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中国科学院孙宏勇发表论文

中国科学院孙宏勇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科学院孙宏勇发表论文

朱健康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植物生物学家、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领军人物,201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中最年轻的院士之一。他于1993年获美国普渡大学植物生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受聘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植物科学系正教授,曾任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整合基因组学研究所所长、讲座教授、杰出教授,沙特国王大学植物逆境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现为美国普渡大学生物化学系和园艺及园林系杰出教授。朱健康教授主要从事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学研究,在植物抗旱、耐盐与耐低温方面做出了杰出成就,在《自然》、《科学》、《细胞》等世界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研究论文,是世界植物科学领域发表论文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由朱健康教授 及其核心团队领衔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将聚焦植物科学前沿领域与生物技术重大战略性科学问题,凝聚一流的研究团队,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以解决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问题为目标,成为植物科学前沿领域与生物技术原始创新的源头、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新型科研体制机制探索的试验田。经过5-10年的不懈努力,将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植物科学前沿与生物技术领域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与产业促进中心。

2010年,植物所共有在研项目314项(包括新增项目94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3项(新增1项)、承担(或参加)课题21项(新增7项),主持(或承担)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15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9项、面上项目99项(新增37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8项(新增1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2项,主持(或承担)重要方向项目27项(新增7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6项(新增8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39项(新增15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13项(新增4项)。发表论文408篇,其中SCI论文217篇,有136篇发表在学科前30%的SCI刊物上,影响因子在9.0以上的8篇,5.0以上的35篇,2.0以上的148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专利16项。 2011年,植物所争取国家重要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共计78项。其中,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项,科技基础工作专项1项,973课题1项,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7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面上项目44项、青年科学基金15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创新研究群体延续资助1项;中科院项目百人1项,中科院创新方向性项目2项,先导性专项课题4项。2011年植物所到位经费2.12亿元,实际留所经费1.62亿元。发表论文366篇,其中SCI论文231篇,有152篇发表在学科前30%的SCI刊物上,影响因子在9.0以上的11篇,5.0以上的32篇,2.0以上的154篇;出版专著17部;授权专利22项。 2012年,植物所在研项目(课题)共320项(新增160项)。其中包括,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课题15项(新增1项),863课题1项(新增1项),国家科技条件平台项目1项(新增1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创新群体1项(新增1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新增1项)、重点项目7项(新增2项)、面上项目122项(新增44项)、青年项目45项(新增1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新增2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新增1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3项,中科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其它国际合作项目19项(新增8项);院地合作项目4项,其它横向项目32项(新增15项)。到位经费1.95亿元,实际留所经费1.58亿元。发表论文416篇,其中SCI论文280篇,有184篇发表在学科前30%的SCI刊物上,影响因子9.0以上的7篇,5.0以上的45篇,3.0以上的118篇;出版专著10部;授权专利48项。 2013年,植物所在研项目(课题)共471项(新增220项)。其中,承担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项(新增1项)、课题19项(新增5项),863课题1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新增2项),科技支撑课题2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项(新增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123项(新增44项)、青年项目45项(新增1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增1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新增1项)、重大项目1项、创新群体1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新增1项);承担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1项,中科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其它国际合作项目23项(新增12项);院地合作项目8项(新增4项),其它横向项目116项(新增96项)。2013年,植物所到位经费2.38亿元,实际留所经费1.87亿元。发表论文457篇,其中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328篇,有285篇发表在领域前30%的SCI刊物上,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影响因子8.0以上的20篇,5.0以上的58篇,3.0以上的150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56项。 2014年,植物所共有在研项目377项(包括新增项目213项)。其中,承担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项(新增1项)、课题18项(新增5项),863课题1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新增2项),科技支撑课题2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项(新增4项)、面上项目128项(新增46项)、青年项目62项(新增30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增1项)、优秀青年基金3项(新增2项)、特殊学科点建设项目1项(新增1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创新群体1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新增1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1项、其他基金项目12项(新增5项);承担其他部委项目10项(新增4项);承担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1项,院重点部署项目3项,主持院STS项目1项(新增1项);中科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4项(新增2项),其它国际合作项目18项(新增8项);院地合作项目8项(新增4项),其它横向项目116项(新增96项)。2014年,植物所到位经费2.56亿元,实际留所经费1.88亿元。发表论文562篇,其中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365篇,有230篇发表在领域前30%的SCI刊物上,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影响因子8.0以上的15篇,5.0-8.0的22篇,3.0以上的135篇;出版专著8部;授权专利4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共同主办的植物学综合性国际英文学术期刊。2012年SCI影响因子为3.75,排在国际植物生物学非综述类期刊的第12名,位居国际该领域期刊的前11%,在所有 SCI收录的151种中国科技期刊中位于第7名。JIPB被SCI,BA和PubMed等67个国际重要检索机构收录;拥有14,300余家订阅机构,订户遍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全文下载量接近20万次。 2013年入选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全国百强科技期刊”;2012年获中国科协 “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 二等奖,被CNKI等三个机构授予“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06年—2011年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A类资助;2005年、2007年、2009年—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2001—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 2009年获 “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 称号;2006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4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3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2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植物分类学报》是中国生物学科历史最悠久的核心期刊,代表了中国植物分类学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2003年被世界著名检索机构ISI数据库收录,入编其产品SCIE和CC/AB&ES。2008年原拉丁刊名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改为英文名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自2009年始改为英文刊,并与国际出版机构Wiley-Blackwell合作出版,采用ScholarOne的Manuscript Central在线投稿、审稿系统。自2010年至2013年的影响因子分别 为0.880、1.295、1.596、1.851。2012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是中国植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反映植物生态学领域及相关交叉学科最新研究进展的全英文期刊,双月刊,创刊于2008年。以发表符合当前国际生态学研究前沿的原始创新性论文为主,同时发表有新观点的代表国际植物生态学研究前沿和动态的综述。被SCI、BA等17个国际知名数据库所收录,2013年JCR最新发布的JPE影响因子为1.355,在SCI收录的195种植物学期刊中位列第93位;在SCI收录的136种生态学期刊中位列第89位;在中国大陆被SCI收录的151种期刊中位列第30位。2012年获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三等奖。 《植物生态学报》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中文生态学期刊。月刊,大16开本(A4幅),全铜版纸印刷。刊登内容涉及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林学、地理学、土壤学及气象学等多个学科,主要发表植物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高水平创新性原始研究论文,包括以植物与环境关系为内核的生态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发表有新观点的植物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高水平综述文章、新的方法与技术、植物生态学相关基础资料,并设有论坛栏目,对植物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重要科技问题开展学术讨论。被BIOSIS、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Ecological Abstracts、Advances in Ecology、AGRIS International、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中国国内外几十种重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生物多样性》 反映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发展水平的、中国国内生物学领域公认的高水平学术刊物。 《植物学报》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中文版综合性学术期刊。反映中国植物科学领域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和新方法等)、系统评述国际研究热点(新理论、新发展),刊登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栏目设置包括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快报、技术方法、特邀综述和专题论坛。是全国优秀中文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被中国国内外多家著名检索系统收录,中国国内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网络资源系统(网络版)、CSCD、CSTPCD、CNKI和CAJCED;中国之外数据库包括::《英联邦农业文摘》(CABABSTRACTS)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情报系统《国际农业引文索引》(AGRIS INTERNATIONAL)。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0年)、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1年)和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08年)。2009年,入选中国科协精品期刊示范项目。2012年,本刊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生命世界》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高等教育出版主办,传递与生命相关的科学信息,普及与生命相关的科学知识,报道与生命相关的科学事件。主要栏目有封面故事、生命科学、生命自然、生命健康。

2009年,计算所共有在研项目369项。当年新立项目课题164项,包括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11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联合基金1项、面上和青年基金25项;北京市创意文化产业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3项、对外合作重点项目1项。另外还有院地合作等其它项目。年度到款3.2亿元。2009年,计算所共取得科技成果31项。其中,863计划重大成果“曙光5000A”系统峰值运算速度达到233.5万亿次,Linpack值为180.6万亿次,在2008年11月发布的第32届TOP500排行榜上位列第10,是当时除美国以外世界上最快的高性能计算机,在2009年4月召开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上受到鉴定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全年共发表学术论文562篇,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报告384篇;被SCI收录85篇,被CPCI收录212篇,被EI收录466篇,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210篇;申请专利142项,授权专利152项。 2010年,计算所共取得科技成果50项。其中,973项目重大成果“延长摩尔定律的微处理芯片新原理、新结构、与新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原理、新结构与新方法,并研制出万亿次原型芯片TGAP、16核可扩展性验证芯片Godson-T。项目组在计算机领域顶级会议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部分科研人员还应邀在ISCA会议上做特邀报告,部分成果被国际同行引用。2010年曙光6000在2010年5月31日发布的第35届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排行榜上排名第二,龙芯3B芯片流片成功等。计算所部署的其它科研方向也取得了新进展。2010年全所共发表论文591篇,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378篇。第四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优秀论文奖和优秀著作奖共评出优秀论文奖一等奖十篇,优秀论文奖二等奖十八篇;优秀著作奖二等奖一部。 2011年,计算所共有在研项目495项。当年新立项目课题247项,包括科技部“863”项目2项、“973”项目8项、“火炬”计划1项、科技支撑计划1项;工信部重大专项21项;发改委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项、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1项、对外交流与合作2项、面上和青年基金42项;网安中心项目15项;北京市项目11项;中国科学院项目22项;横向项目76项。年度到款额达4.5亿元。2011年,计算所共取得科技成果45项。申请中国专利115件,其中发明专利113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申请国际PCT3件;获得中国授权专利158件,其中发明专利157件,实用新型1件;获得国外授权专利6件。 2013年,计算所共有在研项目627项(包括新增项目239项)。其中,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38项(新增7项);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参与25项(新增8项);主持或参与国家863计划课题23项(新增13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课题14项(新增9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58项(新增1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增3项),青年基金72项(新增28项);主持或参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3项、院重点部署项目3项(新增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3项(新增3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院地合作项目13项;承担横向项目155项(新增68项)。年度科研经费到款超过2.7亿元。2013年,计算所共发表论文390篇,其中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A类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论文35篇。 2014年,计算所共有在研项目650项(包括新增项目203项),其中,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32项(新增3项);主持国家“973”项目3项(新增1项),参与课题26项(新增5项);主持或参与国家“863”课题31项(新增10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课题14项(新增1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项(新增4项)、面上项目64项(新增17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新增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青年基金77项(新增11项);主持或参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2项、院重点部署项目5项(新增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5项(新增2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国际合作项目5项(新增2项)、院地合作项目11项;承担横向项目171项(新增53项)。2014年,计算所申请发明专利214项,获得新授权发明专利68项,授权专利总数达1095项。2014年计算所发表代表性论文94篇。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中国计算机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58年,是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刊物,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 宗旨是报道中国计算机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最新科研成果,是中国计算机类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之一,一直被评为中国计算机类核心期刊,是国务院学位办指定的评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中文重要期刊”。《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刊登内容覆盖述评、计算机基础理论、软件技术、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图形图像、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及其他计算机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重大应用成果。 《计算机学报》 中国计算机领域代表性学术刊物,其宗旨是报道代表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计算机学报》始创于1978年,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中国计算机学会共同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以中文编辑形式与读者见面,同时以英文摘要形式向国际各大检索系统提供基本内容介绍。 刊登的内容覆盖计算机领域的各个学科,以论文、技术报告、短文、研究简报、综论等形式报道以下方面的科研成果: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信息安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以及新技术应用等。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中国计算机学会联合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 1986年创刊,双月刊,ISSN 1000-9000。 主编是李国杰院士,编委会由85位国际权威专家组成,其中外籍编委占60%。 栏目的设置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突出国际研究热点和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研究。为了方便读者阅读,避免综合性期刊论文内容分散,该刊每期设有专题栏目将相关领域的文章集中发表。读者对象为中国国内外大专院校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师生以及科研院所研究人员。2005年起JCST由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代理国际出版发行。中国境内由报刊发行局总发行,邮发代号2-578。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创刊于1989年,是中国CAD & CG领域第一个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该刊以快速传播CAD与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知识与经验为目的,刊登有创新的学术论文,报导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及时反映该领域发展水平与发展方向。 刊登的内容包括综述、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图形算法与技术、CAD/CAT/CAM/CG系统设计与应用技术、虚拟现实与计算机动画、图像与图形的融合、用户界面与多媒体技术、科学计算与信息可视化、VLSI设计与测试及电子设计自动化、可信计算与信息安全、系统集成与协同工作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考研试题

链接: 

提取码: mby6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中国农科院孙胜楠发表论文

一靠实力二靠关系网

如今还健在的微生物界牛人1.田波,男,1931年12月25日生于山东桓台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分子病毒学与生物工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院士、博士生导师,著名病毒学与生物工程专家1954年8月 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毕业 1954年8月至1962年6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实习员, 1958年后任课题组长 1962年7月至1978年12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 助研, 课题组长, 1977年后任研究室副主任 1979年1月至1986年4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 副研, 研究室副主任, 1983年后任主任 1986年5月至1991年12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研究室主任 1991年12月至今 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研究室主任 对中国的植物病毒、类病毒和生物工程有系统的研究, 1983年首次报导了应用卫星RNA防治黄瓜花叶病毒获得成功。通过卫星RNA生防制剂和包括卫星 RNA 在内的多基因抗病遗传工程品种, 在田间大面积应用中获得良好的防病增产效果, 并提出了卫星RNA除抑制病毒复制之外的一种新的抗花叶病机理。他所领导的实验室在生物工程方面开展了核酶工程、随机序列多肽库、抗体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医药和植物基因工程等研究, 获得在体内高度抗病毒和类病毒的转基因作物; 构建了胞内和表位多肽库并筛选到用于亲合层析和抗病毒的一些多肽; 构建和表达了几种抗肿瘤的抗体基因; 研制成功数种基因工程药物; 在几种作物上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了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 为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 专著五种。2.张树政,女,1922年10月22日生于河北束鹿县。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2-1945 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毕业,理学士; 1945-1946 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助教; 1946-1948 北京大学医学院生化科助教; 1948-1949 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助教; 1950-1954 重工业部综合工业试验所技师; 1954-1957 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助理研究员; 1958-现在 历任中科院微生物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酶学研究室副主任等职。 1991-现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2-现在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委 60年代初,在国内首先用纸电泳、酶谱和生长谱法分析比较了当时在酒精工业界有争议的不同种曲霉淀粉酶系的组成,确定了黑曲霉的优越性。60年代阐明了白地霉的戊糖代谢途径,发现白地霉中有甘露醇,查明了其合成途径。发现并纯化了NAP-甘露醇脱氢酶。70年代在国内首先建立了等电聚焦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新技术。在红曲霉糖化酶的研究中,首次得到该酶的结晶,并发现该酶的不同分子型存在构象差异,证明是糖基化程度不同引起的(现称为糖型)。80年代从事多种糖苷酶的应用和基础研究。如细菌(-淀粉酶高产菌株活力在国际上当时领先,果胶酶的应用,右旋糖酐酶已证明有防龋效果,产麦芽四糖的淀粉酶有工业化前景。首次发现了有严格底物专一性的(-D-岩藻糖苷酶,由嗜热菌纯化了5种酶。90年代在国内大力倡导糖生物学和糖工程前沿计划,并建立了糖工程实验室 。3.魏江春男,1931年11月11日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自1963年以来一直从事中国地衣区系与分类研究,同时对世界范围石耳科 (Umbilicariaceae)地衣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先后组织并参加了国家基金委、国家科委和中科院联合资助的重大项目中的三级课题《中国地衣志-石蕊科》,基金委资助的《用地衣进行北京地区大气质量评定的研究》及《世界范围石耳科地衣的综合研究》,中科院重大项目中的三级课题《西藏地衣研究》以及国家85攻关《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生态系统的研究》中的《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此外,还对中国地衣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对一些地衣类群,如袋衣科,肺衣科,地卷科,茶渍科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当前正在主持并参加由基金委、中科院和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实验室资助的中美合作项目《东亚-北美地衣型与非地衣型真菌的间断分布及其遗传趋异性研究》。自1990年以来,将注意力逐渐集中于地衣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面。在石耳科研究中通过PCR技术对地衣型真菌的核rDNA特定片断进行RFLP分析以及对某些疑难种的核rDNA特定片断进行序列测定,并结合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与地理学等多性状的综合比较进一步阐述了石耳科地衣的科、属、种级的分类学综合概念。4.郑儒永女,1931年 1月10日生。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系统真菌学专业 一贯致力于真菌分类系统的合理化与完善, 研究小煤炱、白粉菌和毛霉等类 真菌多年。对我国白粉菌目的有关属种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白粉菌目的所有属的全 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澄清和订正了许多国际上有争议的问题, 发表了一个较为 合理和接近自然的白粉菌科属级分类系统, 受到国际公认。1987年与其他人合作 并主写了我国的第一本真菌志《中国白粉菌志》。在分类难度很大的毛霉目研究 中, 注意将形态特征结合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将无性型特征结合有性型 特征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突破。在医学毛霉和内生毛霉方面亦注意开展研究。 共著书10本(主作2本), 发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和全国会议及国际会议论文62 篇(主作48篇)。 5.方荣祥 院士 男,汉族 1946年1月19日出生于上海,籍贯 安徽省绩溪县工作单位及地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中关村 100080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电话及传真 62548243 电子邮件 fangrx@im.ac.cn6.我们学校的院士李季伦(1925.03.15--),男,河北乐亭人,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生物系,留校任教。1950年至今,历任中国农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0-1982年在美国Wisconsin大学生化系进修。1989年至今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2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5-1991年)、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3-1995年)、清华大学兼职教授(1994-1996年)、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1991-1995年)和名誉理事(1995年至今)、《微生物学报》主编(1991年至今)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主编(中、英文版,2002年 至今)。长期从事农业微生物的教学和研究,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其中包括60多名研究生。出版译著8册,发表文章 一百二十余篇。与俞大绂教授合编的《微生物学》在我国微生物界有较大影响,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8年)。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系统地研究了生物固氮的问题,取得以下成就:(1)在固氮酶催化机制的研究中,证明了固氮酶催化HD形成是固氮酶的普遍特性,而且是绝对依赖N2的;并提出了固氮酶的双位点放H2模式;(2)在固氮螺菌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建立了我国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的基因文库,克隆和测序了该菌的ntrBC、draTG、nifA、glnB、glnZ和flbD等基因,并分析了它们的功能;构建了能节约玉米氮肥20%的耐铵固氮基因工程菌株;(3)启动了我国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和分类的研究,建立了我国根瘤菌资源数据库,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在应用研究方面:先后研制和开发了赤霉素GA3和GA4+7(可用于促进植物生长)、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醇(可用于促进牛、羊增重,并首先发现它们也是高等植物的一类天然激素)、莫能菌素和马杜霉素(可用于预防鸡球虫危害)、以及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可用于防治动植物的寄生虫)等农牧用微生物制剂,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曾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86年)、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0年)等荣誉称号 ,自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7.我们学校的院士 陈文新,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国际根瘤菌/土壤杆菌分类分委会委员。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学院土壤农化学系。1958年获前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副博士学位。1959年1月回国后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微生物学系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土壤微生物学与细菌分类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自二十世纪70年代起,她主持研究我国根瘤菌资源调查与分类。在她卓越的领导下,组织全国20个单位的微生物学工作者,共同完成全国32个省(市)700多个县,不同生态条件下各种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保藏根瘤菌5000多株;对其中2000株进行过100多项性状分析;发现一批抗逆性很强的根瘤菌种质资源;发表根瘤菌新属2个,新种12个,在国际根瘤菌属、种系统中占很大比重;从分类学角度获得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关系的新认识;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近20篇被SCI收录,被引用200多次;培养硕士、博士50多人。她先后获农业部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农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她的工作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1996年当选为国际根瘤菌/土壤杆菌分类分委会委员, 1998年被邀与美国学者一道撰写“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根瘤菌部分内容。现在她正热心于将优良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引入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农林牧业中而努力工作着。

一、.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博士生导师高志强:1964年8月出生,山西省中阳县人。1986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2002年获农学博士学位,同年晋升为教授,作物学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团队主要骨干,2005年被山西农业大学聘为作物学级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山西省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山西省小麦产业体系专家,山西省农科110专家,山西省科技入户工程专家,¨西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山西省科协六大代表。2007年1 0月~2008年10月赴加拿大农业与食品部访问研究一年,现任山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李少昆 男,博士,研究员,1963年12月生于新疆石河子市,1996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1998年10月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后站出站。1997年晋升教授,现为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玉米首席专家,全国玉米栽培学组副组长,中国计算机农业应用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信息技术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8项,培养博士生13名、硕士生32名。 现主持863数字农业方面课题多项。主要研究内容: 1、利用高光谱遥感和机器视觉技术开展棉花、小麦等主要农作物栽培信息监测研究与相关专家系统与产品研发。 2、玉米高产生理生态与技术扩散研究。 3、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丰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联系地址: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电话: E-mail:三、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张卫建男,1966年11月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兼职教授,作物学、生态学博士生导师。1999年于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农田生态与耕作制度。2001-2003年在美国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进行博士后合作研究,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多年来一直从事农田生态与耕作制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攻农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与适应、农田生态健康与耕作制度、农作制演变与区域农业发展等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2项,相关研究分别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中国科学C缉》、《科技导报》、《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生态学报》等重要刊物上,主编和参编多部教材。电话:e-mail: () 四、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赵明 男,博士,1955年生于河北沽源县,1985-1991获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92-199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3至2004期间中国农业大学工作,期间担任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主任,为副教授和教授(博导),中国农业大学“新世纪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作物栽培与耕作专业学科的带头人。曾为日本东京大学特聘合作研究员和国际水稻研究所高级科学家。2004年至今为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一级岗位人才、作物栽培与生理系主任、研究员、玉米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兼任IRRI-中国联络科学家,《作物杂志》主编。农业部科技委成员,玉米专家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理 事、副秘书长;全国作物栽培委员会副主任、玉米学科组副组长。主要从事作物高产高效栽培与高光效、抗逆生理研究。.主持国家攻关、国家973课题、863课题、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20余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外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10篇,出版书3部,科研鉴定项目10项,获国家专利12项,省部科技奖5项.承担研究生教学,长期主讲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研究生必修课程,培养博士生30名、硕士生30名。在作物生理与栽培领域取得多方面进展。(1)建立作物高产高效的理论模式与技术途径:基于源库、产量构成和光合性能的三个理论内在联系,提出了“三合结构”模式,并建立了产量定量分析和高产不同途径,实现了玉米超高产的新纪录;(2)作物高光效生理及资源创新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利用C4转因其和高光效野生资源创建水稻高光效与抗逆同步协调的植株,研究了生理机制,改善水稻光合和抗逆提供理论与材料的支持;(3)研制了多项农田生态、生理监测仪器: 基于现代传感器和单片机智能化技术及高光谱生理生化反演已研制和正在研制多个农田生态、生理监测仪器,建立了三大作物实时监测与分析的作物信息化栽培技术平台,促进了现代栽培技术的发展。 联系地址: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电话: E-mail: 五、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毛树春 以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研究方向,在棉花高产栽培生理和麦棉两熟双高产栽培方面有较深造诣,研究揭示套作棉花弱光照、低热量和间隙干旱对优质高产栽培具有理论价值,建立棉花品质形成及质量调控模型,已制订麦棉两熟栽培技术规程5套,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特点。开创优质棉基地科技服务产前、产中和产后新模式,建立中国棉花生产景气系统,首创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指数,受到社会重视。已获国家、部与院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专利2件,主编出版《棉花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研究》、《棉花栽培新技术》、《棉花营养与施肥》和《WTO与中国棉花》等专著10部;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一定的声誉。毛树春同志长期从事棉花栽培技术研究,业务素质好,学术态度严谨,富有敬业精神,创新意识浓厚,工作认真扎实,作风正派。六、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金千瑜 男,博士,现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农业部作物生理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副组长,韩国农村振兴厅(RDA)荣誉科学家。1988年以来一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生长发育与稻田生态系统、水稻栽培技术与生理生态理论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多次赴韩国、印度、捷克、马来西亚等国家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及部、省农业丰收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专著3本。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选。主持和承担国家及部(省)科技攻关、国家948、国家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等项目。研究内容包括:水稻株型与生理生态调控及高光效超高产栽培;水稻机械化栽培理论与农艺农机配套生产技术;水稻抗旱生态生理与适应机制及旱作节水技术;稻田种养复合生态系统与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技术。联系方式:Email: : 86-571-63370325 七、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朱德峰 男,博士,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 主任,研究员,首席专家。参与研发了ORYZA1为代表的国际著名水稻生长模型。建立了水稻生长、气象与光谱相结合的水稻生长监测与产量预报模型技术和方法。创立水稻好气灌溉方法与技术。研发水稻强化栽培理论与技术。提出水稻超高产株型与高产机理,和超级稻生产集成技术。首创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方法与技术。研发的多项水稻栽培技术列为农业部水稻生产主导技术。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出版译著1部,专著5部。作为主持和主要参加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及全国农业丰收一等奖1项等奖项。多次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水稻顾问专家赴东南亚、欧洲主要产稻国指导水稻研究和生产工作。现主要从事水稻生理生态,高产机理与栽培,资源高效利用及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等研究。地址:杭州体育场路359号 邮编:310006 电话:邮箱:

我们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导师:1. 孔繁翔..... 男, 1957 年生,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专业及研究方向: 湖泊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生态毒理学 电子信箱:, 简历: 江苏海安县人, 1982 年南京大学生物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7 年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87 年后历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1996 年起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曾任国家教育部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环境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秘书。 2002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到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工作,现任中科院湖泊沉积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为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编专著《环境生物学》、共同主编《生态毒理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辞典》副主编,参加编写《生态学》,发表论文 50 多篇,其 SCI 论文 20 篇。作为主持人, 2000 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2.高光..... 男,1964年6月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 专业及研究方向:微生物学、湖沼学、湖泊微生物生态学 电子信箱: 简历: 198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环境生态学方向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87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工作,1998被聘为副研究员。主要的研究方向:湖泊微生物生态学,尤其是微食物网的结构、功能及其在湖泊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目前主要围绕着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机理及生态系统对富营养化的响应、蓝藻水华暴发机制等,研究磷在湖泊环境各介质中的分布、有效利用形式、迁移转化的途径、速率、影响因子、以及微生物、酶等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等。 3. 吴庆龙.......... 男, 1967 年生,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专业及研究方向: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湖沼学、恢复生态学等 电子信箱: 简历: 江苏六合县人, 1996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方向为环境生物学; 2002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方向为湖泊生态学; 2005 年毕业于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方向为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1987 年以来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先后任职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 2005 年 3-12 月兼任奥地利科学院湖沼学研究所客座研究人员。研究兴趣主要包括水域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湖泊生态学及恢复生态学。在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美国)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其中 SCI 源刊物上的论文 10 余篇,并被引用 40 多次。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曾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欧洲的相关研究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1999 年以来先后多次赴奥地利、德国、捷克、荷兰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现为美国海洋湖沼学会、美国微生物学会和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的会员,并参与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美国)等学术期刊稿件的审阅。

中山大学孙宏嘉发表的论文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

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年,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因为1972年Baxter在另一个问题中也发现这个方程)。

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于翌年发表的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矩阵。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

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后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

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

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北枕珠江南面市,东友白鹭西朋凰。东西南北千层树,谁识其中是学堂。”[①]这个学堂就是今天中山大学的南校区,另一个久已深入人心的名字叫康乐园,诗人们偶或简称为康园。“宽阔而幽静的校园里布满了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这里有数不清种类的花草树木,简直像个植物园、大花园。碧、绿、青、翠,这些象征着蓬勃生机的色彩,渗透着,交融着,一年四季,长盛不衰。”[②]有关康乐园的植物群落或者植物家族,可以先从最柔弱的草说起。说到草,就多少要以中区草坪为中心了。它太大了,居然从怀士堂向北,途径孙中山铜像、惺亭,一路延伸到了岭南堂,将近数十亩;它太青葱了,居然一年四季,流淌着让人心醉的碧绿,年年绿着的是芳草;它太别具一格了,居然在钢铁水泥森林一样的广州大都市里,以一片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胜地傲立,仿佛是个世外桃源。这个草坪同样也有着太多的往事和传奇。很多年前,校报登过一则叫《拦“牛”》的小品,说的是:表妹从北京来,我陪她欣赏这南国大学的美景。表妹兴致很浓,不住地赞美那绿绒毯似的草坪。走到一条绿毯中的小径前,她盯着那挺煞风景的竹栏和“请不要穿越草地”的牌子发问了:“这儿有牛么?要不,拦什么呢?”“对,正是拦牛。”我一本正经地回答。“可牛是不会看这字牌的呀?”我这傻表妹还是不理解。“咳,总是有识字的牛呗!”我再也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来。表妹这才恍然大悟,不无遗憾地跟着笑了起来。[③]“这儿有牛么?要不,拦什么呢?”北京表妹如果不是1980年而是更早的时候提这个问题,老中大的回答会是:“周围凤凰村、鹭江村的农民们常常来放牛,他们的牛在野草地里吃草,然后在那里拉屎。露天电影场里也生了许多草,晚上看电影看得兴奋,不小心脚下一腻乎,就知道大事不好,踩到新鲜的牛屎了。”[④]那个时候,竹栏大概是为了拦牛的。有一篇写康乐园草坪的美文,是中文系知名学者黄天骥的《芳草年年绿》。这篇美文已经收入很多集子,比如罗永明主编的《我们的中大》(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舒宝明主编的《校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以及黄先生本人的《中大往事:一位学人半个世纪的随忆》(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中大人最早读《芳草年年绿》,该是在1999年11月3日的《中山大学校报》上。读了这期“七十五周年校庆特刊”,康乐园草坪的“早期史”也许会勾起更多校友们的记忆:不过,这几十年,风风雨雨,我们的草坪也经历了不少磨难。在五十年代末,某领导偏爱含羞草,下令在草坪种上他心目中的“珍品”。殊不知含羞草浑身长刺,繁殖力又极强,转眼间,遍地荆棘,含羞草成了灾。后来师生不知花了多少劳动时间,才把它们一根根拔除。“文革”期间,又一位领导发现爱花草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认为校园种草,便是用修正主义思想腐蚀师生。他发表了一通“花花草草会食人”的高论,为了“红彤彤的江山永不变色”,下令在草坪种上红薯。黄昏清昼,师生奉命施肥,弄得臭气熏人,苍蝇乱飞。谁知不久中美建交,外宾来访日多,为避免出现掩鼻而过的尴尬场面,施肥才告停止。“文革”过后,师生们不得不犁平薯垄,花费了好几万元,在坪上重新铺上嫩草。到如今,草坪总算依然如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年年春夏秋冬,芊芊芳草,欣欣向荣。它的伤痕,只埋藏在草根下的深层里。[⑤]我们的草坪,不只是设过竹栏,还拉上过铁丝网。那大约是1984年上半年的事,当时校报上有篇杂感写道:“那条条铁丝网,像座座耻辱碑,让我们抬不起头;那网上的根根铁刺,似把把尖刀扎着我们的心。堂堂的高等学府,为了保护一块草坪竟要拦上铁丝网,这是社会上的人们难以想像的,是我们大学生的耻辱啊!”[⑥]“绿茵茵的草坪平静如湖,/已少见‘入侵者’野蛮的‘铁蹄’。”[⑦]今天,竹栏、铁丝网俱往矣,我们每一个中大人已经深深懂得如何像爱护自己的皮肤一样去珍爱这片青青的草地了。读校史,你会感到,这是中大人一直努力下来的结果。多少个黄昏,商承祚先生一边在这里散步健身,一边挥手制止那些不守纪律横穿草坪的过客。知道商老这件逸事的人不少,而王起先生专门给校报写过一封信,呼吁保护校园环境,晓得的人就不会太多了。

孙斌勇发表论文

前几日,准确的说是2019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今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名单。其中,有一位年仅42岁的数学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么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职中,为何独有42岁的孙斌勇此引人注目呢?

因为人们惊叹的,正是这位新院士相较于其他院士过于年轻的年龄。在许多人的概念里,作为中国最顶级的科学机构,院士们都是年近古稀,头发花白的老爷子,然而,孙斌勇竟然只有42岁,而且在这之前,他就曾获得了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本届这位最年轻的院士,毫无疑问成为了此次科学院院士名单中的一匹黑马。

孙斌勇院士证书

以数学家的身份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孙斌勇,在家中排行老二,他的父母都是普通渔民,并没有什么太高的文化学历,但是孙斌勇从小时候起,对于数字就非常的敏感。在他八九岁的时候,小孩子流行玩一种名为“24点”的数学游戏,玩这个游戏的孩子,必须要懂得通过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用四、五个数字得出24这个结果。正读三年级的孙斌勇,很快就成为了这个游戏的常胜将军,他不仅能快速地打败同龄的小孩,甚至就连许多大人的心算能力都要输给他。

孙斌勇全家福

到了小学六年级,孙斌勇再次表现出过人的数学天赋。当时,他的大哥正在为中考备战,还没有上初中的孙斌勇,竟然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数学中考模拟压轴题,哥哥意外的发现,弟弟使用的解题方法与参考书上有所出入,但是,所得出的结果却是正确答案。。

孙斌勇与同学

孙斌勇在数学确实有着傲人天赋,但是,他在数学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凭借的却不仅仅是他的天赋,更多的,源于他自己对于数学“刨根问底”的勤奋与浓厚兴趣。比如在学习圆周长计算时,别的孩子都是按照课本了解并记住“π”的定义,孙斌勇却结合了自己的计算方式,抛开课本再次证明了“圆的周长公式”。对于每一个数学定义与定理,孙斌勇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法做出相应的证明,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对于孙斌勇而言,这才是真正的掌握了这个知识。

孙斌勇演讲

凭借着这股子对于数学的“踏实劲”,孙斌勇进入了初中,他的各科成绩都非常优秀,每次考试文理科总分总排在第1名,数理化竞赛的奖项对于他而言更是小菜一碟。进入高中以后,孙斌勇多次获得全国奥数竞赛金奖;在高中快毕业时,他又以满分的成绩,斩获浙江省奥数竞赛的第1名,这让他直接被保送到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凭借着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孙斌勇在计算机编程方面也小有成就。

孙斌勇(左一)出国访问

上大学的时候,他的数学专业课中开设了计算机编程课,孙斌勇学习这个选修课的之时,利用闲暇时间编写了一个程序,当时,他的弟弟也考取了浙大计算机系,弟弟便将孙斌勇所写的程序拿到本系老师那里进行测试,令人惊讶的是,孙斌勇的这套编程程序竟然没有任何的漏洞、缺陷,一次就经过了程序检测,这让学计算机的弟弟都自愧不如。后来,孙斌勇在接受采访时也解释过,其实计算机程序的编写并不难,由于长期学习数学,他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强。

2019院士名单

大学期间,表现优异的孙斌勇还获得了被学校选派前去香港大学进行系统学习两个学期的机会。凭借着这个机会,孙斌勇接触到了国际上顶尖的数学家,并跟随他们进行数学学习与研究。2004年,孙斌勇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博士毕业的孙斌勇加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院,开始了关于“典型群表示论”的研究。

此后,在2011年、2012年、2014年,孙斌勇在“典型群”数学研究领域成功证明了几个重大猜想,他的这几大证明,为国际数学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例如,他所证明的“重数保守猜想”就曾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得到过9位一流数学家的引用;2017年,孙斌勇又在博士论文里面,证明了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L—函数非零假设”,他的这个证明成果被国际数学家赞誉为“孙的突破”。

参加院士座谈会

从小时候的数学神童,到奥数满分保送浙大,再到42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院士,孙斌勇在数学领域的这些获奖成绩,已经让他成为国际数学界极富名气的一位数学家。望子成龙,是每一个中国父母的心愿,孙斌勇院士如此成就,所凭借的当然不仅仅是天赋,那么,孙斌勇到底是如何学好数学的呢?为了解开这一疑惑,《舟山日报》的记者,专门在采访孙斌勇时,谈到了孙斌勇的数学学习心得。

孙斌勇演讲

从采访内容中可知,孙斌勇学好数学的秘诀就在于对于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于数学的细心。他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掌握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数学时,一定要证明数学的定理,搞清楚数学的定义,搞清楚这些内容以后,再仔细地看书,适当的做习题。对于数学,他从来不追求量,而是通过增长自己的数学知识,从而建立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套知识体系进行理解、运用,这样才能让基础知识再次创造知识。

中科院魏勇刚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规范化是期刊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内容。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仅供大家参考。 精选: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徐艳芳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03-30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陈晶纳现代妇女***下旬***2012-01-20 3、长沙市流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王心爽湖南师范大学2014-06-01 4、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张美君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15 5、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析张志琴生活教育2013-05-10 6、深圳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张世华深圳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03-15 7、幼儿基本体操对幼儿***5-6岁***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王彩萍河北师范大学2014-05-28 8、以体验为主的绘本教学在小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崔淑婧; 刘馨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06-15 9、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王丽梅知识经济2012-08-23 10、大连市5岁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宋君凯辽宁师范大学2014-04-01 : 11、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任静; 杨梅先; 程家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05-17 1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浅论魏勇刚学前教育研究2005-11-01 1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确定黄金花文教资料2007-05-05 14、当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赵晓英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15 15、试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研究杨雅颉亚太教育2016-01-05 16、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周敏课程教育研究2013-12-25 17、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及原则吴荔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10-20 18、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关金艳教育教学论坛2013-04-17 19、构建互动立体教育网路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张艳婷; 许凯; 李燕霞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10-15 20、英国“比比和朋友”课程对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丁向颖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9-15

  • 索引序列
  • 中国科学院孙宏勇发表论文
  • 中国农科院孙胜楠发表论文
  • 中山大学孙宏嘉发表的论文
  • 孙斌勇发表论文
  • 中科院魏勇刚发表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