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5

小小小花花儿
首页 > 论文发表 > 社会工作权威人士论文发表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北京陆少

已采纳

问题一:社会工作可信度较高的期刊有哪些 社会科学前沿 问题二:社会工作与管理 是不是 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而非具体学术评价的工具。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社会工作与管理如果在核心期刊发表,那么应该属于双核心期刊,因为它函括社会学与管理。 问题三:有哪些社会工作专业论文的核心期刊? 中州期刊联盟 问题四:出来社会工作最主要是哪些? 除了技能外,要懂得人际交往,要懂得个人的防范意识。 问题五:中国社会工作杂志每月什么时候出来 办刊宗旨:引导社会舆论,指导社会生活,疏导社会矛质,督导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稳定,解读社会现象,追踪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实践,跟踪社会变迁。 民政部主管的《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将于2009年1月创刊,这是第一份社会工作专业的全国性杂志,杂志将致力于在 *** 、社会工作的理论来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民间机构、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志愿者公民之间搭建一个优秀的媒体平台,一次推动社会工作设也在我国的大发展。 问题六:我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这学期想多发表几篇论文,不知哪位大师能推荐几个期刊供我参考,急需啊!谢谢 20分 现在想发表论文不管是哪家期刊都以钱为主,有钱你想在什么刊物上发表都可以,没钱那就很难啊 问题七:《社会工作》、《魅力中国》是不是核心期刊? 不是核心期刊,只是公开刊物。 《社会工作》 国内统一刊号为CN36-1263/D 《魅力中国》省一厂刊物 国内统一刊号:CN41-1390/C 问题八:实证主义和社会工作的关系 实证主义是一种方法论。在学术中,主要是针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态度,即一切必须要经过系统、科学的实践证明才能成为可信的研究成果,与之相对的应该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应该说,实证主义是目前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单纯靠经验推论的研究方式在学术界越来越难立足。 社会工作是社会科学的一个专业。相对于更严谨、更系统化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即理工科)而言,以社会和其中的人所发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有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虽然社会科学也可以实证作为研究的手段(如社会调查与统计、社会实验等等),但比较理工科来说多少有些不够严密。而且,许多纯文科出身的学者,在研究方法上也并不擅长实证主义的手段。不过,由于整个科学界的大势所趋,实证主义也不断成为社会工作等文科研究的主流。一般的核心学术期刊,若没有严密的调查研究数据,仅凭文献法和经验分析的论文已经很难发表了。 其实个人认为,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有其独到之处,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可以说是相扶相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验分析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而如今科学界越来越追求实证主义,其实是追求“快餐式科研”背景下的浮躁表现。因为对于掌握了实证研究方法的学者来说,事实上研究起来十分简单:按照既定的调研或者实验模式做一遍,然后按照已有的数据分析方法就能很快得出成果。因此,尽管严谨的科学论文可以完成,却缺乏更深入的研究与思考,难有比较成熟的创新成果。这一点,不得不说是现在科学研究的一个通病。尤其对社会工作这个在中国还是在刚刚起步中的“软专业”而言更是如此。 当然,由于社会工作是一个实践性的专业。除了研究以外,在一线社工服务中,实证主义的观念也可以用来强调社会工作者对于服务对象情况的了解,需要基于专业化的实际调查,并且与之互动的原则,而不是仅凭个人的主观经验来推断。这是实证主义在社会工作中的一个特殊性。 问题九:学术期刊有哪些种类 期刊到底有几种类别 针对期刊从不同的角度分,有多种分类,这样的分类太过复杂繁琐,我介绍的这种分类主要三个角度进行,更能帮助读者了解期刊的分类。 1. 按期刊的学科归属进行分类 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为代表,将期刊分为五个基本部类: (1)马列主义、 *** 思想(2)哲学(3)社会科学(4)自然科学(5)综合性刊物。在基本部类中,又分为若干大类,如社会科学分为社会科学总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 2. 按期刊的内容特征和读者层次进行分类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代表,将期刊分为四大类:(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我国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美国的《时代》、《读者文摘》等;(2)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3)行业期刊,主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如中国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4)检索期刊,如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 3.按期刊的学术地位分类 可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两大类。 关于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或若干领域)中最能反映该学科的学术水平,信息量大,利用率高,受到普遍重视的权威性期刊。 国内对核心期刊的测定,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及通过专家咨询等途径进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6年推出第二版。第二版从正在出版的近万种中文期刊中,筛选出1578种核心期刊,并做了简要介绍。在第二版的基础上,2000年又推出了第三版。《总览》是我们了解全国核心期刊的重要工具书。我馆藏书索书号为:Z87/Z65=2和Z87/Z65=3。馆藏地为:综合借书处和中外文采编部。 了解核心期刊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编者而言,可以从核心期刊吸取经验。就读者而言,树立核心期刊意识,可以明确价值取向,提高阅读档次。例如,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首先要阅读《中国语文》、《文学评论》等核心期刊,而不是本末倒置。就图书馆而言,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订阅时当然是以核心期刊为首选目标。就科研管理部门而言,可以统计分析单位或个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以此作为衡量其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人们往往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论文发表咨询我头像 问题十:社会工作杂志 投稿要不要交审稿费啊,版面费等等 要,根据杂志社的属级,1000-6000元不等

145 评论

0密星猛龙0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分析,高鉴国主编《社会福利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7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9.5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北京大学学报》2009.3多元嵌套结构下的情理行动,《学海》2009.1我国城市社会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略论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载田玉荣主编:《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发挥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6血缘利益群的形成:东村家族,载柿崎京一、陆学艺:《东亚村落的基础结构》,(日本)株式会社御茶水书房,2008.1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结构性张力与适应性发展,载杨团、王思斌主编:《当代社会政策研究-3》,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略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结构,《北京大学学报》2007.6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实现,《河北学刊》2007.3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取向,《学习与实践》2007.3转型中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文史哲》2007.1底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分析,载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四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我国社会政策的弱势性及其转变,《学海》2006.6和谐社会建设与农村老年社会政策的发展,《人口研究》,2006.2社会政策实施与社会工作的发展,《江苏社会科学》,2006.2体制变迁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1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能力建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6村干部权力竞争解释模型之比较,《北京大学学报》,2005.3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的“任务中心模式”-中国行政性社会工作的实证研究,李永新、王思斌,载《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政策过程分析,(湖南)《文史博览》2005.22雷洁琼的社会工作思想与实践,《社会工作》,2004.9社会政策时代与政府社会政策能力建设,《中国社会科学》,2004.6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断裂与弥合,《江苏社会科学》,2004.3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1从管制到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分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7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北京大学学报》,2003.6我国社会工作在转型社会中的社会责任,载王思斌主编《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混合福利制度与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0中国农村发展的困局,载《世纪大讲堂》第1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9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改善与社会政策的调整,《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4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3共事依赖:乡-村干部关系的一种模式,载王汉生主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1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4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浙江学刊》,2001.2论民本主义的社区发展观,《社会科学》(上海),2001.1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0.5社会转型中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社会工作教育专刊)1999.12目前中国农村问题的社会学分析,载《思想的声音-在北大听讲座》,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使命,《中国社会工作》1998.10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中国社会工作》1998.4当前我国社会变迁中的社会政策,《中国社会保险》1998.1我国诸社会工作之内涵及其比较分析,《中国社会工作》1998.1社会学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理论与现实,载乔健:《社会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出版,1998中国农村城市化滞后现象分析,载胡耀苏、陆学艺:《中国经济开放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略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6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制度分析,《社会学研究》1997.5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北京大学学报》1997.4转型期我国社会福利服务的参与,《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97.3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前景分析,《中国社会工作》1996.51979年以来中国企业制度.集体所有制企业(与卢晖临、鄢盛明、刘德寰合作),载李楯:《现代企业制度通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4管理区干部和村干部的互动过程与行为(合作,第一作者:王荣武),《社会学研究》1996.3中国人际关系初级化及社会变迀,《管理世界》1996.3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与谢立中、马凤芝、程为敏合作),《中国社会工作》1996年2-3期乡村干部之间的交往结构分析(合作,第一作者:王荣武),《社会学研究》1995.3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5.2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1家族意识在农村工业化中的作用,载《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改革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迀,与孙立平等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4.3社区照顾对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社会工作研究》1994.3区街经济与社区发展(与王汉生、程为敏、卢晖临合作),《社会学研究》1993.4社会工作教育的国际通则与我们的选择,《90年代的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1993.3社会管理初论,《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92.6农村发展的组织依托,《北京大学学报》1992.4略论我国农村亲属社会的变迁,《社会学与社会调查论文集》1991.12英国的社区照顾及其启示,《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1.6村干部的边际地位与行为分析,《社会学研究》1991.4我国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探析,《社会工作研究》1991.2苏联社会结构的变动与现状,载何建章《当代社会阶级结构和社会分层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8婚姻观念变化对农村社会亲属化的影响,《农村经济与社会》1990.5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应具有的时代特征,《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0.4信息过滤及其对社会管理的影响,载《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90.1略论当前社会失调的原因及其治理,闻武,《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9.5东莞的外来劳务大军,载《东莞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4“相对剥夺”与改革环境的建造,上海《社会科学》1988.3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1987.3改革中的农村家庭关系,《婚姻与家庭》1986.5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交往概念的社会学涵义,《社会学与现代化》1985.1Angelina W.K.Yuen-Tsang and Sibin Wang,2008,Revit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in China:the significance of human agency in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in Angelina W.K.Yuen-Tsang and Sibin Wang,2008,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中国社会工作期刊》)Volume 1 Number 1 April,Routledge Tayloy and Francis Group,USA .Interest Compensation for Disadvantaged Groups and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vol.xxvlll,No.3,Autumn 2007The Age of Social Policy and Governmental Capacity-building in Social Policy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Winter 200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eking Help and Offering Help in the Chinese Society: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in Social Work in China. A Snapshot of Critical Issues and Emerging Ideas. Edited by A.KA TAK TSANG,2004On the Politics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ies in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ummer 2002

165 评论

大鹏村长

伴随着我国内地社会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社会工作行政既是一种社会工作 方法 ,也是一种社会工作实践领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控制

摘要:控制行政成本,是目前中国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社会工作机构,因其独有的助人宗旨和服务活动而加倍需要对于行政成本进行控制和降低,以便更大的发挥其社会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于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问题进行分析,为社会工作机构有效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提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 行政成本 有效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势发展,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日益提升,关于我国行政成本的讨论也正成升温趋势,越来越多的讨论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高居不下的行政成本正在严重影响着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效率和收益,作为肩负维护社会稳定、关注弱势群体生态的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控制和降低是其实现社会使命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一)重要概念解释

1.社会工作机构

根据2009民政部发《关于促进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中的界定,社会工作机构是指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工作的非企业单位。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机构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专业化和职业化,社会工作机构也日益在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社会工作机构有民办和公办之分,本研究中不特别加以区分,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是所有社会工作机构所必须采取的手段。

2.行政成本

本文选取行政管理学中对于行政成本的解释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为了加强对自身内部政治、经济、 文化 、 教育 、卫生等各方面事务的管理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与消耗的总和。具体可分为费用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财力成本和其他成本。

每一个社会工作机构,无论规模大或小,都作为一个单独的行政体独立的行使其行政职能和行政计划,因此,每一个社会工作机构在其运行过程中,都必须严格制定标准,有效控制行政成本支出。

(二)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支出现状

根据中国民政部下属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管理中心在2010年10月的一份 报告 中显示,在对中国目前已注册的99家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抽样调查后,结果显示75%左右的社会工作机构“完全不披露或仅仅少量披露财政信息”。另据统计,目前有68.7%的社会工作机构没有专门的网站和财政情况透露 渠道 ,拥有网站的机构中,有28.3%的机构不再更新数据,由此不完全估计,目前中国所有的社会工作机构中,约有65%左右没有明确的财政统计数据。

财政统计数据的难以获得,直接造成了对于行政成本的难以估计,在进过多番查找后,始终没有找到关于目前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统计数据。在对于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所进行的探访和整理中发现,目前民政部对于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的“年检制度”中,要求民办非企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年度财政报表中,显示行政支出占总支出比例,并规定如行政支出所占比例高于整体支出的20%,则该机构不能通过年检。由此,我们现在可见的大多数民办非企业社会工作机构中,大多数机构的行政成本支出占总支出比例在20%上下,然而,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却随着财政数据的“不透明性”,而被大大的打上了一个问号。

《2010年全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现状报告》中称,89.7%的民众对于社会慈善机构的捐款“不放心”,这必将极大的导致社会资源的异向流转,对于中国社会工作机构的长期发展,将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审核机制,革除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切实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做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是我国社会工作机构所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二、社会工作机构在行政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方面受科层化体制影响

中国社会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政策的影响,现在仍存在于我国各级行政体机构设置中。科层制行政机构设置的方式,带来的结果是机构臃肿、职能重叠、政出多门、人浮于事,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于我国的社会工作机构中,庞大的工作人员工薪、福利、 保险 等支出,使得社会工作机构原本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二)行政成本控制意识淡漠

由于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机构大多属于民办非盈利机构,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运行模式,导致其在运行过程中,极少考虑到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问题。这也侧面牵涉到社会工作机构绩效评估的问题,即产出产品价值难以评估。由此造成的对于投入的控制意识的淡漠,是对于行政成本控制不灵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人员流动性大,工作规范化程度低

在目前的绝大多数社会工作机构中,很难找到明确的职位描述和工作分析,这是职权不明、工作缺乏规范性的典型表现。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工作组织薪酬待遇等一系列存在的问题,使得社会工作机构人员流动性大,每一次工作人员的流失都代表着“人在政在,人走政息”,每一个新雇员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熟悉业务,这不但造成了之前资本投入的荒废,更加重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运营成本。

(四)受形式主义影响,行政成本浪费现象严重

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机构运行过程中的另一大特点是形式主义作风严重,为了扩大宣传效果,不惜以重金打造规模宏大的“面子工程”,在宣传方面大量投入成本,横幅、彩喷、宣传图册、纪念礼品等等一次性宣传媒体,极大的加剧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行政成本投入,从而压榨了原本应直接投入于服务对象的资金,这种浪费,极大的增加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财政负担。

三、对于控制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建议

(一)广泛树立行政成本意识,大力推进效率观念落实

行政成本意识的淡漠,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机构效率和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机构内部通过集体学习、培训等方式进行的对于行政成本意识的树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尽机构最大的努力,以在机构内部树立效率为先的意识,将一切成本投入与产出相关联,特别是将行政成本控制的概念深入培植,作为职业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将“讲实效、重质量”的思想内容作为培训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建立行政成本责任制度,定期进行行政支出自查

必须指出的是,仅仅依靠培训、学习、观念灌输这样的“软手段”对行政成本进行控制是远远不够的,更加重要的是在社会工作机构建立详细的行政成本责任制度,以规章的形式切实规范工作人员的行政成本开支。与此同时,务必定期要求工作人员对自己业务过程中的行政支出进行自查,提交自查报告,以实现对于行政成本的自我监督与机构控管相结合,以实现控制行政成本的目的。

(三)规范行政开支审批过程,严格遵守机构财务预算

在控制行政成本的过程中,“节流”是重要的工作手段之一,社会工作机构运行过程中,务必详细制定预算,从预算中严格控制行政支出的数额和范围,以便在运行过程中严格控制。财务报销制度务必做到规范化,做到专人、专章、专管,通过自上而下的财务审批过程,严格规范行政费用支出,从而杜绝过度使用行政费用的现象发生。

(四)精简机构部门职能设置,切实规范工作人员职权

对于目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来说,小而精简的社会工作机构可能更加适合于对服务对象的帮助和改善。机构庞大的社会工作机构往往是造成人浮于事的重要诱因,这又从一个侧面增大了行政开支的幅度。因此,精兵简政对于当下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机构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价值。

此外,为杜绝因工作人员流动而造成的行政费用增加,社会工作机构应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计划,包括撰写详细的招聘计划、部门职能设置、职位描述、工作分析,以规避新雇员进入机构后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学习期和由此引发的行政开支。

(五)积极推行财务公开政策,接受广大群众监督检查

除了社会工作机构内部必须进行的自我监管之外,各机构还应不遗余力的加强对于财务收支状况的公开和透明化,英国的每一个社会慈善机构任何时间都准备接受每一个国民对其财务的检查,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差距的存在。因此通过网站、开放日等形式向整个社会而不单单是民政部门开展财务公开,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群众对于社会工作机构的信任和认可度,更能防微杜渐,从根本上遏制行政支出高居不下的情况。

(六)杜绝形式主义工作作风,引入多种手段节约成本

无论是做公益服务,还是社会救助,每一个在社会工作机构工作的社会工作者都应抱有节省、勤俭注重实效的工作思维,当我们看到为了一个捐款活动而举行的盛大典礼,那些为捐款专门制作的红地毯、展板甚至热气球,我们不禁怀疑这种捐款的目的性,公益者,应以润物细无声之精神,筚路蓝缕而弦歌不绝,在我们的专业工作中,不应存在的浮夸作风和形式主义要远远的退出视线之外,更多的资源绝不应该被这样无效的浪费在行政支出中,而是更多的洒向那些真正需要的受助者。

与此同时,对于社会工作机构而言,多种工作方式与手段的引入,也不失为节省行政支出的重要方法。将无纸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模式引入工作中,不仅仅规避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更将环保和谐的氛围引入社会工作机构的环境中,对于社会工作机构主题的契合和职能的发挥,具有建设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涛,张敏,李景平.我国行政成本问题研究初探.北方经济.2007(1).

[2]张秉福.降低行政成本的思考.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6(8).

[3]张康之.在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中降低行政成本.行政论坛.2007(1).

[4]朱慧涛,王辉.行政成本概念鉴辨与重构.中国行政管理.2008(1).

试谈社会工作机构运作中的行政化现象

摘要: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分担和接力政府社会福利和责任的社会工作机构随之发展起来。然而,社会工作机构出现的行政化现象直接影响到社会服务的提供。本文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角度对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行政化问题的途径,维持和提升社会工作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政府购买服务

一、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产生的背景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诸多社会矛盾、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失范、社会越轨行为屡屡发生,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的形势迫在眉睫。在政府回应这些问题和需要显得捉襟见肘时,作为分担和接力政府社会福利和责任的社会工作机构应运而生。

社工机构作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其自主性、专业性直接关系到社会服务提供的质量。而在社工机构发展的初期,社工机构所需的资源和机会主要由政府供给,无论是在服务项目、服务对象、人员配置还是在资金提供方面都受到政府制约,这就导致社会工作的发展往往受制于政府的政策倾向和偏好,产生行政化现象。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可以深入分析在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对策,进一步推动社工机构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及其成因

本文中所提到的社会工作机构行政化现象是指在社工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过程中,由政府介入带来的影响到专业政策制定,服务实施和反馈带有行政化色彩的现象。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出现不仅是政府管理越位的表现,而且在无形中影响到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的实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能型、管理型政府的延续

政府购买社工机构服务的背景是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工机构成为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助力。同时,转型期政府执政观念也在发生转变,由“全能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然而,由于角色转变的滞后性,在社工机构发展过程中,政府依然扮演着主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社工机构的成立、人员资格认定、服务考核评估的政策和程序等都由政府制定。社工机构的发展需要经由政府同意和支持,并非社工机构按照自身和社会需求独立发展。

(二)机构自身资源的缺乏

从组织层面讲,资源可以界定为:组织拥有的,或可以直接控制和运用的各种要素,这些要素既是组织运行和发展所必须的,又是通过管理活动的配置整合,能够起到增值作用,为组织及其成员带来利益的资源。[1]这里我们将社工机构的组织资源主要划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关系资源。物质资源的社工机构存在的基础,社工机构在发展初期,实力弱,资源少,其存在和发展所需资源大部分受制于政府。人力资源的缺乏主要表现在社工专业人员流动性大和安排政府工作人员进入社工机构工作,后者加剧了社工机构的行政化。同时,社工机构缺乏良好的关系资源限制了社工获得专业化学习机会,机构发展也会因此错失良好契机。

(三)非公民社会对社工机构的弱支持

现代公民社会理论认为,公民社会是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的,主要由“需要的体系”构成的经济交往领域、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直接从生产和生活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不能与政治国家相混淆、不能为政治国家所淹没的非政治的社会自主领域。据此,鉴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现状,笔者将其称之为“非公民社会”。正是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公共领域并不成熟,公民对社会的参与度、关注度有待提升,社会组织仍然不能脱离政治因素独立发展,营利组织对社会发展的投入和贡献有待增加,社会组织的发展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发育初期的社工机构即只能获得来自“非公民社会”的弱支持。

(四)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虽然社工机构在我国出现较晚,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尽管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轻法治,重权威的传统“人治”思想在人们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2]这种狭隘的传统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工作专业的民主法制化进程。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在社工机构中表现为对政府政策的全盘认可和接受,对机构本身的发展缺乏自主性、创新性认识,在政府的管理下不可避免地产生行政化色彩。

三、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解决对策

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环境有关。针对以上社工机构行政化现象的几点成因,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和角色

政府是购买社工机构服务的主体,也是机构的监督者和资源提供者。政府应尽快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改变与社会组织的角色关系,尊重社工机构运作的独立性,给社工机构更多的自主权,提高一些项目指标的灵活性,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减少对社工机构的嵌入和干扰,给其独立发展的自由空间。[3]

(二)创新社工机构发展模式

社工机构之所以出现行政化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与政府间的社会权利、责任划分界限模糊。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理论认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有四种基本模式,政府支配模式、第三部门支配模式、双重模式和合作模式。后三种模式中,社工机构的自主权、灵活性和社会地位大大提升,有利于根据机构自身和社会需要自主发展。而我国目前处于政府支配模式,因此,社工机构处于被动地位,在未来的发展中,社工机构应找准自身定位,拓宽资源来源渠道,逐步探索向其他发展模式转变。

(三)促进公民社会发展

公民社会理论准确把握住了市场化和民主化的世界潮流。公民社会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内部能力使得国家对其内部事务的干预显得不必要。[4]公民社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育和发展,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和受到的干扰,同时公民社会所提倡的自由独立的价值信仰和行为模式也为社工机构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四)树立现代文化观念

现代先进文化反对专制、提倡民主,是支持当代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精神文化之一。传统政治文化下,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权威、规则、制度表现为顺从型认同,而现代先进政治文化是破除了传统的宗法观念、官本位思想,人们正视当代社会发展和需要所提出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现代文化不仅促使人们思想开放和自由,也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拓宽了空间,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维度。

四、结语

社工机构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分担政府社会责任、救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在社工机构的发展初期,由于资源依赖、自主性较弱等原因社工机构出现了行政化现象,通过社工机构自身的不断发展、政府购买方式的转变、公民社会支持力度的加强以及树立现代先进文化观念等途径,社工机构的未来发展会创新发展模式,改变行政化倾向。

[参考文献]

[1]张耀臻.资源依赖视角下社会工作机构服务机制初探[D].吉林大学,2013.

[2]刘玉凤.转型期我国农村政治文化的特征简析[J].黑龙江史志,2014(07).

[3]邹欣雨.社会发展视角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4]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01).

360 评论

相关问答

  • 社会工作人员能发表论文吗

    发表论文,与自己现在的职业状态无关,只要你的论文符合相应的论文标准(道德、法律,研究价值、格式等),有正规的机构愿意接收,那么就可以发表。

    浪费粮食的满福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甜品权威人士论文发表

    首先要奠定好基础 然后深入

    我爱吃酸甜苦辣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社会工作硕士论文发表

    毕业必须要发论文两年半或三年制的都必须发一篇中文论文,两年制的不必发,国外的很多是一年或一年半,也不用发。但是国内有很多是取决于导师自己的规定,有很多导师都会规

    奔跑de小土豆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审计权威人士论文发表

    多省文件规定:在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论文三篇以上。详搜: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网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郑密路网全国办、高级农经(会计、审计、统计、政

    猫熊奶奶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社会工作权威期刊杂志投稿

    问题一:社会工作可信度较高的期刊有哪些 社会科学前沿 问题二:社会工作与管理 是不是 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

    woshiyujiaolong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