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叶德铭发表论文

叶德铭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叶德铭发表论文

在解放六年后,被有关部门突然逮捕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他当时受到了潘汉年案的牵连,因一直无法证实自己的身份,一直被关押

曾有那么一个人,被人称作民族叛徒、国家败类,各种不良称号被按在头上二十多年,然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才沉冤得雪。他是一名记者,是一个文人,也是一名曾经被人们恨之入骨的特工,但也正是这么一个人,却在国家危难之际,冒死给军队送去了一万两黄金。最终结局怎样了?

在《广东党史》1999年第四期中,有一篇是讲述他的,人们将他称作“在敌人刺刀上跳舞的无畏战士”。

革命火种初燃起

他叫叶文津,1914年出生于广东东莞的书香门第。自幼知书达理的叶文津曾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毕业之后便东渡去了日本留学。

叶文津在日本留学期间,通过自己同学姚潜修的介绍,与当时共产党中的一位名叫夏衍的革命者结识,双方开始了长期的秘密会面。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叶文津通过夏衍的引荐,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直到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文津选择从日本回到中国,他的第一站便是到了上海。

同年八月份,日本的军队开始对上海进行攻击,如果让日本占领了上海地区,那么整个长江流域将再无抵抗之力。为了守住这块领土,我国军队不断在上海和日本军队正面交锋,群众死伤无数。

叶文津在上海看到了中国人民为了反抗侵略所付出的惨痛代价,也看到了战争为中国人民带来的伤痛,身为共产党的一员,更加坚定了自己为革命、为自由、为中华民族付出自己一切的信念。

之后叶文津在上海组织了“留日学生救亡会”,并公开发表了《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文章,希望以此来呼吁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抵御外敌。

同样是1937年,由郭沫若和夏衍等人创办的《救亡日报》,因上海守军撤离的原因,只能无奈将报社迁移到了广州。

叶文津作为一名读书人,了解报刊对于革命的重要性,便跟随郭沫若等人前往广州地区,筹备报刊复刊的一应事宜,并在此之后成为了《救亡日报》的一名记者。

后来更是在党组织的指挥下,前往敌后对游击战士进行采访,叶文津在敌后工作了一年半的时间,在回到桂林之后,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发表了诸多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潜藏敌后十三年

若是如此继续下去,叶文津在日后必然会是人民心中的充满光辉的革命者。但在1941年秋,党组织决定派遣叶文津返回上海,并且化名叶德铭,在敌战区进行伪装潜伏工作。

叶文津来到上海之后,先是在《新中国报》担任记者一职,后来成为了“东亚联盟”的上海分会中一员,之后更是担任了诸多重要职位。

叶文津通过这些工作的掩护,结识了不少日军的重要人物,并利用这种关系帮助当时潜伏在上海地区的地下党进行活动,负责营救被敌人俘获的共产党人士,在暗地里为党组织提供重要情报。

正是叶文津和当时在敌占区进行掩护的一种革命人士,保证了当时党组织和地下工作者的联系,保护了一众革命人士的安全。

到了解放战争的期间,叶文津依旧负责潜伏在上海地区,负责上海的地下工作,前前后后共计十三年之久。

叶文津因长期在上海担任重要职位,掌握着诸多人脉,和其他势力也多有“交情”,所以被汪伪政府所看重,而叶文津也看准机会,将自己打入到了国民党内部,平日里更是和一些国民党高官称兄道弟,身上完全看不出一丝共产党的样子。

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时,需要中国接受日本的军用物资,此时叶文津便利用当时国民党司令的公文,将这批物资接收后送到了新四军手中。其中包括粮食30多吨、手枪300多支、炸药500多箱、金条20根,还有各种器材、衣物等,这批物资对于当时的新四军,可以说是绝渡逢舟,物资价值高达一万两黄金,极大的缩减了国共双方的武力差距。

含冤入狱终得雪

作为一名地下工作者,将自己生生的活没了才是成功,叶文津便是如此,长期的潜伏以及和党组织之间尽可避免的联系,让叶文津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竟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身份。

后来更是因为在1955年时,牵扯到潘汉年案中,被逮捕关在监狱里二十年。1975年,他被放出狱后,奔走申诉,证明清白。一直到1980年才沉冤得雪,但在同年六月份,叶文津便因病去世。

小结:

叶文津的一生是传奇的,在敌后毫无依靠的情况下,不断为新四军运送着各种物资,为此还曾“借过”日本人的五千元钱。然而却是这样一个人,通过不断的努力,支撑了新四军万余人三四年。

最后回到了家乡,被乡亲们称之为大英雄,与自己喜欢的姑娘结婚生子,过的生活幸福美满,人人看了都很羡慕。

叶德卫发表的论文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曾以“自然需要说明,人则必须理解”来区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所使用的方法,而笔者想借此来表达我们龙岗如何与STEM建立连接,说明与阐释区域人文引领下的STEM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等理工科的简称,起源于美国,自提出到现在逐渐影响了全世界的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刚开始,STEM着重于单科,后来教育学者认为,仅推动单科的STEM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加强跨学科整合,于是产生了整合性STEM的发展潮流[1]。另外,因为STEM的局限性,产生了把Arts(人文艺术学科)纳入进去开展STEAM的做法,特别是美国众议院还通过了把STEM改为STEAM的决议(2013年)[2]。该决议认为:将艺术和设计(Art and Design)纳入STEM教育计划中,有利于美国创新和经济增长。原因是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制造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艺术和设计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了真正的解决方案,并将美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中区分开来,为经济增长创造机会;其工具和方法也为在不断变化的世界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和跨学科合作的新模式…… 在国内,知名教育学者任友群、余胜泉等先后对STEM、STEAM的来源、演变及内涵等做了相关阐释。2016年,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到“跨学科学习(STEAM)”。2018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工作要点》中再次提到“跨学科学习(STEAM)”。STEAM在中国变成了“热词”,是对国外STEM教育的回应与反思。 近年来,STEAM引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固然有对STEM教育的反思,但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从历史发展潮流看,全球化不可逆转,信息革命正如火如荼,从物联网到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这一切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人的精神与心灵却走向“孤岛”“隔离”;新时代,“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已明确,并影响着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落实“立德树人”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切都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率先提出STEM教育的欧美也逐渐认识到其作为“硬性技能神话的声音正在减退”,要想“引领学校走向全面儿童教育”,一定要将“身体、心理、社会情感和传统学术的认知发展相结合,才能作为全面教育的基础。” 作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我们把A从STEAM中专门拿出来,放在前面,不是为了制造新词,其实是想更加强调A(Arts)的特性,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这既是对当下STEM教育的深入反思,也是STEAM教育的一种变式。 深圳作为世界创新之都与移民城市,集聚了腾讯、华为、中信等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了五福四海、天南海北的人,城市发展需要文化精神的培育与积淀,特别是责任与使命、理解与包容、公平与正义、创造与创新以及“同理心”等。因此,龙岗正式提出人文引领的STEM教育(A-STEM),其深层原因是区域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取向与价值追求。 2017年初,笔者带领专业团队开展研究,历经从最初的想法,到概念形成,再到明确提出人文引领的STEM,始终是在不断论证中进行的。我们邀请专家、听取建议、不断修改,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螺旋式前行。在学理论证过程中,我们先后得到原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现为教育部教师司司长)的肯定和支持,并在其带领下,组建了由正高级兼特级教师吴金财、吴向东等为代表的研究团队,邀请了任友群、罗星凯、丁邦平、王素、张军霞、叶兆宁、林君芬、李大维、詹娜、杨晓哲等专家,对课程开发、课程建设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前后历经8个月20多次易稿,终于在2018年8月27日,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A-STEM方面的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正式出台[3],这标志着龙岗A-STEM教育进入了新的里程碑。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龙岗A-STEM中的“A”表面上是指Art(艺术)或Arts(文科),其深层次是人文精神,是真善美的价值取向,突出追求崇高的生活意义,对人有仁爱之心(同理心),对社会有正义之责,对世界有审美之慧,强调人文引领STEM课程与教学实践,彰显其在塑造健全人格上统领作用 。于是, A-STEM在横向上倡导人文艺术与理工之间的跨学科交融;纵向上关注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格物致知,学以致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因此,笔者认为 A-STEM是对STEM的发展和升级,立足整合STEM领域知识,强调人文艺术与理工科之间的深度融合,以人文精神为引领,以人文情怀与价值贯彻始终,以发现和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为核心的跨学科实践课程 。 A-STEM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 一是人文引领性,旨在突出其为人类福祉服务的意义与价值,其过程中贯穿知识产权、科研诚信、伦理道德等。二是生长共创性,明确项目实践的结果导向、工具资源、方法指引、问题疑惑及挑战,紧扣学生兴趣和研究进展而不断生长变化,并由师生共同推动课程建设与完成。三是重构融合性,立足国家课程标准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同时融合真实的现实生活情境与跨学科内容,把知识获取和应用相统一。 总之,A-STEM是一门综合性的项目实践课程,着力培养人文精神引领下的学生发现和创造性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旨在为人类福祉服务的意义与价值。 A-STEM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坚持人文引领,立足以跨学科概念为基础开展跨学科融合,聚焦学生挑战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并将严谨科学方法和先进研究手段作为课程内容,同时从国家课程内容、时代发展需要、学生兴趣爱好、区域教育资源等方面大力开发,并将其有机融合。 我们在推进举措上,充分借鉴笔者在多年工作与研究实践中构建而成的 “双力驱动”模型 [4],依托“行政力”与“学术力”驱动A-STEM教育整体实施。“行政力”集中体现为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研部门—校长为核心,通过政策文件、指导意见、督查评选等方式统筹推进;“学术力”集中体现在师生的教与学变革,以学术追求、专业精神、价值取向为内在动力,通过课程领导力提升、课程研发、课题研究、课堂革命等来驱动。 在“行政力”方面,龙岗率先出台了《深圳市龙岗区A-STEM课程指导实施意见》,成立了A-STEM课程建设指导中心,建立了“区教育局——区教研室——区A-STEM课程建设指导中心——学校A-STEM课程建设部”的管理运行机制,实施“纵向指导、横向交流”的课程实施机制,创建实验学校与实验班。同时立足全区A-STEM教育建设需要,适度引进非师范类的优秀理工毕业生,与科研院校建立联动机制,积极开展教师课程专项培训与A-STEM案例分享交流,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水平。 在“学术力”方面,教师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发与课程情感价值意义的挖掘;课程内容安排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如小学阶段侧重于入门级课程;初中阶段要求对跨学科概念有初步理解和掌握,并能对学生判断和行动产生影响。在教与学上, 课程建设立足开放式框架,主动寻求课堂动态生成。课程 学习,教师少干预,多激励;多给予自我克服困难的时间和空间;强化“元认知和社会情感技能”的引领作用;注重建构与应用模型 ;注重沟通合作 与深度学习 等,促进学生自学自研,切实推动项目实践。 STEM教育的提出,源于美国希望借此来培养科技人才,振兴国内科技及经济发展,维持在全球领先优势。近年来,龙岗A-STEM教育则是立足于区域现实发展与人才创新培养的需求,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的探索与实践。这种探索与实践在区域影响持续扩大,特别是A—STEM课程意见出台以来,区域A—STEM教育改革进程加快,也取得了较大收获。 1. 引领师生成长服务区域教育。 龙岗首届A-STEM案例分享暨培训活动隆重举行,全区有88位小学科学教师协作创建微A-STEM创意科学实验课程,有15位师生代表分享和展示了A-STEM课程及课题研究成果,吸引了近300名教师现场参会,特别是在百度与谷歌中都没“A-STEM”词条的情况下,仍有国内其他学校与教育机构的教师近2700多人,通过网络直播全程观摩,特别是以丁邦平老师为代表的来自北京、上海、江浙等地专家认为龙岗A-STEM教育抓住了STEM教育之魂,并形成了区域特色。可见,龙岗A-STEM教育很好地引领了师生,辐射服务了区域教育。 2. “双力”驱动A-STEM教育贴地前行。 笔者作为A-STEM政策制定者、引领者、实践者,前期积极推动A-STEM教育明确方向、意义和价值观,后续则坚持与同道们“贴地而行”,扎实实践。2019年3月27日,笔者为400多名老师做了“我是如何展开跨学科学习”“如何训练自己的同理心”的课堂分享,充分激发了老师们的思考和探索积极性。由此,我们前期的行政顶层设计、组织部署、落实执行与后期师生教与学的主动变革环环相扣,横向拓宽和纵深开展,两者互相交叉推进。在实践进程中,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强大,一所所志于变革的学校,一个个自觉提升自己专业能力和人生境界的老师不断涌现;吴金财、吴向东特级教师为代表的专家团队持续发挥着指导、示范及辐射作用,促进区域A-STEM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 师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龙岗A—STEM教育实现了人文与科学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及参与度,以学生爱好、个性为出发点,突出其学习的主体性、体验性及实践性,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其直指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具体的、流动的生命,必须加以同情的体验才能理解其意义和本质”[5]。我们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无穷无尽的探索与实践,无外乎是对无尽空间、久远时间、深邃的心灵与精神世界,不管时间多久、空间多广、心灵与精神多深邃,终归是人类自己不断探寻“人之为人”的意义与价值,其核心为人文精神回归与提升。 新时代背景下,A—STEM教育如何在中小学克服优秀师资相对缺乏、学业成绩压力束缚前行?如何更加高度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如何聚焦核心素养整合内容,服务于每一个人未来的终身学习,引领其为人类福祉服务?这将是龙岗A—STEM教育的方向与未来。[1]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STEM Integration in K-12 Education:Status,Prospects, and anAgenda for Research[M].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4. [2]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H. RES. 51[EB/OL]. (2013-02-04)[2019-03-15].http://www.gpo.gov/fdsys/pkg/BILLS-113hres51ih/pdf/BILLS-113hres51ih.pdf. [3]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深圳市龙岗区A-STEM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深龙教通〔2018〕93号.2018-08-27. [4]叶德卫.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结题报告《基于“双力驱动”的区域校本研修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路径》,2014年. [5]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版社出版,2004.

铭刊论文发表

两种方法。一是自己投稿给杂志社。不过现在杂志社一般都不受理。二是找机构帮你发。现在基本都是选取这样的途径的。以前我给杂志社投过稿。过了半个月才说没录取。最后找壹品尤刊的刘老师发表的。省心。也很效率的。

首先需要收集资料,然后列出大纲,找数据,根据大纲把论文补充完整,然后发在知网上

1.可以直接联系期刊出版社投稿,但这样非常复杂,等待时间很长,发表的希望也较小。2.您可以通过一些期刊网站代理发表,这样省时间、见效快。

好吧,你厉害,你牛!

伍连德在柳叶刀发表了论文

中国在很多领域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如在深山中的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接收宇宙信号的仪器;中国的5G技术也开始了民用和商用,支付宝和外卖软件的发展充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还有很多的国之重器,如最大挖煤方车,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等。

伍连德,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首位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柳叶刀《Lancet》上发表文章的华人。通过抗疫实践,伍连德博士提出和确立了“肺鼠疫”学说。确认了野生啮齿类动物如蒙古旱獭为疫菌宿主;通过临床实践及病理解剖和微生物学实验发现和确认了肺鼠疫“呼吸”和“飞沫”的传播方式,并对肺鼠疫自然疫源地追踪调查,提出见解。

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对世界的贡献有很多。近代以来,也就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例如,京张铁路。京张铁路是由詹天佑主持建成的铁路,这是第一条中国人设计和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从1905年9月4日开始修建,到1909年8月11日竣工,历时将近四年,总投资有700万两白银,起点是北京市丰台区柳村,终点是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张家口。京张铁路的建成也是我国反帝国主义斗争的一个胜利,它的进程推动了我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整个修建过程中彰显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后代继承和发扬。还有就是冯如制造出我国第一架飞机。冯茹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他在1908年制造出了我国第一架飞机。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冯如对清政府的腐败感到愤怒和羞耻,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贡献力量。1907年,他在美国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市建立了飞机制造厂,但却困难重重,例如经费不足,制造飞机的技术被其它公司垄断等等。冯如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1908年制造出了我国第一架飞机。飞机的制成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再比如李善兰与《方圆阐幽》。《方圆阐幽》是一部数学著作,它写于清代。在这一书中,李善兰发明了尖锥术,体现了解析几何的思想,李善兰还推出了二次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还有一些特殊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这本书以中国传统的思想阐释了微积分的理论,是我国近代数学界的重大成就。我国近代以来的科学成就有很多,虽然近代我们遭受帝国主义的入侵,但是坚毅的中国人始终未放弃科技研究。

法国一条宠物狗被主人染上猴痘病毒目前已经由研究人员确定。

西非和中非地区属于猴斗的多发地区,但是进入2022年5月份以来,有很多西非和中非以外的国家,不断发现有猴痘病毒确诊的报告。不过,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出现猴痘患者。网上流传的一些上海出现猴痘的传言,都是虚假消息,当地有关部门也在密切关注着猴痘疫情的发展情况。

什么是猴痘?

痘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毒性疾病,和天花有些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如今的天花已经早已灭绝,但是猴痘依然存在。不过,猴痘的传染性并不像天花那样迅速和广泛。因为是从非洲的猴子身上发现的,具有一定传染性,因此叫猴痘。这种病毒会传染到其他动物身上,一旦人类感染上这种病毒,也会在人和人之间进行传播。在欧洲国家,已经有上百例患者被确诊。

医学杂志《柳叶刀》。

《柳叶刀》是托马斯·威克利创刊的一个英国医学杂志,是在1823年创刊的。这刊杂志在国际上负有盛名,得到医学界的高度认可,是一刊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柳叶刀》的主办单位是爱思唯尔出版公司,是一个周刊,现任主编是理查德·霍顿。《柳叶刀》在中国也有编辑部,位于我国首都东长安大街1号东方广场W1座7层。设有威克利奖,威克利·伍连德奖等奖项。

《柳叶刀》披露首例猴痘人传狗病例,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柳叶刀》的一篇文章表示,目前已经发现了患有喉痘病毒的患者在出现症状10多天以后,传染给了他们饲养的宠物狗,他们和狗吃住在一起,已经得到了专家确诊。这为猴痘能够通过人传狗提供了证据。

袁亦铭发表论文

建后郭应禄院士留下的第壹人。曾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发表相关论文二十余篇,参编著作7部,主译(副)1部。

  • 索引序列
  • 叶德铭发表论文
  • 叶德卫发表的论文
  • 铭刊论文发表
  • 伍连德在柳叶刀发表了论文
  • 袁亦铭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