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齐鲁晚报中英对比论文发表

齐鲁晚报中英对比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齐鲁晚报中英对比论文发表

“夜空中晶亮的星辰” ——怀念樊骏先生黎湘萍我轻轻地播放了一首怀念逝者的歌曲《千风之歌》,让这首歌的旋律陪伴我写完这篇短文。对于悄然离开这个喧嚣人世的樊骏先生,《千风之歌》最能表达我的怀念之情,我好像听到他说:“请不要伫立在我坟前哭泣,我不在那里,我没有沉睡不醒,我是一首永不止息的歌……”每日忙于不知所为的事务,我似乎久已失去某种心痛的感觉了。直到得知樊老师往生的消息,那是1月15日下午。同事发来的短信,让我一时失神,无语。我知道他其实并没有“去世”,他只是化作千缕微风,变成了冬日里照耀在白雪上的阳光,晨曦中盘旋振翅的小鸟,如《千风之歌》所唱的,但还是抑制不住内心不绝如缕的寂寞。祖籍浙江镇海的樊骏先生1930年12月生于上海,年纪上,他是我的父辈。他的一生经验,应该是那一代人所特有的“新旧”两栖特色吧?他很少撰文记述他在上海读小学、中学的情况,对人的一生的性格和生涯选择具有重要影响的青少年经验,因了他的“沉默”,也几乎淹没在他私人历史的静海中。惟一能猜测到的,就是他曾就读的上海麦伦中学,是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创办的教会男校,而它的校长沈体兰在三四十年代曾把这所中学办成了民主革命的教育基地,在那里庇护了地下党人的活动,培养了许多红色人才。樊骏先生的性格志趣,一定也在麦伦中学自由空气的熏陶下渐渐形成。但这个战乱和社会动荡变革的年代,只让他匆匆窥视了一阵子就草草结束了。他飞扬的青春很快见证了另外一个时代的诞生。1949年9月,他带着在麦伦中学接受的最早的现代民主教育的洗礼,考入了北京大学。大学四年,在内心深处播下的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种子,从此跟着他一起扎根在了北京。这恐怕也是他1953年到文学研究所工作后,一直选择做现代文学研究的原因吧?八十年代中期我遇到樊骏先生的时候,他已在文学所工作了将近三十余年。经历过反右运动、文革风暴等各种大小政治运动的樊老师,表面上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浪漫。相反,他给人的印象倒似乎是不苟言笑的。当时刚到文学所读硕士,我的老师何西来、杜书瀛先生经常提到三个人的名字,一是何其芳先生,他象征着文学所严谨治学的传统;一是栾勋先生,他所谈的中国古典美学散发着草野的生气,似乎进可济时,退可养气;三就是樊骏先生。老师反复强调樊骏的认真,说他哪怕是在小会议上发言,也是写好提纲,注有密密麻麻的材料,让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这种精神。那时并没有上过樊老师的课,但他已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意味着一种慎思明辨的学风。后来跟唐弢先生读博士,在现代室见到慕名已久的樊骏先生。记得刚见面时,他就不让我们称他为“老师”,而要直呼其名。我们不习惯,他反过来称我们为“老师”,看到年轻人很不好意思,他便像孩子似地笑了起来。其实,他在生活中原是不乏浪漫和幽默的,率性,纯真,厌烦尘世的虚礼与虚名的羇縻,才是他的本性,然而这些,却又常常隐藏在他貌似不苟言笑的严肃里了。樊老师自述“为人拘谨,做事多烦琐习气,常常犹豫不决,想问题写文章也总是没完没了地反复和拖拉”(《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前言”),这一自省,大概也可从他每篇文章总是不厌其烦地修改得到印证——收入他的文集的文章,差不多都留下他反复修改成稿的痕迹,有的修改时间长达十年,甚至十多年,如他用力甚深的《认识老舍》,从发言稿到书面稿,用了十年的时间;从书面稿到修改稿,又间隔了五年时间——在当下什么都讲究速度、争抢课题和资源的时代,樊老师的这种方式显然慢得离谱,“不合时宜”,他不像那些巧思如泉、下笔千言的枪手那样看什么事情都很容易,事事“举重若轻”,相反,他似乎凡事都“举轻若重”,这在有些人看来,也许未免有些“笨拙”或“迂阔”了,但他做“笨活”,并不是为了奢求浮名或文章传世,只是不能苟且于思考、治学和写作罢。凡是了解樊骏先生的人,都知道他的认真、纯粹到了近乎“迂阔”的程度。他每年用于帮助别人看文章的时间,几乎多于自己写文章的时间。不论是所里的同事,还是研究生,只要有文章送到他手里,他都会不厌其烦三番两次地细读,然后才写出自己的意见,《文学评论》遇到一些“疑难稿件”,也送给他审阅,他的学术判断往往是在大量阅读和深思熟虑之后才审慎作出的。樊老师深知学术乃天下公器的道理,他往往会把自己的思考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向他请教的人,让别人写到文章中去,一旦别人的成果发表,他就不再就此写文章了。有的同事曾惋惜他早期因为参加《中国现代文学史》集体项目的写作而耽误了自己的个人研究,但正如蚌病成珠,他反而从参与现代文学史撰写的经验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社会从现代到当代的转型给现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建立和演变造成的巨大影响,并别具慧眼挖掘出了现代文学在“历史”、“思想”和“理论”研究上所蕴含的学术价值。他把撰写年度学术综述文章这种最枯燥乏味的工作,转化为暗藏学术智慧的学术史的清理,他甘愿做一名吃力不讨好的“清道夫”,去清扫几十年来堆积起来的精神上和学术上的“奥吉亚斯牛圈”。正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撰写的这些类似学术史或学科发展史的文章中,他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他没有著作等身的皇皇巨著,但他的学术贡献尽显于慢功细活之中。他把1979年以后重新出发的现代文学学科建设,从无意识的众声喧哗的状态,转化为有意识的学术方向;他通过对王瑶、唐弢先生等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的个案研究,开创了具有反省批判性质的现代文学“学案研究”;他借助于作家研究(例如《认识老舍》),重新回到历史现场,以其丰富的艺术感受力和历史研究的洞察力,重新诠释了五四启蒙精神、旧文化批判和新文化建设这三大核心问题对与当代的意义。他的简明朴实的文字之下,涌动着从麦伦中学以来就有的那一代人的激情。在《认识老舍》一文末尾中,他引用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关于“时代”的议论来表现社会生活的复杂与矛盾,引用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关于自由和个性的论述展现精神生活的广阔天地与自由。他写道:“如果我们能像狄更斯这样理解社会现实的丰富复杂,又能像马克思这样尊重精神劳动的多样性独创性,学会接受、欣赏、珍惜‘在太阳的照耀下’‘每一滴露水’所‘闪耀着(的)无穷无尽的色彩’”,就会超越我们曾在某些历史阶段出现过的重重偏颇,而对作家有“较为公正的认识和较为科学的评价”(参见樊骏《中国现代文学论集》下册)。这是他从文学史的研究中获得的深刻启示。黄宗羲《明儒学案》之“蕺山学案”,写刘宗周不惮权势,违世抗俗,屡以仁义之说谏万历,而被万历目为“迂阔”。有学长言及此事,以为刘宗周之“迂阔”正为难得。樊骏先生的清正、孤直和纯粹,有时也似乎显得“迂阔”。然而当今之世,“一涉功利,皆为苟且”,能做到不为苟且的“迂阔”,又何其难能?这是我每一想到樊老师,便会感到温暖和敬畏的原因吧!愿老师如“千缕微风”,如“夜空中晶亮的星辰”,让黑夜不再寂寞!2011年1月19日于北京(备注: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樊骏:一个真实的神话魏 建逝者档案姓名:樊骏终年:81岁籍贯:浙江镇海生前身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2011年1月15日,樊骏先生去世了。这位新中国培养的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中国现代文学50多年。退休后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荣誉学部委员”,享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最高学术荣誉。然而,按照当今流行的“专家”标准,樊骏先生连中等“人才”也算不上。他没有奖项、没有申请科研项目,没有学术专著(只有论文集等),发表的论文也不多。可是,读过樊骏论文的人,几乎都是交口称赞。1986年春,在全国老舍研讨会上,樊骏先生宣读他手写的论文《认识老舍》,台下鸦雀无声。我和许多与会者都惋惜记不下来,问他何时能看到文字稿。他好像很不安地说:“写得不好,还得改。”等了一年,两年……整整等了十年!这篇论文才正式发表。我们都在赞美这十年磨一剑的杰作。可樊骏还是不满意,直到2001年又做了一次大的修改。这就是樊骏的众多“神话”之一:一篇论文修改了15年!樊骏“神话”之二:不当导师。中国刚设立学位制度的时候,樊骏先生就可以做博士生导师了,可他不申请,连硕士生导师也坚决不当,直到退休。熟悉樊骏的人都知道,他这不是谦虚,也不是想摆脱做导师之累。他想做事,并不想要名。他义务地辅导别人的许多硕士生和博士生,年复一年。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后学晚辈,都得到了他的悉心指教。二十多年来,我们这些私淑弟子想请他吃顿饭,他一次也没有答应。樊骏还有一个更神的“神话”。2000年,一条信息在我的同行中不胫而走:有一位不让透露姓名的人出资100万元设立“王瑶学术奖”。我们都想知道这神秘人物是谁?很多人猜的是已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王瑶教授的女儿。两年后,樊骏先生的《认识老舍》以最高得票入选首届“王瑶学术奖”候选论文名单。樊骏力辞不受,评委们却坚持要评。在争执的当口,某知情人说漏了嘴樊骏就是那出资人!在场的人震惊了!有人说:樊骏即使以他的名字捐款也足以让我们感动啊!何况用老师的名字,还不让说!说话人声音中带着哽咽。哪知樊骏后来又捐款100万元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设立“勤英文学研究奖”,同样不让别人知道捐款人是谁。樊骏先生的安贫乐道也是大家传颂的话题。他出门不要出租车,直到80岁还是乘公交车。我只见过他的三件衣服:蓝色涤纶中山装,白色衬衣,晚年那件灰色夹克衫。樊骏先生捐出的200万元是包括他继承遗产所得的几乎全部家产。他自己省吃俭用,却倾其所有奖励他人的研究。无论顺境和逆境,樊骏先生都能做到既“独善其身”,又“兼济天下”。后者是指他的研究成果常常是关乎国家的学问。他从1953年起就参与统筹全国文学研究的宏观战略。1978年以后,他一直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做高屋建瓴式的全局性思考,亲自规划、组织和领导这一事业二十多年。可惜,这位胸有“天下”的学界领袖,却没有一个家,一生没有结婚。除了做学问,他没有多少喜好。我们见他多是在学术会议上。会后的旅游者中从没有看到樊骏的身影。我们常常不理解,他急着回家干什么?那个家永远只有一个人和数不清的书。大家总在传颂樊骏先生的“神话”,好像他就是一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感动中国人物。他所感动我们的,首先是他人格的高尚和这高尚背后的自我牺牲。在做人上,他对自己要求极严,严到近乎苛求的程度。比如,不知多少人关心他为什么不结婚?他几乎都不回答。据樊骏的弟弟说:他不结婚是怕自己的严苛让别人受不了。多少年以后我才明白,樊骏先生对自己是怎样的严苛:不能当一个好丈夫,就不当;不能当一个好父亲,就不当;不能当一个好导师,就不当……樊骏先生去世那天,我正在北京。刚开完会我听说樊骏先生病危,急忙赶到北京医院他的病床前。他双目紧闭,听不到我的声音。我从他那里唯一感受到的信息就是体温极高。他身边的亲友给我讲了日常生活中的樊骏,尤其听他们说到,前天抢救的时候樊骏先生痛苦得全身颤抖,这时的樊骏先生在我的眼前变得更加真实而平凡,变成和我们一样的血肉之躯,只是在人格上超越了众生,创造了一个不可企及的神话。樊骏先生不可企及,却并非遥不可及。他不就是总说真话吗?不就是总以事业和他人为重吗?不就是不占公家的便宜吗?不就是不当导师吗?不就是认真地写好每一篇文章吗?……然而,就是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又有几人能做得到呢?这就是樊骏先生:常人应该做、都能做、却都没做的事情,他尽可能地都去做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把人应该做的事情视为信念而坚守如一。一件事情,常人觉得应该做,一旦要付出牺牲,便不去做了。樊骏先生则是只要觉得应该做的事情,无论多大的牺牲,他都真的去做;这样的信念,常人信于一时,而樊骏先生却能信于一世。为此,他舍弃了那么多人间的享乐,可他的人格是完满的,他用追求大爱、大义、至真、至善的一生,彰显了人性的光芒和人之为人的尊严!在樊骏先生遗体告别的那天,我写了一副挽联,献给他的在天之灵:无妻室无家产无专著无一名入室弟子独善其身默默治学不恋常人之所有有大爱有恒心有卓识有万千私淑门生胸怀天下苦苦殉道只守众生之所无(本文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备注:作者现任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英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王仁富比较会舔腚,所以生的比较快,为人势利眼,对待学生并非一视同仁,送礼多的就照顾.一双小眼睛,色咪咪的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叙事作文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班的“吕大才子”的作文上了《齐鲁晚报》,我们全班都为他感到骄傲!

周三,“吕大才子”手里攥着一份《齐鲁晚报》,兴冲冲地跑去把报纸递给老师看。老师便接过报纸,读给同学们听。“吕大才子”的作文写得生动、有趣,文中的比喻恰到好处。他的文章让我们知道了他假期去了沂水大峡谷,写清了大峡谷溶洞的全貌,让没去过大峡谷的人,脑海里也可以浮现出大峡谷的样子。

“吕大才子”的文章写得极其优美,读者读过之后,忽然间,仿若大溶洞的画面在眼前闪过,若隐若现,颇有一番心旷神怡的感觉。

“吕大才子”有着一颗争强好胜,上进的心。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吕大才子”之所以成为了“才子”,是因为他不断磨炼自己,刻苦学习,不服输。具备了这些精神,才使得他更加完美。

钟乳石、石壁、其貌不扬的溶洞,这一切在他的笔下,变得那么神奇、那么美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我为大溶洞的美所陶醉,被大自然的神奇所陶醉、更被“吕大才子”的文笔所陶醉了……

今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叮铃铃”随着上课铃的响起,语文老师拿着一张单子走了进来。那是什么?一定是件重要的事!嘿嘿,有好戏看了,我心想着。老师下面的话告诉了我答案:“同学们,快要到运动会了,现在来选拔参赛同学。”全班开始沸腾起来,唉,今年又轮不到我了。好高兴哟!对于我这类“运动痴”来说,运动会只是一场好戏而已,像我这种跑200米都会“呼哧呼哧”喘气,脸上红彤彤的人,别说运动会了,就是一般的体育课测试,都心惊胆跳。可是,殊不知,一场“灾难”正悄悄向我靠近……

谁知,宣布了运动会之后,老师又接着说:“学校为了发扬体育精神,这次每位同学都得报两项项目。”这句话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狠狠地打到我头上,害怕,恐惧,无语……如同潮水般涌来。教室里又看是沸腾起来:有的同学紧皱眉头,一副不情愿的样子;有的同学面无表情,如同一架稻草人;还有的同学立刻咧开嘴唇,自信满满。而我呢,唉不情愿呀!

此刻的我,心思已经不在课上了,而是心里想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万一,跑不好,给班级丢脸了,那该多没面子呀!前段日子,我的脚伤已经好了,呜呜呜呜,这不是老天要损我吗?我惨呀!

“60米短跑谁要报名?”老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路。这好像是一项最短的项目吧?多跑不如少跑,好,我举手!选拔结束后,有的同学是自愿上的“沙场”,有的同学是老师硬推的,还有的同学是经过同学们的一次次推荐,无奈,上了!你看看xxx,同学推荐的他乐得合不拢嘴,仿佛脖子上挂满了金牌。

灾难呀,慢点来吧!

陌上花开,芳香自来。

-题记

奶奶真的很爱养花。

家中的阳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盆。一年四季,淡淡的花香在家中萦绕,久散不去。

奶奶总说,养花养性,看着花儿,心里就舒服。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吧,奶奶每天总是乐呵呵的。清晨,我睡眼惺忪地走进阳台,奶奶正哼着小曲儿,悉心打理娇嫩的花儿。暖暖的阳光斟在花蕊里,溢着初晨露珠的清新和雅致。看着那经奶奶修剪后的花,一天的好心情不请自来。

闲暇的午后,我和奶奶坐在阳台的茶案旁,悠远的茶香和淡雅的花香交织,氤氲出别有的雅致,想必隐士的乐趣也是如此。奶奶抿一口茶,徐徐道来,那些泛黄的过往在我看来是那样遥不可及。奶奶十几岁时,正赶上大饥荒,树叶都成了稀罕物。那时家里有五个孩子,奶奶是老大,理所应当的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奶奶要照料弟弟妹妹,爬树摘榆叶。

我诧异于这种生活,在我看来,这是无法忍受的艰辛。奶奶看着我,嘴角勾起释然的微笑,轻轻地说:“忍忍就过去了。我现在还记得那时候家里种了一盆茉莉,茉莉开花的时候,嗅嗅那花香,心里就舒服多了。”或许就是因为这样,奶奶才这般爱花吧。

几个月前,中考,我出人意料地考得一塌糊涂。看完成绩,我将自己关在屋子里,整整一天,躺在床上,第一次有了放弃的念头。奶奶推开门,快步走到床前,“你给我起来!”我呆滞地望着奶奶的身影,缓缓坐起身。“你跟我过来。”我随奶奶来到阳台,花香依旧浓,心却早已千疮百孔。“那么苦的日子我都熬过来了,为的是啥,不就是因为这儿,”奶奶指了指胸口,“一直都有那盆茉莉吗?这点考试算什么,你自己想想吧。”

望着那依旧娇嫩的花儿,泪如泉涌,心底仿佛有种信念在生根,发芽。我知道,那泪不是怯懦,而是对过往的摒弃,亦是新生的开始。一株坚强乐观之花,已在心底悄然盛开。

让心底盛开坚强乐观之花,芳香四溢。

我们决定要去终南山寨游玩,一大早就开始准备,终南山寨位于柞水县,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了目的地。

来到终南山寨,只见山门是用秦岭片岩建成的拱形山寨大门,上方幡匾双全,写着:终南山寨。山寨大门两侧有石板房簇拥着,显得古朴自然。

山寨修在一条山沟里,这里是集居住、观光、体验、娱乐、美食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石瓦、石墙、石房子造型别致,让人眼前一亮。

下午我们去了寨子前方的西沟峡,这里就是惊险刺激的峡谷运动乐园。如大脚丫、浮桩桥、凌空漫步、飞夺泸定桥、荡绳过河、水上飞、悠悠桥、飞檐走壁、玻璃天桥、高空滑索,17个趣味性、挑战性的项目。

这里简直就是一片人海。我戴上安全帽、系上安全绳索,准备体验时,心里开始有点儿忐忑不安。妈妈鼓励我说:“每一步前进都是鼓足勇气自我行动。哪怕会跌倒、哪怕会落水、哪怕会失败、但这本该是成长中应有的经历。”

当我在凌空漫步、飞檐走壁、悬空栈道、玻璃天桥、高空滑索时,在空中俯视下方,眺望远方,脚下是深谷河流、周围是连绵青山,这美景真是令人陶醉!

庆幸的是前几关我都化险为夷,顺利通过,我内心在自豪的呐喊:“我能行!”可是到了荡绳过河这关时,由于手没抓紧,掉在了河里,还好我会游泳,但我认为自己还是挺勇敢的。

这一天虽然很累,但是我感到了无比的快乐、兴奋。这次游终南山寨让我更自信勇敢了。在今后学习中我们要不受任何困难的影响,勇往直前,这样才会有收获。

窗外,阳光灿烂,新叶都长出了芽儿,花朵也含苞待放。我想此时此刻描绘的就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幅场景吧。不知道什么时候,阳光透过窗户,直射进来,看着那暖暖的阳光,我的心中自然而然也感觉很温暖,激起了我心中的一阵涟漪。

记得好多年了吧,那件事却依旧像烙印一般深深得印在我的心中。也许,这件事是一件再不过普通的小事。可是,它却如同一面镜子,展在我们的面前,时时的告诉我们某个道理,但又使我们感受到其中的温暖。

某天,我从家出门,准备到超市那边的时候,却见到一个打扮的很脏的老奶奶,我顿时感到厌恶,因为我本来就有轻微洁癖。于是,当那位老奶奶走过来时,我赶紧绕到了一边,画了一个大大的半圆才离开。

过了很久我回来的时候,再次经过超市,却看见超市前围着好大一群人。我好奇的往人群走去,只听见人群中传来一阵阵的议论声。“真可怜啊,摔倒了竟然没人扶起来。”“是啊,真是可怜啊,不过穿得也脏了点。”还没听完,我已经有些猜到那个摔倒的人是谁了。于是,我三步并做两步往前走到他们说的地方。果然,是那位那位老奶奶,不过依旧没人去扶她。人们只是一味地在她身上指指点点,而老奶奶呢,在人们异样的眼光中,努力着想要试着去爬起来,可是无奈每次爬起,却又再次摔下,也不知是因为受伤了还是其他原因。

我呆呆地站在那儿,好几次想去扶老奶奶一把,却因为轻微的洁癖,让自己犹豫不绝。这时,一个经过的路人看到了这个场景,毫不犹豫的走到了老奶奶面前。我看到他很清秀,而他的果断与我的犹豫,截然相反。我开始有一点点的惭愧。那个路人把在身上的包拿了下来放在地上,然后蹲下来,两手拖着老奶奶的手,把她搀扶了起来,然后仔细得拍了拍老奶奶身上的灰尘。路人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在我眼中,过目不忘。

过了一会,一切都恢复平静了,围观着的人也都渐渐散去,我却还在那里。我看到路人轻轻地在老奶奶耳边轻言几句,老奶奶呵呵得笑了,笑得那样的灿烂,她拍拍路人的肩膀道谢着。路人摆了摆手,与老奶奶道别后,走了。

何时,太阳落山了,夕阳下,拉长了路人的背影,我看着,久久没有离去。而老奶奶,又颤颤巍巍地走了。天边的'云彩被晚霞辉映得通红。可是此时的自己,再也没有对老奶奶有一种厌恶,反而是一种同情之心;而那位路人呢,却使我的心中多有一种尊重与敬仰,而更多的是一丝丝的温暖。

“哎,你不要紧吧,对不起啊。”“没关系,没关系的。”现实中的声音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我定了定神,看向窗外,只见他们正挥手告别着。我看着他们,轻轻地笑了。

其实每个人在社会上的位置都是平等的,有时候,或许你小小的对人的一种帮助,都会让任何一个人心中那最柔弱的部分,激荡起心中那一阵阵的温暖。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人,社会上才会充满温暖。

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题记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坑到处都有,深浅不一,如果人人都时时盯住脚下处处提防,那么古往今来的伟人也将所剩无几。

正是由于泰勒斯的专注观察才有了他对天气的准确预测,只是过于专注的他却没有留意前方的脚下正有一个不偏不倚的坑,不幸失足,但这并没有成为他抱怨的借口。小小的坑没有扑灭他对科研的热情。即便身处深坑,泰勒斯仍对自己的追求持之以恒,他在意的只是心之所向。终成古希腊的不朽传说。作为一名赫赫有名的哲学家,只是源于对事业的热衷,对梦想的执着,丝毫不会在意那些所谓的坑。

鸿门宴上,刘邦也不幸入坑。得知自己中计后,便“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般匆匆逃去。他看重的不是面子和别人无关紧要的评价,而是自己经营一生的事业。同样身处坑中,刘邦没有在意那些细枝末节,以大局为重,毅然离去。此后才成了名垂千古白手起家的汉高祖。

漫漫黄沙掩盖了无数灵魂,层层尘埃下,依稀能听到失败者的恸哭。乌江岸边,残阳如血。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也陷入深坑。乌江的水在不停地翻动着,仿佛在为他感到惋惜。看着身边的将士一个个的倒下,他仿佛看到将士们的无辜,仿佛看到自刎在怀里的虞姬,仿佛看到江东父老眼里满满的悲凉叹息。面对亭长的劝渡,昔日江东父老的殷切期望成了霸王心里再也无法卸下的重担,终于于四面楚歌中自刎身亡。同处坑中,项羽若能试想“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也就不再只是历史上空留的一个千古遗憾了。

同处深坑,泰勒斯专注的是热衷的科研,刘邦在意的是自己未成的事业。而项羽估计得是别人的目光,不难发现,即便身处坑中,只要专注于心之所向便不难出坑。

英国科学家奥斯卡·王尔德说过“我们同样身处阴沟,有的人却仰望星空”即便身陷囹圄,只要信念仍在,那么这些坑就只是成功路上的一颗小石子,永远阻挡不了我们前行的步伐。

翻书的时候,一片枫叶悄然从手边擦过、滑落。

我弯腰,拾起,惊觉这是初中毕业时同桌送给我的离别礼物,背面上写着“珍重,朋友,勿忘我!”不记得当时是怎么样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到发现时,红色的叶子上早已是滴滴泪痕。原来这世上还有一种心情叫感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体会过了这种奇妙的滋味,学习的枯燥,生活的乏味,已经使我的心麻木不堪,装不下、体会不到别的什么事啦!忽然发现原来世界是充满了无限的爱。

5.12这个让人触目惊心的日子,让一片极其富饶的土地瞬间变成了人间地狱,一座座山般的废墟,一张张让人难以接受的痛哭的面孔,一声声孩子们的哭声,一个个在废墟中的书包,一本本粘着血渍的作业本,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都如刀割一样痛。但是又有多少感人事迹在这里上演。

在废墟中,那个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抢救的人叫她,可却没有回音,当人们以为下面已经没有人时,有一个抢救人员说:快来啊,这儿还有人活着,是个孩子,于是抢救人员小心翼翼的清理废墟,果然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救出他时他还沉浸在甜甜的美梦中,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在医护人员解开衣服给他做身体检查时,发现里面有一只手机,他们下意识的看了一下屏幕,上面有一条已发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但是却表达了父母得我们深深的爱,这是无法伪装的。这件事让我感动地流泪了,在这场地震中,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数不胜数,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呢?

人啊,每天被多少平凡的事感动着?或许,有时正是因为他们的平凡而使我们视而不见。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会被感动,是因为人生活在爱之中”。人间本来就是爱的天堂,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让庸碌蒙住我们的眼睛而无法感受珍贵的感动呢?

感动是什么呢?如果你去问100个人,就会得到100种不同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见解和体会不同。但,无论是谁,都无法对一个毫无感情的人说出感动究竟是什么。也许你应该知道感动不是用嘴说,而是用心去体会。你了解吗?

今天,是我开学为止,最高兴的日子。因为我当上了举牌员。

爸爸问我,有什么好高兴的,我说,“举牌员,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当的,要表现最好,五角星最多的小朋友,才可以当的。”爸爸马上问:“炫琳,那你今天得了几个五角星呢?”我连忙说:“16个”爸爸夸我是个爱求上进的好孩子。我也下定决心,明天,后天,还要继续第一名。

我是一个很爱吃零食的人,再加上吃了很多的甜食,所以,当有一天的的牙齿开始一阵阵的疼的时候,我来到医院,牙齿已经长了蛀牙了,里面还空了一个洞,需要来一场补牙记,我想到要补牙就害怕,但是妈妈告诉我,这是我自己没有注意牙齿的卫生而导致的蛀牙,我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我想我需要勇敢,需要成长,那就从补牙开始。想了解我的补牙故事吗?在作文里写下了我的补牙记哦。

这个暑假,本人的牙齿做了一回美容,又做了一回修理。

前几天,娘亲说本人的牙齿太黄了,应该到医院清洗一下,特地查抄一下牙齿。说罢,她便把本人拖到医院。

列队破费40分钟,终于轮到本人了,女医生先给本人查抄本人的牙齿,说发明本人有两颗牙齿之间空隙很大,有良多食物的碎屑,有两颗牙被蛀虫蛀了,可是发明得早,只用补一补。

就如许,本人已经吓了一大跳,以为补牙很疼,心想:救命啊,本人的“往世期”就快到了。好一会儿,本人才放心,因为洗牙时并不疼。女医生先拿出一面小镜子,放在本人嘴里,再用一个带弯钩的水枪,在本人的嘴里这里挖挖,那边抠抠,还不断地让本人吐水,吐得本人嘴里酸酸的,末了,那位女医生拿起一个小刷子,在本人的牙齿磨啊磨。终于,牙洗洁净了。在洗牙的期间,本人的脚不断翘着,因为本人内心照旧畏惧。

牙洗洁净了,接着要到另外一个牙齿医治室里补牙。本人一步一挪地走进第二个房间,躺在一张医治床上。一个机器小钻子在本人的两颗坏牙里转着,那股酸劲可就别提了。正当本人要被酸晕已往的时候,谁人女医生不晓得在本人的两颗蛀牙里塞了点什么东西,就中途而废了。女医生说,她在本人的牙齿里塞了一些进口的药物,还嘱咐本人今后刷牙要担当,上排牙齿要从上往下刷,下排牙齿要从下往上刷,一共要刷上3-5分钟,又让娘亲买了一只进口的牙膏给本人用。呀,真是费事!

一天,放学了,三毛背着书包要回家。天有些阴。小三毛有点走累了。他来到一片竹林里,悠然自得地坐在竹林的空地上。他用左手摘下书包,靠在了一根柱子树旁休息。

他把帽子摘下来,随心所欲放在一株小竹笋上。这时,天气更阴了,可是主人公——三毛还没有回家,倒把书包放在腿上,好想要好好休息一会儿。看起来,他还不知道要下雨了。如果知道的话,应给赶紧回家。

这时,三毛把一本书拿了出来,把书包放在头下,仰卧着,津津有味地看着哪本书。

不一会儿,他看着看着累的睡着了,一会就酣然入梦了,突然下雨了,他挂帽子地竹笋一点点长高了,他呀还不知道呢。雨渐渐地大了,戴着帽子的竹笋越长越高了。

一会儿,三毛被雨淋醒了,他想:哎哟!下雨了,我得快回家。于是,他赶紧找帽子。发现自己的帽子不见了,抬头看见自己的帽子涨“高”了,他疑惑不解的看着自己的帽子,想帽子怎么会跑到那么高的地方呢?

齐鲁晚报论文发表

(文/舒  天) 此文在行业报发表,未记何时何处。在《齐鲁晚报》发表2014年8月17日篇名为《寻找“佘裕”》,也还可以。 《断舍离》是日本女作家山下英子的一本畅销书。书中“断舍离”的概念由她本人提出,阐释了日常生活物品整理与收纳的最高哲学。这一理念,不仅提供了整理杂物的方法与原则,更提示人们在“取”与“舍”之间做出选择,从外在生活的整理延伸至内在思维的清理,沉淀出简约的生活态度和放下执念的人生哲学。 最早知道这本书,是在《齐鲁晚报·青未了·书坊》版面看到关于它的推介。大大的黑体字标题“人生三悟:断舍离”十分醒目。在网上搜索一下,果然是超人气热销书,推介语更是炙手可热:超过千万人受益的生活新风潮!风靡亚洲的高效能整理术!超人气的人生最高哲学!引爆精神革命的另类能量书!改变了千万人的思维与命运,人生从此提效 30% !看到如此卖力的推介,我想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现如今泛滥成灾的成功类、励志类、人生哲学类丛书的促销,总是“拉大旗作虎皮”,打着高深莫测的幌子宣传造势,无非是一些泛泛的心灵鸡汤,道理千篇一律、内容七拼八凑,不会有什么新意。但随后,《齐鲁晚报·青未了》又继续刊登了重磅话题稿“岁末‘断舍离’——给生活做减法”。据一位编辑朋友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好评和效法。我禁不住揣测,或许值得一看。带着猎奇的心理我开始“深度”关注和追踪,发现与之相关的背后还真是热闹非凡。其姊妹书如雨后春笋:《知日·断舍离》、《断舍离》(心灵篇)、《断舍离:让心情轻盈到不可思议的人生整理术》、《断舍离: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断舍离行法》等等。其书评等推介活动更是如如荼。除了以上提及的《齐鲁晚报》,各大网站图书排行榜,山下英子女士也举办了题为“减法生活自在人生”的中国大陆首次读者见面会。对话山下英子的专访稿“断舍离:放下执念,进行人生的新陈代谢”被众多媒体转发。因“断舍离”理念的追捧和奉行,党报评论也青睐有加,《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发表了“学会‘断舍离’人生更轻盈”的评论文章,微信朋友圈“你今天断舍离了吗”等文章更是被广泛传播。 那么,最为关键的书的内涵如何呢?我们择其部分精华“拿来”共赏。 源自瑜伽和佛学的“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指果断地舍弃无用的东西,提倡不要一味地固守执着,懂得舍弃能获得更多的幸福。作者山下英子修习瑜伽术多年,从其中的“断行、舍行、离行”中发明出一套新的行为方法:“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不买、不收、不取。舍=舍弃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创造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自称“杂物管理咨询师”的,或许全世界只有山下英子女士一人。为了推广断舍离的生活哲学,她创造了这个新职业。具体地说,山下英子的工作是“建议、协助客户扔掉自己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通过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顺便与自己内心的垃圾说再见”。 书中介绍“断舍离的基础——与物品的相处方式。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要意识到物品的数量和质量 , 要斩断用不完的物品、多余物品的流通。物品在此时、当下 , 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即便是以前用过的东西 , 如果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 就不该怀着‘说不定将来还有一天能用得上’的心情 , 随随便便地保存、保管、收纳它 , 而应让它去此时此刻最需要它的地方 , 要有意识地不断把物品送出去 ,‘舍弃’掉。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 , 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山下英子说:“人类一直在获得和放手的循环往复中螺旋式前进。断舍离是一种从扔东西开始的训练,让你觉察自己的欲望是过头还是不足。” 现在,阅读之后的我确有开卷有益之感。其实,“断舍离”的寓意,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舍得舍得有舍有得”等民间俗语很是贴近,也可以在《道德经》中的“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国学中找到追溯,更为形象的类比则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留白”。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留白处尽显天地宽,引人无限遐思。面对以“空白”为载体渲染出的美的意境,作为观者的我们,即便没有什么审美,也能从作品中读出一份简单、安闲与协调。 我想,“断舍离”必定是向极简主义出发的理念。前不久在《读者》看到的“生活,半饱即好”一文是很好的佐证。文中提及“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生活理念在这个极速发展、物欲膨胀的时代受到格外的推崇。”例举了“乔布斯、梭罗、林怀民、爱因斯坦和舒国治”等名家,这些人有个共同的时尚名字——极简主义生活者。代表人物乔布斯,黑色上衣,配上宽松的牛仔裤以及脚上那双恒久不变的大头鞋。物品的削减,投射了乔布斯心灵的干净。没有杂物,没有杂念,便有了至美的境界。同样简单的还有他简约而风靡世界的经典之作——苹果手机。 置身于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是难以“断舍离”的。无论吃穿用度、衣食住行,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诱惑,本应物取所需的人们,却因为物质的冗余不堪,而迷失在永无休止的欲望中。每个人都心存对物品的需求渴望,每个人的周边都不乏有热切购买欲望的人,每个人都希望工作、生活场所的设施配置一应俱全。以至于人们常常不加思考地购买、囤积、储备,越攒越多的物品需求和购买欲望,杂乱无章的堆砌,毫无次序的摆放,让物理空间和心灵空间变得促狭甚至充满窒息感,不仅不能带来生活品质的提升,反而形成物质的异化。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等精神层面上,太多的选择也让人应接不暇。与旁人差异化的明争暗较,人情世故的周旋,海量的信息轰炸,无休止的影视剧,无论生活娱乐还是工作事业,忙乱追逐中只会加剧生存的恐慌,令人虚掷时光、透支精力,无法倾听和辨别内心的声音。我们需要精简生活中的物品,从物欲中解脱出来,从纷杂喧嚣中找回宁静的心灵。若“断舍离”融入日常生活,舍弃不需要的东西,脱离对物品的执念,那折射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存智慧,引发一场自我需求的心灵拷问,让人摆脱物的附庸,直入清爽高效的自由境界。 说到底,“断舍离”不过是为了培养出离心,不外乎我们自小接受的勤俭节约的教育,既比不上高大上的佛教、道教、基督教等“惜物”的宗教熏染,更比不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传统美德。但“断舍离”自有她的小清新,以身边的生活物品入手的高效整理术,让生活化繁为简,反思选择,简化取舍,领悟人生,令“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同时变得有序、和谐。山下英子曾坦言,自己推行“断舍离”的目的并不是要大家扔东西,而是帮助人探寻想扔却扔不掉东西的根本原因。物品也并不只是物品,而是包含了自己思想、感情的东西,通过观察物品与自己的关系来了解自己,看到那个付出努力希望得到认可的自己,并学会完全接纳这样的自己才是“断舍离”的真正意义。 在《断舍离》(心灵篇)的最后一章中,山下英子女士提出了“佘裕”一词。“佘裕”是一种美,只有让外在的生活空间和内在的心灵空间都拥有“佘裕”,我们才能真正从自顾不暇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才能吸纳新的能量轻松前行。所以,开始行动吧,Let's 断舍离,向极简主义出发!

《声训运用举隅》(《文史哲》 1986 年第 1 期)《词类活用琐议》(《乌鲁木齐教育学院学报》 1988 年第 2 期)《古代汉语虚词里的音近用同现象》(《淄博师专学报》 1988 年第 3 期)《“浑”之语转蠡测》(《山东大学学报》 1989 年第 1 期)《古车名原》(收入中国矿大出版社 1989 年《汉语论文集》)《杨树达语源学思想及其研究方法》(《文史哲》 1991 年第 1 期)《沈兼士 〈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推阐〉 》(齐鲁书社 1991 年《语言学要籍解题》)《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同上)《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同上字)《张揖评传》(收入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 年《中国语言学家评传》)《声训原理初探》(《山东大学学报》 1992 年第 1 期)《读贾谊 〈新书〉札记 》(《古籍整理研究丛刊》 1992 年 4 期)《谈谈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2 年第 4 期)《 〈韩诗外传今译〉正误 》(《山东大学学报》 1994 年第 3 期)《孙坚奋书画集序》(山东大学出版社《孙坚奋书画集》 1994 年)《“授鱼”与“教渔”》(《中国教育报》 1996 年 11 月 3 日)《也说“怕译书名”》(《中华读书报》 1998 年 4 月 22 日)《漫谈古籍书名的翻译》(《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8 年第 2 期)《关于〈六家诗名物疏〉》(《山东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4 期)《源于商周,高于商周》(《大众日报》 1999 年 4 月 15 日)《“小”义同源词类纂》(《人文述林》 1999 年第 2 辑)《得失未知出心裁》(《山东大学学报》 1999 年增辑)《独上高楼》(《中国书法》 1999 年第 8 期 )《历代书论精华选》(《大众日报》 1999 年 9 月 23 日)《试说“方”的词义系统和词族系统》(《文史哲》, 1999 年第 6 期)《独好修以为恒》(《中国艺术报·东方艺苑》 2000 年 4 月 7 日)《遗憾太多难珍藏》(《中国艺术报·东方艺苑》 2000 年 8 月 11 日)《养根而俟实,加膏以希光》(《大众日报》 2000 年 1 月 22 日)《高标独立,古籀重辉》(收入《山东省书法理论讨论会论文集》,黄河出版社 2000 年,《书法导报》 2002 年 3 月 6 日 、 3 月 20 日 转载)《书学理论工作者的综合文化修养》(《书法》 2001 年第 5 期)《 蒋维崧 教授耄耋之年受大任》(《大众日报》 2001 年 10 月 18 日)《曾子的伦理思想》(《曾子及其里籍》,中华书局 2001 年 9 月)《 < 以学驭书 > 的对话》(《书法报》 2002 年 2 月 18 日)《异域同芳是书法》(《书法导报》 2002 年 11 月 13 日)《应该重视书法文化教育》(第三届汉字书法教育国际会议论文,《书法之友》 2002 年第 8 期转载)《针对成人教育特点,改革训诂学教学》(《中国成人教育》 2002 年第 6 期)《喜读〈訄书详注〉》(《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3 期)《应该加强本土文化的意识》(《书法导报》 2002 年 11 月 27 日) 《应该加强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书法导报》 2002 年 12 月 4 日)《借来“清”字说峻翁》(《光明日报》 2002 年 12 月 5 日)《启功先生赞成书法写汉字》(《汉字文化》 2003 年第 1 期)《对〈“铭”字文化溯源〉的补充意见》(《汉字文化》 2003 年第 2 期)《蒋维崧谈书法创作》(《书法报》 2003 年 2 月 10 日)《以学驭书一硕儒》(《山东书法百家》,学苑出版社 2003 年 5 月)《〈诗疑辨证〉提要》(《诗经要籍提要》,学苑出版社 2003 年)《〈诗说〉提要》(同上)《〈九经古义·毛诗〉提要》(同上)《〈白鹭洲主客说诗〉提要》(同上)《〈诗传诗说驳议〉提要》(同上)《〈毛诗写官记〉提要》(同上)《〈六家诗名物疏〉提要》(同上)《启功·蒋维崧·书法人才与学科建设》(《启功先生书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2003 年)。《山东书法界同仁追念邹振亚》(《中国书法》 2003 年第 8 期收录 )《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评选评委笔谈》(《中国书法》, 2004 年第 3 期收录)《读鉴斋》(收入《甲申小集》,华夏翰林出版社 2004 年)《人格道德的修养》 ( 《齐鲁晚报》 2005 年 7 月 31 日)《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 追忆启功先生之一》 ( 《山东大学报》 05 年 7 月 26 日 ,25 期)《通过大字报认识的老师》, ( 《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8 月 16 日 ,27 期)《贵为帝胄 贫为草民》, ( 《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8 月 23 日 ,28 期)《幽默人生 幽默艺术》,(《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8 月 31 日 ,29 期)《形义密合的汉字》,(《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9 月 6 日 ,30 期)《仁慈为怀 广施博爱》,(《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9 月 13 日 ,31 期)《借形标音的汉字》,(《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9 月 27 日 ,33 期)《书法表现的汉字》,(《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11 月 15 日 ,39 期)《挽启功先生联 2 则》,(《中国书法》 2005 年 8 期)《蒋维崧书法集出版说明及后记》,(《蒋维崧书法集》,中华书局, 2005 年 10 月)《学垂典范 艺壮国光》,(《书法导报》 2005 年 11 月 23 日)《与书家商讨错别字问题》(《 2005 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书法论文集》,北京出版社 2005 年)《书法学科建设需要多种学科支持》(中国书法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论坛论文,文物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独立)

注册齐鲁壹点,然后把你的博客文章都发表在该平台上就可以了。齐鲁壹点APP诞生于2014年,是由齐鲁晚报自主研发并独立运营的山东本土新闻客户端,是齐鲁晚报推进媒体融合、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平台。作为“最懂山东”的客户端,依托齐鲁晚报创刊30余年积淀下来的新闻专业主义,提供精确的、有态度的新闻。经过了几次大型升级改版,重新结合自身优势定位了地方客户端的特色,齐鲁壹点确立了“找记者 上壹点”的口号,已经实现新闻资讯、生活服务、爆料互动等全时覆盖,实现内容生产、商业服务、价值传递等全方位运营。2020年11月26日上线的齐鲁壹点9.0版本,以技术为突破口,更加突出了在线化、智能化、智慧化、视频化四大特点。为了更好地为用户、客户、媒体等生态合作伙伴全面赋能,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中台战略:全国首个内容中台、依托于传媒大数据的数据中台、基于“传媒+技术”深度融合的技术中台。截至2021年9月,累计下载量超过4500万,日均活跃用户超过90万。齐鲁壹点传播力指数领跑全国,位列“全国稿源单位移动端综合传播力榜”第四名,曾获得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杂志评选的主流媒体客户端传播力全国第二名的成绩

齐鲁晚报期刊发表论文

一中名师语文 夏法卫,中学中级教师,泰安一中副校长。泰安市劳动模范,泰安市跨世纪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泰安市优秀教师,泰安市初中语文教学能手。中国全国青语会会员,泰安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主编《中学语文名片赏析》《基础写作导引》《诗歌鉴赏六首》。 王仁富,泰安一中语文高级教师、山东省骨干教师、教务处副主任。山东省教学能手、首届泰山名师。多次获泰安市高考优秀奖,所教学生有8人考取了北大、清华。多次在省市级执教公开课,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编著教学辅导书6种,获得泰安市教学能手称号。曾获得市直优秀共产党、市直师德标兵称号;被泰安市委宣传部授予“文明职工”称号。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和模范班主任,班主任事迹被《大众日报 》报道。 李林,泰安一中高级教师。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迎奥运作文大赛指导教师一等奖获得者,曾创造过高考目标完成率、普通本科和重点本科上线率均居文科班首位的成绩。主编两部教辅书籍。 姜士勇,泰安一中高级教师,级部主任。泰安市优秀教师,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多次获市组织部、人事局嘉奖,两次被市组织部、人事局记三等功。曾荣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迎奥运作文大赛高中组指导教师一等奖,第四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优秀指导奖,泰安市高中教学成绩优秀奖。多次在市语文高考经验交流年会上介绍经验。主编两部教辅书籍,连续五年参编山东省《高级中学语文基础训练》,多年参与泰安市高三复习资料语文科第一、二轮的编写。发表多篇论文,其中有一篇荣获泰安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孙文清,泰安一中高级教师,语文备课组长。国家骨干教师,山东省先进女职工。泰山名师。泰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岱岳区优秀教师、十佳师德标兵。曾在山师大研究生进修班学习。荣获泰安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一次,岱岳区教学优秀奖十次。执教市级公开课三次,区级公开课数次,并在全市教学研讨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从教至今,有数名学生考取北大等名校,甚至有取得高考语文满分的学生和文科状元。主编教辅书籍一部。发表多篇论文,其中有2篇分别荣获省教学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4 篇论文获市级高中教学论文一等奖。 亓爱忠,男,中学一级教师,2000年7月毕业于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因高考成绩出色被教育局评为“泰安市优秀班主任”。 赵鲁林,女,2002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泰安一中中教二级语文教师。任教五年期间,认真勤奋,兢兢业业,关心爱护学生。教学成绩优秀,在历次全市统考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任教班级学生的语文单科成绩多次居年级前列。2006年获得市级作文竞赛辅导一等奖,所辅导的学生曾在国家、省市等举办的各种作文大赛中获奖,也曾指导学生创作并在《山东文学》等杂志上发表。 沈桂荣,女,35岁,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毕业16年来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曾获泰安市优质课一等奖,高中教学优秀奖和优秀班主任称号,1998年当选为泰安市工会代表大会代表。三篇教学论文获全国性论文评比三等奖,参编教辅用书四余种。 刘善昌,山东省泰安一中语文高级教师,语文教研室主任。曾获山东省教学能手,市优质课比赛三等奖、省优质课比赛二等奖,多次获省市级论文评比一等奖,多次在全市执教示范课、观摩课,作典型经验介绍。山东省高中语文教材编者,主编或参编教辅用书20余部,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高考成绩突出。2006年高考所教学生刘冉同学获山东省文化课总分第一名,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 蔡秀山,中共党员,泰安一中高级教师,毕业于山东师大中学文系,学士学位。泰安市优秀班主任,市直教学能手。多次获省市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数篇,主编、参编多种教学案及教辅资料。 路庆华,中共预备党员,高级教师,班主任。从教15年,教送7届高三毕业生,为高校输送600多名大学生,其中孟繁明、安世者、苗潇萌考入清华大学。曾获市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并荣立三等功、市教学成绩优秀奖、市直教学能手、省教科研成果三等奖、省电教优质课二等然、优秀班主任等奖励。多篇教学论文在国家级教学刊物发表。参编校本教材和教辅材料多部。 刘常富,一级教师。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数篇,论文多次获省市一等奖,参编高中语文教辅材料两部,连续多年担任班主任,教学成绩优异,被市人事局评为“优秀教师”称号。 贺怀梅,承担语文教学工作十余年,多次荣获市级教学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参加编写实用教学用书多本。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 王春华,中学一级教师。1999年毕业于聊城大学中文系,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2004年评为“泰安市共青团优秀干部”,2005年获市创新课一等奖,2006年获市优质课一等奖,全国中学生“迎奥运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先后在《当代教育》《语文知识》《语文世界》上发表,多篇散文先后在《山东文学》《齐鲁晚报》《泰安日报》上发表。参与编写《名师伴你学》《导学大课堂》“山东省活动化高中语文教材学生学习行为研究”课题研究员。所教学生中李润东、王云帆、赵晶升入北大、清华;董方明、何冰升入香港大学。 殷乾奎,38岁,文学学士,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1992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学专业,曾获泰安市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省、市论文评比一等奖,多篇论文在《时代文学》《山师大学报》等期刊发表。主编《高中语文教与学·学案》 王利,男,28岁,中学一级教师,聊城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文学学士。毕业后一直担任班主作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工作业绩突出,教学成绩优秀。参加编写了《高中同步教与学新课标—学案》等教材。多次在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奖,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和校优秀教师。 何守常,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曾多次荣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称号,多篇论文获奖,主编了《点拨》《剖析》《典中点》《高效学习法》《点拨高考》《复习与测评》等书多部。 王芹,中学一级教师,199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因高考成绩优秀被评为区优秀教师和教学先进个人。有两篇论文评选一等奖,参编《导学大课堂》练习丛书,山东省“活动化高中语文教材学生学习行为研究”课题研究员。组织“迎奥运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并获优秀指导奖。 王仁富,语文高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首届泰山名师。从教二十多年,先后培养了10多名北大、清华学生,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 张强,1990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以来,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因高考成绩突出,曾多次获得区优秀教师称号;2004年高考成绩优异,获市教育局颁发的“泰安市教学质量优秀奖”。论文曾获第六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 王祎,1989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担任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2002年市直“优秀班主任”,2003年市“优秀教师”,2005年获“泰安市高中教学成绩优秀奖”,有11篇论文分获市、省教研论文一等奖、三等奖,两次获“全国语文报杯作文大赛优秀指导员奖”。参编了泰安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资料和《伴你学教程》,多次参与全市高三统考语文试题命题,主持研究山东省“活动化高中语文教材学生学习行为研究”子课题。 刘海燕,中学一级教师。1999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9年7月到泰安一中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至今。教学成绩优异,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荣获“泰安市高中教学成绩优秀奖”、“市优秀共青团干部”、“模范班主任”、“先进班主任”称号,曾执教市直公课、市级公开课。多年送高三毕业班,所教学生林凝、孟斌、陶永晋、姜梦林被北大、清华录取。参与《名校导学》的编写工作,参与山东省“活动化高中语文教材学生学习行为研究”课题研究工作。 和树国,中学一级教师,199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从教近十年来已连续送了三届毕业生。本人连续九年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2003年被教育局团委评为“青年岗位能手”,2006年因所带班级高考成绩优秀,被评为“市直优秀班主任”称号。 李庚明,200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从教以来,以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勤勤恳恳,能积极向骨干教师虚心请教,同时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了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并适时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关注教育改革新动向,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力求开拓出一片教育新天地。 李彬,中学一级老师,2001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从教五年来已送了两届毕业生,担任三年班主任,高考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被评为2004年“市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称号。数学 卢学谦,省级优秀教师,泰安一中老资格的数学教师,多次获得省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多次带领学生获得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桃李满天下。 刘继勇,中学一级教师,1994—2002连续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1998年被区政府给予“记功奖励”;1999年被区政府评为“优秀教师”;2000年荣获市优质课一等奖;2004年获优质课件一等奖;1998年撰写的《一类最值问题的术法》获国家级优秀论文一等奖;担任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委和主编工作;多次被评为数学竞赛优秀辅导员和园丁教师。 曹强,2001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校优秀毕业生),毕业后一直在一中担任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2004年获市课件比赛一等奖,编写《高中数学教与学期成绩》,同年被评为全国数学联赛优秀辅导员;2005年获省课件比赛二等奖,校优质课一等,论文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探索与思考》获全国教育系统论文评比一等奖;2006年被评为优秀教师、校优秀班主任。 张乐明,男,1971年1月出生,1993年7月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系。山东省青年数学教师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共党员。2004年4月在山东省数学优质课评比中获第一名,并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中学数学优质课评比,荣获一等奖;2003年6月获泰安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2000年9月获面向21世纪教研论文一等奖;2002年9月被评为泰安一中优秀教师;多次执教省、市级观摩课获得一致好评。主编或参编著作多部,在《中国数学教育》等杂志、报刊发表文章多篇。 刘正伦,男,中学一级教师,担任高二数学教学工作,在各类统考中成绩名列前茅,2005年获市直高中教学优秀奖,2006年获校优秀教师。 孙立平,女,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山师大数学系。2004年获泰安市“建功立业”先进个人;2001年、2004年、2005年获市或市直高考成绩优秀教师奖,3次获人事局嘉奖,3次获市直先进女教工称号,数学“奥赛”辅导有1人获一等奖,多人获二、三等奖,发表省市级论文3篇。主编了《名校导学》、《中学数学导与练》等书。 李伦,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6年,班主任年限21年。1980年毕业于泰安师专数学系,1995年毕业于曲师大数学教育专业,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和1992年两次参加新泰市高中数学教师讲课比赛,均获一等奖。1991年被评为新泰市优秀教师,1993年被评为新泰市先进工作者,1997年、1998年两次被评为泰安市先进工作者,1997年被评为泰安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获山东省数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全国数学优质课观摩与评比获二等奖;2000年被评为山东省骨干教师;2004年被评为泰安一中优秀教师;2005年获全市高考数学第一名,同时被评为优秀班主任;2006年被评为泰安一中优秀共产党。 高居花,女,中学一级教师。多次被市人事局、学校评为“市优秀教师”“市先进女教职工”、校“十佳师德标兵”等,发表论文多篇。所教学生多人多次在高考中获得满分,在全国各类竞赛中获一、二等奖。 巩秀美,女,中学二级教师,曾获市课件比赛一等奖,发表论文多篇,所教学生在全国各类竞赛中获一、二等奖,多次参与《名校导学》编写工作。 周洪星,男,中学高级教师。2002年—2006年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2006年被市教育局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多次参与《名校导学》编写工作。 秦祥军,泰安一中高级教师,现任政教处副主任。全国模范教师、数学奥林匹克优秀辅导员,山东省教学能手,首届泰山名师,泰安市“151岱下英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市高中教学工作优秀班主任,市属学校师德标兵。曾荣获省教学案例一等奖,有多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等名校。参编三部教辅书籍,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荣获省三等奖和市一等奖。 王连瑞,泰安一中高级教师,教科室主任。山东省骨干教师。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首届泰山名师。泰安市劳动模范、市优秀教师、市教学能手。泰安市委属学校师德标兵,市直优秀教师。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曾被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和全国数学竞赛组委会分别授予“园丁奖”和“数学教育优秀园丁奖”。四次获泰安市高考成绩优秀教师奖。多次获市组织部和人事局嘉奖,五次荣记三等功。多次执教市级公开课,多次获省市论文评比一等奖。03年高考,培养市理科状元一名,6人进入泰安市高考文理科前十名,8人被北大、清华录取。06年高考,所教学生刘冉考中山东省理科状元,学生王卓高考数学满分。承担全国教育教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一项,泰安市重点课题一项。主编或参编著作五部(主编四部)。 许兴堂,九七年毕业于曲阜师大数学系,是市级课题主持人,泰安市教育学会会员, 发表论文多篇,参编主编教学参考书四部。教学成绩突出, 03年高考,全市文科前11名有4人,18人考取重点本科。 曾获"泰山教坛英才","泰安市优秀班主任","泰安市高中教学工作优秀教师","泰安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泰安市直教学能手","省科研成果二等奖","市科研成果一等奖","校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青年",以及"校行风建设先进个人","优秀竞赛辅导员"等。 刘剑,男,26岁,中学二级教师;200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泰安一中从教至今。 参加工作以来,致力于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在工作上踏实认真、积极进取,教学成绩优异;担任班主任期间,积极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班级管理成绩显著。多次参与高中教辅材料编写,多次被评为数学竞赛优秀辅导员称号。 许会,女,34岁,中学一级教师。1996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分配至泰安一中任教至今。并于2004年获得教育硕士学位。2002年电化教育课省二等奖、市一等奖;2002年泰安一中优秀教师;2002年市科研成果一等奖;2004年市科研成果一等奖;2004年参与市科研课题《教师创造性利用新教材的研究》,并担任课题负责人之一;2003年与人合著《集合·逻辑·推理与证明》(金盾出版社);2005年与人合著新苏教版必修一《教材全解》(志鸿优化设计)。 刘爱花,女,1971年3月出生,1993年7月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系,理学学士学位。 从教十余年来,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在业务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成长为学生喜爱和信任的教师、知心朋友。2000年4月荣获泰安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并以第一名的成绩代表泰安市参加省优质课评选并获二等奖;2003年泰安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3年7月,泰安市骨干老师;2003年及2005年泰安一中优秀教师;2006年10月,所教学生有2人获全国数学联赛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参编书籍多部。 万红,女,1965年月日8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1987年毕业于泰安师专数学系,1991年曲阜师范大学数学函授毕业。从教以来,一直担任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即教书又育人,做学生的良题益友。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曾多次荣获优秀班主任称号。曾获“省优质课二等奖”、“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市优质课一等奖”、“市级优秀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等称号,并多次评为学校优秀教师,发表及获奖论文10余篇。辅导的学生有3人获全国数学联赛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并获优秀辅导员称号。参编书籍、复习资料多部。 夏繁军,男,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骨干教师,省教育厅新课程培训授课教师。曾获全国数学优质课二等奖、省优质课一等奖。山东师范大学2000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自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高中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课堂教学论、解题方法论、学生学习论。现已在省级教育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教学参考书多部,多年担任班主任,教学成绩优异,多次获得“泰安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 马启银,男,32岁,中学一级教师;199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之后在泰安一中从教至今。 长期以来,本人致力于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担任班主任,并积极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教学成绩和班级管理工作成绩显著,卓有成效;2000年获市论文一等奖,2002年获市教学课件一等奖,在《中学数学杂志》《中学生数学》等省部级刊物上发表文章5篇。多次参编高中课辅资料。多次被评为教学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2005年配合学校组织学生积极为本班一名学生捐款达10万元,使这名学生顺利战胜病魔,重新回到了学校,受到社会一致好评。 杨洪伟,男,高级教师,泰安市学科带头人,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主教练。2003年培养李秋硕考入清华大学;李振涛获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并保养进北京大学。2006年培养谢冰然获泰安市文科状元,被清大学录取;培养艾小星、蔺昊天获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 赵利军,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现担任数学教师。2004年获市优质课一等奖;2006年获市直教学成绩优秀班主任;2002—2006年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多次获数学竞赛优秀辅导员称号,培养多名同学考入清华、北大等全国名牌大学,多次参与《名校导学》的编写工作。 柏贞兵,男,汉族,1970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高一数学,2001年获泰安市优秀班主任,多次获新泰市优秀班主任及优秀教师,多次参与《名校导学》的编写工作。 李正伟,男,中学一级教师,现任高一数学教学。2005年获人事局嘉奖,2006年获教学成绩优秀奖;2004—2006年连续被评为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2005—2005年两次荣获校优质课一等奖,多次参与《名校导学》的物理 段继志,男,同学们亲切的称呼段段(或老段)。课堂气氛活跃,老师表现能力超强!在他的课上能够放松心情,板书效果好,多彩多色(是一种视觉享受,就是擦黑板的同学辛苦一下)。着实一位好老师!

王仁富比较会舔腚,所以生的比较快,为人势利眼,对待学生并非一视同仁,送礼多的就照顾.一双小眼睛,色咪咪的

上世纪90年代初,腹腔镜手术在国际上刚刚兴起。在著名外科专家寿楠海教授指导下,牛军教授带领齐鲁医院普外科,亲自主刀率先成功完成了国内三甲医院中首例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此被誉为山东省“腔镜微创第一人”。单纯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无法解决中国人常见的胆管结石问题,齐鲁医院为此再次成立由牛军教授牵头挂帅的科研团队持续攻关,成功创立了“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T形管引流暨胆囊切除术”。该成果不仅弥补了当时国际上腹腔镜技术的不足之处,而且经国际权威机构检索和鉴定,一致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腔镜微创新术式不但获得省科技进步奖,而且被正式载入国内外教科书,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1993年,牛军教授作为英联邦皇家科学院外科奖学金全球唯一考取者赴澳深造。至出国前,牛军已获国家发明金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20余项,并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在澳大利亚期间,牛军教授1995-1996年分别通过了国际外科学院(美国)、澳大利亚外科学院考试,获普外科专家资格;2002年成为纽约科学院会员。十余年先后在纽卡索大学玛特医院任肿瘤外科医师,悉尼大学艾尔菲王子医院和协和医院任上消化道外科高年医师,兼职澳国家肝移植中心、纽卡索大学皇家纽卡索医院、约翰亨特医院普外科高年医师、博士、博士后、资深研究员,纽卡索大学外科肿瘤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2005年相应祖国号召,带着满腔的热情回国报效。归国后,牛军教授主持了“整合素αvβ6与消化道恶性肿瘤系列研究”,发表SCI论文2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7.135,被引用200余次,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申请国际专利14项。2007-2009连续三年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以及病人要求的提高,较腹腔镜手术更加完美的新一代微创术式--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应运而生。这种手术通过人体自然腔道置入软性内镜进入腹腔,在内镜引导下利用特殊器械完成各项手术操作,从而达到腹壁无疤痕、术后疼痛更轻、更加美观的微创效果,实现了人类百年以来腹部手术无切口的梦想。NOTES是一门集合了内镜与腹腔镜技术优势,追求生理微创和心理微创完美结合的人性化学科。2007年NOTES手术一经问世,随即点燃了全球医学界一场新的革命,公认NOTES为医学发展史上又一座新的里程碑,必将主导21世纪微创外科的发展趋势。NOTES不仅得到了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而且更符合患者的愿望与追求,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推崇与积极响应。2008年美国《时代》周刊将NOTES列为当年10大科技突破之一。为迎战这一“第三代”新手术方式的巨大挑战,2007年齐鲁医院再一次组织了以肝胆外科为核心,联合消化内科、妇产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的联合科研团队。牛军教授第三次临危受命,带领新一代年轻医生,经过反复论证及充分准备,在前期成功完成经胃、阴道、结肠入路动物模型NOTES实验的基础上,于2009年5月24日亲自主刀成功实施了亚洲首例NOTES--经阴内镜胆囊切除术。2009年8月14日,又成功实施了亚洲首例经阴道内镜阑尾切除术。目前,牛军教授带领的手术团队已成功完成世界报道最多手术例数的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国内多位院士闻讯后均一致认可,牛军教授先后被美国、欧洲、东南亚多国及香港、台湾邀请进行学术讲演及手术演示,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在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领域已处于国际先进行列。2010年,齐鲁医院主持的《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项目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科研论文已被世界微创领域权威杂志Surg Endosc接收发表。牛军教授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多项省部级科研基金,并与美国加州大学、德国汉堡大学、澳大利亚纽卡索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共同承担多项合作研究,作为齐鲁医院“十大科研标兵”之一,已指导博士后2名,博士11名,硕士20余名。 (摘自《齐鲁晚报》2010年12月20日B03-B08版) 姓名: 牛军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2-12 工作单位: 山东大学 所在院系: 齐鲁医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山东省医师协会无瘢痕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山东大学腔镜微创外科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肝胆血管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 招生专业: 普外科 研究领域: 普外科 是否兼职: 否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齐鲁晚报可以发表论文吗

gjghkjhl

中国写作之家 很适合初学者啊

散文、诗歌投稿邮箱令治清 发表于 2007-8-13 18:29:00杨子晚报》都市风情 沈春宁  针对都市中的一些现象评论 《江南晚报》文化点击丁晴  《合肥晚报》娱乐视点曹军  《半岛都市报》娱乐声音龚程  《银川晚报》民间论语刘瑛  《兰州晚报》新闻时评 张海龙  《金陵晚报》新视角何刚  《山西晚报》文化批评 陈丽芳  《三湘都市报》论语王恒  《温州都市报》百姓观点王蓓  《齐鲁晚报》新闻时评燕惠  新文化报要闻部张彦梅  江南时报:E-mail: 星传媒(另类娱乐评论) 解放日报时评: 《齐鲁晚报》时评版   《新文化报》时评: 新闻晨报时评 : 网易时评: 北京青年报潘多拉  成都日报詹洵: 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 》李方  工人日报《新闻评论》董迎春  法制日报《时评》殷蕾  新闻周刊《读者来信》  南风窗《读者观点》  杂文报 刘晶 、李确  人民法院报《正义周刊》  大河报《声音》岳建国  周末《民智》肖林  深圳商报《商报时评》  中国经营报《评论》唐清建  南方都市报《时评》孟波  文汇时评版 

榕树下吧,门槛很低。很多人都是在榕树下写的。

齐鲁晚报关注哪里发表论文

多年来,中国文坛严肃作家中,“热”出圈且阅读火爆几十年的不多。从庞大的出版数量和持久阅读热潮来看,汪曾祺就是那不多的作家之一。在近年来兴起的短、平、快浅阅读环境中,汪曾祺也备受读者宠爱,网络上他的真假金句满天飞。汪曾祺的长盛不衰也表现在学术领域,研究汪曾祺不甚著名的作品及挖掘其佚文也是热点,近日刚出版的《汪曾祺全集》也为全面研究他打下坚实的基础。汪曾祺文字的独特趣味以及耐读、值得细读,都是他流行不衰的因素。

上世纪40年代,汪曾祺受法国象征主义和现代派影响,写下的《翠子》《除岁》《灯下》《驴》等短篇与其名篇《鸡鸭名家》《老鲁》等品质不相上下;上世纪60年代,汪曾祺写的是民间文学、民俗与风土人情;“文革”期间,做编剧又创作样板戏;进入80年代,他把现代汉语从“文革”语体中解放出来,创作出《异秉》《大淖记事》《受戒》等名篇。同时其《蒲桥集》《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等写花鸟鱼虫、咸菜鸭蛋等人间烟火的作品更是沁人心脾,抚慰很多灵魂。汪曾祺的儿子汪朗透露,汪曾祺生前曾开玩笑说“你们要对我好一点,我以后可是要进文学史的”。当下,汪曾祺早已进入经典序列。

本报记者专访《汪曾祺全集》主编季红真,从各个角度专业解读“汪曾祺热”。

季红真:著名文学评论家,1955年2月出生,著有文学评论集《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众神的肖像》《世纪性别》《萧红传》等。

全集不全,古来如此,遗落是必然的

齐鲁晚报:您写汪曾祺的传记,是不是对主编《汪曾祺全集》有很大的帮助?

季红真:当然有,因为有些佚文需要传记资料作为佐证。另外,写传记必须熟悉他的所有作品,所以多年来跟踪式的资料搜集是积累性的工作。而且,我不是孤军作战,有许多志同道合者的信息交流,还有相关选题研究者的助力。传记写作和编纂全集的工作骨肉相连,互相促进。

齐鲁晚报:在文献中寻找汪曾祺的作品难度比较大,找到一篇全新的,也很受读者关注,《汪曾祺》全集是不是尽力穷尽作者所有作品呢?

季红真:肯定是没穷尽。比如,有些系列文章只发现了其中之一,还有些文章线索断了,一时找不到,只能期待将来的机遇。另外,这部全集只是文字部分,他大量的书画都还来不及搜集,已有学者提出了这个问题。当初也想再编一套书画类全集,但需要时日,也需要更大社会规模的协作。他大量的书画属于未发表过的私人收藏。据高邮陈其昌先生掌握的信息,仅高邮民间保有的汪曾祺书画作品就有百幅以上。这更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稳定,大概还需要比较雄厚的财力。还有书信,估计也会不是时冒出来。

不过,全集编纂一开始的体例就不是以文章的全为唯一的目的,而是以文体的全为体例特征。比如未发表过的手稿,戏剧卷就收录了韵文本的《沙家浜》。而且全集不全,古来如此,遗落是必然的,但追求文体的全则比较可行,因此这是一部结构性的全集,为以后的增补预留了空间。

就像按照国际前卫的学术通例编纂原则一样,统一底本,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确定校本、参校本,勘误时保留写作时代的文字样貌,为后人的深入注释搭建了底本的平台。尽管如此,错误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古人云,校书如扫落叶,随扫随落。但保留原始的历史信息的基本原则,也包括保留作者知识性“错误”的细则。

汪曾祺越来越被学院体制吸纳

齐鲁晚报:全集的出版,会不会再掀起一波汪曾祺研究热潮呢?汪曾祺研究这两年是什么情况?

季红真:热潮在全集出版之前就开始了。2017年是汪曾祺逝世20周年,出版了不少书籍,除了他自己生前编定的集子以外,还有包括年谱长编在内的学术丛书,以及各种文体与体例的选本,以不同的样式面市。比如,线装式样的汪曾祺经典散文选《人间送小温》。而且这个热潮至今源源不绝,还有各种名目的集子出版。全集出版只是这个 *** 的一部分,是多年社会学术积累的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尚化的倾向,也有学理化的潜流。前者反映了他身后影响的持续发酵,后者则是他被经典化的基础工程,也是整个新文学经典化过程的一部分。这套12卷本的《汪曾祺全集》试图成为这个浩大系统工程中的一块基石。

资料工作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全集的编纂既是文献整理的总结与规范化,又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后的研究会不会出现热潮说不好,文学和文化现象,像气候一样无法预报,但这几年以他为题目的硕博论文越来越多是一个明确的信息号。

汪曾祺越来越被学院体制吸纳,传记的研究、语言学的研究、综合的主题与美学风格研究、文体的分类研究、包括赏析式评论中对他一些不甚著名的篇目的研究,等等,角度多样、方法多样、文体多样,观点也纵横交叉纷繁多样,他已经显示了作为一个经典作家的可阐释性巨大空间。

对汪曾祺的研究会越来越丰富,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与他相关的网页就有好几个,开阔了发表的途径。许多非学院派的声音开始喧哗,资料的搜集也更加便捷,对于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多种的参照系和信息来源。将来的趋势肯定是越来越多元,从这个角度来说必然丰富,也会越来越深入细致、学理化。

汪曾祺取得了诸体兼备又自成一家的成就

齐鲁晚报:从出版数据上、读者阅读热度还有研究热度上看,是否代表汪曾祺已进入了经典序列?

季红真:汪曾祺处于一个历史转折频繁振动的时期,创作衔接着两个时代,贯通了从古到今的汉语文脉,兼收并蓄了各种传统,语体与文体骨肉相连,达到了诸体兼备又自成一家的成就。

从民间的阅读到官方评奖,从市场到课堂,从网络到印刷,他事实上已经以不同的方式被确认为经典作家了,至少我一开始就是把他作为经典作家来研究的。

汪曾祺

齐鲁晚报:《汪曾祺全集》让读者认识到,他并不只有散文,也有早期的很先锋的小说,以及后期的戏剧评论等。从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到后来散文、小说的平淡化,汪曾祺的这种创作脉络是怎么发生的?有人说他的写作有平民意识?

季红真:这套全集在返归原典的历史还原中,必然展现一个比较完整的汪曾祺,所有的作品即是生命过程的留痕,也是生命整体的全息显像。

他从新诗开始的创作经由散文小说到戏剧(话剧、昆曲、京剧、电影)有内在的连续性,就是对母语变革的敏锐感应。这和他文风昌盛的乡土文化熏陶与情感滋养、维新倾向儒商家庭的启蒙、自幼现代体制内的教育背景和半生五方杂处的京城文化圈的濡染都有关系。变化来自历史大势的制约与文化思潮的激荡,以及生命周期变化中的人生体验与感悟。

说到底,人只是历史的产物,个人的抉择范围是很小的,历史大势不变,绝大多数人是无能为力的。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的转机中,写下了《受戒》,是感应到了全民族欣喜期待的情绪,晚年承认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小说了,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汪曾祺与家人

汪曾祺本来就是民,一生没有出任过任何官职,靠写作为生,就像工人做工、农民种田一样,尽管在体制内生存,但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当代中国的工人农民也都在体制内生存。体制开始松动的时候,他已经退休了,成为社会闲散人员。更何况深受儒家影响到读书人根深蒂固的民本思想,无论客观的生活处境,还是主观的意识,他都是民的一员。取材也必是和自己生命历程中的生活世界休戚相关的普通人,他熟悉的就是这些人,写自己最熟悉的人与事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则。

我对于说汪曾祺有平民意识一类的说法向来不以为然,当然艺术的精神是超越现实,将爱憎寄托于自己熟悉的人与事,表达自己的同时也就表达了其他“民”的意识,因为过去对于民的限定太狭隘,所以相当大的一个群体被排斥在外。比如,他从早期到晚年以各种艺术手法反复书写的江南水乡的各种私有制的手艺人和小商小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几乎都被排斥在民之外,但中国古代称商人为“商民”。

至于平淡的风格和他对生活的理解相关,多数人的生活常态是平淡的,追求平淡的风格首先是适应表现生活原生态的需要,也是对长时期假大空文风的有意识反拨。还有他美学理想的追求:“看似平淡最奇崛”“苦心经营出来的随便”等,都和他早年对桐城派散文的习得与古代绘画流派的选择有关。

汪曾祺的平淡是艺术还原的结果,仔细解读起来平淡中玄机无限。其实,他也不是永远平淡,有时候也会破阵叫骂,而且是以民的立场和角度,特别反感别人把他说得不食人间烟火。如果看过全集,就会发现他是一个感情丰富、性格立体的作家。这就是鲁迅要论及全人的学术理念。当然,为他赢得最大声誉的是那些平平淡淡的小文,这久已违和的境界,缓解整个民族精神的疲劳,也适应了浮躁的现代人渴望宁静的内心需要,具有社会生态学的功能。

汪曾祺不断探索母语写作的可能性

齐鲁晚报:汪曾祺一生的文学创作脉络,对当代作家有何启发意义?对当代文学创作有何启示性思考?

季红真:一个卓越的作家对后人的启示总是多方面的,有语言的,有文体的,也有风格的,越丰富的作家启示性也越多样。

汪曾祺已经显示出来的,首先是对知青一代作家文化寻根的启示,包括对京派乡土作家的重新发现,以及模仿者蜂起的风格启示等。

我觉得他对后来者最大的启示,应该是民间视角、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以及顺乎性情的选择,以之为本广泛吸收当代中外文化营养,不断探索母语写作的可能性。这需要长时间地积累,需要心灵的感悟,也更需要永不停歇的探索。他七十三岁的时候还立志衰年变法,主要是学习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形式。这很有意思,他走了一个圆圈,从学习西方现代派开始,经由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主义的转折 ,重新回到学习西方现代派的原点。

但这已经是一次螺旋形的上升,是打通中西文化艺术之后,对多元传统的重新发现,也就是说发现了中国小说戏剧等艺术中相通于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的元素。

汪曾祺的著作适应了社会文化的总体变化,所以市场蓬勃

齐鲁晚报:汪曾祺已去世整整20多年了,从1997年至今,再版汪曾祺著作可能已有已超过几百种,远远超过他生前出版的数量。汪曾祺的大面积流行,您怎么看当下读者的这种阅读趣味呢?

季红真:他身后作品的大量出版,首先显示了庞大的读者群,因为他“唯求俗可耐”“人间送小温”,他美学风格的覆盖面就比较大,人间大于社会、生命大于历史,平凡人的情感世界即是他美学情感的源头,又是他艺术表现的目的,拥有众多的受众就在情理之中。故事可能是过去时,但情感是人间恒定的,而且是以中国人的心灵形式容纳人类最永恒的基本价值。

有许多人能欣赏汪曾祺的文字,认同他的美学风格,也是整个民族文化水平与欣赏水平提高的结果。艳俗的地摊货不再抢眼,粗制滥造的影视又倒了观众的胃口,知识精英的情怀与普通人的生活又相去太远,翻译文学从语言形式到文体都隔着一层……汪曾祺一开始就自觉追求适应现代人生活节奏写作的短小文章,具有雅俗共赏的效果,适应了迅速膨胀的中产、小资以及其他阶层读者的欣赏水平与阅读节奏,自然顺理成章地长销不衰。

还有就是现代化的迅疾发展,导致几代人的怀旧,民族集体无意识寻找家园的精神冲动,在他田园诗、风俗画、民歌风的作品中获得认同。日常性的喜乐、平凡生活细节的美,都流露着大爱。

另外,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改善了民生,也提高了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越来越多的人有财力,也有选择的余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图书市场的运营机制的良性迅捷反应,也是他作品畅销的原因。

还有居住空间的改善,有放书的条件,比如,全集的规模三世同堂的狭窄居室就无法容纳。还有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不仅体制外生存的人有余暇,体制内的时间形式也调整了,比如双休日和传统节假日增多了,读书,读喜欢的书,特别是读颐养性情的书,成为重要的休闲方式。

总而言之,是汪曾祺的著作适应了社会文化的总体变化,所以市场蓬勃。或者说,他是和社会文化的整体一起变化,民间的立场成就了他艺术的长久生命。

博大的情怀来自丰厚的文化修养,这是他独树一帜的原因

齐鲁晚报:从汪曾祺对老舍、沈从文、赵树理、闻一多的描写来看,他最喜欢的是天真质朴的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等都是汪曾祺身上的标签。就汪曾祺这个人来说,您想在传记怎么呈现他,您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季红真:根据对汪曾祺多年的研究解读,我认为所有的标签都不合适,他是一个性情中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热爱家人邻里师友,体现着儒家“仁者,爱人”的理念;他特别喜欢女孩子,而且是超越了世俗欲望的神性崇拜,和他的母亲崇拜一样,带有原始信仰的因素;他为人为文都潇洒,体现着老庄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作品里有着根深蒂固生命平等的意识,是佛家“众生平等”的体现。以儒为本,兼融佛老,以此为心灵枢纽,接受现代思想,打通古(原始信仰)今(外来文化)。

他自诩为“抒情的人道主义”,就是比较笨拙地归纳表达,在他看来儒、释、道无不存在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元素。也可以说,他立足现代,以人道主义衡量传统文化重新择取,经由心灵的化合提炼出高古的精神,外化在各种文章体式中。博大的情怀来自丰厚的文化修养,这是他独树一帜的原因。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情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文化习得的结果。这种性情的养成依赖复杂的历史文化条件,不完全事在人为,是历史转型时期特有的产物,他得天独厚,是文化史的宠儿,所以模仿不得。他产生的整体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文化生态)环境都消失了,今人只能神往,无法重复习得,语境的根本变化决定了文学艺术的品格。他以不今不古、不中不西的形式唱着挽歌,为整个民族保留了一份文化史的记忆。

他本身也是这部文化史的细节,为他作传就是为这段文化史存留遗照。发现与还原是我基本的工作原则,所以资料搜集考辩与文本细读相结合,在反复折叠式的互读中,尽可能还原一个最接近真实的、丰满的汪曾祺。人文地理、家族血脉、教育背景、婚恋情感,直至社会关系都要全面深入细致地考察。做起来很累,也很有意思,迫使自己继续学习,要深入许多陌生或者薄弱的领域,不揣浅陋,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最终能写出一个什么样的汪曾祺,我现在也说不好,要看最后的发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师文静 实习生 黄奕杨

有〈齐鲁晚报〉没有〈齐鲁日报〉是山东省的官方报纸 住址在济南市《齐鲁晚报》简介齐鲁晚报是由大众报业集团主办的山东省惟一的省级晚报,1988年1月1日创刊,由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报头,是山东省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报纸。目前为4开48版的彩报,日发行量在135万份以上,广告收入达4亿元。在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中,发行量在世界日报中排名37位。齐鲁晚报一贯坚持“为读者服务,与读者俱进”的办报宗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办报理念与办报风格:强调新闻性——以最快的速度及时报道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事件;注重贴近性——贴近社会,贴近读者,关注弱势群体,反映群众呼声;重视参与性——积极组织,参与各种有益社会、有益公众的各类活动;突出服务性——利用资源优势,为社会大众与广告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追求文化性——讲究文化品位,雅俗共赏而不媚俗。正因如此,《齐鲁晚报》已经成为广大读者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知心朋友;也正因为如此,《齐鲁晚报》连续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报纸”,连续被中宣部列为“全国新闻界精神文明示范单位”,并被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省青年文明号标兵单位”称号。

1998 1、《费孝通的教育背景》 发表在《联合日报》(98、4、27) 被收入教育丛书《杞人忧师》一书2、《不仅仅是应试教育》发表在《南方周末 学者论坛》(98、7、10)先后被《山东教育报》、 《读者参考》等十余家报刊转载,被收入《中学语文教育忧思录》、《审视中学语文 教育》、《教育我们有话要说》等教育丛书。3、《寻找教育的真精神》发表在全国大型学术刊物《方法》(98年第11期),后被《新华文摘》(99年第2期)转载。4、《教育的背后》发表在《贵阳晚报 教育版》(98、10、12)被收入《杞人忧师》一书。1999年1、《用脊椎骨去读吧——谈阅读》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99年第5期),被《语文报》转载。2、《好读书不求甚解》发表在《中学生读写》(99年第9期)。3、《素质与应试》发表在《中学生读写》(99年第11期)。4、《借语文说事》发表在《南方周末?学者认坛》(99年11月4日),被《中华教育》杂志转载2000年1、《阅读为我们打开一扇门》发表在《中学生读写》(2000年第1期)。2、《空间无限——谈我校校刊》发表在《现代语文》(2000年第1期)。3、《语文不是一条风干的丝瓜》发表在《山东教育》(2000年第1期),后被《中学语数外》(2000年第4期)、《语文报》(2000年9月19日)转载。4、《也说教育目的》发表在《中国成人教育》(2000年第二期)5、《春风难渡玉门关——谈“减负”》发表在《联谊报?教育专刊》(2000年4月11日)6、《多一些美多一些创造——新教材管见》发表在《济南时报?教育专刊》(2000年9月6日)7、《“耳目半新”新教材》发表在《齐鲁晚报》(2000年9月7日)8、《2000年济南市中考作文述评》发表在《作文通讯》(2000年第9期)9、《我语文教学的三无“政策”》发表在《现代语文》(2000年第6期)2001年1、《教师你有权利说不》发表在《南方周末》(2001年1月4日),后被《教育文汇》(2001年第3期)转载。2、《我命高考作文题》发表在 《我命高考作文题》丛书(2001年1月)3、《给学生自由翱翔的空间》发表在《生活日报?教育视点》(2001年2月19日)4、《拿掉学生头上的标签》发表在《山东商报》(2001年3月13日)5、《点击2001年高考作文》发表在《现代教育导报》(2001年5月2日)6、《在语文教学方法上不妨复点古》发表在《现代语文》(2001年第5期)后被《社会力量办学》创刊号(2001年9月)转载7、《高考作文六项注意》发表在《美文》(2001年第12期)8、《人为物役的做法要不得——谈电化教学手段滥用的弊端》发表在《现代教育导报》(2001年9月12日)9、《“作文新题擂台赛”新题》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18期)10、《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综述》发表在《现代语文》杂志(2001年第二期)2002年1、《打开文学鉴赏之门》发表在《中国成人教育》(2002年第1期)后被《社会力量办学》转载2、《再谈话题作文》发表在《中学生优秀作文》(2002年第3期)3、《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初探》发表在《济南教育》(2002年第1期)4、《语文高考复习对策》发表在《泰安日报》(2002年3月29日)5、《〈杜鹃枝上杜鹃啼〉研读备教》《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1、《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发表在 《济南日报》 (2003、2、20)2、《教育精神渐行渐远》发表在 《语文新圃》 (2003、4) 被《教师之友》转载2004年1、《也谈素质教育》发表在 《教育导报》(2004、5)2、《语言学习漫谈》发表在《中小学语文》(2004、8)2005年1、《我语文教育的“三无主义”》被《人大复印资料》(2005、6)转载2、《我谈语文教学》 发表在《中学生》(2005、11)名师访谈栏目

  • 索引序列
  • 齐鲁晚报中英对比论文发表
  • 齐鲁晚报论文发表
  • 齐鲁晚报期刊发表论文
  • 齐鲁晚报可以发表论文吗
  • 齐鲁晚报关注哪里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