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技术在 2013 年和 2019 年被 Nature Methods 评选为年度技术,2018 年被 Science 评选为 10 大科学突破。据统计,CNS 发表单细胞领域文章已经超过 900 篇,其中 2019~2020 期间发表 285 篇。国自然资助的单细胞项目已经达到 513 项,总额 4.1 亿,其中 2019 年中标 113 项,总额 6,606 万。
如果说单细胞技术是热门,那空间转录组就是黑马,10x Visium 技术一经问世,便备受瞩目。空间转录组避免了组织中细胞位置信息丢失的现象,可以观测到组织中不同区域细胞构成和原始基因表达,直接获取不同功能区域的差异基因表达信息。
如果说 09~19 年是单细胞技术黄金十年的话,那么接下来 5 年一定是空间转录组的天下。
单细胞技术和空间转录组二者的结合,可以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既能挖掘出大量前人没有发现的信息,也能大幅度提升文章的档次。
虽然两者都是现阶段的科研宠儿,但是将二者罗列在一起,就一定可以发表高分文章吗?
答案是:
NO!
没有合理的课题设计,
几十万的科研经费只能是打水漂!
那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呢?来来来,欧易生物倾囊相授:
构建精细化图谱,为课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构建细胞图谱,是单细胞研究的一大利器。设计单细胞课题时,可以先从细胞图谱出发。
构建单细胞图谱,需要注意,人和小鼠的全组织图谱已经发表,所以一定要注意图谱的精细化和差异化。
什么是精细化?
别人发表了肝脏细胞图谱,那我们可以构建肝实质细胞图谱。
什么是差异化?
别人发表了肝癌细胞图谱,那我们可以构建肝炎的细胞图谱。
生物体构成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们的认知。单细胞技术是解析这种复杂性的一把利器,细胞图谱构建的精细化程度越高、差异化程度越大,发现未知的重大现象的可能性越大。
在现阶段,细胞图谱的精细化和差异化阈值没有上限。只要你能设计出来并且可以实施,那就放心大胆的去做。
单细胞图谱挖掘,大有可为
获得细胞图谱后,根据 marker 基因,针对感兴趣的细胞类型,进行多次亚型划分,可以判定出前人没有发现的细胞亚型。还是上面那句话,生物体构成之复杂,是你我所无法想象的。只要细胞数足够大,一定可以找出教科书上没有提及的细胞种类。
就算捕获到的细胞数目不足以支撑发现稀有细胞,不同样本类型(sample type)、细胞类型(cell type)或细胞群体(cell cluster)之间的比较,也能提供大量的数据供我们深入挖掘。
例如针对感兴趣的细胞群体进行拟时序分析挖掘不同细胞群体的分化发育轨迹,GESA 分析挖掘不同细胞群体的功能和通路,或细胞互作分析不同细胞群体之间的联系,都是常用的分析思路。
基于上述发现之后,再针对关键性 marker 基因做一个 FISH 验证,以 NC 为代表的 10 分文章基本就能拿下。
空间转录组联合,恰到好处
上面的思路,是单细胞最为常见的分析套路。做到这一步,根据单细胞层面的数据,大家对于所研究的细胞群体会有初步的认识。继续朝下深入的话,一般有两个思路,功能验证和组学联合。
功能验证的思路,以后有机会可以再深入聊聊。组学联合的种类有很多,蛋白层面、表观层面和免疫层面等等。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空间层面的组学联合。
首先大家需要清楚,为什么要做空间转录组?
做完上面提到的单细胞内容后,大家对于目标细胞群体应该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仍然会有很多问题值得商榷,例如:
这些问题,如果仅仅靠单细胞一个层面的数据,是很难解释清的。所以需要在单细胞的基础上,联合空间转录组,二者相互印证,才能获取更真实的信息。
接下来讨论一下,如何进行单细胞联合空间转录组的样本设计?
目前空间转录组价格还是比较贵的,一张 slides 要十几二十万。但是一张 slide 有 4 个捕获区域,就是可以处理 4 个冷冻切片,这里可以做的文章就大了。
之前单细胞的设计,我们选取了 Control:Case = 3:3 的模式。
如果所研究的病理组织信息可以集中体现在一张切片上,那么一张空间 slides 上放置 Control 1+Case 3,或者 Control 2+Case 2 都是可以的。
前者处理组的切片数为 3,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分析处理之后不同样本之间的异质性。后者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方案,对照组和处理组都设置了重复,可以规避掉切片质量不均导致空间结果不好的风险。
如果需要多张切片才能完整描述所研究的病理组织信息,那就得设置多张空间 slides,甚至需要一张 slides 来描述同一个组织的不同病理区域。
这个时候,基于经费的考虑,可以先选择一个处理组的样本做空间转录组,拿到有意思的结果之后,可以慢慢补充其他处理组样本的空间结果。
至于对照组的空间结果是否需要补充,这个后面会提及。
关于单细胞联合空间转录组的样本设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否需要对同一个样本同时进行单细胞和空间?这个问题,必须在一开始就想清楚,否则会导致整个课题的失败。
我的建议是,如果条件允许,选择多个组学在同一个样本上进行,特别是针对人的病理或肿瘤样本。
所以在样本准备时候,就要将组织一分为二,一半用来做单细胞,另外一半冻存起来为空间转录组做好备份。
小鼠样本组织通常都比较小,实施起来比较麻烦,可以选择一只小鼠做单细胞,另取一只小鼠做空间。小鼠模型的背景均一性较好,这样操作也可以。但是对于肿瘤样本,建议最好还是在同一个样本同时进行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
最后,讨论一下,如何进行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的联合分析?
前面说过,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可以获取研究对象的细胞图谱,进而分析得到目标细胞群的 marker 基因、分化轨迹和通讯关系等结果。
上面在讨论「为什么要做空间转录组?」所提到的几个问题,都是进行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联合时可以进行的分析内容,此处不再赘述,下面罗列一些新的联合分析关注点。
一、通过单细胞细胞类型鉴定结果辅助判定空间转录组的细胞类型
空间转录组分辨率达不到单细胞水平,10x 目前一个 spot 捕获 1~10 个细胞,所以如果仅仅通过空间转录组的数据是无法精确判定每个 spot 的主要细胞类型的。
最近 Nature Biotechnology 上发表了一个 MIA 算法,可以很好的解决空间数据冗杂的现象。
同时,结合空间转录组提供的组织水平的 HE 染色信息,也可以对单细胞鉴定到的细胞类型进行修正。
二、通过空间转录组快速定位单细胞分析获得 marker 基因
单细胞数据分析可以预测到很多 marker 基因,但是并非所有 marker 基因都能被验证出来。
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分析预测的 marker 基因具有假阳性的可能,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验证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观测区域导致。
单细胞测序获得的亚型,往往需要复杂的免疫荧光验证,如果有空间转录组的数据,也可以快速整合,定位单细胞测序得到的亚群在空间中的位置。
三、 对比不同分组空间结果,深入挖掘单细胞数据
前面给大家建议的两种样本设计方案里,多张切片的方案中提到先做处理样本的空间转录组,毕竟大家更为关注处理之后组织类型的变化过程。
如果只做了处理样本的空间转录组的话,此时课题设计是以单细胞为主,空间为辅,文章中的讨论需要注意主次。
如果经费充足的话,建议同时补充对照组的空间转录组,对比不同类型样本之间空间信息的差异,可以深入探讨一系列的问题——
a) 空间结构是否具有明确区域划分?
b) 不同区域之间是否有特异性的 marker?
c) 单细胞分化发育轨迹和空间位置是否有关联?
d) 不同区域的细胞之间是否存在通讯关系?
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都属于当今最前沿的科研技术。很多老师都希望在自己课题中运用这些前沿技术,以此可以快速发表高分文章。
但是就如上文所言,技术虽好,但正确运用才是关键。所以大家一定要在最开始设计好自己的课题思路,否则到最后只能「一场空」。
2021年,普罗亭紧密追踪科学研究方向和实验技术手段的革新和方向,通过在全国范围内与众多学术机构建立的广泛合作,完成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质谱流式相关项目。 截至2021年12月,普罗亭助力合作伙伴发表SCI文章28篇,影响因子总计355分,平均影响因子12.67分,其中超过40%的文章影响因子大于10分 ,这些文章的发表为生命科学和精准医学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值此我选出2021年普罗亭部分合作高分文章,希望能给大家2022年科研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人朗格汉斯细胞发育和功能异质性研究
2021年10月,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姚煦教授团队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巍教授团队以及美国德克萨斯州心脏研究所李潇研究员 合作在《 Immunity 》 杂志发表题为"Distinct human Langerhans cell subsets orchestrate reciprocal functions and require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regulation"的研究论文。
基于质谱流式细胞技术(CyTOF)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研究人员在人表皮原代LC和脐带血CD34+造血干细胞衍生的LC(HSC-LC)中发现了LC的四个亚群并绘制出完整的LC发育分化轨迹。通过质谱流式细胞技术(CyTOF),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LC亚群在银屑病皮损中的变化,发现LC和T细胞之间通过RANKL-RANK和PD-L1/PD-1/CD80轴调节皮肤的炎症应答。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具有不同表型的人LC亚群,并系统研究了不同LC亚群的发育分化途径,以及不同LC亚群的免疫应答差异和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型和功能改变。
新冠持续无症状感染者和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有效人群筛选
本研究通过对SARS-CoV-2沉默感染阶段(silent SARS-CoV-2 infection stage, SSIS)的队列研究,通过整合质谱流式细胞技术(CyTOF)、转录组测序(RNA-seq)和血浆微量蛋白的Olink检测技术,分别从从单细胞蛋白质组、转录组和血浆蛋白质组三个维度阐释区分持续无症状感染者和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的主要免疫学差异。研究发现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中具有特有的免疫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单核细胞的过度激活和分化阻滞,淋巴细胞的耗竭和免疫抑制。随后通过临床特征结合转化,研究发现STC1和MMP-1两种因子水平可以较好的将两种无症状感染者区分开,帮助临床中早期识别出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 该研究通过对新冠疾病发展机制的理解,为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出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及在更早阶段对其进行及时干预以阻断其进展为确诊患者提供理论依据。
点击此阅读原文 详解
ILC2诱导肝癌微环境免疫抑制的机制研究
本研究基于质谱流式细胞技术(CyTOF)鉴定了肝癌微环境诱导的非常规ILC2细胞亚群,并研究了其与预后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KLRG1-ILC2亚群显示趋化因子的产生升高,包括CXCL2和CXCL8,它们反过来招募嗜中性粒细胞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从而导致肿瘤进展和复发。 该研究将有助于开发以ILC2为靶点的肝癌免疫治疗新疗法。
点击此阅读原文详解
GDF15可通过CD48诱导肝细胞癌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
点击此阅读原文详解
基于软骨肉瘤患者的疾病分型分级进行有效人群筛选
2021年12月,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叶招明、李冰皓教授团队 在肿瘤学权威期刊《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发表了题为“Fresh tissue multi-omics profiling reveals immune classification and suggests immunotherapy candidates for conventional chondrosarcoma”的研究论文。
基于质谱流式细胞技术(CyTOF),该研究在世界上首次从单细胞水平对普通型软骨肉瘤进行了免疫分型,发现普通型软骨肉瘤中存在“免疫衰竭”亚型,且临床治疗中使用PD-1抗体免疫治疗获益的患者均符合该亚型,其机制包括肿瘤IDH1/2突变导致肿瘤局部趋化因子浓度升高促进免疫细胞的归巢和识别。 该 研究基于临床问题和临床需求,在观察到临床现象之后,利用充足的临床资源分析罕见肿瘤的免疫学特征,发现部分普通型软骨肉瘤可能对免疫治疗敏感,进而研究可能机制,为该难治性肿瘤的系统治疗带来全新的思路。
点击此阅读原文详解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肺损伤后单核细胞的免疫调节
2021年1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兰娟院士、曹红翠教授 团队在生物医学杂志《 Theranostics 》上发表论文”Mesenchymal stem cell-mediated immunomodulation of recruited mononuclear phagocytes during acute lung injury: a high-dimensional analysis study“。
该研究采用质谱流式细胞技术(CyTOF)及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cRNA-seq)首次系统绘制了小鼠肺部免疫细胞,特别是招募的MNPs在ALI发生发展及MSC移植治疗后动态变化图谱。MSC治疗不仅调节MNPs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还调节其分化以及抗原递呈功能。 该研究为基于ALI肺组织招募MNPs的MSC治疗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为MSC治疗ALI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点击此阅读原文详解
不同肺部疾病患者的外周免疫状态剖析
艾滋病合并结核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图谱研究
该研究就结核病、艾滋病、艾滋病合并结核病进行了免疫学方面的研究。研究团队首次使用质谱流式细胞术(CyTOF)对来自于艾滋病、结核病及艾滋病合并结核病多个队列的患者外周血进行了免疫学的表征及分析,首次揭示了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中CD3+CD19+淋巴细胞新亚群及功能,并基于质谱流式(CyTOF)的多参数同步检测研究,更深入地分析了各个功能指标包括趋化因子受体、免疫检查点受体、活化分子等在该细胞亚群中的表达差异。 该研究有助于提高对该群细胞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免疫致病机理的认识,尤其是在HIV-MTB 合并感染中,该探索有助于科研开发HIV、MTB及HIV-MTB合并感染的靶向治疗药物或新策略。
2021年,基于质谱流式细胞技术平台(CyTOF),普罗亭助力多项研究项目登上国际顶级期刊,展示了普罗亭优质的技术服务和强大的生信分析实力。2022年普罗亭将不断完善质谱流式完整解决方案体系,助力更多科研工作者在科研道路上稳步前进,助推质谱流式检测服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对我们客户文章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在文末留言互动,我们统计后会整理打包发送给您 。 最后祝愿各位老师同学在2022年都能如愿发表高水平SCI论文!
审核比较快的期刊,这个其实没有多快的,都是比较慢的,都是在3-4个月左右,慢的有的得5-6个月,也是有的。快的可能是2个月吧。这个也没有一个期刊名单说哪个期刊审核比较快,不是说二区三区的就审核慢,四区的就审核快,不一定的,不同的刊物不一样的。如果你着急发表,去淘淘论文网上看下,那边有一些可以相对快一点发表,也只是相对快而已。
1、Small Methods:一本综合性sci期刊,最新IF=12.13,收录范围: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化学和物理等各个领域的纳米级和微米级的研究方法的重大进展,比如X射线、电子衍射、层析成像方法、扫描探针技术、波长色散X射线能谱、扫描隧道显微镜、单细胞方法、基因编辑等等。
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最新IF=4.556,收录范围:分子相关的科学研究,包括生物学、化学和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实验技术研究、理论研究等。
3、Cell Proliferation:最新IF=5.75,主要接收干细胞,再生医学,组织工程,细胞周期控制,细胞衰老,细胞死亡,数学建模等领域的研究。
4、Npj Breast Cancer:最新IF=6,收录任何和乳腺癌相关的主题,包括乳腺癌的影像学、免疫疗法、疾病的分子分类、信号通路、遗传易感性和分子流行病学在内的致癌作用、转移机制、肿瘤微环境等等。
5、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最新IF=5.201,主要接收分子医学、分子与细胞肿瘤学、细胞生长分裂、细胞存活与凋亡、细胞生物化学、细胞粘附和迁移、表观遗传学、表观基因组学、干细胞研究、线粒体研究、进化发育生物学等13个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
6、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BBRC):最新IF=2.985,大家熟悉的研究生之友。
第三军医大学综合: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医疗争)4 5中国现代医学南方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7解放军医学8。北京大学医学科学..... 肿瘤:肿瘤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国临床肿瘤学杂志。肿瘤的5名中国癌症癌症研究中国肺癌杂志中国癌症预防医学中国期刊杂志......很多。 需要为=发=表= 5 =来=发现= I。
首先,国家是支持干细胞研究的。国家卫健委在官网上发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371号建议的答复》。卫健委明确表态:鼓励和支持干细胞、免疫细胞等研究、转化和产业发展。干细胞、免疫细胞等细胞制剂具有明显的药物属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药物审批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审批后可迅速广泛使用,不仅有利于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而且有利于工业化和优质发展。在科学研究资助方面,自2016年以来,国家启动了干细胞转化研究重点项目,国家拨款近24亿支持121个干细胞研究项目(包括基础干细胞研究、动物模型研究和临床试验),使国家能够掌握更多关键的干细胞技术,加快临床转化和应用干细胞疗法。但是支持并不等于随意宣传和夸大。获得国家许可的造血干细胞是仅有一种治疗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疾病。这里提到的造血干细胞只能来自骨髓、周围血或脐带血。目前,干细胞疗法不应关注其合法性,而应注意其是否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干细胞是合法的,各级医疗机构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和备案。总之,干细胞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技术突破。今后,国家应逐步规范干细胞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出台相关政策,确保干细胞对生物医学发展的支持,做好干细胞产业的监管工作。
开源类的期刊不知道你有了解过没,也还可以的,世界肿瘤研究,你去看看
细胞生物是指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细胞生物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关键字: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包括促进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抗感染和细胞杀伤效应,促进或抑制其它细胞因子和膜表面分子的表达,促进炎症过程,影响细胞代谢等。
一、免疫细胞的调节剂
免疫细胞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调节关系,细胞因子是传递这种调节信号必不可少的信息分子。例如在T-B细胞之间,T细胞产生IL-2、4、5、6、10、13,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的分化、增殖和抗体产生;而B细胞又可产生IL-12调节TH1细胞活性和TC细胞活性。在单核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之间,前者产生IL-1、6、8、10,干扰素α,TNF-α等细胞因子促进或抑制T、B、NK细胞功能;而淋巴细胞又产生IL-2、6、10,干扰素γ,GM-CS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等细胞因子调节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许多免疫细胞还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产生自身调节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许多免疫细胞还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产生自身调节作用。例如T细胞产生的IL-2可刺激T细胞的IL-2受体表达和进一步的IL-2分泌,TH1细胞通过产生干扰素γ抑TH2细胞的细胞因子产生。而TH2细胞又通过IL-10、IL-4和IL-13抑制TH1细胞的细胞因子产生。通过研究细胞因子的免疫 网络调节,可以更好地理解完整的免疫系统调节机制,并且有助于指导细胞因子做为生物应答调节剂(biologicalresponsemodifier’BRM)应用于临床 治疗免疫性疾病。图4-1 细胞因子与TH1、TH2的相互关系(略)
二、免疫效应分子
在免疫细胞针对抗原(特别是细胞性抗原)行使免疫效应功能时,细胞因子是其中重要效应分子之一。例如TNFα和TNFβ可直接造成肿瘤细胞的凋零(apoptosis)’使瘤细胞DNA断裂’细胞萎缩死亡;干扰素α、β、γ可干扰各种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从而防止病毒扩散;LIF可直接作用于某些髓性白血病细胞,使其分化为单核细胞,丧失恶性增殖特性。另有一些细胞因子通过激活效应细胞而发挥其功能,如IL-2和IL-12刺激NK细胞与TC细胞的杀肿瘤细胞活性。与抗体和补体等其它免疫效应分子相比,细胞因子的免疫效应功能,因而在抗肿瘤、抗细胞内寄生感染、移植排斥等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三、造血细胞刺激剂
从多能造血干细胞到成熟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漫长道路中,几乎每一阶段都需要有细胞因子的参与。最初研究造血干细胞是从软琼脂的半固体培养基开始的,在这种培养基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增殖产生的大量子代细胞由于不能扩散而形成细胞簇,称之为集落,而一些刺激造血干细胞的细胞因子可明显刺激这些集落的数量和大小因而命名为集落刺激因子(CSF)。根据它们刺激的造血细胞种类不同有不同的命名,如GM-CSF、G-CSF、M-CSF、multi-CSF(IL-3)等。目前的研究表明,CSF和IL-3是作用于粒细胞系造血细胞,M-CSF作用于单核系造血细胞,此外Epo作用于红系造血细胞,IL-7作用于淋巴系造血细胞,IL-6、IL-11作用于巨核造血细胞等等。由此构成了细胞因子对造血系统的庞大控制 网络。某种细胞因子缺陷就可能导致相应细胞的缺陷,如肾性贫血病人的发病就是肾产生Epo的缺陷所致,正因如此,应用Epo 治疗这一疾病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多种刺激造血的细胞因子已成功地用于临床血液病,有非常好的 发展前景。
四、炎症反应的促进剂
炎症是机体对外来刺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过程,症状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病理检查可发现有大量炎症细胞如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局部浸润和组织坏死,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细胞因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如IL-1、IL-6、IL-8、TNFα等可促进炎症细胞的聚集、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可直接刺激发热中枢引起全身发烧’IL-8同时还可趋化中性粒细胞到炎症部位’加重炎症症状.在许多炎症性疾病中都可检测到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升高.用某些细胞因子给动物注射’可直接诱导某些炎症现象’这些实验充分证明细胞因子在炎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结果’目前已开始利用细胞因子抑制剂治疗炎症性疾病’例如利用IL-1的受体拮抗剂(IL-1receptor antagonist’IL-lra)和抗TNFα抗体治疗败血性休克、类风湿关节炎等,已收到初步疗效。
五、其它
许多细胞因子除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效应功能外,还参与非免疫系统的一些功能。例如IL-8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M-CSF可降低血胆固醇IL-1刺激破骨细胞、软骨细胞的生长;IL-6促进肝细胞产生急性期蛋白等。这些作用为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相互调节提供了新的证据。
细胞衰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摘要:细胞衰老(cellular aging)是细胞在其生命过程中发育到成熟后,随着时间的增加所发生的在形态结果和功能方面出现的一系列慢性进行性、退化性的变化。细胞衰老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细胞生命活动过程的客观规律。为研究细胞衰老分子生物学机制,本文就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细胞衰老;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与个体的衰老和死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体的衰老并不等于所有细胞的衰老,但是细胞的衰老又是同个体的衰老紧密相关的。细胞衰老是个体衰老的基础,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和结果。
细胞衰老是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功能减退,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衰老是生界的普遍规律,细胞作为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也在不断地新生和衰老死亡。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增殖、分化、衰老、死亡等几个阶段。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我们知道,生物体内每时每刻都有细胞在衰老、死亡,同时又有新增殖的细胞来代替它们。
衰老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即细胞的寿命,它随组织种类而不同,同时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高等动物体细胞都有最大增殖能力(分裂)次数,细胞分裂一旦达到这一次数就要死亡。各种动物的细胞最大裂次数各不相同,人体细胞为50~60次。一般说来,细胞最大分裂次数与动物的平均寿命成正比。通过细胞衰老的研究可了解衰老的某些规律,对认识衰老和最终找到延缓或推迟衰老的方法都有重要意义。细胞衰老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物学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阐明衰老过程,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将不断延长。但也会出现相应的社会老龄化问题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病、癌症、关节炎等老年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的问题。因此衰老问题的研究是今后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细胞衰老的特征
科学研究表明,衰老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均有明显的变化: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②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形态变化总体来说老化细胞的各种结构呈退行性变化。
衰老细胞的形态变化表现有:①核:增大、染色深、核内有包含物;②染色质:凝聚、固缩、碎裂、溶解;③质膜:粘度增加、流动性降低;④细胞质:色素积聚、空泡形成;⑤线粒体:数目减少、体积增大;⑥高尔基体:碎裂;⑦尼氏体:消失;⑧包含物:糖原减少、脂肪积聚;⑨核膜:内陷。
2 分子水平的变化
①从总体上DNA复制与转录在细胞衰老时均受抑制,但也有个别基因会异常激活,端粒DNA丢失,线粒体DNA特异性缺失,DNA氧化、断裂、缺失和交联,甲基化程度降低;②mRNA和tRNA含量降低;③蛋白质含成下降,细胞内蛋白质发生糖基化、氨甲酰化、脱氨基等修饰反应,导致蛋白质稳定性、抗原性,可消化性下降,自由基使蛋白质肽断裂,交联而变性。氨基酸由左旋变为右旋;④酶分子活性中心被氧化,金属离子Ca2+、Zn2+、Mg2+、Fe2+等丢失,酶分子的二级结构,溶解度,等电点发生改变,总的效应是酶失活;⑤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引起膜脂之间或与脂蛋白之间交联,膜的流动性降低。
3 细胞衰老原因
迄今为止,细胞衰老的本质尚未完全阐明,难以给明确的定义,只能根据现有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细胞衰老的内涵。细胞衰老是各种细胞成分在受到内外环境的损伤作用后,因缺乏完善的修复,使“差错”积累,导致细胞衰老。根据对导致“差错”的主要因子和主导因子的认识不同,可分为不同的学说,这些学说各有其理论基础和实验证据[1]。
3.1差错学派 有以下七种学说,有代谢废物积累学说、大分子交联学说、自由基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DNA损伤修复学说、端粒学说、生物分子自然交联说等。其中最主要的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
3.1.1自由基学说 自由基是一类瞬时形成的含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功能基团,普遍存在于生物系统。其种类多、数量大,是活性极高的过渡态中间产物。正常细胞内存在清除自由基的防御系统,包括酶系统和非酶系统。前者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非酶系统有维生素E,醌类物质等电子受体。机体通过生物氧化反应为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活性自由基。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活泼,可攻击生物体内的DNA、蛋白质和脂类等大分子物质,造成损伤,如DNA的断裂、交联、碱基羟基化。实验表明DNA中OH8dG(8-羟基-2‘-脱氧鸟苷)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OH8dG完全失去碱基配对特异性,不仅OH8dG被错读,与之相邻的胞嘧啶也被错误复制。大量实验证明实,超氧化物岐化酶与抗氧化酶的活性升高能延缓机体的衰老。Sohal等(1994、1995),将超氧化物岐化酶与过氧化氢酶基因导入果蝇,使转基因株比野生型这两种酶基因多一个拷贝,结果转基因株中酶活性显著升高,平均年龄和最高寿限有所延长。
英国学者提出的自由基理论认为自由基攻击生命大分子造成组织细胞损伤,是引起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也是诱发肿瘤等恶性疾病的重要起因。自由基就是一些具有不配对电子的氧分子,它们在机体内漫游,损伤任何于其接触的细胞和组织,直到遇到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OPC(原花青素)之类的生物黄酮等抗氧化剂将其中和掉或被机体产生的一些酶(如SOD)将其捕获。自由基可破坏胶原蛋白及其它结缔组织,干扰重要的生理过程,引起细胞的DNA突变。此外还可引起器官组织细胞的破坏与减少[2]。例如神经元细胞数量的明显减少,是引起老年人感觉与记忆力下降、动作迟钝及智力障碍的又一重要原因。器官组织细胞破坏或减少主要是由于自由基因突变改变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导致蛋白质与酶的合成错误以及酶活性的降低。这些的积累,造成了器官组织细胞的老化与死亡。
生物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易受自由基的侵袭发生过氧化反应,氧化作用对衰老有重要的影响,自由基通过对脂质的侵袭加速了细胞的衰老进程[3]。 自由基作用于免疫系统,或作用于淋巴细胞使其受损,引起老年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减弱,并使免疫识别力下降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
3.1.2端粒学说 染色体两端有端粒,细胞分裂次数多,端粒向内延伸,正常DNA受损。
3.2遗传学派 认为衰老是遗传决定的自然演进过程,一切细胞均有内在的预定程序决定其寿命,而细胞寿命又决定种属寿命的差异,而外部因素只能使细胞寿命在限定范围内变动。
参考文献:
[1]郭齐,李玉森,陈强,等.脱氧核苷酸钠抗人肾脏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688-3690.
[2]胡玉萍,吴建平.细胞衰老与相关基因的关系[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4):35-37.
[3]孔德松,魏东华,张峰,等.肝纤维化进程中细胞衰老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26(05):688-691.
细胞工程论文
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的来说,它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人们的设计蓝图,进行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及进行大规模的细胞和组织培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细胞工程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 目的制作去细胞肌肉组织工程支架,并检测其与人羊膜上皮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采用TNT和十二烷基磺酸钠结合的化学萃取方法制作去细胞肌肉组织工程支架,冰冻切片观察其结构。将人羊膜上皮细胞种入支架培养7 d后,用免疫组化检测羊膜上皮细胞的增殖活性、NT3及BDNF的表达,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 支架中细胞去除完全,其主要结构为平行排列的管状结构。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保持完好。羊膜上皮细胞在支架里有增殖活性,并呈现NT3、BDNF免疫反应阳性。扫描电镜显示,羊膜上皮细胞在支架中分布均匀,生长良好。结论 成功的制作了去细胞肌肉组织工程支架,其与人羊膜上皮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
【关键词】 去细胞肌肉;人羊膜上皮细胞;生物相容性
近年来组织工程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就是采用自体或异体移植物制作天然生物降解材料的组织工程支架。其中去细胞移植物与机体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去细胞肌肉支架可作为生物工程支架支持神经细胞轴突再生。Mligiliche等〔1〕把去细胞肌肉移植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处,4 w后发现有大量神经轴突长入去细胞肌肉支架中。由于单独应用去细胞肌肉支架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效果有限,去细胞肌肉支架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往往需要向支架中植入种子细胞〔2,3〕。研究表明羊膜上皮细胞可分泌多种神经因子〔4,5〕,促进神经元轴突的生长,是一种良好的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种子细胞。本研究利用化学去细胞的方法制成去细胞肌肉支架,并把羊膜上皮细胞种入去细胞肌肉支架内,探究两者的相容性,为开展组织工程治疗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提供新的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Wistar 大鼠由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1.2 试剂 IMDM培养基及小牛血清由Hyclone 公司提供。5′溴尿嘧啶核苷(BrdU) 及BrdU 单克隆抗体购自Neomarker公司;神经营养素(NT)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兔抗人多克隆抗体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SABC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公司。人羊膜上皮细胞株为本实验室保存。
1.2 方法
1.2.1 去细胞肌肉支架的制备 参考 Brown等〔6〕去细胞膀胱的制作方法制备去细胞肌肉支架,简述如下:取Wistar大鼠腹锯肌,放入蒸馏水中,在摇床中以37℃、50 r/min摇48 h后,转入3%的TritonX100溶液,摇床中37℃、50 r/min摇48 h。然后放入蒸馏水中,摇床37℃、50 r/min摇48 h。换成1% SDS溶液,摇床37℃,50 r/min摇48 h。PBS洗24 h。PBS中4℃保存备用。
1.2.2 支架形态结构的观察及成分鉴定 肉眼观察去细胞肌肉的形态。去细胞肌肉用4%多聚甲醛PBS固定1 h,5%蔗糖90 min,15%蔗糖90 min,30%蔗糖过夜以梯度脱水,OCT包埋,冷丙酮速冻,之后放入-70℃冰箱保存。恒冷箱切片机切片,HE 染色,观察其内部结构。此外对切片进行Van Gienson(VG)染色和 Weigert染色(VG+ET染色)检测支架的细胞外基质成分。
1.2.3 人羊膜上皮细胞的培养 人羊膜上皮细胞在DMEM培养液中(含10%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 mg/ml链霉素,200 μg/ml的谷氨酰胺),37℃、5 % CO2及饱和湿度条件下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隔天换液,待单层培养细胞生长至80%汇合后,传代培养。
1.2.4 人羊膜上皮细胞与去细胞肌肉支架相容性的鉴定
1.2.4.1 取生长良好的人羊膜上皮细胞,80%细胞接近融合,弃去培养液,0.25%胰蛋白酶消化,当胞体回缩,细胞间隙变宽时,用血清终止消化,反复轻吹瓶壁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于离心管中,1 000 r/min,离心3 min。用DMEM重悬细胞。用1 ml注射器吸入细胞悬液,以2×106/ml 密度注入去细胞肌肉支架中分装至24孔板中,在37℃、5 % CO2及饱和湿度条件下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隔天换液,培养1 w。掺入Brdu(终浓度为10 mg/L),继续培养1 d后,恒冷箱切片机切片(方法同前)。切片经PBS 洗后,3% H2O2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10 min,血清封闭20 min;一抗用BrdU(1∶1 000稀释)单克隆抗体,BDNF和NT3多克隆抗体(1∶100稀释)4℃孵育过夜,PBS 洗后,二抗37℃孵育30 min,PBS 洗后,SABC37℃孵育30 min,DAB显色。光镜下观察。
1.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鉴定羊膜上皮细胞在去细胞肌肉支架上的生长情况 取生长良好的人羊膜上皮细胞,80%细胞接近融合时,用上述方法消化下来后,把羊膜上皮细胞种植到去细胞肌肉支架中,放在24孔板中,在37℃、5 % CO2及饱和湿度条件下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7 d后,用2%戊二醛固定后,梯度乙醇脱水,CO2临界点干燥,镀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拍照。
2 结 果
2.1 支架的组织结构与成分 去细胞肌肉外观呈乳白色,半透明,质地柔软。从大体上看,肌肉去细胞前后整体大小与形状无显著变化。支架纵切面的HE染色观察可见骨骼肌细胞成分消失,而纤维网架结构保持完整,支架内主要为平行管道。VG+ET染色证明支架成分主要为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等细胞外基质成分,胶原纤维为红色波浪状结构,弹性纤维为蓝色丝状结构,见图1。
2.2 羊膜上皮细胞与去细胞肌肉支架的兼容性 见图2,HE染色显示人羊膜上皮细胞在支架中生长良好,分布均匀(图
图1 去细胞肌肉支架大体与组织切片染色
图2 去细胞肌肉支架的病理图片2A)。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rdU阳性细胞数目多,提示支架中的人羊膜上皮细胞有增殖能力(图2B)。抗NT3和BDNF染色显示,支架中的人羊膜上皮细胞含有NT3、BDNF阳性颗粒,呈棕褐色分布在细胞质中(图2C,2D)。JSM5600LV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在支架内部分布有大量细胞,细胞在支架中分布比较均匀,生长状态良好(图2E)。
3 讨 论
理想的支架材料应与细胞外基质类似,与活体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7,8〕。去细胞肌肉作为治疗神经损伤的生物工程支架材料有如下优势:(1)去细胞肌肉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对组织细胞的'迁移、黏附、生长代谢都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再生的轴突可以很好的黏附在去细胞肌肉支架上〔9〕。(2)去细胞肌肉的排列结构与神经膜管类似,仅在直径上略大于神经膜管〔10〕,它们提供了轴突可生长穿过的足够空间〔9〕,该结构对于诱导神经轴突再生是十分重要的。 Fansa等比较了接种施万细胞的不同去细胞生物材料(肌肉,静脉,神经外膜)桥接缺损的外周神经的结果,发现缺乏神经膜管样结构的去细胞肌肉支架(静脉和神经外膜支架)中的再生轴突是无序和排列混乱的,而有神经膜管样结构的去细胞肌肉支架中的再生轴突是有序排列的〔11〕。这种轴突再生的有序性对神经损伤的轴突再生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3)去细胞肌肉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较小〔9,12〕。这些优势都说明去细胞肌肉可作为治疗神经损伤的理想的材料。本研究采用的制作去细胞肌肉的方法主要用来减少异种移植材料的免疫排斥反应。该方法能有效的去除脂膜和膜相关抗原以及可溶性蛋白,并能有效的保留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原始空间结构。肌细胞正常呈平行分布,其细胞外基质成分也是平行分布的,从支架纵切面的结果看支架的纤维成分也是平行排布的,VG+ET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保持完好。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此方法可成功制备去细胞肌肉支架。
由于单独应用去细胞肌肉支架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效果有限〔13〕,去细胞肌肉的生物相容性也有待验证。本研究用人羊膜上皮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种入去细胞肌肉支架以探讨其相容性。研究表明,羊膜上皮细胞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包括黏蛋白、转移生长因子、前列腺素E、表皮生长因子样物质,IL1,IL8 等因子,另外,还可分泌BDNF和NT3等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4〕。其中层黏蛋白、BDNF和NT3等生物活性因子对神经损伤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羊膜上皮细胞可作为一种较理想的种子细胞,与去细胞肌肉支架结合可能成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一个理想的组织工程材料。本实验观察到人羊膜上皮细胞在去细胞肌肉支架中分布均匀,抗BrdU、BDNF及NT3免疫组化显示去细胞肌肉支架中羊膜上皮细胞有良好的增殖能力,并能表达BDNF和NT3,说明羊膜上皮细胞在去细胞肌肉支架中保持了良好的生物学活性。以上结果一方面证明了本研究制作的去细胞肌肉支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另一方面为应用羊膜上皮细胞和去细胞肌肉支架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总之 ,本研究成功制备了去细胞肌肉支架,并证实人羊膜上皮细胞在去细胞肌肉支架中能分泌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人羊膜上皮细胞与去细胞肌肉支架桥接体为神经缺损再生提供了基底膜、神经营养因子等种种有利因素,构成了良好的神经再生微环境,有利于使神经缺损得到较好地修复,为进一步研究羊膜上皮细胞与去细胞肌肉支架桥接体治疗神经损伤奠定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参考文献】
1 Mligiliche N,Kitada M,Ide C.Grafting of detergentdenatured skeletal muscles provides effective conduits for extension of regenerating axons in the rat sciatic nerve〔J〕.Arch Histol Cytol,2001;64 (1):2936.
2 Fansa H,Keilhoff G,Forster G,et al.Acellular muscle with Schwanncell implantation:an alternative biologic nerve conduit〔J〕.J Reconstr Microsurg,1999;15(7):5317.
3 Gulati AK,Rai DR,Ali AM.The influence of cultured Schwann cells on regeneration through acellular basal lamina grafts〔J〕.Brain Res,1995;705(12):11824.
4 朱 梅,陈 东,盂晓婷,等.羊膜上皮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2):2279.
5 Meng XT,Chen D,Dong ZY,et al.Enhanced neural differenti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and neurite growth by amniotic epithelial cells coculture〔J〕.Cell Biol Intern,2007;31:6918.
6 Brown AL,BrookAllred TT,Waddell JE,et al.Bladder acellular matrix as a substrate for studying in vitro bladder smooth muscleurothelial cell interactions〔J〕.Biomaterials,2005;26:52943.
7 Suh JK,Matthew HW.Application of chitosanbased polysaccharide biomaterials in 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A review〔J〕.Biomaterials,2000;21(24):258998.
8 Grande DA,Halberstadt C,Naughton G,et al.Evaluation of matrix scaffold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of articular cartilage grafts〔J〕.J Biomed Mater Res,1997;34(2):21120.
9 Fansa H,Schneider W,Wolf G,et al.Host responses after acellular muscle basal lamina allografting used as a matrix for tissue engineered nerve grafts〔J〕.Transplantation,2002;74(3):3817.
10 李培建,胥少汀.去细胞肌肉支架移植及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横断性损伤的修复作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0;10(4):2203.
11 Fansa H,Keilhoff G.Comparison of different biogenic matrices seeded with cultured Schwann cells for bridging peripheral nerve defects〔J〕. Neurol Res,2004;26(2):16773.
12 Brown AL,Farhat W,Merguerian PA,et al.22 week assessment of bladder acellular matrix as a bladder augmentation material in a porcine model〔J〕.Biomaterials,2002;23:217990.
13 李培建,李兵仓,胥少汀.肌基膜管移植修复脊髓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1;17(9):5258.
生物按其结构来分,就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二是由原核细胞来构成的原核生物;三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所以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就只有病毒了。 其实病毒是一个大的范围,它还包括一个分支——亚病毒(如朊病毒就是属于亚病毒的一类),亚病毒就是比病毒结构更简单的生物。但如果从宏观来讲,也把亚病毒划在病毒学的范畴。所以对于高中生物知识来说,除了病毒外,其它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来构成的了(包括真核和原核)。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的细胞,可以看到它的结构分为下列四个部分(图3-1-1)。细胞壁 位于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是一层透明的薄壁。它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的,孔隙较大,物质分子可以自由透过。细胞壁对细胞起着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细胞膜 细胞壁的内侧紧贴着一层极薄的膜,叫做细胞膜。这层由蛋白质分子和脂类分子组成的薄膜,水和氧气等小分子物质能够自由通过,而某些离子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它除了起着保护细胞内部的作用以外,还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既不让有用物质任意地渗出细胞,也不让有害物质轻易地进入细胞。 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分辨。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知道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脂类分子构成。在细胞膜的中间,是磷脂双分子层,这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外侧和内侧,有许多球形的蛋白质分子,它们以不同深度镶嵌在磷脂分子层中(图3-1-2),或者覆盖在磷脂分子层的表面。这些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可以说,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这种结构特点,对于它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细胞质 细胞膜包着的黏稠透明的物质,叫做细胞质。在细胞质中还可看到一些带折光性的颗粒,这些颗粒多数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类似生物体的各种器官,因此叫做细胞器。例如,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能看到许多绿色的颗粒,这就是一种细胞器,叫做叶绿体。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在细胞质中,往往还能看到一个或几个液泡,其中充满着液体,叫做细胞液。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液泡合并为一个中央液泡,其体积占去整个细胞的大半。 细胞质不是凝固静止的,而是缓缓地运动着的。在只具有一个中央液泡的细胞内,细胞质往往围绕液泡循环流动,这样便促进了细胞内物质的转运,也加强了细胞器之间的相互联系。细胞质运动是一种消耗能量的生命现象。细胞的生命活动越旺盛,细胞质流动越快,反之,则越慢。细胞死亡后,其细胞质的流动也就停止了。 除叶绿体外,植物细胞中还有一些细胞器,它们具有不同的结构,执行着不同的功能,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这些细胞器的结构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在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图3-1-3)。线粒体 呈线状、粒状,故名。在线粒体上,有很多种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颗粒,即多种呼吸酶。它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供细胞的生命活动所需,所以有人称线粒体为细胞的“发电站”或“动力工厂”。 内质网 内质网是细胞质中由膜构成的网状管道系统。它与细胞膜相通连,对细胞内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和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核糖体 核糖体是一种颗粒状小体,多存在于内质网膜的外表面,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基地。 中心体 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因为它的位置靠近细胞核,所以叫中心体。 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密切关系。 细胞核 细胞质里含有一个近似球形的细胞核,是由更加黏稠的物质构成的。细胞核通常位于细胞的中央,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核,往往被中央液泡推挤到细胞的边缘。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易被洋红、苏木精等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叫做染色质。生物体用于传种接代的物质即遗传物质,就在染色质上。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染色质就变化成染色体。多数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有些细胞含有两个或多个细胞核,如肌细胞、肝细胞等。细胞核可分为核膜、染色质、核液和核仁四部分。核膜与内质网相通连,染色质位于核膜与核仁之间。染色质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DNA是一种有机物大分子,又叫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复制,DNA也随之复制为两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得后代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从而保证了后代遗传特性的稳定。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动物细胞也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但是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又有一些重要的区别,如动物细胞的最外面是细胞膜,没有细胞壁;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不含叶绿体,也不形成中央液泡(图3-1-4)。 总之,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自己找一部分吧
如果自己研究的领域已经发表了文章, 又是同一种疾病! 如何设计实验才能让自己的文章“脱颖而出”呢? 接下来,我就以2022年2月3日在皮肤病领域排名第一的杂志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上发表的一篇利用 10x 单细胞关联 10x Visium 空间转录组测序的文章开始总结一下最近关于瘢痕疙瘩的单细胞及空间的3篇研究报道吧! 瘢痕疙瘩,俗称疤痕疙瘩,是皮肤伤口愈合或不明原因所致皮肤损伤愈合后所形成的过度生长的异常瘢痕组织,是一种良性皮肤纤维化疾病,但具有与恶性肿瘤相似的特征。瘢痕疙瘩缺乏药物治疗,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因此研究其致病机制对该疾病的精准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单细胞测序技术的最新进展增强了我们对瘢痕疙瘩和其他纤维化疾病的理解,空间转录组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我们获取细胞的空间位置并理解细胞相互作用和通信至关重要。 1、 单细胞结合空间转录组学揭示瘢痕疙瘩发病潜在机制 Integrated analysis of single-cell and spatial transcriptomics in keloids: Highlights on fibro-vascular interactions in keloid pathogenesis 【发表期刊】 J Invest Dermatol. 【影响因子】 8.551 【发表时间】 2022年2月 【发表单位】 韩国成均馆大学 【实验技术】 10x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Visium 空间转录组测序,mIF 等 【实验设计】 2例瘢痕疙瘩皮肤组织 vs 5例健康皮肤组织(单细胞转录组);1例瘢痕疙瘩皮肤组织 vs 配对成熟疤痕组织(单细胞转录组);2例瘢痕疙瘩皮肤组织 vs 2例健康皮肤组织(空间转录组); 研究背景 瘢痕疙瘩是一种由异常伤口愈合引起的纤维增生性皮肤疾病,导致血管过多和细胞外基质(ECM)成分的过度沉积。该疾病复发率高,临床治疗结果欠佳且难以管理。迄今为止,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已被广泛报道。然而,其纤维化失调的潜在机制仍然很大程度上未知。 研究思路 研究结论 1、研究对2例瘢痕疙瘩病人的皮肤组织及5例健康皮肤组织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整合,降维分群及亚群定义; 2、研究重点对成纤维细胞(FB)进行 recluster,对 subcluster 进行 Monocle3 拟时间分析,对瘢痕疙瘩特异来源的成纤维细胞(FB1 和 FB2)及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FB4)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并进行 GO 及 GSEA 分析; 3、研究使用2种细胞通讯方法—CellphoneDB 及 NicheNet 分析 FB 与 EC 细胞通讯,发现瘢痕组织中 FB 与 EC 的通讯显著密集; 4、研究选择瘢痕疙瘩(n=2,其中一例与单细胞为同一来源)及正常皮肤(n=2)进行空间转录组测序分析,分析了 FB1 和 FB2 在空间中的分布,强调了纤维血管在瘢痕形成中的重要角色; 5、研究对内皮细胞(EC)进行 recluster,对瘢痕疙瘩特异来源的内皮细胞(EC3)及正常皮肤来源的内皮细胞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发现 EC3 具有间质激活特性;并结合 mIF 实验及 ST 实验结果进行验证; 6、研究选择一例患者同时获取其瘢痕疙瘩组织及成熟伤疤组织,进行单细胞转录测序,进一步验证了前期基于瘢痕组织 vs 正常组织差异分析得到的结论,即: 纤维细胞(FB) –血管通讯和内皮细胞(EC)的间充质激活在瘢痕疙瘩发病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作用。 2、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揭示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谱系特异性调节变化 Single-Cell RNA-Sequencing Reveals Lineage-Specific Regulatory Changes of Fibroblasts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n Keloids. 【发表期刊】 J Invest Dermatol. 【影响因子】 8.551 【发表时间】 2022年1月 【发表单位】 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 【实验技术】 10x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实验设计】 4例瘢痕疙瘩病人的皮肤组织 vs 4例配对的健康皮肤组织 研究背景 尽管瘢痕疙瘩被归类为良性真皮生长,但它们表现出与恶性肿瘤相似的生物学特征,例如过度增殖、细胞凋亡抗性和侵袭。瘢痕疙瘩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尽管目前正在使用多种疗法,但就高复发率和缺乏药物疗法而言,瘢痕疙瘩仍然是治疗挑战。这部分是由于对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不完全了解,因此彻底了解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将有助于开发针对该疾病的药物疗法。 研究思路 研究结论 3 、单细胞转录组揭示人类纤维化皮肤病的发病机制 Single-cell RNA-seq reveals fibroblast heterogeneity and increased mesenchymal fibroblasts in human fibrotic skin diseases. 【发表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影响因子】 14.919 【发表时间】 2021年6月 【发表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 【实验技术】 10x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实验设计】 3例瘢痕疙瘩病人疤痕组织 vs 3例正常疤痕组织 研究思路 我点评 这三篇都是研究研究瘢痕疙瘩的单细胞相关文章,相同之处是文章使用的都是皮肤组织,case 组都选择使用瘢痕疙瘩处的皮肤组织,但 control 组的选择却有不同:有使用同一批病人配对的正常皮肤组织(第二篇)或配对的成熟伤疤皮肤组织(第一篇),有使用其他健康皮肤组织(第一篇),也有选择其他人成熟(正常)伤疤皮肤组织的(第三篇)。实验技术也不同,第2篇和3篇只使用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第一篇却同时还选择了更新的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 除了以上不同点,还有几处是很相似的,比如(1)文章都重点关注成纤维细胞(FB)及(血管)内皮细胞(EC),并进行了 recluster;(2)对 FB 及 EC 的 subcluster 都进行分子特征描述,差异基因分析,GO/GSEA 富集分析,Monocle2/3 拟时间分析,细胞通讯分析;(3)都有使用其他技术对单细胞所得结果进行了验证,使用 mIF 或 IF。 所以,不要太担心自己研究的领域已经发表了文章,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只要实验设计别出“一点”心裁,照样可以持续发表高质量的文章! 参考文献 1. Shim J, Oh SJ, Yeo E, Park JH, Bae JH, Kim SH, Lee D, Lee JH. Integrated analysis of single-cell and spatial transcriptomics in keloids: Highlights on fibro-vascular interactions in keloid pathogenesis. J Invest Dermatol . 2022 Feb3: S0022-202X(22)00085-9. doi: 10.1016/j.jid.2022.01.017.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5123990. 2. Liu X, Chen W, Zeng Q, Ma B, Li Z, Meng T, Chen J, Yu N, Zhou Z, Long X. Single-Cell RNA-Sequencing Reveals Lineage-Specific Regulatory Changes of Fibroblasts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n Keloids. J Invest Dermatol . 2022 Jan;142(1): 124-135.e11. doi: 10.1016/j.jid.2021.06.010. Epub 2021 Jul 7. PMID: 34242659. 3. Deng, CC., Hu, YF., Zhu, DH. et al. Single-cell RNA-seq reveals fibroblast heterogeneity and increased mesenchymal fibroblasts in human fibrotic skin diseases. Nat Commun 12, 3709 (2021).https: //doi.org/10.1038/s41467-021-24110-y.
在之前推送的 《聊一聊10X genomics的技术发展史》 、 《单细胞ATAC和空间转录组的原理原来是这样》 中,我们聊完了10X公司至今的发展历程。如今这么火热的10X genomics,都能发怎样的文章, 适用于怎样的研究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0x genomics至今(2020年5月)发文特点 1. 概况 前面我们提到10X 单细胞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它在同类技术中的优势。以下是2017年以来到2020年5月,每个季度10x genomics技术发表论文的数量,基本处于加速增长的趋势,并且正在渗透到很多原来单细胞技术没有涉及的研究领域。 接下来我们看看10x genomics的产品目前主要涉及哪些研究领域。因为10X genomics是单细胞领域目前市场占有量最高的技术,从10X genomics发文的特点也基本可以看出整个领域发展的情况。 图1 10X genomics技术每个季度发文章的数量 2. 单细胞转录组 截至2020年5月,一共发文728篇,果然是最最热门的方向,荣登10x genomics各个产品之首。 从研究方向看上,发育生物学、免疫、神经生物学、肿瘤是排名靠前的方向,这和我们平时遇到的高频研究方向基本吻合。另外,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10X 单细胞转录组检测到细胞多,数据庞大,信息复杂,对数据分析带来诸多困难,因此算法类的文章(Computational method)也高达76篇。对非生物信息背景的老师来说,如果选择外包公司进行相关研究,选择一家专业性强,售后好的公司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物种上看,小鼠和人牢牢占据主流。毕竟人类医学研究还是生物领域的最大热门,小鼠也是头号模式动物。其他“飞禽走兽”已经慢慢都有涉及,但比较少的是植物(这里只有两例拟南芥的文章)。主要原因在我们下文也会提起——植物因为细胞壁的存在,制备单细胞悬液的难度更大,从而限制了大规模应用。不过这些困难也已经慢慢在摸索中被克服,目前已经有若干客户在基迪奥成功制备了植物原生质体的单细胞悬液,正进行后续分析中。 从组织类型上看,研究内容几乎涵盖了动物体内大部分组织器官,尤其在脑、血液、实体瘤、肺等四类样本发文的数量都已经超过50篇。所以,后续在人、小鼠领域没有任何实验设计,仅仅对此类已被大量研究的热门组织直接进行测序是发不了好文章的。所以,对已被大量文献报道的热门组织开展研究,个性化的实验设计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在之后会展开论述。当然,对于冷门的组织或者没有文献报道过的物种(例如大部分植物),只要成功测到数据,任何结果都是创新,则可以较少考虑复杂的实验设计问题。 在已发表的文献上看,截至2020年,10X单细胞转录组的文章依然很大比例发表在高分的主流期刊上。但这样的新技术红利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所以对于关注新技术的老师,还是早关注,早启动,早发文章才能保证有好的产出。 图2 10x单细胞转录组文章涉及的领域方向 (注意,分类上会有重复,比如研究方向涉及两个,所以细分之和会超过总数) 3. 10x 免疫组库(VDJ-seq) 截至2020年5月,一共发文56篇。这是仅次于10X RNA-seq的热点方向,因为很多关心免疫细胞的老师会进行10X RNA-seq的时候,配对进行scVDJ-seq。但目前10X scVDJ-seq标准化试剂盒只针对人和小鼠,其他物种的用户如果想做只能自己去设计定制探针系统(显然难度比较大),这限制了其他动物利用该技术开展研究。10X scVDJ-seq因为通常需要先分类淋巴细胞(T/B细胞)然后进行检测,目前最多是对血液开展研究,其次是研究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其他组织则目前研究报道还比较少,不少空白还留着大家去补充。 图3 10x单细胞免疫组文章涉及的领域方向 4. 空间转录组(ST-seq) 截至2020年5月,一共发文19篇。从发表文章上看,居然排名第一的是Scientific Report,实在太“辣眼睛”了:这么好的技术,暴殄天物啊。不过不用激动,这个技术其实直到2019年才被10X genomics公司收购,当年年底优化升级后推出。再此之前,这个技术所属的瑞典公司Spatial Tranomics一直不温不火的,发文章大部分也是一些瑞典的研究机构自己在玩。 我推测(没有仔细调研过)这个技术就是瑞典研究机构自己开发的技术,然后搞了商业化公司Spatial Tranomics。由于是自己的技术,成本很低,发文章就不挑剔,随心所欲。 所以,文章要么是CNS(或者高水平的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plant等这个高水平的子刊),要么时不时在Scientific Report水一把。不过随着空间转录技术升级后2020年全面推出,“10X ST-seq+10X RNA-seq”的套路肯定又会爆出一批高水平的文章。 图4 10x单细胞ATAC-seq文章涉及的领域方向 5. 10X ATAC-seq 截至2020年5月,一共发文12篇文章,数量还不多。而且,其中有近一半(5篇)是涉及生物信息分析方法探索的文章。这是由于对单细胞ATAC-seq这种信息庞大,噪音复杂的数据,应该如何分析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图5 10x单细胞ATAC-seq文章涉及的领域方向 从以上介绍,你可能已经发现,10X单细胞相关的转录调控组学技术目前主要围绕模式生物开展。那么10x单细胞技术是否可以研究非模式物种呢? 10X 单细胞技术可以检测哪些RNA以及应用于哪些物种 1. 10X单细胞技术是否需要参考基因组 以比较代表性的10X RNA-seq、VDJ-seq、ATAC-seq和ST-seq(空间转录组)来说。VDJ-seq受限于试剂只针对人和小鼠开发,因此其他物种目前无法开展商业化的服务。ATAC-seq作为检测基因组开放性的技术,其检测的区域大部分为非编码区,因此参考基因组不但必须要有,而且参考基因组的质量对ATAC-seq的影响非常大。 而对于RNA-seq或者ST-seq,本质上就是转录组,研究的目标分子是带ployA尾巴的RNA。因此,并非必须要有参考基因,只要有质量足够好的参考转录本就可以了。下来,我们重点剖析下10X RNA-seq和ST-seq的应用需求。 2. 10X RNA-seq/ST-seq可以检测哪些类型的RNA 从上文介绍,我们可以知道10X RNA-seq和ST-seq(空间转录组)依赖于围绕ployA结构开展扩增。那么我们分析一下10X RNA-seq/ST-seq可以检测哪些RNA。 (1)mRNA 由于真核生物mRNA都有ployA结构,所以理论上mRNA就是10X RNA-seq/ST-seq主要的检测目标。当然,由于只是扩增mRNA 3‘端或者5‘端的一小段用于定量,所以并不能能用于分析可变剪切。 (2)lncRNA 高等生物的LncRNA只有一部分有ployA结构(另外一部分自然没有),因此10X RNA-seq/ST-seq只能检测这些有ployA结构的lncRNA。另外,由于lncRNA表达量普遍毕竟低,而10X RNA-seq/ST-seq这类大规模单细胞/准单细胞测序的技术,对低丰度mRNA分子的检测能力比较弱,因此结果中lncRNA的数量将比较少。 (3)其他RNA 近年来研究大热的环状RNA由于没有ployA结构,因此不在10X RNA-seq/ST-seq的检测范围内。同样的,其他类型的小RNA,例如miRNA,也是10X RNA-seq/ST-seq无法检测的。 3. 10X RNA-seq/ST-seq可以用于哪些物种研究 10X RNA-seq/ST-seq质上就是转录组测序。某个物种是否可以用10X RNA-seq/ST-seq开展转录组研究,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 (1)实验层面的问题 对于10X RNA-seq来说,主要考虑该物种是否可以制备单细胞或单细胞核悬液?大部分高等动物/植物的样本理论上都满足这个要求。而对于10X ST-seq主要要考虑该物种是否可以制作切片,以及切片中的组织是否可以被顺利解离释放RNA。对某些植物来说,在无法制作单细胞悬液的情况下,制作切片进行空间转录组测序或许是更可行的研究切入方式。这些技术的具体的实验方法,我们在后续章节讨论。 另外,细菌的细胞太小,且没有ployA结构,自然不适合10X genomics的检测。 (2)分析层面的问题 同常规RNA-seq一样,10X RNA-seq/ST-seq需要将测序数据比对到作为参考的基因组,才能实现对基因的定量。那么参考基因组是影响分析结果的主要问题。10X RNA-seq/ST-seq由于只对转录本的3‘端或者5‘端进行测序,然后通过比对参考基因组实现对RNA的定量。那么,这要求用于作为参考的基因组要有较高的质量。因为如果参考基因组组装质量差,基因注释不完整,那么会影响测序结果的比对以及基因定量。 基于参考基因组,我们可以分为3种情况: 1)参考基因组质量很高 比如,人类、小鼠、拟南芥、水稻等,参考基因组质量高,基因组注释都优化了很多版本了,开展10X RNA-seq/ST-seq分析自然没有问题了。 2)参考基因组质量值得怀疑 这10年来,基于二代测序组装技术的发展,很多非模式生物的参考基因组已经被发表。但实际上由于预算或急着发表等诸多因素,这些已经发表的基因组质量参差不齐。比如,很多基因组在注释的时候,只有CDS区注释,而缺乏5‘UTR或者3‘UTR区。而10X RNA-seq/ST-seq检测的是RNA的5’端或者3‘端序列,其实大部分就是5’UTR或者3‘UTR序列。如果参考基因组没有将UTR区域注释出来,自然就会影响测序结果的比对和定量。 所以,对哪些组装组质量较差的物种,如果比对率异常(比对在基因区的数据偏少),可以考虑人为对基因组注释文件的5’UTR区或者3‘UTR区进行延伸,这样可能会改善比对和定量的结果。另外,如果预算许可,可以考虑在实验设计中加入一些常规转录组或者3代全长转录组,用于优化参考基因组的注释(不过,10X RNA-seq/ST-seq这么贵的技术都用上了,好像也不会在乎多测几个常规转录组了吧)。 3)没有参考基因组 没有参考基因组当然没法做比对和定量,也就无法开展10X RNA-seq/ST-seq分析。对于没有参考基因组的物种,从而组装一个基因组费用比较高且周期比较长。对于无参考基因组的物种,如果老师很想进行10X RNA-seq/ST-seq研究,那么也可以考虑对转录组数据进行拼接,构建一个转录本参考用于10X RNA-seq/ST-seq数据的比对和定量。 但如果采用转录组de novo拼接构建转录组,一定要注意3个问题: a)一定要使用三代测序进行转录组拼接而非二代测序 基于常规的二代测序结果的 de novo 拼接获得的转录本大部分是不完整的,大概率缺失UTR区的序列,所以基于常规二代测序拼接的 de novo 转录组参考序列集并不适合用于作为10X RNA-seq/ST-seq的参考库。唯一合适的方法应该是基于三代全长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 de novo 拼接,去获得完整的转录本全长序列,才适合作为10X RNA-seq/ST-seq的参考库。 b)三代转录组较低的基因检出率需要数据量做保障 我们做过的大量有参考基因组物种三代转录组测序数据表明,三代全长转录组对基因的检出率平均在40%(即基因组如果有2万个基因,但三代全长转录组平均只能检出8000个基因)。这主要原因三代全长转录组只有获得mRNA全长,被算一个有效检出的完整转录本。但在全部数据里,全长转录本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尤其对低丰度基因的转录本漏检较多。 为了保证三代全长转录组能够较多检测低丰度的转录本,以保证 de novo 拼接的转录组参考集涵盖更多的基因,可以考虑适当加大测序的数据量(现在三代测序也比较便宜了)。 c) de novo 参考转录组冗余度的影响 de novo 从头拼接的结果有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是序列冗余度比较大,即同一个基因的多个可变剪切同时被检测和拼接出来。这会导致10X genomics数据进行比对时,多重比对(即一条测序的reads会比对上多个转录本)比例比较大。而多重比对的reads在10X RNA-seq/ST-seq定量的时候,默认要被丢弃。 所以,对于 de novo 拼接来源的转录本需要适当进行去冗余处理,从而减少多重比对的影响,提高数据量的有效率。在无参考转录组 de novo 拼接方面,基迪奥有非常丰富的项目经验。在已有的案例中,我们已经证明了无参考转录组 de novo 拼接结果在进行适当优化后,可以作为10X RNA-seq/ST-seq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Svensson V, Vento-Tormo R, Teichmann S A. Exponential scaling of single-cell RNA-seq in the past decade[J]. Nature protocols, 2018, 13(4): 599. [2] Rosenberg A B, Roco C M, Muscat R A, et al. Single-cell profiling of the developing mouse brain and spinal cord with split-pool barcoding[J]. Science, 2018, 360(6385): 176-182. [3] Macosko EZ, Basu A, Satija R, Nemesh J et al. Highly Parallel Genome-wide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Individual Cells Using Nanoliter Droplets. Cell 2015 May 21;161(5):1202-1214 [4] CytoSeq: Fan H. C., Fu G. K. and Fodor S. P. (2015) Expression profiling. Combinatorial labeling of single cells for gene expression cytometry. Science 347: 1258367 [5] Birey F, Andersen J, Makinson C D, et al. Assembly of functionally integrated human forebrain spheroids[J]. Nature, 2017, 545(7652): 54-59. [6]单细胞在线课堂: 转自 风很大的10x genomics到底能发怎样的文章?_研究 (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