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石药发表论文数量

石药发表论文数量

发布时间:

石药发表论文数量

去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在过去近一年之后,近日,这个话题再度被提起。 我发现,当事人 邓汉宇博士 ,目前已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 生导师 。担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 多个SCI杂志审稿人 。据邓博士的ResearchGate(一个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显示,邓博士目前已经发表 文章82篇 。其中一篇发表在 EJSO 上的文章 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已被引25次)。 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题为:“ 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邓博士发微博表示:“我们的精准肺外科诊疗研究论文继续成为ESI(到十一月/十二月2019为止)高水平论文!(Web of Science统计中, 四川大学外科学研究方向中仅有的5篇高水平论文之一! )”。 01 争议不断 是“开挂”还是灌水? 去年,按照惯例,华西临床医学院公布了的2019届荣誉毕业生。但 3名荣誉毕业生发表的SCI数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质疑。 3个荣誉毕业生发表的文章分别为: 荣誉毕业生A: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 荣誉毕业生B:SCI论文30多篇。 荣誉毕业生C:发表sci论文31篇,影响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荣誉毕业生A就是争议最大的华西胸外科邓汉宇博士 ,从2016年入学以来,他已经发表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 大于120 分,40多篇论文包括: Original research:16 篇 Comments: 9 篇 Meta 分析:10 篇 其余为 letter。 很多网友质疑其文章的真实性和质量,认为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类完成这么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袭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华西医学院内部人士匿名评论。 46篇文章多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杂志,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论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研论文。 SCI杂志的文章的几种类型 Original Artical 论著: 这个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得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 Review: 也就是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文章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区分开来。“文献综述”并非一般的“背景描述”,还需要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思考。 Meta分析: 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 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评论: 对最新发表(时效性)的某篇论文进行评论,一般是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受邀评论,被评论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临床或科研意义。录用周期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内。 Letter to editor: 致编辑函/信是读者针对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写的读后感,或延续要告诉期刊内容。字数限制约300-500字,也有杂志要求不超过150字,一般无具体格式要求。杂志接受针对最新发表论文写的letter(时效性),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再接收。 读者若具备相应研究基础,能提出独到观点,一般容易被杂志接收,甚至是一些顶级杂志。 因为不同类型的SCI撰写难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样,综合来看, 三年一作发46篇SCI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 网友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邓博士发表的文章类型和 文章质量。 根据 2019 年公布的影响因子,计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顶级期刊杂志影响因子总和为: 43.07+41.037+36.216=120.323 也就是说邓博士三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了 CNS 之和。 试想如果邓博士三年发了 CNS 级别杂志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为博士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不会引起任何非议。 因此,网络上对邓博士的评论,渐渐的分成了两个大阵营: 一种认为,这就是一种论文“灌水”行为。 孔柚: 我只能承认他很能写,是不是灌水,有没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fromiccas: 不喜欢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冈山大学不是还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吗?我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的学生能发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满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 知行合一: 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个月,不到一个月一篇,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做出来能有多大学术价值,我表示怀疑。 一种则认为,“承认别人的优秀没那么难,能发这么多篇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Jenny: 没问题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实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没造假。 E.: 如果没有科研条件去写高分的,小课题做的快,多发几篇也是错吗?况且 16篇research都是实实在在的呀,没事时看看别人的研究写写与自己课题相关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种努力啊,为什么要说人家水?个人觉得他只是在能力范围能尽了全力而已。 木兰舟: 那也不可否认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还要怎样。 02 本人发文回应 瞎喷没用,干点实事提升自己才是正经 面对争议,2019年8月20日,邓博士本人在知乎上曾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我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荣誉毕业生本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荣誉毕业生是针对本科生,八年制是作为本科生进行评比,所以不涉及和传统博士的评比;其次,荣誉毕业生是同专业同学选举出来,而不是学院老师指定)。等最近忙空了,我想在知乎上给大家分享sci思维、写作、投稿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让没有sci的同学,也能够有机会发表sci,至少能够不为毕业而焦头烂额。在这里给大家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华西临床医学院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学生(2011年入学)。华西的八年制,大概比清华北大录取线少20分左右吧。八年前,我高考失利,与清华北大无缘(可以去我的高中调查一下真相),于是选择学医,选择八年制。所以,本人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吧,因此读文献、写文章的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强吧。 第二,8年的时间里,我分成了两个阶段。前4年的本科学习,所以我花了高中努力程度的70%,轻松达到平均分90分的成绩,单科解剖学,诊断学等临床基础课程,专业第一。临床功底,可以去春雨医生或者好大夫检索一下我的治病救人诊疗经验以及病人对我的评价。后4年研究生的学习,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胸外科专业,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每天看专业文献就像放松心情一样地娱乐,所以我会写原始研究,写meta分析,写letter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请注意,这是我的爱好,因为能够和全世界胸外科医师交流,这是我感觉愉悦的事情。)。做科研,在我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抵制的。后来培养了兴趣,尤其是我能够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所以我的文章,都是临床的。关于基础研究,我确实不太通晓),为我的病人提供最新的诊疗意见,我觉得值了。(可以参考一下我在春雨或者好大夫平台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我对待科研文章,如同对待挚友,进行交流和学习。 不做科研的医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一味地去接受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医生,是很危险的。因为病人情况都是个体化的,医学作为实践性经验性学科,就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补充一下——胸外科有很多没有一致定论的东西,包括早期肺癌的手术,如果一个医生不去思考如何为病人做一次最佳的切除范围,那他只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术后复发转移。我见过太多这些的医生,所以我才发出此感慨。 第四,关于灌水。 我很庆幸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发表在自己的专业杂志上,没办法我们胸外科相关的杂志,大概就是几分的水平。试问,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谁不想要呢?但我想,懂行情的人都会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况且,各大医院的院长、主任们,也不见得都是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吧。 第五,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科研经验: 微博: 第六,我最后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在最后三年,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在华西医院各科室实习一年,从2017年,在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上临床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一线工作(收治病人、值班等)一年半左右。 最后半年多时间里,完成专业博士毕业论文。 第七,我总结我以上所说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大学的八年里,相比于其他的荣誉毕业生,别人从一开始就叱咤风云,而我并不属于学院的知名人物(毕竟我不喜欢搞学生会工作,不喜欢互联网竞赛,不喜欢加各种协会……我们同一届的其他专业的,大多都没有听说过我这个名字),没想到在最后毕业的时候被选出来作为本科荣誉毕业生,我只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我常常给同学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拿了5年的励志奖学金,最后一年终于励志成功,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最后总结一下,我做这一次的正面回应网络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大学里努力了的人,你们瞎喷、瞎黑,是没有用的!别一天没事干了,吃饱了就在网络上消化,干点实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能力,对你自己才是最好的! 邓汉宇,男,中共党员,胸外科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生导师。师从于被誉为“中国肺外科第一人”的周清华教授,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及胸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转移专业委员会会员。 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MA Surger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杂志发表胸部肿瘤外科学相关英文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分()。受邀作为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PLOS ONE、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等SCI杂志审稿人。多次受邀参加ISDE、OESO、ASCVTS、ESTS、MRS、WCLC等国际会议以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年会、青年医师论坛、川渝食管癌年会及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年会并作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9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虽然回应的最后言辞比较激烈,但 平心而论,邓博士绝对算得上优秀。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每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不同,邓博士虽有争议,但无可厚非。其发表在EJSO上的一篇一作文章还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鼓励发“三高”论文,过几年再看,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你怎么看? 本文由 科研大匠 综合自知乎、@邓汉宇ResearchGate、微博,华西医院等

左旋氨氯地平是我国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抗高血压药物,于 1999 年获得全球首个上市,属于国家1.3 类创新药。经过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了该类药物在防治高血压和心血管病中的可靠作用。

一、药学特点

(1)左旋氨氯地平是降压药物中的手性药物

手性药物是以单一对映体使用,以达到减小剂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和人体对药物代谢、清除负担。199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外消旋体药物必须以光学纯的单一对映体上市应用。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同样作出了类似规定。

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手性降压药物左旋氨氯地平,是由施慧达药业集团(吉林)有限公司通过手性拆分技术,去除了氨氯地平中的右旋成分,首次得到了纯净左旋体并获得化合物发明专利和知识产权,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命名上市。

2003 年由石药集团通过改变酸根方法生产出第二个手性左旋体的氨氯地平药物,称为“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玄宁)”,并获得知识产权。这两种药物均为我国制药工业研发的具有专利权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

(2)左旋氨氯地平的药学特征:

①药效学特征: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降压作用是右旋体的 1000 倍,是 1:1 外消旋体的 2 倍,右旋体几乎无降压作用,在敏感患者个体可引起头痛、肢端水肿、面部潮红等症状,但弱于消旋体的苯磺酸氨氯地平。

②药代动力学特征 :服用外消旋体氨氯地平后,左旋体半衰期明显长于右旋体,前者为 50.6 小时,后者为 35.5 小时。且左旋体吸收优于右旋体。终末消除半衰期健康者约为 35 小时,高血压患者延长为 50 小时,老年患者延长为 65 小时,肝功能受损者延长为 60 小时,肾功能不全者不受影响。

二、药理作用及临床循证

(1)降压疗效 :通过手性药物拆分技术去除右旋体的左旋氨氯地平,有效地保留了外消旋体氨氯地平的降压作用。

我国一项《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的随机、双盲平行研究》显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 与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 降压作用相似,两种药物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84.91% 和 77.45%。同时观察发现药物漏服 24 小时和 48 小时后,仍能保持血压低于140/90 mmHg,提示药物长效持久的降压作用。

另一《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研究显示 :二者同样长效平稳降压,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降压平稳、长效、安全,不仅可以有效控制 24 小时血压,还可抑制清晨高血压。由于专利保护方面的原因,目前关于左旋氨氯地平在国际上的临床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包括韩国、印度在内的亚洲国家。

我国研究显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降压幅度和降压有效率至少等同于其他常用降压药物。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卡托普利、美托洛尔、卡维地洛或氢氯噻嗪等降压药物联合应用时,可以进一步提高降压效果。

国家“十一五”高血压综合防治项目的亚课题《左旋氨氯地平对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微量白蛋白尿逆转作用》研究结果显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 AT 1 受体拮抗剂(沙坦类降压药),在血压达标的同时还可明显减少微量白蛋白尿 ;关于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研究提示 :不论是白昼还是晚上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均可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提高夜间血压达标率,控制血压变异性。

国家“十二五”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比较效果研究》(LEADER 研究)针对中国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比较研究,探索适合我国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方案,研究显示 :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与进口苯磺酸氨氯地平疗效相当,而药物安全性和药物经济学具有差异化优势,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不良反应少。在控制血压变异性方面,左旋氨氯地平(2.5~5mg,1次/天)优于拉西地平(4~8mg,1次/天)。

(2)靶器官保护作用 :左旋氨氯地平(不论是苯磺酸氨氯地平,还是马来酸氨氯地平)单独或与其他降压药物联合应用,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均有逆转左心室肥厚、降低白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的作用。在改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方面进行了相应的临床观察,确定了左旋氨氯地平的器官保护作用。

三、耐受性与安全性

左旋氨氯地平在有效保留外消旋氨氯地平降压药理效果的同时,使服药剂量减少了 50%,降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使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与外消旋氨氯地平相比,左旋氨氯地平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水肿和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依从性高,耐受性更好。应用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缓释片、非洛地平缓释片出现水肿的患者,改用左旋氨氯地平后下肢水肿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四、临床应用

(1)适应证 :推荐用于高血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推荐用于高血压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推荐用于合并(左室肥厚、微量白蛋白尿、颈动脉硬化及斑块等)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可首选左旋氨氯地平单药治疗。对于难治性高血压或具有其他高危因素者,可与一种或多种其他降压药物联合应用,以保证血压达标。

(2)用药方法:通常口服起始剂量为 2.5 mg,每日 1 次,最大剂量为 5 mg,每日 1 次。瘦小者、体质虚弱者、老年患者或肝功能受损者起始剂量为1.25 mg,每日 1 次,若 1~2 周后血压达标不理想或心绞痛症状控制不满意,可逐渐增加治疗剂量至最大剂量。肾功能不全对本品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无显著影响,不被血液透析清除。故可用于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液透析患者无需调整剂量。老年患者用药剂量与一般成年人相同,但开始治疗时应由小剂量开始,若患者能够耐受可逐渐增加至治疗剂量。

左旋氨氯地平作为民族创新药,能够高质量降压,保护靶器官,而且价格更合理。截至 2016年 11 月,已公开发表的左旋氨氯地平学术论文有8610 篇,至今已拥有 23 项国内发明专利,12 项国际发明专利,为高血压领域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上海市药学科技三等奖1项等。培养研究生获上海市优秀硕士研究生论文1篇;复旦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曾获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中国药学会-石药集团青年药剂学家奖、多次获复旦大学复华、华藏、香港人、吴英藩等奖教金。2010年入选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专利15项,已获授权5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主编《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参编《药剂学》(张志荣版、崔福德版2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梁文权版)、《药用高分子材料》(郭圣荣版)、《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第二版)》(陆彬版)、《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陆彬版)、《靶向药物分子基础与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张志荣版)、《药物制粒技术》(李范珠版)等。

降压药左旋氨氯地平的特点有:也不会影响血糖、血脂及电解质,和氨氯地平相比优势非常的强,该药不会对心脏传导系统起到作用。

石墨烯论文发表数量

众所周知,我们是生活在一个三维的空间里,而在石墨烯出现之前,所有已知的元素也都是以三维的结构存在的。而石墨烯的结构却很神奇,说白了它就是单层的石墨,是一种存在于二维空间的材料。学界对石墨烯的定义:一种以sp²杂化连接的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新材料 。 由于石墨烯特立独行的二维结构,让它成为了一种价值巨大的材料。首先是它超乎想象的轻,却异常坚固,它的强度是钢的300倍,却具有很好的柔韧性。并且石墨烯还是一种几近完美的导热材料,导热系数高达3000-5000 W/m·K,这数值几乎能够秒杀几乎所有金属的导热性了。另外由于石墨烯特殊的结构,拥有非常高的电子迁移率,也就是电子在石墨烯上就像进入无人之境一样可自由迁移。 说起石墨烯,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其优异的电学性能和机械性能被誉为世界最强晶体之一,它在电子芯片、光学仪器、生物医疗、电磁学和传感器等领域里有着广泛性的应用。可以说,不管是在军用还是民用上未来会是一种普遍运用的新型材料,其前景广阔。 众所周知,传统芯片是由硅基材料制成的,而中科院以石墨烯这种新型材料制成了碳基芯片,那么这两种芯片材料不同,性能也就不同。石墨烯芯片处理电信号的能力要强于传统硅基芯片,此外,它的稳定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发现石墨烯以前,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热力学涨落不允许任何二维晶体在有限温度下存在。所以,它的发现立即震撼了凝聚体物理学学术界。虽然理论和实验界都认为完美的二维结构无法在非绝对零度稳定存在,但是单层石墨烯能够在实验中被制备出来。这个挑战物理学的发现到了产业化过程时,异常地艰难,目前石墨烯常见的粉体生产的方法为机械剥离法、氧化还原法、SiC外延生长法,薄膜生产方法为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但大部分停留在实验室制备阶段,很难大批量量产。 其次,从表面化学的角度看,石墨烯存在许多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由于缺乏适用于传统化学方法的样品,化学领域的研发、应用还存在许多困难,短期内恐怕难有重大突破。目前,我国在工商部门注册、营业范围包括石墨烯相关业务的企业已达到1.68万家。全国已成立石墨烯产业园29个,石墨烯研究院54家,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8个,石墨烯联盟12个。 从石墨烯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来看,2011年起,我国就在全球领先,目前占比超过全球的三分之一。石墨烯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在我国也是最多的,约占全球七成。 从总体上看,石墨烯的许多相关产品目前尚处在研发和概念机阶段,离大规模制造和商业化还有较大距离。

石墨烯之所以被称为科学界的明星,是因为石墨烯的作用非常大,它能够改变我们很多物品的特性,是我们人类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

由碳原子以SP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形呈蜂巢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称为石墨烯,其可以吸附并脱附各种原子和分子,本身保持了很好的导电性。因为它有众多优越特性,有越来越多基于这种材料的未来设备进入科学家研究视野,研究成功后能特别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上,所以称它为科学界的明星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的一种纳米材料。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也具有非常好的导电性,是非常高效的一种材料。

中石油发表论文数量

体育教学部积极加强科研工作,承担科研课题65项,获省部级奖励2项,厅局级奖励25项,专利2项; 发表论文270余篇,其中CSSCI收录期刊论文53篇,统计源31篇,被SCI、EI、ISTP检索9篇; 出版专著和教材16部,其中规划教材3部; 在国际重大学术会议报告论文10篇,其中5篇参加了2008年世界奥林匹克科学大会。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正在申报中,标志着石大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又一个里程碑。

要发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专业硕士的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鼓励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论文第一页为中文摘要。摘要应说明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作者独立完成的工作量;获得的主要结论。论文摘要应突出论文的先进性和理论深度或实用性。最后一行注明论文的关键词,论文关键词的选取要简明扼要。

每个地方的政策是不一样的

石窟研究论文发表期刊数量

ich.cass.cn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2022年各国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数量如下:1. 中国:617,000篇2. 美国:416,000篇3. 印度:135,000篇4. 日本:103,000篇5. 英国:97,000篇6. 德国:96,000篇7. 韩国:75,000篇8. 法国:63,000篇9. 加拿大:43,000篇10. 意大利:42,000篇其中,中国以远超其他国家的数量位居首位,显示出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发展潜力。美国虽然在总数上落后于中国,但其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依然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他国家的SCI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说明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日益加速。这些数据反映了各国重视科学技术研究的态度和努力,也预示着未来科技创新的前景十分广阔。

考古学特刊第二号高昌专集_电子书.rar

链接:

在2022年,各国的SCI数量将有所增长。根据统计,中国将拥有最多的SCI文献,其数量将超过2.5万篇,美国将拥有约2.2万篇SCI文献,而德国和日本分别将拥有约1.5万篇和1.2万篇SCI文献。此外,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韩国和印度也将拥有大量SCI文献,各自的数量将在1万篇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全球化的推进,未来各国关于科学研究和发展的投资也将不断增加,因此,2022年各国的SCI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中国药科大学发表sci论文数量

以后的就业方向要看你选什么专业了,一般来说大部分去药厂,制药公司,少数可以当公务员,也有一些人可能以后会去科研机构或是大学。收入的话,也跟专业和个人能力有很大关系。药大比较好的专业是药学(以后分药理药化药分三个方向),然后药剂、制药工程也还不错。另外,药学还有个基础药学理科基地班,这个班以后以药化为主,保研率较高。如果你想挣钱,又不想读得那么辛苦,也可以考虑商院,以后做销售,能力强的话收入很高。

中国药科大学不是985院校,是211院校。

中国药科大学(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多科性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中美药学院校联盟牵头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科研成果:

根据2020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近五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0项,经费2.4亿元,其中大项目19项,经费6227.62万元。牵头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获批项目总经费1965万元。2018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

“十三五”以来,学校连续五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科技进步4项、技术发明奖1项;获国家新药证书2本、新药临床批件18个、授权发明专利629件;发表SCI论文4000余篇。2018年,全口径科研到帐经费首次突破4亿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药科大学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依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据SCI数据库最新检索至少包含一位中国作者的论文结果显示,去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的总数已累计78万余篇,较2021年(66万余篇)约增长17.2%,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各高校在中科院JCR一区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数161,973 篇,较2021年(92,551篇)增长约75%

经过七十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以药学为特色,理、工、经、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下辖10个院部系。设有20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高职)专业。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药物制剂、生物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和江苏省 中国药科大学品牌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临床药学、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药学、中药学和制药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药物制剂、生物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高职学院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02年和2005年,基础药学理科基地连续两次被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为“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优秀基地”。2006年,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在“基地”年检中被教育部评为优秀。编辑本段学科建设学校现有药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药学、中药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化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药学、中药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学科专业可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药学一级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覆盖的药物化学、生药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7个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中西医结合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2008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我校一级学科药学名列全国第一、中药学名列全国第三。编辑本段科研机构国家级科研机构: 天然药物活性产物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酶工程技术工业性试验基地 部委重点实验室: 科技部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药物质量与安全预警重点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复杂组分整体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研究室 部委重点科研平台: 科技部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 科技部药物筛选及相关技术平台 科技部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技术平台 科技部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 江苏省重点研究机构: 江苏省新药筛选中心 江苏省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新型神经药物制剂技术中心 江苏省肿瘤发生与干预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药效研究与评价服务中心 江苏省半合成抗生素研究中心 江苏省新药创制与产业化服务平台 江苏省纳米药物制备与生物学评价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编辑本段学校荣誉学校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成果,在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中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先后主持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和“21世纪初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两项重点课题的研究,在全国率先提出研究型、应用型两种类型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2000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中国药科大学“生药学”、“药物化学”、“药学的生物化学基础”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生药学》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此外,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创建项目5门,江苏省精品课程(群)18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1项;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奖2项,入选省级精品教材4种,省级立项建设精品教材4种,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7种;获省级以上多媒体课件奖29项。这些成果和经验在全国医药院校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引领了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方向。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2001~2006年承担纵向课题277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计划4项,“十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863”计划4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4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教育部各类科技项目31项;江苏省科技厅各类科技项目65项。纵向科研到帐经费14780.15万元,横向科研到帐经费13491.91万元。获各类科技奖56项,新药证书43本,授权专利77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975篇,920篇论文被SCI、EI收录。学校承担的高水平研究课题项目数和成果转让经费数在国内医药院校中位居前列。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编辑本段国际交流学校积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是教育部最早指定接收药学学科外国留学生、进修生、高级访问学者的基地和接受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的定点院校之一。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比利时、香港等国家和地区27所高校和研究所签订校际学术交流协议,与德国、法国、俄罗斯、韩国、瑞士、瑞典、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学术联系。 从这里,走出了4万多名高素质的药学专门人才,孕育了一批药学界的名家大师,如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我国中医药界的一代宗师,著名中医中药学家叶桔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化学制药、药物化学专业创建人之一,著名药物化学家彭司勋;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生药显微鉴定的奠基人,著名生药学家徐国钧;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两弹一星”研制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有机化学家袁承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医药工业现代化生产技术开发的先驱者之一,著名药物化学家沈家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周俊;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中药生物技术的开拓者,著名中药生物工程专家胡之璧;成功研制出3个意义重大的创新药物的著名药物化学家谢晶曦;著名生药学家和本草学家谢宗万;我国甾体药物研发领域开拓者之一,著名药物学家廖清江;我国第一位执业药师,著名药剂学家刘国杰;我国药物分析学科的主要倡导者,著名药物分析学家安登魁等。他们秉承“精业济群”的精神,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和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多年来,我校毕业生社会声誉好,本科生就业率高。 21世纪,伴随着生命科学和药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医药产业进 学院学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高等药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审时度势,集思广益,规划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到建校100周年时,将中国药科大学建成国际知名的,以药学为特色,理、工、经、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 索引序列
  • 石药发表论文数量
  • 石墨烯论文发表数量
  • 中石油发表论文数量
  • 石窟研究论文发表期刊数量
  • 中国药科大学发表sci论文数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