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久妞子
海洋气象的物理和动力机制研究就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研究。
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主要包括: (1)小尺度的湍流、涡旋,海气界面的湍流影响海气热通量,进而影响海洋大气的边界层结构;(2)中尺度和天气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其过程包括海陆风、锋面、台风以及风暴潮等;(3)大尺度的季风、信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等。
近年来,人们日益认识到海气相互作用是长期天气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研究和预报海洋状况的关键,因而在这方面气象和海洋学家都做了大量研究。
2020年初夏,梅雨系统给江淮地区带来了长时间的异常强降水,降雨总量打破了1961年以来的记录,导致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江河湖泊水位暴涨,持续引发了山洪、城市内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其中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严重,安徽歙县的高考甚至因为洪涝灾害无法正常开始。
江淮地区入梅后,梅雨锋的维持和水汽来源是降水量大的原因。
高纬地区的单极型极涡较往年强度更强,而中纬度地区西风带活动频发,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同时,弱的厄尔尼诺与赤道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引起太平洋副热带高亚显著偏强偏西,暖湿空气向北输运。冷空气和暖空气在江淮区域相遇形成稳定的梅雨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以及极地等的 大尺度过程 均可以影响中国的梅雨系统。
Liu 等认为 北大西洋涛动(NAO)调制持续的冷暖锋 ,可引起极端梅雨事件。日本气象厅认为副热带高压与黄河流域高压脊的相互作用引起了日本和华中地区降水。2019年的超强印度洋偶极子引起2020年初的暖印度洋水体也可以引起我国的强降水。 Zhou 等认为2019年 秋季南印度洋的海洋罗斯贝波 是我国2020年的“暴力梅”事件的重要原因。
国家气候中心2021年以来已组织了三次会商商讨2021年汛期预测。国家气候中心、水利部、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均 预测长江流域汛期为干旱年 。
中国海洋大学孙即霖教授在2021年气候预测报告中指出,受全球气候影响,2021年南亚夏季风建立较往年早,7月强南亚高亚引起南海上空的强对流,导致我国北方及华南沿海地区出现强降水,而江汉流域降水偏少;长江中下游将出现阶段性高温干旱。
东亚夏季风的发生日期、持续时间和总降水量均有显著的年变化。
Duan 等认为 青藏高原热力异常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起始的先兆 , Li 等和 Hari 等发现印度许多地区的气溶胶光学深度 自2002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 。
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是调制东亚以及南亚夏季风爆发与降水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
ENSO类型对季风降水影响也是研究热点 , Fan 等指出中太平洋型ENSO在导致印度季风降水异常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Tseng 等发现在东亚冬季风的启动阶段,季风与黑潮锋面及周围大气存在一个直接的局地海气相互作用机制。
Abdillah 等认为热带大气季节内震荡(MJO)可以影响寒潮的路径,而寒潮对热带地区对流活动的影响会反过来影响MJO活动。
季风伴随的低压系统可引起强降水。 强低压系统伴随的次中尺度涡会增强来自阿拉伯海的动态升力、静态不稳定性和水分传输,为大气进行深度对流提供了先决条件。
如 Leung 等指出热带西印度洋的暖异常可 诱发一个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之间弱于正常的Walker环流 ,进一步导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北-西南向,并在南海形成一个弱于常年的季风槽,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增强了华南地区的降水,抑制了中南半岛地区的降水。
亚洲夏季风预测模式的不确定性研究也有了一定进展。 如Xin等发现在中国东部地区,CMIP6在气候降水的空间相关性和标准差(SD)方面更有优势。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亚高空对流层西风急流是东亚夏季降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东亚夏季降水密切相关。
亚洲季风区的降水预测始终是热点问题。 Park等将偏置校正技术应用于区域气候模式(RCM),表明各分区未来年降水量平均值和极端值的变化在干旱区呈减少趋势,在湿润区呈增加趋势。
2020年,国内外学者在热带气旋的活动变化规律、热带气旋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以及热带气旋活动预报的数值模拟方面发表了一系列成果。
台风的活动也会受到大气环流和海温模态的影响。 太平洋经向模态指数影响台风的生成位置、频率和引导气流。印度洋偶极子正相位和强厄尔尼诺的共同作用引起了西阿拉伯海的大规模增温,有利于台风生成。
局地气象条件影响台风的强度。 如Lai等发现台风引起的局部降雨总量显著增加,且台风移动速度与局部降雨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在珠三角地区,移动速度较低且降雨总量较高的台风发生频率更高。
台风活动与局地上层海洋的背景条件相互影响。 热带海洋与大气边界层之间的非绝热加热是台风发生发展的重要能量来源,热带海洋上层海水的温度变化对于台风的形成、移动及耗散都具有关键作用。同时,海洋冷涡也会影响台风大气边界层的结构。
台风的数值预报模式具有不确定性。 学者发现增强分辨率的耦合模型有利于提高台风生成的可预测性。海表面温度预报模式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严重影响南太平洋热带气旋预报的准确性。
中国的台风预报模式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如南海台风模式(TRAMS)形成了3.0版本;Fumin等开发的动力-统计算法的集合预报模型(DSAEF)对热带气旋的累积雨量进行了预测。
在 台风观测方面 ,无人艇成功地穿越了三号台风“森拉克”中心,提供了时间分辨率高达1 min的实时观测数据,检测了台风过境时洋面各要素的详细变化过程,为台风预报、预警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气通量直接决定和调控近海面大气边界层内的动力学结构 , 其中动量通量显著影响海流、海浪和风暴潮的产生。
海表面波浪与其上方风场的相互作用,会产生 动量通量在海气界面之间的双向传递 。
当近海表面处风速极小,并且海表面涌浪占优时,动量通量由海洋传递到大气,使得近海表面风速剪切增加,导致传统对数风廓线的方法难以准确计算该条件下的海气通量。
此后,不同研究者在理论模型和海气数值耦合模式的改进中考虑了 涌浪作用 。
当海表面以上风速为中低风速时,在海表面波浪处于风浪占优的情况下,大气将一部分能量传递到海表面波浪,使得海浪获得一部分动量。
风浪对海气通量的影响是海洋研究中最为基础的问题之一,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仍处于完善与补充中。
一些外海观测和实验室数据表明:当风速足够大时,海表面阻力系数不再符合传统模型的随着风速增加而增大的结果。大部分研究将这个现象归因为海洋飞沫液滴,并通过参数化传统模型中的海表面动力学粗糙长度来刻画这一现象。
风暴潮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沿岸地区,通常强风和气压骤变导致海面异常升降,风暴涌浪对沿海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科学家对风暴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影响方面。
通过 模型对风暴潮进行模拟 是当今研究风暴潮的主流方法。随着风暴潮模型的研究日渐深入,模型与实际结果之间的误差也在不断减小。
全球潮汐、风暴潮和波浪模型 被用于预测未来一个世纪的沿海地区突发性洪水。
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给风暴潮的研究及其灾害预防带来了新的挑战 ,Cheikh等研究了多种风暴潮情景对沿海建筑物的影响,造成风暴潮和洪灾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潮汐放大和飓风的加剧。
在气候变化上,西班牙坎塔布里亚大学环境研究所在未来海平面变化上提出, 风暴潮受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 。
波浪与风暴潮的相互作用对灾害的加剧十分显著, 波-潮相互作用也是一个研究热点 。
研究人员利用耦合模型研究了台风诱发的风暴潮和波浪形成的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台风强度或台风尺寸的增加,有效波高和风暴潮的最大值以及扩展的空间范围都显著增加,但当台风强度大于55 m/s或台风规模大于40 km时,波浪对风暴潮的贡献趋于饱和。
借助高分辨率观测及数值模拟, 海洋气象学未来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全球大洋对我国天气变化的调制;台风与海洋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的动力耦合;海面粗糙度(波浪、泡沫)的量化以及波-潮相互作用的研究;梅雨、季风、降水、台风等过程的预测。
论文全文发表于《 科技 导报》2021年第1期
百叶书店
为什么海洋探索如此重要议论文如下:
在地球上,海洋占据了71%的面积,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最早的生命起源于海洋,可以说海洋是人类的生命摇篮;
2、海洋里有丰富的水资源,负担着全球的水体循环系统运转,影响甚至决定了全球的气候变化;
3、海洋里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从全球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方面,提供了生物科学研究的标本;
4、海洋里有丰富的经济鱼类、藻类资源,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油脂、化工材料、物等等;
5、海底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深海锰结核的矿藏比例是一个几乎无穷无尽的宝藏,海底也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储量;
6、海洋自身的潮汐变化蕴含了几乎无穷的发电能源;
7、海洋运输是目前最有效率的运输方式之一,靠近海洋的港口城市一般都能得到快速发展;
8、海洋也是全球污染物的最终净化厂;
9、海洋蕴含风险.大型海啸、台风往往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
10、由于气候的变化,预计中的海平面上升将淹没许多沿海低洼城市,对人类潜在性的损失无可估量 。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
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地球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YXRS游戏人生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坐落在青岛市市中心天主教堂圣山的西山坡上,右临繁华的中山路,左边与著名的圣弥厄尔大教堂为邻,南面碧波荡漾的前海青岛湾,北依风景秀丽的观象山。研究所为德国歌德式建筑,她与天主教堂高低错落有致,色彩格调协调,形成一道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典型的青岛特色的亮丽风景线。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占地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研究所始建于1966年,是中国海洋仪器研究、开发、生产的中心。现有职工205人,科技人员121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82名。研究所设有专业研究室、省级重点实验室、信息资料室、实验工厂及从事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公司。研究所主要从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自动化技术、海洋环境污染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特别是海洋资料浮标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海洋仪器适用于军、民两用。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所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院市级科技进步奖25项,申请专利12项。研究所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研究所内有一个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下设海洋环境例行实验室、海洋水文气象仪器实验室、海洋环境污染监测实验室和数据分析实验室四个设备种类较齐全的实验室,能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领域的多种课题研究,能接纳近百名科研人员来室开展学术讨论、科学试验、编著科技论文和著作等学术研究活动。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为海洋环境、海洋灾害和海洋污染的发生机理、发展规律、现象观察、程度监测、综合防御和治理提供有效的预报、预警、防灾、抗灾和减灾用的海洋工程设备和测量仪器。实验室拥有上百台先进的仪器设备,象电动振动实验台、冲击碰撞台、摇摆台、压力罐、恒温槽、温盐槽等设备可进行各种环境例行试验,液相色谱仪、自外/可见/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等可进行海洋污染监测研究,是当前国际上的先进仪器,另外,有一个功能齐全的内部局域网可进行各种数据处理,种类齐全的常规海洋气象测试设备。研究所的目标是将实验室建成国内先进的可进行海洋污染监测和海洋仪器研究的综合性实验室。为了规范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研究所于2000年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研究所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我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主要内容是:海洋资料浮标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海洋自动台站监测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海洋气象仪器的研究和开发;海洋污染监测仪器仪表的研究和开发;海洋调查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军工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我所现目前正在承担国家863项目6项。主持4项:大型海洋环境多层监测浮标关键技术、海水化学耗氧量的臭氧法分析技术、微型质谱仪的研制与开发技术、光学方法现场实时测量海水中多种有机物技术;参研2项:海洋环境腐蚀能力现场监测技术;海洋光学浮标浮体和锚系研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研究所的领导意识到,要使研究所水平提高档次,使研究所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就必须研究世界上的先进技术,争取到高层次的研究课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走出去,请进来,从国际化合作的高度上去考虑问题。因此,近年来,研究所先后多次派技术人员到美国、俄罗斯等先进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并请俄罗斯的专家来所讲学,经过多次交流,现已同俄罗斯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中心签定了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共同合作开发研究合同,并计划派科技人员前望俄罗斯进行共同开发研究工作。地址:青岛市浙江路28号邮编:266001电话:传真:
1、环境科学 2、中国环境科学 3、环境科学学报 4、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改名为:环境工程学报) 5、环境科学研究 6、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7、环境化学8、自
海洋气象的物理和动力机制研究就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研究。 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主要包括: (1)小尺度的湍流、涡旋,海气界面的湍流影响海气热通量,进而影响海洋
1 本刊以报道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为主,重点刊载有影响的重要技术研发成果论文。内容主要涉及江河湖海、沼泽湿地等方面的高端科技论文,学科涵盖生物、物理、化学、地
① 江苏属于长江流域的33县是:太仓、昆山、常熟、吴县、吴江、沙洲、江阴、无锡、宜兴、武进、金坛、丹阳、丹徒、扬中、句容、溧阳、溧水、江宁、高淳、江浦、六合、仪
1.中国知网,CNKI,是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创办的,是国内最权威是学术期刊数据库,凡是知网收录的期刊一定是正规的,不被知网收录的期刊就不一定了。2.万方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