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神拳论文范文

神拳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神拳论文范文

Solomon·Bush朋友,你好。以下分别是老舍和鲁迅的详细资料。首先是老舍: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满族。北京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生平和创作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在这两所大学,相继开设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课程。课余继续从事创作。沿袭原来的艺术取向的,有长篇小说《离婚》和《牛天赐传》等,都写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剧效果。比之早期作品,描写从浅露趋向含蓄,相当圆熟地形成他作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态的风俗画师、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独特的艺术风格。面对愈来愈严酷的社会现实,创作出现两种新的趋势:一是日益关切国家大事,由此触发写作的灵感,如受到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五三惨案的刺激,写了《大明湖》,九一八事变引起他“对国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说《猫城记》的问世;一是更加关怀城市贫民的苦难,以此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月牙儿》叙述母女两代沦为暗娼,《我这一辈子》诉说下级警察的坎坷经历。在《骆驼祥子》中,以农村来到城市拉车的祥子个人的毁灭,写出一场沉痛的社会悲剧。把城市底层暗无天日的生活引进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树。《骆驼祥子》是他个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品。他从30年代初起 ,开始写作短篇小说 ,作品收入《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其中如《柳家大院》、《上任》、《老字号》、《断魂枪》诸篇,绰约多姿,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济南沦陷前夕,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3月,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任总务部主任。抗战8年中,对文艺界的团结抗日多有贡献。他写于抗战时期的作品,也多以直接为民族解放服务为题旨。战争初起,他热情提倡通俗文艺,写作宣传抗日的鼓词、相声、坠子等小型作品,供艺人演唱。随后,转向直接向群众宣传的话剧创作 ,连续写剧照了《残雾》、《张自忠》、《国家至上》等10余个剧本,颂扬民族正气、表彰爱国志士,批判不利于团结抗日的社会弊端,在当时起了积极的宣传作用。自1944年初开始,进入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和所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小说刻画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冲突,于苦难中升腾起来的觉醒和抗争,自然也有消极逃匿和无耻堕落。《四世同堂》是他抗战时期的力作,也是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 。1946年3月,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从事创作和将自己的作品译成英文。新时代的新成就 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老舍立即启程回国。新社会的新气象使他极为振奋,不久就发表以艺人生活为题材的剧作《方珍珠》。1951年初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获得巨大成功。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献给新中国的一曲颂歌。《龙须沟》是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他因此获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50~60年代,他在文艺、政治、社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担任多种职务,但仍然勤奋创作。作品以话剧为主,有《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等,以刻画北京市民告别旧生活、迎接新时代的精神历程的作品较为成功。他还写有散文《我热爱新北京》。自50年代后半期起,老舍在话剧《茶馆》、《义和团》(又名《神拳》)和小说《正红旗下》(未完成)等作品中,转而描绘近代北京的历史风云。《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旧中国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声誉。老舍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思想上艺术上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他写作勤奋,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自溺于北京太平湖。其次是鲁迅: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1898年,18岁的鲁迅,揣着慈母多方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了家乡,到异地去寻求新的出路。他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入路矿学堂。在求学期间,鲁迅开始接触物理、数学、化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并阅读外国文学与科学著作。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更给他带来了一阵惊喜,他从《天演论》所介绍的进化论学说里,接受了一种自强、自立、自主的人生哲学,同时强烈地感受到在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华民族的危机。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两年后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希望毕业以后回国救治像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在仙台,他虽然也遇到了像教解剖学的藤野严九郎先生那样关心自己的老师,但也不时受到歧视;特别是有一次课堂里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看到一个替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旁边竟站着一群中国人在围观。鲁迅受到极大刺激,由此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改变中国第一要著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当推文艺。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他和朋友们热烈地讨论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并于1903年、1907年、1908年公开发表了第一批论文,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思想,呼唤“精神界之战士”。 鲁迅于1909年回国后,一直在痛苦地思索,沉默了将近十年。直到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才在朋友的鼓动下,提笔写了《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这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小说通过一个“狂人”之口,对几千年的旧传统提出了大胆的质问:“从来如此,便对么?”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动,鲁迅一发不可收,连续写了多篇小说,后来编为《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后来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描写题材。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始终关注的是“病态社会”里的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药》里,他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老栓一家生活的贫困,正面展开描写的是他们吃人血馒头的精神的愚昧。在《故乡》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穷,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隔膜。《祝福》的深刻性正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鲁迅同样严峻地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辛亥革命时期独战多数的英雄,在强大的封建传统的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消磨着生命(《在酒楼上》);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力量,只能又回到旧家庭中(《伤逝》)。 鲁迅还说过,他写小说,是因为青少年时代许多痛苦的记忆,使他不能忘却。于是,当年在日本幻灯片里所看到的那些围观的麻木的中国人(鲁迅称之为“看客”),就不断地出现在他的小说中:在《孔乙己》里,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举人残忍地打断了腿),没有引起周围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围观着取笑他;在《祝福》里,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情,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点刺激。而这些人在听厌了之后,又立刻唾弃,对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人们就是这样鉴赏着他人的痛苦,这不仅是麻木,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而在《药》里,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怀着“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信念,自觉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却急急忙忙赶着去“看”他被杀,茶馆里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的谈资。先驱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与流血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在这些描写的背后,读者不难感觉到,鲁迅用一种悲悯的眼光在“看”。他的小说正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如此无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鲁迅由此开拓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毒害与咀嚼。 最充分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这种“民族自我批判”(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造国民性”)特点的,无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自己说,他写这篇小说是为了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于是,中国的读者也就永远记住了,并且永远摆脱不掉这位头戴毡帽的阿Q。鲁迅在他身上发现的是“精神胜利法”:尽管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的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的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过以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小者(小尼姑之类)发泄,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自甘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而一旦造起反来,也是做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奴役他人的梦。因为鲁迅,人们终于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身上的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因此,小说的结尾,阿Q在走向法场前的一瞬间,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样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高声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被震动了。小说后来翻译成多种外文,许多外国读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发现了阿Q,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就表示,阿Q让他想起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这或许表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现象;鲁迅的《阿Q正传》可以说是一部“为人类写作”的作品,它不仅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 鲁迅的《呐喊》《彷徨》不只是以“表现的深切”震撼人心,而且以“格式的特别”吸引了广大读者。早就有人指出,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试验着采用一种新的形式,很少有雷同,充分显示了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例如,他的《狂人日记》用的是“日记体”,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孔乙己》又别出心裁地选用酒店的“小伙计”来讲述故事,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观察与描写孔乙己的可悲与可笑,看客(酒客与老板)的麻木与残酷,而“他”自己也逐渐参与到故事中来,先是“附和着笑”,后又冷酷地拒绝了孔乙己教自己识字的好意,终于成为“看客”中的一员。《药》更是出人意料地将小说的主人公夏瑜置于“幕后”,而以主要篇幅描写人们对他的牺牲的种种反应,让读者在自己的想象中来完成他的形象。《故乡》《祝福》这样的“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都讲了两个故事:在讲述“他人”的故事(闰土的故事、杨二嫂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我”的故事,因而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两类故事互相渗透、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结构。鲁迅这样自觉的形式试验,使他成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作者。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1928年出版)和散文诗《野草》(作于1924-1926年,1927年出版)。这是两部写法与风格迥异的现代散文的经典。《朝花夕拾》最初陆续在报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鲁迅大概是回想起幼时,水乡的夏夜,在大树下乘凉,听老人们谈闲天、说故事的情景。《朝花夕拾》也是在谈闲天,是对生命的童年时代(“朝花”)的回忆与重提。于是,在鲁迅生命历程中,留下印记的人和事都一一流泻在鲁迅的笔端:民间传说中的“无常”,父亲的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还有我们没有提及的幼时的保姆“长妈妈”,一生坎坷的老友范爱农,等等。鲁迅是怀着温馨的爱去回忆的,从中显露出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含着一种深沉的悲哀。《野草》是另一类散文,是“梦”的产物:全书三分之一的篇章都以“我梦见”为开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奇诡的世界:夜半时分的幻觉中听见“吃吃”的声音(《秋夜》);“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影”来“告别”(《影的告别》);青白的冰谷中看见“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死火》);“狗”追着“人”,大声质问,“人”拼命“逃跑”(《狗的驳诘》)……鲁迅把他在儿时敷演童话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借以表达自己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与心理,对人的生命进行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鲁迅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读者也因此有机会借《野草》去窥见鲁迅灵魂的深处。 鲁迅在进行小说、散文创作的同时,又在《新青年》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杂文。五四前后,他在北京期间所写的杂文,编有《热风》《坟》(其中一部分是世纪初写的论文)《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集。1926年8月至1927年10月,鲁迅因北方反动势力的迫害而南下,先后在厦门大学与广州中山大学任教,这一时期的杂文主要收在《而已集》里。1927年底,鲁迅定居上海,开始了他“最后十年”的生命历程,并以主要精力进行杂文创作。先后出版有《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等。 鲁迅曾经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对正在发生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作出最迅速的反应,并及时得到社会的反响。因此,它是鲁迅这样的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民众疾苦的知识分子,与他所处的时代保持密切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鲁迅又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并因此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鲁迅一生都在战斗,怀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民族的奴役、阶级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老人对少年的摧残、强者对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个人的意气,而是为了中国与人类的“将来”,因此他的一切批评“实为公仇,绝非私怨”。鲁迅的15本杂文集,就是从五四前后到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忠实记录,就是一部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而作为一个作家,鲁迅更为关注的是在历史事变背后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应与变动。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那就读读鲁迅的杂文吧。 鲁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奉献出了一本小说集《故事新编》(除3篇写于20年代,其他大都写于1934年和1935年,1936年出版)。这是身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对“故事”(古代神话、传说与史实)的“新编”(新的阐释与激发)。进入鲁迅文学世界的古人,或是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女娲(《补天》)、后羿(《奔月》)、夏禹(《理水》);或是历史中的圣贤人物:孔子、老子(《出关》)、墨子(《非攻》)、庄子(《起死》)、伯夷、叔齐(《采薇》),等等。在传统文本里,这些人都居于高堂圣殿,神圣不可侵犯,但到了鲁迅的笔下,却全都回到日常生活情景中,抹去了英雄的神光,还原于常人、凡人的本相。因此,《奔月》不写射日英雄后羿当年的赫赫战功,而竭力写他功成名就“以后”,成为普通人的遭遇:天下的鸟兽全被射死,再无用武之地,只能整日为吃食而奔波;被人们冷落、遗忘不说,学生也来暗算自己了,最后连老婆(嫦娥)也远走高飞:这“先驱者的命运”的思考与表现,发人深省。《非攻》里的墨子在完成了止楚伐宋的历史业绩“以后”,并没有成为英雄,却遇到了一系列的倒霉事:被搜检了两回,募去了破包袱,“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这最后一笔苦涩的幽默,才真正令人难忘。整部《故事新编》充满了鲁迅式的幽默,而骨子里仍然藏着固有的悲凉;此时的鲁迅正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身心交瘁之中,却能写出如此从容、洒脱的文字,这正意味着他的思想与艺术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1936年10月19日,这位本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文学大师,放下了手中的笔;这位思想的巨人,停止了思想。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三个字:“民族魂”。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青、鸿来、□予、舍、非我等笔名。满族,正红旗人。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1900年--19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1912年,小学毕业后,他在普通中学读了半年;翌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1920年 9月,提升为郊外北区劝学员,还陆续兼任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经理等职。 老舍旅居英国5年。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1928年老舍在伦敦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国。1936年 9月起在《宇宙风》上连载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最为成功的是话剧《茶馆》(1957)《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1966年8月24日,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幸去世,格外令人感到惋惜。

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笔名有“舍予”、“老舍”。 1926年7月,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一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层市民生活,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 不幸的是,老舍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不堪忍受屈辱于1966年8月24日投湖自尽,中国文学界的巨星陨落了。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满族。北京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生平和创作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在这两所大学,相继开设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课程。课余继续从事创作。沿袭原来的艺术取向的,有长篇小说《离婚》和《牛天赐传》等,都写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剧效果。比之早期作品,描写从浅露趋向含蓄,相当圆熟地形成他作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态的风俗画师、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独特的艺术风格。面对愈来愈严酷的社会现实,创作出现两种新的趋势:一是日益关切国家大事,由此触发写作的灵感,如受到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五三惨案的刺激,写了《大明湖》,九一八事变引起他“对国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说《猫城记》的问世;一是更加关怀城市贫民的苦难,以此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月牙儿》叙述母女两代沦为暗娼,《我这一辈子》诉说下级警察的坎坷经历。在《骆驼祥子》中,以农村来到城市拉车的祥子个人的毁灭,写出一场沉痛的社会悲剧。把城市底层暗无天日的生活引进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树。《骆驼祥子》是他个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品。他从30年代初起 ,开始写作短篇小说 ,作品收入《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其中如《柳家大院》、《上任》、《老字号》、《断魂枪》诸篇,绰约多姿,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济南沦陷前夕,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3月,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任总务部主任。抗战8年中,对文艺界的团结抗日多有贡献。他写于抗战时期的作品,也多以直接为民族解放服务为题旨。战争初起,他热情提倡通俗文艺,写作宣传抗日的鼓词、相声、坠子等小型作品,供艺人演唱。随后,转向直接向群众宣传的话剧创作 ,连续写剧照了《残雾》、《张自忠》、《国家至上》等10余个剧本,颂扬民族正气、表彰爱国志士,批判不利于团结抗日的社会弊端,在当时起了积极的宣传作用。自1944年初开始,进入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和所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小说刻画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冲突,于苦难中升腾起来的觉醒和抗争,自然也有消极逃匿和无耻堕落。《四世同堂》是他抗战时期的力作,也是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 。1946年3月,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从事创作和将自己的作品译成英文。 新时代的新成就 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老舍立即启程回国。新社会的新气象使他极为振奋,不久就发表以艺人生活为题材的剧作《方珍珠》。1951年初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获得巨大成功。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献给新中国的一曲颂歌。《龙须沟》是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他因此获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50~60年代,他在文艺、政治、社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担任多种职务,但仍然勤奋创作。作品以话剧为主,有《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等,以刻画北京市民告别旧生活、迎接新时代的精神历程的作品较为成功。他还写有散文《我热爱新北京》。自50年代后半期起,老舍在话剧《茶馆》、《义和团》(又名《神拳》)和小说《正红旗下》(未完成)等作品中,转而描绘近代北京的历史风云。《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旧中国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声誉。 老舍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思想上艺术上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他写作勤奋,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自溺于北京太平湖。 回答者:532914557 - 秀才 二级 11-17 14:4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口》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著作书目:《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的代《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Z9,人间《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骆驼样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残雾》(话剧)1940,商务《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中西书局《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月牙集》(短篇小说集)l948,晨光《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老舍选集》1951,开明《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老舍短篇小说选》19567,人文《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茶馆》(话剧)1958,戏剧《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人文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在这两所大学,相继开设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课程。课余继续从事创作。沿袭原来的艺术取向的,有长篇小说《离婚》和《牛天赐传》等,都写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剧效果。比之早期作品,描写从浅露趋向含蓄,相当圆熟地形成他作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态的风俗画师、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独特的艺术风格。面对愈来愈严酷的社会现实,创作出现两种新的趋势:一是日益关切国家大事,由此触发写作的灵感,如受到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五三惨案的刺激,写了《大明湖》,九一八事变引起他“对国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说《猫城记》的问世;一是更加关怀城市贫民的苦难,以此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月牙儿》叙述母女两代沦为暗娼,《我这一辈子》诉说下级警察的坎坷经历。在《骆驼祥子》中,以农村来到城市拉车的祥子个人的毁灭,写出一场沉痛的社会悲剧。把城市底层暗无天日的生活引进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树。《骆驼祥子》是他个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品。他从30年代初起 ,开始写作短篇小说 ,作品收入《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其中如《柳家大院》、《上任》、《老字号》、《断魂枪》诸篇,绰约多姿,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济南沦陷前夕,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3月 ,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任总务部主任。抗战8年中,对文艺界的团结抗日多有贡献。他写于抗战时期的作品,也多以直接为民族解放服务为题旨。战争初起,他热情提倡通俗文艺,写作宣传抗日的鼓词、相声、坠子等小型作品,供艺人演唱。随后,转向直接向群众宣传的话剧创作,连续写剧照了《残雾》、《张自忠》、《国家至上》等10余个剧本,颂扬民族正气、表彰爱国志士,批判不利于团结抗日的社会弊端,在当时起了积极的宣传作用。自1944年初开始,进入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和所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小说刻画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冲突,于苦难中升腾起来的觉醒和抗争,自然也有消极逃匿和无耻堕落。《四世同堂》是他抗战时期的力作,也是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1946年3月,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从事创作和将自己的作品译成英文。 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老舍立即启程回国。新社会的新气象使他极为振奋,不久就发表以艺人生活为题材的剧作《方珍珠》。1951年初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获得巨大成功。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献给新中国的一曲颂歌。《龙须沟》是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他因此获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50~60年代,他在文艺、政治、社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担任多种职务,但仍然勤奋创作。作品以话剧为主,有《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等,以刻画北京市民告别旧生活、迎接新时代的精神历程的作品较为成功。他还写有散文《我热爱新北京》。自50年代后半期起,老舍在话剧《茶馆》、《义和团》(又名《神拳》)和小说《正红旗下》(未完成)等作品中,转而描绘近代北京的历史风云。《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旧中国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声誉。 老舍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思想上艺术上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他写作勤奋,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自溺于北京太平湖。

跆拳道毕业论文范文

很快,所以几乎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上学后,一旦别人有什么地方比我强,我的心情就很差。为了让我有一个好的心态,爸爸妈妈就选择了一个他们认为我最不擅长的体育运动——跆拳道。因为爸妈认为,跆拳道是一项考验耐力,锻炼意志的体育活动。而且,他们还有另外一个考虑,跆拳道是我不擅长的运动,那我就一定会遇到挫折。他们希望我能在挫折中悟出一些道理,变得更加坚强。训练的第1、2两天我非常轻松,因为这两天的动作很简单,只要懂一些礼仪,会跑步,会做准备运动就行了。可是第3天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第3天教练就要让我学太极二章了。太极二章的步伐就是一个“王”字形。谢教练边讲解边给我们示范一遍,一招一式,紧扣相连,动作优美,打得真是好看,而且看似简单容易。但轮到我们练习时,才发现好难哦!“先站立在一个点上,左脚向左迈一小步,同时左手下隔挡,挡出来,对了,然后上步,冲拳!”前面,教练讲得头头是道,后面,学员们做得东倒西歪。但不敢笑,继续跟着练。“左脚向前迈,呈弓步,对,然后左手下隔挡,上步,冲拳……”教练回过头来,巡视着大家说:“这是‘王’字的第一横,下面我们来学第二横。”边说边转过身去继续讲解。“左脚跟上来,右边中隔挡,上步。”他眼睛朝旁边瞄一下,大声道:“不对,应该这样……”还好!教练没有指名道姓。我惊出一身冷汗,教练纠正完错误,又进入下一个动作的传授……我做到这里已经晕头转向了,不想在学下去了!于是,漫不经心地上完了这一节课。下楼时,我看见跆拳道馆的墙壁上贴着《跆拳道精神》。我止住了脚步,停在那儿看。写着:能否以跆拳道树立武道世家,在于所有专心致志于此项事业的学员们能否实践我们的座右铭,即能否实践跆拳道精神。跆拳道精神是--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我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第4天,我很认真地跟教练学习,回家后又训练。终于,3天后,我会打标准的太极二章了!我从跆拳道中的悟出的道理:遇到困难是不可

试论跆拳道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论文关键词:跆拳道;青少年;素质教育;促进作用。论文摘要:跆拳道运动作为一项源远流长的民族体育项目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它具有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功能,其功能是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智力发展,身心素质,青少年美育素质,爱国主义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校体育全面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跆拳道同中国武术一样都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精神。跆拳道是人们把人类生存的本能意识通过肢体有力的动作表现出来,其所有动作都是以自身的防卫本能作为基础,然后逐渐变为一种主观信念,从防御动作发展到进攻形态,最终达到自动化的行为阶段。一、跆拳道运动简介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60年代初期韩国人着手制定向世界推广和宣传跆拳道计划,不惜重金成批向世界各地派教练,很快跆拳道在亚洲继而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开展。跆拳道是人们把人类生存的本能意识通肢体有利的动作表现出来,其所有动作都是以自身的防卫本能作为基础,然后逐渐变为一种主观信念,从防御动作发展到进攻形态,最终达到自动化的行为阶段。跆拳道运动是一种利于青少年生长发育,增加成人体格的运动。跆拳道的技术着眼于关节活动,以促进身体的柔韧性,同时伴随提腿、挥拳、大声呼叫等运作,人体内的压力也随之得到宣泄,它的攻击性很强,当防守性更高是适合现代化人练习的防身术,跆拳道比赛危险性不大,观众可无负担,轻松欣赏,学者还可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练习目的就在于通过身心的双重修炼,促进体格和人格的完善。道的本身蕴藏着一种精神追求和信念,最重要的一点是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为正义献身的崇高精神。道,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要求练习者须具备勇猛、善战、敢打敢拼的素质,培养坚韧不拔的作风,讲究礼仪修养以及完善的人格。二、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在人的固有"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开发促进人的"发展水平"的工作与活动,所以"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操作教育,而是一种具有发展水准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在现阶段,可以说是培养"四有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已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强调人的素质发展和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它使青少年学会学习,培养青少年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的能力。练习跆拳道可内修精神、性情,外修技术、身体,培养出常人难以达到的意志品质和忍让谦恭的美德,是培养人们优秀品格的有效方法,并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爱国精神。而这一切,都是在人的心理适应能力的基础上引导进行的。跆拳道练习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练习中要以"礼义廉耻,百折不屈"为宗旨,因此,可以培养人顽强果断、耐劳的精神,磨炼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品质,养成礼让谦逊、宽厚待人的美德,造就人热爱祖国、勇于献身的思想,为社会和国家造就具有优秀品质的建设者。三、跆拳道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学校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跆拳道即是一种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还是东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对青少年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美育素质、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及智力发挥等具有重要作用。1、跆拳道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促进作用人们常把学校比作是个小社会,而一个小社会包括个人、集体等等。因此它们之间必定存在着关系。青少年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而跆拳道继承和发扬了讲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十分重视礼仪的教育,这种礼仪的教育可使青少年能把学习跆拳道的目的并非逞强斗狠,而是懂得做人的道理。跆拳道不仅要求练习者学习跆拳道的技术,而注重对跆拳道礼仪、道德修养的学习和遵从,每一次练习都要求"以礼始,以礼终",还有人的礼仪、忍耐、谦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古语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敬我一丈,我将你顶在头上"说的就是一种待人处世的态度与跆拳道倡导的"以礼始,以礼终"的要求不谋而合的,跆拳道的理论认为:一个跆拳道练习者,他的言行举止体现着他本人的人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品性,而跆拳道教育的实质是对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2、跆拳道对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中国的青少年基本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可是这些他们在学校得到都是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却忽视其它知识的学习,但这个社会所需要人才的趋势不只是专业人才,而是通才。青少年学习跆拳道的同时也是对跆拳道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过程就是对文化素质的提高。朝鲜半岛是我国的友好邻邦,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跆拳道远动也不例外。从项目本身可以看出跆拳远动的精神实质内涵和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相融性,特别是我国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这项运动的"体","用"两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跆拳道运动中蕴藏着中国古文化修养中"内用黄老,外用儒求"的深刻涵义,以道家为"体",以儒家为"用"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动力。通过跆拳道基本知识的教授,不仅可以使青少年掌握运动技术,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还可以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对其进行智能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求知欲望,丰富青少年的民族体育文化知识,领悟东方传统文化,拓宽青少年知识面。3、跆拳道对大学青少年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跆拳道实战的步法、手法来看,它要求运动者灵活、快速、敏捷、多变。因此,运动者必须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对方的一举一动。这样才能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俗话说脑袋越用越聪明,这样讲是通俗的,按照科学的方法就是可以通过改善青少年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技能状况,全面发展观察力,广泛的训练记忆力,启迪诱导想像力,帮助提高思维力,为智力开发创造良好的生理环境条件。素质教育以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跆拳道恰好是培养青少年开动脑筋,不断创新,发挥想象力的新兴学校体育运动项目。现代跆拳道运动是从远古时候人们为了生存的简单搏斗方法中,经过长期实践的演变、完善和不断创新而发展起来的。从另一种角度来讲,没有人们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发展就不会有现在的跆拳道和将来的跆拳道。因此可以看出,学习跆拳道能很好的促进青少年的智力发挥。4、跆拳道对青少年身心素质的促进作用(1)跆拳道对青少年体质的促进作用跆拳道的技术动作是由全身协调配合,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腿法来表现。他能很好地促进人体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协调等全面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目前,由于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活动相对减少,青少年参加的体育活动也是很少的,身体健康状况逐年下降。这种趋势很是让人担心。今人欣慰的是人们逐渐认识到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从事跆拳道运动练习的人数与剧增。通过对青少年入校的体质调查数据的体质与练跆拳道两年后的体质数据对比发现,练习跆拳道的人的身体素质都有大幅度提高。由于在比赛和平时训练中要经常临场应变技战术,或是快速进攻,或是主动后撤再反击,或是腾空劈腿,或是后踢接后旋踢,这对习练跆拳道的人的身体素质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通过跆拳道练习可以提高神经中枢的灵活性,提高神经中枢协调各器官的能力。(2)跆拳道对青少年生理素质的促进作用跆拳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同人类历史本身一样久远,自从人类学会保护自己,跆拳道的原始特征就自然地形成了。凡是一切的生命体在下意识之中,都自然具有保护自己生命的强烈本能。比如,当身体突然遭受到攻击时,或他人想加害于自己时,我们都会不知不觉地利用各种动作,使身体避开攻击,如把两手上举于胸前,以保护脸和胸免遭伤害。人类一直很重视生命的维持和需要,跆拳在人的生理发展中,无论是对内环境还是外环境的变化,都能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调整。(3)跆拳道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促进作用跆拳道运动作为一种艺术想要得以持续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跆拳道是一项利用拳和脚进行搏击的对抗性运动,在练习和比赛中,青少年每完成一个动作,都伴随着大声的叫喊,发出"啊!"、"呀!"、"哇!"等等的声音,这种发声叫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喊能使自己兴奋起来,使自己的大脑运动中枢振奋起来,刺激自己的机体迅速进入兴奋状态,稳定自己的情绪;大喊能分散对方的注意力,增加自信心,起到凝神壮胆的作用。比赛还可以调节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在比赛中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掌握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能更快、更准、更有效的攻击对手。跆拳道通过竞赛,品势和功力检验等运动形式,使练习者增强体质,掌握战术,并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跆拳道练习,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的形体美,还能够正确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跆拳道的练习和比赛来化解心理压力,从而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5、跆拳道对青少年美育素质的促进作用在以往中国青少年文艺节目的舞台上获得掌声最多的往往是中华武术节目。在第25、26届奥运会开幕晚会上,跆拳道的表演可以说是征服了世界,它独特的魅力,它的不同凡响让世人惊叹!而现代的跆拳道运动容竞技、健身、娱乐表演和个人晋级为一体,由此可见跆拳道本身具有较强的表演性质,所以跆拳道运动也为美育素质教育提供了基础,跆拳道的学习可以培养青少年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青少年的情操,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6、跆拳道对青少年的意志品质也有促进作用意志品质是意志的具体表现。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习跆拳道真谛的保证,如果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经常稳定的表现在他的各种行动中,这种品质就成了他的性格特点。人的意志品质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互相联系的。而跆拳道的学习是对学习者意志品质的全面锻炼和培养。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贯穿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根本宗旨。所以,学习跆拳道可以培养人顽强、果断、自信、坚毅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竞技体育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跆拳道最早是由韩国人推向世界的一项体育运动,作为一项以腿法为主要进攻手段的竞技运动项目,具有极高的技击实用性和观赏性。目前这一新型的运动项目与健身方式倍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自1955年被正式命名为跆拳道以来,它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在世界各地掀起了跆拳道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经形成完全独立的国际体育组织和正规的国际比赛。1966年国际跆拳道联合会(ITF)成立。1973年世界跆拳道联盟(WTF)成立。2000年跆拳道被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目前,国际跆拳道协会拥有159个会员,名列世界体育单项组织前列,全世界练习跆拳道的人数达到7000万左右。 随着跆拳道运动在国际体育界的蓬勃发展和奥运会正式项目的确定,我国体育界意识到开展跆拳道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跆拳道项目已列入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争光计...更多划》。全国各省、市、区、体育院校以及行业体协均成立了专业队,参赛队伍及运动员人数屡创国内单项锦标赛之最。以陈中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获得了女子67公斤以上级冠军为标志,我国跆拳道竞技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迄今为止,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和亚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上共夺得个人项目5枚奥运会金牌(含台湾2枚),数十枚世界(洲际)奖牌。随着中国运动员在竞技场上的出色表现,大众跆拳道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跆拳道协会,大大小小的跆拳道俱乐部和跆拳道场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仅仅北京、西安和杭州注册的跆拳道馆就有500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包括港、澳、台)练习跆拳道人口已超过500万,大众跆拳道的不断发展和规范为高水平的竞技跆拳道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可以预见跆拳道在中国已经步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快速通道。 但是伴随着跆拳道运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本文旨在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影响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的社会学因素、目前我国开展的情况及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从竞技跆拳道和大众跆拳道两方面着手进行深入研究并寻找对策方案,为今后能更好的推动跆拳道运动在我国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出建议,为我国跆拳道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形成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个不是很难了,但是没人会帮你写,建议你自己写吧,如果实在写不出来也没什么,毕竟论文那东西没什么大意义,到万方数据中复制,粘贴一篇好了

跆拳道忍耐论文范文

从我第一天开始学习跆拳道,到今天已经有四年多了,每周几次的跆拳道训练已经成为习惯,跆拳道对于我也从开始的好奇和兴趣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走进道馆 上大学的时候就想学跆拳道,已经忘记为什么,但是那个时候爸妈不让,自己经济又没有独立只好作罢,日子一久就渐渐忘记了。几年之后海岩的小说《玉观音》出版,看到其中一段“她突然停住,一个就地转身,一只脚飞旋起来,又高又快,在空中闪电般地画了半个圈,砰地一声击中我的头部。我‘哎哟’叫了一嗓子,整个人斜着摔了出去,狠狠地摔在了马路牙子上。我的酒醒了,我惊呆地看着安心。我意识到她刚才那突如其来的一击,竟然是一个做得极其漂亮甚至堪称完美的‘后摆腿’!”忽然想起过去我曾经想学跆拳道的,这个时候的我已经工作,于是就这样走进了道馆。 跆拳道训练 开始的好奇过后,随之而来的是枯燥的腿法、“可怕”的柔韧练习和体能训练,还有不断的伤病,当然也有道带颜色的变化。不知不觉,四年多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前四年都是抱着好玩、开心的心情去锻炼的,每次训练和朋友们聊聊天,运动一下就好,考级也是得过且过,60分万岁,因此一直都是最偷懒的一个。心里懒了也经常给自己找个理由不去。 四年多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过不能去锻炼的时候,时间长了就会想“算了,不去了吧”,要知道懒是会慢慢变成习惯的,但是在心里同时又会有那么一点不舍,最后还是回去了。所以有时候想想,坚持与不坚持也就是一念之差。 在这期间我也有过换一种运动方式的念头,并且尝试过很多种其他的运动,但是没有一种运动能像跆拳道一样让我用期待的心情去训练,带给我好心情。一到训练的日子,下班之后心情就会轻松起来,哪怕要绕过半个三环路也无所谓。在车站到道馆的一段路上心情会越来越轻松,脚步也会加快,来到道馆看到可爱的教练和朋友们,多么不好的心情都会跑掉,哪怕不训练仅仅和朋友们聊聊天都是很开心的。进入道馆的门就像进入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身边的是是非非在那一个半小时里完全抛之脑后,只专注于跆拳道,那一个半小时才是真正的开心。 渐渐的,每周训练的日子让我期待,而那几个小时也是我最开心最放松地时候,工作越忙、心情越不好的时候我就越想到道馆来。有时候想想,跆拳道也挺枯燥的,腿法、品势、可怕的体能和柔韧训练、不断的受伤,我都搞不清自己到底喜欢跆拳道什么,但是居然也坚持了四年多。我想,道馆里轻松的气氛,运动之后身体的舒适和心理的放松才是跆拳道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让我真正坚持下来的原因。我一天比一天被这项运动吸引,至于最开始走进道馆的原因已经忘记,现在的原因就是“我要去道馆”。 困难 最困难的曾经是横踢、旋风踢。同样是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一点点进步,甚至让我不想再练下去,同样是在不想坚持的时候又坚持了一段,然后同样也是忽然有那么一天就会了! 后摆刚开始我也觉得很难,不过因为已经决定要考级,所以还是耐着性子认真练下去,师兄也很耐心的教我,我还是比较快的学会了。考完一级那天回家看到电视里正在重播《玉观音》,忽然间想起“过去我就是因为这个才去练跆拳道的,现在终于学会了!只不过用掉了四年的时间”。 讨厌 品势曾经是跆拳道中我最不喜欢甚至可以说是讨厌的部分。因为从小学习套路类的东西一直都很差,所以从一开始就不喜欢品势,不喜欢自然也练得少,太极一到八章我觉得我根本就不可能记住。现在也全会了,而且其实是在半年内完全练会的。看来并不是难,只是不想学,给自己找个借口罢了。现在总是练习,并且在了解品势的含义之后,好象有点喜欢品势了。 害怕 柔韧练习是我最害怕的部分,现在也是如此,因此到现在都没有把韧带拉开,虽然明知道这对腿法有极大的帮助,但实在是太疼了。每次自己练习是能偷懒就偷懒,如果是教练亲自“帮忙”,那肯定是逃不掉的,只能想着“忍耐克己”撑过去。 受伤 训练之中受伤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次受伤还是白带,对距离掌握得不好,横踢踢靶练习时脚踢到同学的手上,此后的两年,这个伤每2-3个月都会复发一次。最严重的一次是两年之前,踩到对方的脚面造成的踝关节扭伤,一个星期不能上班,3个月不能训练,一年之内不断复发,直到最近一年才好些,但是至今仍旧不敢做后踢、推踢、侧踢等等踝关节需要弯曲的动作,也不敢去踢大脚靶。 其余的磕磕碰碰不计其数,小腿和膝盖经常“五颜六色”,旧的瘀血还没散又有新的瘀血。还有膝关节的慢性损伤。 收获 跆拳道技术:跆拳道的知识和技术是收获的一部分。包括不断提高的级别,不断变颜色的道带。目前为止还没有遇到需要用跆拳道防身的时刻,但是长时间的锻炼让我的反应能力和警惕性得到提高。 对跆拳道精神的理解:“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 刚开始对于道馆里面的礼节很不习惯,觉得很麻烦。直到有一天,我对新来的同学说“进出道馆要向国旗鞠躬”才发现自己已经完完全全接受了这些礼节,并且视为理所当然。 “百折不屈”: “百折不屈”的本义是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我的理解是遇到困难当然要坚持,不要轻易放弃,但是在不违背原则和最终目标的情况下,可以作适当的修改和妥协,这么做并不是放弃,一定的让步会更快更好的帮你达到目标。这才是真正的百折不屈。 最大的收获:我的工作每天八小时都对着电脑,周围的同事都有不同程度的颈椎和腰椎问题。每周几次的训练,让我充分的运动,颈部和腰部都得到了很好的活动,因此我大概是唯一一个没有任何问题的。到了道馆看到那么多熟悉又可爱的面孔,心情就会不由自主的好起来。很多次累了不想训练,或者到了道馆门口不想进去,最后总是被一张张笑脸吸引进去。大汗淋漓和身体的疲劳之后就是心理的放松,回到家洗个澡躺到床上,醒来又是新的一天,很多事情还可以从头再来。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跆拳道给我一个健康的身体、愉快的心情和一大群可爱的朋友,这也是我练习跆拳道最大的收获!

由于期末这段时间复习紧张,近乎于有两周没练跆拳道了,动作比划起来也有些生疏。而最令我担心的就是两天后的跆拳道交流会了,我的动作不太熟。所以,我只能临阵磨枪了,成功与否就听天由命了两天后的交流比赛到来了,地点在二里庄道馆,阳光和煦,万里无云,我的心也空落落的。进了道馆,我看着别人胸有成竹的样子,心里就更紧张了。这下可完了,要是大家都会做,就我不会,那可多丢面啊!我慌慌张张地进了更衣室,边换衣服脑子里边想跆拳道动作,虽然都会,但由于长期没练的缘故,还是心里没底。走出更衣室,迈进赛场,看着他人自信欢笑的表情,仿佛都在嘲笑我一人。张俊伟看我独自呆呆地站在那里,突然拍了下我的肩膀,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干嘛”我略微愤怒地说。“想什么呢”他问。“没。。没什么,只是一段时间没练跆拳道了,对下面的比赛没底”“我当什么事呢!别担心了,只要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就行了,不必在乎其他的。赶紧做做准备活动吧!”张俊伟硬把我拽去做活动,我心情也平静了许多。觉得也没什么,坦然面对吧!比赛开始了,同时最要命的事也很快发生了。在比套路时,由于紧张,忘记了最后几个动作了。当时整个人就像瘫了一样,毫无思绪。裁判示意让我重打一遍。我深吸一口气,使劲拍了拍脑门,放松身体,整理了下道服,准备重新接受挑战。经过我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比赛。虽然没有拿到名次,但却真正认识到了跆拳道的精神——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名次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一名跆拳道武者,要领会它的精神,才是胜于技艺的伟大使命与灵魂!

我最喜欢的运动要属跆拳道了,今天下午像往常一样去练跆拳道。我一定要把跆拳道练得好好的。我希望我能成为一名教练。我也希望能成为打跆拳道最棒的人。如果有一天我能打败天下无敌手该多牛啊。今天,我练得格外用心,为实现我的愿望,我要努力!

礼义廉耻跆拳道学生要互相尊重,友爱。每次上下课向师傅或(助理)教练致敬,每次训练尽可能早到或至少不迟到都是起码的礼貌。(礼为尊卑要分明,义为事之宜。--古语)跆拳道学生要是非分明,有羞耻之心,努力使自己成为正直和有道德的人。(廉为廉洁方正,耻为识羞耻。).忍耐克己忍耐是用来克服跆拳道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秘诀。只有忍耐,才能超越自己,在跆拳道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如果不自我控制,那么跆拳道学生和街头打架的也没有什么区别。一个人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无论在面对对手或个人事务的时候都会丧失判断,而无法正确处理情况百折不屈有个记载广泛流传于世的最伟大、最勇敢战斗的简朴碑石,此碑文上写道:"这里安息尽全部义务的三百名勇士。"这是说LEONIDAS和他的最勇敢的三百名部下在THEMOPHYLAE与强大的XERXES对敌时,向全世界显示了什么叫百折不屈的气魄。即以他的勇敢和坚强意志对占有绝对优势的敌人,丝毫不屈服,不畏惧,坚持奋战到最后,体现了百折不屈的气魄。一个真正的跆拳道人是谦虚、正直的。若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论对方是谁或其人数有多少都会应丝毫不畏惧,不犹豫,果断的向前迈进。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明知是正义的也不敢大声高喊,更不敢站出来的人,是没用的胆小鬼;向着既定目标,以百折不屈的精神,正直的倾注一切精力,就没有失败的人。

陈式太极拳论文范文

陈氏太极拳基本步法转换原理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9-11-18 查看次数:102有着三、四百年历史的陈家沟太极拳功夫,练它对人的身体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这是练习太极拳人共同思考的问题。自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全民推广太极拳健身运动,时间已经过去了50多年,为什么有不少人还在为“操与拳”之间的区别而发生争执呢?那些以口舌之争的人,肯定不是用身体结构的变化来求证太极拳所能练到的境界,他们只是用头脑的想象力来推理太极拳如何地好,而不是真正的舍出身体来探索太极拳境界。也就是说,学太极拳练法之人,没有一个正确目标,而导致练拳方法不正确,从而留下了练习太极拳“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的病根。要想彻底解决“双重之病”,首先要明太极拳运动原理,而后是体会师父所传方法在身体中的作用。拳理至简至深,只是无法言传,它就在身体运动的毫厘之间。如今对太极拳的传播有这样一种说法:过去人文化水平低,功夫高,而理论少。现在人文化水平提高了,却出现了理论多,而功夫低的落差。其实对于太极拳的初学者而言,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如何练出高功夫,而是如何掌握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要领。无论初学者的目的是提高身体素质(治病、健身、养生、长寿等),还是想练成天下第一的功夫。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练太极拳之人根基要稳。这个根基稳,主要根源是在步法转换上,身体只有在步法稳定时,才能出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上虚、下实的静如山岳功夫境界。有人会问,能在太极拳运动的招式中,体会到静如山岳的功夫吗?能,如果体会不到就不是太极拳。学好太极拳,可使人们从健身层次,提高到认识身体结构的层次,最终转变到开发身体能量的层次。身体上的这个转变过程是一次次质的飞跃,它即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初学太极拳的人,可以在明理老师指导中,马上就能在身体松弛之中,体会到自己身体中存在静如山岳的功夫。复杂的是;这种体会离开老师的指导,自己在身体上就体会不到了。悟性差的学员认为是老师人,悟性一般的学员半信半疑,悟性好的学员勤练之。不是老师人,老师让学员体会时,是将学员身体的骨骼拆开了,而后按照结构力学原理,从新调整骨骼之间的间架结构,使身体之中即刻就能出现一种膨胀的支撑力。对身体上的这种潜能开发,如同现实生活中盖的高楼大厦,修建的桥梁、隧道等等实物。身体也是如此,只要是间架结构搭配的合理,就能出现一种超出寻常的承重能力。而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不知道自己身体结构之中有这种潜能,更不知道能量的变换是在毫厘之间。其实稳定的步法,就是腰部往下的各个关节的合理搭配。身体上的这个技巧,对明理的老师而言,一般在教学时都会根据桩功的方法让学员体会。绝大多数学员在体会时,是在寻找运动方法的对错,而不是体会身体结构的变化关系。听我讲之后,有的学员会埋怨老师不把道理讲情楚。根据我的太极拳学、练、研、传过程判断;不明理,责任不在老师。是自己身体基础达不到太极拳的要求,而急于求成,导致身体固定不住协调运转规律。即使是老师把运动原理讲的特别透彻,身体上也是无法掌握到这个层次的。我以师父拳谱中的基本步法为例,讲步法转换体会;从陈氏太极拳外形看,大多是以三七步为主。三七步在有些武术拳种中叫做“牮桩步”,“牮”字典上解释为;房屋倾斜,用长木头支起弄正。我们练太极拳要想立身中正,只有这种步法是最合理的。可以说步法转换的好与不好,决定了太极拳的功夫境界。而步法转换的对错,完全在于膝关节的运转,它决定身体的承重能力,如果保护的不好,就会一事无成。当太极拳练到“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层次,你就能体会到太极拳运动如同桩功的境界。身体上骨肉运动是被动的,身体的协调运动完全是被气息的收方所牵引,身体只有练到此时,“松”才到了一个层次。膝关节的运转,只是身体之中九转中的一转,但是这一转可以决定你练太极拳最终的境界。怎样练习才能成功呢?我在以前的体会中写的很清楚。细节是这样的,首先一定要按照拳谱的姿势,摆正自己的拳架,调整好三七步,拳架姿势不要过低,身体有下蹲意识就可以拉,是意识和气息有下沉之意,而后全身不要动,上身保持中正,头上顶,全脚掌着地,在身体松静中体会静如山岳的境界。膝关节怎样的运转是关键的问题,如果都会练就不能出现“操、拳”之争了。初始是用三七步分开身体重心,通过两腿之间的重心作用,使脚底与地面产生摩擦后出现拧力,促进踝关节转动,催动小腿转动,带动膝关节划圈运转,将支持身体重心的三七弓步旋转到另一侧。在这种运动中保持三七弓步的步形不变,上身不要偏,身体如立轴随之转动大约45°,到位之后在反方向转动运行。就这样来回地转换身体重心,如此反复练习,举一反三,熟能生巧。随着功夫的增长,慢慢就会体会到,身体的重心不是指身体自重,而是指意识与气息下沉,这种劲与地面之间有一种支撑力,当体会到二力济压作用平衡时,膝关节出现揉搓的自转现象,身体之中的每个关节都跟随脚底运转而运转,使身体形成了螺旋旋转的整体转动功夫层次。膝关节这样的缓慢转动,可以促使身体的各个关节运转灵活,防止膝关节受到意外伤害。在膝关节缓慢运转的同时,也能控制住了身体乱动的毛病,慢慢地就练到了太极拳协调运动的基础。练到此时方知,师承太极拳是从有形之中练出意气,再练到身体随意气自然运动。而不是从简化太极拳套路,练到传统太极拳套路,再练刀、枪、剑、棍等器械的太极拳学练过程。作者:于兴亚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着法、要领(75式)(一)第一势 金刚捣碓势名考释: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要领:陈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第一势共7个动作。眼法以正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歌诀: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学用精。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第二势 揽擦衣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陈式原名揽擦衣。洪师因它的着法是从右外侧接手。截拦来劲,发劲迅速轻灵,擦衣而发,不是将对方揽在怀中的,故改为拦擦衣。有人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式原名为懒扎衣,于陈式理法不合。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式揽擦衣势不同,故不采用。陈式太极拳一路共4个揽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个。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前两个动作的步法仍为上势金刚捣碓的小正马步,只是由于身体左右旋转,而变换腿部缠法,并未变步型;从第三动作起才变为右扑步,右侧马步,而成右弓蹬步。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进步靠、肘、按、挤等法。当年我学此势时,系左手按于左腰,现今习陈式新架者,左手多合在腹前左侧,洪师改为合在心口前。歌诀:揽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随势肘按螺旋挤,体松气顺神要凝。第三势 六封四闭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在陈式太极拳各种着法中,都含有这两层意义和作用。陈式老架第一路(十三势)无此名,其他几路则有此名,108势太极长拳中也有此名。陈鑫先生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也无此名,但曾说搂膝拗步亦可名六封四闭。一个手足斜开的大敞门势子,反以封闭为名,意更深远。各势太极拳仍有“如封似闭”势名,与此势毫无相同。当今陈式一路有6个六封四闭,二路(炮捶)只有1个。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头套)虽无六封四闭之名,但在揽擦衣与单鞭连接之处有掤捋挤按的动作练法,今命名为“六封四闭”。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右凡五转。步法从右弓步变右侧马步。右扑步。成左后虚步。手法包括掤、采、捋、按等法。据洪均生先生讲,陈发科师爷教此势时总说:捋时左手贴腰向里缠,右手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而且捋的姿势是用右腕掌之间搭在对方的左肘关节外上侧。说必须这样四两拨千斤中的“拨”方能有作用。从来不许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认为手总托不动对方肘部下沉的劲。但如今一般习此势却都左手逆缠,高齐左眼,而且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不知从何时何人变的。歌诀:六封四闭捋采变,顺势左捋塌外碾。上引下松随敌意,跟步双按闭中封。第四势 单鞭势名考释:此势是象形的,势子完成时两手左右展开,如同横担一条鞭似的。陈式一路有7个单鞭,二路(炮捶)只有1个。陈鑫先生在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说:“左转身蹬一根一势也名为中单鞭,并说明作用为手脚齐用法。“今已无人知晓。各式太极拳名均相同。要领:此势共有5个动作。眼法在一、二两动作注视右前方。从第二动作完成,便转向左前方。身法右、左、中、左、右凡五转、步法从左后虚步,变左前虚步,左小扑步,左侧马步,成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引左按,左引右挤,左进步靠、左肘、左按、挤等法。陈式太极拳行拳要则背诵篇/沈家桢陈式太极,要则有八,行拳走架,皆须依它。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心为令,气为旗。意识支配动作,先“意”动而后“形”动。谱云: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外部神态,是内在心意显露于外的表现。神气外显的中心环节,是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外部的动作之中,并在神态上表现出注意力的专一和活泼无滞。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意稍一松懈,外神就会散漫。二、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谱云:神聚气敛,身手放长。虚领顶颈、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是身躯的放长;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的旋转,是手足的放长。身肢放长的关键要领,在于先从用“意”着手,在思想上具有放长和松开的意念,从而促使身肢上具体的放长和松开。这样,方能求得柔软,以去除僵硬、拙力。三、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动作须节节贯串,一动全动。下肢旋踝转腿,上肢旋腕转膀,中间旋腰转脊,螺旋缠绕节节上升,以求缠丝劲的完整一气。其劲起于足跟发于腿,主宰于腰脊,通背贯臂,形于手指。毋使有缺陷处,毋使用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一缠到底,折叠转换接下势。四、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尾闾正中神贯顶。身体重心的垂直线,不离开两脚间距离的中间1/3,谓之“中土不离位”。如此,方可灵活地转换虚实。而变换灵活的内在根由,则在于意气转换的灵活。谱云: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一虚一实。双手要分虚实,双足要分虚实,手与足也要上下相随,分清虚实。为了细致地掌握这种虚实,则须要“中”不要“偏”,要“沉”不要“重”,要“轻”不要“浮”。须知:双轻、双沉、半轻半重是3个无病的虚实。五、腰脊为主宰的节节贯串运动太极拳要练在身上,不要练在手上,须知腰脊为第一主宰。行拳时以腰脊为中心,领导全身9个主要运动关节依次动作,螺旋缠绕,一动全动。谱云: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只有动用身法,用上腰劲,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六、相连不断的一气呵成运动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这是在手法和步法上的必要措施。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内意和外神始终寓于动作之中,起伏动荡,内外相合。故,整套拳架演练时,中间没有泄劲的地方,也没有意驰的时候,须自始至终势势相连,一气呵成。七、刚柔相济的运动初学太极,力求柔软,力求身肢放长,以生弹性刚。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谱云: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须知,太极拳是刚柔相济拳,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惟有五阳并五阴,阴阳无偏称妙手。善用刚柔者,到达落点时用刚,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这是表现刚点的正确形象;在一切行气运劲时用柔,如车轮旋转滚走不停,这是表现柔点的正确形象。故曰:行气用柔,落点用刚,这是划分刚柔的界限。谱云:神宜鼓荡,气宜内敛。意气鼓荡外显以呈刚,意静气敛内隐以呈柔,神气显隐则刚柔变换,这是太极拳刚柔变换的法则。必如是,方可得刚柔相济之妙。八、快慢相间的运动谱云:初学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慢,须在精神提起与意气变换的情况下求慢;快,须在动作沉着与能表现出劲别的情况下求快。对单个拳势来说,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逐渐加快,运到落点处最快,然后复转慢,这是快慢相间的原则。对整趟拳架而言,每个拳势的快慢相间,都要具有均匀的变化幅度,慢时都是同样的慢,快时都是同样的快,这是匀清的原则。后记:沈家桢、顾留馨先生编著的《陈式太极拳》一书,是陈式拳爱好者的必读之书。该书第一章“陈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实为初学者应该掌握的八项锻炼要领。关于太极松胯“我见过的松跨后的测试,是站个前弓步,别人双掌推你双肩,如果能稳住经得起推,应该是跨松能沉的特征。如果跨不能松沉,会很容易的被推起,实际上是被自已的前弓脚把自已给撑起的,感觉上就是浮了起来。松肩比松跨还难,的确是如前辈所说,松肩沉肩是最难的,也是最后才能松沉好的。“试想被推的人如果就往前倾,前腿不用力,身体靠在对方的两手上,何来这个前弓脚的撑力?,松不松胯无所谓。推不动,其实是推方如果不欺近了,伸出了手却发不了力。所以这里是前弓步,就是不让靠上身子。不然以双手为支撑,人靠上去发力,如果双方体态相近而被推方又是初学的话,被推方必定是要动的。推方为什么伸出了手却发不了力?就是因为被推方的胯松了。这其中的力学分析就涉及太极的核心理论了。我前面的那个例子里,被推方如果胯没有松,推方的手改为一轻一重,被推方必然往边上出去了。但是如果被推方的胯松了,推方一侧手一重,被推方的胯自然转动,推方就出不了力。为啥?推方用力越大,推空了人也往前倾得越多,以至根都动了,发不出力,或者一落空下意识马上回缩以保持平衡。被推的如果听劲好,这时候往前一挺/转,推的人就弹回去了。这就是发人的道理。新手动作明显,高手甚至不见有啥动作,人就飞出老远。太极靠力气大吗?不是。借力打力,这是一个例子。当然,推方如果用力过猛前倾而没有后缩,那也会被发出去,只是往边上去了。我老师用同样的方法,取小马步正面站立,我在不靠上去的情况下他只需微微动一下就化掉了我的力。当然他的功力精湛,可以用腰的转动,另外视我手推的部位,也可以以轻微的胸腹折叠来化劲。我用的松胯方法:沉左臀泛右臀[或沉右臀泛左臀]两臀上下螺旋翻沉,不许左右摇摆,不许蹶臀.TOP推磨传说张三丰小时,家里做豆腐,他从推磨中悟得太极真谛。我们平时站完无极桩后,也要徒手模仿推磨的动作。介绍如下(不只是为了纪念张真人呵):脚一前一后,成丁八步(非丁非八)。两手松握空拳,拳背朝上,拳眼相对,开肩含胸置于胸前,如握一根“丁”字形推杆的“一”处,“丁”杆的勾处连着磨石。眼神贯注勾处,以防与磨石脱落。全身放松。然后,用意驱动腰跨从左到右微微做平圈运动,同时带动两拳推动无形的“丁”字推杆,转动无形的磨石。(每次3-5分钟)见过农村“丁”字大磨的人,可能比较容易练习。功效:1、放长意念,日久能随意管住对手中心轴2、练习丹田平转第一基本功:蹲桩,周身放松,屈膝下蹲,两足平行距离一肩至一肩半宽,大腿与地平面是45度角,双膝不能超过脚尖,尾骨微微后翻,上身中正,项自然竖起,顶劲上领,双目平视前方,胸部平坦自然,不挺胸收胸,自然呼吸,双臂前伸微屈,两手相对。蹲桩时间根据体力决定,先蹲五分钟,休息一下再蹲,每次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以后每一下蹲的时间增加。卧:身体弱一点的可以练无极桩。无极桩也可以在基本功练习间隔作歇息用。第二个基本功:抱太极球(后来改为双手臂松垂裆前,如向井中打水拔井绳状)练腰裆劲。方法是在蹲桩姿势基础上,增加腰胯旋转动作,即腰胯左转右转,大腿根韧带不要绷紧,保持松弛,以塌住裆劲,两脚不动,两膝随腰胯转动;向右转,右膝向后向上略提,左膝向下向前降落;左转反之;膝不要左右摇摆,上身保持原高度不变;臀部不能摇摆;同时松肩垂肘,双臂略屈,双手以蹲桩姿势随腰胯左右转动在胸前一前一后划立圈,如抱球转动之状。要求动中求静,周身放松,不用拙力。初练5分钟,稍歇再练,逐日增加时间和次数。卧:如此松胯,沉坠。太极基础的基础。详细的解释在十楼。附:李驻军谈拔井绳的练法拔井绳是洪式太极拳所独有的基本功法,是练习腰裆劲的主要方法。拔井绳是一种象形功法,它的练习方法就象从井里面提水。因为现在的人大都没有见过打水,更不用说去打水了,所以这个功法本来是很简单的,但因为人们没有见过,显得有点不好理解。练习时注意腰胯的旋转是由膝盖的一提一落来完成的,两个手也是随着身体的旋转,配合膝盖的起落一个里缠上提,一个外缠下插,犹如手抓绳子将水从井里提出一样。第三基本功:划太极圈,这是主要基本功。卧:洪老的关门弟子张联恩老师从开始练拳每天都划几千个圈。这练的是“功“。苦于没有明师的朋友如果能够学会这个,那么几年纯功下来,碰到明师一点拨,马上可以步入太极大门。十一楼有视频。它是在蹲桩姿势练腰裆劲的基础上单手划圈,分外缠(正旋)圈和里缠(反旋)圈两种。先左手划圈,一般人左手用力干活较少,相对而言僵劲小,柔和些;左手学后可影响右手易于掌握要领。划圈时,腰胯的左右转动配合双腿的缠丝与练腰裆劲的要求相同。左手划外缠(正旋)圈的方法是:右手掐腰 (卧:拇指在后),胸对正前方,左手为掌(掌形为螺旋掌,五指不并拢,也不敞开,虎口合住,拇指尖略外翘,其它四指间略有空隙,五指内侧连成内弧状,掌背与小臂外侧连接的腕部一般保持在120°—170°之间),略屈臂,手掌置于左前斜角,中指尖高与眼齐,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左前下斜角;松肩沉肘,肘尖不得横指和上扬(卧:肘不过肩,以手领肘),手与眼距离约1尺2寸,目视左手中指尖。第一动作:腰胯右转约25°,左掌走外弧线顺缠(拇指外翻,小指内裹)约90°,塌腕,收肘贴肋,小臂下斜指向左斜角,中指指向左上斜角,呈立掌形。同时目视固定目标,不随手运,看中指尖(卧:目视左前方)。第二动作:眼随手运,腰胯继续右转25°,左肘贴肋,五指略上扬,塌腕,左掌内收走下弧线待小臂与腹平面成90°时逐渐上扬收至心口前,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向右后上斜角。第三动作:腰左转45°,左肘不动,左掌五指向上,略顺缠立改逆缠(拇指内裹,小指外挑),走上弧线向左前斜角上转,小臂斜上扬(卧:肘低于肩数寸),与腹平面成 90°,中指尖高与鼻尖齐,距离约半尺许,成立掌状。第四动作:眼随手运,腰继续左转45°,同时左掌继续逆缠90°,领肘向左前斜角转出,中指高与眼平,回至第一动作起势位置。划完一圈,掌中指尖划出一个360°椭圆轨迹,掌与小臂顺缠180°,逆缠180°。因马步划圈,起势胸对正前方,左手顺缠(正旋)第一圈第一、二动作,腰向右转 45°也可大于45°,三、四动作左转则90°;第二圈时,一、二动作腰右转则为90°。在腰左右转时,两肩前后转动尽量小些,不可大于36°,使躯干略呈拧劲状(名为立体螺旋)。左手里缠(反旋)圈方法是:蹲桩姿式同前,正马步,胸对前方,起势左肘贴肋,左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向右后上斜角。第一动作:腰胯左转约25°,同时左肘贴肋不动,眼随手运,左掌中指斜上扬,蹋腕,逆缠走下弧线经小腹前向左下转,至掌与小腹平面成90°角的左胯前,小臂与地平面成 45°。此动过程左掌逆缠90°,呈立掌状。第二动作:腰胯继续左转约25°,左掌连小臂继续逆缠走向上弧线领肘向左上斜角转出,中指尖高与鼻端齐,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向左前下斜角。第三动作:腰胯右转约90°,眼随手运,同时收肘至乳下,收肘过程中,左掌顺缠270°,走上弧线,至左腕与肩平,掌在肩外,掌心向后,中指指向左方,小臂与肩平行。第四动作:腰胯左转45°,左肘沉至左肋,同时左掌变逆缠45°,收至心口前起势位置,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斜角。划里缠圈第一圈时,掌逆缠225°,顺缠270°,共495°,而划出的椭圆轨迹为360°。第一、二动作腰转约45°,第三动作腰转约90°,第四动作腰转约45°。以上是正马步划圈,左、右侧马步划圈,手运行方位因胸朝向左侧或右侧45°,而随之也变换相应角度,方法要求一样。外缠圈、里缠圈的轨迹都是鸡蛋形椭圆;外缠圈大头在外,小头在里;里缠圈大头在里,小头在外。这两个圈是太极拳的基本要素,整套太极拳架都是由这两个圈按不同方位和不同的配合方式组成的。从手法上说,包含着掤、扌履 、挤、按、采、挒、肘、靠。练对练熟了这两个圈及基本功,不仅学拳架容易,在技击上也非常实用,圈学不对练不熟不可能学好拳架。洪师爷把划圈的轨迹叫“公转”,顺逆缠的动作叫手臂的“自转”。这三项基本功须在老师指导下练一年左右,打好基础方可学习拳架。顺逆缠-公自转-正反旋顺逆缠:身-向左转为顺缠,右转为逆缠。 腿-膝上提为顺缠,膝下垂为逆缠。 手-大指外翻掌心向上为顺缠,小指外翻转掌心向下逆缠。公 转:手与臂部配合着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转(六个方向)。自 转:左右上下公转中的自转分顺逆缠。手部自转---大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动向上为顺缠,小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到向下为逆缠。(有时称顺缠为外缠,逆缠为里缠)正反旋:以右手为例(左手同理):凡手向右转,顺缠下收,逆缠上开为正旋(俗称正手圈)------拳式如云手、拦擦衣;凡手向右转,顺缠上收,逆缠下开为反旋(俗称反手圈)------拳式如十字手。• 洪均生先生详释正旋单手圈手部的正反旋单手圈,指套路中手部的公转及自转,手臂、肘、肩部的八法。演练正反旋单手圈时,腰随之左右上下旋转,下肢的顺逆自转,同时锻炼腰裆的基本功。洪氏太极拳的特点,讲究立体螺旋运动,这种基本功有助于套路线路的熟练与全身的配合,久之自然有佳效。(因为不论太极拳式多么复杂与不同,在手臂部总是这两个“正、反旋手圈”与腰裆部的左右上下旋转,不同只有方向、角度、高低、大、中、小的变化)。这种基本功法,不易受场地、时间限制,用定歩,侧马歩,活歩均可,根据自身条件,高、低架皆可。亦可用手的双顺双逆,或一顺一逆练习。如一路拳第一金刚捣碓第二动作与第五式左转身捣碓第二动作均为手臂部的一顺一逆的例子;二路炮捶拳左单云手,右单云手,一路拳上中下三个云手为正手圈活步的例子;一路拳十字手为双逆转双顺的例子等。练正反旋手圈时应要轻、柔、慢,自然放松,尤其要注意体会与全身螺旋旋转的配合。正旋右单手圈手高齐右眼角,角度为胸前45度处。右手线路如下:第一动作:身左转,松肩沉肘到肘贴肋,小臂顺缠自转走外下弧线,手指上扬。如一路拳第三式六封四闭第一动作的侧掤;二路拳右单云手等。假如对方手在我方手臂下面便为扌履法,如六封四闭第三动作左转身扌履法。第二动作:身继续左转,手随身体的左转,收到心口前,手指上扬,手心斜对心口,手部为掤法,肩、胯部为靠法。如拦擦衣第三动作的下半圈。(不拘手顺缠收手或逆缠收手,当手收到手心斜对心口时,手指上扬,手部均为掤法,肩、胯部即为靠法)——必须知道的是:第二动作的左转,左肩与左胯不准转的过大。左肩既要与左胯合住,更要与右胯合住。方法是:左肩略左转便上挑一点儿,也就是肩部与胯部走╯小弧线(肩部左转的幅度,不能超过15度)形成往右去的力,形成这一动作的立体形式和角度,右腰部不仅不准凹进去,胯部更是随身的左转形成往右前进的力。

我也在找。。。。。。。。求解答!!!!!!

自陈王廷在16世纪创造一至五路太极拳、一路炮捶后,又创造了刀、枪、剑、锏等器械套路。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太极双人推手的创建,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实际检验武功。分门别类的太极拳自成体系后,陈家沟太极拳之风顿开,当地歌谣: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尚武之风甚盛。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他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沟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在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受业其父,太极拳炉火纯青,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著名的有陈仲甡、陈季甡、陈清萍、陈耕耘等。他除完整保留并传下了祖传拳架外(后人称小架或小圈),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他在教授族侄陈耕耘时(因其父陈长兴常年在外保镖,而求教于陈有本),为使耕耘早日功夫上身,将架型予以放大,突出爆发力,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大架拳法(后人也称为大圈)。大架拳法后由陈耕耘一支传下,传到十七世陈发科广授门徒,使大架拳法得以光大海内。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具文采。他感到陈氏太极拳虽经历代口传亲授,然文字著作较少,不利广泛传播。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闭门著述,费时十二年,完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陈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全面整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著述以易理说拳理,引证阴阳、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帅,为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一座引人瞩目的丰碑。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拳术著作。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授拳,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精妙著称。他以与人为善、武德高尚而受到世人敬仰。他教授徒弟很多,有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很好。陈氏第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续甫。1928年秋,应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善同兄弟二人之邀,在北平授拳。有同乡李敬庄(字庆林)为其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刊发文章宣扬拳艺名扬北平武界,曾立擂台7天,大获全胜。后被中华民国南京市市长请往授拳,拳踪广远。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所授弟子中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功夫惊人,被海内外赞誉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照丕先生武德高尚,诲人不倦,是陈氏太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陈氏第十九世传人较多,较出名的有:陈发科嫡孙陈照旭之子陈小旺、陈小星,陈照奎之子陈瑜,以及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朱老虎、陈庆洲等陈小旺,1945年出生于陈家沟,系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陈氏太极拳嫡系传人,在承袭世代家传武学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了陈氏太极拳。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世界太极拳总会会长,国际太极拳大师。陈小星(兴),1952年出生于陈家沟,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嫡系传人,陈家沟陈氏第十八世“太极妙手”陈照旭三子,第十七世“太极之尊”陈发科嫡孙。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陈家沟太极拳协会总会会长,曾荣登美国《功夫》杂志做封面人物。陈瑜,1962年5月生,第十七世“太极之尊”陈发科嫡孙,陈氏第十八世一代宗师陈照奎之子,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嫡系传人,被人们称为“雄狮猛虎”,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副校长、陈照奎太极拳社社长 。陈氏二十世传人:陈家七龙:陈炳、陈军、陈迎军、陈自强、陈自军、陈鹏飞、陈世武,陈宇雷,陈冲,张华庆,张福旺,宋宪起,郭书辰,张宗军、单伟、任广义、彭阳锁、梁正雨、刘忠维、倪世清、崔恒全、郑广济、张东武、曾卓儿。陈家沟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以及五种推手法、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白猿棍、春秋大刀、四杆、八杆、十三杆等。陈氏太极拳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变,派生了杨、吴、武、孙四大流派。

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自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发行后,引起了武坛广泛、持续的关注。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陈氏太极拳图说。

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以泛读明其概要

“泛读”,可以理解为泛泛地读,或者说是快速地翻阅一遍。凭此了解全书的概貌和特色,获取是否值得精读和研读的信息。

原版本《陈氏太极拳图说》分为卷首、卷一、卷二、卷三共四册。在其后出现的翻版和重印本中,有的将四卷合订为一册。该书内容可概要为四部分:

其一是陈氏太极拳架64势的练法。这部分所占篇幅最多,是该书卷一、二、三的主要内容。

其二是太极拳的基本理论。这部分内容,不仅有集中于卷首的阐述太极拳与《易》相融的图文4则和《太极拳经谱》等11篇太极拳论文,还有分散于64势各势练法图说中的拳理和拳诀。

其三是太极拳的文化基础。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于卷首,包括有40则介绍周易知识的图文和12则介绍人身经络穴道的图谱和歌诀。

其四是阐述陈氏太极拳发展脉络和时人评述陈氏太极拳的文章。包括辑录于卷首的河南西平(华)陈泮岭《太极拳谱题词》、与温县邻里相望的卫辉汲人李时灿(敏修)序、邻人杜严序和作者陈鑫的自序;附录于卷三的《陈氏家乘》(节录陈王廷以后部份)、《陈英义公传》、《陈仲甡传》、《温县陈君墓铭》、李春熙《跋》、刘焕东《后叙》,另有沁阳杜元化(育万)以订补者名义加入的《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则。

通过泛读,我们发现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是一部全面介绍陈氏太极拳历史、理论、技术,以及相关知识的专著。全书有着图说详明、技理交融、以诀示要、适用面广等特色。

陈氏太极拳图说

图说详明是《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第一个特点。此书以“图说”的形式,展示全书的内容。着墨于《易》时,易图与易理相连。介绍到经络穴位时,经络图与歌诀兼收。图说拳式动作时,不仅有整体姿势图,还有上肢运行图、下肢运行图、步位图、运动气机图、内气运行图、缠丝劲图、内劲图等;而且,不仅每一图皆附有相应的文字解说,还用线条将文字解说和身体某部相连的方式,针对性极强地图说身体各部的运动要领。藉此,将拳势图说得清晰细微,将拳理剖析得深入浅出。从这种详明的图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渴望读者能看懂、学会的心愿。

技理交融是《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第二个特点。此书在卷首中集中辑录了作者的太极拳论文,介绍了作为太极拳文化基础的易理和中医经络知识。然而,大量带有指导意义的拳术理论和相关传统文化知识,都出现在与拳势相应的解说中。

例如,在解说“第一势金刚捣碓”时,作者在描述了外形运动方法、内劲运行方法,动作的攻防作用,身体各部的姿势要领后,以《总论》为标题,论述了太极拳运动的阴阳总则,指明“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进而以《取象》为标题,取象乾坤,以“乾健坤顺”、“阴阳合德”,说明运动的阴阳法则。其文云:“当其静也,阴阳所在,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阴阳皆具,是谓阴阳合德。”随后,又以5首“七言俚语”进一步描述练习“金刚捣碓”的要求。最后,注明了练习此拳势时需要注意的“百会”等穴位的位置。此外,解说文中还包含有一些习武常识。如在道德教育方面,强调“打拳,亦所以修身正、卫性命之学也。”要“中礼”、“能敬能和,然后能学打太极拳。”在练习场地和方位的选择方面,指出“平素打拳,因地就势,不必拘定方向而守一定之位置。”在练习要持之以恒方面,提出了“拳打万遍,神理自现”的练习要求。其它各势的解说也都是循着这个大致的格式展开的。从这种技理交融的写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力图引导读者在理论指导下学好太极拳,在中华传统文化启迪下练好太极拳、拓宽太极拳锻炼价值的一腔挚情。

以诀示要是《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第三个特点。作者在阐明太极拳理论和揭示太极拳技术要领时,普遍采用歌诀、韵语、俚语的形式进行表述。例如,列于太极拳理论之首的《太极拳经谱》、《太极拳拳谱》,是以四言句写成的论文。太极拳总论,是一首七言韵文。推手的要缔,被总结为二首七言歌诀。在各势练法解说中,也都是以四言、或五言、或七言、或长短句俚语作为结语。这些朗朗上口的歌诀,便于读者颂读、记忆。同时也有助于读者借助这些歌词去领悟太极拳的技法、练法和功用。

适用面广是《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第四个特点。《陈氏太极拳图说》富含的知识量很大,好武者皆可“开卷有益”。

此书作为陈式太极拳的专著、名著,专门习练陈式太极拳者读之,可以较快地了解本拳系的始末和概貌、掌握本拳系的技法诀窍。习练他式或兼练多式太极拳者读之,可以深化对太极拳共性特征和基本法则的认识,还可借此找出陈式太极拳与其他式太极拳架、理法的异同点,从而在保持太极拳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去发展其他架式的个性特点。即使是其它武术拳种的传习者、乃至广大武术研究者和爱好者,也都可以“开卷有益”。首先,可以借助此书了解陈氏太极拳,吸取其中精华以丰富个人所学。其次,可以借鉴和仿效《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编撰体例和表述方法,以完善自家之学。再次,还可以从武术整体的角度或某一拳种的角度对《陈氏太极拳图说》进行比较阅读,以获取更多的体悟、拓开更广的视野。

陈氏太极拳图说二、以精读取其精髓

精读,可以理解为反复仔细地阅读。通过精读读懂、读通、读会,乃至得其精髓,举一反三。换句话说,要想读懂这部四卷本的名著,必须花时间、下功夫进行精读。要获取全书的精髓,必须精读全书。要想获取其中某一部分的精髓,必须对该部分进行精读。总之。要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采取不同的精读方法。

太极拳五段论文范文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1、轻松柔和。拳架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所以适合各种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体质的人练习,对体弱多病或患有慢性病的人,也是一种极好的体疗手段。

2、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速度均匀、连贯一气的,有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因此人体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各关节部位都运动起来。

3、圆活自然。太极拳要求人体的四肢百骸要松开作圆弧动作,按照人体各部位关节自然弯曲状态,通过弧形活动进行锻炼,使身体各部分得到柔和圆活的均匀发展。

4、协调完整。太极拳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由内带外。

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和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集导引、吐纳术创造出的以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螺旋緾绕为特点的拳术。

我也在找。。。。。。。。求解答!!!!!!

陈氏太极拳基本步法转换原理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9-11-18 查看次数:102有着三、四百年历史的陈家沟太极拳功夫,练它对人的身体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这是练习太极拳人共同思考的问题。自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全民推广太极拳健身运动,时间已经过去了50多年,为什么有不少人还在为“操与拳”之间的区别而发生争执呢?那些以口舌之争的人,肯定不是用身体结构的变化来求证太极拳所能练到的境界,他们只是用头脑的想象力来推理太极拳如何地好,而不是真正的舍出身体来探索太极拳境界。也就是说,学太极拳练法之人,没有一个正确目标,而导致练拳方法不正确,从而留下了练习太极拳“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的病根。要想彻底解决“双重之病”,首先要明太极拳运动原理,而后是体会师父所传方法在身体中的作用。拳理至简至深,只是无法言传,它就在身体运动的毫厘之间。如今对太极拳的传播有这样一种说法:过去人文化水平低,功夫高,而理论少。现在人文化水平提高了,却出现了理论多,而功夫低的落差。其实对于太极拳的初学者而言,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如何练出高功夫,而是如何掌握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要领。无论初学者的目的是提高身体素质(治病、健身、养生、长寿等),还是想练成天下第一的功夫。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练太极拳之人根基要稳。这个根基稳,主要根源是在步法转换上,身体只有在步法稳定时,才能出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上虚、下实的静如山岳功夫境界。有人会问,能在太极拳运动的招式中,体会到静如山岳的功夫吗?能,如果体会不到就不是太极拳。学好太极拳,可使人们从健身层次,提高到认识身体结构的层次,最终转变到开发身体能量的层次。身体上的这个转变过程是一次次质的飞跃,它即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初学太极拳的人,可以在明理老师指导中,马上就能在身体松弛之中,体会到自己身体中存在静如山岳的功夫。复杂的是;这种体会离开老师的指导,自己在身体上就体会不到了。悟性差的学员认为是老师人,悟性一般的学员半信半疑,悟性好的学员勤练之。不是老师人,老师让学员体会时,是将学员身体的骨骼拆开了,而后按照结构力学原理,从新调整骨骼之间的间架结构,使身体之中即刻就能出现一种膨胀的支撑力。对身体上的这种潜能开发,如同现实生活中盖的高楼大厦,修建的桥梁、隧道等等实物。身体也是如此,只要是间架结构搭配的合理,就能出现一种超出寻常的承重能力。而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不知道自己身体结构之中有这种潜能,更不知道能量的变换是在毫厘之间。其实稳定的步法,就是腰部往下的各个关节的合理搭配。身体上的这个技巧,对明理的老师而言,一般在教学时都会根据桩功的方法让学员体会。绝大多数学员在体会时,是在寻找运动方法的对错,而不是体会身体结构的变化关系。听我讲之后,有的学员会埋怨老师不把道理讲情楚。根据我的太极拳学、练、研、传过程判断;不明理,责任不在老师。是自己身体基础达不到太极拳的要求,而急于求成,导致身体固定不住协调运转规律。即使是老师把运动原理讲的特别透彻,身体上也是无法掌握到这个层次的。我以师父拳谱中的基本步法为例,讲步法转换体会;从陈氏太极拳外形看,大多是以三七步为主。三七步在有些武术拳种中叫做“牮桩步”,“牮”字典上解释为;房屋倾斜,用长木头支起弄正。我们练太极拳要想立身中正,只有这种步法是最合理的。可以说步法转换的好与不好,决定了太极拳的功夫境界。而步法转换的对错,完全在于膝关节的运转,它决定身体的承重能力,如果保护的不好,就会一事无成。当太极拳练到“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层次,你就能体会到太极拳运动如同桩功的境界。身体上骨肉运动是被动的,身体的协调运动完全是被气息的收方所牵引,身体只有练到此时,“松”才到了一个层次。膝关节的运转,只是身体之中九转中的一转,但是这一转可以决定你练太极拳最终的境界。怎样练习才能成功呢?我在以前的体会中写的很清楚。细节是这样的,首先一定要按照拳谱的姿势,摆正自己的拳架,调整好三七步,拳架姿势不要过低,身体有下蹲意识就可以拉,是意识和气息有下沉之意,而后全身不要动,上身保持中正,头上顶,全脚掌着地,在身体松静中体会静如山岳的境界。膝关节怎样的运转是关键的问题,如果都会练就不能出现“操、拳”之争了。初始是用三七步分开身体重心,通过两腿之间的重心作用,使脚底与地面产生摩擦后出现拧力,促进踝关节转动,催动小腿转动,带动膝关节划圈运转,将支持身体重心的三七弓步旋转到另一侧。在这种运动中保持三七弓步的步形不变,上身不要偏,身体如立轴随之转动大约45°,到位之后在反方向转动运行。就这样来回地转换身体重心,如此反复练习,举一反三,熟能生巧。随着功夫的增长,慢慢就会体会到,身体的重心不是指身体自重,而是指意识与气息下沉,这种劲与地面之间有一种支撑力,当体会到二力济压作用平衡时,膝关节出现揉搓的自转现象,身体之中的每个关节都跟随脚底运转而运转,使身体形成了螺旋旋转的整体转动功夫层次。膝关节这样的缓慢转动,可以促使身体的各个关节运转灵活,防止膝关节受到意外伤害。在膝关节缓慢运转的同时,也能控制住了身体乱动的毛病,慢慢地就练到了太极拳协调运动的基础。练到此时方知,师承太极拳是从有形之中练出意气,再练到身体随意气自然运动。而不是从简化太极拳套路,练到传统太极拳套路,再练刀、枪、剑、棍等器械的太极拳学练过程。作者:于兴亚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着法、要领(75式)(一)第一势 金刚捣碓势名考释: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要领:陈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第一势共7个动作。眼法以正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歌诀: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学用精。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第二势 揽擦衣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陈式原名揽擦衣。洪师因它的着法是从右外侧接手。截拦来劲,发劲迅速轻灵,擦衣而发,不是将对方揽在怀中的,故改为拦擦衣。有人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式原名为懒扎衣,于陈式理法不合。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式揽擦衣势不同,故不采用。陈式太极拳一路共4个揽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个。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前两个动作的步法仍为上势金刚捣碓的小正马步,只是由于身体左右旋转,而变换腿部缠法,并未变步型;从第三动作起才变为右扑步,右侧马步,而成右弓蹬步。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进步靠、肘、按、挤等法。当年我学此势时,系左手按于左腰,现今习陈式新架者,左手多合在腹前左侧,洪师改为合在心口前。歌诀:揽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随势肘按螺旋挤,体松气顺神要凝。第三势 六封四闭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在陈式太极拳各种着法中,都含有这两层意义和作用。陈式老架第一路(十三势)无此名,其他几路则有此名,108势太极长拳中也有此名。陈鑫先生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也无此名,但曾说搂膝拗步亦可名六封四闭。一个手足斜开的大敞门势子,反以封闭为名,意更深远。各势太极拳仍有“如封似闭”势名,与此势毫无相同。当今陈式一路有6个六封四闭,二路(炮捶)只有1个。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头套)虽无六封四闭之名,但在揽擦衣与单鞭连接之处有掤捋挤按的动作练法,今命名为“六封四闭”。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右凡五转。步法从右弓步变右侧马步。右扑步。成左后虚步。手法包括掤、采、捋、按等法。据洪均生先生讲,陈发科师爷教此势时总说:捋时左手贴腰向里缠,右手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而且捋的姿势是用右腕掌之间搭在对方的左肘关节外上侧。说必须这样四两拨千斤中的“拨”方能有作用。从来不许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认为手总托不动对方肘部下沉的劲。但如今一般习此势却都左手逆缠,高齐左眼,而且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不知从何时何人变的。歌诀:六封四闭捋采变,顺势左捋塌外碾。上引下松随敌意,跟步双按闭中封。第四势 单鞭势名考释:此势是象形的,势子完成时两手左右展开,如同横担一条鞭似的。陈式一路有7个单鞭,二路(炮捶)只有1个。陈鑫先生在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说:“左转身蹬一根一势也名为中单鞭,并说明作用为手脚齐用法。“今已无人知晓。各式太极拳名均相同。要领:此势共有5个动作。眼法在一、二两动作注视右前方。从第二动作完成,便转向左前方。身法右、左、中、左、右凡五转、步法从左后虚步,变左前虚步,左小扑步,左侧马步,成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引左按,左引右挤,左进步靠、左肘、左按、挤等法。陈式太极拳行拳要则背诵篇/沈家桢陈式太极,要则有八,行拳走架,皆须依它。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心为令,气为旗。意识支配动作,先“意”动而后“形”动。谱云: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外部神态,是内在心意显露于外的表现。神气外显的中心环节,是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外部的动作之中,并在神态上表现出注意力的专一和活泼无滞。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意稍一松懈,外神就会散漫。二、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谱云:神聚气敛,身手放长。虚领顶颈、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是身躯的放长;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的旋转,是手足的放长。身肢放长的关键要领,在于先从用“意”着手,在思想上具有放长和松开的意念,从而促使身肢上具体的放长和松开。这样,方能求得柔软,以去除僵硬、拙力。三、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动作须节节贯串,一动全动。下肢旋踝转腿,上肢旋腕转膀,中间旋腰转脊,螺旋缠绕节节上升,以求缠丝劲的完整一气。其劲起于足跟发于腿,主宰于腰脊,通背贯臂,形于手指。毋使有缺陷处,毋使用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一缠到底,折叠转换接下势。四、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尾闾正中神贯顶。身体重心的垂直线,不离开两脚间距离的中间1/3,谓之“中土不离位”。如此,方可灵活地转换虚实。而变换灵活的内在根由,则在于意气转换的灵活。谱云: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一虚一实。双手要分虚实,双足要分虚实,手与足也要上下相随,分清虚实。为了细致地掌握这种虚实,则须要“中”不要“偏”,要“沉”不要“重”,要“轻”不要“浮”。须知:双轻、双沉、半轻半重是3个无病的虚实。五、腰脊为主宰的节节贯串运动太极拳要练在身上,不要练在手上,须知腰脊为第一主宰。行拳时以腰脊为中心,领导全身9个主要运动关节依次动作,螺旋缠绕,一动全动。谱云: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只有动用身法,用上腰劲,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六、相连不断的一气呵成运动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这是在手法和步法上的必要措施。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内意和外神始终寓于动作之中,起伏动荡,内外相合。故,整套拳架演练时,中间没有泄劲的地方,也没有意驰的时候,须自始至终势势相连,一气呵成。七、刚柔相济的运动初学太极,力求柔软,力求身肢放长,以生弹性刚。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谱云: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须知,太极拳是刚柔相济拳,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惟有五阳并五阴,阴阳无偏称妙手。善用刚柔者,到达落点时用刚,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这是表现刚点的正确形象;在一切行气运劲时用柔,如车轮旋转滚走不停,这是表现柔点的正确形象。故曰:行气用柔,落点用刚,这是划分刚柔的界限。谱云:神宜鼓荡,气宜内敛。意气鼓荡外显以呈刚,意静气敛内隐以呈柔,神气显隐则刚柔变换,这是太极拳刚柔变换的法则。必如是,方可得刚柔相济之妙。八、快慢相间的运动谱云:初学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慢,须在精神提起与意气变换的情况下求慢;快,须在动作沉着与能表现出劲别的情况下求快。对单个拳势来说,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逐渐加快,运到落点处最快,然后复转慢,这是快慢相间的原则。对整趟拳架而言,每个拳势的快慢相间,都要具有均匀的变化幅度,慢时都是同样的慢,快时都是同样的快,这是匀清的原则。后记:沈家桢、顾留馨先生编著的《陈式太极拳》一书,是陈式拳爱好者的必读之书。该书第一章“陈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实为初学者应该掌握的八项锻炼要领。关于太极松胯“我见过的松跨后的测试,是站个前弓步,别人双掌推你双肩,如果能稳住经得起推,应该是跨松能沉的特征。如果跨不能松沉,会很容易的被推起,实际上是被自已的前弓脚把自已给撑起的,感觉上就是浮了起来。松肩比松跨还难,的确是如前辈所说,松肩沉肩是最难的,也是最后才能松沉好的。“试想被推的人如果就往前倾,前腿不用力,身体靠在对方的两手上,何来这个前弓脚的撑力?,松不松胯无所谓。推不动,其实是推方如果不欺近了,伸出了手却发不了力。所以这里是前弓步,就是不让靠上身子。不然以双手为支撑,人靠上去发力,如果双方体态相近而被推方又是初学的话,被推方必定是要动的。推方为什么伸出了手却发不了力?就是因为被推方的胯松了。这其中的力学分析就涉及太极的核心理论了。我前面的那个例子里,被推方如果胯没有松,推方的手改为一轻一重,被推方必然往边上出去了。但是如果被推方的胯松了,推方一侧手一重,被推方的胯自然转动,推方就出不了力。为啥?推方用力越大,推空了人也往前倾得越多,以至根都动了,发不出力,或者一落空下意识马上回缩以保持平衡。被推的如果听劲好,这时候往前一挺/转,推的人就弹回去了。这就是发人的道理。新手动作明显,高手甚至不见有啥动作,人就飞出老远。太极靠力气大吗?不是。借力打力,这是一个例子。当然,推方如果用力过猛前倾而没有后缩,那也会被发出去,只是往边上去了。我老师用同样的方法,取小马步正面站立,我在不靠上去的情况下他只需微微动一下就化掉了我的力。当然他的功力精湛,可以用腰的转动,另外视我手推的部位,也可以以轻微的胸腹折叠来化劲。我用的松胯方法:沉左臀泛右臀[或沉右臀泛左臀]两臀上下螺旋翻沉,不许左右摇摆,不许蹶臀.TOP推磨传说张三丰小时,家里做豆腐,他从推磨中悟得太极真谛。我们平时站完无极桩后,也要徒手模仿推磨的动作。介绍如下(不只是为了纪念张真人呵):脚一前一后,成丁八步(非丁非八)。两手松握空拳,拳背朝上,拳眼相对,开肩含胸置于胸前,如握一根“丁”字形推杆的“一”处,“丁”杆的勾处连着磨石。眼神贯注勾处,以防与磨石脱落。全身放松。然后,用意驱动腰跨从左到右微微做平圈运动,同时带动两拳推动无形的“丁”字推杆,转动无形的磨石。(每次3-5分钟)见过农村“丁”字大磨的人,可能比较容易练习。功效:1、放长意念,日久能随意管住对手中心轴2、练习丹田平转第一基本功:蹲桩,周身放松,屈膝下蹲,两足平行距离一肩至一肩半宽,大腿与地平面是45度角,双膝不能超过脚尖,尾骨微微后翻,上身中正,项自然竖起,顶劲上领,双目平视前方,胸部平坦自然,不挺胸收胸,自然呼吸,双臂前伸微屈,两手相对。蹲桩时间根据体力决定,先蹲五分钟,休息一下再蹲,每次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以后每一下蹲的时间增加。卧:身体弱一点的可以练无极桩。无极桩也可以在基本功练习间隔作歇息用。第二个基本功:抱太极球(后来改为双手臂松垂裆前,如向井中打水拔井绳状)练腰裆劲。方法是在蹲桩姿势基础上,增加腰胯旋转动作,即腰胯左转右转,大腿根韧带不要绷紧,保持松弛,以塌住裆劲,两脚不动,两膝随腰胯转动;向右转,右膝向后向上略提,左膝向下向前降落;左转反之;膝不要左右摇摆,上身保持原高度不变;臀部不能摇摆;同时松肩垂肘,双臂略屈,双手以蹲桩姿势随腰胯左右转动在胸前一前一后划立圈,如抱球转动之状。要求动中求静,周身放松,不用拙力。初练5分钟,稍歇再练,逐日增加时间和次数。卧:如此松胯,沉坠。太极基础的基础。详细的解释在十楼。附:李驻军谈拔井绳的练法拔井绳是洪式太极拳所独有的基本功法,是练习腰裆劲的主要方法。拔井绳是一种象形功法,它的练习方法就象从井里面提水。因为现在的人大都没有见过打水,更不用说去打水了,所以这个功法本来是很简单的,但因为人们没有见过,显得有点不好理解。练习时注意腰胯的旋转是由膝盖的一提一落来完成的,两个手也是随着身体的旋转,配合膝盖的起落一个里缠上提,一个外缠下插,犹如手抓绳子将水从井里提出一样。第三基本功:划太极圈,这是主要基本功。卧:洪老的关门弟子张联恩老师从开始练拳每天都划几千个圈。这练的是“功“。苦于没有明师的朋友如果能够学会这个,那么几年纯功下来,碰到明师一点拨,马上可以步入太极大门。十一楼有视频。它是在蹲桩姿势练腰裆劲的基础上单手划圈,分外缠(正旋)圈和里缠(反旋)圈两种。先左手划圈,一般人左手用力干活较少,相对而言僵劲小,柔和些;左手学后可影响右手易于掌握要领。划圈时,腰胯的左右转动配合双腿的缠丝与练腰裆劲的要求相同。左手划外缠(正旋)圈的方法是:右手掐腰 (卧:拇指在后),胸对正前方,左手为掌(掌形为螺旋掌,五指不并拢,也不敞开,虎口合住,拇指尖略外翘,其它四指间略有空隙,五指内侧连成内弧状,掌背与小臂外侧连接的腕部一般保持在120°—170°之间),略屈臂,手掌置于左前斜角,中指尖高与眼齐,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左前下斜角;松肩沉肘,肘尖不得横指和上扬(卧:肘不过肩,以手领肘),手与眼距离约1尺2寸,目视左手中指尖。第一动作:腰胯右转约25°,左掌走外弧线顺缠(拇指外翻,小指内裹)约90°,塌腕,收肘贴肋,小臂下斜指向左斜角,中指指向左上斜角,呈立掌形。同时目视固定目标,不随手运,看中指尖(卧:目视左前方)。第二动作:眼随手运,腰胯继续右转25°,左肘贴肋,五指略上扬,塌腕,左掌内收走下弧线待小臂与腹平面成90°时逐渐上扬收至心口前,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向右后上斜角。第三动作:腰左转45°,左肘不动,左掌五指向上,略顺缠立改逆缠(拇指内裹,小指外挑),走上弧线向左前斜角上转,小臂斜上扬(卧:肘低于肩数寸),与腹平面成 90°,中指尖高与鼻尖齐,距离约半尺许,成立掌状。第四动作:眼随手运,腰继续左转45°,同时左掌继续逆缠90°,领肘向左前斜角转出,中指高与眼平,回至第一动作起势位置。划完一圈,掌中指尖划出一个360°椭圆轨迹,掌与小臂顺缠180°,逆缠180°。因马步划圈,起势胸对正前方,左手顺缠(正旋)第一圈第一、二动作,腰向右转 45°也可大于45°,三、四动作左转则90°;第二圈时,一、二动作腰右转则为90°。在腰左右转时,两肩前后转动尽量小些,不可大于36°,使躯干略呈拧劲状(名为立体螺旋)。左手里缠(反旋)圈方法是:蹲桩姿式同前,正马步,胸对前方,起势左肘贴肋,左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向右后上斜角。第一动作:腰胯左转约25°,同时左肘贴肋不动,眼随手运,左掌中指斜上扬,蹋腕,逆缠走下弧线经小腹前向左下转,至掌与小腹平面成90°角的左胯前,小臂与地平面成 45°。此动过程左掌逆缠90°,呈立掌状。第二动作:腰胯继续左转约25°,左掌连小臂继续逆缠走向上弧线领肘向左上斜角转出,中指尖高与鼻端齐,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向左前下斜角。第三动作:腰胯右转约90°,眼随手运,同时收肘至乳下,收肘过程中,左掌顺缠270°,走上弧线,至左腕与肩平,掌在肩外,掌心向后,中指指向左方,小臂与肩平行。第四动作:腰胯左转45°,左肘沉至左肋,同时左掌变逆缠45°,收至心口前起势位置,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斜角。划里缠圈第一圈时,掌逆缠225°,顺缠270°,共495°,而划出的椭圆轨迹为360°。第一、二动作腰转约45°,第三动作腰转约90°,第四动作腰转约45°。以上是正马步划圈,左、右侧马步划圈,手运行方位因胸朝向左侧或右侧45°,而随之也变换相应角度,方法要求一样。外缠圈、里缠圈的轨迹都是鸡蛋形椭圆;外缠圈大头在外,小头在里;里缠圈大头在里,小头在外。这两个圈是太极拳的基本要素,整套太极拳架都是由这两个圈按不同方位和不同的配合方式组成的。从手法上说,包含着掤、扌履 、挤、按、采、挒、肘、靠。练对练熟了这两个圈及基本功,不仅学拳架容易,在技击上也非常实用,圈学不对练不熟不可能学好拳架。洪师爷把划圈的轨迹叫“公转”,顺逆缠的动作叫手臂的“自转”。这三项基本功须在老师指导下练一年左右,打好基础方可学习拳架。顺逆缠-公自转-正反旋顺逆缠:身-向左转为顺缠,右转为逆缠。 腿-膝上提为顺缠,膝下垂为逆缠。 手-大指外翻掌心向上为顺缠,小指外翻转掌心向下逆缠。公 转:手与臂部配合着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转(六个方向)。自 转:左右上下公转中的自转分顺逆缠。手部自转---大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动向上为顺缠,小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到向下为逆缠。(有时称顺缠为外缠,逆缠为里缠)正反旋:以右手为例(左手同理):凡手向右转,顺缠下收,逆缠上开为正旋(俗称正手圈)------拳式如云手、拦擦衣;凡手向右转,顺缠上收,逆缠下开为反旋(俗称反手圈)------拳式如十字手。• 洪均生先生详释正旋单手圈手部的正反旋单手圈,指套路中手部的公转及自转,手臂、肘、肩部的八法。演练正反旋单手圈时,腰随之左右上下旋转,下肢的顺逆自转,同时锻炼腰裆的基本功。洪氏太极拳的特点,讲究立体螺旋运动,这种基本功有助于套路线路的熟练与全身的配合,久之自然有佳效。(因为不论太极拳式多么复杂与不同,在手臂部总是这两个“正、反旋手圈”与腰裆部的左右上下旋转,不同只有方向、角度、高低、大、中、小的变化)。这种基本功法,不易受场地、时间限制,用定歩,侧马歩,活歩均可,根据自身条件,高、低架皆可。亦可用手的双顺双逆,或一顺一逆练习。如一路拳第一金刚捣碓第二动作与第五式左转身捣碓第二动作均为手臂部的一顺一逆的例子;二路炮捶拳左单云手,右单云手,一路拳上中下三个云手为正手圈活步的例子;一路拳十字手为双逆转双顺的例子等。练正反旋手圈时应要轻、柔、慢,自然放松,尤其要注意体会与全身螺旋旋转的配合。正旋右单手圈手高齐右眼角,角度为胸前45度处。右手线路如下:第一动作:身左转,松肩沉肘到肘贴肋,小臂顺缠自转走外下弧线,手指上扬。如一路拳第三式六封四闭第一动作的侧掤;二路拳右单云手等。假如对方手在我方手臂下面便为扌履法,如六封四闭第三动作左转身扌履法。第二动作:身继续左转,手随身体的左转,收到心口前,手指上扬,手心斜对心口,手部为掤法,肩、胯部为靠法。如拦擦衣第三动作的下半圈。(不拘手顺缠收手或逆缠收手,当手收到手心斜对心口时,手指上扬,手部均为掤法,肩、胯部即为靠法)——必须知道的是:第二动作的左转,左肩与左胯不准转的过大。左肩既要与左胯合住,更要与右胯合住。方法是:左肩略左转便上挑一点儿,也就是肩部与胯部走╯小弧线(肩部左转的幅度,不能超过15度)形成往右去的力,形成这一动作的立体形式和角度,右腰部不仅不准凹进去,胯部更是随身的左转形成往右前进的力。

  • 索引序列
  • 神拳论文范文
  • 跆拳道毕业论文范文
  • 跆拳道忍耐论文范文
  • 陈式太极拳论文范文
  • 太极拳五段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