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社会工作权威人士论文发表

社会工作权威人士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社会工作权威人士论文发表

问题一:社会工作可信度较高的期刊有哪些 社会科学前沿 问题二:社会工作与管理 是不是 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而非具体学术评价的工具。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社会工作与管理如果在核心期刊发表,那么应该属于双核心期刊,因为它函括社会学与管理。 问题三:有哪些社会工作专业论文的核心期刊? 中州期刊联盟 问题四:出来社会工作最主要是哪些? 除了技能外,要懂得人际交往,要懂得个人的防范意识。 问题五:中国社会工作杂志每月什么时候出来 办刊宗旨:引导社会舆论,指导社会生活,疏导社会矛质,督导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稳定,解读社会现象,追踪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实践,跟踪社会变迁。 民政部主管的《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将于2009年1月创刊,这是第一份社会工作专业的全国性杂志,杂志将致力于在 *** 、社会工作的理论来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民间机构、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志愿者公民之间搭建一个优秀的媒体平台,一次推动社会工作设也在我国的大发展。 问题六:我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这学期想多发表几篇论文,不知哪位大师能推荐几个期刊供我参考,急需啊!谢谢 20分 现在想发表论文不管是哪家期刊都以钱为主,有钱你想在什么刊物上发表都可以,没钱那就很难啊 问题七:《社会工作》、《魅力中国》是不是核心期刊? 不是核心期刊,只是公开刊物。 《社会工作》 国内统一刊号为CN36-1263/D 《魅力中国》省一厂刊物 国内统一刊号:CN41-1390/C 问题八:实证主义和社会工作的关系 实证主义是一种方法论。在学术中,主要是针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态度,即一切必须要经过系统、科学的实践证明才能成为可信的研究成果,与之相对的应该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应该说,实证主义是目前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单纯靠经验推论的研究方式在学术界越来越难立足。 社会工作是社会科学的一个专业。相对于更严谨、更系统化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即理工科)而言,以社会和其中的人所发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有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虽然社会科学也可以实证作为研究的手段(如社会调查与统计、社会实验等等),但比较理工科来说多少有些不够严密。而且,许多纯文科出身的学者,在研究方法上也并不擅长实证主义的手段。不过,由于整个科学界的大势所趋,实证主义也不断成为社会工作等文科研究的主流。一般的核心学术期刊,若没有严密的调查研究数据,仅凭文献法和经验分析的论文已经很难发表了。 其实个人认为,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有其独到之处,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可以说是相扶相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验分析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而如今科学界越来越追求实证主义,其实是追求“快餐式科研”背景下的浮躁表现。因为对于掌握了实证研究方法的学者来说,事实上研究起来十分简单:按照既定的调研或者实验模式做一遍,然后按照已有的数据分析方法就能很快得出成果。因此,尽管严谨的科学论文可以完成,却缺乏更深入的研究与思考,难有比较成熟的创新成果。这一点,不得不说是现在科学研究的一个通病。尤其对社会工作这个在中国还是在刚刚起步中的“软专业”而言更是如此。 当然,由于社会工作是一个实践性的专业。除了研究以外,在一线社工服务中,实证主义的观念也可以用来强调社会工作者对于服务对象情况的了解,需要基于专业化的实际调查,并且与之互动的原则,而不是仅凭个人的主观经验来推断。这是实证主义在社会工作中的一个特殊性。 问题九:学术期刊有哪些种类 期刊到底有几种类别 针对期刊从不同的角度分,有多种分类,这样的分类太过复杂繁琐,我介绍的这种分类主要三个角度进行,更能帮助读者了解期刊的分类。 1. 按期刊的学科归属进行分类 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为代表,将期刊分为五个基本部类: (1)马列主义、 *** 思想(2)哲学(3)社会科学(4)自然科学(5)综合性刊物。在基本部类中,又分为若干大类,如社会科学分为社会科学总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 2. 按期刊的内容特征和读者层次进行分类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代表,将期刊分为四大类:(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我国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美国的《时代》、《读者文摘》等;(2)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3)行业期刊,主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如中国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4)检索期刊,如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 3.按期刊的学术地位分类 可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两大类。 关于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或若干领域)中最能反映该学科的学术水平,信息量大,利用率高,受到普遍重视的权威性期刊。 国内对核心期刊的测定,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及通过专家咨询等途径进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6年推出第二版。第二版从正在出版的近万种中文期刊中,筛选出1578种核心期刊,并做了简要介绍。在第二版的基础上,2000年又推出了第三版。《总览》是我们了解全国核心期刊的重要工具书。我馆藏书索书号为:Z87/Z65=2和Z87/Z65=3。馆藏地为:综合借书处和中外文采编部。 了解核心期刊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编者而言,可以从核心期刊吸取经验。就读者而言,树立核心期刊意识,可以明确价值取向,提高阅读档次。例如,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首先要阅读《中国语文》、《文学评论》等核心期刊,而不是本末倒置。就图书馆而言,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订阅时当然是以核心期刊为首选目标。就科研管理部门而言,可以统计分析单位或个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以此作为衡量其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人们往往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论文发表咨询我头像 问题十:社会工作杂志 投稿要不要交审稿费啊,版面费等等 要,根据杂志社的属级,1000-6000元不等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分析,高鉴国主编《社会福利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7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9.5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北京大学学报》2009.3多元嵌套结构下的情理行动,《学海》2009.1我国城市社会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略论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载田玉荣主编:《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发挥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6血缘利益群的形成:东村家族,载柿崎京一、陆学艺:《东亚村落的基础结构》,(日本)株式会社御茶水书房,2008.1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结构性张力与适应性发展,载杨团、王思斌主编:《当代社会政策研究-3》,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略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结构,《北京大学学报》2007.6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实现,《河北学刊》2007.3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取向,《学习与实践》2007.3转型中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文史哲》2007.1底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分析,载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四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我国社会政策的弱势性及其转变,《学海》2006.6和谐社会建设与农村老年社会政策的发展,《人口研究》,2006.2社会政策实施与社会工作的发展,《江苏社会科学》,2006.2体制变迁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1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能力建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6村干部权力竞争解释模型之比较,《北京大学学报》,2005.3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的“任务中心模式”-中国行政性社会工作的实证研究,李永新、王思斌,载《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政策过程分析,(湖南)《文史博览》2005.22雷洁琼的社会工作思想与实践,《社会工作》,2004.9社会政策时代与政府社会政策能力建设,《中国社会科学》,2004.6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断裂与弥合,《江苏社会科学》,2004.3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1从管制到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分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7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北京大学学报》,2003.6我国社会工作在转型社会中的社会责任,载王思斌主编《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混合福利制度与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0中国农村发展的困局,载《世纪大讲堂》第1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9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改善与社会政策的调整,《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4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3共事依赖:乡-村干部关系的一种模式,载王汉生主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1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4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浙江学刊》,2001.2论民本主义的社区发展观,《社会科学》(上海),2001.1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0.5社会转型中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社会工作教育专刊)1999.12目前中国农村问题的社会学分析,载《思想的声音-在北大听讲座》,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使命,《中国社会工作》1998.10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中国社会工作》1998.4当前我国社会变迁中的社会政策,《中国社会保险》1998.1我国诸社会工作之内涵及其比较分析,《中国社会工作》1998.1社会学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理论与现实,载乔健:《社会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出版,1998中国农村城市化滞后现象分析,载胡耀苏、陆学艺:《中国经济开放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略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6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制度分析,《社会学研究》1997.5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北京大学学报》1997.4转型期我国社会福利服务的参与,《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97.3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前景分析,《中国社会工作》1996.51979年以来中国企业制度.集体所有制企业(与卢晖临、鄢盛明、刘德寰合作),载李楯:《现代企业制度通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4管理区干部和村干部的互动过程与行为(合作,第一作者:王荣武),《社会学研究》1996.3中国人际关系初级化及社会变迀,《管理世界》1996.3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与谢立中、马凤芝、程为敏合作),《中国社会工作》1996年2-3期乡村干部之间的交往结构分析(合作,第一作者:王荣武),《社会学研究》1995.3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5.2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1家族意识在农村工业化中的作用,载《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改革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迀,与孙立平等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4.3社区照顾对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社会工作研究》1994.3区街经济与社区发展(与王汉生、程为敏、卢晖临合作),《社会学研究》1993.4社会工作教育的国际通则与我们的选择,《90年代的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1993.3社会管理初论,《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92.6农村发展的组织依托,《北京大学学报》1992.4略论我国农村亲属社会的变迁,《社会学与社会调查论文集》1991.12英国的社区照顾及其启示,《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1.6村干部的边际地位与行为分析,《社会学研究》1991.4我国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探析,《社会工作研究》1991.2苏联社会结构的变动与现状,载何建章《当代社会阶级结构和社会分层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8婚姻观念变化对农村社会亲属化的影响,《农村经济与社会》1990.5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应具有的时代特征,《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0.4信息过滤及其对社会管理的影响,载《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90.1略论当前社会失调的原因及其治理,闻武,《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9.5东莞的外来劳务大军,载《东莞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4“相对剥夺”与改革环境的建造,上海《社会科学》1988.3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1987.3改革中的农村家庭关系,《婚姻与家庭》1986.5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交往概念的社会学涵义,《社会学与现代化》1985.1Angelina W.K.Yuen-Tsang and Sibin Wang,2008,Revit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in China:the significance of human agency in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in Angelina W.K.Yuen-Tsang and Sibin Wang,2008,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中国社会工作期刊》)Volume 1 Number 1 April,Routledge Tayloy and Francis Group,USA .Interest Compensation for Disadvantaged Groups and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vol.xxvlll,No.3,Autumn 2007The Age of Social Policy and Governmental Capacity-building in Social Policy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Winter 200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eking Help and Offering Help in the Chinese Society: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in Social Work in China. A Snapshot of Critical Issues and Emerging Ideas. Edited by A.KA TAK TSANG,2004On the Politics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ies in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ummer 2002

伴随着我国内地社会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社会工作行政既是一种社会工作 方法 ,也是一种社会工作实践领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控制

摘要:控制行政成本,是目前中国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社会工作机构,因其独有的助人宗旨和服务活动而加倍需要对于行政成本进行控制和降低,以便更大的发挥其社会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于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问题进行分析,为社会工作机构有效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提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 行政成本 有效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势发展,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日益提升,关于我国行政成本的讨论也正成升温趋势,越来越多的讨论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高居不下的行政成本正在严重影响着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效率和收益,作为肩负维护社会稳定、关注弱势群体生态的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控制和降低是其实现社会使命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一)重要概念解释

1.社会工作机构

根据2009民政部发《关于促进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中的界定,社会工作机构是指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工作的非企业单位。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机构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专业化和职业化,社会工作机构也日益在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社会工作机构有民办和公办之分,本研究中不特别加以区分,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是所有社会工作机构所必须采取的手段。

2.行政成本

本文选取行政管理学中对于行政成本的解释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为了加强对自身内部政治、经济、 文化 、 教育 、卫生等各方面事务的管理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与消耗的总和。具体可分为费用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财力成本和其他成本。

每一个社会工作机构,无论规模大或小,都作为一个单独的行政体独立的行使其行政职能和行政计划,因此,每一个社会工作机构在其运行过程中,都必须严格制定标准,有效控制行政成本支出。

(二)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支出现状

根据中国民政部下属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管理中心在2010年10月的一份 报告 中显示,在对中国目前已注册的99家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抽样调查后,结果显示75%左右的社会工作机构“完全不披露或仅仅少量披露财政信息”。另据统计,目前有68.7%的社会工作机构没有专门的网站和财政情况透露 渠道 ,拥有网站的机构中,有28.3%的机构不再更新数据,由此不完全估计,目前中国所有的社会工作机构中,约有65%左右没有明确的财政统计数据。

财政统计数据的难以获得,直接造成了对于行政成本的难以估计,在进过多番查找后,始终没有找到关于目前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统计数据。在对于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所进行的探访和整理中发现,目前民政部对于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的“年检制度”中,要求民办非企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年度财政报表中,显示行政支出占总支出比例,并规定如行政支出所占比例高于整体支出的20%,则该机构不能通过年检。由此,我们现在可见的大多数民办非企业社会工作机构中,大多数机构的行政成本支出占总支出比例在20%上下,然而,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却随着财政数据的“不透明性”,而被大大的打上了一个问号。

《2010年全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现状报告》中称,89.7%的民众对于社会慈善机构的捐款“不放心”,这必将极大的导致社会资源的异向流转,对于中国社会工作机构的长期发展,将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审核机制,革除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切实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做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是我国社会工作机构所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二、社会工作机构在行政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方面受科层化体制影响

中国社会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政策的影响,现在仍存在于我国各级行政体机构设置中。科层制行政机构设置的方式,带来的结果是机构臃肿、职能重叠、政出多门、人浮于事,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于我国的社会工作机构中,庞大的工作人员工薪、福利、 保险 等支出,使得社会工作机构原本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二)行政成本控制意识淡漠

由于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机构大多属于民办非盈利机构,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运行模式,导致其在运行过程中,极少考虑到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问题。这也侧面牵涉到社会工作机构绩效评估的问题,即产出产品价值难以评估。由此造成的对于投入的控制意识的淡漠,是对于行政成本控制不灵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人员流动性大,工作规范化程度低

在目前的绝大多数社会工作机构中,很难找到明确的职位描述和工作分析,这是职权不明、工作缺乏规范性的典型表现。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工作组织薪酬待遇等一系列存在的问题,使得社会工作机构人员流动性大,每一次工作人员的流失都代表着“人在政在,人走政息”,每一个新雇员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熟悉业务,这不但造成了之前资本投入的荒废,更加重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运营成本。

(四)受形式主义影响,行政成本浪费现象严重

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机构运行过程中的另一大特点是形式主义作风严重,为了扩大宣传效果,不惜以重金打造规模宏大的“面子工程”,在宣传方面大量投入成本,横幅、彩喷、宣传图册、纪念礼品等等一次性宣传媒体,极大的加剧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行政成本投入,从而压榨了原本应直接投入于服务对象的资金,这种浪费,极大的增加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财政负担。

三、对于控制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建议

(一)广泛树立行政成本意识,大力推进效率观念落实

行政成本意识的淡漠,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机构效率和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机构内部通过集体学习、培训等方式进行的对于行政成本意识的树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尽机构最大的努力,以在机构内部树立效率为先的意识,将一切成本投入与产出相关联,特别是将行政成本控制的概念深入培植,作为职业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将“讲实效、重质量”的思想内容作为培训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建立行政成本责任制度,定期进行行政支出自查

必须指出的是,仅仅依靠培训、学习、观念灌输这样的“软手段”对行政成本进行控制是远远不够的,更加重要的是在社会工作机构建立详细的行政成本责任制度,以规章的形式切实规范工作人员的行政成本开支。与此同时,务必定期要求工作人员对自己业务过程中的行政支出进行自查,提交自查报告,以实现对于行政成本的自我监督与机构控管相结合,以实现控制行政成本的目的。

(三)规范行政开支审批过程,严格遵守机构财务预算

在控制行政成本的过程中,“节流”是重要的工作手段之一,社会工作机构运行过程中,务必详细制定预算,从预算中严格控制行政支出的数额和范围,以便在运行过程中严格控制。财务报销制度务必做到规范化,做到专人、专章、专管,通过自上而下的财务审批过程,严格规范行政费用支出,从而杜绝过度使用行政费用的现象发生。

(四)精简机构部门职能设置,切实规范工作人员职权

对于目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来说,小而精简的社会工作机构可能更加适合于对服务对象的帮助和改善。机构庞大的社会工作机构往往是造成人浮于事的重要诱因,这又从一个侧面增大了行政开支的幅度。因此,精兵简政对于当下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机构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价值。

此外,为杜绝因工作人员流动而造成的行政费用增加,社会工作机构应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计划,包括撰写详细的招聘计划、部门职能设置、职位描述、工作分析,以规避新雇员进入机构后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学习期和由此引发的行政开支。

(五)积极推行财务公开政策,接受广大群众监督检查

除了社会工作机构内部必须进行的自我监管之外,各机构还应不遗余力的加强对于财务收支状况的公开和透明化,英国的每一个社会慈善机构任何时间都准备接受每一个国民对其财务的检查,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差距的存在。因此通过网站、开放日等形式向整个社会而不单单是民政部门开展财务公开,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群众对于社会工作机构的信任和认可度,更能防微杜渐,从根本上遏制行政支出高居不下的情况。

(六)杜绝形式主义工作作风,引入多种手段节约成本

无论是做公益服务,还是社会救助,每一个在社会工作机构工作的社会工作者都应抱有节省、勤俭注重实效的工作思维,当我们看到为了一个捐款活动而举行的盛大典礼,那些为捐款专门制作的红地毯、展板甚至热气球,我们不禁怀疑这种捐款的目的性,公益者,应以润物细无声之精神,筚路蓝缕而弦歌不绝,在我们的专业工作中,不应存在的浮夸作风和形式主义要远远的退出视线之外,更多的资源绝不应该被这样无效的浪费在行政支出中,而是更多的洒向那些真正需要的受助者。

与此同时,对于社会工作机构而言,多种工作方式与手段的引入,也不失为节省行政支出的重要方法。将无纸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模式引入工作中,不仅仅规避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更将环保和谐的氛围引入社会工作机构的环境中,对于社会工作机构主题的契合和职能的发挥,具有建设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涛,张敏,李景平.我国行政成本问题研究初探.北方经济.2007(1).

[2]张秉福.降低行政成本的思考.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6(8).

[3]张康之.在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中降低行政成本.行政论坛.2007(1).

[4]朱慧涛,王辉.行政成本概念鉴辨与重构.中国行政管理.2008(1).

试谈社会工作机构运作中的行政化现象

摘要: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分担和接力政府社会福利和责任的社会工作机构随之发展起来。然而,社会工作机构出现的行政化现象直接影响到社会服务的提供。本文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角度对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行政化问题的途径,维持和提升社会工作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政府购买服务

一、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产生的背景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诸多社会矛盾、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失范、社会越轨行为屡屡发生,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的形势迫在眉睫。在政府回应这些问题和需要显得捉襟见肘时,作为分担和接力政府社会福利和责任的社会工作机构应运而生。

社工机构作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其自主性、专业性直接关系到社会服务提供的质量。而在社工机构发展的初期,社工机构所需的资源和机会主要由政府供给,无论是在服务项目、服务对象、人员配置还是在资金提供方面都受到政府制约,这就导致社会工作的发展往往受制于政府的政策倾向和偏好,产生行政化现象。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可以深入分析在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对策,进一步推动社工机构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及其成因

本文中所提到的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现象是指在社工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过程中,由政府介入带来的影响到专业政策制定,服务实施和反馈带有行政化色彩的现象。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出现不仅是政府管理越位的表现,而且在无形中影响到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的实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能型、管理型政府的延续

政府购买社工机构服务的背景是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工机构成为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助力。同时,转型期政府执政观念也在发生转变,由“全能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然而,由于角色转变的滞后性,在社工机构发展过程中,政府依然扮演着主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社工机构的成立、人员资格认定、服务考核评估的政策和程序等都由政府制定。社工机构的发展需要经由政府同意和支持,并非社工机构按照自身和社会需求独立发展。

(二)机构自身资源的缺乏

从组织层面讲,资源可以界定为:组织拥有的,或可以直接控制和运用的各种要素,这些要素既是组织运行和发展所必须的,又是通过管理活动的配置整合,能够起到增值作用,为组织及其成员带来利益的资源。[1]这里我们将社工机构的组织资源主要划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关系资源。物质资源的社工机构存在的基础,社工机构在发展初期,实力弱,资源少,其存在和发展所需资源大部分受制于政府。人力资源的缺乏主要表现在社工专业人员流动性大和安排政府工作人员进入社工机构工作,后者加剧了社工机构的行政化。同时,社工机构缺乏良好的关系资源限制了社工获得专业化学习机会,机构发展也会因此错失良好契机。

(三)非公民社会对社工机构的弱支持

现代公民社会理论认为,公民社会是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的,主要由“需要的体系”构成的经济交往领域、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直接从生产和生活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不能与政治国家相混淆、不能为政治国家所淹没的非政治的社会自主领域。据此,鉴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现状,笔者将其称之为“非公民社会”。正是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公共领域并不成熟,公民对社会的参与度、关注度有待提升,社会组织仍然不能脱离政治因素独立发展,营利组织对社会发展的投入和贡献有待增加,社会组织的发展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发育初期的社工机构即只能获得来自“非公民社会”的弱支持。

(四)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虽然社工机构在我国出现较晚,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尽管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轻法治,重权威的传统“人治”思想在人们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2]这种狭隘的传统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工作专业的民主法制化进程。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在社工机构中表现为对政府政策的全盘认可和接受,对机构本身的发展缺乏自主性、创新性认识,在政府的管理下不可避免地产生行政化色彩。

三、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解决对策

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环境有关。针对以上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几点成因,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和角色

政府是购买社工机构服务的主体,也是机构的监督者和资源提供者。政府应尽快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改变与社会组织的角色关系,尊重社工机构运作的独立性,给社工机构更多的自主权,提高一些项目指标的灵活性,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减少对社工机构的嵌入和干扰,给其独立发展的自由空间。[3]

(二)创新社工机构发展模式

社工机构之所以出现行政化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与政府间的社会权利、责任划分界限模糊。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理论认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有四种基本模式,政府支配模式、第三部门支配模式、双重模式和合作模式。后三种模式中,社工机构的自主权、灵活性和社会地位大大提升,有利于根据机构自身和社会需要自主发展。而我国目前处于政府支配模式,因此,社工机构处于被动地位,在未来的发展中,社工机构应找准自身定位,拓宽资源来源渠道,逐步探索向其他发展模式转变。

(三)促进公民社会发展

公民社会理论准确把握住了市场化和民主化的世界潮流。公民社会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内部能力使得国家对其内部事务的干预显得不必要。[4]公民社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育和发展,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和受到的干扰,同时公民社会所提倡的自由独立的价值信仰和行为模式也为社工机构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四)树立现代文化观念

现代先进文化反对专制、提倡民主,是支持当代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精神文化之一。传统政治文化下,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权威、规则、制度表现为顺从型认同,而现代先进政治文化是破除了传统的宗法观念、官本位思想,人们正视当代社会发展和需要所提出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现代文化不仅促使人们思想开放和自由,也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拓宽了空间,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维度。

四、结语

社工机构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分担政府社会责任、救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在社工机构的发展初期,由于资源依赖、自主性较弱等原因社工机构出现了行政化现象,通过社工机构自身的不断发展、政府购买方式的转变、公民社会支持力度的加强以及树立现代先进文化观念等途径,社工机构的未来发展会创新发展模式,改变行政化倾向。

[参考文献]

[1]张耀臻.资源依赖视角下社会工作机构服务机制初探[D].吉林大学,2013.

[2]刘玉凤.转型期我国农村政治文化的特征简析[J].黑龙江史志,2014(07).

[3]邹欣雨.社会发展视角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4]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01).

社会工作权威期刊杂志投稿

问题一:社会工作可信度较高的期刊有哪些 社会科学前沿 问题二:社会工作与管理 是不是 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而非具体学术评价的工具。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社会工作与管理如果在核心期刊发表,那么应该属于双核心期刊,因为它函括社会学与管理。 问题三:有哪些社会工作专业论文的核心期刊? 中州期刊联盟 问题四:出来社会工作最主要是哪些? 除了技能外,要懂得人际交往,要懂得个人的防范意识。 问题五:中国社会工作杂志每月什么时候出来 办刊宗旨:引导社会舆论,指导社会生活,疏导社会矛质,督导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稳定,解读社会现象,追踪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实践,跟踪社会变迁。 民政部主管的《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将于2009年1月创刊,这是第一份社会工作专业的全国性杂志,杂志将致力于在 *** 、社会工作的理论来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民间机构、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志愿者公民之间搭建一个优秀的媒体平台,一次推动社会工作设也在我国的大发展。 问题六:我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这学期想多发表几篇论文,不知哪位大师能推荐几个期刊供我参考,急需啊!谢谢 20分 现在想发表论文不管是哪家期刊都以钱为主,有钱你想在什么刊物上发表都可以,没钱那就很难啊 问题七:《社会工作》、《魅力中国》是不是核心期刊? 不是核心期刊,只是公开刊物。 《社会工作》 国内统一刊号为CN36-1263/D 《魅力中国》省一厂刊物 国内统一刊号:CN41-1390/C 问题八:实证主义和社会工作的关系 实证主义是一种方法论。在学术中,主要是针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态度,即一切必须要经过系统、科学的实践证明才能成为可信的研究成果,与之相对的应该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应该说,实证主义是目前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单纯靠经验推论的研究方式在学术界越来越难立足。 社会工作是社会科学的一个专业。相对于更严谨、更系统化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即理工科)而言,以社会和其中的人所发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有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虽然社会科学也可以实证作为研究的手段(如社会调查与统计、社会实验等等),但比较理工科来说多少有些不够严密。而且,许多纯文科出身的学者,在研究方法上也并不擅长实证主义的手段。不过,由于整个科学界的大势所趋,实证主义也不断成为社会工作等文科研究的主流。一般的核心学术期刊,若没有严密的调查研究数据,仅凭文献法和经验分析的论文已经很难发表了。 其实个人认为,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有其独到之处,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可以说是相扶相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验分析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而如今科学界越来越追求实证主义,其实是追求“快餐式科研”背景下的浮躁表现。因为对于掌握了实证研究方法的学者来说,事实上研究起来十分简单:按照既定的调研或者实验模式做一遍,然后按照已有的数据分析方法就能很快得出成果。因此,尽管严谨的科学论文可以完成,却缺乏更深入的研究与思考,难有比较成熟的创新成果。这一点,不得不说是现在科学研究的一个通病。尤其对社会工作这个在中国还是在刚刚起步中的“软专业”而言更是如此。 当然,由于社会工作是一个实践性的专业。除了研究以外,在一线社工服务中,实证主义的观念也可以用来强调社会工作者对于服务对象情况的了解,需要基于专业化的实际调查,并且与之互动的原则,而不是仅凭个人的主观经验来推断。这是实证主义在社会工作中的一个特殊性。 问题九:学术期刊有哪些种类 期刊到底有几种类别 针对期刊从不同的角度分,有多种分类,这样的分类太过复杂繁琐,我介绍的这种分类主要三个角度进行,更能帮助读者了解期刊的分类。 1. 按期刊的学科归属进行分类 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为代表,将期刊分为五个基本部类: (1)马列主义、 *** 思想(2)哲学(3)社会科学(4)自然科学(5)综合性刊物。在基本部类中,又分为若干大类,如社会科学分为社会科学总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 2. 按期刊的内容特征和读者层次进行分类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代表,将期刊分为四大类:(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我国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美国的《时代》、《读者文摘》等;(2)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3)行业期刊,主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如中国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4)检索期刊,如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 3.按期刊的学术地位分类 可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两大类。 关于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或若干领域)中最能反映该学科的学术水平,信息量大,利用率高,受到普遍重视的权威性期刊。 国内对核心期刊的测定,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及通过专家咨询等途径进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6年推出第二版。第二版从正在出版的近万种中文期刊中,筛选出1578种核心期刊,并做了简要介绍。在第二版的基础上,2000年又推出了第三版。《总览》是我们了解全国核心期刊的重要工具书。我馆藏书索书号为:Z87/Z65=2和Z87/Z65=3。馆藏地为:综合借书处和中外文采编部。 了解核心期刊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编者而言,可以从核心期刊吸取经验。就读者而言,树立核心期刊意识,可以明确价值取向,提高阅读档次。例如,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首先要阅读《中国语文》、《文学评论》等核心期刊,而不是本末倒置。就图书馆而言,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订阅时当然是以核心期刊为首选目标。就科研管理部门而言,可以统计分析单位或个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以此作为衡量其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人们往往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论文发表咨询我头像 问题十:社会工作杂志 投稿要不要交审稿费啊,版面费等等 要,根据杂志社的属级,1000-6000元不等

《社会工作》是江西省民政厅主管、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大陆最早的一份社会工作专业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为CN36-1263/D,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2-4828。1988年创刊,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际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题写刊名,著名专家学者郑杭生、卢谋华、王思斌、王青争、孙士杰等担任学术顾问。被评为江西省首届优秀社科期刊,江西省一级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为推进社会工作学术繁荣,从2013年开始,《社会工作》改为双月刊。她立足中国大陆,以全球社会工作为研究视野,关注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栏目主要栏目有专题讨论、学者论坛、理论新探、实务研究、社会调查、社会问题、社会政策分析、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方法、社会福利、大学生论坛,以及研究述评、书评等。专题讨论:针对当前社会工作发展中某一亟待破解的问题,提出跟进的理论与对策。学者论坛:介绍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心理等应用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理论新探:介绍、展示国内外社会工作最新的前沿理论。实务研究:针对社会工作实务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制度建设中的构建经验,探讨应对方略。社会调查:通过质性的、量化的方法,分析、发现社会发展和社会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社会问题:分析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过程中由贫困、犯罪、灾害,人口迁移,环境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系列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社会政策分析:研究分析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的政策,以及对弱势人群的福利制度安排,特别探讨中国大陆福利政策和制度中存在困境和未来发展趋势。社会工作教育:总结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实务经验;探讨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理论和发展方位。社会工作方法:解析社会工作实务实施的操作流程与方法,特别注重发现和提炼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社会福利:解读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养老、医疗、就业、救助等领域的制度构建。大学生论坛:展示在校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的学习成果和学术创新。投稿须知(一)来稿文种必须为中文,符合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等专业领域的内容要求,均为原创。篇幅一般以8000~10000字为宜,重要的可达20000字。(二)来稿一律不收取任何费用,以质选稿,择优录用。为保证文稿学术质量,用稿实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和编辑三审制。(三)来稿论述(叙述)符合专业规范,行文遵循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引用他人成果时均采用夹注加以注明,即引文后加括号说明作者、出版年份及页码。引文详细出处作为参考文献列于文尾,格式为:作者、出版年份、书名(或文章名)、译者、出版地点、出版单位(或期刊名或报纸名)。参考文献按作者姓氏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依A—Z顺序分中、英文两部分排列。英文书名(或期刊名或报纸名)用斜体。作者本人的注释均采用当页脚注,用①②③④⑤……标明。(四)稿件正文标题下分别是作者、作者工作单位、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附上英文题目和摘要。(五)文稿正文层次最多为5级,其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六)来稿中的图表清晰,符合出版质量要求。(七)硕士研究生及以下投稿者需指导老师写出推荐意见。(十)期刊有修改删节文章的权力,凡投稿者均被视为认同这一规则。不同意删改者,须在文中声明。(十一)参考文献示例[1]胡杨玲,周林刚,2012,《弱势群体社会工作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残疾人公共文化消费状况的调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1期。[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2,《2012 年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3]张翠娥,李容,2011,《武汉市残疾人社区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社会工作》(学术版)第16期。[4] Tytler, A. F,2001,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5]Brekke, S. J.,2012, Shaping a Science ofSocial Work,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2 (5).投稿邮箱

社会工作人员发表论文

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

一个新的严谨的理论的出世,一定伴随着跨越不同的组织层次。下面是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2017年12月3日,我们社会工作2012级3班的同学来到了来到了乌鲁木齐水磨沟区苇湖庄雨虹自闭症服务中心,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康复实践。时间不长,我们体会甚多。明白了那句话:读万里书,不如行万里路。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个人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培养与人相处的技巧、团队协作精神、待人处事的能力等,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能帮助自己以后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一般来说,学校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的工作环境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主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社会主要专注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要适应社会的生存要求,除了要加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要亲自接触社会参加工作实践,通过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指导课堂学习。实际体会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我们在实践期间,与自闭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同参与了三部分的矫治课程,分别是生活自理课、动手实践课、音乐课。三部分课程各不相同,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因而我们也很用心。

首先,我们进行的是生活自理课。在矫治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志愿者每人负责带一名儿童,辅助他们学习戴围巾、戴手套、戴帽子。在常人很容易做到的戴围巾等任务,在我们的课程上却难以进行,自闭症孩子有的不愿意参加,有的不愿意学习,有的认知有障碍,难以理解所教的内容。尽管这样,我们作为志愿者,一点一滴手把手的给孩子们进行教学,让他们认识并学习生活自理,在这节课上,我们深刻感受到自闭症孩子真的很需要人去关爱,社会需要一个爱护自闭症孩子的大环境,我们也应该呼吁更多人加入到这个服务队伍中去。

接着,我们进行了动手实践课。这节课我们来到了矫治中心的活动场地,我们每个志愿者带一名自闭症孩子动手捏橡皮泥,做游戏,折纸等一些少儿的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现了他们的天真活泼的一面,我们志愿者在活动中也做到了志愿者的耐心服务。我们很难去想象,对于常人家的孩子,如此简单的游戏,对于自闭症孩子却如此困难,为何这样简单的快乐也要剥夺,我们真心希望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到自闭症孩子。

最后,音乐课作为结束活动登场。在音乐课上我们志愿者和自闭症孩子围成一圈坐在一起,我们教孩子打手鼓、唱儿歌、做简单的节奏动作。在这很欢快的气氛中,出现了些插曲,有的孩子玩着玩着突然大哭起来,有的孩子总是欺负旁边的孩子,还有的孩子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很是影响课程的进行,我们看着在这些可爱的孩子的影响下和他们一起玩儿、一起做动作、一起打节奏、一起拍手鼓。

虽然已经是大三,但对于实际社会工作还是茫茫然的,毕竟书本上的只是一个概念,具体操作并没有教你。难得的实习机会,我想把它做好。在这段时间学会了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但确实体会到了工作的辛酸,觉得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激烈的工作要求,像那些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工作,我们这些刚出来没什么工作经验,而且本身就没好好学学校的专业课的人来说,根本无法和那些老手相竞争,有时候感觉确实无从下手。

回顾这两周来,我们的实践情况,扪心自问,坦言总结。在诸多方面还存在有不足。因此,更要及时强化自己的工作思想,端正意识,提高实践的方法技能。

首先,在不足点方面,从自身原因总结。我们在一定程度的存在有欠缺的知识技能,打动服务对象。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架起一坐连接我们与服务对象的桥梁。为服务对象带来改变。在这个方向的指导下,怎样用真诚的心,打动服务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沟通能力,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为下一阶段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其次,注意我们在服务过程的细节,谨记助人自助的理念。用自己真诚的微笑,清晰的语言,细致的关怀,体贴的服务去征服和打动服务对象的心。让所有接收到我们我们服务的对象,都有所改变。树立起我们的优质服务。

再次,要深化我们的实践工作素养。熟悉服务方法,把握服务技巧,做到烂熟于心。学会面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服务技巧。力争让每一位服务对象都有所提升。

最后,端正好自己心态。不论做任何事,务必竭尽全力。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或失败,如果一个人领悟了通过全力工作来免除工作中的辛劳的秘诀,那么他就掌握了达到成功的原理。倘若能处处以主动,努力的精神来工作,那么无论在怎样的工作岗位上都很难有所建树。

实践是学生大学学习课程后的最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这次的实践,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也是对这几年大学里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从这次实习中,我们体会到了实际的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的再学习,我们可谓受益非浅。仅仅的二周的实践,我们受益终生。通过此次实习,不仅培养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缩短了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对实际的工作的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实践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的论文选题是“跨学科融通视野下社会工作者专业认知与归属感研究”。

首先整理一下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

1.社会工作硕士毕业论文应注重实务研究而非理论,需更换实务课题。

2.整个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思路不清晰。

3.论文选题太模糊,跨学科融通并不影响社会工作者的归属感。

4.探讨社会工作的存在意义,多为哲学层面,没有实际研究意义。

师之建议,我之不足,自应遵从并逐令改之。然而因个人兴趣浓厚,且条件多有限制,所研究问题又确实存在,又得导师支持,实属无奈,不愿弃之。开题述说之前,思路并未整理透彻,以致如此。

科学具有主观性。

扎根实务的老师希望学生能多写理论研究的论文,偏理论研究的老师则更希望学生能将理论融入实务。庆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排斥社会工作专硕研究生做纯理论研究。我们无法排除个人价值观或相同文化群体的影响,考虑到各种原因,如是否能顺利拿到毕业证,老师希望学生保守写论文。

价值观对社会工作者的实务及研究工作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影响。社会工作不仅仅是分属不同学科利益的集合,同时还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在科学研究领域,个人观点无足轻重,科学证据是最终的裁判。然而,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真能做到如此客观吗?社会工作者的自身价值观以及人们行事遵循的个人信念,会以怎样的方式作用于具体的社会工作研究当中?

当价值观以客观事实的形式出现时,我们常常很难认出它们。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哲学家休谟于200年前指出的在科学描述与道德评价之间的鸿沟,直到今天也没有缩小。

当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研究工作时,价值观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由于在社会工作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通常持有共同的观点和价值准则,在相同的文化群体之中,他们的研究假设一般不会受到挑战,我们便倾向于认为那些被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社会表征的共同信念,是相当重要且无需加以验证的。然而,有些时候,社会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不得不面临的困境,将潜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从而引发我们去关注这些假设,如妇女工作者的政治保守主义更倾向于接受对社会行为中性别差异的生物学解释。

不可忽略的是,近年来社会工作的发展步伐加快,但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 价值理念、知识体系、实务操作的研究还处在非常薄弱的状态。发表的论文缺乏系统性,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衔接也存在重大问题,多为重视社会工作的实务操作而轻视理论研究。

社会工作面临实务与理论脱节的困境,若不能形成专业的本土理论知识体系,社会工作实务的交流只能流于形式,不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可取经验。一线社工在所接触到的众多案例中不免会发现无法处理的孤例,仅仅依靠社会工作的介入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学术界与一线社工之间缺乏互动沟通是导致上述现状的主要原因。但是处于许多两难境地,并非无从着手,这时,跨学科如神经生物学(抗逆力)、犯罪心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医疗(身体及精神疾病)众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及理论同社会工作方法的综合运用,便有了用武之地。

至于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思路不清晰。我承认是自己将“客观认同”和“主观判断”混淆了,很像是一场自说自话的闹剧。本论文思路的着重点是社会工作的跨学科理论体系建构,并非是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及归属感。我的观点是“社会工作面临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脱节的专业化困境,必须寻求跨学科的理论体系建构的帮助,以社会工作跨学科的理论体系建构为起点,重新理解‘抛却价值评判之后的社会工作的存在意义’,就会使公众乃至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维度,对社会工作的实务开展或新理论的构建都有借鉴意义。”

但客观认同并不一定等同于客观事实,虽然有大量的事实不符合客观认同,但作为有效讨论的基础,客观认同是并不在讨论的范畴之内的。比如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我们大部分人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和归属感,多半只停留在价值道德层面,往往显得廉价而苍白。科学研究是可证伪的,而价值因素是不可证伪的,因此道德是无法用科学研究证明的。

自从卡尔 · 波普尔提出科学必须可以证伪以来,科学界已经把可证伪性作为科学的基本标准之一。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于是数学和逻辑学便被划分为非科学的。同样,心理分析学说,占星说,骨相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也都是非科学的。它们都不可被证伪。数学和逻辑学之所以被划分到了非科学的原因在于他们并不需要经验去检验它们,他们被休谟称为必然真理。

然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可证伪性”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念。换句话说,不可证伪性其实是虔信者的催化剂,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越是无法用事实来验证,越是要诉诸于模糊、神秘的因素,他就愈加深信不疑。

虽然很难理解,但请一定要理解,科学往往只是其中一类动机,人们很可能是由于其他更重要的心理动机做出选择,比如传统、意义、价值感、目标感等等。价值因素是归属感的动机,而不是原因,彼此之间只是相关关系,无法构成单一的因果关系。

隐含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到我们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常隐含这种价值判断,对婚外情的评价是追求"婚姻解放"还是给予“道德谴责”,这取决于我们的个人价值观;人们把自己反对的社会影响称作“洗脑”,把自己从不尝试的性行为称作“性变态”,价值观隐含在我们对社会科学的种种建议与标签之中。

既然如此,公众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仅仅是建立在价值评判上,即社会工作就是为了帮助别人,只不过是运用专业的社工方法而已,忽略了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建构的存在,从而造成了大量的误解。而对事物存在的根本解释是抛却先验价值观之后此种事物的存在逻辑,而不应该建立在这种简单的价值评判之上,将社会工作的存在原因放置在它的学科体系构建当中,也就是各个学科当中的重要理论、学说构成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我还是坚持,一个新的严谨的理论的出世,一定伴随着跨越不同的组织层次。心理学、生物学为什么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就是因为它们天生就是跨越不同组织层次的学科,从社会生态跨越到人类的大脑和心灵。21世纪,随着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统计技术等的发展,抗逆力研究超越了早期的研究成果,形成整合性的多元的跨学科研究,特别强调让神经生物学重新进入现有的抗逆力理论和实践框架中。

所谓的专业化,实不能固守一亩三分地不知变通,而是在跨学科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在实践领域有所突破。要把专业知识普及推广到社会实践生活当中,并从社会实践当中总结本土性理论。一句话,从自身专业限制中跳出来,各学科中对社会工作有重要作用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岗位的结合才是发展和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现实道路。

以上针对此次开题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建议,重新整理论文思路,以及总结我的论文当下的处境,实在坎坷非常。但我依然坚持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对跨学科融通概念的清晰理解,对于梳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困境有很大帮助——在社会工作还没有发展壮大之前,规范、制度只能导致专业的限制。而此时,认知显得比实务更加紧迫。

后续在老师提出的建议的基础上,加强对选题设定及论文逻辑框架的改进。

伴随着我国内地社会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社会工作行政既是一种社会工作 方法 ,也是一种社会工作实践领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控制

摘要:控制行政成本,是目前中国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社会工作机构,因其独有的助人宗旨和服务活动而加倍需要对于行政成本进行控制和降低,以便更大的发挥其社会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于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问题进行分析,为社会工作机构有效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提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 行政成本 有效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势发展,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日益提升,关于我国行政成本的讨论也正成升温趋势,越来越多的讨论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高居不下的行政成本正在严重影响着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效率和收益,作为肩负维护社会稳定、关注弱势群体生态的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控制和降低是其实现社会使命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一)重要概念解释

1.社会工作机构

根据2009民政部发《关于促进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中的界定,社会工作机构是指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工作的非企业单位。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机构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专业化和职业化,社会工作机构也日益在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社会工作机构有民办和公办之分,本研究中不特别加以区分,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是所有社会工作机构所必须采取的手段。

2.行政成本

本文选取行政管理学中对于行政成本的解释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为了加强对自身内部政治、经济、 文化 、 教育 、卫生等各方面事务的管理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与消耗的总和。具体可分为费用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财力成本和其他成本。

每一个社会工作机构,无论规模大或小,都作为一个单独的行政体独立的行使其行政职能和行政计划,因此,每一个社会工作机构在其运行过程中,都必须严格制定标准,有效控制行政成本支出。

(二)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支出现状

根据中国民政部下属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管理中心在2010年10月的一份 报告 中显示,在对中国目前已注册的99家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抽样调查后,结果显示75%左右的社会工作机构“完全不披露或仅仅少量披露财政信息”。另据统计,目前有68.7%的社会工作机构没有专门的网站和财政情况透露 渠道 ,拥有网站的机构中,有28.3%的机构不再更新数据,由此不完全估计,目前中国所有的社会工作机构中,约有65%左右没有明确的财政统计数据。

财政统计数据的难以获得,直接造成了对于行政成本的难以估计,在进过多番查找后,始终没有找到关于目前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统计数据。在对于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所进行的探访和整理中发现,目前民政部对于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的“年检制度”中,要求民办非企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年度财政报表中,显示行政支出占总支出比例,并规定如行政支出所占比例高于整体支出的20%,则该机构不能通过年检。由此,我们现在可见的大多数民办非企业社会工作机构中,大多数机构的行政成本支出占总支出比例在20%上下,然而,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却随着财政数据的“不透明性”,而被大大的打上了一个问号。

《2010年全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现状报告》中称,89.7%的民众对于社会慈善机构的捐款“不放心”,这必将极大的导致社会资源的异向流转,对于中国社会工作机构的长期发展,将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审核机制,革除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切实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做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是我国社会工作机构所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二、社会工作机构在行政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方面受科层化体制影响

中国社会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政策的影响,现在仍存在于我国各级行政体机构设置中。科层制行政机构设置的方式,带来的结果是机构臃肿、职能重叠、政出多门、人浮于事,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于我国的社会工作机构中,庞大的工作人员工薪、福利、 保险 等支出,使得社会工作机构原本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二)行政成本控制意识淡漠

由于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机构大多属于民办非盈利机构,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运行模式,导致其在运行过程中,极少考虑到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问题。这也侧面牵涉到社会工作机构绩效评估的问题,即产出产品价值难以评估。由此造成的对于投入的控制意识的淡漠,是对于行政成本控制不灵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人员流动性大,工作规范化程度低

在目前的绝大多数社会工作机构中,很难找到明确的职位描述和工作分析,这是职权不明、工作缺乏规范性的典型表现。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工作组织薪酬待遇等一系列存在的问题,使得社会工作机构人员流动性大,每一次工作人员的流失都代表着“人在政在,人走政息”,每一个新雇员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熟悉业务,这不但造成了之前资本投入的荒废,更加重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运营成本。

(四)受形式主义影响,行政成本浪费现象严重

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机构运行过程中的另一大特点是形式主义作风严重,为了扩大宣传效果,不惜以重金打造规模宏大的“面子工程”,在宣传方面大量投入成本,横幅、彩喷、宣传图册、纪念礼品等等一次性宣传媒体,极大的加剧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行政成本投入,从而压榨了原本应直接投入于服务对象的资金,这种浪费,极大的增加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财政负担。

三、对于控制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建议

(一)广泛树立行政成本意识,大力推进效率观念落实

行政成本意识的淡漠,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机构效率和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机构内部通过集体学习、培训等方式进行的对于行政成本意识的树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尽机构最大的努力,以在机构内部树立效率为先的意识,将一切成本投入与产出相关联,特别是将行政成本控制的概念深入培植,作为职业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将“讲实效、重质量”的思想内容作为培训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建立行政成本责任制度,定期进行行政支出自查

必须指出的是,仅仅依靠培训、学习、观念灌输这样的“软手段”对行政成本进行控制是远远不够的,更加重要的是在社会工作机构建立详细的行政成本责任制度,以规章的形式切实规范工作人员的行政成本开支。与此同时,务必定期要求工作人员对自己业务过程中的行政支出进行自查,提交自查报告,以实现对于行政成本的自我监督与机构控管相结合,以实现控制行政成本的目的。

(三)规范行政开支审批过程,严格遵守机构财务预算

在控制行政成本的过程中,“节流”是重要的工作手段之一,社会工作机构运行过程中,务必详细制定预算,从预算中严格控制行政支出的数额和范围,以便在运行过程中严格控制。财务报销制度务必做到规范化,做到专人、专章、专管,通过自上而下的财务审批过程,严格规范行政费用支出,从而杜绝过度使用行政费用的现象发生。

(四)精简机构部门职能设置,切实规范工作人员职权

对于目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来说,小而精简的社会工作机构可能更加适合于对服务对象的帮助和改善。机构庞大的社会工作机构往往是造成人浮于事的重要诱因,这又从一个侧面增大了行政开支的幅度。因此,精兵简政对于当下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机构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价值。

此外,为杜绝因工作人员流动而造成的行政费用增加,社会工作机构应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计划,包括撰写详细的招聘计划、部门职能设置、职位描述、工作分析,以规避新雇员进入机构后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学习期和由此引发的行政开支。

(五)积极推行财务公开政策,接受广大群众监督检查

除了社会工作机构内部必须进行的自我监管之外,各机构还应不遗余力的加强对于财务收支状况的公开和透明化,英国的每一个社会慈善机构任何时间都准备接受每一个国民对其财务的检查,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差距的存在。因此通过网站、开放日等形式向整个社会而不单单是民政部门开展财务公开,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群众对于社会工作机构的信任和认可度,更能防微杜渐,从根本上遏制行政支出高居不下的情况。

(六)杜绝形式主义工作作风,引入多种手段节约成本

无论是做公益服务,还是社会救助,每一个在社会工作机构工作的社会工作者都应抱有节省、勤俭注重实效的工作思维,当我们看到为了一个捐款活动而举行的盛大典礼,那些为捐款专门制作的红地毯、展板甚至热气球,我们不禁怀疑这种捐款的目的性,公益者,应以润物细无声之精神,筚路蓝缕而弦歌不绝,在我们的专业工作中,不应存在的浮夸作风和形式主义要远远的退出视线之外,更多的资源绝不应该被这样无效的浪费在行政支出中,而是更多的洒向那些真正需要的受助者。

与此同时,对于社会工作机构而言,多种工作方式与手段的引入,也不失为节省行政支出的重要方法。将无纸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模式引入工作中,不仅仅规避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更将环保和谐的氛围引入社会工作机构的环境中,对于社会工作机构主题的契合和职能的发挥,具有建设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涛,张敏,李景平.我国行政成本问题研究初探.北方经济.2007(1).

[2]张秉福.降低行政成本的思考.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6(8).

[3]张康之.在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中降低行政成本.行政论坛.2007(1).

[4]朱慧涛,王辉.行政成本概念鉴辨与重构.中国行政管理.2008(1).

试谈社会工作机构运作中的行政化现象

摘要: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分担和接力政府社会福利和责任的社会工作机构随之发展起来。然而,社会工作机构出现的行政化现象直接影响到社会服务的提供。本文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角度对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行政化问题的途径,维持和提升社会工作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政府购买服务

一、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产生的背景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诸多社会矛盾、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失范、社会越轨行为屡屡发生,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的形势迫在眉睫。在政府回应这些问题和需要显得捉襟见肘时,作为分担和接力政府社会福利和责任的社会工作机构应运而生。

社工机构作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其自主性、专业性直接关系到社会服务提供的质量。而在社工机构发展的初期,社工机构所需的资源和机会主要由政府供给,无论是在服务项目、服务对象、人员配置还是在资金提供方面都受到政府制约,这就导致社会工作的发展往往受制于政府的政策倾向和偏好,产生行政化现象。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可以深入分析在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对策,进一步推动社工机构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及其成因

本文中所提到的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现象是指在社工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过程中,由政府介入带来的影响到专业政策制定,服务实施和反馈带有行政化色彩的现象。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出现不仅是政府管理越位的表现,而且在无形中影响到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的实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能型、管理型政府的延续

政府购买社工机构服务的背景是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工机构成为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助力。同时,转型期政府执政观念也在发生转变,由“全能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然而,由于角色转变的滞后性,在社工机构发展过程中,政府依然扮演着主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社工机构的成立、人员资格认定、服务考核评估的政策和程序等都由政府制定。社工机构的发展需要经由政府同意和支持,并非社工机构按照自身和社会需求独立发展。

(二)机构自身资源的缺乏

从组织层面讲,资源可以界定为:组织拥有的,或可以直接控制和运用的各种要素,这些要素既是组织运行和发展所必须的,又是通过管理活动的配置整合,能够起到增值作用,为组织及其成员带来利益的资源。[1]这里我们将社工机构的组织资源主要划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关系资源。物质资源的社工机构存在的基础,社工机构在发展初期,实力弱,资源少,其存在和发展所需资源大部分受制于政府。人力资源的缺乏主要表现在社工专业人员流动性大和安排政府工作人员进入社工机构工作,后者加剧了社工机构的行政化。同时,社工机构缺乏良好的关系资源限制了社工获得专业化学习机会,机构发展也会因此错失良好契机。

(三)非公民社会对社工机构的弱支持

现代公民社会理论认为,公民社会是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的,主要由“需要的体系”构成的经济交往领域、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直接从生产和生活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不能与政治国家相混淆、不能为政治国家所淹没的非政治的社会自主领域。据此,鉴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现状,笔者将其称之为“非公民社会”。正是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公共领域并不成熟,公民对社会的参与度、关注度有待提升,社会组织仍然不能脱离政治因素独立发展,营利组织对社会发展的投入和贡献有待增加,社会组织的发展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发育初期的社工机构即只能获得来自“非公民社会”的弱支持。

(四)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虽然社工机构在我国出现较晚,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尽管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轻法治,重权威的传统“人治”思想在人们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2]这种狭隘的传统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工作专业的民主法制化进程。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在社工机构中表现为对政府政策的全盘认可和接受,对机构本身的发展缺乏自主性、创新性认识,在政府的管理下不可避免地产生行政化色彩。

三、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解决对策

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环境有关。针对以上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几点成因,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和角色

政府是购买社工机构服务的主体,也是机构的监督者和资源提供者。政府应尽快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改变与社会组织的角色关系,尊重社工机构运作的独立性,给社工机构更多的自主权,提高一些项目指标的灵活性,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减少对社工机构的嵌入和干扰,给其独立发展的自由空间。[3]

(二)创新社工机构发展模式

社工机构之所以出现行政化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与政府间的社会权利、责任划分界限模糊。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理论认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有四种基本模式,政府支配模式、第三部门支配模式、双重模式和合作模式。后三种模式中,社工机构的自主权、灵活性和社会地位大大提升,有利于根据机构自身和社会需要自主发展。而我国目前处于政府支配模式,因此,社工机构处于被动地位,在未来的发展中,社工机构应找准自身定位,拓宽资源来源渠道,逐步探索向其他发展模式转变。

(三)促进公民社会发展

公民社会理论准确把握住了市场化和民主化的世界潮流。公民社会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内部能力使得国家对其内部事务的干预显得不必要。[4]公民社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育和发展,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和受到的干扰,同时公民社会所提倡的自由独立的价值信仰和行为模式也为社工机构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四)树立现代文化观念

现代先进文化反对专制、提倡民主,是支持当代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精神文化之一。传统政治文化下,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权威、规则、制度表现为顺从型认同,而现代先进政治文化是破除了传统的宗法观念、官本位思想,人们正视当代社会发展和需要所提出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现代文化不仅促使人们思想开放和自由,也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拓宽了空间,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维度。

四、结语

社工机构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分担政府社会责任、救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在社工机构的发展初期,由于资源依赖、自主性较弱等原因社工机构出现了行政化现象,通过社工机构自身的不断发展、政府购买方式的转变、公民社会支持力度的加强以及树立现代先进文化观念等途径,社工机构的未来发展会创新发展模式,改变行政化倾向。

[参考文献]

[1]张耀臻.资源依赖视角下社会工作机构服务机制初探[D].吉林大学,2013.

[2]刘玉凤.转型期我国农村政治文化的特征简析[J].黑龙江史志,2014(07).

[3]邹欣雨.社会发展视角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4]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01).

社会工作硕士论文发表

毕业必须要发论文两年半或三年制的都必须发一篇中文论文,两年制的不必发,国外的很多是一年或一年半,也不用发。但是国内有很多是取决于导师自己的规定,有很多导师都会规定要发多少篇什么水平的小论文,不然不让毕业。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是的,社会工作硕士论文必须包含有关社会工作实践的实例。这些实例可以来自您的个人经历、实习或者研究,以及社会工作的发展和历史。实例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工作的概念、原理和实践,进而为您论文提供更加有说服力的论据。

没有,专硕门槛很低的,要求也少,考试也简单

社会工作硕士发表论文

【导读】对于社工专硕学生来说,学位论文外审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由于现在基本实行的都是较为严格的网络“双盲评审”,因此,人情因素几乎可以排除。在外审的过程中,评审专家对学位论文的“第一印象”相当重要,那么2020年社工专硕学位论文外审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一是是否存在形式上的“硬伤”

例如,随处可见的错、漏、别字,明显的排版错误,格式不规范、不统一,大量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引用他人观点不标注,引用第三方数据不注明来源或出处,等等,这些都会非常影响评审专家的观感,因为这其中折射出的是撰写者的态度问题。撰写水平有高低,论文质量有差异,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但无论如何,撰写态度都应当是一样的,即严肃、细致、负责。尤其作为学位论文,对于学生来说,事关能否毕业,更须认真对待。如果论文在形式上的“硬伤”过多,必然会给评审专家留下非常糟糕的印象,起评分一定很低,甚至无法及格。因此,在提交论文前,撰写者一定要仔细检视自己的论文,及时改正这些形式上的“硬伤”,尽可能避免因形式上的“硬伤”过多而导致论文得分过低甚至不能通过的风险。这一点,撰写者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二是选题

选题应当清晰,令人一目了然,且直接或明显属于社工领域所研究的范围。社工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是有自己的边界的,社工不是“收纳筐”、 更不是“万金油”,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什么内容都可以往上抹。对于那些一眼看上去很可能不属于社工领域研究范围或与社工无直接关联的选题,评审专家会重点考察其正文内容,而如果正文内容又无法有效证明或显示其研究属于社工研究范围或与社工有直接关联,只能体现出与社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或间接关系,则很容易遭到评审专家的质疑甚至否定。从实际来看,有两类选题比较能够获得评审专家认可:一是传统的主流性的社工选题,如关于老年人、儿童、残障者的社工服务等,二是具有探索和创新色彩的社工选题,如关于社工如何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和社区治理创新、如何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等。但无论如何,如果一篇社工专硕论文从头到尾看不到“社会工作”或“专业社会工作”字样,在绝大多数评审专家眼里,都是难以被允许的,因为从专业归属角度讲,这样的学位论文能否视为社工论文,无法确认。

三是框架

除了“绪论”和“结语”(或“结论”、或“结束语”)必须要有之外,论文的主体内容应当包括对于研究对象现状的基本介绍、社工介入过程的具体描述、基于社工视角对社工介入过程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归纳总结及原因探讨分析、专业反思或建议这四个基本部分,缺一不可。除了这四个基本部分之外,是否增加其它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把握,具体视情况而定。因此,一篇完整的社工专硕学位论文,至少应由绪论、前述主体四部分、结语(或结论、或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附录构成,否则从结构上来说就是残缺的,评审专家可能会据此判定撰写者思路不周全、逻辑不缜密。这里,需要特别提醒三点:其一,一般来说,问题的归纳总结与专业反思或建议需对应,且顺序也应相同;其二,专业反思或建议应紧扣社工本身,至于政府应当怎么做、社区应当怎么做、媒体应当怎么做、公众应当如何,等等,如非确实必需,就不要写了,因为这不是社工的事儿,社工也“管”不到;其三,提出的反思或建议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概括、提炼和升华,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针对具体问题所提出的,应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同时,还应从推动和促进社工专业自身整体发展的角度加以思考,这样论文的格局和立意才高,才能更加得到评审专家的肯定。

四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反映的是撰写者对与自身选题同领域或同方向已有研究成果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呈现的是撰写者的理论视野和学术基本功。因此,对于文献综述,撰写者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许多评审专家也很看重这个。总的来说,文献综述一要充分,即尽可能地将同领域同方向已有的、具有权威性或标志性或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包括最新成果涵盖其中;二要分类,即对这些已有成果进行系统性地梳理,根据其中所包含的研究视角不同进行相应的归类划分,从而做到条分缕析、清晰扼要、全面立体、既广且深。在此基础上,撰写者才能进一步展开评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是主要参考文献

撰写者常常会忽略这方面的问题,以为只是“小事”,却殊不知有的评审专家恰恰对此非常在意,认为主要参考文献的撰写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的严谨程度。首先,作为按现行规定篇幅不得少于2.5万字的社工专硕学位论文,至少应有50条左右的主要参考文献,低于这个数量,在许多评审专家看来,表明撰写者的阅读量不够、对与选题同领域同方向已有研究成果的掌握不足,将导致撰写者难以充分进行文献综述,造成从一开始其研究的基础就不牢靠。其次,主要参考文献中应包含与选题同领域同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果引用的都是十几年前甚至数十年前的文献,除非公认的经典或权威之作,否则会被评审专家认为对该领域或该方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进展缺乏必要了解。再次,不能将各种类型的文献混在一起排列,而应分类列出,这是基本的规范性要求。最后,参考文献中的期刊类论文须来自正规刊物,最好是CSSCI(含扩展)或社工领域内公认的专业权威期刊,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野鸡杂志”,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评审专家很强调这一点;专著最好出自等级较高或声誉较好的出版社,对于来自其他与社工专业相距较远如电子、机械、文艺、体育等行业出版社所出版的社工类著作,采用时一定要谨慎;至于网络参考文献,则所提供的链接地址必须是准确和可以有效打开的。

以上就是2020年社工专硕学位论文外审注意事项的相关介绍,其实关于社工论文,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研究,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都可以,因此,只要不触及“红线”、突破“底线”,评审专家对于论文本身的具体见解或看法,一般不会过于苛求。但作为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该有的质量还是要有,该有的模样还是要有,该符合的要求还是要符合,该注意的地方还是要注意,如此,才能更顺利地通过外审。

毕业必须要发论文两年半或三年制的都必须发一篇中文论文,两年制的不必发,国外的很多是一年或一年半,也不用发。但是国内有很多是取决于导师自己的规定,有很多导师都会规定要发多少篇什么水平的小论文,不然不让毕业。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 索引序列
  • 社会工作权威人士论文发表
  • 社会工作权威期刊杂志投稿
  • 社会工作人员发表论文
  • 社会工作硕士论文发表
  • 社会工作硕士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