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的故事
在中国搞古生物化石研究的学者,应该不会忘了1923年,因为在1923年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开始真正起步了,首先,1923年11月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经在中国工作几十年并最终安葬在中国的葛利普教授在当时的热河省凌源进行化石考古和挖掘工作,命名了当时凌源含狼鳍鱼的地层为“热河系”;1928年他进而提出“热河动物群”之名。从此经过百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热河生物群”早已名扬天下。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教授 1923年诞生了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最早发表的古生物学学术文章,它就是北京大学地系教授李四光于1923年12月在英文版《中国地质学会志》Bull. Geol. China)的第2卷3-4合期上发表了《鉴定䗴类的图解法及其对华北䗴科研究的一些结果》一文。 在李四光的文中有属种的拉丁文名称,有化石特征的详细描述、比较、讨论,有产地层位的具体记载,有图版和图版说明。该文首先叙述了这类属于原生动物门有孔虫纲化石的特征,其外形像一纺锤(纺织机上的线筒),因此叫它“纺锤虫”。李四光根据中文古代纺锤称为“筳”,在它左边加了一个“形旁”——“虫”,而右边的“筳”是声旁,两者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形声字——“䗴”,李四光所造的这个字,从那时起就在中国古生物学界沿用至今。论文对8个种及变种都做了描述,并有两个图版(共19个薄片的相片)加以表示。论文记载这些种产自直隶(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甘肃诸省的十多个地点,含化石层层数最少为一层,最多达4层(山西阳泉)。论文将这些种与国外各地之链作了对比,认为它们都属于上石炭统——太原统(相当于乌拉尔统)。 另外,在1923年12月出版的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第5号第2册("Bull. Geol. Surv. China,No.5,pt.2”)上有一篇中国地质学家周赞衡写的题为“山东白垩纪之植物化石”(“A Preliminary Note on some Younger Mesozoic Plants fromShantung")的论文,文中描述了产自山东下白垩统的如下植物化石属共计7属11种(其中1旧种,4新种,2相似种,4未定种)。有两页图版,为手描图。李四光和周赞衡的文章发表几乎是同时的,可以并列称为“中国人最早发表的古生物学学术文章。 另外在1923年5月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者和领路人德日进与桑志华在宁夏灵武水洞沟发现更新世晚期化石群,包括哺乳动物、鸟类及旧石器等,称为“水洞沟文化”。 另外,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所写的第一部古生物学专著应该是1924年12月孙云铸发表于《中国古生物志》乙种第1号第4册的论著,题目是《中国北部寒武纪动物化石》这标志着中国古生物学家也能从事深入的古生物鉴定和研究,写出大部头的著作。该书首先简述了中国北方,主要是华北的直隶(河北)省、东北的奉天(辽宁)省和山东省泰安地区与张夏地区的寒武纪地层。其实早在1920年葛利普刚到中国,就在《地质汇报》第2号上发表了两篇古生物学论文,一篇是“中国二叠纪新发现之阔翅类化石”,另一篇是“直隶开平之下二叠纪动物化石”。在前一篇论文中,描述了一个阔翅类昆虫的新种——Eurypte(Anthraconectes?)chinensi(sp.nov.)。在后一篇论文中,描述了苔鲜动物的Polypora属。这应该是中国发表的最早的两篇古生物学论文了 这里介绍一下葛利普,葛利普(1870-1946)是德裔美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葛利普是一专多能的地质学家,他一生发表近300种学术著作,当时已经50岁的葛利普辞别故园与妻女,于1920年来到中国,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主任,兼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北洋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之后,他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34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从此他为中国地质事业以及古生物研究事业贡献了后半生。 1922年2月3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成立,学会的刊物是《中国地质学会志》,许多古生物学研究论文在这一刊物上发表。该年4月葛利普在中国地质学会的会议上宣读“论震旦纪”的论文,这是对震旦系的第一次全面总结。《中国古生物志》创刊,出版了甲种第一号第一册“南满第三纪初期之植物化石”(傅兰林著),乙种第一号第一册(总第一号)“中国北部奥陶纪动物化石”(葛利普著)和第二号第一册“四射珊瑚化石”(葛利普著)。傅兰林和葛利普是外国人,虽然在中国受中国政府邀请搞研究, 他 们发表的论文是职务行为,这也属于中国发表的最早的几篇古生物学论文。 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古生物学专著是1922年4月,葛利普的古生物学专著《中国北部奥陶纪动物化石》,以《中国古生物志》乙种第1号第1册的形式出版。葛利普受聘为北京大学的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主任,是在中国土地上为中国地质古生物科学事业而工作的,他的研究成果也作为该所的系列出版物而问世,所以,他以上两篇文章和一部专著的出版就标志着中国地质古生物科学事业的发端。李四光说起葛利普他还有以下不朽的成就,比如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现在仍在挖掘,人们仍然在不断寻找那丢失的北京猿人头盖骨。而葛利普教授恰是“北京人 (Peking Man) ”的起名者, 当年周口店发现人类化石的消息,之所以能迅速传遍全世界,与这一简单易记的名称是分不开的。第二中国的古生物学者不断在国外权威杂志《自然》、《科学》等杂志上发表根据在辽西发现的恐龙化石的研究成果,而这不能不追溯到葛利普教授早期提出的“热河动物群”。” 1928 年,美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葛利普教授出版了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地质史》 ( Stratigraphy of China 直译为《中国地层学》 ) 。在这部书里, 他第一次提出了"热河动物群"这一名词, 用来代表分布于东亚狼鳍鱼岩系的综合化石群。 第三在 2005 年整修后重新开馆的中国地质博物馆里, 也陈列着葛利普先生鉴定 的 化 石 (Gymnosolen Grabau,Age: Precambrian, Locality: Jinzhou,Liaoning Province 葛利普裸枝叠层石, 时代: 前寒武纪, 产地: 辽宁金州)第四中国浙江省长兴县人民塑造了一个葛利普教授的塑像, 放在长兴“金钉子”博物馆里。 这是因为葛利普教授在1931 年确定了“长兴灰岩”地层, 它是“二叠系到三叠系地质连续剖面”的代名词。 此后“长兴灰岩”, 成为地质学上一个专用名词,从而载入国际地层学史册,并得到世界公认。 2001 年 3 月,国际地科联过投票,正式将浙江长兴灰岩的 D 剖面确定为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及点(英文简称"金钉子")。长兴“金钉子” 是地球史上最重要的断代界线之一, 也是地球 历史 上六次生物大灭绝中最大的一次绝灭事件和全球变化相联系的点位,2001 年 3 月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正式确定为全球对比标准点位。其意义相当于大英博物馆的铂金米达尺,成了世界标准。第五在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网站上可以查到月球上以葛利普命名了“葛利普背侧”,一个在月亮上的山脊。葛利普教授逝世已经多年,人们仍然在不在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网站上可以查到月球上以葛利普命名了“葛利普背侧”,一个在月亮上的山脊。 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的中国地质学先驱之一朱森曾经回忆著名的美籍地质学家A. W. 葛利普 (Grabau) 为他们讲授古生物学、葛利普老师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待人诚恳,使他们受到很大的教益,他们不仅重视课堂学习而且躬行实践,重视野外现场考察。北京西山是他们实习的重要基地。葛利普、翁文灏曾带他们去热河实习。 有媒体报道:1923年11月初,中国的东北大地被层银白色包裹得分外妖娆,早晨的屋檐下还挂着晶莹的冰柱。在这个时节,从来没有考察队进人热河省进行野外发掘工作。而北京大学的一支小型地质野外考察队此时却悄然抵达此地。他们由葛利普教授和翁文灏带队,乘着吉普车,向热河省凌源县进发。葛利普是国际上大名鼎鼎的地质学家,他此行是为了考察1880年由法国鱼类学家索瓦士研究的发现于此地的狼鳍鱼化石的地层。在凌源附近的山头,葛利普发现并采集了大量狼鳍鱼与尾类蜉蝣化石,但并无其他斩获。辽西化石群1923年,葛利普在《中国地质学》中,把当时热河省凌源县附近含化石的地层定名为热河系。1928年,他又提出了“热河动物群”的名称,用来代表分布于东亚狼鳍鱼岩系的综合动物化石群。后来, 中国的顾知微院士把与热河动物群同时期的植物群也包括进来,统称为热河生物群。
生活算个球
物理学家有:
1、张家骅: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放射性同位素应用领域创始人之一。开办训练班,著书立说,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员,成为各地早期原子能和平利用事业的骨干力量。
2、程茂兰:天体物理学家,中国近代实测天体物理学奠基人。毕生从事实测天体物理研究,发现和证认了不少新谱线及它们的变化规律。在恒星的照相红外分光光度研究猎父座气体星云的光谱研究和夜天光谱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3、查理: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发明家。1746年11月12日生于法国的博让西。中学毕业后先在法国政府财政部当职员,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转而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自学成才。
4、拉普拉斯:是法国分析学家、概率论学家和物理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1749年3月23日生于法国西北部卡尔瓦多斯的博蒙昂诺日,1827年3月5日卒于巴黎。
5、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张家骅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家)
百度百科-程茂兰 (物理学家)
百度百科-查理 (法国物理学家)
百度百科-拉普拉斯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
百度百科-李政道 (物理学家)
爱在撒哈拉
1、霍金
霍金是英国物理学家与宇宙学家,生前任剑桥大学理论宇宙学中心研究主任。霍金做出很多重要贡献,最主要的是他与罗杰·彭罗斯共同合作提出在广义相对论框架内的彭罗斯–霍金奇性定理,以及他关于黑洞会发射辐射的理论性预测(现称为霍金辐射)。
2、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3.14-1955.4.18)——美籍德裔犹太人,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激光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3、麦克斯韦
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06.13-1879.11.5)——19世纪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麦克斯韦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光学、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
4、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
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 ),丹麦物理学家。他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玻尔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哥本哈根大学科学硕士和博士,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曾获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金质奖章,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荣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5、亨利·卡文迪许
亨利·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又译亨利·卡文迪什,1731年10月10日—1810年2月24日),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他首次对氢气的性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证明了水并非单质,预言了空气中稀有气体的存在。
将电势概念广泛应用于电学,并精确测量了地球的密度,被认为是牛顿之后英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物理学家
梧桐春雨
嵩山地区现代意义上的地质调查,开始于20世纪初。1936年,原开封地质调查所技士曹世禄,曾在嵩山周围做过路线地质调查,著有《河南汜水偃师登封洛阳伊阳宜阳临汝等县地质矿产》,载《河南省地质调查所汇刊》第五期,附有1∶40万比例尺的“河南省登封县偃师县地质图”。该地质图内容虽简,但可能是嵩山最早的地质图。在这份报告里,统计登封境内诸多小煤窑的生产状况,煤炭总产量约38780吨。
1948年,前河南地质调查所编印了一部《河南省煤矿志》,内附有1∶40万比例尺的“河南省登封县地质图”。
以上这些调查均系路线地质调查,目的以找煤和铁矿为主,调查路线布置在嵩山周边煤系地层分布区。
张伯声教授(1903~1990)
冯景兰教授(1898~1976)
1949年后为了恢复经济,发展工业,急需开发矿产资源。于1950年初河南地质调查所(同年七月改称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第一调查所)受河南省人民政府之命组织了河南省规模空前的地质调查。河南地质调查所收拢了因为连年战乱而失散的技术人员,组成了豫西矿产调查队,所内主要技术骨干韩影山、曹世禄、阎廉泉、谢恩泽等参加了这次调查。河南省人民政府还出面邀请了河南藉地质学家冯景兰(唐河县人)、张伯声(荥阳县人)作技术指导。调查队在野外工作三个月后,编写了《豫西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发现了巩县小关铝土矿,正确评价了平顶山煤田的远景储量,奠定了该两处煤、铝业生产基地的基础。张伯声教授在登封大塔寺西南沟中发现了片麻岩与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命名为“嵩阳运动”。认为其下的片麻岩为泰山系,称作“泰山杂岩”,不整合面以上的石英岩和片岩应为五台系,按照分布地点分别称作“嵩山石英岩”和“五指岭片岩”。上述成果除见于《豫西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外,还撰写了论文《嵩阳运动和嵩山区的五台系》。
1954年,西北大学张尔道教授著有《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把五佛山一带分布的一套轻微变质或不变质的岩层称为“五佛山系”,认为其层位与华北地区滹沱系相当,指出五佛山系与嵩山石英岩之间为不整合接触,最先认识并命名为“中岳运动”,还首次在五佛山系上部发现了藻类化石。在五指岭盘龙沟相当于朱砂洞灰岩的岩层中找到了三叶虫化石Redlichia(莱德利基虫),将该岩层划为寒武系下统。
同年,中南地质局456队在开展煤矿普查时,在过去一直认为是奥陶系的白云质灰岩中首次采到三叶虫化石Drepanura(蝙蝠虫),更正其岩层层位为上寒武统崮山组。
马杏垣教授(1919~2001)
1957年,北京地质学院马杏垣教授在登封一带进行路线地质调查,著有《关于河南嵩山区的前寒武纪地层及其对比问题》,改张伯声的“泰山杂岩”为“登封杂岩”,认为应属五台系,而把嵩山石英岩和五指岭片岩划为滹沱系。把五佛山系与山西中条山地区的“担石山石英岩”进行对比,认为五佛山系代表了滹沱系地槽回返后的坳陷式建造。论文发表后,引起地质界的重视和讨论,为此马杏垣教授发表了《对王植有关“关于河南嵩山区的寒武纪地层及其对比问题”和“五台山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一些意见”的答复》一文,开展学术讨论。
1958年,杨志坚综合华北石油普查大队1957年石油普查成果,写成《豫西下古生界地层及其对比问题》,该文认为前人所划分的五佛山系应属于震旦系而非滹沱系,这种认识被人们接受并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杨志坚把他定的震旦系进一步细分为大石门统和小顶山统。对登封送表和临汝焦谷山等地所见的紫红色含砾石英岩,第一次提出了属于冰川沉积即冰碛层的新认识,并认为冰碛层与其下的石英砂岩为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关系,命名为“豫西运动”,这一名称后来较少被引用。
王曰伦先生(1903~1981)
1959年,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前寒武纪地质和变质岩研究室嵩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研究组开始了在嵩山的研究工作。1960年王曰伦教授发表了论文《嵩山地质观察》,王泽九等1963年发表了《河南嵩山两个绝对年龄资料介绍》和《嵩山前寒武系地层报告》。报告进一步证实并肯定了“嵩阳运动”和“中岳运动”。命名五佛山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为“少林运动”。王泽九测出登封郭家窑伟晶岩同位素样品钾氩法(K-Ar)年龄为23.45亿年。在登封三官庙相当于朱砂洞灰岩层位中也采到三叶虫化石Redlichia(莱德利基虫),将这层灰岩命名为“搬倒井灰岩”,将其下的砂砾岩命名为“关口砂砾岩”。从此,嵩山地区又有两个地名成为地质书刊中常见的熟面孔。于是,“搬倒井”除了王莽追刘秀的美丽传说外,又增加了新的光彩。
同年,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在登封召开“前寒武纪地层现场会议”,与会人员考察了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和地质构造,交流了研究成果。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取得了共识,如肯定五佛山系应属于震旦系,不整合在五佛山系之上的关口砂砾岩则属于寒武系。
同年,马杏垣教授在嵩山五佛山群葡萄峪组页岩与骆驼畔组砂岩之间发现了假整合接触关系,命名为“偃师运动”。多年后经过进一步研究,认识到这种微弱交角不整合是重力滑动构造引起的各组之间发生滑动所造成的不协调关系,遂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建议废除“偃师运动”这一名称。
同年,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和郑州地质学校师生组队,在豫西开展1∶5万地质调查,编写了《豫西宜阳、彭婆、鸣皋、伊阳、大口、颍阳、临汝镇、杨楼等幅地质图综合说明书》。
1960年西北大学豫西地层队在登封唐窑、偃师五佛山一带实测了古生代地层剖面。河南省地质局科研所撰写了《河南省嵩箕地层分区宝临小区地层研究报告》。郑州地质专科学校豫西地层队编写了《河南省箕山地区地层研究报告》。这一阶段工作中实测了较多的地层剖面,采集到了一定数量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对古生代地层研究较详,提高了本区地层的研究程度。
同年,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刘长安、林蔚兴等研究豫西冰碛层后,著有《华北南部古生代初期冰碛层及其层位意义》。以充分的调查材料,澄清了自1958年杨志坚提出豫西存在震旦纪冰碛层以后,长期以来关于其层位的争论。命名该冰碛层为“罗圈组”。他们的调查涉及嵩山西部。
从1959年开始,河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曾名区测队)开始了临汝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范围包括嵩山西部(东经1130以西),到1964年提交了最终报告。这是嵩山地区首次系统的地质矿产区域性调查,编制了1∶20万比例尺的地质图、矿产图、普通地貌图、水文地质略图、第四纪地质图。
从1964年起,北京地质学院将嵩山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几乎年年都有师生在嵩山实习,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填制的地质图精度不断提高。1972年编制的《河南省嵩山地区地质图》和1973年编制的《登封三官庙井湾区域地质图》,将嵩山群进一步划分为罗汉洞、五指岭、井湾和小花峪四个组。
从1966年至1976年10年间,嵩山地区地质工作进展缓慢,成果不多。然而一些具有强烈事业心的地质学家仍然念念不忘嵩山的地质研究工作。对嵩山情有独钟的马杏垣教授曾经只身来到嵩山,对于一位国内著名大学的知名教授来说,野外调查没有助手、没有基本生活保证、没有交通工具,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这却是事实。马教授为了上山工作,去搭乘农民运石头的拖拉机,竟然被不明内情的车主赶下车来。幸好这种尴尬的情形被一位听过马教授学术报告的登封水利局干部发现,转告了附近的地质队,才得到了帮助。
从1974年起,河南地质局区调队在对许昌幅进行1∶20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中包括了嵩山东段(即东经1130以东部分)。1977年完成任务,提交了最终调查报告。调查中在基础地质研究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例如在原划马家沟组中采到多种牙形石化石,进一步证明了嵩山地区乃至豫西缺失下奥陶统,中奥陶统直接假整合于上寒武统之上。嵩山第一次有了正规的中比例尺地质图。
1976~1980年间,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物探所、湖北地质研究所、长春地质学院、西北大学、兰州大学、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以及有关地质队等对许昌铁矿区及外围的地质构造特征、前震旦纪地层对比、矿床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从而在嵩山地质构造、岩石特征、成矿条件、同位素测年、地层划分等方面都获得了新成果。西北大学编著了《华北南部前寒武纪地质及富铁矿科研论文》,武汉地质学院嵩山队1977年编写了论文《河南嵩山区前寒武纪构造变形史及古构造形式》。嵩山地质研究程度因此有了明显的提高。
1975年,马杏垣、索书田、阎立峰、王维襄发表了论文《河南嵩山地区震旦系古构造型式》,载《地质科学》2期。
1978年,马杏垣等发表了新作《河南嵩山区前寒武纪构造变形史及古构造形式》,载《地质科学》2期。
20世纪70年代后期,河南省煤田地质公司于登封芦店开展煤田普查时,在下三叠统红色砂岩之下,直接钻探到山西组二1煤,提示了一个新的控煤构造类型——滑动构造。
1980年,马杏垣等发表论文《河南嵩山前震旦岩群的变形变质史》。
1981年,马杏垣、索书田等在二十多年对嵩山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编著了《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构造解析》,对嵩山地区的地质特征尤其是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极为详细和全面的总结和阐述。此书受到中外地质界的高度赞扬,荣获地质矿产部首批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3年,在登封召开的“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现场会上,专家们通过现场参观,对马杏垣教授从变形构造入手研究前寒武纪地质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给予了一致的好评。
1983年,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前寒武纪构造和太古代地球化学讨论会”的代表36人,其中包括外国学者13人到嵩山进行实地考察。嵩山地质构造的研究成果,得到各国构造地质专家的肯定。
1983~1989年,河南省地矿厅根据地矿部的统一安排,在全省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全省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编写了《河南省区域地质志》,编制了《1∶50万河南省地质图》,1∶100万《河南省岩浆岩图》和1∶100万《河南省地质构造图》。担任具体编图任务的河南区调队在工作过程中,补做了大量野外工作,在嵩山重测了关口—窖粮坑寒武系剖面,采集了丰富的三叶虫化石,使这条剖面成为全省研究程度最高的寒武系剖面之一。在登封大冶、徐庄海棠泉补测了奥陶系剖面,并对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1986~1989年间,河南地质科学研究所与南京大学合作对区内太古宙花岗岩-绿岩进行研究,对登封群或称登封杂岩的生成和演化,取得了一定的新认识。
1987~1989年,河南区调队在嵩山东段开展1∶5万比例尺登封幅、密县幅和大隗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这是嵩山地区正规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开始。在中生代地层中补采了较多的古生物化石。提出了嵩山地区存在第四系下更新统(距今约200万年前)冰碛层的新认识。
1991~1995年,地质矿产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简称地层清理。河南地层清理工作由区调队承担。五年中对河南省从元古宇至第三系的517个地层单位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筛选出185个岩石地层单位供今后正式使用,废弃或停用332个地层单位。对未列入清理范围的太古宙地层,也从原来的76个地层单位中选用12个供今后正式使用。编写出版了《河南省岩石地层》。
1994~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筹委会将嵩山列为地质旅游路线之一(T335)。河南区调队在嵩山开展了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的研究(还包括箕山地区)。对嵩山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作了新一轮的研究。编写了地质旅行路线指南(英文)公开出版。撰写了《嵩山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
不会。授权书是指由委托人单方签署的,向第三人出具的表示委托人将代理权授予受托人的一种法律文书。如果没有签署并邮寄论文授权书,就有可能存在版权争议,为了避免麻烦,
推荐本书《作文素材》,上面有高考满分作文和当下时事热点,都有分析和适用题型,还有一些范文类的素材,很丰富的一本书,重点是可以命中高考题哦!很好的一本书,希望对你
复旦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是郁培文。 5岁的他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应用数学。3年后,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获得郭沫若奖学金。学习4年后,他感觉纯理论的数学太过
嵩山地区现代意义上的地质调查,开始于20世纪初。1936年,原开封地质调查所技士曹世禄,曾在嵩山周围做过路线地质调查,著有《河南汜水偃师登封洛阳伊阳宜阳临汝等县
任永平 一.基本情况介绍任永平:男,1963年生,博士,教授、中国CPA。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会计系主任、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中国会计