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2209800L
1、最年轻的偌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2、作品列表如图所示。
3、生于1913年11月7日,1960年逝世,享年47岁。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年),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作家之一。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smile筱123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LawrenceBragg,1890年—1971年),英国物理学家,是著名物理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的儿子,25岁时就获得诺贝尔奖,是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
劳伦斯·布拉格和他父亲在1915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后又合写了许多关于晶体结构的科学论文:《结晶状态》(1934年),《电学》(1936年),《矿物的原子结构》(1937年)。
劳伦斯·布拉格后来的主要兴趣是应用X射线分析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这项工作先是在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进行,后来他在皇家研究所戴维-法拉第实验室时继续了这项研究。这项研究获得了巨大成功,第一次确定了生命物质极其复杂的分子结构。
劳伦斯·布拉格年仅25岁时就荣获了诺贝尔奖,他是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1965年12月在斯德哥尔摩特意举行了庆贺他获得诺贝尔奖五十周年典礼。
亨利·布拉格和劳伦斯·布拉格在1913年—1914年的工作中创立了一个极重要和极有意义的科学分支——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如果说劳厄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从而证明了X射线的波动特性,那么,利用X射线系统地探测晶体结构,则应归功于布拉格父子。
这项成果受到了科技界极大的关注,在他们成果发表之后的第三年即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就证明了这一点。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和他的父亲威廉·亨利·布拉格通过对X射线谱的研究,提出晶体衍射理论,建立了布拉格公式,并改进了X射线分光计。父子二人共同获得19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小猴小吃货
一、中国的科学文化与西文的科学文化背景不同 这是大多数中国人能够理解的事实,先不说中国的科学本身,先说中国的教育本身,学生一定要听老师的,下级要听上级的,长期的这种思想教育,不可能让后代有变异的思想,没的变异的思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思想进步,所以中国这个国家稳定发展了多少年,而 诺贝尔奖要求在短时间内对科学有巨大进步的要求;再说中国的科学本身,无论是易经学说,还中国的中医理论,还是中国的经络系统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本身,都没有西方科学严密,西方人说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中国人用金、木、水、火、土学说相对应,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人做的科学是笼统,只知道这样做,确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西方科学严密,而 诺贝尔奖是按照西方科学标准评选的,一句话它不是中国人设的,如果是按照中国人的科学标准发放,西方也得不到,因为中国的科学才是从物质的基本粒子研究出发的。事实上中医的经络系统就是基本粒子的信息通道,金、木、水、火、土就是基本粒子构成的光子信息,世界本为空就是这里根本 就没有基本粒子----光子,物质的温度是绝对零度,当光子到的多了,物质才形成了,物质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只是西方人没有完全读懂中国这本科学的书,特别是人医中的经络系统,人活着的时候,有人的信息系统,一旦人死了,信息系统发上结束,西方人非要用解剖找经络系统,当然找不到。二、中国的媒体因素 在近代时期,中国国人没有诺贝尔奖,中国的各种媒体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天是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学习导向,受各种信息的影响,特别是孩子,在思想形成过程中,孩子的思想形成影响一生的生活,当前各种新闻,都是在报道领导的工作、而很少报道科学家们的人和事,让孩子一听都是领导做什么事,做什么贡献,于是让孩子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领导重要,长大我要当领导,绝大多数的孩子心中想当领导,又会有多少孩子心中相当科学家呢,相反,中国的各种媒体,用相当大的比例,只报道生活事实,用更多时间报道科学家的人和事,让中国人孩子天天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是科学家的人和事,孩子接收到的光子信息都科学家们的事,孩子的思想形成就是想当科学家,一生从事科学研究,从事的人多了,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就加大了。另一个,媒体为了收视率,用很多精力,迎合民众心理,用明星效应在各媒体上,让孩子都去迷恋明星,让孩子心中从小有一种想当明星的愿望,又会有多少孩子心中相当科学家呢,社会各界只想让诺贝尔奖的重任落在教育者、老师的头上,而自己做着相反的工作,怎么能拿到呢,绝不是中国人无能,而是中国的本土散发着非科学的光子信息。三、中国的经济实力因素 我们分析事物要事实求是,中国的本土经济实力也是造成中国本土科学家至今没有拿到诺贝尔奖的直接原因。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注意: 在1957年,荣获物理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当时都还没有加入美国籍。他们两人的获奖名单后面加注的国籍是中国(China)。不过至今还没有中国人在祖国直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已经反复论证并预测,在十年之内,这个局面就会彻底改变。我可以帮助你,你先设置我最佳答案后,我百度Hii教你。
shangbabayue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简介- -1,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1939-1907) �法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1939-1907)法国诗人,原名勒内·弗朗索瓦·普吕多姆。生在巴黎一个工商业者家庭,父亲是工程师。苏利·普吕多姆自小聪颖好学,但由于健康原因未能入大学深造。早年当过职员、工程师、并从事过法律工作后转入诗歌创作。坚实的科学修养使他想沟通诗与科学;而强烈的哲学兴趣,使他更想从哲学思考中捕捉灵感,提炼诗的主题。 60年代前后曾参加帕尔纳斯派诗歌运动,并成为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帕尔纳斯派是由一些标榜"为艺术而艺术"的高蹈派诗人组成的,是象征派的先驱。这扔诗人在艺术上主张远离现实,冷静、客观,抑制个人感情的直接抒发。 1865年,苏利·普吕多姆发表第一部诗集《韵节与诗篇》即露头角,引起诗坛重视。此后发表的诗集《孤独》(1869)、《徒劳的柔情》(1875)是抒情气息较浓的两部代表作,主要抒写孤寂的心境,失恋的爱情,充满忧郁的情调。但更受知识界赞赏的是两部哲理诗集《正义》(1878)和《幸福12首诗歌》(1888),诗集主要探讨人类意识与现代社会的冲突,有说教成分,比较晦涩难懂。此外,他还有诗集《考验》(1866)、《战争印象》(1870)、《法兰西》(1874)、《棱镜》(1886)、《诗的遗言》(1901)和散文著述《散文集》(1883)、《诗的考察》(1892)、《从巴斯卡得到的真信仰》(1905)。1900至1901年,他编辑出版了《苏利·普吕多姆诗文集》。 苏利·普吕多姆的诗歌长于提示人心灵演算的隐秘、幽微的感受和体验。更长于分析,无论是灵感诗还是哲理诗,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他创作上的成就,188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01年,瑞典学院为了“特别表彰他的诗作,它们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 �代表作 �诗集:《韵节与诗篇》、《孤独》、《徒劳的柔情》、《正义》、《幸福12首诗歌》等等 �2, 1902年 �特奥多尔·蒙森(Theodor Mommsen 1817-1903) �德国特奥多尔·蒙森(Theodor Mommsen 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生于德国的的席莱苏维格(当时属于丹麦)的伽尔丁。父亲是乡村牧师,母亲是教师。在家庭的影响下,蒙森自小便喜欢和熟悉古罗马史。1938年考入丹麦的基尔大学法律系。1842年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843年,蒙森接受丹麦国王的奖学金,前往意大利,从事古罗马法律的考察研究工作。1847年返回祖国,应聘到莱比锡大学任法学教授,后因发表攻击俾斯麦的演说,1850年 被解聘。1852年在瑞士苏黎世大学担任罗马法教授;1854年转至布雷斯劳大学任教;1858年担任柏林大学古代史教授,并应柏林皇家学院之聘,主编期刊《文典》。1874年,再次被聘为莱比锡大学教授。1873至1882年,任德意志帝国国会议员,在议会中,他以自由派领袖的身份经常发表演说,抨击俾斯麦的国内政策,曾因“诽谤罪”受到司法机关传讯。蒙森为表示抗议,愤然退出议会。 蒙森的主要成就是对古代罗马历史的研究。五卷本《罗马史》(1854-1885,第四卷未完成)是他积30年的努力得以完成的史学巨著。渊博的学识和民/主主义的信念,使他能以新的光辉烛照这个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他热烈赞扬富于民/主精神、奖掖科学、艺术的凯撒,而把庞掊只看作一个善于练兵的低级军官。在展示古罗马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风俗习惯方面,这部巨著具有百科全书般的广度。作品文笔洗炼,叙事生动,富于戏剧性,人特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罗马史》的巨大成就,为作者赢得极高声誉,俾斯麦曾手持这部书对作者说:“尊著《罗马史》我拜读再三,你看,封皮都快要磨破了。” 蒙森的重要著述还有:《意大利南方方言》(1850)、《罗马编年史》(1859)、《罗马铸币史》(1860)、《民法集》(1866-1870)、《罗马公法》(1888)、《罗马刑法》(1899)等,由他主持编纂的《拉丁铭文大全》(16卷,1867-1959)不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为此书所写的序文被公认为现代最精彩的拉丁散文之一。 1902,由于他是“现存的最伟大的历史写作艺术大师,特别要提及他的里程碑著作《罗马史》”,蒙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认为,《罗马史》“既有完整而广泛的学术价值,又有生动有力的文学风格……他的直觉能力与创作能力,沟通了史学家与诗人之间的鸿沟。”(颁奖辞) ��代表作 著作:《意大利南方方言》、《罗马编年史》、《罗马铸币史》、《民法集》、《罗马公法》、《罗马刑法》、《拉丁铭文大全》等 �3, 1903年 �比昂斯腾·比昂松(Bjornstjerne Bjornson 1832-1910) �挪威比昂斯腾·比昂松(Bjornstjerne Bjornson 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社会活动家。出生于挪威北部克维尼的一个牧师家庭。从小就喜爱挪威的古老传说和民间故事。1852年,比昂松考入皇家弗里德里克大学。1855年为《莫尔根布雷德报》撰写文学戏剧评论,并与易卜生等人接触。1866至1871年担任《诺斯克福报》编辑,积极传播民族文化,宣传民族独立的思想。他和易卜生等人坚持用民族语言写作,采用民间传说作为创作题材,努力发展植根于本土的挪威现代文学。 比昂松的文学创作甚丰,在戏剧方面成就最大。1857年,他接替易卜生任卑根国家剧院的编导和经理。他的时期剧本大多继承了民间创作的优良传统,如《战役之间》(1857)、《西格尔特恶王》(1862)、《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1863)等,这些剧和易卜生早期历史剧一样,曾轰动一时。 1865至1867年,他主持克里斯蒂阿尼亚剧院。70年代,由于受勃兰兑斯的激进思想影响,比昂松参加了实际斗争,并周游各国作考察,创作了许多反映当代问题的社会剧,著名的代表剧作有《破产》(1875)、《主编》(1875)、《皇帝》(1877)、《挑战的手套》(1883)、《人力难及》(1883)及其续篇(1895)等。在这些剧本里,比昂松以尖锐的笔触、现实主义的手法,抨击了资产阶段,在挪威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比昂松在诗歌与小说方面成就也很突出。大学期间就开始写诗,大部分诗歌收在《诗与歌》中,他晚年创伤的诗《是呵,我们热爱这块土地》已成为挪威国歌的歌词。他的小说主要有《阿恩尼》(1858)、《快乐的男孩》(1860)、《渔家女》(1868)、《库尔兹的家产》(1884)、《上帝之道》(1889)等,这些作品使作家成为“当代的写实大师”(颁奖辞)。 比昂松和易卜生既是文坛上的挚友,又是儿女亲家。在挪威文学史上,比昂松与易卜生齐名。1903年,为了“颂扬他的高贵、宏伟和才华横溢的作品,它们往往以新颖的灵感和少有的纯洁精神而著称”,比昂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10年4月26日在巴黎病逝。 � 代表作 剧本创作:《战役之间》、《西格尔特恶王》、《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等 ��� 小说:《阿恩尼》、《快乐的男孩》、《渔家女》、《库尔兹的家产》、《上帝之道》等 �4, 1904年 �何塞·埃切加赖·依·埃伊萨吉雷(José Echegaray y Eizaguirre, 1832-1916) �西班牙何塞·埃切加赖·依·埃伊萨吉雷(José Echegaray y Eizaguirre, 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和诗人。生于马德里,其父曾在地方学术机构担任过希望研究教席。埃切加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马德里土木工程学校后担任该校数学教授,同时热衷于政治经济学,并对戏剧属于了兴趣。在未成为戏剧家之前即以数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著称。他曾担任过西班牙商业、教育和财政大臣及西班牙语言学院和自然科学院院士。1874年退出政界后,专门从事戏剧创作。他的第一部剧作《单据簿》在马德里著名的阿波罗剧院公演,获得成功。以后的30多年里,他相继创作了一百多部风格迥异的剧本,成为西班牙戏剧史上少有的多产作家。主要作品有《仇者之妻》(1874)、《剑把》(1875)、《不是疯狂,就是神圣》(1877)、《火柱和十字架》(1878)、《伟大的牵线人》(1881)、《两种义务的冲突》(1882)、《不安的女人》(1904)等,其中的《不是疯狂,就是神圣》和《伟大的牵线人》是他的代表作。 埃切加赖的戏剧,内容丰富多采,风格独特清新。他的戏剧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起因、发展和结局都合乎情理,但在浪漫主义的夸张中往往带有感伤色彩和脱离现实的倾向。他的剧作道德感异常突出,令人赞佩,他特别善于把握观众的情绪,以强烈的表现力和戏剧效果吸引着观众。他的戏剧被公认为西班牙后期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认为它恢复了黄金时代的西班牙戏剧,人们尊崇埃切加赖为国家戏剧诗最光辉时代的革新才。”(颁奖词) 1904年,“由于他的剧作的独特的新颖风格,复兴了西班牙戏剧的伟大传统”,埃切加赖同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同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 《仇者之妻》、《剑把》、《不是疯狂,就是神圣》、《火柱和十字架》、《伟大的牵线人》、《两种义务的冲突》、《不安的女人》等。1904年 (与上同获)�弗里德里克·米斯特拉尔(Frédéric Mistral,1830-1914) �法国弗里德里克·米斯特拉尔(Frédéric Mistral,1830-1914)法国诗人。生于罗纳河口省的马雅纳,该地属古代的普罗旺斯地区。美丽的故乡陶冶和孕育了他的诗情,诗人从小深受普罗旺斯母语和当地习俗影响,并以普罗旺斯语进行创作,歌颂故乡美丽的山川风物和古老文化。 米斯特拉尔在艾克思普罗旺斯学院取得法学学位之后,便致力于诗歌创作。1852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普罗旺斯》,此后用了7年时间创作了长诗《米洛依》(1859),从而赢得了世界声誉。 继《米洛依》之后,米斯特拉尔又出版了一部英雄史诗《卡朗达尔》(1866)、诗集《日历》(1867)、《黄金岛》(1876)、叙事诗《奈尔特》(1884)、诗剧《让娜王后》(1890)、叙事诗《罗纳河之诗》(1897)、叙事诗集《油橄榄的收获》(1912)等。此外他的作品还有《新普罗旺斯字典》(1879-1886)、回忆录《我的一生---回忆与故事》(1906)等。这些“作品犹如一座高大不朽的纪念碑,用以荣耀他所钟爱的普罗旺斯”(颁奖词)。 普罗旺斯语本是沉寂已久的古老语言,如今由于诗人的努力,它又变为活生生的文学,这是当时欧洲文坛的一件大事,而米斯特拉尔为复兴普罗旺斯文学所做的巨大贡献,使他成为普罗旺斯文化的杰出代表。为了表彰他的创作成就,法兰西学院曾四次向他颁奖,法国文学院授予他荣誉十字勋章。1904年,由于“他诗作的新颖的独特性和真正的灵感,忠实地反映了自然景色及其人民的乡土感情”,米斯特拉尔与西班牙的埃切加赖,同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 诗创作:《卡朗达尔》、《日历》、《黄金岛》、《奈尔特》、《让娜王后》、《罗纳河之诗》、《油橄榄的收获》等 ��回忆录:《我的一生---回忆与故事》5, 1905年 �亨利克·显克维奇(henryk Sienkiewicz,1846-1916) �波兰亨利克·显克维奇(henryk Sienkiewicz,1846-1916)波兰作家。生于距华沙不远的伏拉·奥克热雅村。中学毕业后,他按照母亲的意愿,考入华沙高等学校的医学院,一年后转入他喜爱的文学系。1871年,当沙俄政府将华沙高等学校改为华沙帝国大学时,他为了表示抗议,没有参加毕业考试便愤然离开了大学。在大学期间,显克维奇就开始了文学活动。1872年,他以李特沃斯的笔名在《波兰报》等报刊上发表讽刺小品和政/论,同时出发了描写大学生生活的中篇小说《徒劳无益》。1876年至1878年,显克维奇经英、法到美国访问,《旅美书简》便是这次旅行的观感。 1876至1882年间,显克维奇发表了《炭笔素描》(1877)、《音乐家杨柯》(1879)、《天使》(1880》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反映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命运,并寄予深切的同情。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堪称波兰现实主义小说的杰作。 18883年,显克维奇开始转向历史小说的创作。他连续发表了描写波兰17世纪历史事件的三部曲:《火与剑》(1884)、《洪流》(1886)、《伏沃窦约夫斯基先生》(1889)。三部曲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映。瑞典著名学者奥·威尔森高度评价说:“直到显克维奇,波兰史诗才真正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继三部曲之后,显克维奇又发表了著名的历史小说《你住何处去》(1896)和《十字军骑十》(1900)。《十字军骑士》描写了15世纪初为波兰人民反抗十字军骑士团侵略和英勇斗争。《你往何处去》则被誉为“反映古罗马社会的杰作”和“真正的基/督/教/史诗”而风靡欧美文坛,是19世纪发行超过百万册的少数小说之一。1905年,“因为他作为一个历史小说的显著功绩”,显克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显克维奇移居瑞士,组织“波兰战争牺牲者救济委员会”,并担任该会的/主/席。1916年11月15日病逝于瑞士。1924年10月,他的灵/柩被波兰政/府运回华沙举行国/葬。 代表作 《炭笔素描》、《音乐家杨柯》、《天使》、《火与剑》、《洪流》、《伏沃窦约夫斯基先生》、《你住何处去》、《十字军骑十》、《十字军骑士》等。6, 1906年 �乔·卡尔杜齐(Giosueé Carducci, 1835-1907) �意大利乔·卡尔杜齐(Giosueé Carducci, 1835-1907)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生于韦西利亚,父亲是医生,秘密革命团体烧炭党的成员。卡尔杜齐自幼聪颖好学,熟悉古罗马和意大利文学。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比萨师范学院后,受聘于中学教书。同时组织了一个以反浪漫主义为宗旨的文学团体。1860,他被举荐到博洛尼亚大学主讲修辞学。 青年时代,卡尔杜齐深受马志尼、加里波第资产阶段革命家的影响,早在50年代出版的诗集《声韵集》中即鲜明地表达了民族复兴运动的思想。早期诗集《青春诗钞》(1871)、《轻松的诗与严肃的诗》(1861-1871)颂扬了法国资产阶段革命,谴责外来的侵略和封建专制,抒发了诗人渴求民族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强烈感情。著名长诗《撒旦颂》完成于1863年,1865年发表)歌颂撒旦的叛逆精神,严厉抨击教会势力扼杀自由和理发的罪恶,赞美人的理发和物质精神对宗教的胜利和人世生活的欢乐。 187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以后,卡尔杜齐反叛精神渐趋温和,政治上日趋保守,加入了君主立宪派的先烈,当选为意大利王国议会参议员,他的诗歌也渐失往日的锋芒。诗集《新诗钞》(1861-1887)、《蛮歌集》(1877-1889)、《有韵的诗与有节奏的诗》(1887-1898)等大都逃避现实,吟咏自然风光,追忆青春和爱情的欢乐。在艺术上,袭用古希腊、罗马诗歌的韵律,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显露出颓废主义的情调。 卡尔杜齐还是一个著名的文艺批评家、语言学家,著有《早期意大利文学研究:行吟诗人和骑士诗歌》、《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等专著和一系列见解精辟的学术论文。 1906年,“不仅由于他渊博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因他杰出的市场信息所特有的创造力、清闲的风格的抒情的魅力”,卡尔杜齐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7年逝世,身后有《卡尔杜齐全集》20卷。7, 1907年 �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 �英国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印度孟买人,父亲曾是孟买艺术学校教师,后任拉合尔艺术学校校长和博物馆馆长。吉卜林6岁时被送回英国受教育,17岁中学毕业返回印度,父亲为他在拉合尔找了份工作,担任拉合尔市《军民报》副编辑。由于工作关系,他游篇印度的风土人情以及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生活有相当透彻的了解。 1884年9月,吉卜林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短篇《百愁门》,从此便不断发表诗歌和短篇小说。吉卜林早期较出名的有诗集《机关打油诗》(1886)、短篇小说集《山的故事》(1888)和《三个士兵》(1888)等。这些作品风格清新自然,生动展现了印度的风土人情,曾使当时英国读者耳目一新。 90年代到本世纪初是吉卜林创作鼎盛时期。他的诗集《营房谣》(1892)、《七海》(1896)以豪迈风趣的笔调讴歌英国军队在异国的征战,为诗人赢得“帝国诗人”的称号。在小说方面,有著名的短篇小说集《生命的阻力》(1891)和最引人入胜的动物故事《丛林之书》(1894-1895)、长篇小说有《消失的光芒》(1891)和《基姆》(1901)等。《基姆》是作家最后一部以印度为题材的作品,被批评家公认为是吉卜林最出色的长篇小说,此外,作家还创作了著名的童话《供儿童阅读的平常故事)(1902)和历史故事集《普克山的帕克》(1906)、《奖赏和仙女》(1910)等。晚年,吉卜林由于失子之痛和疾病缠身,创作上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少作品涉及战争创伤、病态心理和疯狂、死亡的内容。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各种各样的人》(1917)、《借方和贷方》(1926)等。 吉卜林一生共创作了8部诗集,4部长篇小说,21部短篇小说集和历史故事集,以及大量散文、随笔、游记等。他的作品简洁凝炼,充满异国情调,尤其在短篇小说方面,是无与伦比的。马克·吐温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吉卜林的作品说,“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对于我从来不会变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由于吉卜林的“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第一位获此奖的作家。 �代表作 诗集:《机关打油诗》、《营房谣》、《七海》 ���短篇小说集:《山的故事》、《三个士兵》、《生命的阻力》、《丛林之书》 ���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基姆》等 。8, 1908年 �鲁多夫·奥伊肯(Rudorf Eucken,1946-1926) �德国鲁多夫·奥伊肯(Rudorf Eucken,1946-1926)德国哲学家。生于德国东弗里西亚奥利希城一个邮局管理人家庭,年幼失怙,母亲是传教士的女儿,虔信宗教。奥伊肯自小便喜欢深思人生,酷爱读书。1863年入哥廷根大学,一度去柏林大学学习,主要兴趣是古代哲学和历史,特别喜欢亚里斯多德。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员。1871年任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1874年任耶拿大学教授,直至1920年退休。40多年中,每天黎明前在河边林间空地讲学,深受学生欢迎。其间,曾以交换学者身份赴美国哈佛大学讲学。奥伊肯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精神生活哲学”,在哲学史上属于生命哲学的一类,与狄尔泰、柏格森等相并。他认为哲学不应以抽象概念为中心,应该以活生生的生命或生活为中心。而生命或生活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初级阶段是自然生活,高级阶段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在本质上是伦理的,包括现实的理想与目的在内,人格就是它的属性。其最高境界是将个人的精神与隐伏在人类历史过程中的精神生活系统和统摄宇宙的精神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就是超越自身,超越自下而上的此时此地,由被束缚、被动的生活进入向自自主的生活。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克服自然与精神、个体与总体的矛盾,使之不断走向二者的统一,成就崇高的人格。这一切创造和进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来自宇宙的生命推动力决定的。奥伊肯想以“精神生活哲学”来统一、整合哲学史上自然主义与理智主义、唯物与唯心的对立,但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从主观出发的唯心论。奥伊肯的主要著作有:《近代思想的主潮》(1878)、《精神生活在人类意识和行为中的统一》(1887)、《大思想家的人生观》(1890)、《为精神生活的内容而战》(1896)、《宗教之真理》(1901)、《一个新人生观的基本路线》(1906)、《人生的意义与价值》(1907)、《认识与生命》(1912)、《当代伦理学与精神生活的关系》(1913)、《奥伊肯论文集》(1914)、《人与世界——生命的哲学》(1918)、《人生回顾》(1920)等。他的著作文字晓畅易懂,毫无康德、黑格尔式文体的晦涩,洋溢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热情。1908年,为了“表彰他对趔的热切探求、思想的洞察力、广阔的视野和热情、雄浑的表现手法,及在他许许多多作品中无用这种手法,维护和发展了生活的理想主义哲学”,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 著作:《近代思想的主潮》、《精神生活在人类意识和行为中的统一》、《大思想家的人生观》、《为精神生活的内容而战》、《宗教之真理》、《一个新人生观的基本路线》、《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认识与生命》、《当代伦理学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奥伊肯论文集》、《人与世界——生命的哲学》、《人生回顾》等 �9, 1909年 �塞尔玛·拉格洛芙(Selma Lagerlof,1858-1940) �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Selma Lagerlof,1858-1940)瑞典女作家。生于瑞典西部韦姆兰省玛巴卡村的贵族军官家庭。3岁时因下肢疾患,行走艰难,主要靠书籍和会讲故事的外祖母朝夕相伴,接触了大量的童话、神州的民间传说等。 1882年,拉格洛芙入首都斯德哥尔摩皇室女子师范学院学习,受到科学的洗礼。她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了哲学、神学和文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毕业后小学地理老师达10年之久,并于业余从事写作。1891年,第一部长篇小说问世,受到丹麦著名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常识,一举成名。此后又发表了优秀短篇小说集《无形的锁链》(1894)、《昆加哈拉的王后们》(1899)、长篇小说《伪基督的奇迹》(1897)和《耶路撒冷》(1901-1902)等。《耶路撒冷》被称为达到艺术最高境界的“国家的史诗”。 1897年,拉格洛芙在瑞典中部的法隆市定居。1906年应瑞典一位小学校长的请求,答应写一本适合儿童读的书。年近50岁的作家,为了搜集有关资料,忍受着腿疾带来的巨大痛苦,跋山涉水,在全国进行实地考查。她在认真研究飞禽走兽的生活习性和规律、调查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童话小说《尼尔斯的奇遇》(直译为《尼尔斯·豪尔耶松传奇般地周游瑞典》)。这部作品使作家从此与安徒生齐名。 1909年,“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饶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她精彩动人的得奖演说中,她以赤子之心,对兹父、乡土和赐与她灵感的作家、思想家们表达了由衷的敬爱和赞美之情。这之后,她又创作了《利纽克罗纳的家》(1911)、《死神的车夫》(1912)、《葡萄牙的皇帝》(1914)、《妖精和人》(1915-1921)、《罪犯们》(1918)、《勒温萧德》三部曲(1925-1928)、《安娜·史威特》等。 晚年回到祖居玛巴卡田庄定居,仍笔耕不辍,又写了《一个孩子的回忆》(1930)、《日记》(1932)、《圣诞节的故事》(1938)等重要作品。 1940年3月16日病逝,享年82岁。�����代表作 短篇小说集:《无形的锁链》、《昆加哈拉的王后们》等 ���长篇小说:《伪基督的奇迹》、《耶路撒冷》等 10, 1910年 �保罗·海泽(Paul Heyes,1830-1914) �德国保罗·海泽(Paul Heyes,1830-1914)德国作家。生于柏林,父亲是著名的语言学教授,母亲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曾从事翻译和戏剧活动。海泽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学熏陶,中学读书时就因特异的文学才能,受到文坛名人盖贝尔的赏识,两人结下忘年之交。1947年至1949年,海泽在柏林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由盖贝尔引荐,加入柏林著名的文学俱乐部“史普里河上的隧道”,同时开始写作。1852年大学毕业时获博士学位,用奖学金到意大利旅游一年。意大利的风土人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他的创作风格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期间,他完成了最佳小说之一《骄傲的姑娘》(1853),该小说使海泽在文坛上声名大振。1853年,经盖贝尔举荐,成为巴伐利国王马克西米连二世的宫廷诗人。1854年定居慕尼黑,他在这里生活达半个世纪之久。此 期间他的创作甚丰,与盖贝尔、弗里德利希·波登施德特并称为慕尼黑文坛的三巨星。1868年盖贝尔回故乡吕贝克之后,海泽遂成为慕尼黑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德国享有极高的威望。 海泽是多产作家,一生创作戏剧近70部、长篇小说9部、中短篇小说达180多篇。重要的作品有剧本《科尔堡》(1865)和《哈德里安》(1865),长篇小说《人间孩童》(1859)和《在乐园里》(1875),中篇小说除《骄傲的姑娘》外,还有《特雷皮姑娘》(1858)、《安德雷亚·德尔芬》(1859)、《安妮娜》(1860)、《尼瑞娜》(1875)等。其中中短篇小说创作成就尤为突出,这些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佳作为作家赢来了世界声誉,作家被称为中短篇小说大师。 海泽还写了大量的抒情诗和韵文作品,是当代德国最重要的抒情诗人,瑞典学院称他为“阿波罗化的迷人诗人”(颁奖辞) 。此外,海泽还有大量的论文和日记、书信以及翻译著作等。“为了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中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思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臻地”,1910年海泽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代表剧本:《科尔堡》、《哈德里安》 ���长篇小说:《人间孩童》、《在乐园里》 �中篇小说:《骄傲的姑娘》、《特雷皮姑娘》、《安德雷亚·德尔芬》、《安妮娜》、《尼瑞娜》。 11,1911年 ���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1862-1949) �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生于根特市一个公证人家庭。早年学习法律,当过律师,后去巴黎参加过象征派文学运动。188
luanqiqing
诺奖最年轻获得者:劳伦斯·布拉格。这位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来自英国的物理学家劳伦斯·布拉格,在1915年劳伦斯·布拉格就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他只有25岁,但是他所做出的成就远远超出了他的年龄,这让无数的人顶礼膜拜。1965年12月,劳伦斯·布拉格获奖的50周年,在斯德哥尔摩特意举行了庆祝典礼,足以彰显他在众人心中的地位。
斗真山下
阿尔贝·加缪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作家。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加缪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曾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戏剧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剧本有《误会》(1944)、《卡利古拉》(1945)、《戒严》(1948)和《正义》(1949)等。除了剧本,加缪还写了许多著名的小说。中篇小说《局外人》不仅是他的成名作,也是荒诞小说的代表作。该作与同年发表的哲学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在欧美产生巨大影响。长篇小说《鼠疫》(1947)曾获法国批评奖,它进一步确立了作家在西方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1957年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加缪的创作特色是用白描手法,极其客观地表现人物的一言一行。文笔简洁、明快、朴实,保持传统的优雅笔调和纯正风格。他的“小说从严都是形象的哲学”,蕴含着哲学家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和艺术家的强烈激情。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他赢得了远远超过前辈的荣誉。他的哲学及其文学作品对后期的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影响很大。评论家认为加缪的作品体现了适应工业时代要求的新人道主义精神。萨特说他在一个把现实主义当作金牛膜拜的时代里,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作品有《误会》、《卡利古拉》、《戒严》、《正义》、《局外人》、《西西弗的神话》、《鼠疫》等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目颁奖词及获奖感言名文欣赏一、贾平凹 《秦腔》《秦腔》授奖辞: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
他是物理学的神,爱因斯坦5篇论文的发布建立了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1981- 2000 年这20 年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其年均发表SCI 论文数分别为3.749 篇、9.869 篇、9.095 篇
大学里的奖学金有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国家奖学金更加注重成绩优异和综测这方面,而助学金是偏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国家奖学金是评委评定的,平时和同学搞好关系,评奖时
科斯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是:《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罗纳德·科斯,193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1951年获博士学位。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务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