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墨迹小蜗牛
孙家鼐(1827—1909年) 寿县人。清末名相。咸丰九年(1859年)参加殿试时,被皇帝朱笔点为头名状元。光绪四年(1878年),受命授光绪帝读书,任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光绪十六年授都察院左都御使、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戊戌变法时,孙家鼐参与康有为创立的强学会活动。光绪二十四年,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掌管学务大臣,主持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后官至太子太傅。 柏文蔚(1876—1947年) 寿县人。早年与陈独秀在安庆先后组织励志学社和岳王会等反清组织。1905年,他率领岳王会南京分会全体成员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11年)任安徽都督兼民政厅长。1923年,奉孙中山之命,参加改组国民党的准备工作。他是国民党的“一大”、“二大”中央执行委员。1926年秋,任北伐军第三十三军军长。大革命失败后,曾积极从事反蒋活动。 方振武(1885—1941年) 寿县人。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1913年东渡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历任国民党第四军团总指挥、济南卫戍司令、安徽省政府主席等职。1929年,因反蒋被扣押,1931年获释。一年后,潜往山西组成抗日救国军,北上抗日。1933年5月,加入冯玉祥领导的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北路军总司令,在察哈尔东部地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被誉为“抗日名将”。此后,在蒋介石的胁迫下出走香港。1941年在广东被害。 朱蕴山(1887—1981年) 六安市人。早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讨袁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6年1月,出席国民党“二大”。随后,在安庆组建国民党安徽临时省党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朱蕴山通电反蒋,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受到通缉。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参与起义的领导工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与中国共产党长期真诚合作。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等职。 司徒越(1914—1990年) 寿县人。姓孙名方鲲,字剑鸣。1933年毕业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在郭沫若领导下的军委会政治部做抗日宣传工作。1940年后从事教育工作。1963年在寿县博物馆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司徒越的书法艺术独树一帜,饮誉中国书坛。其书法正、草、隶、篆、甲骨文、金文兼优,尤以狂草见长,形成了刚健豪放、婉转流畅的独特风格,为海内外所推崇。1976年他的书法作品被选送日本展出,并选入日本出版的《中国现代书道展》一书。此后又陆续在西德、芬兰展出,并传入美国、港澳等地。1987年又被日本收入《中国著名书家百人展》和上海出版的《当代书法家墨迹诗文集》。同年,《司徒越书法选》出版发行。曾发表《鄂君启节续探》、《关于芍陂始建时期的问题》、《草书獭祭篇》、《书法的结字与章法》等重要论文。
丘比特來來
孙叔敖(生卒年不详)寿县人。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英布(?一公元前195年) 六安市人。西汉诸侯王。英布少年时受黥刑(黥面),故又称黥布。陈胜起义,英布随鄱阳今吴芮起兵,勇敢善战,常以少胜多,为众军之最,并助项羽获得巨鹿大捷,被封为九江王。后英布叛楚归汉,又以“淮南之众”与韩信、彭越会师,形成垓下之围,致项羽全军覆没。汉兴后,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以六为都。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与英布齐名的韩信、彭越先后被刘邦以谋反罪杀害,英布恐祸将及身,遂举兵反汉,不久战败被杀。 文翁(生卒年不详)舒城县人。西汉景帝末年蜀地郡守。文翁重视教育,提倡“教化”,在成都创办学校,为汉朝开创了一代教育新风,使蜀地成为“天下模范郡”。汉武帝命天下郡国都要仿效蜀郡,设立学堂。汉代地方教育的提倡和建设,一直推文翁为首功。《汉书》称:“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周瑜(公元175—210年) 舒城县人。三国时东吴名将。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被孙策授为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后人因此称他为周郎。孙权继位后授周瑜为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国事。汉建安十三年,孙权授周瑜为大都督。时年9月,曹操举兵南下,周瑜与诸葛亮合谋,在赤壁火烧曹营,大获全胜,史称赤壁之战,由此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舒城现存有周瑜城、周瑜桥等遗址多处。 李公麟(1049—1106年) 舒城县人。自号龙眠居士,北宋著名画家,被推为“宋画第一”。他作画善用线描,运笔如行云流水,多不设色,人称“白描”,尤其擅长画马。苏东坡曾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在我国绘画史上,李公麟是位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作品甚多,仅《宣和画谱》所录的作品就有107件。1961年,被中国画院列为我国十大名画家之一。 元亨兄 弟喻仁,字本元;喻杰,字本亨。生卒年均不详。六安市人。元亨兄弟生活于明代末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兽医学家。兄弟俩所著《元亨疗马集》,刊行问世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全书集古代兽医之大成,内容丰富,诊疗精微,其针灸学更属兽医界独创,成为我国流传最广的兽医学巨著。在清代被收入《四库全书》珍藏,并传往海外。经后世兽医各家多次翻刻,增删类编,现在留世版本已达70余种。 孙家鼐(1827—1909年) 寿县人。清末名相。咸丰九年(1859年)参加殿试时,被皇帝朱笔点为头名状元。光绪四年(1878年),受命授光绪帝读书,任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光绪十六年授都察院左都御使、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戊戌变法时,孙家鼐参与康有为创立的强学会活动。光绪二十四年,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掌管学务大臣,主持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后官至太子太傅。 柏文蔚(1876—1947年) 寿县人。早年与陈独秀在安庆先后组织励志学社和岳王会等反清组织。1905年,他率领岳王会南京分会全体成员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11年)任安徽都督兼民政厅长。1923年,奉孙中山之命,参加改组国民党的准备工作。他是国民党的“一大”、“二大”中央执行委员。1926年秋,任北伐军第三十三军军长。大革命失败后,曾积极从事反蒋活动。 方振武(1885—1941年) 寿县人。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1913年东渡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历任国民党第四军团总指挥、济南卫戍司令、安徽省政府主席等职。1929年,因反蒋被扣押,1931年获释。一年后,潜往山西组成抗日救国军,北上抗日。1933年5月,加入冯玉祥领导的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北路军总司令,在察哈尔东部地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被誉为“抗日名将”。此后,在蒋介石的胁迫下出走香港。1941年在广东被害。 朱蕴山(1887—1981年) 六安市人。早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讨袁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6年1月,出席国民党“二大”。随后,在安庆组建国民党安徽临时省党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朱蕴山通电反蒋,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受到通缉。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参与起义的领导工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与中国共产党长期真诚合作。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等职。 司徒越(1914—1990年) 寿县人。姓孙名方鲲,字剑鸣。1933年毕业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在郭沫若领导下的军委会政治部做抗日宣传工作。1940年后从事教育工作。1963年在寿县博物馆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司徒越的书法艺术独树一帜,饮誉中国书坛。其书法正、草、隶、篆、甲骨文、金文兼优,尤以狂草见长,形成了刚健豪放、婉转流畅的独特风格,为海内外所推崇。1976年他的书法作品被选送日本展出,并选入日本出版的《中国现代书道展》一书。此后又陆续在西德、芬兰展出,并传入美国、港澳等地。1987年又被日本收入《中国著名书家百人展》和上海出版的《当代书法家墨迹诗文集》。同年,《司徒越书法选》出版发行。曾发表《鄂君启节续探》、《关于芍陂始建时期的问题》、《草书獭祭篇》、《书法的结字与章法》等重要论文。 洪学智 金寨县人。1913年生。1929年参加立夏节起义,同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排长、连长,团、师、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战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队长、支队长、副大队长、团长,苏北盐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副师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十三军军长等职。新中国建立后,任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孙大光 寿县人。1917年1月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为中共党员。新中国建立后,任大连海运学院院长,交通部计划司司长、副部长等职。1964年任交通部部长。1975—1985年任国家地质总局局长、地矿部部长。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三大后任中顾委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皖西籍将军名录(1955—1964年授衔,共108位) 上将:洪学智 中将:皮定均 杨国夫 李 耀 张贤约 陈先瑞 林维先 徐立清 陶 勇 梁从学 曾绍山 滕海清 少将(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世方 卜万科 于 侠 马琮璜 王凤梧 王远芬 王奎先 王海清 王德贵 方子翼 方升普 邓忠仁 吕仁礼 邬兰亭 刘健挺 刘善福 齐 勇 关盛志 孙仪之 杜 彪 严家安 苏焕清 李 发 李书全 李世安 李发应 李国厚 李家益 杨中行 杨以山 杨克武 杨银声 杨植亭 肖全夫 肖选进 吴宗先 吴诚忠 吴瑞山 何桂成 佘积德 余 明 余品轩 余嗣贵 闵鸿友 汪乃贵 汪少川 汪家道 宋 文 宋承志 宋维械 张 忠 张行忠 张希才 张宜爱 张贻样 张震东 陈 宏 陈 祥 陈发洪 陈伯禄 陈宜贵 陈鹤桥 林 彬 林乃清 周发田 周时源 胡继成 胡鹏飞 查玉升 赵 俊 赵遵康 桂绍忠 桂绍彬 顾 鸿 徐光友 徐体山 徐其海 徐国夫 高先贵 涂学忠 陶厘清 黄仁廷 曹广化 戚先初 康烈功 董洪国 程 明 程业棠 傅绍甫 傅春早 曾先池 詹大南 詹化雨 漆远渥 熊 挺 潘 峰
没蜡笔的小新
.战胜残疾的巴雷尼(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坚持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 希望 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2.比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生于巴黎一个医生家庭里.在他的儿童和少年时期.性格上好个人沉思.不易改变思路.沉默寡言.反应缓慢.不适应普通学校的灌注式知识训练.不能跟班学习.人们都说他心灵迟钝.所以从小没有进过小学和中学.父亲常带他到乡间采集动.植.矿物标本.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学到了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解释它们的初步方法.居里14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位数理教师.他的数理进步极快.16岁便考得理学学士学位.进入巴黎大学后两年.又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80年.他21岁时.和他哥哥雅克·居里一起研究晶体的特性.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1891年.他研究物质的磁性与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居里定律:顺磁质的磁化系数与绝对温度成反比.他在进行科学研究中.还自己创造和改进了许多新仪器.例如压电水晶秤.居里天平.居里静电计等.1895年7月25日比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结婚. 3.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生于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华沙.父亲是中学教员.16岁她以金质奖章毕业于华沙中学.因家庭无力供她继续读书.而不得不去担任家庭教师达六年之久.后来靠自己的一点积蓄和姐姐的帮助.于1891年去巴黎求学.在巴黎大学.她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地学习.经过四年.获得了物理和数学两个硕士学位. 居里夫妇结婚后次年.即1896年.贝可勒耳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现象.引起这对青年夫妇的极大兴趣.居里夫人决心研究这一不寻常现象的实质.她先检验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化学元素.发现了钍和钍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她进一步检验了各种复杂的矿物的放射性.意外地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纯粹的氧化铀强四倍多.她断定.铀矿石除了铀之外.显然还含有一种放射性更强的元素. 居里以他作为物理学家的经验.立即意识到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放下自己正在从事的晶体研究.和居里夫人一起投入到寻找新元素的工作中.不久之后.他们就确定.在铀矿石里不是含有一种.而是含有两种未被发现的元素.1898年7月.他们先把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没过多久.1898年12月.他们又把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进行了艰苦的劳动.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了四年.自己用铁棍搅拌锅里沸腾的沥青铀矿渣.眼睛和喉咙忍受着锅里冒出的烟气的刺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由于发现放射性.居里夫妇和贝可勒耳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比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逝世.年仅47岁.比埃尔·居里去世后.居里夫人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接任了她丈夫在巴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职位.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她继续放射性的研究工作.1910年.她和法国化学家德别爱尔诺一起分析出纯镭元素.确定了镭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她还测出了氡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系统关系.由于这些重大成就.又荣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仅有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居里夫妇亲自体验了镭的生理效应.他们曾不止一次地被镭射线烫伤.他们与医生一起研究将镭用于治疗癌症.开创了放射性疗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为了自己的祖国波兰和第二祖国法国.参加了战地卫生服务工作.组织X光汽车和X光照相室为伤兵服务.还用镭来治疗伤兵.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战结束后.居里夫人回到巴黎她创建的镭学研究所.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培养青年学者.晚年完成了钋和锕的提炼.居里夫人在无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从事了35年的镭元素研究.加上大战期间四年建立X射线室的工作.射线严重地损害了她的健康.引起她严重贫血.1934年5月她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实验室.并于1934年7月4日与世长辞. 居里夫妇一生淡泊.谦虚.不喜欢世俗的恭维与赞扬.不关心个人的名利与地位.在发现镭和提炼成功以后.他们不请求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他们向全世界公开他们的提镭方法.对他们花费十几年制备出来的.约值十万美元的一克多镭.全部交给了镭学研究所.不取分文.对美国妇女界捐赠给她的一克镭.也不据为私有.一半给了法国镭学研究所.一半给了华沙的镭学研究所.在将镭用于治疗癌症时.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商定.不要他们的发明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他们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人类从新发现中获得幸福.
shengxj214
朱德熙是汉语语法学界伟大的语言学大师,是一位富于开创精神的杰出学者,在中国语法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朱德熙在语法研究上以其独特的语法思想、科学的分析方法,深入地研究汉语语法现象,奠定了汉语描写语法的基础。他的丰富而深邃的语法思想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对汉语语法研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学术成就也让他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保加利亚、美国、法国、泰国、香港、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先后邀请他去讲学,做研究,出席会议。1986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他为推动汉语走向世界,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朱德熙长期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和古文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汉语语法研究、古文字研究及语文教育方面,并且为祖国的语言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在研究方法上,批判地吸收国外语言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研究工作中,不断为语言学研究开辟新途径。他着力运用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探讨汉语问题,带来了这个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其主要成果已被今天的语言学界普遍采用。1961年首先提出变换分析法,并且在国内最早运用这种理论来描写分析汉语句法。变换分析法源于美国描写语言学学家Z. Harris的理论,朱德熙在运用中根据汉语语法研究的实际需要加以改造发展,形成一套有关变换分析的理论,把汉语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了更多的语法规律,开拓了研究视野。1979年进一步提出和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弥补了分析变换法的局限,使语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方面前进了一步。1985年针对德· 索绪尔区分共时的和历时的语言研究方法对国内学界的消极影响,以自己的研究突破共时和历时的严格区分,将横向的各种方言之间的比较研究、纵向的古今语法之间的比较研究和对标准语的研究结合起来,使汉语语法研究走上了全方位的研究道路。在理论上,注重和提倡对具体语言事实和具体语法规律的描写分析,提出了关于词的语法功能是划分词类的本质依据等8个观点,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不仅适用于汉语语法研究,也适用于其他语言的语法研究。他与吕叔湘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年6月6日始在《人民日报》上连载,同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一书,对于纠正当时社会上语言使用的混乱状况,对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语法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语法讲义》一书,是系统地阐述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基本观点的一部专著。该书注重实用,分析描写细致深刻,是运用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分析汉语语法结构的一部力作。 在古文字方面,朱德熙对古文字的考释与研究常结合语法来进行,在分析古文字的字形、意义之外,还考察古文字的语法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战国文字的研究方面多有发明。另外他对甲骨文和秦汉文字也都有精深的研究。1950年代发表的《寿县出土楚器铭文初步研究》和《战国记容铜器刻辞考释四篇》,奠定了在战国文字研究领域中的突出地位。不少研究是针对传统误释的。考释古文字,不是任意选释,而是着眼于关键性字,既重字形也重文例,精确地揭示出字形演变的复杂过程,在语法上语义上讲得通。论述透彻精辟,超过了前人,为学者们普遍接受,不只把战国文字的研究水平,而且把古文字考释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一大步,对后人的影响极为深远。朱德熙考释过的资料包括楚简、楚帛书、汉竹简、玺印、陶文、盟书和铜器铭文等等。1970年代参加过马王堆1号汉墓遣策、银雀山汉墓竹书、马王堆3号汉墓帛书、望山楚墓竹简和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整理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发表了一系列有创见的学术论文。 在方言研究方面,尤为重视方言语法的调查研究,把方言语法研究同普通话语法研究相结合,提高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水平。
文文兔18
王英琦女。安徽寿县人。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作家班。历任麻纺厂及安徽省机械施工公司、省微波总站和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工人、干部、创作员,安徽省文联文学院作家,省作协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散文集《守望灵魂》、《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热土》、《漫漫旅途上的独行客》、《情到深处》、《我遗失了什么》等17部,短篇小说集《爱之厦》、《遥远而切近的爱》,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等。散文《我遗失了什么》获1987年全国优秀散文奖。个人介绍女,1954年生,安徽寿县人。当代著名散文家(一级作家)--安徽省文学院专业作家。1982年起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安徽省文联文学院作家,省作协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出版过《守望灵魂》、《求道者的悲歌》、《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热土》、《漫漫旅途上的独行客》、《情到深处》、《我遗失了什么》、《王英琦散文自选集》等十七部散文集。其中散文《我遗失了什么》获1987年全国优秀散文奖。并著有短篇小说集《爱之厦》、《遥远而切近的爱》等。她撰写的《书缘》刊登在《语文学习》1992年第3期,曾入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自读课本八年级下册《随鸟走天涯》。早年写过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由西影厂拍摄)。散文曾获全国及省级奖,曾被介绍到日本、印度及欧洲诸国,并被新出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国当代散文史》、《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等书列为专章介绍的中国少数几位重点散文家之一。创作上多年来坚持人文关怀和人道情感。在报刊多次撰文谈到中国文学的弊端。呼吁文学应向多学科交叉渗透,散文应打破传统单一的美文观,向人类文化的多极性、高阶美发展。注重散文作者人格的自我修炼及自我完善,提倡作家用整体人格与世界对话。折叠编辑本段成就近这些年又专攻太极拳、内丹功,曾获第六届国际太极拳联谊赛一等奖与风格奖。被《文学报》、《文摘报》等报刊誉为"中国第一个有武功的女作家"。另外,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蒋子龙曾以《文坛升起武星》为题,写过专稿。人生格言:为人性的纯洁、自由而奋斗!
zzyunicorn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孙家鼐(1827—1909年) 寿县人。清末名相。咸丰九年(1859年)参加殿试时,被皇帝朱笔点为头名状元。光绪四年(1878年),受命授光绪帝读书,任内阁学士
清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1818年2月26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社岗里。徐氏世居无锡,“力田读书”, 是一个比较贫苦的农民家庭。徐寿的祖父审发务农的同时兼作商
中日大东沟海战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殉国。战报奏闻北京,光绪帝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如果徐寿在世,他也应该会痛哭流涕:大东沟海战之前的丰岛海战
彭艳,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3],现任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海洋智能无人系
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乡村振兴工作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