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发表论文到甘蔗糖业

发表论文到甘蔗糖业

发布时间:

发表论文到甘蔗糖业

史前时期,人类就已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食物。后发展为从谷物中制取饴糖,继而发展为从甘蔗甜菜中制糖等。制糖历史大致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3个阶段。 早期制糖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饴 将谷物用来酿酒造糖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中国西周的《诗经·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说明远在西周时就已有饴糖。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饴糖属淀粉糖,故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 饴糖是一种以米(淀粉)和以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自西周创制以来,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其中,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第89篇“饧�”)记述最为详尽。书中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时至今日,这类淀粉糖的甜味剂仍有生产,也有较好的市场,在制糖业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制糖。 甘蔗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东周时代。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说明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吴书·孙亮传》中,有"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述。交州在现今的广东、广西一带,与上述的楚国同是中国的南方,是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甘蔗饧是一种液体糖,呈粘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粘稠),便于储存食用。这里的加工技术已经提高了一大步。 东汉张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饴石蜜”之句。这里“沙饴”二字,是指制得的糖有微小的晶体,可看作是砂糖的雏形。 6世纪时陶弘景著的《名医别录》中写到:“蔗出江东为胜,卢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这里描述的种蔗区域更加广阔了,种蔗的技术也已提高,且已经制出砂糖。这种砂糖是将蔗汁浓缩至自然起晶,成为带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饧的加工技术又提高一步。 手工业制糖阶段 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说明在中、印频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其中也有制糖技术的经验交流。 从唐宋开始形成的手工业制糖以来,制糖技术逐步得到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相继出现,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制糖的理论著作。 公元674年,中国发明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该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设施,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从上淋入黄泥浆,借助黄泥浆的吸附脱色制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土法制糖在中国沿用了千余年。 唐大历年间(766~779),四川遂宁一带出现用甘蔗制取冰糖。冰糖的制作,为制糖业增添了独特的产品。 唐宋制糖手工业昌盛,所产之糖的品种和质量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糖产品不仅销售国内各地,还远销波斯、罗马等地,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广泛兴起的制糖手工业,扩展至全国的很多区域,如现今的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宋、元期间,大量的闽、粤移民至台湾,同时也带去了种蔗制糖技术。由于台湾气候适宜于种植甘蔗,制糖业很快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国主要制糖基地之一。 8世纪中叶,中国制糖技术传到日本。13世纪左右,传入爪哇,成为该岛糖业的起源。15~16世纪,中国的侨民也在菲律宾、夏威夷等地传播制糖法。 当中国的甘蔗制糖技术向外传播的时候,世界上的另一个甘蔗制糖发源地印度,也不断向各国传播甘蔗制糖技术。7世纪,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种植技术传入西班牙、意大利。自此,地中海沿岸开始有甘蔗种植,随后甘蔗的种植技术又传入北美洲的一些国家。15世纪末,哥伦布将甘蔗制糖技术传至西印度群岛,很快又传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纪20~30年代,甘蔗制糖技术先后传到墨西哥、巴西、秘鲁等,不久,甘蔗制糖业在南北美洲都发展起来。 在长期的制糖实践中,很多制糖方法逐步被总结出来。 北宋王灼于 1130年间撰写出中国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全书共分7篇,内容丰富,分别记述了中国制糖发展的历史、甘蔗的种植方法、制糖的设备(包括压榨及煮炼设备)、工艺过程、糖霜性味、用途、糖业经济等。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卷六(《甘嗜》)中,记述了种蔗、制糖的各种方法,比《糖霜谱》一书更系统、更详尽。这些方法,在中国民间一直沿用到20世纪。书中记述的采用牛拉石辘(或木辘)多次压榨取汁的方法(压榨法),与现代的甘蔗多重压榨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书中首次总结了石灰法澄清工艺,其原理在现代的制糖业中仍有沿用。“甘嗜”中总结的具有系统性的压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浓缩煮糖等手工业制糖工艺,成为现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基础。 机械化制糖阶段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甜菜制糖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制糖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制糖业的机械化。 甜菜制糖业的兴起 长期以来,用来制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而甘蔗只能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寒冷地区则不能种蔗制糖。18世纪末期,一种新的制糖原料——甜菜终于被发现,给制糖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突破。 1747年,德国化学家A.马格拉夫发现甜菜块根中含有蔗糖,但未受到重视。1786年,马格拉夫的学生F.K.阿哈尔德在柏林近郊试种甜菜成功,实现了从甜菜中提取蔗糖并开始进行甜菜的选择和育种工作。1799年阿哈尔德发表论文,宣告可以用甜菜制糖。1802年,阿哈尔德在东欧西里西亚附近的库内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厂。同年,俄国也建成一座甜菜糖厂。1811年,法国又建成一座甜菜糖厂。此后,欧洲各国相继建厂,甜菜制糖业很快兴起。1810年,俄国的甜菜糖厂已达10座。1824年,乌克兰开始建立甜菜糖厂,此后15~20年间,已发展到67座,乌克兰遂成为俄国的主要产糖区。 甜菜制糖业在欧洲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原因。19世纪初,拿破仑对不列颠岛实行封锁,英国则从海上对欧洲大陆实行经济封锁,欧洲海上运输因之受阻,一些急需物资和食品如甘蔗糖等无法从海上运往欧洲大陆,这种情形客观上促使了欧洲甜菜制糖业的迅速发展。不久,甜菜制糖技术便越过大西洋,传播到美洲,继而传播到亚洲,遍及世界各地。 机械化制糖业的发展 甜菜糖的发源和生产主要是在欧洲,而19世纪又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先进的工业和发达的科学技术,给制糖业实行机械化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现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和设备大多始于欧洲的甜菜制糖业。19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的这段时间,是机械化制糖工业的主要形成时期,许多制糖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甜菜制糖业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渗出提汁、糖汁加灰二次碳酸饱充清净、多效蒸发、真空煮糖结晶和离心分蜜成糖等基本技术。 19世纪初期,良好的吸附剂骨炭已应用于甜菜糖汁的脱色,并取得了较好效果。1821年,M.de东巴勒将甜菜块根切成薄片,以热水浸渍提取糖分,改变了早期用压榨甜菜取汁的做法,成为渗出法的先导。到1830年,东巴勒发明渗出法。但由于未找到理想的澄清方法,取得的糖汁不易澄清。1840年,库尔曼发明二氧化碳饱充法,在澄清糖汁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1843年多效蒸发罐的发明使糖汁得以蒸浓。同时,采用高效能的离心分蜜工艺使糖膏中糖晶粒和糖蜜完全分离,得到的不再是带蜜的糖,而是干净的砂糖。1849年,卢梭发明了碳酸法制糖工艺。1849年,应用二氧化硫漂白糖汁取代成本较高的骨炭,糖汁的清净技术进一步提高。1859年,佩里耶和波塞茨将碳酸法改良为双碳酸法,澄清效果显著提高,但糖汁的沉淀颗粒仍不易除去。1864年,德耐克发明过滤机使糖汁沉淀颗粒得以分离。同年,奥地利人J.罗伯特制成间歇式渗出罐组,它与双碳酸法清净工艺相配合后被普遍采用。20世纪发展了连续渗出器,逐渐取代了罗伯特渗出罐。至此,较完善的碳酸法制糖工艺基本形成,成为现代制糖技术的先导。 由于甜菜制糖大部分工艺也适用于甘蔗制糖,因而很快被甘蔗制糖业所采用,但甘蔗制糖和甜菜制糖在澄清工艺上有较大的不同。在取汁方面,甘蔗糖厂仍基本上采用压榨取汁方式。18世纪末甘蔗制糖已采用了三辊压榨机。 19世纪初期,真空结晶(煮糖)罐制造成功。中期,已开始用蒸汽机带动压榨机,并开始采用离心分蜜机。此后,随着制糖工艺渐趋成熟和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设备不断出现,制糖业遂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 中国机械化制糖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机械化制糖的酝酿、探索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机械化制糖热潮,但未形成机械化制糖工业体系,制糖业基本上还处于手工业阶段。1949年后,不断发展成为完整的现代制糖工业体系。 1878年,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设中华精糖公司,机器购自英国,以土糖为原料生产精炼糖,每日能处理4000担土糖。1880年,怡和洋行又在广东汕头角石开设分厂。此外,英国商人在香港的太古洋行也创办太古炼糖公司。继英国之后,美国、日本等商人也来中国建立机械制糖厂,制糖工艺、技术、设备均从外国引入。由于社会动荡、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这些糖厂未能长久生存下去。 1905年,中国东北开始种植糖用甜菜。1908年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350吨的甜菜制糖厂(阿城糖厂)。 1915年又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 350吨的甜菜制糖厂(呼兰糖厂)。 1916年,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成立“南满洲制糖株式会社”,并在沈阳郊区建立一座日加工500吨甜菜的奉天糖厂,1917年投产。1922年又在铁岭建成铁岭糖厂,这两座糖厂都于1926年停产。 1920年,北京溥益公司在山东济南兴建溥益糖厂,于1921年投产,1929年停产。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不论是甜菜制糖厂,或是甘蔗制糖厂,或是精炼糖厂;不论是外资兴办,或是民族资本创办的糖厂,都没有成功,中国的机械化制糖业未能形成,仍然处于手工业制糖阶段。牛拉石辘压取甘蔗的古老制糖法依然盛行,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制糖遍布城乡民间。糖的产量及质量都不及先进国家。尚需大量进口食糖。1929年,食糖进口量达最高峰(7.4亿千克),价值银一万万两,居全国进口货物的第二位。 30年代开始,中国限制洋糖任意进口,保护国内糖业的发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经济危机,许多公司、商人急于推销滞销的货物和积压设备。中国成为他们资本输出的一大市场。例如,美国的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工厂,即在此时来到广东,推销他们积压的制糖设备。广东省的军阀企图通过创办糖业,充实自己经济实力,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治地位,极力支持、兴办机械化制糖业。广东制糖历史悠久,制糖原料(甘蔗)丰富,客观上也利于制糖业的发展。1933年8月至1936年1月,在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厂两家厂商的承包下,在广东建成了市头、顺德、东莞、新造、惠阳、揭阳等 6座机械化制糖厂。其设计的总生产能力为每天压榨甘蔗7000吨,每天产白糖700吨。机器设备全部由外国进口,工艺技术、设备规模都是空前的。广东遂成为全国机械化制糖业的重要基地。 广东兴办机械化制糖业的热潮,也波及可以用甘蔗制糖的其他省份,继之纷纷建立机械化糖厂。但由于时局动乱,工业基础薄弱,这些新式的机械化制糖厂,未能得到发展和繁荣,不少糖厂被迫关闭、停业。 20世纪以来,台湾省机械化制糖业发展较快。最早的机器制糖厂建立于1901年,至1945年,全省已有42家机械化制糖厂。1934~1943年间,台湾糖业发展迅速,糖产量剧增,并有大量出口。1938~1939年制糖期,机制糖产量达到137万吨。 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制糖业不断得到发展。甘蔗制糖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制糖业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等地。甘蔗糖与甜菜糖的产量之比约4:1。发展到 80年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制糖大国之一。 我国糖料和食糖生产发展情况[编辑本段] 1、糖料亩产、面积和食糖产量波动中上升 经过建国以来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中国糖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全国糖料播种面积由1949年186.2万亩扩大到2003年2485.5万亩。其中,甘蔗从162.3万亩增加到2113.5万亩,甜菜从23.9万亩增加到372万亩(见图2)。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甜菜种植面积近几年呈萎缩趋势,这是由于近年甜菜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在新疆与棉花和西红柿争地,在东北和粮食,也就是大豆和玉米争地。2004年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许多糖农改种其他作物,甜菜糖厂很难征到定单,闲置了很多压榨能力。 甘蔗亩产从1949年的1.6吨提高到2003年的4.27吨,甜菜亩产从0.8吨提高到1.67吨。总体上看糖料亩产近20年来都呈比较平稳的上升趋势(见图3)。甘蔗亩产最高地区是广西,每亩达到4.6吨;甜菜亩产最高的地区是新疆,由于高糖甜菜品种推广速度较快,亩产已经高达3.12吨。随着高糖品种推广速度的增加,甘蔗和甜菜亩产还有望进一步提高。 与糖料面积同步起伏的是糖料和食糖的产量。全国食糖产量由1949/1950榨季的26.1万吨提高到2002/2003榨季的1063.7万吨(其中,甘蔗糖产量由24万吨提高到940.6万吨,甜菜糖产量由2万吨提高到124.1万吨)。如图4所示,我国甘蔗糖产量一路上升,03/04榨季达历史最高水平944万吨;而甜菜糖产量近年却呈下滑趋势,目前只有59万吨,占总产量的份额只有5.9%,相当于历史最高水平1991年的36%。 2、蔗糖生产向优势地区集中 90年代以来,我国甘蔗生产区域布局发生了剧烈变化。由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甘蔗生产局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甘蔗原产地如广东、海南、福建的种植面积在过去十年间大幅度下降。广东和福建的蔗糖产量分别比10年前下降46%和77%。全国甘蔗业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地区集中。目前最大的蔗糖基地广西种植面积已在1000万亩以上,占全国总面积的45%以上;广西、云南、广东、海南和新疆五大产区产糖量为960万吨,占全国产糖总量的96%,其中广西和云南产量占全国的58%和19%。 3、制糖企业发展迅猛我国制糖企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国机制糖厂由1949年的3家增加到2000年的539家。2000年我国糖业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结构调整,国家拿出120多亿资金关闭破产150家制糖企业。经过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国糖厂由539家减少到359家,保留制糖能力780万吨,其中甘蔗和甜菜糖厂分别为340家和19家、制糖能力分别为695万吨和85万吨,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新疆、内蒙和黑龙江等省区。2002/2003榨季,全国共有制糖生产企业(集团)213家,开工糖厂315家,其中:甜菜糖生产企业(集团)39家,糖厂40家;甘蔗糖生产企业(集团)165家,糖厂266家;炼糖企业9家。目前,产糖量超过10万吨的糖业集团已有20个,合计产糖670万吨,占全国产糖量的67%。 目前制糖业共有工业职工20多万人,与糖业生产相关的农业人口近4000万人;已经建成了包括糖业教学、科研、设计、设备制造、土建安装的体系,可以自主进行糖业研发、建设。糖厂综合利用也获得了巨大发展,以食糖副产品蔗渣、废(菜)丝、废蜜为原料的产品有:纸、纸浆板,纤维板,食用、药用、饲料酵母,甜菜颗粒粕,柠檬酸,味精,糖蜜酒精等。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以食糖为原料或辅料的食品共有3000多个品种。糖的化学分类[编辑本段] 糖类物质是多羟基醛或酮,据此可分为醛糖(aldose)和酮糖(ketose)。 糖还可根据碳原子数分为丙糖(triose),丁糖(terose),戊糖(pentose)、己糖(hexose)。最简单的糖类就是丙糖(甘油醛和二羟丙酮)由于绝大多数的糖类化合物都可以用通式Cn (H2O)n表示,所以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糖类是碳与水的化合物,称为碳水化合物。现在已经这种称呼并不恰当,只是沿用已久,仍有许多人称之为碳水化合物。糖还可根据结构单元数目多少分为:(1)单糖(monosaccharide):不能被水解称更小分子的糖。(2)寡糖(disaccharide):2-6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以双糖最为普遍,意义也较大。(3)多糖(polysaccharide):均一性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半纤维素、几丁质(壳多糖)不均一性多糖:糖胺多糖类(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等)(4)结合糖(复合糖,糖缀合物,glycoconjugate):糖脂、糖蛋白(蛋白聚糖)、糖-核苷酸等(5)糖的衍生物:糖醇、糖酸、糖胺、糖苷糖类的生物学功能[编辑本段] (1) 提供能量。植物的淀粉和动物的糖原都是能量的储存形式。 (2) 物质代谢的碳骨架,为蛋白质、核酸、脂类的合成提供碳骨架。 (3) 细胞的骨架。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4) 细胞间识别和生物分子间的识别。细胞膜表面糖蛋白的寡糖链参与细胞间的识别。一些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含有糖分子或寡糖链,构成细胞的天线,参与细胞通信。红细胞表面ABO血型决定簇就含有岩藻糖。糖怎么被人体吸收[编辑本段] 糖包括蔗糖(红糖、白糖、砂糖、黄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淀粉、糊精和糖原棉花糖等。在这些糖中,除了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能被人体直接吸收久,其余的糖都要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怀利用。糖对人体的功能[编辑本段] 糖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热能。每克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产生4千卡能量,人体所需要的70%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此外,糖还是构成组织和保护肝脏功能的重要物质。下午2点吃糖减少车祸 许多研究人员研究证实,只要适量摄入,掌握好吃糖最佳时机,对人体是有益的。如洗浴时,要大量出汗和消耗体力,需要补充水和热量,吃糖可防止虚脱;运动时,要消耗热能,糖比其他食物能更快提供热能;疲劳饥饿时,食糖可迅速被吸收提高血糖;当头晕恶心时,吃些糖可升血糖稳定情绪,有利恢复正常;饭后进食点糖食品,可使人在学习和工作时,精神振奋,精力充沛。据报道,美国科学家对千余名中小学生实验表明,饭后吃一些巧克力,下午1-2节课打瞌睡者才2%,而对照者(不吃巧克力)却高达11%。此外,对数百名驾驶员试验发现,当他们按要求每天下午2点吃点巧克力、甜点心或甜饮料时,车祸要少得多。 糖对人体的危害[编辑本段] 蔗糖是含有最高热值的碳水化合物,过量摄入会引起肥胖、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龋齿等疾病。 吃糖过多影响小孩长高 吃糖过多可影响体内脂肪的消耗,造成脂肪堆积;吃糖过多,还可以影响钙质代谢。有些学者认为吃糖量如果达到总食量的16-18%,就可使体内钙质代谢紊乱,妨碍体内的钙化作用。据日本一项调查表明,小儿骨折率有所增加,他们认为糖过多是造成骨折的重要原因。 吃糖过多,会使人产生饱腹感,食欲不佳,影响食物的摄入量,进而导致多种营养素的缺乏。儿童长期高糖饮食,直接影响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导致佝偻病等。儿童多吃糖如果又不注意口腔卫生,则为口腔的细菌提供了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容易引起龋齿和口腔溃疡。 为了避免龋齿、近视、软骨症、消化道等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家长不要让孩子吃太多的甜食。 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之一 糖是人体三大主要营养素之一,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糖供给人体的热能约占人体所需总热能的60~70%,除纤维素以外,一切糖类物质都是热能的来源。 糖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有机化合物。糖类主要以各种不同的淀粉、糖、纤维素的形式存在于粮、谷、薯类、豆类以及米面制品和蔬菜水果中。在植物中约占其干物质的80%,在动物性食品中糖很少,约占其干物质的2%。 甜食吃得太多易患各种疾病 有些专家认为,糖比烟和含酒精的饮料对人体的危害还要大。世界卫生组织曾对23个国家人口死亡原因作了调查后得出结论:嗜糖之害,甚于吸烟,长期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会使人的寿命缩短20年。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于1995年提出“全球戒糖”的新口号。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食糖摄人过多会导致心脏病、高血压、血管硬化症及脑溢血、糖尿病等。 长期高糖饮食,会使人体内环境失调,进而给人体健康造成种种危害。由于糖属酸性物质,吃糖过量会改变人体血液的酸碱度,呈酸性体质,减弱人体白血球对外界病毒的抵御能力,使人易患各种疾病。 长期嗜好甜食的人,容易引发多种眼病。有关专家还提出老年性白内障与甜食过多也有关。他们调查了50例白内障患者,发现其中有34%的患者有酷爱甜食的习惯,他们认为,这与葡萄糖代谢障碍有关。 吃糖引发肥胖病没有依据 我国许多食品营养及医学界专家认为,单纯性肥胖是由于总热量的摄入与消耗之间失去平衡所致,不能把肥胖归结于糖。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特别工作小组对食糖研究的结果,认为食糖引发肥胖是没有根据的。理由是:每汤匙食糖含热量16卡,而每汤匙黄油或其他脂类食物含热量是100卡,所以食糖不是使人发胖的原因。 瑞典几位医学家的研究更进一步证实,食用糖不会导致人体内形成脂肪层,这一研究成果被称为“小型革命”。根据医学家的观察,胖人的食物中脂肪总是比糖多,所以减肥的人首先应减少食用脂肪性食物。欧洲的主要饮食营养学家、瑞典的阿斯特鲁认为,如果不滥食过多脂肪食物,那就可以安心地提高糖的用量,而不必担心肥胖。 食用适量,不会影响健康 近年来,由于报道糖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文章越来越多,一些片面宣传的舆论使人们对进食糖顾虑重重,感到“吃糖可怕”。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特别工作小组对食糖研究的结论是:食糖除导致龋齿外,对引起其他疾病是没有根据的。作为合理搭配饮食的一部分,吃糖如同吃其他东西一样,只要食用适量,是不会有碍健康的。

据学术堂了解,发表农业论文可以分为六步进行:第一步:投稿这是论文发表人员选择好投稿期刊之后,将自己的论文稿件通过邮箱、在线投稿窗口、QQ或者微信即时通讯软件这三大方式发送给编辑.第二步:审核即审稿投稿之后,编辑会按照投稿顺序对论文进行审稿,有的期刊杂志收取审稿费,如果您的论文需要加急发表,请在投稿时标注清楚,可能会产生加急费用.第三步:审稿结果.主要介绍通过审稿被录用的论文.通过杂志社论文三审的论文,杂志社会下发录用通知书,并注明预安排在某年某期发表,之所以是预安排,是因为还没交纳版面费.第四步:交费.这里的交费主要是版面费,交纳之后,论文才会正式进入安排刊期出版流程.第五步:安排发表.版面费到位之后,即可安排刊期,并按照日期出版见刊.少部分论文发表可能会延期,原因很多,例如:有人安排加急.第六步:寄送样刊.论文见刊之后,会给作者寄送一本样刊,作为用途上交的材料.到此整个的论文发表流程结束.

看看你发的期刊在早发表网就有呀,如果自己没有找到有意向的期刊,可以让早发表网的编辑给你找合适的期刊投稿。

论文我给不出来,不过能给些建议比如从“糖”的现状开始说起,糖在人们眼中的地位和种种,之后再论述糖的一些发展或特性。当然,要把你论文的中心观点表明,那就是接下来的事情了。你觉得糖推动了世界?或者糖成就了一个领域(牙科)?呵呵~看你的想法了,可以有新意,也可以循规蹈矩。不过这些灵感应该是从你前面的铺垫中能找到的。前后呼应,最后点出你的看法,就好啦

姚全发表的甘蔗论文

农村改革之初,我在国营钱粮湖农场总场党委办工作,因此,有幸亲自经历和参与了这场改革。 正当安徽小岗农民冒着风险偷偷搞包产到户的时候,钱粮湖农场四分场二队也偷偷摸摸干了这种“冒风险”的事。1978年,这个队早稻大减产,干部们急了,怕全年任务完不成,一挨批评二扣工资(当年农场规定欠任务的按比例扣发生产队工资总额,最多扣15%,年终兑现),于是决定早稻欠产晚稻补,晚稻分田到户、产量包干、欠产全赔、超产提成。结果大家积极性来了,全队晚稻丰收,单产总产都大大超过早稻,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 那时,农场水稻生产年年都放两个空炮:一是亩产过《纲要》(800斤);二是晚稻超早稻,1979年早稻插完后,总场办公室即着手“晚稻超早稻”的工作,不想,我们将全场近200个生产队1978年的产量一排比,“奇迹”真的出现了:四分场二队1978年晚稻超了早稻,亩产过了《纲要》!大家高兴得不得了,立即派人下去调查、总结经验,准备大力推广这个典型。 下去的两位同志将情况调查回来后,立即在总场引发了一场争论。一些同志认为四分场二队的作法,就是毛泽东主席批判了多年的“包产到户”。“包产到户”,现在说起来十分轻巧,但在当时可是关系到主义、方向、道路的大问题。当时,总场几位领导同志明确指示:这个典型不能用。 我当时觉得这是个难能可贵的好典型,弃之实在可惜。心想:不管怎么说,增了产是事实。于是,我自己下去作了一次补充调查。当时,二队党支部书记非常紧张,以为闯了大祸。我对他说:不必紧张,我今天来不谈“主义”,只谈“利弊”,请你们讲讲,这个搞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开完干部座谈会和职工座谈会,我更坚定这个典型没有错,下决心把它推介到全场。 调查回来后,我连夜写了调查报告,题目十分鲜明:《调动群众积极性的一种好办法——四分场二队水稻生产联系产量计酬的调查》。在介绍其作法和效果之后,根据自己当时的理论水平,从四个方面说明其没有违反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一,分田到户,土地所有制没有变;二,计划种植,不是自由经营;三,稻谷公有,不是私有;四,生产大措施是统一的,不全是单干。写好后,我未请示领导,擅自以总场办公室第21期《情况摘报》,于1979年9月1日送党委各常委,同时发至全场各生产队。 材料印发后,很快,农场党委书记来到我办公室,脸色十分严肃。进门就问:“冬生同志,这个材料发了?”我平静地回答:“发了。”准备接受一顿大批评。结果,还算不错,书记听我回答后,坐在我的办公桌对面,沉默不语,我也没有做声,二人就这么对面坐着,空气都似乎凝固了。半晌,书记站起来说:“算提出了问题吧!”说完就走了。我想,他不明确否定、命令收回,也就是认可了这个既成事实,只是不便明说罢了。这篇调查报告,为农场以后实行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作了一些思想准备。 1980年,我到二分场四队办点,书记挂牌,我驻队。这个队建队几十年没有一年盈利,全队600多人口,没一人住瓦房。他们想改革,曾搞过小队核算,但受到了通报批评。我去后,试着搞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农田管理到户,联系产量计酬,每500公斤毛谷发工资25元,每50公斤当日收摘的籽花发工资8元。这个作法,我没有正式向书记汇报,怕的是万一出了问题会连累他。当时这种计酬标准虽然低得可怜,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却很高,早稻亩产第一次突破了200公斤,达到226公斤。可惜当年秋雨成灾,全场水渍几万亩,这个队地势低洼,晚稻刚插下去就全部被淹,联产承包的效果未能完全体现出来。种春收作物蚕豆时,我们搞了包产到户,全奖全赔,每亩定交25公斤,多的全部自留。第二年收完蚕豆后,队党支部书记老程坐着个手扶拖拉机,给我送来满满一麻袋蚕豆。我问他收了多少,他说:“吓死人,6万公斤!”,我一听,真的吓了一跳。我办点到队时,全队1300亩旱地才收了蚕豆1850多公斤、油菜籽500多公斤,这次仅用不到600亩地(另外的旱地准备来年种甘蔗,未种蚕豆),就收了6万公斤,增产了30多倍,老百姓发了个蚕豆小财! 1980年10月,李金先同志调回钱粮湖农场当书记。为扭转农场连年亏损的局面,他下决心试一试,并组织专门班子研究这个问题。11月,我被从工作队抽回来参与这项工作。专门班子由总场副场长贺凤生同志带队,先后到常德、益阳地区一些农场考察学习,由我执笔写出考察报告,向常委汇报。接着,又由我写了农村改革的文件讨论稿,决定全面实行大宗作物联产到劳、小宗作物包产到户的责任制。但由于“左”的思想束缚,来自多方面的阻力还是不小。 1980年12月下旬,农场召开三级干部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农业生产联产计酬责任制的文件。当时,许多人都反对文件上出现的“包”字。地委、行署和省、地农场管理局的负责人,接二连三地来农场,不主张农场搞这种责任制。我记得有次,一位副专员对李金先同志说:“老李呀,家庭承包,在岳阳,集体所有制的人民公社能不能搞,都还要考虑,你们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怎么能搞呢?”当时,除上面的压力之外,农场内部思想认识上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有位支部书记公开地反对,他说:“就是蒋介石打到了六门闸(他生产队离六门闸只5公里左右),这个资本主义的分田单干,我也坚决不搞!”说实在的,农场党委书记李金先同志的思想是比较解放的,他每下去转一圈,回来总是兴奋地对我说:“我真的是每下去一次,思想就又解放一点!”但屈于当时的压力,他有些动摇了。原安排请益阳刘家湖农场一位承包了60亩田地的职工来大会介绍经验,结果在他上了我们去接的小车后,仍婉言谢绝了。文件讨论稿修改了好几次,凡是“包”字都被删掉或改为“联”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仍坚持向领导同志陈述意见,并于1981年1月8日写了篇思想评论,请总场广播站在会议期间播了几次。评论的题目是:《不要谈“包”色变》。文章说,为什么河南的那位农民会谈虎色变,因为他被老虎咬过;为什么我们一些干部会谈“包”色变,因为他们吃过“包”字的亏。他们怎会忘记,十多年前,他们根据中央的精神,搞过一阵包产到户,结果被当作“复辟倒退”、“方向、路线错误”,一顿好整,高帽子、黑牌子、麻绳子、篾板子,文攻武打,九死一生。文章批评那种认为生产关系只能进不能退、公有化程度只能高不能低、生产队规模只能大不能小、集体化就是集中化等“左”倾思想,极力为“包”字正名。尽管最终在正式文件中还是未能把“包”字保住,自己也落了个“固执己见”的名声,但为农场后来的深化改革造了舆论。没想到的是,20年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和西部管理人才研究中心,邀请我参加2001年9月在成都举行的“WTO与中国新世纪发展战略”研讨会,点名要我带《不要谈“包”色变》这篇文章,并将该文入选《中国新世纪发展论坛》一书(入选号D264)。 农场全面推行联产计酬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年效果并不理想,怨言四起。省、地农管部门一次又一次来人调查,发了一个又一个负面情况的材料。省和中央一些新闻媒体(如新华社等)记者也来场多次采访有关情况,我多次接待他们并回答提问, 好在他们未发批评的稿件。但严重的是,1982年8月,地区农管局领导同志带着全文套红的农垦部湛江会议纪要,来钱粮湖农场召开全区农场会议,传达会议精神。因为那个纪要有句国营农场不许搞个体经营的话,他们便认为钱粮湖搞家庭承包是错误的,必须退回去。 怎样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呢?9月初的一天,农场常委开会。会上,由于把当时农场存在的问题看过了头,加之上面又有明确的反对意见,因此多数同志主张坚决退,退的时间是在当年农业生产基本定局后,即10月以后。常委们一个接一个发言,意见大同小异,主张退的意见成了压倒优势。形势咄咄逼人,怎么办?我看到李书记额上直冒汗。我当时列席会议,看到情势危急,心想糟了。平时开会,书记很尊重我,大家发言后,他总结之前,总会问一句:“冬生同志,你有什么意见,可以讲一讲。”但我估计这次他不便问这个话了,就是问了,也不便因为我的想法而否认常委们的意见。情急之下,我在会议记录本上,迅即写了几句话,一无称呼,二无落款,写好后,撕下径直走上前去,放到书记面前的茶几上。几句话的意思大体是:一、坚信我们的作法与中央精神是一致的,不要对农垦部文件产生误会;二、新生事物有个发展完善过程,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三、要分清支流与主流,更不要把我们工作上的失误归咎于责任制本身;四、就是今年的收成仍不好,也要坚持搞几年再说;五、今天会议的情绪千万不能传下去,否则不堪收拾。李书记在总结时,充分阐述了我写的这些观点,稳住了局势,避免了农场改革眼看就要发生的一次大反复。李书记调市里几年后,一天我去看他,他还讲起了这件事。他说:“你还记得吧?那天你给我一个条子!那次好危险,当时我急得脑壳直发胀,不知怎么讲。看了你的条子,我一下就清醒了,一下就扳过来了!”他说话时眉飞色舞,站起来右手一划,笑得好开心。 1982年年终总结,七分场报来一个承包大户典型,五队一个小队长姚全福,卸职承包了246亩低产水田,一季产粮8.35万多公斤。当时,队里这片水田离居民点很远,职工戏称“台湾”,地质及灌溉条件都很差。1981年发包时,谁家都不要,队委会无法,只得将其分割给全队每个承包户,结果这片地变成了“搭头”,基本荒芜。为了种好这片地,姚全福承包了,并放弃队里为他安排的新住房,举家迁住在那里的一个鸭棚里。材料报上来后,总场多数领导同志不同意宣传这个典型,认为老姚请了一名“长工”,插秧扮谷时又请了许多“短工”,是典型的“雇工剥削”。但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新意的好典型:一是思想好,二是规模大,符合农田向种田能手大户集中、走专业化路子的方向。我便邀了办公室另一位同志,到实地去作了进一步调查,并联名写了一篇稿子,被《中国农垦》杂志采用,于 1983年第三期发表。从此,姚全福红火了,被评为市劳模、省劳模,省、市电视台多次采访报道,现在他还在经营这片土地,累计卖给国家粮食250多万公斤,贡献很大。 姚全福这个典型对钱粮湖农场1983年开始大办家庭农场和发展专业大户,起了很大的引导作用。七分场副场长庞长发辞职下海,承包万亩采桑湖,办起生猪、水产综合养殖的家庭大渔场,名扬全国,参观者络绎不绝。庞长发后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我为他写的报道,选入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外文化书林《当代群英谱》上册。 1983年春,我应邀参加省社科院、哲学学会、经济学会、农经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理论研讨会。参加这个会的有几百人,有省政府的一些领导、各学会的一些名流学者、各大学的一些教授、省市党校的理论权威及各地市县一些做具体工作的同志。岳阳地区有4人参加,我被邀出席,深感荣幸,受益匪浅。那次我带去的两篇文章均被采用,《完善农场责任制要注意自己的特点》一文,被1983年第二期《湖南农业经济》杂志发表;《“包”字显灵的奥秘——从心理角度探讨承包责任制成功的内在根据》一文,被选入会议文集,发到全省各地、市、县。 1988年8月,省委、省政府授予我“湖南省党政机关秘书先进工作者”称号,名单还上了《湖南日报》。得此殊荣,实感惭愧。秘书生涯20载,不是没有一点贡献,但真正算得上“先进”的,也只有农村改革之初的那段时间

广西甘蔗期刊投稿邮箱

1 甘蔗栽培技术本书作者:洪红 等编著2 “双高”甘蔗生产技术——新型农民培训技术丛书本书作者: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组编3 经济作物病虫害原色图谱(甘蔗、烟草、茶树)——园林作物病虫害原色图谱丛书本书作者:张宝棣编著4 甘蔗病虫害防治图谱——植保彩色图谱丛书本书作者:王助引 等编著5 甘蔗高产高糖高效生产技术——优质农产品系列书本书作者:谭中文等 编著6 清洁生产标准 甘蔗制糖业本书作者:本社 编7 从甘蔗林到大都会(当代诗歌卷)本书作者:未知8 甘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新农村建设丛书) 作者:董伟 张立平 9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10 《甘蔗糖业》期刊11 现代甘蔗改良技术(半精装) 作者: 李奇伟 差不多就这么多了,希望对你有点用处

广西甘蔗期刊投稿邮箱号

广西的果蔗分布得比较散,到处都有,比较出名的有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石塘镇、广西平南县大新镇、广西柳州市柳江县百朋镇、柳城县东泉镇等地。2-3毛公斤吧。一般都是23十吨的拉。

甘蔗 【学名】Saccharum officenarum L. 【别名】薯蔗,干蔗,接肠草,糖蔗、甘枝等 【科属】禾本科Gramineae,甘蔗属Saccharum 【特征与特性】甘蔗是一年生宿根热带和亚热带草本植物,属C4作物。秆直立,粗壮多汁,表面常披白粉,叶为互生,边缘具小锐齿,花穗为复总状花序。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年积温需5500~8500℃,无霜期330d以上,年均空气湿度60%,年降水量要求800~1200mm,日照时数在1195小时以上。甘蔗对土壤的适应性比较广泛,以粘壤土、壤土、砂壤土较好。土壤pH值在4.5~8.0,甘蔗都能生长,但以土壤pH值6.5~7.5为适宜。 【分布状况】 甘蔗原产于印度,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其次是印度,中国位居第三,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还有古巴、泰国、墨西哥、澳大利亚、美国等。中国蔗区主要分布在广东、台湾、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江西、贵州、湖南、浙江、湖北等省(自治区)。 【用途】制糖。还可制成蔗糖酯、果葡糖浆等。蔗渣、废蜜和滤泥等可制成纸张、纤维板、碎粒板、糠醛、饲料、食用品培养基、酒精、干冰、酵母、柠檬酸、赖氨酸、冰醋酸、味精、甘油、水泥、肥料等。蔗梢、蔗叶、蔗渣糠、废糖蜜或酒精废液作牛、羊等可作反刍动物的饲料;把糖蜜、滤泥掺到谷物类饲料中可制成颗粒饲料;糖厂排出的废渣、废液又可作甘蔗的肥料。 甘蔗是我国制糖的主要原料。在世界食糖总产量中,蔗糖约占65%,我国则占80%以上。糖是人类必需的食用品之一,也是糖果、饮料等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同时,甘蔗还是轻工、化工和能源的重要原料。因而,发展甘蔗生产,对提高人民的生活、促进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甘蔗的起源、分布和生产概况 一、甘蔗的起源 甘蔗的起源有三说,一是起源于印度,二是起源于南太平洋新几内亚,三是起源于中国。中国是世界上古老的植蔗国之一。甘蔗栽培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我国就有种植甘蔗的历史记载,至唐朝大历年间已有制冰糖的记载。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甘蔗有几个起源中心,而中国则是其中之一。 二、甘蔗的分布 目前,甘蔗的分布主要在北纬33°至南纬30°之间,其中以南北纬25°之间,面积比较集中。如以温度线为世界蔗区的分布是年平均气温17~18℃的等温线以上。甘蔗的垂直分布在赤道附近可达1500米。在我国云南的滇西南蔗区,海拔已达1500米~1600米。我国地处北半球,甘蔗分布南从海南岛,北至北纬33°的陕西汉中地区,地跨纬度15°;东至台湾东部,西直到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跨越经度达30°,其分布范围广,为其它国家所少见。我国的主产蔗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广东、台湾、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江西、贵州、湖南、浙江、湖北等南方11个省、自治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蔗糖产区迅速向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至1999年广西、云南两省的蔗糖产量已占全国的70.6%(不包括台湾省)。 三、我国甘蔗的生产概况 我国是世界主要产糖国之一。1998~1999年世界原糖总产是1.287亿吨,其中我国食糖总产893.4万吨,成为世界第三产糖大国。 近50年来,我国蔗糖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甘蔗种植面积从1949年160万亩发展到1998年2000万亩;甘蔗总产从1949年264.2万吨发展到1998年的8343.8万吨,至1998~1999年,全国蔗糖总产达到770.1万吨,占全国食糖总量的86.2%。 甘蔗育种的历史与现状 1887年Soltwedel在爪哇,J.B.Harrison和J.R.Bovell在巴巴多斯看到甘蔗产生种子可以萌芽成幼苗,这一发现揭开了甘蔗有性杂交育种史的序幕。此后,各产蔗国家无不以有性杂交育种为改良甘蔗品种的主要方法,尤其以种间杂交更为重要,创造出许多优良品种,为世界甘蔗育种事业奠定了基础。爪哇以热带种与割手密杂交,通过3次高贵化育成一系列大茎、高糖、高产、抗病的优良品种,其中以POJ2878最为著名,称为世界第一号蔗王。印度以热带种、割手密和印度种3个种杂交,育成Co213、Co281等优良品种。美国夏威夷以热带种、割手密、印度种、大茎野生种和中国种5个种杂交,育成H32-8560、H49-5等良种。世界各国都不惜巨资从事甘蔗杂交和新品种选育,并选育出一批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的甘蔗新品种,促进了各国蔗糖业的发展。 自1953年在海南建立杂交育种场以来,我国大陆各地甘蔗科学研究单位相继开展了甘蔗新品种的选育和研究,迄今已育成100多个甘蔗品种供生产使用,推动了我国蔗糖事业的发展。如广东的粤糖57-423、86-368,广西的桂糖11号、桂15,福建的闽糖70-611,云南的71-388、89-151等。1998~1999年全国面积最大的五个品种为:桂糖11、新台糖10号、选三、粤糖63-237、新台糖16,分别占全国总面积21.04%、9.27%、8.72%、6.77%和6.53%。 甘蔗育种需要有性杂交,而繁殖则是无性繁殖。品种内的每株甘蔗都是相同的基因型,除非偶然发生突变,否则非常一致。目前,世界各国育成的品种大多是3—5个甘蔗原种的杂交后代,继而进行品种间杂交和回交育成,基本上是同质遗传型组成品种的再组合,故导致甘蔗品种近亲繁殖,遗传基础狭窄,血缘相近,致使近30年来甘蔗育种在产量、糖分和抗性等方面一直难有较大突破。因此,世界甘蔗育种界十分注重甘蔗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和利用,以期扩大血缘,丰富遗传基础,创造有突破性的亲本材料和优良品种。甘蔗,谨记要分清蔗有两种。皮色深紫近黑的甘蔗,俗称黑皮蔗,性质较温和滋补,喉痛热盛者不宜。皮色青的青皮蔗,俗称竹蔗,则味甘而性凉,有清热之效,能解肺热和肠胃热肺热咳嗽,痰多且痰色黄稠浓浊的人士,大可用竹蔗汁配梨子汁,增强润燥清肺热的功效。竹蔗加生莲藕榨汁也有同效。至于肺热咳,咳至吐血之人,饮用后可得以舒缓。此外,据说此方对于泌尿系统受感染,俗称(赤尿)也有疗效。 蔗汁本身带凉,体质虚寒人士不宜多饮,若寒咳(痰白而稀)者误饮,病情有可能实时加重。相传将蔗蒸熟后才榨汁可免此弊端,但确实功效如何,仍有待验证。倒是竹蔗配白茅根、红萝卜煮水确有清热的功效,小朋友多眼屎兼脾气暴躁时最适宜。若再加荸荠(马蹄),可于小儿出水痘或麻疹时,当水常饮,清热解毒,既可帮助病毒透发,亦可加快痊愈。作为食糖的主要来源,甘蔗营养价值之丰富,实在毋须置疑。若嫌蔗汁单调,可用蔗汁煮饭,能够和胃宽中,令你胃口大开。 【药材名】甘蔗 【英文名】Sugarcane 【拉丁名】Saccharum sinensis Roxb. 【名称考证】薯蔗,干蔗,接肠草,竿蔗,糖梗 【科目来源】禾本科植物 【药用部位】甘蔗的茎秆。本植物的茎皮(甘蔗皮)、茎节间生长的嫩芽(蔗鸡)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甘,寒,无毒。①《别录》:“甘,平,无毒。”②《日华子本草》:“冷。”③《滇南本草图说》:“气味甘,性微寒,无毒。”④《纲目》:“甘涩,平,无毒。” 入肺、脾、胃经。①《本草经疏》:“入手、足太阴,足阳明经。”②《本草新编》:“入脾、肺、大小肠。”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效分类】补虚药,补阴药 【功效主治】清热,生津,下气,润燥。治热病津伤,心烦口渴,反胃呕吐,肺燥咳嗽,大便燥结。并解酒毒。 【用法用量】内服:甘蔗汁,2~4两。外用:捣敷。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者慎服。①《本草经疏》:“胃寒呕吐,中满滑泄者忌之。”②《本草汇言》:“多食久食,善发湿火,为痰、胀、呕、嗽之疾。” 【用药配伍】蔗浆煎炼:与鱼笋之类同食,皆不益人《本草纲目》。配莱菔:清热解酒。配生姜:温中降逆。配粟米:补脾润肺。[编辑本段]苹果 “一天一个苹果”是人们熟知的健康口号。的确,苹果含有丰富的糖类、有机酸、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多酚及黄酮类营养物质,被科学家称为“全方位的健康水果”。那么,到底是哪些保健作用让它赢得了这样的美名呢? 降低血脂:日本果树研究所的人体试验表明,每天吃两个苹果,3周后受试者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降低了21%,而甘油三酯水平高正是血管硬化的罪魁祸首。苹果的果胶进入人体后,能与胆汁酸结合,像海绵一样吸收多余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然后排出体外。同时,苹果分解的乙酸有利于这两种物质的分解代谢。另外,苹果中的维生素、果糖、镁等也能降低它们的含量。 降血压:过量的钠是引起高血压和中风的一个重要因素。苹果含有充足的钾,可与体内过剩的钠结合并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压。同时,钾离子能有效保护血管,并降低高血压、中风的发生率。英国著名药理学家苏珊·奥尔里奇博士发现,苹果中所含的多酚及黄酮类物质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预防癌症:日本弘前大学的研究证实,苹果中的多酚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而芬兰的一项研究更令人振奋:苹果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是一种高效抗氧化剂,它不但是最好的血管清理剂,而且是癌症的克星。假如人们多吃苹果,患肺癌的几率能减少46%,得其他癌症的几率也能减少20%。法国国家健康医学研究所的最新研究还告诉我们,苹果中的原花青素能预防结肠癌。 抗氧化作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小组把老鼠的脑细胞浸到含有栎精和维生素C的液体中,发现脑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明显增强。同其他蔬菜水果相比,苹果里含有的栎精是最好的,而红苹果又比黄苹果和绿苹果好。所以,对于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综合症患者来说,苹果是最好的食品。 强化骨骼:苹果中含有能增强骨质的矿物元素硼与锰。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硼可以大幅度增加血液中雌激素和其他化合物的浓度,这些物质能够有效预防钙质流失。医学专家认为,停经妇女如果每天能够摄取3克硼,那么她们的钙质流失率就可以减少46%,绝经期妇女多吃苹果,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防治骨质疏松。 维持酸碱平衡:70%的疾病发生在酸性体质的人身上,而苹果是碱性食品,吃苹果可以迅速中和体内过多的酸性物质(包括运动产生的酸及鱼、肉、蛋等酸性食物在体内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增强体力和抗病能力。 “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在众多水果之中,苹果可说是最普遍又最平和的一种,但它的营养价值却不容小觑。中医相信它可生津润肺,健脾开胃。营养学上的分析,指出苹果含有最多果糖,并含有多种有机酸、果胶及微量元素。 苹果果胶属于可溶性纤维,不但能促进胆固醇代谢,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更可促进脂肪排出体外。法国人做过一项实验,让一组身体健康的中年男女每日进食两、三个苹果,一个月后,量度他们体内胆固醇水平,发现80%的人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又叫坏胆固醇)都降低了;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即好胆固醇)却有所增加。苹果对于心血管的帮助可见一斑。 苹果所含的微量元素钾能扩张血管,有利高血压患者,而锌亦是人体所必需,缺乏时会引致血糖代谢紊乱与性功能下降。 生吃苹果,除了能获得以上效益,还能调理肠胃,因为它的纤维质丰富,有助排泄。另一方面,泄泻的人吃它也有好处,因为苹果酸具收敛作用,但须注意,如属脾胃虚寒型的慢性泄泻,则须将苹果用锡纸包裹,先焗熟或煨熟才吃。 苹果营养丰富,热量不高,甚受减肥者欢迎。食疗方面,用苹果皮加姜数片煮水喝,可止呕吐。用苹果配梨子可减梨子之寒,更有强化和润肺润胃之效。秋季糖水,用苹果、梨子数个,加百合1两(30克),石斛5钱(15克),南北杏3钱(9克),可润肺止咳。 减肥:苹果会增加饱腹感,饭前吃能减少进食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广西甘蔗主要产地在玉林。

广西是中国分布最广的甘蔗产地。

目前主要分部在福绵、博白、兴业、北流、贵港、横县、龙州、灵山、桂林、柳州、等地,其中水果甘蔗分部最多在玉林地区,糖甘蔗分部在贵港、河池较多。

种植甘蔗一直都是南方的专利,南方产热带水果,而甘蔗也属于其中一个,小编告诉您,中国甘蔗看南方,南方甘蔗看广西,广西甘蔗看玉林。

玉林种植甘蔗的环境:

玉林四季光照充足,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玉林水果甘蔗独一无二的品质,这里种出的甘蔗,清甜,节长,脆口,得到全国各地朋友的认可,这也使我们玉林水果甘蔗威名远扬。

玉林水果甘蔗这几年规模化生产,每家每户蔗农抱团生产,甘蔗代办利用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把北上客商引导来玉林收购,为蔗农打开更广的销路,如今的玉林甘蔗种植已经形成一个种植和销售一体的产业链。

广西玉林博白县有几千上万亩的黑皮甘蔗,是广西最大的黑皮甘蔗生产基地!历史悠久,品质闻名海外。博白三滩甘蔗的重要特点:表皮黑而油润无虫节,蔗身高而挺直,节与节之间疏而有序,肉质脆而甘甜。

甘蔗采收与加工期刊投稿

主要产地在丰山、沙建、新圩、高安。1949年甘蔗种植面积3400亩,总产8062吨。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甘蔗生产,1970年甘蔗面积达5110亩,总产达1.2万吨。

1978年甘蔗发展到1.26万亩,总产达3.07万吨。1980年后,随着制糖工业的发展,甘蔗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1984年甘蔗单产达4234公斤为历史最高记录。

中国的主产蔗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广东、台湾、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江西、贵州、湖南、浙江、湖北、海南等南方12个省、自治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蔗糖产区迅速向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至1999年广西、云南两省的蔗糖产量已占全国的70.6%(不包括台湾省)。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在中国大陆的中原地区也有分散性大棚种植(如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扩展资料:

甘蔗是一种一年生或多年生热带和亚热带草本植物,属C4作物。甘圆柱形茎直立、分蘖、丛生、有节,节上有芽;节间实心,外被有蜡粉,有紫、红或黄绿色等;叶子丛生,叶片有肥厚白色的中脉;大型圆锥花序顶生,小穗基部有银色长毛,长圆形或卵圆形颖果细小。

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年积温需5500℃-8500℃,无霜期330d以上,年均空气湿度60%,年降水量要求800-1200mm,日照时数在1195小时以上。

根据甘蔗生长、产量形成以及糖分含量与气候的关系,提出以日平均气温≥20℃的活动积温和限制甘蔗能否越冬和长年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的年极端最低气温(Tm)作为甘蔗气候区划指标,划分为以下四个甘蔗种植气候区:

1、积温在5000 ℃以上, Tm ≥-2℃为最适宜种植气候区;

2、积温在4000-5000 ℃, -5℃ ≤Tm ≤-2℃为适宜气候区;

3、积温在3000-5000 ℃, -5℃ ≤Tm ≤-2℃为次适宜气候区;

4、积温≥3000-4000 ℃, -8℃ ≤Tm ≤-2℃为可种植气候区。

这四个甘蔗种植气候区,都集中在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区中。其中最适宜种植气候区,基本上都位于北纬24°以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甘蔗

一般把用种茎蔗芽长成的甘蔗称为新植蔗,而利用砍收后甘蔗留在地下的蔗蔸的蔗芽,在适宜的环境下萌发出土,通过人工栽培和管理后长成蔗株,并进行多年生长、收获的甘蔗称为宿根蔗。新植蔗又因下种的季节不同而分为秋植蔗、冬植蔗春植蔗、夏植蔗,由于种植期不同,再加上不同的砍收期使甘蔗生育期有较大的差别,最长的达18个月(如在8月种植的秋植蔗于次年4月才砍收),最短的只有7个月(4月种植的春植蔗于当年11月份砍收),一般为10-11个月(2月种植于次年元月份砍收)。由于生育期的不同、植期不同,同一甘蔗品种其产量及含糖量也往往有所不同。 望采纳,打字不容易啊

甘蔗春播时间为1月底至3月中旬,5月至7月中旬收割,秋播以8底至9月底为宜。12月中旬收割

甘蔗为禾本科(Gramineae)植物,甘蔗Saccharum sinensis RoxB,拉丁学名「Saccharum」是指糖或甜的意思,「Sinensis」即中国,指甘蔗产於中国。在医药文献中最早记载於魏晋.陶弘景著《名医别录》,以后历代诸家本草都有沿用著录,又名竿蔗《随息居饮食谱》、干蔗《南方草木状》、薯蔗《南都赋》、竹蔗《食疗本草》。本草纲目引野史一书说:吕惠卿言凡草皆正生嫡出,惟蔗侧种,根上庶出,故字从庶也。嵇含作干蔗,谓其茎如竹竿也,这就是甘蔗的名源。 宋.王灼著《糖霜谱》说,蔗有四色:曰杜蔗,即竹蔗也,绿嫩薄皮,味极醇厚,专用作霜。曰西蔗,作霜色浅。曰芳蔗,亦名蜡蔗,即荻蔗也,亦可作沙糖。曰红蔗,亦名紫蔗,即昆仑蔗也,只可生啖,不堪作糖。凡蔗榨浆饮固佳,又不若咀嚼之,味尤为隽永也。说明了古代甘蔗的种类和用途。 甘蔗味甘,平,无毒。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消痰止渴,除心胸烦热,解毒。止呕哕反胃,宽胸膈。李时珍说:蔗,脾之果也。其浆甘寒,能泻火热;煎炼成糖,则甘温而助湿热。蔗浆消渴酒,自古称之。 按照中医药的功能,甘蔗有解热止渴,和中宽膈,生津润燥,助脾健胃,利尿,滋养的功效。可用於口乾舌燥,津液不足,小便不利,大便秘结,反胃呕吐,消化不良,发烧口渴。甘蔗汁生饮性甘寒,适宜热病伤津,心烦口渴,身热尿赤,肺燥咳嗽,而热性病饮生蔗汁最好,喻为「天生复脉汤」。 但甘蔗汁煮热则性转温,则有补益功效,具有益气补脾,和中下气,滋养保健功能。古人说甘蔗为脾果,是因为甘蔗汁入脾经,有助脾的作用。 然而无论对人多营养、有益的东西,还是有负面的作用,大都因食物的性味变化,和人的体质、虚实,是否相宜或禁忌等影响有密切关系。 甘蔗对於人体有很多功用益处,比如说甘蔗可解酒;但本草也说:共酒食,生痰;多食发虚热,动衄血(即流鼻血)。所以说甘蔗能解酒,却又会生痰(生痰是一种中医病症)。又说砂糖能解酒毒,则不知经煎炼,便能助酒为热,与生浆之性异矣。这就是甘蔗或汁,生饮、热饮及制成糖等的性味作用都不同。举如晁氏著《客话》中说:「甘蔗煎糖则热,水成汤则冷。」确实如此,多吃糖会使身体生热,但发烧喉痛时台湾民间习用糖、淀粉冲温开水饮服也很有效。唐.王维诗:「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可知古人早已了解生蔗汁可用於清热、消食、解酒。然而生甘蔗甘寒,脾胃虚寒的人不宜使用」」所以说,甘蔗虽称为脾之果,有益脾胃之功,但中医理论说「脾恶湿」,所以湿寒的人食甘蔗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还有甘蔗若发霉、生酒味、酸化者不可食用,会引起中毒。总之,任何食物都有宜忌,而非绝对有益或有害。今人视甘蔗为普通食物,盛产时便宜且随处买得到,但若适时适症食用,对健康大有助益,古记一方谓:「卢绛中病痁疾疲瘵(即中医所说的五脏六腑虚损,劳困疲惫证),忽梦白衣妇人云:『食蔗可愈。』及旦买蔗数挺食之,翌日疾愈。」【成份篇】 甘蔗可食部分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钙、磷、铁等成分。甘蔗汁中含天门冬素、天门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丝氨酸、苹果酸、柠檬酸等多种氨基酸。茎节含维他命B6,茎端含维他命B1、B2。蔗糖主要含蔗糖、葡萄糖、果糖。甘蔗所含的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都对於人体健康有益。甘蔗渣中含有对於小鼠艾氏癌和肿瘤-180有抑制作用的多糖类等药理作用。【实用篇】■甘蔗的幼芽及茎端幼嫩部分,采收调理炒食、或做汤食用皆味美可口,为最好的山珍佳品,是纤维食物的最佳来源。■冬天寒流来袭,常会口唇皲裂、手脚皮肤燥裂,用甘蔗切片轻擦效果极佳。■口臭、口腔发炎疼痛,可用甘蔗汁含漱后吞下。■小儿口疳(小儿口舌生疮),可用甘蔗皮烧研末,含口中。■反胃呕吐,用甘蔗汁七份,生姜汁一份,调和,慢慢少量饮服。

  • 索引序列
  • 发表论文到甘蔗糖业
  • 姚全发表的甘蔗论文
  • 广西甘蔗期刊投稿邮箱
  • 广西甘蔗期刊投稿邮箱号
  • 甘蔗采收与加工期刊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