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diandian100
中日大东沟海战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殉国。战报奏闻北京,光绪帝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如果徐寿在世,他也应该会痛哭流涕:大东沟海战之前的丰岛海战中,他亲手设计制造的「操江号」被俘,成为日军战舰。
徐寿,生于1818年,嘉庆当朝。
从人生经历来看,徐寿是个彻头彻尾的异类,但又像试图提前拯救中国的先知。在别人读四书五经时,他却说「以为无裨实用,弃去」——没什么鸟用,不读也罢。别人考科举,谋个仕途亨通,他却在无锡老家跟人大谈「数理化」,看外国人的科普读物,一门心思地钻研西方的奇技淫巧,做各类实验。
徐寿先是做了个小实验来验证光的折射和分色。做这个实验要三棱镜,手头没这些器材,外面也买不到,怎么办?徐寿拿出了珍藏多年的一个水晶图章,自己纯手工打磨出了一个三棱镜。再做实验,验出来光分了 7 种颜色。
这是徐寿做的光学实验。
「先生折纸为人,手握玻璃筒,纸人跳舞,不禁狂笑,莫名其所以然也」。这个折纸为人,纸人跳舞的实验,其实就是简单的摩擦生电,用玻璃棒的静电让纸人跳舞。
这是简单的摩擦生电实验。
折腾多年,徐寿等于亲手关闭了科举大门,但却意外打开了中国封建王朝时代的科学大门。
因有怪才,他被曾国藩相中,进入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他造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更可怕的是,他几乎是用纯手工的方式做的蒸汽机。随后,他又制造出中国第一艘明轮兵船「恬吉号」,从各方面碾压当时的日本。
日本在 1862 年制造了第一艘国产轮船「千代田号」,其马力不过 64 匹。而「恬吉」号的马力高达 392 匹,可以说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1868 年 9 月 15 日,「恬吉」号试航,曾轰动一时。两周后,曾国藩坐着这条船从上海去往南京,在当天的日记中,他开心地写道,「我们做的第一艘船不但速度快,还这么稳,太让人高兴了。」
1869年,徐寿设计并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螺旋桨轮船「操江号」。
在江南制造总局,徐寿领衔为中国建造了一批自主军舰。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测海」「威靖」「海安」等兵船,其中「海安」号兵船排水量 2800 吨,即使放到鼎盛时期的北洋水师,也仅次于两艘进口的铁甲巨兽「镇远」号、「定远」号。可悲的是,由于南洋水师保养技术太次,「海安」号使用了 6 年就出了大问题,最终不得不报废处理。
徐寿是中国第一个造出蒸汽机的人(1862年),也是造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的人(1865)年。但他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却是翻译和科普。
徐寿对当时的洋务运动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船坚炮利非常重要,但不能完全依赖洋人,要学,就得学到位,把技术也学到手。
所以,在 1867 年,曾国藩调他到江南制造总局当差时,他就提出了四个建议,第一个就是翻译西方书籍。
但在当时,没有人认同他的观点,洋务运动的核心看起来也更像是“船坚炮利”的皮毛之学。直到徐寿造够了轮船,曾国藩最终同意他翻译西方著作。
徐寿的翻译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作为一名野生翻译家,徐寿反而摸到了化学元素的翻译门道,在翻译《化学原鉴》时,他将其中 36 种元素都做了翻译,而且翻译得十分到位,我们化学课本上出现的好些中文化学元素就是他的杰作。 徐寿的翻译原则是:译其意殊难简括,全译其音苦于繁冗。今取罗马字之首音,译一华字,首音不合,则用次音,并加偏旁以别其类,而读乃本音。 也就是说,先找罗马字的首音节,找个对应的汉字,如果首音节找不到对应的汉字,就用第二个音节,然后再用偏旁对这些元素进行分门别类。 举个简单的例子,钠元素,罗马字是 natrium ,取第一个音节「 na 」,翻译出一个字,如「内」(古同「纳」),又因为钠是碱金属元素,就加上「钅」字旁,这就成了元素「钠」的中文译名。 这种元素的译名原则是徐寿首创,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发扬光大。1950 年中央政务院学术名词委员会颁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元素的命名用字,以谐声为主,会意次之,但应设法避免同音字」。在元素一章中又规定:「元素的名称,用一个字表示。在普通情况下为气态者,从气;液态者,从水;固态非金属元素从石。」这其实就是对徐寿翻译命名原则的继承和发扬。
翻译之外,徐寿也搞科普。为了帮助更多中国人了解科学,他与人合作开办了格致书院,不教四书五经,只讲近代科学知识。
而他自己也用行动告诉世人,我就是大清科学界的扛把子。
1881 年 3 月 10 日,英国著名科学杂志《NATURE》上出现了一篇题为《声学在中国》的文章。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伯努利理论的假设是:声波在从受到管的约束到不再受管的约束力这一变化,是在波动系统离开管口的那刹那突然发生。很显然,伯努利理论与实际情况发生了偏差……这个鲜为人知的事实的证实,竟是来自那么遥远的中国,而且是用那么简单的实验手段获得的,这是很有意思的。」
1881年徐寿论文刊载
文章中所说的伯努利理论,是瑞士物理学家丹尼尔·伯努利在 1726 年首先提出的,他论证得出,在水流或气流里,如果速度小,压强就大,如果速度大,压强就小。
这个理论曾经颠扑不破,但后来人们发现它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为此,许多西方科学家做了大量精密实验,试图修正这套理论。
直到徐寿一篇《考证律吕说》问世,西方学者才发现,原来困扰了他们上百年的问题,竟然被一名中国学者用那么简单的实验方法解决了。
于是,《NATURE》杂志上才刊登了这篇文章,徐寿又一次成为了时代的先锋。
徐寿是那个时代的爱国者,他对中国未来的关心早早就发了韧,并且影响至今。
只是在那个时代,徐寿总是异类。造出第一艘轮船后,同治皇帝赐给他一张匾额,上书“天下第一巧匠”,殊荣再高,也不过一介匠人。
《清史稿》对徐寿的评价是,「寿狷介,不求仕进,以布衣终」。
贴一个知乎上的专栏,这是目前看到的关于徐寿最详细、写得最有可读性的资料。
网页链接
心菲殿下
这个人就是徐寿,当时的中国因为闭关锁国的政策,技术很落后,徐寿凭借着自己以往对工艺制作的研究以及外国蒸汽机的图片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徐寿的出生和家庭条件都不好,是农民出身,本事是没有条件接触到这些高超技术的,他能成为中国蒸汽机第一人,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徐寿虽然因为家庭问题,从小没有条件去学堂学习,但是他热爱知识,一直坚持靠自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通读了很多历史地理名著,也对数学和天文等科技类的书很有兴趣,加上他们家族出了很多能工巧匠,他受祖辈的熏陶,对工艺方面很有天赋。
终于在机缘巧合之下他认识了华蘅芳,在科技方面给了徐寿很多帮助,也引领他走进了科技之路。他们一起去上海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一起搞科学,眼界也大大提高了。在洋务运动的时候,在曾国藩、李鸿章提倡培养科技人才,带动中国科技发展时,他们得以有机会施展才华,还在他们手下担任了技术顾问的职位。
但是以当时中国的环境,徐寿想制造出蒸汽机还是很困难的。因为中国的技术太落后,而外国人也不愿意把技术传给中国人,他们通过书中留下的蒸汽机图片来想像蒸汽机的制作工艺。
庆幸的是在他们的努力钻研之下,徐寿带领几个技术人员,只花了三个月的时候就研制出了第一台蒸汽机,并且这台蒸汽机的功能并不比国外的蒸汽机差,是我们中国科技进步的象征。
徐寿能制造出蒸汽机并不是偶然,一方面是他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不放弃学习,一方面是爱国的决心,为了给国家整一口气。
panasoniccz
因为徐寿家乡有许多的能工巧匠,使得徐寿很早就接触到了机械制造的工艺。后来徐寿还进入了安庆内军械所担任技术顾问,使徐寿见识到国外的先进技术。最后徐寿仅凭《博物新编》上蒸汽机的概图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
王小虎呦
1)钱学森:航天与导弹专家2)袁隆平:水稻专家3)李四光:地质学家4)邓稼先:核物理学家5)华罗庚:数学家6)张孝骞:医学家7)朱光亚:物理学家8)吴文俊:数学家9)李国杰:计算机专家10)黄伯云:材料学家王琎,分析化学家、教育家。是我国近代分析化学和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毕生致力于理科和师范大学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培育了中国几代科学技术人才。他还长期从事化学史的研究工作,是用分析实验结果为依据并与历史考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化学史的开拓者之一。候德榜,著名化工专家,字致本。1890年8月9日生于福建省闽候县坡尾乡一农民家庭,1974年8月26日卒于北京。190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教会办的福州英华书院,1910年考取清华留学预备学堂高等科,1913年以全部功课十科均满分完成预科学业并公费派往美国留学,191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专业、191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21年10月回国后出任中国化工工业开拓者范旭东开办的天津塘沽碱厂总工程师。建国后,1951年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今中科院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副主席。1963年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候德榜一生功绩卓越,为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是中国近代化工工业的奠基人,世界制碱权威。他一生共获20多项荣誉。撰写过《manufacture of soda》、《从化学家观点谈原子能》、《制碱工学》等10余部著作,发表过60多篇论文,被范旭东称为“国宝”,其塑像立于北京化工大学院内,为后人共仰。邱宗岳,化学教育家,南开大学化学系的创始人,理学院的奠基人之一。他将南开大学化学系办出了特色,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实验训练,为国家培育出大批科技人才。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殷 常 符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 寿,在近代中国,化学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成果。其首功徐寿,江苏无锡人,一八一八年出生于一个中等地主家庭。五岁时死了父亲,家庭经济性况不像一般地主那样富裕,这使徐寿不能顺利的走上科举仕途的八股文,开始研究所谓格致之学。徐寿开始学习化学知识大概是一八五五年后一、二年之内。他来到上海之后,看到了当时由教会办的墨海书馆出版的《博物新编》一书(一八五五年出版),书中记氧气、氢气、等化学知识,从这本书里,徐寿学到了初步的化学知识。徐寿从上海回到无锡后,亲手做了一些仪器开始进行化学试验,他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动手作试验,所以他的化学知识比起同时代的人,要丰富得多。他不仅试验了《博物新编》所载的方法,还能举一反三,做出书上未有的试验。一八六二年,他被请到安庆,与华蘅芳等人共同努力,造出了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一八六七年被调到江南制造局,从此一直到他逝世,在那里担任了十七年编译工作。徐寿除了译书之外,还发起成立了一个“格致书院”,向听讲的人做氧气、氢气试验,徐寿主持这一书院,这为我国的化学事业做了一些先驱工作。徐寿的两个儿子徐建寅、徐华封,在他的影响下也都成为化学工作者。在半殖民地半封的中国,化学能有这么一点基础,与徐寿的启蒙工作是分不离的。据载,黎寿共译成十三部书,其中以化学译著为主,如:《化学鉴原》、《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篇》、《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物体遇热易改说》等。除此之外,他还发表了一些科学论文。徐寿的这些译著和论文。对我国近代化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首先是化学基本物质命题方面,从徐寿所著的书开始,我们有了一套系统元素名称。今天通用的元素名称基本上就是采用了那时决定下来的原则。因为西方拼音文字和我国的方块汉字,造字的原则上具有本质的区别,大部分的化学原素在我国的语文里没有现成的名称可用。在徐寿之前,一些最著名的元素,如金、银、铜、铁、等,早以采用我国原有的名称;一些习见的气体如养气、轻气、等,则没有造成新字而是根据它们的性质来命名的,可是到徐寿译书的时代,元素以经有了六十四种,据性质命名的方式巳经不行了。因此,徐寿巧妙地应用西方文字第一音节而造新字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大约在一八七0年以后一、两年内,由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一书,首先印出中文化学元素表。绝大部分金属元素名称,如钠、锰、镍、钴、锌、钙、镁等最初都 是《化学鉴原》中使用的,一直保留到现在未改变。徐寿应用取音的原则,为我国元素名称奠定了基础,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功绩。除了为元素名称奠定基础外,徐寿的贡献还在于介绍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在此以前,介绍的只是零星的化学常识,不成系统。徐寿所译的化学书,全盘把近代化学的主要部分都传入了我国。最早出版的《化学鉴原》是一部研究普通化学的书。论证基本理论和重要元素的性质。《化学鉴原补编》是一部专门有机化学的书。《化学考质》则专讲定性分析。《化学求数》是讲定量分析。《物体遇热易解说》是物理化学的初步知识。再加上徐建寅译的《化学分原》和汪振声译的《化学工艺》可以说这八部书概括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徐寿系统的传播了新的化学知识,不仅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日本也派克枊元前光来学习。
夏初哥哥
在清末,科学牛徐寿,后世代人说,这就像牛人一样,因为它建造了清朝的第一艘军舰,并建立了第一所科学技术学校。
这孩子从小就很聪明他不仅喜欢手工制作,而且对各行各业都很在行。他经常发表一些独到的见解,邻居们一见面就会吹嘘我没想到的是,在所有人眼里,人家的孩子考不及格,甚至考不及格。然而,如果范进也像他们一样,一辈子都在科考中度过,他就不是清末第一人了。
不知道在只进行科举考试的时候,他甚至用这种力量放弃了科举考试,转而实际应用。四本书和五本经典读的书很少。同样,《诗经》,《春秋》,《汉书》,依此类推。其他人阅读《所谓彝族在水边》当他们读故事时,实际上是在阅读山脉,产品和地理变化,以及数学,天文学和日历,物理学,气质,医学等。只要他们认为它们有用,就没什么可尝试的。根据本书的原理,他自己的学术表现也使自己成为了指南针,象限和接收器。
一双眼睛扫过人群这个人不是别人。是清朝的华依伦他在为儿子华菊芳找一个玩伴,就是和他一起看书、玩耍、上厕所徐守和他一起去了。他比花芳芳大15岁。不料,他们后来见面了在浩瀚的清朝,终于有了一个会讲科技的人。
翻译17年来,他翻译了13部作品,包括6部现代西方化学著作(63卷)、化学取证、化学质量检测、化学计数等。他将近代西方化学引进中国,并将第一批化学教材带到近代中国。
关于为什么科技论文不能以视频的形式来表达的问题,我的看法如下:论文是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可以说在我们的出版行业是一种固定的格式。至于视频辅助说明的话,那应该是另外
关于为什么科技论文不能以视频的形式来表达的问题,我的看法如下:论文是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可以说在我们的出版行业是一种固定的格式。至于视频辅助说明的话,那应该是另外
视频编辑是先用摄影机摄录下预期的影像,再在电脑上用视频编辑软件将影像制作成碟片的编辑过程。下面是由我整理的视频编辑技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论视频编辑中声音的处
视频编辑是先用摄影机摄录下预期的影像,再在电脑上用视频编辑软件将影像制作成碟片的编辑过程。下面是由我整理的视频编辑技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论视频编辑中声音的处
清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1818年2月26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社岗里。徐氏世居无锡,“力田读书”, 是一个比较贫苦的农民家庭。徐寿的祖父审发务农的同时兼作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