热;秋天有雾,表明有冷空气南下,会出现连续有雨;冬天有大雾,预示最近要下雪。 六、看天象测天 大气层中水汽、水滴、冰晶等到悬浮物质,使日、月、星、辰在天空中出现多种色彩和许多光学现象,观察它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天气。 “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大气中水汽过多,则阳光中一些波长较短的青光、蓝光、紫光被大气散射掉,只有红光、橙光、黄光穿透大气,天空染上红橙色,开成朝霞。红霞出现表示西方的云雨将要移来,所以,“朝霞不出门”。到了晚上,看到晚霞,表明云雨已移到东方,天气将转晴,所以“暮霞行千里”。谚语“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日出红云,劝君莫远行”、“太阳照黄光,明日风雨狂”等也是这个道理。 “太阳正午现一现,以后三天不见面”,指前两天和当天上午阴雨,中午出现太阳,没有多久天气又转阴雨,预示天气将会连续阴雨。 七、看物象测天 动植物在气象条件发生变化时,其活动规律和习性会发生一些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来预测天气。 “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乌龟背壳潮湿,壳上的纹路混而暗,是天要降雨的征兆;龟壳有水珠,像是冒汗,将要下大雨。龟壳干燥,纹路清晰,预示近期不会下雨。这是因为龟身贴地,龟背光滑阴凉,当暖湿空气移来时,会在龟背冷却凝结出现水珠,天将下雨,反之空气干燥,暂不会下雨。 “蛇过道,大雨到”、“水蛇盘柴头,地下大雨流”、“蚂蚁垒窝天将雨”、“蚯蚓封洞有大雨”、“蜻蜓飞得低,出门带雨衣”、“知了鸣,天放晴”、“蝉儿叫叫停停,连阴雨将来来临”、“鱼儿出水跳,风雨快来到”、“河里鱼打花,天上有雨下”。这些测天经验,几乎家喻户晓。它们都是动物对阴雨前气压低、湿度增大的生理反应。 在晴天转雨时,人们感到闷躁,疲倦不适。老人腰酸背疼,病人伤口发痒,关节疼痛,都预示天要阴雨。 八、看农历关键日预测天气 有许多天气谚语是看农历关键日预测天气。如“上看初二三,下看十五六”、“坏了初二三,半月不得干”、“要知未来瘫不瘫,就看农历二十三”(瘫指下雨)、“月逢初四雨,一月晴九天”、“大旱难逃五月十三”、“六月六晒龙袍,淋破龙袍反晒四十五天”(指六月六下雨后期阴雨天数多)等。 为什么这些关键日的天气易出现变化呢?人们经过长期的观测总结发现:冷暖气团经常会在农历的一些固定日期出现。农历与月相有密切关系,月亮的朔望对大气和海洋的引潮力有周期性变化,会使冷暖气团在某些固定日期比较活跃,影响时天气就会发生变化。 九、3个月韵律测气候 相距一定时间两种天气气候之间有一定的变化联系,气象学上把这种联系叫做韵律。许多作天气气候预测的天气谚语是属于韵律性质的。 3个月韵律表现为季节之间的联系,例如: ⑴“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春季无大风,夏季雨水穷”、“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 ⑵“大暑不雨秋天旱”、“夏寒秋长”。 ⑶“秋水纷纷,冬雪满天”、“秋有旱,冬有冰”。 ⑷“寒水枯,春水多”、“打冬雷,落春雨”。 ⑸“春雪百日雨”。 这些天气谚语,反映了季节气候特点之间的联系,气象工作者用这些谚语作气候预测先要进行大量的谚语验证工作,再以此作为气候预报的一种判据。 十、5个月韵律测气候 许多天气谚语反映天气气候5个月的变化和联系,大约相隔一个季节。例如: ⑴“不得春风,难得秋雨”、“春有几次大风,秋有几次大雨”。 ⑵“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九九南风伏里旱”、“四九南风伏里旱”。 以上两组天气谚语主要是根据冬春冷空气活动来预报5个月(150天)左右的降水天气。我们曾对天气谚语进行验证,查1月份冷空气活动与6月份降水的联系,发现26次冷空气活动,23次在以后的150天左右有降水过程,占88%,降水过程平均为3天。由此可以看出,用5个月韵律预测气候变化,可靠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在前面的帖子中,我提到一句中国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个帖子发表后,网友vmax给我留言,问我这个谚语是否可以翻译成下面的句子。我回答他说,当然可以,但我不鼓励您这样做,主要原因是:您的译文,我们中国人看得懂,但外国人看不懂,他们根本不知道诸葛亮是什么人,如果您想让外国人也能看得懂,您就必须在译文的后面,额外增加一段注释,介绍一下《三国演义》,再介绍一下诸葛亮,只有这样,外国人才能真正理解这个谚语,您说麻烦不麻烦?! Three cobblers are more clever than Mr. Zhuge Liang.(三个皮匠会比诸葛亮先生更聪明。) 其实,我们中国的许多谚语,都有对应的英语谚语,两者意思相同或者相似,完全可以互相代替,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我们自己翻译。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个谚语,就有一个对应的英语谚语,请看下面第一行。另外一个与《三国演义》人物有关的谚语“说曹操,曹操到”,也有对应的英语谚语,请看下面第二行。 ①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两个脑袋比一个脑袋更好。) ②When we talk about the devil, he will appear.(当我们谈论魔鬼的时候,他将会出现。)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问: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些对应的英语谚语呢?我曾在北京王府井的外文书店中,看到过这方面的书,书名好象叫做《汉英谚语词典》(时间长了,记不清楚了),我们可以从这种词典中,查出大多数中国谚语的对应英语谚语。现在国内是“英语热”,英语图书(包括英语词典)多如牛毛,我想这种词典应当不难找到。 一个中国谚语,只有在词典中找不到对应的英语谚语时,我们才考虑自己翻译,不过这种情况好象并不多见。比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个谚语,我就一直没有找到对应的英语谚语,因此我把它翻译为: One is willing to sell, and the other is willing to buy.(一个人愿意卖,另外一个人愿意买。)

有关国内外英语口语研究的论文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做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1925年, 老舍第一个长篇《老张的哲学》问世,作品取材于老舍在北京教育界任职时的经历。小说揭露了北洋政府统治下,教育界的黑暗和混乱,在艺术上表现出幽默的艺术风格。 1934年夏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任常务理事、总务组长,并组织出版会刊《抗战文艺》。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剧协和中国曲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英语口语提升方法探究

现如今好多人已经意识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并且知道提高口语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张开嘴,勇敢的说出来,但仍还有很多人因为缺乏信心而羞于开口。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英语口语提升方法探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摘要: 在世界各国密切交往的今天,英语口语的表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英语口语的表达则是重中之重。在我国,学习英语是在一个纯汉语的环境中,除了每周固定的几节英语课,很少有机会接触英语,缺少大量练习口语的机会,没有适当的语言环境。因为心理障碍,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害怕出错,久而久之便变成了“哑巴英语”。同时因为各方面知识的不足,很难自如的说出英语。所以,在口语提高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一一解决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了在实践中提高口语的方法,在学习中提高口语的方法。只有找出这些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才能使口语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 : 英语口语;口语差的原因;提高方法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同文化和语言交流机会自然随之增加。并根据我国国情来看,加强口语表述能力,强化学生走向社会后用英语更好的交流这一点尤为重要。无论是按大纲要求,还是社会需求的反馈,都逼迫我们认清这一文化趋势,应加强口语教学的力度,尽快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全方位的发展,尤其是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僵化,忽视了对口语的重视,使得大部分学生开不了口。熟不知,英语口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尤为重要。提高口语水平,能够为学好英语增添一份自信。良好的英语口语水平也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同时在学习和提高口语的过程中,可以享受口语带来的无限乐趣。良好的口语水平也为今后的工作带来更多的机会。

二、英语口语差的原因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由于没有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语言交流机会,很多学生口语很差,笔试成绩却很好。究其原因,要从很多方面来分析。除了缺少英语语言环境,没有太多的机会练习口语外,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导致了我们的口语水平就越来越差。

(一)心理障碍

现如今好多人已经意识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并且知道提高口语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张开嘴,勇敢的说出来,但仍还有很多人因为缺乏信心而羞于开口。这种恐惧心理常导致我们在口语表达时焦虑而紧张,直接影响人们正常的思维和顺畅的表达。其实在这些人的内心深处是很渴望表达的机会的,但由于基础较差,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怕发音不准,表达不准确而被人嘲笑,因此导致很多我们在英语课堂上总是沉默是金,以至于把练习口语的机会看做成是一种负担。这些原因都是对口语练习不利的,毫无疑问会影响他们口语能力的提高。有的人因为信心不足,不敢开口说英语,怕被别人嘲笑,久而久之变成了恶性循环,在心理上也慢慢开始抵触英语。所以,心理障碍是影响口语水平的首个因素。

(二)很少运用新的词语和句式

不能很好地运用到口语当中,或许也是口语差的一个原因。在说口语的时候,如果总是用一些过于简单或过于陈旧的词语,会影响我们英语的表达,也会影响英语表达的美感。整个社会和世界都是在与时俱进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发生着变化,有旧事物的消亡,也有新事物的产生,所以也有新的词汇或是与实时相关的词汇或句式产生,如果我们很好的掌握这些词汇,并且在说口语的过程中表达出来,能够大大的提高我们的口语的水平。所以在提高口语的过程中要多用新学的词汇和句式,对于我们口语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对西方文化了解甚少

所有的语言都是源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文化背景后,才能将这个国家的语言更好地理解和更好的表现出来。有时我们英语口语不好,可能就是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太少,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例如,英语中有很多的言语和故事,用以表达其他意思,如果不了解其文化,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即使了解其中的意思,也可能不理解如此表达的原因。所以,要想提高英语口语,我们要去学习和了解其文化背景,例如,国家的发展历史,多读一些文学作品,了解一些著名的典故。这些对于我们理解其中一些用语的意思有很大帮助,也能使我们和英语的国家的朋友有更好的交流,拉近彼此的关系,让他们乐于与我们交流。

(四)缺少语言环境

中国人一直以来学习英语都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不同于西方国家自由的教育制度,在知识的运用上相比较是欠缺的。中国学生普遍适合应对各类考试,啃书本,苦苦钻研,而西方国家更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中国人的整体英语水平排在很多国家后面,最主要的是英语口语的问题,而语言就是用来交流与沟通的,口语不好自然无法与人自如沟通。在中国,从幼儿园开始小孩子就接触英语,算一算直到大学毕业,十几年的学习,英语水平应该是不错的,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有不少人出了大学校门,就把英语扔到一边了,工作几年之后,完全忘了自己曾经还学过英语,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归根结底就是语言环境惹的祸。语言环境对一门语言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而在中国偏偏缺少这样的环境,我们每天坐在教室里只是静静的听老师讲课,课下拼命的背单词,抠语法,做大量的习题,只为了考试而学习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却很差。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只是单一的输入,缺少输出环节,我们学到的知识得不到及时的消化。所以,现在中国,我们英语口语差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语言环境。

三、实践中提高口语的方法

在实践中提高口语,可以让我们在表达口语的时候真正动起来,让口语交际真正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使我们的口语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自然。通过这种方法也可以使我们感悟和习得,并逐渐掌握英语的规律。提高口语的方法很多,在实践中寻找方法并且逐个去实施,才能使我们的口语得到提高。所以,在实践中提高口语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方法。

(一)提高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

人的自信心,气质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往往影响着我们的口头表达。而当人们心里存在着失败的情绪时则更加不想表达,久而久之便也不会表达。而口语则是要求实践性极强的,要求我们要开口说,并且要自信的说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一定的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

首先,说英语就要做到不害羞,英语作为我们掌握的第二门语言,自然不能做到如说母语般那样流利顺畅,所以我们觉得在练英语口语的时候特别别扭是正常的,再加上性格内向,说出口怕被人纠错,就更紧张了。这样久而久之,开口说英语就成了难事。所以,我们一定要先克服这一层心理障碍,在练口语时,要做到“厚脸皮”,不怕错,越错越说,勇于表达自己。

其次,加强句式练习。很多人有个共同的感觉,平时积累的词汇也不少,怎么到了临阵就脱逃了呢。因为词汇少,很难在短时间内把学会的单词串联成一句话表达出来。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节奏紧凑,如果大脑不清楚,句式不够多,很难再短时间内做出相应的回答,就很容易出现空白,出现说不出的尴尬情境。这就要同学们在平时不单注重口头表达,也要注重英语句式的练习,可以多背几篇英语美文,加强英语句式熟悉度。

最后,别把老外当老外。很多人即使掌握了很好的英语口语,在外国人面前还是显得相当的拘谨。我们应该视他们为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朋友而不是“老外”。这样,在和一个朋友说话的时候,你还会拘谨吗?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加类似英语角这样的活动,在那里可以和老外零距离接触,不但可以提高你的英语口语水平,还可以让你克服害怕老外的心理障碍。

(二)活学活用英语知识

词汇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是基础,所以灵活地记忆词汇是很必要的。英语单词的记忆难免枯燥乏味的机械记忆。以联想的方式记忆,比单调的记忆更有效。要用活的方法学习活的语言和词汇,不要单独地记忆单词。语音,即单词的发音,是教学的第一关。发音一定要正确,这是用英语有效交际的前提。发音不正确,外国人就听不懂,进入交际的困境。要想口语生色就要掌握一定的语调和节奏等方面知识,学一些俚语也是必要的.。

其次就是活用语法。语法不是枯燥无味的,不要死拒语法。语法是表达思想的结构框架。学好语法才能正确表达思想,也是正确使用英语表达的必须。学习语法,首先要了解语法的基本结构,掌握了语法的基本构成后,就能用词汇根据表达的意思进行灵活造句,从而进行有效的交流,提高英语使用的能力。扎实的语法使句子的构造万变不离其宗,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英语的学习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语法活用了,这样学英也就容易了。

(三)加强了解西方的文化

我们所说的文化通常是指个人或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同时还有信仰,规范,只是,语言,习俗和道德。文化是和语言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语言是影响和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

首先我们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这对于英语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的人出现用语失误,他很可能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不会归咎语言的能力的缺乏,而被归咎于他的粗鲁和敌意。所以在口语交流或口语的提高中,了解文化差异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要将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包括历史,人文,政治,音乐,文学,科学和哲学原理等。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以及天主教,这些文化是形成当今西方文化的主要推动力。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关于西方国家的历史书籍,这样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演变过程。了解历史是了解一个国家的前提。读书对有些人来说或许是一件枯燥的方法,旅游则是一件很好的了解文化的方法。深入到西方国家当中,了解风土人情,在心情放松的情况下自然的了解文化,所以旅游也是一个了解文化的不错的方法。同时还要适当的了解《圣经》,《圣经》成为西方文化的核心部分,几乎影响到了西方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艺术,法律,教育以及政治。所以,了解西方文化是提高口语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创造语言环境

英语是一门语言。母语习得证明语言环境的缺乏,严重影响语言输入量的摄取,并制约着语言学习活动和效果。所以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是很有必要的。中国人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一个英语环境,所以要为自己提供一个好的英语环境,把英语带入自己的生活当中。例如,听英文歌曲,与枯燥的学习英语相比,听音乐能够激发我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我们学习英语提供一个放松的环境。在听英文歌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练习听力,还能扩充我们的词汇量。看一些英文书籍,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英语能力,不仅能够扩充词汇量还能了解西方的一些文化知识,这些是我们在书本当中学不到的。有的人非常喜欢看电影,那我们不妨多看一些英文原声电影,在电影中能够听到非常地道英文,有利于我们的发音,还能够提高听力水平。这样我们在娱乐的同时也在慢慢地提高英语水平。

在生活当中,我们会不断和各种物品打交道,或有各种情绪,在看到某种物品的时候,我们不妨和英语联系起来。或者在某件物品上面的英文表示弄明白。例如某种食物的成分,或者某种物品的操作方法。这样我们就会把英语自然的代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让英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自然的创设了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是我们在表达英语的时候也就更自信,更自然。

四、学习中提高口语的方法

在中国,我们第一次接触英语便是在课堂中,所以英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学习任务。在学习中提高英语对于我们来说或许并不是难事,但是我们仍然要注意从几个方面来提高口语。要想提高口语,就要从听力和发音开始做起。听力和发音是相辅相成,所以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放在一起解决。词汇和句式也是英语中很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基础的部分,要想提高口语水平,做到有话可说,则要对这部分引起重视。在学习中提高英语口语,需要我们认真,勤奋和坚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英语口语水平得到提高。

(一)解决发音问题

在说英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英语的发音不够地道。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是英语国家,我们不具备那种语言环境。而且,我们说英语很容易受方言的影响。此外,我们接受的教育,也不是很地道的英语教学,我们的课堂是半英语课堂,许多老师都喜欢夹杂着汉语教学,还有他们的发音也不怎么标准,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此外,我们平时很少听英语磁带,结果导致应于发音不好。

发音上所存在的问题会更多地影响正常的交流,这些问莲使得讲话者的意思不能被对方明白、最后甚至使对方失去了与讲话者交流的兴趣。而与此相反,如果你练就了优美的外语发音,会让你对这一语言更加喜爱。所以,平时我们要多听一些地道的英语,多听磁带,多看书,或者多看一些英语原声电影。在说英语时,把自己放入一个英语环境,让自己的思维随之转动。“模仿”是一种全新的训练语音的重要方式,模仿地道的标准的英语,可以很大的改善我们的发音,并且在发音的过程中提升我们发音的自信。

(二)解决听力问题

解决听力问题,首先自身要有准确的发音。自身准确地道的英语发音不能让你在听力上面无往不利,但是不准确不地道的发音绝对不能有效的解决听力问题。而准确地道的发音往往又得之于在听力中纠正自己的发音。两者是互相进行的。

其次,阅读应与听力练习同时,同比重的进行。阅读量的多少以及阅读能力的好坏决定听说能力的高低,而我们学习语言,又必须从听说开始。读是听的基础。曾有一句话,把语音学好了以后就会尝到甜头的。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只有会正确读出口来才会听懂。让每一个词的发音在大脑里留有一个印象,再一次听到这个词时,就会与大脑里的那个印象相契合并且迅速做出反应,这样就容易听懂得多了。

(三)解决词汇问题

词汇是一个语言的最基本的因素,没有建筑材料就不能盖房子,同样,没有词汇的交际也是不可想象的。我国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初级英语学习者,虽然非常重视英语词汇学习,但词汇一直是他们的难项和弱项。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因为对词汇理解掌握不够而感到困难,因此,在学习生词时,要认真掌握词的确切含义及其用法。音是我们接触一个词的最初印象,如果读不出音就记不住形,无音无形就谈不上什么义,因此,要牢记一个单词首先应把音念准。然后再根据正确的读音去记单词。

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构词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就便于记忆。同时也要注重听,听在学习英语词汇中也非常重要,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帮助我们记忆词汇,根据发音写出单词,在口语表达中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词汇学习对于理解语言和言语输出都至关重要,有了足够的词汇量,即使对结构的了解几乎等于零,也可以理解和说出大量的第二语言。可以说,词汇量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通常一个人掌握的英语词汇越多,他运用英语的能力就越强,英语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

(四)解决句式问题

英语的句式多种多样,由于结构上的差异,它们所表达的情感、语气、重点都会有所不同,所表现出的语篇风格和修辞效果也会有差异。因此,要使我们的表达准确,文章丰富多姿,并能做到均衡美和错落美的和谐统一,了解各种句式结构可产生的不同的表达效果或具有的修辞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解决句式问题,首先要了解句子结构,只有在了解句子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将更好的词汇纳入其中,更好的表达句子的意思。而我们所说的句子结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语法。语法可能是英语学的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多看书,多了解其中的要求,同时也要多练习,熟能生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说出更加恰当的句式。同时,掌握一些常用的句式句型也是很必要的。在某种场合用某种句式,这其中会有很大不同,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句式,才能在面对不同的场合的时候应对自如。

五、结论

在英语学习当中,口语显得越来越重要。说一口漂亮的口语,不仅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还是一种水平的象征。我的论文当中提出口语差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比如,很多学生因为缺乏信心而羞于开口,这种恐惧心理常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时焦虑而紧张,直接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和顺畅的表达。由于文化背景和国情不同,我们优势不能正确的理解外国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时,对英语国家文化了解甚少,也导致了对英语错误的理解。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碍,自信的说出英语。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有话可说。要让口语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更多练习口语的机会,是自己的口语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2)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鲍志坤.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

(4)刘海量,于万锁.交际能力与口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8).

(5)教育部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

(7)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丁菊芬.中学英语课堂口语交际训练与实践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增刊).

(9)杨文艳.交际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初探[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1).

(10)丁琳.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龙岩学院学报,2004(增刊).

关于提高英语口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如下:1、从发展趋势上看,口语研究呈稳步上升趋势;2、从研究方法上看,实证研究已经超过非材料性研究,占绝对优势地位;3、从研究对象上看,对本科生的关注高于其他群体,对英语专业的关注多于非英语专业;4、从研究上看,口语表达结果、口语教学、口语测试类研究较多,而口语表达过程、语境因素等研究甚少。提高英语口语的方法:1、多听原声磁带,看国外英语版的影片与电视,这对提高英语口语有很大的帮助。2、有条件的话,可以用收音机收听VOA,BBC,CIR, 坚持下来,就肯定的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不要怕听不懂,起码营造营造氛围,找找感觉也可以。3、就是要多阅读,看多了,语感就来了。4、练习口语一定要跟老外交流才行的,最好是去培训机构,美联英语就不错,上面学习的比较专业,基本都是外教一对一。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英语口语的相关信息,推荐选择美联英语。美联英语,专注体验式英语教育服务,是美联国际教育集团旗下重要的产线品牌,一直提倡“你越美好,世界越友好”。多年来,美联英语一直秉持体验式英语的教学理念,以轻松灵活的教学方式,每年为想要学英语的学员提供专业、高质量的英语教育。【免费领取英语试听课】

语言学在人类文明史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语言学在某种程度上记录了人类历史的演变程序。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论模糊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摘要: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如同语言的社会性、符号性、系统性、生成性、冗余性一样,各种语言不无具有模糊性,英语也不例外。就模糊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谈谈认识,以期抛砖引玉,与同行一起探讨这个新学科领域的话题。 关键词:模糊性;英语教学;教学大纲 自从最早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电机工程系控制论专家查德. Zadeh在《资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开始,就标志著模糊学或模糊理论的诞生,随着模糊理论研究的发展,模糊语言学Fuzzy linguistics也应运而生。虽然,模糊语言学是最近二三十年才兴起的一门学科,并且是介于语言学与模糊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然而,由于它是研究语言和言语中的模糊现象的学科,其模糊语言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用来指导外语教学。因此,从它的诞生开始就引起了语言教学领域,尤其是英语教学领域的高度重视。 一、模糊语言学与英语教师 尽管模糊语言学是语言理论学科系列中正在形成的一门新学科,但由于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中模糊事物和人类思维中模糊概念、模糊逻辑的普遍性,更由于模糊的特征是英语语言的一种重要的自然特征,作为英语教师要搞好英语教学,就非常有必要在语言理论基础方面增加模糊语言学的理论知识。 完全可以想象,如果英语教师具备了一些模糊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就能较好地把握语言的模糊性,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打交道时,处理和解决语言问题就能更加灵活得体。例如,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模糊语言学理论尤为重要。我们知道,由于自然语言中绝大多数词都是模糊词,因此,在翻译时处处都会遇到模糊言语现象,也迫使译者在处理这些现象时使用模糊翻译方法。下面引用一段欧亨利小说While the Auto Waits中的描写来说明这个问题: To repeat:Her dress was gray,and plain enough to mask its impeccancy of style and fit. A large meshed veil imprisoned her turban hat and a face that shone through it with a calm and unconscious beauty. She had e there at the same hour on the day previous, and on the day before that;and there was one who knew it. 再叙述一下那位姑娘吧:她身着灰色衣服,十分朴素,但很时髦,又非常合身,一条大网面纱遮住了她的头巾式无檐帽和面孔,但透过面纱,仍能瞥见她那文静而又美丽的脸庞。她昨天、前天在同样的时候来过这儿,坐上片刻。几天来,有一个人注意到了这种情形。 对比以上译文,可以发现在对英文的翻译中使用了许多语义模糊的词语,就连动词Shone的原意也不得已而忽略了,代替以模糊表达意思“瞥见”。而在上面这段文字中尤其是在文艺作品的翻译中,如果不采用模糊表达的翻译方法,既无法将原文的基本意思展现出来,更谈不上翻译文学作品要达到的“信、达、雅”的标准,自然也谈不上文学翻译的再创造了。由此我们也体会到,作为英语教师掌握一定模糊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运用模糊语言学理论正确认识教学大纲的模糊性 统一的英语教学大纲是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档案,可以说是英语教学的指挥棒。然而,由于教学大纲内容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弹性和不精确性,也就是在此谈到的模糊性,当在看待英语教学大纲时也不能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硬性准则。 例如,在针对全国普通高专颁布的《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关于教学目的的内容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以上短短的一段话就包含了几个模糊限制语,譬如“必要的、初步的、一定的”。这些不精确的用语本身就说明了高专英语教学目的具有模糊性,而这些模糊性的限制语又恰恰说明了高专英语教学目的适时得体,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这对于评价教师的业绩以及学生的成绩都大有好处。 比如,在评价一位英语教师的教学效果时,我们能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强而另一些学生较弱就判定这位教师的业务能力不行,或教学态度不好呢?如果这样认为,恐怕这种评价就有失公允,也不切合实际,因为,在高专英语的教学基本要求中的教学目的本身具有模糊性,不精确性。并且,事实上,一些学生的应用能力强而部分学生弱都是教学中必然存在的现象,也是教学大纲允许的,也正是由于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的模糊性而必然造成的结果。 除了以上谈到的教学目的具有模糊性外,其中“应用能力”这个术语也具有模糊性。虽然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基础”。 在这里虽然明确提出了“应用能力”,然而且不说模糊性极强的“一定的基础”的表述,仅就“应用能力”这个术语在大纲中并没有做任何说明,因而表现出较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事实上,根据现今外语教学领域里大多数专家的共识,英语“应用能力”主要指的是由美国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的概念还包含了由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新基提出的“语言能力”petence.根据海姆斯的观点,“交际能力”包含了: 1语言能力——即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 2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petence——即使用功能变体和言语功能的能力; 3话语能力discourse petence——即学会怎样用语言来做事、交流; 4对应能力strategic petence——交际是一种彼此之间的协调,在协调中有各种对应手段,如怎样能开始一段谈话,怎样转换话题,怎样结束谈话等。 因此,就“应用能力”这个术语运用于英语教学中时,英语教师究竟该怎样认识和理解,究竟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怎样理解“交际能力”中包含的四种能力,或许对于许多教师来说仍旧是模糊的。然而,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应用能力”的模糊性之后的这样一个大前提,才可能对“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才不会简单地、绝对地看待“应用能力”的问题,也才能符合实际地、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模糊语言学正确认识英语教学法的模糊性 英语教学法流派多种多样,理论各异,新观点、新方法、新学派层出不穷。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几种教学法流派存在。如,传统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听说法Audio lingual Method、阅读法Reading Method、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暗示法Suggest Method、视听法Audio Visual Method,以及近几年产生的程式教学Programmed Instruction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puter aided Language Instruction等等。 从这些英语教学学派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它们都不是随心所欲的,都有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基础之间既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各具特色的个性,同时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络、相互继承发展的共性关系。而恰好就是这种共性关系使各学派之间的界限彼此模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比如,听说法和视听法,这两种教学法既在基本特点上存在差异,又存在着共性,表现出二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听说法的基本特点强调:1以句型结构操练为主;2在口语基础上培养书面语;3不用母语;4反复模仿,强化操练。而视听法的基本特点强调:1幻灯影象和录音视听相结合;2感知整体结构的对话;3充分利用幻灯、录音视听教具;4在口语基础上进行书面语教学;5集中强化教育。 概括地讲,二者界限的模糊性表现在:1它们都强调在口语基础上培养书面语能力和用外语讲解外语以培养外语语感;2它们所产生的心理学基础都是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 Psychology和描写语言学descriptive linguistics,而这就不可避免会使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共性。 可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了解并掌握英语教学法的不同流派的个性、共性以及彼此间的模糊性,从而扬长避短,博采众长,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体系大有益处。 综上所述,探讨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学同模糊理论以及模糊语言学的关系,提倡用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英语教学,将有利于提高我国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人民出版社,1985. [2]苗东升.模糊学导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陈治安.模糊语言学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Chomsky, and Mind. New York: Harcourt,Brace & World,1972. [5]Zadeh,L. A.“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3,8:338-2353. [6]Zadeh,.“Quantitative Fuzzy Semantics”,Information Sciences,1971,3:159-2176. 篇2 论大学英语语言学习策略 摘要: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是一个年轻的领域,本文对国内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做了概括介绍,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探讨了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英语语言 策略 研究 在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呈现出来的现象为:高校英语语言教学人员对英语的教与学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如何学习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 一、国内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概况 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语言学习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即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对有效的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研究不仅有助于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而且对外语语言的教和学及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内外研究者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将英语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 一国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研究语言学习策略的外国研究者有Ruhin, Naiman ,Wong Filhnore,Stern, A Wenden, Jam M alley, Chamol, R Oxford以及A. Cohen等。20世纪70年代初,外语教学法研究停滞不前以及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促使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学习者如何“学”。这时的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在语习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研究很快发展成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旱期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注重归纳并描述学习策略和刘一学习策略进行分类。之后,研究者在研究的深度、广度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有较大改进,是学习策略研究的第一个重大发展。早期的学习策略研究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研究成果上都给后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后,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A. Wenden, Jam Mallev, U. Chamo}, R. Oxford以及A. Cohen等研究者刘一学习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是。Malley等人的研究,他们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出将语言认知过程和学习策略相关联,得出一整套理论化的语言学习策略。随着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深入开展,有关学习策略的论著也越来越多,如W enden和Ruhin于1987年编辑出版的论文集Learner Sal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语言学习,},的学习者策略。 Malley和Chamo于90年代出版的专著Learner Sal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一言习得中的学习策略》以及Oxford于1990年出版的专著LanguageLearning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语言学习策略:教师须知》等。Oxford还建立了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Salegiese InveWorv for Language Learning。 二国内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我国对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者有黄小华、桂诗春、刘润清、文秋芳等,他们在自己的论著中都涉及到语言学习策略。这此学者的研究为教育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的研究对于语言教学有指出意义,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也有实践指出意义。 这一阶段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有如下特点:第一,学习策略研究是以各种语言学习理论为指导的研究。Krashen的监控理论、Aderson的认知学习理论以及其他对学习者本体研究的成果都为学习策略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第二,学习策略研究逐渐从巨集观转向微观。研究者针刘一阅读理解策略、听力理解策略、词汇学习策略等进行单项研究。第三,研究者重视学习策略研究的方法,认为研究方法关系到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第四,学习策略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研究者认为只要是被证明有效的学习策略,就可以培训学习者使川这此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语界学者们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策略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1996年,文秋芳所著《英语学习策略论—献给立志学好英语的朋友》成为国内第一部专门论述语言学习策略的著作。 2002年,程晓堂和郑敏编写的《英语学习策略》表明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英语语言策略研究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提高。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很多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此教师仍采取传统的以知识讲解为重点的教学方法,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去求在数量、质量、层次和种类上要求更高。然而,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明显滞后,相当部分大学生几乎把大学学习的前一两年都花在了英语学习上。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包括: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薄弱;师资质量不高;;教学水平有限;外语教学应试倾向严重;外语教学上形式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不得法;中小学、大学外语教学严重脱节等。 另一方面,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上也存在误区,如外语学习越早越好;外语是一门知识课;外语是教会的;外语学习有捷径可走;外语学习年限越氏越好;交际能力就是说话能力等。这此都影响了我国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发展。 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关键在于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有此教师欠缺语言学习策略理论知识,未从学习者角度探索学习方法,因而无法指出学生的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首先应参与学习策略的学习和研究。探讨和研究英语学习策略并在教学中指导和渗透学习策略,是当今英语教师又一个重要任务。 二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方法 要指导和培训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英语教师应掌握一定研究方法和技巧,学会观察和记录资料,并掌握分析方法。 一般来说,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型别有:自然调查survey,对研究contrastive study,相关性研究correlational study,发展研究developmental/ longudinal study和策略训练研究strategy training}。学习策略研究资料采集的方法有:观察法observation,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 ,访谈interview},日记diary和口头报告verbal roport。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趋势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而且定性研究有增加的趋势。研究者通常采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以客观全面地反映事实、深入分析,避兔所得的结论的片面性。因此,英语教师在进行策略研究中应多角度采集资料,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探索有效的指,,和培训学生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自身的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2]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

科技英语翻译研究综述论文

ok ,俺棒吧。

英语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好写的,根据题目写相关学者的总结,开始我也不会,还是师姐介绍的莫文网,专业的就是不一样,很快就帮忙完成了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应用英语翻译呼唤理论指导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国内商务英语翻译研究综述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顺应理论视角下科技英语翻译切雅实证分析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新世纪十年来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前瞻语用观视角下的中医英语翻译教学实证研究翻译——找到源语的所指——对规划教材《商务英语翻译》误译译例的批判研究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务英语翻译高校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设置探讨科技英语汉译的英语翻译技巧研究——以船舶英语文本中的汉译为例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关联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Climate Change and Peak Oil文本的翻译为例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生的笔译能力调查分析——以某师范大学英语翻译专业为例中国职业篮球俱乐部体育英语翻译人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从目的论的角度下看商务英语翻译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试论近代国人英语翻译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信息等值研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教材编写探讨——以《新时代交互英语(读写译1-4册)》为例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顺序分析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翻译项目《大气污染排放系数手册》为案例从关联理论分析法律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补偿商务英语翻译原则探讨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调整策略

英语翻译毕业论文可以写某个电影或者某本书的翻译,开始也不太会,也是莫文网的高手帮忙的,很靠谱的说应用英语翻译呼唤理论指导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新世纪十年来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前瞻国内商务英语翻译研究综述顺应理论视角下科技英语翻译切雅实证分析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语用观视角下的中医英语翻译教学实证研究翻译——找到源语的所指——对规划教材《商务英语翻译》误译译例的批判研究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务英语翻译高校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设置探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科技英语汉译的英语翻译技巧研究——以船舶英语文本中的汉译为例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关联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Climate Change and Peak Oil文本的翻译为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生的笔译能力调查分析——以某师范大学英语翻译专业为例中国职业篮球俱乐部体育英语翻译人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从目的论的角度下看商务英语翻译试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试论近代国人英语翻译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调整策略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信息等值研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教材编写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顺序分析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翻译项目《大气污染排放系数手册》为案例从关联理论分析法律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补偿商务英语翻译原则探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与语用因素研究Advanced Systematic Golf高尔夫技术英语翻译项目的实践报告

科技英语应用措施探究论文

翻译是指把源文本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本并最大程度地保留源文本的内容、形式特征及功能作用的过程,其关键是在来源语和目标语之间保持一种对等关系。科技英语翻译的目标通常为科技文献,其最大特点是精确性,因此对这些文献的翻译同样要求准确性和逻辑性。科技英语翻译最为显著的是其客观性、规范性、文体形式、句法规范性和现实主义态度。其中客观性是指译者不能在翻译过程中改变原有思想、遗漏信息或加入评论,而是必须准确地把原文翻译成目标语;规范性是指译者通常应使用一些专业术语和比较正式的语言;现实主义态度是指科技英语翻译必须贴近现实生活,要积累科技英语中不断新产生的术语。关于科技英语翻译的标准,两条原则得到广泛接受,即忠实度或准确性和通顺。在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掌握足够的科技英语知识和相关科技背景知识,并使用规范、专业和逻辑性强的目标语把信息传递给读者。笔者针对科技英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提出一系列原则性应用策略。

基于词汇特征的应用策略

掌握英语词汇学构词法的有关知识、熟悉相关专业背景并注意加强阅读理解或翻译等语言应用能力,有助于学习与应用科技英语。但是,一个纯粹的英语专业从业人员对科技英语应用所能作的贡献具有很大局限性;只有当专业人士具备其本专业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并结合其专业知识基础,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科技英语的作用。总的来说,科技英语词汇翻译有两种方法即直译和异译。直译包含移植法、音译法和形译法等,其中移植法即找出一个单词的词素并把它们组合在一起;音译法即根据单词的英文发音进行翻译;形译法即根据英语单词所表明的意思来描述物体。而异译包含推演法、引申法和阐释法等,其中推演法即根据语境意义和词典注释来判定单词的意思,引申法和阐释法即按单词的延伸含义来进行翻译。研究现代英语词汇学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如何将其汉化方面。将科技英语词汇翻译成汉语一般既要符合专业化术语的表达习惯,又要能够被普通读者所接受。因此,翻译表述时必须根据语境正确地理解并简洁地表达语义,尽可能尊重既定的通用表达方式。以常见的计算机英语词汇的汉化为例:a)异译,如Explorer本意是“探险家、探测器”,而我们实际上称之“浏览器”;Click本意是“(发出)滴答声”,而习惯将其译为“点击”;b)直译,如Main-board(主板)、FloppyDisk(软盘);c)音译,如Hacker()、Clone(克隆);d)音译与意译兼顾,如Internet(因特网);e)不译,如CD(CompactDisk)译作”光盘”或不译,直接用CD表示,类似情况还有ADSL(电信宽带)、ISDN(一线通)等。

基于语法特征的应用策略

科技英语在语法方面的主要特征有时态上多用一般现在时,语态上多用被动语态,句法常常使用长句、名词化结构和非限定动词,普遍使用形容词短语作后里定语。以下将讨论基于这些语法特征的原则性翻译策略。

(一)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语态是表明句子中谓语与主语之间关系的一种语法手段。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范围广,频率高,甚至有时候被认为是必须的,比如在科技写作或实验报告中动作的主体并不重要或者动作的过程、原则才是需要表述为最重要的。科技文献强调详细叙述和推理,而读者的注意力也集中在文本的思想和内容。为体现客观性,被动语态在科技英语中得到广泛运用。根据不同语境,被动句可以被灵活地翻译成主动形式或保留被动形式。汉语中,被动语态通常通过“把”和“被”等被动词来表示。同时,由于汉语语言句法灵活多变,其被动语态的使用与英语相比较少使用。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可以根据两种语言的习惯,从句式和辅助词语两个方面进行语态转换,以顺畅地表达原意。科技英语被动语态译成汉语时,主要有以下策略:1.译成汉语的主动语态。a.保持原主语不变,因为汉语里有被动语态的动词比英语里多,所以英语里被动语态使用更为广泛,而翻译成汉语时动词不需要使用被动结构就能表达被动语态,也不需要改变主语。b.将原主语变成宾语。有时候,需要把英语的被动语态译成汉语的主动语态,以更符合后者的表达习惯,此时原句中的主语相应变成译文中的宾语,而原句中动作的发出者、作修饰语的同位语及其他短语也相应地译成主语。c.译文中加上恰当主语,以使汉语通顺。一些汉语动词不能用于被动语态,此时原句主语变成译文的宾语后需要补充加上主语。2.被动结构转换为无主句。原句主语变成译文中的宾语,同时译文中无主语。3.被动结构保持不变。这种转换分为两种情况:a.为强调原句的被动意思,译成汉语时可通过加上表示被动的词如“被”“受”“以”“得到”“为所”等来保持被动语态。b.将主语及谓语一起翻译为汉语的主语。4“.It+被动语态+that”句式的汉译。这类结构在科技英语中使用普遍,成为区别于其他英语文体的一个显著特征之一。例如“Itcanbeforeseenthat...”(可以预料出),“Itcannotbedeniedthat...”(不可否认.)。这类句子通常可以翻译成无人称或不定人称的主动句。

(二)名词化结构的翻译策略英语是静态的,名词常被用来替换动词;而汉语是动态的,在同一个句子中使用更多的动词。作为词法种类丰富的综合性语言,英语对谓语动词有很多严格的规则来限制其变化形式。比如,一个句子只允许有一个谓语性动词,因此英语中很多名词都是由动词变化而来,而名词化结构也藉此得到广泛使用。与通用英语相比,名词化结构在科技英语中使用频率更高。由于包含多个单词的名词化短语的语义意义通常比较复杂,其翻译也应超越其表面结构。用尽可能少的单词准确地表达意义是科技英语翻译的重要原则。在英语原文中,使用名词化结构是为简化句子结构,因此不同情况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例如“Arch-imedsfirstdiscoveredtheprincipleofdis-placementofwaterbysolidbodies”,该句中“displacementofwaterbysolidbod-ies”是名词化结构,其不仅简化了同位句,而且强调了“排水”的事实。因此,译成汉语时,也应处理为名词形式,即“固体排水原理”,以简化句子。再如“Ifyouusefirebricksroundthewallsofaboiler,theheatlosscanbeconsiderablyreduced”炉壁采用防火砖可大大降低热耗。科技英语解释自然原理,因此翻译时应避免在译文中使用第一、二人称,而是应把主题信息放在句首。科技英语中伴随动词的名词化,介词以“动词+宾语+介词”或“介词+宾语+介词”的形式得到广泛使用。1“.动词+宾语+介词”结构,如makeuseof(利用)、keepwatchover(密切注视)、givenoevi-denceof(不足以说明)。从这些短语中看出,汉语的动词意义都来自英语原句中充当宾语的名词。而原句中的动词被称作“Emptyverbs”(空心动词),包括have,make,do,take,get等等,其句法功能比主题功能更为重要。英汉翻译中,应更加注意原句中能改写成中文概念的名词。2“.介词+宾语+介词”结构。介词是非常主动的,能表达动词及名词的意义。在名词化形式中,空心动词被介词所替代,比如inaccordancewith(按照)、onac-counto(f基于原因)、bymeanso(f凭借)、inproportionto(成比例)等等。对于这种形式,翻译时应注意第一个介词后面的名词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中文。

(三)复杂长句的翻译技巧当表达复杂概念时,科技英语比普通英语中长难句使用更为广泛,因为科技英语旨在表述一种逻辑和描述一个过程。科技英语中所表述的`的定义、规律、订立、概念或技能必须精准,因此句子通常有很多修饰语和附加成分,从而变得长且复杂。长难句翻译可能是英汉翻译中最难的任务,其关键在于对原句逻辑和结构的准确理解。翻译中常使用的方法是把长难句分拆成几个小而简单的句子,即理清原句的思想和层次,然后把中文成分进行重组,使之符合中文表达方式。长难句翻译首先要对整个文本进行广泛阅读,去理解文本结构和主要思想;然后,分析句法并确定从句间关系以完全理解整个句子;最后,把长难句译成准确和可读的汉语句子。概括起来,长难句翻译主要有三种方法,即顺序法、倒序法和分拆法。(1)顺序法。如果长句的叙述层次是按顺序并且与中文相近,则可按顺序翻译原句,并根据不同情况增删一些连接词。(2)倒序法。当长句结构与汉语结构相反,应按相反顺序翻译原句。大多数情况下,英语句子结构是与汉语相反的。因此,倒序法在科技英语翻译中使用更加频繁。(3)分拆法。有时候,主从句之间或者介词或分词短语所修饰的词之间的关系并非紧不可分,而且各个成分均有自己独立的意义,则可将长难句分拆几个单位并按中文意思进行重组。

科技英语翻译水平提升策略

前面就基于科技英语主要词汇、语法等特征的翻译原则与策略进行了讨论,最后笔者总结出几条提升科技英语翻译水平的总体原则及策略。1.准确翻译词汇含义。基于科技英语词汇特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认真和仔细,切不可忽略广泛使用的科技词汇的专业含义,也不可把普通用途词汇当做科技英语词汇使用。比如,“lightshow”应译作“光显示”而非“灯光展”。译者应注意特殊的科技词汇群和现代英语的构词法,不断学习新创的科技英语词汇及其翻译技巧。2.熟悉常用句式。对于科技英语中的常用句式如被动句和“it...that”结构,要熟练掌握其特征及翻译技巧。再如,科技英语注重文本的逻辑性并经常用分词连接词如“supposingthat(假设)”,“providedtha(t只要)”等,译者有必要熟悉并把握住此类句式。3.分析文本层次,理解文本意义。科技英语翻译的关键在于对于文本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握文本意思,翻译才会更加容易,同时大部分翻译错误也正是由于译者未能充分理解文本。然而,如Nida所说,理解不仅仅是知道词汇的意思或者辨认语法结构的功能。为完全分析和理解文本,译者需把握住以下要点:a.句子的意义包含三个层次,即词义、语法关系和主题关系;b.明确理解形式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结构词(介词、连词、冠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c.辨别语法结构的功能;d.根据句子或文本功能进行翻译,并在译文中进行重置。4.提高中文语言水平。进行科技英语汉译时,译者除具备完全理解英文文本的能力外,还应提高其中文语言水平以胜任工作,即需同时精通中英两种语言。五、结语本文基于科技英语的词汇、句法等特征分析,同时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及其研究成果,提出了具有极强针对性的突出译(作)者主体性与认知能力的科技英语应用策略,以提升科研人员的科技英语写作与翻译等应用水平。

我国源氏物语研究综述论文

论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的人物形象 在19世纪俄国文坛上,曾出现了一条“辉煌灿烂”的“多余人画廊”。在这画廊中耸立着许多具有一定“文化”高度的典型。他们是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等。在这些人的灵魂深处一半蕴藉着先进的民主革命意识,闪烁着为祖国进步而奋斗的思想光芒,迸发着积极寻求真理和人生崇高目标的火花;而另一半则被西方利己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消极思想所侵蚀,他们在情感与理智的悖逆中,形成了二重矛盾的性格和复杂的生命形态:个性意识的觉醒,使他们萌发去寻找精神解放的途径,而自身性格软弱的钳制,又使他们找不到新生活的定位,徘徊、孤独、苦闷。他们既不满俄国社会现状,愤世嫉俗,但又不愿站在人民一边,精神上无所寄托。他们一面觉得在鄙俗的上流社会无以容身,但又对上流社会以外的生活同样感到索然无味。因而到头来尽管不甘心沉沦却又无力超出社会的束缚与羁绊。他们只能是否定和怀疑的精灵,是一群生活理想的“迷惘者”,努力寻求自我实现,终因不能在生活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变成了“多余人”。关于“多余人”这个概念早在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八章的一种译稿中就出现了,写到奥涅金时有这样的两句:有人远在他们之外,像多余的东西茕茕孑立。后来俄国评论家赫尔岑给“多余人”下定义说“他们充满高贵的愿望,但羽翼折断,眼睛看到哪里就奔到哪里:他们想隐遁起来,避开生活,这是多余的,没有益处的人。” 文学反映青年的生活已形成诸多传统的主题,“多余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同创世英雄、寻梦者和毁灭者等类型相比,“多余人”题材更具绵延性、复杂性和普及性。 一、 近现代研究“多余人”形象现状一瞥回眸我国对“多余人”形象的研究,首先是从俄国“多余人”形象入手,进而对世界文学之中与俄国“多余人”相类似的典型进行探讨,从狭义到广义的比较研究中萌生出一个新命题,即“多余人之世界性文学现象”。(1)对俄国“多余人”的认识我国对俄国“多余人”的认识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研究,我国评论界几乎一直囿于“多余人”是俄国文学“特产”的认识阶段,普遍惯性地使用这个定型的结论。而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形象的认识都基于时代所需,是一种“感性”的理解。在动乱前,我们对俄国文学的介绍、翻译和研究倾向是“以我所需”、“急我所用”、“拿来天火”给苦难的大众为我们解决燃眉之急的现实斗争服务。这是个“全面肯定”的时期,我们对“多余人”身上的觉醒和抗争的积极方面,给予了最充分的关注,却有意无意地疏忽了他们身上的消极方面。进入极左时期,对俄国文学的研究进入冰冻,“多余人”真正变得多余,并销声匿迹。总体上,这个阶段我们对“多余人”形象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一个分散的初级认识阶段,对“多余人”也多是从介绍的角度进行普及性传播。第二阶段是20世纪末的20年至今,这一阶段进入理性化思考。一大批对“多余人”问题的研究论文逐渐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新的开拓,主要归纳为下面几个方面:其一,对读者熟悉的非“多余人”典型重新审视,发现了“新”的“多余人”。不满足于已有定论,勇于开拓发现。有文章指出“达吉雅娜与奥涅金一样,只有觉醒,没有真正的反抗”,认为达吉雅娜也具有“多余人”的色彩。其二,对于那些原本公认的“多余人”形象或提出质疑或重新评价。其三,从整体上对俄国“多余人”产生、发展情况、进步意义等重要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在刘亚丁的专著《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纲》一书中提出俄国“多余人”产生实际上“是外来文化撞击古老俄国的结果,外来文化第一批接受者是青年贵族,他们无法停息被撞击后的震荡。”同时这个高峰时期俄国“多余人”的影响,也唤起了我国一代青年的觉醒和一代作家的创作。(2)“多余人”现象的初步联网以俄国“多余人”为稳固的经线,我们打破国界,在“多余人”研究中出现横向“联网”。评论家首先把视线投向了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和“孤独者”。如《屠格涅夫和郁达夫的“多余人”比较研究》、《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孤独者”》。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贾宝玉和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贾宝玉与奥涅金之比较》等。其次,评论者在日本和法国文学中找到了俄国“多余人”的兄弟。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形象,被认定为世界文学画廊里一个典型的悲剧性的“多余人”。有的论述了日俄“多余人”的相似之处后,还从价值观、伦理、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等方面阐释了日俄“多余人”的差异。另有把法国的“世纪儿” 和“孤独者”联系起来,启示我们追溯中法文学的姻缘。对于中日“多余人”之异同也有专文进行了论述。以日本“私小说”为切入点,阐述了对中国“零余者”的影响。(3)一个新命题的萌生——“多余人之世界性文学现象” 对于世界近200年间的“多余人”现象,沿着二百多年的不断的发展历史轨迹,得出了“多余人的演化”轨迹。从18世纪末维特的出现为起点,其后是19世纪初“世纪儿”的“世纪症”蔓延,几乎与此同时“拜伦式英雄”和哈洛尔德震动欧洲;到了19世纪20至50年代,俄国的“多余人”以强大的阵容和整齐的队伍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逃遁者”面世,中国的“孤独者”、“零余者”便接踵而至。而到了20世纪中期,美国的“反映雄”虽然姗姗来迟,却与法国的“局外人”、英国的“愤怒青年”和德国的“新维特”,互相呼应,携手问世,构成了当代“多余人”联网。这一联网真正实现了歌德最早提出的“世界文学的梦想。从“世界文学”发展的总体态势和各国文学的自身的实际来重新审视“多余人”现象,就不是孤立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共同发展。经全方位普查和多角度扫描,评论界定质定量地给世界“多余人”现象得出一个纵横交叉的历史发展模式,得出这样一个简略的图示:(美国) “反英雄” (20世纪中) (中国) “孤独者” (20世纪初) (日本) “逃遁者” (20世纪初) (俄国) “多余人” (19世纪前叶) (英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法国) “愤怒青年” “拜伦式” “维特热” “世纪儿” “局外人” (20世纪中) (19世纪初) (18世纪末) (19世纪初) (20世纪中) (德国) “新维特” (20世纪中) 本图示基本表示出世界各国文学在相同和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相近“多余人”类型的各自姓氏代号。每个代号的专用名称几乎都包含着一个群体系列。同时图示中的国际性的排列组合,克服了本土文学的自足性和排他性,反映出互相交融、理解和创造的新局面。 二、“多余人“形象研究之我见(1)“多余人”的特征 “多余人”是多棱多角多面的立体,身上混杂着复合的色彩,反映了复杂的人生。他们是思想上的“报晓的先觉者”,行动上则是“贫乏的残疾者”。他们是属于精神世界中最鲜活和最忧郁的“精神贵族”。用一句话概括,“多余人”的心理特征是,意识和意志的不相协调。意识上的“巨人”和意志上的“矮子”,这也是“多余人”大起大落的精神历程和悲剧。他们有勇气从厌恶的环境中拔了旧根,却找不到适宜的土壤扎新根,成了“无根浮萍”、“身外客”、“局外人”、“逃遁者”、“隐身人”。(2)国度“多余人”典型的分析 ①自省和探索——俄国“多余人” 俄国“多余人”的精神探索,具有东方人的忧患意识和民族的整体特征,在民族兴亡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这使俄国“多余人”闪耀着某种灵光,格外动人,而且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或许这也是俄国“多余人”在文学家笔下获得不朽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俄国“多余人”是从俄国的旧文化和欧洲新文化撞击融合的血肉土地上产生出来的。这是“多余人”产生的一般性回答。俄国盛产“多余人”特别是从贵族阶级中不断地裂变处“多余人”,与俄国贵族阶级所处的特殊历史地位有着密切关系。另外,在这些反映传统主题的杰作里,我们明显地看出文学家本人的精神和心理与他所塑造的主人公的亲缘关系。因此,这些“传统主题”中的贵族青年形象在一定意义上是作家的精神的再生儿。 ②东方隐士——日本“逃遁者” 无论是二叶亭四迷《浮云》的主人公内海文山,还是夏目漱石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日本式“多余人”形象,都表现出“隐士”的特点。他们是“内向的”,拘谨、沉重、迟缓,远没有欧洲和俄国“多余人”那种无所顾忌的洒脱、豁达和冒险精神,但它们具有更强的忍耐力和承受力。首先是旧思想的强大和根深蒂固,羁绊着“多余人”新思潮的萌发;其次,东亚文化儒释道的精神和日本民族传统的打“和”精神对他们“隐士”精神的造成有着密切的制约作用。日本“逃遁者”是东方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批“多余人”形象,它为年轻而短暂的日本近代文学开拓了现实主义道路。同时也为中国“零余者”的诞生不断吹来了春风。 ③最具社会和民族责任感——中国“零余者” 从郁达夫笔下的自叙的“沉沦者”到鲁迅笔下的孤独的魏连殳,从丁玲笔下的沙菲到巴金《爱情三部曲》中的周如水,从老舍笔下的祁瑞宣到钱钟书《围城》中的方鸿渐,中国“零余者”蜂拥而来。古老的封建王国在不可避免的社会大变革中,开始整个民族的蜕变,走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性转变轨道,是中国“零余者”大批萌生的文化背景。同时,20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速,成为了中国“零余者”的催生剂。“五四”时期中国觉醒的知识青年,与近代西方意识的接轨决定了中国“零余者”精神含量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决定了中国“零余者”思考的浓缩性和情感的强烈尖锐度。(3)“多余人”形象的巨大魅力首先来自形象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内涵,这是由“多余人”的崇高的悲剧性格所决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一个社会人都一定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某个点上,而对于“多余人”来说,他们恰恰处于社会关系网络的最敏感点上,因而他们的性格悲剧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而且较之一般性像,他们更集中、更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关系两极的对立和冲突,或者说,他们本身就是社会关系两极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的产物。 其次,“多余人”都具有性格缺陷,因而形成其悲剧的性格特征。在灵与肉、理智与感情的冲突中往往陷于强烈的内省和忏悔意识。从而产生一种深刻的“内源性”忧郁症。在这种复杂的性格中,才真正体现人物性格真实的美,同时产生复杂的美学效应,使读者获得悲与喜交融、崇高与滑稽相混杂的复杂深刻的审美感受。这就是多余人形象具有强大感染力的美学原因。阅读“多余人”,走进他们的世界,你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瞬间发现“自我”,产生共鸣,带来思索。 参考书目: 1、《“多余人”论纲——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探讨》,张伟著,东方出版社,1998年 2、《比较文学基本原理》,方汉文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3、《东西方跨世纪作家比较研究》,张承举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4、《《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译林出版社,1996年

光源氏公子具有“泛爱”的特性,光源氏与分拣等级制度密切相连,光源氏的泛爱体现的是一种肉体上的需求。他自私自利,完全从个人的欲望出发,而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在他的思想里没有伦理、道德、情感,只是对女性的一种心理需求。对于葵姬,他敬而远之,嫌他缺乏情调;对于藤壶女御因其长得酷似其母,从而想方设法与其接近并乱伦私通。后来,他又先后与六条妃子、空蝉、轩端荻、夕颜等贵族女子发生恋情。而后,他巧遇藤壶女御的侄女,当时年仅10岁的紫姬,便找机会偷偷将其抢至自己隐秘的住处,将其按照自己的意愿精心培养。然而,光源氏对女性的野性并未因紫姬而收敛,他又从老宫女源内侍到弘微女御的妹妹胧月夜,长相并不好看的末摘花和花散里。后来,与已成为朱雀帝的尚侍胧月夜幽会被人发现遭遇贬谪流放,离开京都远赴须磨与一个没落贵族家的女人明石邂逅并结婚,回到京都后,光源氏又垂涎六条妃子的女儿前斋宫及薄命情人夕颜的女儿玉曼,后又娶朱雀帝的女儿三公主为妻。紫姬是《源氏物语》中众多女性当中最光彩照人的一位。作者紫式部通过对紫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紫式部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的紫姬处处按封建礼法行事。言谈举止贞静庄重,不仅深得长辈的看重,也受到同辈的乃至下人的喜爱。当光源氏的种种风流韵事连接不断的传到紫姬的耳朵里,她虽忧思满腹,却尽量隐忍,不肯留露于表。三公主下嫁光源氏对紫姬来说是莫大的威胁。因为三公主“姿色既艳年纪又轻,威势甚大,是可凌人。”紫姬虽忧惧在心却又不形之于色,相反为了迎接三公主入门,紫姬把大小事情都料理的十分周到。在光源氏众多的妻妾请人中,她之所以自始至终深受恩宠。靠的不仅仅是姿色,哭哭啼啼的哀怨,而是她自身发散的美德。

世界最古老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于11月1日迎来千岁华诞,这部被誉为“让日本民族整整骄傲了10个世纪的文学名著”,以其独具魅力的小宇宙,影响了从江户时代至今的几代作家,在文学史和小说世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源氏物语》的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便作为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 300多年前由江户时代文学巨匠井原西鹤创作的《好色一代男》就在结构上模仿了《源氏物语》,将主角“世之介”人生中7岁至60岁的经历写成54帖短篇,各篇既独立又连贯,单读不失其趣,通读又另有一片天地,因而被誉为江户时代的《源氏物语》。 唯美派大师谷崎润一郎在用现代日语翻译完《源氏物语》后,发表了巅峰作品《细雪》,深受《源氏物语》的影响,将悠然舒缓的叙事节奏与登场人物的心理活动相重叠,生动地展现了日本的风土人情,而主人公的生活场景也恰恰同《源氏物语》中晚年光源氏所住的六条院颇为神似。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在中学时就倾慕《源氏物语》,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评论界称,川端最著名作品《雪国》表现的虚无与《源氏物语》的物哀思想一脉相承,然而雕琢更细,变化更奇。川端的另一部代表作《古都》也带有浓重的《源氏物语》色彩,其中描写的那一对在贫富悬殊的家境中生长的孪生姐妹,几乎就是藤壶和若紫的“现代翻版”。 《朝日新闻》认为,千年《源氏物语》影响了几代文坛大师,除了已故的谷崎润一郎和川端康成,时下大红大紫的村上春树也尽染《源氏》色彩。在村上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不仅以“变奏”的方式演绎了六条妃子借生魂显灵将葵姬折磨至死这一《源氏物语》的著名情节,而且少年田村卡夫卡还读起了谷崎润一郎翻译的《源氏物语》。学者三田村雅子教授说,村上春树将《源氏物语》的情节“悬空”在了少年卡夫卡的无意识之下,两部时隔近千年的名著实际上有着相同的构造。 86岁的著名尼姑作家濑户内寂听说:“如果要找一本浓缩日本文化精华的书,《源氏物语》是唯一的选择。”濑户内寂听花费十几年时间,把《源氏物语》翻译成了现代小说,译作销量近300万册,成功地把这部古典名著呈现在大众读者面前,因此于2006年荣获由明仁天皇授予的文化勋章。就在不久之前,濑户内寂听赶了一回时髦,首度试水眼下最热门的手机小说。她表示,从自己所用的笔名“紫”,到小说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光”,此番创作的灵感恰恰来自古老的《源氏物语》。这正如《读卖新闻》所言:时至今日,《源氏物语》依旧在不停地刺激着日本作家的想像力。传播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人类除劳动和语言之外,区别于动物界的又一个重要标志。(1)而文化传播又是其中非常重要并值得研究的一部分。文化传播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互动。(2)单就文学来说,它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传播上的意义是人们记录、表达、传授和交流知识与思想的工具,主要在精神领域里起作用。由于文字的记载,使得信息传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是信息持久地、确切地保存下来,并且有公开性和普遍性的特点。(3)正因这些传播学的特点,《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才得以广泛流传,甚至影响到全世界,为今人所感叹。当然,文字传播将写作者和阅读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隔开来,因而比起亲切的全息性的口语传播来是一种片面的传播方式,因而才会有评点派的苦苦翻卷探究和索引派的种种奇思妙想。 文化传播学的研究方向和很广,影响它的因素也很多,但其中分享与控制将一直占据主要的地位,是两个关键要素。分享又是重中之重,它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文化的传播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文化传播给受众,让其他文化圈接受;另一方面,对受众者来说,也不是完全被动消极地接受文化进入,而是积极、主动、合理地吸取其营养成分,获取新文化带来的益处。就第一方面来看曹雪芹将自己的毕生心血融入这部著作之中。以其“百科全书”式的丰富知识展现于世。那么受者是这样做的呢?在这里,我试从《红楼梦》的续书情况及《红楼梦》在国外的传播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说明这部惊世之作的影响。 一,《红楼梦》的续书情况 乾隆五十六年,“程高本”问世,从而结束了《红楼梦》仅以抄本形式流传的形式,使这部名著的影响面大大地扩展了。自从嘉庆元年,逍遥子托名曹雪芹撰的《后红楼梦》出现,旋即,或从第九十七回或百廿回等章回为起点的“续梦”,“补梦”,“圆梦” ,“幻梦”……之类的红楼梦续书纷纷出笼,终清之世不绝,其影响延及当代。我们应该注意到:续书现象主要是名著本身的影响所致,研究文学史上的续书问题,实际也是对名著影响研究的延伸。(4) (一)产生原因 任何一种传播结构都离不开传播情境、传者、受者和传播渠道四个基本要素。传播渠道可以理解为查媒介,包括民族语言,社会传播工具和设施等。这里就不详谈了。单就前三个要素分析如下: 1,社会原因 文化适应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机制之一,它是文化传播的选择性。(5)社会政治结构与传播结构存在着共协关系。传播体制直接表现着社会政治文化机制。(6)英礼士说:“传播方式与频道决定社会控制的方法和政府的体制。”(7)从另一个角度又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文化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传播体制。社会环境从广义上说是指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思想意识的综合表现。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就是指社会风俗和风气。(8)传播行为是指一切社会组织与群体之中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对他人施以影响的传播行为。但不管是个人传播行为还是群体传播行为,都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传播学原理与应用》一书中明确指出“环境对人类的传播行为的影响带有多方面的性质。这种多面性是由环境的宽广性、传播行为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两者的互感、互动所引起的。尽管许多传播学研究者对环境中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对人们的行为、观点、信念给予重大影响的是周围的环境,人世间不仅不存在绝对孤立和封闭的传播系统,而且人类的传播活动根本无法摆脱环境对它的影响和制约。”(9) 清王朝虽以文化落后的民族入主,但随着经济的恢复文化也开始复苏。清廷曾采取过一些客观上利于文化发展的措施,如恢复科举,纂辑类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随着小说社会影响的日益广泛,有时皇帝也抱以喜闻乐见的态度。据清?昭梿《啸亭杂录》卷一载:“崇德初,文皇帝患国人不识汉字,罔知治体,乃命达文成公海翻译《国语》、‘四书”、及《三国志》各一部,颁赐耆旧,以为临政规范,及定鼎后设翻书房于太和门西廊下,j拣择旗员中习清文者充之,……有户曹郎中和素者,翻译绝精。其翻《西厢记》,《金瓶梅》诸书,疏字栉句,咸中綮肯,人皆争诵焉。“(10)这种喜好小说之风波及民间,对小说兴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当时清政府对小说的宽容有限,而且仅止于对统治无妨碍的小说,红楼梦续书能在禁书很严的乾、嘉时代产生并存在,很有意味。也许在清廷看来,这类书无大危害,况且续书中描写的宝黛爱情一般也都纳入了封建伦理的轨道,尽管笔墨有涉风月,但也还能为清廷所容忍。 2,《红楼梦》本书的原因 就《红楼梦》本身而言,最早流行与世间是以抄本形式传播的。曹雪芹在世时,仅仅是在其亲朋好友中流传,曹去世后,流传范围扩展,并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小说读本。正程伟元在序言中说“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于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径而走者矣。”可见它一问世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喜爱,王公贵人,黎民百姓争相阅读。自程甲本,程乙本刊行之后,流传更为广泛,一时间京城竟出现红楼热的文化时尚。逍遥子在《后红楼梦序》中记述:“曹雪芹《红楼梦》一书,久已脍炙人口,每购抄本一部,需数十金。字铁岭高君梓成,一时风行,几于家置一集。”郝懿行在《晒书堂笔录》中记载:“余以乾隆、嘉庆间入都,见人家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⑾当时流传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虽然《红楼梦》曾多次遭到朝廷的禁毁,但屡禁不绝,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为中多的续书产生提供了前提。并且,《红楼梦》一书包孕之丰厚,思想之深邃,远远超过了中国古代任何一部名著,人称它为“百科全书”,中华民族的“文化小说”。的确它提出的问题太多了:社会的、家庭的、道德的、伦理的、婚姻的、科举的……包罗万象。它吸引着人们试图去解答这些问题,很多人也是在续书中揉进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独特看法。 1,续书作者自身原因 文人的思想应该是受其所处的时代的文艺思潮影响的。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明清以来思想界追求个人价值,主张个性解放的人文注意思潮更加深入人心,这股思潮对文人真正的独立创作其了决定作用。从本质上说,社会环境影响和制约传播行为的具体过程即使指社会环境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的交互作用中,个体能动地接受生活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完成社会人的塑造并讲这种结果反作用于社会的双项互动过程。(12)人们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社会,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恐怕也是红楼梦续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曾写过名为《新石头记》的红楼梦续书的晚清著名谴责小说家吴研人,在其书第一回中的一段话可能代表了当时许多读者的心声:自曹雪芹撰的《红楼梦》出版以来,后人又撰了多少《续红楼梦》、《红楼后梦》、《红楼补梦》、《绮楼重梦》,种种荒诞不经之言,不胜枚举,看到的人没有一个说好的,我这个《新石头记》岂不又犯了这个毛病了吗?然而据我想来,一个人提笔作文,总先有了一番意思,下笔的时候,他本来不一定要人家赞赏的,不过自己随意所如,写写自家的怀抱罢了。至于后人的褒贬,本来与我无干。吴研人的话很有代表性,其中“写写自家怀抱”道出了不少续书作者的主要创作动机,这是这种动机在不同作者身上的体现,才会有多种续书的产生。 (二)《红楼梦》续书的影响 《红楼梦》续书一经产生,就有多家书坊刊刻梓行,当时刊刻这些续书的主要书坊有:贵文堂、聚珍堂、文光堂、经训堂、疏景堂、金谷圆、抱瓮轩、红蔷阁、藤花榭等等。 这些续书还多次被刊刻。因此,同一部续书其版本也很多。这些续书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有不少还流传到了海外,而且海外收藏的版本有的还是国内少见的。据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有“嘉庆乙未本”《红楼复梦》,从前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曾云此书“未见”;一栗《红楼梦书录》则认为这个本子并不存在,是因为作者自序末语“嘉庆四年岁次乙未中秋住与春州之蓉竹山房”而讹。现在看来,可以证实这个版本的存在了。又据日?大冢秀高《增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东京大学藏有《红楼后梦》,此书国内迄今未见,可是据这个书目,系“同治元年刊,羊城文光堂藏板,不分卷,二十四回,每页九行,行二十字,无图。”如此确凿记载,说明此书确实存在过,而非《后红楼梦》的异名。象这类续书如注意寻踪,或许还会发现一些。此外,俄国汉学家JI?TI缅希科夫,B?JI李福亲在“长篇小说《红楼梦》的无名抄本”一文中记载,国文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图书馆藏有《补红楼梦》、《续红楼梦》、《后红楼梦》、《红楼圆梦》、《增红楼梦》、《红楼复梦》等。前苏联科学院亚洲人民研究所汉学图书馆也有红楼梦续书。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汉学家对这些续书的态度也不寻常。如俄国瓦西里耶夫院士在其藏书目录中评论到“据说,这些模仿者都没达到原作的程度,但我们知道,它们同样是应该体现中国人的那种生活和体现其精神的。所以,我们并不认为它们是全然没有兴趣的。”(13)而且,韩国还曾翻译过红楼梦的续书。由上可观红楼梦续书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二《红楼梦》在国外的传播及影响 传播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从最普遍意义上讲,传播是一个系统(信源)影响另一个系统(信缩)的活动,这是一个操作意义。(14)在古代,随着船舶等交通工具的发明,人们能够跨越海洋,翻越大自然的种种障碍进行跨国界的交流,从而使先进的知识、技术、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造成了文化的融合。文化融合使文化圈吸收了营养,使文化的适应、文化的整合功能得到增强,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实现文化的重构。而《红楼梦》以其独特的精神魅力,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错综复杂的故事线索,悲金悼玉的爱情故事不仅征服了我们,一经流传出国,就在国外造成很大影响。迄今已有16种文字30多种译本。(15)《美国百科全书》把它与日本的《源氏物语》、俄国的《战争与和平》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1980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召开了第依次国际红学研讨会。1986年6月在哈尔滨举行了《红楼梦》讨论会,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原苏联等国的学者参加了这次的研讨会。 (一)《红楼梦》在日本 日本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两国文化关系之密切自不必说。因此,《红楼梦》在日本影响甚大,自传入后就有人翻译与研究。在日本的外国语学校把它作为学习汉语的教科书。 据考,《红楼梦》最早是从钱塘北的乍浦出海,东渡日本的。(16)据日本著名红学家伊藤簌平先生考证:一直在长崎从事清贸易的日本富商村上家的私人文书中有一本记载货物的“差出帐”,其中记到:宽政暌丑五年(公元1793)十一月二十三日有船从浙江乍浦港起航,十二月九日抵长崎。在“寅二番南京船”栏下,有“船主王开泰,唐人八拾人”的船载品的目录,其中有“《红楼梦》九部十八套”的记载。这是到目前为止在红学研究史文献中《红楼梦》传至海外走向世界的最早记录。乍浦何以成为《红楼梦》传播的重要一环?可从其地理环境分析。在传播学中,环境是指围绕在发生传播活动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等。(17)人作为大自然的产物和社会性的动物,其传播活动必然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传播活动将永远受制于环境。而地理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又是明显而深刻的。乍浦港的地理条件是得天独厚的。它地处钱塘江之北,依九龙山为伴,面向大海,自古以来就是内地航海之佳地,独具海河联运之特色,为历代政府所重视,海上地位突出。19世纪乍浦地方有名的诗集《乍浦集咏》中有一首是高士奇写的“茶花诗”,其诗序具体地反映了乍浦地区和日本在民间很早就有了花事交流,由此判断,文事、书事也会有所贸易交流。另据日本有关史实,在清代前期,日本曾发生过几次大火灾,许多皇家图书被焚,日本急需中国图书补充。所以有中国图书从日渐繁荣的乍浦港运入日本也是情理中事。 19世纪末叶,日本开始翻译《红楼梦》,最初是节译。自1892年日本汉学家森槐南翻译了第一回,在《城南评论》杂志第2期上发表,到现在已有百年历史。(18)在他之后,各种日问节译、全译本陆续问世。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好似松枝茂夫和伊藤簌平的全译本《红楼梦》,它是最早的全译本。这本书共14册,120回,前80回据有正戚序本译出,后40回据程乙本译出,1940年动笔,1950年脱稿,由日本岩松波书店作为“岩波文库”的一本出版,卷首有译者的解说,书末附译注、贾家世系图表。这个译本于1963年又由东京平凡社作为“世界名著全集”第五卷再版。 随着《红楼梦》日译本的大量出版,日本的《红楼梦》研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迄今为止,日本汉学界研究《红楼梦》的资料书、专著有三、四十种,报刊论文多至数百篇。 东京大学的藤堂明保,京都大学的清水茂,神户大学的太田辰夫,东京大学的松枝茂夫,曾在北海道大学和大阪市立大学任教的伊藤簌平等都是研究红楼梦的著名学者。其研究方向也很多:宫田一郎写了《红楼梦语汇索引》,摘录了《红楼梦》中的联语、成语、俗语词汇,村松英的《红楼梦的小说性》对其语言和艺术技巧进行了深入研究,伊藤簌平等学者对其版本也做了系统的研究。1951年桥川时雄、金子二郎等人利用文部省的科学研究经费在京都组织了《红楼梦》研究班。 (二)《红楼梦》在韩国 根据朝鲜后期文人李圭景的著录年代曾推断“传入朝鲜的时间最迟不会超过1830年以后。”(19)又有一说:《红楼梦》流传到韩国的时间可能是《程刻本》出现以后的十八世纪末年或十九世纪初年前后。(20)1960年,大正音社出版了朝文《红楼梦》120回的节译本,1969年,乙酉文化社出版了李周洪翻译的120回《红楼梦》5卷全译本。 韩国对红学研究也很重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21)一,朝鲜后期(1892——1910) 始至《红楼梦》传播到朝鲜各地,形成不少读者层,翻译等工作留下很好的成果。倍受红学界和翻译学界重视的现存在喊归精神文化研究院的乐善斋本就是这时产生的,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全译本。二,日本占领时期(1910——1945)三,韩国光复后(1945——1980)这两个时期由于时代条件与学术环境原因,红学成果不显著。四,1980年出现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术论文一直到现在,红学研究突飞猛进。 (三)《红楼梦》在俄国 众所周知带有脂砚斋批语的列藏本,为远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列宁格勒所收藏,这个抄本我国国内从未见到,倍受国内红学家重视。有人说它为“道光年间被俄国人从我国携走”,(22)更有证明“列藏本《石头记》就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经过琉璃场书肆辗转卖给在华的俄国人,后再流传到俄国的。”(23)不管这样。俄国重视红楼梦是显而易见的。 早在1812年。驻北京的俄国传教士团就给予它很高的评价。1843年,传教士阿列克赛?伊万诺维奇?科万科把《红楼梦》第一回的部分内容译成俄文,并在彼得堡出版的《祖国记事》杂志上发表。十月革命以后,原苏联非常重视《红楼梦》的翻译与研究工作。1985年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帕纳秀克翻译的《红楼梦》俄文全译本。 (四)《红楼梦》在德国 中国与欧洲的真正意义的文化交流是近代史的事,可以说它是伴随着西方的基督教向中国的传教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同时发生的。 西方第一个撰文介绍《红楼梦》的人是德国传教士郭士腊。(24)1842年5月,他写了《红楼梦》一文发表在广州出版的《中国丛报》的第11册上,他是第一个发表研究《红楼梦》论文的外国人。 1932年,德国莱比裼英泽尔出版社出版了今800页的《红楼梦》德译本。译者是当时已经成名的汉学家库恩。他自称是第一个登上《红楼梦》这座高峰的欧洲人。 当然,由于东西方固有的文化、思想等方面差异,库恩在再现了宝、钗、黛为核心的主要故事情节的同时,删去了于这条主线关系不甚密切的枝节,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圈的时候,必须适应这一文化圈的特殊情形。他的原则是:针对传播的作用点是对象的心理这一点,凡是刻画主要人物特征的细节,尤其是对西方人既新鲜,又有文化史意义的内容,他都准确地翻译过来,在断裂处,施展艺术家蒙太奇的技巧,巧妙的将上下文连接起来,不使人感到有断裂之感。这样,虽然作了大量删节,仍保持了原作的全貌和轮廓。传播者要把传播内容送到受传者的心灵里去,首先得把这道心灵的大门打开,在这点上库恩的手法巧妙的很,为《红楼梦》这部东方名作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作了积极的贡献。 除此以外,越南、缅甸、泰国、新加坡、英国、法国、捷克、罗马尼亚、西班牙等国在红学研究上均有较大成果。篇幅有限,恕不评论。 《红楼梦》这部经“曹雪芹于悼红轩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鸿篇巨著影响之深之广,恐怕是他本人始料未及的,这片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红楼梦》影响的拙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红学研究提供一条新的道路。

提问者: 凝霜孤月 - 经理 四级

  • 索引序列
  • 国内英语俗语研究论文综述
  • 俗语研究论文
  • 有关国内外英语口语研究的论文
  • 科技英语翻译研究综述论文
  • 我国源氏物语研究综述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