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印度的毕业论文

印度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印度的毕业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8. 印度软件产业扶持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9. 我国特许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 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11.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12. 蓝色贸易壁垒的双重效应13. 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标准”问题研究14. 国际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题目(二)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FDI的影响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的西部开发3. 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路径选择及经济影响研究5. 双赢----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理念6. 欧洲经济联盟—亚太经合组织的经济一体化性质研究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景分析与现实意义8. 中非经贸合作的前景分析与现实意义9. 中、俄(印、韩)双边贸易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10. 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最新进展情况与政策建议11.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研究12. 美国政府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及启示13. 中美贸易结构之比较分析14. 中美贸易平衡问题对策研究15.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16. 试论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现实意义17.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18.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贸发展的影响19.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贸易顺差大幅上升之谜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成为提高各国经济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题目(一) 1. 基于SA8000的贸易壁垒研究 2. 产品专业指标认证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 3. 我国纺织品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战略对策 4. 浅谈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各行业(选择一个行业)出口的影响 5. 中国出口贸易过度竞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6. 外贸行业协会现状与作用分析 7. 我国零售业国际化战略研究 8. 印度软件产业扶持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9. 我国特许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 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 11.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12. 蓝色贸易壁垒的双重效应 13. 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标准”问题研究 14. 国际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题目(二)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FDI的影响 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的西部开发 3. 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路径选择及经济影响研究 5. 双赢----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理念 6. 欧洲经济联盟—亚太经合组织的经济一体化性质研究 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景分析与现实意义 8. 中非经贸合作的前景分析与现实意义 9. 中、俄(印、韩)双边贸易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10. 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最新进展情况与政策建议 11.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研究 12. 美国政府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及启示 13. 中美贸易结构之比较分析 14. 中美贸易平衡问题对策研究 15.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16. 试论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现实意义 17.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18.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贸发展的影响 19.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贸易顺差大幅上升之谜 20. 环境壁垒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题目(三) 1. 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 2. 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3. 论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 4.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5. 服务外包在中国的发展研究 6.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7.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产业转移 8. *****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经验研究 9.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路径、策略研究 10.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研究 11. 跨国公司并购中的文化整合研究 12. 我国高比例加工贸易引发的思考 13. 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营销策略研究 14. 利用产业内贸易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 15. 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意义 16. 正确认识自由贸易与自我保护的关系 17. 科学发展观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 18. 21世纪的中国对外贸易----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战略思考 19. 外贸差额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20. 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猜你喜欢: 1. 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选题 2. 2017年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3.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选题 4.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 5. 浅谈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

不知道行不行 你试试看吧 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Dspace 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内容,均可免费获取全文。 Openj-gate 提供4350种开放获取的期刊的数百万期刊全文文献。 加利福尼亚大学国际和区域数字馆藏 加利福尼亚大学国际和区域数字馆藏研究项目。eScholarshipRepository主要提供已出版的期刊论文、未出版的研究手稿、会议文献以及其他连接出版物上的文章1万多篇,均可免费阅读。 剑桥大学机构知识库 由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和University Computing Service维护,提供剑桥大学相关的期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等电子资源。 发展中国家联合期刊库 非营利的电子出版物服务机构,提供来自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古巴、印度、印尼、肯尼亚、南非、乌干达、 津巴布韦等)的开放获取的多种期刊的全文。 美国密西根大学论文库 美国密西根大学论文库2万多篇期刊论文、技术报告、评论等文献全文。包含艺术学、生物学、社会科学、资源环境学等学科的相关论文,另还有博硕士论文。标识为OPEN的可以打开全文。 jfg CERN Document Server 主要覆盖物理学(particle physics)及相关学科,提供360,000多篇全文文献,包括预印文献、期刊论文、图书、图片、学位论文等等。 kl ArXiv ArXiv是属于Cornell University的非盈利教育机构,面向物理学、数学、非线性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定量生物学等学科提供16种免费电子期刊的访问。 NASA Technical Reports Server 主要是关于航空航天领域研究的科技报告和会议论文。 National Servic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ublications National Servic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ublications提供的是美国环境保护总署(EPA)出版物。可以通过EPA出版号或题名检索EPA National Publications Catalog。 Energy Citations Database 提供美国能源部的科技信息摘要。学科范围: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能源和物理。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和专利。 网上免费全文期刊FullText 提供7000多种学术期刊的免费全文获取。 Open J-Gate 开放获取期刊门户 提供基于开放获取的近 4000 种期刊的免费检索和全文链接,包含学校、研究机构和行业期刊,其中超过 1500 种学术期刊经过同行评议( Peer-Reviewed ) PMC(PubMed Centeral) 美国NCBI(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建立的数字化生命科学期刊文献集,S现提供50余种生物医学期刊免费全文 DOAJ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免费的全文科技学术期刊。现有2752种期刊,其中830种可以全文搜索。目前有140307篇文章。 HighWire Press 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分支机构——HighWire出版社,拥有最大的免费期刊数据库,可以在线提供916种免费期刊和1,149,216篇全文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 田纳西大学的经济学杂志,包括2000年至2002年三年共12期的免费期刊。 The Electronic Library of Mathematics 欧洲数学会电子图书馆,提供了期刊、会议、论文集、专著、演讲、软件等资源。并提供期刊和电子版图书的全文浏览。非电子版图书提供前言、摘要、目录和书评等内容。特别地,在经典著作栏目内,目前可检索到哈密尔顿和黎曼的经典论文的全文。 美国“科学”网站收录内容以研究与开发报告为主,所有的信息均免费使用,也不必注册,但是通过这些站点链接的有些信息是限制使用或有条件使用的。 ERIC教育资源信息中心 美国教育部资助的网站系列和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资源数据库,其中包括各种文档以及教育研究与实践方面的论文摘要,这些摘要超过了一百万篇,收录980多种教育及和教育相关的期刊文献的题录和文摘。部分资源可查找到全文 PLoS公共科学图书馆 PLOS是一家由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和慈善机构支持的非赢利性学术组织,旨在推广世界各地的科学和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其成为一种公众资源,科学家、医生、病人和学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不受限制的平台来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PLoS出版了8种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期刊,可以免费获取全文。 Journal of Statistical Software 由美国统计协会出版的《统计软件杂志》,提供1996年至今20卷的内容。可以免费获取全文。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社会科学(经济类)研究论文数据库,部分提供全文。 Max Planck Society 德国马普学会,该学会创办了3种开放存取杂志: (1)Living Reviews in Relativity ISSN 1433-8351 (2)Living Reviews in Solar Physics ISSN 1614-4961 (3)Living Reviews in European Governance ISSN: 1813-856X Networked Computer Science Technical Reference Library(NCSTRL) 网络计算机参考图书馆,由文安德鲁梅隆基金会、联合信息网络、数字图书馆联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支持,英特网上开放式的计算机科学研究报告和论文库。提供高级检索和简单检索,原文格式需根据要求,下载相应的阅读器软件。 世界银行报告 汇集了27000篇银行报告希望采纳

高色度印染废水的毕业论文

焦化废水新工艺处理特点工艺中采用微电解工艺,由于微电解和催化剂的双重作用,同比较铁碳填料对针对有机物浓度大、高毒性、高色度、难生化废水的处理,废水中的COD去解率提高10-20%。废水中COD去除率一般在35-60%左右,色度可去掉60-90%.同时B/C值可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减少稀释水和小泡水的用量,用量可以减少50%,从而减少整个系统的总排放量和运行成本,同时节约大量的新鲜水资源。采用组合新工艺可提高系统的抗冲击性,即在现有波动条件下,出水稳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组合其它深度处理工艺实现焦化污水的回用,真正实现污水资源处理,实现零排放。

跪求 染整专业的毕业论文悬赏分:100 | 解决时间:2008-5-17 22:02 | 提问者:sakas最佳答案大豆蛋白纤维的低损伤染整工艺研究 进入21世纪,绿色环保纺织品成为纺织品种的新视点,在运用千变万化的织物组织和日新月异的织造、印染新技术的同时,开发符合环保标准的新产品是一个重要途径。绿色环保大豆蛋白纤维的研制成功是人造纤维家族的最新突破,符合我国纤维发展的方向。大豆蛋白纤维是利用榨油后的豆粕通过添加功能性助剂,经湿法纺丝而成的再生蛋白质纤维,该纤维不仅具有单丝纤度细、比重轻、强伸度高、耐酸耐碱性好、光泽好、吸湿导湿性好等特点,还具有羊绒般柔软手感、蚕丝般柔和光泽、棉纤维的吸湿性、羊毛的保暖性等优良服用性能,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由我国科技人员自主开发并在国际上率先取得工业化试验成功的纤维材料。 大豆蛋白纤维作为一种纺织原料,只有经过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才能充分展示出它的独特魅力。大豆蛋白纤维由于其自身难以去除的米黄色,现在的前处理工艺在尽量减少蛋白质损伤的情况下还不能获得必要的白度,造成了对很多色号的限制和色泽鲜艳度的影响,同时匀染性也是该纤维染色中的一大难题,这都需要在工艺制定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只有在尽可能的减少蛋白质损失,制定合理的染整加工工艺,才能显示出大豆蛋白纤维的优良风格。但是己有的资料表明,目前还没有简单易行的在染整加工工艺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本论文的工作重心就在于运用凯氏定氮法来检测在大豆蛋白纤维染整加工工艺中蛋白质的变化情况,综合考虑纤维经过染整加工工艺处理后的效果和损伤情况,最终制定出大豆蛋白纤维的低损伤染整加工工艺,为以后对大豆蛋白纤维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大豆蛋白纤维含氮量的工艺条件因素中,主要考虑的是pH、温度、处理时间以及碱剂浓度。从实验结果和讨论可知,温度和碱剂浓度是影响含氮量水平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在制定大豆蛋白纤维染整工艺时,应重点考虑。其中pH值接近7时纤维的含氮量最高,并且随着pH偏离中性程度的增大而迅速减少;处理温度低于70℃时,纤维的含氮量较高,随着温度继续升高,纤维的含氮量不断减少,并且较高的处理温度也会影响大豆蛋白纤维的手感;处理时间在60分钟内,纤维含氮量能保持较高的水平;纤维的含氮量随着纯碱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纯碱大于30留L时,N%低于。 大豆蛋白纤维采用淀粉酶退浆、双氧水漂白的前处理工艺效果较好。因为淀粉酶可以水解经纱上的淀粉浆,而在碱性条件和较高温度下氧漂时,不但能除去纤维上的色素,而且能除去剩余的淀粉和PVA浆料,使前处理后织物具有较好的白度和柔软的手感。经过淀粉酶退浆、双氧水氧化漂白的正交试验得出大豆蛋白纤维前处理低损伤工艺为:退浆工艺:淀粉酶2岁L,pH值,处理温度30℃,处理时间40min;漂白处理工艺:双氧水8留L,pH值7,处理温度60℃,处理时间30min。 大豆蛋白纤维属于再生蛋白质纤维,可用酸性、活性染料进行染色。论文中采用ArgazolTw系列的活性染料对大豆蛋白纤维进行染色处理后发现pH值对大豆蛋白纤维的染色有一定的影响。该类染料在近中性的条件下染色后,大豆蛋白纤维有较高的表观深度。考虑到大豆蛋白质纤维在近中性条件下水解程度最小,并使染色后可获得较高的固着效率,建议采用在近中性条件下固色的活性染料,可以保证纤维在色泽鲜艳的同时,还有较好的光泽和手感。而毛用的Lanasol染料对纤维的表观深度较低,可采用固色剂进行处理从而获得较好的牢度;含有双活性基团的活性染料对纤维的匀染性较好,色牢度较差,适宜染中浅色。弱酸性染料Teton和Erionyl染料对纤维之间有较大的范德华力和氢键力,染料上染后结合较牢固,可以用来染大豆蛋白纤维的深浓色,并且色泽鲜艳,匀染性较好。而强酸性染料Ncolan的提升性能较低,染料与纤维分子间的库伦力较小,染料的上染率较低。增加酸的用量,该染料的上染率会有所提高,但在酸性条件下染色会造成大豆蛋白纤维的蛋白质水解,所以不适宜用来染大豆蛋白纤维。 为获得更好的染色效果,实验中采用了两种阳离子型的固色剂DinfixRF和DinfixF一100对染后的织物进行固色处理,并通过测定皂洗牢度和摩擦牢度来检验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固色处理后的大豆蛋白纤维有较高的水洗牢度和一定的摩擦牢度

生物强化脱色处理印染废水的中试研究 (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浙江>中心,浙江杭州310007)摘要:为解决印染废水生化处理效果差的难题,开发了复合水解酸化/悬浮生物滤池的印染废水生化处理工艺,并在此基础上投加专性脱色菌进行生物强化脱色处理。结果表明,在稳定运行条件下,系统对色度的去除率提高了10% ~20%,对色度的总去除率达到80%以上,对COD的去除率达到90%左右。可见,通过生物强化技术提高生化处理的脱色能力是可行的。关键词:印染废水;复合水解酸化;悬浮生物滤池;脱色 中图分类号: X70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000-4602(2010)23-0091-03印染废水成分复杂、生物降解性差,用传统的生物法处理难度大,因此开发新工艺及新技术提高生物降解效率是印染废水处理的研究热点[1~4]。生物处理效果取决于有效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生物强化技术通过向生物处理系统内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能提高有效微生物的浓度,增强对难降解污染物的降解能力,提高降解速率[5]。 复合厌氧反应器(AHR)是在第二代反应器的基础上开发的第三代水解厌氧反应器,AHR反应器的下部是高浓度的颗粒污泥,上部是由填料及附着的生物膜组成的滤料层,二者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反应器的有效容积、降低了污泥流失、提高了处理效率[6];悬浮生物滤池采用悬浮生物填料,对微生物具有良好的吸附和网捕作用,能有效减少微生物的流失,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7]。笔者选用复合水解酸化/悬浮生物滤池作为生化处理工艺,并在此基础上投加专性脱色菌种,同时采用脉冲布水技术,强化了布水过程中废水与微生物的接触,提高了传质效率,且不增加额外的运行费用,将该工艺应用于实际印染废水处理中试,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1材料和方法1·1废水水质及菌种 废水取自绍兴某棉布印染企业调节池,该废水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可生化性差,废水中含有活性染料、还原染料、直接染料等多种染料及助剂,其pH值为12~14、水温约为40℃,为保证进水水质稳定,采用延时继电器控制提升泵每隔1 h采水1次,其综合水质如下: COD为1 000~2 800 mg/L、BOD5为300~500 mg/L、SS为150~200 mg/L、色度为300~1 000倍。接种污泥取自绍兴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浓缩池。专性菌种是从印染废水及工业废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分离得到的高效脱色菌株,对印染废水具有良好的脱色效果[7]。1·2试验装置与方法 中试采用复合水解(A) /悬浮生物滤池(O)串联工艺(见图1),用延时继电器控制提升泵,将调节池废水泵入储水池,不同时间段的废水在储水池内均匀水质、水量,并调节其pH≤10后泵至脉冲布水器。后者储存3~5 min的水量后将水瞬间布入水解酸化池底部,与厌氧菌及兼氧菌充分接触,将不溶性颗粒分解为可溶性物质、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从而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好氧处理奠定基础,同时破坏染料的发色基团,去除废水的色度。A段出水溢流到O段,在O段填料与充氧废水充分接触,利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去除。 复合水解酸化池的总有效容积为2 m3,填充区容积为1m3,填充尺寸为1 cm×1 cm×1 cm的立方体悬浮生物填料;悬浮生物滤池的有效容积为,填充尺寸为2 cm×2 cm×2 cm的填料。1·3取样及分析方法 定期取组合工艺的进水、A池及O池出水,分析COD、色度、pH的变化情况。COD:重铬酸钾法;BOD5:微生物膜法; pH:便携式pH计;色度:稀释倍数法。2结果与讨论2·1生物强化对去除COD及色度的影响 试验考察了生物强化脱色前、后系统对COD及色度的去除效果(见图2)。在稳定运行阶段,A段的停留时间为14 h,O段的停留时间为10. 5 h,中试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未投加脱色菌(18~34d),第二阶段为脱色菌强化处理期(35~52 d),其中前5 d为挂膜阶段。 由图2可以看出,在中试期间,进水COD浓度波动较大,生物强化前好氧出水的COD浓度基本稳定在150 mg/L左右,强化后出水COD浓度稳定在100 mg/L左右,略低于强化前的。进水色度为300~1 000倍,强化脱色后好氧出水色度由110~180倍逐渐降低到100倍以下。 投加脱色菌后,系统对COD的去除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对色度的去除率由70%左右提高到80%以上,最高达到90%。可见,脱色菌可有效提高生化系统对色度的去除率,但对COD的去除无明显促进作用。2·2生物强化脱色的机理分析 图3为A段及O段生物强化脱色前、后系统对COD及色度的去除率变化曲线。 由图3可以看出, A段未投加脱色菌时,对COD和色度的去除率曲线基本重合,而投加脱色菌后A段的脱色率提高,且对COD和色度的去除率曲线分离。这是由于未投加脱色菌时,A段对COD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去除非溶解性SS而实现的[6、8],而SS浓度的高低与表观色度的大小成正比,因此对COD与色度的去除率基本重合;投加脱色菌后,由于投加的脱色菌不能以染料分子作为直接碳源,而只能破坏其发色基团,将其还原分解为苯胺类化合物,再通过好氧工艺使这些物质矿化,且脱色率对SS去除率的依赖性降低,因此脱色率曲线与COD去除率曲线分离。 由图3还可知,生物强化脱色前、后O段的脱色率无明显变化,而对COD的去除率却略微增加,这符合脱色菌将染料分解为苯胺类化合物,再通过好氧工艺降解的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废水中残留的染料量占全部COD浓度的比例较低,而这也符合印染废水的特点。3结论①采用复合水解酸化/悬浮生物滤池作为生化处理工艺,并在此基础上投加专性微生物菌种,同时采用脉冲布水技术,当A段停留时间为14 h、O段停留时间为10. 5 h时,系统对色度的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对COD的去除率为90%左右。②生物强化脱色后,系统脱色率提高了10%~20%,且脱色菌不能以染料为直接碳源,只能将其还原分解为苯胺类化合物,再经好氧工艺使其矿化,故对COD的去除率提高不明显。③采用生物强化脱色技术能有效提高生化处理的脱色率,可有效降低深度处理费用,为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1]谢春生,黄瑞敏,肖继波,等.曝气生物滤池—纳滤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 2007, 23(15): 69-72.[2]洪俊明,洪华生.厌氧—好氧MBR组合工艺处理蒽醌活性染料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 2008, 24(1): 51-53.[3]王白杨,张卓,何慧.生物/化学/物理联合工艺处理高温印染废水并回用[J].中国给水排水, 2008, 24(17):75-78.[4]尤隽,任洪强,严永红.厌氧/缺氧/好氧工艺处理印染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 2007, 23(18): 63-64.[5]马放,郭静波,赵立军,等.生物强化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在石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J].环境科学学报,2008, 28(5): 885-891.[6]李晓东,孙铁珩,李海波,等.低温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厌氧工艺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8, 8(1):40-43.[7]白俊跃,徐灏龙.悬浮生物滤池A/O工艺处理印染废水[J].印染, 2008, (9): 31-33.[8]杨健,居志华,吴敏.复合式厌氧反应器预处理低温城市合流制污水中试[J].中国给水排水, 2007, 23(5):58-61.

ShanghaiTex染整技术热点——高效 节能 低耗 环保杨朝煜7月5~8日在上海召开的ShanghaiTex 2006展会上,高效、节能、低耗、少污染已开始成为染整业内人士关注热点。本文从染整关键流程,探讨该热点趋势下ShanghaiTex 2006展出的的最新技术进步。棉纺投资居纺织之首 协会发出预警浙江化纤业民企挺进石化业上游南非本月底对中国31类纺品设限中国纺织行业按照科学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预期主要的约束性指标包括:单位工业增加值纤维使用量同比降低20%;单位GDP耗水减少36%;吨纤维耗水量比2005年下降20%;单位GDP能耗下降28%;吨纤维耗电量比2005年下降10%;单位增加值污水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2%。这些指标与印染行业息息相关,因为印染污水排放量占纺织工业排放总量的80%之多。印染行业在“十一五”期间的任务极其艰巨,需要染化料、机械和工艺新技术共同进步。于7月5~8日在上海召开的ShanghaiTex 2006展会上,高效、节能、低耗、少污染已开始成为染整业展示的热点。水洗机在染整加工过程中,热水洗涤是必不可少的工序,也是蒸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最多的工序。平洗机逆流漂洗废水技术是热点之一,其漂洗温度高达85℃以上,蕴含可观的热能价值,每处理回收1吨这种水,可节约的费用及实现的效益超过10元人民币。经测算,1台平洗机1天的热水回用价值达2000余元人民币。现在中国每年排放大量高温印染废水,既污染了环境,又流失了巨大的热能,如果全国10万台平洗机和溢流染色机排放的废水都采用此技术处理,一年节约水费及能耗费可达数十亿元人民币。平洗机废水处理后回用可以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它采用四种方法达到这一目标:武汉科技学院开发的“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技术,该技术是国家863重大专项新型高效物化组合的最高研究成果;在平洗时添加提高效率的助剂;制造平洗机时,开发应用高效水洗技术;开发应用热能回收技术。其中,后两种技术在ShanghaiTex 2006展中都有展示。美国杜布德(Tube-Tex)在展会中介绍了水洗机的热回收装置,该水洗机用水量每分钟为400升,温度85℃以上,这时蒸汽的费用将显得非常重要。该公司的被动式热回收装置能够回收在废水中流失的大量热能,而且不需要额外的操作成本,可以提供6种不同型号的装置来适应各种实际需要。浙江印染新开发成功的两台拥有技术专利的高效水洗机,展示了国内印染机械制造者对清洁生产的重视。该公司在过去开发成功的振荡水洗机基础上,又开发出齿形导辊加回形穿布路线的水洗机和下排齿形导辊加上排轻型轧辊的水洗机,加强了洗涤效果,进一步提高了节能降耗的水平。同时,在新的水洗机上增加了废水热能回收装置,进一步降低了蒸汽能源消耗。低给液机瑞士威可(Weko)的低给液系统已得到国内染整企业的普遍认可,其节能、低耗、环保特性使之得到大量的应用,并将继续扩大应用领域。该系统有给水和给液(水溶性化学溶液)两种机型,可以在各种需要低给液的染整机台前(或后)安装使用。威可喷盘式给液系统。如在拉幅定型机前安装一台低给液机,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取代浸轧机和烘燥机。一般织物在进拉幅定型机前需要浸轧水或化学溶液,轧余率为75%左右,然后烘去一定的水份,在含潮20%左右进行拉幅定型。低给液机可以按照需要,在1~40%的含水范围内设定织物的给液率,而且重演性好、左中右以及前后均匀一致。由于低给液时,被雾化成30~70微米的水或溶液粒子以每分钟1500米的速度喷向织物,因此渗透性极好。喷到织物上的水或溶液被织物吸附,未喷到织物上的,由于未与织物接触,可以循环使用,减少了物耗和环境污染。真空吸水机上海宽达介绍了EVAC真空吸水机。在染整加工中,被浸湿的织物上含有的水份可分为结合水和游离水两种,EVAC真空吸水机将通过吸水口的织物上的游离水完全吸取,当用于疏水性纤维及其混纺织物的湿整理时,效果尤为显著,疏水性纤维可将浸湿后织物上的含水率降到18%。EVAC真空吸水机结构图。该系统采用了UHMW高聚体材料制成的吸水口,具有摩擦力小、耐腐蚀、防堵塞的特性;采用了回旋式设计的分离器,使吸入的水份和杂物从气流中分离出来,易于清洁,避免真空泵堵塞;真空度可根据不同织物进行设定,重演性好。当用于水洗机时,能将织物上的水与水槽中的水充分交换,大大提高了水洗效果。当用于烘干机或拉幅定型机时,可部分取代传统的轧车,由于真空吸水后含水率很低,就能大大提高烘燥、拉幅定型效率而节约能源。当进行功能性整理时,可使整理剂渗入纤维内部,对不希望重力压轧织物的整理效果尤其优良。拉幅定型机当拉幅定型机处理涤纶及其混纺织物时,箱体内的温度可高达180~220℃,是染整加工中的重点节电、节能环节。本届展会上围绕节电、节能展示了多种新成果。温湿度测量与控制准确的温湿度测量是节电节能工作的基础。宽达展示了先进的EMC系统,该系统是一个组合式工作平台,由三个模块组成。RMS模块,即湿度测量和控制系统,主要用于棉、麻、丝、人纤及其混纺织物,在进行拉幅定型、烘干、预缩时,通过检测织物的含水率来控制机台速度和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该系统可以自动控制浆纱机、浆染机的生产车速。AML模块,即废气湿度控制系统。该系统在染整行业主要用于测量拉幅定型机和焙烘机的高温废气中含湿量和控制高温废气排放,如排放的高温废气含潮率过低,则表示能源被浪费,通过测量与控制使拉幅定型和焙烘过程处于最经济的运行状态,一般使用该系统可以节约20%的热能。OMT模块,即织物温度测量和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化纤及其混纺织物在高温定型和焙烘时,直接测量箱体内织物的实际温度,从而自动控制加工车速,使加工过程处于最佳的质量、最大的产量、最少的能耗。EMC系统由一台英寸触摸式屏幕、一台电脑主机工作箱、三个模块接口和一组测速发电机组成,可以单独配一个模块,也可以同时配三个模块。其它节能措施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立信门富士(Monforts Fong's)的拉幅定型机在节能方面采取的系列措施,如所有织物传送均由变频控制的全密封式三相交流电动机驱动;烘箱采用150毫米厚的高密度绝缘材料制成隔热门,使烘箱热辐射量处于低水平;在烘箱的连接和开口处均设有密封;织物进出口处均设有气流屏蔽装置;在出布口装有残余湿度测量和控制装置,使烘燥效果数字化显示。浙江印染展示了拉幅定型机废气热能回收技术,已用于生产实际。有机溶剂回收机在纺织品、人造革等产品后整理高温焙烘定型时,根据不同需要添加各种有机溶剂,以改善纺织品和人造革的功能特性。这些有机溶剂在高温条件下,会随着热空气散布到机器内或排放到机器外,严重地污染机器和环境。ECO-6-12T。台湾顶麒工业在展会上提供了有机溶剂回收机,据称该装置对有机溶剂回收率为97%,回收的有机溶剂纯度为99%,废气消除率为98%。染色机此次展会展示的染色机约100多台,有高温染色机、常压染色机、喷射染色机、轧染机等机种,其技术代表产品有立信的ECO系列染色机和Allwin筒子纱染色机、德国特恩(Then)的气流染色机。Allwin筒子纱染色机。ECO系列高温染色机结合了必要的自动化控制装置、精密仪器、先进的控制软件,采用了成熟的液体分离和快速循环技术,缩短了全程工艺耗时,采用了低浴比技术,每公斤织物的总耗水量(浅色)低至38公斤。Allwin筒子纱染色机采用了新的双重循环式热交换器,在相似的操作环境下,比传统的筒子纱染色机快30%达到目的温度;采用了新的专利REV水泵,流量高于传统水泵,用马达推动水泵的功率亦相对减少;采用了新的水流换向装置和智能匀染控制,避免了只靠由里至外的单向染液运行而导致的染色不匀;在染色过程中采用了快速逻辑温控技术,这些技术的进步使染色质量得到保证,并降低了能耗、水耗和废水排放。

印度神油的研究论文

所以印度神油并不一定是印度的。2、印度神油的延时的原理?其实印度神油只是属于延时喷剂的一个小类,延时喷剂的原理很简单,主要是降低敏感度。有人说,谁的小兄弟不敏感?都敏感!你说的没错。但是即便都敏感,也有敏感和更敏感之分吧。比如有些人的小兄弟常年裸露在外,和衣物摩擦,那它在受到关键刺激的时候,就比那些平时躲在包衣里不露头的小兄弟抗造的多。而且,就算如你说说,所有人的敏感度都一样,那降低一点敏感度,对延长时间也是有帮助的。总之,只要能帮助降低小兄弟的感应能力,就是可以达到一定的延长房事时间效果的。那么,喷剂是怎么达到这类效果的呢?主要是喷剂中的一些植物提取物或者合成化合物实现的。最开始,一些低端产品主要是加苯佐卡因之类的麻醉剂。通过适当配比实现降低敏感度,缺点是比较容易麻,而且有效时间短,基本上1-2小时效果就过去了,对房事场景限制较多。后来大家就开始通过植物萃取,并且不少品牌确实找到了一些效果好,不麻木,持续时间还长的植物种类,并且通过多植物配比制作出更均衡全面的产品。我们评测的产品里,有些已经可以做到超过10小时的有效时间。具体品牌咱们就不提了,只聊产品。现在比较常见的成分,比如细辛、丁香、藏红花等,都是略带麻痹效果的植物。当然,也有一些品牌会放一些噱头成分进去,比如有不少喷剂添加玛卡。且不说玛卡本身需要一定的用量,才能起到提升精力(药监局保健批文列明)的作用,喷剂本身就这一点点,而且是透皮吸收,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有效剂量和作用,这类成分就是纯粹的噱头了。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也无可厚非,营销手段嘛,只要产品能有用就好。

医学研究表明,印度神油是一种壮阳的保健品,在使用之后是可以起到壮阳的效果,许多消费者在使用之后都能够治疗性功能减退和性功能的障碍,也有一些男性在使用之后还可以延长勃起的时间,促进夫妻间的性生活,同时也可以让男性更加的有自信。

研究表明,印度神油中含有的一些成分,在使用之后可以改善性功能减退以及性功能障碍的症状是男性快速的勃起,而且延长勃起的时间,还可以让夫妻生活更加的和谐,所以这款保健品一经上市就受到许多男性的欢迎,也有一些男性在使用之后还能够改善身体疲劳,提高体力。

所谓的助性产品,夸大其词,不可全信

印度论文答辩

同学你好!1、建立健全的村镇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何谓:村镇银行?最先在国外---猛加拉国、印度的村镇银行获得成功;其实:农村信用社是中国最初的“村镇银行”当下“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农村金融开始分化。但相对国有几大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制度建设,规范化管理仍然十分薄弱。(100字左右)2、注重提高村镇银行会计人员、信贷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就目前一些金融企业到城乡去开发“村镇银行”吸收存款,享受政策上的优惠,对于银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弱化,提高员工专业水平十分重要。(100字)3、加强村镇银行会计的日常业务监督。一般来说,就审批机关对“村镇银行”的准入---要求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事实上,“村镇银行”会计日常监督的缺失,由于网点少、人员少、业务少---造成上级行管理不到位。(100字)提示说明:从媒体上---取得“村镇银行”发展由来,中国出台“村镇银行”的相关政策;“村镇银行”---在政策上得到优惠了,管理上亟待加强;当下市场经济纷繁复杂,导师给出“村镇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阅读相关资料,熟悉辨题之后,心领神会,回答起来就轻松多了,有时导师会反问你,如果对于“村镇银行”管理的一些述语、提法理解不深,诚恳地说出来,导师会原谅的,切勿胡乱一通啊!祝你顺利!

编辑本段季羡林简介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一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1978年~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涉及的范围:1。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2。吐火罗文3。印度古代文学4。印度佛教史5。中国佛教史6。中亚佛教史7。糖史8。中印文化交流史9。中外文化交流史10。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11。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12。德国及西方文学13。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14。散文及杂文创作这个分类只是一个大概的情况。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季羡林 中国语言学家、作家、文学翻译家。生于1911年8月6 日。山东省清平县(现改归临清市)人。自幼就学于济南市,1930年毕业于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的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格廷根大学从著名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格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交通断绝,无法回国,即应聘在格廷根大学任教,并从著名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或称焉耆 -龟兹语)。1946年初夏返抵上海,应北京大学之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 季羡林于 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起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1979年起任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80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1年任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1984年起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1985年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季羡林精心研究中世印欧语言,有突出的成就。 ①在印度中世语言(包括阿育王碑铭用语、巴利语、俗语和混合梵语)形态学方面,他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他发现并证明印度中世语言中语尾 -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犍陀罗语的特点之一,著《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 -am向-o和-u的转化》(1944)一文;他还发现并证明不定过去时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的语法特点之一,著《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年代与来源的标准》(1949)一文。 ②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他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他还阐明原始佛教采用放任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以及与语言问题相联系的印度佛教史上的其他问题。有关论文已编成《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一书。 ③在吐火罗语的语义研究方面,他通过对《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本与其他语言的异本的比较,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写成《〈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一文。1980年以来,他开始研究和译释新疆博物馆收藏的吐火罗语 A《弥勒会见记剧本》残卷,已发表《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等5篇论文,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季羡林的论著还有《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 》(1982)、《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1982)、《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1981)、《商人与佛教》(1985)等。季羡林又是勤奋的文学翻译家,他直接从梵文翻译了《沙恭达罗》(1952)、《五卷书》(1959)、《优哩婆湿》(1962)、《罗摩衍那》(7卷,1980~1984),还著有《罗摩衍那初探》(1979)一书和《〈罗摩衍那〉在中》(1986)一文。他在梵文文学的介绍和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他还从巴利文、英文和德文翻译了一些文学作品,译本有《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会”成立。夫人:彭德华。 回答者:llssxx1111 - 总监 九级 5-30 20:34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后,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道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 《浮屠与佛》(1947),揭示梵语Buddha(佛陀)一词在早期汉译佛经中译作“浮屠”是源自一种古代俗语,译作“佛”则是源自吐火罗语,从而纠正了长期流行的错误看法,即认为佛是梵语Buddha(佛陀)一词的音译略称。这里顺便指出,季羡林在1989年又写了《再论浮屠与佛》,进一步论证汉文音译“浮屠”源自大夏语。 《论梵文··td的音译》(1948),揭示汉译佛经中用来母字译梵文的顶音·t和·d是经过了·l一个阶段,而t··>·d>l这种语音转变现象不属于梵文,而属于俗语。因此,依据汉译佛经中梵文··td的音译情况,可以将汉译佛经分为汉至南北朝、南北朝至隋和隋以后三个时期。前期汉译佛经的原文大半不是梵文,而是俗语或混合梵文;中期的原文也有很多是俗语和混合梵文,但梵文化程度有所进步;后期的原文是纯粹的梵文。 季羡林的这两篇论文在中国佛教史研究领域中别开生面,用比较语言研究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汉译佛经最初并不是直接译自梵文,而是转译自西域古代语言。季羡林也据此提醒国内运用音译梵字研究中国古音的音韵学家,在进行“华梵对勘”时,一定要注意原文是不是梵文这个大前提。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方面,以往国内外学者大多偏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甚至有论者据此认为中印文化关系是“单向贸易” (one-way-traffic)。季羡林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文化交流的历史实际。因此,季羡林在研究中,一方面重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着力探讨为前人所忽视的中国文化输入印度的问题。他先后写成《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1954)、《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1955)和《中国纸和造纸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传到印度去的?》(1957)等论文,以翔实的史料,考证了中国纸张、造纸法和蚕丝传入印度的过程。 与此同时,季羡林兼治梵文文学,翻译出版了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迦梨陀娑的剧本《沙恭达罗》(1956)和《优哩婆湿》(1962),并撰写有《印度文学在中国》、《印度寓言和童话的世界“旅行”》、《〈五卷书〉译本序》、《关于〈优哩婆湿〉》和《〈十王子〉浅论》等论文。 季羡林随着80年代进入古稀之年,但他学术生命仿佛进入了黄金时期。尽管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缠身,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松”,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潜心研究,勤奋写作。 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实,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

印度舞蹈论文

塔不拉鼓(Tabla)在北印度无论是室内乐、其他乐器合奏、声乐、民间庆典 ,舞蹈 .戏曲表演 宗教颂赞等领域,不可缺席的印度手鼓乐器。虽然印度有非常多样的鼓乐器,但北印度古典音乐中,唯有塔不拉最能符合传统印度风格的节拍搭拉Tala的要求,誏乐师与听众得到最大的足!但塔不拉的鼓手,无论和西塔(Siter)等古典音乐伴奏或独奏(Solo)的表演其技巧功力,是非常严刻,难度很高。除了技巧熟练,乐理的融会贯通,才得己胜任。塔不拉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笔者的老师美籍()打了30多年他仍谦称逊的说;天天在学习。印度老师姆客气(Guru Mukergee)每天仍要勤练二小时。已仙逝的塔不拉鼓大师阿拉朗卡(Ustad Alah Rakha )在80多岁时,在演练中,突然高兴的呼叫---今天我打这声 NA. 是我这辈子最满意的一次!我死而无憾了!一幅朝闻道 夕可死,修成正果得道之愉快状!当今能在台上表演的或出CD的 都有5年10年/20年/30年的老师(Guru)才能胜任,因此塔不拉鼓,被誉为史上最难学的打击乐器,在印度则被称为乐器之王之尊称。!塔不拉历史塔不拉鼓虽然不是印度最古早的鼓乐器,如魔力单(Mridang),帕卡瓦甲(Pakhawaj)等已有千年历史。西元13 世纪,印度知名的宫廷乐师阿米枯罗( MrAmir Khusro) 根据古乐器帕卡瓦甲(Pakhawaj)魔力单根双面鼓,分割成高低之分的双头鼓 为早期塔不拉鼓鼓的澜沧(此人亦将维纳琴改良成西塔琴,也创作制定很多波斯风格的印度拉格(Raga)。当时在宫廷中演出 但并为受到重视,毫无地位。后来逐渐经由有名的乐师,舞蹈家一起塔配为皇军演出,才逐渐受到菁睐,吸引更多人学习塔不拉。隔了几个世代,终於出现一位大师尤汗(Mr Ustand U Khan)从魔力单的南印度古鼓之鼓谱,依塔不拉的特性及印度塔拉的法则及哲学理念研发,并建立塔不拉的学习理论及标准。因此后人方有学习的范本,经验的累积,对塔不拉鼓的普地位的提升,功德无量。如今塔不拉鼓,虽然在印度己建立王者的地位 在国外也广受欢迎. 欧美己有上百的塔不拉教学班 每年吸引上千人在学塔不拉,塔不拉几成为印度鼓的代表 但在南印度魔力单根仍然是不可缺的印度鼓. 在印度塔不拉及魔力单根各有一遍天。但回顾塔不拉的鼓手的地位,如同早年的其他鼓手地位,是相当卑微的。他只不过是其他乐器师如西塔琴(Sita),刹罗琴(Sarada )刹林吉(Sarangi)或声乐家或舞蹈家的附庸或顾聘的伙计而己,如碰见脾气暴燥的乐师,即使是乐师走音,只怪罪塔不拉鼓;因此塔不拉鼓手,变成乐师的出气桶。即便尔儿有独奏Solo的演出,就当时社会结构,塔不拉的鼓手,宛如二等公民。这种待遇一直到二十世纪中期笫二次世界终战。印度的独立,社会的结构受到世界朝流,冲击;学院派的乐师对鼓手的尊重,有别於传统的乐师。传统在庙会私人宅第表演的听众,也和现代音乐厅或学校的听众,有助於塔不拉鼓手地位的提升。但其中最重要的改变还得功归於当时几位伟大而了不起的大师如哈美姜 (Ahmed jan Thirakwa 1892-1976)及马哈拉甲(Kanthe Maharaj1880-1996 )哈必布丁汗(Habibuddin Khan 1899- ) 及近代的阿拉朗卡(Ustad Alla Rakha khansahib1919-2000) 他们天赋的美学素养及不断追求开拓塔不拉的新领域,伴以出凡入胜的技法,充分的发挥塔不拉的能量,努力的追求塔不拉的极现及重视经验的传承,不亢不卑的向世人展现出对塔不拉的敬爱,终於誏塔不拉争取到和其他西塔琴等乐师同等之地位,赢得世人的尊敬,如今塔不拉更印度更有乐器之王的尊。在此特别向这早期默默为塔不拉付出一生心血的大师,致上最高的礼赞。

【 作 者】强巴曲杰【作者简介】强巴曲杰,西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西藏拉萨 850000)【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姿态、动作、节奏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和藏族人民的美学理想。【关 键 词】藏族传统舞蹈/舞蹈理论/身韵、动作、姿态/审美特征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风格以及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从而在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审美特征,使发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一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舞蹈论述中,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M],中册290页(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这一论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态的“精彩工艺”。恰恰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证明了当时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同时“舞蹈艺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Z],第130页,木刻板(藏文)。)中简洁透彻地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表现生活和情感。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从以上“舞蹈艺技九”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舞蹈以升华到艺术高度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形、声、情”和谐运用到舞蹈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学特色。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认为西藏古代的“舞蹈艺技九”是古印度“乐舞论”中婆罗多牟尼论述的,与藏族舞蹈无关。对此,经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考证,在藏族历史上,人们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法。“波罗多牟尼在论述‘拉斯’时只提出了八种,后经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种。这九种‘拉斯’主要作为卡达卡利舞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训练之用”(注: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M],第18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这与藏文古籍“舞蹈艺技九”中论述的内容相重合的只有“愤怒、恐怖、英武”三种,其余六种则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没有提到“形、声、情”和谐运用于舞蹈艺术中的观点。这就有力地证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土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以民族审美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二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注:王朝闻:《美学概论》[M],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如前所述,藏民族在历史上已形成了比较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体系,但这一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舞蹈理论与舞蹈美学有着紧密联系,但又不能等同看待。舞蹈理论是解决什么是舞蹈,怎样舞蹈的问题,而舞蹈美学则解决舞蹈的身韵、姿态、动作、节奏和如何表达情感、体会美感的问题。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藏文古籍(注:《智者入门》[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一书中把“舞蹈艺技九”变成为“诗歌写作九”,要求诗歌写作者用诗写出舞蹈者的身姿、韵律和丰富情感。同样,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时表现诗情画意,融诗舞于一体,有歌就有舞,以词带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要跳“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这就像萨班·贡嗄坚参的书中所述(注:萨典·贡嗄坚赞:《乐论》[M],第1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人们梳妆打扮,人们歌舞欢畅,那里没有悲伤,神圣的音乐至高无上”。这就是藏民族对歌舞的共同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还与地域、时间、年龄、男女等不同对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灵巧、多变,充分展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的舞姿,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矫健雄姿,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除藏文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外,在民间歌谣中也有许多记述。如《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章节中就记录了大量的传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如:林芝地区果谐“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中册,第29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从以上舞蹈时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动作非常丰富,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舞蹈者,对于“妖娆”的腰、“摇摆”的腰运用的非常讲究。不管是以脚的点子为主的“堆谐”,还是讲究线条富有动感的“谐”,腰部轻软摇摆,在似动非动中给人以充分展现人体的线条美。女子的腰部动作在“热巴舞”和牧区“果卓”中表现得非常丰富。她们的各种翻身动作,侧腰、下后腰动作都把用腰做到了最佳状态。“妖娆”的腰部动作是藏族舞蹈突出的一个审美特征。另外,在民谣和古籍中,认为“膝窝”、“膝盖”是“最灵处”,“要颤动”并被形容为“风轮”、“轮子”。藏族众多舞蹈的“膝盖”动作的确是一个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C

印度的舞蹈历史悠久,正像宗教一样,舞蹈的产生也是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而且越传越玄。不过,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印度的舞蹈源于古时候人们对神的崇拜。由于人们为了取悦于神,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祭祀礼仪,天长日久,祭礼活动逐渐定型,在日常生活中也就衍生出舞蹈。 在印度,不管在寺庙中,还是在工艺品店,一个十分常见的神像就是舞神。他是印度教中的大神湿婆,在印度舞蹈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直到今天,每当有舞蹈演出时,湿婆的舞蹈神像往往要被供放在台前。这尊舞蹈中的湿婆神像不仅做工精妙,而且寓意深刻。神像采用的是站姿,正在翩翩起舞。右上手拿一鼓,象征创造各种声音;右下手象征保护和祝福;左上手托起燃烧之火,象征可以毁灭一切;左下手斜向下垂,与抬起的左脚相对,象征自由;右脚下踏一魔鬼,象征善战胜恶;左脚上抬,象征超凡脱俗,升腾不息;周围装饰,则是象征养育人类的自然世界。如此一幅舞神形像,不仅其舞姿优美动人,引人人胜,其举手投足间的深刻寓意更是充分体现了印度舞蹈的丰富内涵。 印度舞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身体语言异常丰富,尤其是手语更是变幻莫测。据说,舞蹈演员单手可做出28种姿势,双手可做出24种姿势。再加上首、颈、臂、腿和脚的配合,其姿势就不可胜数了。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种种举动,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白昼和黑夜等自然现象。总之,人世间的一切都可以在舞蹈动作中表露无遗。 印度舞蹈还讲究手、眼、心、意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都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可以充分表达出舞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印度舞蹈一般要求以身体语言体现出8种“拉斯”,“拉斯”意即“味道”。这8种拉斯分别是:斯楞嘎尔(爱)、哈谢(诙谐)、格鲁楞(怜悯)、劳得尔怒入威尔(英雄)、帕雅那格(恐怖)、威帕兹(轻蔑)、阿得浦得(惊愕)和尚德(安详)。当然,这8种拉斯还含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比如:爱就包括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情人之爱。对一个舞蹈演员来说,要想完美地体现出各种拉斯,需要十分艰苦的训练。 此外,印度是一个“宗教王国”,方方面面无不折射出神的灵光。舞蹈当然也不例外,在各种各样的传统舞蹈中,关于神的传说往往是永恒的歌颂主题。所以,如果对印度的宗教,尤其是对印度教的各种传说有所了解的话,传统舞蹈就不难看懂了。

  • 索引序列
  • 印度的毕业论文
  • 高色度印染废水的毕业论文
  • 印度神油的研究论文
  • 印度论文答辩
  • 印度舞蹈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